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01 21:42:12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篇1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标准 方法

一、标准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

(一)要符合“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一般来说,“意译”是在难以“直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方法

(1)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①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课表卷)――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土地,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②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2014安徽卷)――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啊

(2)换。替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今语,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①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015课表卷)“中国”为古今异义词。――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原地区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②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2015福建卷)“逆旅”为古今异义词。――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翻译为“捆绑”。“组”翻译为“绳索”。“首”翻译为“头颅”。

(3)补。补充。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①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2015安徽卷)――(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②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2015年福建卷)――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③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2014年山东卷)――)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作用),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词,翻译时应删除。

[例]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2015年四川卷)――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 “夫”是发语词,应该删去。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出”的意思没有应该删去。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是语音助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 ,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5)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①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年湖南卷)“不能我救也”,调整为不能救我也。――假使为了子孙而这样做(贪污受贿),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课标卷)“金人虽不吾索”,调整为金人虽不索我。――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③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2014北京卷)“舟之往来湖中者”定语后语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好语序。翻译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码头)停泊。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文言文翻译篇2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要求与方法 积累

一、文言文翻译的必要性

文言文翻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选择题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功效,学生只要对文言词义、句法有一定的理解,便可以结合选项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但是考生是否完全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还很难加以判断,因此选择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但“文言文翻译”并不只是“理解文言文”,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考生直接翻译一段文字,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从2002年起,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开始有所变化,题型由以往的选择题改为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强化了对“翻译”的考查,由此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此后“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表述形式虽因省份年份不同有所变化,但考查题型与2002年高考试题相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根据高考评卷题分得失情况,通报指出,高考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是翻译方法不当,虚词翻译不准确,不能抓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并无大的改观。在备考过程中,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也几乎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探求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扎实完备的文言知识,吃透课本,强化质量,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一)要求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文言文翻译也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求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表述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日饮得哀乎”,直译为“你每天的饮食恐怕减少了吗?”就显得生硬,也不符合触龙那种亲近关切的语气,可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要使译文典雅得体,必须注意人物个性,语气和文章的文体风格。

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二)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二)具体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七个字:对、留、删、补、换、变、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古代的人名、国名、地名、器物名、官名、帝名、政区名、国号、年号、朝代、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时间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3.“删”,即删除。删去原文中无须译出的某些字词。主要是针对一些没有实在意义,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表示语气、停顿、起连接作用或凑足音节的文言虚词而言。如句首发语词,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等,均可略去不译。如《报任安书(节选)》“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夫”是句首发语词,可不译删去。

4.“补”,即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指在单音节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或短词。如《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古,学,必,师,传,受,业,解,惑”译为“古代,求学,必定,老师,传授,道理,教授,解答,疑惑”。(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量词等。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5.“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岁”换成“年”。

6.“变”,即变通。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句运用“互文”修辞,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7.“调”即调整。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把动词“信”放到宾语“自”前面,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三)译文顺口溜

牢记译文顺口溜,也将有助于古文翻译。下面有两种顺口溜,供大家选择记忆。

*古文翻译口诀1: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古文翻译口诀2: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解词――串意――顺意。就整篇文章而言,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翻译步骤可概括为:①通览全文,把握大意;②通读全句,标注要点;③按照词序,对应翻译;④调整语序,符合规范;⑤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宏观把握

1.结合历史背景,切忌主观臆测。

每一段文言文文章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因此理解时要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背景的显示可能是直接的,如文末注明文章作者、出处等或有简单的背景注释;也可能是间接的,从文中的人物及事件或细节中推断出来。了解了历史背景后,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就从大脑中涌现出来: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政策、科技水平、民风时俗……只有结合了背景,对文章的理解才不会失之于主观臆测。

2.树立全局观念,联系具体语境。

历年高考翻译材料,主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和寄托作者的深情,因而它有一个完整的中心和明确的主旨。解答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认识和理解。通常讲“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是强调语境的重要。(1)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取哪个义项就确定了;(2)有的代词,具体指代什么,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3)有的虚词用法灵活,但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却是固定的。

