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简介资料范文

时间:2023-10-14 17:41:02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1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像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了。虽说黄氏注本中实收注家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著作确已超过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当然不需要读那么多的注本。但如果你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关杜甫的著作的话,也不妨去翻阅一下周采泉《杜集书录》和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这两种有关杜诗的目录学著作,它们对本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杜诗的著作有相当详尽的介绍。

在为数甚多的今人所选注的杜诗选本中,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的《杜甫诗选》与聂石樵、邓魁英的《杜甫选集》是最好的两种,它们所选篇目数量适中而且有代表性,注释则简明扼要而且比较准确,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想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只读选本是显然不够的,读杜诗全集才是准确的选择。由于由山东大学所承担的《杜甫全集》的校注工作尚在进行之中,我们暂时只能以清人的注本为首选读本。你可以对下列注本进行选择:

一、杨伦的《杜诗镜铨》。这是最为晚出的杜诗全注本,初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点是参酌众本之长,又出之以简明扼要,立论则平正通达,是最适于一般读者的杜诗全注本。如果你只想用较少的时间来通读一遍杜诗,那么这是最合宜的一种。

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此本初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点是注释比较简明,不作烦琐的征引和考证,其长处在于解说,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颇能提纲挈领,有时还对杜甫的写作意旨有所发明。但是评说章法时染有八股陋习,编次也不够完善。

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杜诗注本,初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点就是一个“详”字,几乎可以视作对康熙以前各种注本的集注,对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诗话也收罗甚丰。仇注的篇幅很大,读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但读此一本等于读了许多注本,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它的缺点是烦琐,一字一句皆求出处,分析也嫌琐碎。读此书时可以参阅清末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它是专门纠正仇注之失的。

四、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此本初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点是注重以史证诗,对杜诗的时代背景有比较确凿的阐明。它的注释以简洁为尚,仅录杜诗白文不加注释的达五百多首。此本的学术价值较高,但对初学者用处不大,如果你想较深入地了解杜诗与唐代史实的关系,则可以参阅。

五、王嗣]的《杜臆》。此书不录杜诗原文,也不对杜诗逐句作注,它的特点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对杜诗的思想内涵进行评说,颇有精到的见解。王嗣]是明代遗民,入清后拒不降清,所以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侧重了解杜甫的为人和杜诗的思想内涵,可以参阅此书。

除了上述诸本以外,宋人的一些注本也值得重视。对杜诗的整理与注解都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在杜诗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清代注本的基础。如果你想了解杜诗注释和研究的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读几种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黄希、黄鹤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刘辰翁评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它们在杜诗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学术总是后来居上的,但是被后人超越的早期著作是不可忽视的学术记录,宋代的杜诗注本仍是值得后人重视的。

杜诗向称“诗史”。它具有严格的写实性,是对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的全景式图卷,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诗人内心所激起的巨大情感波澜的忠实记录。杜诗对诗人自身的生命进程也具有纪实的性质,举凡他的行踪、交游、生活、仕历,都可在杜诗中找到相当细致的叙述。所以,我们读杜诗时绝对不宜像西方的“新批评”派所主张的那样,完全抛开诗人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而只对作品自身进行解读。我们应该结合杜甫的生平、结合唐代的历史实际来读杜诗,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内涵有较准确的理解。

首先,我们应对唐代的历史,尤其是对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有一些了解。在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基本上还处于盛世,在杜甫的童年时代,他所看到的是一派升平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然而到了安史乱后,唐帝国已经一蹶不振,杜甫临终时所看到的现实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在短短的十年间,唐帝国的人口从5190万锐减为1600万,三分之二的人民在战乱中死去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啊!这是多么剧烈的社会变化啊!这个历史事实在历史文献中是有准确的记载的,但是那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粗线条的叙述而已。对那段历史作生动、真切的描绘,并进而揭示人们心底巨大伤痛的则有待于杜甫。优秀的诗人都是时代的晴雨表,在社会急剧变动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大诗人更应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搏。杜甫就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大诗人,他用其如椽之笔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图景,他用细入毫芒的体会刻画了当时人民的深哀巨痛。杜甫的敏感不仅仅在于对已然发生的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还在于对尚未发生的隐微征兆有先见之明,对暗中运行的历史进程有明晰的理解。所以当其他诗人尚沉浸于盛唐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一饮千钟时,杜甫却已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作了准确的预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等诗成为最早游离盛唐气象的作品,它们预告了唐诗将从浪漫想象转向严格的写实,也即从盛唐转向中唐,杜甫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如果不了解那一段历史,我们对杜甫的创作及其意义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们应对杜甫的生平有较深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杜诗,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杜诗的深远意义。杜甫为什么对儒学那样的执着?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我们应该对杜甫的家庭传统、平生志愿、所作所为都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对此作出较准确的评判。杜甫是一个终生服膺儒术的人,“奉儒守官”是他世代相传的家庭传统,他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在早年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的远大理想,以后虽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直到晚年漂泊湖湘时仍把这个理想谆谆托付给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由于在封建时代里实行仁政必须通过君主的途径,所以杜甫对明君寄予极大的希望,这是他的忠君思想的真正本质。杜甫的仁爱之心不仅施于其家人、亲友,而且还推而广之,以及于全体人民,甚至及于宇宙间的一切生命。他把儒家所提倡的“恻隐之心”推广到草木鱼虫:“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如果说宋儒通过理论抽绎而得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那么杜甫则通过其行为体现了这种伟怀,而且用动人的诗歌把它表达出来了。杜诗中的情感内蕴特别深厚,梁启超甚至称杜甫为“情圣”,原因即在于此。当我们读杜诗时,应该借助于其诗歌编年、年谱、传记等资料,对诗人在何种境遇中写作此诗有清晰的了解,那样才能深入理解其写作动机和主题思想。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冯至《杜甫传》和陈贻埂抖鸥ζ来》,前者比较简洁,后者则相当详尽。如果你只想大概了解杜甫生平,则读前者即可。如果想知道某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则可查阅后者。

杜诗是一座艺术宝库。杜甫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呕心沥血,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部杜诗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结晶,它上承前代所有的文学遗产,下启后代整个的诗歌发展历程。宋人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王禹《日长简仲咸》)此话并无多少夸张的成分。正因如此,当我们要想对杜诗的艺术成就有所理解时,就不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杜诗上面,而应该关注它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

