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01:45:24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1篇

一、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自雪域高原,他们大多数对内地的老师抱有幻想和好奇心。如果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你就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那就太棒了。这样的话,他们会因为喜欢你,而慢慢地喜欢上这门功课,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久而久之,有的老师可能就会觉得和孩子处时间长了,心里会变得有所懈怠。或者说只是纯属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工作,这样孩子们也会变得“无视”你的存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不喜欢你,请问他们怎么能喜欢你这门功课呢?所以,不论何时,老师都要心中有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否则的话,学生没办法喜欢你这门功课。语文老师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质,想让学生喜欢你,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

二、让学生有话可说,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班孩子由于要学几种语言,汉语言对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来说,还是相当难的。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是被动接受。我们知道,要想让孩子学得更好,必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否则,都是徒劳的。

比如说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我让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即将要上的新课,说说他们从中获取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不懂的、不理解的,把这些知识写在笔记本上。结果很多孩子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愿意主动地去思索,去探究,他们会去思索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自己不会?从而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了。第二,有些课文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表演。班的孩子基本上个个能歌善舞,所以他们很乐于参与进课堂中来。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上《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参与进来的结果就是,不需要老师说具体的过程,学生就能把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个故事情节迅速而又完整地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体会到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说:“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句话语言虽然很朴实,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三、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能学有所成

班的孩子相对汉班的孩子来说,是很辛苦的。针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语文老师要多下一番功夫,努力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想想如何让孩子学得轻松。不然,孩子在学语文这门功课时候,苦不堪言,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如果语文老师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掌握应掌握的知识,那岂不是更好。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在教《杜甫诗三首》时,我考虑班孩子的特殊性,采用了先唱后教法。他们一听到音乐思维就活跃了,放两遍基本上都会了。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他们也有话说了,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随即带动起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开心地主动地学,而且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主题阅读;语文;初中;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长期的思想政治化倾向和应试目的,使其热衷于宏大的主题和追求功利价值,背离了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热爱生命和自然的真正目的,从而使语文阅读既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工具性特点,更没有发挥出人文素养养成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思考: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何做到量质兼得,如何在阅读中既注重兴趣,又培养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文化的传承等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和其他教师一样,不断尝试用主题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语文阅读效果,现将笔者在阅读主题化教学的尝试作一简要汇报:

一、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新课标的内涵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主题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从教材这一“例子”入手,通过传授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素养,激发他们阅读各种各类书籍的兴趣,使语文教材成为通向课外阅读和终身学习的桥梁。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材,重组教材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应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然而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只有借助于课后的主题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阅读中。

二、主题阅读教学的运用

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教科书,肤浅地谈谈主题阅读教学的运用。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有主题的读书,使阅读文本指向性更集中,目的性更鲜明,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主题目的性、指向性的高度,决定着阅读效果的深度、广度。通过主题阅读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技能,以达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在本册课文的6个学习主题中,即分别是:战争剪影、人间伟爱、古代建筑、自然奥妙、理想社会、地理风光。依据“整体性原则”,在教学“古代建筑”这一主题时,笔者把一个单元的文本为一个教学单位,把整个单元变成一个小系统,用“古代建筑”这个单元的藤,把《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5篇课文串起来,向学生传递中国在古代建筑的全面性和辉煌性。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闲敲碎打,而是一个主题式问题的纠结,把学生发散的思维最终集中于单元主题这一点上。这种阅读,看似简单,实则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能理解文本内容,自觉检验读书方法;是让学生在涵泳精思后做最有价值的判断、最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最终实现“得法于课内”的教学目标。

(二)以课为例,归纳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这要求我们“二度开发”教材。在强化语文课程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中,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单元整合教学,通过对不同文体,同一主题文章的学习,归纳出一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篇”带“多篇”,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使他们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如在第五单元“理想社会”主题中,笔者以《桃花源记》为精读课文,紧扣“研读讨论――质疑交流――赏析积累――迁移拓展――语言实践”几大环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桃花源记》的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粗知文章大意”,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让学生感受到战乱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反衬了作者和当时人民对和平社会和向往;通过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人格价值的追求和思考。

(三)内外结合,延伸拓展

新课程语文应是一种“大语文”,新课程语文课堂应是一种“大课堂”。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另一块就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扩充课外读物,增加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外拓展中,我们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内容和活泼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去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得以进一步延伸,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入探究,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进行课外拓展,说到底就是要把视线放在课堂外。教师要拓宽视野,放开手脚,不拘泥教材和教参教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语文教育体系,形成大课堂、大课本、大语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时要从小处着手,把握学生脉膊,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做到重感知、会思考、少做题、多读书、勤活动,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语文能力,实现生本教育。

新课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帮助他们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不仅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根植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沃土的小松树,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出路,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定会茁壮成长,蔚然成林!

