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修心得范文

时间:2023-09-17 19:24:04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1

7月10日下午,有幸听了周局长的报告——《改善心智模式,做最有价值的教师》,收获很大。周局长是由三个实验开始的,其中通过第二个实验我想到了很多。实验是这样的:铁屑混在一盘散沙中,周局长问大家怎么样才能很快把铁屑都挑出来,大家回答说可以用磁铁。是的,这是一个很浅显易懂的常识,但周局长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启发?我为其中一位老师的回答折服,希望我们可以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教师,我感觉到这正是做一位好老师的真谛。

是啊,当我们可以寻找合适的方法,让自己成为实验里的“磁铁”,那么要吸引住那些铁屑——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一件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啊!可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成为“磁铁”又是那么的难。

都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那么对于课堂来说,好的开始也就是导课了,怎么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就成了我面临的问题,只有创设出一个好的情景,才是能成为“磁铁”的开始。通过这几天的研训也有了一点感悟,在听了几位教师的说讲课,我们教师的互动评课以及看专家视频之后,我常常地感觉到,其实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地也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情景,在平时上课时,因为有时考虑因素太多,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感觉到在“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兴趣、探索欲望、实际等等因素的情况下,再结合我们对教材和课堂内容的理解,最后还要考虑我们教师本身的条件下得出的情景,也就是全面考虑各方各面的情况下,选用一个利远远大于弊的情景,就是对我们大家来说最合适的情景了。我相信这样创设出来的情景也同样会是学生喜欢的。

真诚地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次研训,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让自己可以成为吸引住学生的“磁铁”。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2

关键词:成人学习者;远程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远程学习因为具有协作性、交互性、网络化、自主性、开放性等诸多独特的优点深受远程学习者的欢迎,也是广大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首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需要全方位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建立学习信心,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实现学习目标。在远程学习中如何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确保承认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成为远程教育工作者竞相研究的方向。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成人学习者较之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律水平趋于基本成熟,具有独立的人格,在学习中有自我导向。同时,成人学习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与工作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再学习,因此他们善于学习与自己经验相关新知识和技能,而已经拥有的经验往往会使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表现为更易墨守成规。再者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明确,他们往往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提升职业技能而进行学习,因此,他们的学习目标明确,以及时有用为指向,以切实解决问题为中心。

二、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专家Sewart提出了“学习支持服务”这个概念后,很多的远程教育专家对这一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国丁兴富教授提出:学习支持服务时远程教育学院及其代表教师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者学生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合,其目的在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远程培训” 北京开放大学是受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委托,与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合作,共同研发、举办,旨在利用北京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基层区县学校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的教师专业网络研修项目。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聚焦一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积极研究“教师”这一学习群体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建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

三、“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学习者现状及需求

(一)学习者现状:

对参与在线网络专业发展培训的6580多位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个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学习现状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年龄结构年轻化:参与培训6580位学员中学员,40-45之间的人员比例为15%,30―40之间的人员比例位40%,而25―30岁之间的人员比例35%,这类群体这样的年龄化比重可以看出,参与培训地学员由于年龄上的特征,对于网络学习的接受力较强,能够较快的的适应远程学习模式。

2. 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具有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参训学员的选择上,本次研修规定参与研修学员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一线教学经验,在本校是数学学科的教学骨干。在6千多位参训人员中,100%的教师具有两年以上一线小学数学教学经验,60% 的教师具有5年以上数学教学经验,70%教师是本校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学科专业基础,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具有迫切的需求。

3. 工学矛盾突出

参与培训的学员中,25-40岁的学员占参训学员的75%,其中,女性教师的比例为87%。按照相关规定,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教师)应接受五年一轮的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教师们日常工作时间需要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同时,备课、教学研究、知识的更新学习、家庭的角色扮演等让大家力不从心。

(二)在线学习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需求:

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我们对第七期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1362份调查问卷,回收1105份,对学员就学习主题设定、学习资源的构成,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设置、线下教学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对学习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开展满意度调查,总结出学习者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有以下几方面需求:

1.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性的需求。99%左右学习指出了获得丰富的媒体学习资源是他们参加此次培训的期待之重。2.导学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领需求;97%学习者认同导学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并积极参加导学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主题互动交流,参与导学教师的线下现场教学活动。3.课程内容实操性操作性需求。学员对我们在案例研习方面的课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希望看到更多优质一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视频,主题讨论要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4.平台学习的技术支持需求。学员由于涉及各个年龄阶段,在利用远程设备开展学习方面能力有所差别,同时,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技术操作问题,具统计,在开展的七期培训中,共计为约300位学员提供约500余次在线学习的技术支持服务的工作,学员对在远程学习技术支持方面存在需求;5.学习过程的信息服务需求。由于教师们是在业余时间参加研修,同时面对工学矛盾,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帮助,全方面的信息服务需求包含在线学习的监督机制需求;6.专业发展团体建立需求。教师们对于建立专业发展群体上存在需求,这样的群体有利于教师们对教学提出疑惑,分享经验,实现专业上的共同成长。

