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1 09:23:07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1

xx年现总结如下:

到社区工作,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编制单位xx年预算和xx年调整预算。初次接触到这个工作,真的是难以入手。在网上也查询了很多资料,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最后在领导的帮助下,请教了其他社区的会计,在他们的帮助下,慢慢琢磨,总算做出了一个初步的预算。项目预算主要是各部门部长拟定的。最后由书记和主任领导召开会议一一敲定。这项工作真的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的,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件事就是区财政局下达的治理小金库文件,主要是要做一个单位的小金库治理长效防治机制,包括自查自纠报告,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制度。通过这次的工作,我也算是全面接触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这才明白单位的财务不光是做账就行了的,制度的建设和熟知也是很必要的。这次工作中,建立我单位的小金库长效防治机制,财务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报账制度等。

最后,我有大半的时间是在财政局培训。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只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难以担当单位财务的大任,需要在财政局培训一段时间,熟悉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了,才能开展好

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在财政局学习的这段时间,真的了解到自己真的存在很多不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今后在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多向财政局的前辈们请教学习。

xx已经成为过去,xx正崭新地向我们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单位独立核算后,学习到更多的财务知识,争取能早日独当一面,能真正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元旦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好单位公积金和社保专户的开立。最后,希望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失衡

从县级484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数据显示: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有137人,占总人数的28%,未达到大专学历人数有347人,占总人数的72%;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168人,占总人数的35%,年龄在35岁以上的316人,占总人数的65%;数据反映了会计人员学历失衡和知识结构陈旧老化现象。在这484人中,既能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又能参与决策的不过15人,不到总数的3%,说明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十分短缺,总体结构失衡,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2.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比例失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很多人财务管理知识薄弱,会计基础差,出现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原始依据不充分、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职责不清,出现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现象。如上述484名会计人员中,取得会计职称资格证书的有58人,占总人数不足12%。其中,中级职称仅有16人,占总人数的3%,初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不到9%,无高级职称人员;无从业资格证上岗的73人。反映了人员专业水平低,人才结构比例失调。

3.法制观念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中很多会计人员忽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按流程办事,唯单位领导命令是从,掩盖真实信息、挤占、套取财政资金,为违法违纪出谋划策,不仅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还增加了财政审计压力。

4.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是一项具体且专业的务实劳动,有的会计人员急功近利,面对复杂的手续、众多的流程,选择了逃避、调岗。有的会计人员认为能把财政资金拨下来、花出去就行,工作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失去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会计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产生的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因素

(1)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造成了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批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人员被调配到核算中心工作,单位取消会计岗位,只设立了报账员,负责本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报销。核算制度再转换为单位核算,就没有对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人员作相应的调配,加上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认识不足,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是财政预算拨款,不需要进行资金管理,会计处理简单,谁都能胜任,造成选用财会人员上的随意性,财务管理意识淡化,职能被削弱,在单位管理中地位被边缘化。

(2)事业单位岗位等级设置不合理,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失去提升素质的能动性。具体地讲,单位会计岗位等级是按照辅系列的人员结构比例设置的,即上述484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有337人分布在164个事业单位,这些单位都无法设置会计高级岗位,就连中级岗位也微乎其微,因此制约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人才发展,这样,一项能培养会计专业人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会计职称制度变得十分乏力,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会计人员自身因素

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能够参与决策,对单位整个经济活动实施财务控制。要从传统的记账型到现代的管理型转变,只有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充电,才能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现实中,会计人员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产生了畏难情绪,又疏于培训学习,业务能力差,职业道德水平低,难以胜任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1.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合理设置会计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年度预算经常性支出的规模大小,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对规模小的,也应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对无证在岗的会计人员进行清理整顿。

2.加强业务培训,建立考核制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变“学时制”、“满堂灌”为“学分制”、“跟踪、检查、指导”的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为会计人员创造学习的条件和环境,结合当前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会计人员职能作用。