【参考文献】

[1] 朱伟娟.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初探[J]. 考试周刊,2012(64).

[2] 王海彬. 浅谈对“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认识[J]. 学周刊c版,2014(6).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54-02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的要求,本人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一观念的强化,又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的产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师生关系呼唤理性的教师权威,我们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但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合作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因此,当学生学有疑惑,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于文本中的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对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高屋建瓴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广阔的空间。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明确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整体把握课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对教材处理进行思考的同时,就得考虑阅读教学的课型设计。就必修3第二单元的文章,我根据文体的特点,把它们确立为不同的课型。如:《蜀道难》为教读课,《杜甫诗三首》为文学鉴赏课,《琵琶行》为自学指导课,《李商隐诗两首》为自主探究课。课型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只有整体把握了课型,确定了教学方向,才能最大限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发挥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兴趣

①以乐激趣:如教《水调歌头》一词时,我运用《水调歌头》的音乐进行导课。《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一段通过听觉来描写声音的文字,在同学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播放了音乐《百鸟吟》,要求他们闭上眼睛,结合课文内容及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创造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还把听与写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以画激趣:常言道: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很多动人的古典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古诗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如《天净沙・秋思》一文学生选取的画题有《群鸦归巢图》、《秋郊图》、《家》、《断肠人在天涯》、《秋郊夕照羁旅图》等。

③以典激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留下了不计其数、绚丽璀璨的典故。教学时,适当引用典故,可增强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如:教学《世说新语》一文时,我进行了课外延伸,请同学搜集出自《世说新语》的典故,并在课堂上交流。同学们搜集到的典故有“望梅止渴”、“三语椽”“山简醉酒”、“日近长安远”、“玉女投壶”、“未能免俗”、“玄谈绝倒”、“主簿辨酒”、“刘伶病酒”、“布帆无恙”等,这些有趣的故事,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对《世说新语》的内容、体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④设疑激趣:在讲授《越巫》一课时,我以“灭十族”的疑问导入,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激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便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度过。

3.要创设有个性的教学课例

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我设计的教案为探究别里科夫的死因,创设情景时,我以别里科夫的好朋友布尔金的口吻讲述了故事梗概(播放画外音),并提出了三个问题,即:问题1,别里科夫的死亡和他恋爱失败的关系;问题2,别里科夫的死亡和他性格的关系;问题3,别里科夫的死亡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整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恋爱失败不会导致别里科夫死亡,他的死亡与性格和社会环境有关。

二、合作学习必须讲求实效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的全过程而言,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多表现为小组内的交流、研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但这种交流研究是有前提的:首先,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并且依靠个人力量不能独立解决的;其次,小组内的合作探究需有时间、任务分配等明确的要求,切忌随意性。再次,切忌探究泛化,不考虑教材内容、课型的特点,把探究性学习当成每节课必用的学习方式,这样做,往往只注重了形式的活跃,却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性。最后,切忌探究只重注重内容,忽视语言,将说明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科学课”,将叙事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故事课”、“思想品德课”。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与讨论,应该是在学生的个体的自主学习之后进行的,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样,通过合作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给更多的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合作才有意义。

三、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老师都做得非常到位,但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外,还应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想象力与再创造能力。我曾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1.课本剧编演

教材上有不少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它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能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胆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我曾尝试让学生编演过《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变色龙》、《氓》等文章,效果很好。

2.学写对联

教材选取了许多伟人的事迹,也有许多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其评价概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在学习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我尝试让学生为别里科夫写墓志铭。

附:学生为别里科夫写的部分墓联

①守旧必死,创新必活。

②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③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④己事他事天下事,事事担心,校长督学统治者,个个维护。

⑤套己套人套走己,辖己辖人辖住城。

⑥套人套己,荒谬绝伦,害人害己,一本正经。

⑦套己套人套全城,怕事怕笑怕乱子。

⑧规规矩矩过日子,惶惶恐恐上西天。

⑨一生设套,套来套去自己被套,一生怕事,怕来怕去自己出事。

⑩现实生活中的执法者,沙皇统治下的牺牲品。

3.学写读后感、人物形象探析等小论文

在学完必修3的第一单元小说后,我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文章进行独立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或人物形象探析的小论文。同学们的作品精彩纷呈,思想深刻,内容充实,可读性强。

四、在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好的有用的不能丢弃,要继承并发扬广大。因此,只有守住过去的好的传统经验,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才是真正成功的改革。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教案范文 下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