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范文

时间:2023-02-27 14:09:22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句子成分位置;文言文倒装句句子成分位置;对照比较;理解

Learning a breakthrough classical inverted sentences

Chen Ming-shi

【Abstract】Students to learn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classical inverted sentences, trying to Modern Chinese general declarative sentence elements position with the classical flip the sentence sentence ingredients position comparisons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so that students learn classical inverted sentencesto find a breakthrough to achiev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the types of classical inverted sentences.

【Key words】The general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gredients of modern Chinese position; Classical flip sentence of component position; Comparison; Understanding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总是感到很困惑。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那个句式是定语后置,那个句是又是介宾结构后置,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学生出现这就情况主要是初中新课标大纲规定,中考不考句子成分的划分(分析)。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学生们本该在初中就很熟悉的一般陈述句各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各个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竟然一无所知。殊不知这一知识点的缺失给读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影响更大。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倒装句的困惑,笔者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文言文倒装句之所以称之为倒装句,主要是它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个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文言句式的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对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来说是颠倒了。要想弄明白文言文句子哪个是前置句,哪个句子是后置句,就必须熟悉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的结构位置如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具体例子如:[在和平时期],(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祖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

(说明:为了简化句子成分的划分,在本文中我们用符号法来标示各句子成分,主语用双下划线标示,谓语用单下划线 标示,宾语用下波浪 标示,定语用圆括号( )标示,状语用方括号[ ]标示,补语用单书名号〈 〉标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些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我们可借用一个口诀结合以上给的实例去分析记忆。这个口诀是: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为“补”;

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

(说明:在口诀中我们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称之为“主干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叫做“枝叶成分”;“‘定语’必居‘主、宾’前”,意思是说“定语”的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在“主语”“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主语或宾语;“‘谓’前是‘状’‘谓’后为‘补’”,意思是说“状语”位置是在“谓语”之前,用来修饰谓语,“补语”的位置是在“谓语”之后,用来对“谓语”的性状等的补充说明;“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意思是说句子中后面带有“的”字的句子成分是“定语”,句子中后面带有“地”的句子成分是“状语”,句子中“得”字之后的成分是“补语”。)

教师可以多找一些陈述句,利用以上介绍的实例及口诀来指导学生去划分句子成分,让学生尽快熟悉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学生们只要把文言文倒装句式各成分的位置与之作比较对照,找出差异,对文言文倒装句那种无所适从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一、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1. 甚矣!汝之不惠!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这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 太厉害了,你不聪明!

2. 在哪里呢,公子能急人之困!

拿这两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文言句子的谓语“跑”到主语的前面去了,我们就把这个的文言句式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置”“主谓倒装”。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宾语前置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沛公安在?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一言以蔽之。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种类较多,我们就举常见的这几类来作说明。这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古代)的人[不]我欺骗啊。

2.沛公哪里在(介词)?

3.句读不了解,疑惑不解除。

4.[除了这个人],我谁与(介词)同道呢?

5.一句话用(介词)概括它。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用作动词的宾语(1、3句),还是用作介词的宾语(2、4、5)句,宾语的位置都“跑”到前面去了。我们就称这些句子为宾语前置句。这样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翻译时要把宾语和相应的动词或介词的位置对调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定语后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的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常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如:

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以上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计策没有定下来],寻求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得到

2.马(日行千里)的,[一餐有时]吃完(一石)的饲料。

3.官员(能不改变他的志向)的。

4.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也容易发现定语都“跑”到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后面去了,这种句式我们把它叫做定语后置。这样学生对什么叫做定语后置也就不难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时一定要把定语和中心词的位置调整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习惯把介宾结构放在谓语词前作状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之后。如:

1.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 乃以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上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事情危急了],请让我奉命求教[向孙将军]。