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根据培训中学员的学习特点的分析和学员的需求及困难的分析,我们在培训中从学习资源服务、学习信息服务、项目管理服务、导学教师团队导学服务、学情数据分析服务以及导学情况数据分析服务、职业发展延续等以下几方面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一)学习资源服务:

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远程培训项目立足于小学数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借助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创造的“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及其工作站团队研修资源,以小学数学教学为核心,应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建构的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修课程。研修课程将“吴正宪儿童数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课程教学实践及其团队研修的经验和资源,转化为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共同分享的教学策略,打造“好吃又有营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课程,课程内容上我们分为必修课“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与特色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和优秀课例研习”、同时为学员准备了丰富的选修课“数学文化”、“数学与美学”、“京津沪名师课例”等板块,同时,在培训过程中的视频答疑和线下教学活动也及时整理和制作成视频资源放在学习平台上,供学员随时进行学习。所有学习资源紧紧围绕“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重点学习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和她所创造的特色课堂,在资源的选取上以北京市小学数学教育骨干、名师的实际课例组成丰富的研修资源。同时,通过一线教师的在线参与交流不断形成新的课程内容。

除了通过登录课程网络平台,浏览资源,学习课程外,我们在学习平台上开设“交流圈”,引领学员与同伴和老师互动,针对学习疑问和学习心得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咨询答疑和互动交流。共同沉淀为学习资源;同时,我们为学员开展专题报告、进行专业指导阅读、开展主题研讨、课例研磨、小组研修、现场活动、视频答疑、作业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体验式、交互式、合作式学习环境,多渠道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学习信息服务:

学习信息服务。学习信息服务是指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为学习者与导学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收集反馈信息,保证导学教师开展导学工作,确保保证学员按照培训方案阶段性、高质量的的完成学习。除了对于整体参训学员的信息服务外,同时也包含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涵盖对学员的入学指导、导学教师与学员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学习过程及学习重点的提醒、学情的数据反馈、最近教育资讯推送等方面。形式上我们采取短信推送、平台信息公布、微信信息推送、个别电话、邮件沟通等方式。

(三)项目管理服务:

我们的项目工作小组为项目的开展配备了小学数学专业课程专家、经验丰富的在线课程设计专家、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网络课程研修管理人员。他们结合在一起为参训学员、导学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小学数学专业课程专家和在线课程设计专家,尊崇成人学习的特点,深入调查和研究小学一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完成了研修课程的规划和设计;网络技术专业人员为学员顺利登陆网络平台,按培训方案顺利进行研修提供培训及实时的信息咨询。网络课程研修管理人员综合协调各方,确保培训各环节实现无缝连接。

(四)导学教师团队的导学服务:

项目依托“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组建了一流的导学教师团队,按照1:20的比例为学员配备导学教师,导学教师需严格依据本培训的课程方案,保证学员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在培训开始时,他们和本组学员建立起联系;通过多种途径解答学员在学习中产生的专业性疑问;在培训过程中及时追踪本组学员的在线学习情况及交流圈的活动情况,及时上网查看学员问题,带领学员探讨在网上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并解答学员的回应学员问题,梳理学员的作业,设计有价值的主题,生成有价值的专题资源。指导和组织学员开展线下教学活动,完成实践案例,审阅学员的作业并及时给予评价,进行学员学习情况的记录考核。对学员参与课程学习及其成绩做出评价,并就其表现按比例做出推荐。同时,项目工作组为导学教师团队提供导学支持服务,确保导学教师为学员提高高质量的导学服务。

(五)学情数据分析服务及导学情况数据分析服务:

项目工作小组通过网络平台数据统计功能,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时间点的数据分析,了解对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从而搭建完善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教务管理人员通过对学习者的视频点击量的分析,了解学员的课程需求状况,对课程资源进行多方面的补充和梳理;对学习者交流圈的交流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学员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了解学员最新的职业发展需求。及时为学员提供帮助。

(六)职业发展延续

参与培训的教师均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他们在职业发展上有着迫切的需求,,我们积极运用小学数学教师的群体优势,提为教师们提供提高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的活动,在中关村二小开展了“中美数学教育研讨观摩会”让学员近距离的感受中美课堂的差异。制定导学教师的聘用办法,积极培养优秀的学员进入吴正宪导学教师团队。成立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微社区,为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搭建一个随时、随地、碎片化开展专业研修、分享学习经验的平台。

我们在培训中践行“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使学习者通过登录课程网络平台,浏览资源,学习课程,与同伴和老师互动,交流经验和心得,上传作业,沉淀资源。同时,采用专题报告、专业阅读、主题研讨、课例研磨、小组研修、现场活动(听课、评课)、作业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构建体验式、交互式、合作式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深刻学习体验。项目开展至今,我们已经为北京市近7千多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培训,不仅帮助成人学习者高质量的完成本次培训培,更是为他们搭建了同伴合作学习、共同成长职业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周蔚.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12-213,198,185-186.

