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12-05 13:35:50

文言文

文言文篇1

究其原因,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上轻“言”重“文”,简略地讲一下字词,然后讨论分析,结果偏离了课标的要求。

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在“文言”。所谓“文言”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课标的目标看,“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换句话说,目的是读懂文章的内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础的东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课堂就应重视基础教学,牢牢抓住基础教学。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词句教学为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读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文”、“言”并重,特别要加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一.重视文言实词教学

文言实词中,首先要重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教学中要将出现的同一词的不同义项进行如教学《鸿门宴》可以整理出“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义项为“交情”,“故遣将守关者”中为“所以”;“幸”:“妇女无所幸”中解释为“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故幸来告良”中解释为“幸亏”;“辞”:“卮酒安足辞”中解释为“推辞”,“未辞也”中解释为“告辞”,“大礼不辞小让”中解释为“计较”等。也可以将不同篇目中的相同义项联系起来加深对特殊词的理解,如,“军”:驻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文言实词中还要抓通假字。通假字是阅读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碍,通假字的教学要注意归纳一般出现的两种形式,一是形近字通假,一是同音字通假(有些音韵发生了变化)。通假字的教学不必花大力气去教,主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归纳,让学生体会。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归纳出同音通假,如“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无能为也已”的“已”通“矣”等;形近字通假,如“秦伯说”的“说”通“悦”。二是对常见的通假字有意识强调,如“反”通“返”(“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见”通“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内”通“纳”(“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等。三是教会学生结合句意看,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一个词用本身的意思解不通,考虑通同音字或形近字,如“曲终收拨当心画”中 的“画”,可结合下句的“四弦一声如裂帛”来理解,“画”应是“划”。

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下车”的今义是“从车上下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转》)。在一次测试中让学生翻译“彦光下车,发?`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学生翻译把“彦光下车”成“梁彦光从马车上下来”,如果我们能从基本的字句文化知识教学,让学生知道“下车”是指官员到任,那么就不会出现此类失误。古今异义,有词义扩大的,如“中国”,古义是“中原地区”,今义是“全中国”,“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是睡觉(包括各种睡姿),今义的“睡觉”在古汉语中用“寐”或“寝”(古汉语中的“睡觉”读shuìjué);有词义缩小的,如“丈夫”,“丈夫二十不取”中的义项为“男子”,今义为“夫妻中的男方”,“臭”古义为气味,今义指不好难闻的气味;有词义转移的,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原来指鼻涕的“泗”淘汰了,“泪”代替了“涕”的义项;有感彩变化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为“地位低而见识少”,今义指“言语、行为恶劣”,“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古义之“鸟兽的爪和牙”,今义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贬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具体句意,认真辨析,讲解清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实词知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视文言虚词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还要重视文言虚词的教学。熟语说:之乎者也于焉哉,以其乃若则秀才。我们今天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就没有理由来放松这些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除前面提到的11个,还有“而且何因所为与”。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析。如“而”,在“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中通“尔”,作代词,你的;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表假设关系;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再如“为”,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是动词“作为”,在“人方为刀俎”中是动词“是”;在“臣请为王言乐”中是介词,“给、替”。

教学虚词时,一要注意词性的变化,词性不同,词义和用法也就有相应的变化,要根据上下文意和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并且”。二要注意同一词性的不同义项。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是“凭借”,后一个是“因为”。

虚词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词义词性的方法:一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二要从语法结构入手。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固定。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名词后的某某者的“者”表定语后置,“者”“也”连用表判断。

三.重视句子梳理

梳理句子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梳理句式。依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用。判断句分不用判断词的,如“青,取之于蓝”,“武,字子卿”;用“者……也”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句末单用“也”的,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有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的,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否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的,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被动句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句子让学生识记几种基本句型,再就是结合现代汉语知识,从句子的主语、谓语动词及相关虚词来把握。二是梳理古今异义,如“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中的“政治”是两个词,教学中一定要梳理出来。三是梳理词类活用。如果一个词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按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所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词类活用现象,掌握其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基本意义。一般来说,当一个词按本身解不通时,意义上无联系的是通假字,意义上有关的是词类活用。

四.重视信息筛选

筛选信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文章内容的综合概括,二是思想情感的把握,三是高考复习中的误点判断。

