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00:57:16

非公经济论文

非公经济论文篇1

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体制的深刻反思,列宁坦言,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会不承认这样一个明显的真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随着国内战争的平息,列宁领导苏俄适时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政策。核心内容是恢复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动农民、小商品生产者以及外资的积极性。该政策包括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并放宽了对资本主义的政策,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让制,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并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等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事实上承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也包括私有制的经济成分,承认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之间发展平等的商品经济关系。结合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好处和作用:一是通过迂回的路径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从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是“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领导苏俄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措施,也就是过渡到完全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有人对我们说:‘同农民的个人利益结合,就是恢复私有制。’不对,我们从来没有废除过农民对消费品和工具的个人所有制。我们废除的是土地私有制,而农民并没有私有的土地,他们是在租来的土地上经营。”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挫折之后,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粹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社会生产力没有高度发展,群众文化水平尚未大幅提高的条件下,勉强追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纯粹形态是危险的。列宁事实上已经明确,只能通过发展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迂回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存在,才能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与商品市场;而只有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与商品市场,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形式都是可以利用的。对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大家没有异议,因此,列宁特别强调要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强调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一些带私有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有的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那就无异于“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三是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工业企业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主经营。在农村,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为了澄清人们的误解,列宁指出三点理由:第一,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经济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商品生产。他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必须记住。每一个细心观察过农村生活并把它同城市生活比较过的人都知道,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第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危害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认为,为了充分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只能建立由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他反对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现实对各种经济成分进行抽象的分析和比较,以“姓社姓资”或“姓公姓私”作为区分先进与落后标准的教条式做法。他说:“‘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爱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忘记了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的总和,而只从中抽出了两种结构来看。”事实上,“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他提醒人们不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分担忧,“应在不同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和私营商业的存在,不必害怕资本主义的某些滋长,只要能够迅速加强流转,使农业和工业得到发展就行。”第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并壮大公有制经济。列宁分析了苏俄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认为现存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都需要发展。但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之外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列宁告诫人们,国内敌人是靠私有经济和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二、利用资本主义外资经济才能建成社会主义

列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探索在实践中大致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恢复和发展国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如小农小商;另一块是发展外资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最具创意的要算是发展外资经济这一点。列宁看清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割不断的联系,不仅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他曾直截了当地说“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因此,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俄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大胆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列宁认为,在一个农民为主的国度里,“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他甚至说“谁能在这方面取得最大的成绩,即使是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甚至没有经过合作社,没有把这种资本主义直接变为国家资本主义,那他给全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益处,也比那些只是‘关心’共产主义纯洁性的人要多得多”。社会主义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列宁视野非常开阔,主张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就当时苏俄的现实而言,利用资本主义主要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无产阶级国家联系着的。”它是受无产阶级监督和调节的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为无产阶级国家所承认,受国家的领导和监督,其活动范围受国家限制,并为无产阶级国家服务。他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的论断。苏俄曾经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主要有四种,即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购代售制。当时的苏俄经济非常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外国的装备和技术,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通过租让制、与外商建立合营公司等形式充分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国内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列宁解释道:只要无产阶级牢牢地掌握着国家政权,把主要的经济力量操纵在自己手里,把一切有决定意义的大企业和铁路等等都操在自己手里,即使租借企业、合营公司有较大的发展,付给国际资本较多的“贡款”,也“不会葬送我们,反会使我们通过这一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三、列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局限与反思

列宁根据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认识误区,提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构想,并付诸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一种创新,又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可贵精神,对当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仍有重要启示。列宁发展非公有制的思想以及实践探索,开启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之门,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要看到,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及实践探索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认识上看,过分重视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两类经济同等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始终没有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基于两个目的:通过迂回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壮大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其次,从地位上看,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一种补充或从属的地位。除了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始终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经济主体;而且过分强调对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强控制,过分强调要通过共产党国家政权让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许可和需要的范围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被人为限制在一些有限的领域和范围,公有制尤其是国有制经济因强势的垄断地位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压制和排斥。再次,从发展空间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受的限制太大。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列宁明确强调:“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这是经济学初级读本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经济常识”。他认为“,既然有交换,那么,小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真理,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原理,而且被日常经验甚至是普通百姓的观察所证实。”列宁强调,必须对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定范围和界限,必须“加以控制,规定它这样做的限度。”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还“必须是处在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监督下”。他也承认“,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被人为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从而也大大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综上所述,当然不能苛求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准确无误的定位,也不能苛求他们充分估计到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令人遗憾的是,不仅列宁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苏联没有深入下去,而且许多宝贵思想也未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他去世后不久,斯大林就背离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和固化成一整套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私营、个体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几乎完全被挤掉了。这种单一所有制结构长期被视为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主要甚至惟一模式,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也为后来剧变埋下了祸根。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对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促使我们结合实际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一: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所有制理论,切勿把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有制简单理解为,社会主义就是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一统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然而传统理论对此解读有一定误差,导致实践探索也走入误区。事实上,马恩主张消灭私有制,并非是从一般意义上笼统地谈论消灭私有制,而是指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有制,消灭被少数人垄断的私有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纯粹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一统天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绝不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不仅要平等看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而且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也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共生共荣,混合所有制才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

