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1 05:20:18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1

关键词:职业年金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改革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一、职业年金概念

职业年金(occupational pension)又称“职业养老金”,是事业单位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按照国家政策指导,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障制度。它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一项单位福利制度。具有自愿参加、风险共担、市场运营、国家免税等特点。

二、职业年金建立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在职业年金相关理论中,养老保障多支柱理论影响最大、最具实践意义,它是世界银行提出并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政府管理的养老制度是第一支柱,具有强制性和非积累制的特点;个人账户积累制的养老制度是第二支柱,由市场进行管理;自愿性养老储蓄是第三支柱。

三支柱理论提出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美国由基本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退休计划构成的三支柱架构十分清晰;英国由涵盖社会各阶层的国家基本养老金、法定补充养老金和自愿性养老储蓄构成的三支柱体系。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单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进的难点

2014年10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结束我国近60年的退养制度。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由“全覆盖”向“公平可持续”转变,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以下难点。

1.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无法同步进行,一直采用“制”进行管理。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职工往往认为其像“包袱”一样,被国家“甩”向社会,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同时,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还处在建立运行初期,不少人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还存在顾虑。

2.退休待遇问题。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障待遇。由于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制,受经济波动和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影响较大,我国企业职工退休金替代率仅为50%左右,养老保险改革,如何提高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替代率,确保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收入水平不降低,完成“中人”合理过渡衔接,成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3.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但从总体上看,不同类型的制度在保障机制、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待遇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克服制度体系的“碎片化”特征,统筹协调,完善保障体系的多支柱、多层次发展成为改革的难点问题。

四、职业年金制度对推动养老保险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养老金待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改革前,事业单位职工由于担心养老金替代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提前退休”热议,在制度设计上,职业年金作补充养老保险,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通过建立职业年金,形成由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构成的养老保障模式,为整个社会公平稳定发挥作用。

2.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各国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职业年金依靠长期实帐积累和稳健的投资运作,以基金方式进入到经济市场,由收益较好的基金公司精心经营和管理,实现基金的优化配置,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险相互协调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性风险和财政压力,促进养老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根据养老保障多支柱理论,要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这在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验证。建立和发展职业年金制度,对促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缩小因退养制度带来的差异,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变观念、保障和提高职工养老金待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推动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J].中国工会财会,2015(5):62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

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养老通常由国家财政负担或单位自理,个人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据预测,到2030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数将占在职人员的40%,退休费占人员经费支出总额的50%,这意味着未来的各级财政每年将拿出财政收入的80%左右用于支付在岗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养老金,只剩下20%左右可以用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个人依附于单位、退休养老全部由国家或单位包下来的传统保障方式,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亟待改革。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进行一些小的调整,但从总体上看,体制框架和组织模式基本沿袭着50年代所确立的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财政保险”(全额拨款单位)、“单位保险”(自收自支单位)或“国家财政与单位共同保险”(差额拨款单位)的制度,其改革发展历程大致分为起步、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

1992年至1996年为起步阶段。1993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机关的工资制度挂钩。启动改革的省、直辖市在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的全部工作人员,以及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的合同制工人、聘用制干部、计划内临时工和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人员中开展了养老保险业务,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1997年至2005年为发展阶段。不少试点地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机关公务员全部纳入了参保范围。全国共有江苏、福建、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28个省份陆续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的队伍不断扩大。

2006年至今为完善阶段。首先是对制度空缺进行弥补,解决事业单位中的农林渔工、民办学校教师、科研院所改制转企人员、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开发区引进高科技人才等特殊群体以及原在机关社保参保的刑满释放人员等的参保、续保、转保等问题。其次是试点改革待遇问题,确定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为改革试点地区,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与企业一致,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第三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它被认为是“首个统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受阻原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从2009年正式试点改革以来,屡屡受挫,其原因认为主要为以下三点。

(一)制度性原因

1. 路径依赖与改革制度不公平性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未发生社会重大变革的情况下,新的制度建设总是或多或少受到原有制度的影响,形成制度发展的承继现象。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都是比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起来的,在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前,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直是统一的工资标准。然而,2006年的工资改革成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差距的分水领,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退休公务员的工资也随之上调。但是,2006年工资改革至今,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却未出台,而公务员退休金和企业退休金都在“普涨”时候,事业单位退休金不仅多年不涨反而变成改革对象。

