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8 11:07:10

技术知识管理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知识管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标准管理使高科技企业在灵活柔性的组织结构下保持有序运行,保证了技术兼容和产品质量。此外,行业标准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领先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一旦成为行业标准,将取得“一招先,吃遍天”的优势地位。

七是知识产权保护。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主要有:专利保护、核心技术保密、纵向整合包含关键技术或提供技术线索的企业或机构、通过股权等形式稳定技术骨干、[7]建立知识产权检查制度、制定保密规定、设定知识网络访问权限、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等。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目前,知识管理作为实现技术领先战略的重要手段,被愈来愈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决策层所重视。同时,技术标准也已从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产品研发、产品制造的辅助手段,上升为企业实现产品技术领先和产品制造领先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铁路货车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技术标准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技术标准知识管理是指对技术标准知识、技术标准知识创造过程和技术标准知识应用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具体过程就是努力挖掘技术标准知识、收集技术标准知识、整理技术标准知识、技术标准知识、推广应用技术标准知识,使之体现出应有的效益,并不断创新技术标准知识,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近年来,公司导入卓越绩效标准,并依此扎实开展工作,努力营造技术标准知识管理氛围,使分散的技术标准知识集成化、隐性的技术标准知识显性化,确保技术标准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同时不断创新技术标准知识,技术标准知识管理的效益得到体现。公司在连续3年取得全国质量奖鼓励奖的基础上,终于在2013年如愿获得全国质量奖。在全国质量奖评审过程中,技术标准的知识管理作为公司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关注,并且获得良好评价。

2技术标准知识管理氛围的营造

2.1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知识信息平台

随着公司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标准管理版块拥有了丰富的信息量。为了进一步方便技术人员应用技术标准知识,公司对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将原有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改为专门的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的技术标准知识主要由技术标准和相关知识组成。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其他行业标准、铁路总公司标准和企业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相关知识主要由技术标准的基本知识、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工作的经验知识、标准化工作的宣贯资料等组成。技术标准的基本知识,包括标准化工作常用术语、定义等;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包括标准化工作的章程、管理办法、实施规则等;标准化工作的经验知识,包括学术成果、技术论文、调研报告、会议纪要等;标准化工作的宣贯资料,包括铁路客车、货车的一些规程等。公司通过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其他行业标准和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等各类技术标准进行集成化管理。在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有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2个版块。其中,国内标准版块包括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机械行业标准、计量检定规程、其他行业标准等几个部分;国外标准版块包括ISO标准、AAR标准、AS标准、EN标准、ΓOCT标准等几个部分。这些标准为公司产品研发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广泛参与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和参与各类技术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企业技术标准升级,提高技术标准的起草质量,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公司制定实施了《技术标准奖励办法》。对承担起草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铁路总公司标准的人员,按起草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起草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等因素,设定1级、2级、3级共3个奖励等级,给予5000元~10000元奖励。对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人力资源部负责将技术标准项目录入人事档案,将标准制修订等同视为科技成果或论文,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作为重要打分要素。

3通过整合使分散的技术标准知识集成化

3.1建立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通过全面梳理归纳,科学分类,根据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运输过程,建立包括由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等组成的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框架,便于技术标准管理和应用,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3.2将产品系列化、模块化以及工艺标准化纳入技术标准体系

针对目前企业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需要快速反应、生产经营形势日益复杂的实际情况,在企业标准化工作中,公司加快了产品系列化、模块化以及工艺标准化进程,并将企业标准化成果纳入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提高了技术标准知识集成化水平。

4通过深度挖掘使隐性技术标准知识显性化

4.1发动更多人员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为了深度掌握技术标准中的知识,公司鼓励员工积极承担标准制修订工作。以2014年国家标准与铁道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为例,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有效激发了技术人员积极性,通过标准化专职人员积极与标准归口单位沟通,公司有11个项目获得立项,较以往的每年仅立项2~3项有了显著提升。在标准立项工作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良好基础上,制定严密的项目实施计划,并做好动态监测,使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4.2引导知识产权和标准的融合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融入技术标准,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标准中的专利问题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公司近几年积极探讨的课题之一。目前,公司在专利申报工作方面,职工积极踊跃,热情高涨。结合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公司积极引导专业人员,将可以成为技术标准的专利融入到国家标准或铁道行业标准。

5技术标准知识管理的保障措施

为了加强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公司从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6个方面开展工作。

