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21:34:28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1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中破坏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

《走向世界》:对于单个家庭有无加强孝德方面的尝试?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2

总有一些事会让你感动;总有一些人,让你感同身受;总有一些物质,能够填满你的心房。在观看完《2021最美孝心少年》后,有一种名为"感动"的东西,占据了我的整个心房。以最美少年为主题做一个国旗下讲话,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美少年的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最美少年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__,现在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做最美少年》。

最美少年,顾名思义,就是做个心灵最美行动、最美的好少年!

既然是花,我就会开放,既然是树,我就要长成栋梁!这就是我们成长的方向!我们现在还小,但我们在渐渐的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做个乖巧,懂事,勤奋好学的、阳光快乐的好孩子!这就是我们最美少年的追寻和诠释!

在学校,我们要爱学习。上学从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并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要关心、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的好助手。课余时间我们能主动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亲子读书会,诗词擂台赛、阳光运动,主题诗歌会、校歌大合唱……我们在老师的辛勤培育和自己的努力下,一次次的锻炼,让我们是多么阳光快乐多么自信满满!让我们感受到读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在家里,我们要听家长的话,我们要谦虚有礼,尊老爱幼,我们要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理能力强,做妈妈的好帮手。在家里,我喜欢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如扫地、擦桌子、洗袜子,妈妈夸我是她的贴心小棉袄。我喜欢给爷爷奶奶端端水、捶捶背,他们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我们心中有理想,我们要有担当。我们虽然年纪小,但是我们也知道发生我们身边的国家大事!雅安大地震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知道H7N9禽流感得到控制;知道中国的钓鱼岛……我们知道环保的重要,知道上学要步行垃圾要分类……我们

还知道了爷爷提到的“中国梦”,知道了“神十”的飞翔…….老师和父母告诉我们,我们赶上的是个繁荣富强、幸福安康的好时代!

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吧!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美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就是最美少年!我们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我的讲话结束了,谢谢大家。

最美少年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争做“最美幸福少年”》。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争做最美幸福少年”的晋级活动,它就像一个游戏,新奇、好玩,我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领到幸福种子的那一刻,我开心极了!将它小心翼翼地种入心田,与此同时,争做“最美幸福少年”的决心也默默埋入了心底。为了让这颗幸福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下课有序活动、不追逐打闹,不推搡骂人。

2.讲文明、懂礼貌,遇到老师要问好。

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3.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养成勤奋刻苦的好品质。

4.要能经受起风雨的考验,犯了错误要勇敢承认,并及时用树剪修剪、用啄木鸟啄出害虫。

5.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培养自己的体音美特长,做一个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好少年。

6.努力拓展课外知识量,每学期至少读十本课外书。

7.做一个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爱心少年。

8.遵守学校班级的其他规章制度。

同学们,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22张成长卡,最终晋级为我校的“最美幸福少年”。但是你千万记住,如果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虫子卡则会吃掉我们的三张成长卡。

我提倡,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为至高无尚荣誉而战,争做 “最美幸福少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最美少年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三: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孝文化 争做最美孝心少年》。 2014年中央电视台的以 “ “聚焦爱亲孝亲故事、放大榜样力量、培育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伴随着歌曲《众里寻你》的旋律和现场观众感动的泪水,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最美孝心少年”登上了央视的舞台,享受了最高的礼遇。他们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他们为父母排忧解难、帮父母照顾弟妹、代父母担当家庭责任;他们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这些生活在穷困、多难家庭中的少年,不坠青云之志、不忘养育之恩,用他们稚嫩、柔弱的双肩担起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在精心照料生病长辈的同时,并不荒废自己的学业。他们用行动表达了最真诚的爱——孝道。