大致说来,汉魏六朝诗人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为唐诗的全面繁荣作了准备工作。他们在题材的开拓上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各种题材种类已大致齐备。他们在艺术上的积累则可以归结为两点:声律与丽辞,这直接影响到唐代今体诗格律的完成。入唐以后,诗人们沿着前代诗人的道路继续前进,五七言诗到盛唐已经臻于极盛。然而诗歌史上“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则落到杜甫的肩上。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有清醒的认识和虚心的态度,他对前代诗歌既知其长,也知其短,从而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的态度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整合。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并被纳入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和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在杜诗中,格律严整与气势磅礴并行不悖,字句烹炼与意境浑然合则双美,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一句话,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借鉴吸取是全方位的,又是推陈出新的。如果你在读杜诗时注意它与前代诗歌的这种关系,那么对其良苦用心会有更深的体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杜诗对后人的启发。杜甫在盛唐的诗坛上并未享有最大的名声,他的地位是从中唐开始才与日俱增的,这说明他对后代诗歌发展具有典范作用,而且这是杜甫作为“集大成者”的主要意义。从中唐开始,诗人们把杜诗视为作诗的范本。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虽然在风格上大异其趣,但他们对杜甫的推崇却是不约而同的。在晚唐,李商隐等人对杜甫的沉郁风格有较深的体会,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学习。及至宋代,以杜甫为师成为整个诗坛的集体选择。从王禹到王安石,再到苏轼和黄庭坚,杜甫的地位日益凌驾于李白之上,最终成为唯一的“诗家初祖”。宋人的这种选择当然含有道德判断的成分在内,因为杜甫最符合宋人关于人格修养的标准,但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杜诗在艺术上的启迪意义,因为在对诗艺精益求精的宋人看来,只有千锤百炼的杜诗才是真正的典范,只有杜诗才以其严整的艺术规范而为宋人开辟了道路。所以我们读杜诗时也应该注意它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杜甫的历史地位有准确的了解。

当然,我们更应该对杜诗的艺术特征作深入的体会与分析。对于杜诗,只作浮光掠影的泛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细读深思,一定要反复体会,才可能进入其艺术殿堂。上述各种注本对杜诗的艺术有一定的分析,但还应该参阅一些重要的参考书。例如历代诗话对杜诗艺术有很多的讨论,其中如《瓯北诗话》等几种颇有真知灼见。又如有些关于杜诗的专著对某一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足资参考,像清人周春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对杜诗中如何利用双声叠韵来增进音乐性美感有细致的分析。应该指出,前人对杜诗艺术的分析虽然已经很深入,但杜诗实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只要你深入进去耐心挖掘,终会有所收获。而且别人的阅读经验是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行为的,如果你通过细读杜诗而有了亲身的体会,你不但将获得难以言表的审美愉悦感,而且也会对古典诗歌的艺术奥秘恍有所悟。

阅读杜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如果你是为了学术研究而阅读杜诗,那么当然应该遵照学术规范,首先从文献整理入手,对杜诗版本及杜甫研究论著进行尽可能完备的收集,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但是本文想介绍的只是一般的阅读。对于这些读者来说,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审美的享受,为了获得心灵的陶冶。清代的读者曾说过他们读杜诗的感受:“《赴奉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杜诗镜铨》卷四引卢世淮语)现代的读者当然没有忠不忠的问题,但是与之类似的是,读杜甫一定要怀着真诚的同情心,怀着与杜甫一样的对人类及一切生命的仁爱之心,这样才可能沿着杜甫的心路历程去体会、感受、理解杜诗。杜甫当年缅怀宋玉时说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我们也应怀着同样的心态来读杜甫。否则的话,你难免会像某个大人物那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地主阶级的意识”来,或在“越女天下白”(《壮游》)的美丽诗句中读出什么邪念来。如果我们能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去理解杜甫,那么对杜诗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忠君观念当不至严加呵斥。因为在安史乱起、国家危难之际,除了忠君之外,难道还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在封建制度作为唯一可行的社会制度的唐代,难道能要求杜甫通过其他途径来为人民呼吁,而不是希望“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杜甫是有一颗伟大心灵的普通人,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我们交谈,我们当然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来倾听他的心声。时代不同了,社会形态不同了,但是人类的善良本性不应有什么不同,我们与杜甫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异代知己的。

阅读杜甫还应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些当代诗人声称他们要割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要完全从西方的诗歌传统中去寻求灵感,我们当然不必勉强他们来阅读杜甫。由于杜甫完全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杜诗把汉字的表现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所以我们应以虔诚的态度来体会杜诗在炼字、琢句、用典、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造诣,我们也应该以虔诚的态度来探索杜甫的文化意义。通过阅读杜诗,我们可以了解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美学魔力,我们也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从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她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人本精神。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关怀,是这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文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性格:仁爱、宽容、坚毅、刚强。杜甫就是中华文化所陶铸的杰出代表之一,杜诗的终极价值正在于它对中华文化作出了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我祝愿大家在阅读杜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真正拥有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优点。我希望大家在阅读杜诗之后,能够真正认同闻一多的著名论断: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2

