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亲情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02:27:57

初中亲情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篇1

论文摘要:本研究根据贵州省部分地区的一个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调查,对部分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培养建议。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规范、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乡村初中生在偏僻的农村生活和上学,他们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条件、性别、民族差异的分析 

 对乡村初中生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总体上都呈负偏态分布,亲社会行为表现趋于良好,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中,规范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表明规范与道德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把家庭条件分为差、一般和好三类。研究表明,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规范行为表现上,家庭条件差的初中生显著优于家庭条件好的初中生,但是在其他方面与家庭条件的关系无显著差异。规范行为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在其行为上较为主观控制,存在自卑心理,行为表现较为保守慎重,只有通过遵守规范和规则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尊重以及赢得更多的朋友和伙伴。研究还发现,与父母同住一起的学生和离开家庭父母另外住的学生在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乡村初中生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男生赋予阳刚之气而女性温柔贤淑、体贴关怀等性别行为特征,虽然研究被试为初中生群体,但这种文化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高于男生,所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丁芳(2000)的研究发现,即当移情水平较高时,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男孩[1]。李红霞(1996)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调查也表明,初中女生的亲社会性发展好于男生[2]。不过亲社会行为具有很多种表征,范围较广,在不同维度上,男女性别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表现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根据生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被试自身多方面因素。 

 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发现,汉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规范行为和情感关系表现较为明显。在情感关系和规范行为的表现上不一样,其原因可能是,社会约束和家庭教育以及情感表达的含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情感关系的差异上也可能存在少数民族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少于汉族学生,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情感关系方面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低于汉族学生。而规范行为有可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规则和汉族学生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汉族文化的规范来衡量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不免会有偏差。汉族学生的亲社会为普遍高于少数民族学生,也有可能与自然生存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及民族自卑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二、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应该针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从学生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着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建立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模式,这样才能易于操作和行之有效。 

 1.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 

 在初中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体贴、尊重、孝敬、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平和、忠心、礼貌、独立、等道德情操。大多数初中学生在有利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产生道德义务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2.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胜任力。 

 人际交往是初中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比亲子关系的质量更为突出[3]。因此,要在校园里开展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建立兴趣社团,组织集体活动,促使他们建立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要注意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 

 3.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和促进因素,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5]。培养、训练学生的移情能力,可以先培养他们的角色选择能力和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和习惯。因此, 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训练和发展初中生的移情能力,充分发挥移情作用, 增强亲社会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 

 4.注重个性发展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男女有别,应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协调,才能有益于人格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启迪、教育,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起活生生的学习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康人格的认同和追求。同时,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转变一些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系统。 

 总之,想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民族习惯等实际情况,选择契机,选取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李红霞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调查与教育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4. 

[3]卢咏莉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4]hoffman,l.m.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初中亲情作文篇2

学生圈点,勾画,批注,写疑;时间约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老师除了一开始给学生只言片语的学法指导外,就不再说话、走动了,真正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

学生质疑(教师要求逐节发问,并要求一生发问,全体学生作好标记,教师自己也作标记):

①第1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不可以改为“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把“母亲”写在前面不是更能体现我们(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对母亲的爱吗?

②第2、3节并不是直接写“散步”的,那么可不可以删去呢?

③第4节写景有什么作用?

④第5节第一句话是“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一家人为什么要走得这般有序?这是不是“我”的有意安排?

⑤第6节最后一句话是“我说:‘走大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可不可以将句号改为叹号?

⑥第7节第二句话(“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可不可以改为“……那里有菜花、桑树和鱼塘”?

⑦第8节第二句话“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中的“背起了儿子”可不可以改为“抱起了儿子”?

⑧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既然母亲很瘦、不算重,儿子幼小、也轻,那么“我”和妻子为何还要走得这么“仔细”?

