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范文

时间:2023-10-27 09:27:10

杜甫望岳篇1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

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读后感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杜甫望岳篇2

二、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七、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八、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十、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十一、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十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十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十四、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十五、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十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十七、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十八、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十九、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二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二十一、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二十二、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二十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十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二十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二十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十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二首·其

二十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十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

三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三十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二、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三十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三十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三十五、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牛殳《琵琶行》

三十六、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

三十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十九、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四十、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四十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四十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四十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十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四十五、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四十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四十七、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四十八、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四十九、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崔季卿《晴江秋望》

五十、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十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五十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五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五十四、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五十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

五十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五十七、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五十八、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五十九、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六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十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六十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十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六十四、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六十五、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六十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六十七、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六十八、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杜甫《古柏行》

六十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七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杜甫望岳篇3

关键词: 诗歌 《蜀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研读诗作,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一位是蜀汉的丞相,他用至死不渝的诚心铸就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位是大唐的诗人,他用嘶哑带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忠心也好,至诚也罢,最终都敌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公元760年,诗圣杜甫在成都拜谒了诸葛武侯祠,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圣哲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诗歌,谈初步感受。

2.杜甫在诗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平生功业,是哪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的哪些功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茅庐,定计天下,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病逝五丈原,如此英雄伟业,确实让人感慨。

3.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到杜甫抒发了对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敬仰追慕:雄才大略,忠心报国。

感叹痛惜:事业未竟,壮志未酬。

(三)共同探讨,深入研析。

1.这种情感在前两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设问句式: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因思其人,才会寻访其庙,饱含杜甫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

柏森森:“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杜甫)”高大茂密的柏树,不仅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自、空: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两字将美好的草色莺声一齐抹倒,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慨叹与痛惜。

2.师生合作,再次诵读诗歌,加深情感体验。

3.诗人借武侯之事,想要表达什么呢?

读懂诗歌,归根结底还是要读懂诗人。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百姓生灵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杜甫此时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1)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诗人借此希望唐肃宗也能亲贤远佞,政治清明。

(2)诸葛亮最终未能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作者也借此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得申。

(3)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借此表明自己虽然身居下品,但仍然期望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

4.总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对诸葛武侯的无限叹息,而且是英雄暮年的穷途之哭。这“英雄”不仅是指诗人自己,还指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

追羡之泪:羡慕诸葛亮和刘备君臣二人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

感动之泪:感动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痛惜之泪:痛惜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一统天下。

遗恨之泪:为国为民、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何日才能得以伸展呢?

唐代伟大改革家王叔文但吟此诗,唏嘘泣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此联,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人世。忧国忧民的杜甫是在借诸葛亮之事浇心中块垒,为自己,也为千百年中所有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同声一哭。

(四)温故知新,拓展延伸。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五、小结

杜甫一生,风尘仆仆,困顿漂泊,但他志在匡国,情系万民。他不似李白,意气扬扬,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他也不是苏轼,起起落落,豪放豁达,始终有人赏识;他徘徊在社会最底层,为温饱而屈辱奔波,尝尽了人生最悲凉的滋味,但他对天下苍生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怀。杜甫用如此多的诗句表现社会的苦难和黎民的悲哀。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而愈显深沉。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这就是不朽的杜甫。

六、缘诗生情,有感而发

给诸葛亮的颁奖词:

南阳山水,潜蛟卧龙。从躬耕南亩到出师北伐,中原大地留下了你坚实的脚印;从隆中对策到三分天下,华夏史册书写了你不朽的传奇!抚百姓,荐贤臣,明法度,示仪轨。你用过人的谋智,开创蜀汉的大业;你用宽宏的度量,俘获荆南的民心。白帝托孤,那是对你怎样的信任与厚望啊!一朝承诺,死而后已,至诚忠心,天地可鉴!出师未捷身先死,满腔忠义永留名!

