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4 17:38:48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顾以往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的缺陷,分析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归类划分饮食障碍类型,制定当前饮食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加以实施并持续改进。结果 实施两年来,没有发生一例饮食安全意外。结论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是有效杜绝发生饮食安全意外的方法。

【关键词】 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由于精神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饮食障碍,会引发饮食安全意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如何依法管理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1]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病人会出现暴饮暴食、拒食、吞食;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吞咽困难、噎食,使病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应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2]我病区通过实施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保证了精神病人的饮食安全,现将实施体会报告如下。

1 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分析

1.1 集体进餐时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

集体进餐时兴奋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的情况发生率较高,若不加限制,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生。我病区有66张床,日平均防冲动49人次,即75%的病人有随时发生冲动的可能。

1. 2 电休克治疗前后进食、进水的危险

电休克治疗前病人进食、进水会导致治疗中发生窒息死亡,治疗后病人尚未完全清醒而仓促进食灰导致噎食。我病区 2年共有58例病人接受电休克治疗,总计624人次,其中8人次发生夜间偷食零食而中断治疗,即因此情况发生窒息的危险是1.55%。

1. 3 强迫鼻饲时,因病人不配合而易发生意外

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持续拒食,在强迫鼻饲时有可能误插入气管而发生意外,两年来我病区共收治病人1580例,其中因拒食而鼻饲的158例,占住院人数10%。

1. 4 精神衰退病人有噎食、窒息、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由于精神病人衰退存在不同程度自我管理缺陷,有随时噎食、窒息的危险。比如:吞食食物、甚至不加咀嚼的吞食骨肉鱼刺等。由于食欲亢进、不知饥饱,有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1. 5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有导致病人噎食、晕倒的危险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导致病人出现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741例中26例发生了明显的吞咽困难(3.5%)。90%接受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病人,会因无力、厌食、摄入不足,有发生低血压突然晕倒的危险 。

1. 6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有发生高血糖后低血糖的危险

大部分精神病人缺乏主诉,病人有可能因为过量进食或进食不足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危险;同时血糖不稳有可引起精神症状波动,如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与救治,甚至加用镇静药会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2011年1~12月共收治96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诊断的13例(1.35%)。

2 护理对策

2. 1 饮食障碍分型

根据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饮食护理常规,提出精神科病人饮食障碍类型:环境干扰型;电休克治疗型;拒食型;暴饮暴食型(吞咽咀嚼障碍型;吞食鱼肉骨刺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

2. 2 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类型,在护理中采用专人和集体看护,专人喂饭与鼻饲进食方式。我病区共有17名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护士长、主班护士及临床班护士随时评估每位病人的饮食障碍类型、饮食种类、护理方式并做好交班记录。对安静合作无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集体看护的方法,由巡回班护士来完成。集体进餐后安排个别进餐:对环境干扰型的病人,采取单独进食的方法,由工疗护士、主班护士、临床班护士看护。对电休克治疗型的病人,待其意识完全清醒后,采用集体进餐、专人看护的方法。对拒食喂饭型的病人,在集体进餐时,专人喂饭。对拒食鼻饲型的病人,根据医嘱,由3人完成鼻饲操作:即主班听诊、治疗班操作、临床班保护协助。禁止留置鼻饲管,必要时请主管医生参与指导。对暴饮暴食型病人,集体进餐时应限制饭量。对吞咽咀嚼障碍型病人,集体进餐时给予流食、半流或软食。对吞食鱼肉骨刺型病人,给予脱骨去刺的普食并集体看护。对合并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集体进餐,专人看护。

2. 3 持续质量控制的措施

护士长每天早、午交班时听取各班护士对病人饮食管理汇总情况,控制当天饮食障碍病人护理质量,提出改进方法,主班负责在护理管理连续交班本上记录,内容包括姓名、影响饮食安全因素,饮食障碍类型,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负责。护士长每周四与主管医生共同讨论病人饮食安全问题,每周五早晨交班时向病房全体医生、护士宣布病人饮食安全措施。对特殊病人及时处理,随时质量控制,连续交班。

