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09 15:47:39

技术管理思考

技术管理思考篇1

关键词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43-02

为了更好地完成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任务,我们要在不脱离其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相关方面进行统筹、协调,也就是说,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技术准则、政策,做好准备工作,科学设计、管理施工工艺,规划好施工技术实施方案,不断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1]。

1 对相关方法以及制度解析的思考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涉及的相关方法、制度重点有下述几个方面,同时,也可以作为其工作中的主要参考依据。

1.1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技术准则、操作规范,以及其他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桥梁的施工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基础设施,关系到交通、物流运输和国计民生,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保证质量符合技术标准,要严格参照技术规范模式,严格遵循该项工程的招标文件,在不违反国家、地方政府对应技术水平、工艺的规范的基础上,灵活依据工程详细状况拟定相应的技术准则、具体操作规程,拟定严格的工程技术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体系,以此保障工程质量、进度[2]。

1.2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研究相关施工工程技术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桥梁工程施工中相应技术规范和标准,往往需要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它是工程施工中核心组成形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它还是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误差,是及时对其进行指导修正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质量控制小组与项目施工启动是同时产生的,它可以对工程中的核心项目以及难点做技术攻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遇到的技术关键点做分析,拟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的、有经济性的方案,使工程顺利进行,达到一定质量标准;2)对不同的实施办法取得的不同效果,不断的察看、验证、分析,把对比总结经验作为实验方法,将多种理论、方案做验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施工技术,进一步得到使用较低经济支出得到较高工程质量的系统解决办法[3]。

1.3工程施工技术材料的整理、收集

项目未实施时,搜集整理业主、建设单位等部门此项目的技术资料、分类归档,建立合适的技术、质量管理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施工技术资料电子化存档以及其管理方法。总之,基本要求和准则是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更新,确保技术资料的准确、全面,还要定期对其进行补充,分地信息分享、进一步处理,以达到工程施工、进一步科研的要求[4]。

1.4相关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是对基本制度的剖析、以及正确领悟。为了让技术责任人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的保证,产生了技术责任制。重大桥梁工程,是终身制的技术责任;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是指施工方收到工程设计图纸之后,要马上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图纸分析研究,发现其设计目的以及规则,一旦发现图纸中的不正确的以及不够完善的地方,要真实记载,及时反馈,在业主、设计、监理等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提出解决方法;技术交底是指桥梁工程实施前,技术人员对图纸、现场施工熟悉的过程。同时,对施工队发出技术交底的做法。

2 对几个重点环节项目质量控制分析的思考

结合桥梁工程施工中的一些具体施工实例分析,同时,对大量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例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技术管理中的难点、重点。假如能够在这几个环节获得超越就差不多做好78%以上的项目,下面具体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讲解。

2.1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控制

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1)钻孔灌注桩机准备工作时,分别查看护筒、粘土、泥浆的埋设、准备、制作,系统衔接及设备状况等。同时,分别对钻头、钻杆、钻机的直径、长度、平台水平度等情况进行查看;2)钻进时,施工人员要时刻查看钻进进展,填写钻孔记录表。按时对泥浆比重、粘滞度等进行测定,熟悉土层状况,施工单位进行自检;3)钢筋笼的检查。形状为规则圆柱体,应没有大变形。主筋要无扭曲、顺、直、彼此不相交、平行,总长度、预留搭接长度要符合设计规定;4)钻孔到一定高度后,要注意清孔。应检测泥浆指标,具体指标为:相对密度、粘滞度、含砂率依次为1.05~1.20、 17-20s、

2.2接柱、系梁、盖梁施工的质量控制

实际的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控制接柱、系梁、盖梁施工的质量可以参照下属顺序进行。1)钢筋检查。查看钢筋的加工焊接是否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当钢筋骨架加工结束后,相关人员要进行细致的查看,填写相关质检单,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后确认签字;2)模板检查。外露面模板要拆装便捷,操作简单,有安全性。且板面光滑,接缝位置紧凑,严禁漏浆。使用大模板(2m以上);使用的脱模剂不可以让砼发生颜色变化;全部模板都要确保强、刚度高、稳定性好,支撑能力强,可以承受多种负荷,各部位形状、尺寸要符合要求,准确性好;模板支撑要与脚手架远离,避免施工时模板受影响;3)砼浇筑及帽梁施全问题。是桥梁工程是否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经济标准的关键。

