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杜甫

时间:2022-04-05 01:27:46

紧随年龄的痴长,越来越喜欢杜甫。他这个人的胸怀以及他诗风的磊落清苦,一再在我的心间低回。年轻的时候,也曾嗜好意象纷繁的句子,仪式感强,总归混个热闹的局面,到后来什么也没能留下,丝毫不能触及最本质的内核。只有等到把一切都涤荡的年岁,才会渐渐懂得些杜甫。

那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午后两点多钟才找到杜甫草堂,饿得心慌,都没力气走路,像样的饭店打烊了,街头小吃铺几乎闭门谢客。但饿归饿,既然来了,总是要进去看看的——当年的草堂虽早已不复残存,就当是一种缅怀的仪式吧。

那公园真幽静,大得走不到边,雾气缭绕,寒气逼人,冷得我一再把脖子缩了又缩。但到处溪水潺潺,美木繁荫。若随便找一棵树访问一下年纪,怕都有上百岁了。尤其竹子,几十株挤在一起,简直参天高木,必须仰头,方能一窥全貌。

回合肥后才知道,今年是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一个伟大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后。岁月把它们统统留在册页里,一直不会消逝,永远不会消逝。只有伟大的人,才不会被时间打败,他的诗以及他的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一千三百年的光阴似箭,怎不叫人感念?我常常翻翻《杜工部诗集》,意绪沉沉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都埋伏着一种怎样温厚的情怀?

回来以后,查了一下资料。杜甫是四十岁那年冬天去成都浣花溪畔居下的。开始他们一家寄居于古寺里,安顿下来后,便着手营建新家,杜甫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自己的经营和亲友的资助下,到第二年春天,草堂才建成。当年,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诗人疲惫的身心在此地得以休憩。杜甫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比如他写: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尤其写: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还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杜甫先后在成都草堂居了近四年,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回顾老杜一生的创作史,在成都写下的田园诗应该是最快乐的吧。其中,闻名的《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都创作于此。

可见,成都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气场对于一个文人太重要了,其次,才是内心的平和。只有把气养足了,灵感的火山才会喷薄。成都这个地方水汽丰沛,最适合养气——但凡气足,才谈得上内心的平和。自古文采,都是养出来的。

话说到开头去——我为什么喜欢杜甫?大约是源于他为人的憨厚老实吧。在做人方面,他简直太憨实了。他一直崇拜李白,一生中写了许多首诗给李白。在安史之乱后,李白参加了永王磷的幕府,被唐肃宗判了“从逆”之罪流放。其时李白被认为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杜甫“吾意独怜才”。老杜常常梦见李白,甚至连续三个夜的梦里都有李白:“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并担心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他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而李白呢,偶尔心血来潮,只礼貌象征性地回杜甫一两首诗而已。老杜丝毫不感到受挫,一如既往地对李白评价那么高。如今,这年月,到哪里去找这么实诚的人去?文人大概都讲究个相互捧场相互抬爱的吧。年轻的时候,我非常不解——老杜为什么要这样巴心巴肝地推崇李白——何况在别人一再地对自己冷淡的前提下。如今,算是明白些,这就是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隔山回应待以同级别的唱和。只有一个胸怀仁爱的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单单老杜对待朋友的爱这一层面上,都能照出我们灵魂的小来。

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老杜,跟盛唐时期的许多文人都是朋友,李白不用说,他跟王维、高适、岑参等都是好友。但同样享有盛名,你听说过李白跟王维有过交集吗?他俩同一时期都在长安混过,愣是装着互不相识,都傲气着得瑟着,两人同时瞧不上对方,以致没有一句唱和的纪录。而老杜对于李白的推崇,又彰显着一种何等的仁慈精神,总归是一位大境界的人。

可是,就这样一位高蹈之人。他的一生几乎都过得贫困,在贫困中,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五十八岁那年,在一条船上饿了数月,是一块牛肉把他给噎死的——因为饥饿,吞咽太快。这样的收梢,总是令人忧伤。我去成都,又怎能不去他的草堂望一眼?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

上一篇:多才多艺的涂光雍教授 下一篇:李苦禅忆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