5.1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及时性保障措施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公司的生产经营呈现产品种类众多、转产频繁的特点。为此,公司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注重技术标准查新工作,适时补充、更新技术标准内容,确保技术标准及相关知识保障的及时性。公司每年至少下发2次关于公司受控技术标准目录的通知。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和标准更新情况,将公司执行的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机械行业标准、其他行业标准和国外标准汇总,形成不同形式的目录、文本等信息,在公司OA网站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受控标准中公布,包括新增标准目录和废止标准目录,并要求各部门禁止使用未列入当年受控技术标准目录的标准。

5.2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完整性保障措施

为适应公司近年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司进一步强化了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除实时更新受控标准以外,还投入相当精力建立起非受控标准数据库。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和其他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既包括与企业产品强相关的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也包括与相关多元活动相关的其他标准,以对公司实现产品技术领先战略和开展相关多元战略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已完成数据录入30000余项,在行业中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5.3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可靠性、准确性保障措施

公司建立了严格的标准管理校对、审核或审批制度。特别是针对国际国外标准,在翻译人员完成翻译和校对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增加设置了专业校对环节,通过专业技术把关,确保技术标准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4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安全性保障措施

公司标准化管理部门与信息管理部门合作,由标准化管理部门确定技术需求和方案,信息管理部门对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提升安全等级,增加标准数据备份频次和容量。通过加强数据备份功能,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防止数据丢失,提升技术标准知识的安全性。

5.5技术标准知识管理保密性保障措施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设定专人进行管理,对技术标准等知识的采取严密防护措施。对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设置权限,被授权人员可以对技术标准进行下载和打印等操作,而一般人员只能阅览,无权进行下载和打印等操作,以防止企业技术标准等知识的流失泄密,确保技术标准知识的保密性。在技术标准专项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为防止整套专项计划在大范围内下发,从而造成专项计划内容扩散流失情况的出现,在技术标准专项计划下发时控制文件分发范围,要求主管部门标准化人员按专业分工有针对性地摘取内容下发。

6技术标准知识的更新

对技术标准知识的管理,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经营目标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更新,做到动态管理,体现“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科学理念。针对市场变化引发的产品变化情况,适时引入新的内容,摒弃过时的内容,从而保障技术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体现出先进性。关注国际国内发展动态,适时地将实用的国际先进标准纳入企业的标准体系之内。注重引导,将研发活动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结合当前市场和产品的变化,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产品系列化、模块化以及标准工艺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在重载铁路货车方面处于行业领先的优势,制修订相应的行业标准,充分体现标准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通过技术标准知识的更新与应用,助力新产品的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

7技术标准知识管理的效果分析

7.1企业在行业标准化工作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通过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员广泛参与技术标准的起草,深度挖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使之体现到国家标准、铁道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中。公司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争先恐后踊跃申报立项的可喜局面。尤其是公司充分发挥铁路货车重载技术优势,将其反映到相关技术标准中,使得近几年公司在技术标准制修订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也使专业人员在参与完成技术标准工作的同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专业水平和标准化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公司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部分)见表1。

7.2技术标准知识管理信息化得到加强

与信息技术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标准知识,征求多部门的使用意见,确定改进方向,对技术标准信息平台进行换版升级工作。通过规范整合技术标准知识,完善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标准文本网上查询,取代纸质资料,标准文本网上查询率达到100%。在增加标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技术文本进行加密处理,在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前提下,实现快捷地获取准确、可靠的技术标准。

7.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进一步体现

通过开展和深化技术标准的知识管理,实现标准化工作规范管理,助力公司研发活动,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标准化工作主要内容的产品设计模块化、系列化,在实现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体现出突出优势,成为满足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公司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模块化、系列化,在完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快速设计平台的界面布局设计。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梳理,结合三维设计工作,加强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在助力研发及产品投标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进一步体现出技术标准知识管理工作的作用。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编码、知识存储、知识转移、知识交流与共享以及知识发现几个主要环节中的应用,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

1.信息技术在知识编码和知识存储中的应用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编码和知识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知识编码的作用就在于将知识有效地存储起来并且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使个人和企业的知识更容易让其他人使用。可以采用语义网络对知识进行编码,将知识保存到企业知识库中,对实在难以编码而知识员工经常用到的知识,可采用知识地图来标明。