3结论

文章依据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设计和描绘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常规方法程序以相关核心技术管理体制。在文章的末尾对桥梁工程施工中重点环节项目质量控制分析,希望上述这几点思考能给相关专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柏冰,王灿彬.浅谈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15-19.

[2]郑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多元成因与应对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2011(3):22-25.

[3]赵民东.小议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与控制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4):14-16.

技术管理思考篇2

关键词:煤矿;采煤技术;安全管理

1煤矿开采技术

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现有的煤矿开采技术主要包括填充开采技术、缓倾斜煤层开采技术、深层井开采技术、硬顶板和硬顶煤开采技术等。其中,填充开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采空区填充一些其他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降低在煤矿面进行作业的难度,目前,这种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填充材料的优劣对技术的实施效果影响比较大,而且还需要对填充物进行科学的施压;利用缓倾斜煤层技术进行开采工作,根据煤层的薄厚程度不同,技术使用手段也稍微有些区别。缓倾斜厚煤层开采通常是通过增加支架的强度一次性完成结构加强工作,确保千斤顶在工作时的安全性。缓倾斜薄煤层开采则是通过利用小体积,并且具有超高效率的刨煤机和一些配套设备来保障缓倾斜开采技术的使用效果;在采矿的过程中,当遇到岩石抗压比较低或者煤层地热有可能危害到人身健康时,就需要采取深井层开采技术。通过对矿压进行控制,防止热害、瓦斯、以及冲压地压,提高采矿的安全性,保障采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最后一种是硬顶板、硬顶煤开采技术。硬顶煤开采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比较高的开采技术,一般在开采比较大块的块体时选择使用,通常需要结合一些其他的技术,例如顶板控制或者顶煤破裂等。硬顶板则属于一种控制型的技术,通过分析埋深或者低压来控制开采,在保障生产安全性和快速性的同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随时性。

2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2.1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在煤矿能源企业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有些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知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难对员工进行管理。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无法恰当的处理生产的效益和安全之间的关系,重效益轻安全,严重的影响了员工的生产安全意识,为后续的生产管理造成了严重的不便。

2.2缺乏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很多企业确实也定期举办培训活动,但培训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人员的频繁变更和调动,煤矿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常大幅度的裁减员工,同时招收大批新员工,这样一来,导致培训工作仅仅变成一种形式,并不能实现安全教育培训的真正目的。

2.3缺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开始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竞争比较激烈,然而,不管是提高技术手段还是加强企业管理水平,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严重的制约了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提高煤矿采煤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对策

3.1设计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案

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煤矿企业要提前设计出合理的开采方案,通过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更新或者优化现有的采煤设备,结合不同煤矿开采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备使用和工艺流程。同时,在设计方案时还要注意在保障开采效率以及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节省成本。

3.2提升采矿机械化水平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采矿过程中的人力劳动量,从而提升整体开采效率。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整个开采工作过程,根据监测情况制定安全措施,提前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3.3优化煤矿开采安全管理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机制需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不断的进行优化和调整。不管是施工的环境要求,还是设备的操作规范都属于安全管理体制范围,所以,优化安全管理机制不仅需要保障施工环境安全,也需要对相关设备的操作进行优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采矿作业的相关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保障整个采矿过程安全有效的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煤矿采煤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危险性,相关煤矿企业要树立起安全意识,提高对开采安全性的重视程度,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开采方案,明确煤矿开采生产安全的重要性,有效的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保障开采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开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关于煤矿采煤技术及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9,(12):75.

[2]李海锁.关于煤矿采煤技术及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7):1649.