3.正确认识古今汉语的差别,切忌以今律古。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如07年高考全国卷(一)的文言试题中有“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句,其中的“名称”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名字、称呼,可在原句里“名”是名声,“称”是传播、称赞的意思。缺乏历史观念,对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视而不见,或者理解错误。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中对座次的记述。没有历史观念的人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会觉得司马迁嗦。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些记述绝不是多余的,而是具体地表现出了项羽的骄横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刘邦的隐忍之功。

古人的思想与今人有一定的差异,古文中的词语有的也与现代汉语迥然有别,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以古人的思想标准和行为习惯去理解古人”,“以词语的现代用法去翻译古文”。要充分重视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切忌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二)考查的重难点

考查的重难点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精彩句,以及理解有难度的和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句子。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文言文翻译为两个句子:“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第一句关键点在“穷困”上,涉及省略内容和古今异义;第二句的关键点在“多”和“知人”,二者都是古今异义。

可见,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要点主要在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涉及了固定结构“其……之谓也”的考查。只有熟悉考查的重难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才能做到有针对性。

(三)得分点把握技巧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我们要掌握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所谓关键实词,即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如“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汉书・公孙弘传》)”关键词是:“会议”、“端”、“面折庭争”。译文: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这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愿当面驳斥和朝廷争论。由此可见,抓住了关键词,准确翻译全句就不成问题。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在文言文翻译中,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力求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六、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即使牢固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若平时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然无法完全读懂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熟练掌握翻译方法诸事项后,还应抓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得扎实完备,翻译自然就能解决。

文言文的翻译,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文言知识,其中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还有句读、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小知识点,而熟知这些知识,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必要条件。因此须梳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且要吃透课本,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可以达成。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章烂熟于心,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包含在其中。其次是转化能力,也就是迁移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翻译难度虽有增加,但只要了解文言文特点,积累基础知识,掌握翻译的方法和规律,加强训练,文言文翻译就轻而易举了。

参考文献:

[1]惟敏.文言文的翻译[J].中学文科,1999年Z1期.

[2]彭相国.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J].高中生,2004年05期:8.

文言文翻译篇3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基于教学的责任和经验,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解题步骤,下面结合高考例题分析一下。

第一步:抓住句子中的活用词和固定的单音节词直译。

词语的活用最常见的有名词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2007年山东卷中的翻译题: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其中“异”本是形容词,但它的后面跟了一个代词“之”,所以“异”就是意动用法了,应译为:感到奇怪。2008年的全国卷Ⅰ文言翻译题: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其中“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子的结构分析可知,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所以“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他”,“兄之”应译为“用兄长之礼待他”。

固定的单音节词指在现代汉语中做双音节的词,如:“妻子”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妻子和儿女。在2006年全国卷Ⅰ中,翻译题“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的“妻子”就当此解。

第二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句直译。

特殊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判断句和被动句都有固定的翻译格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要先调整好正常顺序再翻译。

固定格式句有“有以……无以……”、“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

2008年江苏卷的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翻译时应补足。

2008江苏卷的翻译题: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其中“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第三步:抓住句子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即修辞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 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翻译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照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替换,该换成什么就换成什么说法,可将“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可将“填沟壑”译为“死了以后”。 转贴于

第四步:将剩余的字词直译,原则是留和删。

要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要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译出,只要不影响全句的意思,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2008年广东卷文言翻译题: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陶侃”为人名,不用多想,直接保留就可。

第五步:根据文章上下文的内容将以上四步的结果进行意译,真正实现文言翻译的信、达、雅。

即语言要忠实于原文并且要明白流畅和优美。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同学们理解了这五步法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在考试时不恐惧、不慌乱,才能取得好成绩。

基于这两年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2011年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将会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仍为主观题,要求以直译为主。

2、翻译的文句很大可能会出自第Ⅰ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也可能出自第Ⅱ卷中另给的一段文字。

3、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带有综合性质。

4、选句会比较典型,一定包括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5、可能会考查文言特殊语言现象,因为这两年一直未考查。

