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2 08:18:46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1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发展起步较晚。这也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教学模式在很多程度上还是模仿学术型的艺术院校,未能体现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方面的区别,导致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脱节。

深入相关院校和行业企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感受,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方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都期望接纳的从业人员在能设计的同时又会施工管理,而从相关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过分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2.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是绘画出身,缺少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室内设计行业的实操知识。此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偏少。

3.有一部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适应

目前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存在过于重视对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技能的训练相对薄弱;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职业岗位适应期延长。

4.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实训实践环节较薄弱

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室内毕业生都反映其课程在教学计划上采用的是从专业基础课慢慢过渡到专业设计课,许多课程内容都是采用模拟课题来做;学生参与社会实际项目案例实践机会较少。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实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实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来培养室内设计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让学生在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中经历以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的课程教学,在从项目设计到项目运行的周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基于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解决了学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足”等现象,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应用的“零距离”接轨。

在“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提高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对于学生开拓项目、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工作室的同时配合资源网络平台建设,构建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提供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使课程资源结构整合与产学研结合相对应,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具有课程发展方向的前瞻性和后发优势。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实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

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一些高职院校也在室内设计专业就如何实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院校为提高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首创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与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工作室”,实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第三学年的全部课程。学院选择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室内设计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工作室的合作对象。企业负责人承担工作室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又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室内外装饰设计专业方向“工作室”。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笔者在2013年申报的省级教学改革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同年学院建立了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基于CDIO模式的从构思到设计,从设计到实施,从实施到运作全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建立“项目设计+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及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并开发设计出优质的教学资源平台。

我们室内设计课程实行“项目工作室制”的模式教学,建立一个适应这一新型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工程项目制”教学的运行机制

(1)建立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项目制”教学总监,依托专业工程项目、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做项目教学顾问,围绕专业工程项目由教学总监负责组建工程项目教学专业部,确定参与“工程项目”教学的专业人员。

(2)聘请企业一线专业人士来校任教,以企业的工程项目资源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组建多个工程项目教学专业部,与市场化运行的工程项目模式接轨。

(3)由毕业班的学生组建室内设计专业项目部,根据内容并结合项目的专业特点和总体目标,在企业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由毕业班的学生为企业工程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将专业教学资源整合在一个专业工程项目中,随着项目的展开和深入,学生也将逐步成为项目中的直接参与者和责任人,学生一边参与项目的实践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大大的提高。

2.依托企业“工程项目”资源、建立产、学深度合作

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教师传授理论再到企业实践的2+1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我们大胆改革创新,依托企业“工程项目”资源,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室内设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以“可用之才”培养“可用之人”,使毕业生更适合市场需求,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

实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根据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的能力目标,采用“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法,借助设计工作室这个平台,选取真实的工程施工图纸识读,采取真题真做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工程施工图设计项目中,达到施工图设计岗位能力目标。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一体化规划,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认证工程师培训,根据专业实际和企业的专业与安置能力,分别确定了安博教育集团、尚御装饰有限公司、江西凯天动漫责任有限公司、武汉国业联合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合作伙伴,制定了实施办法与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

3.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实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总量和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下,实施以“项目工作制”的教学模式并借助良性互动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努力达成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

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能够较快进入设计角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室内家居空间以(客厅,书房、厨房、餐厅等)设计表现作为设计任务,公共空间以(办公空间、娱乐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等)设计表现作为设计,初级阶段可借鉴好的作品为创意启发点,后期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施工图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实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以“工程项目设计流程”驱动,实训教学以“各空间类型的设计制作流程”驱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了解方案设计到制作的过程,增强与市场接轨的能力。

4.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是“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适合工作室制教学的课程体系。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课程在广泛深入的职业活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归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行动领域,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本点,构建了该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后,由室内装饰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室内设计项目为载体,引入助理室内设计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标准及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了课程定位、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情境划分和课程实施方案等内容。

5.改革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学生实践考核体系

针对学院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与企业工作室真实任务对接的特点,进行了相应课程教学评价和学时实践考核的改革,重点在于突出以企业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工作室任务完成的质量,突出工作室教师参在考核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以设计团队的理念让组员进行工作态度上的互评、从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小组互评,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

6.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校企共享人力资源,构建了由专业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经理共同组成的工作室教学团队。