摘要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唐代的民俗风情,其中对于异族民俗风情的描绘,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异域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杜诗唐代异族民俗风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它有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并成为特定民族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民俗文化已悄然渗透其间,并沉淀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杜甫的诗歌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记录了那个强大王朝的由盛而衰的历史,记录了社会巨大变迁中普通百姓的苦与乐,因而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了大半个中国,因而更多地接触到了底层的普通百姓,更多地亲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也正因此,杜诗中民俗内容丰富繁多,对于传统时令民俗的描绘,几乎涵盖了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杜诗众多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中,对于异族民俗风情的描绘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唐代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繁盛时期,基于其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唐朝人有着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开放的胸襟。白居易、元结、元稹、李白等都有着少数民族血统,同时唐代诗人普遍向往边塞生活,他们亲往边疆游览、谋职、生活,这样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大量异族民俗民风的描写。杜甫虽然不具备少数民族的血统,但是他的一生颠沛飘零,尤其是安史之乱时期的举家漂泊,使得他广泛接触到不同地域的百姓,亲身感受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清明两首》(其一)便是其描绘异族民风民俗的代表作品之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作者旅居湖南长沙期间。清明时节的长沙春光明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分享春光。“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长沙城的少年们身穿胡服,少女们腰肢苗条美丽。“楚女腰肢亦可怜”写的是长沙的民俗风情,长沙古代处于楚地,楚女细腰就是古代楚国的风俗,有许多文献对此都有记载,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楚王好士细腰”(墨子),“楚地黔首好细腰”(荀子)。这些都表明,崇尚细腰是楚国的社会风尚。后来楚地女子多细腰成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胡童结束还难有”,“胡童”指身穿胡服的长沙少年,胡服本是北方胡人的服饰,唐人也多喜欢穿胡服。李唐兼有胡汉的血统,据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考证,李渊母亲独孤氏、妻窦氏,李世民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族,所以李渊父子都是胡汉混血。血统上的胡汉混血因素,势必对唐代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时的首都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很多胡风胡俗也进入到唐人的生活,比如穿胡服、食胡饼(烧饼)、奏胡乐、观胡舞等,远在楚地的长沙少年清明也穿胡服便充分说明了当时胡风的盛行。句中“还难有”是指不愿意有,即厌恶这种装扮。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安禄山本人就是胡人,因此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看到长沙少年的胡服装束,联想到带给百姓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内心的厌恶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杜甫避乱客居秦州(今天水)期间,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在鞭挞现实、揭露百姓疾苦的同时,西域各族百姓的独特民俗风情,自然也进入到了杜甫的诗中。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寓目》

苍茫的戈壁古驿道,鼓角争鸣中,匈奴少年翩然马上,纵马戈壁的英姿栩栩如生,《秦州杂诗》从一个方面展现了西域壮丽的风光和西域人骁勇彪悍的性情。《寓目》一首则描绘秦州地区葡萄成熟季节的绚丽画面。满眼的葡萄和采摘葡萄的羌女,牵着骆驼远行运送葡萄的胡儿。只是这绚丽的场景背后,是饱经战乱之苦的无奈和悲愤。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即事》

此诗也写于杜甫携家投奔秦州亲戚期间,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纥又与吐蕃连兵,攻掠奉天、同州等地。肃宗决定用和亲借兵之策,将幼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得以借回纥兵力助唐军平叛收京。第二年四月,可汗病死,按照回纥的习俗,宁国公主应当殉葬,为了重回故乡,宁国公主以割面为代价获得生还,当时杜甫正在秦州,目睹了此事。诗中以凄凉的笔触描绘了宁国公主的形象,“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对肃宗的卖女求安予以批判,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意识。诗中虽没有直接写到回纥的习俗,但回纥用活人殉葬的丧葬习俗还是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中可以了解到。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盛衰之变,因宁国公主事而动忧国忧民情怀,这首《即事》也是诗人爱国忧民情怀的袒露。

傅璇琮先生在陈贻先生所著《杜甫评传》序中说:“从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杜甫也可以说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那个时代民风民俗的风貌,其对西域各族民俗风情的描绘,为我们研究唐代以及西域各族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

[2] 曾亚兰、赵季:《杜甫议降公主借回纥申说》,《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9月。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3

经过跨越半个世纪(1941-1989)的的想象和重构,“杜甫”不断以新面目示人,也一再吁请人们对历史生活和当下境遇的互动,作进一步思索。然则,在另一个新千年莅临之下,既受制于冯至、杨牧和西川三代诗人的强势影响,后之来者又该如何“变奏”杜甫、另辟艺术新路?在一批接力者当中,最引人注目者,当是香港诗人廖伟棠。廖1975年生于广东新兴,1997年移居香港,2001-2005年旅居北京,曾有《永夜》、《随着鱼们下沉》、《花园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园》、《手风琴里的浪游》、《波希米亚行路谣》、《少年游》等诗集行世。2000年10月,廖伟棠改编李白、李商隐、苏东坡、柳永、姜夔、张炎等名家诗词,创作出组诗,其中的有如此形象——

我出差到一些古怪的地方,为了公司

将要倒闭之前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常常一个人走出那些好像废墟的火车站,

时代像晚点的火车,在我背后悲哀地高声叫喊。

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乃是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一名公司职员(我们不久就会看到,这个“我”同时还兼有诗人的身份),外出公干,违心地参与欺诈活动,也感受到中国在一个急剧变革时代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如诗句“好像废墟的火车站”所暗示)。反讽的是,一千三百年前的“诗圣”在这里悄然走下神坛,转生为一个辛苦谋生的现代人,他不是帝国暴力的牺牲品而是市场逻辑的受害者。接下来,时空挤压的幻象(hallucination)在他眼前突然闪现——

有时我看看天空,一个幻景:在一片清泉和白沙上

鸟儿来回的飞,像急速的风翻动我手中的文书。

当我穿过这城市那些汹涌、潮湿的人群,

我的孤独就像最后一片落下的叶子。

杜甫诗的名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所揭示的自然景观,被置换成现代人置身其中的空洞而变幻的都市漩涡,“文书”的隐喻确认了“我”的职业身份,也形象地映照出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的尴尬。这个身心分裂的文员疲惫地穿过都市的汹涌人潮(“潮湿”一词很可能来自美国诗人庞德中的著名意象),他实在无力想象杜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开阔壮丽的视觉画面,而是虚弱地退缩到内在的世界,痛切地感到孤独感恍若一片单薄的树叶无声飘落。在艺术地转化个人日常经验的过程中,廖伟棠使用的“历史化的诗学”以叙事性作为主要技法,不动声色地带出了深厚、细腻的历史内涵:这其中包括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商业资本主义的利润神话、乡土经验的不断流失、传统文化符号的灵氛[63] 的消逝、以个体与时代的紧张关系作为现代世界的结构特征,等等。传统意义上的杜甫形象,虽然有不旋踵而至的巨大灾难,但是却能够以苦心编织的诗歌文本抗衡生命创痛,在肉身不断趋于毁灭的过程中悲剧性地凸现生命的庄严宝相,那么,廖伟棠的“杜甫”故事是否继承了这一点呢?在第三节,诗人写道——

