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制范文

时间:2023-02-21 10:03:19

事业单位编制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1篇

一、机构重叠设置,职责交叉。

根据机构编制管理“上下对应”的原则,目前,在机构设置中,各地普遍采取“蜂窝煤”政策,只要上面有的,下面就设,也不管是否合理,必须照抄照搬,一一对应。造成资源分散,职责交叉,推诿扯皮、推责争利。例如,多个部门中设置的培训机构、检测检验机构等。

二、编制混杂,人员管理难以区分。

编制使用不规范,一是同一单位几种编制性质的人员并存。在机关既有公务员,也有非公务员,还有占机关后勤编制的事业人员;在同一事业单位同时存在全额、差额、自筹三种性质的人员及编制。二是人员交叉使用,编制与人员脱钩。有机关公务员在事业单位任职,也有事业人员在机关执法,同一个部门人员拉通使用,形成政事不分。有的上级单位借用下级单位人员,主管部门借用下属事业单位人员,造成事业单位有编制、有岗位,不仅无人做事,而且所需专业人才进不去;不仅法人主体不合法,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人才断层。由于近年来加强了人员编制的控制和管理,个别单位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严重,如市属某事业单位有高级人才14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名,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2名,呈明显的倒“三角”分布状态,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二是所需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工人比例较大。据统计,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41名现有人员中,工人15名,占36.6%,已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业务的开展。三是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矛盾突出。

四、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发展潜力不足。

一是公益性、经营职能不分,财政统包统揽,负担沉重;二是大量收益用于人头经费,而没有真正用于事业的发展。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例,财政拨付经费应以事业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的大小为衡量标准,但现实状况是将财政拨付的经费首先用在养人上,用于公益事业的费用则是寥寥无几,其养人的特征非常明显,而用于公益性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经费,只能在创收中扣除使用经费自筹及留聘人员费用之后的剩余部分来解决,导致事业单位发展潜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完善机制。现有的机构编制管理理念,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体制框架下形成的,机构编制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机构编制膨胀,减轻财政负担。当今时代,特别是处于社会经济和改革发展的时期,行政管理理念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面对新的发展需要,要创新管理方式,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资源的引导作用,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增加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切实做到资源共享,效能双赢。

二、规范程序,完善制度,注重协调。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只管核定编制,而忽略了事后的监督和检查。因此,其管理的重点应从事前向事后转移,注重协调和监督,建立组织、人事、财政、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席制度,严格一人一卡一证制度,加强“实名制”管理,杜绝“吃空饷”现象的再度发生。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决算 完善策略

事业单位的会计决算编制对事业单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事业单位本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又是事业单位年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事业单位的会计据算编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有着工作量大、数据繁杂、综合性强和涉及部门广等特点,所以要做到对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的良好编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的完善和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的重要作用

(一)符合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健全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有着自己独立的会计部门,所以在会计管理的制度中规定独立的会计主体有义务和责任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决算的真实、可靠数据。所以事业单位就必须对本单位进行会计预算决算编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作为事业单位一年收支情况的综合反应信息,会计决算能为事业单位提供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财政收支情况。所以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层面来讲,会计决算编制为事业单位提供了全面的财务数据,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对会计预算编制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许多事业单位中都存在注重预算的执行,忽视编制会计预算的现象。在事业单位中,很多部门只关心本部门本年度部门经费的多少和经费的使用情况而对会计决算编制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片面的认为会计决算编制是本单位本年度资金使用的反映,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这些都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没有真正的执行。

(二)会计决算编制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会计决算编制应该有着和财务管理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许多的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决算编制制度,从而导致了许多单位的会计决算编制流于形式。即使有些部门进行了会计决算预算编制,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编制制度,造成了会计决算编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相关数据不全面、一些会计决算编制的基本要求没有达到,没有相关的人员对会计决算编制进行监督和检查,造成会计决算编制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三)编制报表不符实际,数据失真

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决算编制。但是在实际中很多单位对会计预算编制敷衍进行,随意的拼凑数据、一些单位的会计预算编制人员随意假造数据。这些都造成了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报表与实际相差甚远,许多数据失真。这些都违背了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三、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编制的完善方法

(一)加强对会计决算编制重要性的认识

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不能良好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事业单位对会计决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决算编制流于形式。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会计决算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事业单位会计决算人员也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对会计决算编制重要作用的认识,工作中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的相关规定对本单位的会计决算进行编制。提高事业单位对会计决算编制重要性的认识,对事业单位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在平常工作中加强对会计决算编制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人员的培训

在事业单位中,许多的会计决算编制人员对会计决算编制的相关规定和相关操作流程都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工作中出现许多失误。事业单位要定期的对会计决算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只有会计决算编制人员有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的顺利完成。同时也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的质量。对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对会计决算编制的各个过程进行审核

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有着工作量大、数据繁杂等特点,所以在编制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是编制者难以发现的,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会计决算编制的各个过程进行及时的审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会计决算编制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只有加强编制中的审核力度才能保证会计决算编制的质量,为单位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过程中的审核,提高会计决算编制的准确,减少编制中的错误。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增强对会计决算编制重要性的认识;作为会计决算编制的相关人员也要认识到会计决算编制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认真对待。其次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会计决算编制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会计决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制度上要加强会计决算编制过程中的审核制度,对编制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更加完善,提高会计决算编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展平.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探讨[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 6(18):65-67