同学们,看到他们的事迹,你是否受到触动?你们是否也想到了日夜操劳从不抱怨的父母?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送给你一片明媚的晴空,飘雨落雪的时节,他们为你撑起一片温情的伞。每一粒晶莹的米都是一份爱,每一盘有滋有味的菜都包含着他们的深情。与此同时,你又可曾想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抱怨,对他们的无礼取闹,对他们关心的置之不理,是多么的令父母伤心!同学们,其实孝心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本上工整的字迹,学习时的专心致志,搬一把椅子让父母歇一歇,倒一杯水让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捶捶肩解除他们的疲劳,理解父母的唠叨,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怀着一颗激动和感恩之心,共同来开启我校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寻找、发掘、宣传我校“最美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现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我校“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主要内容为:启动仪式、事迹征集、事迹展示、颁奖典礼等,其中“最美孝心少年”事迹征集方式包括:各班召开主题班会,由学生自述自己如何对待长辈、如何打理家务、如何帮父母排忧解难,请各班发掘、推荐典型事迹,推荐上报学校。

同学们,记得毕淑敏曾经说过:“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是啊,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因此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美孝心少年”为榜样,从现在开始,为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为父母多一些分担,让我们也做一个孝心少年,让我们的家更和睦、更幸福、更快乐!同学们,请记住:孝心无价!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语用预设;语境;关联;孝道;和谐社会

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引起无数人的关注,瞬间传遍大街小巷,风靡大江南北。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倾诉着人间至纯至真的情感,寄托着普天下所有父母和儿女的心愿。它使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营造出一幅温馨甜美的日常生活画面:天伦之乐、全家团圆、满屋平安。但这一简单朴实的歌曲,却一时风靡大江南北,争相传唱于大街小巷。它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并迅速传播开来,是由于虽然素朴,却能直击人心,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本文尝试运用语用预设、语境和关联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揭示阐发这首歌为何在新时期给人的心灵的带来巨大感召力。

一、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问题的出现为语言学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预设也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研究歌曲中的语用预设。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从这种观点出发,每当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中使用一句话语进行交际时,他对语境总是持有某些设想;第二种理解把语用预设看作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Jackendoff 认为语用预设是用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句中的知识。简单来说,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

在歌曲《常回家看看》中,歌名就包含很多语用预设,比如,谁要回家?回家去干什么?什么时间回家?怎样回家?为什么要回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歌词中,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但作为听众,特别是中国听众,能够很容易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这就主要归功于歌词和听众之间拥有共同的背景知识,也就是两者之间建立了共同的语用预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占据了无上的地位,它是人们得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在当代,每当春节,就会有无数游子踏上回家的路途,春运的巨大压力从侧面也说明了家、回家和亲人团圆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哪怕在火车站等上一周也磨灭不了他们回家的念想,因为他们知道,亲人在等着自己的归来。与此同时,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的了巨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去打工。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80后年轻人也加入打工者的队伍,由于他们独生子女的身份,长辈们更是疼爱有加,更是希望孩子能在传统节日回到自己身边,陪着自己,和自己聊聊天,排遣内心孤独。同时,离家在外的艰辛生活也使得这些游子们内心深处荡起回家寻求精神蕴藉的需求。

根据这些语用预设,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上文提及的几个问题。歌曲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在物质的上供养父母,更要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乌鸦尚有反哺之举,何况人乎?有了这一共同预设,我们就会对歌词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体会父母盼望子女回家的热切愿望,也能够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老年人听完此曲会热眶盈泪,为什么子女们在过年过节听到此曲会心神不安,产生强烈的回家欲望。

二、语境理论

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人们使用语言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即拥有语境。语境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并区分了两类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二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语境因素包括时间、空间、上下文、情景、对象和话语前提等,这些因素和语词的使用有关。