在北方的新经济开发区住着我的妻子儿女,

他们经常在长途电话里关心我的工资。

我也想像我许多神秘的同事他们那样

在江水中一走了之,可我跨不过秋天生锈的铁轨。

我病了,我在医院的酒吧演讲,像在念诗:

磅礴的气势吹卷起一片没人穿着的白衣。

我愤怒地对着躲起来的医生大骂:

“你已经把我的肺堵塞,现在还要打烂我的酒杯!”[64]

这样一个“杜甫”简直带有几分“现代英雄”的特色: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犹疑困苦而又不乏调侃和幽默,心中涌起了一波反抗的、却又注定失败的自杀冲动,但旋即又卑琐地萌生出贪生之念,在精神频临崩溃的边缘作出了乖张滑稽的行为(“在医院的酒吧演讲”),但因为符合“诗人”的身份所以又吊诡地显得“合情合理”。更加荒谬的是,病人在医院接受的不是诊断和治疗而是规训和惩罚(病人的“肺”被堵塞)!诗歌结尾的“疯话”值得比较分析。众所周知,杜甫的“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句,所表达的是“诗圣”的肉体和良心饱受家国灾难的折磨,辗转流离,穷愁老病(肺痨第三期),新近被迫自行中止了长期酗酒的癖好;但经过廖伟棠故事新编的现代“杜甫”,作为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却在癫狂的咆哮中向世界发泄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敌意和怨愤!传统“杜甫”的神圣光环在此层层褪尽,而代之以颓废、伧俗、猥琐、癫狂的面目出现,其中蕴含的纸背深意难道不值得人们思之再三吗?

廖伟棠之名列中的,与冯至、杨牧、西川的同类作品相比较,有一些明显的相似性:譬如,四者一致注意到老杜之写作与人生间的互动,也同样对于诗歌形式有严谨的经营。但其间的差别还是存在的,这不仅体现在:冯至和西川致力于抒情笔意的运用和神性光辉的彰显,而杨牧和廖伟棠则对于“叙事性”原则与“人间性”形象体现出浓厚已极的兴趣,更在于廖诗有一种不可忽略的精神气质:它解构了传统“杜甫”形象中的宏大叙述(“诗史”对于时代的全景式鸟瞰)和圣人情结(“诗圣”对于礼乐秩序的持守),描绘现代诗人在资本主义文化空间中所难以直面的一系列窘境:落魄、孤独、疾病、贫穷、疯狂、自杀,“杜甫”这个符号隐喻所投射的,已经不是八十年代中国的那种“诗歌崇拜”的热潮,而是“后天安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和问题,那种简直让人难以接受的“诗歌死亡”的文化现实[65] 。廖伟棠的“杜甫”正具有这种文化现实的痕迹。进而言之,廖的艺术构思也与历史叙述的论说有暗合之处。传统史书和文人笔记中的杜甫叙事,在前现代的知识源流中具有不证自明的唯一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按照海顿.怀特的解释——

“叙述”被认为是历史事实的一个中性的容器,一种话语模式,天然地适用于直接再现历史事件;其次,叙述历史往往使用了所谓自然的或者普通的而非技术性的语言,既用以描述它们的主体也用以讲述历史;第三,历史事件被认为是由一连串真实的或者活生生的故事所构成——它们只是有待于被揭示出来,或从证据中被提取出来并且展示在读者面前,让它们的真相立即地、本能地被承认。非常明显,我将把这种有关历史讲述与历史真实之关系的看法视为是简单化的(naive)或者至少是理解错误的(misconceived)。故事,象事实陈述一样,是语言实体,属于话语的秩序。[66]

既然历史叙述犹如文学虚构,同样需要编织情节(emplotment)和二度创造,也必然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权力的话语宰制,这势必颠覆了官方的正史记载或传统叙事的霸权结构,凸现出历史诠释者的当代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杜甫”出自于廖伟棠之逆写、重释与虚构的“苦天使”人物系列,何谓“苦天使”?作者有如下一段自我剖白——

我的苦天使,也许是这样的天使,在冰雪中炽热,乃至赤条条,乃至五内俱焚,抉心自食,惊觉其味焦苦,然而从远处望来,只见我光明的模样。这本诗集里所呼应的杜甫,所忆念的曼德尔斯塔姆,所依借的秋瑾,里的韩波、格瓦拉,他们都是,苦天使。死于萧瑟寒江上,刑场上,死于热病、子弹,为理想而受难。这本詩集,献给他们。是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但现在我们需要是深深的坚忍,然后才能谈论日后的工作。诗者,尝在口中是蜜,腹中却是苦涩,仍然值得感谢。[67]

换言之,廖伟棠虽然使用古今错置、故事新编的后现代手法,戏仿杜甫,庄谐并出,但带出来的却是一个相当严肃的主题:当代中国的大转折和诗人的命运流转。当然,这个“杜甫”想象也有作家的“本事”在内:廖伟棠生活清贫,经营过书店,当过编辑,为谋生而从事摄影,靠稿费和奖金过生活,被称为“非典型另类波西米亚诗人[68]” 纵使如此,他依然把杜甫奉为“超越诗歌的精神导师”之一,他如此陈述这一私人传统:“杜甫的确是模范,他通过他的写作告知我们:诗歌不是无意义的、存在也不是无意义的,暴政、灾难、厄运、死亡并不能战胜精神的高贵。即使不是诗人,也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明示。他是孔子最重要的传人,他和孔子一样能成为你所说的‘核心’,最关键的是他坐言起行,用他的一生和一生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其矛盾、其苦难、其混乱以及其尊严。[69]” 诗歌写作不仅成为抵抗暴力、苦难和死亡的工具,也是混乱年代的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古今诗人跨越历史时空而展开的心灵对话,于此找到雄辩的证词。可以说,置于后天安门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来观察,廖伟棠的正是以解构、反讽和戏仿的独特方式,向这位“重生”于现代的诗人致敬。