2 .4 效果

实施精神病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两年来,没有一例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意外。

3 体会

3. 1 告知病人和家属饮食安全危险因素可避免纠纷

当病人被确定存在饮食安全危险因素时,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使期了解存在的影响饮食安全因素和如何配合治疗护理。当病人需要被强迫进食时,应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争取配合的情况下有些病人可自行进食而免去鼻饲的痛苦。护士不把鼻饲作为惩罚病人的手段,鼓励病人自主进食。比如:集体进餐时病人自由排队,自由选择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饮食种类。在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病人尊严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病人不理解而造成纠纷[3]。

3.2 认真、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精神科护理记录具有专科的特点,当护士遵医嘱为病人鼻饲时,护士应明确记录鼻饲的原因、鼻饲的内容、鼻饲的量及效果。重点记录约束病人的原因、时间、部位、有无肢体的损伤。

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是环节管理的原则。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饮食安全管理的任何环节问题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精神科饮食安全管理是对病人实施的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认识与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7.

[2] 马健东.精神科医疗亲爱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56.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2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82-01

护理安全指的是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及法定规

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者死亡。精神科患者不同于一般患者,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与医院其它科室的护理环节相比,更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与医疗纠纷。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难以自我控制,而行为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即使是简单的行为或活动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安全隐患。由此,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已经成为精神科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本文对我院精神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统计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发生的19起不安全事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由精神病患者自身所致的安全事故8起,由于护理不当发生安全事件6起,由于病房设施不当发生安全事故3起,由于护理护士本身的原因发生安全事件2起。对所有不安全事件进行记录,统计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纳并制定防范措施。

2.结果

2.1 不安全事件及其原因

2.1.1 精神病患者自身因素(8起)

在疾病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思维以及他的行为方式与正常人不

同,他们常常使用暴力伤害自己或者攻击他人。这些行为不但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安全,也给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隐患。6起精神病患者自身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均为患者在疾病发作期,无法控制自身行为而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通常,在疾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会进行控制,但不良情绪日益积聚后,也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记录的2起不安全事件是精神病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发生的。

2.1.2 护理不当导致(6起)

精神科护士在病房护理时,要严格遵照护理规程。对于病房内突然发病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但是,由于年轻护士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巧妙应对,妥善处理好患者。这往往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影响患者的情绪,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医疗纠纷的开端。

2.1.3 病房设施不合理(3起)

精神科的患者行为和情绪总是异于常人,不具备自我照顾的能力。精神科病房内放入任何物品都必须小心谨慎,考虑周全。另外,精神科病房的环境噪音偏高,高分贝的声音会刺激患者的听觉,引起患者的病情突然发作。病房的一般环境设施如卫生间或过道地面有积水,极容易导致患者摔倒,造成患者身体损伤。

2.1.4 护士护理工作不熟练(2起)

护理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责任心等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与否。资料中显示,有2起不安全事件是由于护士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护理流程,业务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

3.讨论

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建议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3.1 关注患者情况

护士在进行护理前应对所护理的精神病患者了解详细的病史和经历,如是否有妄想症、是否曾因情绪激动损毁物品、是否有幻觉、自残等行为。在护理过程中,若患者情绪稳定时,可多与其进行交流,并注意患者的语言以及微小的行为,多收集、整理精神病患者的语言特点、情感经历以及无意识的习惯。综合所有的信息后,判断出患者应接受的护理级别,并且预计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此同时,必须将患者所有的精神症状分析,细致地告诉患者家属,使患者家属及时了解病情,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检查设备管理病房环境

对精神科病房的物品要定时进行检查,每日都必须清点病房内的

所有物品,无论大小物件都必须记录在案。对于遗漏或缺失的物品,必须立即进行查找。病房内保持安静,避免高分贝声音刺激患者听觉。另外,要保持卫生间、走廊等地面的干燥,遇到有积水立即处理,并且定期对病床等进行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尽可能给患者一个相对安全、利于治疗的环境。

