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5:53:34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1

论文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声音的控制艺术和讲课的语词艺术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力求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表达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第三、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教育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N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讲到教育的起源这一问题时,就有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等多种理论,教师应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缺点,什么理论最正确,应采取什么理论。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明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有些书面语,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难懂的书面语言变成比较通俗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易懂,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再比如:一个学生作文没有按时交,他告诉教师忘在家里了,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文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礼貌用语,不仅在社交中运用,在教学中更应加以运用。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者,就可以居高临下,动辄训人。和学生说话也要讲礼貌。象“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学生既感到与老师之间平等,又感到老师谦虚可敬。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常引用一些名人诗句、格言成语来表达教师的意思,同学们感到老师词语丰富、生动、文雅,也就更敬重老师了。

第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2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是教学的灵魂所在,也是体现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佐证,但由于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导致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对话存在较大的年龄沟壑,教师在教学时所用的语言过于呆板,过于机械,过于尊严化,导致小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听不懂,学不会。在前文提到的三种教学类型,每一种的单独运用都显单调和乏味,但教师由于常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式,已有固定模式,将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运用有所欠缺,即使是穿插运用也不够灵活,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运用的不是时机,运用的不够有效,有效性不明显。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提炼

1、提问有艺术,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一无所知到学懂弄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即有教,又有学,教是基本方法,学才是主要目的。但学生是否在学,则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提问上,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应对于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后排的学生,可以问他们“你能听到老师在讲什么吗?”“那你能把你学到的解题方式和大家说说吗?”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问“你对这道题的解题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意见”,对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要问“你能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但无论是优生、差生,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不要急于指责和批评,要把正确的答案进行告知,并不要惜于时间,要把学生没有回答正确的问题进行再次解题,这样对于不会的同学是再次授课,对知识已掌握的同学是温习,并由旧知识的温习,再引出新知识,从而把提出问题真正做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有技巧,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习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有明显的作用,这在著名的教育家赫洛克做的一个有名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赫洛克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励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给予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当适度的表扬学生,表扬时要抓住表扬的每一个契机,只要学生有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在提出问题时,学生能够按照解题的思路给出正确的答案时,必须给予表扬,如同学们的进步很大,对这道题理解的真快等,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时的总结,杨同学在这节课里已经回答了三道问题,大家要向杨同学学习。通过总结式的表扬,即可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批评有余地,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

批评也是一种鼓励,但要对批评的语言进行调整,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挫伤学生的尊严,尤其要避免讽刺性、打击性和贬低性的批评语言。在批评学生时,即要针对问题,又要留有余地,比如批评学生上课说话时,可以用质疑的语气说:“这位同学是不是有了更好的解题思路啊?”“你们是在讨论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吗?”等等,这样的批评易于让学生接受,也能让开小差的同学注意力重新集中,特别是幽默灰谐的批评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总结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教学语言 生动美 丰富 趣味 情感

生动美是语文课上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如果教师能充分的将语言的生动美展现出来,那么这堂课将会给人一种享受一种对精神的陶冶。 语言艺术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性特别是生动性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生动性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生动美来自丰富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包括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叙述是给学生做客观的陈述,介绍,使学生获得脉络清晰,系统完整的有关知识;描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描绘,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议论就是用事实或理论来证明论题或论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抒情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抒发感情,表达情感;说明就是用来解说事物,剖明事理。教师在表达教学语言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时而运用叙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时而运用描写生动逼真,摹态传神;时而运用抒情,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时而运用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美。如有一位教师导入《雨中登泰山》: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他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它,赞美它!五岳独尊嘛!这位老师的导入语气势雄伟,富有文采。如“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千姿百态,气势雄伟,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等形容词使语言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并且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醉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之中。