文言文的常规教学,应以概括内容为主线,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改变课堂枯燥的古汉语教学弊端。以探讨文章内容主线,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教学中要给定目标,要求学生筛选出人物、事件、感情、道理等信息,并提炼、表达出来。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新课标又要求“体会民族精神”,那么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就不容忽视。教学中主要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并能正确评论。这样也就收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要潜移默化,忌过于直白的说教。

在高考复习中,一要重视信息筛选,二要重视误点判断。误点判断要找准信息点,防止张冠李戴、已然未然相混等。

文言文教学应从字词入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落实字词,读清句读,理解文意。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最好是读(识文断句,发现问题)、讲(字词句、文化知识)、读(理解文意)、议(讨论内容及表达)、点(点评)、探究(课后两类题:字词句的归纳及迁移,内容和写法的自我看法)。

文言文篇2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原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与现代文都是互不相干的,自2002年试卷有意将两者打通,在文言文中渗入了现代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考查后;越来越多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测试方式被糅进了文言文试题中。今年第14题“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既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试题在适度限制下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泛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河床上流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独立见解。

文言文篇3

好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文”的熏陶或“言”的理解,而是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水融,在情感的把握中掌握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传承文明,最终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而不是视为畏途。

一、诵读是沟通“文”与“言”的桥梁

文言文语言凝练,文气贯通,适合诵读。古人读书大都使用这个方法,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再现了那人声鼎沸的诵读情景。当然我们现在不倡导这种和尚念经的读书方法,一读可以读半天,读到可以溜号儿,今天的学生毕竟与旧时代学生的学习内容、科目截然不同。但是作为语文,没有“读”的功夫就没有基本的感悟。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学生的读。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章义正辞严,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1.文章共五段,哪段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生在浏览之后很快得出结论――最后一段。

2.读一读,看看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在学生的自我感受阅读和齐读之后,有了这样的体会,“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这句意在激励。“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则意在警告,以此警戒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3.怎样读出这种感情?

激励的语句应读得慢但却昂扬,而警告的含义则要通过缓慢而悲凉的语气表达出来。

当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诵读指导和示范阅读之后,在师生共同的诵读体验和实践中,文意不言自明。由此便过渡到第一段的阅读,并在中心论点的解析中扩展到其他段落。老师或读或问,学生或思或答,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情感的熏陶,更有知识的落实,整个课堂文气弥漫,意兴盎然。

通过诵读,可以品味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文脉。正是在这样大量的诵读实践中,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得到了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舍得时间让学生读,很多的“言”的问题是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解决的。

二、理解是因“文”悟“言”的钥匙

现代文言文的教学当然不同于古代的教学,它更需要学生边读边理解边记忆,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言现象,又必须在理解全句全段甚至全篇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准确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如《师说》第二段的教学,不妨重点抓住三组对比来展开。

1.首先找到第二段的三组对比。

古圣与今愚、爱子与于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2.这三组对比作者用来论述什么观点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作者用三组对比阐述六类人对待从师的态度,其结果是怎样的?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在这样的三种结果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作者的感情是越来越激动的。

5.从哪里表现出这种激动?

“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和“其可怪也欤”。

从这三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批判的对象从“今之众人”到“于其身也”,再到“士大夫之族”,可以说,批判的矛头所指,范围越来越小,地位却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强,感情当然越来越激动。

在这过程中,看“其”字的用法,“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示推测,姑且是不确定。而“吾未见其明也”是明显的陈述句,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做法的否定。到了“其可怪也欤”中,作者是惊讶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怪现象,很明显的一个反问语气。很显然,除第二个“其”是个代词,其他的两个则是副词。

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本段的重要内容解决了,同时还可以带动本段其他的“其”字的用法的理解,再加上对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最后一句“吾其还也”中的“其”的婉商语气以及《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祈使语气的复习,“其”这个虚词作为副词的几个义项就全面了。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点内容,但虚词只有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孤立地讲虚词的用法毫无意义,而在这样的对文章的理解中,虚词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文化的解读串起“文”与“言”

文言文不仅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还承载着文化,学习文言文当然要学点儿文化,这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以《师说》为例,《师说》一定绕不开一个“师”字,对于这个词语,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词语简单地处理和解释,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

1.师有“经师”和“人师”,那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是什么师呢?

