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2 03:19:09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1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员工关系。信息的扩散,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机会,人们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我国的人员流动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流动性的增加,改变了企业的员工关系,由过去的重视感情的家庭式员工关系向重视双方交易公平的交易式员工关系转变。传统上倡导的奉献、企业忠诚等价值观念让位于承诺、职业忠诚。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2

【关键词】技术开发型 科研院所 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真正拥有了人才,各项事业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才能推动其更好的发展。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是优秀人才的集聚地,因而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就成为了这些科研单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其不仅能促进科研院所更好的发展,而且还能保障各项事业的完成。因此,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一定要充分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认清当前科研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存,切实做到科学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通过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使用、调配、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技能和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求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

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经历了人事管理、非战略性物资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重要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非常成熟。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还非常的短,直至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得到青睐和普及,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渡阶段,这与西方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想过渡到第二阶段,其不能采用“跳跃式”,而只能按照既定目标,分阶段、小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

二、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认为研发和生产是工作的重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没被受到重视。然而在现代管理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俨然已经成为了科研院所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未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足够地重视,这是当前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训流于形式

当前绝大部分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非常低。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还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普遍缺乏战略规划,没有配备有科学而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例如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只有在自身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才组织进行员工招聘,只有当自身员工知识技能老化时才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最后招聘和培训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使得付出无法得到回报。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缺失,未能就人力资源中的招聘、培训、考核、选拔、调配、升降、薪酬及福利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这必然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不到掌控。

2.绩效考核不科学,激励方式陈旧

绩效考核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及全面的原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当前我国绝大部分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其主要表现在考核内容不够完整、考核方式不够合理、评估标准不够科学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还普遍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激励手段非常单一,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二是不科学的薪酬体制,容易导致贡献与收入不对称;三是科技人员自身不能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因而导致创新欲望普遍不高。

三、完善技术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要想合理解决当前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做好规划,完善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

养成战略意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科研院所应该系统地、全面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做好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如科研院所在注重自身创新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开发、利用和培训,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完成人才单一型结构向阶梯型结构的转变,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的需求。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研院所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好员工培训体系,并认真落实好员工培训。员工培训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它是指科研院所应从员工自身兴趣需求、自身特点及特长出发,协助员工设计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图。二是具体的培训活动,科研院所应明确员工培训的目的、内容及方式,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求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三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员工培训评估体系,通过对员工培训进行评估,其不仅能对培训的过程进行掌控,而且还能保证培训效果,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2.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体系

绩效考核采用目标管理,将绩效考核内容分割成不同的模块,再根据不同的模块设定不同的目标和评价指标。在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设定中应遵循因岗而异的原则,因为不同岗位的性质、功能及特点不同,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360度绩效测评,这种测评方式不仅能有效避免考核内容不完整、考核方式不合理、评估标准不科学等弊端,而且还能系统、全面、公正、客观的反映出员工的工作业绩,更能有效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3

本单位主办科技期刊3本,下面,分别就3本科技期刊的人员年龄构成情况、人员学历构成情况、人员相关工作年限、人员专业方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1)人员年龄构成情况。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组(60.6%)和46-55岁年龄组(24.25%);而≥56岁年龄组、36-45岁年龄组人员数很少,分别为9.09%、6.06%。

(2)人员学历构成情况。从业人员的学历大多已经集中在研究生(硕士),有17人(51.52%);但博士及以上人员极度欠缺,只占到从业总数的3.03%。

(3)人员从事科技期刊工作年限。从业人员大多经验不足,年限集中在小于等于5年,占到总从业人数的63.63%;而6-10年、10-15年、15年以上分别占12.12%、9.09%和15.16%。

(4)从业人员专业方向。从业人员的专业分布比较杂乱,而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所迫切需要的出版类、外语类、经济类等人才极度缺乏。

二、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结构缺陷突出

整体结构配置不合理,知识结构混乱,学历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老化现象突出,45岁以下高层次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小;欠缺复合型人才;从国际竞争看,缺乏外向型人才。

2.人才培训有待改进

因有关政策限制、管理者不重视等原因,培训资金投入有限;并且,大多数培训因和工作契合度不够,培训缺乏针对性。与本应作为科技期刊人才培训重点的选题策划、编辑实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常常受忽略,出版方针政策、社会效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也不够深入,导致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激励机制尚未完善