[2]张乐.浅谈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16):45-46.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3篇

1、机构名称

机构名称是事业单位的文字符号,是各事业单位之间相互区别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首要标志,它由字号、所属行业、机构形式三要素组成。字号表示所在地域或隶属关系。所属行业表示业务属性和范围,如新闻出版、妇幼保健、社会福利等。机构形式即机构组织方式中心词,如院、校、所、台、站、馆、社、中心等。

当前,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名称不够规范、准确,导致名称混淆、公众辨认不清。主要表现:一是字号外延大。如有的县级事业单位冠以“中国”、“中华”、“××省”、“××市”等字样。二是所属行业不扼要准确,表达意思不清。要么冗长累赘,如××县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推广中心;要么过于简单,如××县检查站。三是机构形式混乱。如与国家机关争名,将中心词称为委、办、局等;也有的与企业混名,将中心词称为公司、厂等。

2、隶属关系

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主要按照行业分类、政府职能调整和专业职能关联等因素确定。一是直属。指受行政机构限额限制,不列为国家行政机关,但党委、政府授权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由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管理。二是隶属。指由部门直接举办、管理,承担部门或系统内的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工作的事业单位。三是归口。指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业单位,业务受归口部门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由归口部门协调。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为直属县政府的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四是挂靠。指挂靠于其他部门的事业单位。挂靠机构一般规模较小,行政关系依附于另一部门,但其名称、职责等均独立,与被挂靠的机构不存在隶属关系。如临朐县去年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将县委群工办挂靠县委政法委。五是代管。指经领导机关委托或授权,由某个部门代为管理的事业单位。如县淌水崖水库管理局,目前按“属地”原则委托九山镇政府代管。

3、职责任务

职责任务是指成立该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基础。在确定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时,要认真推敲论证,规范业务术语,保证文字表述实事求是、准确恰当。把握的原则:一是符合法律法规原则。坚持把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作为科学界定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主要依据,既要有服务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授权,又要体现权责一致。二是遵循上下衔接原则。充分借鉴上级部门的职责任务,既要保证政策规定的衔接顺畅、协调一致,又要维护政策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坚持理顺关系原则。从总体上把握部门职责分工关系,既要保证职责明确、关系协调,又要避免部门间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四是满足工作需要原则。把握合法、合理、合情的尺度,既要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从县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

4、机构规格

机构规格是指按规定核定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目前,事业单位的规格一般参照行政机关的级别,实行相对应的等级制度,如司局级、县处级、乡科级、股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因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的行政化倾向将逐步得到改变。潍坊市作为全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一是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了中小学的行政级别;二是按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

5、内设机构

内设机构是指为了明确和细化职责任务,便于分工协调,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的组织机构。内设机构的设置原则:一是精简效能原则。内设机构应综合设置,不搞上下对应,防止出现分工过细、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二是科学规范原则。内设机构名称应体现所承担的主要职责任务,并严格限定在单位职责任务范围内,不得派生出新的职责。内部机构层次一般实行两级制,如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为正股级,股级事业单位不再分设内设机构。三是从严控制原则。职责单一、人员编制较少(8人以下)的事业单位一般不设内设机构,对符合设置条件的,也要从严从紧控制,新设内设机构坚持“撤一建一”原则。

6、人员编制

人员编制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的功能,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内部人员数量的定额。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编制总量不能增加。当前,人员编制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核定编制总量。鲁厅字〔2012〕13号文件明确:“事业编制要以现有编制总量为基础,只减不增。”这一规定,使得以往人员编制管理规范、审批严格的地方,反而要吃一些亏,因为编制调剂的余地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事业的发展;而以往管理松懈、审批随意的地方,反而有较大的调剂余地和发展空间。因此,上级应综合考虑人口数、地域面积、财政收入等因素,对各地的编制总量重新进行核定,以解决编制总量不平衡问题。二是尽快完善编制标准。目前,我省除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已制定了编制标准外,其他行业大部分没有制定。因此,上级应加大对编制标准的研究力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行业逐步出台其他编制标准,以解决各地靠经验、靠比较核编的问题。

7、人员结构

人员结构是指对一个单位各类人员构成比例的规定。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类,其结构比例依据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实际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近几年,临朐县把人员结构作为用编审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人员编制结构化管理。主要做法: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占主体,一般不低于编制总量的70%;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保证管理人员占主体,一般不低于编制总量的50%;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编制总量的50%。除主体人员外,其他类别人员也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8、领导职数

领导职数是指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务的名称、级别和数量。事业单位领导职数根据单位的性质、规格、工作职能、业务范围、编制数确定。如《潍坊市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科级及以下事业单位,编制7名以下的,一般配备1-2名;编制8名至15名的,一般配备2-3名;编制16名以上的,一般配备3-4名。中小学参考学段、教学班数等因素核定,如普通中学24个教学班以下的配备校长1名、副校长1名;24-36个教学班的配备校长1名、副校长2名。

9、经费形式

经费形式是指事业单位用于工作支出和人员工资发放的经费来源和渠道。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一般分为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和经费自理三种,在中央编办统计中,还有企业化管理形式。