现行的事业单位改革独将事业单位第二类中的第二小类,即医疗卫生部门和大学等准公共部门作为改革对象,而事业单位的“大群体”不在其列,由此制度性地把事业单位内部划分为三六九等,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公平。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重庆、太原、广州、上海等城市的近千名居民进行调查显示,7.6%的被访者表示公务员养老金不改革而只改革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公平的,93.4%的被访者表示不公平。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但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外部比较不公平和内部制度性不公平使得制度改革推行受到阻碍,更无法达到帕累托改进。

2. 不符合现行法律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中,指出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职工一样统筹缴纳养老保险,即单位缴20%,员工缴8%;养老金发放办法也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然而,根据《教师法》地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虽然法律指的是平均工资水平不是退休金,但是作为工资延续的退休金,也应是符合《教师法》的要义。然而《方案》规定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与企业一致的内容,显然与《教师法》的规定不相符。

3. 改革配套制度滞后性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中,指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但是,就试点省市情况来看,更多改革的重点工作放在分类归属、工资薪级等上,而职业年金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现在的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是按照退休前工资的80%或是90%领取退休金,企业职工是按照退休前工资的50%左右领取退休金,依据《方案》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下调与企业一致的内容,在未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前,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部分明显下降。滞后的职业年金制度,使得改革推进受到阻碍。

(二)效率与公平的博弈

凯恩斯提出工资具有刚性。广义的工资主要是包括了保险、福利、津贴,显然可以看出,福利也具有刚性。正因为福利的刚性,福利改革只能向上看齐,很难向下看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终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而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为了让没有或是享受较低养老保障水平低的国民享受其他群体已有的保障,更为体现公平。但是,保证公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当政府无力承担时,就不得不削减享有高水平退休保障群体的保障水平,让其他群体在此水平上达到平等。于是在改革中就出现了,让处在中间群体的事业单位向处在低水平的企业合并,而这又降低了效率。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逐渐上涨,但是退休金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替代率在不断下降,到2008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已经低于70%,与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相当。在事业单位职工看来,改革就是让大家进社保、向企业的养老金给付水平看齐,而实际上就是削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既不公平也降低效率。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话语权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欧洲问题研究中心Alfio Cerami曾指出思想和话语权在福利国家制度变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话语权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记者2009年对试点的五个城市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反映,广东省深圳市早在2006年7月就启动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但是由于分类归属、工资薪级、退休待遇等问题持不同意见,自该年年底,深圳市一些被改制事业单位的员工就不断上访、怠工、怠课,或签名讨要加班费及社保费。基于此种情形,一些深圳区属事业单位迟迟不愿启动分类改革。

三、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建议

(一)坚持联动改革

改革时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应一起行动,事业单位的三个类别也应一起改革。以避免相互攀比,相互掣肘,左顾右盼。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同属于公职人员,具有许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在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金待遇享受方面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别,坚持联动改革,既可以避免制度的碎片化,同时还可以减少不公平性,从而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专门立法

立法先行是一项基本原则,而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总是呈现出滞后性,要使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要有法可依才能顺利进行,这需要对其专门立法。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配和利益分配,使各项改革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建立“多层次”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

第一层次是建立事业单位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障,可以按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与企业一致,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第二层次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尽快设计出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产品,以满足不同单位、不同职工的需求。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级别、职务、工龄等情况确定职业年金,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高低取决于职业年金缴费的比例、投资收益率等因素。把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下调至于企业一致后所降低的这一块收入,用市场化运作的途径补回来,并且无须财政更大的投入。

第三层次是个人养老储蓄和商业养老保险。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养老储蓄,普及商业保险知识,增强个人保障意识,提倡通过参加商业保险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水平。

这三层次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体现政府的强制性,只能保障职工最基本的生活;第二层次由单位内部决定,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退休收入水平;第三层次则遵循自愿原则。值得提出的是,在改革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中,这三个层次的第一和第二个层次需要同时建立,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郭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Z].国务院第411号令.

[3] 中国社会调查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问卷[EB/OL]/html/news open 1431. html,2009- 12-23.