(1)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一个以本体为基础的具有语义特征的网络,能使计算机能够真正理解数据语义的技术。通过Unicode和URI层,保证在语义网络中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字符编码集合,并提供URI标识对象的方法,使得知识编码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带有名字空间和Schema定义的XML层,保证能将语义网络中的定义与标准的XML整合起来。RDF和RDFSchema层的作用,不仅对分配了URI的对象进行说明,而且可以实现通过URI来引用词汇表,还可以在这层中定义资源的类型和链接。Ontology层,用来实现对词汇表的扩展,用户不仅可以定义概念而且可以定义概念之间丰富的关系。数字签名层,用来检测文件变更的有效性,它是技术上实现可信任web的关键技术。

(2)知识仓库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其元数据是知识以及知识产生、应用的相关语境和经验参考。知识仓库收集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种用于支持决策的知识,通过模式识别、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知识加以分类,在必要时为知识员工提供行动参考和决策支持。

著名的施乐公司实施了一个名为“Eureka"的知识管理项目,建立知识库方便分布在各地的维修技术人员在为客户提供维修服务的过程中共享知识。在维修中碰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服务手册的范围,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员工碰到这种问题而自己无法解决时进入知识库查看获得相关帮助。若知识库中没有这类知识,他可向知识委员会提交他的解决窍门,审查通过后马上在公司网络服务器中反映出来,其它技术人员可借鉴这种知识。

(3)知识地图

有些知识难以显性地编码,必须与知识拥有者直接交流才能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地图可标明企业中在什么地方(where)有哪些有价值的专家(who)拥有什么样(what)的知识,怎样找到这些知识(how),这种编目知识也通俗地称为“黄页”。最直接的知识地图是员工关于专业和参与项目方面的信息,这是专业技能的直接体现。通过知识地图员工可迅速找到咨询专家。

2.信息技术在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知识转移是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流动。知识的转移除了文化因素影响外还有两类比较常见的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对于分散各地的员工可以采用基于Internet的论坛和新闻组提供虚拟的交流平台开展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亦采用远程的培训,在线学习,电视、电话会议,知识推荐等跨越空间障碍。如下详细介绍了几种信息技术:

(1)虚拟交谈室和视频会议

公司会议室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获取知识的场所,员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交谈自己的直觉、共享自己的知识,同时修正增强自己的知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下知识交换的效率很高。但空间的差异性就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广泛应用。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是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虚拟交谈室,与项目相关的员工可以在交谈室中发表意见,以文字或网络会议的方式参与讨论,在讨论结束后,由系统自动形成会议档案。视频会议在传递文档信息的同时还可逼真地看到对方的表情,增强了交流的真实感和信任感。

(2)在线学习E-Learning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3.信息技术在知识交流与共享中的应用

知识存在于雇员、组织和外部专家中,将适当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很难,但一旦有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就能很好改进组织的商业表现,缩短产品研发和销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还能产生直接客户价值、提供及时可靠的服务。

(1)群件技术

群件技术:是集通讯处理、文档存储和丰富的文件开发环境及Web技术于一体的软件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应用平台,是协同群体合作工作的新工具,包括信息共享、电子会议、日程安排、群件文档、数据库、电子邮件、工作流自动化、软件和联系群体各成员的网络,是支持、促进、简化一个工作群体的全部功能,或协同多个群体共同工作(思想开发、论题讨论、工作流业务、消息发送),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软件或应用开发环境。例如,OA(officeautomation)群件按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信息传递以电子邮件为代表,如Foxmail、Outlook、Sendmail等;流程自动化,以工作流、电子表格、公文自动化软件为代表;群体合作支持视频会议,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软件;群件开发平台支持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和数据库等功能,提供集成的用户。

(2)文档管理技术

文档管理技术是一种基于后台数据库的软件系统,该数据库可以索引和跟踪非结构化文档对象。文档管理系统能监控文档访问的安全性、记录对文件的检索。这样文档管理系统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将纸质文档电子化,加强访问管理,方便检索,还允许多用户同时并发读写。

(3)专家系统

推广知识重用最直接的方法是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的专业知识用经验规则或其他表达方式放在计算机的知识库内,再通过系统内推理机制的推理作用提供专家所需的意见或指导使用者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跨越时空的重用。但研究和实践表明,知识获取仍是专家系统的瓶颈。知识工程师从领域专家获取知识是非常复杂的个人到个人的交互过程,有些显性知识可以明确表达出来,但大部分的隐性知识难以形式化描述,属于经验的范畴,即便勉强表达也不一定准确,这种知识描述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随机性。

(4)网格技术与知识网格

知识网格是一个智能互联环境,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其目标是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知识服务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11]。在这个平台上,知识的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知识信息,享受一步到位的服务。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使得知识交流与共享方式多样化,使得知识管理主体通过可视化来共享有效组织和提炼的知识,从而缩短知识表示和知识可视化之间的鸿沟,达到知识管理的智能化。