6、文言文的句读也可能会再次考查。

文言文翻译篇4

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呢?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经就外文翻译提出了三个要求:“信”、“达”、“雅”。今天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就是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增减。“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讲究遣词造句,表达有文采。对我们初中同学来说,前面两条是应该做到的。要做到“信”。“达”,这就要在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则以意译为辅,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翻译出来,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所谓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必拘泥于原文。

常用的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留”、“换”、“补”、“删”、“调”等五种。

“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都保留不动。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可译为“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作太守”。

“换”,即将古今异义或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换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如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文言文中借代、委婉等说法换成现在通俗的说法等。例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一句,翻译时要把“狱”换成“案件”:《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翻译时要把“惠”换成“慧”,翻译为“聪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要把“箕畚”换成“用箕畚”;《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要把“布衣”换成“平民”。

“补”,就是增补省略或隐含的内容。例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之)一战”原文省略了“之”,翻译时应补上。

“删”,就是删掉那些没有实在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例如:《陈涉世家》中“怅恨久之”和“陈胜者,阳城人也”两句,其中“之”、“者”、“也”应当删除不译。

“调”,是指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该把语序调整过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翻译篇5

一、纵向联系文章语境,望文而生义

文言文翻译还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文本句意。特别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言文,要顺利进行某些句子的翻译,需要对通篇文意作出一定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文意信息,来个“望文”而“生义”。就是通过比对、印证、推演等手法,将文中事件、人物等要素理清之后,找到翻译的切入点。所谓“望文生义”,就是要对上下文意进行反复推敲,占有更多信息和翻译要素,而不是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这样就能提高命中率,赢得高分才成为可能。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翻译“:(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想顺利完成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句中“若乃名者”,结合上文可知是“至于老师的名称”,“仆脆怯”是“我懦弱胆怯”。第二句中“亟谋于知道者”,需要联系下文才能知晓,“亟”是“尽快”,“谋”是“商量”,“知道者”是“精通学问的人”。通过联系上下文意,基本掌握文本语意,再进行翻译就不再那么生涩艰难。如果不懂文意,势必要出现张冠李戴现象。这些关键词出现错误,整个句子翻译就会是南辕北辙,失分就是必然结果。

二、纵横交互规范表达,情真而意切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意,还需要有扎实的表达基本功,也就是要遵循基本原则“雅”。翻译可以直译,但更多时候需要意译,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完全一致,有些词语早已不再经常使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情况较多,翻译时自然需要有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指翻译时的遣词造句要符合规范要求,还要做到表情达意的完美精致。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掌握文言修辞,如对偶、互文、借喻、同感等,要尊重原文用法,保留表达特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译文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运用了互文,翻译时要注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译文为:从小石潭向西南望去,溪身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溪流像游蛇那样流动,可以看到它一会儿显露一会儿隐没,它的两岸像犬牙一样交错,无法探知它的源头。这里就运用了暗喻修辞方法,翻译要保留。

2013年江苏高考中有文言文翻译:(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第一句中,“左右”、“对”和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比较好理解“,以”为介词“,丰”为“李丰”;第二句中“外”和“内”指的是外表和内心,第三句中的“谘问”是咨询的意思。理清文意后,再看遣词造句是不是经得起推敲,表情达意是不是到位,文言语法修辞是不是落实。高中文言文翻译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属于基础性题目。因此,在实际操作时,要注意横向联系翻译技法,纵向联系上下文语境,纵横交互规范表达,以艺术表达手法加以实际应用,这样才能赢得翻译的主动权。

文言文翻译篇6

【得分点预测】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常常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词的句子进行考查。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笔者结合2007年高考真题将其系统归纳如下:

一、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负载关键意义、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也要注意。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是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换。

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07江苏卷)

【译文】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遭遇祸患。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07江苏卷)

【译文】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3.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

【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第一句须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第二句中,“设备”也是两个单音词,“设”是动词,应翻译成“设置”;“备”是名词,应翻译成“防备”。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设备”去翻译。第三句中,“是非”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分别翻译,“是”是指示代词,应翻译成“这”;“非”是动词,应译成“不是”。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是非”去翻译。