论资排辈的薪酬体制没有完全打破,论资排辈、“铁饭碗”和“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地挫伤着核心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手段单一,传统的激励以物质为主,忽略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激励制度违背公平原则,部门干多干少区别不大,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级差不明显。

三、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途径

人力资源是影响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要素之一,要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地位,就必须优化、调整科技期刊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化要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为更好地实施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途径采取有利措施。

1.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

科技期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对于人才观的认识错误及重视不够,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各个环节上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意义。

(1)正确的选才原则。在甄选人才方面,应坚持“求才之渴、识才之眼、举才之德、容才之量和用才之胆”的原则,在不断提升现有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聘用、调入等各种方式,广纳贤才,充实我们的科技期刊队伍。

(2)正确的用才原则。将科技期刊员工当作社会人进行管理——打造出舒心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使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高度一致。

(3)正确的留才原则。要想留住人才,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创造适应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对其进行深入、可持续开发;在薪酬待遇方面,科技期刊人才也不能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福利待遇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分配向技术骨干及一线人员倾斜。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科技期刊。

2.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要想科技期刊持续稳定发展,我们不能只依靠个别学历高、专业素质强的人才,而应当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营造出令人身心愉悦的人际氛围,以缓解工作、生活中的不利因素。本单位为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激励制度合理化,加强对编辑出版工作长远性、全局性管理;坚持德才兼备、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人才,以改善编辑出版队伍学历结构;采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内部人员流动体制,2年开展一次中干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新进人员要考试才能转正,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中级资格证书才能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真正做到不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为人才的良性循环提供坚实基础。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使编辑出版人员具有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及相应的回报,从而培养出对科技期刊的信赖与忠诚。

(1)将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将适合的人才放在相应的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编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才应该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而市场拓展能力强、性格外向的人才更应承担期刊宣传、营销的工作……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员工的精神需要,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还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有机结合。

(2)搞好人员的优化组合。将擅于编辑出版与擅长市场营销的人员、学历较高却经验不足人员与老一代的编辑出版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出版专业人员等进行组合,做到团队优势互补,使整体释放出比个体简单相加更大的能量。

(3)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环境。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在双向选择中给所有人员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任制。对于每位受聘人员,制订出相应的绩效考评体系,聘任期间薪酬待遇与岗位挂钩。在收入分配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做得好的一定重奖,做得不好的一定要处罚。“一书兴社,一书败社。”因此,本出版单位鼓励创建品牌期刊,对于双效显著的A刊,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刊物,决不心慈手软,从分管领导开始逐级承担相应责任,直到处罚直接责任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期刊出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基本,也是应对国际出版企业对我国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冲击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整合、优化,出版单位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支撑,向科技期刊出版强国迈进的步伐才会一步比一步更加踏实。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4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在农业领域实际从事或潜力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其规模大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农业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在国家总体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中的比重”“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比重”等数据可发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吸引到足够人才资源支持,农业科技管理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就业机制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难以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就业。对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改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尽可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面临的困境,以便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创新。由左停、旷宗仁、高晓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资源发展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研究方法多样,解说到位

当前我国各界对农业科技人员资源的重要性、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深,不能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该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问题,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便为解决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问题提供对策,也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具体而言,该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该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理清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要素与特征,如引用了《管理科学文摘》上面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一文解说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其二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生成数据报告,再如应用个案访谈、机构访谈、小组访谈等方法探讨了解决方案。其三该书采用案例分析法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如引用“宁夏创新农业案例调查”解读了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对农业科技应用阶段潜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其四该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差异情况。

二、图表丰富多元,指导性强

图表丰富多元不仅体现在图表的数量,也体现在图表的种类。从图表数量来讲,该书在第二章引用了6张图表,在第三章“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发与管理”部分采用了30多张图表,第四章“发展趋势与地区比较”采用了十几张图表,既有力地支持编者的观点,也充实了书本的内容。从图表种类来看,有饼图、树状条形图、横向条形图、横向折线图,也有表格和结构图,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分析”采用5张饼图说明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结构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职称结构,全国科研机构农业与非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学历结构。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情况”则运用表格与树状条形图的方法,指明了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按行业与管理分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构成,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性年份性别、学历结构,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年份职称结构,这种多图表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该书研究方法多样,图表丰富,观点解说详细,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其中,该书关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探析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5

