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5 17:48:45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5月26日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按时按质,扎实推进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0*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20*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20*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三要扎实工作,有序推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稳定既是改革的大局,也是改革的底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重要性、复杂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妥善处理好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改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使在职在编的职工都能根据岗位需要进入岗位。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2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下面,我就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开始,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并逐步推行了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公务员法》入轨运行工作已全面完成,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政策也已基本落实到位。党中央、国务院在规范党政机关公务员管理的同时,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在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就是在总结多年来事业单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充分考虑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推进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又区别于企业,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和省、市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求,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这项制度第一次明确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定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第一次提出了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规范秩序、完善机制、严肃纪律,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按规定核准后,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没有被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只能对应到岗位工资的最低等级。被认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才能根据所聘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待遇。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缩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岗位设置的“时间差”,以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三)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践证明,公开招聘对于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杜绝人事腐败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发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用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县从开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全县事业单位已全面推行了公开招聘制度。在推行人员聘用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积极探索岗位管理的路子,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随意进人、违规进人、超编用人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员超编、使用临时人员等问题大量存在,管理很不规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866名临时聘用人员,其中事业单位有739人。过多的聘用临时人员,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用人秩序,削弱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以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契机,严格规范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把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用人自、分配自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严格政策,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原国家人事部、原省人事厅、市人事局从三个层面上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文件。第一个层面是原国家人事部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办法》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类别、等级及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旨在建立基本制度;《实施意见》是解决实施中基本问题的具体政策规定,以保证顺利实施。第二个层面是省(来源:文秘站 )根据国家的《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的《湖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该《意见》根据我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对岗位类别、等级、聘用程序和权限、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保证该项工作全面推进。同时,原省人事厅会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广电、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国家部委行业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出台了9个行业指导意见。这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的细化、具体化,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以保证同一类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体相同。第三个层面是市人事局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

我县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就是根据这三个层面的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动员会精神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和审核同意,并得到市人事局核准,是指导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组织实施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把文件规定落到实处。

(二)要努力适应新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核心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在观念上,必须从旧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在工作中,必须适应新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办法;在管理上,必须充分体现这种转变,对不同的岗位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要坚持择优聘用,今后事业单位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外,必须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在岗位空缺情况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进行评聘。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职员等级序列。对工勤技能岗位,要建立和完善岗位等级,规范工勤技能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

(三)要扎实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全县事业单位涉及各行各业。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真领会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规范稳妥的推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抓紧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底数、建档立册,为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召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动员会,广泛宣传政策,周密安排和部署这项工作,切实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并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确定了不同的核准权限,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时限要求,务必于11月底前将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报县人事局核准。要精心组织好岗位分类定级、竞争上岗等工作,确保12月底基本完成实施工作。

(四)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单项制度,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需要其他制度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此次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范用人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改革中带来的各类问题,维护好职工利益,维护好队伍稳定。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疏导工作,为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领导,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一)要高度重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件大事、难事、好事。这项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中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因此是大事;这项工作的实施,涉及全县事业单位近5000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实施中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是难事;这项工作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有新的起色,因此是好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时间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施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确保实施中绝大部分人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二)要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把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周密部署,稳妥实施。为加强对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班子,组织精 兵强将,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三)要严格政策。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人事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实施工作中,要尊重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原因和客观实际,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把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决不能借改革之机打击报复,甚至剥夺工作人员的劳动权利,也决不允许以搞活单位内部分配为幌子,侵占工作人员应得的合法报酬。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及其他涉及广大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充分考虑大家的意愿。

(四)要严肃纪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改革工作的全过程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随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办法,努力提高岗位设置管理水平。对本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开始后,未经人事主管部门同意突击聘用的人员、聘用的职务,不予认可,还要严肃查处。今后,对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什么时间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什么时间调整应该增加的工资;对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对单位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由于外部大的经济环境和组织内部的结构调整,导致其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形势下,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是我国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法规和制度。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在对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监督的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能缺失等。更有甚者导致一些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和完成,更谈不上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工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

(一)现行基本项目财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参照财政部的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于那些实行独立核算的建设单位,在基建项目管理中应分别独立设置账簿和独立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只有这样才慢慢形成了目前为我们大家所熟知一种局面,那就是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分别设立、分别编报。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尤其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所进行的项目改革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两套账簿独立存在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其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带来严重影响。

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的一系列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如果要设置基建账簿,那么在事业单位项目管理中就必然会出现两套报表并存的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一个单位财务报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例如一个单位的收入、支出、负债和资产等按不同的核算口径分别建于两套账簿之中,那么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很难看明白其中所涉及的种种问题。