2、句式段落。从形体来看,有长句和短句;从韵律结构来说,有整句和散句;从语态上来说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从语气上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表意功能看,有肯定句和否定句。这些句式各有好处;短句短小精悍,活泼生动;长句缜密严谨,语意连贯;散句自由灵活、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整句结构匀称声韵和谐,富有气势。主动句侧重强调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被动句则侧重强调行为的接受者;陈述句说明事情;疑问句询问信息;祈使句表示请求或命令;感叹句表示强烈的感情。肯定句是从正面表达意思,否定句则是从反面表达意思。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通常是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美。在讲《茶花赋》时,是这样做结课语的:“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感人,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启发、深思吗?能,为什么能?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进行巧妙地艺术构思,不断开拓读者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融。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的栽培者身上,我们感到创业之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的鲜红的脸,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全段话运用了叙述、疑问、感叹、抒情四种语气,表达了文中的强烈感情。全段运用了整句,使语气加重,短句使语气不断变化,语调起伏不平。整散、长短句式掩映交错,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一种变化的美。

3、修辞手法。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引用、夸张、排比、比拟、对比等。

比喻有叫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用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事物,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把具体的事物描绘的鲜明生动,活灵活现。如有的教师把汉语拼音“n”比喻成一扇门;把“m”比喻成两扇门。引用,即引入名人名言、诗文、典故、成语、谚语来帮助自己阐明观点,解释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

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而言,教师首先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对知识把握不深不透,讲课时,干巴巴的几条,提不起学生的胃口;即使学生把它吞下去,也无法消化。只有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才可能讲的生动盎然。

二、语言的生动美来自趣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会用语言艺术性和语言生动性的老师总是千方百计的提高语言的趣味性,用语言的趣味来“粘”住学生。教师语言的鲜明活泼生动能创造趣味,形成生动美。教师教学语言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完美结合。书面语温文尔雅、凝重庄严,口语简短活泼,通俗易懂,所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口语能增加语言的新鲜感,使语言富有活力,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师在讲“赢粮景从”四个字的意思时解释说“自费造反”。顿时,同学们一片笑声。这位教师的讲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运用了准确、形象地表情达意的鲜活语词。(1)运用学生喜欢的趣闻、佳话、传说、故事等,它们既能增长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2)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智能和哲理,以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强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3)幽默的语言含蓄深刻,轻松自在,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但在实际方面教师决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插科打诨,也不是通俗油滑的话,而是在你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种深入浅出的言语策略,是一种对事物矛盾性的机敏反映,是一种普通现象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它是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面。

三、语言的生动美来自情感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千门万户的钥匙。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尤为重要。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二、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

三、言之有物,生动形象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李燕杰教授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用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六、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七、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5

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比如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的新境界,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屏,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诠释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摘要: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6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丰富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综合交流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交流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语言交流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有意识地将教材上要讲授的内容向实际生活扩展。如在学习词句“CanIhelpyou?/Howmuchisit?/Howmanykilos?”时,教师可创设一个真实的商店购物情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自然地体验到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师生双方相互配合是构成体验式教学关键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是主体。教师设法在体验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激发潜在的能力、积累新的经验,即“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验视野

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活化”,授课教师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教材、教辅材料,而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符合题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自我教学的风格,大胆地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解析成日常生活的实践、感悟,从而拉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体验式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篮球比赛为主题的教学时,上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篮球比赛,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真切感悟到“success”与“failure”的真谛。还可设计话题式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对相关的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习者产生使用新语言的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验学习方式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英语知识的引出到话题情景的设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使其在英语学习、语言应用和创新语言知识过程中,积极参与,在短暂的课堂活动中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授课教师在课堂设疑和提问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在师生间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在一起探讨英语单词的“音、形、义、用、记”等。

四、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激发体验学习的兴趣语言实践活动可以营造学生学英语的自然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有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学和用可以密切结合。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学法和心理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配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英语课作为一种活动课,不仅体现在课堂中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出发,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唱歌、朗诵、讲故事、表演、两分钟演讲、英语角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面对英语语言和技能的学习,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从而准确、流畅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体验式语言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去体验、去交流、去感知、去体会,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7

摘要:“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学术化表述,是一种容教育新理论、教学新境界和课堂新形态为一体的集成界定,倡行“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六生课堂”就是对此进行的通俗化约定,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课堂要素进行了逻辑对应,建构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图式。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在这个教育教学通识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科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真切把握当代语文的特征,努力担当母语教育和课堂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论;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课堂生成;六生课堂