结 语:杜甫故事与记忆的政治在官方的传记资料和后世文人的叙述中,杜甫形象具有几个醒目的“极点”:其一,儒家礼乐文化价值的传道士,代表着混乱时代的良心;其二,以肉身受难成就艺术辉煌的文化英雄;其三,相信艺术具有介入历史变革、改变生存现实的魔力的功利主义者;其四,诗歌竞技场上的修辞卓越的匠人——这几个方面经过历史层积,拼凑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形象“体系”,一个凝聚着稳定意义的文化符号。杜甫及其诗歌遗产催生了现代诗人的灵感。上述四篇作品均以杜甫为中心人物,写作时间分别是1941、1974、1989、2000年,地点分别在中国昆明、美国西雅图、北京,各自涉及到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日战争、华人知识分子的离散海外、朦胧诗时代的蓬勃、以及进入后期阶段的中国改革。每一个诗人都从一己的现实处境出发去观照历史人物,在跨越时空的历史诠释之中渗透着当下的境遇意识。杜甫对于时代苦难的自觉担当极其高超地把个人苦难转化为璀璨艺术的历史形象,受到四位诗人的一致礼赞;诗歌作为一种优雅的艺术,它理应在语言、形式、格律等方面被给与苦心经营,这种看法也在四人的语言实践上得到落实。但仔细玩味,他们感兴趣的似乎只是杜甫作为“诗歌烈士”的一面,撇除其它几个极点,并结合着个人际遇、当下的境遇和历史生活,不断塑造出新的杜甫形象。大体说来,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新千年伊始,从冯至而杨牧而西川而廖伟棠的历史叙事,“杜甫”形象一步步发生微妙的缩减、转化和变形,越来越脱离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带有“历史个人化”的私己性,越来越从外在的政治层面的关注转向内心感受的刻画,甚至以不乏后现代色彩的“故事新编”出之。相应地,四位诗人之压在纸背的的写作意图也各不相同。从存在主义观念改造过的杜甫用以纠正时代的精神状况、最终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蓝图,到出于漂泊离散的个人际遇而强调晚年杜甫之“飘荡的生涯”、借助于历史想象而唤起自家的文化认同感;从把古已有之的历史循环论进行现代体认进而执著于回归个体存在的内心,从而对于后朦胧诗时代的总体风格提供证词,到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境而戏仿杜甫,全面瓦解古典世界的意义系统和写作规范,我们恍然见证了杜甫形象的一次次变奏。准此,杜甫在现代的接受史和命运史大致定型:一方面是体系崩解、意义流散,另方面却是体系重建、意义增生,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我把四个诗篇合而论之,却并非为了强调历史因果律的必然,毋宁说,我的意图在于对于传统与个人才能、历史与观念的辩证,作出初步的观察。

不管依靠怎样当代的、后设的和个人化的表述策略,每一个版本的“杜甫”都是催生于既定的境遇意识,都是历史与当代不断对话、互相诠释的产物。因此,它们超越了“诗与真”话题上的本质主义成见,而与那个曾经流传于历史之上的独一无二的“杜甫”,保持着唯一的“解释学关联”,这就是“一个杜甫,各自表述”!

[63]“灵氛”(aura)是德国美学家本雅明在文化批评领域中使用的一个词汇,用以描绘艺术品与其原生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品与观赏者之间始终存在的一种观照的距离、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复制性。关于这一概念的详细分析,可参看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页177-178。

[64]廖伟棠:《苦天使》(台北:宝瓶文化出版公司,2005)

[65]2007年6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的一次题为“当代诗歌的新世代:大陆与台湾”座谈会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的奚密教授问:“当代诗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有在座的诗人悲观地表示:“如同宇宙毁灭乃是无法改变的宿命一样,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大意)

[66]Hayden White, Figural Realism: Studies in the Mimesis Effec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27-28.

[67] 参看廖伟棠《少年游.自序》(成都:四川天地出版社,2006)。

[68]主要参看以下两篇文章的采访:吴牧青,载台湾“破报”电子网站(pots.tw/node/1716);马骅,载深圳“诗生活”电子网站(poemlife.com/magazine/2000_10/zhuanfang.htm)。

[69]木朵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4

【关键词】陆游;七律;渊源

七律这一融合了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来的千年积淀,发展到陆游时代,经历了漫长过程,他对前人在诗歌艺术上留下的丰富遗产转益多师,自成一家。受到陆游推崇的历代诗人有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人。本文以钱仲联先生的《剑南诗稿校注》为范本,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陆游在该诗集当中化用前人成句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探讨诗人七律创作对前人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陆游一生共创作近一万首诗歌,其中律诗成就最高,“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织巧。”【1】共有3184首律诗,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而在所有律诗当中,学习前人作家作品达九十五个,化用前人诗句高达1035首,约占律诗总数三分之一。如此庞大数字,从侧面展示出陆游对前人成果重视和学习,化之为己用,兼收并蓄。其中排在前十位的诗人和作品分别是杜甫211首,苏轼72,庄子70,韩愈65,黄庭坚49,陶渊明45,李白39,屈原35,《诗经》34,古乐府30,杜牧23,《孟子》21。“盖陆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甚广,眼界、心胸均相当开阔,而不同于一般孤守一隅,寡于闻见者,故其诗之源甚广,远法《骚》、《庄》,近取当代,囊哲时贤,几乎一网打尽。”【2】诚如赵翼《瓯北诗话》认为,陆游七律有三变,以杜为正宗,前期学江西诗派,尤以黄庭坚为主,刻重炼字造句,尤于筋骨;至投戎巴蜀以后,诗风渐窥宏大,雄放悲慨,主要承传苏轼诗风,兼具屈原之“骚体”,杜甫之沉郁与李白之浪漫;晚年又造坦夷朴素,追求庄子澹然朴素与渊明平淡自然,隐见一生诗法发展和变化。下文就影响最大三位诗人略为探析。

一、杜甫之沉郁苍凉

关于杜甫,袁行霈先生说:“追溯陆游诗歌的艺术渊源,当然要首先追溯杜甫。陆游不但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3】杜甫与陆游均经历社会动乱时期,忠君爱国,用情专一而终不见用使他俩一拍即合。杜甫七律最主要特点为沉郁顿挫,其中“悲”是主导风格,《登高》为其七律代表作,尤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是显示杜诗沉郁风格之范例。陆游很多七律极似杜诗这一风格,有《度浮桥至南台》、《初发夷陵》等等,又见《哀郢》篇:“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诗人所举意象萧条、沉郁,尾联二句写屈原内心怨恨没完全释放,悲婉苍凉。诗人将自己主动与屈原相联系,寄托强烈爱国情怀。与杜甫苍凉风格相比,陆游之苍凉似水,越施加压力越向四周扩散,故其七律更多是自我释怀的超然放旷;杜甫似土,将满腔忧患压抑于心中,越压越沉,越积越厚,更有不屈的生机。

