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7 00:36:46

非公经济建设

非公经济建设篇1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现状

山西省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近两年有了较大进展。至2000年底,全省有个体工商户29.8万户,从业人员56万人,私营企业2.54万户38万余人(其中投资者59090人,雇工32.7万余人)。在个体工商户中,共有党员8363名,占从业人数的1.49%,建立党支部17个,党小组90个,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党委3个,党支部147个,建立党组织的占1.96%,87%的私营企业中没有党员,11%的私营企业只有个别党员。总的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1.规模较大的私企,党员人数较多,一般采取单独建立党的组织。我们重点考察的五家大型私营企业均为单独建立党的组织,具体情况见下表。

2.小型私企和个体工商户,党员人数较少,一般采取联合建立党的组织。联合组建党的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几个小私企相互联合。各自建立党小组,然后联合建立党支部;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帮助组建。即由工商部门或个体行业协会党组织根据党员人数和企业分布情况组建个体工商户党支部;三是实行村企合建。村办企业根据其隶属关系与行政村同属一个党支部。

3.业主政治意识强的,比较重视支持党建工作。有些私企业主文化素质较好,政治意识较强,有的还取得一定政治地位,获得多项政治荣誉,要求建立党组织的积极性较高。如海鑫钢铁公司董事长李海仓,政治意识较强,已获得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位,积极要求上级党委在本企业建立党组织,于1999年建立了党委。有的私营企业主本身就是党员,对党建工作认识相对较高,一般都持积极态度,山西全省私企业主中有党员233名,占私企党员总数的3.1%。

4.业主政治意识弱的,不太关心支持党建工作。有的业主认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经济,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党建工作是你们共产党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对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不予支持,甚至设置障碍。从山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看还有95%以上的空白。

二、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通过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和新时期党建理论,结合考察山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急需研究解决。

1.必须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首先,它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同时还由于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不少国有企业的下岗、待岗人员流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呈逐年增多之势。这一部分工人群众仍然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方面。其次,它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他们依照我国的法律,认真贯彻党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对于正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意义重大。许多私营企业主也认为,加强党建是企业规模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员工不断增多,仅靠家族式小作坊式的管理也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他们也希望通过党的组织来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教育和企业管理。因此,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坚持以农村和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力度。最后,它也是发展新党员、争取青年一代的重要阵地。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流向其中,如果我们党不抓紧对他们的宣传教育和争取发展工作,就有可能被别人拉走,失去这块阵地。长信集团工会主席在座谈时说:“长信所在的长治市郊区一带,天主教很活跃,党支部不开展活动,人家要争夺青年人呢。”实际上,又岂止是天主教的争夺呢!因此,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十分紧迫。

2.必须明确基层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的地位、职责、作用。在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政治领导核心,对企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负责,对企业的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负责,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有的认为,在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当前的目标是对老板负责,对企业负责,具体要贯彻落实企业决策,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维护职工权益;有的感到,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在经费、时间、场所等方面都没有保障,困难较多,遇到不支持的老板,只能秘密开展工作,有点像“地下党”。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各级党委正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层面:中央组织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的党组织定位为“职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这一概括明确了党组织在私企中的基本地位和职责,但是太原则,且避了与企业的关系。

第二层面:地方党委根据中组部的原则提出的基本要求。山西省委提出五项要求:(1)发挥政治核心作用;(2)党员管理教育;(3)雇员思想政治工作;(4)发展党员;(5)对工会、共青团领导。临汾市委对其职责概括为:保证、教育、引导、监督、促进。闻喜县委提出八字职责:参谋、保证、带头、粘合、仍较原则,也避了与企业的关系。

第三层面:在私营企业内的党组织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实际,提出的工作职责重点。海鑫公司党委提出:围绕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和效益目标这个中心,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参谋、保障、牵动、粘合作用。潞宝焦化公司党支部提出:帮助、促进、监督、协调。长信集团党支部提出:加强自身建设,把握经营方向,开展政治工作,活跃企业文化。北方电器公司党支部提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泰集团党支部提出:围绕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作贡献,作好思想工作,维权,企业文化,制定规章制度。

上述情况表明,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各级党组织都在积极研究探索。上级组织的定位相对原则,缺乏操作性规范,且都回避了与企业的关系这个现实问题。而基层组织既要努力贯彻上级的原则,又要面对客观现实,尽管他们各自的表述不一,认识有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自身工作职责与企业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上下级组织对私企党组织职责定位脱节和不规范的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3.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基层党组织与私营业主之间的关系。大量现实情况表明,私营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态度以及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已成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数私营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采取消极观望态度;有的抵触情绪大,以各种理由予以抵制;有的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管理者,甚至明确拒绝建立党组织,给党建工作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二是少数私营企业主要求开展党建工作的动机各异,有的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把基层党组织作为一种利用力量,去对付一些自己不愿面对的矛盾;有的则出于其它政治考虑,勉强同意。加上有的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又是企业的雇员或小股东,在管理关系上受制于业主,很容易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私营企业主下属的工作部门。

三是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实际上要接受私营企业主的挑选。从已开展党建的企业来看,支部书记多为业主在思想感情上接受后,再通过党的组织程序选举,在组织程序之外加了一项前置性工作。这样就可能出现事实上由非党员业主决定党组织书记人选的情况。调查中还有人说“老板就是我们党组织的后台”。当问到“党组织与业主有没有发生矛盾”普遍回答“没有”。这个答案引人深思,这种现象隐含的本质问题究竟是什么?实际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个较大的私营企业在开始建立党支部时,统战部派出了一个党员科长去当书记,起初关系处理还不错,业主也欢迎,后来发生矛盾支部书记干不下去了,只好回统战部了。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建议

1.明确组织建设势在必行的指导思想。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而是怎么建和如何建设好的问题。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建设,势在必行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和落实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基础上,拿出意见,制定措施,形成决策。凡是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要在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是创造条件,抓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

2.把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必然有与机关党建,国企党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不可照搬原来的党建模式,而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是必要的,先抓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党组织并开展活动,总结一些典型经验逐步推开,以示范效应推动其他企业,积极实践,稳步推进。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建立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发挥行业协会中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等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3.实行单建联建,灵活适用的组织形式。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组织形式应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从这一领域的实际情况看,应采取宜单建则单建、宜联建则联建的组织形式,企业党员人数较多,具备条件的,经上级党委审批,可以单独建立党支部,这些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可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属地管理或行业管理。联合建立党组织也有多种联合形式,也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论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一定要选好党组织负责人,这是非公企业中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组织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现在普遍反映不少党员因多种因素的考虑,到私企工作后,不愿接转组织关系,不暴露党员身份,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给非公经济组织这一块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建议用吐故纳新的思路对流动党员实行严格管理,规定一定期限内不接转组织关系的作自动脱党处理,同时加强在非公组织中发展新党员工作,增强党组织活力。

4.创造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活动方式。这个问题是目前的一大难点,非公企业无论从所有制形式还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都不同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因此,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在活动方式上创新,做到求真务实,注重实效。要围绕发挥职工中政治核心作用这一要求,开展党的活动,形成凝聚力,战斗力。不应简单照搬或套用国企的做法,各级党委也要鼓励创新,不可按传统习惯思路布置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工作。