首先,学校大力引进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任教,从企业来校任教的室内设计工程专业人士要在专业教师中占相当比例。其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提供适当的条件,鼓励教师离岗到产业界参加一段时间工作,保持学校与产业界之间的信息沟通。再次,利用学校专业优势与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在依托企业“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由企业聘用专业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予“工程项目”的工作,协助企业完成工程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的优势,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应因校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工作室制模式,各高职院校应在借鉴、吸收其他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行业企业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2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学改革 互动教学

1 引言

室内设计的作用是为我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服务;同时它们在色彩、工艺、材料、加工方式、模数、精度等方面又有很多的共性。单纯的室内设计缺少对产品的了解,而工业产品设计又缺乏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最终导致两者协调不好,进而不能更好的为人服务。本文针对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互动教学建议。

2 教学体系的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受限

现在室内设计基础课设置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室内设计专业性质,是现阶段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大范围带有普遍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表现形式为,学生对室内设计学科体系概念模糊,对所学的各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位置缺乏了解,知识结构不完整[1]。

2.1美术基础课程内容偏离专业性质

素描和色彩基础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造型艺术中不同门类对素描和色彩的要求存在方向上的差异。纯绘画强调学生的写实基本功;装饰绘画则有独立的一套装饰色彩体系;服装设计和装潢在基础训练中前者强调立体造型能力,后者强调平面构成能力;室内设计基础课则应体现空间造型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美术课,过多的沿用了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训练方法,从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人象-人体,由于室内设计是对室内空间的再创造,设计语言更多着眼于点、线、面在空间界面的构成,色彩构成需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人的心理需求,美院培养画家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无法彻底解决室内设计师的造型能力培养问题,从内容、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室内设计专业的性质。

2.2 课程组织缺乏统整与衔接

所谓课程组织指将课程内容妥善加以设计与编排以形成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的过程。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必须把握两个原理。A、统整性原理: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B、衔接性原理:指课程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如学科内容与学习单元的顺序关系是垂直关系,课程内容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水平关系。

在室内设计课程组织中,有些课程内容知识过于陈旧,课时分配不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分离、课程结构缺少联系与衔接等等。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培养目标确定后,缺乏对课程组织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室内设计专业性质的研究,缺少关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渗透。

3 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互动教学思考

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工业产品的联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尤其体现在建筑室内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关系上[2]。例如: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代表作品流水别墅和草原住宅。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是近几年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联系纽带就是室内的陈设物,包括家具、电器、卫具和洁具等。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家具,家具是一种工业产品,且服务和美化我们的生活。家具具有两重性:功能性和艺术性。一件家具首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造型、色彩等进行艺术设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室内设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生理与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如果说室内环境是外部建筑的延伸,那家具便是建筑与人类联系的纽带,是建筑产生价值的关键。

4 室内设计教学建议和方法探索

4.1 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互动的理论

用发展的观点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注重各学科内部交叉及融合。艺术设计学科内部间的交叉,包括具体技术学科的交叉(如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环境景观设计与装饰雕塑设计)、基础性学科间的交叉(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艺术设计理论学科的交叉(如人体工程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基础理论、中外建筑史等)以及以上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如设计风格、设计流派、设计表现、优秀设计作品欣赏、设计的美与审美)。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空间为主体,研究设计生成的每一个环节,并探求设计美的生成规律的学科。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当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很难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方面,要坚持运用动态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不断在教学上增加新的知识、信息、观点和方法结合现实涉及发展实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案每年都在不断的修改、压缩、增添、变化。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态性思维,不用固定的模式、套路去固守某一个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看待新的问题,并逐渐从相关学科的思维方法得到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学术交流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对于目前的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来说,两个学科之间应该加以交流和互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各种交流内容,共同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竞赛、跨专业的学术研讨活动等。现在设计竞赛的主题往往把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分得很明确,其实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工业设计竞赛都没有明确提到有关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都涉及到了一部分。如上海电器的轨道交通设计:车身属于工业产品设计,车的内室和站台站厅则属于室内环境设计:再如电梯设计,外观属于产品设计,内部则是室内环境设计。所以,为了促进两个学科的发展,我们要增加竞赛的交流,多组织一些包含两个专业的比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除了竞赛以外,加强学科之问的交流和互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一些跨学科的讲座或者研讨会。通过对交叉的研究领域、学科发展前沿、高新技术研发等进行研讨,促进我国设计人员,国外设计同行以及海外学者之问的学术交流、合作和联系,及时沟通和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设计理念与趋势,以促进我国在设计领域的发展。