表面上看,语境主要通过文字和语词来发挥作用,但实际意图的表达和蕴含的传递都贯穿在生活世界的文化、社会以及个性结构之中。“任何话语机制都要依附于非话语机制才能得以运转,才能发生效果。”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境对话语的选择及使用具有约束作用并渗透到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和表达方式是理往的重要表现。语境判断决定说话者对措词和结构的选择。说话者遣词造句都是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其次,语境有解释话语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语境能将字句、话语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使话语处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状态,从而使话语可以被理解。最后,从文化积淀的视角来看,语境可以吸收主体之间交涉和互动中,根据特定的主客观条件而逐步产生的,对可能生活的预期和塑造具有引导或约束作用的要素,从而促成新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孝敬父母已经深入人心,并已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孝道甚是看重。至圣先师孔子总结古圣先贤之经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他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讲孝之内容,主要有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住无忧。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只养而不敬,孔子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鸟鸦知反哺,羔羊有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和兽。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明确指出,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净。“亲有过,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夫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谏诤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的爱延续到对其他老年人的爱敬。正是因为此,《常回家看看》才能在中国人脑海里营造出一幅温馨甜美的日常生活画面:天伦之乐、全家团圆、满屋平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语境,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上文提及的语用预设,深刻去体会“看看”的含义。

三、认知语境下的交际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是 1986 年由 Sperber 和 Wilson 从认知交际的角度提出的。关联原则是由两个笼统的原则组成: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从认知原则来看,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以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关联原则来看,任何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其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话语本身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听者对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作出合理的推理,从而达到对话语的正确理解与反应。关联理论之所以可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综合现存的所有假设而积极地进行猜测和推理,因此如果出现不恰当或多余的联系,就会使听者或读者觉得奇怪,而这种看起来无法理解的奇怪感觉却可能表达了说话者希望听者可以超越原本的语言表层,从正常的逻辑思维单去体会其背后的隐含之意。Sperber 和 Wilson 认为,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构成用来处理信息的认知语境。说话者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明示话语激活听者头脑中相关的语境假设,正确理解他的会话含义,实现其交际意图。因此,在以寻求关联为取向的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总是首先对听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作出某种假设或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语言,以恰当的方式把自己要传递的信息呈现给听者,以便听者能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的理解。

当今社会,成年子女远离父母的情况非常普遍,“孩子常回家看看”,是空巢父母们的殷切期盼,然而由于诸多现实问题,有些子女即便想“经常回家”也很难做到,比如工作忙,没时间,比如因交通原因出行困难或经济困顿难以成行等等,致使父母缺乏亲情抚慰,寂寞孤独。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对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权益给予了关注,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该条款已正式成为法律,今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法院会立案审理。赡养老人成为一种伦理义务,老人得到儿女的亲情看望就是一种伦理权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应是子女基于血缘亲情、不附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行为,如今却要用法律来保障,这不禁令人汗颜。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纯净纯善的情感。它的本质就是爱,就是慈悲。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人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维系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珍宝。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影响教育了六百多年的中国人,宣传广泛,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今社会中也有行孝敬老的感人故事,但缺乏总结和宣传。党和国家应充分利用当代先进媒体,大力倡导孝文化的宣传,让人们明白孝亲敬老是一种高尚品德。正是因为传统孝道,才能使人在听到《常回家看看》时,反思自己是否对父母尽了赡养职责,是否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也是这一舆论,使得一些子女认识到并改正自己的失误,从而给家庭带来无数的笑语欢颜。

四、结语

语用预设、语境和关联理论是哲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共同热衷的研究问题,也是流行音乐深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歌曲《常回家看看》为例,运用语用预设和语境理论探讨了流行歌曲深受欢迎的原因。尽管此曲用词平淡,但它却可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及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化解或缓冲社会矛盾,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每个家庭也会面临—些新的矛盾和选择。此时,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疏导化解,避免此类问题形成广泛的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除了发挥政府必要的职能外,流行歌曲作为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文艺形式,也应及时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化解或缓冲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多关心一下老人,让他们不再孤单。

[参考文献]

[1]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Jackendoff. R. 1972.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 Mass: The MIT Press.

