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26 14:34:42

红色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文化篇1

关键词:红色旅游 海岛文化 资源整合 旅游社会学 佛教文化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靠上海、杭州、宁波大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逐步形成了集海洋文化景观和海天佛国于一体的海岛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普陀山、嵊泗等风景名胜,构成了“千岛之城”独特的山海风光[1]。但相对于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延安、韶山、井冈山等地方,舟山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没有充分挖掘红色旅游的政治导向价值、经济转化价值、精神育人价值、文化传播价值[2]。本文将针对舟山旅游资源结构发展失衡(图1)的现状进行探讨和浅析,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之间的联系(资源整合和服务对接),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1.客源市场的分析

1.1 海岛文化游――多样化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每个游客可以展现出旅游管理和持续性有关的差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海岛文化游呈现多样化;除传统的佛教文化旅游外,还开发出了空中揽胜、海滨探险、海上竞技、海洋科普等充满海洋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与此相对应的是游客结构的多样化,每年除了信徒,香客外,还有大量休闲度假的年轻人、情侣、户外探险者等;职业特点也趋于多样化[3]。

1.2 红色旅游――结构单一

现阶段舟山红色旅游资源[4]主要由革命烈士陵园、大鱼山烈士纪念碑、登步岛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桃花岛革命烈士陵园、东海工委旧址、金维映烈士故居等构成。简单的文物遗迹陈列,不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游客类型较狭窄[5],大部分是本地游客且是来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外国游客和成年游客所占比重低。

2.资源整合与服务对接

从旅游价值链的横向看,旅游业是一个由众多子行业构成、需要各子行业协调配合的综合性产业,每个服务过程的差错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被逐渐放大[6]。长远发展来看,要依托已经形成的海洋文化景观和海天佛国于一体的海岛文化旅游链、辐射红色旅游景点,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对接(如下)。

1.3 完善交通网络

舟山内部旅游交通服务的综合配套和平顺衔接不够,建议政府部门除给与税费减免,减少审批环节、健全资金管理机制,加大了对旅游发展区域的扶持力度等政策支持外,还应尝试发行“红绿”一卡通,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交通衔接切换服务(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游)。

1.4 环境监控

旅游出售的的是旅游经历,而这种经历的质量不仅与顾客服务有关,还包括环境的整体保护与管理。“逃离”城市生活压力的休闲游客更愿意亲近自然。为此,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整合发展在修建基础设施之前,一定要对这些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估,确保岛上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不会遭到破坏[7]。

1.5 资源整合包装

文化品质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红色旅游活动必须优化设计、科学安排、要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求异性、主题性、参与性,逐步推出一批有特色的旅游专线[8],如结合登步岛战斗遗址与舟山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建立抢滩登陆等现代军旅拓展项目;结合普陀山佛教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建立疗养静修基地;如结合沈家门海鲜与喝小米粥、吃野菜等红色餐饮特色游;结合《印象?普陀》实景文化大戏基础上,引入影视剧拍摄,将舟山旅游风貌和红色旅游景点植入流行影视作品中…。

舟山海岛民俗文化极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可以将红色旅游与其结合进行包装。例如:利用舟山贝雕艺术将反映特定革命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的历史画面制作成具有实用性、工艺性、礼品性和纪念意义的贝雕民画;在红色景区周围组建渔民号子、舟山锣鼓、跳蚤会、洲走书等表演团队,将革命题材融入到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中去。这对发展红色旅游商品、提高红色旅游经济、增加社区居民(红色景点周边)就业渠道、实现变废为宝、民间艺术的传承、促进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寓教于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3.社会效益的创造

旅游的开展,往往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和政府的税收,从而再影响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的发展,进而产生乘数效应。

与此同时,旅游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能够利用旅游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促使游客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的过程[10]。以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看,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因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冲击所引起的思想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理想建构空虚的社会现实[11],红色旅游与海岛文化整合发展形成的这种特定的革命生活环境和海岛佛教文化(普陀山观音文化)氛围,势必能够引导游客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14]。

4.小结

对舟山红色资源的整合,要重点依托普陀山观音文化、海洋文化,在丰富和深化原有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使“海洋文化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建共荣的繁荣局面[12]。与此同时,也要延伸旅游服务手臂,更好地实现岛外、岛内服务的对接,实现一条龙服务、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舟山政府门户网.畅游舟山[EB/OL].http://

[2]李琳.论红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普陀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引用日期2012-07-1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06.

[5]阎友兵等.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4-88.

[6]杜建刚,马婧,王鹏.负面情感事件对一线服务人员情绪、满意及承诺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2,8(27):61.

[7]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26).

[8]方世敏,阎友兵.红色旅游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23.

[9]郭旭.舟山群岛红色旅游开发策略[J].科技信息,2007,14.

[10]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J].旅游学刊.2001,6(16):17-26.

[11]郑晴云.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析[J].旅游学刊.2008,11(23):81-86.

