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爱情范文

时间:2023-10-23 08:02:22

散文爱情

散文爱情篇1

    歌唱家若即若离,忽冷忽热,友谊之中似乎夹杂了些许的爱情,貌似亲密女友却更像亲人,这一切使得屠格涅夫不知所措:享受着不伦不类的情意的同时,陷入了“呆在别人安乐窝旁边”的尴尬之中,弃之可惜,欲罢不能。在屠格涅夫心中,波丽娜?维亚尔多是一位女中豪杰,她永远使别的女人黯然失色。他一直对她保持着浓烈而忠贞的友谊,在多年苦苦求之不得的情况下,只得继续憧憬着一份清新爱情的降临。1854年,他再次陷入情网,对方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妹妹玛丽娅。玛丽娅单纯优雅,聪明活泼。屠格涅夫被她深深迷住。在给好友安年科夫的信中,他坦言自己“几乎恋爱了,……心被射中。”1玛丽娅虽然对屠格涅夫深怀好感,可恨不相逢未嫁时,无奈已为人妻。即使这样,屠格涅夫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在作品《浮士德》(1856)中表达对玛丽娅的情意,并特意让玛丽娅去读这部作品。冰雪聪明的玛丽娅感受到这份情意并作出惊世骇俗的回应:勇敢地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此时已远走法国的屠格涅夫,在知道玛丽娅与丈夫决裂后,写信表示:“只要我活着,我将是您永远的朋友。”2列夫?托尔斯泰知晓这件事情后,对屠格涅夫打搅妹妹的家庭生活甚为不满。两年后,屠格涅夫去看望玛丽娅,列夫?托尔斯泰气急败坏,大骂屠格涅夫是行为卑鄙的坏蛋。屠格涅夫不以为然,认为托尔斯泰只是一个善于痴想一切都完满和明朗的人,不会轻松生活。岁月在继续前行,屠格涅夫依旧是孑然一生。经历了诸多事情的他只想呆在法国,呆在维亚尔多一家旁边,他对波丽娜?维亚尔多的感情更深,依赖更强了。但是,这种情感并不能满足屠格涅夫,他需要爱情,而不仅仅是温情和亲情。1873年,屠格涅夫迷上了一位男爵夫人,年轻美丽的尤利娅?彼得罗夫娜?符廖夫斯卡娅。他在信中像她坦承:“自从遇见您,我友好地爱着您,同时我是那么迫切地想拥有您,但我已不再年轻,这种欲望没有强烈到促使我向您求婚的程度。”(张文英180)年龄的距离、衰老的身体成了这段恋情无法逾越的障碍。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屠格涅夫悲伤地叹息自己溜走的爱情,只祈求时间来抚平受伤的心灵,以便平静地朝着老年的港湾前进。时隔六年之后,也就是1879年,当屠格涅夫在春季返回祖国时,邂逅了才华横溢的年轻演员玛丽?萨文娜。他被她完美的表演所征服,久违的激情又涌上心头。他把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送给她,以纪念两个人的一起朗读;在她生日的时候,送她镌刻着两个人名字的金镯子;他邀请她来自己的庄园斯巴斯科耶做客,尽管被婉拒;他甚至在夜间的火车站等待她乘坐的火车来临,想上车陪她一程,只为能看着她,感受她的气息。25岁和62岁,要是在现今的社会,也许不足为怪。当年的屠格涅夫却顾虑重重,所思所想的似乎只是尽可能久一点地留在这种亦真亦幻的美妙感受中,做一个可怜的诗意的乞丐。无奈他再次被理智惊醒,不得不绝望地告别暮年最后的爱情。玛丽?萨文娜也迅速结束了自己的犹豫,嫁作他人妇。以屠格涅夫如此完美的个人条件,要想有一个自己的“窝儿”,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屠格涅夫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爱情命运。可望的爱情总让他不敢及,以致爱情最终滑向了友谊,而不可及的爱情又让他无限渴望。他总是处在对爱情的渴求与对爱情的失望的双重折磨中。对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悲剧,而对屠格涅夫来说,这也许是不幸中的幸运。正是丰富的情感经历才使得他为世人留下了千古流芳的爱情诗篇。

    屠格涅夫的爱情观爱情

    曾毫无道德观念地生活过,他的思想被他的生活玷污了。虽然身材魁梧,但他的精神和体格都很柔弱,只是个优柔寡断的人。”(谭立德63)不得不说,这段话颇为中肯地道出了屠格涅夫性格中的某些缺点。与一闪而过的欲望相比,屠格涅夫更膜拜精神恋爱。他自称“天生是个多情种子”,好友安年科夫也实事求是地说道:“爱情……伴随他直至去世。但是,那是柏拉图式的爱情。”3屠格涅夫终身未娶,也许,爱情对他只是进行文艺观察的一种最佳手段而已。他曾笑话一个年轻作家因为爱情迷住了心窍而结婚。在他看来,婚姻美满所形成的感情上的陈规对艺术家是致命的,而不幸的结合反倒对艺术家是有益的。即使到晚年,他依旧对这一看法持赞同态度。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的反映。从诗歌《帕拉莎》到随笔、戏剧、小说甚至散文诗,屠格涅夫无处不浓淡相宜甚至充满矛盾地描写摇曳生姿的爱情,借此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态度。一方面,屠格涅夫描写渗透一定社会理想的爱情,比如,娜塔莉雅对罗亭的爱情,丽莎对拉夫列茨基的爱情,叶琳娜对英沙诺夫的爱情,玛丽安娜对索罗明的爱情,甚至叶琳娜对李特维诺夫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男女之爱,体现了作家所着意追求的社会理想,爱情表现出自身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方面,在一些神秘的中篇小说中,作家又把爱情描写成一种非尘世的超自然的力量,充满了神秘和莫测。屠格涅夫一向具有自我剖析的倾向,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也不例外。在小说《往来书信》中,他借男主人公的一段关于爱情的“奇谈怪论”,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另一种态度。“真正的爱情完全不像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种感情。爱情甚至不是一种感情,它是一种疾病,……通常它不征询你的意见,它违背你的意愿突然到来—完完全全像霍乱或者热病一样……在爱情中没有平等,没有所谓的心灵自由结合和德国教授们闲中苦想冥想出来的理想……在爱情中一个人是奴隶,另一个人是主子,无外乎诗人们把爱情描写为加在人身上的锁链。对,爱情是锁链,最沉重的锁链。”(顾惠生123-124)这种对爱情的态度和长篇小说中描写崇高而美好的爱情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有趣的是,在作品中,屠格涅夫让那些务实理智的人享有婚姻,让那些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以悲剧收场;而在生活中,他自己乐此不疲地追求这种被称为“霍乱或热病”的情感,并且至死不渝。谁愿意拒绝这美妙的“病”呢?不敢面对热情追求自己的心仪女子,害怕为稳定的婚姻关系所困,屠格涅夫选择落荒而逃;而对自己的热情淡然处之的波丽娜?维亚尔多,屠格涅夫又一反常态痴痴相随,苦苦等待,所以,他感慨“爱情里没有平等”、“爱情是沉重的锁链。”可是,作为一个作家,这种状态却使他能够在永久的期待中更深刻地审视爱情,思考爱情。在屠格涅夫各类作品的爱情描写中,不是自然主义那种露骨的东西,而是清新、淡雅甚至是含蓄的情感。与他交好的法国作家龚古尔也承认,他们这一群朋友都没有认真爱过,无法描绘爱情,只有屠格涅夫可以。(张文英170)屠格涅夫对女性充满敬意,甚至有过分崇拜的情结。不过,他的择偶标准,理想的另一半是受过贵族教育的姑娘。在他看来,妇女受了贵族教育,良好的修养使得她们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能保持娴雅优美的风度。能有一位这样的妻子,一家的安乐就有了最好的保障。而为找寻理想的女性,他创造了“住满高尚女性的奥林匹斯山”。这些屠格涅夫家的女子们,纯朴而有追求,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和尊敬。