3.3 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责任心

精神科是一个需要耗费较多体力,并且要求综合各种专业知识的

临床科室。这对精神科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医院或科室在护士业务水平方面要加强培训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只有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才能使各项护理工作;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

4.结语

总之,对于精神科的不安全因素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不仅要从客观角度,更应从主观意识上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许多不安全事件可以随着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工作热情、自身素质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或避免。

参考文献

[1] 魏方艳,周爱英.浅谈精神科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 20(5):476 -478.

[2] 周晓芬. 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的调查及对策[J]. 中国乡村医药. 2009(02)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3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安全护理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安全事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活的152例精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安全护理因素主要涉及病人自身及病人家属、医院设施、护理人员医护配合这三个因素。结论:精神科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的遵医行为,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告知注意事项,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才能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护理安全;对策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病人的重要环节。精神障碍病人因受症状支配,常可出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外逃等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出现意外,乃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l1年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精神患者的临床资料,就精神科护理过程中护理安全可能发生的因素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1. 病人自身及病人家属

1.1. 病人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有些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如被害妄想、难以消失的幻听、罪恶感、被控制感等,进而出现一系列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异常过激行为。

1.2. 躯体疾病的安全隐患。如突发脑血管意外,急腹症等疾病不能向医务人员正常反映,延误治疗,或年老体弱,机体功能衰退,失去自我安全防范的患者,容易产生病人摔倒受伤。

1.3.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安全隐患。如家属将病人骗到门诊就疏于看管,出现病人冲动、伤人毁物和逃跑的现象;或陪护病人时间长,不能理解病人的病态行为,缺乏耐心出现打骂病人;有的家属,接病人出院后不能长时间监管,让病人自己保管药物,导到病人不能及时服药或超量服药。

2.医院设施因素

医院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医院病区内的危险物品摆放不规范, 未设专用的躁动房间,均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3. 护理人员

3.1. 不遵守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在护理过程中,机械执行医瞩,不善于观察病情变化,病人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或擅离职守,岗上睡觉;均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3.2. 护理人员压力大。由于专科质特殊,风险过多;夜班频繁、待遇较低,社会偏见等,而致不能用心,热情投入工作,护士不良心理因素也是诱发各种护理差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专科护理知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护理习惯,忽视病人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再加上精神障碍护理学深奥难学,学校又很少系统地教这门课,因此护理人员识别精神症状和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精神病人接触时,很多护士由于尊重病人的意识淡薄,以致言语粗暴,态度生硬,无端发脾气甚至任意侮辱病人人格而导致病情突变、产生消极观念等而发生意外。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病人的重要环节,精神病人送到医院后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呢?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教育.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由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常规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学习,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工作。针对我们服务的人群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促使广大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

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病区的管理模式,将收治病种的特殊性,以及为病人提供各项诊疗护理措施而制订出专科护理常规制度、安全管理常规制度及相关应急预案等。主要涉及入院、住院、出院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流程,使各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3 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建立健全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狠抓制度落实,从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着手,使得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现象。由于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熟悉病人,在护理操作中尤应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 加强安全管理质量检查.并做作好归因分析,加强防范病区成立安全管理质量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护士长抓好经常性的检查、考核工作,坚持周查、月评,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制订并落实整改措施,将安全护理作为考核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年终作护理质量安全汇总,进行归因分析。