二、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其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从而正确翻译。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选自《聊斋志异》)(07广东卷)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2.知其入而已己疾也。(07湖南卷)

【译文】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07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解析】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上述三句中的“异”“已”“死”都是词类活用,分别属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翻译时必须补上表意动、使动和为动的词语,即“感到(奇异)”“使……(停止、治好)”“为……而死”。

三、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其特殊性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的用法。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第一句中的“不之杀”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之”调到动词“杀”之后,译为“不杀它”。第二句中的“槐一株”是一个定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定语“一株”调到中心语“槐”之前,译为“一棵槐树”。“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介宾短语“于其下”调到谓语“作糜哺饿者”之前,译为“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小结】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意以上三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以及整体上书写大方、表述清晰等。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题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拿到理想分数的。

【活学活用】

将下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2.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3.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参考答案与解析】

1.①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见爱于卫君”含有被动与倒装)②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游于果园”是倒装)③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2.①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②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本句是判断句)

3.①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含介宾短语后置)②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③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翻译篇7

一、直译的方法

翻译跟断句一样,先要细读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处理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领会段意,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全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路线。直译时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1)“对”,对照。即翻译句子时,对照文言句子,逐字逐句,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后汉书•李膺传》)

对照原文,可译为:社会就要大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超过曹操的。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送温处士序》)

可译为:伯乐一经过冀州的原野,那里的马群就空了。

(2)“换”,替换。是指那些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翻译时,要把古代汉语替换成现代汉语。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促织》)

例句中的“而”“翁”“汝”应分别替换成“你”“爹”“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例句中的“目”应替换成“眼”。

(3)“留”,保留。指文言文中,有些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等,以及古代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年号、度量衡单位、数量词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翻译。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

“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七、六”是数词,“年、月”是基本词,“齐安、临汝、德兴”是地名,“迈”是人名,“饶”是州名,“尉”是官职名。可以保留,不用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华山”均为山名,译时可保留。

(4)“删”,删去。主要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勉强翻译,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别扭或累赘,这就应当删去。如发语助词“夫”,凑足音节或起提宾作用的“之”“是”等等。如: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识马,安能空其群耶?(《送温处士序》)

“夫”为发语助词,翻译时应删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之”只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应删去。

(5)“补”,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部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把意思理解得更完整。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译时在第二、三、四分句前应分别补出省略的主语“异蛇” “异蛇”“草木”。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时在“再”、“三”后应补出谓语动词“鼓”。

(6)“调”,调整。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在句式上有许多特点,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词组后置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依照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它们调整过来。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可调整成“古之人不欺余也”的形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可调整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的形式。

以上介绍的文言文直译的方法,可用一句话来巧记: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不 掉。

这句形象、生动的语句,运用谐音,巧妙地将文言文直译的六种基本翻译方法包含其中。句中的“对”对应“对”字,即对照;“环”对应“换”字,即替换;“溜”对应“留”字,即保留;“闪”对应“删”字,即删去;“不”对应“补”字,即补充;“掉”对应“调”字,又“调”字常用有“diào 、tiáo”两个读音,故可理解为“调整”之“调”。具体如下图所示: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 不 掉。

对 换留 删 补调

对照替换 保留删去补充 调整

二、意译的方法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需要用意译而不宜用直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修辞的地方

1.比喻

例如:(1)“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句中“秋毫”若直译为“秋天里野兽的毫毛”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最细小的东西”,才能明确。(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司马迁《屈原列传》),句中的“瑾”和“瑜”就不能直译为“美玉”,而应取其比喻义“高尚的节操”。

2.借代

例如:(1)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除残去秽,即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此处的残秽指代曹操。(2)沛公不胜杓,不能辞。(司马迁《鸿门宴》)“杓”是盛酒器,这里代酒。

3.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委婉地说出来,即所谓婉曲的修辞。

例如:(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句中的“日薄西山”是喻指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用的是委婉说法。在翻译时可意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河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句中“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整句可意译为: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3)“ 舒祺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即填尸于沟壑,指死。多用作婉辞。