1.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基本建设支出的核算主要归口于两个科目:基本建设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由此可见现在事业单位现行的两套账簿的核算机制妨碍了事业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2.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事业单位单独设置基建账簿成为其有效规避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根源。

3.预算编制不精确,预算执行不规范。在现实中,很多单位对待预算编制很不重视。虽然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本单位本年度预算时并没有客观地去分析当前的整体状况,只是简单地采取增量的预算方法,在去年的预算基础随便增加一个系数来编制预算。这就使得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越来越严重,致使事业单位无法编制出科学的预算。

(二)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较不重视相关项目资金管理。现实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财会人员知识单一,除财会知识外,很多单位从领导到基层财务人员都很不熟悉新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更不注重和加强必要的基建知识及财会法规的全面系统学习,造成监督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基建资金被改变用途,不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2.在操作中相关的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其项目成本,究其原因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概算不合理,核算不准确,深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操作问题,相关的基建项目预算细化不够,在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时没办法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不能按时完成。

3.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相关配套资金不落实。据调查,有些单位根本不熟悉国家相关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没有按照规定去积极的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最后严重影响一些在建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4.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据调查,有些事业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聘请过正规的监理公司对其施工进行监督,与基建管理程序严重不符,最终导致基建管理制度没有落实。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核算体系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把基建账簿并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范围进行统一核算已具备相应的基础。例如,财政部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以下简称《收支分类科目》)。

1.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制度。2012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拉开了大幕。与此相配套,以指导意见为纲领,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二者相互衔接,这样我们才能有理由相信基建项目的核算得以制度的保证。

2.事业单位应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增设相关的基建报表。因为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我们除了需要一些常规报表,还需把基建投资表、基建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借款明细表等列入事业单位报表的编报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全面、有效的会计报表。

(二)做好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4

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发文文号:财政部令第68号。

生效日期:2012年4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收入管理(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支出管理(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结转和结余管理(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专用基金管理(专用主要包括修购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负债管理(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应缴款项包括事业单位收取的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附则(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另行规定;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依照本规则执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可以参照本规则执行)。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1996〕8号)。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发文文号:财政部令第7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内容概览:总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清晰性)、资产(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负债(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净资产(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收入(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或者费用(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附则(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发文文号:财会〔2012〕2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内容概览:总说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48个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按月度和年度编报,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按年度编报)、财务报表编制说明。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

四、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488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内容概览: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五、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489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教育学校、成人中学和成人初等学校。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内容概览: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1号)。

六、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第50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第25号)。

七、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3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1号)。

八、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4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553号)。

九、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5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3号)。

十、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6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2号)。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7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4号)。

十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发文文号:财会〔2012〕21号。

生效日期:2014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单位应当单独设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5

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全面落实《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局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按照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动员、内部自查、制定制度、严格执行的方式,夯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切实防范和预防腐败,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注重风险防范、处处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各类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及其业务流程得到细致梳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现有效分离,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内控机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牵头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联动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形成管控合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得到建立健全;账务处理及财务信息编报水平明显提高;内控信息化手段建设取得进步,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汇编形成我局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落实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二)工作任务。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努力从单位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一是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局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二是梳理我局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在以上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局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三)任务分工。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财务信息的编报等工作,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意见,制定具体制度,经局党支部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

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内容。

三、主要步骤

(一)宣传培训学习阶段(1至5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局会计刘华斌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培训。

同时,局办公室开展本局宣传、培训和集中学习活动,使全局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全局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局面。

(二)梳理评估设计阶段(6至7月)。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流程目录。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

同时,在内部控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三)内控制度建设阶段(8至9月)。

按照科学、民主、规范、严谨原则,根据设计的控制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细化工作程序,加强包括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单位层面建设,加强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制度建设、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内的业务层面建设。

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按照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信息化,做到各项制度完整、可操作,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的编制。

(四)强化组织实施阶段(9至10月)。

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加大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提高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肖继国任组长,曾辉、谢启宏、曾志任副组长,李爱顺、熊和平、侯志刚、李恩堂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制定我局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华斌、代君慧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精心组织。

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涉及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监督等多方面工作,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

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精心组织落实,做到边学习、边梳理、边完善、边规范、边执行,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落实责任。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规范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推动规范实施,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市地震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二

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2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103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x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7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本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XX〕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2和附件3),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4)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x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县直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作为201x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县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应当于201x年11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会计股)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及系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望江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附件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县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县直各单位、乡镇财政分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联系人:****财政局会计 **

联系电话:**********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三

为推进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确保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在我县的贯彻实施和有序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