技术管理思考篇3

【关键词】高校;技术合同;规范化管理

1、引言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已不再只是进行教学与科研的“象牙塔”,而是要使知识流动起来,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源泉,进而通过技术转移实现技术的市场价值,服务于社会,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高校三大功能中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高校利用其强大的科研优势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在我国对高校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中,高校承担纵向项目的级别和数量是衡量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教师承担的纵向项目级别和数量也成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因为此,横向项目在评价科研科研能力和评定职称时则显得没什么分量,殊不知,高校的这些纵向科研成果,只有被那些具备能看到潜在超额利润的洞察力、敢于冒创新风险的魄力,以及具备能够动员社会资金、力量来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组织能力的企业所选中,作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因素组织创新生产过程,并最终在市场上获取超额利润(也即当今社会如火如荼开展的技术转移工作),这时的纵向项目才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而横向项目,正是高校科研成果商品化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技术商品”的价值体现。目前,高校科研人员承担横向项目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技术合同。

2、高校技术合同存在的问题

技术合同是指法人之间、法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之间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所订立的确立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合同。技术合同是我国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本法律,它把技术合同作为知识形态的商品按照价值规律进行交换,并将这种交换的经济形式合同化和法制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合同法,又是科技法律制度。我国自实行技术合同以来,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据《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简报》公布的结果,2009年全国共成交技术合同213752份,成交金额突破3000亿元,达3039亿元。然而一方面是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量迅速增加,成交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技术合同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这样那样的问题夹杂在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管理过程中,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高校科研人员对技术合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合同要素不完整、不明确,如合作双方法人名称不准确(简写),签订日期、提交成果数量、联系方式等部分缺失,甚至有的老师都不明白自己的合同标的到底是什么。

(2)签约双方由于怕合作流走,或者为了迎合任务需要,急于签订技术合同,对合同条款并没有经过仔细推敲与商定,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无法进行又随意终止合同,由于法制观念不强而忽视了合同的严肃性。

(3)技术合同签订者对签订的技术合同类型不确定,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四种(俗称“四技”合同),不同的合同类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不同的。由于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有的服务合同想尽各种方法靠向技术开发合同,结果搞得合同条款模糊不清,不伦不类。

(4)不重视违约责任的约定,有的合同违约责任显失公平或者根本就不协商违约责任,致使之后出现问题纠纷不断。

(5)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据调查,由于技术合同订立得不够严密,约有70%左右的合同成果被对方不合理地侵占,约有30%以上的合同成果归对方所有,有些合同本属于对方买断合同成果,但成交金额却与一般的独家买断方式相去甚远。

3、规范化管理高效技术合同的方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已初步形成了“面向经济主战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科技工作。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多的直接从技术开发、转让、服务等活动中获得,这部分经费通常被称为高校的横向经费,大部分通过技术合同体现和落实。据统计,高校横向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长。技术合同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特别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应用科研水平,以及稳定高校科研、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规范化管理高校技术合同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构建高校技术合同管理体系,探索分级审批机制。实行学校、学院、项目负责人分级管理,项目负责人是课题的发起者,首先应该对与之合作的企业有一定了解,尽量规避自身及学校的风险;学院须对技术的成熟性、转让的可行性、咨询服务的准确性、实施的可能性等内容进行相应审查和论证,并由主管院长审批;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则负责技术合同的文本审核、履行监督、经费使用、结题验收、归档统计等管理核心部分。明确了各自的职能,随着各级管理部门的多向互动,从而实现技术合同的系统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3.2 健全高校技术合同管理制度,营造科学的管理环境:纵观我国当前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科室划分模糊,人员分工不明确,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甚至有些高校并不存在科研管理部门,更不用说“四技”合同管理了。而实际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技术合同签订、履行以及管理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一整套完善严密的现代管理制度,不但需要包含《技术合同管理条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规则》,《横向经费管理办法》,甚至《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合而为一才能保证技术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3.3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日趋细致的结果,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技术合同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需要一支多层次的、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全方位的业务知识,认真学习领会了技术合同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帮助科研人员正确地签订技术合同,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校及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

