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8 05:23:20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1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三条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四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三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二十四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二十六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二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第五章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二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

第三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第三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三十三条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三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第三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行业监管

第三十七条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三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第三十九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2

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必然性

(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技术型转变的必然要求。对我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是一个新事物,经过几年的初步探索,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类型、内容构成、分类方法、管理要求、提供利用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仍然处在各自为政,粗放型管理状态,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推进杜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必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凭证,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档案门类,也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源之一。如果不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将会受到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已经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如果不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使其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方法不加以规范,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职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正日益成为社区居民离不开的重要事业。如果不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就很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任务和内容,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构成

从目前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档案主要应包括综合管理、家庭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药品管理、设备管理、基本建设、会计档案等。

1.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类档案主要应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资格等方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件材料和社区综合健康状况材料。社区综合健康状况材料,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情况:①社区人口学资料;②社区患病资料;③社区死亡资料;④社区危险因素调查及评估等。

2.家庭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核心,主要应包括五个方面:①家庭基本资料;②家族患病史;③家庭健康状况;④家庭以往患病记录;⑤家庭成员健康资料(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等。

家庭成员健康资料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问题记录,二是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个人健康问题记录包括:①居民基本资料;②以往病史;③所患疾病状况描述及治疗进展情况记录;④特殊疾患随访记录表;⑤化验及辅助检查记录;⑥转诊、会诊记录等。预防为导向的记录包括:①周期性健康检查记录;②预防接种记录;③儿童生长与发育评价记录;④病人教育记录;⑤危险因素筛查及评价记录等。

3.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类档案主要应包括健康教育系统、健康教育组织、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健康促进记录等。

4.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管理类档案主要应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目录、药品服用说明书、药品进出库清单、药品采购清单等。

5.社区卫生服务设备类档案主要应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置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医疗辅助设备、电教设备的随机文件材料和在使用维护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仪器、设备要建立总账、分户账、档案卡;各种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线路图等资料要分类存档。

6.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建设类档案主要应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办公、活动场所等基本建设项目的文件材料,如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工程概算、决算等。

7.社区卫生服务财务档案主要包括财务决算报表、账簿、凭证等。

(二)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分类方法

可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档案分成综合管理、家庭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药品管理、设备管理、基本建设、会计档案等七大类。

1.综合管理类档案宜按年度――问题分类法进行分类。就是先将综合管理类档案材料按年度分开,然后在每个年度内按问题进行分类。

2.家庭健康档案类宜采用家庭――姓氏分类法进行分类。先将健康档案按社区内的各个家庭分类,然后在每个家庭内按家庭成员的姓氏进行分类。

3.健康教育类宜采用年度――问题分类法进行分类。先将健康教育类档案按年度分开,然后在每个年度内按问题进行分类。

4.药品管理类宜采用门类――品种分类法进行分类。先将药品管理类档案按药品门类分开,然后在门类内按品种进行分类。

5.设备管理类宜采用类别――设备分类法进行分类。先将设备类档案按设备类别分开,然后在每个类别内按具体设备进行分类。

6.基本建设类宜采用项目分类法进行分类。将基本建设类档案按各个具体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分类。

7.会计档案类宜采用年度――类型分类法进行分类。先将会计档案按年度分开,然后在每个年度内按会计档案材料的类型进行分类。

(三)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1.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收集工作。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将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材料收集齐全,确保其完整。

2.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整理工作。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及时将收集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材料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编号,编制案卷总目录和分类目录,为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保管和检索利用提供基础条件。

3.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档案查借阅、保护、保密、统计等日常管理制度,强化各种保管和管理措施,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管理,确保档案安全,延长档案寿命。

4.必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编研和检索工作,编制各类必要的检索工具,优质高效地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满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主要措施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是一件十分繁重和紧迫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加以推进。

(一)必须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宏观研究,在管理理论上实现突破。将社区卫生服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列入有关计划,尽快拿出研究成果,以指导实践。