2.就用蒙冲斗舰十艘,载上干燥的柴草,并把油灌到里面,外面包裹[用帷幕]。

拿这两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也容易发现介宾结构(状语)都“跑”到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后面去了,这种句式我们把它叫做介宾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这样学生对什么叫做状语后置也就容易理解了。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翻译时也要把介宾结构和中心词的位置调整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常式句 变式句 倒装句 古今互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新课标规定的目标任务很明确,而事实上,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一看见文言文就感到头痛,自然而然就产生排拒感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讨厌文言文的,相反,一开始,一听到《赤壁赋》,一听到《劝学》便心向往之的同学并不少,对于一些课外接触到的一些精彩的文言语句,甚至还会进行抄录,深觉文言文的富有魁力,但到了课堂上,却就觉得文言文是那么的面目可憎,不愿多看一眼。究其原因,就学生而言,会觉得文言文距离现今社会太远,“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其词汇、语法和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与现代文有“隔膜”,有一种“难且无用”之感。就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失当,把文言文当作外语来教,逐字逐句串读翻译,架空了文言文与今天的关联,无形中加重了学生与文言文的隔阂,让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事实上,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表面看来区别很大,但从本质上来看,古今汉语同饮的是一江水,其变化并不是那么大得惊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割不断的,”众所周知,汉语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汇和语法)中变化最快的是语汇,经过变化,虽然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但无论怎样变化,一定是有迹可循的,这些义项之间一定是有所关联的。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是有自己的传统的,其中自有血脉相连,真正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的也在少数。所以,对文言文,我们大不必觉得“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文言文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天堑。

下面就以文言文中的可以说是学生觉得最难掌握的倒装句为例。

一、以今说古,化陌生为相识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此类以语法知识为主的知识内容,本来就已显枯燥,如果再加上老师只是一味的讲概念,讲意思,基础差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不知老师所云也就无足为奇了,而基础较好的同学虽然能够勉强跟上,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强打精神。我们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出作用来了,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却只沦为了“记”的主体,或者根本就在课堂上消失了,他们会认为内容枯燥、沉闷。这样的结果是台上老师讲得很吃力,台下的学生听得也很吃力,但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很低,对于课本上的例句,很多还是要靠强记强背,而对于课外的文言文,却很少有学生会自我分析,甚至很少有学生能自己读懂一篇浅易文言文。

正如词义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一样,句式的演变也是一步一步逐渐形成的,这时,我们不妨换种思维,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解读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这样就能化陌生化相识,化隔阂为亲切了。

众所周知,从一般汉语的句式看,通常的语序是定语――主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这类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常式句。而有时为了某种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将语序颠倒过来,这类句式就称为变式句。常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句子,变式句则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句子。而变式句最为常见的几种类型也即是我们文言文句式中所强调的倒装句是的几种类型,即: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与名篇联系

变式句变化的不仅仅是外在语序之形,更主要的是变活了句意之神。作者采用这样的句子则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往往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就能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句子,如:

①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②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④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孙犁《荷花淀》)

在例①中,“怎么了,你?”可谓是一主谓倒装句,在这里,将谓语“怎么了”提前,有力地表现出了水生女人对丈夫关心、急切的心情,符合当时说话时特殊的情境。

同样的句式我们还在《祝福》中遇到过,《祝福》中有两次写到四婶不让祥林嫂拿祭祀用的器具的情节,前一次四婶的语言是“祥林嫂,你放着罢!”后一次则是“你放着罢,祥林嫂!”比较两个句式,虽然这两个句子表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因为句子成份位置的不一样,两个句子语气、表意自然就有了不同。前一次语气较舒缓,是提醒之语;而第二次则可以说是近乎声嘶力竭了,是一种强制性的命令,而对祥林嫂的打击也要重于第一次,以至于“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在例②中,“蓊蓊郁郁的”作为“树”的定语,被单独提出,置于“树”的后面,并用一逗号隔开,有力地突出了树木的茂盛,为后面描写月光透过树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等描写打下了伏笔。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这一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定语后置句了。

同样的在例③中,“空的”定语后置,表明祥林嫂没有讨要到充饥的食物,突出了周围人的冷漠;“下端开了裂”后置,则突出她沦为乞丐时间之长。

在例④中,,按照常式句的模式,本应表述为“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在那芦苇的海里出入”。这样的表述略嫌苍白,现在“在那芦苇的海里”作为“出入”的状语,后置则突出了她们活动的地点,也突也了“荷花淀”的特点,显现出了白洋淀的人们对家乡的自豪,以及那份爱她,保护她的决心。这样,状语后置就收到了常式句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状语虽然是修饰谓语的,按照常式句的要求,它理应放在谓语的前面,但在有些句子中,它却被放在了整个句子的前面,变成前置了,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这里,“轻轻的”并不用于修饰“我”,而是修饰“走”,只有这样,前面这个句子才能和后一句子用“正如”连接起来,这是一句典型的状语前置句,“轻轻的”状语前置,很好地描写了诗人来到康桥时不想惊动任何人和熟悉的康桥的情形,同时和下一句中的“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轻轻的”虽同为状语,但却位置不同,这样既构成诗歌的音韵美,又通过反复的修辞,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但此类状语前置句,在大纲所要求掌握的文言文中倒装句中并不作要求,因此可略过。