综上,不管是以工业设计为主题还是以室内设计为主题的竞赛,涉及的专业知识并非只是本专业,所以为了两个专业的共同发展,应该多组织一些这样的竞赛,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繁荣。

5 结语

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是属于同一个学科的两个研究方向,两者基于一个平台,有着基本相同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设计基础。针对目前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互动的教学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赵阳. 城市家具设计一个跨国工业设计的研究课题[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2,9.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3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室内设计;课程体系

一、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国内更多的三本高校为加快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步伐,不断加强与广大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提升学生就业档次,实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形成良性互动交流,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而当前在三本高校中开设的室内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欠佳,学生们在刚毕业走向实践岗位的时候,不能很及时得适应角色的转换,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流程不能全局把握,一般的学生必须经历一年的甚至更长的时间实习期才能够胜任室内设计的各项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教学方式的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理论教授为主,学生已经形成了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能接触更多的室内设计施工现场,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实例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室内设计基础理论,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应以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设计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把实践训练与理论传授结合起来,以培养出室内设计专业较为全面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的思考与对策

室内设计涉及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材料学、园林艺术、雕塑、美术基础、设计风格、风水学等多个领域。该专业培养面向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室内设计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掌握室内设计工程装修的设计方法,具有室内设计施工图及效果图的制作能力,掌握室内工程预算和谈单的技能和技巧。室内设计需要大量专业精湛的人才,而目前国内室内设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亟待改革。文章结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监管、配套设施、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探讨,进行了研究与解析,探究这些环节和因素对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和影响。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建设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战机会,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室内设计施工流程中,结合实例,为学生展示各种装修材料和施工的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常规的施工流程,对于施工材料和工艺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给学生们适当布置课程任务和课下调研活动,让他们分组讨论、调研、总结。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比较优秀的施工现场,给学生讲解设计方法和整个施工的流程。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建设室内空间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化的关键场所,实验室将是学校和社会的中介平台,专业教师可以运用这个平台更好的与市场接洽,锻炼教师们自身的设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还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的机会。这是培养专业的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此外可在学校内部设置室内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实验室,室内设计软件实验室、室内设计手绘工作室、室内设计综合实验室、室内设计创意实验室等,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注重理论课堂和实践教学课程的配比关系室内设计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充分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和课程练习,初步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以及艺术审美,利用特种设计手段和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学生们要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风格流派、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灯光设计、室内家具设计,这些理论将指引学生正确认知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是现如今的室内设计的专业性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在其课程体系中更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训,实例学习室内设计专业理论,例如学生们在学习室内设计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体及常规家具尺寸的测量来得出一系列的数据,这些都是为今后设计做基础,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学生们亲自测量实验,最后对数据分析总结,达到快速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点,为学好室内设计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与社会接轨,开展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对于一般高校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要求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更要拓宽自己的专业平台。教师不仅在本专业要做到精益求精,还要涉及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工程预算,风水学,沟通学,地理和历史等等,对学生要全面了解,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对于学生将给予适当的点评。这不仅仅让学生们通过实训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使专业教师在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找准方向和切入点。在室内设计项目制作中,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项目中训练技能。通过实际的室内项目设计的实习,使学生全面认知室内设计和装修的全部流程,掌握室内设计中的施工工艺以及各种施工材料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这些仅仅依靠课堂理论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4、与时俱进,突破创新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其他艺术教学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要求,加强实践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指导学生学习,更要鼓励学生多走出去练习和学习。特别是计算机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可以通过室内设计专业软件快捷的表现出自己的方案。室内设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对于当今快速更新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以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要能做到全面的认知和应用,如果还沉醉于传统古老的模式之中,那将会被社会淘汰。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要与时俱进,突破创新,这既是竞争获胜的手段也是装饰装修行业进步的要求。让学生应该多参加活动,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多让学生接触新的设计模式,这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三、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鉴于此,三本院校中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更要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以当前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设计技能的培养为起点,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设置,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室内设计大量的理论知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和练习,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培养出全面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澜.《室内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2]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3]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4

[关键词]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 室内设计

[作者简介]金旭东(1982-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陆飞(1958-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建筑师,主要从事室内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05-02

在现代高职高专室内设计教育中,有关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方式改革的话题越来越多,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在探讨专业特色、专业办学、专业定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实施“工作室制”或“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将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方向逐步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创造良好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和专业实践标准,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各类高校中层出不穷,实行“工作室制”成为当下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载体,有利于促进专业发展和打造艺术品牌。