3.改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的会计人员结构比例

十报告指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财政部2006年初提出的“必须造就一批精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善于理财、熟悉国家财经法规、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以适应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精神,事业单位设置岗位等级时,应当调整会计人员结构比例。会计人员分布在不同部门的各个单位,受财政和部门的双重管理,其岗位等级设置、人员结构比例、队伍建设成长应当得到财政和人社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在设置岗位等级时,应该参照主系列的人员结构比例以部门统一组织设置,集中调控管理。使会计行业在各个部门形成初、中、高级岗位层次清晰、逐级递进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塔形”结构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会计人才的发展,避免以单位设置形成岗位等级只有初级的岗位体系。

4.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表彰机制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考评,不断改进会计人员的工作方法、提高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健全优秀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激励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勇创佳绩,促进会计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

[2]文中数据来自县会计从业人员年检信息.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失衡

从县级484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数据显示: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有137人,占总人数的28%,未达到大专学历人数有347人,占总人数的72%;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168人,占总人数的35%,年龄在35岁以上的316人,占总人数的65%;数据反映了会计人员学历失衡和知识结构陈旧老化现象。在这484人中,既能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又能参与决策的不过15人,不到总数的3%,说明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十分短缺,总体结构失衡,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2.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比例失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很多人财务管理知识薄弱,会计基础差,出现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原始依据不充分、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职责不清,出现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现象。如上述484名会计人员中,取得会计职称资格证书的有58人,占总人数不足12%。其中,中级职称仅有16人,占总人数的3%,初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不到9%,无高级职称人员;无从业资格证上岗的73人。反映了人员专业水平低,人才结构比例失调。

3.法制观念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中很多会计人员忽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按流程办事,唯单位领导命令是从,掩盖真实信息、挤占、套取财政资金,为违法违纪出谋划策,不仅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还增加了财政审计压力。

4.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是一项具体且专业的务实劳动,有的会计人员急功近利,面对复杂的手续、众多的流程,选择了逃避、调岗。有的会计人员认为能把财政资金拨下来、花出去就行,工作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失去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会计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产生的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因素

(1)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造成了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批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人员被调配到核算中心工作,单位取消会计岗位,只设立了报账员,负责本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报销。核算制度再转换为单位核算,就没有对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人员作相应的调配,加上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认识不足,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是财政预算拨款,不需要进行资金管理,会计处理简单,谁都能胜任,造成选用财会人员上的随意性,财务管理意识淡化,职能被削弱,在单位管理中地位被边缘化。

(2)事业单位岗位等级设置不合理,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失去提升素质的能动性。具体地讲,单位会计岗位等级是按照辅系列的人员结构比例设置的,即上述484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有337人分布在164个事业单位,这些单位都无法设置会计高级岗位,就连中级岗位也微乎其微,因此制约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人才发展,这样,一项能培养会计专业人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会计职称制度变得十分乏力,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会计人员自身因素

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能够参与决策,对单位整个经济活动实施财务控制。要从传统的记账型到现代的管理型转变,只有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充电,才能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现实中,会计人员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产生了畏难情绪,又疏于培训学习,业务能力差,职业道德水平低,难以胜任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1.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合理设置会计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年度预算经常性支出的规模大小,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对规模小的,也应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对无证在岗的会计人员进行清理整顿。

2.加强业务培训,建立考核制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变“学时制”、“满堂灌”为“学分制”、“跟踪、检查、指导”的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为会计人员创造学习的条件和环境,结合当前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会计人员职能作用。

3.改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的会计人员结构比例

十八大报告指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财政部2006年初提出的“必须造就一批精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善于理财、熟悉国家财经法规、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以适应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精神,事业单位设置岗位等级时,应当调整会计人员结构比例。会计人员分布在不同部门的各个单位,受财政和部门的双重管理,其岗位等级设置、人员结构比例、队伍建设成长应当得到财政和人社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在设置岗位等级时,应该参照主系列的人员结构比例以部门统一组织设置,集中调控管理。使会计行业在各个部门形成初、中、高级岗位层次清晰、逐级递进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塔形”结构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会计人才的发展,避免以单位设置形成岗位等级只有初级的岗位体系。

4.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表彰机制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省级农科院 事业单位 总会计师 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的深入、各省级农科院院所两级法人管理结构的采用,目前全国省级农科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国家、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国家对财务管理合法性、合规性的要求与目前模式下院本级财务部门职权限制的矛盾,单位对财务决策科学、利于改善经营管理的要求与目前模式下财务部门对财务决策被动执行的矛盾。在省级农科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可以解决上述矛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应发展需求。