(二)与生活联系

除了在课本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此类句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是会经常遇到,甚至于自己在不经意中还经常运用,如自告奋勇要做某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我来做”;和家人说再见时,我们会说“再见,妈妈”;告诉对方要某件东西时,我们会说“我要那件衣服,红颜色,格子的”;告诉对方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时,我们会说,“那时我在看书呢,在家里”……

以上这些句子,我们稍加分析,其实马上就能明白它们分属于宾语前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句。所以,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倒装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应对它感到陌生,更不应该把它当作一座不可逾越的山,从心底畏惧它、排斥它。我们只要以今说古,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与语境联系

另外,在讲解句式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以概念讲概念,我们要知道,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句式的运用、变化,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习惯或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它根本上是为作者表达思想、情感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讲解句式的时候,一定不能为句式而句式。如在分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时”,并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这是个宾语前置句,这里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确在朗读的时候,这里的“句读”“惑”要读重音,突出这里“不知”“不解”的对象,从而为后面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垫下基调,也突出了作者所谓的“师道”应该指的是跟随老师学习,以解决人生当中的一些疑惑,而非一些技巧技艺性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朗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时,也要重读“利”,重读“强”,以突出虽无外界好的条件,但凭借内心不懈的毅力,我们同样能够获得成功,而这,无疑比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更能在他们的内心掀起波澜,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句式的特点,又让学生体会了应该怎样朗读以体现作者的情感,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人文性,可谓一举多得。而我们很多的老师在教授倒装句式时,只是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非“传其道解其惑”,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变得枯燥无味,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注意到这是一个什么什么句式,对其他的则视而不见。我们就像那个买椟还珠的郑人一样,只看到了那只椟的做工精细,装饰华美,而完全忽略了那颗静静躺着,却又熠熠生辉的宝珠。

这样,通过与名篇联系、与生活联系、与语境联系,以今说古,我们会发现,原来倒装离我们如此之近。对于文言倒装,我们也就化陌生为相识了。

二、以古说今,化隔阂为亲切

在解除了文言句式倒装句的陌生感之后,我们接下去还可引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代的社会中,让学生以古说今.“用文言句式”说话,化隔阂为亲切,告诉学生文言句式我们也可以自如运用,它并不像我们开始想像的难以掌握。

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我是如下处理的:

(一)善反其道行之

首先投影展示“猫在池边捉鱼。”这一现代文的常式句。就在学生莫名其妙,不明老师意图的时候,我请同学用文言文来表述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这下课堂马上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翻译”:猫捉鱼于池侧;猫捕鱼于池边……

这时,我把学生的译文记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注意除了用词的差异之外,译文和老师投影的句子还有何区别。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马上答出了现代文的是一句常式句,而文言文的是一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句。这样对于状语后置句有了一个生动的认识。

这时,我又适时提出了,“如果我要表述的是‘小猫在池边捉鱼’呢?用文言文又应该怎样表述?”马上就有学生说了:“这还不简单吗?小猫捉鱼于池侧呗!”我并没否定这个答案,只是提醒学生再思考思考,看还有没有更富文言色彩的句子来表达这一内容。没多久,果然就有学生提出了“猫之稚者捉鱼于池侧”“猫之幼者捉鱼于池侧”等类似的答案。这样,在师生进一步的互动之后,定语后置句的特点也就相应解决了。