    散文诗中的爱情篇章

    晚年的屠格涅夫曾说过,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无疑是和爱情连在一起的。而纵观其全部的创作,从抒情诗、散文随笔、戏剧、小说到散文诗,哪儿没有出色的爱情描写呢?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爱情,不同阶层的爱情,热烈美好的爱情,忧伤无奈的爱情,沉沦绝望的爱情,早恋,婚外恋,老少恋……得到时的无限欣喜,不能拥有时的万般无奈,别离时的愁肠百结,失去后的痛不欲生,其作可谓爱情故事大全。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屠格涅夫,会把爱情置于社会历史面前,通过生动而细致的描写,让人觉得爱情真实而美好;另一方面,身上携带着浪漫主义基因的屠格涅夫有时会把爱情写成一种超社会、超历史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使爱情充满了神秘莫测。屠格涅夫用一支妙笔把爱情百态图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目不暇接,身陷其中。在散文诗中,涉及爱情的篇章很多,如《玛莎》、《玫瑰》、《留住》、《谁的过错》、《我走在高高的山间》、《两个兄弟》、《岩石》、《鸽子》、《当我不复存在的时候》、《通往爱的路》及《爱情》等。它们是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的爱情感言,也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情感,其中蕴涵爱情的最高理想和境界,像一朵朵洁白的莲花一般赏心悦目。散文诗《玛莎》中,通过“我”与车夫—一位年轻丈夫的对话,可以让人感受到下层百姓的浓浓的夫妻之爱。车夫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态匀称,蓝蓝的眼睛,红润的面颊,模样十分俊朗,但是却愁容满面,闷闷不乐,因为他有伤心事,而且伤心透了,没有比这更伤心的了。原来,霍乱夺走了妻子玛莎年轻的生命。玛莎去世8个月了,他还陷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回想着和玛莎度过的甜美日子,更是痛不欲生,恨霍乱没把自己也吃了。谁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苦难夫妻也可以相亲相爱。而在散文诗《玫瑰》中则描写了一位处在恋爱中的贵族小姐的情绪变化。傍晚时分,她坐在大厅里若有所思,沉浸于一种难以平息的情绪中,接着,突然走出家门,隐没在花园的小径里。夜深的时候,她返回了家中。看到桌上放着被自己扔掉的又被“我”捡回来的玫瑰,又皱又脏,在泪流中把它扔到正在燃烧的壁炉中去了。在这短暂的几个小时里,她经历了苦苦思考、犹豫徘徊、痛苦无奈到浴火重生的转变。从中可以听到作者的心曲,那就是,爱情不仅只有美好,爱情也折磨人!当你陷进错爱,若不能自拔,就会与痛苦相伴;反之,若能挥剑斩情丝,定会破茧成蝶,迎接新生。屠格涅夫还以《岩石》自况,描绘了暮年之人身处年轻的女性中间,往日激情重现的美好感受。“不久前,那些年轻的女性的灵魂,也这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我衰老的心头—在他们爱抚的触摸下,往日岁月的火焰,那早已暗淡无光的色彩与痕迹,重又开始呈现鲜红的颜色。”(沈念驹399)《谁之错》中作者又表达了暮年的尴尬:心中无限向往爱情,而身体却拒绝激情。“她向我伸来她温柔白皙的手……我却严厉而粗暴地将它推开。年轻可爱的脸上露出困惑的神色;年轻善良的眼睛含着责备我的目光;年轻纯洁的灵魂对我的举动无法理解……若论过错,那就是:你是青春,我是暮年。”(沈念驹435)《当我不复存在的时候》则是作者满溢柔情和悲怆的爱情绝唱。很多人都说这首散文诗是献给波丽娜?维亚尔多的,其实,也未必尽然。那个文中的“你”也许是作者几位心仪女子的混合体。从屠格涅夫的书信集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况,那就是他给自己倾心的女子的信无一例外都是深情脉脉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情也悲,何况是多情的屠格涅夫写给自己所爱的女子的最后赠言。“别忘了我……但是在你每天操心、快乐和需要的时候也别怀念我……我不想干扰你的生活,不想给它平静的流动添麻烦。”(沈念驹446)深深的体贴感人肺腑。“然而当一人独处的时候,当我们两颗善良的心如此熟悉的那种羞羞答答、无缘无故的忧愁袭上你心头的时候,从我们喜爱的书里拿出一本,从中找出那些书页,那些行字,那些语汇,你记得吗?往往由于这些东西,我们两人曾经一下子涌出甜蜜和无言的泪水。”(沈念驹446)悲切之情溢于言表。人已离去,此情可待成追忆,旧犹如梦,徒让活着的人空断肠。“把你的手伸给一位已不在世的朋友,我无法用我的手来握它—我的手将纹丝不动地安卧地下……但是,我现在高兴地想到,也许你会在自己的手上感觉到轻轻的触碰。我的音容笑貌将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而在你闭合的眼帘下将淌下眼泪……”(沈念驹447)作者想象,阴阳不再相隔,现实可以穿越未来,爱情冲破了生与死之间的屏障,两情缱绻的爱人,可在幽渺中相会,双手可相握,两心可相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此情此景,令人唏嘘。散文诗《留住》,应该说是献给波丽娜?维亚尔多的。

散文爱情篇2

论文摘要:本丈探讨了新时期女性嵌文的主要创作特征及审美价值。作者认为.断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爱与美”的主旨一脉相承.同时又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深化和提升。更其现代精神的女性意识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构成了女性嵌文独特的审美世界。