(二)必须把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列为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其同步发展。将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当中,与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三)必须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业务培训、检查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档工作起步较晚,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还很薄弱,管理水平较低,如果不加强对其业务培训、检查和指导,就跟不上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只有及时培训、常指导、勤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

(四)必须尽快出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基本业务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各方面具体业务问题的研究,深入总结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尽快制定并出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基本业务规范,使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有章可循,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五)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自动化。积极采用微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档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网络化。当前,重点是对综合管理、家庭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药品管理等类档案进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圈(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133000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3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药价格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经商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就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通知如下:

一、明确价格管理权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医疗服务的具体定价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应符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审批。

二、实行多种收付费方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可以实行按项目收费,也可以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采取按病种收费等方式。对于一些个性化服务,可以通过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按照服务时间、服务次数或服务人数等收取费用。对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可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签定协议的方式,协商确定付费方式及标准。

三、科学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要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社区卫生服务成本要合理补偿。定价参考的服务成本要按照扣除政府投入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后的成本核定,按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核定财政补助的地区,要扣除财政补助。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可根据其运行成本适当放宽。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时,应广泛听取消费者、服务提供者以及劳动保障、中医药管理等有关部门意见。

四、降低药品加价率,严格控制政府定价药品实际零售价格。要逐步弱化药品收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在研究采取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销售药品的实际加价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销售政府定价的药品,其零售价格在不高于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前提下,以药品生产企业实际出厂(口岸)价加规定流通差价率作价。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零售价格建议。对不提供零售价格建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拒绝采购和使用。

五、鼓励廉价药品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研究制定供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廉价药品政策。鼓励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降低成本。对定点生产的廉价药品,制定药品价格时可适当放宽生产企业销售利润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优先采购和使用廉价药品。

六、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自觉执行相关医药价格政策,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按照《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查处。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会;医院

在新的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在新型城市中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应以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础,同时,还提出了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有协调的分工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发展起来。下面,将大胆尝试一些管理上的新模式,并探讨一系列能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法。

1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加强

1.1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扶持

医院应就着其优势为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帮助与扶持,另外,应加强对社区卫生中心的管理,可在医院的本部建立社区管理部门,这一部门则专门负责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及相关工作,并将社区卫生中心的各方面工作与医院本部进行协调,同时,为了使社区医疗队伍更强大,医院应对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相应的业务指导并进行培训,通过医院内部的专门培训以及进修,大幅度地将社区医务人员的各种能力提高,然后,医院将对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以及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更全面的业务培训。医院本部对中、高级别的医务人员必须在晋升职务时到社区进行坐诊以及巡诊,并且时间在三到六个月之间,这么一来,社区卫生中心相关人员将得到业务能力上的提升与发展。其次,医院还可以将优秀的管理人员或者医疗专家派遣到社区门诊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在技术上对其进行指导,以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以及医疗质量。另外,医院应在经济上,对各社区卫生中心进行扶持,以达到促进社区卫生中心发展的目的。

1.2 建立双向转诊平台

首先,在社区门诊处就诊的病人,应确保是否能够及时得到内部相关专家的会诊,或者是网上会诊。社区医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解决的疾病较多,因此,这些病人应该可以在院内进行协调,并联系医院专科医生进行会诊;此外为使就诊更方便更快捷,还可以实行网上专家会诊。其次,应本着为就诊病人提供最安全、最满意、最经济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双向转诊平台,在社区就诊的病人可以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及住院,而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在出院后或手术后如果需要更进一步的康复治疗,随时可以转到社区卫生中心进行治疗。另外,医院拥有许多大型的诊治设施与器械,以及许多复杂的检验项目,这些都为社区就诊的病人开放,病人在社区门诊就诊时,在门诊开具检查单,然后交费,就可以到本部的医院进行治疗或检查,而在社区卫生中心住院的病人则只需要申请单以及记账的票据,但可到本部医院进行各种相关的检查,这样不仅方便居民就诊,还提高了社区卫生中心的诊治能力,同时,在医疗设备上还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1.3 品牌形象的统一