[3]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Yan Huang. 2007. Pragmatics. London: Oxford Press.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6]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 年版。

[7]何玲梅,《试论预设现象的语用特征》,《求索》, 2004年第 8 期。

[8]唐永霞,《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小品 〈回家〉 的幽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 7 期。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抑情就理  创作思想  理论定性

    高明的《琵琶记》①是一部宣传封建政治伦理思想的南戏代表,具体说是借蔡伯喈形象来表达“忠孝两全”的思想观点。作者不仅具体地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达创作意图,而且为了使读者更明确该剧的主题,在理论上直接加以定性。这就是在第四十出借张大公之口说出的“抑情就理通今古”。

    这句话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读诗有“诗眼”,而这句话恰可以认为是该剧的“剧眼”。它清楚地体现了作者行文的思想依据,并且也是我们理解作者创作蔡伯喈形象之性质及原意的切入点。笔者下面就此两点对这句话进行分析探讨。

    一、作者创作思想的揭示与体现

    “抑情就理”意思是说暂时压制情感的冲击,而遵从“理”的原则。“情”在剧中具体指父母与子女的骨肉亲情;“理”则是指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三纲”“五常”类的“天理”。为什么如此定位呢?因为这句话是张大公在已经了解了一切前因后,遇到携妻归乡省墓的蔡伯喈对其劝慰时说的,所以它可以说是对之前伯喈行为的总结。然而伯喈的行为其实就是“三从”,“从”恰是“三纲”,具体说是“父纲”与“君纲”的行为表现。

    伯喈最初是有着凌云壮志的,也对自己的才华相当的自信。然而双亲年事已高,自己独撑门户,不得已暂弃功名而侍养高堂:“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但是蔡公担心时光催人,老而不见子贵:“只恐时光,催人去也难留。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绶。”他希望伯喈荣登榜首,获取功名。当伯喈以合家欢聚,共享天伦之乐为由拒绝时,他骂道:“卑陋,论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驰骤。”伯喈又分辨云:“真乐在田园,何必当今公与侯?”此时,蔡公暂且没有继续逼迫,因为真正时机尚未成熟,即黄榜未下。而一旦黄榜下来,蔡公就迫不及待的逼着伯喈赴试。这就是第四出的内容。在这一出开场,伯喈就表明自己要“力行孝道”,表示重孝于忠:“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然而在蔡公的刺激逼迫下,伯喈不得已而顺从父亲意愿赴京科考。不论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还是来自外界的逼迫,伯喈的行为总归是符合了封建社会孝道规范的,是“父为子纲”伦理要求下的合理行为。

    满腹才华的蔡伯喈一举中第,接着被权势熏天的牛丞相看中意欲招为女婿。而一心想要回家侍奉双亲的伯喈却不接受丞相的好意断然拒绝,恼羞成怒的牛丞相向皇帝参了伯喈一本。伯喈此时仍然想向朝廷辞官,这样既可摆脱丞相逼迫,又可满足自己回乡尽孝的心愿,但是皇帝以“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的堂皇理由拒绝了伯喈的请求。伯喈于是被逼留京为官,被逼入赘牛府。这就是“三不从”中“辞官不从”和“辞婚不从”的情节概要。由于伯喈的入赘牛府也是遵照皇帝的旨意而为,所以此次伯喈“从”的行为也正体现了“君为臣纲”的伦理规范。不论伯喈的服从是否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选择,但行为上的屈从已经符合了臣、子之道,那么他就是忠臣与孝子。何况他的不情愿的服从都有着合情的理由,那就是强烈尽孝的主观愿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抑情就理”中“理”就是作者塑造蔡伯喈形象所依据的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三纲”,具体说是“父纲”和“君纲”。而“通今古”则是讲“抑情就理”这种行为选择或者说其体现出的伦理规范在封建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可行性。至于其中的原因,这句话并没有明确的提示,但是稍加分析就可知道,除了封建统治者和正统儒家知识分子所赋予“理”以“天理”的地位,从而使之具有了强制性之外,我们从剧中具体的描述中可以得出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忠就是大孝的思维逻辑。