《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强化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实施《内控规范》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XX年1月1日起,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全面实施《内控规范》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夯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达到进一步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总体目标。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县财政局建立由局长负责、分管局领导牵头实施,局内相关股室、县直各单位、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工作联络机制,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实施工作负总责。

各单位应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采用适当的方式建立实施工作机制,制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负责本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和运行工作。

五、实施步骤

全县《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XX年5月)

XX年5月,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和培训大会,组织各单位学习财政部通知精神,系统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内容、实质和精髓,为全面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氛围和奠定基础。

(二)各单位内控规范建设(XX年5月-XX年10月)

各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准备阶段(XX年6月底前完成)

一是各单位做好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氛围,二是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尽早启动此项工作,并在XX年6月底前将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2.建设阶段(XX年10月底前完成)

各单位以《内控规范》为依据,以单位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流程梳理:各单位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业务流程目录;同时,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本单位的经济支出分类目录。

(2)风险评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管理现状,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藏的经济活动风险点,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清单。

(3)内控诊断: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内控规范》,对本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诊断,查找本单位现有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的遵循程度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措施对风险的防控能力,诊断出本单位现有内控体系的缺陷,形成诊断报告,编制缺陷清单。

(4)管控设计:在内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控制措施。

(5)制度建设:根据本单位设计的控制措施,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本单位的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单位层面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内控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业务层面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以及合同的管理和控制。按照《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等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县投资评审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合同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层面的内控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并编制本单位的管控手册。

(6)组织实施:根据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组织内控制度的实施。

(7)信息化落地:根据本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逐步构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机控“自动”生成,实现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信息化落地。

(三)总结(XX年11月-XX年12月)

全县行政事业各单位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后,及时编制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结报告,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于XX年10月底前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XX年11月起,财政、审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对《内控规范》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范本(含工作方案、工作底稿、工作成果等),为单位更好地实施《内控规范》提供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XX年度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和单位财会人员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

各单位要组织全员学习《内控规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了解掌握《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基本要求、控制重点、监督程序和方法等。要把认真学习《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贯穿于施行《内控规范》的全过程。

(二)加强领导

各业务主管部门,既是本部门内控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本系统内控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带头并组织本系统开展工作,形成内控管理范本,加强对本系统内控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

各单位作为《内控规范》实施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单位“一把手”任组长负主要责任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确定内控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建立单位内部控制部门联动机制,做到牵头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各《内控规范》单位负责人作为内控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内控规范》施行取得实效。

(三)跟踪服务

为加强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工作的指导,由县财政局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县直内控实施重点联系单位财务负责人组成“澧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咨询委员会”(具体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政策指导、培训学习和咨询服务,实行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临时会议制度,帮助实施单位解决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按时推进

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的时间节点和要求,按时推进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确保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将纳入以后年度财政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

(五)着力保障

《内控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财政部门和各单位要安排必要的贯彻实施内控专项经费,以保障《内控规范》实施的需要。

(六)加强沟通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会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工会与企事业单位的区别在于他们更贴近于群众,但与此同时群众对他们也更加关注,其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群众中的印象,甚至影响群众对事业单位整体的印象。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我们应该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一、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作为基层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为基层员工服务、强化党群建设、强化组织团结。因此,基层工会在运作过程中筹集、分配、运用资金等情况是必然会发生的,相应经济关系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科学、独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工会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会财务状况的反映,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规范化财务流程的有效推进,为公共资金的安全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保证员工的根本利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错综复杂,再加上我国事业单位基层工会当前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基层事业单位众多、各个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没有统一的概念工会职能范围等,这些都对我国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目前,我国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后、人员配置和财务独立性不够、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病态最直观的反映。

2.资产管理混乱

对于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来说,会计管理问题以及账实不相符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遗留问题。由于过去的财务制度不健全,并没有资深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资产的审核过程中来,导致账实不符的问题一直存在,而纠正这种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新审核,工作量可想而知。第二,基层工会资产明细账目缺失。资产明细账目对于很多基层单位来说比较陌生,他们都不设置具体的资产明细账,因此在财务资产管理上有很多缺失,账实、账账、账卡等信息之间的审核工作也无法进行。第三,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第四,管理人员问题。由于管理人员责任心或专业技术的缺乏,导致现实资产与账面不相符。

3.专业人才短缺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人员大都是从外行转入的,他们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自学或在工作学习中积累的,没有经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而且大多数管理人员已经大龄。这就使得在接受新的管理规定、管理知识和管理模式时,这些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从一定程度上看也会影响到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缺乏内控