技术管理思考篇4

[关键词]变电检测 技术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073-01

前言

现代社会离开电力就无法正常运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生产已经越来越多的采用先进设备取代传统人力生产,大量先进设备投入日常生产中,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电力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社会日常生产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正常进行的关键之所在。变电检修作为维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运行的重要手段,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最基本的保证,做好变电检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变电检修工作自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供电企业针对其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变电检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 检修模式发展经历的两阶段

1.故障检修

故障检修也称作事后检修,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是最早的检修方式。只有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也因此耽误生产运行,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维修费用,效果不太理想。

2.预防性检修

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主要为以下三种检修方式:①状态检修。状态检修的实施需要定期的检查设备的状态,通过巡视、检查、试验等手段,通过评价设备的状态,合理的制定检修计划。②定期检修。当设备数量较少且设备质量水平较一致时,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或累计了一定的操作次数后安排一次定期的检修计划的检修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如果继续定期的安排检修计划,人力和物力的不足就逐渐体现出来,③基于可靠性的检修。状态检修主要考虑单个设备的情况,而基于可靠性的检修则考虑整个电网的情况,如设备的风险、检修成本等。

二、变电检修工作技术分析

检修工作人员进行变电检修工作主要使用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监测两种技术,其中故障诊断以综合诊断与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组织开展,而状态监测则使以在线监测、定期解体检测、离线监测几种方法实施,这些技术方法的应用,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有效地推动变电检修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本文下面就对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两项技术加以具体分析。

1.故障诊断

(1)综合诊断法。该方法是一种系统性的诊断方法,它要以大量的数据作为诊断的基础,需要工作者在实际开展诊断之前,首先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合,并借助专家系统、故障树等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最终得出故障诊断的结果。

(2)对比分析法。该方法是以设备的历年检验结果或次年结果为基础,将从振动、噪音、污染、射线等方面的诊断得出的结果,与其进行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则证明该设备尚未出现明显缺陷,同时,将同类型设备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若相同环境下,该设备的检测结果与标准状况偏离,则说明该设备具有问题。

2.状态监测

(1)在线监测:变电检修人员以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及设备作为工作基础,并结合变电企业提供的各类数据,对变电设备运行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出的状态参数,对设备进行动态持续监控,使设备的运行始终处于变电检修人员的控制之下。

(2)定期解体检测:变电检修人员根据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检修标准以及检修工艺,对变电设备进行解体,以展开定期地大修、小修、停运与低谷期检验,了解设备使用的具体状况与设备变化情况,以及时地根据设备的状况,维修或者更坏损坏的设备。

(3)离线监测:变电检修人员借助振动监测仪、超声波检漏仪、油液分析仪等方法,对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以在维持设备正常运行的状况下,对设备变化的状况加以把握。

3.具体检修

以继电保护设备为例,检修人员借助于系统或比较的故障诊断方法,对继电保护设备运行的基础状况加以把握,然后开展二次通流实验、标准校检、带开关传动的评估,接着对微机系统的抗干扰反措能力进行检验,根据得出的评估以及检验结果,针对性地展开对于辅助设备、二次回路等的检验,并根据具体的缺陷处理,开展传动试验,最终使继电保护设备恢复运行。

三、变电检修工作管理措施

1.优化变电检修模式

(1)变电企业应当针对检修工作责任混乱的问题,对检修工作进行重新分工以及责任划分,根据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大修、小修等工作需求,构建检修人员负责制、班组制。

(2)变电企业还应当对班组中具体人员的职责进行精细划分,确保班组中各检修人员都有自身负责的检修任务及与他人配合的任务,并通过开展班组评比、优秀检修人员推荐、奖励制度、淘汰制度等,致力于提升班组间及各班组内人员的竞争意识及团结配合意识,最终实现对于检修队伍的精简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变电部门还要强化状态检修工作的实施,彻底地从思想观念上打破传统的纯计划检修模式,综合开展预防性检修、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混合性的检修工作,并且以状态检修作为前提,努力将变电检修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的检修,以确保变电检修工作的实施达到对于各项故障的有效预防,减轻故障造成的实际损失。