    当秦汉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真正建立以后,“朕即国家”(韩非语)的君主国家一体观完全形成,因此君主要求臣民完全向自己尽忠。而臣民也认为君国同一,向君尽忠即是向国尽忠。此时封建统治者开始把中国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孝”加以改造。他们宣扬“孝”不仅仅是“能养”且“敬”的“小节”②,而更重要的是“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大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为国尽力,效忠国君,能够光宗耀祖,才是“大孝”。这样就从理论高度把忠孝结合起来。同时统治者在制度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那就是“封赠”,指政府给予贵族及官员亲属的荣誉称号及此类行为。如《新唐书》、《宋史》的《百官志》和《元史》卷九十一志及《元会要》中对封赠都有详细的规定。在统治者思想宣传和相应制度措施的相互影响下,封建时期的中国人便陷入了统治者设好的圈套。

    在《琵琶记》中对这种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并被封建家长虔诚接受的“忠孝合一”的思想有着形象具体的体现。第二出蔡公劝伯喈时曾骂道:“卑陋,论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驰骤。”第四出张大公也劝伯喈“早班行装前途去”,对于伯喈的犹豫,他给出的理由是“子虽念亲老孤单,亲须望孩儿荣忠”。他认为博得一第,子贵亲荣要比跟躬奉亲侍重要!而后蔡公出场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但得他为官吾足矣。”实际他的心愿也只是“改换门闾”。再后来父子争论何谓“孝”,伯喈的定义是“孝”的本义:“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问其寒袄暖,骚其疴瘁……。”而蔡公以伯喈所说为“小节”,不是“大孝”,随后解释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之终也。”其实父子二人对赴试与否和对“孝”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反映的是情与理的矛盾。二人所言均来自《孝经》。但是蔡公的理解已与《孝经》的本义不同了,蔡公反映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蔡公的初衷即是盼儿子一举高中以便改换门楣,光宗耀祖,自己则可扬眉吐气。即使在之后生活困苦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蔡公仍然表达了只要伯喈富贵自己甘愿付出的执着([前腔]):“养子教读书,只望他身荣贵。……休聒絮,毕竟是咱两口受孤恓。”另外,在伯喈辞官辞婚时,黄门也这样劝他:“你做官与亲添荣耀,高堂管取加封号,与你改换门闾偏不好?”(第十五出)即使忍苦受难的五娘对蔡公的心思也是深表理解:“教导,暮史朝经。愿得荣亲并耀祖,一举便成名。”(第三十五出)如此频繁的相同意思的表达,非常明确的表明了作者对统治者“忠孝两全”思维逻辑的清醒认识和认同,并以此作为刻画伯喈形象的行文依据。

    上述内容即是对“抑情就理通今古”深层含义的揭示。虽然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但是清醒的作者同样借张大公之口对该句话做了补充和论证,那就是第四十出最后时张大公的唱词:“……况腰金背套,不枉了光荣门户。”这也同样证明了我们上面分析的正确性。

    总之,“抑情就理通今古”这句话不同程度的揭示和体现了作者塑造蔡伯喈形象的思想依据,其中是以“三纲”中“父纲”和“君纲”为基础,以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忠孝两全”的思维逻辑为核心。

    二、蔡伯喈形象之性质的理论定性

    既然“抑情就理通今古”揭示与体现了作者塑造蔡伯喈形象的思想依据,那么相应的这句话就是对伯喈形象之性质的理论定性,是我们理解作者本旨的切入点。伯喈暂时压制住了孝敬父母的强烈情感冲动而赴试,而为官,而完婚,并且最终使得一家人都得到了国家的封赠赏赐,完成了父亲的愿望,是“大孝”而非“小节”。“这种行动上的屈服,当然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于是把‘全忠’的帽子强加在蔡伯喈的头上。蔡伯喈父母虽然穷饿而死,但是因为儿子做了官,死后得到封赠,这也符合统治者所标榜的大孝,于是又加了一顶‘全孝’的帽子。所以题目用上了‘全忠全孝’字,并非不符合客观情况。”③所以作者借张大公之口肯定了伯喈这种“抑情就理”的“三从”行为,认为自古至今这都是被普遍接受的合理行为。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从理论高度对蔡伯喈的行为予以肯定。

