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11-04 02:42:04

特殊教育课堂

特殊教育课堂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作者:李春艳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4]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现在阅读,2013,01.

特殊教育课堂篇2

相对同龄的普通学生来说,培智学生思维发展迟缓,语言理解与表达水平低,抽象概括能力弱,生活经验有限。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奠基石,因此学好语文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培智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经常出现理解混乱、记忆困难等现象,造成学生成绩止步不前。因此,教师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

关键词:

培智学生;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在普通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也不例外。特别对于这群培智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是被家长与老师所全权包办的,能力有限的他们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会做家务;交往能力弱的他们极有限地参与社会活动,需要家长和老师手把手地辅助。语文学科包含他们大部分的生活,让他们学会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能力,重拾自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文明友好地相处,让他们渐渐走出家门,慢慢融入社会。语文学科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培智学生与现实社会间的一扇门。

二、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现状

1.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现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使用的教材是各校经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学经验所提炼而装订成册的,尽量考虑自己学校学生的能力,贴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的学校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他们生活实际而临时设计进行教学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教学内容单一化。因为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有限,他们模仿能力弱,需要教师不同程度的辅助;记忆能力弱,需要不断反复练习;理解水平较低,需要实际事物的帮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总是需要重复和直观,老师在教授时也选择浅显的内容并不断地提醒。因此,久而久之课堂内容变得简单且单一,重复且枯燥。

3.学生程度差别大,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一个班的培智学生虽然少(8-9名),但是学生的程度差异却很大。以本班(10-12岁儿童)学生为例,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写短篇日记,与别人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而程度差的学生,他不能与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很难配合老师完成一个简单的活动。因此,课堂中的内容要配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选择,而一个内容可能不同时满足九个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往往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1.创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克服学生的畏缩、自卑等不良心理。培智学生由于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比常人多得多,他们普遍存在退缩和自卑等不良心理。他们对所从事的事情缺乏自信,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着手做,就觉得无法成功,从而放弃努力。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和谐温馨、欢乐愉快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学会所教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感到自己能够学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当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时,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在教授拼音时,对于某些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拼读就可以,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独立拼读。再好些的学生,就可以请他帮助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总之,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做他能做到的事,先建立自信,再增加难度,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强化。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学生,上学快一年,很少跟同学交往,平时也从不主动开口说话,我想尽办法也没能让他主动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话。突然有一天,我拿来了一个印有米奇图案的盒子,我发现这个自闭症学生眼睛总是盯着米奇的图案,嘴巴微张,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候,我主动走到学生跟前,拿出盒子放到学生手里,问:“好看吗?”学生答:“好看。”由此开始,学生渐渐跟老师互动起来,主动性的语言也出来了,让我激动不已。

4.设计多种学习通道,实现个体学习目标。班级中学生程度差异大是教学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同一个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适合回答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在提示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复述问题,有的学生适合适合用行动回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完成一项跟问题答案相关的任务。这堂课大家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内容,但每个人实现的目标不同。能听懂问题的学生,请他回答问题;能注意听我说话但不甚理解的学生可以重复我的问题或答案;不善于说话但有理解力的学生可以用行动表达他的答案;完全听不懂的学生请他完成一项相关任务,等到完成时全班给予他适当的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看似各忙各的,实则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四、结语

总之,对于培智学生来说,语文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使他们的生活更精彩。怎样把语文这门学科带入培智学生的人生里,是需要经过教师们的极大耐心的。怎样合理地、恰如其分地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需要教师们无限与博大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姜新生.个别化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特殊教育课堂篇3

 

特殊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与普通学校有所区别,不能硬搬硬套,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我们应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切实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在此,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1)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应以加强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2)“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各有个性的;是处在发展中的,要热爱学生,师生相长,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4)知识数量不再是唯一评价标准。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才是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否快乐、幸福。(5)日常教学评价基本功能是激励、诊断。在日常教学中淡化评价的分等、甄别、选拔功能。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程序的过程化,评价空间的开放性,评价结果的成功化。

 

二、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它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这里特别要强调是被评价对象的自评,强调参与性。

 