4.信息技术在知识发现中的应用

知识发现是一个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能最终被人理解的知识的处理过程,包括产生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发现新的商业模式、发明新的生产流程以及对原有知识的重构。能有效辅助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典型工具包括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等。

(1)搜索引擎

Internet的产生,将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尽管互连网上的知识和信息不是企业私有的知识财产,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获利能力,但这些外界环境的知识信息是企业跟上时展所必须的,否则就有面临淘汰的危险。搜索引擎能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出可能有用的相关知识。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搜索引擎已经开始具有智能,采用模糊算法和模糊技术,根据用户对各项搜索结果的使用频率,自动更新搜索结果。网络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推广应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上网,这样企业可借助搜索引擎突破传统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争取新的合作伙伴,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2)数据挖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挖掘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现并改进企业经营的薄弱环节、提供预警功能、挖掘顾客购买模式,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该技术通过运用选定的知识发现算法,从大量凌乱的数据中提取出可信、新颖、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信息。

除了针对数据库的数据挖掘,还有针对大量文档信息的文档挖掘,从中找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最简单的文档挖掘的例子是全文检索,提取包含指定关键词的文档,这种方法的一个缺陷是:可能同时出现很多无关或相关度不大的信息,文本挖掘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体现用户兴趣点。

5.结束语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知识管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 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 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 [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标准管理使高科技企业在灵活柔性的组织结构下保持有序运行,保证了技术兼容和产品质量。此外,行业标准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领先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一旦成为行业标准,将取得“一招先,吃遍天”的优势地位。

七是知识产权保护。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主要有:专利保护、核心技术保密、纵向整合包含关键技术或提供技术线索的企业或机构、通过股权等形式稳定技术骨干、[7]建立知识产权检查制度、制定保密规定、设定知识网络访问权限、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等。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成熟,信息管理已经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阶段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借鉴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架构,探讨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知识就有知识管理。国家、企业、组织、个人都莫过于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知识管理受到全世界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知识管理的提出不仅对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兴起,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借鉴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将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及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权威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主要存在着两 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两者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和体系,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推广实现组织的智力提升;二是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技术提供帮助与指导,两者主要都是处理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任务与活动,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思想源泉,都表现出鲜明的交叉与渗透的特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

经过多年在企业的成功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从横向上看,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从纵向上看,知识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知识管理”扩展到由“国家/社会知识管理”——“机构/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构成的多层次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目前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还有:医院、情报机构、出版传媒、军队、农业等。作为已经成功运行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教育技术管理的模式,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2.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实行知识管理的天然优势

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人的能力是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教育技术管理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关注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基础。相比其他施行知识管理的组织而言,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天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育技术组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信息和知识是教育技术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教育技术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是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存储、传播的专家。

在以往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也存在着知识管理,但是是在不断地、无意识的执行,而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当前形式下,教育技术尤其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与整合新的理念与技术,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这也正是本论文将知识管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技术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一般包括“组织”及“信息技术”两个构面。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本身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具有学习的动机;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可以协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并储存知识以供组织成员需要时使用。

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它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通过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人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即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是教育技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体;二是知识组织管理,它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类似于目前企业界正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来提升教育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重视对组织成员的精神激励,赋予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组织知识和人才,促使组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l2]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根本落脚点是对“人”的“组织”行为与思考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笔者在对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参考知识管理的典型架构,从宏观的管理学角度,从个人、组织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见图1)。

(1)个人:教育技术组织中个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知识的获得、储存、分享、应用,并鼓励创新的精神。

(2)组织:加强组织的知识共享和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教育技术管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共享文化。

(3)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为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四、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困难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其中也有非常多的阻力和障碍。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理念的欠缺: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障碍在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观念普遍缺乏与不足。

2.无法确认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我们经常会忽视了自身所具有哪些方面优势知识,还欠缺哪些方面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育技术工作者对自身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认识,并运用教育统计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评。

3.在知识分享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一是因为教育技术领域个人的知识大多是以个人化的内隐知识为主;二是这些个人自身的分享意愿性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烈。因而,还需要各种有力的途径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与分享,且对知识的分享要采取种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技术组织中的个人分享知识与贡献知识。

4.没有成功范例的参照:毕竟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还是处在刚刚开始的起步研究上,还没有参照范例。

