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红色的象征意义及写作手法

时间:2022-09-17 08:02:47

《红字》中红色的象征意义及写作手法

摘要 《红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象征、反衬及对比手法,再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及深刻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渲染力。红色在《红字》中反复出现,在不同人物身上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海丝特身上,象征着激情、欲望,也象征着新生、圣洁;在齐灵渥斯身上象征着仇恨;在丁梅斯代尔和珠儿身上,也各有代表意义。同时,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衬及对比手法,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红字》;红色,象征;反衬;对比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自1850年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轰动,并获得极大成功。作品中的各种象征和写作手法引起众多文学家的注意并给予各种各样的评论,各种象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同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作家的爱情观、伦理观、时代观及宗教思想等分不开的。《红字》中几种颜色反复出现,尤其是引人注目的红色,更赋予了多种意义。它揭示了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不同方面,对增加作品的背景、悲剧色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红字》中,作者在描写“罪恶”这一主题时,大量运用象征、反衬及对比手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渲染力。

一、红色在《红字》中的总体含义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太阳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两种含义:一是积极的含义,能让人无限联想,是生命、热情的象征,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二是消极的含义,传统上的女人穿的衣服是红色的,异教徒的偶像也常被画成红色。在《启示录》里,大穿着紫色和朱红色的衣服…因此,红色也代表地狱和魔鬼的颜色。红色还代表危险和愤怒。在《红字》中,红色在不同人物身上体现着不同的含义,体现在海丝特身上的红色有几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含义:激情、欲望、鲁莽、耻辱、悲剧;同时也是炼狱之火、是新生、是红十字、是圣洁;红色在海丝特身上所体现的含义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二、红色在海丝特身上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着激情、欲望之火和鲁莽,首先表现在她同齐灵渥斯婚姻上的不理智;她的鲁莽和欲望也表现在她同丁梅斯代尔所犯的罪过上。红色是魔鬼的象征,是血与火的象征,在当时看来,戴着红色“A”的海丝特仿佛是十恶不赦的恶魔。

红色是毁灭一切的地狱之火的颜色,正如齐灵渥斯,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它意味着犯罪者迟早对自己的罪恶付出血的代价,海丝特也不例外。

红色是毁灭炼狱之火的颜色,灵魂在炼狱中得到净化,为升入天堂做好准备。

红色也是阳光的色彩,它照亮着暗淡的世界及人性中丑陋和软弱的一面。当海丝特站在刑台上时“炎炎的午日烧灼着她的面孔,照亮了她脸上的耻辱,她胸前佩着丑陋的鲜红标记”。阳光用在这里是为了突出红字的耻辱,强调女主人公的罪过。

红色也是红十字的颜色,是耶稣受难时的颜色。

三、红色在齐灵渥斯身上的象征意义

积极意义:红色是炉火的颜色,他渴望炉火,他盼望点燃一支炉火去温暖他孤独而冰冷的心。

消极意义:红色是狐狸的颜色,是狡猾和多诈的象征。齐灵渥斯痛恨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奸夫,但他的愤恨在最后一刻才展现在别人的面前。

红色是魔鬼的象征,魔鬼本人不是穿红色就是穿黑色。丁梅斯代尔不止一次说齐灵渥斯是一个恶魔,是罪恶最重要的人。这不仅因为他们是敌手,在丁梅斯代尔死时,齐灵渥斯原形毕露,他是一个被复仇和愤恨所驱使的恶魔。

红色也是鲜血的颜色,齐灵渥斯必须为自己的罪恶付出血的代价,他全身心投入到复仇之中。他的精力和鲜血也被复仇所耗尽,他的敌手的死也宣布了他人生历程的终结。

四、丁梅斯代尔身上的象征意义

就炼狱之火、忏悔和获得新生而言,红色在丁梅斯代尔身上和海丝特身上所体现的象征意义是基本相同的,其不同之处无非是丁梅斯代尔由于其性格上缺乏勇气虚伪而不敢主动站在刑台上昭示自己的罪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负罪感,相反他的内疚感的到来不迟于海丝特。他的红字是隐藏的,自加其身的耻辱和罪恶的标记。虽然他没有勇气当众忏悔,但他的罪恶感是如此沉重,以至于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爬到刑台上去忏悔,忘我于自责的夜游中。他不断地折磨着自己直到死去。因此读者可以感到丁梅斯代尔不会被投入到地狱,而是被投入到炼狱中,在那里他的灵魂将得到净化,他的罪恶将洗刷,天使会把他带入天堂。

红色在丁梅斯代尔身上的另一方面的含义是它也是鲜红的颜色,同时也是他早逝的预兆。他把自己折磨得心力交瘁,他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失败的牧师,认为另一个世界是他最好的归宿。

五、红色在珠儿身上的象征意义

红色是珠儿的主色,红色在清教时代的新英格兰是不合时宜的,在灰暗的新英格兰是不被接受的。红字是海丝特罪恶的标记,而珠儿则是一个自然的红字,不管珠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她总是有红字的含义,而且海丝特也总是让珠儿穿红色衣服,这更使她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红字,一种赋予了生命的红字。