(2)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多样,它不但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而且可用书面的、实践操作的,跟踪调查的,现场记录的,动手的,动口的,成长纪录的,档案袋式的,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3)在评价标准上上重视差异性,让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有所不同的评价标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成功者,让成功激励着评价对象取得更大的成功。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

 

(4)在评价的时间上,要特别强调全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过程,总结成长道路。

 

(5)在评价的结果表述上要特别淡化功利性作用。

 

(6)在评价的功能上要体现成功和激励,让成功去激励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为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2)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学习;(4)广泛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5)在教学中通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此目标;(6)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地评价,并用于改进教学和学生的学习;(7)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8)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

 

四、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求

 

(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2)学生学习的主动化;(3)师生互动的有效化;(4)学科教学的整合化;(5)教学资源的最优化;(6)教学过程的动态化;(7)教学策略的综合化;(8)教学对象的个别化;(9)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五、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1)基础性。看双基是否落实,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定位是否正确,教学过程是否到位,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使学得的知识能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环境和自然等实际。“变单纯把书本是学生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是最好的书本。”

 

(2)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是否得到体现。是否处于“我要学”的状态。所学的知识能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

 

(3)平等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是否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双相互动,师生相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能否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有向学生学习的精神。

 

(4)广泛性。是否体现教学过程的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特别要关心学困生,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大,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5)优化性。是否能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过程设计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德育教育。

 

(6)端正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如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如搜集和利用信息学习应用已有材料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人格:如坚韧性,独立性,抗挫性,好奇心,进取心等。)和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7)激励性。充分体现成功教育的理念,变评价的诊断功能和筛选功能为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主体体现多元化,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样化,评价的内容体现多种性。特别要评出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多一把尺子,多一批成功者”。

 

特殊教育课堂篇4

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盲生、低视生相结合分成两组,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飞不到天上。此时,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尤其是盲生,开始抱怨,说风凉话,但个别低视生拿着风筝这瞅瞅那摸摸,嘴巴里还在喃喃自语“,怎么回事”。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又开始忙了。最后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风筝线感觉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盲生激动的搓着自己的手,不知所措。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美工课堂不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时刻在身边。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得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来享受生活的美好。

2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

学生视力的残疾,美术标准教材的内容大多数不适合学生学习,我根据《课程标准》自行改编教材,标准指出:美术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包装袋,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挂历等都是美工教学中可利用资源,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制作《交通工具》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包装盒、食品包装袋、宣传单、挂历纸报等,把他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素材,结合素材原有颜色和造型进行组合拼装,这样降低了盲生操作难度,完成教学目标,又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因材施教,也弥补了视力缺陷带来的色彩障碍,使每件作品都展现出五彩的颜色,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的形状,并把他们引入到《交通运输工具》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部分,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物体形状来探究创作出实用性的物体,为生活提供便捷。另外,教学生用收集到的包装纸折星星、做跳孩、纸贴画等作品。通过此类活动,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美工课的兴趣,也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教会学习。

3把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带进课堂

认识世界的信息80%都来自于眼睛的观察,引导视障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对于视力残疾孩子,他们失去了眼睛,就等于关闭了他们用眼看世界的信息通道。最为一名特教老师,我要教会孩子们用自己的“手”代替眼睛观察我们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例如,在制作《我的学校》时,直接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要求他们自己分析、简单制作校园建筑,完成整体布局并突出特色。在教学中我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建筑做成幻灯片,让低视力学生欣赏,并为盲生详细讲解该建筑的特色之处,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为进一步使视障学生辨别美,能主动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我利用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时,引导学生用嗅觉、听觉、触觉去观察周围物体。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视障学生学会了用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收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的思想感情。

4把生活的场景呈现于课堂

在教学中使我深感不安的是:我们的孩子来源于家庭,可在他们身上你难以看到同龄孩子的生活经验,甚至有些孩子生活经验只停留在喂着吃饭,伸手穿衣,搀着走路,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积累生活经验,生活化情景教学,就走进我的手工课堂中。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在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也受到学生的喜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觉。例如,在手撕贴画《一家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的温馨场面,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家庭情景剧视频,让学生来品味他人家庭的生活,来增强学生对“家”的理解,其次让学生自编自导分组表演《未来我的家庭》,让学生去评价,看他们谁表演的像不像。最后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或者对某一愿望来完成作业。再如,在捏橡皮泥《收获》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分三组学生用橡皮泥分别捏出蔬菜,水果,粮食。第二环节为了生存学生估价交换食物。第三环节产量多的可以变卖成钱,购买橡皮泥种植其他作物。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景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了解了美工的基础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技巧,同时,改善了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为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美工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和提倡的,残疾孩子只有在独立生活的基础上才得以自我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引导这些孩子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特殊教育课堂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 聋生 语文 课堂教学 效率