[2] 崔玲玲,张天云,王丽珍. 远程教育学生保持模型与策略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21-23.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3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部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各位领导,虽然我县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小教师培训的路还很长,我们将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探索和革新,以取得更佳的培训效果。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4

王久远,男,1970年3月生,专科学历,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宁河县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22年来,担任过教研组组长、教学主任、副校长,2006年起任校长。

运河湾小学是一所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普通农村小学。现有两个校区,13个教学班,396名学生,在岗教师37人。学校以“精细管理校本研修,精心打造教师队伍”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以人为本,构建研修管理模式

1.深入理解精细化管理。

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就是用精心的态度对研修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管理结果。

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得精心,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每一名教师都获得最大化最优化发展”。

2.强化实施精细化管理。

(1)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施研修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清楚研修的目的是什么,践行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为教师实现理想助力”的办学理念。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管理,追求的是有序、有效。有规可依是首要问题,有规必依是关键。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政策的研修制度、实施方案、研修手册,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研修的方方面面,确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3)建设有力的管理团队。有力的管理团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学校重新选聘研修组长,充分利用例会、政治学习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建设团结、向既定目标奋进的、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重新设计管理流程。校长对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均垂直领导,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主管副校长凸显考核、监督作用。主任垂直领导组长、教师,组长突出日常管理。重新制定岗位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是确保履行职责、实现目标的动力与压力。考核重点是德、能、目标达成。学校管理者重新建立考核程序,改革考核办法,调整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确保了研修管理的精细高效。

二、注重过程,凸显研修活动实效

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的研修模式:自主研修―教学实践―专家引领―展示提高―总结评价。

1.自主研修。

依据学校确定的研修专题――小学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自主学习学校推荐书籍《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每学期完成自主研修读书笔记15篇,每篇不少于300字,50周岁(不含50周岁)以下教师每人每学期在本人的博客上上传不少于10篇的学习体会,每篇不少于500字。

2.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分为两个层次:“人人亮课”和“三师同研”。

(1)人人亮课。学校要求教师全员参加,自主申报亮课时间,亮课进度表制定后教师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年级组负责组织,校长全程参与,确保质量。以每周的周二(上午第一、三节课,下午第五、七节课)为活动日。

(2)三师同研。三位教师共同研究同一节课,即同一学科组的三位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教学课题,共同研究课标、教参、教材、参考资料,共同备课,共同完成说课稿、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评价等预设工作,然后先由一位教师说课,再由第二位教师上课并课后反思,最后由第三位教师评课。每周三、四活动,学科研修组组织,两位副校长全程参与。

3.专家引领。

学校适时聘请我县专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讲座、专业引领,及时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和新的发展点,为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研修的层次与品位。

4.展示提高。

依照县教研室小学组工作部署,以各级赛课、评奖、开放日为载体,展示教师研修的各种成果: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论文、教学课件等,适时编印成册,促进教师再提高。

5.总结评价。

每一位教师都要严格按照校本研修的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的研修活动,考勤、上交材料、研修质量等都将纳入评优、职称、绩效等各种考核中。学年末教师根据自我发展中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学科组进行同伴互评。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三、讲究方法,助推研修高效开展

1.坚持课题引领,统领研修。

以学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统领,在各学科实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使研修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可以打破学科,科学分组,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共同研修。

2.坚持校际联谊,实施研修。

运河湾小学规模小,班数量少,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少。因此,学校积极与芦台四小、赵庄小学、大北小学,武清区下伍旗小学建立手拉手学校,共同开展研修活动。同时,通过开展送课下乡、同课异构、学术论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坚持科学评价,确保研修。

学校坚持定期多层面检查,适时汇报总结,主管领导随时督导促进。

实施中要抓典型,树先进,引领师生尽快投入到精细化管理的建设中。学校在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开展考核评比,对精细化管理“先进教师和先进管理者”进行表彰。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促管理。

四、评价展示,凸显研修实践成果

通过几年的校本研修活动,我校良好的研修氛围已经形成,教师们爱研修了,会研修了,在县镇优秀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多了,每年在市县各类成果评比中,每人至少有一项获奖。我校的数学研修组被评为县级优秀教研组,我校被评为宁河县优秀教研单位。我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也由三类校提高到二类校前列。