二、收,领学生走进预设解决问题

预设内容:与学生一道,讨论本文记叙6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1)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事件:散步。起因: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心情又很糟。经过:陪。结果:母亲笑了……

(3)时间:初春的一天。

(4)地点:南方的某个田野。

全文大意:南方初春的一天,我和妻儿陪着身体不好、心情又很糟的年迈母亲去田野散心,结果,母亲笑了……

注意,“起因”“陪伴”一类词语必须出现,即概括进去的人物要有客有主,要能体现“一家人”对母亲的爱。

以上用时约5分钟。接下来,请学生把问题带入要素或大意中思考,很快就说开了(版面有限,仅选录几个问题的讨论):

师:谁先说说时间和地点,即南方初春的田野,看看它能让你们想起前面的哪个问题?

生:我想到了课文第4节、第③个问题。散步,为什么一定要选在初春的田野?我想,一是初春的田野干活的人少,静,好散心;二是初春的田野草泛青了,树(田间大路旁)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看到此景,母亲必会生情:经过了漫漫寒冷的冬季,草“活”了,树“活”了,田里的水也“活”了,那么我呢,我也要好好活着;活着,――真好!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找到活下来的信心!

师:那么,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读第4节)

师: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还能让你们想起别的问题吗?

生:我想到了课文最后一节、第⑧个问题。因为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土地解冻,嫩草长出,这时候田里的路,必定很湿滑。如果是小路,因为狭窄就更难走。如果还要背上一个人,那就难上难了,弄不好,背上的人还会翻下来,落入水中。年老有病的母亲是经不住这一摔的,年幼稚嫩的儿子也是经不住这一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妻子一定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原因,尽管母亲不重、儿子也轻,但它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的高度责任。生命大于一切!

(说后,让学生们朗读该节课文)

师:再来说说事件的“起因”。想起了哪个问题?

生:第2、3节,第②个问题。这两节虽然都没有直接写“散步”,但都交代了散步的缘由。第2节是说,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所以才应该多出去走走,多活动活动筋骨,多呼吸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这样对身体有好处。第3节则是从母亲“心情”的角度说的。不少老人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冬季里相继去世,这对母亲的心理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下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该轮到我!”母亲一定会这么想。作者也一定这么想,不然,他是不会竭力要劝母亲出去走走的。况且,母亲那糟糕的心情还会影响到她的病情。――冬天,一个容易犯病的季节,特别是那些老人。“我的母亲”虽然“熬”过了“这一冬”,但她不能不想:接下来的又一个冬季,还不知熬得过熬不过呦!这样,他能不赶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初春),就带着母亲出去走走?

……

师:以上,我们根据文章的要素及大意解决了七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问题⑦,它不属于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同样体现出了一种爱。谁说说?

生:为什么不把儿子“抱”起来走?因为初春田野的小路很潮湿,如果是抱,身子是很容易倾斜而滑倒的,况且儿子还“很胖”,不能抱,抱起来容易挡住视线。“背”就不同了: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这样走起来,儿子就安全多了。“背”,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倾注了一位年轻母亲对儿子深情的爱。

初中亲情作文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并能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情感教育的不断深入。

1、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教育也是学生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其认知能力与识别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影响,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的应用情感教育,需要学生和作者、教师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词汇、关键句以及关键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字面意义下的深刻内涵,从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塑造了大量的意象,每个意象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所包含的萧瑟、凄凉之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萧瑟的秋景与作者孤独的身影,更好的体会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情。

2、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深入解读语文教材后,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贴近的事件与案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真实可感的案例开展教学,学生理解起教材中包含的情感也更加容易,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例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背影》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对其导入时,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在你们映象中的父亲是什么形象?你是否认真观察过自己的父亲?你看到过父亲的背影吗……”等问题,学生就会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父亲的日常观察进行描述。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重点词汇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作者父亲浓烈、深沉的父爱,也能明白作者的思念之情。教师也可以乘热打铁,要求学生在教学结束后,观察父亲的言行举止,仿照《背影》的写作模式,对父亲与“我”的故事,或是父亲的故事进行描写,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父亲,能够从小事中体会到父亲深厚的爱意,并产生孝顺父母等积极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形象以及讲解议论文中,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形象特点,并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教材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也能提升其感情领悟能力。

3、根据教学教材进行渗透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兴趣、个性、爱好作为设计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影响要素之一,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应用解读教材的方法,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感受到作者真挚感情的同时,也受到该情感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合理的应用情感教育也可以增强文章的感召力和深度,从而能够吸引学生进一步阅读、学习文本,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例如在学习 《沁园春・雪》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与分析在诗歌中包含的深层内涵。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明确在其中包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挥斥方遒的壮阔气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诵与背诵该诗,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也使得爱国情怀与澎湃朝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情感教育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惺菡.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2)