内控作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在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有些基层事业单位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到位。例如工会预算,工会预算的主要任务对是工会年度收支计划进行审核,该过程需要特定的程序来完成,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工会全年经费的正常使用和流转。但是就工会预算这项工作而言,很多基层工会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而只是单纯的应付了事,甚至有时会出现仍然延用上年度数据的情况,根本无法发挥预算的真正作用。另外,有些基层工会根本就没有年度预算这项工作,采用流水账的形式,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工作经费收支不平衡,甚至会影响到后期工会活动的开展。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措施

1.端正态度,深入学习

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财务管理层,甚至包括普通员工,都应该对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财务管理能够保障工会的正常运转和资金流的健康,也是防止部分人员误入歧途的有效手段,它为基层工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严重缺失,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迫在眉睫。首先要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制定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的基本情况,不能闭门造车。其次,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可行性和制度性的原则,并且在制度中要严格规定责任制,使其逐渐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迈进。第三,要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要进行约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的开展。而激励机制能够加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中不可或缺。

四、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是工会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也是工会能够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前提。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加强工会各级人员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我国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淑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我见[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4):95.

[2]曹阳.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4):35-36.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成本管理 处理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在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家型科研单位机构,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推进自身更好地发挥功能,推进我国科学建设,提升我国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加强其自身的成本管理,是优化其内部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现代化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就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作如下报告。

一、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成本构成

(一)人员成本

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型事业单位,其核心主要是内部的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有维持科研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所有人员。所以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成本构成当中,人员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所谓人员成本,也就是需要支付给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成本经费,作为国家型事业单位,必须依照相关规定对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后勤人员等支付基本的薪资、奖金等。

(二)日常办公成本

科研事业单位的日常办公成本主要是指用于支付单位日常办公当中所产生的所有公务成本,例如常见的办公成本、交通补助成本、差旅成本、培训成本、通信成本、水电成本等。

(三)业务成本

所谓科研业务成本,是指在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事业研究当中所产生的一切相关业务成本,一般包括有科研设备成本、科研技术开发材料成本、科研资料印刷成本、科研业务外协成本等。

(四)固有物资折旧成本

所谓固有物资,就是指科研事业单位的固有的实物形态的财产资源,是维持科研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而这些固有物资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会发生损坏从而产生折旧成本,常见的固有物资主要包括有科研事业单位的建筑、办公用具、车辆、相关仪器设备等。

二、科研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在其发展当中不仅承担着为我国提供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责任,其自身也存在有一些经济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完成相关科研任务以及学术研究之外,科研事业单位也可以与一些企业达成协议,承接一些科研服务工作从而为科研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中逐渐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国家安排的科研项目以及相关研究,另一种是更加重视一些对外的科研服务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而科研机构本身缺乏相关的成本管理人才,管理人员在科研机构运行当中无法对成本管理实现有效地控制,尤其是对于已有物资、购进物资、物资使用、等的成本无法实现有效控制。

(二)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人员约束力度小

科研事业单位作为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实现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因此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选聘也多是以科研技术水平作为指标。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虽然也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统一的规范,相对缺乏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甚至有的制度的形式作用多于实践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难以作为参考。尤其是对于成本管理,更是缺乏科学的制度管理,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约束力度也较小。

(三)科研机构人员结构臃肿,成本管理难度大

从目前的科研事业单位结构来说,人员结构臃肿是影响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因素。科研人员作为科研事业单位运行与发展的基础,是科研事业单位的主体部分,承担着科研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当中,科研事业单位研究人员超出正常编制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其他科研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例如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等人员较多,也是造成人员结构臃肿的潜在因素。从薪资水平与福利水平来说,科研事业单位的水平相对较高,因此较为臃肿的人员结构会给成本管理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科研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成本管理意识

作为现代化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管理理念。应当树立成本管理观念与效益观念,科研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基础的成本管理培训,不仅培养管理人T的成本管理意识,也提升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管理人员树立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管理人员做起,为科研事业单位树立起成本节约的良好氛围。另外对于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培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对科研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引导,要使成本管理意识深入人心,确保在科研事业单位正常工作当中能够时刻关注成本管理,重视成本管理。

(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强化成本管理机制

应当重视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有的制度,要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建立起符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将制度的建设规范化,落实在纸面上,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针对违反相关制度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与惩处办法进行处罚。同时应当加大关于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加强监督,尤其是加强关于成本管理的监督机制。另外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对于对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员应当给予恰当的奖励。