5.坚持政治领导,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当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加强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公经济人士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支力量中不乏人才和杰出分子,他们对党的态度关系到企业党建工作顺利与否,亦关系到党对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催发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党组织应该理直气壮地大力加强这一块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大批爱党爱国的积极分子,并通过他们来团结、联系、带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非公经济建设篇2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信用问题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仅言非公有经济,意在管中窥豹,并不表明非公有经济比其他各界的信用危机更为严重。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私企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也是规范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非公有经济一方面要从控制交易全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强调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另一方面要使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专业化。这些专业化的管理工作包括:客户数据库管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应收账款管理及欠款催收等。

二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至少要包括:(1)员工信用制度。要对业内员工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记录在案,适度公示。对信用最佳者重用,对信用一般者选用,对信用不佳者慎用甚至禁用。(2)客户资信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因此,以客户风险控制为核心,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制度,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按照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客户的资信管理应以客户信息开发、数据库管理、资信调查及信用评级管理为主。(3)客户受信制度。这项制度以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为核心,建立一套科学的交易审批程序,使企业内部交易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减少因为主观因素造成的信用失控。一些非公有经济应收账款得不到控制,信用失控是一个重要原因。

非公经济建设篇3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针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在“选、育、管、用”诸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实施职业化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方法上会创新、群众中有威信、单位中有地位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苏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进行职业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一是思想重视,筑牢基础;二是组建队伍,积蓄力量;三是开展培训,提高素质;四是优化待遇,提供保障;五是强化考核,确保实效。

关键词: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1-0010-06

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从狭义来讲,主要是指常年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一线的党务干部,对一些党员人数较少的、规模较小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来说,主要指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支部委员。从广义来讲,除了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及委员,还包括党建工作指导员[1]和个别地区设置的党建督导员[2](如南通地区)、党的纪律监督工作指导员[3]、党建工作巡视员[4](如张家港)制度等等。

随着非公经济的快速成长,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截至2010年11月底,江苏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登记户数为397.37万户,全省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率已达63.7%,走在了全国前列。江苏在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管理过程中大胆创新,在选拔任用、资格认证、培训、激励保障等措施上有很多值得重视的经验。党工干部权益保障金制度、基层党工干部选派制度、“上代下”的工作机制,以及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党工干部的做法,都被写进了修改后的《中国工会章程》和《企业工会工作条例》。

为更好地了解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现状,我们深入非公经济组织进行调研,对江苏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据调查,江苏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队伍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创新意识较强。江苏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成长了一批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面对新时期党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当多的党务工作者不守旧框框,大胆改革创新,适应时代的潮流,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中做出了新成绩。目前,江苏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方法上会创新、群众中有威信、单位中有地位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据我们的调查,愿意在党组织换届时继续担任党务工作者的占72.6%,不愿意的占3.2%,无所谓的占24.2%,说明党务工作者继续承担党务工作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

2.文化程度较高。据统计,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工作者的学历,高中及以下的占18.5%,大专的占46.0%,本科的占28.2%,硕士的占7.3%,文化程度较高。

3.兼任企业中层干部及以上的较多。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兼职的比较多,占调查人数的65.3%。兼职者中是法定代表人的占10.5%,高级管理人员的占17.7%,中层干部的占24.2%,一般职工的占12.1%,可见党务工作者中任企业中层及以上干部的多,大约达到兼职者中的80%。大部分的党务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本单位中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决策工作,对各类资源的协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单位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4.党务工作者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据调查,30岁以下占调查人员总数的16.1%,30-35岁为20.2%,35-40岁为29.0%,40-45岁为21.8%,50-55岁为9.7%,55-60岁为1.6%,60岁以上为1.6%。30-45岁的中青年居多,占到71%。

江苏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实施职业化管理的主要经验有:

一、思想重视,筑牢基础

江苏各级党委非常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把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质量,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比如2003年9月23日,中共苏州市吴中区委组织部出台《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工作规则》;2009年,南通出台《关于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些规则制度对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党务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针对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各地也出台了不少规定。如2005年苏州市委组织部、非公经济工委制定下发《苏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党建工作指导员的选派方式、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奖惩措施和组织纪律,将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纳入规范化管理。南通的海门市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意见》。同时,又配套制订了《党建工作指导员职责》、《党建工作指导员例会制度》、《党建工作指导员学习制度》、《党建工作指导员测评制度》等,全面规范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工作。

二、组建队伍,积蓄力量

(一)选优配强党务工作者

在实践中,江苏的做法是着重建好三支队伍:一是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三是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队伍建设。

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产生方式主要有:

1.选派。由上级党组织一般按照“经营管理能力强、党务工作能力强”的标准选好党务工作者、配强班子。选派又分为两种:一是直接选派非公经济党组织的领导人。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先行者和密集区――昆山,1985年首先实行了向外资企业推荐选派党工干部。此后,选派党务工作者成为一种重要形式。2008年,在连云港市开展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中,赣榆县为进一步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及党务工作力量,有效整合机关党建、人才资源,从县级机关选派10名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到榆嘉药业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非公经济组织担任专职党组织副书记。在选派的党务工作者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比如在昆山热电厂任副总经理的陈惠芬受昆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派,到台资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来,陈惠芬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外资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破解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工作组织建设难、活动开展难、经费保障难、发挥作用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企业资方和劳方共同认可的党工“妈妈”。

二是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向非公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是基层党建的新课题、新领域,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非公党建的新探索、新实践。江苏党建工作指导员是从乡镇机关、村居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联系紧密的单位党组织、退休和退二线的党员干部中选派政治表现好、工作能力强、有群众基础、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又有较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一般来讲,只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如海门将党建工作指导员主要派到以下非公经济组织:一是党员不满3人,不具备建支条件的;二是虽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但无党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三是暂无党员,但职工人数在25人以上的;四是职工人数不满25人,尚未建立工会组织的,或虽有工会组织,但劳资矛盾突出的。选派要坚持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努力让企业业主满意、职工群众满意。通过多年的摸索,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逐步扩大。到2010年底,江苏各省辖市共向非公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5万多名,建立领导干部非公经济组织联系点2万多家,较好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党建工作指导员是一种松散的指导方式,一般是一个人负责联系多家企业,每周只到企业指导一到两次。为变这种松散的指导方式为紧密结合型指导方式,连云港市委组织部与海州区委组织部决定在海州区“两新”组织中试行“党建专员”模式。“党建专员”由“两新”组织与应选党务干部双向自主选择,主要从现职区管领导干部中选派。“党建专员”每届工作时间为一年,选派期间,编制、行政、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党建专员要每天按时到企业上下班,指导企业开展工作,要当好组织建设的“引导员”、政策形势的“宣传员”、上下沟通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企业发展的“服务员”,要努力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企业党组织。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在海州区试行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专员”,有效地提升了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2.内选。内选就是在非公经济组织内部通过党员直接选举或党员代表选举产生党务工作者。目前,内选已逐渐成为一种占主要地位的产生方式。同时,江苏各地均鼓励具备条件的规模以上非公经济组织采取“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即通过公开推荐候选人、党员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直接差额选举等程序,产生党支部委员和书记。如2005年,昆山市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开发区内的一家韩资独资企业党支部试行了党支部委员会和书记的直选工作,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和党支部书记。

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的积极意义,一是体现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党员选举权利,推进了党内民主;二是增强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职工公认度,“直选”产生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既让组织满意,又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三是激发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活力。“直选”产生的党组织班子负有全体党员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倍感压力,也更加珍惜党员赋予的权利,因而有“我要做好”的主动责任意识。

3.外聘与推荐。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对外招聘党务工作者。昆山在这方面力度很大,先后5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8名非公经济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将283人列入后备人才库。其他地区如南京玄武区利用自管党费向重点非公经济组织“采购工作岗位”,实行岗位聘用合同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党务人才。对于党群组织暂无合适人选担任负责人的,由上级党组织推荐任职。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江苏已经形成了以内部培养选拔为主,上级选派、社会选聘、双向选择为辅的配备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路径。