五、总结思考,开创研修新局面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5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E–PD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43-06

2003年,常州市教育局将勤业中学定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签订协议,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展开课程改革实验。

随着课改实验迅速推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逐渐成为阻滞课改的主要障碍。经过研讨,合作双方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的核心要素,所以,对勤业中学来说,深化课改的当务之急在于创新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发展。为此,我们引进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理念,以网络教研平台为载体,建立勤业社区数字化教师发展学校,展开PDS本土化、数字化行动研究。

2006年下半年,数字化教师发展学校研究项目成功立项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在PDS教育平台上,构建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经过长达六年坚持不懈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包括“数字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本土实践范式”在内的一批重要成果,获得“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优秀教研成果奖。更为重要的是,PDS推动了勤业中学的跨越式发展,使我校从改革前的一所薄弱初中,跨入了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的行列。实践证明,“E–PDS”(数字化教师发展学校)是一个有意义的校本教研创新范式。本文将从系统规划、行动创新、生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E–PDS”的规划、研究与建模。

一、系统思考,创新设计

在没有本土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如何将PDS理念融入我们的校本数字化行动?这是课题规划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从剖析本校教师发展问题、汲取PDS经验、创新PDS数字化交互机制三方面,形成了研究行动的顶层设计。

(一)立足校本,剖析教师发展问题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寻找“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的典型表现。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类,课题组归纳出这样三个典型特征:其一,专业发展目标不明,信心不足,缺乏自我发展内驱力。其二,学科专业视域过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不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弱。其三,教学理论素养偏低,教学反思深度不够,难以将课堂中的实践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由此,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发展理念陈旧。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认识,广大中小学校普遍缺乏“以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的理念,教师评价标准偏重教师对学校发展付出的“苦力”,轻视教师为学校发展付出的“智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弱化。

2.教师培训方法落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但传统的以单向传递为主的教师培训方式,不重视教师学习团队建设,缺乏支持教师个体间基于实践经验的对话与交流的环境,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效率低,过程长。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教师培训机制的职能分离模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般来说,职前教育机构(师范大学)主要负责教育理论教学,职后教育(校本培训)主要负责实践案例分析。导致缺乏实践体验的师范生,死记硬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当他们入职后,常因不会灵活应用学过的教育教学知识而一筹莫展,只得在实践中从头摸索,形成一些基于自我体验,但并不一定正确的教学认知,阻滞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基于校本的教学研究又只聚焦于实践案例讨论,缺乏必要的理论培训,使一线教师因缺乏理论的指导而产生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无法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结构良好的学科教学知识的问题。

(二)汲取PDS经验,创新本土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采用系统方法来解决,那么,如何活用PDS经验,创新校本研修行动研究内涵呢?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深度研读PDS核心理论。

通过研读,我们认识到:PDS与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独立于中小学以外的教师培训机构,而是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构建的教学研究共同体。PDS既能够为中小学在职教师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校本研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又能够使大学教师倾听到教育一线实践的呼声和需求,为师范生带来鲜活、生动和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境,是一种合作双赢的研修方式。

我们认为,PDS提出的“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理念,通过组织目标系统化,将每一位教师培育成有创见地从事教学和改进教学的人的策略;PDS将行动过程与结果定位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的思考,将行动实施由任务驱动转向对人文关怀的策略;PDS注意发挥组织成员在研修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条件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PDS秉承古德莱德(1986)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改善教师教育的现状”理念,始终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而PDS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多元、合作、田野、学习、共赢”的研修形式,也可以成为未来行动的蓝本。

深入的文献研究,为行动创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我们将PDS先进经验融入了PDS数字化教研的系统规划,提出了勤业社区教师发展学校的三项行动策略:

1.合作共赢策略。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功,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亲密合作,创建学习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

2.持续学习策略。通过持续不懈的共同学习,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升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3.实践研修策略。通过院校合作,共同聚焦课堂,研究如何改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向教育智慧转化;开发适应不同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促进学生发展。

依据这三项原则,我们对勤业社区教师发展的研修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形成六个研修模块:①系统规划;②理论讲堂;③聚焦课堂;④勤中论坛;⑤专项研究;⑥自我评价。这六个模块组成了一张研修内容的系统网络图。(如图1)

(三)基于网络,创新PDS交互机制

PDS多元、合作、田野、学习、共赢的行动理念,决定了PDS研修活动的广泛交互性。而我国人口众多,学校规模大,同等级学校中,师生数数倍于美国,PDS研修活动生成的信息量亦数倍于美国,这给PDS本土化行动带来巨大挑战。为此,我们抓住21世纪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机遇,建设PDS的数字化平台,引入“云”技术、自媒体等网络高科技,建立共同体成员间信息交互的多维度网路,帮助老师们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学习共同体纽带,为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思维对话服务。