从“五四”起步的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在一个急邃转型的宏观语境中日益走向文坛前景。女性散文作为女性内在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凝定形态,建构了富有生命且又为女性所独创的审美世界,这是一个既依存且又独立、既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世界,其间自然有因人而异的不同风貌,但也有一以贯之的文心气格。本文试图综合考察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的一贯性和独特性,以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观点探讨和评估女性散文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五四”女性散文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散文的起点,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它首先遇到的文明母题即是“爱”与“美”,因为,爱与美就在人的生命自身,爱与美的觉醒就是人的觉醒,女性对于爱与美的表达,历史地注定要发生于“五四”这个“重新发现‘人.,的时代”。女作家冰心首先对这一文学母题进行了创造,她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散文作品,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营造了一方纯洁高尚、洗涤心怀、和爱温柔、真善美同一的精神乐园,这“是新文学而外别寻人生要义的一个母题性的创造,它拓展了现代文学的想象空间和情感领域。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的名言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一条普遍规律。自冰心开始,女性散文对于爱和美的抒发就从未中断过。从苏雪林那“充满了人情的温暖以及人性的芬芳”的《绿天》,到庐隐那坦露自己与恋人间如诗如歌的“风与云的结合’,的《云鸥的通信》,到萧红那以浓郁抒情的笔致抒发对个人身世自怜自爱的《商市街》,到张爱玲那飘逸着苍凉之美同时又充满了趣味的《流言》,等等。不同时代、不同生命阶段的女作家,带着历史的不同沉积,表达着对生命中爱与美的不同理解。虽然就女作家所关注的审美对象而言,如母爱、童真、友情、爱情、生命之趣、自然万物之美等,无疑有着因人而异、各式各样的描写与阐发,但也有众所珍视的共同美质。女作家善于发掘其中息息相通的爱心温情与美的情慷,真切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既有或应有的情感关联和精神协调,这种价值指向,在审美建构中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尤其是自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文化转型,更是激活了女作家爱与美的热情。那是一个人性复归的时代,“一切都令人想起五四时代……‘人啊,人’的呐喊遍及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汇也是一个爱与美复归的时代,与之水乳交融相伴相生的正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复归。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唐敏的《怀念黄昏》、苏叶的《总是难忘》等散文作品,首先以对人性之“爱”、“美”的追寻、呼唤的主题意向,呼应着新的时代精神,并昭示着女作家作为“人”的精神觉醒以及心灵创造力量的复苏。从女性固有的天性出发,她们那爱与美的歌唱触处生风般地在无限的自然与社会中传播。她们在人类社会生活地许多方面,以女性特有的感知和关爱,弥补了社会主流形态对某些特殊领域的忽视。宽厚、怜悯、包容、友善,使她们的爱与美的主题在散文中得到了新的延伸。新时期的女性散文不仅历史地承袭了“五四”、“人的解放”的既有成果,同时还由对女性与身俱来的母爱、性爱等情感内涵的独特发掘,向着超越“五四”、更具现代精神的自由而美丽的女性意识天地飞升。

亲情倾诉是女性散文创作中的一个较重要的内容。其中,对母亲的歌唱,或许出于生为女人的体验,女作家几乎都把笔触指向这个感同身受的区域,给伟大的母亲以最神圣的赞颂和最深刻的理解。华姿的《母亲笔记》便是对于母爱的奉献之确定:“如果我收拾出一个小而洁净的环境,让X和卡儿休息得舒适;如果我是一个快快乐乐的知足的妻子和母亲,那么这个家,我的丈夫和女儿,便是我的文学以外的另一种可以倾心的事业。”赵翼如的《祝福生命》倾吐的则是自身做母亲的感受。一个经历了多次怀孕失败的女人,已到中年仍想最后再拼搏一次,尝试做个母亲,谁知又真正遭逢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磨练—大年三十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医院病房里保胎,亲友和医生都规劝她放弃,这令她觉得“那一刻的存在本身就是个令人难堪的现实”。这时,她想起了母亲,是母亲的那一句话“千辛万苦,孩子一落地,所有的苦头全会忘光”,使她从绝望中站立起来。这种经历生命悸痛的惊心动魄,这种不失悲壮魅力的希望中的受难,既是女人们的命运轮回,也是人类得以绵绵不绝的保证。在斯好的《生命·神启·爱》、《凝眸》、赵玫的《小河》、王英琦的《美丽地生活着》、阿丙的《怀孕好心情》等散文作品中,也均有这类描写。

关于孩子,也是女性们永远乐此不疲的话题。女作家用她们充满挚情的母爱,写出了许多甜醇明朗的篇章。以郑云云的散文为例,她在《母与子》中写道:“自从有了你,我的宝贝,自从有了一双小手信赖地揉住我的脖子,妈妈就学会了勇敢”。在同样的话题中,《金色的雏菊》却通过孩子的出生,讲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的爱:“哦,我的孩子,我的星辰,我至爱的魂儿,我不知道怎样感谢你的勇气,竟肯独自穿过那片辽阔幽暗的星空,弃舟登岸,将甜蜜和幸福的雏菊撒满我四周的空间。我的孩子,我会紧紧握住你给我的爱,再不放手。但我不会让你为选择羞愧。”这些作品充满了母子间爱的交流与温馨。女作家们对孩子的爱,甚至越过了家庭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土,表现出女性所独有的对孩子弱小心灵的怜悯、抚爱和帮扶。还是在郑云云的散文中,《童心》则通过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通过对一位可敬可亲、爱孩子的胡子爷爷的刻画,反省了因大人粗心和忽略而造成的对童心的伤害,表达了自己对童心的深深理解。

女作家们在生儿育女为人妻母的切身经历中,仿佛蓦然发现了一个神秘奇妙又令她们骄傲、幸福、自豪的女性内部生命世界。她们和爱柔美的笔触不仅仅局限于人伦亲情的范围内,而是深人触及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目的,并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典范和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这就充分阐发了这种纯真情慷的审美意义。