对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的确定,多年沿袭下来一种不合理的做法,就是看是否有收费或创收项目以及经费自给率的高低,并以此作为确定经费形式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一些规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逐步规范或取消,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了经费来源,但单位的功能并没有太大变化,有的反而需要加强,出现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按照分类情况,对事业单位经费形式重新进行核定,对从规费中列支经费或依靠政策性收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列入财政拨款类,实行收支两条线。其次,要改革当前的财政管理方法,打破预算内与预算外框框,不管是预算内收入,还是预算外收入,都应纳入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统一编制预算。这样,有利于对事业单位收支加强监控,调节平衡。

10、所属类别

所属类别是指事业单位的种类。根据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又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按照上级改革精神,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公益属性。改革面临的问题:一是受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限制,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收归行政难度较大;二是部分具有行政职能但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改革后进不了机关,也退不回公益,只能暂时搁置;三是部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由于无资产、规模小,转企改制存在现实困难。作者单位:临朐县编办,山东省专业军官培训中心 E:ZY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4篇

一、落实事业单位监管“三化”,筑牢编制管理基础

一是落实事业单位监管法制化。法制化是各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途径,也是政府行为走向规范化的基础,事业单位管理作为政府行为的一项,也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整体的管理趋势以及社会经济需要确定一个科学的范围,将事业单位的整体调控约束在圈内,用最根本的方式来限制事业机构编制的膨胀问题。二是落实事业单位监管制度化。一项科学的制度对于整体工作的促进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目前事业单位管理需要加强完善的,不仅仅是年检登记制度、设立注销制度,还有编制实名管理制度、编制信息公开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只有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落实,才能保障管理部门调控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三是落实事业单位监管程序化。必须严格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程序,机构管理要规范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年检等程序,编制管理要规范计划审批、编制使用、人员管理等程序,同时机构与编制的管理要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稳定且有机运行的管理程序。

二、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编制管理平台

按照十之后国务院的改革精神,要扎实做好大部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合理确定各类事业机构数量。特别是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撤销一批、整合一批,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新的事业单位分类格局,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人员管理改革方面,要加大各类人员比例的调整,根据不同县区的实际情况和各个行业的不同需求,科学设定人员的比重,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突出事业单位的服务公益职能。同时,进一步推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量化各种绩效指标,推广“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报酬形式,提升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积极性。

三、及时调整管理工作重心,理顺编制管理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常规的审核审批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机构编制工作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中,各类事业单位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编制数量控制,而是编制使用对职能履行的保障,编制优化对高效服务的推进。作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就要及时调整编制管理重心,主动畅通有效的渠道,提升事业编制使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我们曾赴浙江大学研修学习,了解到浙江省目前机构编制工作分为三部分,一是政策研究占四成,二是监督检查占四成,三是审核审批占两成。这给县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发展方向,由审核审批向管理优化转变,由被动履职向主动监管转变,由单一控制向综合调控转变,通过工作重心的转移,推进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强化事业人员自身建设,实现编制存量盘活

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是一道乘法结果,即工作人员数量乘以平均工作能力,只有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作能力有效提升了,相应需要的数量便会下降,因此,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和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加强人员工作效率势在必行。一是强化业务能力学习。要积极开展方向政策引导与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事业单位人员政策理解水平、狠抓专业技术的深度、拓宽工作思路,用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打好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二是强化团队精神培养。要以提高内部衔接配合为发力点,充分培养事业人员的团队精神,密切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通过各部门间的有机衔接,促进事业单位整体高效运行;三是强化工作作风提升。要切实深化党的十后党中央提出的各项作风整改措施,立足“简、快、高”等目标,简化不必要的工作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优化各项便民服务,以工作作风的改进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五、建立多渠道综合管理体制,创新编制管理方法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既要联合人社、组织、财政、纪委(监察)等部门,主动搞好联合监督检查,又要发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大、政协等搞好社会民主监督。惠民县今年制定了机构编制监督员制度,面向各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聘请了30名机构编制监督员,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超编进人、人员混岗、违规使用自用人员等编制违规现象的控制效果,强力推进了机构编制横向监督范围,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同时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编制违规作为其中重要一项,对绩效级别评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生编制违规现象,事业单位绩效评级将会受影响,甚至受到相应机制处罚。只有通过多种渠道的监管,充分发挥民主监控的力量,才能实现事业单位编制科学调控的目标。E:CSQ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决算编制 问题

当前,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日趋严格,这就对决算编制等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简单的将决算编制等同于年度财务工作总结或者数据的汇总,没有将其作为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与下一年度财务工作的基础素材,从而限制了决算编制作用的发挥。

一、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的基本内涵

虽然事业单位决算编制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但其工作成果主要是决算报告,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主要由决算报表、报表附注、财务分析三个部分的内容构成。

1、事业单位决算报表的编制

首先,填写决算报表主表的有关内容,这主要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年度内资金的收支、资产与负债等内容填写,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这种数据大多可以直接从财务软件中获取。其次,根据需要填写补充指标表,这部分内容根据需要填写,并且各地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四川省就出台《事业单位统计报表补充指标解释》做出了专门的说明,在填写这些补充指标时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再次,完善报表其他内容,这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部门有关责任人的信息。

2、事业单位报表附注的编制

在完成报表编制后,事业单位要对报表编制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如编制的基础、依据、原则、方法等,此外,还需对会计年度内事业单位的一些重大事项、特殊事项进行说明,以提高整个决算报告的质量。