(二)建立后备人才储备机制

针对非公经济组织多变性和从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江苏各地建立了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对党务工作者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就是有针对性地在非公经济组织内部培养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党群工作经验、适合从事党务工作的优秀党员业主、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来担任党务工作者;在非公经济组织外,积极物色有较高党性观念和党建工作水平的人员。比如,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退休或退“二线”、具有党建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将他们纳入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预备队伍,如果有需要,就推荐他们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去担任党务工作者。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市场化配置等途径建立起来。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人才库,需有制度创新。要实行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如南通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积极鼓励有志于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参与资格认证,经统一培训、考试合格的,颁发任职资格证书,纳入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志愿者人才库。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资格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均设相应的认证条件;实行年检和验证制度,年检不合格的,取消其任职资格证书效力。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岗位空缺时,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等形式,优先从人才库中选取。

三、开展培训,提高素质

对非公经济组织业主和党务工作者进行轮训,是新时期加强执政基础的又一创新点。近年来,江苏各地针对提高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初步探索形成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者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工作计划。省级层面,2005年,江苏省采取省、市、县(市、区)联动的方式,先后培训非公经济组织业主、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指导员40568名,有力地推动了非公经济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建工作的开展。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批示:“江苏省下大力气培训非公经济组织业主和党务工作者,是确保两新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推进的重要举措,从长远意义来讲,也有利于加强两新组织中的党建工作。”从2010年起,江苏又实施新一轮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为非公经济组织打造先进党组织和一流党员人才队伍。根据计划安排,省财政每年拿出1200万元建立专项培训资金,用于培训全省规模以上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和片区综合党组织书记6万名、党建工作指导员1.6万名。

市级层面,各地都很重视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如连云港在2008年启动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321”培训计划,采取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的方式,利用两年时间,组织培训1000名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造就一支“党务工作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科学发展意识强、遵纪守法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五强”型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目前已举办各类讲座34次,培训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2800余人次。

2.培训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方法要多样化。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培训,要围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大学及各类培训机构,以多种途径展开。培训中,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案例辅导、交流互动、体验训练,还可以挂职锻炼、选送外培等形式,帮助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提高工作能力的机会,提升工作品位。如2006年,南通如东市借助山东海尔大学,开设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培训班,学习海尔集团党建工作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经验;2007年,昆山选派50名非公经济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到中央党校学习培训;2008年,昆山组织25名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干部赴新加坡开展专题培训。

为了加强和改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些市县还创办了非公经济组织党校。2005年,常熟市在总结推广隆力奇集团党校办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波司登集团和中利集团建立企业党校。这些党校对于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在企业中的“参与者”、“监督者”、“协调者”作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自办党校的基础上,有的地方建立了联合党校。苏州金阊区虎丘街道建立的虎丘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联合党校,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四、优化待遇,提供保障

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第一线,绝大多数还兼任其他行政或业务工作,工作量大、可利用资源少、角色变化多、开展工作难、经济待遇较低,因此,各级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为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物质激励。很多地区为他们设立了岗位津贴、权益保障基金等。昆山于2002年1月起,设立“外资企业党工干部保障基金”,专项用于外商独资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会主席依法开展工作受到不公正对待或任期内因突发因素致使生活受到影响时的经济补助;2007年,又开始实施外企党工干部岗位津贴和荣誉奖励,岗位津贴的标准由上级党组织根据党组织负责人承担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业绩等情况确定,所需经费由上级党组织筹措解决;2009年,又试行退休专项补贴制度,完善了外企党工干部岗位有目标、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退岗有保障的长效机制,该项退休专项补贴由两部分构成:凡在昆山开发区连续担任党工干部5年(含5年)以上,并在工作岗位上办理正常退休手续的,依据工作业绩、企业规模等因素,一次性享受退休补贴3-5万元;任期内本人获得苏州市级以上党工工作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的,享受荣誉补贴3-5万元(按任期内所获最高荣誉单项计算)。退休之后留用的党工干部继续享受岗位津贴和荣誉奖励,留用时间连续计算工作年限,留用终止后一次性发放退休补贴和荣誉补贴。昆山开发区向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干部发放退休荣誉补贴的做法,极大调动了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政治激励。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应给予党务工作者政治关怀和精神激励。各级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向人大、政协以及党群组织推荐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参政议政、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舞台和空间。昆山市2005年至2009年,全市非公经济组织推荐党工团各类代表70人次,其中党务工作者占50多人次,有73名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被评为全国、省、市劳模,其中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有些地区还积极探索从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任用干部,拓宽机关干部选用渠道。昆山陆家镇党委建立了“选派”和“选用”相结合的“双选”机制,通过与企业的经常性走访、联系,跟踪考察选派的党工干部,对表现突出的选派党工干部或企业内部涌现出的优秀党工干部,大胆选拔任用,充实到镇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相应岗位。至今已有12名优秀党工干部充实到镇劳动、安全生产、动拆迁、社区管理、行政村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这就在夯实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拓宽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来源渠道,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是成长激励。对于考核优秀、成绩突出的党务工作者,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建议企业在培训、行政职务调整时优先考虑。如宿迁市开发区党委联合工会、团委、妇联开展“三推优”活动,实现对党员和业务骨干双向互动培养,推进了党务干部与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的交叉兼职、换岗交流,提升了非公经济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五、强化考核,确保实效

江苏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考核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是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各地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从履行职责、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组织活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2005年,常熟市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从机关、事业单位中挑选100名左右离岗或刚退休的党员干部,派到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担任专职党务工作者,聘期为三年。下派党务干部接受集中培训,签订了《任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在聘期内做到: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建成一家企业党组织,建设一个规范的党建阵地,形成一个鲜明的党建特色,健全一套党建工作台账。在任期结束前,则根据责任书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表彰奖励和第二轮选派的参考依据。

二是充分体现考核的权威性。要建立“上级组织考评、企业业主考评、党员和职工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坚持让企业业主参与综合考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企业主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业主评分要占一定比例。其次,坚持让企业党员和普通职工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召开企业党员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进行满意度测评,真正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第三,坚持让上级党组织参与综合考评。一般是采取听汇报、明查暗访、座谈交流、业主职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照考评内容进行量化打分。昆山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考核时,企业行政方考核权重占25%,上级党委占10%,职工、客户、居住地党组织考核占65%。

三是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坚持把考评结果作为认定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经济待遇的标准、评先推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根据。如海门制订下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任期目标》,把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划分成若干条,进行量化,实行百分考核制度。考核分两次进行,年中考进度,年末考实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并把考核情况作为提拔任用干部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2002年,海门市评出优秀党建工作指导员26名,嘉奖表彰;对7名不称职的党建工作指导员进行了调整,从而有效地激发党建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 释:

[1]党建工作指导员有的地方还有其他称呼。如江苏宿迁市宿城区积极推行“五员助企”活动,从区直机关选派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机关工作人员担任非公经济组织协调员、辅导员、服务员、引导员、保护员,定期深入企业指导党建工作。南通地区有的称政治指导员。

[2]党建督导员的工作职责为:1.督促、指导私营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2.协调好党组织与私营企业主的关系,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3.切实保障党员的权利,关心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维护务工党员的合法权益。4.传达上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和指示精神,帮助提供和解决党员学习的必要资料。5.指导个私企业党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执行和活动开展的情况,协助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