而对于“爱情是什么”这个亘古不变、百代难解、众说纷纭的话题,女性的叩问更突出了一种独立自我的选择,一种个性精神的表达。具体说来,即女性对于爱情的思考,更重视在自我的生命体验、人生体验中来获取价值和意义,哪怕是混沌而不可知、幼稚且片面,也不愿轻巧地借助历史既成的结论来填充自己的创作。也正是这种充分个人化的表达,才真正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素质。唐敏的《女孩子的花》,表达了一种爱的观念,一种属于女孩子的祈愿:“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种看似并不怎么现代的祈求的抒情,细腻温婉而又略带感伤,对女性美丽心灵世界自怜自爱、自珍自重的剖示,无疑是一种更为切实可贵的自强抗争。斯好《爱情神话》则将爱情视作是一次生命的旅行,即便这段经历惨痛无比,也会“渐渐沉淀为一级台阶—你站到台阶上,重新恢复了高度”,这体现了生命发展实现的前景。张辛欣的《女为悦己者容》更注重的是一种爱的态度,虽然明白时间对于女性的残酷性:“头发烫过,却在败着”,即便是“不停地收拾”自己,“也来不及赶车”。但是女性作为爱的主体是不会因为时间的剥蚀而泯灭,因此若你“在这个世界上突然消失,那,我将在春天,整个夏天,很多年很多年,为你穿着丧服”。爱,并超越爱本身是当今女性的表达。这份表达更多的是对“瞬间”的体验,因为“我是我自己,但是我并没有把握我自己”。正是这历史的无法真实检验自己的直接存在,使得女性常常借助梦与幻想来超越自我,唤醒象征性的本身。叶梦的散文,评论家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是“开始得最早也走得最远得女性之谜及人性之谜得探索者”闭。她以《羞女山》为开端,从《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对少女初潮、初吻、初恋情感体验的描写,到《梦中的白马》、《蜜月之轮》、《今夜,你是我的新娘》对新婚、性爱体验的既大胆又含蓄的表现,到《创造系列》对女性生育、哺养等生命节律的展示—作者第一次以健康审美的笔调,在梦、黑夜、月亮等含蓄诗化的意象中,祖露了女性“自我”“生理—心理”的自然生命历程。叶梦的散文出现在一个女性可以言说自身的时代,从她的散文中我们看到,过去被压抑、被遮蔽的一切,如今终于回到了女作家的创作中来,而不仅仅是女性的自尊与价值的重新肯定。叶梦以自己对生命的执着热爱与肯定,宣告了她对超越狭窄女性天地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自觉承担,以一种反叛世俗、欲求真美的姿态体现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今天的女散文家们还把她们善良、抚慰和悲悯的目光,由女性个性、身边局部向广阔人生、大千世界延展和辐射。由于关注社会理想的实现和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女作家在创作中较多考虑了爱的表达的现实意识和社会意识,她们的目光投向了社会的代大潮,女性关爱的情感融汇到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奋斗中,这是在时代前进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中着力表现的一种更为普遍的人性之爱。如张洁的散文《过不去的夏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等锋芒直指假丑恶的社会现实,力图唤起人们已经麻木的情感和日渐弱化的良知爱心,此类散文女作家还有张抗抗、铁凝、蒋子丹、方方、王英琦等。那建立在永恒的人性和人情之上的母性之爱,在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和熏染后,使女作家们已不再像她们的前辈们过多地局限于家庭这个狭小的范围来表达,而把她们善良的关爱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之间,投向了整个时代。那些表征着人类的爱心良知,寄托了女性深厚情感的散文,标志着女作家们逐渐跳出了以自身经历为素材的创作局限,从狭隘走向了广阔。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人,异域文化和世界性思潮的影响,使女作家们面对普遍的世界问题、人类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审视,因此,在她们的作品中,在表现女性爱与美的主题时,往往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丁宁的《夏苦草记》、张抗抗的《鹦鹉流浪汉》、唐敏的《等雪》等作品就是这样的佳作,它们通过描摹大自然,提出了关于全人类关心的环保问题的思考。当今女作家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以一种以往不曾有过的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表达出对现代世界的认识和关爱,这是中华女性传统的爱与美的主题的延伸,她们的目光已投得更远更远。

纵观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爱与美的主旨一脉相承,贯串始终,构成其“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的内核。女作家立足于人生对爱与美的渴求,从切身体验起步,以女性特有的感知随时随处在发掘、寻味、扩张和升华爱与美的精神意蕴,把爱与美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意志和审美品格,提升为人格良知的标尺和风范,堪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对爱与美之母题进行着一次最执著最深人的审美巡礼和精神建构。爱与美的世界,是生命最应具有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归趋。

新时期以来,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日趋多元,使语言表达的多样化成为一种可能,这“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利益、兴趣、思维方式多元化的现实,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大陆和海外文化的交通融汇,也反映了上层差异不再急欲向民间社会延伸从寻求支持这一情况。在这一巨大而切实的背景之下,女性散文逐渐突破了过去种种非文学的限制而勃兴。女性散文不再机械地模仿或盲目地传达权威意识形态,而是关注个体情感的提升,伴随着最大力量的心灵体验,其自我与个性的复归,是历史的辩证,其重大意义不容怀疑。

冰心曾这样写道:“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这段话道出了风格构成中情与文的整一性。散文是主体感情的直接表现。散文不是一个单层次的作品本体,而是多层次的意义载体。它以语言为手段来表现情感和精神旨向(文学本来就是语言艺术),全部语言所传达的是作品整体的审美趋向、情趣、风貌、品格、特征。用独特的语言表现的独特的思想,感受,想象,才能产生独特的魅力,建构散文独特的美的形式。当散文家的审美体验、情感意绪,心理意识转化为散文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层结构时,他建构的是“真正属于艺术家所独创的、不可重复、具有本体自足生命的意象世界。

在新时期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女性以直觉的方式,诉说着对于世界与人生、社会与人性、文明与历史的看法的同时,也是在向一种艺术高度攀登。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感性创造力和语体风格引领中国散文变革潮涌,满足并丰富着时代日益多样的审美需求,女性散文的艺术美构成中国散文美学态势的重要一维。许多女散文家对散文艺术之美怀有特殊的痴迷,她们以自己的奇思异想和浓烈情感从独特的审美视角来探索散文艺术形式的更新,使散文艺术的美臻于佳境。唐敏如她自己所说,是致力于“写女性苦难的美丽的”,张洁、苏叶对人性失落的思考也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在她们散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及创作思维二偏重于直觉和顿悟,感受细腻,写个体经验,以独立的个我、生活的片断折射生活的全部意义等特点,她们的散文作品,以清新婉致、略带伤感、融抒情与叙事为一体的体验性笔调,展现出一个清新纯美、充滋人性温情的女性心灵世界。王英琦从追随旧散文模式的“叙事一议论一抒情”格局中逐渐摆脱出来,以“担露个性、心胸”,以直率的、不加修饰的粗糙“大白话”而放言无忌,柔中有刚,颇有几分男儿的壮美与豪迈之气。虽然这种“太过强硬而少温婉,太具挑战味而少含蓄美的‘雄化’倾向”不无矫枉过正的偏颇,但客观上对以往散文清醒理性、明白无误的语体形成了冲击力。此外,叶梦散文以对遥远神启的领悟,以充满隐喻性意象的语言显示出一种充分女性化的方式;斯好的“荒诞系列”通过幻觉、梦境、潜意识、寓言的艺术变形的途径,更为真实深刻地剖露心灵真实,作品曲中见曲,寓讽喻于奇幻;马丽华的《渴望苦难》、《超越苦难》等散文描写藏北高原之“大美和壮美”,笔调雄健豪阔,立意高远,在“五四”以来的女性散文中是绝无仅有的;筱敏以想象的奇诡语言形成了神秘的喃喃自语风格,韩小蕙柔肠缠绵而又笔力敏锐,舒婷生动谐趣且古典小品味极浓,曹明华则将青春的活泼洒脱和充满灵气的真诚和谐地统一为一体……今天的女性散文,越发使人感受到新奇、独特而妙不可言,包含着新异的思想和奇特的体验,更生动地显示着女性风格的创造意识。