品牌形象的统一能够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医院在各社区的窗口。医院在当地的信誉、口碑以及能力都是比较好的,集团本部对社区卫生中心进行详细的检查与审核,只要社区卫生中心的相应情况都达标,集团本部便可以将该集团的品牌使用权给予该社区卫生中心,并进行相关形象的建立,有了品牌的信誉,便可提升社区卫生中心的信誉,在病人的心理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的,这么一来,社区卫生中心便得到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2 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

2.1 做好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中心主要诊治的是一些常见的、多发病及慢性病,可以开设一些简单常用的科室,并针对居民们的需求,开设家庭式病房等等服务,可以为病人提供上门进行注射、各种留置管护理等一些简单的服务,以及一些只需要小型设备进行的检查,另外,可以开展一系列预防保健等工作。社区卫生中心还可以对慢性病的人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并不断强调健康的管理理念。对一些特殊的慢性疾病进行定期的随访,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对慢性疾病病人每年至少随访四次,对于一些特殊的需求的病人,应做到随叫随到,并进行入户就医,通过这些方法,让社区卫生中心真正做到融入社区。

2.2 开展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中心可针对居民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对于一些病症高发的区域成立专门的具乐部,有针对性地举行一些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并发放一些相关的就诊优惠卡,从而提高患者们的生存质量,同时,社区卫生中心还应积极开展各种康复治疗活动,针对不同病人,合理适当地进行一些康复治疗的措施,利用有限的康复设备,为相关的患者进行各种功能的的调整与康复治疗,并为其作相应的心理康复指导,使患者尽可能地回到其正常生活轨道,并拥有一定的劳动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他们的痛苦,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3 完善配套政策

通过具体的实践,我们发现,想要进一步管理好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工作,单靠医院本身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必须由政府出台,如一些最基本,能够直接影响到病人利益的物价政策以及医保政策等,还有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编制、经费上的支持,以及绩效的考核等等。

3.1 调整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收费标准

社区医疗中心的收费与集医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这就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中心的经济性,为患者有效地节约了医疗费用。在价格上的优势也是吸引着大部分居民去社区卫生中心就诊一大因素。

3.2 保证政府的投入

社区卫生中心的发展,其基础便是能够保证稳定的经费,对基础性的一些预防工作都需要财政为其投入经费,另外,在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网络建设上,也需要适当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一些基本设施及设备的购入,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信息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石蕾,吕一婷,王艳红,余惠琴. 厦门社区综合科护士护理工作与护理教学匹配情况初探[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01) :113-115.

[2]何思中,林崇健,丁书琴,王敏,吴耿,谢灿茂,王深明. 城市大医院与周边社区医疗机构联动构建新型医疗网络运作形式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8,(10) :311-313.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5

至此,我们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优势,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深化新医改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并且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队伍,以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  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要增加医院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的范围来看,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主要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施实者本身,他们精通业务,具有系统的社区人脉和丰富的全科诊疗水平,甚至在某个传统的医学技术中享有专长或特长,在所在社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这些条件有利于基层社区卫生的有效服务。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论的系统培训,普遍不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和理念,缺乏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法律等现代管理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对于管理与实践的认识不明晰,往往做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而言更加缺乏管理者必须的素质。

    (2)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层管理者权责不明,职责不清,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导致少数管理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缺乏主动性,遇事怕得罪人,遇矛盾则上交,出现扯皮、推诿等现象。

    (3)新政策下社区卫生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社区卫生服务已不是单纯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它从另一个方面也承担起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功能,从而实现公共卫生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双项功能。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医疗卫生服务的观念和角度中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从管理中调整意识。

    2  问题分析

    2.1 管理干部政策及体制落后于改革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干部大多是任命制。管理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属于组织部门,而组织部门又不是管理的主体,形成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运转的不管干部,管干部的不管日常事条,权责分离致使管理不力。对专职党务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职称系列,属于很普遍的现象,其待遇远不及专业技术人员,因而缺乏职业安全感。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简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面临着威胁。