2.提高检修技术水平

(1)变电企业应当以检修工作需求、成本、回报与风险等为基础,根据企业当前经营与管理的具体状况,努力推动变电检修技术、工艺、方法的不断更新,尽可能地使检修工作达到现代化、自动化、高精准化,同时,还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实施检修工作的外包制度,借助于其他专业单位的优势力量,来提升检修工作水平。

(2)以重点检修工作人员为基础,开展先进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对专业人员的素质加以提升,采取绩效工资的激励方法,引导技术人员提升其工作的责任新与创新意识,并潜在地约束他们降低检修工作的成本,同时,将各人员负责的检修工作结果纳入到计算机管理中,使检修工作在经验方面得到不断的积累,以从整体上提升检修工作的水平。

总而言之,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变电检修技术,建立适当合理的变电检修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不仅能够有力保障电力企业的设备可用率及供电可靠性,还能够有效减低检修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转,推动电力企业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强.当前电力企业进行变电检修的管理方式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1).

技术管理思考篇5

现阶段,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模式,向集约型、节约型经营管理模式实施转变,推动林业发展,需要不断实行技术创新。主管部门需要对林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主抓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管理创新的前提是技术创新,同时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证。在良好的资金政策及完善的产权制度管理下,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营林工作的顺利发展。而管理创新则可以帮助企业早日获得预期的生产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2营林技术创新管理现状及问题

2.1创新流程不完善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改革管理体制,而后进行技术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制度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贯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每个环节相连通,没有起点与终点,反复循环进行。

2.2创新模式单一

我国创新的模式包括原创、模仿、融合3种。在林业管理中并没有被普遍地被推广应用。原创通常是被率先开发,技术创新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经过构思、研制、中试等环节,成熟后应用到生产上,并逐步推广到市场。目前,我国的营林技术管理水平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2.3缺乏创新激励机制

在企业中,激励与创新相辅相成。由于我国现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创新机制,找不到明确的关系人和责任人,企业的利益没有人关注,自然不会主动去创新。在营林技术管理工作体制中,管理模式非常复杂,由省林业局下达通知市林业局,再转交具体营林部门,最后达到林业站,办事效率低,导致营林技术管理工作松散低效。

2.4创新意识淡薄

在绝大多数的营林技术管理工作中,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松散,对技术管理不够重视,每日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应对突况的能力非常差。最终,导致营林技术管理工作的展开效果欠佳。其中,缺乏创新意识是他们工作效率及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3营林技术中管理创新的路径

3.1革新管理理念

首先,在营林技术管理中,革新管理理念,强化营林管理职能,可以提高林业管理效率。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程序复杂、职能不明,健全计、财、物相独立的营林技术管理体系,规范技术人员的工作行为,集中管理,消除体制对其它领域的不利影响。其次,转变传统只重视植物经济效益,不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营意识,采用更实用性的方法和手段去完成计划目标。

3.2加大投资创新力度

营林技术的创新往往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科学的投资是影响营林管理成效的关键因素。建立起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确保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每笔的投资得到高效利用。这需要管理者不断优化企业营林投资管理结构,对项目资金实现科学化、创新化管理,同时在需要时,不断变更调整相关的策划,提升资金的使用率。比如,针对网站现有的理财产品和服务,营林管理也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理财体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合理投资。

3.3建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

由于森林资源管理是一项目庞大的工程,日常维护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涉及到无人区的险情排查,安全事故防范等工作。因为自然地理、气候变化等因素,致使有些地域无法进行人为管理,如此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对此,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营林技术管理工作中,在监管的森林区域、重点区域安装监控设备,实行全天候监控,提升了管理的灵活性和管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隐患,减低成本,避免了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电子监控管理平台也将成为森林监管监控的重要手段。