3、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编制

财务分析即通过对比本年度与上一年度的决算报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探讨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运行的基本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大多注重从财政等部门获取资金,但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资金使用后的总结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这就使得会计决算编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定位不准决算编制质量不高

在事业单位内部部分领导将决算编制作为满足相关管理部门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求的工作之一,因而在编制的定位上可能存在不重视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而是从满足这些要求出发,从而导致决算编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决算报表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实际上,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相对宽松,大量的经济活动发生后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如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可能由于有具体的责任人而出现“监管上的放任”,导致出现帐实不符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为决算报表的编制带来了挑战。

2、投入不足编制能力有待加强

决算报表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且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但受制于事业单位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财务部门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在需要维持财务部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能够真正投入到决算编制中的人员数量、规模等都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决算编制过程中的财务分析等活动需要深入了解一些重大经济活动,但决算编制人员可能并不熟悉这些情况,导致财务分析等活动停留于表面,或者简单的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此外,从财务人员本身的素质来看,部分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等理解应用能力不够,甚至业务能力方面都还存在不足,这都使得整个决算的编制面临挑战。

3、决算编制的管理有待加强

首先,从决算编制过程管理来看,事业单位在指定决算编制人员后,在整个过程中对这一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一旦决算编制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导致整个决算编制信息失真。其次,从决算编制结果管理来看,其审核缺乏各业务部门的参与,更多的可能是负责人根据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抽查式审核,从而难以发现决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的思考

完善事业单位决算编制,可以从加强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积极促进部门合作保障决算编制信息质量,加强管理保障编制质量等方面着手。

1、加强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财务业务素质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决算编制人员利用信息化软件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提升财务信息甄别能力。其次,要加强财务分析能力培训,要帮助决算编制人员从事业单位发展的角度了解各项财务指标的真正内涵,在事业单位内部所包含的内容,同时帮助这些人员提升利用各种统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为深化财务分析奠定基础。再次,要加强预算编制相关报告撰写能力培训,事业单位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编制较为规范的预算编制相关报告,并对这种编写过程进行培训,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语言组织能力。

2、积极促进部门合作保障决算编制信息质量

首先,在决算编制过程中要积极与各部门进行合作,一方面,决算编制人员要积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了解是否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得到真实、准确的反应,是否存在漏项或者差错项,另一方面,决算编制人员要针对各部门的重大经济活动与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沟通和协调,全面了解各部门主要财务指标的内涵。其次,在决算编制完成后要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决算编制人员要加强与财务部门其他工作人员、审计人员以及事业单位的领导者的沟通,对决算编制情况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完善。

3、加强管理保障编制质量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决算编制方案,在决算编制开始之前,要对决算编制的进度、财务信息来源等进行明确,并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其次,要加强对决算编制部门的管理,事业单位要明确决算编制部门的具体权责,明确部门内部职工分工,建立完善的责任分工与责任落实机制,使整个决算编制工作的每一项内容都落到实处。同时,要对决算编制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对工作不力的职工要进行责任追究,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职工则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质量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6篇

一、全市事业单位运行发展总体呈现良性态势

(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该市坚持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通过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政策、规范管理程序、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建立起了科学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事业单位机构总量得到较好控制。严格执行省、市编办提出的“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的要求,控制事业单位的机构和编制。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通过对49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改制转企、22个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对教育、农业、国土系统中职能相近、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使得事业单位的机构数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从的673个减少到目前的548个。

二是事业单位编制数量得到较好利用。坚持严控总量。始终执行“统一承办,一支笔审批,一个文件下达”的“三个一”规定。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宜,严格按审批权限执行,各部门先报请机构编制部门,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提请市编委会集体审定或经过编委会提请市委、市政府审批,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坚持收回精减。在至的全市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收回事业编制2247名;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以核定的总编制为基数,乡镇事业编制总数由原来的1724名减至1342名,减少382名,精简22.1%;乡镇畜牧兽医改革中,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由359名减少到194名,精减事业编制165名。坚持调整存量。在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额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调整情况,及时合理地调整事业单位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编尽其用”。

三是事业单位实有人员数量逐年递减。通过事业单位改制和改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人员得到较大幅度的精减:至的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精减1716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事业单位分流210人。坚持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进人,从起该市事业单位实行“凡进必考”的进人政策,严把人员的“入口关”;特别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按照上级要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都已精简到位,人员基本上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确因工作需要人员可在各乡镇事业单位之间实行调剂;市属事业单位除接收安置干部等政策性增人以及引进必要专业性人才,对人员的绝对增加也实行了严格的控制,至今,该市事业单位人员已连续六年保持了负增长。

(二)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稳步提高

近几年,该市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一是从人员经费上对全市事业单位的发展给予了保障。目前该市事业单位财政全额预算人员占67%,财政差额补贴人员27%,自收自支人员占6%。全额人员的工资是由市财政全额保障的,差额人员的工资该市一般是按每人1元/年的标准发放的(卫生系统除外),市财政负担的比例达到94%。特别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人员都按规定缴纳了养老、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4000元/年提高到每人1元/年。

二是改革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结构。,根据上级要求,对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标准;,对事业单位每人每月增加了300元的绩效工资总额,由单位考核发放,进一步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实施了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在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后,该市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拟定方案,想方设法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筹集资金,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的工资待遇,目前这项工作已实施到位。