一、建立以项目实践为主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1.创建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校园实训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任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将理论教学转换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专业训练为拓展,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将设计生产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好专业技能本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利用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根据各个专任教师研究专业领域,整合教学资源,创办若干专业工作室,组建5~6人的教师专业团队,并指定1~2名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及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根据教师团队的专业特色,明确工作室专业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设计职业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人文关怀,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实践创新的综合素养。利用“工作室制”实践育人模式,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也能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有效指导,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严格。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复合型、综合化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2.“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课程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学习者,即使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也主要是为了迎合老师的喜好。况且,班级教学的授课形式使得师生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艺术设计理念与课程的延续性难以得到保障,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性差,这样的情况常常会使学生和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突出社会实践能力,着眼于构建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专业群。实施专业“工作室制”,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对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块进行应用。“工作室制”工学交替的实践模式强调“学以致用”、学一点、用一点、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的理念,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均衡发展,有机整合了教学、科研课题、横向课题等众多资源,一方面提高了学院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实践导向的“工作室制”课程规划思路。“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着眼社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和实践课程,加强产学合作,在提升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工作室制”的教学一般由该专业所在的系部组织实施,由专业团队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项目案例等进行详细规划,包括聘请专家,引进有企业背景的教授为工作室负责人。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将按照企业单位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习实践跟个人的考核挂钩,授课教师或专业导师将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训练培养。

工作室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有较大差异,如教学标准的制定应具有可持续修订和完善的空间,其中对教学目标、任务及方向的要求可以详细分解,但对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应机动灵活,便于操作应用。开放型的教学使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能直观了解现实中的企业发展规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理念以及设计风格与流派、市场需求、消费心理、地区文化、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等。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学生对各个工作室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风格和教师团队的了解,从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学习与实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贯穿自身的设计风格观念,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教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形式及人格魅力,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室内设计的含义。加之对学生项目实践的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的手头绘图能力及基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设计创意能力和审美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优势

1.“工作室制”教育模式能促进高职室内设计课程结构的优化。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课程建设理念,“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中的“项目化教学”所蕴涵的实践创新精神正是室内设计课程中所需要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及职业技能法则,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结构上,则导入设计理论,强化设计实践,提升设计专业水准,用项目实践完善室内设计的课程结构体系。

2.“工作室制”教育模式能促进高职室内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深入探索。它采用案例讨论法、施工现场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使所授课程与行业接轨,达到课程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和谐统一,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也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吻合。

三、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准就业模式,是以工作室或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企业实战案例为教学内容来完成各阶段学习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融合,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专业方向,全方位了解就业形势。

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具备基本软硬件设施及职场环境。硬件设施指的是开展专业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设备,例如高配置的计算机设备、绘图仪器、单反相机、打印复印一体机等都是立体化工作室不可或缺的基本设备。

实行“工作室制”运行的载体一般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室,也可依托校外基地,以校外基地为首选。工作室能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了解企业一线工作流程,这样会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发挥专业导师和企业专家的作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工作室制”,需要由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专家作为导师,指导与讲授并行,努力开展实践项目或模拟实战任务。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工作室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加深了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高职室内设计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实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未来的“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一定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应该优化调整。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但多采用阶段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每门课程都是阶段性上课。实行“工作室制”的班级应该综合多门课程标准,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与组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某种技能或方法,一举多得,这样便能更好地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从而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学生主体。

2.进一步加强实训室设备及职场氛围的营造工作。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容量及实训设备等硬件条件还不完善,专业实训室仍然比较紧张,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应当加大工作室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宽与企业的合作,全方位营造职场氛围,提高学生准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进一步加强专业工作室的学生管理与各阶段衔接。为了保证“工作室制”的正常运作,同时要确保学生学习实践的连贯性和课时量,在开展项目的同时,要求积极做好设备自查、硬件维护等每个环节,同时要避免出现人身、设备等安全隐患。在工作室开展实践时,要利用好校外的资源,解决好学生的专业学习、项目设计、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4.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为了更好地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推行专业导师制实践方法,必须认真制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改变以往的纸质试卷的考试形式,将过程考核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准率,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考核评价,让考核更真实、有效,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专业能力。

“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实践中学,教师在实践中教,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师责任感;能够让学生利用好学校平台与社会环境资源,一方面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环境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孔键.现代室内光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谭伟.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运动的平行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3).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5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02-02