女性散文透过语言进行贯通古今的精神漫游,理解历史的纵深和恢宏,那种审美的愉悦就不仅存在于散文的内容,而且也蕴藏于散文的艺术形式。这些别样的艺术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女性对各种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和技巧的借鉴、融合。这个时期的女性散文的创作手法,除传统的叙事、议论、描写之外,或通过象征变形,以实现寓意的超越建构新的艺术世界;或采用意识流手法,表现心灵宇宙的丰富性;或运用荒诞技巧,寓真于诞,折射出人生世相;或创造幽默,寓庄于谐,表现生活的复杂性。此外,有的还出现了小说一样的虚构情节,有的像电影蒙太奇一样错杂闪回,有的如梦幻般捉摸不定,有的套用戏剧的三一律,有的时空交错,有的黑白颠倒……这些新散文的艺术探索也许并不十分成功甚至存有隐患,但却表现出对传统创作模式的突破和走向更为开放的视域,其明晰、峭拔而个性生动的文体创造风格,洗脱了以往散文的庸俗气息和功利因素,为散文增添了全新的审美情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

散文爱情篇3

冰心曾说自己的“诗的女神”是“满蕴着真情,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1]。这道出了她的诗歌、散文的特色。她的散文诗也是如此。冰心说:“我平日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2]她以直白自己的思想见长。她兴之所至,“说我心中想说的话”[3]。冰心的散文诗感情纯真,像一支温暖柔美的歌谣,飘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而母亲、儿童、自然是冰心散文诗的三个基本主题,通过对这些她心目中最美、最崇高的景物、境界、感情的描写和歌颂,表现她对现实不满的情结,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冰心散文诗的艺术题材

a.讴歌童真

讴歌童真是冰心散文诗写作的题材之一。她不仅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出儿童的情态美,心灵美,而且总是用优美的笔触,在纯洁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的非凡仪态的抒写中,寄寓人生的哲理,表现对美好道德情操的追求。《梦》中抒写“横刀跃马和执笔沉思的她,原都是一个人,然而时代将这些事隔开了”。梦一样的小军人的生活结束了,回到故乡学习儿女情性,遗忆,让人心动。《往事·一》,诗人把童年时代烟台海滨的生活和北上京华后的时光,浓缩在生命树的两个圆片里。快乐的、憨嬉的、寂寞的、泛泛无着的图画,描尽的洋溢着童真和诗趣的童年生活,其间透露着诗人对人生意味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深思,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冰心的语言文学文本中,爱的哲学理念固然无不落实到具有“母爱”本质特征的文学形象上,但她又绝不仅仅是生物之爱。而儿童是冰心之“母爱”最喜寄托于上的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因其具有冰心“母爱”的理念特征,而使他们同一地具有母亲式的情怀,具有小母亲式的形象,在黑暗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展露出一缕人性尚存的“光和爱”,这就是常常被人解读为冰心笔下的儿童具有“真、善、美”或者“纯洁、天真”的那一部分内容。她笔下的“童真”,如母爱般温柔给予人们生存的“理想和信心”。

b.歌唱大自然

冰心的散文诗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她歌唱自然,对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千姿百态给予深情的描画。她总是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来描绘祖国美丽的山河。她描写在朝霭中最有古趣的泰山,也描写在暗淡的日光下徐徐走过一串骆驼的荒凉的长城。苏州一带江南水乡的景色更是使她“悠然如醉”,她写道:“江水伸入田陇,远远几架水车,一簇一簇的茅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轻波,树枝低亚,当几个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有时远见大江,江帆点点,在晓日之下,清极秀极。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通讯四》)。这里展现的是一幅清新俊美而又富有江南水乡地方特色的水墨画。

在冰心的笔下,大自然既美丽,又神秘,既是一个可心可意的美人儿,又是一片甘泉潺潺,香飘四季,叫人流连忘返的仙境。

c.“爱”是冰心散文诗的永恒主题

冰心终生都在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亲人和儿童的爱,对大自然的爱,正如她自己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4],这种爱心形成了她独有的艺术品格。在冰心的散文诗中,不管是歌颂母爱、童真,还是赞美大自然,其间都注进了诗人温软平和的“爱”的主观情调,“憧憬着‘美’和‘爱’的理想的和谐的王国”[5],理想成分大于现实。

冰心的散文诗里,对弱小贫病者充满了同情。曾说:“我对于以人类欺压人类的事,我似乎不能忍受”[6]。为着“正义”,她要“抵御”掠夺者。而她的怀念贫病的胸怀,更使她往往以慰藉者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冰心曾在通讯中向小朋友介绍了几位在病魔纠缠下经受着严重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折磨的病友,她们是一些置

身于怨望痛苦之中的幼弱病苦者。冰心在信中向小朋友发问:“扶持慰藉,是谁的责任?见此而不动心呵!空负了上天付与我们的一腔热烈的爱!”(《通讯·十五》)冰心这种对弱小者与不幸者所表现的深切同情,充分说明了在这位女作家的心中,激荡着何等炽热的爱心和挚情。

2.冰心散文诗的写作手法

a.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阿英的评价冰心的散文时说:“她的文体,在文坛上也引起极大的波动,形成当时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作风。……就是她的诗似的散文的文字,从旧式的文字方面所伸引出来的中国式的句法,也引起广大的青年的共鸣与模仿,而隐隐的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7]这用来说明冰心散文诗语言的特点很恰当。冰心散文诗的语言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具有和谐悦耳的声律美。如《往事(一)·二十》:要何必以人间暂时的花朵,来娱乐海中永久的灵魂!看天上乱星孤月,水面的晚渐朝霞,听海风夜奔,海波夜啸。比新开的花,徐流的水,其壮美的程度相去又如何?诗人精心安排声调,平仄相间,抑扬交错,使之具有和谐流畅,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冰心散文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美,她运用的是“诗似的散文的文字”。如《往事(二)·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用“滤”与“襟怀”构成动宾结构,化虚为实,寓抽象于具体,形象而生动地显示出山光松影对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显得含蓄蕴藉。

b.“自我告白”的抒情特征

冰心人格的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是她的真诚,她真诚地热爱人类,真诚地追求理想,她又真诚地把她的希望与失望都告诉人们。“自我告白”成了她的抒情特征。从这告白中,我们看到一位执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意义的文学青年的精神历程。冰心以审美标准为其道德标准,不仅意味着她在哲学上的选择和在人生价值上的取向,并且蕴含了她崇尚自然美的美学理想。这一理想,使其作品自成一种“自然率直”的美学风格。

从早期开始,冰心就以自己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全身心地涌现于读者面前,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自传成分。同时,她的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正因为她表现了真的感情。严家炎说,冰心的创作“有如满天‘繁星’,有如一江‘春水’,带给读者光亮和温暖,解人干渴,使人心安,让人慰藉”,“滋润着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心”[8]。

c.温馨的柔情与抽象的叙说相交织

散文爱情篇4

【关键词】思想激情;情感体验;内心世界

Abstract:Rationalized pass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character in the prose po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 Yangchaodong's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Yangchaodong's prose poem. In order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Yangchaodong's inner world. The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Yangchaodong’s distinctiv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alistic life.