红色旅游文化篇2

红色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育的最具影响力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人心,提高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和独特的教育功能。早在2005年的《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基于此在2008年召开的国家旅游局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上则特别提出了“要加强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内涵,促进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因此,应进一步把创新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结合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整理红色旅游活动素材,探索红色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提炼升华红色廉政文化主题,科学推进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目前,红色旅游文化与廉政文化融合运用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亟待挖掘和梳理。诸如:在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中如何打造人、物、事、魂集于一体的红色廉政资源体系,如何创新爱国主义及传统教育一体化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增设红色旅游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创新,将先驱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清廉为民的革命本色、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廉政文化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旅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人民群众等,都已成为当前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廉政教育平台,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使其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成为当下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所以,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和廉政文化的融合运用研究对于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之一。红色旅游资源中的各类符号与不同的题材作为红色廉政建设的诸多组合元素,都具有生动性和不可替代性。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能够赋予廉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也提升了旅游产品发展的空间,拓宽了廉政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是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廉政文化建设二者很好的融合运用,必将更好的发挥廉政文化教育的效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首先,红色旅游资源与廉政文化建设二者融合能够带动红色廉政文化的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在旅游活动中融入廉政文化的精神内涵,能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功能。其次,能够帮助红色旅游实现快速的提升。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素材与内容,有助于进行党的教育、廉洁教育以及革命教育等。有关红色旅游的路线正是进行廉政建设相关教育活动的最优课堂,在旅游的过程中,让游客产生共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廉政教育。另外,还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旅游一样,红色廉政旅游同样具有经济效益,对红色旅游进行开发既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地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就业机会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廉政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腐朽文化开始动摇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其思想道德滑坡以及价值观扭曲现象屡禁不止,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革命先烈故居、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参观学习、教育,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增强党员党性,以此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红色廉政旅游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的活动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感受廉政思想,心灵得到洗礼。例如:让广大党员干部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从中了解红色文化和旅游景点背后的时代故事,让他们对现实的幸福生活和老区斗争环境进行直观对比,受到廉政熏陶和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此类活动可以让廉政教育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让广大学员干部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余广泛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有序的和谐社会氛围。最后,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系列活动,既能够满足旅游者们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需求,又能够让他们受到红色廉政文化的熏陶,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廉政文化的生命力、辐射力和渗透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廉洁的良好风尚。

三、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原则

(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廉政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发展历史,古代的廉人、廉事、廉物等都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浙江的清风园就是我国廉政建设以古鉴今的旅游景区代表地之一。该景区充分利用古代清官典型形象,通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全面展示,既提升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品位,又以独创新颖易于接受的形式吸引游客,使游客们在游览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廉政教育。同时,廉政建设需要对全世界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民族的优秀廉政建设成果进行有益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国内外先进的、新颖的红色廉政建设模式进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

由于廉政建设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其建设中,倘若掺杂虚假内容,则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在廉政建设旅游景区的挖掘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切勿无中生有,应深度致力于将历史的、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廉政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以及廉政建设素材资源。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廉政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要围绕旅游活动这个中心来开展,廉政建设要将制度、组织、领导、队伍等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需要与旅游景点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不是牵强附会。另外,在资源的挖掘过程中要注意以小充大、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那些不能挖掘的不要勉强,顺其自然,依据红色旅游景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游客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坚决反对盲目的开发挖掘行为。红色旅游廉政建设需要稳步向前发展,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三)坚持与时俱进

红色旅游廉政建设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廉政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做到与时俱进,紧靠时代脉搏,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红色廉政建设需要对红色旅游景区的悠久历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并提炼其内涵,为现代社会服务,因此,需要做到既尊重事实又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主题,与时俱进。红色廉政建设需要通过实际的载体来实现,开展群众可以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将廉政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思想,受到廉政教育。

(四)坚持以人为本

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群众,红色旅游廉政建设的创新需要建立在满足游客对旅游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丰富游客的精神生活,提升游客的道德修养。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红色旅游景区既定的历史内容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旅游自身贴近生活实际、贴近游客、寓教于乐的功能,增强感染力的功能。进行红色旅游文化廉政建设需要同时结合历史以及现代,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中融入教育,以游客接受为基本出发点,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接受廉政思想,成为倡导廉政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四、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几点建议

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主要是指廉政文化建设同旅游景点景区、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产品的结合。廉政文化建设是通过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以红色旅游活动为载体,对廉政思想内容进行实地宣讲,达到教育旅游者的最终目的。另外,红色旅游与廉政建设的有机结合,需要准确把握二者的特征,拓宽旅游景区发展的视角,活化廉政建设教育的内容,使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廉政思想与廉政理念,潜移默化中接受“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风尚熏陶。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更好地实现廉政文化红色旅游开发的政治效益,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党和政府应当提高认识,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党和政府有着绝对的作用,它既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又能够提升政府的威信。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上,党和政府要在充分保障人、财、物的基础上,制定高效、可行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案,充分采纳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规划与建设。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1.加强立法与监督指导。