反思二: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贯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198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提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结论。今天看来,我们仍然要清新地意识到,尽管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也是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可能贯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反思三:创新和完善所有制实现形式,实现各种所有制的相互融合和优势互补,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所有制属于社会经济制度范畴,是比较稳定的,而所有制实现形式则是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例如通过股份制,可以实现财产组织的社会化和产权结构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有效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从理论上讲,尽管股份制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次生的所有制形态,是由原生的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派生出来的,但股份制中不同成分的混合已经不是简单混在一起的一堆“土豆”了,而是形成一种“八宝饭”,非要分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和“私有”成分,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另外,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中,财产的社会化融合、共同占有是明显的“公有”特征;而财产所有权最终能够还原和归属到不同的主体,又是“私有”痕迹的存留,非要分清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公有”或“私有”性质,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而是应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认真研究和关注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混合经济形式,这样,才能对公有制和私有制有更客观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

非公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财政政策;税收;资金扶持

一、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各产业尚不发达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财政、税收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放手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利条件

1.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不断健全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的实施和立法的逐步完善帮助人们消除了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在经济领域实行了同权利、同义务、同处罚。非公有制经济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其法律责任也不断科学明确、具体可行。

2.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第一,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通过转让、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小企业、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为非公有制经济低成本扩张和结构转换升级创造了条件。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农村结构调整的战略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加盟参与市场开发与建设。第三,有缓解资金和人才瓶颈制约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导致人才和资金回流西部,可以缓解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家已出台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资金匮乏的措施。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地方财政的客观要求

财力十分有限,引进外资不易,国企振兴也尚待时日,促进财政增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而非公有制经济自发展以来,不要政府投资,没有财政补贴,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由于其产权明晰,责、权、利一致的财产机制;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资本聚集机制;短小精干、快捷灵活、互惠互利的营销机制,使个体、私营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促进非公有制的财政对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在资金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支出的投入,可以改变并完善城市的基本面貌,这是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的新途径。如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吸引银行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营业绩好、有发展前途、讲信用的非公有制给予大力支持。对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畜产品购销的贸易流通项目及从事民营企业、开发性企业应适当运用财政资金加以扶持,通过贴息优惠等办法,改变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涉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实行政策倾斜。

2.强化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好促进工作

财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第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财政部门要发挥宏观经济部门的调控作用,及时收集、整理和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所涉及的行业布局、数量前景预测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发展。第二,做好管理服务,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及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会人员的持证上岗、职称申报评聘等工作要纳入全区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渠道。第三,抓好资产评估工作,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工作,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做到服务优质高效,积极促进企业的资产重组。

3.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做到合理公平税负

各级税务机关主要施行“定期定额”,对少数有建账能力、帐证齐备的私营企业采取“查账征收”。在新形势下,税务部门要统一认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做好服务和咨询工作,对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要全部公开。第二,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各征收机关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简洁、更实用、更能方便纳税人纳税的征收,努力形成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方式。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舞台

财政部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对市场建设进行投入,会同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多方集资、多方兴建、统一管理、共同受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收资金,加快市场建设步伐。要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投资联建市场,对出资者应在场地、房租、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市场,把现有条件较好的小商品、服装、农副产品等专业性零售市场逐步发展为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的市场。把初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发展为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功能齐全的市场。在拉萨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创办各类具有一定特色的诸如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等经济小区,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形成特色经济群体。

综上所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指导和规范。随着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必将迎来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突破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万纶:《概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

[2]多杰才旦江村罗布:《经济简史》,藏学出版社,1995年

非公经济论文篇3

一、目前非公经济组织参保情况的特点

(一)非公经济组织参保呈现“两高两低”通过排查,发现非公企业各类职工参保情况差异较大,企业管理者并非愿意给每一个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在回答“给哪些人参保”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回答优先考虑管理阶层人员参保;其次考虑技术骨干参保;再次考虑给本市人员参保;仅有很少企业管理者考虑给外地户籍职工参保。这呈现出非公企业职工参保“两高两低”的特点,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保率高,而普通职工和外地户籍职工参保率低。

(二)企业职工流动性是影响参保的重要因素通过排查,发现一些技术要求高、职工流动性小的行业,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状况比其他行业好,如电子行业等。而建筑、餐饮等进入门槛低、职工流动大的行业,职工参保率非常低。

(三)个体经营户及下岗职工的参保意愿强烈,但个人缴费压力大通过排查,从事个体经营的及无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35岁左右但又非“4050”的人员,他们在失业前大都缴纳过社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认识比较清楚,继续缴纳意愿比较强烈。但由于多为自谋职业,或依靠各级政府“低保”和补贴,仅能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一年近4000余元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金额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影响非公经济组织参保的几个因素

(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对社会保险政策了解不清

通过排查,我们发现私营企业中部分老板和职工对社会保险政策不甚了解,对缴费比例、缴费金额及退休后的待遇等均不清楚,甚至将社会保险混同于商业保险;有的企业职工甚至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参加了社会保险。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社保部门还要继续加强对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非公经济老板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主动为职工宣传社会保险知识并参加社会保险。在扩面过程中,职工们纷纷反映企业老板从未向他们宣传过社会保险政策,他们大都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了解这方面知识。

(二)部分企业老板和管理者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对非公经济的地位缺乏正确认识,社会责任感不如公有企业强烈,因而对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持消极观望态度;二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社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据调查,有部分企业认为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必要,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参不参加无所谓。三是有的企业老板认识模糊、唯利是图,总以为参加社会保险,企业白白交了统筹费,增加负担吃了大亏,千方百计地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职工对社会保险认识不清