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人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高聋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聋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一、特殊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在语文学科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费”、“慢”、“差”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1、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给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特殊性,不顾聋生的语文能力和理解水平与普通教育攀比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将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普通化,脱离聋生实际,拔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对聋教育的对象――聋生的特殊性也了解和研究的不够。聋生因为听觉障碍产生的最关键的缺陷是语言缺陷,所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突出任务是补偿聋生的语言缺陷,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文字能力,即听(看)、说、读、写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了聋生的语言实际和学习语言的特点,教学内容深,教学要求高,教学递进坡度大,结果是句子教学不扎实,句群教学虚晃而过,篇章教学上不去;教学花力大,效益差,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2、在教学方法上重讲轻练、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

强调了聋生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聋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了口语的训练,而忽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字、词、句分开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训练。教学模式陈旧,“注入式”、“填鸭式”,教师讲45分钟,学生听45分钟,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但效率不高。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二、改变传统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模式

目前,聋生的素质只是学会照葫芦画瓢,“会学”还没有解决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解决好。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而且要有所深入,但改革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适应“回归主流”思想,端正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顺应这一思想,进入社会的聋人就要求在读写、思维、智力方面有更大提高,以此能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重任无可非议要落在语文教学的肩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特殊教育界接受了新的思想之后,其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就是重视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使聋生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体现整体教学内容

整体教学设置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整体的认识,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视听四个系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联系。注重克服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教学或单方面教学忽视整体的作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观点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气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克服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从整体的功能入手,从“听(看)、说、读、写”全方位入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力。特殊教育学校语文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体的内容,课文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对话、表演练习,并有与所学课文相应的阅读材料和写作训练。这正是通过语文学习,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多思、多说、多写,实现“眼脑口手”全频道吸收,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聋校的语文老师,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拓宽聋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在生活中学习,张扬个性,发挥潜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亦乾,《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3] 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

特殊教育课堂篇6

关键词:培智班;课程;生活化;数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一方面宏观审视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明确提出了要“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目的论,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教育方法这一重要问题,具体阐述了“在生活里找教育”的教育方法论。他认为,生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那么,如何将培智班的课程生活化呢?目前,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几种方法,现将其中最为常用可行的三种方法列举出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深入了解学生,搜集生活化素材

智障学生大多比较封闭,与外界接触较少,生活经验相对不足。许多教师认为很好的事例、材料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完全陌生的,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寻找课程生活化的切入点,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笔者每次都带一些学生喜欢吃的包装精美的零食进教室,把这些零食作为教具兼奖品。第一次教学2减几时,笔者把茅某喊到讲台上,对他说:“听说你很喜欢弟弟,有好东西总是和他分享。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分享是一种美德,于老师奖励你两块棒棒糖!”然后笔者转向对全班学生说:“希望大家向茅某学习这种分享的精神。”茅某兴高采烈,其他学生眼露羡慕。这时,笔者问茅某:“今天你拿到了两块棒棒糖,想和班上的哪个同学分享呢?”茅某把目光投向平时和他最要好的邢某,跑过去送了一块棒棒糖给邢某,邢某开心地说了声谢谢。然后,笔者问全班同学:“于老师刚才奖励给茅某几块糖?”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块!”笔者把2板书在黑板上。再问:“他送了几块糖给邢某?”“1块!”板书1。再问“:现在他手里还剩几块?”“1块!”再板书一个1。归纳:“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进行表示。”将黑板上的2、1、1补充成2-1=1这个算式,接下去进行教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大家走进了生活,进入了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意志得以调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二、研究教材,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提前不露痕迹地进行创设,使创设的情境在教学之前就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有一次开学初的黑板报上,笔者画了一幅春景图:小河边,垂柳下,河岸上两只小鸭,河里三只小鸭追着两条小鱼尽情嬉戏。树上,一对小鸟,空中两只小鸟,远处五只小鸟自由翱翔。河的对岸,开满了各种彩色的小花。出板报的时候,学生们围在笔者身边观看,一边看一边和笔者聊天,笔者随意问他们一些问题,例如“图上画了些什么?”“小鸭有几只?”“小鸟有几只?”“小鸭和小鸟一共有几只?”“这些小花好看吗?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如果再画上一朵黄花,现在它们一共有几朵?”等等。学生们兴趣盎然,有几个智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也学着笔者的样子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们学得很轻松,课后还有人在黑板报前观察,希望编出更多的连加应用题。回过头来看书上的例题,多数学生一目了然。