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违法开发行为要违法必究,保证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开发融合市场的秩序。党和政府对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要给予指导与帮助,对廉政文化红色旅游发展中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要给予政策扶持、组织协调和及时的宣传推广。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中可利用的廉政文化,拓展廉政文化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廉政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强旅游的参与性成为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常规工作。

2.加强对投资者及社会大众的思想及行为引导。

红色旅游和廉政文化建设融合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进行整体统筹与规划才能稳步推进,实现其特有的教育功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法让投资者了解廉政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回报,使企业投资者们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廉政文化旅游的发展建设当中来。同时,政府还应营造良好的红色旅游氛围,引导社会大众,借助舆论的力量,促进廉政文化旅游建设的发展,鼓励公众参与到红色廉政旅游中来。

(二)树立品牌意识,彰显地域廉政文化特点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的旅游景区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廉政资源挖掘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比较经典的红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树立品牌意识,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与时俱进,增强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打造红色廉政文化品牌,用做品牌的思路做好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例如:2006年,南京推出了“金陵廉政文化旅游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南京廉政建设的一大品牌。随后,在江苏各地开始涌现一批廉政文化旅游的路线开发,其共性是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2010年9月,以廉政为主题的公园在广西博白县设立。2010年11月,位于陕西省的清正园风景区落成,这是我国第一家以廉政为主题的旅游景区。2012年3月,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区通过将红色旅游资源同自然景观相结合,并融入廉政教育内容,精心打造出“廉政文化旅游专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断挖掘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红色旅游活动,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内涵,为游客出游提供更多的选择成为当下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又一剂良方。

(三)因地制宜,加强廉政教育基地建设

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结合旅游景区自身的人文历史环境与资源,将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自然的融入到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对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序开发,建设一批成熟的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基地。同时,也应当注意红色廉政建设与红色旅游景区的风格融合匹配,通过提炼与整合历史廉政思想,借助勤政廉洁事迹、格言警句以及书画作品、歌曲等载体对旅游者进行教育,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品位,增加其旅游吸引力,将历史的红色廉政资源转换为现实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在廉政教育阵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载体的建设需要在红色旅游景区整体规划之中进行统筹考虑,使其与整体旅游景区风格相搭,做到润物无声,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二是表现手法要做到虚实结合,引人人胜。三是红色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需要进行规范的运作,廉政建设的景观需要与整体旅游景区格局匹配,进行统一管理,在各配套的服务设施中自然的融入廉政思想内容。

(四)整合资源,深入挖掘,建立红色廉政文化的资源体系

我国多数地方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都曾经留下大量的珍贵遗迹,通过搜集整理红色旅游资料,将会极大地丰富廉政文化内容。只要有序挖掘与红色有关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照片、实物、文字记载和人物廉政事迹等资料,结合红色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与优势,致力于开发主题鲜明、形象突出的红色廉政文化旅游重点景点,并在这些红色廉政文化旅游重点景点建立陈列馆,大力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使红色旅游景点成为各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固定课堂,将廉政建设融入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当中去,将廉政建设与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融为一体,必然可以打造出人、事、物为一体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体系。

(五)统筹规划,构建红色旅游廉政文化长效机制

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开发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浅层次阶段,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仅仅是资源的简单重组,加之地方受经济发展现状、资金、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使红色旅游开发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某些方面或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博物馆文物陈列与展示缺少游客视角,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活动较少。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偏重温故,缺乏新奇感受,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资源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开发经营状态,旅游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服务意识不强等,因而在规划方面应当进行统筹考虑。在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包括历史的、现代的以及物质的、非物质的等,对旅游活动中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考量,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合理规划,从而构建一个红色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在构建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一是对红色资源以及传统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实行分类管理,将廉政建设同作风建设、文明城市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并分阶段实施。二要遵循保护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进行合理的开发,谨慎行事,克服盲目冒进。

(六)加大体制改革,创新形式和载体

红色旅游资源要得到充分的利用,首先必须对其宣传的形式与载体进行有效的创新。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游客广泛参与为基础,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形式,扩大宣传渠道,如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进行红色廉政资源氛围的营造。整合视频资源,开辟革命题材影视剧展播,通过老一辈革命者的先进事迹,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赋予新的活力,感染群众。设立红色廉政文化网,大力推行网上教育平台。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廉政教育活动,比如参观遗址、红色旅游体验等。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夯实廉政文化建设基础,突出红色廉政文化主题,开展红色廉政文化进旅游景点景区活动。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诚信主题,将廉政文化溶入到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中,让廉政教育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实效性,在创新载体、延伸触角的同时要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特征。在促进红色廉政文化纵深发展的同时,要充分挖掘红色廉政文化建设素材,共同学习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政勤政的高尚风格,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充分实现红色旅资源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真正扩大红色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红色旅游文化篇3