(三)事业单位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经过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原来9个减少为6个,为了加强国土、水利、畜牧兽医、 广电等事业单位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上级要求,将乡镇国土资源所、水利站、兽医站、广电站全部上划到市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既加强了事业站所综合执法力度,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站所多、线长、人员散的被动局面。

(四)事业单位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强化

通过尝试转变经费管理形式,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促进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前几年的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改革,推行“两权分离”,即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对有线电视台、乡镇广电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了改制转企,推向市场,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自身发展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主体地位不能完全独立。主要存在:少数主管部门将事业单位等同机关内设股室对待,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各股室工作人员一起办公,与机关股室工作人员享受着同等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相当于机关的股(室)长,其它单位将事业单位视同机关的办事机构。有的事业单位有独立帐户,但是财务上没有什么财务自,少数主管部门以财务统一管理和“一支笔”审批为要求,实行财权的绝对控制。

(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存在被借和借人现象。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长期被主管部门借用。为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少数主管部门长期借用所属事业单位人员到机关帮助工作。事业单位为维持本单位工作正常运转,只好雇佣部分临时人员来完成工作。

(三)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少收费运转困难。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通知》(苏政发78号),决定取消和停止5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项政府性基金项目、规范调整62项行政事业性收项项目,自9月1日起执行。这对该市部分依靠政策性收费生存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影响很大,不少事业单位举步维艰。

三、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

一是要政事分开。要真正将事业单位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科学界定各自职能,应该由行政机关履行的职责,不能擅自委托事业单位承担;应该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能变相行政化,做到还事于事,实现事业单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二是要简政放权。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不再大包大揽,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逐步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从过去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移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政策引导,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定代表人),监管国有资产,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独立开展活动,并承担民事权利义务,让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进入社会,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其从党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发展主体。

三是要严格《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制度。事业单位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只要持有法人证书这一通行证,就可以以法人的名义开展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以任何籍口刁难事业单位开展工作,充分保证事业单位法人在社会经济大潮中的地位。

四是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经济自。按照统一性、完整性、效率性、公开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综合管理体制和严格的财经审批制度,实行专户管理。由财政、审计监督、主管部门定期对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以任何名义乱收费或超标准收费;同时,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二)实行定岗定员,下大力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是建立人员定编定岗信息库,并随时对其进行更新。各事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如实申报本单位机构、编制、职数、实有人员信息,正确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认真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措施,各单位信息库中人员的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抽调、借用或混用。

二是从严控制事业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对确因工作需要借用人员的,必须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加强管理,从严控制。要严格借用条件。只有符合因承担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因开展短期性、突击性工作,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等原因外出三个月以上,或者是空编较多等三种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才可以临时借用人员帮助工作。但借用人员必须为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且政治可靠,诚实可信,能够胜任借用期间承担的具体工作。不得借用试用期未满的人员及非事业性质编制人员。要严格借用手续。必须要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对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需要借用的人员,要经主管部门和市分管负责人同意,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发借调通知;其余情况须由借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和借用时间,经市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并备案。要严格借用管理。在借用期限上,除按照完成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的整体工作进度外,其余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如要延长借用时间,必须要办理借用延期审批手续,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在人员管理上,借用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由借用单位负责,其人事、工资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借用期满后,借用人员应及时返回原单位,借用单位也应及时向借用人员原单位书面反馈其工作表现的评价意见。各单位若出现擅自借用人员的情形将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被借用人员在年度考核时,不得确定考核等次。

三是建立混岗滥借人员约束机制,定期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五位一体”的综合约束机制,以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发的《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据,对长期被抽借到其它部门帮忙的人员,可采取核减其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的制约手段,确保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数和领导职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对私自借用临 时人员不申报的,市编办将冻结其单位的机构编制、不再办理该单位人员入编手续,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录用、聘用、调配人员、审批人员工资,财政局不予核拨经费,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银行不得开设账户,直到纠正为止。

(三)实行动态管理,规范事业编制配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事业单位的职责、工作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部分单位原定的人员编制、经费形式等已不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因此,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调整情况,对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对职能增强的单位或新增设的单位要相应地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的单位要相应地减少编制。通过编制的封存和再调整,以达到合理设置机构,科学调配职能,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编制配备具体规定,合理界定各类事业单位编制配备的具体标准,做到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充分发挥事业编制的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编制配备上存在的同一事业单位使用不同性质编制的问题,编制性质必须和机构性质相对应。即: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分别只允许使用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和人员,保持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配备的单一性和统一性,便于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规范管理。

(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对全市现有事业单位职能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分为管理类、执法类、公益类、服务类四大类型,分别实施改革。

一是对管理类和执法类事业单位,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要求进行改革。坚持政事分开,对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能够收归相关政府部门的要予以收回;实施依法行政,凡明确继续承担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都要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履行执法职能;同时从公正执法的角度考虑,这部分单位的经费应逐步过渡成财政全额拨款,使它们能够正确履行职能,公正执法,并取得合法合理的罚没收入;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二是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改革思路,重新优化调整布局。对部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有一定创收能力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适当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经费自理过渡;对创收能力弱,经济不能自力承担的纯公益的事业单位,要强化政府投入,严格按核定人员编制安排“人头”经费,并根据专项任务和建设项目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以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引进民间资本举办社会事业,实现事业单位投资多元化:按照“提高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广泛吸纳民资外资兴办各类学校。