一、省级农科院单位性质及财务管理模式现状

农业科研具有投资规模大、科研周期长、科研成果具公益性的行业特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业科研机构性质为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在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中省级农科院相对其他单位科研实力强、规模大、政府重视,成为农业科研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行政管理关系上,省级农科院一般隶属于省级人民政府或省政府农业、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财务管理模式绝大部分为财务独立核算的院所两级法人结构。省级农科院本级为一级法人单位,由院长任法定代表人,内设财务处等职能处室,履行管理职能。院本级下设所长为法定代表人的二级法人研究所,履行科学研究职能,研究所内设财务科,独立核算本所经济业务。

二、省级农科院施行总会计师制度的依据及情况

现行的法律、制度及指导性文件对在省级农科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设立总会计师有明确论述。1.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这在法律层次上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省级农科院设置总会计师提供了法律依据。2.财政部、原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五条“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财务主管部门和大、中型科学事业单位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在财务制度层次为规模为大型科学事业单位的省级农业科院设置总会计师做出了规定。3.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文件进一步指出“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设置总会计师”,这为省级农科院设置总会计师提出了要求。

具统计,目前绝大部分省级农科院领导班子成员由科研出身的技术专家型领导构成,领导班子智力结构缺乏财务、经济背景。有的院配备了主管财务的副职,但其职称也是非会计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省级农科院还没有一家施行总会计制度,设置总会计师。

三、省级农科院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及作用

1.设置总会计师是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合法性、适应农业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农科院现有试验用地受城市生活污染排放影响其环境温度、土壤理化指标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科学研究需要。各农科院陆续面临现有试验地置换、新的科研基地建设问题。试验地置换、新基地建设涉及部门广、所需资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这对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层迫切需要熟悉财经法律、法规的专家。

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参与单位财务决策,更无法影响决策结果,财务部门只是决策的被动执行者。在单位财务决策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只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导致单位决策缺乏科学性,决策成本高。《总会计师条例》第三条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该条规定明确了总会计师的地位,即总会计师属单位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行政领导的身份可以使总会计师参与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单位可通过设立总会计师领导财务工作,使财务部门由决策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决策制定阶段把财务关,使决策科学合法,降低决策成本。

2.设置总会计师是适应事业单位改革、转变运营方式的需要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各省级农科院将根据具体情况整体或部分改革现有运营体制,改革将使各农科院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经营的压力。农科院要想发展,就不能停留在过去只靠财政拨款、申请课题的运营模式上,需要主动走入市场,拓宽收入来源。这种发展需要对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从现有的以满足合法、合规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向能改善经营决策,增加收入的方式延伸。总会计师的财务、经济背景,能在现有的技术专家型决策层中引入专业经营管理理念,将使管理决策符合经济规律、满足发展需要。

3.设置总会计师是强化两级法人组织结构下财务管理的需要

目前,全国省级农科院绝大部分采用两级法人结构管理方式,各研究所为独立法人,财务独立核算。两级法人结构有利于调动研究所积极性,但同时带来各二级单位财务部门只对本单位法人负责,存在管理不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一致、核算不统一问题。省级农科院本级财务管理部门对各二级单位财务部门只能做到业务上的指导,由于不具行政领导职权,其要求、建议没有权威性,有时难以得到落实。实行总会计制度,设置总会计师,可以在两级法人结构的管理方式下实现财务统一领导,由总会计师负责全院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负责本全院财务人员的任免、考核,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总之,在省级农科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设置总会计师,既是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又是各省级农科院提高决策水平、适应市场竞争、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金华.总会计师在事业单位的地位和作用.会计之友.2007(01)89~90

[2]刘汶.浅析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及作用.新财经(理论版).2011(8)367

[3]田德启.浅谈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时代经贸.2011 (01)197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财务;措施