一、人体工程学概况

1.人体工程学的概念。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2.人体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①起源: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文明,人们就一直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生活,正是在人们的创造与劳动中,人体工程学的潜在意识开始产生,这些可以从现有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得到论证。②发展:第一阶段:人适应机器;第二阶段:机器适应人;第三阶段:人—机—环境互相协调。

3.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研究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人的一切活动与环境协调,使人与环境系统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使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①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动范围以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要准确测定出不同性别的成年人与儿童在立、坐、卧时的平均尺寸,还要测定出人们在使用各种家具、设备和从事各种活动时所需空间的体积与高度,这样一旦确定了空间内的总人数,就能定出空间的合理面积与高度。②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③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能力是有差别的,从这一事实出发,人体工程学既要研究一般的规律,又要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感觉能力的差异。如要研究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问题,不难想象,研究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对于确定室内外环境的各种条件(如色彩配置、景物布局、温度、湿度、声学要求等)都是绝对必需的。

二、如何进行《人体工程学》的教学

1.常用人体自身尺寸的测量与讲解。清楚人体每个尺寸的定义及运用范围。将人体尺寸与实际室内设计相结合,加深对各个尺寸的认识与理解。例如:膝盖高度,一般范围在400~500mm,由此可以得出座椅、餐桌椅、沙发等较为舒适高度在410mm左右。男性肩宽520mm左右,女性肩宽430mm,由此可以得出通道至少不应小于520mm,合理过道宽度是760mm~910mm。沙发的舒适宽度在710mm左右,课桌的舒适宽度在600mm左右,座椅的舒适宽度在400mm。

2.比例尺的讲解与实际换算。①比例尺定义: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或扩大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②三种表示方法:a.数字式: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1∶50,000,000或写成:1/50,000,000。b.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c.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500千米,或五千万分之一。③计算方法。A.放大尺:放大比例尺和地图比例尺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放大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放大的倍数。如:原长度为1cm的零件,画在图纸上为10cm,则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0︰1。放大比例尺的分母(后项)通常为1。分子越大,比例尺就越大,内容也越详细,精度越高。(注:此为放大比例尺,所以分母(后项)通常为1)。B.缩小尺:缩小比例尺的分子(前项)通常为1。如:1︰100(1/100),扩大比例比号(后项)通常为1。如100︰1(100/1)。④实例讲解。例如在一个地区修建的楼盘,开发商通常在房屋销售期间,会制作一个关于楼盘的沙盘,在这个沙盘里,实际的地形、地物都是按照一定比例尺缩小而成的,例如房屋的长、宽、高分别是10cm、5cm、30cm,那么如果按照1︰100的比例尺,实际楼房的长=10cm×100=10m,以此类推,宽、高分别是5米、30米。

3.增加模拟空间。①什么是模拟空间?根据各种室内空间的用途,设计相应的风格,摆放合理的家具,营造一个类似实际室内空间的场所。②模拟空间对教学的益处。人体工程学的最终目标是舒服、安全、健康。

通过模拟空间的建设,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尺寸,摆放家具。运用书本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再加上真实的空间,打造出一个让人使用方便、居住舒适的空间住所。

4.扩大测量范围——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①什么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a.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室内环境包括居室、写字楼、办公室、交通工具、文化娱乐体育场所、医院病房、学校幼儿园教室活动室、饭店旅馆宾馆等场所。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旨在使人们在生活、居住、工作、心理和视觉各方面得到至高无上的满足与和谐,借以提高人们生活、文明水准,从而享受生活,提高认识的意义。b.室外环境设施设计。“环境设施”产生于英国。在我国可以理解为“环境设施”,也称“公用设施”或者“城市环境设施”。多种多样的环境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从人类环境的时空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处理,整体把握人、环境、环境设施的关系,使环境设施构成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因此,室外环境设施必须与室外环境条件相适应、相协调,以人们生活的安全、健康、舒适、效率为目标。②扩大测量范围对教学的益处。作为一个设计者,从“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出发,着重点是何如让自己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使用更舒适。扩大学生的测量范围,让学生实地考查,如到当地的各个材料市场了解室内家居的尺寸;到室外亲手测量不同室外设施的尺寸。在锻炼学生胆量与口才、积淀社会阅历的同时,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尺寸在室内设计中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各个数据的敏感度。

《人体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对于建筑装饰设计尤为重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时不刻离不开它。由此可见,人体工程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设计者的作品,要被世人接受,除了要求设计手法吸引人们的眼球,更多是要求人们的居住环境安全、惬意,那么如何做到?人体工程学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昱初,程正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6-90.