论文摘要:科技革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源于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与控制突破了原有科技水平设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促进了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创新,导致了企业人员管理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发展变迁。 论文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6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特点;对策

近年来,随着企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再凸显,传统技术的提升面临着困难。Ulrich 曾指出,由于资金与生产技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已经逐渐降低,而基于企业内部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将是高科技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资源基础观认为,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人力资源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种基于人力资源而形成的竞争优势将会为企业带来优势的持续性,这种优势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因此,在高科技企业,如何构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保效能最优化,并对效能进行衡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人性特点

高科技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收益、高风险等特点。其内部员工一般都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型员工,他们具有有别于一般员工的鲜明的人性特点,把握知识型员工的人性特点。是提高对其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具体说来,高科技企业员工的人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事业有成,体现自我价值,因而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勇于承担工作中的重担,把这此看作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2.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自我价值的认可、他们不仅希望凭借努力工作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奖励,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和认可。

3.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创新。他们不断追求工作中的突破和新发现,热衷于创造性的工作,厌倦机械性的重复。

4.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他们学习愿望强烈,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终身保持在行业里的竞争力。

5.高科技企业员工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期望自主的工作环境,自主选择最佳工作时间,在工作中自我引导、自我管理。

6.高科技企业员工具有参与管理的意识, 他们期望企业能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 让他们参与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献计献策,并希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得到企业的重视和采纳。

7.高科技企业员工思想活跃但意志脆弱。他们想象力丰富,但有时想法脱离实际,难以实现。他们的意志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易消极懈怠,情绪波动较大。

8.高科技企业员工性格大多内向。 由于长期从事技术性工作,他们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往,不愿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

二、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为了应对科技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科技企业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一)建立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

1.加强人才引入机制管理

科技全球化趋势,导致企业之间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高科技企业必须把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优秀人才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并作为人才引入机制的指导方针,加强人才引入机制管理。首先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研究与开发能力及竞争实力等因素制订阶段性人力资源规划,分析确定适合本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和特点,并相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评估系统。强调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确认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以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用以改善企业发展中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成立研发联合体,创建人才培训基地

在人才引入上要树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理念,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平台,广开人才引入渠道,以我国软件人才主要来源分析,在人才来源中,高校及科研机构占据了71%,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在人才引进中首先可以考虑与人力资源充分的高校或研究所进行长期合作,也可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人才培训基地,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企业可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训,选择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所需的高质量的人才,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投入,高校及研究机构也可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3.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潜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管理彼得德鲁克说,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因此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想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迅速适应竞争环境,就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建立起教育优势,重视现有人才的培训,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长期经营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素质及能力的持续提高。企业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为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投资,如可以加大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更新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将员工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绩效挂钩,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学习,从内部提高自身的再造水平和绩效水平,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二)以人为本,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要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物质激励是一方面,同时也必须要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塑造一个发展型的软环境,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首先,必须要重视和尊重员工,使员工能充分、自由地发表评论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其次,要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方式给予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对有创新实效的员工进行激励,鼓励员工在一个开放、信任、平等的环境中互相交流,重视协调与沟通,通过沟通,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形成合作精神,共同合作,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企业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发展保障,同时也为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三)建立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机制。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高科技企业要充分激励员工的创新性,必须要创造一个鼓励学习和创新的文化,树立起学习的理论,倡导持续终生的学习,让员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政府必须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安排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7

[关键词] 科技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的机械化

技术革命、科学理论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然而,一旦人的行为、心理甚至所接受的知识被标准化,人就会被机械化。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机械化的历程。

一、雇佣管理:机械化的开始

雇佣管理是人的机械化的开始,也是人的对象化的开始,雇佣管理时期正是机械论大行其道的时候,一旦运用近代自然观方法论于管理时,管理的机械化,对人的机械化就成为可能。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与雇佣管理。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使机器运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传统家庭手工作坊,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工厂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机械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要求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需要组织对其分工协作进行管理,但当时人们习惯于原来的工人手工操作完成整件产品的小生产方式,不适应这种大生产方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与事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人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人事管理的雏形。从整个社会来看,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因此这一时期对人的管理称为雇佣管理,也叫劳动管理。