杜甫望岳篇4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指导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以“登高”与“临水”的联系为切入点,以“悠悠临水情”为主题,结合所读过的古典诗词,各自选择一个角度,探究品味诗人在“临水”情境中寄托的独特情怀。另一方面,我以余福智教授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为基础,从“音韵效果的安排更能传达诗人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角度领悟杜甫在飘泊江湖、俯仰登临时抒发的悲怆情怀。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对诗歌的粤语朗读。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落木萧萧”四个字用粤语读特别凄怆:粤语的“萧”音比普通话读音少了a的音素,作为飘零落叶的拟声词,它就更能传达萧瑟的秋意;“落木”两字用粤语读为入声字,传达的又是一种压抑感。“滚滚”作为长江流水的拟声词,粤语读音比普通话读音更开阔嘹亮,更能传达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在杜甫《登岳阳楼》中,“尤”韵本来就宜于抒发悠长的愁绪,第四句的“浮”字只有用粤语诵读方有这种在广阔天地漂泊的意韵;而第三句安排了“坼”这个入声字,撕裂痛感犹在耳边,第七句末的入声字“北”,更好比流水遇上了石头,不由不发出呜咽之声了。

我对《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以下理论背景的:一是钱钟书先生关于“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文学母题的理论。钱钟书先生认为,“登高望远”是中国文学典型意境,也是中国文学千古母题。“登高望远”蕴涵着人类古今相通的心理情感流动规律:期望(不见)——失望(至极)——怨望(遣忧)——登高望远(胸怀期望)。在什么心境下的人常常登高望远?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登高望远,曲传心理。“登高望远”时,往往“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归纳了这样几种情境:一是望远方,思远人,无奈关山难越(空间);二是望故迹,思古人,无奈思慕难及(时间);三是望天地,思人生,无奈超脱难企(时空)。在古人的联想思维中,“登高”与“临水”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所以“登高望远”文学意境在中国诗文中又可流转变型为“在水一方”文学意境,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意境“遥遥沟通”的联系:一是由“关山难越”联想到“流水无情”(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二是由“空间之辽阔”联想到“时间之悠远”(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三是由“骋怀望远”联想到“在水一方”,或“道阻水长,欲渡无楫”(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或“既清且浅,不得逾越”(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二是余福智先生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

余福智先生认为:唐诗从古乐府时代大踏步跨过来,甩脱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音乐外衣,要用自己的字音形成旋律,独立谋生。唐人读诗可以读出怎样的旋律,我们固然没有办法亲耳聆听。唐诗的旋律是依靠平仄来支撑的,聪明的唐代诗人,为了更丰满地传达出自己的生命体验,总要把平仄安排得抑扬顿挫,使之恰好和他的情感活动模式相一致。而追溯文献推究,使用粤语朗读显然更能接近唐诗平仄安排的原味。通过《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我有两点肤浅的思考:一是中国典型文学意境可促进古诗文阅读鉴赏的“圆览旁通”。

我以为,学生通过对“伤春悲秋”、“登山临水”等典型的文学意境的赏析、品味、探究,在领会某一诗词作品中蕴涵着的诗人独特情怀的同时,可“圆览旁通”所有营造了同一类文学意境的古典诗文,由此拓宽古典文学欣赏的眼界,为形成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并读懂人类古今贯通的悲欢离合的生命体验,从而初步读懂人生。因此,若从宏观角度看人教版古典诗词的教学,学生领悟“秋境深情”的文学意境可触类旁通对《秋兴八首》、《雨霖铃》、《醉花阴》、《声声慢》、《湘夫人》等诗词的鉴赏;领悟“登高望远”的文学意境可触类旁通对《登高》、《登岳阳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的鉴赏;领悟“悠悠临水情”的文学意境可触类旁通对《登岳阳楼》、《赤壁赋》、《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湘夫人》等诗文的鉴赏。二是粤语朗读教学可开启唐诗宋词的独特韵律美。

杜甫望岳篇5

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关键词:登岳阳楼;忧国忧民;壮丽诗篇

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如此立体的描画出来了,写景如此手笔,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记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杜甫在这里的意境却更为阔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飘动,这和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诗人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境遇。“亲朋无一字”,由于老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诗人再次陷入孤助无援, “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没有了物质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携妻带子、贫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间,只有一叶扁舟陪伴他们,何处是规程,何时是一个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安顿下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置身于岳阳楼上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片,更让诗人悲从中来。 “老病有孤舟”一句似乎要人们把关照整个乾坤的视线都集中到这一叶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书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仍频,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果说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高度概括了诗人在京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不幸经历,那么,此句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契合,“凭轩”与“今上”前后呼应,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诗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谁能想到到头来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过去的凌云壮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诗歌里“今”“昔”两个字都有深深的涵义。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美好的江山变成了如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诗人凭栏远眺,不禁唏嘘不已,声泪俱下了。