序言: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

该项目研究几近十年之久,内容详实,成果丰硕。作为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申请鉴定,现将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作简要介绍于后:

一、项目研究的基础和意义

语文独立设科百年以来,一直在批判中发展。远的不说,“20和21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周庆元教授语)。客观地说,一时由于语文课程本体论的定性问题和语文课程价值论的学术争议,的的确确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偏差,二是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面对世界先进教育文化必然的应激反应,也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代语文的性质、特征及其历史使命”的探究骤然显得迫切;面对新的课程理念和众多的教育实验,当代语文教学亟待有一个,也应当呼唤一个相对完备的、前沿的通识理论,为此,2006年以来,我们从语文教育批判转向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以语文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了“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系列研究,后来又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了“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大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二、项目研究纲要

概括来说,项目主要解决三个层面涉关五个W的问题

一是事实层面的三个what:1.什么是“六生课堂”,包括该理论的提出、确立以及核心理念等在内的综述性问题;2.什么是“当代语文”,涉及当代语文的性质、任务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等探究性问题;3.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包括命题的确立的基础,向度和内涵等概念性问题。

二是价值层面的一个why:为什么要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涉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等内容。

三是技术层面的一个how:怎么践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课程资源的生成、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育环境的改善等策略方面作出宏观规划,再通过当代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作出示范引导。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 “六生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特征。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六生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再次,“六生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命题的提出和理论背景

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标的颁布,“动态生成”又成为课堂研究的关键词;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新的课堂形态称之为“生成性课堂”,而把由于课堂偏离预设随机生发的教学机智表述为“课堂中生成”。虽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是既有密切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生成性课堂”具有明显的预设性是由教师的课前预设而生成的新型的富有活力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意外性、突发性和临场性,是由教师及时利用课堂中的生成因素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的课堂。尽管表述方法上不同,关注的角度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高能耗”和“低效益”的弊端,探讨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同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完全可以统一在“课堂教学”的生态时空中,并且均具有突出的“生成”特征,因此2006年前后我们将其整合为“生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生态的根本特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成了“生成的课堂”的逻辑界定和命题表述:“生成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它对应不同的课堂因素和生态本质包涵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这“六生课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生成”的特征和本质,因此,在理论探讨时沿用“生成的课堂”这一学术化表述,在基层实验和理论推广时,为了便于解读和实验,通俗的称为“六生课堂”。 因此,“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表述,“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通俗化代称。

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教育研讨会上,我们首次提出的“六生课堂”理论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0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实验研究》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在2010年11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于2011年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因此,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命题的雏形是“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理论依据是“生成的课堂”理论亦即“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实践。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谱系的英文为 [pedigree] ,中文的解释为“家谱上的系统”或“物种变化的系统”。这里借“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喻指理论所依据的古今中外纵向传承和横向繁衍的文本。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在“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其理论谱系既有哲学理论的远程追溯,也有教育研究的近距关注。

(一)“六生课堂”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王国维先生说“哲学是教育之母”,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后设理论的核心是哲学。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她于1997年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课堂生成”的理论溯源一般止于叶澜教授,因为学界多数认为这是中国原创的理论。其实不然。正如前面所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而在“生成的课堂”理论谱系里,其哲学后盾远及斯宾哥勒(1880—1836)20世纪初提出的“文化的比较形态学”。 通过对外国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大量比对和相关印证,我们为“生成的课堂”找到了真正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诸如:

1.文化的比较形态学是课堂生成理论的哲学后盾

2.教育生态学理论是生成的课堂文化的理论指导

3.建构主义是“生成的课堂”理论基础

4.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参考

5.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借鉴

6.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为生成的课堂实践提供了理论启发

另外,中国的事业多像红十字会一样,它与权力体系走得太近,又与商业世界结交甚欢,学校乃至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正视并且反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普遍而深远自不待言,对中国的课堂教育不独见于作为教育资源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管理领域的课堂调控也概莫能外。