3.4建立资源管理档案

针对森林资源实行档案管理:一是可以帮助相关的立业部门实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动态信息,预测林业发展的趋势以及评估林业价值。二是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为日后的营林规划提供科学性、可行性的依据,创新资源的开发模式。三是运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实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也可以使得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技能,不断增强其创新的意识和办事效率。

4结语

在营林技术中实现创新管理,实际上就是不断改变生产观念和手段,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兼顾经济、生态效益。有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林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需要从创新管理体制、林业投资、革新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营林生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于冰 单位:吉林省东丰县横道河林场

参考文献:

1宋庆豪.对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创新工作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6)

技术管理思考篇6

关键词:变电检修;技术;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设备诊断的专家系统。改变过去凭借着历年来的试验、运行,检修等数据,设备异常。通过引进高新状态检修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将新技术应用到电力设备的绝缘诊断中,因此更加准确、可信。

一、检修模式发展经历的两阶段

1.故障检修

故障检修也称作事后检修,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是最早的检修方式。只有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也因此耽误生产运行,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维修费用,效果不太理想。

2.预防性检修

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主要为以下三种检修方式:①状态检修。状态检修的实施需要定期的检查设备的状态,通过巡视、检查、试验等手段,通过评价设备的状态,合理的制定检修计划。②定期检修。当设备数量较少且设备质量水平较一致时,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或累计了一定的操作次数后安排一次定期的检修计划的检修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如果继续定期的安排检修计划,人力和物力的不足就逐渐体现出来,③基于可靠性的检修。状态检修主要考虑单个设备的情况,而基于可靠性的检修则考虑整个电网的情况,如设备的风险、检修成本等。

二、变电检修工作技术分析

检修工作人员进行变电检修工作主要使用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监测两种技术,其中故障诊断以综合诊断与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组织开展,而状态监测则使以在线监测、定期解体检测、离线监测几种方法实施,这些技术方法的应用,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有效地推动变电检修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本文下面就对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两项技术加以具体分析。

1.故障诊断

(1)综合诊断法。该方法是一种系统性的诊断方法,它要以大量的数据作为诊断的基础,需要工作者在实际开展诊断之前,首先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合,并借助专家系统、故障树等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最终得出故障诊断的结果。

(2)对比分析法。该方法是以设备的历年检验结果或次年结果为基础,将从振动、噪音、污染、射线等方面的诊断得出的结果,与其进行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则证明该设备尚未出现明显缺陷,同时,将同类型设备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若相同环境下,该设备的检测结果与标准状况偏离,则说明该设备具有问题。

2.状态监测

(1)在线监测:变电检修人员以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及设备作为工作基础,并结合变电企业提供的各类数据,对变电设备运行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出的状态参数,对设备进行动态持续监控,使设备的运行始终处于变电检修人员的控制之下。

(2)定期解体检测:变电检修人员根据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检修标准以及检修工艺,对变电设备进行解体,以展开定期地大修、小修、停运与低谷期检验,了解设备使用的具体状况与设备变化情况,以及时地根据设备的状况,维修或者更坏损坏的设备。

(3)离线监测:变电检修人员借助振动监测仪、超声波检漏仪、油液分析仪等方法,对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以在维持设备正常运行的状况下,对设备变化的状况加以把握。

3.具体检修

以继电保护设备为例,检修人员借助于系统或比较的故障诊断方法,对继电保护设备运行的基础状况加以把握,然后开展二次通流实验、标准校检、带开关传动的评估,接着对微机系统的抗干扰反措能力进行检验,根据得出的评估以及检验结果,针对性地展开对于辅助设备、二次回路等的检验,并根据具体的缺陷处理,开展传动试验,最终使继电保护设备恢复运行。

三、变电检修工作管理措施

1.优化变电检修模式

(1)变电企业应当针对检修工作责任混乱的问题,对检修工作进行重新分工以及责任划分,根据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大修、小修等工作需求,构建检修人员负责制、班组制。