关键词:洪湖;红色;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洪湖保存有完整的革命时期遗址、遗迹、遗物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应及时抓住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机遇,将洪湖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

一、洪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洪湖的旅游业也逐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水平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旅游服务意识也在提高,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凸显。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旅游业未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具体表现为旅游产业地位不突出、旅游资源与产品缺乏深度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区域旅游合作受到限制等。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洪湖旅游业发展的新出路,牢牢把握机会,促进洪湖旅游业踏上新的发展阶段。

二、洪湖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旅游

1.洪湖红色文化资源

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在后来加以整理开发的革命历史文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指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软件方面指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在内的革命历史记录及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①

(1)洪湖红色文化资源硬件方面。从1927年到1932年的五年时间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逸群、段德昌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洪湖人民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其首府位于现在的洪湖瞿家湾。这里如今仍完整保存了许多革命旧址,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中共湘鄂西省委旧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等。

(2)洪湖红色文化资源软件方面。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闻名全国,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唱遍大江南北。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广大人民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不畏,与反动统治阶级坚决做斗争的大无畏气概,即“洪湖精神”,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洪湖地区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我们姑且称之为“洪湖精神。”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洪湖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吃苦奋斗精神,抗救灾的众志成城精神,扩充和完善了“洪湖精神”的内容。

2.洪湖红色旅游发展

何谓红色旅游?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从整体来看,洪湖红色旅游的发展严重滞后,表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缺乏深度,景区景点的红色文化氛围营造不够,讲解员的讲解缺乏吸引力,旅游营销活动的开展严重缺乏,树立旅游意识的观念不浓等。

三、洪湖旅游发展的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好洪湖独特资源的优势,把洪湖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好,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应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洪湖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提出响亮的旅游宣传口号

新颖的、深入人心的旅游宣传口号能紧紧吸引旅游者。洪湖市可以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宣传口号,作为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主题。如:走进洪湖,忆往昔峥嵘岁月。

2.重视旅游专门人才的建设

旅游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洪湖旅游业的质量。要严把招聘关,挑选优秀人才。在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服务仪容仪表、旅游接待程序和规范、讲解技巧、加强旅游服务意识等。另外,也可以考虑和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3.优化旅游线路的设计

可以设计:洪湖三日游。第一天上午,乘车到达洪湖瞿家湾,游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明清建筑一条街老街,重温革命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情怀。下午泛舟洪湖边,参观游览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AAAA级风景区),同时让游客亲自体验摘莲蓬、捉野鸭、捕鱼的乐趣。晚餐安排一顿有特色的渔家风味野餐。晚上住宿于瞿家湾,游客自由活动。可以选择购买旅游商品,也可以选择观看歌剧表演或观看电影《洪湖赤卫队》。第二天,用完早餐后乘车去乌林,参观游览乌林温泉国际度假区、乌林古战场遗址、陈友谅故里等景点。晚上住宿在乌林,安排游客泡温泉。第三天用完早餐后,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游客自由活动,然后结束愉快的旅程。

4.具备全局、合作的观念

洪湖发展旅游业应该时刻牢记全局观念,善于与其他地方合作,如赤壁、监利、石首、仙桃、荆州、岳阳等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整合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发展洪湖的旅游业,应该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从上至下形成良好的发展旅游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独特的、优越的旅游资源吸引、招揽旅游者,利用优良的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给旅游者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象,从而树立洪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激烈的红色旅游市场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确立洪湖品牌的地位。

注释:

①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②杨明松主编.监利人民革命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

参考文献:

[1]王慧娟.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16).

[2]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02).

[3]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洪湖湿地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28(06).

[4]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以洪湖、监利红色文化资源为主体透视[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红色旅游文化篇4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红色旅游文化篇5

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红色的载体,也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所谓红色旅游文化,是指革命老区的历史、革命故事、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地方文献等等一些增加红色旅游色彩和价值的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强调的是“文化”,即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它是一种精神的承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

一、当前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化发展使红色旅游文化认同受到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整个社会经历着市场化、全球化过程。市场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流动,也带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流动。个人文化、炫耀文化、过度消费文化、金钱文化等对当代旅游者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旅游者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红色旅游文化历史记忆的空间。同时,红色旅游文化历史记忆的淡忘又进一步导致当代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陌生。在当代旅游者的眼里,红色文化生长的历史时空遥不可及,那样“艰苦”和“匮乏”的环境难以与当下的“幸福”和“丰富”生活相对接,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好像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而难以引起深层的历史反思。

(二)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缺乏新意

在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一桌一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红色旅游文化有“名”无“实”。红色旅游发展中有重硬件、轻软件现象,部分红色旅游景区产品陈旧、功能单一,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一些红色旅游文化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如井冈山的旧址和“红都”瑞金等,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效应。