    2.2 对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是基层卫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1],也是医院改革的组织实施者。优秀领导人如同专业技术顶尖人才一样,是人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接受,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共识,在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建设方面却尚未形成气候,当谈到管理干部专业化时,总习惯理解为临床医学专业,并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条件。久而久之,管理者本身也会产生错觉。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益,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工作中管理出人才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同,管理队伍甚至被视为什么人都能干,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导致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3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改革的初步实践及发展方向

    3.1机构核心层改革,体现卫生改革的革命性。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核心层改设为一办二部,即综合办公室、行政管理部、公共医疗服务部。综合办由一把手院长管理,主抓人事、党务、信息、宣传、考核等工作内容;行政管理部由一名副院长管理,主抓药事(药房托管)、后勤、财务、设备等工作;公共医疗服务部由业务副院长管理,下设医疗康复分中心:包含质控办、院感、内、外、妇等临床和医技辅助科室;公共卫生分中心:下设四个团队,每个团队设队长一名,至少由一名责任医生、一名社区护士、一名信息员和一名公卫人员组成。各部设主负责人,各部门、团队职权明确,各司其职,并通过竞聘、竞岗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扁平式管理模式,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3.2从单一服务和各自独立的机构功能向多项服务、多方加盟的机构功能转变,体现卫生改革的创新性与先进性。

    首先,要从传统的各自为阵的医疗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充分融合医疗卫生资源,院内、院外联动,树立以服务为主的思想意识,从单一的医疗机构转化为有公共卫生管理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

  其次,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监督、疾控多部门沟通,夯实公共卫生基础,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及社区卫生的服务职能。

    3.3从“为病人”的服务模式向“为社区居民”、“为百姓”的服务模式转变,体现卫生改革的公益性和公共性。

从狭义的“治病”、“为病人”的医疗服务模式向广义的“为百姓健康护航”的卫生保健模式转变。

    一方面,通过“外援”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水平。加强与三甲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依托三甲医院的技术资源,提高基础医疗服务水平;利用三甲医院的技术力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同时,借助三甲医院的帮扶机会,做好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6

建筑管理的任务

*新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对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根据地区建设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在一个地区建设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附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扩建

扩建是指建筑自身的扩张和发展,或增加新的设施,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扩大其服务能力,开辟新业务、完善功能及增加床位。扩建工程需要做好总体规划,使新老建筑紧密结合赶来。因此比新建要复杂一些。

*改建

改建是指现有的空间模式己经不适应新的医疗模式,或重新规划医疗流程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或新的医疗设备要求在现有的面积和结构形式下改变或增大局部空间。改建主要是功能的调整、完善,不需要增加建筑面积或增加幅度较小,只是在原建筑物内改变房间的用途。

建筑的策划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项目的策划是建设项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和工作效率。中心建筑项目策划工作的不充分和失误易引起如盲目上马、选址错误、反复修改设计、施工返工及资金操作困难等建设项目全局或后期过程的诸多问题,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策划是项目正式开工之前的研究阶段,需要管理者、规划专家、财务管理专家、建筑设计和策划专家及施工建设专家等多方专家的参与论证。在策划过程中需要调查政策信息、市场信息、设施使用状况信息及产品技术信息等,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得到项目后续工作中所需要的可利用、可更新的信息。

策划工作包括三个关键的环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任务书和建立项目工作机制。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指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及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及建造能力等方面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评价,提出拟建项目是否可行的意见,为投资决策、编制项目任务书、确定项目建设程序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需求与项目提出的理由是否充分;项目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是否先进适宜;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及解决渠道;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的医疗服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组织与周期是否合理,项目可行性通过后,才能进入下阶段的工作。

*建筑项目任务书的编制

项目任务书又被称为建设纲要,是指具体化和量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所确立的项目总体目标的过程,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制订的、用于指导项目后续工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文件。

项目任务书不同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任务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区别在于前者应用于指导建筑项目的全过程,而后者是建筑设计阶段开始前委托人交给建筑师的关于委托设计内容的说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延续和拓展了后者的内容和功能。