[2]李旭萍,李红梅,戴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

初中亲情作文篇4

关键词:亲子关系;初中生;道德教育;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83-02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后来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借用来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父母与子女间的人际相互关系不仅基于血缘,也基于日常的生活。亲子关系作为人生建立的第一种社会关系,对构成独特个性、道德品质,建立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其他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永久性、亲密性和权利义务的特殊性[2]。

一、初中生亲子关系

初中阶段是从依恋父母的儿童向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成人转变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迎来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思维模式由儿童时期具象思维转变成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在认知过程中运用假设和推理考虑问题的可行性。身体的发育,使初中生开始认同“成人感”,随之而来的是心理范畴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

初中阶段的亲子关系,区别于儿童时期单纯的听从与命令的互动关系,呈现不同于高中阶段利用原有的亲子关系影响为独立生活进行巩固的多方不稳定性。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过程,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3]。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作为亲子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在青少年时期,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共存关系。而王美萍等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问卷对648名初一、初二和高二的学生与父母的冲突强度和亲密性等方面调查研究,从性别、家庭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探讨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证明了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结合研究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一)初中阶段亲子冲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将亲子冲突理解为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的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4]。亲子冲突是人际冲突的一种,引起人际冲突的因素复杂多样。结合青少年发展的独特性,引发初中生亲子冲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父母的命令式教育模式与初中生“自我成人感”的矛盾冲突

1994孟育群等人对天津市普通中学初中学生639人,调查“子女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占调查人数最多的一项就是“我要求独立自主,可是父母仍然把我当小孩子看待。”[5]青少年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把自己归为“成人”。按照对成人的自我认知,青少年把自身置于“成人”的社会地位中。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青少年的自我发展需求受到抑制,表现为反抗父母的权威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亲子间冲突产生。

2.社会大环境下的代沟

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家长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出现差异、隔阂以及冲突。用西尔斯的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就是“代沟”[6]。传统的“天下父母无不是”的观念与青少年所处民主、合作模式的新型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孟育群调查认为,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20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08%;“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有158人,占24.72%;“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同”有172人,占26%~91%;“在生活方式,穿衣打扮方面”186人,占29.10%[5]。从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对代沟的认识不清,与子女必要的沟通不畅从而导致矛盾产生。

3.初中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局限性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处在“疾风怒涛时期”[5],自控能力差,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把握思考的主动权,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父母在身体发育和心理构建等各方面呈现闭锁性。父母的素养不高或者对初中生的独特性认识不够,没能正确应对青少年的闭锁性表现,导致亲子间冲突的发生。

(三)初中阶段的亲子亲合

亲子亲合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它既可以表现在积极的互动行为中,又可以表现于父母与儿童心理上的对彼此的亲密感受中[7]。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初中阶段亲子冲突的增多,对其研究的领域和维度较全面,而对亲子亲合的研究关注度较低。

Smerana等人近期的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揭示,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在青少年期的发展模式不同,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合发展比较稳定,但与父母的冲突变化较大[8]。不同于亲子冲突的激烈和不稳定,青春期的亲子亲合现象发展较为稳定。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身心开始发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女生较男生更早的进入青春期,并出现第二性征。女青少年对性别差异的感知较男生要早。由此体现在亲子亲合现象中,女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亲密度要远远高于与父亲的亲密性。王美萍、张文新(2007)在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的研究中发现,母子亲合显著高于父子亲合。同时,通过对亲子亲合量表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极其显著高于与父亲的亲合,但男青少年与父母亲的亲合无显著差异。

二、初中生亲子关系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随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受到众多外界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在青少年过渡阶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一些特征与问题。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脱离