[4] Alfio Cerami.Ageing and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s in Central Europe,South-Eastern Europe and the Baltic St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11.

[5] 何文炯.构建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J].浙江统计,2009(03).

[6] 龚秀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李雅琳,毕睿琦,徐卫琼.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年01期.

[8] 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受挫制度原因分析——关于“三个联动”的政策建议[J].激辩“新养老策论”,2010年6月.

[9] 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41期.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3

摘要:受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影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存在较大差距且逐渐拉大,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制度分割导致的养老金“双轨”运行,是导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的主要原因。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从改革模式和制度设计两方面入手。而公务员养老制度能否和事业单位一起改革、第二支柱养老保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养老保险改革是否会联动其他制度改革等问题,直接影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6-0009-04

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在维持国民晚年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时间较长,制度建设也相对完善。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却没有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城镇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存在及长期运行,最终导致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产生较大差距,并逐渐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受工作性质影响,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障制度从建立之初就划分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两部分,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负责,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由企业负责。虽然二者的养老金待遇在当时相差不多,但从养老金制度建立的初期,就因工作单位的性质对职工进行了社会人群上的分割(丁元竹,2008)[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提出了新的要求。1995年,当企业经过改革初步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却因受到阻力而没有进行同步改革。制度改革的不彻底,将二者的分割状态一直延续下去,二者之间的差距也逐步开始显现。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进行统计可知: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推行,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基本上与企业同步下降,但养老金水平的差距却在逐渐拉大(杨燕绥等,2010)[2]。

 

从宏观上来讲,制度分割导致的养老金“双轨”运行,是导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从福利的角度来看,制度设计中对基本养老金概念的模糊认识导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差距的产生,而政府无力遏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增长的事实又会引发福利陷阱[3]。在实际运行中,养老金的差距受众多因素影响。郑功成(2012)将其归结为筹资、基金财务管理、待遇发放等三个方面[4]:在筹资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而企业职工则需要按照一定的工资比例上缴养老保险费,这就会导致在享受养老金权利相同的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需要履行的义务更少;在基金财务管理方面,企业职工养老金实行统账结合管理模式,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运行易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先收现付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基金运营风险;在待遇发放方面,企业职工养老金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与在职工资挂钩,职工在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仍能直接分享社会发展成果。除了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的差异导致养老金产生较大差距之外,王晓军等(2007)进一步分析了养老金差距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工资制度、人力资本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的薪酬制度以及二次分配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都会导致养老保障制度之外的养老金差距[5]。

 

二、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的必要性

(一)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为国家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童星(2010)指出,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必然伴随着风险,一旦政策不完善,则极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6]。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养老保障制度完善与否,更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和谐。当前,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巨大差距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养老金差距过大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必然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缩小养老金差距已经成为必然。

 

(二)体现养老服务的公共性

养老保险属于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具备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养老保险强调风险共担、社会公平,政府应确保民众具有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机会和对财政能力的需求[7]。当前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实际上弱化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之后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致使企业职工无法享有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当的公共服务权利。因此,有必要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使公民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享有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两种不同的养老制度,其职工退休待遇相差较大,因此许多劳动者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首选机关事业单位,导致“国考热”一直无法降温。周康(2009)认为[8],制度性差异导致的养老保险的净损失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将制度间的流动转化为制度内的流动,从而消除制度性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的对策

受福利刚性影响,减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待遇不过度下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养老金保障水平。目前,政府已经多次对企业养老金待遇进行了上调,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相比,企业退休金的提升无法将二者差距拉平。因此,仅依靠某一方面的改革远远不能解决存在于整个制度体系中的问题。罗伯特·霍尔茨曼等(2006)综合各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指出,调整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十分必要,多层次的制度设计有助于实现对老年人口的有效保障[9]。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改革是一种能够减少政治成本、降低财政负担、完善养老金个人账户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帕累托改进(杨燕绥等,2010)[10]。因此,完善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差距的改革模式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主要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障退休待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也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多次改革,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国务院决定再次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并选取了几个省市作为改革试验点,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山西省等,但改革结果仍然不如人意,不见改革成效。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待遇而建立。社会制度保障体系包含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居民低保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对事业单位制度的统一性,且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始终停滞不前,制度建立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员工与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员工存在待遇不平等现象。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强化