[2]张绮曼,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5-76.

[3]李文彬.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23-154.

[4]张玉明.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50-178.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6

>> 初探高校《室内设计》课程的改革实践 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论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产学研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从领悟课程观谈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探讨高职室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架构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建筑装饰陈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室内设计专业CAD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中设计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谈室内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探究 室内设计专业空间设计教学实践 对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性的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探究 浅谈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赵琳.建筑学背景在室内设计教育中的意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3)

[5]凌云.论高职课程资源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4(3)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

研究项目(2011JB25)

【作者简介】杨军侠(1977- ),女,陕西扶风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方向。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7

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通过实验室建设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工业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反复论证。我们对国内外多所名校的工业工程系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网上查询,此外还重点请教了多位国际知名的工业工程专家。目前,各学校工业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建设侧重情况都有所不同。考虑到我系学生的培养需求以及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们现有的情况,发挥工科背景的后发优势,取其它学校之长,制定了比较符合时展要求和我校特点的建设方案。

我们决定重点建设3个专业实验室: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此外,我们不可能将工业工程面临的各种系统都在实验室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展示技术弥补这一不足是一个重要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建设一个全面支持系统仿真与展示的综合体验演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将仿真结果更加逼真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复杂企业大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可支持各类系统的远程体验和演示,演示中心与三个分实验室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

这些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600m2,特点在于:一是着重于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整体;二是立足于教学,每个实验室都考虑教学实验和案例的建设;三是可为全校学生进行工业工程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培训;四是可为工业工程系学科的发展提供基本平台,服务于长远科研基本需求。

2.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2.1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在国家211和清华大学985有关经费资助下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设有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和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面积约30cm2。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对工厂、企业车间层的有关工程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工业工程系学生开设制造、生产系统方面的专业课以及为全校学生开设制造系统方面选修课,并支持有关课题研究。

实验室目前拥有一套教学用微型CIMS系统(包括车中心、铣中心、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物料传输线)7台教学型数控机床以及40台微机。拥有CAD/CAM软件和数字化企业建模与仿真软件,如Pro/E、I-DEAS、AutoCAD、FACTO-RY、Flexsim等。全部计算机、设备联网,并与校园网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学习的环境。

利用实验室条件,学生可以进行CAD/CAM技术、CNC技术、NC编程、物流系统控制、FMS技术、CIMS技术、仿真技术、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一体化。

2.2 人因工程实验室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建设人因工程实验室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人因工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教学上支持人因工程、虚拟现实应用。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工业工程和制造工程课程实验,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境和设备技术实施手段,同时支持在虚拟设计制造、产品快速开发、劳动作业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人因工程实验室面积约156m2,分为4部分:人因工程基础教学实验室、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

1)人因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人体和环境基本测量与分析,工作地设计等。

主要满足人因工程基础实验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人体基本测量(形体尺寸、生理参数、认知特性等)、环境基本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辐射、空气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测量(几何、物理测量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强化人因工程的概念,并且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工程设计的人性化水平。结合这些实验,本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理计测仪器、环境计测仪器等仪器的购置以及设计基础实验。

2)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三维人体测量、建模、应用与分析等。

主要针对现代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技术及应用,满足人因工程高等专题实验教学项目要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设备的购置、配套硬件建设和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人体测量手段,了解三维人体数据的应用,结合专题设计实验或项目充分领会人因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3)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用户研究、心理测试、计算机人机交互评测等。

主要针对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研究以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测评等实验内容。重点针对现代信息产品的可用性测评;如何运用工程手段把握用户的特征和需求(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以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针对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移动商务、移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这3个方面的实验,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把握客户需求,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软件和移动设备进行人性化设计的综合能力。建设内容包括:用户测试室和研究观察室的监控设备集成、人机交互设备、移动电子产品评测样本以及相应的记录和分析软硬件。

4)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多通道复杂人机交互系统仿真与分析、虚拟体验教学实验、操作行为测评与分析、人体运动跟踪与仿真等。

主要针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复杂“人-机-环境”交互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测评和研究,立足于构建各种人机界面进行近似真实场景的测评,并运用多通道人机界面技术开展部分虚拟体验教学研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集成体验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感知”复杂的系统或理论。本实验将作为高等人因工程专题实验和一系列研究类专题实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类实验的设计、运行、总结、提高的能力。同时本实验室还作为工业工程系其他专业方向教学和研究用实验平台,开展体验类教学实验和成果展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通道虚拟现实立体投影系统、触觉人机交互装置研制、虚拟现实软件平台购置、驾驶行为仿真测试系统研究以及专题实验设计。