一是部分职工缺乏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懂得依法维权。尤其是一些下岗职工认为现在工作难找,自身又处于弱势,对企业老板在参保问题上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让职工替企业缴费或不给职工参保等行为只好忍气吞声。二是非公经济中大部分职工是外来工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对个人社会保险问题考虑得少。一些职工认为,现在还年轻,不知若干年后会怎样,现金拿在手中更实在、更稳当。还有些职工认为自身属外地户籍,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并且今后还要回家乡,当地社保关系和手续又很繁杂,参保会自找麻烦。三是部分职工对养老等保险政策不了解,对退休后待遇也不清楚,存在抵触情绪,对参保有排斥心理。三、对非公经济组织参保的几点思考

(一)非公经济组织参保是当前社保扩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市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但由于体制、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非公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和薄弱环节。目前,我市正在大力开展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如按餐饮业人均月缴费4.9元计算,1万人参保缴费,年筹集基金可达58.8万元;按建筑业人均月缴费9.8元,1万人参保缴费,年筹集基金可达117.6万元。为此,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参保工作,在行动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解决好非公经济组织的参保问题,切实推进我市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基础

目前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一是没有一套统一的全社会企业职工人数统计制度。目前各部门统计数据因为各自口径问题,出入很大,无法真正搞清全市应参保人数的准确数字,造成在计算社会保险参保率时失真现象的发生。例如,工商和税务部门的登记信息与社保信息并不完全对应,还有在排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无照经营的现象。二是部分城镇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险问题没有解决。由于缴费负担较大,全市存在着部分人员游离于社保大门之外的情况。这部分人大部分没有工作单位,依靠经营小生意或依靠政府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维持生活,没有参加或续接社会保险。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参保水平,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政府高度重视是成功的关键

一是各职能部门没有形成有效配合,例如我们在对建筑工地农民工宣传“平安计划”时,包工头说:“我们上的是意外险,不上建委不盖章,工程干不了”。另外工商与税务、劳动年检多是根据各自法规和规定独立运行,和社保经办部门联合难度很大。二是执法力度不够。当前,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各级经办机构更多的是依靠苦口婆心的工作,而依法参保和依法缴费的观念在企业和职工中还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必须尽快改变目前被动局面,深化“五局联网”工作,增强非公经济组织和职工参保意识,提高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参保水平。

(四)正确处理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成功的保障

社会保险工作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推动社保工作的展开,社保工作又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片面重视经济工作而忽视社保工作是不可取的短视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地方对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开展社会保险同发展经济相对立,制订出各种办法来抵制社保工作的开展,他们的根据是:只要经济上去了,其他问题就可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保工作的开展。

非公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非公经济;软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60-02

2005年2月,国家适时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经济三十六条”),2010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以中发〔2010〕16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共中央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和坚强决心,这对“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按照“‘好’字当头、‘快’字优先、投资拉动、工业引领、率先发展、保障民生”的原则,抓招商、抓工业、抓项目、兴产业的同时,狠抓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特别是把培育、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作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加大优化力度,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非公经济发展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对发展环境问题从认识到实践都仍需要不断深化、细化和系统化。

一、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基本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软环境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已愈加凸显、倍受重视,诸如“软环境也是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竞争”等论断的正确性也越来越被实践所证明。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性已逐渐提高了认识,但是对其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还有失肤浅与偏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搞好软环境的优化工作,就必须从根本上深刻理解软环境的基本内涵,真正了解它的“复合型”、“双赢性”、“竞争性”、“动态性”特点,把握其实质。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在现有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又集中体现在机制上。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软环境指人文环境,例如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等。

二、优化非公经济软环境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不优,经济管理部门的认识不到位

经济发展的政策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比较优势。所出台的优惠政策是向发达地区或后发展地区模仿而来,这些模仿性政策不仅由于受“硬环境”的影响,还具有操作上的区域局限性,而且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又有明显的滞后性。实际上,目前许多“优惠政策”并不具有实质性优惠,发挥不出比较优势。第二,缺乏系统性。优化软环境的政策往往是一些专为解决个案问题而采取的“零碎措施”,形成不了整体的竞争力。第三,缺乏延续性。随意性较大,甚至有的根本无法操作,或者会产生很大的负效应,出台快、失效也快。这些政策性问题,优化不了软环境,有的还可能对软环境整体造成新的破坏。同时,在经济管理部门干部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顽固陈旧思想的束缚。

(二)服务不佳,利益相关部门的认识不到位

针对利益相关者来说,中央16号文件的落实、“非公经济三十六条”的落实,是基于利益博弈基础上将利益在非公有制经济和既得利益部门或集团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尽管中央高层领导和中央部门对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有许多积极政策,但到了下边具体实施环节,政策的执行在有些地方就打了折扣,利益相关部门口头上也说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但行动上采取“等等看、跟着转”的办法。

(三)自身不强,非公企业自身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所有者中,同样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自我禁锢企业发展的思想,存在着某些自身边缘化的忧虑与恐慌,受到安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作坊式生产、家庭式管理等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影响了进一步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的勇气和胆识,影响了抢抓机遇、坚持内涵外延一起抓、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的发挥。二是信用和形象不好。目前赤峰市的非公经济企业相对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较弱,在与外界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少数企业常以“失信”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四)舆论不强,新闻舆论部门的认识不到位

