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质量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5 15:50:15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1

我班共有46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4277分,平均分93分,及格率100%,优秀率76.1%。

二、试题分析:

一年级数学期中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七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尽管平时教学中讲、练比较全面,但通过这次检测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会读题或读不懂题意,理解题意能力方面差,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失分原因最多的一项的,这些现象应该提醒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例如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说的机会,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渗透数学语言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我们今后的一个教学思想。

2、由于粗心造成的丢分。像加看成减,丢、漏题等。本来学生会做,但由于粗心而丢分,比如今后计算题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第一,抄一个数、一个符号就要养成回头看一眼的习惯,这样为后面结果的正确提供了保障,第二,要求学生每计算一步要进行简单的验算。第三,做完后要看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否写在了符号的后面。这样的要求在习惯形成的开始比较费时间,但学生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三、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图写数,无人丢分。

2、第二题:比一比。(1)比高矮,无人丢分。(2)比轻重。多部分学生失分,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间接地比较不理解或粗心造成错误。从卷面上看学生看图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

3、第三题:填空题。共5小题。其中第(1)看图比多少(2)填> < = 号(3)填写序数(5)考核数的组成和分解。只有个别学生丢分。主要原因是由于平时练习时不够灵活,学生没有有效地学习方法,或因为粗心,导致个别学生丢分。第(4)小题,看图填空,考核基数、序数和方位,此题丢分较多。有凤英等5位学生掌握知识不好;学逸、陈蕾两位学生不会读题;紫仪等8位学生不注意辨别方位(前后、左右);两位学生漏题不做;14位学生弄错三只和第三只(这是我上课时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但因考试前一天刚自行测试了同图形的题,并进行了讲评,导致这十几位学生因粗心而丢分。

4、第四题:统计图形个数。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能够准确认出图形,填出数字,并进行合计。但也有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图形的认识不清或是粗心丢漏,而数错个数。

5、第五题:分类。丢分的学生不少。原因同第三大题的第(4)小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透或根本不理解。

6、第六题:计算。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7、第七题:看图列式计算。这道题考查出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事物的能力。4位学生错了一道题,出现错误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图意,分析、推理能力比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从而导致错误。还有两位学生计算的结果出错。在课堂上,缺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今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五、自我反思与改进措施: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5、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答案”和“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限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2

我班共有46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4277分,平均分93分,及格率100%,优秀率76.1%。

二、试题分析:

一年级数学期中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七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尽管平时教学中讲、练比较全面,但通过这次检测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会读题或读不懂题意,理解题意能力方面差,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失分原因最多的一项的,这些现象应该提醒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例如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说的机会,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渗透数学语言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我们今后的一个教学思想。

2、由于粗心造成的丢分。像加看成减,丢、漏题等。本来学生会做,但由于粗心而丢分,比如今后计算题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第一,抄一个数、一个符号就要养成回头看一眼的习惯,这样为后面结果的正确提供了保障,第二,要求学生每计算一步要进行简单的验算。第三,做完后要看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否写在了符号的后面。这样的要求在习惯形成的开始比较费时间,但学生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三、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图写数,无人丢分。

2、第二题:比一比。(1)比高矮,无人丢分。(2)比轻重。多部分学生失分,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间接地比较不理解或粗心造成错误。从卷面上看学生看图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

3、第三题:填空题。共5小题。其中第(1)看图比多少(2)填> < = 号(3)填写序数(5)考核数的组成和分解。只有个别学生丢分。主要原因是由于平时练习时不够灵活,学生没有有效地学习方法,或因为粗心,导致个别学生丢分。第(4)小题,看图填空,考核基数、序数和方位,此题丢分较多。有凤英等5位学生掌握知识不好;学逸、陈蕾两位学生不会读题;紫仪等8位学生不注意辨别方位(前后、左右);两位学生漏题不做;14位学生弄错三只和第三只(这是我上课时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但因考试前一天刚自行测试了同图形的题,并进行了讲评,导致这十几位学生因粗心而丢分。

4、第四题:统计图形个数。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能够准确认出图形,填出数字,并进行合计。但也有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图形的认识不清或是粗心丢漏,而数错个数。

5、第五题:分类。丢分的学生不少。原因同第三大题的第(4)小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透或根本不理解。

6、第六题:计算。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7、第七题:看图列式计算。这道题考查出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事物的能力。4位学生错了一道题,出现错误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图意,分析、推理能力比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从而导致错误。还有两位学生计算的结果出错。在课堂上,缺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今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五、自我反思与改进措施: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5、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答案”和“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限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3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评价