2.“商品人”假设与雇佣管理人事政策。第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发展和大规模的资本密集的经济组织的出现,管理重视资金和技术而不重视人力的价值。在管理观念上,视人力如一般的商品,在管理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里,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取得时追求廉价,并充分利用,一旦用不着了,就会弃之如敝履。劳资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力、货币的交换关系为基础的,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

二、人事管理:体力层面的机械化

人事管理阶段主要对人的行为动作采用更多标准,通过对行为的管理提高生产率,是体力层面的机械化。

1.二次科技革命与人事管理。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过去那种凭借经验和个人的管理方式与大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迫切要求科学的管理方法协调工人与组织生产的关系,以泰勒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

2.人性假设与人事管理。

(1)“经济人”假设与人事管理的产生。管理观念上“经济人”人性假设代替了“商品人”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18世纪英国的学者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的阐述,他认为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怀着自利的动机从事经济活动。人事管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根据“经济人”假设,认为员工所需要的是金钱物质的激励,人事管理的功能只要重视员工物质福利即可达到激励员工的目标,因其管理模式机械化,忽视了人的其他因素尤其是高层次需要在管理中的作用。

(2)社会人假设与人事管理的发展。由于“经济人”假设忽视了雇员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之后,二十年代,梅奥和他的同事们以霍桑实验结果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说,他们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满足。

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工作任务,而应注意满足工人的社会要求;管理的职能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等,而应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坚持实行参与式管理,注重劳资双方的沟通。这一阶段,管理从以事为中心,追求“人”与“事”的配合,以完成目前工作或任务为目标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层面的机械化

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强调激励人,以大量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这是心理层面对人的机械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变革,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销扩张到全球,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成了决定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员工,如何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了企业经营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于是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2.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上对人性假设具有多样性。如“自我实现人”假设、洛希和莫尔斯的“复杂人”假设。

(1)“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195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提出的“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人有多种需要,按层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是指人体内有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人只有将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华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该理论假设,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指导的。

在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的前提下,管理的模式为:管理的着重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管理者的任务是寻求、设计和创造一个人能深造学习,施展才能,形成自尊、自立,发挥创造性等有内在奖励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才这一资源的潜力;奖励制度上重视职工内部的激励;管理制度上通过建立参与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制定发展计划,选择具有挑战性工作等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该管理模式下,员工有较大的满足感、不竭的创造力、充分的价值感和成就感,通过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创造好的条件等举措以帮助员工成长,达到自我实现。

(2)“复杂人”假设与弹性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初雪恩等人提出“复杂人”假设,认为上述理论虽各具合理性,但却不能说明人性的全部。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就总体而言,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的,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就同一部门的不同个体而言,随着年龄、时间、知识、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人的需要、潜力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各种需要和动机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动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单一的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复杂的心理现象。

基于这种假设的管理模式为:依据工作性质不同,采用固定的或变化的组织形式;依据组织情况不同,采用应变的、有弹性的领导方式;依据工人能力、动机、性格的不同,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和激励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功能”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上,提供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提供灵活多变的人事管理,使每个员工的需要都尽量得到满足,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意识层面的机械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文化组织形象的建设更多地表现在知识上,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以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知识的人来对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标准化,如何塑造人的知识成为企业的课题,这就有可能扼杀知识多样性,对人的意识进行机械化。

1.信息技术革命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科技革命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广泛运用于组织的生产、管理活动中,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直线式转化为扁平式,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虚拟组织出现。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和人类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变化。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以顺应并推动经济发展。

2.“知识人”假设与人力资本运营。“‘知识人’”假设起源于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他认为人类通过劳作创造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作为“知识人”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提出,21世纪,不管是商业企业还是非商业企业,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将是他们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知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本。这一“知识人”理论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理念。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自主创新 动态契合 中小科技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但是其发展一直受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困扰,尤其是人才与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少高层人才,一些领域的自主创新难以开展,或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在自主创新推进中往往重视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而忽视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简称HRM)之间的联系,导致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无法持续创新。