Key words:rationalized;passionemotional;experienceinner world

“散文诗是以抒情见长的文体。‘为情而造文’,可谓是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这也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触动,才去创作散文诗的。为此,散文诗的取材立意有其特殊的规律。它不必从人物出发,也不必拘泥于情节的发展,有所感才是取材立意的出发点,而思想激情正是创作散文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1](P235)这段关于散文诗艺术特征的论述,把“思想激情”作为散文诗创作的灵魂,可谓是切中肯絮的批语。在整体阅读杨朝东先生的散文诗时,我的脑海里面闪过的便是“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这个精辟的论断。事实上,“思想激情”正是支撑他进行爱情散文诗创作的内在要素和不竭动力。

一、独特的思想激情表达

正是凭着这种饱满的、充沛的思想激情,杨朝东先生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起了个人的“文学领地”。那些瑰丽而优美的幻想、浪漫的情怀,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不仅透露出他厚重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而且饱含着作者极富个性特征的主观色彩。其间,不仅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倾诉与咏叹,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有情世间的一种洞见、一种观察。《石恋》《谁的流水》《想你在春天》《遥望与抒情》等散文诗组章都是以刻写人类真挚美好的感情作为出发点,作者试图通过描摹和赞美自然景物时,传递出了内心中的一种意愿与梦想,从而表达其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诗意描摹其实浸润着他对美好情感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诗性体验:

……把我粉碎吧!躺在城市的边缘,我已闻到了食味飘飘的香甜;把我粉碎吧!我飘飞的身影,已站成了大街小巷一尊一尊的石林,我粉碎的美丽,已在混凝土的结构中,一点一点站成了高楼大厦,刺破白云。

你来吧!月光挂在你的窗前,已被风雨浸泡长大。你来吧,我们一起站在月光下,慢慢去畅饮爱的情话。

就这样,让酒和诗歌结伴,让破碎的石头和柔软的爱情,在暗夜的缠绵中,擦出火花一串。就这样站在暗夜,谁会看见月光、风光、火光与石头会同时灿烂?

你来吧,在石头的根部,有一条爱的小溪不知为谁歌唱?……(《石恋》)

全诗处处含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纷繁的意象、情感的流变、思想的激情,再加上那种一咏三叹的节奏感,处处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石恋》的每一章节,都镌刻在作者的心底,这是对美好爱情矢志不渝的追逐。白云、月光、酒、石头、小溪这些驳杂的意象,一经诗人的点染,便被赋予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进而拥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在我看来,杨朝东先生之所以反复抒写其对美好情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日常平庸生活的一种拒绝、一种反叛,甚至是一种挑战。这种拒绝日常平庸生活的方式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疏离,从迷于表面的诗意洞穿了生活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选择,目的是为自身寻找一方可以安生立命的净土。这种有意识地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进而把精神的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的选择,是需要背负着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换言之,“生活在别处”的选择就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泅渡或者救赎,它让我们卑微的生活变得高贵起来,它让我们平庸的生活处处映射出诗意的阳光。那浓烈而炙热的情感,深沉的思绪和悲悯的情怀,不仅挖掘出了自然景物内在的诗意,而且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杨朝东先生在自我的文学领地里,建构了一个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游牧之地。

二、丰富细腻的情感抒发

在《春天的情事》一诗中,作者试图将温柔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以爱情的名义审视生活:

……你在海边,读着滴入海心的月,就像读着忧伤一串,破碎的梦里,爱,找到了昨日回家的方向。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美吗?雪花一样飘来,冷了思念,化了情怀。你在冷冷的黑夜,学会守护心的疼痛,学会了痛苦要用痛苦来打磨苦难的爱。

心,才会慢慢平静,水,才会潺潺而来!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愁么?愁丝袅绕愁节,愁闷点燃愁思。点点滴滴,伤了我的心,痛了你的怀。

在这月明的夜晚,谁会告诉你什么?夜,已经很深了,月,已经睡着,只有星星,还在同草们聊着情话。

我来了,忧伤还在星空里徘徊,流水还在流水中哀叹。我不知,你的忧伤,要忧伤到何时,才能停此一切伤感?爱的梦里,谁能找出答案?……(《春天的情事》)

情感作为人类最为隐秘幽微的心灵体验和精神体验,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内心世界。这组诗所表现出的满腔愁绪,像悠悠的流水一样绵远悠长。这种浪漫而又唯美、沉静而又忧伤的文学表达,是从骨子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迸发出来的,无矫揉造作的成分。这首诗所营造出的那种酣畅绵密的诗歌图景,充满了对现世的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写作其实是继承古典诗词写作的余。值得注意的是,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叙述,不仅受益于古典文学的滋养与熏陶,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无论从手法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抒情文学的传统。换言之,他的写作无疑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最美好的致敬和怀念。那种温婉轻捷、低吟浅唱的情感抒发,是对爱情世界进行本真的、全息式的扫描。这样的写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爱情世界的丰富性和神秘性,而且有意无意地承担了对爱情本身这一宏阔意象的修复。实际上,在一个灵魂缺席和精神沦丧的时代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或许仅仅存留在那些古老而又忧伤的神话或异域的传说中。“爱情”这一美好意象渐渐褪去了那层神圣的光环,不再被悬置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头顶,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杨朝东先生以爱情为题材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激越的诗歌作品,本身就是对爱情最大的尊重和珍视。质言之,他的写作已不仅仅停留在抒发个人的文学趣味或情感体验,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人间真情的呐喊与哀婉。

……其实,年轻的时候,谁懂爱情?