接下去,我又趁热打铁,说:“如果小猫在池边捉鱼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如果小猫爬到树上想去抓鱼,那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了,哪位同学来用文言文描述一下这件事情,并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呢?”这时的学生可以说是完全被老师调动起来了,一个个都尽力思考,跃跃欲试了,这样,“怪哉,猫之幼者欲捉鱼于木梢”如此富有文言气息的句子也就自然而然的从同学的口中冒出了。我又适时的提出,为何不表达为“猫之幼者欲捉鱼于木梢,怪哉”呢?学生马上就纷纷说语气不够强烈,不能表达值得奇怪的感受。我又请同学回忆一下,看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有没有类似的句子,不久,就有学生说出了“甚矣,汝之不惠”。这样,主谓倒装句的句式特点以及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也就在师生的互动探讨之下被形象地掌握了。

接着,我又投影了同学课文中学过的几句倒装句,请同学判断,分别属于何种倒装句,不出所料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就判断了出来,再接着,我又投影了两篇课外的文言短文,请同学找出里面的倒装句,并说出它的类型,并说说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学也较为轻松地做到了。

这样,通过一个现代句子的今古扩展变化,以古说今,掌握了文言倒装句中的三种类型句子。

(二)重归纳总结

对于另一种较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我首先结合实例,总结了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1.文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了)。“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句中的“何”“安”均是宾语,翻译的时候移回到谓语“操”“在”的后面。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有“不”“未”“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狼未之知也”,即“狼未知之也”,属否定句,解释为:狼还不知道这情况。“之”,代词,做动词“知”的前置宾语。翻译时,将前置的宾语移到后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理解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时,将宾语移回到谓语后面。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理解为:“唯图利”(只图谋利益)、“唯从命”(只服从命令)。

(三)巧综合运用

在了解了宾语前置句的大致情况后,我又设置了一段情景对话:

“你要到哪里去啊?”

“我想去西街。”

“天要下雨了,记得带上伞,不要忘了。”

“好的,我一定听从你的嘱咐。”

让学生同桌之间试着用文言进行对话,要求至少用上两个宾语前置句。在思考了一会儿之后,课堂纷纷响起了同学之间“之乎者也”的对话声,仿佛让人回到了古代,在同桌一两分钟的交流之后,我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下他们的对话内容,在下面同学的评论修正之后,一个较为“古代”的对话也就产生了:

“子将安之?”

“吾欲之西街。”

“天欲雨,往必将伞,毋之忘。”

“诺,必尔嘱是从。”

这样,通过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之后,学生不但了解了文言的一些表述习惯,更是在交流探讨中加深了对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认识。

如上,“以古说今”“用文言句式说话”,既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既轻松又深刻。通过这次课堂活动,笔者也发现,其实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在感叹文言文难教的同时,也不能低估了同学们那颗文言文的心,它们距离文言文是那么的近,只要稍一呼唤,就能被马上唤醒。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3篇

请看下面两句话:

①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②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以上两句的基本结构顺序是: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这是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一般说来,主语和宾语的前面可以有定语,也可以没有,如①主语“老师”和宾语“故事”前就有定语;谓语前后分别附着状语和补语,如②谓语“打扫”前后就有定语和状语“把教室”“干干净净”。这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而有些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顺序是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成为倒装句。

看下面的例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渺渺兮余怀。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唯余马首是瞻。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⑧生乎吾前。

上面8个句子,连续两句为一个类型。分别是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依据第一组现代文句子的结构顺序,比对第二组文言文句子句式的特点,可以为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即先找出文言文中的各类成分,将其与白话文的句式结构比对,找出其倒装特征,还原成白话文。如①中,主语“汝之不惠”(主谓短语作主语,“之”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放在了谓语“甚矣”的后面,成为主谓倒置句;③中的谓语“知”“解”的位置在宾语“句读”“惑”之后,成为宾语前置句;⑤中“烧溺死者”是限制主语“人马”某些特征的,其位置在应该“人马”前,成为定语后置句;⑧中“乎吾前”为补语,应在动词谓语“生”之前,因为结构位移,成为状语后置句。

经过比对和还原,在依据白话文的语法结构顺序,就可以把原来倒装的句式翻译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成分,也可以将其临时颠倒,这是白话文的临时用法。如:

⑨你放着吧,祥林嫂!

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你放着吧”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喝止,这种主谓倒装把喝止着“封建卫道士”的性格解释出来。“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分别修饰限定宾语中心词“破碗”“竹竿”的定语,将它后置,能起强调的作用。

[练习]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④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⑥客何为者?(《鸿门宴》)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示例

①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②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③君王曾把喜欢音乐的事告诉庄暴。

④只有依靠哥哥嫂嫂。

⑤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

⑥客人是干什么的?