(二)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必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取得成功,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1.强调知识的分享与创新:知识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因而,对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发展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使现在的组织文化循环渐进地改变,让成员对知识的分享产生正面的评价,并鼓励分享知识。

2.建立有效的奖励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应该来说,知识分享心结的解开,将可能是知识管理碰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毕竟,人们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知识是我个人的私人东西,为什么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权力与成就。因此,必须要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让成员愿意分享其专业知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助推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技术组织进行统整、组织和管理。

4.明确的目的及清楚的沟通方式(clear purposeandlanguage):在推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前,组织必须先定义出明确的目的,以指导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方向;而若要推动有效率的知识管理活动,则成员对知识的看法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在沟通时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才不会产生认知上差异,而导致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

5.着力为组织培养以下的四种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

(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

(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

(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增值化。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问题,并不是只集中在其中一个元素上,具体到教育技术管理而言,要处理组织文化、教育决策、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适当的激励和工具来共享知识。

知识管理文化最大挑战是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特别是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达到知识共享,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个体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这样会使自己的优势变得不明显或者没有,因此教育技术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建立相应制度,倡导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气氛,摈弃自我竞争观念,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的环境,是克服知识共享的文化障碍的关键。促使教育技术组织内部各成员及组织之间的交流,使教育技术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一、管理实践的主要内容

研究所通过对多年来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多数问题存在技术层次不高或重复性的情况,反映出研究所在知识管理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利用方面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近几年,高密度发射和批生产研制并举的形势下,研究所人力资源结构从过去的老人、新人同岗传帮带,变为现在的新人、老人各自分担不同的重要岗位,使得人力资源基础能力与任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为提升设计人员能力,研究所依据归零“双五条”标准、“眼睛向内、系统抓总、层层落实、归回基础、提升能力”归零新五条原则以及“梳理模式、提炼准则、统计分析、完善基线、积累数据”的知识管理原则,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吃透技术”质量管理专项实践工作,以质量问题为抓手,系统分析问题产生的机理和特点,提炼控制要素并落实到过程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将成果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展示和共享,以形成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

1.顶层策划,稳步推进

每年初将“吃透技术”质量工作作为研究所年度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目标及要点,并列为最高管理者管理评审决策意见之一,同时相关处室、型号也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以便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质量部门按照工作要点和管理评审决策意见开展“吃透技术”专题策划,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计划中包括知识采集、知识辨识、知识管理策划及执行、知识架构审查、知识形成等工作项目。

2.过程把关,确保知识成果

为保证“吃透技术”质量工作和知识成果输出有效,研究所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立题原则和重点审查要素等,以便加强过程管控,细化相关工作要求。一是制定工作流程,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二是制定立题原则:立题方式多样化,以“选题+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自动自发,集智攻关;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要具有普遍性和工程意义;围绕主营业务、质量体系评审所长决策意见及质量工程安排选题;确定问题来源,不局限于已归零问题。三是制定立题及审查要素表,审查要素为立题的基本要求,立足以工程技术知识输出为目标。四是开展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基层,挖掘和推出典型“吃透技术”课题范例并进行剖析,以供大家学习借鉴。同时,积极总结和优秀案例,以点带面,形成工作有比较、有参考的局面,以便更好的推进工作的开展。五是组织交流,信息共享。质量部门负责“吃透技术”质量工作的组织实施,课题组在结题后将知识成果上传至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共享。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技术知识成果和交流,随着知识成果的逐渐增加和迭代,技术交流基本可以达到每周一次,在普及技术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此外,研究所信息中心定期对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为技术文件和资料的分享做好保障工作。

3.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在技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输出作业指导书、控制要素等成果,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质量部门与知识管理部门也要持续总结和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及方法,形成“吃透技术”质量工作长效机制,提升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应用的效率。2015年,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全年共召开会议45次,审题共计110类,取消10类课题,结题100类,41类课题确定为优秀。课题组参与人员共计643人次,审查会参与人员818人次。其中,审查材料共计390份,形成指导性文件共计218份,提出产品措施共计253项,提出能力资源需求18项,这些成果全部在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了共享,并持续开展了技术成果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研究所基础能力的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吃透技术”质量工作和知识管理建设,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工程技术知识的提升和积累,为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了事后处理(纠正)→提高产品成熟度(纠正措施)→机理“举一反三”(预防措施)→“吃透技术”(正向完善)→知识系统管理的良性螺旋式上升管理路线,质量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此外,2015年通过开展“吃透技术”质量工作,研究所形成指导性文件共计218份,提出型号产品机理“举一反三”措施共计253项,提出能力保证和建设需求意见建议共计18项,并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展示2015年“吃透技术”成果,开展了知识成果共享与交流,有力推动了研究所基础能力的提升。随着科研生产任务的持续增长,研究所表现出技术基础能力与研制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为此,研究所领导及时总结和部署了“吃透技术”质量工作,通过对质量工作和知识管理工作的深入探索,形成了钻研技术、主动改进的质量文化,转变了工作理念,并形成了知识管理的有效做法。后续,研究所还将进一步引导技术团队在“吃透技术”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提升质量基础和知识积累应用能力。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标准管理使高科技企业在灵活柔性的组织结构下保持有序运行,保证了技术兼容和产品质量。此外,行业标准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领先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一旦成为行业标准,将取得“一招先,吃遍天”的优势地位。