[3]苏州部分企业建立非公经济组织纪律监督委员会,并尝试向企业派驻非公经济组织纪律监督工作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工作。常熟市古里镇2010年5月19日出台《关于选派非公经济组织党的纪律监督工作指导员的意见(试行)》,向全镇非公经济组织选派了30多名兼职指导员。

非公经济建设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商会在引导非公经济人士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商会工作,尤其是要注意集中足够的精力和智慧,在非公经济与党委政府之间搭建好一条畅通无阻的桥梁,是新形势下商会组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积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我县民间商会组织自组建以来,先后组建行业协会3个。全县16个乡镇已全部成立了相应的乡镇商会并落实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基本形成了与我县“打造民营经济强县”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基层商会组织网络体系。

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商会紧紧围绕“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切实加强行业商会等社会团体建设和管理,今年10月县人民政府专门下发文件,明确县工商联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的社会团体以及与工商业联合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理顺了我县行业商会业务管理归属关系,为我县民间商会开展活动提供了法律保证,进一步调动了商会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商会的主体是非公企业,非公企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会,商会的发展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县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影响力、贡献力越来越大,日益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政府创造了税收,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非公经济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吸纳就业人员1.7万人。同时,非公企业的发展聚集了一大批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商会组织充分发挥商会的人脉、资金等社会资源优势,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投资洽谈活动,在激活民资、招商引资、促进项目生成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逐步成为吸引民间投资、搞活民间招商的重要力量。商会组织凝聚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激活民资、开拓市场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集聚商会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联手联合投资项目建设,推进商会做强做大。利用商会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空间,加强与外地商会团体的友好往来,促进我县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商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商会组织则为民营企业回报社会提供了平台。两年来,我县各乡镇商会组织鼓励、引导和支持广大民营企业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扶贫济困、赈灾捐赠、捐资助学等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积极营造商会组织健康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营造发展商会的良好氛围。有经济学家认为,商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第三推动力(第一是“政府力”,第二是“企业力” )。民间商会的作用发挥如何,是一个地区市场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目前,不少人对商会工作仍存在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商会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成为我县商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促进商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商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要紧密结合目前我县商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实际,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务院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扶持、鼓励商会的建立和发展,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乡镇商会、行业商会的注册问题,引导规范发展。二是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商会的性质、作用、发展历程,宣传商会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宣传商会活动情况、商会和会员企业创业典型,介绍发达地区商会及商会经济发展动态,引导全社会认识、了解商会,关心关注商会和商会经济发展,促进商会更好地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进一步支持商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挥商会作用。作为商会组织,要积极引导非公经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做多做大做强。一要强化政策支持。要紧紧围绕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好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政务和舆论环境,让广大非公企业放心、放胆、放手发展。二要搭建招商平台。要发挥工商联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抓住用好各种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企业参与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贸合作。重点做好以商招商、商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增强招商实效。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占领资源和市场,实现跨越发展。三要引导科学发展。鼓励非公企业强强联合、行业整合,积极入园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特别要引导非公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实现转型升级。四要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服务非公经济的有效机制和办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议全县设立“非公企业服务中心”,为非公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融资、技术、人才等服务,提供对内对外的经贸交流服务,提供公共关系协调服务,帮助非公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非公经济建设篇5

一、**镇非公经济党组织党建目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形成了以服装业为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铸造、养殖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经济总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服装产业规模达年产1.8亿件,2003年服装销售收入达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381万元,创利润1972万元,创税收931万元。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我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加强,目前已在我镇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了6个党支部和4个共青团,7个工会,有8名私营企业主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主要做法

镇党委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提出了建设“非公党建长廊”的目标,全力推进非公党建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初步形成。镇党委逐步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和提高。镇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厂等多家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为全力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党建工作创造条件。每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都确定至少一个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镇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工作举措不断创新、责任体系不断强化,为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制度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在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按照《2003年—2005年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规划》的要求和“打好一个基础,抓好二支队伍,增强三个力量,发挥四个作用,实现五个有”的目标明确了职责和任务,还在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逐步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制度等,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规范,强化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了党员开展活动和参与生产经营决策的能力,提高党员干部和经营决策者的思想境界,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规范中推进。

(三)加大组建力度,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分布面广的特点,镇党委因地制宜,采取抓大户、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的办法,通过重点突破,典型引路,推动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大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力度,并为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创造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坚持一手抓组建,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一手抓巩固,不断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有名正式党员以上的非公企业成立党支部,对不够3名党员的和没有党员的非公企业派出党建工作指导员。同时实行“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建促党建”,积极在非公企业中筹建工会、共青团组织,实现党、工、团齐唱一首歌,共同发挥作用。到目前为止,我镇在非公企业建立党支部个,工会个,团支部个。尤其是对新建企业,我们坚持“企业开工,党建挂牌”原则,在企业筹建时,镇党委便派出一名党委委员和一名党员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在开展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摸清企业党员的有关情况,指导帮助筹建党组织,使所有新建企业做到建成开工一个,成立党组织一个,企业开工与党组织挂牌同步进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组建率,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四)注重组织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进一步充实和壮大。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是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增强党在这一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措施。通过送党刊、送党课、送政策等措施,努力做好在优秀员工特别是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技术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工作,还通过党校统一举办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五)针对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态度冷淡,心存疑虑,担心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想法,我镇党委把切入点放在教育引导,诚心服务,主动作为上。一是教育引导企业主克服“小富即安”,树立做大做的发展观念。过去我镇的私营企业业主,大都满足于“小打小闹”或者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没有一家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针对这一现象,我镇党委政府利用机会,在私营企业主开展“求发展,树品牌”的竞赛活动,比谁的企业发展更快,比谁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更大,比谁的品牌叫得更响,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一大批私营企业树立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掀起了抢抓机遇大发展,做强做大做优。二是教育引导私营企业主克服“家庭式”生产经营模式,推行现代企业管理。由于相当一部分业主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家庭式”生产经营模式现象比较突出,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服装业的整体提升。为扭转这一状况,我镇专门多次召开私营企业主座谈会和举办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向他们宣传党在新时期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先进经营管理和现代科技等知识,增强私营企业主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性认识。在镇党委的教育引导和诚心服务下,广大私营企业主纷纷转变看法,由不理解转变为积极支持和自觉参与,由不想加入党组织转变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出现了“四个扩大”的可喜局面。

四、存在问题

(1)是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较少,截止2005年9月底,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共有党员名,仅占从业人员的%,%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中没有党员。

(2)是党组织的覆盖面小,绝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而非公企业点多面广,从业多样,经营活动节奏快,有的跨地经营,有的经营地与注册地分离,使党组织的设置、管理遇到许多新的情况。

(3)党员管理遇到了新问题。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给党员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另一方面,有些党员心存“为老板打工”的想法,有的不愿意转组织关系,有的干脆隐瞒党员身分。这就使得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无法过,党员的先进性很难体现,党员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3)是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适应新形势下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能力不强。

(4)企业党组织少人才、缺经费、无场所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5)私营企业中党组织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主的制约,仍有一些企业主抱一种“无所谓”和“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企业不建立党组织也照样发展,因而对建立党组织态度冷淡,导致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没能及时建立起党组织,这在客观上也使得党员管理教育、党员发展等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五、意见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无主管上级,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合同规定付给被雇佣人员报酬,它的特殊性,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设置、领导体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活动方式方法都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探索的求实精神,才能够理清改进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1、不断探索党组织的设置方式,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组建率。要认真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的要求,把党组织组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组建形式,确保组建率达100%。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各方面条件具备的可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可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联的原则,打破条块界限,联合建立党组织;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可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乡镇企业办、行政村(居委会)等单位的党组织。