实际上,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将对其自主创新起到关键的推动和制约作用。因此,如何结合人力资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HRM策略,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潜在性、创新性、能动性和增值性,不仅关系着中小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所以,本文将HRM构型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中小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研究中,探索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HRM无法支撑其持续创新等瓶颈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自主创新契合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自主创新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构型,是指在中小科技企业HRM系统中,由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HRM实践活动组合而形成有效的子系统,当这些人力资源实践措施协同方式类似,或有相似的多项实践束( bundle)时,将有固定的作用方式与支持效果。HRM构型的实质是通过HRM实践之间的互动,形成横向匹配的特定HRM系统型态,同时与组织战略和外部环境纵向匹配,从而实现最大化的内外一致性,以有效促进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HRM构型一般由人力资源流、工作系统、薪酬系统、员工影响等4个构面组成,在不同管理情境下,其系统构成要素会有不同的构面组合及其表征。Baron等(1999)指出,高科技行业同时存在工程型、明星型、承诺型、层级型和独裁型5种基本的HRM构型;Lepak与Snell ( 2002)根据控制的类型、资源的获取方式等维度对HRM构型分为:承诺型、市场型、控制型、参与型。HRM构型往往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对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原有管理基础及成长周期的依赖。

大多数观点认为自主创新是“独立开发”“自主开发”或是“内生创新”,而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创新认为是“二次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认为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总的来看,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新活动,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企业自主创新契合的重要意义

资源基础观认为,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中嵌入的知识促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并发现创新机遇。中小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改善管理流程时,需要发挥人力资本的动机和能力以产生创造性想法,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而HRM实践是企业影响并塑造员工技能、态度与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可是促进创新的HRM措施,并非是孤立的或是某些个别方面的人力资源实践,而是一个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的HRM系统,各HRM措施彼此契合并相互支持才可能促进组织创新,并且组织很少只有单一的HRM系统,可能会拥有多重系统(Tsui,1997)。HRM构型观强调组织现象间的“整体本质”及 “殊途同归性”的假设,暗示了多种HRM系统的组合在相同条件下都可能达到高绩效形态。由于构型理论不是关注单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如何关联而是涉及整合的自变量系统,因此其理论核心在于“契合(fit)”。契合是指一种成分的需求、目标和结构与其它成分的需求、目标和结构一致的程度,“契合”理论的基点是有效的契合能提高组织效率。HRM构型强调内外一致性,契合成为其核心概念,而战略HRM思想就是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而非把人力资源独立地作为一个优先战略,这样将更有效管理员工,组织的运作效率也能得到提高。但在中小科技企业管理实践中常存在HRM与自主创新战略或经营环境无法协调一致等情况,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失败。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必须高度重视HRM构型与自主创新的动态契合。

三、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契合路径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由于不同内部条件和外在环境,决定着中小科技企业具有不同的创新活动和能力特征。同时组织中“人”的问题也会随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创新战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动态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实现方式,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累积过程,一系列演化并不是时间序列上简单的承接过渡,而是一种战略层次的累积跃升,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因此,中小科技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就必须掌握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动规律,及时调整企业创新方式,并使HRM构型与自主创新动态契合,处于不断协同演进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小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HRM构型与自主创新的动态契合路径,如下图所示。

(一)初创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家长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在初创期,中小科技企业常常既受自身规模、技术、产品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受竞争对手、客户或经济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生存下来,会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即以率先创新者为示范,通过引进、购买等手段吸收其核心技g,并进行改进和完善。该模式可充分利用创新领先者的成功经验与成熟技术,进行跳跃式技术积累,在降低自身风险的同时形成后发优势。与该创新策略相契合的是家长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该构型中组织机构较为简单且不正规;包含HRM在内的大多数管理工作及决策基本由企业所有者实施,其“家长”角色较为明显,“人治”大于“法治”;会依靠情感和义气的投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管理者较重视对员工面对面的直接监督,利用个人权威直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组织内部工作标准化和程序化不足,会基于事先确定的工作要求挑选员工,对员工能力与技能要求较高;绩效管理常常是基于管理者对员工面对面的观察和产品数量的考核,再直接给予员工金钱作为奖励。

家长型HRM构型与中小科技企业初创期的内外环境及其创新策略相契合,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创新效率,使组织内部行为与目标趋于一致,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需实现规模经济时,便难以继续采用该构型,来支撑自主创新战略。