《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而这意境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是从诗人的宏伟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不幸遭遇中来。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这样的评论,大意意思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写的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的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把笔锋一转,写出了“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的上下衬托起来,匠心独具。天才的诗人,天才的创作,毫无悬念的镇住了后人,从此,谁也不敢再轻易写有关岳阳楼的诗句了。

杜甫望岳篇6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等。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屠维岳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了交易所的管理机构。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在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二、作品分析

(一)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因此,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于是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能够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在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又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反动性。吴荪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是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2.赵伯韬

他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凭借美国金融资本和反动政权的力量,操纵了交易市场。他施展种种狡诈、毒辣的手段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斥、打击和控制,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变为殖民地经济。他仗势后台强硬,表现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势。富有胆略和财力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谈笑间就可以打垮的对手。为了实现金融资本支配民族工业的阴谋,他处处跟吴荪甫过不去,常常施展小计,使吴荪甫陷入困境后将其打败。他在金融界兴风作浪,为所欲为,在生活上也极端荒淫腐朽。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能“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不论是聪明无知、年仅十七岁的冯眉卿,也不论是能干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还是轻佻放荡的交际花徐曼丽,都是他的,都是他空虚的精神生活的寄托。他道德上的堕落和性格上的骄横奸险构成了统一体,充分暴露了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经济上的掠夺性和道德上的腐朽性。

3.屠维岳

屠维岳是吴荪甫在工厂里的得力走狗。他精明能干,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吴荪甫面前他侃侃而谈,毫无畏怯。他很惯于使用软的手段收买工人。他在工人群众的罢工怒潮面前,用尽花言巧语,妄图蒙蔽工人群众,骗取信任。倔强、阴沉、胆子大是他性格的主要特点,但在强大的工人力量面前,他是不能不慑惮、畏惧。他采用开除走狗姚金凤、提升薛宝珠为稽查的卑劣伎俩,来迷惑工人群众的视线,抵制工人运动。当他的“平乱”愿望未达到的时候,他的凶恶的面貌暴露无遗。在屠维岳的身上,有着吴荪甫的影子,可以说屠维岳的形象,无论是他的刚强、机智、胆量这一方面,还是他的阴险、毒辣这一方面,都对吴荪甫形象起到一种补充和衬托的作用。

三、艺术特色

(一)作品题材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

①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②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③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和罢工斗争;

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的彻底破灭;

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二)情节结构

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意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像吴荪甫、赵伯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

他以城市为近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与那些提笔一泻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这种阔大的构思,为我们贡献出《子夜》这样一部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书。

(三)真实准则

茅盾执着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他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

(四)史诗性质

以《子夜》为起点的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大部分作品,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创作模式,一批作家开始认同和尝试这种创作模式,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写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人们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由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渐渐地上升为主流,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子夜》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是,它以惊人的艺术力量表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提出并回答了当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子夜》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模拟训练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吴荪甫一直试图建立自己的“王国”,走实业的道路。双桥镇匪乱的消息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只得和王和甫、孙吉人等走另一条路,要在公债市场上大展身手,狠狠赚一笔。

B.曾家驹弄到了一张共产党党证,这使得曾沧海仿佛看到了儿子光宗耀祖的希望,于是,他立即满足儿子要求,给儿子钱。曾家驹有了这么一张党证,常常向老头子要大把的钱花用。

C.冯云卿使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多头”,而赵伯韬做的是“空头”,结果冯云卿落得人财两空。

D.跟随吴老太爷来上海避难的四小姐惠芳,七少爷阿萱,这对乡下长大的“金童玉女”刚到这个喧嚣繁华的大都市,就贪婪地注视与询问周遭的新鲜事物。这让一直信奉文昌帝君的《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无法忍受。