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职能发挥的重要性

(一)会计管理体系机制的关键要素

目前,随着管理职能、发挥效力的不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构建而成。其一是规范单位会计工作的约束法律,如《会计准则》与《会计法》等,他们对事业单位机构组织的会计工作界定了明确的约束内容。其二便是相应的会计行政法规条例,其执行效力是以会计法律为基准而进行约束的,隶属于法律职能之下,次于法律,可以说是具体会计工作的具体细化法规规定。其三,便是事业单位自身的规章制度,如任意一个事业单位都有着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机制及其具体内容。最后,便是事业单位在内部规章机制环境下提倡、遵循的会计基本制度,即会计内控机制,它是与会计人员接触最近、业务技能约束发挥最为明确、直接的作用条文。也正是因为会计内控体系机制具备最直接的约束特性,并且其是参照会计法律、准则等前提下结合自身单位所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它倍受事业单位所关注,并加以重视,以期便于构建良性、健康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环境。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深远意义与现实作用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是遵循、落实国家会计法规条例、相关政策的良好体现,也是贯彻国家提倡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具备高效智能和系统性、综合性质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单位财务部门管理系统中的核心节点,努力创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规范体系与约束体制,规范基本会计工作,对提高会计流程管理工作职能效率的发挥力度起到关键作用。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经济形式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之后,不仅逐渐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更是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未来适应新经济形式进行了局部的变革,但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虽然基础性的会计核算工作对事业的财务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对于融合现代化管理理论与会计理论的综合性学科,会计管理的全部功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全部发挥。

三、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必要措施

(一)加强外部监督与管理

在事业单位开展检核与审计工作时,要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基本衡量准则与根据,对会计职责、工作流程进行监督,进而能够在监督监管中发现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有效揭露问题的实质,进一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同时,针对未发增设会计账簿、为私人利益乱设会计账簿与账外账、以及小金库等违规的部门单位,要参照财政、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应规定加以严格处理。另外,值得明确的是,在严格处理的同时,还要不单仅对相关单位进行惩治,还要依法追究有关违规乱纪的当事人的责任。

(二)落实权责清晰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机制

作为加强事业单位本身内部会计职工约束和控制的管理重要举措,权责清晰的岗位责任机制能够发挥出强硬的约束管理能效。在创建实机制时,必须要以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责任、任务指标、工作质量标准为重心去落实。同时,岗位责任制必须要充分结合会计人员的岗位轮换、岗位建设标准、以及岗位业务考核等问题,去科学开展职责分工明确、权责一体的会计内部工作。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主要岗位有:会计主管人员、财务会计部门负责人、资产核算、资本资金往来决算、档案科学管理、财务稽查及审核、总账报表、成果分析、经营活动成本核算、薪金结算、以及出纳等等。由于不同的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业务也有所不同,即规模不同、业务要求不同、财务管理标准不同等,所以导致各方面的会计管理及其核算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开展会计工作质量建设时,必要时要结合管理不同会计工作环节所涉猎标准的不同,展开合理、符合自身部门单位的会计管理设置。总之,本着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要结合现实、实际的需求的原则出发,才能顺利开展会计工作,进而落实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三)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的会计工作管理机制,是会计管理系统中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单位领导要对会计开展的业务流程工作严格负责。尤其是财务部门或机构的管事负责人、主管人员以及部门会计工作人员等要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单位内制度、会计工作体系标准等,要督促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会计部门与单位内部其他各部门如统计部

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明确它们之间的职责、分工,有利于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监督、考核。

(四)强化会计管理的控制与评价效能发挥

对事业单位预算目前确立前,应当进行收益目标、资金来源、以及投资资本资金运用、费用的财务预算分析。把预算目标细化、并分配到责任单位之后,由责任单位负责实际操作问题,财会组织负责相关财务数据收集与数据汇总工作。另外,财务指标是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评判工作成果优良与否需要利用实际值与预算目标值的比较来确定,最最后依据工作成果的质量好坏来实施奖惩。

结  语:

    总之,为有效激发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工作责任感,合理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推行业务控制制度、会计工作成果评价报告机制、以及预算改进制度等非常有必要。也就是说,只有在实践中,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细化改进,最终科学地进行财会工作的有效反馈,创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的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卓.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9,(25)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加强监管;会计;廉政建设