七是知识产权保护。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主要有:专利保护、核心技术保密、纵向整合包含关键技术或提供技术线索的企业或机构、通过股权等形式稳定技术骨干、[7]建立知识产权检查制度、制定保密规定、设定知识网络访问权限、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等。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流程;知识管理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新世纪,石油勘探业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1]。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及战略资源,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因此,为提高勘探技术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石油勘探过程的工种和技术非常复杂,内部关联性也很强,管理工作非常繁重。面对内部及外部环境新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石油勘探过程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文献综述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开始上个世纪于70年代末,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Drucker)强调在企业资源中,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彼得·圣吉(Petersenge)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2]。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系统的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戴维·沙凯米(DavidJ.skyrme)提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系统化的管理,侧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使其得到恰当的运用[3]。国内众多研究学者中,张子刚,周永红(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把知识(包括信息)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知识学习和应用、创新和传播、交换和更新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结构、并管理企业所需的知识商品[4]。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看出,知识管理已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

3.石油勘探主要流程

石油勘探是根据石油地质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勘探技术,将地质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获得石油储量[5]。整个勘探过程中分为多个不同的作业流程,包括物化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综合地质研究等多项勘探作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物探流程和钻探流程。

(1)物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物探工程主要是地震勘探作业,它包括野外作业的资料采集、室内工作的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三个环节,资料采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地震勘探工程质量的好坏。

(2)钻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钻探工程是石油勘探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多专业多工种协作的一项综合工程。钻探工程主要包括:钻井方案设计、钻井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主要阶段。

4.石油勘探流程中的知识管理分析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同时具备人文与技术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取、创造、共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将创新后的知识返馈到系统,使个人与组织不间断地积累知识[6]。

(1)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活动

石油勘探流程主要分为物探和钻探工程两大类,这两大类勘探流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应用、创新及保护六大知识管理活动,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手段

在明确石油勘探流程及知识管理活动的条件下,需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石油勘探各个流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制定并实施适合勘探流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企业对勘探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要有正确的战略为指导,包括勘探各阶段的知识学习战略、知识获取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知识保护战略等;其次,为了能更好相互学习和共享信息,需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库,构建面向勘探流程的知识网络;再次,石油勘探流程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系统过程,包括采集的资料、勘探技术等多种知识,为促进勘探流程中知识的获取、转换及创造,需建立一个基于石油勘探流程的知识创新网络平台;最后,构建知识学习机制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3)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目标

石油勘探的最终成果是为得到石油的储藏量,而在勘探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勘探配套技术。因此,对于作为知识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勘探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则是高效、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结束语

石油勘探是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石油行业增加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需要多专业、多工种的相互协作的高新技术知识密集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探勘流程的知识管理,对提高勘探技术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2011/3/17).

[2]彼得·德鲁克,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5]陈希.油气勘探项目管理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6]张琳.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11,05.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4:201-204.

[8]林向以,张庆普,韩晓琳.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庆油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06:31-35.

项目资助: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石油天气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编号:川油气科SKB12-02)。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力资本;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

0、引言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技术壁垒的下降,以及竞争对手、竞争规则甚至社会的加速发展,组织知识已经成为了竞争优势的一种主要来源。对于知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引发了知识管理概念的发展。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个关键性投入,并强调一个公司整合并利用各种知识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因为这种能力可以将有形的资源转化成富有价值的创新产品或者生产流程。

企业可以从自己的研发活动直接获得组织知识,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和产业的知识扩散或溢出而间接获得。某一企业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其目的是进一步牢固其自身技术知识的根基。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引入、传播、同化、交流、吸收外部技术,令其为组织所用。这2种知识的产生方式都依赖于公司的智力资本。