毋庸讳言,现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也渗透于学校管理和课堂操控方面。因为教育产业化、学校行政化、教师官僚化、学问世俗化的争鸣抑或批判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特别是现代经济学以“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或是“经济人”的理论预定,也就是假定人总是计算“成本和效益”来追求“成本最低或效益最佳”者,解释人类的历史,解释当今的世界,牵涉到的不仅仅有人的经济活动,而且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与实际生活有较高程度的吻合,它迅速地演化成了一种“通学”或是“显学”,为世人所推崇。今天我们探讨的课堂效率、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话题就是基于这种现代经济学原理。

关于其现实支撑,一个是现实条件,包括操作的可能性或实施的依据;二是实践的可行性或实证性佐例。在这方面,古今中外举不胜尽。近指就有如下:

1.素质教育理念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依据

2.三级课程政策为“六生课堂”预留了操作空间

3.现代教育技术为“六生课堂”创造了便利条件

4.综合课程的特殊性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当然

5.《义务教育法》赋予“六生课堂”充分的法理保障

6.现行教育的不良现象亟待“六生课堂”加以改善

7.课堂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呼唤“六生课堂”进行整合。

自古至今,中国的教育从来不乏坚持本真,重视生成的教育典范。自觉地践行该教育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歇,只是理论通识没能系统建构而已。“生成的课堂”是借鉴西方的科教文化,按照中国自身的教育发展逻辑并运用本土的话语来表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光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与中国文化不同凡响代代相传密切相关。从远古生活实践变为教育资源的三皇五帝,到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的老子,再到因材施教、愤悱启发的孔子,天人合一、同类相应的董仲舒以及格物致知、我注六经的王阳明……中国有着本土的优秀教育传统。五四以后西学东渐,可惜的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本土教育实践一直为西方的马首是瞻。这里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土教育的传统合理合理迁延和生套西方的适应和存活问题。这里也需要说明生成的课堂是本土理论,但需要西方教育理念的支撑和论证,因为东方的哲学思想比较内敛,重视经验,少有开放的气度,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体悟和丰富的理论阐释的事实上,生成的教育实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向来不乏其例。先秦时期的教育活动中,所谓的"专家开(治)国"就是圣贤们以自我丰富实践、卓越智慧和特殊技能担负起化育黎民并带领部族趋利避害的历史;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鬼谷子)以自己对天地和生活的体察与感悟作为教育资源兴办私学,以言传身教、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等方法,在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顾随和叶嘉莹的中国诗词讲座、易中天和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引发的热门话题和教学艺术……都闪现着生成教育的理念,饱含着"生成的课堂"的精彩和活力。

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管理的前沿,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进而控制和利用环境,管理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生态环境改善,使课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让课堂变得更和谐、更具人文性,让课堂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机会,也应该给于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因此立足课堂形态研究,着眼于“生成的课堂”文化,构建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发的课堂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背景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理论探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才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从横向来说,它依然属于新语文教学大背景下的产物。“新语文”作为教育领域内语文学科所使用的特有概念最早应当见于1999年任不寐先生编的《新语文》教材,他认为“新语文”首先是一种“大语文”的概念。2000年韩军先生将“新语文”定义为“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一反三’为语文教学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由此观之,传统的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小语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是“大语文”,后来变称为“新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都是一种“新语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是一种新语文课堂观,因其有“六生课堂”理论的全面支撑,也可以当作一种学科的课程教育理论。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总的来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直接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作为课堂教学论的“六生课堂”;一个是作为学科教学论的“新语文”教学论。“六生课堂”的上缘谱系多是哲学文化,现实支撑为政策法规和理论实验;“新语文”的产生则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上世纪90年代对语文教学集束式批判引发的全面深刻的反思;二是上世纪末各类新语文读本的相继出版,使“新语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第三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成为“新语文”“新语文教学”概念成熟与流行的双重平台;第四是民间语文力量的崛起,民间新语文改革实验不断涌现,促成了“新语文教学”的大气候。