(2)变电企业还应当对班组中具体人员的职责进行精细划分,确保班组中各检修人员都有自身负责的检修任务及与他人配合的任务,并通过开展班组评比、优秀检修人员推荐、奖励制度、淘汰制度等,致力于提升班组间及各班组内人员的竞争意识及团结配合意识,最终实现对于检修队伍的精简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变电部门还要强化状态检修工作的实施,彻底地从思想观念上打破传统的纯计划检修模式,综合开展预防性检修、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混合性的检修工作,并且以状态检修作为前提,努力将变电检修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的检修,以确保变电检修工作的实施达到对于各项故障的有效预防,减轻故障造成的实际损失。

2.提高检修技术水平

(1)变电企业应当以检修工作需求、成本、回报与风险等为基础,根据企业当前经营与管理的具体状况,努力推动变电检修技术、工艺、方法的不断更新,尽可能地使检修工作达到现代化、自动化、高精准化,同时,还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实施检修工作的外包制度,借助于其他专业单位的优势力量,来提升检修工作水平。

(2)以重点检修工作人员为基础,开展先进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对专业人员的素质加以提升,采取绩效工资的激励方法,引导技术人员提升其工作的责任新与创新意识,并潜在地约束他们降低检修工作的成本,同时,将各人员负责的检修工作结果纳入到计算机管理中,使检修工作在经验方面得到不断的积累,以从整体上提升检修工作的水平。

技术管理思考篇7

关键词:技术管理 技术人才 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时应采用系统观点、系统方法进行管理,应制定全面的规划,克服施工管理的随意性。管理人员只有做到以上六个环节的控制,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多建精品工程,才能搞好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把放心工程交给业主,同时,才能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一、注重施工技术管理

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施工正常有序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更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⑴ 建立管理体系,制订规章制度。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使工程质量满足顾客需求,首先要从上至下建立和健全严密的技术管理体系,使工程从招投标开始至竣工验收各个阶段实施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其次应制订规章制度,如技术管理办法、图纸会审制、技术交底制、技术文件审批制等,使技术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并使各级技术人员各司其责,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技术问题以保证项目的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

⑵ 必须做好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以保证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工, 在用人的因素方面要具备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技术指挥系统;在技术装备方面要有先进和配套的施工机具、设计图纸和说明、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要有明确的技术要求;要注重有关结构、新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的试验,检验工作及成果开发工作,要有一套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岗位责任制度。

⑶ 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建筑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建筑业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但总的来讲,目前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在日本,建筑业在施工管理中一直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即CALS/EC。其特点是:以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信息全部实现电子化;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提交、接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储存在数据库实现共享、再利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增强建筑业竞争力的目的。在施工管理全过程广泛应用基于局域网、因特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办公系统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各种应用系统,继续大力推进计算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

⑷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记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质检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质检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使管理人员懂得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目的。

⑸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研究开发单位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还要采取适当形式和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和指导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检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建筑企业而言,施工是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四、结束语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也显得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去开拓一条技术管理和激励的新路子,大胆实践创新,必将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兰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07,10.

技术管理思考篇8

关键词 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当前物流业的行业地位在广西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突出,物流发展面临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开发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四大机遇,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面向物流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立足广西,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物流信息技术”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即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存储与处理、定位与追踪为主线,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系统介绍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GIS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其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具备规划、设计、开发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1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包括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常见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重复,更新较慢。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重复编排的现象,致使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此外,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现有的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落后于物流企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物流技术类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虽然在部分章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受困于缺乏物流企业第一线的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考核方式片面。考核方式主要是依靠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少考虑考核方式如何有益于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大都附和重复、疲惫应付、无创意地接受。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的动手技能缺乏,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数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设备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性,演示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方法,加大多媒体光盘内容的比例,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专业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文章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相关文章。

2.2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主,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每个小组须形成一个统一意见,这就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地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3 改进考核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新的考核方式,比如小论文写作方式等。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使专业知识进一步 “内在化”,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应尽量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提高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另外还可以租赁物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第一线倾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这不但是社会、企业对人才最真实的要求,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81)“面向广西区域经济的信息管理类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姜显亮.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王道平,王煦.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小学教育实践范文 下一篇:科技人才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