⑦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特殊句式 理解

一、判断句

所谓的判断句,就是对事物的本质、状况以及各事物之间联系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句子。将判断句细分,可以分为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

(一)肯定判断句。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解析:“……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译为有个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解析:该句中“也”表示判断。意思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二)否定判断句。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解析:该句用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否定,译为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二、省略句

省略句,即为省略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在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等。

(一)主语的省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解析:是谁见了“渔人”,又是谁“具答之”,这两句话中,省略了主语成分。补充完整为“(村里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解析:该句是“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它省略了“小口”这个主语,意思是山上有个小洞口,小洞口里好像有光亮。

(二)谓语的省略。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解析:该句的意思是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并要改正。和原句相比较,可知“其不善者而改之”少了谓语,将其补充完整就是“(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宾语的省略。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解析:该句省略了宾语,将其补充完整就是“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译为大家都纷纷地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

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解析:该句省略了宾语“渔人”,补充完整就是“(他们)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意思是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作客,摆酒杀鸡来招待他。这句话,同时还属于主语的省略,缺少了“他们”这个主语,即村里人。

(四)介词的省略。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岳阳楼记》

解析:该句省略了介词,将其补充完整后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意思是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在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该句用“为”表示被动关系,意思是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在文言文中,还有用“于”、“见”、“受”、“被”等来表示被动关系的,不过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中涉及的并不多,只需要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即是指句子成分在位置上的颠倒,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解析:该句将谓语“甚矣”前置,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例: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使楚》

解析:“何以也”属于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何也”,意思为用什么办法呢?“何”作为宾语,放在“以”之前,成为了宾语前置。

(三)定语后置。

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该句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远”作为“江湖”的定语,被放置在“江湖”之后,使该句成为了定语后置句。

(四)状语后置。

例: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解析:这句属于状语后置的介词结构倒装,正常的语序是“蒙以军中多务辞”,而该句将“以军中多务”放在动词“辞”的后面,故构成了状语后置。

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解析:这句话的正常语序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意思为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五、固定格式句

文言文中,固定格式句即为具有固定结构的句子。在阅读文言文中,我们会见到有“如何”、“奈何”、“何如”、“如……何”、“不亦……乎”、“无乃……乎”、“是之谓”、“……者,……也”等字眼的句子,这些句子就属于具有固定结构的句子。

例: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好文言文中字词的解释,词类的活用,古今的异义及其通假字,还要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中,主要涉及的句式就是以上概括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格式句,每种句式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分类,以上笔者对这些句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将会更容易地理解文言文。■

参考文献:

1.孙锐.初中文言文全解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2.武泽涛.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5篇

一、抓好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二是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三是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拉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四是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五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二、教会学生查相关的资料

自学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假如老师在讲解这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读懂了,那就会充满了成就感。自学最重要的帮手就是工具书了,大家可以准备一本《古汉语字典》,它可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打开一篇文言文,应该安心地让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阅读。每读一句话,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逐句揣摩文意。遇到无法解释的字时,赶快请好朋友《古汉语字典》来帮忙。比如在阅读柳宗元的《黔之驴》时,当读到“虎因喜”这句话时,单纯地理解为“老虎因为高兴”似乎不通,与上下文也不连贯,通过查阅工具书,我们发现“因”可以解释为“于是、就”,代入后发现句子很通顺,与上下文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三、教给学生利用文言文的句子特征,对文言文进行分析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日”、“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四、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无论是课文后面的注解还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获得的信息,都应该标注在原文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文言文更是要注意随时作好标注。当然,对于吃不准的地方,可以先用铅笔来标,等确认后再改用水笔标注。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二是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三是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五、督促学生做好文言文积累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单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二是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换、感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三是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拉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去。四是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五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以分为五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学会查阅工具书。自学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假如老师在讲解这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读懂了,那就会充满了成就感。自学最重要的帮手就是工具书了,大家可以准备一本《古汉语字典》,它可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打开一篇文言文,应该安心地让自己沉浸到文本中,集中全部的注意力阅读。每读一句话,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逐句揣摩文意。遇到无法解释的字时,赶快找工具书《古汉语字典》来帮忙。比如在阅读柳宗元的《黔之驴》时,当读到“虎因喜”这句话时,单纯地理解为“老虎因为高兴”似乎不通,与上下文也不连贯,通过查阅工具书,我们发现“因”可以解释为“于是、就”,代入后发现句子很通顺,与上下文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学会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称等的表达方式,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科、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无论是课文后面的注解还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获得的信息,都应该标注在原文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文言文更是要注意随时作好标注。当然,对于吃不准的地方,可以先用铅笔来标,等确认后再做改用水笔标注。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二是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三是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炼,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多读,做好积累。多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就会发现已经积累了好多知识。一是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主要包括作品的出处,作者的相关背景及知识等;二是字、词、句的积累: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积累,尤其关注文言文中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比如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三是主题的积累: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往往有其经典性,文质兼美,总能给人以启示和感悟。这些感悟和启示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都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7篇