2、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领域党的力量薄弱的状况。抓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发展工作,也是改变目前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力量薄弱状况的关键所在。在工作中一是要做好宣传引导,要采取不同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广大职工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努力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发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加强培养教育。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素质上真正符合党员的标准。三是突出发展重点。在坚持改善结构、保持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要注意发展私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生产经营骨干和技术能手入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四是严格发展程序。在发展党员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执行《》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决不能简化程序,或者图形式、走过场。

3、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重点。要本着简便易行、实际管用、便于操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健全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职责、任务,组织生活方式方法,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党建工作责任制等制度,为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抓好阵地建设。党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争取业主支持,建好党员活动室,保证党组织有房子、有牌子、有旗子、有制度、有活动经费。

二是要建立党建例会制度。党组织每季度初适时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订本季度党建工作计划,明确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等。同时要把党建工作计划告知业主和广大党员。

三是要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每月拿出半天时间,组织广大党员过一次组织生活。活动的内容要重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献言献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活动的时间要依据企业生产经营适情而定。

四是要建立督导制度。镇党委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督查,要经常深入一线督查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及党员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抓典型,促后进,及时总结提高,逐步使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党组织开展活动要紧紧围绕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遵循“灵活、小型、业余、分散”的原则,确保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始终为非公经济组织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

一是始终扭住“五好”目标不放松。要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抓落实,促提高,促使尽早实现“五好”的目标。

二是坚持党内组织生活不间断。要按照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扎实抓好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各项活动,让党员在正常的组织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创特色。要紧密结合非公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因企制宜,因岗制宜,围绕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降低成本、挖潜改造、开拓市场等积极选题立项,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树形象。非公经济党组织要根据所在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设置党员活动载体,明确党员职责,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创效益”等活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管理知识,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模范,团结职工、互帮互助的模范,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模范,在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5、非公企业党支部要帮助和引导企业塑造自己特有的企业精神,形成一种共同的经营理念,其实现方式包括在谱写企业歌、创办企业报、设计企业标志标识、定期升国旗、厂旗等。努力创造学习型企业,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引导企业文化丰富发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组建宣传企业文化的文艺团体扩大对外宣传,活跃员工生活,提升企业品位等。

6、协调好党支部与非公经济组织业主的关系。在非公企业,党支部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业主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支部首先要善于协调与业主的关系,使之理解并支持党支部的活动。应针对业主“无所谓”和“可有可无”的心态开展思想工作。党支部应引导他们从已经建立的党支部是如何促进企业发展的正面典型中认识党支部的活动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发展的稳定器。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解除业主的种种误解和担心,协调好党支部与业主的关系。

非公经济建设篇6

关键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1003108

随着非公经济组织的壮大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严重瓶颈,特别是在人才流动配置集中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全国非公经济组织进行的尝试和探索既有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若干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中央统战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创新”课题研究的要求,我们对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各类非公经济组织一直高度重视对于人才的发现、引进、使用,特别是在有关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比较准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比较清晰合理的目标模式。

1合理科学界定人才是目标模式建设的前提

长期以来,对于人才的认识和界定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大体上有三种:一是按照统计口径,即以大中专学生、在职、工程师等刚性特征予以界定,而很少考虑其是否学以致用;二是按照学术口径,即以院士、博硕导、教授、副教授等职称资格予以界定,但这种认定更多地运用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中;三是按照农艺师、经济师、报关师、会计师等行业职称予以认定,即便是目前诸如“863”人才、跨世纪人才、杰出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青蓝工程人才等各种人才的概念特指都非常明确,与非公经济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概念不是十分匹配。因此,这就需要合理科学地界定非公经济组织发展涉及的人才概念,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考察与识别人才,进而为建设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2实现共赢发展是目标模式建设的中心

在市场经济中,人才支撑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提供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彼此有着双赢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历史积淀和中国的国情,长期以来人才主要配置在公有制经济体系,特别是大型国字号企业中,非公经济组织往往要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自己心仪的人才,而在人才进入非公经济组织后,还必须通过完备优质的人才服务体系留人拴心,激励其不断作为。因此,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的所有建设措施,都必须围绕充分发挥引进人才作用的目标要求,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宜居创业环境,拓展人才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企业本身和人才的双赢发展。

3市场化运作是目标模式建设的重点

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在内容上包括人才的评价机制、引进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的内容,则包括围绕人才发展需要,特别是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宜居创业环境,实现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的双赢发展,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无论其具体的内容有哪些,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落实。这是因为,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需求,具体到各个企业千差万别,不可能形成规模化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而进入非公经济组织的各类人才,其价值体现和潜能转化所需要的服务往往不尽相同。因此,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在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宏观引导基础上,通过人才市场的体系建设,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实现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双向自主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逐步深入。

二、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指导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

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大省,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给予科学的指导:

1颁发规范性指导文件。从199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陆续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苏发[1997]22号文)、《关于进一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苏发[1999]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苏发[2003]11号)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强调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把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问题纳入全省的人才工作通盘考虑。江苏省人大先后通过《江苏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和《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对解决非公经济组织引进人才加快发展问题,从立法层面予以明确的规范。特别是江苏省“十一五”人才事业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07]26号),彻底打破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之间的制度壁垒,在省内完全实施人事人才服务体制的国民待遇,为全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为了切实帮助和指导非公经济组织进行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了许多明确的实施细则。例如省工商联与省计经委联合下发《关于选择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通知》,对非公高科技和出口主导型的企业引进人才,加速度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规定了详细的政策标准。盐城市委办公室和盐城市政府办公室为了有效推进“人才强市”战略,2010年12月间一共签发5份文件,对党政正职履行人才工作考核、实施人才专项发展资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实施意见,使全市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

3搭建必要的工作平台。非公经济组织进行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企业是当仁不让的最重要的载体。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人才战略目光,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烦琐手续等原因,往往会使企业的人才工作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因此,由政府出面搭建必要的工作平台,例如政府吸收规模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组团赴海外招商引资和招聘、由人才市场为非公经济组织进行专场人才招聘、政府邀请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辖地内建立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等等,可以十分有效地帮助和促进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

2形成和确立了人才使用的科学理念

全省非公经济组织经过多年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基本形成和确立了以下人才使用的科学理念:

1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因为,大部分非公经济组织由于体制和财力的双重制约,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较大,只能柔性引才,不拘资历启用人才,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不拘形式借用人才。例如江苏九鼎集团坚定地走产学研联合之路,与南京玻纤院、上海玻璃钢研究所、陕西高压研究所、南京大学、华东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南通工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成功开发双面静电植砂技术及网络砂布、航天专用玻纤布等40多个新的项目,产品畅销海外,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不断深入。

2既要“海归”,也要“海鸥”。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前提下,非公经济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海外人才以投资、项目、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鼓励海归海外人才以学术交流、技术服务、科研合作、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服务,同时要开阔人才思路,针对企业所急需的某一高端技术招募“海鸥”人员,即在国内和国外飞来飞去,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创业,并且短期内不固定在某一企业任职,但可以为提升非公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作出贡献的人才,实现既能降低高端人才招募成本,又能保证技术利用的目标。例如苏州市2011年实施的以引进海外智力为目标的“海鸥计划”,确定立项资助的领军人才,可获得4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和250万元的安家补贴,已经吸引了1826名人才进入苏州创业创新。