(三)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过于功利化

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曲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质,导致红色旅游文化在个别地方沦为实现世俗的功利需求的工具,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低俗与媚俗。如黄山一景区推出一红色旅游项目,重现抗日战争时期“鬼子进村”场景,游客可以购票扮演鬼子、汉奸、“花姑娘”等角色。红色旅游的过程,不仅是游山玩水的过程,更是人们学习知识、感知历史、提高修养的过程。文化是需要沉淀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直接影响到当代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吸纳。

二、增强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认同的思考

心理认同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对事件所要表达的意义的认同程度,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旅游建设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者心理认同的重要性,最大程度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心理认同度,增强红色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理性认同:打造精品

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精品,是增强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认同的基础。然而由于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模式雷同,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因此,各地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时,要追求主题化的发展,打造精品。譬如江西瑞金――共和国的摇篮,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等等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为了使不同主题的红色旅游文化深入人心,得到有效传承,在开发红色旅游文化时还须不断创新,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和特殊纪念日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定期举办红色主题会展或表演活动,宣传红色文化,从而极大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触及旅游者的心灵深处,促进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心理认同。

(二)感性认同:增强体验

红色旅游文化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但毕竟当代旅游者与那个历史年代相距久远。加之红色旅游又常常以橱窗展示、静态观赏等为主,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较少,游客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知缺乏。为了激发游客对红色旅游热情,扩大传承群体,应将红色旅游文化开发与体验参与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还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扩大宣传范围。江西卫视举行的“中国红歌会”这一大型电视活动,不仅唤起了人们的红色记忆,而且有力宣传了红色旅游,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形式。如果在红色旅游地开展类似的主题活动,使得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始终都在积极参与,那么其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旅游者得到积极地情感体验越强,对红色旅游文化的认同就会越深刻。

(三)行为认同:创新传播

创新传播方式,跟进旅游者的时尚潮流,是增强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认同的媒介要求。对于旅游者而言,在一定意义上,传播方式是否新颖,是否贴近旅游者的日常生活,是否符合旅游者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决定了内容对旅游者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决定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效果。因此,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教育贴近旅游者思想实际。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者获取各类资讯、抒发感想、分享体会的虚拟的个人空间。旅游景区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qq、微信、微博等方式,用旅游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是红色旅游文化贴近旅游者生活,贴近旅游者思想实际的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途径。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项目《心理认同视角下九江地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研究》(编号YG2012125)成果之一。

红色旅游文化篇6

【关键词】义・仁怀・赤水旅游文化研究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旅游的主体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精神文化旅游产品。“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景区是国家确定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带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红军在此四渡赤水,召开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资源。遵义拥有红色旅游景点85处。“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是国家确定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遵义红色旅游总体布局为“一心六区七实景”:一心为遵义市红色旅游集散中心; 六区为长征史诗英雄祭奠瞻仰区,梦回长征卓绝历程演绎区,长征故事经典传奇体验区,走向辉煌长征梦乡村度假区,桃溪花镇美丽乡村安居区,碧云山生态园保护区;七实景为遵义会议址,红军烈士陵园、青杠坡战斗遗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坝会议会址。“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带又是著名的生态旅游精品线。独特的赤水丹霞地貌景观,姿态万千的瀑布群,古生物桫椤群,万亩竹海,让这一景区的生态资源独具魅力。自然生态文化和长征文化的融合,增强了“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的吸引力。近年来,全国掀起红色旅游热潮,红色旅游市场会跃,遵义红色旅游也特续升温。遵义“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赤水“红色遵义,醉美丹霞”品牌的打造,仁怀“旅游兴市”战略的确立,使“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游客接待量将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和22%以上。

作为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随着旅游产业的快迅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者外出旅游,游览美丽风光,凭吊名胜古迹,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尝味道正宗,独具特色的当地美食佳酿,无疑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饮食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是具大的,饮食文化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遵义饮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食物原料众多。原生态的地理环境孕育原生态的饮食文化,打造遵义绿色饮食文化这张名片,对于提高饮食文化在旅游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遵义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遵义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度有重要意义。为营造红色老区合谐,健康的饮食文化和环境,研究饮食文化与红色旅游的有机结合是很有代表性的。把饮食文化与遵义红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开发利用遵义饮食化资源,把饮食文化介入并参与到具体的旅游活动中去,增加遵义红色旅游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遵义红色旅游游经济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遵义西北与四川,重庆相邻,东面与湖南接壤,其饮食文化深受川、湘影响,与同为西南饮食文化圈的川,湘饮食文化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自身特点。遵义地形上有70%的面积属于山地,高山连绵,森林履盖面积广大。崇山俊峻,林木茂盛,竹海成林,体现灵活秀气的原生态特征。境内河川纵横,水质清新,为各类水产作物提供了良好生存条件。遵义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靠保障。