舆论环境是软环境,当前也是软环境优化工作的“软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舆论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软环境功能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整合,未能很好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二是“硬环境”中的软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赤峰的“硬环境”在国内有着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对此,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而言,宣传和推介还不够广泛、不够有力。三是投资者的舆论效应没有得到积极重视。缺少让投资者参与软环境建设的快捷沟通渠道,因而个别投资者只能当反面的“宣传员”。

(五)文化不浓,普通社会民众的认识不到位

赤峰市拥有“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玉龙文化”、“草原青铜文化”等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风土人情”,本应是软环境中一种绝好的比较优势,但因没有很好开发和挖掘,以致人们观念上的“劣势”掩盖了人文环境整体上的“优势”。另外在普通社会民众中,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在一些人思想中一直与“规模小、技术差、管理乱、产品质量低、偷税漏税严重、企业主独断专行、思想狭隘、利益至上、唯利是图”等现象联系在一起,受到社会的偏见,具体体现为还有一些人认为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不算正规职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安全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没有自信心和荣誉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就是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均体现了非公有制企业在普通民众、社会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偏见和不公正看法。

三、优化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重责任

软环境工作决策正确与否、成效大小,责任在于党委、政府。第一,认识上要与时俱进,做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软环境的丰富内涵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抓自身认识到位的同时,抓全局认识的到位。特别要把软环境建设融入硬环境建设之中,努力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社会环境优势,谋求软硬环境的共同优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策略上要坚持全局抓,长期抓,做到横向一抓到边,不留死角;做到纵向一抓到底,不搞虎头蛇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动员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普通群众正确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人人都是开放使者”的大局意识。第三,方法上要重视调查研究,及时有效地总揽软环境优化工作全局。科学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找准和把握问题;强化分层抓落实的责任意识,有效整合一切与软环境相关的积极因素,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传媒工具造舆论

要以互联网、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为舆论工具,以开办政策网站、电视论坛、报刊专栏、广播讲座等为手段,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舆论环境。首先,加快政府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重点企业四级联网,使“非公经济三十六条”等政策精神借助现代化传播手段直接传达到最基层;其次,通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制作播出系列专题片、刊登连载文章和开办专题讲座的方式,加大电视、报刊、广播等领域对“非公经济三十六条”等政策进行宣传和推介的力度,快速提升政策的影响力;再次,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和贡献的宣传,全面深入地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以及成功企业和先进企业家。

(三)非公企业树形象

为了使公众充分体会到发展非公经济各项政策出台的必要性,非公有制企业搞好自身宣传,树好自身形象也是必需的。第一,非公有制企业要以实际行动树立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国家、社会、政府在大力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的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自身也要遵守“依法经营,依法纳税,道德自律”的准则,赢得社会舆论的尊重,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非公有制企业要以自身行为赢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促使职能部门和垄断集团以长远眼光和宽容心态接纳非公经济,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每个行业要想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要想充满活力和拥有动力,就要允许融入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使之参与到这个产业的发展中,合力建立一种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政府部门抓落实

首先,经济管理部门要通过抓政策的配套和落实营造舆论氛围,以落实促宣传,借宣传抓落实,将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建立主管领导对重点企业对口帮扶制度,对于有实力、有效益、有前景的重点非公有制企业,要继续落实“领导联系,部门分包”制度。再次,尽快清理解决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多年悬而未决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扯皮现象,严格按时间要求办结有关问题和处理重大矛盾,切实减少和清除过去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问题。

(五)群众参与营氛围

优化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更是一项全民工程。社会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体,也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主体。没有社会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根本优化。为此,社会群众要自觉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工作建言献策,争当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义务宣传员”、“义务监督员”和“义务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白永秀,顾颖.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李克.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理论解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0-22.

[3]王洪杰.地方政府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9-23.

非公经济论文篇5

一、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向好

我们通过对200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同党的十之前相比,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近两三年来的意识形态状况一直在好转,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更加心向祖国、心向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不仅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而且做出了独特贡献。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积极、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各地统战部门、社会主义学院、工商联和各派的各级组织纷纷组织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开展集中学习、讨论,使大家更加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认清了西方的“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本质及危害,进一步凝聚共识,决心为进一步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87.50%的被调查者表示认真学习过系列重要讲话,并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另有11%的被调查者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但却从内心深处非常赞同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不少人士开始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红色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红色基因培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少非公企业家非常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智慧,尤其是推崇思想。西城区、石景山区、大兴区的不少民营企业家公开表示,最敬佩的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工委,以“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出发点,以学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主要内容,探索实施“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治理能力”主题活动,引导园区非公企业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形成的红色基因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提高了自身治理能力。园区的一些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力培育红色基因,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员工重走红军长征路、唱红歌等,使红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流。一些企业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在企业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了很多青年积极申请入党,有的还成为优秀党员。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等形式,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正如所指出的,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创业成功人士,是社会公众人物。用一句土话讲,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要十分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调研中发现,不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实际行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表率。北京市工商联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73.27%的企业家表示,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有68.18%的企业家认为,参与慈善和光彩事业,是为了扶助弱势群体,使社会更加和谐;43.18%的企业家认为,参与慈善和光彩事业没有任何私利,仅仅是承担作为企业家应尽的责任;此外,选择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以报答党和人民、造福社会的企业家也占到了39.77%。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民运分子、分子等的蛊惑、收买。西城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的总裁是派成员,他应朋友之邀参加一次宗教活动后,活动组织者多次联系介绍他信教,并主动来到企业要给员工进行传教,表示愿意给企业困难员工一定资助,美国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也跟踪甚至参与此事,但这位老总坚决拒绝了这些活动。调研中,不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表示,不仅要坚决拒绝西方宗教势力在企业进行传教,而且要坚决拒绝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利益诱惑以及民运分子、分子的蛊惑等。