Abstract:Inordertoadvancethefinancialreform,strengthensthemanagement,inrecentyears,ourprovinceeachregionwasthesamewiththenation,carriedonmultiformaccountanttodelegatethesystempilotreformandtopassthroughoneafteranothersummarizes,theguidanceandthepromotionunceasingly,accountantdelegatesthesystemreformtohavethegoodtendencywhichwasontherise.

keyword:Strengthensthesupervision;Accountant;Cultivationofcleangovernment

一、会计委派制开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在国有小型企业可以从解决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入手,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会计上岗资格,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施工阶段;费用控制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1301

1 施工阶段工程总承包费用控制与管理

1.1 积极主动地做好资料凭证

在施工阶段现场的造价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整理与业主相关的联系单、签证单、委托单和变更单等书面资料,切勿等工程完工后补签资料,以避免被动局面。在每份变更单下发前,造价人员均应根据合同约定确认变更单的责任承担方,对于因业主或监理单位超合同规定要求发生的变更单应先向业主发联系单,待业主回复意见后再向施工单位下发此类变更单。同时要及时统计与业主之间的任何往来文件所发生的费用,尽量准确,避免同一事项费用计算来回变化。

1.2 内部各专业应充分沟通、认识统一

施工阶段造价人员应定期与设计人员和采购人员沟通,以防止设计和采购超合同范围和标准的情况发生。设计人员和采购人员与业主之间的任何往来文件均应发现场项目部一份备案,项目造价人员要对这些往来文件进行归类分析,评价是否产生费用。如果现场项目部发现有超合同规定的情况应及时向业主发联系单,待业主确认事项和费用后再执行。

1.3 要选择有利的索赔方式

向业主索赔应分步进行,索赔前应先发工程联系单确认事实。事实确认后再发费用索赔报告,以提高索赔成功率。工程造价人员要在总承包合同约定的时间内上报总承包竣工结算书,最好在工程移交时同步完成总承包竣工结算书的编制及上报工作。

1.4 做好尾工处理和工程结算工作

参考近几年的国内总承包项目实际情况,多数总承包项目的尾工处理和结算谈判的时间仍很漫长。项目移交业主后大多项目仅造价人员在现场进行工程扫尾工作,结算进展慢,效率很不理想。因此,项目部人员应从项目一开始就对整个项目的尾工及结算工作进行整体策划,过程中及时处理索赔事项,做好过程结算工作,为工程结算奠定基础。项目移交后,总承包结算工作最好集中时间解决,尽量阶段性推进工作进展。

2 施工阶段工程分包费用控制与管理

2.1 熟悉解读各分包合同

分包合同签订后,总承包项目部应立即组织对内部全体员工进行合同交底,让项目部参与人员了解、熟悉并掌握相关合同条款,尤其是标段间的接口界线划分、承包范围、采购范围等,明确各自的管理内容、职责和权限,为全面顺利地履行合同奠定良好的基础。物资采购人员应掌握工程设备材料管理等合同条款,将总承包单位采购范围鉴别清楚,对于不确定是否由总承包方购买的材料要及时与项目造价人员和设总沟通,减少代购材料现象。

2.2 抓住图纸会审工作核心

对于总承包项目来说,图纸会审工作是核心要素之一。图纸与外部会审前应先进行内部会审,相关部门必须参与。工地代表和专业设计人员应仔细审查图纸,将问题在施工前处理,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图纸会审时如发现超总承包合同规范标准或增加项目的情况,应该在施工前及时通知设总,查明缘由。如业主要求提高标准或增加项目,应尽快与业主沟通,要求业主提供书面资料说明后再安排分包单位施工。应避免工程完工后再要求业主补签资料现象。

2.3 深入细致做好分包工程各标段结算工作

总承包方内部做的工程量结算书务必要仔细校核,与施工单位核对前要尽量保证自己的结算书是正确的。结算资料要有计算、有书面依据资料。每个标段的结算参与人员要固定,中途尽量不要换人。最好是一个标段的所有结算均由一人核对。每个卷册务必由一个人计算,尽量不要出现多人做一个卷册的现象。避免工程量交叉重复现象。和本卷册有关的变更签证尽量由原计算人员计算。