    然而作者为何又要从理论上对人物形象的性质做一番判断呢?因为对于接受者来说,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其言行和剧情发展,并不需要作者特意的点明和提示,如果这样反而会妨碍接受者的审美判断和审美享受。所以对于作者高明的这句话,我们需要从该剧主题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排入手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剧作观来塑造“全忠全孝”的道德楷模---蔡伯喈。据作者的思路,蔡伯喈的忠与孝的结合就像钱南扬先生的总结的那样,基本是封建伦理观念的图解。然而“忠孝自古难两全”,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封建统治者将孝加以改造,简单粗糙地以尽忠即是大孝的思维逻辑把忠孝结合起来。如果仅仅以此为依据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必然是干瘪失色的,作者高明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很巧妙的采取了一种策略。据孔子的理解,孝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养”;二是“敬”。而伯喈由于赴试而不“能养”,所以只能在主观孝心上大做文章了。具体上,在十七出伯喈允婚时,唱道的:“只是我,不合来,长安看花。”二十一出中伯喈月下的独自弹琴诉怨;二十三出他思家时的“他乡游子不能归,高堂父母无人管”的自责和“悲伤,鹭序鸳行,怎如乌鸟反哺能终养?谩把金章,绾着紫绶,试问班衣,今在何方”的痛苦追问。用牛相的话说就是“蔡伯喈不忘其亲”。但是作者如此的反复渲染,实际上客观地反映了伯喈夹在情与理之间尴尬、矛盾的心情与处境。这样一来,容易使得读者和观众对伯喈产生一种同情、怜悯的态度,从而影响对该剧主题的认知。如吕天成就评价云:“情从景出,一段真堪断肠。”④

    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伯喈双亲不幸亡故的情节设置。我们知道双亲亡故情节是为刻画五娘的贞烈坚韧的贤德品质而设,但毕竟对伯喈形象的刻画也会产生影响。因为从普通读者和观众的审美心理来说,伯喈这样至诚的孝子不应该得到这样一个悲惨的打击,他们会以此来怀疑伯喈作为孝子的真实性。还有一部分人会简单的将双亲的亡故的责任直接归结到伯喈的不归,虽然剧中已经借张大公之口表达了“三不孝亦非其罪”,但是作者仍然担心读者和观众的误解。所以作者更明确地以“抑情就理通今古”对伯喈的行为做理论上的肯定,清楚地告知读者和观众自己的创作意图。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5

“孝”作为人类共同的感情,各个国家对孝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孝作为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的厚重度、理论的系统性和其烙入骨髓的深刻性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碰撞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正确地阐释中华文化并为外国人所理解和接受,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当前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也是在文化因素的教学中有所提及。陈逸飞在其硕士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孝”的教学设计》中为“孝”从汉字到文化的教学做了系统的设计。叶剑华的硕士论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孝”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通过对“孝”字义项的分析来阐释每个义项包含的文化蕴意。

韩笑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择时指出“我们的教材中应致力于宣传一种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推崇个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的孝文化观。”刘冬冬在其硕士论文《针对中级外国学生的<论语>思想文化教材编写设计》中提及儒家“孝”思想的教学中应注重中西对比,其对《论语》的教学编排对“孝”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王艳丽研究了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中孝文化的素材并探源其在中国典籍中的出处,分析了《训世评话》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编排特点,对于我们文化教材编著有很大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成就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主体论,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研究中已初露端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拓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不足

对外汉语中的孝文化研究还十分欠缺,尤其是针对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在文化因素中有所提及。因此孝文化传播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性不足。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导,缺乏理论会导致实践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对外汉语孝道缺乏理论研究,传播的原则、内容筛选、途径构建等皆缺少论述。(2)系统性不足。构建系统的传播模式和课堂教学范式是目前孝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3)实践性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孝道的教学如何正确合理地开展,需要研究者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制定可行的计划。现有的研究也未能注重中外的差异,没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孝道传播做出合理的具体的扬弃和编排。(4)方法较单一。当前研究的方法单一,大多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等常见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如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从而扩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展望