二、 苏轼之豪健雄拔

方回推崇陆游诗歌,他认为“短章亦大篇,往往蛟龙惊。”【4】陆游诗歌重“气”,由苏轼的“气高天下”,建立养气说;由诗文的气,扩充到任重道远事功之气。认为倘若一个人胸中充满浩然正气,不仅作诗,甚至于做其他事情也能高人一筹。这种坚定而刚强的品格折射在七律上,就体现中期作诗主要表现的天骨开张,豪健雄拔风格。在《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早事枢庭虚画策,晚游幕府愧无功。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中,诗人于嘉州检阅秋操,想到功名未就,心里涌起一股哀愁,但尾联两句仍寄予伟大抱负,气概非凡,他不仅在边城防备小盗贼,还要奔赴抗金前线施展才能。通读下来,令人感到一种畅行无阻和健行不息的力量与气度。如无天骨开张,豪健雄拔风格,何有此感觉呢?张谦宜在其《斋诗谈》里谈及“放翁诗浑厚雄健”“才气豪健,议论开辟;引用书卷,皆驱使出之,而非徒以数典为能事,意在笔先,力透纸背。”【1】或许说的也是此类美学特征吧。

三、庄子之平淡朴素

直至晚年,陆游七律诗风一改从前沉郁苍凉、豪健宏律,主要归于平淡,“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1】诗人所提倡并努力实践的平淡自然诗风,有借鉴陶渊明、梅尧臣,但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庄子的影响。尤为后期描写山水田园和叙写日常生活细琐的诗歌,诗的每一句都是特写镜头,篇中多有隽句,如“冻云傍水封梅萼,嫩日烘窗释砚冰”(《冬晚山房书事》),“老眼厌看南北路,流年暗换往来人”(《门外独望》)等。同时善于剪裁,抓住本质,高于自然,全诗如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风俗画,写得具体形象,又清新隽永。在《南堂晨坐》中,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晚春山水画:“镜湖清绝似潇湘,晨起焚香坐草堂。日暖游丝垂百尺,花残新蜜酿千房。”感知着镜湖的清澈与透明,体验着阳光的温暖与蜜蜂的勤劳,在诗人笔下,一组组乡村典型意象构建世间的美妙,于平淡朴素中折射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风的淳朴。

陆游七律主要体现沉郁苍凉、豪健雄拔、平淡朴素特征,“厚”、“健”与“清”并存,隐见一生诗学发展规律,折射其七律创作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成果上,遗貌取神,最后自成一格。正如韩愈所说“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陆游能对古代名家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历代大诗人的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5】陆游转益多师善学态度促使他汲取历代诗人之精华,最终成就自树立而不因循的一代大家。

【参考文献】

[1]赵翼.《瓯北诗话》【A】.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陆游诗歌艺术探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孔凡礼,齐治平.《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四川:巴蜀书社,1996.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5

其实,我认为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拓展语言的资源,获得丰富的资源,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词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通过不断地诵读,获得丰富的语感,从而化古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所谓“熟读成诵”正是造成这种转化手段。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意思。趁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强,多读一点多记一点,语言丰富能“出口成章”。二是汉字汉语言简意丰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精彩绝伦的。诗词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形成美感。正像读李白杜甫的诗,没有直接利益,但他能陶冶情操,澡雪精神,有利于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

在平时诗词教学中我始终把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按下面步骤去做。

一、诗词最重要的是情感以情感人

在学诗词以前我都先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这是学诗词的基础。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思想去学习。例如:学岳飞的《满江红》我先给学生介绍岳飞想驱逐金人而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被迫害而死的历史,然后在让学生去读,学生都感到愤慨和壮志难酬。有条件时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朗诵家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例如:学《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闭眼去听去想感受对春雨的喜爱和欣喜之情。

二、感受诗词的形象美

流传千百年的诗词塑造了一个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能获得美感。例如:乐府诗中的《木兰词》感受花木兰的坚毅勇敢、冲破传统束缚的英雄形象。学习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通过读找出词中人物感情由消极、失望、不满变成积极、向上,从中学习苏轼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诗风。

三、体验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例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院落中没有一个人,台阶上都长出了青草,茂密的树木上只有鸟叫这样一种冷清的图画。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又如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学生想象秋雨秋风凄凉词人独坐窗前听着雨打梧桐,看着满地落花,在相应的图画下感受词人背井离乡生活困苦的悲凉。所以学生弄清词的意思后,我常让学生联想、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图画感受词的意境。

四、学习诗词的语言特点

诗词语言凝炼,有美感效应。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以清泉、明月、浣女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的美妙图画。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高超艺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不仅读起来抑扬顿挫还凝聚了无限的凄凉。所以学诗词时我都让学生找出好词好句,结合诗歌体会为什么这样写,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背诵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6

一、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峰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高潮。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春梦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微电影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重,是近年少有的大项目。从样片《人面桃花》和《天地一沙鸥》片花来看,画面较为精美、音乐充满情感,但在编剧创意、演员选择、摄像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富大龙饰演杜甫,阅历感稍嫌不足;人面桃花女演员,画面给出的一个面部特写韵味不足。恐怕是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还不能真正拿出院线大片的精致投入来做的缘故。好在项目组还计划在节目安排播出的同时开展投票评选,重新注资拍摄其中最优秀的10部作品,进军院线。