当然是人师。所谓人师,是“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所以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这是作为名词的“师”,那么文中其他的“师”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吾从而师之”等等,这些“师”,或用作动词,或词类活用,虽词意丰富,但并不难理解。

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同时又由这个词语拓展开去,加强了对老师的含义的理解,对学生的思想的形成也是有好处的。

2.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是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很显然,这是一个省略句,如果把成分补充完全应该怎么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补充出来――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这时便具备了文言文的语感,不断积累和强化,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说过:语感是文言文“言”的最高层面。语感一旦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就具备了。而这语感又是在这语言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四、作业是“文”与“言”的落实和补充

教师讲过的知识如果不落实,就还不能算是学生的东西,当然也就更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时,作业就显得很重要了。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课后留作业,其实作业还可以留在课前。对于文言文教学,课前作业的确是有其优势和独到之处的。

在《师说》的教学中,在第一课时可以预留这样的作业:

1.找出你认为文章中最容易错的五个词;

2.找出课文中能作为高考试题的五个句子,并圈出考点;

3.为《师说》设计一个板书。

这些作业的布置,极富有弹性,同时又把课文的学习与高考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找这样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高考考点的敏锐的感知能力。经过不断的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便会敏感起来。

第二课时后,可以留这样的作业:

1.背诵《师说》;

2.联系《师说》,抄录有关学风问题的困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3.整理“师”和“道”两个词语,还有《师说》中的重要语句四个。

现在,很多老师忽略作业这个环节,其实,只完成练习册是不够的,作业仍然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文言文教学的作业仍然需要扣紧“文”与“言”。这既是课堂内容的复习,又是课外知识的迁移,更是一种拓展与升华。这样课内课外的结合,才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是文章,里面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黄厚江老师这样界定“文”与“言”:文言文教学中“文”的内涵应是文章、文学和文化,而“言”则是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由此可见,不论“文”还是“言”都有多重含义,所以不应该是单纯的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

文言文篇4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名言(最新版)

1)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2)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战国诗人

3)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

4)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5)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

6) 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7) 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8) 养真(陶渊明)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0)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11)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

12) 一言九鼎。——清·李绿园

13)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唐·陈子昂

14) 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凭也,天下之结也。

15)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句子(精选版)

1) 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2) 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3) 养真(陶渊明)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6)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

7) 诚篇明(礼记)一言九鼎。——清·李绿园

8)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唐·陈子昂

9) 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凭也,天下之结也。

10)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

11)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2) 明篇诚(论语)忠信所以进德也。——《易经》

13) 澄怀(清·金晓)信为万事本。——唐·褚遂良

14) 德不孤(论语)诚者圣人之本。——宋·周敦颐

文言文篇5

关于文言文的至理名言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3、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13、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6、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7、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0、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1、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2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4、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2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关于文言文的至理名言二

1、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5、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8、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9、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12、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1、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言文篇6

文言诗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就要求文言文阅读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相关方法,补充学生需要而在注释和工具书里找不到的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结果。这是属于一般层面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

二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要学习相应的赏析技能,能自主赏析文言文本;二把从文言文中学习到的文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从课标的要求以及现代社会缺乏语言环境等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学习文言诗文,要先学“文言”后学“文”。也就是要先“读懂”文言诗文,再去赏析文言诗文。

先谈学“文言”的问题:

先学“文言”,也就是首先“读懂”文言诗文,主要是落实以下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诗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

(1)常见的文言体裁及其特征,如“书”、“记”、“传”、“说”、律诗、绝句、词、曲、令等;

(2)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创作诗文时的背景、创作缘由。如教学《小石潭记》,就一定要让学生清楚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他当时的心境。

(3)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现象。如姓、名、字、号,古代纪年,古代道德、风俗习惯,自谦、避讳习惯等。

2.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词法、句法、修辞手法等。主要有:

(1)“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词法。学习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语义和用法。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两句中的“策”分别译为“鞭子”(名词)、“鞭打”(动词)等。据统计,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常见实词180个左右,重点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

(2)“倒置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法。如“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一句,正常语序为“弗怠之”,体现的句法规律为:代词做宾语的否定句,代词提前;

(3)“比兴”、“互文”等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如《蒹葭》一诗中的“比兴”手法;《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最为典型)等。