二、 立足校本,创新行动

系统规划,为PDS本土化、数字化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让我们的行动研究更为科学、理性,达到理念与行动、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境界。

(一)理念与行动深度融合

我们通过创建PDS的校本评价标准,将PDS理念深深融合于行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由此,唤醒教师专业自觉,达成行动目标。主要评估标准见表1。

PDS理念融入行动,激发了教师的专业自觉。这是L老师描述W老师课堂的笔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温暖、柔和,课堂的气氛热烈、和谐。教师很‘忙’,忙于分析学生发言中表达的学习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忙于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学生也很‘忙’,忙于投入学习活动,忙于参加师生对话。师生们为‘学’而合作忙碌,其乐融融。我常常忘了观察者的角色,被这‘忙乐’的课堂吸引。”这段精彩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专业自觉的教师是如此热爱自己的课堂,师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如此阳光,科学、民主和爱,深深融入学习中。

(二)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我们的“理论讲堂”模块,利用每周周末一个半天时间,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各位专家,为教师开设了为时2年,多达320学时的理论辅导课,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还邀请专家教授参加每月一次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研修活动,共同聚焦课堂,观课评课,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现象,深度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实践经验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其主要流程如图2。

课题组还引进课堂观察与录像分析等数字化技术介入教研,自主开发了以“观课手记”为代表的系列观察工具,为教师实践性学习搭建了“学习支架”。六年来,学校已展开“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49次,参与人数达5100多人次,在教学平台上发表“观课手记”2300多篇。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师对自身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策略与方法深度融合

借鉴PDS系统化研修经验,我们积极推进研究行动的全方位整体演进,促进研修内容、行动策略、网上交流方式深度融合的行动格局。目前已经形成的策略与方法深度融合案例汇总,如表2。

策略与方法的融合,起到了研究对实践的反哺作用,共同体成员主动将研修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课堂中,提高教学绩效,生成新的知识。

三、实践反思,生成模式

(一)E-PDS实践建模

回顾六年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将这一创新行动概括为E-PDS——数字化PDS的实践模式,E-PDS模式结构图如图3。

E-PDS——数字化PDS的实践模式也可以称为“E-PDS124行动研修模式”。其内涵为:

E指数字化学习,在本文中,专指数字化教育平台,PDS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缩写。两者合起来,表达“基于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之意。

“1”是指一个平台,即数字化教育平台,它既是行动载体,也是行动知识管理的基础,是行动研修得以实施的保障。平台以团队共同愿景为核心,构建起基于知识管理的互动信息网,将行动研修实践与其目标连接起来,促进行动中多种知识的交互和融合,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

“2”是指两个方向——学科教学知识的数字化双向融合,通过E-PDS,促进教师“对教学最有效的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之双向传播。学校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通过勤中论坛、理论讲堂、聚焦课堂、项目小组、自我评估等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融合。

“4”是四种行动研修方式一体化,即实践、对话、反思、生成一体化研修的行动方式。实践、对话、反思、生成一体化研修的行动方式,是PDS的六项原则本土实践的产物。对话是言语交互,思维交锋;实践是探索体验,合作创新;反思是理解顿悟,知识分享;生成是智慧融合,再次创造。这四个环节的内涵可以这样界定:

对话是维系共同体生机的信息通道。对话贯彻于行动的每一个环节,对话是丰富多彩富有生命的过程。在数字化学习共同体中,老师们通过与专家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书本对话,与课堂对话,提升自己的教育视野,激发自身的教学灵性,感悟“如何教得更有效”的教学实践知识,丰富学科教学知识。

实践是行动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智慧生成的土壤。我们深悟E-PDS最突出的优越性在于:专家指导下的实践,既能保障行动方向正确,又能减少行动失误,有利提高研究绩效。实践的理念贯穿于课堂,同时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它使教师主动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在做中学。由此,激发了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勤中课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蔚然成风。

反思:E-PDS是典型的“反思论”教师教育模式。数字化平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加强对教师反思的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促进反思深化,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获得可持续的专业成长。

生成是再创造,是通过对话、实践、反思等研修行动孕育出的智慧结果。生成是融合,是教师将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实践知识交互产生的质的飞跃,也是团队智慧的融合和升华。

对话、实践、反思、生成四种方式,不是割裂的模块,而是一体化的行动,是维系师生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内生动力。

(二)数字化知识管理机制建模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积累对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意味着这种知识资源的获取、组织、储存、分享及应用更新,都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动态生成的,但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鲜有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共享机制。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建设,创造了通过分享与交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再创造的途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E-PDS,教师的知识共享、学科教学知识的增长也会自然发展,但这种发展,是随机和无序的,其发展速度是缓慢而随意的。而E-PDS实现了教师实践知识的数字化知识管理,使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交互、融合、再创造的过程成为一个目标明确、行为清晰、过程有序的可持续增长过程。其实践原理如图4。