珠儿身上的红字也为灰暗的新英格兰撒下了新的光华,增添了生机和希望。当海丝特抱着珠儿站在刑台上示众时,发现人们是如此肃穆、庄重、充满敬畏。当时的世界太暗淡、绝望。难道人们都如此遵守教义,都没有什么罪过?显然不是珠儿如此可爱却要被社会抛弃,与世隔绝,海丝特的形像在人们心目中的改变,珠儿这个活着的红字也改变了含义。人们改变了对先前事物的看法,改变了观点。

红色是新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标志。

六、反衬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这部杰出的作品中,霍桑也频繁运用了反衬对比手法。由于受作者个性和写作风格的影响,反衬和对比的意义也不是昭然若揭的。

作品一开始,霍桑就悄然无声迹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在一片荒凉丑陋的杂草中,在古老腐朽的狱门旁,怒开着一丛美丽的野玫瑰。难看的荆棘、丑陋的狗尾巴草、腐朽的老狱门、六月刺眼的阳光无不反衬出这丛野玫瑰的圣洁、高贵。还有海丝特怀抱婴儿,孤傲地站在刑台上示众,与刑台下无知的众多的观众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傲视台下虚伪的人们,她高雅、端庄,与老齐灵渥斯丑陋的面容和邪恶的灵魂多么不和谐呀。其实,这是作者潜意识里对美的颂扬,对恶的厌恶。可是在当时清教禁欲主义的统治下,霍桑骨子里还没有惩恶扬善的勇气,只能巧妙的运用反衬,让读者自己去选择善恶标准及真正的道德准则。由于“罪恶”是本书的主题,在描述这一主题时,作者也大量地运用了反衬及对比手法。

海丝特是有罪的,她的罪恶类似于原罪,类似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所犯之罪。原罪谁能没有呢?谁又能惩罚原罪的罪魁呢?《圣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文士和一个法利赛人抓住了一个通奸的妇女。他们让罪人站在人群前,并对耶稣说:“老师,这个妇女在通奸时被抓住了,摩西律法吩咐我们向这样的妇女扔石头,现在你说怎么办?”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任何一个没有罪的人先向她扔石头吧。”接着人群散了,只剩下耶稣和那犯 罪女人孤立地站在那儿。耶稣同:“女人,他们都去哪儿了?没有人判你罪了吗?”女人答道:“没有人了,先生。”耶稣说:“我也不判你罪,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圣经》114)既然万人敬畏的圣子都不惩罚原罪,那些无知的清教徒又何必自诩为圣灵呢?那么和海丝特的罪行相比,丁梅斯代尔所犯之罪是什么呢?霍桑没有把牧师的罪行重点放在通奸罪上,他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双面牧师形象、丁梅斯代尔深受宗教统治,同时又备受人性压抑的痛苦。在公共场合,他必须装成正人君子,高尚无比,受人敬仰、私下里,他也是食人间烟火,有情有欲的青年。在虚伪与真诚之间,他彷徨,困惑、在勇士与懦夫之间,他恐慌迷茫。他渴望美好爱情,但又怕毁坏他的美好名声。他的罪行似乎又不同于那损人利己、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他懦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为他的行为负责。这就是他心灵接受惩罚的原因,为他的懦弱受罚,为他的不诚实忏悔,最后他终于发出:“要诚实,要诚实,要诚实” (霍桑174)的呼唤。同罪而不同罚的对比也体现了作者的疑虑及模糊心态。

对比及反衬手法运用能使作品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红字》中霍桑别出心裁地把人物自身的反差对比的十分鲜明;让我来看一下我们的受人尊重的牧师吧。他是个博学多才,心地善良的牧师,牧师的职责是规范他的教民,使之遵守清教戒律。让他的教区形成一个良好的风尚。可恰恰相反,他自己却首先违反了教规,犯了万人唾弃的通奸罪。这简直就是对清教统治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再看看我们的医生――齐灵渥斯,他是个学者型的老人,他精通医术,相信科学,凭他的学识和智慧,完全可以做一个造福于人类的伟大科学家。他那学者般的博怀本可以包容一切,甚至宽容自己的敌人。然而,“作者却不露声色把他描绘成一个恶魔的形像,给他取了个耐人寻味的名字齐灵渥斯,也就是说他由于缺乏爱心,对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漠不关心。”(York Notes65)对他如花似玉的娇妻也冷若冰霜。一旦妻子红杏出墙,他又立刻变成复仇狂。他运用他那科学家的智慧发明出一种新的刑法――心理折磨法。当他复仇的计划被顺利完成时,他便感觉再无恶魔的事要他来做了, (霍桑,174)于是他的智慧、学识消失了,他的生命枯萎了。普救众生的医生和责备社会的学者再也不能替恶魔卖力了。霍桑通过人物自身特点的对比,运用了不合情理的人格悖论法,揭示出当时清教统治下社会的荒谬性和矛盾性。

在以罪恶为主体,以红字“A”为主线的叙述中,作者除上述象征、反衬和对比以外还有许多。由于深受清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作者只好以这种含糊、漂渺的象征主义和自然反衬手法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也留给读者讨论、争议、思考的余地。

上一篇:民族文化影像中的性别意识:对影片《S玛的十七... 下一篇:《奋斗》的艺术与智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