我国事业单位众多,员工队伍大,致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职能重复,员工太多,财政负担重等。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能够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不同进行划分,削减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单位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人们对于“老有所养”的期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少合理统一的改革计划与法律制度的支撑

虽然我国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上不断进行改革,但始终没有统一、合理的改革计划。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中,各地区各自实行不同改革计划,致使改革效果均无明显效果。201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只是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了基本性规定,而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社会监督、基金管理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更详细的补充说明。

(二)改革措施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不同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方式、标准不同,导致养老保险征缴难度大。部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于单位,单位对资金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养老资金被个人挪用、克扣、延迟发放等情况经常发生。

(三)养老保险公平现象难以实现

影响事业单位养老金金额的主要因素是单位员工参保年限和退休前工资,与其缴费资金多少、待遇无关,因此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普通员工存在一定不公平。

(四)在职员工参保意识缺乏

由于养老保险参保时间较长或负担较重,导致许多员工不愿交纳养老保险费用。此外,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会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降低,引发员工排斥情绪,且改革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又将是一大难题。

三、改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改革计划与法律制度

制定统一养老保险改革计划,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资金缴纳、管理、发放、转移、监督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法律制度,不仅能够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成功提供强大支持,还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多样性等缺点。例如,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对养老资金交纳、发放、监督等方面违背人员进行惩罚,情节轻者进行奖金扣除,情节严重者(如挪用养老、克扣资金等)进行停职或开除等措施。

(二)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建立监管分开的养老保险基金机构,管理与监督分开模式有利于两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配合,降低养老基金风险系数。例如,监督机构通过媒体宣传,构建特殊信息反映渠道,鼓励个人或单位积极举报违反养老资金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监督职责,保障自身经济利益。

(三)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需要彻底坚持贯彻的原则,必须对每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到公正平等,不能因为职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是每一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得到相应的养老资金。

四、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只有充分了解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原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循序渐进,完善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作者:颜智 单位:邯郸市丛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高和荣,张爱敏.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8.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3-25.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5

关键词:双轨制;并轨;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76-04

随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的日益迫近,养老保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期的“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差异,体现了国家对于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保障的不平等,造成现实中,企业单位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领取到的养老金金额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激化了不合理性与不公正性等弊端,已经成为阻碍了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在2015年1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并轨制”的养老保险机制改革。此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改革,使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和公平基石具有制度上的保障,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原来实施的养老金双轨制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特殊转型时期,我国在1995年开始实行了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双轨制。所谓养老金双轨制,就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实施的养老金制度在企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两个不同的轨道上实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养老金退休制度与针对社会企业单位实行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养老金另一套退休制度并行的养老金体系。在这样并行的不同的两套养老制度运行方式下,导致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后的人员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出现差距差异,据统计,平均差距大约在3到5倍左右,不同行业产生的差异有些可以达到月差异额10000元,标准实在是悬殊。

二、现行养老金并轨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实施养老金并轨制改革,有效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出现的养老不公的问题。从此次养老金并轨制改革的目撕突本原则不难看出,通过此次改革,遵循的“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基本思路实施后,将使我国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独立的优越的退休保障制度,转变为统一的社会公众公平的基金化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其次,实施养老金并轨制改革,可以逐步有效化解因为退休金待遇差异导致的社会矛盾问题。再次,实施养老金并轨制改革,可以促进我国人才流动合理化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逐步实现。最后,实施养老金并轨制改革,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弥补我国日益严重的养老金的巨额缺口的难题。

三、养老金并轨制实行中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阻碍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多年至今,我国也没有在社会保险立法方面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因此,至今我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立法依旧不够完善全面,这样就自然会导致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长期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多重,不但要对本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监督与管理,还要对其他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因为我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对外公开制度,因此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方面的监督也是欠缺的。

(二)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遭遇的思想观念障碍

长期的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带来的特权、养尊处优的思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此次并轨制改革的主要实施对象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金到必须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金,导致实际收和待遇会有所减少,在职人员在思想观念上难以接受此次改革,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积极性。势必使得此次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遭遇来自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阻力。