E.李玉亭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捉住了吴荪甫的头发”,这是指吴荪甫趁朱吟秋资金困难之际,设计夺取了朱吟秋的干茧,因此说“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而赵伯韬设陷阱引诱吴进入公债市场,使他越陷越深,让吴荪甫破产,因此说“赵伯韬又从后面捉住了吴荪甫的头发”。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面对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李玉亭一方面周旋于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希望他们捐弃前嫌,联手镇压工潮,一方面又唯恐自已这种不能“从一而终”的丑态暴露而提心吊胆。

B.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吴荪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但他不甘心这样,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了赵伯韬的情人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

C.吴荪甫有鲜明的矛盾性格,精明能干,想振兴民族工业,但根本目的则是个人利益;憎恨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但他又镇压工农运动。

D.《少年维特之烦恼》贯穿《子夜》全书,此书是雷鸣和林佩瑶的初恋信物。雷鸣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在前线遇难前,他叫林佩珊带这本书给已身为吴府少奶奶的林佩瑶。林佩瑶倍加珍爱,吴荪甫却一直没有发现。

E.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婚姻上,妻子林佩瑶与他的感情冷淡,貌合神离;家庭里,四小姐不听规劝,离家出走乃至回到乡下;事业上,收买的内线韩孟翔、刘玉英背叛自己。只有他的姐夫杜竹斋还在帮助他,这是最后的安慰。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次见面时,吴荪甫用冷峻的目光打量着屠维岳,屠镇定自如,吴荪甫暗暗赞赏。又听说屠是老太爷介绍的,但在罢工一事上顶着自己,打算开除他。屠据理力争分析形势,最终吴荪甫任命他为账房总管。

B.杜竹斋虽然是吴荪甫的姐夫,他们在生意场上也有很多合作。但是他面临着经济利益的诱惑时,杜竹斋毫无犹豫地背叛了吴荪甫。赵伯韬正是看准了杜竹斋唯利是图这一点,成功地打败了吴荪甫。

C.冯云卿从农民那里盘剥来的钱财在债券市场上损失惨重,当何慎庵把这个消息告诉冯云卿时,“冯云卿蓦地站起来又坐下去,瞪出两颗眼珠,呆呆地看着,白眼球上全是红丝,脸色变成了死灰,嘴角的肌肉忒忒地不住跳动。”这段描写活脱脱地描绘出了一个失去钱财的守财奴的形象。

D.1930年的一天,吴荪甫、杜竹斋、赵伯韬、徐曼丽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吴老太爷。后来,吴老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各种幻觉:客厅里各色的灯在旋转,古怪的家具,时髦的女人不停地跳着……最终突发脑溢血气绝身亡。

E.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太爷本不愿意到上海,吴荪甫向来也不坚持,但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为了老太爷安全,也为了表现吴荪甫的孝心,吴荪甫坚持让吴老太爷进城了。

B.屠维岳是骄矜自负的狗腿子。他自恃很有才能,他同吴荪甫侃侃而谈时,“姿态大方”,“毫无畏怯的态度”。这种过分镇定倔强的态度,与他的生活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C.茅盾虽然以诗人范博文的抒情语调结束《子夜》第一章,但“五千年古老僵尸”,却并没有因吴老太爷的死亡就“销声匿迹”。茅盾在后文中介绍了另外几个“五千年古老僵尸”,他们是曾沧海、冯云卿、赵伯韬。

D.李玉亭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依附着吴荪甫、赵伯韬这些人,当吴赵在公债市场上斗法日趋紧张的时候,他曾试图出面调解二者的矛盾。他到赵伯韬的公寓拜访赵,本来想替吴荪甫说情,不料反被赵伯韬一阵抢白,他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

E.对于吴家少奶奶林佩瑶来说,吴荪甫虽然是她的丈夫,但是他从没给过她所渴望的爱情,而且吴荪甫是个工作狂,与林佩瑶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所以,当林佩瑶的初恋情人雷鸣出现在她的面前的时候,她刹那间找回了爱情的感觉,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与雷鸣的爱情中去。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冯云卿热衷于公债投机,结果成了吴、杜、赵三巨头形成的攻守同盟的牺牲品。为了“翻身”,他同女儿谈判,决心送女儿给吴荪甫施展美人计,以从吴荪甫那里获取最新的公债信息。