5 加强沟通.杜绝安全隐患 首先是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通过语言及书面形式,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使病人家属了解并适应医院的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家属不了解患者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常常将火柴、刀、剪、绳索等一些危险物品或器械带人病房,给安全带来隐患;其次是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对重点病人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病情观察,了解病人的思维动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医护患关系,严防意外的发生。再次,与医技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的沟通,使他们对精神科护理安全有足够的认识,配合并支持各项常规制度的实施。尽责尽心为精神病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有利于康复的休养环境,这样才能确保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6 加强物品管理首先是将物品分类,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物品。把非必需品清理掉,将必需品的数量降到最低程度。医护办公室根据精神科的特点,规范物品管理,做到定位管理。要求属危险物品的东西(如剪刀、缝针、绷带、保护带等)要固定放置并上锁,各班要清点数量并做好交接班

7 定期急救药品、物品检查每天检查抢救车药品、物品,确保在有效期内,无损坏,每周定期检查抢救设备,要求物品齐全,功能良好,人人会使用,保证病人在需要时立即得到治疗和抢救。

8 定期安全检查,每周一次进行安全大检查,包括病室门窗、各个角落、浴室、厕所、病人床单、床头柜等,并做登记。保证病区环境的整洁、舒适、安全。

9 加强病情观察对伴有躯体疾病、急性期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及用药后反应,防止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予保护性约束并加强生活护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4

由于精神科病人常因思维活动异常而致生活自理障碍,如饮食、睡眠、大小便、个人卫生等,所以必须依赖护士的帮助、督促和指导。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其中精神科床位150张,精神科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的50 %。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针对精神科的特点,我们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进行了重点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将培养情况报告如下。

1护士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切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的总和。护士职业道德除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主动性、进取性川。护理人员服务对象是人从胎儿到衰老的全过程,与其相应的职业道德实质就在于珍视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为个人、家庭、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2精神科护士道德要求

精神病人大脑功能发生紊乱,一般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护士有较高的护理技术、技巧,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尊重患者人格,维护患者权利,正确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合理的要求应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婉言解释,而不能认为是“病态”而不予理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保护患者,使其免受伤害。对那些木僵、抑郁、躁狂等重症患者更要做到人性化护理,使其得到更好的服务。

3精神科护士职业道德培养方法和内容

3. 1方法个人学习、科室培训和全院大课相结合,对新分到我院及来我院实习的护理人员,熟悉精神病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课。首先,由精神科模范护士讲述自己如何爱岗敬业,一心为病人服务,以良好职业道德影响大家。其次,由专科护士长讲述精神科护士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三,每名护士都要到精神科轮转,通过和病人接触、开展心理护理、参与娱乐活动等形式了解病人,关爱病人。第四,请相关精神疾病专业人士讲授护理伦理道德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另外,为激励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医院设定了专项基金,对于病区管理好、服务好、差错纠纷少、护理质量高的科室和护士给予奖励,对精神科护士的分房、晋级、晋职给予优先,从而大大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工作更安心。

3. 2内容

3. 2. 1树立正确人生观:加强对护士爱岗敬业的教育与训练,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自己的神圣职业。不断使大家认识到,在护理服务中,不但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信誉。加强护理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处理理想与事业的关系。精神科护士每天都要和精神病人打交道,只有树立了高尚的道德理想与良好的情感态度,才能牢固树立病人利益第一的思想,把白衣天使的爱心无私奉献给病人。

3.2.2制定护理文明服务用语:根据护理工作特点,制定了护理相关服务用语100句,购买了护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光盘。通过学习,护士具备了良好的语言修养,普遍使用礼貌性语言、安慰性语言、治疗性语言、保护性语言。

3. 2. 3烙守慎独:由于精神病人的精神活动失常,病人不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对饮食无主动要求,给吃则吃,不知饥饱,故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要求护士烙守慎独的信念,自觉、主动、定时、准确做好各项治疗护理工作,护士良好的慎独精神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3.2.4保证病人安全:安全对于精神病科病房的管理极为重要。病区要保持清洁、整齐、舒适,时刻注意病人的安全。对那些有自伤、自杀企图以及伤人毁物行为的患者,特别是发病期病人,由于其对未来的前途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对出院后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缺乏信心,而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病房安全管理,按要求定期巡视病房,及时清理不利物品,保证病人安全。