遵义・仁怀・赤水一线下接贵阳,上连重庆,交通便利,区域地理环境好。从遵义途经仁怀到赤水全程高速,只要两个半小时车程。一个地区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便利的交通为开发“遵义红色旅游带饮食文化提供了保障”。

遵义・仁怀・赤水红色旅游带特色饮食:

“国酒茅台”享誉世界,其美誉度为遵义的红色旅游增色不少。品尝美酒,感受博大精深的国酒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旅游。

金钗石斛是赤水特殊的地质气候环境的产物,这种国家二类珍稀濒危植物,在赤水被广泛种植,其药用价值堪比冬虫夏草,素有“干金草”之称,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竹乡人的“摇钱树”。

合马羊肉是黔北颇有名气的特色食品,肉质鲜嫩,不腻不腥,仁怀合马“羊肉街”20余家火锅店,日均销售1600斤羊肉。

“乌江豆腐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高,香鲜辣烫,色味俱佳,以特色泡菜,时令蔬菜为配菜。其主料必定是“乌江豆腐”,“乌江豆腐”是乌江的品牌饮食,久煮不烂,味美鲜香。

筒筒笋炖腊肉是赤水家常菜品。筒筒笋肉质肥厚,脆嫩清香,腊肉香味独绝,两者相互吸味,是炖菜中的极致搭配。在四洞沟景中餐馆里,既有厥类系列恐龙桫椤筵,又有竹笋系列的熊猫筵。而其中的筒筒笋炖腊肉就是相当精美的一道特色美食了。在桫椤群布的沟中景区,人们品味美味佳肴的同时,畅论远古时代变迁的传奇,实在是不一样的旅游感受。

参考文献

[1]张群、赵亚 《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2]《2011-2015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刚要》

红色旅游文化篇7

【关键词】跨文化 导游词 红色旅游史料 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46-02

广西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地区之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各个历史时期,几乎都在广西留下了足迹:以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以及桂林红色文化等为标志,有一大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真正到广西参加红色旅游的入境游客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广西经典的“绿色”旅游(山水休闲游)、“蓝色”旅游(沿海休闲游)中,积极介绍红色旅游史料,从英语国家游客易接受的跨文化角度对红色旅游史料进行英译,满足英语国家游客红色旅游文化需求。这样,可以带动境外游客更多地参与到广西“红色”旅游。

一、导游人员翻译红色文化史料存在的问题

(一)对红色文化史料知之甚少。导游人员学历一般从高中到本科不等,研究生学历较少。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红色文化史料学习多为应试教育需要,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当地红色文化史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英语导游人员由于工作时间弹性大、工作强度大,工作之余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带团时间短的导游,忙于熟悉景区景点常规导游词和带团业务操作;带团时间长的导游,倾向于研究中西文化中的显著差异,如何提高服务技能,或提高经济效益。长期如此,这就促使很多英语导游人员对于历史、政治敏感话题,对于红色文化史料的内容了解范围和深度有限。当入境游客提及相关提问时,往往采取回避或点到为止的谈及。

(二)翻译失误。对红色文化的介绍首先要进行语言转换,导游人员首先需要熟悉两种语言,特别是一些词汇的发音、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习惯用法。英语语言基本功不到位,发音带方言、重音不正确、语法不严谨,用词不准确等语言失误,会导致英语国家游客对红色文化史料在理解上的失误。

同时,由于没有自觉、主动学习等原因,没有积累中国特色红色文化词汇,导致中国式红色文化词汇翻译的文化缺失,不能准确地翻译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词汇。

二、红色文化史料英译原则与策略

(一)严肃、客观、准确的陈述。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导游人员在翻译政治事件时,必须秉持对历史严肃的态度,认真查阅资料、规范翻译。严肃、客观、准确地陈述历史事件的信息,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还可以引起游客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珍惜现在来之不易和平年代的共鸣。

例如,在游客经过市区中山北路时,导游人员可以有意识地介绍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Guilin Office of the Eight Route Army),纪念馆墙上3个名称就能很好地引起游客兴趣。即纪念馆大门挂着的元帅1983年元月题写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两块牌子,还有大门墙上写着“万祥糟坊”四个大字。三者关系为:The Eighth Route Army, also known as the 18th Army Group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group army under the command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ominally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head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Wanxiang Distillery”is a good protection against Japanese armies. 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游客进一步去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

(二)对中国特有的“红色”术语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中国红色文化史料中含有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导游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必须掌握革命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求真、求实地探索精神,大量阅读和分析红色文化史料,在理解中国特有的“红色”术语的文化背景后,对革命事件进行必要的增加或改写,帮助英语国家游客理解红色文化。