E-PDS促进了教师高级思维水平的提升,激发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由基础水平向高阶水平发展。本校教师专业成长速度令人瞩目,优秀教师比例逐年递增,研究开始前的2004年,全校只有2位市级骨干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只占全校教师6%。目前,全校已经有包括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在内的优秀教师28位,优秀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比达到32%。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6

在看到远程网络研修给农村教师和教学带来变革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作为农村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研修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偏远农村小学设备与研修要求存在差距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如今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互联网的开通、多功能微机室的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无疑为农村教师远程研修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一些偏远的教学点,往往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还与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微机配置低、网络质量差、设备维修更新跟不上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学校设备与网络远程研修要求存在差距,从而影响教师研修的效率和效果。有些学校可用微机数量与教师人数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上上网方式的限制,只有一台或几台微机接入互联网络,几位参训教师轮流共用一台或几台微机进行研修活动,成为该校教师远程研修的最大障碍。

二、老教师比例较大导致远程研修进度不一

目前,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也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教师年龄结构的失衡依然成为制约远程研修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全市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过程中,我镇24位参训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6位,占到总培训人数的25%。这些老教师对网络远程研修的具体要求认识不清,对信息技术设备操作不熟练,能完成必要的作业还显得比较吃力,更谈不上如何进行网络的广域研讨和交流,也就导致了网络远程研修的进度和成果的不均衡。

三、研修时间与形式的不同导致研修成效不一

本人参加的两次远程培训,在研训的时间和形式上存有一定的差别,使我感到研修的成效不尽相同。全国“综合实践”学科网络远程研修是在假期中,通过全体参训学员集中学习,在班主任的组织和引领下一步步完成研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由于学员是集中研修,加上班主任老师的现场指导,学员在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解答,从而大大提高了研修的效益。并且,学员的每一次作业、研讨都得有班主任的评价、把关,确保了研修的质量。

全市小学班主任网络远程研修中,采用的是跨地域的教师组班研修方式。班级人员多,加上老教师比例的增大,从而在研修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更多。尽管在研修中每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一名,但是分散研讨的形式势必导致研修的同步性不强,也就无法实现学员问题和困惑的及时解答,从而影响了研修的效率。

四、研修过程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

网络远程研修与集中实地研修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所跨地域范围广,自主研修时间多。这也就容易出现个别研修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或跟不上研修步伐、或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发生。通过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的最终结果看,班级与班级之间在作业、点评、班级的建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无疑各区县师训处领导与各班级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不无关系。可见,加强在网络远程研修中的过程监督,势必会提高教师研修的积极性和认真度,也必将会提高远程研修的质量。

尽管在农村教师远程研修中还存在着以上的几个问题,但这是新的教师学习和培训模式运行中必将产生的现实问题。也正是在逐步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次次的学习和交流中,研修的成果才得以步步提升。通过这几次的研修成果来看,参训教师确实受益匪浅,不仅是自身理论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观念学习思维模式的变革才是教师最大的收益。我相信,网络远程研修必将为新时代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一条现代化的高速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7

【关键词】校本研修;提炼主题;聚焦共识;行为跟进

校本研修是开展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虽然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已经具备“主题化、规范化、重实效”的研修常态,但仍存在“主题随心、内容空洞、虚浮低效”等问题,整体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前,校本研修主题没有源于真实需求,参与者没有做好研修准备;二是活动时,校本研修浮光掠影,没有解决真问题;三是活动后,校本研修未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改进。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的目的是将研修共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提升。因此,温州市自2017年起,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原有专题研修的基础上,紧扣“真”字下功夫,抓紧抓实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全过程:研修前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研修中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研修后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由此,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得以真正提升。

一、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

虽然校本研修一直提倡“研修活动主題化,主题活动系列化”,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梳理问题,提炼主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在研修前,通过组内调研、多方会谈实现深度对话,方能聚焦“真问题”,提炼出“真主题”。

教师的真实参与,是校本研修成败的关键;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则是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核心。因此,利用每学期期末教研组总结会议开展组内调研,以问卷、座谈、沙龙等形式进行深度对话,从疑惑中找出教学疑难,为提炼“真主题”奠定基础。站在教师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局限性,教研组长需要通过多方会谈整理、归类问题,并结合每周课堂督导情况梳理出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组织骨干教师、学校主管领导、专家团队开展第二轮多方会谈,综合课改方向、学校发展,以“急需、可研、可改”为原则提炼出研修主题,为讨论拟订具体研修方案指明方向。