尽管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讨论了知识的结构,但很少有关于组织智力资本方面的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证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1、模型和假设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技术企业的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组织创新。图1概括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1.1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一项改变了组织潜在行为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一行为包含了创造发明和将思想或观念融入最终成果的必需工作。组织学习既是一种组织理念,方法和策略;同时也是创造一项新产品和流程的行为。对于技术性组织的创新而言,高水平组织学习是必需的。因此,组织学习在组织创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一个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学习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因为不断学习的组织往往更能够抓住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和新的市场需求。如果企业具备预测和获悉顾客需求的能力和知识,则有利于该企业获取并利用较好的技术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如果技术型企业具有获悉竞争对手优劣势的能力,则将有利于从竞争对手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进而产生超越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在技术型企业中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正相关。

1.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创造或搜寻知识并管理组织中的知识,对其进行共享、分配和使用的过程。知识一旦被利用起来,学习便相伴而生;反之,学习也能够改善公司现有知识的储备。知识管理可以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定位,并进行组织内知识流的管理,以确保知识能够被有效率和有效果的运用,有助于组织长远的发展。知识管理分为知识产生、知识开发、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存储及知识运用等过程。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转移既包括组织内将显性或隐性知识进行扩散(Levemge)的内部转移,又包括组织间进行的知识外部转移。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转移,知识被接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组织知识学习的过程。组织内学习机制的优劣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着组织内部不同形式的知识转移,组织内学习机制也各有不同。而组织间学习机制的选择则影响着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效果。如果不能科学地进行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的效果也不会明显。对技术知识的吸收和管理是组织持续学习的前提。知识管理的优势和挑战均与组织学习密切相关。此外,组织创新依赖于组织的知识基础,因而知识管理被当作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H2:知识管理水平与技术型企业的组织学习正相关:

假设H3:知识管理水平与技术型企业的组织创新正相关。

1.3 智力资本

很少有研究把智力资本看作是知识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现有研究指出智力资本的3个主要方面: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是由个体拥有并使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一群动力十足并且具有独一无二能力的人员是组织的一种竞争优势,因为他们代表了独特的、重要的、稀缺并难以复制的资源。更确切的讲,拥有独特技能和知识的员工的企业更可能创造知识、正确决策,进而引发更好的组织学习。

组织资本是制度化的知识并将现有经验编制成规范。通过数据库、专利、手册、系统和程序等方法加以利用。组织资本是将组织惯例和战略综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获取、吸收、转化并开发知识,进而实现组织价值创造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另外,一个组织的组织资本将影响其学习和管理知识的方式。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及组织间的社会网络及嵌入其中的资源,如信任、知识等。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拥有量丰富的企业,其员工之间易于彼此分享知识,并相互学习,最终提升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外部社会资本拥有量丰富的企业则能在合作者之间形成不同的关系。诸如早期进入新市场的战略、获得新技术以及获取互补性的知识以便和合作者分享这些知识。这一过程将会扩大组织学习的范围,增强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企业的社会资本能改变企业可利用的机会,进而影响他们的战略行为和创新能力。

因此,一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其智力资本紧密相连。综上,本文假设:

假设H4:智力资本的水平与组织学习的程度正相关;

假设H5:智力资本的水平与组织创新的程度正相关;

假设H6:智力资本的水平与知识管理的水平正相关。

2、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2.1 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择北京中关村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抽样对象,原因基于以下几点:其一,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对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做出前瞻性和快速的反应,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二,中关村是中国最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能够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一方面,调研的便利性以及前期的一些积累,能够保证我们获取足够的反馈;另一方面,对同一区域的企业进行调研,能够将地理、文化、法律、政治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主要调查对象为各企业与知识管理及组织学习相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如首席执行官、董事长、总经理、研发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因为他们对公司创新、学习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问卷采用了5级李克特(Likert)量表,用1到5分别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其他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目前职位、企业成立时间、产业类型和公司规模等。被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数据收集时间为2010年7-11月。最初,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每一家公司向他们解释调查的目的,并邀请他们参加,答复率为30.9%。在这些公司中,35家同意接受面对面的访问,由于被访问人的时间安排等原因,最终成功访问了30位企业管理者。每次访问持续时间20~30分钟。此外,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送给其他公司,154个受访者通过邮件回复问卷,总计回收问卷184份。剔出不合格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39份。经过检验证明,面对面的访问与邮件访问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2.2 测量