(三)调整科研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控制运行成本

针对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当中普遍存在的人员结构臃肿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不断结合实际工作,优化人员结构。适当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准入门槛,政府加强关于人员选聘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裙带关系下的人员选任。从而实现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优化,实现人员成本的控制。同时对其他运行成本进行控制,打击“公款消费”以及“公款浪费”等现象,例如严格控制单位车辆的燃油以及相关费用报销,完善相关制度,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加强对单位内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延长使用寿命,实现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

四、结束语

科研事业单位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而要想建立起科学的科研事业单位,并使其实现高效、健康的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势在必行。成本管理作为科研事业单位当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必须强化成本管理的意识,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相关制度。针对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当中普遍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地优化策略,从而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有效成本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跃明.浅析科研事业单位专项课题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

[2]韩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为例[J].现代商业,2013

[3]陈红涛.对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

[4]文定青.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16

事业单位人事基本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11-02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当中,岗位设置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人事部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试行,是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的需要。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可以有效促进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促进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协调发展。

一、基本概念

1.何谓事业单位。所谓事业单位,指的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何谓岗位设置管理。目前我国推行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聘用制。目的是将原有的身份管理破除,逐步实现用人转换机制,促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因此,有必要对岗位设置管理的概念做简单介绍。岗位设置管理的概念从广义来讲,就是在人事管理的过程或流程当中,围绕“岗位”来开展各项工作,具体环节包括岗位的设置、聘用、考核、工资、升降、奖惩以及培训退出等;从狭义来讲,就是围绕“岗位”本身来进行管理,也就是岗位设置。人员岗位竞聘之前就应做好此项工作,做好对“岗位”本身的基本建设。具体内容有岗位的设置原则、设计结构比例关系以及岗位的调查、分析、归级和确定等等。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意义探究

1.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就是科学设岗。而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岗位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规范,对于科学性与专业性的要求都很高。基于科学设岗,逐步达成因事设岗以及按需设岗,从而实现按岗聘用,并择优上岗,将事业单位行政级别逐步并最终淘汰,促进事业单位依法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2.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收入分配改革实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是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这就迫切需要制定岗位设置管理规定,从而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

3.人才资源优化分配的需要。基于岗位设置管理以及规范化的标准要求,人员上岗,能力将会是主要的衡量标准,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有能者上,能力不足势必被淘汰,同时也会使得任人唯亲的现象最大程度上得以避免。另外,严格的考核制度,能够促进考核方式得以具体量化,从而优化人才资源的分配。

4.内部竞争机制及人才成长的需要。竞争上岗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上岗之后,也必须使工作人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敬业精神,努力工作以实现自身价值。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加之上岗条件的要求,自我充实,利用每次的培训机会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满足岗位和考核的要求。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这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1)无“法”可依。机关、企业都有与之相配套的《公务员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唯独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因人设岗”的现象仍未避免。基于工作任务和发展的要求,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分析并评估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进而对岗位任职条件与职责加以明确,避免“因人设岗”,实现“因事设岗”,仍然是难点之一;(3)岗位设置过多过滥。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作为指导,随意性或主观性往往很强;(4)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现行制度仍以宏观管理为主,分区域、分行业以及分岗位有效的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对策

1.控制岗位结构比例,明确岗位分类。需要对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工勤人员岗位进行明确区分,并设置合理的岗位结构比例。基于对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工作性质与人员结构特点的考虑,科教卫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应高于70%;而提供人才交流和救助减灾服务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占比应高于50%;像提供物资仓储与园林绿化服务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占比应高于50%。

2.人员岗位设置需做到科学合理。人员岗位的设置要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为基础来进行,要体现出单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能及发展的需要,同时要综合考虑地方的行业特点。因此,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有机统一的岗位管理和编制管理的结果。

3.“因事设岗”的原则要严格遵循。人员岗位的设置必须严格遵循“因事设岗”的原则,从地方编制部门的核准要求与岗位类别、总量及比例关系出发,设置的岗位要能够促进运转效能的提高,优化岗位结构,从而促进单位服务水平的提升。

4.优化队伍结构,定编定岗到人。为促进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以及人才的成长,对超过规定年限的岗位人员或调整不再兼任的岗位不再续聘该岗位,所占岗位一并取消,原有待遇仍然保留。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队伍结构,定编定岗到人。

5.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其相关制度诸如人员保障、岗位聘任、工资福利和激励等需要重点予以完善。另外,分行业、分区域开展养老(下转第214页)(上接第211页)事业以及工伤保险制度,促进流动人员的保险基金管理办法的完善,保障合理的人才流动。

参考文献:

[1] 蒋冠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管理政策问答[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5-7

[2] 应玲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1(5)

[3] 蔻文誉.浅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6)

[4] 黄长喜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 唐峻.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3)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连干部疗养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上一篇:社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笔记知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