三、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学术成果和理论价值

"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也是一种课堂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境界",它包含有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系统理论,始源于南阳理工学院杨天志在2006年南阳市教师培训的专题讲座内容。他的专题探讨的系列文章作为“教育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上发表后,又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用于师范教育本专科学生的课程教学。2009年“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又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以该成果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理论研究》2010年相继获得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具体来说,围绕该课题的理论研究或成果计有12项:

1.《“生成的课堂”专题探讨》系列文章(之一:“生成的课堂”命题界定及其意义;之二:“生成的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之三:“生成的课堂”践行策略与创生途径)作为“教学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2007年第5期上头条连载予以推广;获得2007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并荣获课程类一等奖。

3.《“生成的课堂”专题研究》获准2007年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经专家组鉴定合格,通过验收。

4.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大学师范教育本专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中,成为该类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该书主编、全国高校教育学会小语教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绍军教授认为这是“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这项重要成果”编入该书,“填补了该类书籍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空白。”该书曾获2008年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5.生成的课堂---关于关于“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生成”的探究(上)(下)被《消费导刊》分期刊用(14、21/2008)。

6.《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管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9年该书获得全国本色杯教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南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7.《生成的课堂》先后作为南阳市、焦作市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由杨天志进行专题讲座,培训教师3000余名,反响良好。杨天志被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8.《“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2010年3月由《黑龙江高教研究》刊用。

9.《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教学实验研究》2010年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10.《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2011年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11/2011)

11.《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2.《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首先着眼的研究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早期的成果中皆有小学语文或当代语文的冠词,后来形成教育教学的通识理论,现在需要回过头来,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建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

从研究的机缘来说,具有将日常工作和学理探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广相结合的职业优势。从研究时序来看,“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升级性和补充性研究,当代语文教学是“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六生课堂”在上述研究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全国各地相关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包括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为现实支撑和校准参考。从研究思路上来说,先经历了理论到实践的演绎推广,而后又从教育实验到理论归纳集成的双重反复,现在的研究是再次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该研究时间跨度几近十年,现在看来,它的导向作用、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非常明显:

“生成的课堂”贯穿了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发的课堂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它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教育逻辑和课堂要素,这是正效课堂不能回避的前提条件,因此“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回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体现。

“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的模式建构及理论研究,包括“六生课堂”作为优秀传统教育的升级理论,基本上可以覆盖现行课堂教学的前沿理论和探索,是一个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必将牵引、助推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六生课堂”是集理论导引、课型示例、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它既包含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又兼备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也具有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又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提供了课堂生成的文化元典。在实践层面,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经典的课程资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估和课堂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作为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精英提供理论参考,将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落实新课标提供了理论支点。

本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探究教育哲学的高度,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入手围绕这三个“W”: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为什么要倡行以及怎样倡行——这是理论研究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核心理念、解读其典型特征、实现六生课堂教育境界的基本途径——为实践应用提供通识性结论;进而提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元素——为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参考,为生态课堂确立典型案例。所以,从课堂的特定时空上来看它也是融教育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包括课堂认识论、课堂实践论和课堂方法论在内的模糊集成。当然,从系统的特定因素来看,它的子命题又是符合课堂要素和课堂流程的精准对应。

“六生课堂”是立足教育原点,探究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如朱永新同志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一样,他认为教育的原点是“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最主要、最普遍、最常见的教育形式,因此,“课堂是什么?”“课堂上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课堂?”就是教育最基本、最元典的问题。而针对当代语文的应用性研究而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必须回答“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上该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这些本原的也是终极的问题。必然对传统文化形态和现行课堂质量进行反思,势必重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基本上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的奠基工程。

该课题的创新在于:a.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和历史时空的视域聚焦语文课堂文化,b.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寻教育的元典问题和高效课堂的本质,c.以实践的集成性理论总结和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互动生成,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

所以,它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

再次,“生成的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四、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和践行策略