(三)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待遇差距与转制成本的问题

在此次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也是必将遭遇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平衡改革实施过程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支付压力如何缓解等难题,这些就是所谓的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待遇差距与转制成本的问题。首先,平衡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养老待遇,尽管我国已经引入了企业的年金制度,希望通过此举措从制度上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不会降低,但年金制度实施毕竟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在退休后实现,而目前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而言,因为需要支付养老保险费用减少了实际收入,怎么解决?于是,在2014年底以来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许多地区的公务员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都进行了一定的上涨,但事实上并未大幅度的上涨,去除需要扣除的养老保险金以外,平均工资的涨幅约为300元左右,而这个数字很显然与这个群体原来的预期差距非常大,故而可能会造成一些原来福利较好待遇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不满以及对未来待遇的忧患不安心理,使得并轨制度的实施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其次,此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制改革带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需要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所构成巨大的转制成本。因为在此次养老金并轨后,在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前提下,将对己经退休的员工保持原有的养老金领取方式。而对于新入职的职工,实施新的并轨制度进行供款,而这二部分带来的转制成本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更多的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来说,其并轨制改革以前的养老保险金缺口需要由国家财政将之补齐,并提供相应的财政预算进行养老保险的支付。那么等该部分人员退休后,在养老金中间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这部分转轨后形成的潜在的转制成本巨大,也必将大大增加了各地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四)养老金并轨影响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流失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国家的公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给予的特权优待,使得此次养老金并轨制度实施后,许多国家公职人员由于需要与企业职工一样,进行个人承担部分养老金费用的缴纳,导致每月都需要从原有的工资里扣除缴纳的费用,而且在其退休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也大不如前,这种由于并轨制带来的巨大的待遇差异和心理落差将会严重的影响这些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部分人员因为追求高收益高待遇,离开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跳槽到企业单位,导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失现象发生。

(五)“隐性双轨制”可能出现

实施养老金并轨制度以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需要为自己单位的工作人员设立职业年金,国家引入这种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是希望通过年金的设置,从制度层面给予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利益保障。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单位,实施职工的企业年金制度,事实上无法做到保证在每个企业都能够按规定施行该制度,由于企业员工的用工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自身利润追逐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这种年金制度都是形同虚设的,因此出现的年金制度上的“隐性的双轨制”,而这种隐性双轨制演变的后果则是,在退休之后出现真正实施年金制度的单位员工与没有实施年金制度的单位员工的退休人员因为这种年金制度的“隐性的双轨制”所领取到的养老金,依然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导致最终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公平还是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四、推进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尽快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环境是对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因此,此次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制改革的推行更加迫切需要可靠的健全的,甚至是专门的立法保障,在此次改革中涉及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制能够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之下有效实施,更是约束涉及到劳动者行为,强制其履行在此次改革中应当执行的直至和义务的有利法律依据保障,避免出现利用法律的漏洞甚至瞒报虚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额的现象发生,在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加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

要保证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改革顺利有效的运行下去,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制度,同时一定要加大此次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此次改革中在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将其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地建设账目,保证这部分基金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区别开进行管理。其次,要改变原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险机构的多重职能,单独明确各地各级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专项监督与管理范,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设立统一的财政专户进行单独管理,确保基金的专款专用。

(三)改变并轨制改革实施中公众的思想障碍,提升公众对改革的认同

在此次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通过合理的工资改革相挂钩,确保并轨制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收入不会出现大幅的下降,通过合理的工资调整覆盖其涉及的个人缴费部分,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以减轻改革阻力,积极配合并轨制的发展。为了建立多重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施并轨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短期看,也许会暂时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分析,更大范围的广大民众依然是最终受益的。此过程中,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同时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来及时了解改革中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并及时进行回复解答,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的同时,通过扩大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和认识,认真解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与目标,化解公众的思想障碍极其对改革的质疑,提升公众对改革的认同。

(四)实现新老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衔接,降低转制成本

在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并轨制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中,新旧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对接和过度是否平稳,是决定转制成本高低的关键问题。如前所述,首先要确保在并轨制转制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待遇不能因为转制而降低,同时提升全社会范围的保障标准。其次,解决降低转制成本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一些新的补偿方式,除了借助国家财政的直接支付填补并轨后的转制成本缺口之外,还需要依赖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自行消化,可以尝试通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金额进行转制成本的填补。