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单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二是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换、感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三是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拉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去。四是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五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以分为五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学会查阅工具书。

自学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假如老师在讲解这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读懂了,那就会充满了成就感。自学最重要的帮手就是工具书了,大家可以准备一本《古汉语字典》,它可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打开一篇文言文,应该安心地让自己沉浸到文本中,集中全部的注意力阅读。每读一句话,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逐句揣摩文意。遇到无法解释的字时,赶快找工具书《古汉语字典》来帮忙。比如在阅读柳宗元的《黔之驴》时,当读到“虎因喜”这句话时,单纯地理解为“老虎因为高兴”似乎不通,与上下文也不连贯,通过查阅工具书,我们发现“因”可以解释为“于是、就”,代入后发现句子很通顺,与上下文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3、学会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称等的表达方式,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科、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4、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无论是课文后面的注解还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获得的信息,都应该标注在原文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文言文更是要注意随时作好标注。当然,对于吃不准的地方,可以先用铅笔来标,等确认后再做改用水笔标注。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二是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三是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炼,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5、多读,做好积累。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8篇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它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现在还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目前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文言文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另一个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使我们在总体上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学、文化精粹。还有,鉴于“文史哲不分家”,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更能进一步理解中华几千年的深厚历史以及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深厚的伦理哲学所蕴含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学习文言文,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对于文言文普遍都有一种排斥情绪,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艰深难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效果肯定不佳。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讲述课文故事。教师了解并熟悉课文中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知识,给学生讲述课文故事并延伸至其他人物事迹、典故传说、成语故事、风俗人情等。这些内容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表演课文情境。比如我在教授《陈太邱与友期》一文时,在疏通了课文大意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元方与友人对话的情景,学生的表演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大家在笑声中背熟了课文,还了解了人物形象,轻松地达到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再次,注重诵读课文。不少文言文虽然难懂,但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朗诵的好材料,如《木兰诗》《爱莲说》《岳阳楼记》《陌上桑》《水调歌头》等。朗读的方式要多样,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单个学生朗读、分组接力朗读、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做好字、词的积累工作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积累字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的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四、牢记文言主要句式

文言文句式分为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3.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4.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主要有: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宾语与兼语的省略;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分句的省略。

5.几种固定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2)“……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五、加强文言文训练

要随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练习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译。翻译文言文,有助于熟练掌握文言知识和加深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怎样才能顺畅地翻译文言文?有一则文言翻译口诀,对学生可能有所帮助。口诀是这样的:一针对一线,不增也不减。 直译是原则,意译莫随便。文言单音多,可用双音换。 专名照样写,成语不必变。 既要会句式,还要会标点。 原文有赘词,译文可以免。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贯穿。 是否信雅达,译完读三遍。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9篇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一句,“甚矣”谓语放到了主语“汝”的前面,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意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宾语一般都在谓语后面,如果将它提到谓语前面,就叫宾语前置。如《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句,“何”这个宾语就放到了谓语“似”的前面,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似何”就是像什么。

3.介宾结构后置。现代汉语的宾语通常放在介词后面,但在文言文中,宾语有时还会放在介词前面。如《桃花源记》“问所从来”一句,就是将宾语“所(地方)”放在了介词“从”前面,应为:问从所来。意为:(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什么地方来的。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就是省略了句子的某些结构成分。它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省主语。如《童趣》“蹲其身,使与台齐”一句,“使”的后面就省略了主语“之”,指自己的身体。意为: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自己的身体)与台子平齐。