三是对服务类事业单位,继续加大转企改制的推进力度,财政不再支持或补贴,要积极引导其向企业或中介组织过渡,待条件成熟后,将其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对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可分别采取清退、清算、整合等不同途径予以处理。

四是对一些规模小而且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可实行资源整合,这样不仅将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提高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的工作格局。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内容 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指标 报表项目调整 分析报告编制要点

事业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以及单位自身管理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务分析,便于分析和总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经验,找出问题和漏洞,发现和总结财务活动的规律,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改进,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现就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编制中的几点问题分析如下:

一、财务分析内容应紧密围绕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

分析比对预算的编制情况和执行结果。一要看单位预算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匹配度,是否贯彻了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原则;二要看预算执行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同步程度,与历史前期相比较,发现特殊变化,并找到变化的原因。

分析事业单位的资产构成的合理性,对固定资产的保管及使用进行分析,比对帐实是否相符,物资储备是否超出定额限制,对资产流失统计分析等;对事业单位房屋建筑物以及设备等固定资产利用率进行分析;对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对负债来源的合规性、负债水平合理性以及负债构成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疑点,从而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保证资产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分析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的合规性与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的情况,并与核定的收入计划进行比对;对各项应缴收入的足额上缴率及超收或短收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各项支出的完成率及支出用途的合规性和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并找出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提出加强管理意见建议,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

分析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合理性及单位各项支出定额的执行情况,对超编原因及各项支出定额的完善合理性做出解释。

分析事业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与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业务是否相适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找出问题的同时,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财务分析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

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中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

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必须保证对比双方在指标内容、计算方法、计价标准、时间、单位、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

比率分析法的运用,一是相关指标比率分析,如资产负债率;二是构成比率分析,如收入来源占比;三是动态比率分析,如收支增长率。

差额分析法,是对经济指标依照因素分析法分析后,所形成的排列顺序,计算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造成的影响和作用。

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常用指标介绍

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该指标衡量的是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和预算管理水平。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事业单位总支出的占比,该指标通过分析事业支出结构,了解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的合理性。通过将当年数据与以前年度数据相比较,分析事业单位支出结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将本单位支出数据与其他事业单位支出数据进行横向比较,找出本单位与先进单位之间的差距所在,并提示加以改进。

人均基本支出,可以了解事业单位正常的人均运转水平,有利于健全定员定额支出标准体系。

资产负债率是企事业单位通用的重要财务分析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利用借入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由于事业单位均属于公益型的机构,而非盈利性机构,所以其资产负债率水平不宜过高,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才能与其单位属性相适应。

除以上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外,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业务与经济活动特点,自主设置财务分析指标。首先是各事业单位通用的分析指标,其次是能够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财务分析指标。

四、《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报告项目进行的重要调整

将“经营成果”修改为“事业成果”,强化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非营利性,淡化了其经营色彩。这一变动与中央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相统一,以利于政府加大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将“收支情况表”调整为“收入支出表”,对财务报表的填报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除将教育收费收入等作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单独反映外,其他相关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不再单独反映;把事业单位的支出分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两大类,再按支出经济分类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明细项目;将结余栏目按照结转结余管理要求,明确区分了结转和结余。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支情况的核算和考核,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从而做到细化预算编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消化结转结余资金。

政府支出分类改革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的功能分类,要求将基建支出纳入单位的部门预算,在与其他资本性支出统一核算的同时,单独设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将事业单位基建帐目并入单位财务报表体系,构成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将结转结余、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等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的重要内容予以反映。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要点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8篇

一、机构重叠设置,职责交叉。

根据机构编制管理“上下对应”的原则,目前,在机构设置中,各地普遍采取“蜂窝煤”政策,只要上面有的,下面就设,也不管是否合理,必须照抄照搬,一一对应。造成资源分散,职责交叉,推诿扯皮、推责争利。例如,多个部门中设置的培训机构、检测检验机构等。

二、编制混杂,人员管理难以区分。

编制使用不规范,一是同一单位几种编制性质的人员并存。在机关既有公务员,也有非公务员,还有占机关后勤编制的事业人员;在同一事业单位同时存在全额、差额、自筹三种性质的人员及编制。二是人员交叉使用,编制与人员脱钩。有机关公务员在事业单位任职,也有事业人员在机关执法,同一个部门人员拉通使用,形成政事不分。有的上级单位借用下级单位人员,主管部门借用下属事业单位人员,造成事业单位有编制、有岗位,不仅无人做事,而且所需专业人才进不去;不仅法人主体不合法,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人才断层。由于近年来加强了人员编制的控制和管理,个别单位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严重,如市属某事业单位有高级人才14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名,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2名,呈明显的倒“三角”分布状态,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二是所需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工人比例较大。据统计,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41名现有人员中,工人15名,占36.6%,已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业务的开展。三是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矛盾突出。