亲子冲突引起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表现为知而不行。青少年道德行为受到亲子冲突产生的影响表现为背离道德认知的叛逆行径。初中生在亲子冲突中自我认知受阻,通过在道德行为上以各种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发泄不满,展现自身的叛逆。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早已有明确的道德认知规范,但在行为中故意偏离。比如原本认真爱护学校环境的学生,因家庭中与父母的交流不畅、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叛逆的表现为破坏学校的植被,不再热衷于公益环保等活动来排解因亲子冲突带来的压抑,从而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差。

道德行为与认知的偏差还表现为不知而不行。初中阶段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出现,父母与不同性别子女的亲合现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某一方亲子亲合的缺失使某些方面的道德认知能力不健全,造成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而不行。在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寻求道德认知构建时,亲子冲突的发生让青少年将有关的道德构建转变成冲突焦点,归于问题放置起来,导致青少年不知而不行。

(二)道德行为失范

亲子关系中冲突和亲合等现象的进行预示着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和发展的一种成长需求。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通过亲子关系的展现使初中生获得成长。青少年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道德认知的良好建立在初中生自我发展基础之上。亲子冲突中的自我发展不健全,促使初中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道德本身缺乏正确的认知。而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得以展现为具体的行为,产生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失范。有些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过多,常常通过吵架与肢体暴力来结束冲突。这样的处理方式造成中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健全。

(三)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亲合现象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作为焦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初中时期,青少年出现“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和角色认知产生重大影响。独生子女接受过度的亲合互动带来自我中心思维的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利己、自私,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自我中心的过于突出有赖于父母以掌上明珠的对待模式与子女进行互动。在处理个人关系和集体关系中,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从而达到目的。比如破坏学校纪律、不服从老师管教等。

三、结语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父母从小不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让子女产生标准化和标榜化的道德认知。亲子关系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亲子关系是冲突还是亲合都会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造成影响。因此,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要以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为保障。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子女独立的空间,建立信任感。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容易融入社会。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意识,科学有效地处理亲子冲突和促进亲子亲合。建立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给予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孟育群.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4.

[2]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89.

[3]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7(11).

[4]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5]孟育群.少年期的亲子矛盾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1994(4).

[6]段巧灵.青春期亲子冲突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

[7]王美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初中亲情作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角色;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79-02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使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并且最大程度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多年,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语文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初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创设好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内心积淀的知识情感最大程度地唤醒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感情的渲染,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实际文章情境模拟来获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会被内在的音乐感受以及被多媒体的直观感受较好的唤醒。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的感知力。比如,在对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隆中对》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播放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音乐和影视片段,这样学生通过对音乐和片段的感知,可以较好地感受该作品的气势磅礴和各个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特别是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深深吸引,从而有效地把学生们带进硝烟四起的历史情景中去。又比如,在对郦道元的名篇《三峡》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三峡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较为真实的三峡。然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我国著名教师于漪通过情境体验法对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教学的时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于漪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大海的意境之中。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大海的平静与波涛汹涌,这样就能将海燕的精神贯穿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情感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创造力,让学生对心中的大海进行描绘,同时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充分抒发出来。

二、设定文章中的角色,引发学生共鸣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体验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文章中角色的设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加强。初中语文教师对那些有着人物遭遇和情境事件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角色进行选择和扮演,这样就能让学生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较为真实地理解文章要传递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的假设,也能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几个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在扮演邹忌、妻、妾、客等几个角色之后,通过对话形式来感受邹忌纳谏的力度。同时,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也可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积累起良好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对叔叔于勒的深切同情。但是,不少学生无法理解“我”的父母还有全家其他成员对于勒态度的极大转变,以至于发出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影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体验

学生在对文章中那些人物或者事件产生共鸣的时候,只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波动。如果想要深层次的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愉悦,还要使学生从心灵上不断进行净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去,充分理解文章蕴含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对鲁迅的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努力想象作者为何怀念阿长妈和百草园,这样就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想象,去理解带给作者的感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感受百草园的生活以及领悟作者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以此来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又如在对《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什么样的景象才算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为什么会如此的美丽?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想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进行深层次的领悟。