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状况总体向好,但由于西方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尤其是企业家的思想认识仍存在误区。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依然存在以下几大意识形态问题。

首先,一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认识、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有的甚至对西方的制度体制充满向往。由于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再加上对我国近现代历史缺乏深刻的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会较少,有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缺少基本的了解,再加上西方的“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导致少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缺乏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会更好。

其次,有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派、工商联等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意识形态建设,导致部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等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调研中发现,不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存在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而轻视意识形态工作。如某区委统战部的一位负责人就反映:“意识形态工作很重要,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但是上级对我们的考核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指标,还有维稳等,我们要随着指挥棒转,根本没时间搞意识形态建设!”此外,一些地方在抓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时,不仅思想陈旧、手段单一、方法滞后,而且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导致一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对意识形态工作有抵触情绪,认为意识形态就是思想管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误解,所以从内心不认可。

第三,受网络上一些“大V”宣扬的流行错误思潮的影响,个别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参与错误思潮的宣扬、传播,有的甚至公然鼓吹“”、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前些年,由于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一些网络“大V”比较活跃,其中有一些“大V”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中有的人还是派成员甚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这些人不仅在网上公开宣扬错误思潮,而且还经常搞一些讲座、论坛拉拢、影响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有个别人甚至公然鼓吹中国应该仿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搞政治体制改革,更有人煽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告别社会主义制度等。由于没有真正认清少数所谓“大V”的真面目,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常邀请这些人搞讲座甚至聘请他们为企业的顾问、独立董事等。

第四,有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在“官”“商”交往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就应得到回报,对国家反腐打击“官”“商”勾结的行为有意见甚至非常不满,进而攻击党的领导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举措等。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对于权钱勾结、权钱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由于不少案件牵扯到部分民营企业家,一些非公经济领域人士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产生担忧,对申请外国绿卡和到国外发展考虑较多。还有的民营企业家在一些公开场合表达对国家反腐的不满,认为反腐影响了经济发展等。这些言论被国外媒体所利用,产生了恶劣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抱着较强的目的性去做一些公益慈善活动,做了之后就向有关部门要回报,希望借此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获得其他更多的荣誉等,损害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的整体形象,也扰乱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

第五,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忽视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对西方利用文化产品、宗教、网络等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危害认识不足,再加上有关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等关心不够,非公有制企业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调研中发现,有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团员找不到组织,失落感较强。有的部门直接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账户中扣交工会费,但却没有开展什么活动,使得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会形同虚设。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六,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个别人士与境外非政府组织来往密切,甚至组建一些私密性很强的社团、会所等组织,发表一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言论或所谓“研究成果”。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再加上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诱导,以民营企业主、律师等为代表的部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新社会组织的人士自己组建了“XX会”、“XX堂”、“XX岛”、“XX研究院”等一些私密性很强的社团、会所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秘密聚会,在交流时直接攻击、等领袖人物,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甚至宣称中国应该走西方的道路等。

三、如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

根据几个月的调研和以往的研究积累,课题组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

首先,清醒研判当前的意识形态形势,高度重视、科学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进一步坚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的认同。要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剖析,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问题、对当前的意识形态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深刻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有关部门应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清醒认识到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和平演变的事实,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灵活、富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家按照所要求的那样,深入开展以“守法诚信、坚定信心”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始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谱写人生事业的华彩篇章。

其次,各级统战部门、各派、工商联等要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问题等,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识。意识形态能力就是通过新的理论观念、理论概括、理论创新来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社会主流意识的实际水平,主要体现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有关部门应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使大家深刻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没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形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应该坚持和弘扬的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使大家形成共识:积极、主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的应有责任。并坚决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对生硬的教育、影响和感化方式。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使大家深刻认识到,面对新时期的众多新挑战、新考验,只有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前进道路,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和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第三,加强新媒体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影响的研究和应对,积极主动宣传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大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认清一些在网络受追捧的所谓“大V”、“意见领袖”的真面目,不受其误导甚至主动驳斥其错误言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工委联合园内,企业财智谷(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探索了“互联网+党建创新+非公经济+众创空间”的党建O2O 模式,创立了“红色星期六”网络党建品牌。财智谷(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企业实践中,发现党建工作搞好能带动企业文化,我们尝试“互联网+党建”,通过网络平台召集行业精英、企业高管、党员和员工主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大讨论活动,并定期组织线下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非公有制企业对党建工作的重视,深化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党建是个大题目,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通官方微博、公众号、网站等,积极主动宣传中共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同时,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认清一些“大V”的真面目。