英语国家游客在看到桂林漓江两岸农田,在阳朔乡间看到农民劳作时,在农户家家户户悬挂画像时,经常问道相关农民问题,如农民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等。导游人员在进行疑问解答的时候,应该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肯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国家领导人在民族独立、发展道路上的指引作用。如,在回答邓小平同志在广西红色革命史中的突出贡献时,可介绍其领导的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李明瑞、雷经天、韦拔群在广西百色举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指导广西各族人民进行左右江地区“工农武装割据”革命。译文:On Dec. 11th ,1929, Deng Xiaoping, Zhang Yunyi, Chen Haoren, Li Mingrui, Lei Jingtian and Wei Baqun led the famous Baise Upright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which shows under the lead of the CPC, local ethnic minrorities launch the revolution of “an armed independent regim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 Zuojiang and Youjiang area. 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进行准确翻译,体现红色文化史料严肃性和客观性。其中,“famous”的增加,足以证明百色起义的重要性,“an armed independent regim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突出了中国特色红色文化术语保持了中国化。

(三)研究并适度使用英语国家已有的史料。在中国红色文化发展期间,有很多国际友人参与其中,也有很多英语国家文献记载了这段历史。研究并适度使用英语国家已有的史料,在介绍红色文化时,可以更倾向于从英语国家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从而更好地帮助英语国家旅游了解中国红色文化。如,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及《国际新闻通讯》的英、俄、法、德多种文版每期都发表文章和报道介绍中国抗日斗争。

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特色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提高导游人员对红色文化史料的认知有很多方法:政府可以着力建设红色文化史料场馆,进一步规范翻译用词;旅游局行政部门可以加强导游业务学习,请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讲座;导游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人生观,自觉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意识。在日常生活照,导游人员可以通过浏览中国官方对外宣传的媒体(中国日报“China Daily”),积累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专有名词;通过参观广西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配有中英双注解说词),如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等,学习广西红色文化史料的规范翻译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能很好满足英语国家游客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好奇心理,更好地宣传中国红色文化意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朱希祥.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覃丽霞.广西百色红色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特点及理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邓显奕,邓大飞.广西红色旅游区纪念场馆解说词翻译概述[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黄进,邹萍.现场导游[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卢有霞.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国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问题[J].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青年基金项目(2013QN03)

红色旅游文化篇8

1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由保定抗战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8部之多。它们分别是:《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平原游击队》(1955年)、《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小兵张嗄》(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白求恩大夫》(1964年)、《地道战》(1965年)。这些电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它们历经建国初期的试探摸索,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最终走向六十年代的经典确立。这一时期,电影音乐主要采用了配乐的形式,用器乐演奏或无歌词的人声哼唱来表现影片内容。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仅限于渲染气氛和烘托情绪,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千人一面”。电影配乐呈现出依附于影片内容的特点,且创作形式单一,艺术性不强。究其原因是时代政治要求电影为抗战主题和军事思想歌颂服务。在简单意识形态功利目的的绝对支配下,过于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淡化了审美娱乐功能,电影的宣传教化作用被无限放大,从而制约了电影音乐参与剧情创作的深入。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自1959年后迎来了创作高潮,较为宽松的政策激发了作曲家们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热情。此时,《白求恩大夫》和《地道战》的影片配乐一改惯用的西洋乐队编配,转而采用新的中西混合乐队形式。作曲家对器乐音乐的民族化探索构成了影片配乐创作成功的关键。

2 新时期

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保定抗战影片《烈火金刚》。影片音乐《大平原》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电影主题歌。全曲以“情”为主线,旋律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歌颂了对故乡、对战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流露出爱憎分明、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这一时期,电影《敌后武工队》(1995年)和《少年英雄》(2004年),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和《烈火金刚》(2004)的影视音乐均有出色表现。这些影视剧的音乐多采用歌曲的形式,既有高度概括剧情的主题歌,又有用于重要场景抒情言志、烘托气氛的插曲。英雄世俗化的创作理念,摒弃了高、大、全的审美观点,成功定位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歌词内容由单纯歌颂、教化转向对人性的探索和真善美的体味。剧中音画配置的关系已不再囿于音画同步的层面,音画对位、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交替运用拓展了影视音乐的表现作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影片内涵。新时期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歌曲)的创作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对英雄主义的描绘由过去歌颂“神”变为歌颂“普通人”。歌曲表现的英雄形象有情有义,也有缺憾,呈现出追求自然、真切,具有情感共鸣和亲和力的生活化内容。影视歌曲成功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参与到剧情创作中来,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与消费社会的迅速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相联系的,是时代与变化了的观众在(影视)创作上留下的印记”。

二 特点和文化内涵

1 感情真挚,与时俱进

这些电影音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由于作曲家大多历经枪林弹雨,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他们对生死、对和平的体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深厚的生活积淀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中,他们把对国家、人民、故乡的挚爱融入艺术创作,创作出威震敌胆的李向阳、质朴憨厚的高传宝等多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经典的电影音乐犹如战斗号角鼓舞了全体国人的革命斗志,既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抗战记忆,又有以史为鉴、激励现世的意义。它所体现出的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2 燕赵风骨,历久弥新