此次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整个试卷将本学期的知识整个融合进去,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融于试卷之中,注重了学科的整合依据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基本做到不出偏题、怪题、过难的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五个大题。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就需要孩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体现了灵活性。

在考察学生“数的运用”的内容多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显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4、题型简约。整套试题题型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题干简约晓畅,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5、难易适中。整套试题基础题占90%,难度题占10%,较好地体现这次命题的指导思想。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第一题是填空题,分为11个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第1、2题考查质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题型简单,多数学生能按要求作答,少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重量单位克、千克,不会应用克与千克的相互转化。第3、5、6题考查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读算式:把除以的“以”和“等于”写错,还有部分学生把“除”和“除以”混淆,导致失分现象,一个完整的除法算式读作什么,70%的学生作答成乘法口诀。第4题考查运算顺序,得分率较高。有部分同学,知道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但是不会写字,有些是同音字,有些是错别字。第7题属于有余数的除法,考查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回答正确,少数人不理解这个知识点。第8、9题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等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读数的时候,把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在一起,导致失分较重,这些课堂上重点训练的题型,真是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第10题考查近似数的知识点,这题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学生对“四舍五入”的理解不够,近似数的应用,35%的学生不会做,还有部分学生答成汉字。第11题考查判断推理,因为学生还没学过小数大小的比较,只有少数学生能作对,但阅卷时按超纲处理,统一给分。

第四题是计算题。都是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体还是不错,但是都有因为粗心算错的。第22题是口算,正确率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在整百整千数相加。有一部分少写0。第23题是竖式计算。有一部分同学数位没有对齐,有的等号后面没有写答案,少部分不会算。导致失分。第24题,脱式计算,有几个同学没有写等号就直接算、有部分同学不会混合运算,不知道运算顺序。导致失分。第25题,第(1)和(2)小题出错的人相对较少。第26题,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个数就是被除数。导致失分。

第五题是认识统计表。失分的人数不多,多数同学都及格了,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统计表中的文字理解不透彻。导致失分。

 第六题是解决问题,分为五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第27、28题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点的掌握,题型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作答。有部分学生算式写对了,但是答案不正确,可能是乘法口诀还记不住。第29题考查学生对“几个几是多少,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解答,部分学生只写了第一个算式,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这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不正确。第30题考查学生对“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全天共收了多少千克?”好多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对题目没有认真理解题意。好一部分同学700加200都算错,说明三位数的加法还有困难,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第31题考查学生对“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好些同学都把100减46算错了,说明数位上连续是0的减法学生还很吃力,还得加强。部分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说明没有认真读题目,或者理解不了题意。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对除法算式读写的训练,练习算式中一些难写的字如“除以”“等于”“加、减、乘、除”,降低错误率。

2.课堂上重点讲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这有利于后面三年级除法的教学。

3.万以内数的读写,应重点强调读书应该写成汉字,写数写成阿拉伯数字,不要出现两者混淆的情况,另外,加强“四舍五入”概念的导入,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舍去,什么情况该进位。

4.出试卷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11题,课本上没有小数的比较,同步指导上面也只是简单提到,如果同步指导习题没讲解完的话,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陌生,甚至老师也会说是超出教学大纲了。

5.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很慢,出错率较高。

6.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强化训练就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而口算的训练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容易形成惧怕口算,逃避口算的心理。口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7.基本知识必须抓实、抓细、抓紧,并强调书写的态度一定要认真。

8.培养认真读题、细心做题的习惯及灵活解题能力。二年级各种题型的种类在增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细心习惯(细心读题、细心思考、细心计算)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绩,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后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读题、做题的方法指导,严格要求认真仔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9.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特别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自己抄错的数,找错的信息和计算结果的错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10.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1、加大同学们的识字量,就能更好的理清题意。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4

关键词: 《预防医学》考试 质量分析 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一方面可以检测和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和评价教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考试质量分析可以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对指导教学、准确评估考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高职护理专业2005018班《预防医学》考试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旨在了解教师出题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护理专业2005018班《预防医学》试卷,学生人数以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准。试卷包含记忆、理解、应用3个方面的内容,共计3个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第二大题为名词解释,4个小题,共12分。第三大题为问答题、计算题,共38分,其中5个问答题,26分;2个计算题,12分。全卷满分为100分。分别将学生考试卷面成绩输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考试成绩分析软件(Excel),其录入资料与得出结果保持同步,中间转换过程自动完成,对生成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1.2考试质量分析数据参考标准