四、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发展潜力不足。

一是公益性、经营职能不分,财政统包统揽,负担沉重;二是大量收益用于人头经费,而没有真正用于事业的发展。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例,财政拨付经费应以事业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的大小为衡量标准,但现实状况是将财政拨付的经费首先用在养人上,用于公益事业的费用则是寥寥无几,其养人的特征非常明显,而用于公益性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经费,只能在创收中扣除使用经费自筹及留聘人员费用之后的剩余部分来解决,导致事业单位发展潜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完善机制。现有的机构编制管理理念,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体制框架下形成的,机构编制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机构编制膨胀,减轻财政负担。当今时代,特别是处于社会经济和改革发展的时期,行政管理理念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面对新的发展需要,要创新管理方式,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资源的引导作用,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增加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切实做到资源共享,效能双赢。

二、规范程序,完善制度,注重协调。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只管核定编制,而忽略了事后的监督和检查。因此,其管理的重点应从事前向事后转移,注重协调和监督,建立组织、人事、财政、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席制度,严格一人一卡一证制度,加强“实名制”管理,杜绝“吃空饷”现象的再度发生。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9篇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财力保障,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包括:(1)规划性强。可以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掌握本年度预算目标,在制订远期规划时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确保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完整与稳定。(2)合理分配资源。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稀缺,通过预算管理能将资源按轻重缓急与社会效益的原则合理安排预算项目,合理分配资源。(3)发挥财务协同效应。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节省财务管理费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报告的新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对资金的需求。(4)增加行政透明度。信息公开透明正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行为准则和目标,完整的事业单位信息,以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财务状况,以满足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公开的要求,减少政府腐败与浪费,增强行政透明度。(5)绩效评估。通过预算管理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帮助管理者实施科学的价值管理和业绩衡量,提高事业单位决策水平。

二、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方法

(1)基数增长法。是指以单位基期收支执行数作为参照依据,然后考虑可能影响预算年度收支的各种因素,在基期财务收支基础上编制单位预算的方法。采用基数增长法编制单位预算,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但这种方法局限性大,不宜单独采用,可以其他方法辅之。(2)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单位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零基预算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编制预算观念,不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进行调整,而是一切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时,首先要确定各个费用项目是否应该存在,然后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单位的费用预算。(3)绩效预算法。是指以结果为导向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4)定额测算法。是指根据预先核定的定额和相关的基本数字来测算预算收支指标的一种方法。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5)标准测算法。是指按照制度规定的收支标准和相关的基本数字测算收支指标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国家明确规定收支标准的一些项目。(6)推算测算法。是指对影响收支指标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估算有关预算指标的一种方法。

三、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与事业发展战略脱节。在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的环境下编制部门预算,会导致事业单位只重视短期目标,忽视长远目标,阻碍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2)受原有费用项目限制,可能导致保护落后。由于按这种方法编制预算,往往不加分析地保留或接受原有的成本项目,可能使原来不合理的费用开支继续存在下去,形成不必要开支的合理化,造成预算上的浪费。(3)滋长预算中的“平均主义”与“简单化”。采用此法,容易鼓励预算编制人员凭主观臆断按成本项目平均削减预算或只增不减,不利于调动单位降低费用的积极性。(4)可比性差。当实际业务量与编制预算所依据的预计业务量发生较大差异时,有关预算指标的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就会因业务量工作基础不同而失去可比性。(5)内容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缺乏较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只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事业结余进行预算控制,没有形成包括收入预算、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基建支出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专项支出预算等涉及全部经营活动的总预算,未能将日常工作的各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四、科学编制部门预算的建议

(1)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推进预算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通过建立预算管理体系,确定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责任的约束条件,确保事业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体系一般包括:组织机构与分工;预算的目标、项目和程序;预算编制方法与申报;预算执行与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绩效评价。(2)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形式,确保项目内容全面完整。部门预算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涵盖所有预算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单位预算收入。部门预算的支出应当按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逐一细化项目预算。(3)量入为出统筹安排预算项目。部门预算是经人代会审议批准后即具法律效率,预算执行中除政策性增支因素或突发事件外,一般不予追加预算,因此,事业单位硬性刚性开支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不得留有硬性和刚性支出经费缺口。对于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跨年度项目,应根据项目进度制定支出计划,分年度确定资金来源。对于可预见的支出,结合工作实际,按轻重缓急原则安排。(4)建立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制度。绩效预算考核是以投入产出为基本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年度承诺事项进行跟踪考核,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并根据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对事业单位特定会计期间的资产质量、发展能力、债务风险以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编制范文第10篇

今年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是机构编制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今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根据中央总的要求,今年推开省市一级政府的机构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今年上半年要基本审批完毕,下半年组织实施。县级和乡镇政府的机构改革放在明年进行。目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中发*号文件下发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并作了部署。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明确了专人负责,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开始研究提出本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编办也已经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拟定落实中央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同时着手进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调研和审核工作,已经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初步交换了意见。应当看到,要在今年完成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工作,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人员编制原则上减一半”的目标,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面临的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各省编办的同志们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绝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为全面完成今年的机构编制工作而努力奋斗。

关于今年的机构编制工作,特别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中编办将要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部署。在这里,我代表中编办要求各地编办对今年的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周密的安排,明确任务.加强领导。

二、充分认识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去年10月25日*总理签署第*号国务院令,施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一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事业单位的一个新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这是事业单位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事业单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党政机关的附属物,事无巨细都由主管部门决定和安排,在经费上也由国家财政统收统支。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根本不可能成为独立法人,也没有成为独立法人的需要。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政事职责不分,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沉重,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阔时,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多头审批、盲目发展、缺乏宏观规划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益,难以很好地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也加重了主管部门的负担,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到重要的日程。