当我们踏入不惑之年,怀想爱情,爱呀,早以远去,我们只能品味,过去的那一往情深,那一帘幽梦。

仿佛世界停止了转动,仿佛阳光只能在梦中温暖,仿佛过去的一切,都在想你的梦里,一一浮现。

春天,无语;花朵,凋零。面对这一切,你总是默默的、默默的,不动嘴唇。我说,春天来了,你说一句温馨的话吧?你想了好久,终于说了句,“爱一个人,不能把他放在口上,要把他存放在心里”。我终于明白了,你对爱的理解很深,深得让我看不见底,就像我看不见你飘飞的长发。……(《想你在春天》)

《想你在春天》@组诗是一个长者以一种回望的姿态深味年轻时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一种阅尽苦难人生的口吻道出对幸福的理解。这种极富个性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饱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其中所含蕴的为文观念,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大抵是相同的。正如洪斌所指出的那样:“散文诗的感人诗情正是从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中生发出来的。假如没有作者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也就不会有散文诗感人的诗情,也就写不出优美动人的散文诗,而只能写那种“为文而造情”的无病之作罢了。”[1](P235)

正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爱情,表达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那种情感的共通性,即便历经岁月的流变和更迭,也不会有丝毫的褪色。爱情之所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意义正在于此。对爱情的吟咏,古往今来,不管是哲学家还是诗人,都在以其最为至诚的表达涵咏其对爱的理解。爱情迄今仍然被作家们乐此不疲的抒写,不仅表明了爱情对于生命抑或人生的巨大诱惑,同时也印证了“独特生活感受的感情是散文诗创作的命脉,也是散文诗艺术感染力的内在要素”。[1](P235)

三、结 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写作,忠实于自我的内心,植根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描摹和抒写。事实上,他常常从爱情入笔,以其似水的柔情把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深深地寄予在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中,表达出了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爱情经验。在他看来:无论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多大的落差与对比,但真、善、美将永远存在,美好动人的爱情仍然是人类对自我最好的精神抚慰。因此,即便在某些诗歌中,那种忧伤的情绪不时在主宰着他,甚至一度让他陷入无边的彷徨之中,但由于诗人本身这种高洁的人格取向,对真与善、爱与美的这种精神向往很快就会将那种忧郁的情迅速绪驱逐出去,取而代之是一种达观的、向上的精神状态。从他全部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精神情调的诗人,爱情在他笔下,有时是虚写,有时是实写,有时是能指,有时是所指。以诗歌的名义,杨朝东不仅是对自己多愁善感的心灵世界作了一次最为温情的抚慰,同时也是对其个人的精神世界作了一次深深的打量。

参考文献:

散文爱情篇5

一、找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它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大凡好的散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领会散文意境的钥匙。

如莫怀戚的《散步》结尾写道“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这一点睛之笔充满了对生活的责任感、对生命的热爱。阅读本文,我们会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觉得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一次平常的田野散步却写出如此大的意境,着实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二、明线索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明确了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为线索,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开头写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是美好的春景画面,最后以赞美作结。这一结构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的赞美之情。

散文形散而神聚,要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就必须有明确的线索把零散的材料贯穿起来。如杨绛的《老王》,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坐老王的三轮,一路和他闲聊;老王得了夜盲症,作者的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给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去世前还硬撑着送香油、鸡蛋等。文章以彼此的交往为线索,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人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鄙视不幸者的理由!

三、抓细节

很多优秀的散文都是在细微处见精彩。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眼前的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写,从颜色到形状、到神态,细致生动,尽显花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美好。这些细节描写是作者抒情的依托,是情思得以飞扬的缘由。作者由花想到了人,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的哲理。

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但使散文形象可感,更有助于拓展意境。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道“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位慈爱的母亲带到了我们面前,“我”对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之情不言而喻。传神的细节,真切的情感,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四、品语言

散文的语言要比其它文体的语言更凝练、更清新。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我们同样可以领会到散文的美好意境。

首先,关键词语的妙用,能够突出人或事的特点特征。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其次,修辞手法的恰当选用,可增加散文的美感和表现力。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比喻、排比并用,铿锵有力,传达出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将我们带入了雄浑、豪放的意境之中。

散文爱情篇6

[关键词]郁达夫,游记散文;风景画;心灵史

游记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历代都有佳作流传于世。深受古代游记敞文影响的现代游记散文的诞生与现代小说、新诗几乎是同步的。1919年写的《五峰山游记》即是现代最早的游记散文,随后有朱自清、徐蔚南、胡适、高语罕、梁纪文等人的游记散文相继问世。他们的游记散文不仅有对祖国美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且将笔伸向了域外。朱自清是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游记散文作家,他不但喜欢旅游,而且也喜欢创作游记,其游记散文在他的敞文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1923年创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尽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让人如睹名画,如读好诗。1924年所写的《绿》、《白水祭》,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已属少见创作。20世纪30年代,“由于作家生活和职业上的需要和不安定,总难免到处跑来跑去的,因此这时的‘游记’之类的作品非常多。”众多作家都涉笔这一散文体裁领域,勤奋耕耘,使游记散文出现盛极一时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是郁达夫。

作为现代游记散文集大成者的郁达夫,他写游记散文始于1928年,盛产于30年代。当白色恐怖弥漫文坛的30年代初,郁达夫感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于1933年4月携全家移居杭州,去追求自己少年时代就有过的“名士归隐”之梦。几年内,他仿效家乡的古人严子陵,漂泊隐逸,游山玩水,寻古访遗,履迹遍于东南五省,漫游了许多名山古迹,作为其游踪的记录,便是1934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屐痕处处》及1936年3月上海文学创造社出版的增订本《达夫游记》两个集子和未收进集子的几个散篇,总计30余篇,17万余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游记散文乃至中国历代游记散文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之所以热衷游记创作,与他早年受出世思想的熏陶及此后接受欧美所谓“遁世文学”的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情绪易走极端,“遇着什么辣手的事情,便萌退志”有关,更与他30年代的思想境况密切相关。在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之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抗争;忧国忧民,却苦干无报国之路。于是,出世思想、田园趣味诱惑他追寻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梦,隐居杭州,建造“风雨茅庐”,转而寄情山水。这种遁世思想虽不可取,但从侧面却曲折地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愫。他将自己的人格和心灵真实地披露在游记散文中。因此,他的游记散文也就成为整个时代文学主题的一种和声。

游记散文虽是记述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美文,侧重描绘山光水色等自然风光。但优秀的游记散文,必是以爱国主义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观照,因处处不忘自然,更应处处不忘社会。而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便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在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当然备受人们推崇的是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但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作者真正是以爱国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描绘,既能抓住自然景物给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准确逼真地加以描绘,又能借景抒情,戟刺时政,兼披中怀,体现出一位爱国者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正直率真的人格,既让人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美景,又让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杭江小历纪程・兰溪》既是一幅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的优美山水画,又是感情浓烈的一首抒情诗。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观点、游览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景物,然后抓住自然景物对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加以描绘。作品以横山为中心,对富春江秀丽多姿的景色进行了周向运动史的描绘:

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德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

在这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中,高大的横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面碧绿的远山、山下流动的小溪、隔江鲜艳的红叶作陪衬,兰溪市上繁多的人家为点缀。因作者的精心结构、精心设色、人化自然的描绘,以横山为中心的一幅生动景观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效应。描绘到此,作者浮想联翩,觉得这美景“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水彩画,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妙就妙在“那青山碧水之中,同时在上下移动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彩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热爱祖国和家乡大好河山之情溢出口中。