(五)健全年金制度杜绝“隐性双轨制”

在养老金并轨体制实行以后,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加强相应的并轨制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之外,要加快推进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设立,通过立法给予年金制度有法可依的保障,并且实现在并轨制改革的原则中的“五个同步”基础上,渐进式的成为一种在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强制实施的保障制度,通过年金制度的补偿来稳定民心。尤其注意监督企业单位年金制度的落实实施,不能仅仅在体制内为公职人员设立职业年金制度,而忽视企业员工退休后的年金保障,避免在年金制度上出现再次的隐性双轨制,真正实现未来养老金制度的平等性。

五、结语

总之,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展实施的养老保险金的双轨制开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养老金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双轨的分轨制度,这种区别性的双轨制度造成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人员在养老金待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待遇上的不均等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公众不满,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实施养老金的并轨势在必行。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进行并轨改革进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只要排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思想障碍,保证并轨制度实施后不降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现扭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在待遇上差别,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有效地运转。同时,在法律法规上,给予并轨制度实施有力的保障,促进确保年金制度的真正实施,必将可以排除万难,共同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

参考文献:

〔1〕胡海春.浏丽霞魔,婷.统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探析[J].法制与社会,20l0(3).

〔2〕郑秉文.新一轮养老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田比较公共行政,2014(2).

〔3〕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23-25.

〔4〕苏卫东,郭建民.职业年金:成功破冰值得期待田中国社会保障,2011(6).

〔5〕王扬.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制度 演进 特点 职业年金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模式。其养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新要求,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一、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念也逐步深化。198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今后招收工人,“应当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到达退休年龄后,按照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和政策领取养老金”。这是较早提出的具有事业单位职工执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文件政策。200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 号),在五省市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配套推进。这为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立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阶段的特点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我国特定的体制环境下产生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体制性特征。

1.时代特征

国内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化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形式更加与时俱进。2014年《事业单位管理条例》出台,要求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签订聘任制合同,促使事业单位人员进入与退出机制产生了深刻变革。用人方式改变,也催生了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变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符合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体制特征

国外公职人员与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并不在制度上加以区分,而国内则不尽然。由于受原有“编制”、“身份”等限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统筹初期,必然受到体制约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过渡期企养老保险“双制”并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数众多,个体情况复杂,职工人事评价体系与企业有所不同,如盲目的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中,会引发各种矛盾,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平稳过渡。就现阶段来讲,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针对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职业年金须强制性缴纳,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区别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特征。企业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通常叫做企业年金,一般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出现,以自愿为原则,并不强制用人单位缴纳。2015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缴纳职业年金。上述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政策的确立,一方面是为保证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中人”的养老待遇不降低;另一方面,是养老保险体系中资本运营模式的新转变。根据文件规定,“职业年金基金应当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这一新做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盘活社会资本,提高资本增值活力。

三、小结

改革必然会有阵痛。平稳过渡,是改革推进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政策准备和地区试点,如今正式在全国推广,初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在实际操作中,个体情况复杂经常会凸显政策盲点。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实施细则和文件的出台成为解决矛盾点的关键所在。其次,随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地将处于过渡期的企事业单位“双制”变成“同制”,建立统一规则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总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度。同时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理论探索,2011(5)

[2]马蓓蓓,张悦玲,杜淑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保险职业学报,2011(6)

[3]财政部财政科学课题研究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7

日前,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得到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将试点。据透露,本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提法一经公布,立刻在社会上特别是网上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因为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他们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养老金改革到底怎么改?更多的人担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是否会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养老金。

普遍关心的

三大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人们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关心三大问题:

一是怎么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是“就高”还是向低看齐?据最新统计,全国月人均养老金仅1080元,有人测算认为这个数字“远低于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社保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能上不能下”。因而,只能是提高企业的养老标准,使之向事业单位看齐。而且考虑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以来已增长近17倍,财政收入从不足3000亿元增至逾6万亿这样一个事实,事业单位养老金攀升幅度并不大,因此应该让大多数人享受到国家的好处。如果真如人们预计的,将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向更低水平工资看齐的“均贫”。人们无疑会非常痛苦。

二是为什么公务员游离改革之外?一位网名叫“天行”的网友说,“如果把公务员也纳入到养老金改革的进程中,就会既有效消除事业单位人员的阻力,也能起到带头作用。”

三是事业单位人员关心自己是否应该提前退休?由于担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待遇大幅度降低,一些事业单位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开始盘算:是不是该提前退休?