就编导而言,明代诗人对唐诗的审美接受和理论阐释,经历了从浑厚圆融的声响、音调模拟,到具体而微的格律用韵分析,再超越声律格调而走向对诗之兴象风神的审美感悟,虽说还不能完全准确把握唐诗的韵外之致,但对唐诗美典奥秘的领会已逐渐趋于深入。[13]笔者认为,“唐诗微电影”可借鉴明代诗人的学诗路径,还可参研宋诗之后出转精:在意蕴未尽处、情节空白处、留有余地处、美中不足处,以及浅、直、粗、窄、正、俗处,进行穿越、开凿、拓展、发明,[14]57在此基础上,重现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无一可苟,[15]18最终,还是要追求那种宛然在目的读诗的感觉,传达给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和审美意绪。[16]248也就是说,唐诗微电影应是唐诗经典的审美增值,而避免开发式或善意损坏。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教学;体验生活;综合能力

拓展教学是把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一些课外内容引入课堂,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教材文章的内涵和意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简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探索现认识。

1. 有的放矢,循序施行拓展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拓展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适时有序合理地进行拓展 。

2. 熟悉教材要点,做好拓展的前提准备 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教材延伸到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应该紧密相连,课文分析与课外拓展必须密切相关,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要熟悉教材要点,并且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思路及写作技巧,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拓展教学。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让学生学习“春草图”一段的特点,写一段“秋叶颂”,先写秋叶的形,从一片秋叶到秋叶全景;再写秋叶的神――秋叶离开大树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大树对秋叶的呢喃细语,秋叶飘落大地时的思想情感等;然后写人们看到秋叶这种悲壮行为时的思索。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美感。这样一来,课文和生活联系了,学生肯定能写出来,也一定能写好,长期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如果教师不从已有的教材课文出发,平空布置学生写《秋叶颂》,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可能引起学生厌烦的情绪,就不可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熟悉教材要点,运用好教材上的范文,是进行语文拓展教学的前提准备,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终南捷径。

3. 夯实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拓展教学行之有效,就必须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自己先“厚实”起来。“登泰山而小天下”、“教师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当然是认真地学习,广泛地博览,不断地积累。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之前,教师就要认真阅读《中国文学史》,必须充分了解杜甫一生经历的四个时期及创作特点:(1) 读书和壮游时期――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充满浓厚的浪漫色彩,如《望岳》。(2) 长安十年时期――杜甫困居长安10年,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朽,诗风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如《兵车行》等。(3) 战乱流离时期――“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生活灾难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他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如《春望》、“三吏”、“三别”。(4) 漂泊西南时期(入蜀后的经历)――待学生高中阶段再介绍。教师有这些知识做前提,才能把握好教材诗歌的内涵,才能很好地开展拓展教学――在什么时候拓展、在哪里拓展、拓展什么内容。教学《奇妙的克隆》、《桥之美》等说明文时,教师更要博览课外书籍。如果教师不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使把这些材料摆在那里,也很难做到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就不可能达到拓展教学的目的。

4. 联系学生生活,丰富拓展的情感内容 “生活有多宽阔,语文就有多宽阔”。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开展拓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真切的生活,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教材与生活相融合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理解、感悟去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去提高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比如在开展“让世界充满爱――同在一片蓝天下”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屠格涅夫《乞丐》一文,分析屠格涅夫是如何关注平凡的小人物的,然后要求学生暂时撇开伟人、英雄、明星的身影,把目光从报刊、荧屏转向街头墙角,带领同学们去看看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拾破烂的……看看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建议学生与他们交谈、交往,达到彼此心灵的沟通。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体验生活,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通过自己的眼光观察芸芸众生,去挖掘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爱在我身边”的主题就自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语文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才会不断地提高。

5. 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训练:(1) 每次拓展活动的难度不宜太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完成,使他们树立“我能学”的信心。(2) 在课堂的拓展活动评价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成就感,达到主动“想学”的目的。(3) 在日常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去完成一些具体拓展任务,逐步训练能力,达到“会学”的程度。(4) 持之以恒,加强督查,循序渐进地形成“坚持学”的习惯。

杜甫的简介资料篇8

【关键词】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价值;推广

魏书生说:“语文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我们的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情趣浓厚,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模式必然是多姿多彩的。把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的诗歌微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产物。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微课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学习兴趣浓厚,这明显提高诗歌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它是符合教学发展和创新规律的。

一、什么是微课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必须有一个适应它的大环境,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也不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大量微资料的上线,预示着微时代的到来。加上班级多媒体、白板等电子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现在进行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远程培训,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教学模式微课也应运而生,并在教学领域掀起一股让教育网络化、让教育信息技术化的热潮。

所谓的微课,其实就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必要教学环节所做的对多方面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合而制定的教学视频。它的特点:一是时间较短 ,视频大约5-10分钟;二是内容较短小,解决一个很明确的知识点;三是半结构化容易扩展;四是使用方便,易以储存等等。总而言之,微课的载体就是视频,是45分钟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小环节,是能够精彩体现师生教学的一个片段。笔者认为是一种挺好的教学模式,所以认真学习微课制作的相关知识,再学习研究他人微课视频,最后根据自己授课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制作,再运用到平时课堂教学中。

二、诗歌教学中为什么采用微课教学模式

一种新教学模式的采用,它必须是符合教学的要求和规律的,而且是必须遵循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宗旨。采用诗歌微课教学模式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第一、它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老师,他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必须根据授课的目标以及实际的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除了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和其他相关资料外,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需要,还应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体现出一个教育者的本色和特色。所以笔者认定诗歌微课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借助班级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学,提高授课和听课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第二、它适合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要求。笔者经历了几届高三年的教学,在进行诗歌专题复习时发现了设题规律:考点的设置要么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么赏析它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技巧,要么找出意象并进行赏析,还有分析或归纳诗作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甚至还有联系自身谈谈诗作中观点的现实意义。从设题角度看,切入点都较小,命题指向比较明确。所以在平时诗歌教学中,除了注重诗歌朗读、鉴赏、积累外,还可以根据考点的设置,制作凸显考点微课专题小视频,做到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考点,循序渐进,积累知识碎片,为高三的专题总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到高三再进行知识体系的补充、梳理,这样来操作的话就水到渠成。

三、诗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价值

在诗歌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它的价值还是蛮大的,大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1.可以让诗歌教学内容更精炼