B.在吴老太爷的丧礼上,上海政、工、商、军等的重要人物都来吴公馆吊丧。这些人聚在一起固然是为了给吴家吊丧,其实也是借这个机会交流信息和资料,谋求合作的机会。赵伯韬的出现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希望和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合作。

C.拥有诗人气质的范博文一直青睐吴家少奶奶的妹妹林佩珊,然而佩珊一直弄不清楚自己的感情,她对范若即若离,既想和他在一起,又担心真的和范结婚,自己会后悔。

D.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尽管厂里的新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

E.曾沧海仗着是吴荪甫的舅舅,总认为这个体面的外甥应该要给这个老舅足够的尊敬。所以,吴老太爷过世后,曾沧海对于吴荪甫居然没有派小火轮来接自己去上海主持大局大为光火。一怒之下,曾沧海决定断绝与吴荪甫的关系。

6.小说以“子夜”命名有什么含义?

答:

7.请简要分析吴荪甫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答:

8.请简要分析《子夜》的结构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AB(A虽然双桥镇的匪乱打乱了吴荪甫的一部分计划,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走实业的道路,他和王和甫、孙吉人等筹建的“益中公司”主要还是以实业为主,并没有完全依赖公债市场。B曾沧海的儿子曾家驹弄到的是一张党证。)

2.DE(D雷鸣并未战死,书是他自己送过来的。E他的姐夫杜竹斋也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对他反戈一击,直接导致了吴荪甫的彻底失败。)

3.AD(A最后屠维岳并没有被任命为账房总管,吴荪甫只是写了个批条:“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屠维岳调度。”D到码头迎接吴老太爷的有吴荪甫,杜竹斋夫妇,赵伯韬和徐曼丽并未到场。)

4.CE(C曾沧海和冯云卿可以称得上是“五千年古老

僵尸”,因为他们腐朽僵化,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生活的变化,而赵伯韬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买办代表,是一个机会主义者。E雷鸣的出现虽然给佩瑶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然而她依然保持着吴家少奶奶的身份,没有“奋不顾身地投入到雷鸣的爱情中去”。)

5.AE(A冯云卿试图使用美人计的对象不是吴荪甫,而是赵伯韬。E曾沧海虽然对吴荪甫没有来接自己感到生气,却也无可奈何,他更不敢与吴荪甫断绝关系,在双桥镇这个地方,他的这个外甥势力还是很大的。)

6.《子夜》的命名,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离黎明也就不远了。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中国旧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定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7.他有鲜明的矛盾性格:精明强干,想振兴民族工业,但根本目的则是个人利益;憎恨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但他又镇压工农运动;他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也同中小民族资本家结下了许多矛盾;他既有革命性的要求,又有妥协性的一面。

杜甫望岳篇7

一进大门,便是“诗史堂”,“啊!”诗史堂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呀!我仔细欣赏着杜甫的作品,有《不见》、《赠李白》、《营屋》、《狂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壮游》、《望岳》、《春夜喜雨》……在这里,我了解到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在草堂生活了四年,一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

接着,我又到了陈列室,我看到了杜甫的家世,有:杜预、杜耽、杜顾、杜逊、杜灵君、杜乾光、杜渐、杜叔毗、杜依艺、杜审言、杜闲、杜甫。我还看到了杜甫的雕象,他长着长长的胡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不大不小的嘴巴,看起来还真有学者的味道,难怪人们称他为“诗圣”呢?

然后,我又来到了草堂,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大的石碑,上面写着银光闪闪的四个大字??“少陵草堂”。旁边还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最后,我们游览了杜甫曾经住过的茅屋,在这里,我情不自禁的朗诵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望岳篇8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部编本教材中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供大家参考。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杜甫现存诗歌1400多首,诗歌体裁广泛,其中表现其爱国情怀的诗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分析,探索杜甫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并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杜甫诗歌的特点给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策略。

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是我们拥有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团结的凝固剂,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各个阶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出现,传统文化选文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的遭遇是曲折的,经历了仕途上的坎坷后又遇上改变国家命运的安史之乱。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渗透着爱国情怀。本文就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诗歌为例,探究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给出部编本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策略。