3.读准字音,读好文言诗文中的节奏停顿。这个目标要求看似简单,实则较难,也极为重要(但这一目标要求恰恰被许多老师所忽视)。这是因为: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文言诗文,不仅是学习目标,更是学习文言诗文的重要手段。余映潮老师提出过朗读有八“是”的理论,即:朗读是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是一种灵动多姿、丰美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细节;是让学生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对学生的气质培养;是引导学生分析解课文的一种特别手法;是学生语言学用语言积累的一种途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这八“是”极好地概括了朗读的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文言诗文的教学。

而要想读好文言诗文,首先就要读准字音,尤其要关注生僻字、常见字的古音读法。其次就是要能准确的断句,读出节奏。文言诗文的“断句”又称之为“句读”,是古人学习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句读”的基本规律,如: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根据句式结构断句;根据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断句等。

古人讲究“吟唱”诗文(笔者窃以为古人吟唱诗词,就像现代人唱流行歌曲一样),我们现在虽然不宜要求学生“吟唱”,但一般的规律是应该掌握的,比如诗词的朗诵,一般为“上声拖长,去声快”。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不掌握这样的规律,是很难读好的。

另外,文言诗文是非常有节奏的,经常出现“二二三节奏”、“二四节奏”、“四三节奏”等。如七言诗词常见为“二二三”节奏,如“红军/不怕/远征难”。

等等。

只有这样“读好”、“读懂”了文言诗文,学生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培养出文言诗文的语感,才能进一步理解学习文章。可以说,这是深入、有效学习文言诗文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点:

1.文言诗文无需逐字“串讲”,翻译时不宜“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我们在这方面学习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2.要强化语言积累。让学生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再谈“后学文”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学文”指的是在读懂文言诗文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赏析文章。理解、赏析的对象,不外乎是文中的“人、事、景、情、理”,以及文章特有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结构手段等。

对文言诗文的赏析的着眼点,余映潮老师在他的论著中,有着详细的分析阐述,笔者拜读后大有收获,现据自己的理解转述如下:

1.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文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思之美。

2.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文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繁简。

3.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文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段、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很多手法,对此余映潮等名师大家有许多专门的论述,如余老师就曾总结过“背景点示”、“文(诗)意概说”、“字词品析”、“诗联赏析”、“集美品读”、“画面欣赏”、“思路分析”、“音韵感受”、“特色概说”、“联文比读”等近二十种方法。在此不多述,但据笔者自己的学习理解和工作感受,想强调两点:

1.要加强诵读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诵读应该贯穿在文言文学习的全部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指导,或者说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极其粗糙。余映潮老师曾提出教学警语:

“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差的教学技能就是朗读指导技能。”“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教育离不开这样几句话:大声的读起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朗读指导应该具体而细腻。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读出文章层次,读出文章重点,读出文章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要让学生读得有情调,有情味,有情趣。

2.要注重提炼规律。

初中阶段所选取的文言诗文虽然创作时间跨度大,文体众多,作家的文风也迥然不同,但是做为教师,应该认真地研读教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文言文篇7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为文言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诵”“说”“背”“用”文言文五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1.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断句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1.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某一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就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背诵奠定了基石。

2.诵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也是理解课文、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前奏。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强调的也是通过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要朗诵好文言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如下环节指导。首先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查资料,资料都无法解决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认为学生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情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事实上,诵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一方面要守住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强化“读诵悟情”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延伸到课外,留诵读作业,开诵读会等。

3.说

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流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

4.背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在落实方面,可设置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家长关。每次背诵的内容可由家长督促检查,背熟后家长检查签字。二,组长关。早自习由组长复查,进一步落实,组长检查后,报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5.用

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外,还要把所学知识用在文章里,使文章精悍凝练。在现代文里引用具有哲理的古诗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妙笔生花;用文言文练习写作,还可巩固所学文言文知识。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文言文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始终是我们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创造力,获得思想的启迪。实践证明,惟有如此方能使文言文教学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文言文篇8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诵读; 鉴赏能力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就谈谈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①播放影像资料。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②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③背诵相关诗文,以激发兴趣。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也怕痛,荷锄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④诵读作者的其他诗文或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可以应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感到满足,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不能机械重复的读“望天书”,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结果是脑子里什么都没装进去。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学生爱上了文言文,那一点时间就花得很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 ),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的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培养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记者节范文 下一篇:舍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