3既要招贤纳士,更要留人拴心。目前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载体中有博士后流动站78个、工作站6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4家,以及一大批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吸引了大量人才进入并建功立业。很多非公经济组织深切地认识到,招贤纳士只是引进人才的开始,留人拴心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引人要以引“心”为主,靠政策引进智慧,靠环境留住人才,靠企业的一腔热情来留住他们的感情,才能不但实现人才的引得进,而且还要能留得住,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增添强劲活力。

4既要用好外才,还要用好内才。外才泛指引进人才,内才则泛指企业自身培养的本土人才。这是因为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带来的项目和技术,要经过企业内部的消化吸收才能成为现实,而高质量的内部管理和有效的成本控制,又能够成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并重,也已经成为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3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市场化趋向完善

江苏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市场化趋向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引进方式市场化。目前江苏非公经济组织引进人才的方式主要有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任期聘用、资源共享、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等等,而引进人才的途径有人才市场甄选、网上招聘、特聘兼职、联合办学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和途径,都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人才和用人单位的意向明确,双方以工作契约为基本形式,按照“关系不转、户口不迁、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原则,灵活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合作研究、人才租赁等各种方式达成一致,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引进所需人才,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人才资源的高消费和人才闲置等现象。

2人才评价标准业绩化。人才评价是对人才的认同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适岗配置和薪酬等问题。根据胜任力模型、人―职匹配等国外先进的人才评价理论,应当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岗位绩效为基础,以能力素质为标准,以业内认可与社会认可为手段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非公经济组织对于人才职称的认定,允许不受学历、年限等条件限制,主要按照其工作业绩评聘和晋升。优秀人才经过企业考评和政府认定后,可以破格晋升,实行低职高聘。人才适岗配置的机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南通市建立了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职称制度试行个人申报、社会评审、评聘分离、单位聘任的新管理模式。常熟市经省人事厅批准,2006年就开始对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高级经济师资格的申报认定,波司登、隆力奇、梦兰等规模企业集团的87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喜获高级职称,也大大激发了这些企业的活力。

3人才流动适岗动态化。人才进入企业后,通过岗位薪酬与企业人才需求形成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原有的配置就会失衡,需要重新配置,才能使人才适岗。在这一方面,江苏许多非公企业已经建立了人才流动适岗机制,能者上,强者进,通过不同岗位人才的阶段性调整,经常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稳而不僵,活而不乱,始终让企业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4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在人才流动配置方面十分注重培养企业的内部人才,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培训先行,根据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需要,选派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或出国进行深造,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创新的培训,对操作员工实施岗位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上岗准入、优胜劣汰的原则。二是进行轮岗、换岗等交流活动,增强员工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企业多元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三是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四是大力倡导和弘扬企业文化,围绕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开展党群工作,形成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人才工作软环境。

4人才激励政策力度明显加强

随着以岗位绩效为基础,以能力素质为标准,以业内认可与社会认可为手段的社会化评价机制的建立,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对于人才的激励政策力度也明显加强:

一是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南京、无锡、苏州、连云港等市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年投入额已经达到2000万元左右。规模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如沙钢集团、亨通集团、中大集团、恒力集团等每年的投入额已经接近其利润的6%。

二是配套优惠政策。例如无锡市对于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的海外领军型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实施“530”计划,规定了3个100和2个300,即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基金、100平米工作场所、100平米住宅公寓;提供不低于300万元风险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商业担保,并且可以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正是这种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孕育和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尚德神话”。

三是分享企业利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对企业人才的激励除了高额的薪酬以外,还根据业绩贡献安排其参加利润分享。例如亨通集团规定,只要引进人才完成了业绩指标,其对企业作出的超额贡献可以按12%的比例计提浮动年薪或者参与利润分成。

四是选拔重用。凡是对企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无论是引进的,还是企业内部培养的,都按照其贡献大小和能力予以选拔配置到相应的岗位上,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

5人才发展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目前,围绕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宜居创业良好环境的中心,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运转:

一是由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定期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招聘信息,组织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成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融资担保中心、创业孵化服务中心、工业设计服务中心、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提供宏观政策服务。

二是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提供的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为非公经济组织引进人才提供信息咨询、档案挂靠、关系等各种人事公共服务,针对非公经济组织的批量用工需求组织人才外包服务等,从而使非公经济组织引进的优秀人才能够减少事务性干扰,集中精力从事研发和管理,同时减少企业对劳动用工的日常管理事务。

三是由非公经济组织本身为对各类人才顺利发展提供的内部保障服务,这种服务的主要集中在妥善安排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养老、和参加社会保险等生活保障,能够使企业的优秀人才免除后顾之忧,提高工作效率。

三、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1旗帜性人才和标志性人才引进困难

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能够在非公企业工作的标志性领军人才,不是已经离退休的老专家,就是“海鸥”式人员,即根据企业需要机动创业,并且短期内不固定在某一企业任职的技术人才。根据我们对30家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调查,这些企业引进了400多名副教授、工程师以上的人才,但其中80%以上都是离退休和“海鸥”式人员。即便是引进的外籍专家,虽然年富力强,但世界顶级的知名专家少,并且一到退休年龄就会终止合作关系回国。更重要的是,对行业发展的旗帜性人才和标志性人才的引进,如果非公经济组织与公有制经济组织同时进行,那么,由于资源优势和工作力度的差别,以及在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发展前景不明朗、部分企业家人格魅力较差等原因,非公经济组织往往处于劣势,很难顺利引进心仪已久的旗帜性人才和标志性人才。

2中高级管理人才数量不足,流动频繁

从总量方面看,全省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目前仅占从业人数的20%,并且多数集中在规模较大的行业领先企业里,大量的中小企业人才明显不足。从质量方面看,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程度偏低,据江苏省统计调查总队抽样调查,全省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大专以上占20%,中专或高中文化占60%,初中及以下占20%,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方向与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更重要的是,比照国企的稳定和福利、外企丰厚的薪酬和先进的管理,非公经济组织企业提供给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的薪水与福利待遇偏低,使得非公经济组织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强并出现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和流动;二是从传统产业的企业向新兴产业流动;三是潜在的人才储备流失严重,即落后地区的大学生研究生回家乡原籍就业的数量越来越少,据盐城、宿迁等市劳动人事部门的调查,目前这些城市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回家乡原籍就业或创业的比重还不到20%。

3大学生和研究生适岗成才的过程较长

目前江苏省进入非公经济组织就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越来越多,但其适岗成才的过程却比较长,难以迅速成为企业急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而且增加用工成本。这是因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一定层次的人才,掌握了比较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却没有进行过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培养,远远达不到“拿来就能用”的要求,更谈不上业务水平的高低,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但目前对于大学生研究生的岗前培训,主要由企业各自封闭进行,缺乏前瞻和拓展。加上一部分大学生研究生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的目的以收入水平、职位发展前景为参照,甚至将在非公经济组织的就业经历作为练摊过程,不断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并且会毫无牵挂地选择离开,使得非公经济组织不敢放手使用已在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大学生和研究生适岗成才的过程。

4劳动用工成本增加明显

这一方面首先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供给明显减少,特别是具有1―2年劳动就业经历的实用性人才十分抢手,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已经转变为卖方市场。二是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的用工荒和《劳动法》实施的双重影响,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江苏省有关部门重点监测的481家非公企业的情况表明,40.3%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升,54.1%的企业反映劳动力需求有缺口,尤其是常熟、南通等以纺织、服装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地区更为明显,2010年苏南地区劳动力人均年工资额已经达到38000元,而且还不包括安排员工住宿和中午的工作餐,很多非公经济组织都是勉为其难地支撑。三是劳动力过度维权,特别是少数临时员工与律师串通恶意维权,使得江苏省内劳动用工诉讼案件迅速增加,而且用工单位败诉居多,使用工企业的诉讼费、赔偿金等风险成本迅速增加。