1.部编本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编排

部编本自2016年推广使用到2019年,七年级到九年级整个初等教育学段已全面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纵观部编本初中语文的六本教材,不难发现古代诗歌占重要组成部分,杜甫诗歌更是灿若繁星。在六本教材的选文中,共有五首杜甫的诗歌,其中分七年级、八年级的上下册和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各选入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和《月夜忆舍弟》分别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学生自己诵读诗歌,通过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自己把握诗歌语言、主题和思想。而《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主体课文,分别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部编本教材中選入的这五首杜诗,从时间上看,除了《望岳》作于作者青年时期,其余四首都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多也体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所作的诗歌中。

2.爱国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中的反映

1)入仕报国的抱负。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安史之乱未爆发前),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同样也较多的关注在山水田园、拜访送别以及歌舞宴乐等题材上,表达了对盛世太平的歌颂与赞美,诗风充满激情与浪漫。《望岳》就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描写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这首诗虽用大量篇幅写景,但杜甫并诗的最后写下的豪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勇攀高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他的抱负和追求。即使后来仕途不顺,也想为国分忧。

2)忧国忧民的意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杜甫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两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和《月夜忆舍弟》就是创作于安史之乱下。这两首诗歌都反映出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的不良心境,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国家动乱深深的无奈与忧愁。在动乱发生后期,杜甫的诗风发生了巨大改变,诗歌的创作更加关注战乱,直击时弊。杜甫用诗歌记录了战乱中叛军的蛮横掠夺抢杀行为,又无奈的痛恨统治阶层的无能,他用充满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人们遭遇战乱饱受摧残的深感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危急存亡的深深忧虑。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春望》就是此时杜甫爱国主义精神作直接的反应。《春望》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高度概括了被叛乱摧残后长安城一片凋敝的景象,都城被占领,昔日的山河如往常般存在,但江山易主,国家破碎,春天的到来,城中本是一派生机的景象,而看到的却是满目凄怆。全篇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景衬情,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裂的极度忧思。在《春望》中,杜甫描绘了政局动乱、国家凋敝、烽火连连、书信不达等生动的场景,从侧面衬托出了由于时事动乱,人们背井离乡,离别亲人,团聚不得的复杂情感,诗歌中无不显露着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更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显露。即便杜甫没有能力改变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到了晚年,他依然心系国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多方灾难,在诗歌的最后杜甫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从这首诗中不难发现杜甫即使身处惨境,也并没有失去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担忧,这也他能成为我国爱国主义诗人杰出代表的重要原因。

3.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策略

语文是一门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综合性学习课程,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是影响深远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1]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本中的显现,那么如何利用部编本教材中的杜甫诗歌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1)反复吟咏,把握主题。从古至今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可以看出吟咏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杜甫的诗歌大都韵律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在学习杜诗时,学生可以自由诵读,通过反复的吟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杜诗中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部编本中选取的五首杜诗在文本理解上难度适中,普遍初中生在吟咏多遍后,都能读出杜甫诗歌的主旋律,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2)知人论世,体味情感。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大多基于所见所闻。早年,杜甫满怀抱负到长安城谋求官职,尽管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求得了京兆府的一个八品官衔,但起码也能参与政场,述怀抱负。在长安拜官后,获皇上批假恩准,杜甫便动身返家看望妻儿,不幸的是,在省亲的路上,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谋求官职之路本是艰辛,好不容易等拜官成功,却迎来了使唐朝走向没落的安史之乱,尽管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心俱疲,日夜思忧,但也正因为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使杜甫的乱离诗永垂不朽,奠定了其“诗圣”的地位。[3]后来,杜甫就开始了琉璃漂泊的生活,其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也大多在此期间创作。在学习杜甫诗歌时必定要结合杜甫的生平才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他的爱国情怀的伟大。

3)课外活动,拓展阅读。初中生的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有许多课余时间,除了可以推荐学生有关杜甫的书籍外,还可以在校园里举办以杜甫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课外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多方面的积累和拓展,对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更为有效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书本的阅读还是课外活动的拓展,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方式中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活动中中学生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也越发深刻。

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歌是进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我们要利用好课文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02):2-3.

上一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