试点方案正在论证中

据了解,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先期开展试点地区,对如何改革,还在进行方案论证中。

专家透露,广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具体方案目前还处于收集数据和进行测算阶段,尚未形成具体草案。改革将体现这样一些原则性的内容:

―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据介绍,从1994年开始,广东很多事业单位就已经按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参保。目前,还未纳入的主要是公益性的学校及医院两大块。这些公益性单位的情况有差别,其养老保险如何改革,首先要分类明确哪些向公务员方面靠,哪些向企业方面靠,这是一个前提。

―多项措施保证平稳衔接。对于将参照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事业单位,新旧办法如何衔接?专家介绍,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可能受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为此,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对此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留给各省进行试点。

―通过“职业年金”等保持待遇总体不降。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退休待遇差别较大也是事实,从长远看,改革后的总体待遇能否大幅下降?权威专家表示,设计“职业年金”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是一种“加法”而不是“减法”。国家目前还未出台具体规定,但“职业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运作得好,其待遇还可能超过目前水平。

山西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郑其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山西省将先对事业单位进行摸底调查,然后分类打包,执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一种将划入企业,比如自收自支的单位,也可能包括新闻媒体,剩下的才是事业单位,这部分单位是由财政负担,从事公共公益事务,没有收入。”他说,有的媒体报道养老金大幅降低太不负责任,一些网友言论也太过激烈。“今后企业养老保险金还会上调,事业单位养老金也会增加,改革肯定是朝好的方向改,不会是增加矛盾。”

改革着眼点不是降待遇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教授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眼点不是降待遇、“甩包袱”,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可靠的养老保障制度。

其实,目前养老金的实际状况并非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企业单位一定是低的,事业单位一定是高的。企业单位中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企业,一般都偏高。这些企业的退休人员除了可以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以外,还有企业年金。另外,他们住房公积金都是按高标准交,到退休时一次性领取本身也带有“养老”的意义。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篇8

(一)缺乏相关有效的改革配套保障措施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确保各地养老保险改革的统一推进。但是,据分析,《条例》只是原则规定地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无具体的落实、检查、监督机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建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误读的存在,说明有些人对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改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改革成本巨大此次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诸如“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并没有可操作性保障措施。目前,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阻力也会不一样。比如,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推行企业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单位内部的职工,尤其是改制前退休的职工认为自己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应获得同样的退休待遇。有些地方只改入口不改出口,即要缴费但领取待遇又与缴费没有关系,等等各种做法。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金并轨的最大难题是从哪里找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

(三)影响人才合理流动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保障措施不到位,改革相对滞后,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对人员流动的不合理现象,已显露出来。目前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不够合理,呈现由企业流进事业单位的多、由事业单位流向企业的少。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衔接,在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无法与事业单位接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来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解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将会很好地衔接,解除了企事业员工相互流动时的后顾之忧是现实问题。

二、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措施

(一)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比较混乱,有的参照企业标准,也有各种试点的,也有单位自行一套,更多的是和公务员一致的,难以找到统一的模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具体的配套机制是事业单位将建立普遍化的职业年金,利用职业年金账户里的真金白银去资本市场投资,实现社保总体改革方针“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还应考虑妻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从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着手来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

(二)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如何使养老保险改革推进人才合理流动?按照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到机关或企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照相关部门管理规定统一执行。

(三)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养老保险改革成本巨大,如何加强成本核算,或者说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是推进体制、机制顺利实施的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必须由国家财政保证供给。因此,在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的基础上,应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养老保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其次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上变过去的基金制管理为资金式运营。

(四)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实施是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同身份人员之间社会保障要实现“公平”,可从如下方面确保养老保险改革的公平。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体现社会公平收入分配体制,让人们认识到工作性质所带来的待遇差别的合理性。二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改革并轨统一并在全国同步实施,解决“老人、“中人”“新人”缴费与待遇方面的问题,从事实上确保在统一制度内部不存在原有的待遇差别。

上一篇:车辆保养制度范文 下一篇:三八妇女节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