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点也是目的,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价值才可能促进本土传统的发展。“六生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文化形态,倡行"生成的课堂"文化,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和高效低耗的效益观,革除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关注现实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指在“生成的课堂”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境界,是运用上述通识的教育教学论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在生成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可以说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践行生成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只能说是诗意的翱翔,只有提供“怎么办?”的结论才是诗意的栖息。教育需要灵魂的安顿,也离不开本体的营生;需要有能入的身心体会,又需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判断理论是否是哲学层面的通学,最关键的就是牵涉“how”的营生办法,在今天更是如此,毕竟民以食为天,生存和经济的生存、生活和高效的生活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向度。

吴蔼中在探索现代文课堂教学模式时,例举了四种效果较好的模式:一是资料汇编式,二是猜想争鸣式,三是随笔拓展式,四是活动排演式。每种模式适合的篇目类型不仅相同。

蔡伟、方蓉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也提出了四种“新语文教学”的模式:

1.体验性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并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性体验、参与性学习、实践性运用等原则。

2.生活化教学模式。新语文教学论者信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的观点,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融通。因此新语文教学的课堂里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融汇贯通,最大程度减少刻板的匠气和斧凿痕迹。

3.探究式教学模式。形象感性思维与逻辑理性思维的紧密结合是新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色所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运用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研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研究的意识和探究的精神。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强调课题选题的价值性、探究目标的明确性、学生探究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科学性。

4.协同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协同关系,以使系统平衡有序,且“合作”日益成为新人类素养中的重要因素。协同式教学模式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条件要素,使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效应。

其所谓的“新语文”,就是该课题界定的“当代语文”,主要是区别于“传统语文”而言的;新语文教学是一个包含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笼统概念:

“‘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域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

因此,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的课堂(教育资源)、生本的课堂(教学主体)、生命的课堂(教育对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法)、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生发的课堂(教学目的)诸多要素为逻辑重点的、区别于传统“预设的课堂”的“生成的课堂”体系,意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当代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教育新理论。

理论具有指导和普遍的价值,模式和规程一般来说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依据“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为:

备课(预设生成):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的理念(备课标),立足生本实际(备学生),文本细读(备教材),开发适切的生活的课程资源,一部分体现在教学案中,一部分暂置于素材库里。

上课(即时生成):首先按照预设生成的内容,选用生动的方法进行流程实施;遇到非常态情景,要动用素材库里的知识储备,运用教学机智即时生成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资源,变原来的流线设计的刚性贯彻为模块教学的弹性运演,尊重生命的本质,以突破课堂涩滞或阻力为目标问题,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流变生成。在生态的情景过程中实现知识模块化、序列化,从而内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生发的教学目的。

课后(反思生成):及时把课堂情景变成反思性生成文本,置于新一轮的教学案中或者素材库里;同时要根据该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近期的教学中及时作出调整。遗漏的或者重复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效课堂来说都是大忌。课堂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这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一般操作流程,是按照教学时空来设计的通用模式。在我们编著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一书中,我们将广大语文教师和名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了部分归纳,可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规程的具体参考:

1. 激趣--启发--提问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关注,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或可由教师提出,启发学生思考,解决。

经典案例例首选《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2. 互练--反馈--内化

由学生分组(或单个)练习,遇到障碍及时反馈,引导或合作解决,进而作为一个体现一般规律的模块加以内化,成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参照或方法指导。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者而言,也叫内隐学习。推荐案例为许地山的《落花生》。

3. 造势--讨论--点评

有人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能缺失临场造势的能力,语文课堂尤其需要适度的煽情。造势的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探究问题的学习角色中,以期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专注,激发其自由表达见解的欲望并能够投入到讨论中,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的语言要灵活多变,真挚诚恳、亲切委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肯定和正面评价,指向要多样,若就事论事的是非理性评价就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可用以下方法:一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敦促学生,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4. 创景--涵泳--感悟

运用多媒体音像制品或互联网教学资源,或实物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意境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走进课文,以个性化或移情入文进行涵泳体味,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达到神交古人或将心比心并移情于现实中进行观照,以习得语言和体验情感来濡染学生,进而增强其人文修养。

5. 异误--善对--逆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偶尔的教学失误甚至失败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这种失误和失败往往也是二度教学时一种可以挖掘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6. 诱思--探究--分享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学习有助于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的改变。往往在学科交叉或边缘的地方触及到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通过对这些综合性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开阔视界,学会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改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共同分享探究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7. 事件--重组--放大