以孝文化为载体,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为手段,以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参照的原则,从中西孝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查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传播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构建孝文化的传播模式,从而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传统文化弘扬于海外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理应是未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一方向的研究至少具有以下5方面重要价值:其一,对于中西孝文化的发生学比较,有助于厘清中西孝文化的原生性差异;其二,对于中西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比较,有助于在世界视野中透视中国孝文化的独特品质;其三,对于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明晰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传播的当下方位及未来走向;其四,对于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孝文化传播的具体实践和理论构建;其五,系统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传播问题,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中国形象的塑造。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 动画 孝文化 优势 融合 表达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78

Deep Analysis of Animation and Filial Piety Culture

HE Fangqiuzi, PENG Guifang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the missing and foreign cartoons, how to integrat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to the movie, to find a meeting point between the two is currently a big issue animation design and creatio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and anim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i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animated dissemination, and to explore ways animated expression Filial P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nim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lease correct.

Key words animation; filial piety culture; advantage; integration; expression

0 引言

我们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中国历史文化中积淀而出的中国传统美德,从始至终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门的“孝”文化当然也更是如此。孝文化一直贯穿着中国人性的发展始末,对于我国民族共同体的塑造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到了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孝”观念意识愈来愈淡薄,这不仅直接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因此如何搭乘世纪快车――动画,宣扬与传播中国孝文化,在青少年心中重塑孝文化,借助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动画帮助少儿理解孝文化,便成为我们目前建设和谐家庭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1 孝文化与动画

目前我国城镇一体化步伐在逐渐加快,许许多多的乡镇父母为谋求生活被迫远赴中心城市工作,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看,以至于父子母女感情愈发疏远,再加之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祖宗”,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家长,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这种感情与生活习惯以及思想上的跨度,致使现在小孩对父母孝道缺乏了解,孝观念严重缺失。

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种文明现象,任何艺术都不可以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现代动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性表现形式与文化承载体当然也是如此,欲使现代动画有生机、有趣味,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完全有必要的。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将“孝”文化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起来便是新世纪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动画技术结合这种方式一方面不仅富有一定的文化以及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充满趣性与娱乐性,对于主要观众体――少儿来说,尤其具备吸引力。

2 动画在孝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借助动画形式传播中国孝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形式都会相继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具体而言,动画在孝文化中传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动画的艺术性。毋庸置疑,动画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文化载体形式,它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高技术性提炼与发展。动画是一种情节性文化产品,主人公的行动事迹贯穿在整个动画作品始终,因此设计动画角色便成为重中之重,对动画角色精心设计与加工,使其可以迎合观众喜好,是动画设计人员的最终目标。例如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主人公阿宝,憨态可掬的外表形象,可爱的斗笠帽子,简短的服饰装扮,一方面直接拉近了它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儿童在看了它之后因其的玩具特征而被接受。

第二,动画的教育性。对于少年与儿童这两个群体来说,动画有着天然的“引诱”,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不论是以动物还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动画都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一点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方式不仅被广大教师所应用,而且还收到了颇为不错的成效,较之于传统教育方式更是明显。如今,我国不少教育机构都专门针对青少年以及儿童群体,开发研制了孝文化动画教育视频,以充分借助动画产品的特点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标。目前,这些孝文化动画产品已经受到了家长与青少年的普遍欢迎。比如中国传统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妈妈的故事,借助中国水墨艺术以及现代动画技术将其中的每个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情节迷人,动画效果也是宛若现实。其次还有《沉香救母》、《葫芦娃》、《二十四孝》等富有孝文化精神与内涵的动画片,目前普遍被作为传播孝文化的首选动画资源,它们都在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影响下一代孝文化塑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动画的娱乐性。我们在对少儿进行教育时,务必要结合其基本天性,正处于好奇与玩乐时代的少儿更容易对一些具有娱乐性的东西发生兴趣。现代动画产品利用传播媒介,结合生动的画面,用幽默诙谐的手法打造适合少儿观看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动画片。例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耳朵胡图图》等一批动画片,站在儿童的视角以一种纯真的眼光观察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娱乐性,成为我国少儿们减压减负的快乐影音节目。

