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6 01:26:00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1

关键词:科学学 软科学 创新管理 创新经济 技术经济 工程经济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作为学术概念,自从熊彼特教授提出以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研究。本文考虑在“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的统一基础上从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科学学与软科学,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四个层面在学科基础、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特点五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

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1963年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诞生。其时,我国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可见在当时诞生技术经济学科是非常及时的。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技术经济在我国也经历了时期的取缔,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焕发学术生命力的曲折经历。从学科特点来看,技术经济是我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借鉴苏联经济指标体系和西方经济学系统方法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点,在比较早的时期就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同。从其学科特征来看,主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反对“唯技术论”或者脱离技术的经济发展,在企业、产业、国家层面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发展效果。

与技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相类似,工程经济学在国外的研究也比较早,在资本主义发展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变的19世纪末就诞生了,并在20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对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相对国外要晚一些,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相似,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工程经济学主要研究工程领域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工程经济研究对象更加的具体,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研究逻辑是以工程项目为核心,考虑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综合约束,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综合以上的论述,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在五个维度的主要的区别见表1。

科学学和软科学

科学学如果从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在1936年提出学科概念以来算起,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科学学本质上属于科技哲学的范畴,研究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上以思辨性为主。虽然我国的科学学研究起步比国外晚,但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上要比国外迅速和良好,由此也能看出我国对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的紧迫性与迫切性。

软科学与科学学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时间基本一致,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起来的。软科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最早也可以追溯到《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但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是日本。与日本同时出现软科学时机一样,我国当时也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刻,这一历史时刻呼唤决策方法的改变,软科学应时出现,解决了当时存在的决策不科学的问题,这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陈云、万里关于软科学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多次做出指示。软科学与科学学相比更加关注实用性,这从软科学本身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软科学就是应决策科学转变的时代需要而出现的。

如同技术经济一样,科学学与软科学在借鉴别国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学者和科学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思维,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具体到科学学与软科学的区别来看,我国首先从科学学研究开始,很多论文中提到科学学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而软科学相对来说主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上来进行划分的,更加注重决策层面的研究,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不同。这从二者主要的研究群体中也能看出不同;同时二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比如在高水平的研究期刊和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科学学从钱学森院士研究开始以来,已经形成了极大的研究规模。另外从软科学和科学学的研究命名上也能看出二者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更加偏重科学性和学术性,都是以学术的形式出现的,这一点与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二者就出现了一些不同,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二者主要的出发点还是在于应用领域,作为一门应用交叉学科的特征明显。

综合以上的论述,本文认为科学学与软科学二者的具体区别总结如表2所示。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

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研究区别于上述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也与科学学与软科学的研究区别不同,在我国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研究都没有像技术经济、科学学、软科学等一样形成联系比较紧密的学会、协会,因此二者的研究群体相对比较分散,学科研究内容也相对较宽,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二者都是相对比较宽泛的学术研究概念。从二者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同源异构”,即二者都是基于创新的研究,但是研究角度和内容有不同。

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二者的研究范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明显的交叉,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二者研究的主要领域不同,从国际上著名的研究专家Freeman、Nelson和我国的著名研究专家的研究来看,创新经济研究的领域还在于经济学的范围之内,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划分为创新经济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微观研究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考虑,例如企业规模的大小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企业经济研究的计划方面,在宏观研究领域方面能够看出主要的研究在于创新与经济增长,创新与贸易发展,创新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这些都是创新经济经典的研究论题。而创新管理方面鲜明的区别首先是在研究的角度上,无论针对企业、产业和国家层面的研究中,创新管理的研究角度主要在于组织、网络、激励,这些创新的实现手段上的研究。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者方面体现出二者的交叉特性,大多数研究者同时开展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研究方面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得到的结论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综合以上的论述,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二者的具体区别综合如表3所示,从比较中也能够看出来二者的区别比较小,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

同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区别一样,科技管理、技术管理和科技政策具有一定区别,但联系更加明显,三者研究的出发点相对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更加的具体化,并且相对范围要狭窄一些。三者最重要的区别也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的不同上,科技管理研究领域相对其他二者要宽一些,科技管理考虑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考虑具体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也要考虑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对关系、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应用的支撑等,科技管理主要的研究出发点在于科学与技术虽然具有联系,但是二者在起源、考虑问题的角度、研究成果的衡量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在管理方面就会体现出不同。与科技管理相比,技术管理主要的研究领域在技术应用层面。与科技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同,科技政策的研究更加的具体,着重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科技政策研究核心在于政策制定与应用,以及应用效果的评价问题,因此科技政策如何产生、如何执行、实施的效果,这些关于科技政策的分析相对多一些,研究相对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更加丰富。三者之间的区别具体见表4。