《钓台的春昼》更是能将读者从容自如地引入胜景的写景抒情名篇。站在桐君山顶,举目远眺富春江的夜景:“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灰白的云,云层缺处,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那“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最有风趣。而起风后,云脚的移动来得更迅速,江心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忽明忽灭”,不断“变换位置”。面对“浙江山的秀丽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的奇妙景观,作者赞叹“真神气极了!”接着又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第二天清晨沿江而上所见的景色:“过了桐庐,将狭窄,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沙洲上的桃花、菜花和许多不知名的白色的花,“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再往前走,江更窄,“山色包容的格外紧”,“山容峻削,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生花的妙笔将所见所感的自然美尽收眼底,流于笔端。情景兼到,既细且清,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看,郁达夫确是一位描山画水的能手,更是一位借景抒情披露中怀的高手。他的游记散文不仅写景历历在目,言情也能沁人心脾。在其富有才情的笔下,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深山幽谷的凄清僻静,悬崖隧洞的奇妙万状,山光水色的灵气风韵,不仅成为一幅幅优美画卷,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而且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让人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因此,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并非超尘脱世之作,其中饱含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强烈爱憎。他总是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戟刺时政,披露中怀。

《扬州旧梦寄语堂》开头极言扬州山水之佳丽,古迹名胜之多,可供游览时间之长,接着记述耳闻目睹的破败景象:城市萧条,百业凋敝,美景被破坏,透露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花坞》先写名 胜区花坞之秀丽: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竹木扶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幽谷清绝,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十余年来的变革,在花坞也留下了痕迹”,“半凤居塌败”,“凤木庵泥墙倾圮,蛛网绕梁”,这里“地价增高了几百倍”,抚今追昔,哀景伤情,愤言道:秀美的花坞犹如被有钱有势者先奸后弃的朴素天真、沉静悠娴的少女。《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作者看到青岛美丽的风景区被糟蹋,“感到头昏脑胀,想呕吐出来”;看到北戴河的古老建筑“塌败不堪”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发出戟刺之言:“大好河山,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筑路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叫我们小老百姓又有什么法子拼命?”《感伤的旅行》从启程的上海夜市落笔,由铁路沿线的景色直写到旅游目的地无锡,描绘了所见的湖光山色和沿途目睹的国家的残败、民生之艰难以及在太湖边上所看到的“当过新贵”们的得意之色,于是怒不可遏,待登上龙山第一蜂时,一腔怒气冲口出出;

目的总算达到了,惠山锡山寺里的那些俗物(指“党国要人”们),都已踏踢在我的脚下。四大皆空,头上身边,只剩下一片蓝苍苍的天色和清淡的山岚。在此地我可以高啸,我可以俯视无锡城里的几百万为金钱名誉而苦斗的苍生,我可以任我放开大口来骂一阵无哪一个凡为我所疾恶者,骂之不足,还可以吐他的面,吐而不足,还可以以小便来浇上他的身头。我可以痛哭,我可以狂歌……

痛快淋漓的文字将一位爱国者的满腔愤怒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惊人的坦率,惊人的大胆,率真自然,肝胆流露。将自己的整个人格和整个心灵都披露出来,使自己的“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不仅借景抒情,披露中怀,而且诗文并茂,珠联璧合。他常常在描景画物时恰到好处地镶嵌进一些诗词,补充文章没有说完的余意,没有抒尽的情愫和未描摹出的景色及未袒露尽的心灵。《过富春江》一文主要写富春江之游,可当作者看到官僚们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时仍搞什么“双十节”大庆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便将“双十节”前夕写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插了进去:“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偶向西台台畔过,苔痕犹似泪淋浪。”讽刺了那些俗物们.深切怀念为国牺牲的抗日烈士。《钓台的春昼》极力采用一种冲和漩远的笔调描景画物,以恬淡闲适的心理去感受自然美,将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桐巨山上的名胜古迹、鱼梁渡头的乡野情趣、谢氏西台的幽谷清景.写得十分动人。但为了抨击“中央党帝”,嘲讽谴责反动统治者和罗振玉之流,便借梦境插入一首诗:“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却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既展露了情怀,又戟剌了时政,写景文字水融,浑然一体。

散文爱情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

写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篇目众多,而且每篇课文在其所在的单元与年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布局与情感抒发等,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3、总结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写景散文的特殊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写景散文进行赏析,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81-82.

[2]张显英.小学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58:38.

散文爱情篇8

一、找准情趣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内容根据其体裁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两大类。根据不同散文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发掘不同的兴趣切入点,以快速激发学生散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类记叙性散文。切入时,应着重分析“老先生”的人物特征,从老先生的衣着、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入手,揭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老先生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在对老先生钦佩之余也引发了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所内涵的哲思之美的理解。在比如对《家里的灶头》这类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教师要以分析文章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情感表达为主,通过由灶头的描写到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揭示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从民俗的角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在感悟作者情感抒发的过程中发掘作品所内蕴的哲思和审美情趣。

二、注意方式方法,深化审美体验

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感知到深入挖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初中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方式方法的传授。首先,要重视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感性特点,鼓励学生的“灵光乍现”和新奇的思维活动。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新鲜的阅读感受。如在《想北平》的阅读欣赏时,学生第一感觉往往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老舍对北平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学生也都会对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着装报以会心一笑,同时对金岳霖先生幽默的人格魅力和对爱情的坚守执着给予发自内心的敬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对文章最直接、最基本的感知,也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的第一步。

其次,在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批注。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自己对文章字、词、句、文的疑惑之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出的精彩点、内涵点、寓意点等亮点给予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如在阅读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时,文章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品味、感悟,并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加深了学生对“结尾处文章整体内涵得到升华”的理解。圈点、批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在散文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议题,从而将对文章的鉴赏感悟养成初中生散文阅读的习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议题的设计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审美体验点、培养思维习惯和文学素养的过程。如在阅读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美”、“文辞美”、“社会美”、“内涵美”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之情等几方面进行审美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领会作者在白描手法和哲理性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尊重之情。

三、创设审美情境,感悟哲思之美

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课堂作为这个交流的枢纽和平台,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加以渲染。将学生引入与散文作品相符的特定情境中,更能增加学生对散文内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是初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成为了可能。多媒体具有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和动画互动的特点。利用图片,可以将学生难以想象的唯美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音乐的渲染,可以使作者的丰富情感变得形象生动;动画视频的展示,不仅丰富了散文情感的表达,也增加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采集关于母亲、母爱的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在课堂上配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加深了对母亲辛劳、慈爱、无私等形象的体验,也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爱的感悟。通过情境的创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

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是新课称教学理念对初中散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初中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题中之义。教师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应找准兴趣切入点、注意体验的方式方法、巧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上一篇:钱塘湖春行赏析范文 下一篇:三峡一日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