对试题及考试结果进行难度、区分度、信度与效度等因素的分析,其参数范围与标准、试题难度指数用P表示。试题难度指数最高为1,最低为0,以0.3-0.8为宜,全卷的平均难度指数控制在0.5-0.6之间为优;区分度用D表示,其指数在[-1,1]之间,即-1≤D≤1;信度最高为1,最低为0,一般要求在[-1,1]之间。信度是从总体上描述试题对学生成绩可靠性程度的定量指标。考试信度计算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公式计算,α的范围[-1,1]之间,当0.4≤α≤0.7时,可认为考试成绩可信[1];效度相关系表示,其域值为-1≤r≤1[2]。

2.结果

2.1成绩分布及构成

参加考试学生人数65人,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24分,平均分数为73.03分,标准差为14.08,及格率为87.69%。分数段构成:90-100分,2人,占3.1%;80-89分,24人,占36.9%;70-79分,22人,占33.8%;60-69分,9人,占13.9%;50-59分,5人,占7.7%;≤49分,3人,占4.6%。

2.2难度指数及区分度

从本次考试试题总体上看,难度指数值为0.718,各试题间难度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分度值为0.305,各试题间区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3信度

信度是对学生成绩可靠性程度的分析指标。克朗巴赫α系数的范围在[-1,1]之间,当0.4≤α≤0.7时,可认为考试成绩可信度好,本次考试信度α=0.569,表明成绩可信度好。

3.讨论

根据心理测量学理论,考试属认知测验中的教育测量范畴,用于测量个体或班级教学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说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考试质量分析是检验考试管理与质量的有力措施。

3.1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预防医学》考试2005018班共有65人参加考试,全卷共有3个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无一人满分,但平均得分并不低;第二大题为名词解释,4个小题,共12分,得满分43人,满分率为66.15%,标准差也较小,说明成绩数据比较集中,本试题也比较简单;第三大题为问答题及计算题,7个小题,共38分,得满分2人,满分率为3.1%,标准差较大,离均差也大,分数不集中,低分数较多,得分率也低。

3.2考试质量分析

3.2.1考试试卷难度分析。试题难度指数是学生对试题作出正确答案的百分率,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难度指数P表示[2]。试题难度指数(易度)最高为1,最低为0,以0.3-0.8为宜,全卷的平均难度控制在0.5-0.6之间为优。一道试题如果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对,则该题的难度指数值就大,答题难度就小(易度大);如果大部分考生不能答对,则该题的难度指数值就小,答题难度就大。本次考试的平均难度指数值为0.718,略高于预计出题难度指数,说明本次考试试题出得容易,提示今后在命题时,应注意减小易题的题量,增加难题的题量。从题号看,第一、三大题的难度指数低于整体试题平均难度指数值0.718,第二大题的难度指数值为0.789,其值最大,接近0.8的适度范围,本题易度太大,得满分人数高达43人,问题较大,今后要克服出现此类问题。

3.2.2考试试卷平均区分度分析。区分度是衡量、鉴别学生水平能力差异的重要指标,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区分度用D表示,其值在-1-1之间。即-1≤D≤1,较好区分范围是0.4-0.5之间。本次考试的平均区分度值为0.305,第一大题区分度为0.182,在区分范围0.4-0.5之外的下限,其区分能力较差。

3.2.3考试试卷信度分析。信度是从总体上描述试题对学生成绩可靠性程度的定量指标。考试信度计算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公式计算。α的范围[-1,1]之间,当0.4≤α≤0.7时,可认为考试成绩可信。本次考试α=0.594,表明成绩可信度较好,可作为学生成绩优劣的判断标准。

3.2.4考试试卷效度是指考试的有效程度,也是考试已测到的质和量与主试者欲测的质和量相符的程度。一般是用考试结果(考试分数)与能体现考试分数目的的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表示,效度用相关系数(r)表示,其域值为-1≤r≤1。r=0.5时,表示正相关,说明考试成绩与考试目的一致;r=-0.5时,表示负相关,说明考试成绩与考试目的呈相反方向。本次考试效度值为0.425,其值为正,表示本次考试成绩与考试目的呈正相关,考试效度算是一般。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考试的检验。缺乏必要的应试心理素质与科学理论知识,考试是难以成功的。我们通过对医学护理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应试能力偏低,虽然难度指数高,但各大题答题分数均值仍然不是很高。目前考试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对试卷的格式、内容考虑较多,而对考试本身的标准化、科学化研究,以及与本课程教学结合方面研究较少。有些教学管理人员缺乏考试学研究所必需的教育测量与统计分析基本知识,给考试质量管理、考试质量分析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林梅,李江.生理学分阶段考试内容试题难度、区分度和试卷信度分析.医学教育,1998,(2):19.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5