四、提倡多元解读,促使学生个性化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内心体验的时候,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来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体验。以阅读《背影》为例,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所叙之事也都是日常的琐屑之事,理解起来似乎没有多少障碍,但是,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大多只停留在让学生关注作者“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我流泪”、“父亲爬月台”等一些浅表的信息上,从而得出了“歌颂父爱”这个看似正确,实则俗浅空洞的阐释。如果我们能沉潜下去,深入咀嚼隐含在全部文字中的信息,就会发现其中极为丰富的“暗示或提示”:文章首尾都以伤感的笔调写出了父亲处境的凄凉——失业、丧母、家景惨淡、谋生艰难、老境颓唐;也满含着愧悔之情写了“我”的自作聪明,以及对父亲良苦用心的不够体谅;又含蓄地交代了因种种原因造成的父子关系的一度冷漠,多少年过后,当读到了父亲来信中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的养育之恩、爱子之情,以及自己几年来对父亲的误解。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经过以上的梳理,“我”的几次流泪就有了情感的依托,文本的复杂内涵也逐渐由隐到显,为读者多角度的解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线索——既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也可以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误解和隔阂”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时的愧疚、悔恨、自责等角度解读。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体验;也可以设定文章中的角色,引发学生共鸣;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贺卫东.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6B).

[2]许书明,邓君.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步骤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1,626(04).

[3]郭爱丽.初中语文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角色变化[J].现代阅读,2012,(05).

初中亲情作文篇6

一、抓住课文教学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式的写作

初中课文所选取的都是较为经典、流传范围较广的优秀代表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学识见识、提升文化修养素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课文教学的同时,抓住有利于学生进行文章创作的有利契机,展开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指导。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的句型来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在讲到此处时,笔者并没有对此一笔带过,而是要求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此种用法尝试进行所见景物的描写与创作。由于已经有了鲁迅先生的经典运用,学生只要结合自身的所见进行模仿式的写作即可。有的学生写道:乡村的春景对我来讲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不必说造型各异的白云与自由自在翱翔在蓝天之上的小鸟,也不必说潺潺流淌的溪水与翠绿欲滴的植物,单是在和煦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就已经足够让厌烦了漫长严寒冬日的人们产生心旷神怡的美好感觉。有的学生则写道:夏天的夜晚相对其余季节来讲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喜欢之感。不必说璀璨夺目的满天星辰与神圣高洁的明月,也不必说扑面而来的凉爽威风,单是黑暗角落处叽叽喳喳的蟋蟀叫声此时也能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感受到休憩带来的愉悦……学生的创作热情较为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愉悦而融洽,不同的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句子,这一过程不仅使他们对原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这一句型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还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抓住学生情感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式的写作

纵观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初中生的作文创作过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帆风顺或者是水到渠成,具体变现为不少学生或绞尽脑汁,或冥思苦想,或生搬硬套,又或胡编乱造,此种情况下,其创作出的文章质量可想而知。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此种不利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真实、贴合实际情况的创作情景,致使他们对所要写作的对象缺少真挚的创作热情与积极性。

在对这一点形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笔者在自身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营造、创设与其所要描写内容有着极紧密关系的情景,以此情景为载体最大限度上诱发起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如,在某次以《我印象中的父亲》为题目的作文写作课上,笔者并没有直接将题目抛给学生,而是率先借助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歌颂浓浓父爱的优秀音乐作品――《父亲》,教室的气氛异常安静而深刻。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讲道:“父亲,是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中影响至深的重要角色之一,不同于母爱,父爱显得更加深沉。在你的生活中,父亲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对你的成长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你从父亲的为人处世中学到了哪些重要的道理?……请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以《我印象中的父亲》为题表达各自对父亲这一角色的不同认知与理解……”

通过之前的歌曲以及笔者富含感情的讲解,学生都能体会到《我印象中的父亲》这一命题作文的创作主旨――结合各自生活中真实实例,抒发对父亲的浓浓爱戴之情。在形成这一认知的基础上,他们接下来的写作活动变得更加自然、更加水到渠成,相较于以往的编、凑更添真实性、更富有真情实感,作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以下学生的作品语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我一直认为爸爸是不爱我的,因为相对于妈妈每天千言万语的叮咛与嘱咐,爸爸在我面前通常表现得很沉默。直到那一年冬天,天气格外的冷,我的双脚被冻成了一个“大红萝卜”,又红又肿,走起路来更是一瘸一拐。在某次放学回来,爸爸递给我一双崭新的厚棉靴,说道:“这双新棉靴很厚,穿上之后脚就不会再被冻伤了,也不会再疼了……”我很感动,因为我看到我的手上是爸爸为我新买的厚棉靴,而他脚上却仍然穿着已经被磨破了边的旧棉鞋,甚至连里边的棉絮都能清楚地看得见。这时,我再也不怀疑爸爸是否爱我。因为仅仅通过这双新棉靴,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爸爸最深沉的爱。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当将作文指导只局限在固定的作文课上,相反,应当紧紧抓住课文教学、情感感悟的有利契机,这既是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的有效措施,又是逐渐提升其写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初中亲情作文篇7