三、加强实践,在生活化中引导

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做,亲身感受、尝试、体验一下生活,获得初步的体会,学会迈出第一步,这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课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大有学问。每教完一部分内容,提出一些可以运用所教知识来解决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将其作为作业或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已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和旧知识共同解决。教完《年月日》一课,笔者布置学生回去把家人的生日记下来,并在日历表上圈出来。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课,笔者布置学生课后寻找身边的轴对称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对。去年学校组织我们去南通军山秋游,回来以后笔者布置了一道应用题让他们解答:“今天,我们全校师生坐汽车去军山游玩。第一辆车上坐了40个人,第二辆车上坐了39个人,一共去了多少人?”除C类生没做出来外,其余学生都顺利做出来了。2015年育才中学某班学生来我校献爱心,送给每个学生一副手套、一本笔记本、两支圆珠笔。利用这些赠品,笔者出了一些题目帮助学生复习了一下分类的知识:“育才中学的哥哥姐姐一共送了几样东西给我们?”“这些手套共有几种颜色?把它们按照不同的颜色分一分。”“这些笔记本封面上的图案真好看!有的是景物,有的是漫画人物,有的是花草,你们能把它们按照图案内容分一分吗?”只有少部分学生分错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在培智班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智障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现、感知、体验和实践,领悟其中的道理,入脑动心,效果才会明显。因此,以生活化为基点的学科教学,才是最适合智障学生的。

作者:于霞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课堂篇7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

其一,特殊教育教师语言要情感丰富。采用浓郁人情味的话语和语态,用满面春风的语气,富含激励的语调都是优秀和高明的老师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办法。其二,特殊教育教师要有亲切的教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特殊教育教师让学生感到亲切、微笑和亲切的表情对学生很重要,这是教师的“职业表情”。其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风格。教学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许多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都具有这种幽默的话语风格。幽默语的艺术包括:教师设计的情节幽默;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趣地描述或评论、超想象夸张及教师的肢体和表情幽默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总之,语言素养是特殊教育教师必备的素养,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一定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只有以高质量的语言素养为依托,才能让课堂充满人文特征,让特殊学生每时每刻感受到人文关怀的,让他们在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

特殊教育课堂篇8

关键词:计算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也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课堂。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学校把能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标准之一,这就促使许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然而,虽然百分之九十的数学教师都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长足的进展。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一、计算机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原因

(一)计算机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存在不少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只讲形式不求实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些华丽的外表有时反而会冲淡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这些“花哨”实在是“画蛇添足”。二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多媒体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然而,有些学校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课件,致使一些老师不顾课件质量,只顾完成课件数量。有些教师盲目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数量,于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又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一堂课的内容应当根据聋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现实水平来量体裁衣;如果一味地求多求全,企图通过多媒体把所有可能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两节课中,这种“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地囫囵吞枣。三是只为装饰不求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一是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二是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聋生来讲插入音乐和声音完全是多此一举。三是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目前,特殊教育学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四是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而又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抽象思维发展较缓慢。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模式。

(二)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不要每一节课都用计算机上课,只讲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总之,在特殊教育学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辅之有方,恰倒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君麟.新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与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0,(3)

[2]黄鹏程.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数学教育学报,2001,(3)

[3]李明兰.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1,(3)

[4]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

上一篇:课堂高效学习方法范文 下一篇:自行车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