项目任务书的编制工作分阶段与建筑设计工作交叉进行,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收集和功能规划,第二阶段是初步的空间规划,第三阶段是更详细的空间规划。

*建立项目工作机制

项目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建筑项目策划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各项建设资源被引进、加工、组合和管理的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团队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和资金进度管理机制。

建筑的规划

*建筑设计的总体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人类的生、老、病、死以及情感上的大喜大悲大都发生在医疗场所,因此,医疗机构的设计不仅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规划,全面改建或重建所需要的资金、土地等条件是不容易一次性得到解决的,在维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进行局部、分批的改建,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兴建”的原则可满足发展的要求。

符合一般建筑设计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要求达到 “适用、经济、美观、安全”的标准。

满足医疗、卫生功能需要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要根据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达到既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又能够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效果。

符合医学要求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的医学方面要求,注意医疗机构内部交通及流线设计原则,将不同性质的工作进行划分。而且,中心内外环境及整体布局的设计要为患者提供一个适合康复的安静、舒适、优美、清洁的环境。

*建筑选址及建设用地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首先,方便群众,交通便利。其次,周边有便利的水、电、路等公用基础设施。最后,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平面布局,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道路、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它还应符合下列要求:首先,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其次,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再次,功能分区合理,建筑布局紧凑、管理方便,减少能耗,流程科学,洁污流线清楚,内部交通便捷,避免交叉感染,室内采光、色彩设计符合卫生学要求;最后,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和工作环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为相对独立的多层建筑,如设在其它建筑内,应为相对独立区域的首层或带有首层的连续楼层,且不宜超过四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绿化用地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

*建设项目构成及建筑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构成主要是房屋建筑。具体包括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医技科室用房和管理保障用房等。临床科室用房主要包括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等;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医技科室用房主要包括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消毒间;管理保障用房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室、办公用房等。

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应自成一区,分设出入口。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中的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用房应设置在首层。污物的运送宜设置单独出口。

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和医技科室用房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室内净面积不宜低于下列规定:全科诊室10m2、中医诊室10m2、康复治疗室40m2、抢救室13m2、预防接种室65m2、儿童保健室10m2、妇女与计划生育指导室18m2、健康教育室40m2。检验室28m2、B超和心电图室12m2、西药房16m2、中药房16m2、治疗室8m2、健康信息管理室16m2、消毒间20m2。

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m;两侧候诊净宽应不小于2.7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m。

室内净高不应低于下列规定:诊室2.6m,观察室2.8m,医技科室2.8m,或根据需要而定。如果设置病房,病房应为2.8m。

装修和环境设计应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简洁、温馨的特点。诊室和观察室,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三层以上应设电梯。

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和医技科室用房的室内装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墙面、顶棚应易于清扫、不起尘、易维修。踢脚板、墙裙应与墙面平。有推车(床)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撞措施。地面用材应采用防滑、宜清洗的材料;检验用房的地面材料还应防腐蚀,便于清洁、消毒,部分医疗设备用房应按其设备要求防尘、防静电。

装备规划管理

建筑装备规划是医疗机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给水排水和消防系统、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电气系统、智能化系统、热力系统、医用气体供应系统、物流传输系统、医用电离防护设施。

*给水排水系统

给水系统的作用是保证医疗机构正常运转所需用水,给水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影响到医疗机构一线工作。排水系统是医疗机构的主要排污系统,完善的排污系统能够保障医疗机构空气质量好、无异味。医疗机构给水排水系统,是硬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方便程度,以及系统的节能效果,因此,应该充分考虑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需求。

给水排水系统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规划室内外生活给水管网,消防给水管网和污水、雨水管网,污水和雨水管网应采用分流制。需要加压给水的生活和消防给水系统应集中设置、避免重复建设。医院污水处理站应设置在医院下风和排入市政污水干管的入口处。