一、配平法

例1要使SO2与SO3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 )。

A. 1:1B. 3:2 C. 1:4 D. 6:5

解析:本题中SO2与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可知,在SO2与SO3的分子中含有相同个数的氧原子;SO2与SO3分子中氧原子个数2与3的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我们可以配平为:3SO2和2SO3,即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3:2。答案为B。

二、定“1”法

例2下列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FeO Fe2O3 Fe3O4 B.Fe2O3 Fe3O4 FeO

C.Fe3O4Fe2O3FeO D.FeO Fe3O4 Fe2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常规解法是利用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分别求出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但运算麻烦。

此题可以将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原子个数定为“1”,然后比较化学式中氧原子的个数,再比较分母的大小进行判断。先把FeO、Fe2O3、Fe3O4化学式变形为:FeO、FeO、FeO;比较氧原子的个数:1、、;铁原子的个数相同,氧原子的个数越少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答案为D。

三、平均值法

例3已知碳酸钙(CaCO3)和另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含碳量大于12%,则另一物质可能是()。

A.Na2CO3B.MgCO3 C.KHCO3D.K2C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平均值法,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此数据实际上是含杂质的混合物进行反应时测出的平均值,与假设为纯净物时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一个数据应大于平均值,一个应小于平均值,从而判断杂质的成分。

首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的含碳量等于12%,根据题意,混合物中的含碳量应大于12%,则所含的另一物质含碳量必大于12%。在选项中物质含碳量情况为:Na2CO3小于12%,MgCO3大于12%,KHCO3等于12%,K2CO3小于12%。答案为B。

四、极值讨论法

例4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其中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

A.3:4 B.3:5 C.3:8 D.3:9

解析: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在初中化学中可能是CO、CO2或CO和CO2的混合气体。假设全部是CO,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假设全部是CO2,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8;若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应在3:4与3:8之间。所以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3:9。答案为D。

五、固定关系法

例5由Na2S、Na2SO3、Na2SO4 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观察3种物质的化学式的特征可知,所含Na与S的原子个数比均为2:1,由此可知,Na与S两种元素有固定的质量比,其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还等于质量分数比。设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因此有=,解得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

六、等量代换法

例6某甲醛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甲醛的化学式为HCHO)

解析:本题常规解法是:先根据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甲醛的质量分数,再利用甲醛化学式求出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运算太多,容易出错。

分析甲醛化学式HCHO,我们会发现其中H、O原子个数比为2 :1,即可将甲醛的化学式写作CH2O。则此题可以巧解。

HCHO可写作CH2O,可虚拟由HCHO和H2O构成的溶液的化学式为Cm(H2O)n ,

H%=10%,则 H2O%=H%×=90%,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施行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不仅要求小学教育机构要革新教育理念、方法以及模式,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个更多的要求,其中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教学设计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教育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座重要桥梁,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向科学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严重趋向于形式化、教条化,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设计能力,已成为促进小学数学教育在新时期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简要分析

能力泛指一种可以完成指定活动的本领,同时也包括完成这项活动时的具体表现,以及顺利完成此种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学设计是人类在从事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其本质上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以及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制定一系列教学方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设计活动优化教学效果,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教育体系要求我国教师应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专业素养、教学技术以及有效沟通等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展示有效表达、促进、提问以及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具有评估学习者学习、绩效以及教学效果的能力,只有保证教师在具有以上能力后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小学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而根据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能力划分为意识与态度、知识以及教学设计技能三个部分,同时也充分反应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技能。

2.1教学设计能力的意识与态度方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意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度;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管理的意识;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设计研究以及交流的意识,这些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意识与态度的主要内容。

2.2教学设计能力的知识方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知识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素养;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经验;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数学观、教育观以及教学观;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分类;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加工以及整理的理论等,这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知识方面的主要内容。

2.3教师设计能力的教学设计技能方面。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教学设计技能划分为:教学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调整以及教学研究等技能,只有教师具备以上教学设计技能才能保证教学设计质量以及效率。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具体分析