(二)成长期:集成创新――层级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随着中小科技企业业务增长,组织不断壮大,对员工和领导者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专业化的HRM等职能部门及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取得了市场竞争的初步成功,这时进入成长期。在此阶段,由于前期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已积累了一定技术创新能力,但进行原始创新实力又显不足,企业会采取集成创新策略,即将知识产权与创新技术系统化组合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技术方案。通过集成创新模式,企业可在资源协同利用的基础上创造全新的技术方案,也可与科研机构、虚拟企业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与该创新策略相契合的是层级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该构型的主要特点是:(1)依靠挑战性工作和发展机会吸引员工,基于特定角色的要求选拔员工。(2)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员工必须按照标准规范执行。(3)开展员工培训与标准化的绩效考评,目的只是为确保员工工作的标准化和高效率。(4)建立起与员工绩效表现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与晋升制度,但这种绩效表现却只考察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及其具体工作成果。(5)采取自上而下的沟通模式,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运作的可靠性。

层级型HRM构型与集成创新策略的契合,能够促进组织结构逐步规范化,确保员工行为的可靠性及高效率,使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各个层面的人与岗的更新与匹配,这也为企业步入成熟期奠定基础。但此时企业并没有形成激发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举措,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也欠缺,这些都不利于员工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学习与创新;另外,组织是建立在职能专业化基础上的,需要通畅的沟通,但实际沟通模式无法满足。

(三)成熟期:原始创新――工程型或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当中小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时,各方面的发展较为稳定,经前期积累具备了一定研发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地位。这时其最关心的问题,一是研判市场变化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二是如何避免走入衰退期并引导企业进入二次发展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此阶段的企业会采取原始创新策略,即企业依靠自身探索产生核心技术,完成后续的创新环节,最终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支撑该创新策略的是工程型或承诺型HRM构型,这两种构型的共同点是更崇尚民主,更注重沟通,力图构建交感互动式的HRM模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需根据企业的原有管理基础及文化传统进行选择。

工程型HRM构型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挑战性工作来吸引有能力的员工,赋予员工更大的工作自、决策权与更大工作责任,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并使组织更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与新产品。(2)建立跨职能工作团队与异质性人际网络,使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得以交流传播,从而有利于激发员工新想法及其企业探索式学习与创新。(3)构建同事间相互合作与监督、无等级差距交流的水平沟通网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4)员工绩效考评常采用360度评估体系。(5)员工招聘与任用是以专业技能和职业化发展为标准,这有利于创新知识产生,但因员工技能是高度岗位专用而非组织专用,易造成人员流动程度较高的困境。

承诺型HRM构型与前面几种不同的是,其主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强有力的家庭式文化来控制和协调员工行为。主要特点是:(1)强调新员工应具有与企业相匹配的价值观和能力,而对与特定工作相关的技能要求低一些。(2)建立基于企业价值观和专用资本形成的员工培训制度。(3)建立雇佣安全机制来保证员工与企业间的长期雇佣关系,使核心员工能够安心进行研发创新。(4)建立异质性员工组成的跨职能团队,以利于知识的分享和创新。(5)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化沟通网络,以利于员工彼此互信,敢于提出创新性想法,推动自主创新实现。

总之,契合企业自主创新的HRM构型应既强调内部各项措施、职能相互契合的横向一致性,又要强调外部与企业创新战略、组织文化、生命周期等契合的纵向一致性,并根据动态环境特性不断调适演进。

参考文献:

[1]丁宁宁, 孙锐. 人力资源实践构型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业务单元层的双重中介作用[J]. 山东大学学报, 2015,(1).

[2]Baron, J N, Burton, M D, etc. Engineering bureaucracy: The genesis of formal policies, 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in high technology firm [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9, 15,(1).

[3]Lepak,D.,Snell,S.A. Examining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uman capital,employment,and human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4).

[4]李海超,杨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6,(8).

[5] NadlerD,Tushman M. A Diagnostic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 J R Hackman,E ELawler,L W Poter. 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McGraw-Hill,1977.

[6]张亚明,刘海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梯度培养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

上一篇:建筑工程的资质要求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资质最新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