例如,聋盲语文组、数学组都提出了“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问题,经过多方会谈、深度对话,最终以“个性化学习单设计”为抓手,从中提炼出不同教研组的研修专题。如聋盲小语组的“基于新教材的课堂练习单优化设计”、聋盲中语组的“导学单的设计与使用”、聋盲数学组的“借助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启智生活数学组的“基于趣味游戏教学的作业优化设计”等。正是在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层面的深度对话中,每个教师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提炼校本研修主题的实践者,共同提炼出急需解决的“真问题”,为后续的主题研修高效参与埋下了伏笔。

二、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

每位教师都期待能够从校本研修中得到启示,获取有利于自己教学行为改进的好方法、好建议。然而教师在参加完校本研修后却备感失望,因为主题校本研修缺乏体系,只不过听了几节课,对问题解决策略缺乏事先梳理和提炼,没有达成现场共识,以至于陷入“没有解决任何真问题”的尴尬境地。

针对校本研修不解决真问题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聚焦关键问题,提炼研修共识,应用真实可见”的改进要求,从而使校本研修在观点碰撞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至解决真问题,达成真共识。

(一)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为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提前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是有效开展现场研修的关键点。在开展研修活动前,教师通过商讨选取问题解决策略,评估预设关键性策略的可行性、实操性,确定可执行、可观测的策略实施监测点,最终确定观课量表,使每个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能借助观课量表,有目的、有分工、有合作地开展课堂观察,聚焦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讨论,为研修活动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以康复组“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主题校本研修为例,教研组在研修活动前通过10多节调研课发现:只在1节课中看到助教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其余课的助教没有对需要个性化支持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辅助,由此提出此次研修的关键问题——影响协同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助教,并预设了改进策略:一是预设助教的具体任务,做到在教案中有备注并提前告知;二是选择“分合式教学”,设计不少于1次的分组活动,主教、助教分别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以确保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个性化支持。

教研组针对预设的改进策略,编制了两份课堂观课量表。第一份主要观察和统计主教、助教“独立组织活动次数、时间”“配合组织活动的次数、时间”,借助观察数据来分析主教、助教的实际作用;第二份则重点观察“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以分析协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由此可见,“预设关键策略”为有效研修提前规划了活动路径,而“课堂观察量表”则为教师有效研修搭建了脚手架,二者两位一体,成为推进真实、有效研修的关键抓手,既紧扣了主题,又解决了问题。

(二)借助量表观课,紧扣主题评课,为达成“真共识”夯实基础

教师在观课、评课活动中,往往容易“跑题”,导致校本研修的低效而肤浅。而依托聚焦关键策略编制的观课量表,可以帮助教师确定观课任务,合理小组分工,聚焦观课重点;可以引导教师提取观察数据,紧扣主题点评;还可以根据预设的改进策略所造成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解读,使校本研修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性归因。例如,康复组在“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的观课评课环节,就围绕“提前预告助教”“助教配合或独立组织活动次数与时间”对“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的相关性开展讨论,教师纷纷借助量表的数据,紧扣主题来表达观课感受,有理有据地提出协同教学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在这样的观课评课中,研讨都基于科学的数据,避免个人情感、喜好的干扰,评价相对更加客观,为达成“真共识”的深度研修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此外,校本研修必须把握“聚焦主题、各抒己见”原则。对于预设的关键策略,要允许教师在畅所欲言中提炼观点、表达想法,可以是“所有人的共识”,也可以是“小部分人的共识”,还可以是“个人观点”。只要是有理有据的观点,都可以帮助教师在“个性”的评议和辨析中走向“共性”,形成彼此认可的“共识”,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与响应,为后续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进提供认知保障。

三、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

常态的校本研修往往以专题评课或反思为活动画上句号。至于活动中提出的建議、反思是否在现实中有了真改进,并没有人会去关注、了解。这样的研修过程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将研修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校本研修应该在激起教师共鸣与响应后,再接再厉,以基于典型课例的“一课一策一改”为手段落实“行为跟进”,做细做实课例研讨,将研修中达成的共识、提出的建议显性化,帮助更多教师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变。

(一)落实三大操作要点,在循环深入中真改进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的关键是落实三大操作要点:选取“一个典型课例”,即基于主题研修需要而策划的课例研讨专题;提炼“一个关键策略”,即在研修中提炼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实践“一次教学改进”,即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常态课堂。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教师在“上课—问题研讨(聚焦问题)—改进建议(具体建议)—二次上课(真实改变)—应用研讨(评估实效)”的循环深入中,逐步达到主题研修所期待的真实改进,实现集体智慧到个体教学的创造性应用。

(二)应用三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改进需求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要根据改进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一课多人异构、一课一人多构、一课多人同构等。