项目结算负责人应有计划地进行每个标段的工程量计算,各标段要安排专人负责。各负责人不能仅计算工程量清单,还有与合同有关的费用调整,如甲供材料、签证、设计变更等都要统计。避免一个卷册多人统计现象。

在与施工单位核对前总承包单位必须整理好所有的签证和变更资料,列出清单,编号要连起来。尤其是设计变更单。工程联系单必须在办理签证后才能进入结算。要及时落实施工单位是否已将设计变更单内容全部施工完毕,已经按设计变更单施工的,要及时整理出反馈单给项目造价人员计算费用,没有施工的也要以书面形式告知项目造价人员。结算前办理完毕所有签证单子,避免发生补单子的现象。

项目结算负责人要编制详细的结算计划。与施工单位核对前要排好施工单位上报结算计划和结算核对计划。为加强结算核对的进度和质量,要让施工单位按总承包方的要求上报结算资料。核对前每位核对人员要详细消化施工单位的结算书。找出差异,核对时仅核对双方不一致的地方,这样既掌握主动又节省核对时间。每个卷册核对完毕后双方要及时签字认可。

2.4 及时处理争议问题

每个现场造价人员均应积极主动地处理费用争议问题。对于争议问题,结算负责人要及时整理出争议问题汇总表,注明双方争议的原因和涉及费用,并对每个争议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处理建议及预计结算金额,供主管领导决策。

2.5 及时处理施工单位上报的联系单和签证单

各部门应及时处理施工单位上报的联系单和签证单,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联系单和签证单的回复意见反馈给施工单位,不要随意搁置一旁不处理。对于有争议问题的单子,应及时和设总及主管领导沟通,确保工程完工后不再补办签证。施工过程中涉及签署签证的相关部门要经常沟通,相互提醒各部门及时处理施工单位已上报的签证单子。签证单签署要规范,对于有附件的签证,附件的每一页双方都要小签。

2.6 结算人员要有责任心、有耐心

有责任心是每个工程结算人员必备的素质。同时,因大多分包工程结算过程比较漫长,结算时双方结算人员难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争议问题甚至为此争吵,因此参与结算的人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外,还要有坚韧耐心。

3 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财务控制力; 解决策略

财务控制力是指集团总部通过一定的方式操纵和影响企业分支机构的财务行为,从而保障企业集团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一种能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不断深化,一些大型施工企业迅速扩张,下属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传统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管理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集团总部对下属工程公司和工程项目的管控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合同纠纷不断,现场“起火冒烟”,资金上交困难,项目亏损增加,企业主要管理者不得不四处奔波、上下游说、查漏补缺。在这种情况下,增强财务控制力作为提升集团控制力的一种主要方式摆上了议事日程,而且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

一、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

研究施工企业财务控制力问题,必须熟悉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从图1中可以看出,A企业下设机构有两类,一类是法人单位,包括工程公司和其他专业公司;另一类是非法人单位,包括工程项目和服务业单位。笔者认为,由于非法人单位对集团总部在资金、经费和人事等方面的依赖程度较高,现阶段集团总部对非法人单位的控制程度也较高。因此,本文仅就集团总部对法人单位的财务控制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解决方法。

二、当前施工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出症结所在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目前集团总部对子企业的财务控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表面上,多数企业按《公司法》的要求构建了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立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对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三大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制约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董事长不能代表出资人利益,总经理没有相应职权,“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建立了监事会制度,但监事会主多由控股股东高级管理人员兼任且长期不在位,其他监事多由本公司内审负责人或工会领导兼任,其独立性无法保证,起不到应有的制衡作用,“三权分立”成了摆设。

(二)会计核算体制不科学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施工企业对工程公司实行“统一制度、分账核算”的会计核算模式,工程项目为工程公司的内部分账核算单位。这种核算体制下,核算机构众多,多数领导权力过大而且缺乏相应的约束,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众多的开支“口子”,资金分散不易受控,会计信息屡有失真,不仅加大了成本和风险,还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三)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施工企业集团总部对子企业的财务监控主要有审计监督、财务检查等手段,这些方式均属被动式监督,不仅容易遭到被监督者的抵触,而且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经常性开展,管理成本高且监督效果容易打折扣。