5人才激励机制的运作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大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对于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主要采取货币形式,如提高工资、发放奖金红包、增加特殊津贴激励等,而晋升、表扬、嘉奖等采用不多,特别是旅游、资助进修、带薪休假、参观考察等拓展发展空间的奖励措施比较少。

在对企业引进的人才进行激励方面,主要通过增加薪酬和分享利润的方式进行,很少采用产权激励的方式。特别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对于人才能否以其拥有的知识、技术入股和分红没有明确的态度,更谈不上对企业引进的人才实行股权或者期权进行激励。个别非公经济组织的领导者不是认真研究和运用各项激励政策,而是忽视员工的人格尊重和注重发展的利益需要,试图用钱搞定一切,成天以危机管理为导向,忙于应付和处理各类问题,其结果则是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而且严重伤害企业人才和员工的积极性。

6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各个层次协调共享不够

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目前大体上分为公共服务、中介服务、内部保障服务等三个层次,并且每一层次的内部都能高效运转。但是,各个层次之间的协调和共享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目前掌控的信息全面,但却未向中介机构和非公经济组织公开,而中介机构和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需求信息又难以及时进入人才市场予以,特别是中介机构和非公经济组织向人才市场购买的人才信息又不能有效地满足需求。二是部分人才中介机构目标定位模糊。苏州市最多曾经发放1073个人才中介机构的营业许可证,但经过数年市场淘汰,目前仍然有700多家,并且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中介机构属于既要市场化运作,又要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能的双栖角色。三是各个层次之间沟通较少,以致出现过度竞争,特别是为了获得政府对于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奖励,部分中介机构和具体的引进单位竞相提高给拟引进人才的待遇,变相提高了人才引进的成本。

7外向型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引进和招聘难度更大

江苏省是一个开放型经济大省,非公经济组织又是江苏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其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特别是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省非公经济组织面临着走出去发展的极大机遇,尤其是和苏北地区,更需要吸引和集聚大量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和外贸人才。但是,由于基本条件艰苦,这些地区吸引和集聚大量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和外贸人才非常艰难。另一方面,由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外贸人才大多流向国企、外企以及合资企业的高薪岗位,使得数量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遭遇严重的人才瓶颈,尤其是从事报关、跟单等工作的应用人才严重不足,而引进的人才中,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较差;而具备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社会人才,往往又缺乏英语、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因此,外向型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难度更大,甚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根据对江苏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和分析和研究,我们就进一步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制定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政策体系

在这一方面,首先是要根据“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结合全国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状况,制定和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的相关文件,特别是要针对“非公经济36条”精神贯彻实施中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积极创造为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发挥作用的宏观政策环境。

其次是要积极梳理已有政策,对国家机关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促进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类政策进行归拢,避免政出多门;同时可以以省域为单位,围绕全国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化为主导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

2积极开辟和畅通非公经济组织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要针对非公经济组织目前在引进人才方面的实际困难,着重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非公经济组织急需引进的紧缺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特殊杰出人才等,取消引进审批制,实行准入制或者登记备案制,并且通过“一站式”服务和办事限时制度,及时办理相关的人才引进手续。二是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积极地为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创业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和就业指导服务,同时为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和整套人事服务,使非公经济组织成为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三是拓宽非公经济组织引进国外智力的资源渠道,积极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各种国际人才交流活动,不定期组织非公经济组织赴国(境)外招聘海外人才,有针对性地聘请外国专家为民营经济组织提供智力支持等。四是由统战部或者工商联牵头组建专家顾问团、校企合作心等平台,密切非公经济组织与各类人才的联系等。

3全面促进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载体建设

在这一方面要认真总结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载体建设的经验,加大对非公经济组织创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人才载体的支持力度,力争全国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载体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要鼓励非公经济组织进驻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非公经济组织设立专业工作室、研发基地,实验基地、科技示范区等,就地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集中攻关,解决非公经济组织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4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的多重实施路径

在这一方面,既要坚持重奖各类高层次人才对非公经济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贡献,同时要打破目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激励方式比较单一的状态,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运作的多元化路径。针对目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激励机制运行及其效果的基本状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对目前主要以货币薪酬和分享利润等人才激励方式的实施细则进行规范。二是稳妥审慎地推广和实行股权激励,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分别采用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管理层收购等方法,使人才能够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并且参与企业决策,承担风险,分享非公经济组织的成长利润。三是明确允许并规定各类人才可以以其拥有的知识、技术等,折价计为非公经济组织的股本和参与分红。四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设计和实施综合激励组合,即将工资、奖金、股权激励、晋升、培训、福利、良好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搭配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效果。

5建立健全符合非公经济组织特点的人才选拔和职称评聘制度

要按照国民待遇和统筹考虑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符合非公经济组织特点的人才选拔和职称评聘制度。一是建立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平台,利用政府部门现有人才市场网络优势,开放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资源信息窗口,以便接受和储备相应的人才信息资料。二是根据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需求情况,适时组织专场人才招聘活动,为非公经济组织选拔人才提供方便。三是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各类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六大人才高峰”等选拔培养范围,并畅通申报渠道和加大推荐与评选的力度,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四是将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人事部门职称工作的统一安排,积极为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考评提供服务。允许具备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建立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组织等。

6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

要针对非公经济组织目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大学生研究生适岗成才过程较长的现象,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在这一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落实和推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千人培训计划,增大非公经济组织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体量。二是建立健全高级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帮助非公经济组织实现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权力的平稳交接。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非公经济组织进行人才合作培训,提升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能力。四是指导非公经济组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和弘扬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7进一步发挥人才中介机构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的服务和促进作用

在这一方面,首先要理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发展服务体系中公共服务、中介服务、内部保障服务等不同层次的关系,实现各个层次之间的高效协调运转。其次,提高人才信息资源的透明度,推进政府的人才信息资源逐步向中介组织乃至非公经济组织无偿发送,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向政府人才信息网及时上传和更新自己的人才需求信息。再次,考虑到中介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发现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的作用,并且在实践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完全委托中介组织帮助其进行人才引进的工作流程,建议政府部门调整目前的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即在现有奖励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对给予人才引进单位的奖励进行适当分流,根据中介组织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作用给予相应比例的奖励,以提高中介组织帮助非公经济组织进行人才引进的积极性。第四,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将一部分政府人才需求外包给中介组织、鼓励中介组织积极开发面向非公经济组织的劳动事务人事等新的人才外包服务项目等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人才中介机构对于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8建立和完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的社会保障机制

非公经济建设篇7

一、XX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党的十五大以后,XX市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到2002年底,XX市私营企业共有415家,从业人员6041人,注册资金3.3亿元,分别比十五大召开前的1997年增长72 %、228 %和73%。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的私营企业中,党员数100多人,这些党员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退休的、离职的、下岗的、病退的、停薪留职的、退伍的和借调的等。

在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XX市委加强了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研究和探索,1995年6月在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XX市XX公司建立了党支部。1998年8月在XX市工商局私营企业协会成立了党支部,加强对私营企业零散党员的有效管理。在中组部出台《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工作的意见(试行)》前,2000年8月,中国共产党XX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私营企业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

按非公有制企业注册方式的不同,XX市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公有制企业改制为的非公有制企业,另一类是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两类企业都有比较好的做法值得总结。