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之与教材、与学生产生关联,并着意把生活、教材、古今中外的时空打破,再进行重组,进入课堂,作为学习的媒介,让学生在过程和细节中,以小见大,以少知多,由人及已,由物及人,在体验和关注中促进心智的成长。

8. 寻机--融合--拓展

教学要打破原先单一的教材观,教师要面对现实,研究学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见解的诱因。教材中有好多重复、同化、异化或异形同质的知识点,也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难点。这一些问题都可以整合出不同的教学素材,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前题下大胆生成,独避蹊径,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9. 打乱—重构—评析

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一而足,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根据教育指向,在次序、内容等方面进行打乱分解,随机整合重构,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将其引渡到现实世界,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评价赏析。类似将阿Q和孔乙己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表演……

10. 主题—荟萃—活动

规定主题共同检索,荟萃语文教育资源,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深圳黄田小学刘宪华校长的“主题式经典诵读”,从理论、教材到实践都有很好的经验。

11. 对接—转换—演习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之间的对接和转换可以选择游戏活动的方式,把机械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演课剧、接力竞赛、信息传递、讲课文故事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能够把握说话--听话--记录--写作 、说话—写话—写作、文本—读书—讲述等序列的练习,揣摩语言、文字、写作、阅读之间的逻辑关联及能力转换和传递,也是语文教师需要强化的要点。

12.细读—精思—体悟

注重文本细读,发挥自身优势,作出具有语文个性和读者个性的思考和体悟,这里我想重点推荐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也许他的教学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纯技术的操作规程又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新的套路,只有抓住语文之本、当代之特、课堂之旨、教育之道,才能左右逢源进退有据,达到出神入化自由灵动的境界。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充分把握当代语文的特点,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通过语文教学,担当起母语教学的历史使命。

1.探究当代语文的主体特征和终极价值。

当前的语文教育很不景气,这里边的原因很多。从学术层面上说,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资源、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概念往往混淆不清,甚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也不太明晰,造成了学科定位不准、特点不清、目标不明;资源不充分、不经典、不系统;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科学、任务泛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亟待正本清源。(10年前项目主持人写有《语文难教的N个原因》在网络上可见,近来似乎引起了一些同仁和家长的重视,《当代语文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使命》现在尤为紧迫。)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建构及教学实验研究》已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这是一个集理论构建、学术推广和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除了贯彻“六生课堂”的理论通识之外,还要加强当代语文的特点和历史使命的研究,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之本:语文是以汉语为基础母语的中国语言文字交际系统和“百科之母”,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她的基础工具性和传统承继性构成了语文之特。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和言语文化的承继特征是语文学科必须通透彻悟的根本关键;

当代之特:基于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背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要转向语言思维品质的提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加强语文承载科学文化的功能,达成品质高效的沟通,担当新人立人的历史使命当是当代语文的当务之急。要注重言语的质地、言语的温度、言语的情意、言语的色彩、言语的节奏、言语的时空、言语的趣味、言语的声势、言语的风雅、言语的姿态等,特别是在表达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言之得法、言之合宜。

课堂之旨: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要求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性价比,课堂教学旨在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节约教育成本且适应教育批量化,提高了教育效率,是知识普及和技术养成的基本形式。多快好省、又好又快的高效的课堂是其中应有之意。课堂是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

教育之道: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进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使人学会担当且具备担当的能力。教育是立人的事业。教育改变命运,教育赢定终生,教育振兴民族,教育强大祖国。