4效果

通过加强对精神科护士道德的培养,我院精神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先后有2名护士长被评为全军模范护士,2名护士长被评为军区优秀护士,2名护士被评为分部优秀护士,8名护士被评为医院护理服务标兵。大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达到了要求。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15~66岁。所患疾病包括抑郁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强迫症等。

1.2方法:通过对76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得出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问题及其分布情况。1.3统计学处理:将统计所得到的数据录入Excel中建立数据库,并对护理安全事故分布进行数理统计。

2结果

将所选的76例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分布进行统计:冲动伤人21例,毁坏物品17例,自杀自伤14例,意外受伤(如跌倒等)12例,出走外逃7例,其他行为5例。精神科护理中患者发生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冲动伤人、毁坏物品、自杀自伤、意外受伤以及出走外逃等。

3讨论

根据对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深入分析精神科护理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切实降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3.1精神科护理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①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因素分析: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大多存在行为、认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偏差,对自身行为缺乏自制力,导致不配合治疗,容易受妄想、幻觉的影响引发自杀自伤、冲动伤人、出走外逃以及情绪上大起大落等行为,是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家属由于缺乏有效的医疗知识和沟通不畅,很容易引发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矛盾与纠纷。②护理人员因素分析:由于日常护理工作的护士大多比较年轻,相关专业培训和护理经验不足,同时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法律维权知识。容易由于操作不当,缺乏护理技巧和耐心以及看护不严等原因,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③医院设备、环境和制度等管理因素分析:由于医院在医疗器械、药品等方面管理不当,封闭式管理的治疗环境等都可能导致患者意外情况的发生。此外,由于医院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足,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和监督机制,也是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3.2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①强化对护理对象的人文关怀,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和法律维权意识: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同时,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规范护理行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对患者病情了然于胸,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②完善医院环境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监督水平:建立健全医院护理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改善精神科病房环境设备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分配医护人员,增加精神科护理人员比例。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完善护士长督导巡检机制,积极推行护理风险管理奖惩工作,在病房区域安装监控系统,加强护理风险监督水平。③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应根据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工作。同时与病患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积极推进精神疾病科普宣传,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6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3.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

3.4用药安全的问题及护理用药安全在众多护理工作中是最重要的。由于精神病人可能有抗拒治疗的心理,因此他们在服用药物时会藏药不服或者攒药多服。而具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人则会通过服用大量药物来达到自杀的目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用药问题,要对病人的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通过对威胁老年精神病人的生命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了解到精神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应对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做好老年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工作可以大大减少护患矛盾纠纷的产生。因此,广大医护人员要对风险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工作中给予病人充满人性的关怀,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7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 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 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 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 、企图强奸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 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 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 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挑逗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 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 防范措施

7.1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 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 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

7.4“ 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 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 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 HI l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4th ed.Vo1.1, 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20]徐伶,孙丽丽.住院患者的危机行为和护理干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l999,34(8):120- l2l.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篇8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精神科优质护理的精细化管理:1精细文化管理 2精细人员管理3精细时间管理4精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5精细安全管理6精细物资管理 7精细绩效管理。

【关键词】精神科; 优质护理;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1-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智力等心理过程异常的一类疾病[1]。大部分病人没有自知力,是被家人、亲属、朋友及单位同事等哄骗进入病房的,合作性差,常常发生出走、冲动伤人或自伤等暴力行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我区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试点病区,采用精细化管理对病人施行无陪护的全程护理,开展优质服务取得一些经验。

1 精细文化管理

1.1 转变服务理念: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反复学习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文件,包括卫生部、省厅、市局、院护理部的文件及评价标准。让每位护理人员吃透文件精神,从而在服务理念上有所改变,建立“心中有人”的优质护理服务链,去感知病人,主动为病人服务,满足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1.2 病区文化建设: 科室制订了共同的护理服务理念,我们的理念是“爱心呵护健康,真情赢得满意”。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服务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一切工作的宗旨都以病人安全、满意为出发点[2]。