由公有制企业转制而成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及活动都比较正常,基本保留沿袭了转制前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并且针对企业转制后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对党的工作及活动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比较突出的是XX厂,这个厂1998年9月由国有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后,针对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及时开展了认识上到位、关系上理顺、活动方式上改进等党的建设工作,使转制后企业的党建工作仍然活动不停、管理不松、组织不散,且有新进展。粮油食品工业公司、XX化工厂、XX冶炼厂、XX冶炼厂、XX化工厂等由国有企业改制成的私营企业,党组织活动都比较正常,党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使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由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已有XX市XX公司和XX市XX冶炼厂两家成立了党支部。1995年6月就成立党支部的XX公司,始终如一地正常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组织工作及活动开展得比较积极和正常,组织工作有进展,已有6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发展了1名预备党员,先后有5名党员受到上级党委表彰奖励,4次被锡城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但是,与迅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与之远远不相适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特别是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比较突出。全市602家非公有制企业只有13家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有11家是原国有企业转制成的私营企业,以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仅有2家成立党支部。

二、党的力量比较薄弱。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数量偏少,不少党组织基本上没有做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党的新生力量的培养、补充新鲜血液,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迫切。

三、党组织关系不顺。主要反映在转制企业中,有的公有制企业转制后,出现党组织无处挂、党员无人管,在归谁管的问题上争议较多,这样就导致出现了组织活动没有正常开展,党员党费没有人收缴的情况。

四、党内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开展的不正常。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得不到业主的重视以及党组织的角色定位难以把握,党内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在时间、阵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证,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党内的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少数成立了党组织的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根本没有开展党建工作,随意性很大,完全流于形式。

五、党员职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非常难。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下岗党员、流动党员和退休党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很突出,有的下岗失业,有的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经商务工、小商小贩,有的生活都难以维计,一些同志认为要不要党员资格,转不转党组织关系,通知开会学习去不去都无所谓了,极个别党员失去了联系,原单位党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学习、收取党费根本通知不到人。

六、业主有顾虑。部分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还是有建立党组织的想法,因为他们看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党员总是在体现着先锋模范作用,往往是生产中的骨干,业务上的尖子,员工们的核心。但是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又有担心,比如,成立了党组织后,是否企业主的生产决策就要受到党组织的领导;党组织成立后,管理体制怎样理顺;企业怎样处理与党组织的关系等等。

XX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思想基础脆弱。从不同层次的思维主体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思想倾向:一是有些上级行业和主管部门党组织报着无所作为——有“消极观望”思想倾向。有些同志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经济成份和性质变了,它自己发展是自己的事,成为真正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工作普遍无指导、无要求、放任自流。二是党员的复杂、懈怠心态——“打工雇佣”思想倾向。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里,业主和党员职工是双向选择关系,很多党员认为自己是临时的,流动性比较大,饭碗掌握在“老板”手里,随时有“炒鱿鱼”的可能,因而干一天是一天,难以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整体目标、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难以行使党员的权利和承担党员的义务,失去了党员应有的作用。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理不直、气不壮——“配角从属”思想倾向。部分党员认为,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建活动,受制于业主的制约和约束。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里的党组织,普遍缺少执政党的意识,对开展党建工作往往看业主的脸色行事,发挥党组织自身作用感到信心不足。虽然绝大多数的党组织得以从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里“移植”了下来,但在开展党建工作时普遍感到与过去有了反差,党的活动时间、经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有保证,开展活动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久而久之,党组织成了企业里的“配角”甚至“点缀”。四是非公制经济组织的业主对党组织——“淡漠排斥”思想倾向。部分业主认为,设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业主看来,担心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以后,开展党的活动会占用生产经营的时间,增加管理人员,加大营运成本,因而不欢迎党的组织进入自己的经济组织。五是价值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年青人不愿靠拢党组织——“急功近利”思想倾向。

2、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缺少坚实的物质保证和后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产权私有,除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行依法管理外,对其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设置、人事用工制度等缺少调控权。这就导致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设置党组织,或者开展党的活动,对业主依赖性很大。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年加大了改制力度,为了便于在转民改制企业中设立党组织,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业主是党员的,一般将业主安排为党组织的负责人。这就是在某种意义上使相当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业主的直接控制下,党组织及党建工作的物质基础由老板提供并作决定,党组织的活动有可能凭业主的喜好兴趣和觉悟来开展。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探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为非公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内部机制和社会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国有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实施民营化、公司制改造进程逐步加快,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必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和扩张,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和党员转移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如果不及时跟上这一变化的趋势,在这些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势必在全局上削弱党对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领导力、控制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要敢于突破传统党建工作格局的影响,着力于党建理念与工作思路的创新,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这不仅有利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经济监管,也有利于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团结带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努力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内涵,科学界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应当是党在该经济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具有支持、促进和监督、协调作用。主要职责可以明确为: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依法经营,使企业健康发展;抓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协助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领导企业中的工青妇组织,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三)改革设置模式,打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

一是合理设置组织。 依据党章规定,坚持从企业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既重视组织形式的建立,更注重组织建立的效果,在要求、模式、进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 一般有正式党员3 名以上的,应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接近或超过50名的,可建立党总支;党员人数接近或超过100名的, 可建立党委;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 可就近与其他单位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先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由国有或集体企业整体转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设置可在原有基础上作相应调整和完善,以利于党建工作的连续性;经济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可对该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采取联合建支、委派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开展党建工作,并积极按条件发展吸纳新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二是理顺隶属关系。遵循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和挂靠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由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其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不变;新建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其党组织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或部门(行业)挂靠管理。三是配强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不足7名党员的支部,一般不设支委会,设支部书记1名;党员在7名以上的支部,设支委会,委员为3-5名;党总支和党委,一般设委员5-7名。党委建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应设立党务政工部门,配备相应的专兼职人员。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可以从企业管理层中熟悉政工业务,思想作风正派,组织能力较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并按党章规定和必要的程序予以产生;如本单位暂无合适人选,可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办法,从外单位选配;个体工商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单位,其党组织负责人可由属地的工商所、个协、工商联分会或负责第三产业发展机构的党员负责人兼任。

(四)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一是灵活开展党建工作。坚持“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在形式上,坚持相对集中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做到灵活多样;在时间上,坚持脱产与业余相结合,既严格组织制度,又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开展活动;在内容上,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党员教育,改进党员管理。凡正式应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作时间在6 个月以上的党员,都应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应聘时间在6 个月以内的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所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可以参照《工会组织法》的有关条文对党组织活动经费作出具体的规定,一般说来,党组织活动经费应按年度工资总额的5‰—10‰比例提取。三是培育新生力量,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及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员工吸收到党内来。

(五)改进领导方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非公经济建设篇8

非公有制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随着世界林业的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越来越强,其生产功能趋于下降,游憩等服务功能趋于上升[3]。因而,非公有制林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我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因而,非公有制林业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4]。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林业肩负着生产生态产品和发展生态文化的历史使命,而非公有制林业则是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非公有制林业通过努力创造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不断构建多样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力量源泉。非公有制林业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发展可再生、可降解、绿色无污染的林产品和生物质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完善生态文化设施,发展门类齐全的各种生态文化,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非公有制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非公有制林业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等诸多优点,有利于加速林业投资结构多元化,大力倡导绿色生态文化,加快形成林业社会生产力,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它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打造科学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森林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必将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文化基础。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社会生态总供给,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树立生态观念,引领生态行为,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因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必将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非公有制林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上一篇: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范文 下一篇:课后服务征求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