3.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教学设计都要以教学分析作为主要基础,要求小学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小学数学教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发现制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并结合自身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在数学教学任务分析过程中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以及存在的教学问题,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内容所使用的思维模式形成不同教学路径,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教学的理解深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针对小学数学分析过程中不仅要针对课程进行分析,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以及数学经验等方面,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更好的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3.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设计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整体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等方面,教学过程整体设计要求教师要具有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想,根据目标――策略――评价这个顺序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同时也要保证一以贯之、相互匹配以及整体优化这几项原则。教学策略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以及教学管理策略,要求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教学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别设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清教学设计能力的多重构成要素,这样就能在这基础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R.A.瑞泽,J.V.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和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数学教育学报.2009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7

一、对铜锌合金组成的分析

【例1】2011湖南娄底中考第31题

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2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表格中m的值为______。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黄铜中只有锌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铜不和稀硫酸反应。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共进行5次实验,每次所使用的稀硫酸均为20g,黄铜样品的质量为20g,在第一、二、三次实验中,每加20g稀硫酸,固体质量均减少2.6g,说明20g溶液中的硫酸与2.6g锌恰好完全反应。当第四次加入20g稀硫酸时,若硫酸反应完全,固体也应减少2.6g,但实际减少的为:12.2g-12.0g=0.2g,小于2.6g,说明硫酸过量,样品中的锌已经完全反应,剩余的固体应为铜,且质量为12.0g。则第五次再加入硫酸时,剩余固体只有铜,质量不会减少,所以m=12.0g。样品中锌的质量为:20g-12.0g=8.0g。则锌的质量分数为:8.0g/20.0g×100%=40%。若要计算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则取用的硫酸中的溶质应完全反应,根据对上述表格数据的分析,在第一、二、三次实验中硫酸完全反应,可用于计算。

设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x,据题意得:

Zn+[WB]H2SO4[FY=]ZnSO4+H2

65[DW]98

20g-17.4g[DW]20g×x

65/2.6g=98/(20g×x)

x=19.6%

【参考答案】(1)12.0(或12) (2)40% (3)19.6%

二、对铁碳合金组成的分析

【例2】2010四川乐山中考第47题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6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反应放出的氢气是多少?

(2)生铁样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反应加入物质的总质量为97.0g,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氢气使得物质质量减少,则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97g—96.8g=0.2g。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和反应后硫酸亚铁的质量。

设生铁中铁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y,则:

【参考答案】(1)0.2g (2)93.3% (3)21.6%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一是要掌握反应原理,熟练应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正确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二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要会比较相同的数据,体会相同数据代表的意义;要会比较相邻的数据,特别是相邻数据差异的原因要弄清。第三,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关注解题格式规范,不能随心所欲,要细致书写,力求准确完整。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篇8

关键词:氧夹点;技术分析;废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氧夹点的意义

Zhelev和Bhaw[1]在2000年的时候指出废水量的最小化将会导致废水质的恶化,废水质的恶化将导致废水处理费用的增加。水夹点分析法只从废水处理量最小化的角度考虑废水处理费用的最小化,氧夹点分析则从废水质的角度考虑废水处理费用的最小化。因为量的最小化产生的二次污染,必须通过生化处理(二级处理)来使最终排放废水达标。氧夹点分析解决的二级处理中的耗氧量最小化问题。

氧夹点分析的参数是废水以O2为标准的水质指标,常用的以O2为标准的废水质的衡量指标包括:ThOD(理论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等。本文采用COD指标,废水COD的多少与废水的质呈反比关系,废水COD也可直接反映了废水降解微生物的健康状况,微生物的健康状况与活动微生物的数量成正比。废水水处理费用与废水处理的COD负荷成正比关系,可以得出处理费用与COD负荷之间的模拟关系式4.7:

(4.7)

式4.7中为微生物降解的废水COD负荷,为正实数。当4.7式中的最小时,从废水量和质两个方面保证废水处理费用最小。氧夹点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水夹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生化处理的最小耗氧量,来确保废水生化处理的处理效率最高,处理费用最省。

氧夹点分析的意义主要两点:

(1)确定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废水杂质生化降解的最小需氧量。

(2)反映微生物生长速率、活动微生物数量和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 氧夹点分析的步骤

氧夹点分析与废水处理网络水夹点的步骤相类似,单杂质废水与多杂质废水的氧夹点分析过程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将各废水流股进出口浓度转化为生化降解所需的化学需氧量COD,并计算出各流股的进出口总COD值。在以COD为纵坐标,溶解速率D为横坐标得到流股曲线如图4.5b所示,在生化处理中可降解的COD浓度经常被看作底物浓度S,并对其取倒数的1/S,对D取倒数(1/D污水净化中称之为平均残留期)得到4.5c所示的流股定义图。