结论

第一,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程度,因此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更为迫切。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李京文、许庆瑞等院士,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轻的研究者沿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进行前进,在目前的整个经济态势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四个层面五个维度的比较也能够看出四个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认为四者之间区别是次要的,联系是主要的,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致,即科技、创新问题的经济管理问题。四者之间在成果上能够共享,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

第三,创新研究是一门具备明显综合交叉特征的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成思危教授(2000)提到的要具备宽广扎实的研究基础,在上述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构造中本文也着重对创新研究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进行了论述,这对于创新研究的指导意义重大。

第四,从学科动力来看,创新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需要,走出象牙塔,这样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这不仅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其他学科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郭重庆院士多次提到的“学者的天职就是透过纷繁芜杂的事实找出规律,满足现实需要”,这在创新研究领域表现的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

作者简介: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2

关键词:创新管理 创新经济 研究体系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作为学术概念,自从熊彼特教授提出以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研究,这其中英国的freeman教授、美国的nelson教授、Hippel教授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在世界范围内对具有广泛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创新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对来说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者主要有:李京文院士(2012)、许庆瑞院士(2010)、傅家骥教授(2001)、周寄中(2011)、陈劲(2012)、雷家(2005)、吴贵生(2010)、柳卸林(2010)、王春法(2008)等。

我国也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研究体系,这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工程经济、软科学、科学学等,目前情况下又有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等。目前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的在于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

创新研究学科体系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比较如表1所示。上述从四个层面五个维度对创新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论述主要集中在具体研究方面的区分。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可以认为四个层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创新问题,一定具有联系,这就涉及到创新学科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四个层面之间的区分是什么,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体系,这就是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问题。从以上四个层面相互联系交叉比较明显,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包括这些内容的研究开发、实施运行、效果评价,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的人的因素的考虑,例如激励、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以上四个主要层面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原因,从这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能够大致理出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学学、软科学更加偏重学术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科技哲学、科技史方面的问题,这是这个创新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因此考虑底层是学科研究基础,中部是四者之间的关系,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和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的研究,二者互有交叉与联系,而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可以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整个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科基础,这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笔者主要学科基础,可能还有其他的学科,其中哲学主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如何判断科学本身能够反映出现实世界,这其中牵涉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同认识问题,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这是哲学基础解决的问题。经济学解决学科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方法问题,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历史学主要给予学科应用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判断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科技史、人文历史,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心理学主要给予学科研究的人的行为解释的支撑作用。当然这只是主要的考虑方面,创新研究作为综合交叉学科应该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中层是主要的学科领域,这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四者的共同指向科技与创新问题。笔者认为创新是科技的市场化,创新不仅是科技问题。四者之间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上层是学科动力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学科动力来源于现实的需要,从前面四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现实需要是促进这几门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这四个研究领域共同的大力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即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历史时期,当时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促进了创新研究的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创新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一)基于创新本身相关问题的研究

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多类别的复杂系统过程,就多主体来说设计到的创新主体包括个人、企业、产业、国家、社会等不同的主体,与多主体相互耦合交叉的是多层次,比如企业、产业、国家等就是不同的研究层次,创新过程环节众多,一般包括知识创造、研究开发、生产设计、市场推广等,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实现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这其中包括复杂的反馈及各环节的交互作用。创新过程的多因素包括不同的影响因素,经过研究发现创新不仅是简单的设计开发过程,创新包含复杂的人文社会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有相应的激励、不同的社会资本体系、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内容等。创新的种类不同,也有众多的内容,比较突出的有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战略创新、价格体系创新、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营销创新等。就这些不同的主体、层次、环节、因素、类别目前国际国内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基于社会学研究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研究

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数量来看,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创新研究较多。学科交叉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现象,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学科交叉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复杂特征决定了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只用一门学问能够完成,因此需要多种学科的交叉。社会学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其中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的较多。其他用到的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应用)、符号互动理论(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在创新扩散中应用)等。在所有这些理论中,基于网络理论的应用最多,社会越来越体现出网络化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网络理论中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规则网络、小世界、随机网络、自相似网络等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验证,因此各主体进行创新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前所处的网络以及在社会网络中存在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这是创新研究中网络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在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设计的研究内容较多