对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央在*年已经向全国转发了中编委的意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转向宏观,相当多的事业单位也要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进入社会、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从党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成为社会发展主体。切实做到这一点的基本保证,就是使这些事业单位获得法人资格。当这些事业单位以法人资格进入市场开展活动之后,还要依法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规范它们的市场行为。所有这些,都要求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尽快建立。因此,建立事业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到底就在于它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转变政府机构的职能、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同时,建立事业登记管理制度,也是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需要。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对事业单位的民事主体资格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建立事业登记管理制度以后,机构编制部门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的依法管理,事业单位本身也可以依法享有和承担独立法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

今年,我国要庆祝建国*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大事多、喜事多。与此同时,改革任务也十分艰巨,如国有企业改革到了关键性的时期、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将要全面展开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把“稳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我们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将稳定做为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将会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也会给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和长远发展带来很多便利,应当说,这是一件大家都赞同的“好事”。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十分敏感,各地要充分认识登记的复杂性,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从本地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为此,我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瘦制度,不仅对于没有进行登记试点的省市,而且对于登记试点省市,都是一项新的工作。这样一项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政策性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周密的组织、安排,就很难保证顺利完成。因此,各级编办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负起领导责任。

第二,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妥审慎。从现在到《条例》规定的完成全国现有事业单位登记的时限,只剩下6个多月,在时间上已经相当紧迫。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条例》的贯彻执行。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扬各级编办团结紧张、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不出现任何松懈、拖拉。开展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态度要积极,工作要有序,方法要稳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忙中出错,因错生乱。对这个问题,大家务必要高度重视。

第三,要周密组织,分步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就像任何工程的顺利完成,都要以科学的规划、周密细致的组织作为保证一样,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更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周密组织、分步实施。其中,重点是搞好分步实施。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推进的工作步骤。尤其要先行登记性质稳定、边界清晰的单位。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不加研究,不作分析地仓促上阵;更要坚决反对盲目地“一哄而起”,把好事办糟。

第四,做好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取得各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尤其要做好对事业单位的宣传、解释。要使它们充分认识到:建立这一制度,不仅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且是从国家法规层次上确立其合法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保护其合法行为的必要举措。

总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周密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及时解决登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登记的顺利进行,保持事业单位队伍的稳定。

要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今年,各省市编办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工作。这次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将超过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搞好这次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全力以赴,确保成功。与此同时,还要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认识到,它本身就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的重要条件。

二是处理好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关系。从总体上看,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与党中央确定的“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等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原则,在目标上完全一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愈是深入发展,愈会显示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要和必要。其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搞好了,又可以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对事业单位登记的过程,也是对事业单位现状的一次普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的拟定,以及改革目标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依据;《条例》规定的“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就从法规的层次,规定了现在还没有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要向具备法人条件的方向发展,这必将对政事分开方面的改革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依法运用核准登记、不予登记、注销登记等手段,对于巩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成果,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处理好与其他登记管理的关系。关于企业、社团、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四个登记管理条例的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组织机构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任何一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个登记管理体系的全局出发,主动与工商、民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真正做到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四、抓好登记管理工作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

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中央早已明确;现在国务院又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对象、内容、程序、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范。现在,能不能切实把这项工作搞好,就要看有没有一支依法办事、廉政勤政、作风过硬的队伍。为此,各级编办都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登记管理工作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抓紧、抓好.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同志的政治思想水平。同时,要认真学

习《条例》和即将颁发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是党中央确定的基本方略,所有部门都要坚决贯彻执行。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要坚持依法办事。要认识到,登记工作的稍有不慎,比如登记重名的单位,都可能引起法律纠纷。为此,首先要学法、懂法。不仅要认真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还要学习、掌握其他所有相关的法规、办法,并作到理解透彻、应用得当。这次会议后,中编办将立即组织有关的培训。各省市也要相应组织好对基层登记机关的培训。要通过培训,提高大家的法制观念、政策水平和登记管理的业务知识;为更好地作到依法开展登记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要继续搞好廉政建设。廉洁从政、反对腐败,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生死存亡的大事。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各级编办的每一位同志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接触面更宽、有关的经济往来也多,更要从思想上强化廉政意识。宋德福同志在中编办多次强调指出,建立一项审批制度,一方面意味政府对某项社会事务管理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味着多了一份产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必须警钟常鸣。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实施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

第四,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调配力量,搞好组织建设。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任务繁重、执法性强,没有必要的人员力量和符合法规要求的组织形式,就难以保证任务的完成。但是,我们作为主管机构编制的部门,在机构编制问题上更要坚持精简原则,起好带头作用,多从提高人员素质、合理使用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

第五,要树立服务观念。小平同志说过,“管理就是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事业单位服务。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机构编制部门来讲,一方面增大了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深度,一方面也加重了搞好服务的责任。同样,要搞好这项工作,也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对于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密切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确保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意义。

同志们,世人瞩目的“两会”刚刚胜利闭幕。我相信,借此东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编办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搞好全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50周年和澳门顺利回归。

上一篇:融资需求范文 下一篇:机构编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