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保定地处燕赵腹地,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等地貌。历史上这里曾是农耕族和游牧族对峙、交融的前哨。频发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不但蕴育了慷慨悲歌、刚柔相济的燕赵风骨,也赋予保定人重义任侠、安土重迁的品格。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最突出的莫过于根植于乡土艺术中的燕赵风骨。《烈火金刚》里凄楚悲壮的冀中吹歌,《小兵张嘎》中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唢呐、管子、梆笛、板胡等特色民族乐器的运用,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即使是细腻、哀婉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少年英雄》的主题歌),也浸透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风貌。这些歌曲和配乐与影片出殡、结婚等燕赵风俗描写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增强了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它所传达出来的燕赵风骨虽历经时间的磨砺却愈发生动鲜活。

3 抗战文化,意蕴深远

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作为保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影视剧播出以来,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广泛地传播了抗战文化。它们中有歌唱领袖的《的话儿记心上》;爱国爱家的《大平原》和《在太行山上》;有反映斗争生活的《地道战》、《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有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子弟兵和老百姓》;有宣扬正义反对侵略、赞颂革命大无畏精神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五月的鲜花》;还有表现燕赵儿女勇敢正义、不畏的电影配乐。这些影视歌曲和配乐融入时代、地区、民族和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真实地记录了保定抗战历史,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如火如荼的抗战生活。激昂、悲壮的音乐深刻地揭示了影片所蕴含的抗战文化,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影视音乐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深层叙事元素与画面同步存在。音画同步共同塑造的综合视听艺术形象营造出超时空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 红色旅游与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开发

保定抗战文化挖掘由来已久。早在“十一五”规划和第九届党代会,保定市就提出把红色抗战文化品牌培育作为一项战略列入文化名城建设。2007年1月10日,保定市旅游局推荐的红色旅游线路——“跟着老电影去旅行”,被中央电视美假期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由此揭开了保定抗战影视旅游的序幕。与此同时,保定市委审时度势以抗战文化为龙头,深入贯彻《2005—2010保定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抗战影视文化内涵,提出组织创作一批反映保定历史文化和主流人文精神的影视、艺术作品,推出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原创型文艺精品,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诵经典、唱红歌、读红书、讲传统”活动,开启保定首届“红色文化季”,启动“跟着老电影到保定旅行——群星璀璨映保定”活动。2010年8月2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保定日报社联合推出,以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为创作主旋律的大型交响乐史诗《太行魂》,再次掀起抗战文化建设的高潮,打造旅 游文化品牌。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保定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对抗战影视旅游的开发还仅限于影视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许多景点还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走马观花式的行程很难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中,旅游产品简单化、程式化,客源老龄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虽然拍摄了《水上游击队》、《狼牙英雄》等一批反映保定抗战的新作品,组织排演了新剧目和文化节,但是对抗战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没有形成品牌,忽略了影视文化的传播功能,特别是影视音乐文化的传播。究其原因是思想认识不足,整改措施不到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完善对影视音乐文化的认识

影视音乐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音乐文化创造。它包括影视音乐本体研究、文化和音乐的有机联系两个方面,具有群众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影视音乐文化开发,旨在把影视音乐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和阐释,探讨其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根植于闻名中外的保定抗战文化,对它的研究不能囿于影视艺术的本体层面,应运用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更多地关注时代文化、经济教育、社会民俗、民间音乐等领域。一方面从时代、社会、文化的宏观层面剖析燕赵文化环境对抗战文化的孕育,探究保定抗战文学的成因及对影视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影视音乐是人的一种文化选择、一种文化行为的认识,围绕作曲家、剧作家的创作活动,追溯保定抗战的历史轨迹。

2 依托影视科技,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

影视艺术自形成之初就与人类的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特有的视听语言、综合的表现手段、运动逼真的画面使人们普遍易懂、广为接受。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影视艺术表现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影视文化,特别是影视音乐。保定红色旅游不缺文化,缺少的是文化创新品牌和规模化、产业化机制。以抗战影视音乐为例,这些历史厚重、政治色彩鲜明的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与现代观念包装下的大众娱乐性质的旅游业宗旨相背离。因此,如何将丰富的抗战影视音乐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资源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出路在于政治娱乐化,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一方面从市场出发,满足普通消费者娱乐、休闲的刚性需求,用通俗、时尚的旅游产业发展观来重新解构影视音乐资源,使影视音乐传播引发的旅游活动渗透至主题乐园、拍摄基地、音乐节等新领域;另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创建“嘎子嘎”、“魅力狼牙”、“浪漫白洋淀”、“地道惊魂”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影视音乐文化品牌,运用新型技术和影音设备,开发手机铃声、无线音乐、动漫音乐、MTV、广告音乐等现代传媒,拓展红色旅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影视音乐表演空间,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

上一篇:苏武作文范文 下一篇:我的爸爸妈妈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