2.3 物流工程实验室

物流(广义包括企业内部物资流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经引起政府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物流技术。物流实验室面积约9cm2,硬件设备主要是二个方面: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

1)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

该生产线是装配生产线,有8个工位,传送带可以连续移动或节拍移动。在生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生产指令、监控生产状态、控制装配线的运转,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企业实际加工的装配生产线,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内物流。同时可以进行产品的功能结构分析与装配流程规划、装配线配置与布局、装配线平衡、装配作业动作分析时间研究、在线库存管理与生产现场物流、MRP与JIT生产模式对比、JIT方式下停线实验、装配质量控制、基于MES实时计划调度等实验。

2)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

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主要由40个货位的自动仓库、货柜、电子标签系统、电动传输带、条形码系统组成。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物流系统的需求,自行设计、分析、建立一个配送中心(仓储、分拣、搬运、进出库等)规划物流系统。提高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对于现代物流配送有基本认识,了解和熟悉库存管理。对于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设计、实施的配送中心部分,在实验室进行,对于不便进行实验室分析、实施的送货线路部分,采用规划及仿真软件进行。

3.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成果

目前,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中的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开发实验网络教学课件,増加新的实验内容,扩大效益。学生可在实验室里进行数控编程及加工,CAD/CAPP/CAM、FMS、机器人、CIMS、生产调度及仿真优化等反映先进制造技术的单元或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除为我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服务外,每年都有其他院校(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来我系实验室做实验和实习。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已经实现从零件设计、工艺分析、工厂设计、企业管理到企业运作仿真的系统集成。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数字化时代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几乎所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知识的全方位训练。

已经建成的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建设比较完备的一个人因工程教学实验室,而且建设内容突出反映了国际上人因工程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融入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如信息产品的可用性及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复杂人机界面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体验与展示等。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被许多国内兄弟院校的工业工程系索取和参考,为国内工业工程系人因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例。

物流工程实验室各个部分设备已基本建成。物流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正在进行,软件建设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开发,形成与实验设备配套的软件,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补充物流实验室的教学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而且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实验内容同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室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生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和教学实验建设,熟悉了工业工程新的学科方向,主动参与了所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准备。研究生通过参与开发教学实验,特别是研制实验系统,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巨额的资金,而且也培养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承担了六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约300多万元。

4.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目前,年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专业实验室,以教学与研究互动的原则运行和发展实验室。在教学实验的设计阶段是教师、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策划开发,一旦成熟就完全交给实验技术人员负责运行。

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我们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单元实验和系统实验,以及研究类专题实验和新技术含量的专题实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比如看录相、现场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计算机仿真等。与此同时,也将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始终能够紧跟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针对19门课程,我们已新开设实验40多个,年接纳学生人数1000多人次。

配合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实验室还开发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学。同时实验室接纳本科生的生产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论文训练)SRT项目和研究专业技术的研究生论文工作。此外,还对工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大中专教师进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

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已经成为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篇8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4-03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内涵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教学形式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各教学单元连接不紧密,缺乏沟通与融合;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途径仅限于虚拟课题,实训室建设项目设置单一;师资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意策略空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创作规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社会项目、科技竞赛等融为一体,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工作室进行特色教学,面对市场开放,由指导教师带领工作室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从而将教室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企业车间,扩大了教学活动的范围,缩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学生有更多的自支配学习时间,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可通过探索、分析和归纳,培养自身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灵活性的教学安排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工作室指导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学校尽量减少指令性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支配权,工作室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向外延伸。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实践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理论课重点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并设置具有模拟仿真和实战项目等课程,将工作室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训课根据行业与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内容,进行分析、设计、讲解、讨论和制作等。指导教师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将最新技术和信息融入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过程保持活力。

(四)教学方法的鲜明性

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方案讨论法、模拟仿真法、现场教学法和项目实战法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开放式、案例式和模块式教学手段。开放式教学将工作室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案例式教学通过指导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再通过给定的新案例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操作水平;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有针对性地围绕专题进行教学。通过引进校内外项目,针对项目组织专题讨论,遵循“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并通过讨论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的多样性

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即将基础知识和动态实训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室中的学生可作为设计师或公司员工参与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效率意识,培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还以虚拟企业设计师、公司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身份介入项目课程,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