*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医院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作用是保持舒适、健康室内环境的同时,有效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维持医疗服务中需要的最适宜的医疗卫生环境,确保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并且防止环境污染的扩散。

*电气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7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就医者 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37-01

1 人性化管理理念概述

人性化服务管理理念所强调的是医疗服务过程中就医者是主要的利益主体,其突出了以病人作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伴随着当前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更高要求。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区卫生服务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人性化管理服务来实现医疗市场空间的拓展,以主动占领市场,显示出无限的活力和生机。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病人的中心地位,其以疾病痛苦的消除目的,确保身心健康得到恢复,对病人要求加以满足的新型服务理念。

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中,人性化服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要求社区卫生机构在服务态度、环境,管理水平、诊疗护理上都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满足就医人群的具体需求,提倡提供零缺陷的医疗服务,以确保技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有机结合。近些年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认识到人性化服务管理的优越性,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软实力和硬件条件从管理制度、管理理念方面进行改进,取得了一些的成就。

在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念中,人性化管理已成为实践和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其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在健康服务的供需体系中充分实现就医者和管理者的主体利益,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确保人的个性化思想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进行人性化管理主要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过程中应围绕人这一主体来开展活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2 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具体做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主体主要分为两种,即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所谓内部顾客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对其进行开发和培植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应积极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效结合,最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而所谓外部顾客则主要是指就医者或者是潜在的就医者,对于外部顾客应确保人性化服务理念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外部顾客的医疗要求,提倡零缺陷的管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一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内部顾客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基础,而外部顾客则是其发展的主要根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人性化服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1 在对待内部顾客方面。第一,对待内部顾客应做到尊之、爱之、惜之,将其作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做的就是实现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营造出能够促使员工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学习以及有效积累知识的良好环境。在管理方面,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组织发展的不同,如参与管理、情感沟通、人才管理、自主管理、社区文化管理、人才开发管理等。在管理方式对适合知识型员工发展和工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和实施,发现最为有利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把人视为发展的根本资源;二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内部顾客的气质、个性、不同层次需求,来坚持采用合适的激励措施,对其内在潜力加以挖掘,使其创造性和独特性得到充分展现。

第二,是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拓宽,实现薪酬分配体系的优化,真正做到多劳多得。此外还应积极的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优势,确保引进渠道得到拓宽,实现人才的多层次引进,将那些技术高、医德好的人才吸收到社区卫生的服务队伍中。

第三,不断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文化建设。根据职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关注和满足。引导职工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增加其归属感。

2.2 在对待外部顾客方面。在对待外部顾客的过程中更应坚持将“人”作为中心,将提供全程人性化的服务看做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在对待外部顾客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实现窗口的人性化服务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就诊量大的特点,所以收费室和挂号室的工作人员可以实行早班制,使其提前上班。此外还可以对挂号渠道进行拓宽,以对不同人群就医需求加以满足,通过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的方式,减少排队。设置专门针对老弱残的窗口,以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

第二,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确保门诊取药流程得到优化,转变传统的“人等药”模式,使其发展为“药等人”模式,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就医者和医务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提倡服务态度的真诚性,确保就医者在诊疗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通过建设节约型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确保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实现就医者费用支出的适当性,以及得到服务的良好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贯彻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展,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求社区卫生机构的全体人员集思广益、全员参与,努力将患者不放心、不方便、不满意的服务质量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高爱萍,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主要保障[J].中国卫生杂志,2002,(5):29

[2] 曹荣桂,等.医院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7—208

[3] 姚峥,等.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具体应用[M].中国医院,2008,12(9):9

[4] 于光远,手琳,陈大军,等.人性化服务理念与医院内涵发展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3):168--169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伟,钟宁,郑家萍,蒋中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服务的设立及实践[J].上海护理,2013,03:77-79.

[2]袁改霞.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30:4044-4045.

[3]卢蓉,姜润生,黄丽,等.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06:436-438.

[4]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3,29:2767-2768.

[5]李钧,宋伟.赣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存态势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127-128.

上一篇:神奇的世界作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教育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