第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清醒认识资本对权力的影响及其危害,摆正自己在“官”“商”交往中的位置,坚决支持中央打击“官”“商”勾结行为等反腐败举措,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2013年3月8日,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苏代表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告诫说,“官”“商”交往一定要有道,要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2016年3月4日,又把新型政商关系概括位“亲”“清”两个字,并告诫广大民营企业家,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并指出,靠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搞企业是不可能成功的,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做这种事心里也不踏实。同时进一步强调,守法经营,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大原则。公有制企业也好,非公有制企业也好,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因此,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自身事业的根在中国,随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必将更加公平、公正,只要守法、爱国,一定能有更好的发展,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帮助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解决事业中、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更多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五,进一步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尽快对西方利用文化产品、宗教、网络等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引导。有些地方、单位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值得借鉴。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工委非常重视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针对部分年轻企业家信仰缺失、心灵空虚等问题,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通过采用一对一的定制式微党课等形式开展党课活动,以真诚、务实的态度主动去影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高管等,使他们不仅支持在企业建立党组织,不少人还主动申请入党。如今,整个园区已经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167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委2家,实现了园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吸引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积极申请入党,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园区企业对西方利用文化产品、宗教、网络等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了较高的警惕性。如北京龙达怡和公司党支部坚持党建与企业经营无缝融合,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的政治思想培训、业务培训,带动广大员工掌握新时期党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致力于把员工培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得到管理层、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认可,也大大推动了企业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六,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主动加强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判,对一些主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企业要进行鼓励、扶持。出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2016年3月4日,他又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提出,要注重对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培养,引导他们继承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而要做到这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关键。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贯彻的有关讲话精神,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中青年人士中发现、培养一批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典型,引导他们创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打造一批坚强有力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同时,各级党委统战部、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应该牵头,和社科院、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工商联、派等联合,组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专家库,邀请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精通意识形态理论、熟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成为特邀专家,长期关注、研究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关部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专家之间的便捷、友好、科学、高效的沟通机制,从而为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理论创新》[项目编号:2015T801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一等〉项目《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4M55007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时代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KDB046]的阶段性成果)

非公经济论文篇6

Abstract:Deceased economist Dong Fu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fo b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marketability theory” constitution. Dong Fu has proven the non-private economy in market economy system's important position, proposed has the feasibility marketability theory and the consummation system of ownership reform theory.

关键词:董辅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理论 理论体系 理论贡献

Key words: Dong Fu Cyanosis market economy market economy theory system info theory contribution

作者简介:陈燕和(1971-),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市场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国际市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56-01

注:今年为董老辞世5周年,写此文以作纪念。

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的市场经济理论自成体系、逻辑严密。他的市场经济理论观点超前于时代,对中国经济转型实践具有启发性,引导、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一、董辅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1995年,董辅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式(董氏市场经济公式),标志着他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他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由两个彼此有机联系的部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化理论。前者注重目标,指明了中国市场化方向;后者注重过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方法。

董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董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式、所有制结构理论、所有制形式理论、民营经济理论、股票市场理论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社会公平加市场效率。(2)所有制结构理论(董氏八宝饭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3)所有制形式理论。公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是共同所有制和公众所有制。(4)民营经济理论。民营经济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与公众所有制经济。(5)股票市场理论。共同所有制、公众所有制、非公有制都可以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董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公有制经济”;另一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效率――非公有制经济”。

董辅的市场化理论。董辅的市场化理论包括市场化原则理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理论、所有制结构理论等。市场化原则理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理论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联系起来。董辅的市场化理论也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多种公有制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条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董辅的市场化理论体系图示如下:

二、董辅的市场经济理论贡献

从1978年起,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董辅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他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顺利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董辅是中国较早主张把市场机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家。(1)1980年,他率先提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不可结合论,指出二者结合只会引发经济混乱。因此,只能采用市场调节形式。(2)1981年,通过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经济平衡问题,他指出计划经济会人为造成不平衡,从而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的可行性,为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的理论支持。(3)党的十四大前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市场经济这一提法,为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舆论氛围。(4)他还撰写大量文章以澄清和反驳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和指责,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他还强调发展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暂时退却、不是仅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计划经济根本就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提出了完善的所有制改革理论。董辅对推动中国所有制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所有制改革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理论。

论证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董辅最先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民营经济发展从理论上腾出了空间。

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从1979年开始,董辅对如何改革国有企业进行了持续的理论研究。(1)1979年提出“政企分离”;(2)1987年提出“部分小型国有企业转变为个体、私营企业;部分小、中型国有企业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或其他公有制形式的企业;部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企业的股份可以归国家、其他企业、个人所有”;(3)1991年提出“对国有企业按竞争性与非竞争性领域进行划分,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推入市场;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包括自然垄断和以社会公益为目标的企业,它们不以盈利为目标,适度保留国有企业的形式”;(4)1995年提出“按功能分类,从6个领域发展与保留国与企业”;(5)1999提出“只有将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才能合理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董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是他的所有制结构理论与所有制形式理论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即使在今天,他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仍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辅:《董辅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 董辅:《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上、下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 董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非公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 非公有制经济 舆论引导