一、提升教师语言能力,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传递情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渗透自己的情感,散发出较强的感染力,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解读课文,对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清楚,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品读课文的欲望,调动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艺术化的充满情感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萌发美好情感的环境,使情感教育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我在执教《泰戈尔诗三首》时,开课我运用了这样充满的感情语言来讲述:“同学们,文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盛开着文学之花,在那灿烂的花朵中,处处都可以寻觅到我们成长的足迹,在印度,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清新、活泼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着童真的世界,现在,就叫我们一起沿着优美的诗句,走进童年的美好梦境……”伴随着我这充满情感的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描绘,学生的情感也被不由的调动起来,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深入解读文章情感,提升情感教育实效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是因为其中蕴含了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因素,创设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情感的萌发中,获得情感教育,得到一种质的升华。

1.在导入中融入情感

在导入的设计中融入情感,可以为一堂课的教学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导语的设计要突出朴实、真诚、直入学生心灵的特点,让学生的情感产生触动,激发学生主动地走入文章丰富的情感意境中,感受情感之真,情感之美,情感之纯……使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比如,我在执教《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伴随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歌声,我深情地讲述到,同学们听着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母亲的身影是否走进了你的脑海?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大爱,每一个做儿女都是在这种伟大的爱的呵护中成长,回忆母亲总是能唤起我们珍藏在心灵深处的太多感动,因此,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是引起读者的共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我的母亲》,这样的导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内心,以情促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在情节的解读中促感

情节推动了记叙文的发展,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情节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接受美好、真诚的情感熏陶,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

比如,在执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文中的几个关于“背影”的情节,来为学生分析讲述,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并抓住了父亲去买桔子,爬上那边月台的重点情节;通过父亲疼爱儿子的这一主题,对“望父买橘”的“背影”作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深深体会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中感受到亲情的血浓于水,亲情的无私与博大,由此引导学生去回忆、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3.品读关键语句感受情感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使他们产生共鸣、感动的语句,并进行反复的品读,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由此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比如,我在执教《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来反复品读,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读出情感,学生们很快找出了“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等语句,有的学生通过认真的品读,认为母亲“倚着”说明她已经有点累了,等儿子等了很久很久,“倚着”刻画出的母亲的专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伟大母爱的真实的描写;“黯淡”则折射出这位母亲的内心所隐含的创伤,她爱儿子,但却因为离异不能和儿子经常在一起,“热切”则表现出母亲见到儿子时,难抑的激动之情。学生通过这样的品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越走越近,使内心的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

三、结语

初中亲情作文篇8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文章的阅读理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感悟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构建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整篇文章都充斥着拜金主义的强烈震撼,尤其是文章对于失魂落魄而无颜的于勒回家后遭到嫂子冷眼相对这些内容的描写,使得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总结出家庭的内涵,对于亲人之间形同陌路的现实以及拜金主义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家庭的每位成员,而且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再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描写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将这一形象与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比对,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学生想到了平日里自己与父亲的交流和摩擦,甚至在赏析的过程中眼含泪花。

2.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知识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及时有效地将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理解消化,同时将那些不是真正语文学科的内容予以摈弃。比如,鲁迅先生的那种半白话文半文言文,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感悟,从而在思想上获得启迪。

要想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紧扣语文教学的主题,避免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在《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中,对于“恐龙无处不在”这个文本的阅读中,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关注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而应该最大化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实际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制订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从而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合理的实现,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七子之歌翻译范文 下一篇:以孝为话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