一课多人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获得最佳发展。如“基于个性化目标达成的课堂策略”是启智唱游与律动组的专题研修活动,两位教师都以《小青蛙》一课为教学内容,根据共性目标、个性目标以及班级学情,各自设计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一课多人异构,有助于参与研修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比较,从而找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一课一人多构,是指教师在连环跟进的深度研修中进行持续改进。例如数学组入职期教师“站稳讲台”系列研修活动,以“培智低段数的认识”为教学切入点,组织新教师开展“一课一人多构”活动。教师A以“4的合成”为题,按照“说课试讲—上课实践—一对一指导—反思改进—再上课指导”的循环形式,反复改进这一课的教学行为。历经几轮持续改进后,教师A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一课多人同构,是指教师在共识应用体验中实现自我改进。如康复组通过研修达成了“不同动作发展水平需要匹配不同的学习活动”的共识后,组内教师及时执行“行为跟进”计划,将共识应用于各自的课堂,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改进。

(三)把握两个不同阶段

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应用研修共识持续改进教学行为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校本研修要根据教师实际,提出不同改进要求。

1.建模:让新手期教师从“入格”到“合格”

新手期教师在把握教学常规、理解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急需帮助他们解决最常规的、最基础的问题。因此,针对新手期教师的校本研修应从“建模”入手,为每个新教师配备实践导师答疑解惑,指导其学习参考、模仿应用优质课例,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帮助他们先“入格”再“合格”,逐步成为“会教书、能带班”的合格教师。

2.破模:让熟练期教师从“升格”到“风格”

对于熟练期教师,校本研修的重点是唤起更多教师专业追求的自我觉醒,紧扣研修共识,开展个性化应用实践。高效优质的校本研修成为熟练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帮助他们从熟练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卓越,逐步成为“有专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篇8

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充实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以适应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中师数学教学活动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我设计了《走进新课程》的选修课方案,并在中师三年级开设这门课。实践证明,通过选修课中开设《走进新课程》,是实现中师课堂教学主动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种有效策略。

一、设计《数学选修课》的理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中师学校《数学》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中等师范学校数学选修课是提高中师教育质量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突出师范性,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的基本技能,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还可以使中师数学教学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选修课是中师教育现代化,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要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明确选修课适应新课改的课程目标

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学校,中师选修课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通过选修课的开设,提高师范生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所急需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帮助他们把实施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在实处。

具体目标是:

1、树立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提高自我认识、自主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2、了解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进行教学的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新课改理念。

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了解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和简单应用新课改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选修课的课程内容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相适应,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功能,结合中师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高观点和操作性融合,既有理论层面的引领与学习,又有操作层面的指导与示范,努力做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经验中升华理论。重点包括: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等。

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观念。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的认识与反思。包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师德发展理论、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理论、教学设计与教材研究理论等,让每一位学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觉置于新课程,走近新课程。

模块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获得与拓展。教学目的:掌握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方法与教学的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处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功案例等。

模块三:教育管理与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教学目的:提高师范生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模块四:学校科研方法、教研与课程资源的组织及管理。教学目的:提高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科研的方法,初步培研他们一定的科研能力,帮助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组织、有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模块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精选选修课课程

课程要突出师范特点,渗透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紧密结合新课改和中师培养目标,选编学习内容,主要课程包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程重点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具体目标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明确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初步理解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倡导的教学观,了解什么叫校本教研及校本教研的主要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通过课程的开展,使学生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特征及方法,弄清各学段、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初步了解全新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实践与反思》:通过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实践与反思,使学生理解新课程发展的本质,指出课程发展成在教师,败在领导。使他们反思新课程的“新”在哪里;点上的经验如何在面上得到推广等一系列问题。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曲折而漫长的改革过程。

《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主阵地在课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课程主旨是探寻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本质,把握课堂的特征,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不断适应新形式,克服新困难,解决新问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灵活应变能力。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重视的战略性课题。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本课程主旨在指导参训教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掌握方式方法,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基本技能和提升内涵修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包括代数教学研究、代数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策略、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教学如何凸现空间观念的培养、复习课的设计及练习的设计、估算教学的策略、计算教学的探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相遇问题等:本课程通过讲座和现场观摩课,主要体现“体验探究、体现亲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五、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选修课的课程

教学中,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突出参与互动”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体验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专业理论引领:以报告式、互动讲座式形式为主,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理论引领,开扩视野。

( 2)群体参与式培训:学生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讨论、交流、分享、反思,在研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 3)课例观摩与诊断:组织到小学,现场观摩课,并以小组合作形式为框架尝试开展听评说课和议课活动。

( 4)小课题项目模拟研修:通过模拟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促进其专业的持续发展。

中等师范的数学教育具有强烈的专业性,它的目标是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服务。在中师数学选修课教学中,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熟悉

上一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