1.3 美化病区环境: 对病室的墙面进行粉刷,张贴上病区简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主题,医护人员的信息,健康教育版画。同时公示了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服务承诺、服务项目及内涵,将病区布置一新,给病人有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

2 精细人员管理

2.1 人员培训

2.1.1 技能培训: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每个操作项目分配给每人进行演示,规范操作流程,要求人人掌握。

2.1.2 专科知识培训: 安排资历较深的护师进行专科知识讲课,要求每人必须掌握专科特点、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的要点、沟通的技巧、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

2.1.3 培训专科护理常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让人人掌握,灵活运用。

2.2 科学合理排班: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排班模式,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弹性的排班模式。护士长根据当天病人的人数、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人数、班次,比如病人数>45或有危重病人时,加排护士二头班,每天排有备班,保障人力,确保无缝隙连接,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2.3 分层次使用: 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工作职责和程序。护士长根据护士的能力采用分层次使用,护士长-办公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行床位责任到人,人人管床,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制,互为辅助,谁当班谁负责的工作模式,使岗位责任制与护理责任制相结合,提供无缝隙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

3 精细时间管理

3.1 简化交班报告: 交班报告简化到只要将问题交代清楚就行。

3.2 优化护理病历: 删掉了入院评估单和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常规记录。新病人首次主要记录主诉、陪送者、主要病情、阳性体征、护理措施,连续记录24小时,以后有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院时记录接出院者、疗效、出院指导已做、药已带。经过简化、优化护理病历的书写以后,缩短了护士的书写时间,将时间还给了病人,体现了护理工作贴近了病人、贴近了临床、贴近了社会,也大大提高了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

3.3 改良了测量体温的方式: 采用电子耳蜗式体温计测量体温,大大节约了测量时间,也杜绝了水银体温计带来的不安全性,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4 精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4.1 保障基础护理落实 人力给予保障,早晚督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

4.2 建立基础护理量化表 每天由责任护士填写,每月总结,与绩效挂钩。

4.3 健康教育的深化 根据病人的需要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集体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健康教育版画、疾病宣传手册,便于病人和家属更加直观了解精神疾病,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4.4 加强康复训练 成立工休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意见,及时整改,提供优质服务,使病人满意。

5 精细安全管理

5.1 落实安全制度,加强检查力度约束病人与非约束病人分开管理,集体输液,专人看护。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晨间护理工作细化,病房的安全检查、整洁度分配给每位护士,责任到人,培养她们的安全意识。

5.2 安全标识的细化 制定各种标识如精神科安全管理制度、探视规则、防跌倒、防烫伤标识、洗澡流程、告病人书等张贴于病房,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病区的管理特点和要求,自觉遵守,保证安全。

5.3 家属管理的强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家属宣教精神科管理的特点,检查家属带来的物品,反复强调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要求,提高家属的安全意识,杜绝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造成隐患。

6 精细物资管理

6.1 硬件管理: 设施、器材、物资分门别类、放置有序,数量充足、完好备用、人人会用,专人负责请领、保养、检查、维修。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清晰、有效期内,高危、抢救药品专柜放置,标识清楚、班班清点。

6.2 病人的物品管理: 病人的食品、香烟、衣服等均写上病人的姓名由总务护士统一管理,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定时发放。病人的毛巾、牙刷均绣上姓名,集中管理,防止丢失,也保证了安全。

7 精细绩效管理

根据护士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难度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按护理岗位、护理职称进行奖金分配,同时科室还制定了明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奖惩条例,本月之星的评选,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

8 成效

8.1 满意度提高: 病人满意度从97%上升到100%; 表扬信、锦旗、花、绿色植物比去年明显增多,全年无投诉。

8.2 护士的成就感也大大提升,特别是被评为本月之星时或被病人、家属表扬时。

8.3 无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上一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下一篇:装饰装修设计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