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言文的“文言味”

时间:2022-03-13 02:38:43

探究文言文的“文言味”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记载着精彩的历史故事,蕴涵着仁人志士的高尚节操。学好文言文,能提高文学素养,能了解悠久历史,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文言文因此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纵观现状,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学习文言文“如同在看天书”、“比英语还难”。虽然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可部分学生还是望“文”生畏。老师也怕上文言文,逐字逐句地串讲,枯燥乏味,课堂死气沉沉。其实,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解读方式,文言文也不例外。要想激活文言文课堂,就必须上出“文言味”。

一、 读出文言韵味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更加注重韵律,有一种和谐的音律之美。朗读起来,声情并茂,书声琅琅,不失为一种艺术的享受。文言文要想读出美感,读出韵味,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教师可以范读,给学生最直观的指导。文言文中,通假字、古音字、多音字较多,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同“弼”,读bì,《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否”读pǐ,《郑人买履》中,“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解释为量长短,读duó。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进而掌握朗读技巧。

读好停顿。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培养语感。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处理也需要技巧。首先,发语词后要停顿。比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句,发语词“夫”后应停顿。其次,单音字变双音词要停顿。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地”是土地,领土;“方”是方圆。不同于如今的“地方”之意,所以两字中间应停顿。再次,语法决定停顿。文言语句中,主谓宾之间一般需要停顿。

读出语气。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比如,《愚公移山》中,请两位学生读智叟和愚公的对话,读出话中的弦外之音,从而体会人物心理,剖析人物形象。

二、析出文言滋味

实词和虚词是构建文言文的砖瓦,只有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读懂文言文。初中阶段(包括诵读欣赏)共有三十多篇文言文,涉及的实词和虚词多不胜数。单靠死记硬背,既劳神劳力,也效果不佳。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析字法。每个汉字由字音、字形、字义组成,教师可以按古汉语的六书知识,根据字形析义。《狼》中,“顾野有麦场”中的“顾”从“页”,是“头”的意思,本义是“回头看”。从文言文的活化石――成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如左顾右盼、义无反顾等。这样析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有效且有趣得多。

归纳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会学”。学生学完文言文,应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整理一字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如“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意思:代词:指代具体的人、事、物;动词:去,往;助词: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学生边学边归纳,就可按具体语境判断字义。总结规律,整合零散的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读法。文言文用单音字表情达意,而现代文用双音词。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的翻译,应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并熟练进行“单双”的相互转换。比如,《幼时记趣》中,“必细察其纹理”中的“察”字,如何用猜读法翻译呢?第一步组词:观察、察觉、勘察等,第二步根据语境,判断最合适的解释,察觉或者勘察“纹理”,显然不合适,在这个句子中,应该解释为观察。

三、品出文言美味

古典文学中不乏精粹美文,文言之美,不一而足。

韵律美。唐诗是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讲究句式整齐,每句的字数相同,中间两句多用对仗;讲究音律和谐,要求平仄,不得改变韵脚。杜甫的《望岳》,结构工整,韵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雅趣横生,将文字的韵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精炼美。文言文语言简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既交代了夜游承天寺事件的六要素,又勾画了庭中月色的空明澄澈,最后借助“闲人”一词,精妙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境。真是叙事、写景、抒情三结合,而全文仅八十几个字,可谓字字珠玑。

画面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譬如《三峡》。文章开头“略无阙处”和“隐天蔽日”,连绵高峻的群山画面就此展开,“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湍急的水流画面跃然眼前,“清荣峻茂”,又将画面切换到山青水秀的景象,“属引凄异”,将画面定格在凄凉的氛围。

古典文学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叙事描写之美,给现作提供完美的模式。阅读欣赏是基础,理解运用才是根本。学生在阅读大量文言作品的前提下,多品味,多借鉴。在写作中,如果能够从中汲取精华,或套用结构、或仿写诗句、或化用意境,将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手法转为自己的手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激发自身创造力。

四、悟出文言情味

学习文言文,不单是简单地识记几个文言实词,吟诵、欣赏几篇美文而已,更要挖掘文言作品内在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文言文蕴涵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的精神。《晏子使楚》中,晏子的不卑不亢和能言善辩,《治水必躬亲》中,海瑞的为民请命和清正廉洁,《陋室铭》中,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这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学习古文,才能了解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传统。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传承。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让学生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将古训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曾经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苦难?”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试金石,可测出是强者还是懦夫;有的说缺乏苦难的人生很单调;有的说苦难激发斗志,挖掘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生没经历困境和苦难,会怎样?”学生回答,会贪图安逸,会好逸恶劳等等。我最后总结:我们怎样看待苦难?人生处于顺境时如何自处?处于逆境时,又如何应对?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作为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教材中的真善美去感化学生,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文言文的优势所在。

对于文言教学,应该注意文言文的“文言味”。展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汲取营养,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充分启发学生思考,从圣贤的高风亮节中,寻求精神家园,获取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临江初级中学(226100)

上一篇:如何矫正小学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让教学“示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