公共危机是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正常运转秩序的紧急状态。公共危机的出现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因此能否及时、妥善地处理危机已经成为考验政府管理能力和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在现代民主社会,舆论引导是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时必须依赖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舆论引导越发成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重点。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要提高我国政府舆论引导的整体水平,就必须注意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人口多。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3780.4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84.0%。①假使非公有制领域的从业者能够在危机发生之时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心态,无疑有利于局势的稳定。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处于分散状态的公众,在信息接收的时候注意力不够专注,且容易受周围干扰性因素的影响,舆论引导很难对他们发挥足够的作用。如果公众处于一种有组织的状态,由于受到纪律的约束,氛围的感染,就比较容易接受引导,树立正确的观点。非公有制企业的从业人员正处于一种有组织的状态。第三,非公有制经济蕴藏着巨大的活动能量。经过了多年的经营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就占据了中国GDP总量的1/3。②社会危机出现之后,如果非公有制企业能够在舆论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危机救助中去,将会对降低损失、及早恢复常态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非公有制企业向来是危机事件爆发频率较高的领域。据统计,2004年全国非公有制工矿企业共发生事故8713起,死亡9708人,事故数量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的65%和66%。③同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共发生火灾19705起,死亡329人,受伤741人,直接财产损失48051.4万元。④因此,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危机舆论引导,就等于抓住了危机管理的重点。

危机状态分为潜伏、爆发和修复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危机管理的重点不同,舆论引导的任务也存在差异。

一、危机潜伏期的舆论引导

危机潜伏期是指促成危机爆发的各种因素在逐渐聚集、成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由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时间以及即将产生的破坏性尚属未知,因此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主要围绕着危机防范、化解展开。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经营者、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现代社会是多种矛盾相纠结的时代,因此要绝对地避免危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管理科学,绝大多数危机又是可测、可防的。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除了少数大型民企之外,多数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都没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在危机爆发之前,他们很少考虑可能到来的危险,一旦遭遇危机,往往因缺少思想准备而手足无措。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开设企业家沙龙、举办培训班、编辑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来培养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经营者、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2、建设危机预警平台,及时通报各种危险信号

危机虽然很难精确预测,却不等于完全不能预测。只不过这种预测结论的获得需要有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这些绝不是某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所能完成的。但是,如果由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力量,联合出资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及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调研、分析,然后通过危机预警平台出去,却是完全可能的。这种预警平台对于实现危机管理的科学化有着多重作用。仅从舆论引导的角度看,客观的分析报告,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发展中的各种潜在威胁保持适度敏感,从而自觉接受政府的危机舆论引导。

3、建立便捷、开放的危机案例库

在案例库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贴近性和实用性。贴近性是指案例中的涉及的地域、行业、人物与案例浏览者具有的相似度、重合度。案例的贴近性越强对人所产生的心理触动就越大,案例所要传达的观念被接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实用性是指案例中的经验、教训的可资借鉴程度。如果案例的实用性强,就会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促其形成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兴趣。二是案例库要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案例库不仅是作为政府宣传工作者的资料库,还是私营业主们的信息源。因此,一定要面向他们无偿开放。考虑到信息检索和维护成本问题,危机事件案例库最好是以网站的形式存在。

二、公共危机爆发期的舆论引导

危机爆发期是指引发危机的种种因素已经成熟,社会的常态暂时终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无法维持,人们的生命、财产正面临危险和考验的时期。在危机爆发期,政府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激发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

在公共危机爆发之后,企业主能够为社会提供的主要帮助有四:其一、发挥企业的组织功能,传达政府精神,稳定员工情绪。其二、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主动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职责,向外界传达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纠正外商以及其他舆论领袖认识上的偏差。其三、当企业本身的经营因危机而遭遇困难的时候,为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裁员或降低裁员的幅度。其四、向危机的受害者提供支援。但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本是企业主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企业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被计入成本之列,期待着将来有效益的产生。企业主的上述行为无疑与之发生冲突。因此,政府就必须针对这种冲突展开舆论宣传,激发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在企业利益最大化与公共利益最大化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2、协调劳资矛盾,避免危机膨胀

一旦公共危机爆发,正常的舆论生成机制发生蜕变,很可能会导致隐藏的社会矛盾突然爆发出来,加重政府的工作负担、延缓危机解决的速度。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劳资矛盾就是最危险的社会隐患之一。据统计,2002年,全国劳动仲裁部门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非国有部门占了72.9%。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中,非国有部门占了67.3%,劳动报酬争议案件中,非国有部门占了80.3%。⑤当社会处于正常状态时,劳资双方尚能保持克制,尽量寻找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公共危机爆发、不良舆论蔓延的情况下,对峙的双方很可能采取非理智的做法。因此,在公共危机爆发期,工会、非公有制企业中基层党组织以及行业协会要为劳资双方搭建沟通的平台,对于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促其及时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双方认清形势,作出暂时的妥协,等待危机结束之后,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彻底结束纠纷。

三、公共危机修复期的舆论引导

危机修复期是指危机爆发之后,它的直接破坏作用已经终止,但是由前期破坏所引发的秩序混乱、心理创伤、舆论恐慌等还没有完全结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而言,一轮危机结束之后,有待于舆论引导去完成的任务有三:

1、稳定社会各界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信任度

在很多由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引发的危机发生之后,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发现了制度漏洞,必然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完善对这一领域的管理。但是,在新制度制定和颁布的过程中,有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发生转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可能会发生动摇。对此,政府以及媒体对此类现象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沟通,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重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者的信心