4.用典故的地方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例如:(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一句中就运用了两个典故: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能,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王勃此处是借这两个典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有个典故,说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它,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此处作者是借廉颇的遭遇说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比痛苦心情。

5.“互文”现象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实际应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

(二)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庙号、年号等专有名词虽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也应该引起注意

例如:(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级使用,贬官。(2)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如《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三)有些句子,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直译显得太呆板。

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以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篇8

翻译技巧

古人对翻译提出了三字真言:信、达、雅。简言之,信即准确,达即通顺,雅即有文采。通常我们要求做到前两点,但要注意下面的一些特点:

1 不能把注释当作翻译

如上文所举《劝学》“金就砺则利”一例。“金”译为金属,“就”词典上释为“接近、靠近、趋向”,“砺”译为磨刀石,“则”就、便,“利”锋利,可是把这几个单词的含义简单相加,并不能准确传达这个句子的含义。其中“金”“就”两字含义的确定就需要加以变通。此句译为“金属豹刀剑在砺石(磨刀石)上磨过便会变得锋利。”这也就是说不能简单把解释当作翻译。

2 字字对译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翻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为“君子多学习而且每天多次反省对于自己,那么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这样是否就能得到满分吗?否。此译句有几个问题:“博”“乎己”仍然不妥。“博”译为“广泛地”。“乎己”译为“对自己”译时位置要调整至“省”前。上句可译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可不译)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省”也可译为检查)反省自己(译为对自己反省,显然不顺),那么就能智慧明达、行为也没有过失了。”

3 关键字词的落实不可忽视

“关键字词”就是指对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响的词语。这类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实词、表现句间关系的文言虚词、通假字。例同前句。

4 固定结构要固定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翻译也有相对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以……为?(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或“哪里还用得着……”)无乃……乎(表偏重于肯定的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吧”或“恐怕……吧”)。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莫非……吗?”或“该不会……吧!”)“……孰与……”(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或“哪里比得上……”)……之谓……(表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奈……何,如……何如,若……何(用来表询问,译为“拿……怎么办”或“把……怎么样”等)。

5 特殊句式要特别

通常文言特殊句式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倒装句的种类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判断句要译成“……是……”的表述方式;被动句要注意语言标志;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准确补出省略成分再译;倒装句要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字词组和顺序。

6 把握全句的语气

一是注意标点:冒号、引号、问号和叹号。二是关注句末语气词:也、矣、耳、与、焉、乎、哉等。三是揣摩全句字词关联,注意虚词的落实。

强化练习

1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上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2 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3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4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阎,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参考答案

1 韩信多次同萧何谈话,萧何把他看作奇物杰出之才。到南郑时,将领们在行军道上逃亡的有几十人,韩信心想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我,刘邦却不重用我,于是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的消息。等不及把这事上报,独自去追赶。有人对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去左右手一般陷入窘境。

过了几天,萧何来拜见刘邦。刘邦既怒又喜,骂萧何说:“你逃跑究竟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啊,我是去追逃跑者。”刘邦问:“你追的人是谁?”萧何说:“韩信。”刘邦又骂道:“逃跑的将领得按十计数,你都不追,独独追韩信,这不是欺骗人吗?”萧何说:“其他一般的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那样的奇才,在全国的人中没有第二个啊。大王如果只是想在汉中长期称王,那用不着韩信做什么;如果要争夺天下,那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商量大事的人了。这就只看你王上怎样决定了。”

2 魏文侯问李克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屡次取得胜利。”文侯又说:“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它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李克回答:“多次战斗,百姓就疲惫不堪,多次获胜,君主就骄横,让骄横的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3 世人都称颂孟尝君能够笼络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因此归附他,(孟尝君)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逃离了虎豹般的秦国。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值得称颂他能够笼络人才呢?如果不这样,据有强大的齐国,得到一个有才能的人,也应该可以面南称君制服秦国,哪里需要凭借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人于孟尝君的门庭,这才是有才能的人不到孟尝君那里去的原因。

上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范文 下一篇:负数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