由于诗歌微课视频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它是针对诗歌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而精心制作的学习资源包,它直观性强,趣味性浓,数字化也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景当中,应该说这样的诗歌微课视频是一堂课中的精华(出彩)的环节。既然是出彩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就要求老师必须精心备课,全面考虑和精心设计,不仅要注意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凸显重要环节中重点知识的落实,做到授课心中有数,游刃有余。首先,备课针对性强。必须对于整个高中诗歌教学知识板块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对于教材编排顺序,把握各个章节知识点间的联系,分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诗歌微课视频的制作内容。其次,授课目标明确。众所周知,诗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把握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甚至把握音韵美等等,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都能一一把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必须要有要点的凸显,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掌握得多,其实学生学完以后稀里糊涂,所以笔者更注重 “一课一得”,而微课视频在这点上体现得很好,老师精心录制的视频,不言而喻,其实就是一堂课的重点。例如授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新诗,笔者是这样来处理的:《沁园春・长沙》除了注意教学环节完整过程,重点突出诗中“意象的把握”这个环节,并把它录制微课视频,让同学在听、读的基础上,找出这篇文章的意象,并揣摩意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背景,领悟作者的情感。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在诗歌的阅读中,把握意象是基本阅读的一把钥匙。《雨巷》突出对“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难点环节,除了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抓住文本中意象的最直接特点外,对这两个意象在传统古诗文中的内涵作必要的补充,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对此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理解课文两个意象的真正内涵,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做的意义是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再别康桥》则把“诗歌的形式美”作为教学目标,即把握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其中“绘画美”也是意象把握的一个要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解决,教师最后做言简意赅的点评节可以了。这就是强调学以致用。最后,学习的有效性。每首诗设置的要点不同,但最终就是为了解决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把每课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录制成微课视频,构成一堂课最精彩的组成环节。笔者执教过程中张弛有度,学生学习目的也很明确,让学生学有所得,最后再进行单元的总结,温故所制作的单元微课视频,学生对“意象”这个知识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真正弄懂并掌握诗歌“意象”。长此以往,学生关于诗歌的学习就有一个不断积累的收获。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诗歌微课视频重点内容的确定,视频精心录制,以及视频有效展示等等,这样的微课教学模式让诗歌教学内容各个环节更紧凑更科学,授课内容精炼到位,有的放矢。

2.可以让诗歌教学内容有效地拓展延伸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解读诗歌本身的文本内容,但是也应该注重诗歌知识的拓展延伸,扩大诗歌学习的外延。在笔者多次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明白作为一名老师,必须以时俱进,很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上搜集有用的资源,甚至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充分整合并运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记得高二授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第一单元学习概述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是鉴赏诗歌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学生的阅历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想要对每个作者都有所熟悉了解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比如讲到杜甫的《蜀相》,笔者认为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的知识补充是必不可少的。杜甫一身的遭遇、政治理想以及写此诗的心境做必要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是读懂此诗的关键。所以在授课的环节中,笔者重点录制关于“诸葛亮与杜甫”这样的小专题视频作为背景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借助背景知识的来把握读懂诗歌,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了解诸葛亮、杜甫其人其事,积累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学习陆游的《书愤》时,大家知道陆游是北宋最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的爱国诗篇非常多。在授课的最后环节,笔者重点录制一个关于“爱国诗人”简介的专题微课视频,重点介绍了屈原、杜甫、辛弃疾等一系列爱国诗人,让学生懂得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知识的联想、迁移。笔者把这些微课视频放在班级电脑里,还转发到微信里,让学生自习课或回家也可以浏览温故。课内外这样进行诗歌微课教学,可以补充学生的知识缺陷,拓展学生知识面。

3.可以使诗歌教学内容系统化

再三研读《课标》后,了解到《课标》对高三年的诗歌复习其实提出一些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于所教授的诗歌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然后进行专题性复习。其实就是老师把以前授课后学生点滴积累的诗歌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如李白诗歌专题,婉约词牌专题等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梳理归纳是高三复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回顾文本。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最后总结突出“意象”和“意境”专题知识,并进行意象、意境知识整理,原来保存下来的视频温故回放,接下来还有针对性补充附设练习测试,来检验学生对这一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必修二诗歌教学贯穿诗歌表现手法专题的重点,毕竟《诗经》和《离骚》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进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微视频专题制作。必修三主要学习唐诗,它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可以说百花齐放,侧重对诗歌风格、情感的把握,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授课的过程中,补充各个流派、不同风格的诗人诗作的微课视频,特别制作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微课,宋词中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李煜、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专题微课视频,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化教学,如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诗歌主旨(情感),等于把一些貌似庞杂、零碎、繁多的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重新构建,形成了诗歌学习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诗歌知识就好比一棵茂盛的大树,学生不仅要对于诗歌有一个清晰纲要(主干)的把握,还要对各个知识点(枝叶)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学习并把握诗歌这个知识板块。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价值探究的几点拙见。

四、诗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意义

诗歌微课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值得笔者继续探究并推广。第一、特别适合高三专题复习。由于微课视频的半结构化易于扩展、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优点,它不仅适用于诗歌教学,其他教学内容也适用,特别是讲究讲练结合的高三专题总复习,更适合使用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把大专题分成几个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落实,如关于文言文专题复习中的特殊句式,把每一种特殊句式做成一个微课视频,当中有知识点的传授,有练习的附设,有讲评的反馈,真正做到讲练结合,知识的落实把握。最后再把所有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反馈。第二、避免老师重复备课,起到减负作用。便于储存的微课视频,老师可以根据学情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整改,避免老师重复制作视频的麻烦;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选择性获取相关的知识; 甚至可以作为教学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补缺补漏的学习等等。它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拓展了学生课余学习的领域 。最后,可以方便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互学习、切磋。众所周知,现在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远程的教研和培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微课教学模式自然也成为大家很喜欢的一种听课和评课的模式,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也不例外。这就是诗歌微课教学模式有必要推广的价值所在。

综合所述,诗歌微课教学模式是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不仅是在教学方法上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课外学习媒介。既能让老师不断学习研修,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的学习舞台,对知识进行温故、梳理、运用。师生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课内外的学习完美结合起来。所以它值得大家进一步地学习、探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0

[3]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DD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

[4]陈诚.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5

[5]李海英.“微课”高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价值工程.2014

上一篇:元旦画画作品范文 下一篇:红小豆的营养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