在创新研究所有研究类别中,新产品开发研究数量最多,研究质量较高,新工艺的研究内容居于其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客观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市场或者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开发为主,真正的自主创新相应较少,因此市场需要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表现比较明显的在电子领域我国代工生产了很多电子产品,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与能力,但是设计到高精尖的芯片设计、生产与研发我国一直没能实现重大突破,而国外已经掌握芯片技术的企业或者相关主体设置层层技术壁垒对我国的研究开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是,芯片开发一定要掌握,况且这种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靠自主研发。另外在钢铁生产工艺上,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非高炉炼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有了可以实行的商品化产品,我国目前处于落后的位置,但是落后的水平不是太多,在此种位置,我国应该努力抓住这次钢铁工艺进步的机会,争取我国钢铁技术水平的升级。

结论

第一,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程度,因此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更为迫切。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李京文、许庆瑞等院士,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轻的研究者沿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进行前进,在目前的整个经济态势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创新研究是一门具备明显综合交叉特征的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成思危教授(2000)提到的要具备宽广扎实的研究基础,在上述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构造中,本文也着重对创新研究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进行了论述,这对于创新研究的指导意义重大。

第三,从学科动力来看,创新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需要,走出象牙塔,这样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这不仅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其他学科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郭重庆院士多次提到的“学者的天职就是透过纷繁芜杂的事实找出规律,满足现实需要”,这在创新研究领域表现的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英]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M].曾国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美]希普尔.民主化创新:用户创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M].陈劲,朱朝晖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李京文.李京文文集:技术经济研究卷[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傅家骥,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9.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雷家,程源,杨湘玉.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吴贵生.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2.柳卸林.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M].科学出版社,2010

13.王春法.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9

15.[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2002

16.[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17.[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18.[英]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0

19.[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3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这说明受低碳经济的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会选择低碳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通过研究,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生命力也主要在于其应用性。为此,必须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用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急待解决。如,各项新农业技术政策与传统农业技术政策的分析与评价问题: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农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的分析论证问题;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优化方案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论证问题;农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问题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新问题会不断涌现,也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应用研究的同时,要不断地将其理论方法普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因为,其理论方法被普及运用的程度如何,是关系到学科应用性强弱及其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而就目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情况,仍然面I临着学术界以外的人不甚了解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作用的情况,仍然面I临着如何解决理论与方法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合项目管理实用性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技术经济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进农业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5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R&D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与R&D投入的影响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评价研究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方法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对策研究(下) 创新型经济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研究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评价与实证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效率研究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及对策 基于DEA的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现状分析及政策支持 创业板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效率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资料开源于《成渝经济区规划》。

③数据来源:加快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及园区服务,

.

参考文献:

[1]廖元和.“三大战略”的特点与中国区域经济新阶段[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2]和云.“三个支撑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5(4).

[3]程必定.区域战略升级推进空间结构转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4]李松庆.“三个支撑带”下的我国区域发展新趋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5]魏后凯.建设长江经济带及重庆应对策略[J].改革,2014(6).

[6]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7]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

制改革,2015(4).

[8]Luxembourg.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 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 [J].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 2003(5).

[9]林中元.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2(3).

[10]武增海,李忠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与开发活动效率评价研究――基于

56家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DE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

[11]陈自芳.以产业升级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兼对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的

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2]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3]赵喜仓,任洋.R&D 投入、专利产出效率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江苏省1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J].软科学,2014(10).

[14]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94).

[15]Cohen W.M.and Levinthal D.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 ,1989(99).

[16]Grossman G.and 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1a(106) .

[17]Aghion P.and Howii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

Econometrica,1992(60).

[18]Stewart Thomhill.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e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2006.

[19]Darrene Hackler. High-Tech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id-west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J]200l(04):16

[20]吕乃基.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的桥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21]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

[22]覃成林.R&D 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一基于我国东、中、西

部地区面板数据[J].科研管理,2002(2).

[23]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24]吕忠伟,李峻浩.R&D 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统计研究,

2008(3).

[25]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3).

[26]赵喜仓,徐俊涛,张瑾.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

究,2014(12).