模型中所有的变量都是多个题项构成。为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预测量题项均是从以前的实证研究中获取,并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表2给出了每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同时为了有效而可靠地度量变量,选取修正题项的总体相关度Corrected Item-TotalCorrelation(CITC)来决定题项的取舍,保留所有CITC大于0.50的题项。结果,只有知识应用的CITC=0.437,小于0.5,故该题项被删除。所有保留的题项均显示在表2中。此外,还运用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 α)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或量表测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识管理、智力资本、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4组变量样本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56、0.730、0.706和0.756,均在0.700以上,属于高信度。

3、结果

表3说明了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见,在智力资本、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在路径分析中首先根据相关理论与文献资料,建立一个可以验证的初始模型,并绘出一个没有路径系数的路径图。路径图中的因果关系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的是“果(因变量)”,箭头起始处是“因(自变量)”。然后选用适当的回归模型,通常选用Enter法,来估计路径系数并检验是否显著,进而估计残差系数。在路径分析中,选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而“路径系数”(通常标在箭头旁边)就是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口值)”。具有显著性的路径系数则验证了此路径(箭头)两头的变量的因果关系成立,假设也获得实证支持。线性回归结果见表4。

为验证假设l、假设3、假设5,本研究构建一个线性模型l并且用SPSS16,O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1中,因变量y代表组织创新,自变量依次为X1代表智力资本,X2代表知识管理,X3代表组织学习。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用X4、X5分别表示。

为验证假设2和假设4,本研究构建一个线性模型2并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2中,因变量是组织学习,自变量依次为X1代表智力资本,X2代表知识管理。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用X3、X4分别表示。

为验证假设6,本研究构建一个线性模型3并采用路径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3中,因变量l,代表知识管理,自变量X1代表智力资本,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分别用X2、X3表示。

表4说明3个模型所进行的线性回归估计。模型1的结果证实了3个自变量均显著影响组织创新。其中,知识管理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标准的回归系数是0.419(p<O.01),其次是组织学习(β=0.359,p<0.01)和智力资本(β=0.231,p<0.01)。在随后的模型中2个控制变量都没有显著影响因变量。假设l、假设3、假设5均得到了证实。

模型2表明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显著影响组织学习。这表明在技术企业中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是企业达到更高水平的组织学习的必由之路。模型2的结果支持假设2和假设4。此外,本研究认为,由于组织学习(0.443×0.359)导致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有间接作用(0.159)。Sobel检验表明调解效果显著(p<0.001)。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的总的影响效果是0.578(p<0.001)。

从模型3得出以下结论:智力资本对知识管理有正向且显著的影响(β=0.716,p<0.001)。因此,正如假设6所言,在分析知识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学习至关重要。本研究表明,由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导致智力资本对组织创新的间接影响系数为O.237(O.344×0.359+O.716×O.443×0.359)。Sobel检验表明,中介效果显著(p<0.001)。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的总的影响系数为O,468(p<0,001)。基于上述结果,得出整个路径图(见图2)。

4、结论及未来研究的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是企业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企业成为创新性的组织,产生更多的组织创新成果以保持竞争优势。

首先,本研究证实在技术企业中智力资本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智力资本会使企业更乐于接受外部的技术知识。一旦人们获得、分析、解释且理解了技术知识,技术知识便会被纳入到企业的技术系统中以形成技术优势。技术企业中这项资本的有效发展将会刺激组织学习。因此,管理者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增加智力资本。

其次,本研究表明在技术企业中知识管理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知识管理促使企业创造并采纳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能使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层面上取得更大进步。另外,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增强其技术的领先地位,同时保持并提高其灵活应对外界技术变化的能力。技术企业不仅应设法从技术环境中适应和学习,还应进行创新性的技术变革和学习。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技术转化能力并激励产生组织学习,进而促进组织创新的发展。

第三,实证调查表明,在技术企业中组织学习能够保证企业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型组织是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并保持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组织。学习促使企业进行变革,进而诱发技术的革新与升级换代。这一变化可以有效防止技术停滞,而且越早采取措施防止技术停滞,就越有利于将来的创新和飞跃。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本研究的结论仅对所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效,不能无限推广。

其二,调查数据是基于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偏差。当然,匿名填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偏差。

其三,本研究数据源自同一份测量问卷,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而产生系统误差。

其四,本研究利用截面数据研究了一系列的动态概念,如组织创新、组织学习等,使得分析结果仅仅说明了特定时间的特定情况,而不具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征。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模式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and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Alignment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H.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2.目前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往往基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对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进行调查并分析所得数据提出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型知识管理模式理论。

上一篇:工商管理理论范文 下一篇:基础管理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