2.省介词。如《山市》“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一句,“饮”的后面就省略了介词“于”。“饮(于)楼上”就是“(在)楼上饮酒”。

3.省宾语。如《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一句,“旁近”的后面就省略了宾语“书具”。意为:(他的)父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就借来邻居家(的书和笔墨纸砚)给他。

4.省量词。如《口技》“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一句,三处都省略了量词,应为:“撤屏视之,一(张)桌、一(把)椅、一(根)抚尺而已”。意为:撤掉幕布一看,(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根尺子罢了。

三、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大多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但在文言文则常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等表示判断。主要形式有:

1.主语后面用“者”表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也”相当于“是”)。其形式为:“……者,……也。”如《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意为:陈胜,是阳城人。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相当于“是”)。其形式为:“……,……也。”“……也。”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意为: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3.用“乃、为、即、则、盖”来表判断。如《童趣》中“盖一癞虾蟆”,“盖”,原来是。意为:原来是一只癞虾蟆。

四、被动句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用“被”表示。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句中含“被”字的就是被动句。主要形式有:

1.常用“……为……所……”表被动。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意为:(虾蟆)舌头一吐出来,两(只)小虫就被(它)吞了下去。

2.有时用“为”“于”等表被动。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多为用者”就是大多被他利用。意为:吴广平时关心爱护他人,士兵们大都愿意为他效劳。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文言文句子还会兼有几种句式。

【专项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要求:若是倒装句,调整句序,并说明它属于哪一种情况;若是省略句,补充省略的成分;若是判断句,指出判断的形式;若是被动句,指出用什么表示被动的)

1.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文言文倒装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语法

文言文之所以会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极大障碍,这很大程度是文言文的语法所致。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文本的剖析时,通常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剖析语法,让学生慢慢理解所学文本,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学生还是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教师要一点点让语法知识的教学得到深化,要定期引导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会回顾,帮助学生慢慢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会逐渐丰富起来。

一、判断句的教学

文言文语法中判断句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代表,这类句型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也是很多考试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判断句相对于其他典型的文言文句型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个语言点,教师可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言积累后引导大家对于一些常见的判断句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于这一句型更加熟悉。判断句在大部分学生会学到的古文中都会见到,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文章中搜集各种判断句的句型,透过对于这些句式的分析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这会让学生对于判断句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文言文的语法之所以学生不容易理解,一方面在于古汉语学生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在于很多文言文语法点的变式很多。因此,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归纳总结就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基础越来越夯实。

二、省略句的教学

省略句是另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文言文语言形式,这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中需要重点剖析的一个知识点。文言文本来语言就非常精炼,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文言文中有着大量的省略句式。学生如果对于省略句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不仅难以充分理解句意,很多重要的信息也会被遗漏。因此,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省略句的剖析能力和把握能力就非常重要,这是让学生更加顺畅的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文本中有几种最为常见的省略句的句型,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1)省略主语。如:停数日,(渔人)辞去。(《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刿论战》)(5)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教师要让学生对于这些语言表达的形式都慢慢熟悉起来,在引导学生多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来让大家对于省略句的各种形式更加熟悉。

三、倒装句的教学

倒装句是文言文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也是很多时候学生读不懂文章的障碍所在。倒装句可以说是区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对于很多文章理解上的难点往往也产生于倒装句之上。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能够慢慢有所认知,教师可以把握住教学文本中的一些典型句型,对于一些常见的倒装形式和学生展开剖析,让学生弄清楚句式的原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会更容易。

学生接触过的文言文文本中,常见的几种倒装形式可以归结如下:(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突出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前,以增强表达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将谓语“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强调谓语的作用。(2)宾语前置:①代词宾语前置。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楼记》)。还有一些其他的值得分析的句式,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时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学生的语言基础才会逐渐牢固起来。

结语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语法知识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绝对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教授语法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引导方式,要善于借助典型句型来剖析其中的语法点,让学生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语法内容形成认知。随着学生语言基础的不断积累,他们的语法剖析能力也会慢慢加强,读文言文文本时障碍也会一点点消除。

【参考文献】

[1] 宋红茹.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4.

[2] 杨素云. 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解读与思考[J]. 学周刊,2013(02).

上一篇:担当作文范文 下一篇:席勒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