[27]杨惠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R&D 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6

关 键 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

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

“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6、王雅鹏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7

英文名称:Technology Econom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980X

国内刊号:11-1444/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经济》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一级学会的学术期刊。1982年1月创刊,月刊,大16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1444/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2-980X,邮发代号为80-584,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主要刊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重点鼓励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述评、学科前沿介绍等。主要栏目有:技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评价,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管理,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价值工程,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培养论坛,教学研讨等。 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第五版)入编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篇8

作者/ 论文题目 /作者单位 /刊发期数

一等奖

1、管玉梅;初次到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三亚学院管理学院;2013-2;

2、黄漫宇,李展飞;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3-3

3、崔晓莉,武磊;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中国政法大学;2013-15

4、吴燕芳、葛佳英、李晗、吴红燕、周斅源;餐饮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研究;湖州师范学院;2013-5

5、赵佳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2013-1

二等奖

6、王榕;机动车交强险与三者险的比较分析;南京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人文系;2013-4

7、王青燕;面向客户的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研究;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22

8、张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进策略研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18

9、吴志峰;课外辅导机构连锁加盟经营模式探析;绍兴市启航教育信息咨询有公司;2012-14

10、王天雨;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思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2-13

11、邵佳,孙伟铭;KPI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研究;南昌大学;2013-7

12、高兰萍;食品质量与安全分析;金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2012-5

13、李秀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影响分析;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2-14

14、谢丽伟;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刻不容缓;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1

15、徐锐,柯德辉;团购聚划算策略研究;湖北大学商学院;2013-5

三等奖

16、刘英为;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3-9

17、高玉贵;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3-11

18、翟树芹,易丹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探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17

19、孙晓羽;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3

20、杨大,张璐;大型施工企业区域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江汉大学商学院;2013-5

21、陈肖,李庆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邢台学院;2013-7

22、凌忠良;智能温控节能系统研究;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8

23、雷丽,桂昭明;人才发展环境调查问卷分析研究;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2013-15

24、张云凤,张丰采,陈胜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17

25、阿布力孜·布力布力;内地民族特色餐饮店顾客价值影响因素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013-71

26、崔鹏伟;庆阳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方向探究;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3-14

27、张龙鹏;西部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18

28、王志立;国家利益: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河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2011-23

29、李晔;天津市出口产品结构高度化实证研究;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2013-11

30、文琼,兰永强;安岳旅游定位与战略突破研究;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13-18

优秀奖

31、袁鹏鹏;O环理论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2013-3

32、叶萌绿;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集群升级探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3-10

33、钱万权;论产业集聚区的时代特征及地方政府功能定位;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2013-15

34、贺晓娟,陈在余,马爱霞;我国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不平等性分析;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2013-8

35、熊爱珍;宝鸡民营快递物流发展探析;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3-10

36、龚璇,孙文,徐晓峰,许盼月;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与对策探究;武汉东湖学院;2013-19

37、程明,王菲;业主在公开招标时选择承包商博弈分析;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3-13

38、张毅;论健全核应急管理体制 保障核电事业健康发展;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2013-18

39、王步云;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3-18

40、宋巍;“主体性”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12

41、宋庆阁;“限制老年人外出约定”的法律效力探讨;平顶山学院;2013-13

42、喻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13-13

43、孙文,何玉婷,徐晓峰,邹佳丽;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企业政策性研究;武汉东湖学院经济系;2013-18

44、何玉婷,孙文,徐晓锋,许盼月;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2013-19

45、贾志,胡予楠;新形势下科研院所反腐倡廉对策研究;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2013-16

46、李婷,徐怀伏;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2013-2

47、崔寅;天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天津商业大学;2013-21

48、宋慧勇;基于DEA的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20

49、唐佳;绿色照明工程在湖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绩效评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2013-21

50、张云凤,陈胜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文献与评述;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21

51、谢丽;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研究;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3-21

52、王雪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丹东市委党校;2013-23

53、郑开玲;高管变更的原因和经济后果研究综述;浙江农林大学;2013-24

54、季敏,杨双林;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客户服务问题研究;南通职业大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24

55、付哲,程波,蓝天,丛琳;淘宝网店征税管理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23

56、李聪;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2013-24

57、程贵林;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黄河科技学院;2013-21

58、郭海龙: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2013-12

59、李伟;漠大线ESD系统上电触发ESD的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2013-17

60、吴双成;论当前工程项目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2013-23

61、王永亮;汽车变速器故障诊断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2013-6

62、史福兴;隔膜式氢气压缩机改造;沈阳缔酸液化空气有限公司;2013-3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社

上一篇:合同管理价值范文 下一篇:企业委托管理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