当公共危机爆发后,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可能会出现生存困难,部分实力较弱的个体、私营企业甚至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每当危机事件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候,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政府都会出台扶植政策,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政府中负责舆论引导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尽快将新政策传达出去,以求稳定人心。与此同时,要将新闻战线、文艺战线以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精英组织起来,以典型报道、艺术形象、创业者的奋斗故事去启发人、感染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以抵御低迷情绪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3、推动危机向机遇转化

危机并不单纯地等于危险,其中还蕴含着发展进步的机遇。当然,危机向机遇的转化不是自动发生的。政府需要借助宣传教育,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危机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固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它也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漏洞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巨大的代价和沉痛的教训,无疑会使改革的步伐加大。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领域人员应当群策群力、反思自省,将发现到的自身问题尽快解决,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出来,以促进宏观环境的改善。

【本文为2011年沈阳市统战部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欣欣,《我国非公经济发展指标比重大增》,《望新闻周刊》,2007(40)

②夏小林等,《“十二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19)

③毕元贵,《试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与管理――由“广东大兴煤矿透水事故”引出的思考》,《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④沈维良,《非公有制企业消防安全现状与对策》,《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6(6)

⑤夏小林,《2003年非国有经济年度报告》.

(作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非公经济论文篇8

一、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时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又说“共产主义,即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美国的许多公社中以及在英国的一个地方已经真正实现……”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由此可见,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要建立公有制。后来列宁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刚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个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痕迹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生产资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它已归整个社会所有。”列宁在《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一文中称“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阶段”。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即使在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或者列宁称之为的“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仍然应归整个社会所有,即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迁及理论冲突

在1956年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15日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大会认为,“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既要以国家计划生产为主体,又要以部分产品的自由生产为补充;既要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又要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既要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又要有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关于我国经济制度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当时中国允许“自由生产” ,但只是“部分产品”;虽然允许“个体经营” ,但只是“一定数量”;虽然允许“自由市场”,但只是“一定范围”。其主体仍然为“国家生产”,“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及“国家市场” ,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汉、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时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在谈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时说:“这是事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写入。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GDP中递增。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林岗教授的调查,“私有经济的增加值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早就超过公有经济。如果从2005年民营经济GDP所占的65中,扣除集体经济所占的部分(估计约为8),加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私资部分(估计至少为4),则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1(65-8+4)。相应的,公有制经济GDP所占比重为39。按照私营经济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历史数据测算,2006年全国GDP中,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比重分别为37和63。目前,私有制经济比重还在继续上升,并向电力、铁路、邮电、航空乃至国防工业等重要部门扩展……”

由此可见,私有经济在我国早已超过公有经济,这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公有制”的观点明显“冲突”。那么,作为决定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就成“资本主义”了吗?针对这种疑惑,理论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些同志为了讨论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正确的,竞用生产资料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即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用雇佣劳动不存在剥削的观点,来论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合理性和社会主义性,这是极端错误的观点。

毫无疑问,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当前的存在确实具有合理性,其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它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性,其原因又在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要求公有制,否定一切剥削关系的存在。所以,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范畴。这些观点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彻底批判过的庸俗经济学的观点。如果说劳动和资本能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成立的话,那么马克思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科学结论都将被。

也有人认为,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所以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性质上讲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等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私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而非由此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客观的存在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由单一的经济成分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其自身的性质也不会因从属于公有制而改变。正像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一样,它既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私有制的性质,也不会因为从属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而改变自身公有制的性质。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

对于各种争论,笔者认为,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科学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私有经济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看,它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因此就其性质而言是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成分,这是肯定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那么,面对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私有经济超过公有经济这一现象,我们又如何去界定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呢?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主体经济控制力决定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正是改革开放30年对马克思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首先,关于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确切的说是“混合所有制”。所谓“混合所有制”是指某种所有制结构是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所有制形式。因为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预言的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按需分配阶段,即完全实行公有制的高级阶段,所以当前的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公有制之外其它经济成分的存在。

其次,关于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性质的认识,应该坚持“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主体经济控制力决定该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性质”的观点。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主体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在某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所有制结构中,某一种经济成分由于其在“量上绝对地”或在“质上绝对地”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决定整个经济性质的能力。 所谓“量上的绝对地位”是指在某种所有制结构中,有一种经济成分所占比例“绝对最大”――一般认为超过50%以上,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已不复存在。所谓“质上的绝对地位”是指在某种所有制结构中,有一种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仅掌握着关键行业和核心技术,而且所占比例“相对最大”――并不占50%以上,但其比例均大于其它“各种分散”的经济成分。我国目前的所有制结构就处于这种情况。

以2005年为例,我国GDP中非公有制经济占61%,即公有制经济占39%。看似私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控制力。其实不然,在61%的私有经济中,它不仅很少处于关键行业,而且很少掌握核心技术(例如国防等),并且不是由一个单一的私人股构成,而是由许多相对分散的(例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作经济、合资经济及外资经济等)在所占比例上都不高于公有股(39%)的私有股构成,所以不具有控制力,不会决定该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相反,公有股份则处于“质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我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经雄辩的证明,这种观点不仅是成立的,而且是正确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它会有效消除人们面对我国私有经济超过公有经济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性质的质疑。是关系到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是否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第二卷):32.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84(第三卷):243.

【3】姜华宣.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三卷):373.

【5】姜华宣.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26.

【6】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5.

上一篇:粉丝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法学概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