(四)委派会计权限被弱化

会计委派的根本意图在于实施会计监督。但在实践中,多数单位的委派会计其人事关系、职称晋升,甚至工资福利仍由工作单位负责,委派单位无法对委派会计形成实质性约束,委派会计也没有决心和信心履行被赋予的职责权限,可能会对委派单位阳奉阴违,或与工作单位串通舞弊,会计委派成了一纸空文,会计监督更是“无从谈起”。

(五)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的实现。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施工企业考核评价办法不科学,考评过程不透明,考评结果不公开,普遍存在只奖不罚、奖多罚少、奖易罚难的现象,有的甚至临时调整考核方法、随意更改考评结果,考核办法“形同虚设”。

三、施工企业提升财务控制力的途径和方法

找出症结所在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上述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的股权结构,是监督约束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施工企业要积极引进外部投资者,提倡企业间相互持股,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法人化。二是完善董事会制度。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董事会成员的结构变化,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代表会更多地进入公司董事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此外,施工企业还可以选择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或外部董事制度,避免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相互兼职,保证董事会独立于经理层进行决策,更好地维护股东利益。三是完善监事会制度。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在股东大会领导下、与董事会并立的常设机构,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因此,完善的监事会制度,必须保证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监事会应该成为常设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公司董事会成员、经理层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公司内审机构更不能等同于监事会。

(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

虽然多数企业建立了会计委派制度,但受原有体制限制,会计委派并不彻底,委派会计有名无实,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会计委派制度,理论界和实践中虽有争议,但笔者认为,实行会计委派仍是提升企业财务控制力的“对策良方”。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委派会计的人事任免必须由委派单位负责,不能由工作单位管理。二是委派会计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必须由委派单位发放,不能与工作单位发生关系。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委派会计才可能名至实归,才可能全心履职,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优化会计核算模式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账核算”的原则,将企业分支机构的会计工作集中在集团总部进行核算的一种组织形式。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既有利于施工企业精兵减政增效,还可以从源头防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集团总部对子企业的财务控制。笔者认为,施工企业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在一个工程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模式适用于项目投资较大、参建单位较多、需要设多个工区进行管理的项目。二是在一个工程公司内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模式适用于经营规模比较小、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的专业工程公司,如铁路铺架、“四电”工程等。三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划片设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核算单位和核算对象所处区域相对集中,管理思路、核算程序、费用标准容易统一,工作效率较高。几种模式各有优缺、各有适用,施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选择。

(四)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公平、公开、透明、有力”的考核评价制度是增强财务控制力的根本保证。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应遵循“鱼缸”法则和“热炉”法则。“鱼缸”法则是指考核政策的出台、考核的执行情况及对结果的处理要全程公开,要像玻璃鱼缸一样,从任一角度看都是透明的。“热炉”法则是指考核制度的公平性、严肃性问题。热炉是碰不得的,无论是谁碰了,都会被烫伤。施工企业要遵循“鱼缸”法则和“热炉”法则,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在确保公平、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真正做到“责权统一、奖罚分明”,要让得奖者心动、受罚者心痛,真正体会到“遵规守纪、努力工作”带来的“实惠”,让经营管理者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把企业的资产当作自己的眼睛来爱护,有归属感和自豪感,以身作则加强企业管控,自觉努力完成经营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五)强化财务审计监督

再好的制度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保障也会变质和走形。针对目前施工企业对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方式,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加强财务审计监督,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一是在子企业试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制度。即将子企业会计人员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财务会计人员的人事和工资归母公司管理,专职从事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记量和报告等财务会计活动,不参与子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评价;管理会计人员归子企业管理,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和分析决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既可以让财务会计人员摆脱“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尴尬身份,专职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提升施工企业对子企业的财务控制力;又能让管理会计人员专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进行全面优化,最大限度实现效益最优目标。二是向子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其人事和工资归母公司管理,只负责监管子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不参与内部经营管理,按季向母公司上报监督检查报告。财务总监的考核奖惩与子企业经营业绩相持钩,子企业如有经营失误,财务总监未及时上报母公司也将负有连带责任。

上一篇:施工单位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事业单位年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