步骤二:将坐标系中每个1/S区间上的废水流股的平均残留期进行加和,做出过程流股的组合曲线图。

步骤三:以原点为中心旋转供氧曲线,当供氧曲线与组合曲线相切时,得到的供养线就是极限供氧曲线,其斜率就是生化处理的最小需氧量。采用图4.5c的流股定义曲线的氧夹点分析步骤如图4.6所示。

极限供氧曲线的斜率还可以表示微生物的生长率、底物中氧的溶解度、污染物在处理单元的停留时间等,它的大小反映的是废水质的好坏。斜率较大时,说明同等稀释速率下要稀释的废水COD负荷较大,废水水质较差,废水中溶解氧较少,生化处理的耗氧量较大。

处理单元内的停留时间较短。

3.氧夹点技术在废水处理系统的应用方法

氧夹点分析可以分步进行,也可以同步进行。分步分析即先用水夹点分析,再用氧夹点分析的设计方法。分步分析设计废水处理网络的工作量较大,优化求解过程也较复杂。本文采用水—氧夹点同步分析与数学规划法结合的设计方法。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协调废水处理中水质和水量对处理费用的影响,设计最优的废水处理网络。

3.1水—氧夹点分析的步骤及意义

水—氧夹点分析的步骤与水夹点分析的步骤完全类似,具体分析入如图1所示:

水—氧夹点分析的意义主要在于为数学规划法建模提供必要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废水生化处理的最佳底物浓度范围,进而确定废水生化处理的最佳COD负荷范围。

(2)简化以COD为过程参数的废水处理网络的数学规划法模型的求解过程,为其提供有效的优化信息。

3.2运用水—氧夹点技术的废水处理网络设计步骤

在运用水夹点分析的废水处理网络的设计步骤的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的修改,即得到运用水—氧夹点技术的废水处理网络设计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包括所有可能流股的超结构,可能流股包括:分离器流入混合器的流股,混合器流入其后续处理单元的流股,处理单元流入其后续分离器的流股,排放前的混合器流向外界环境的流股。含有三个处理单元的废水处理网络超结构如图2所示。

步骤二:运用水—氧夹点分析技术对过程进行水—氧夹点分析,并利用水—氧夹点分析的结论简化图2所示的超结构。

步骤三:对图2所示的超结构,以水—氧夹点分析的结论作为设备约束条件和附加约束条件,建立以COD为标准的数学规划法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 min. Cost(1)

约束条件:

去除率计算式:

(2)

—废水处理单元t的COD去除率

COD流率平衡式:

(3)

—过程单元i到处理单元t的COD流率

—处理单元t到过程单元j的COD流率

(4)

—过程单元i流入单元p(p≠t)的COD流率

—过程单元p(p≠t)流入单元j的COD流率

COD质量平衡式:

处理单元:

(5)

,—过程单元t进出口COD浓度

其他单元:

(6)

,—过程单元p(p≠t)进出口COD浓度

设备约束条件:

(7)

—生化处理单元t允许的最小COD负荷

—生化处理单元t允许的最大COD负荷

—生化处理单元t的进口COD负荷

排放约束条件:

(8)

—最终排放COD浓度

—环境允许排放COD浓度

步骤四:对步骤三中建立的数学规划法模型进行计算机编程,采用模型优化软件(本文采用GAMS)中的MINLP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小需氧量和最小废水处理量为前提的最小废水处理费用和最优废水处理网络。

4. 结论

总的来说,废水处理费用最小化,是通过水—氧夹点分析共同保证的,水—氧夹点分析可以分步分析,分析时一定要保证先使用水夹点分析后使用氧夹点分析,Zhelev采用这样的方法,但是分步分析的工作量较大,协调较困难。本文采用同步分析的方法,并与数学规划法结合探索设计最优的废水处理网络,不仅简化了分步设计的设计步骤同时有效降低了MINLP问题的维数,使得求解更加容易。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运用水—氧夹点分步分析时,必须同时给出待处理废水的以杂质质量为基准的水质参数,和COD为基准的水质参数,以往的废水处理网络设计中只是考虑以杂质质量为基准参数,只能从量的角度考虑废水处理费用的最小化而忽略了废水质对于处理费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那一刻我明白了作文范文 下一篇:阳光体育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