现在的语文教学少了语文的个性和滋味。有的课好像是政治课,满堂说教和德化;有的课好似历史课,在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中纠结;有的课似乎又是自然课,环保理念、科学术语翻来覆去。如果说“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那么“学的准比学得多更具意义”。语文课自然有语文课的特殊性,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语文味”。要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必须在语文课的逻辑重心和语文特色上下点功夫。一是从文感和语感出发实现交际和沟通,古今沟通、人本沟通、师生沟通、中外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真立人。二是按照语文的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文本“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的3W原则一定要落实,常态和变态的问题情景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三是根据不同的语(文)体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语体文教学和文体文侧重点不同;不同表达方式关涉的语(文)感觉和思考方式以及表达要素乃至评价尺度也是不同的,四种文学形式的教学重点也各有特色。四是遵循4D教学传统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需要更多的体验感悟较少推理运演,语文教学一定是较多感性的总结归纳,较少理性的逻辑演绎。因此当代语文是开放的系统、生态的过程鲜活的情景、诗意的栖息。

2.把握“六生课堂”理论和操作流程。

关于“六生课堂”,为方便浏览,兹作如下解读:

生活的课堂主要是指教育资源要立足生活、关注生活、吸纳生活、面向生活、服务生活;重点体现在课前预设环节,在课堂流变生成是可以是即时择选适切资源的参照。

生本的课堂是说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交教给学生,不能喧宾夺主。

生命的课堂是指充分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特征,他们有自己的意愿、情感、思想以及个性且有差异。他们不是装载知识的物品,而是有着独立见解和特殊性格的鲜活的生命。

生动的课堂是指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精彩和效率。

生态的课堂就是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要真实自然,摇曳多姿而又主次分明。

生发的课堂是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生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初衷,通过学生的外在提高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

这是理念,也是尺度,更是境界。

⑴ “六生课堂”是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

生活的课堂生本的课堂

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生发的课堂

⑵“六生课堂”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课堂要素。

生活(课程资源)生本(教学主体)

生动(教学方法)生命(教育对象)

生态(教学情境)生发(教学目的)

⑶“六生课堂”明显区别于“预设的课堂”,其核心特征和本质表述是“生成的课堂”。

预设的课堂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任务中心

生成的课堂 --课程中心 学生中心 发展中心

⑷“六生课堂”是遵循教育时空逻辑的模糊集成。

教育新理念一种教育理论(现在进行时)

课堂新概念一种课堂形态(过去完成时)

教学新观念一种理想境界(未来进行时)

⑸“六生课堂”不仅重视课堂的“流变生成”,也非常关注“预设生成”。

“六生课堂”的本质是生成,根据生成时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即时性生成”,“即时性生成”又可分为“瞬时生成”和“流变生成”。

3.完善教育主体阅读,面向“五度”确立“大教育”理念。

一是要弄清教育的本真和现实中的异化,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把握教书育人的尺度;回归教育原点,尊重课堂本真,切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历史和现状,明确自身职业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所然,拓宽师德的厚度。

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增强教育效益的力度。

四是通晓专业领域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现状,增强课堂资源开发的能力;加大课堂生成的广(深)度。针对语文教育来说,首先弄清当代语文的性质和任务,其次要有开发和生成符合时展的语文教育资源,再者要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面向现代、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确立“大语文观”。重视本土化、生活化、现代化教育资源,关注内隐性学习,着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篇8

钟健平

          (会昌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600)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可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部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让人既忧虑又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困惑与思考

在课改实施的近几年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参加了不少新课改活动,听了一系列的比赛课、观摩课、示范课,再观察身边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令人深思。?

一、语文课堂成了学生的表演秀

新课程改革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但假设应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表演脱离语文本身。有部分语文课堂,老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游戏课或表演课。这些活动使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真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二是双基很受冷落。在部分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老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使得了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略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可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一是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怎么样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二是气氛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权威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由于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教师要的气氛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三、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难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老师只是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其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滥用表扬。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老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有些老师,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既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难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使得学生随意应付,懒得思考。?

二是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老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教师模糊,学生迷惑。

四、多媒体课件“一枝独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喜欢看上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实,我们始终要明白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假设它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教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带领下,依次将课件展现。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二是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老师和学生也失去了展现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是录音代替教师的朗读。语文课堂中,再也听不到教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有些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道远,如何努力做到真正贯彻新理念,切实可行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相信我们只要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走极端,就一定能步进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8,(12).

[3]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课堂效率论文范文 下一篇:诵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