(六)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加顺利地沟通与交流。工作室中的师生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

(七)训赛结合的创新性

训是在工作室项目任务驱动下进行的职业能力训练,赛是具有竞技性质的真实项目训练或参与各种科技竞赛,训赛结合是基于真实项目或国际、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各种作品展和科技竞赛。依托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推进、小组合作的运行机制,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团队,开展专项训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八)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提交的作业,而作为成果的作业,其构思草稿、灵感出处、材料来源、制作手法等,教师很难看到全过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应以整个过程为依据,教师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设计思维的过程化和实践操作的过程化,教学课程项目来源于社会,对作品的评价将结合社会因素进行,评价更加客观。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通过对省内外高校、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结合艺术与设计系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自2009年初筹建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有环境艺术工作室、动漫工作室、漆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和家具设计工作室等。

(一)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以理论基础知识适度、应用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和素质高为原则,构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有知识、会创新、精技能和懂经营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确定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和创业精神。

(二)创新工作室制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在教学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和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编制,课程项目来自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教师自拟的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技能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组建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理论课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按“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训练、项目实践和工作室实训3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与实践教学横向互相渗透,纵向交替进行,逐步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师资具备合理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授课能力,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师德风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聘请行家、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解决师资紧缺问题;对现有教师进行选拔,重点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学改革及工作室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加强同类院校教师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打造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工作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工作室建设初期,艺术与设计系为相关工作室提供了教学、实训场地和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适当的经费支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由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企业提供师资、技术和项目,通过校企分工协作,进行教学和管理。与社会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黑龙江省漆画创作基地设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五)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包括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指导,教务处负责工作室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艺术与设计系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工作室项目教学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督机构包括教学督导室和教学信息员,由具有丰富教学和设计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督导小组,检查工作室项目教学执行情况;邀请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组等专家参加汇报会、作品展等,定期分析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如教学团队建设制度、教学评价标准、教师激励机制等,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充分调动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章可循。

(3)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强化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检查、学生作品评定、教学质量测评和技能人才评定、作品质量分析、职业资格鉴定、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全面评价与反馈,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4)构建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反馈机制。将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情况、工作室中学生作品得到企业录用情况、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等,作为指导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

(六)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建立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总体规划与论证,制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通过教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跟艺术与设计系签订任务书。工作室应至少有一家合作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工作室可聘请企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与管理。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在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前,向学生公布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和教学课题项目。

(七)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

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组织教学、组织课题实施和对外合作等;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作室日常教学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实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负责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等。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对项目课程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和奖惩等进行细化,完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对工作室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优秀的工作室,将给予一定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责令其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工作室,则取消该工作室。

(八)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分析

艺术与设计系为工作室建设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为工作室发展逐步提供教学和创作的空间,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等,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各自团队正常开展工作。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作作品、企业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提供了平台。几年来,艺术与设计系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作品,基本上来自上述工作室。

漆画工作室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支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创作团队,其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等,获奖40余项,多幅获奖漆画作品被省级美术馆或国家美术馆收藏。

环境艺术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参与社会工程设计5项,承接家装设计方案8项,以及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改造工程项目和校园壁画墙设计与创作项目学生参加2012年中国环境艺术学年奖大赛,获“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优秀奖,是“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黑龙江省唯一获奖作品。

动漫工作室参加第四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2012年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获三等奖;参加第2-5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大赛,共获奖90余项。

油画工作室在校庆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雨后》、《拉瓦姆岛风景》,为学校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

为庆祝黑龙江工程学院60周年校庆,漆画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装饰浮雕工作室在学校艺术长廊进行艺术作品展,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突显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环境艺术工作室、油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设计和绘制的校园涂鸦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艺术与设计系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优化与完善,其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协调、不完善的环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艺术与设计系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工作室师生共同努力,会逐渐完善。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教学环境会给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供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不仅是系部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结束语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室和车间、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界限,拉近了导师与学生、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工作室指导教师之间、工作室指导教师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需要反复研究,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

[2]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3]戚培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1.

[4]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176-178.

[5]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65-67.

[6]佘莉,龙以标.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1(7):111-113.

[7]伍建平.构建数码时代高职插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实践型课程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S2):136-139.

[8]廖建军等.设计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63-165.

[9]陈利荣.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重点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9(6):86-87.

上一篇:小学数学研修心得范文 下一篇:趣味数学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