第四,动画的时尚性。动画借助这个时代最新的科技手段以及传播媒介,本身就与时尚机密相连,再加之现代社会儿童们对于动画的普遍接受,更使其成为时尚消耗品的必须。可爱的动画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行为判断,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塑造儿童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产品。

3 动画表达孝文化的途径

3.1 吸取中国传统孝道精华

中国有句俗话就是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与孝道有关的故事、历史,例如羊羔跪乳、孔融让梨、二十四孝故事,现代也有感动中国的许多孝子如背母上学的刘霆,肩负一个家庭重担的重庆学子李璐,可以说,我国的动画剧本可以选用的孝文化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将其中一些过于沉重的元素换一种方式表达,让孩子们理解到孝给家庭带来的温暖,从而践行孝道。

在以“孝”为主题的神话动画作品当中,最为出色的当是《宝莲灯》,电影讲述了“仙女和凡人相爱了”之后的故事,天界动怒,将仙女三圣母压在了华山之下,他的儿子沉香在长大之后拜孙悟空为师努力修行,凭借宝莲灯打败了天界旧俗的捍卫者杨戬,救出了三圣母。三圣母告诉他,宝莲灯可以为世间善良的人带来幸福,而所有邪恶的人都惧怕它的威力。动画电影里由歌唱家刘欢演绎的插曲,将沉香破苦心修行劈山救母的心路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动画电影和音乐不仅吸引了小朋友,还感动了一大批成年观众。

动画连续剧中也不乏传优秀作品取材中国传统孝道。根据黄玉郎老师漫画《神兵玄奇》改变的动画《神兵小将》取材于古女娲的神话传说,以神话为载体,讲述了一对兄妹问天文雅运用父亲赠送的宝物和自身的本领,和魔道抗争,拯救了父亲和世人的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故事在讲述亲情的同时,还表达了爱护环境维护整个生态和谐的美好倡导。央视的另一部动画《哪吒》从李靖将军夫人怀胎三年讲起,经历哪吒大闹东海,继而如神话中一般,哪吒以命抵命救回了父母和整个城池。哪吒借莲花重生之后,依然对师父和父亲十分孝敬,善良的本质没有改变。《葫芦七兄弟》里面,老爷爷被妖怪抓走后,神奇的葫芦娃们各显神通力救爷爷,最终为了打败妖怪,舍弃自己本身的身体,一起幻化出来最完美最强大的金刚葫芦娃,终于救出了爷爷。

现如今动画文化发展迅速,动画的受众不仅仅是儿童,一些网络平台出品的动画更多地将播放群体定位为80、90后年轻人,这类动画也有不少作品取材于中国传统孝文化,例如《十万个冷笑话》当中的李渊和哪吒父子,哪吒为了保护父亲往往奋不顾身,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同而踏破千难万阻,动画片里的父子情深,让很多青年人为之感动,继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间的情感互动。其登陆大荧幕的作品中,父子亲情的互动与智慧,弱化了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传说,如普通父子一般,父慈子孝。

动画剧情的编排除了要考虑孝文化元素的融入,还要考虑受众群体,儿童判断能力弱,直接接受孝相关的故事,教育效果比较好,而成人世界观人生观都已经基本固定,动画在道德感化的作用上要注重潜移默化,尽量弱化说教和大道理,让观众从内心感触到动画剧集、电影所表达的孝的感动。

3.2 通过外国引进的动画作品传达孝文化

孝可以说是世界通用的善良道德的标准,在西方更多的不是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深沉的爱。国外有很多表达儿女对父母的爱的动画作品,将其中优秀的作品引进国内,对青年、少年以及儿童这三代的德育教育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流传度最广的日本动画,莫过于宫崎骏大师的作品,其中有许多讲述亲情的感人故事,《千与千寻》就是其中的代表。千寻与父母误入一个奇幻的领域,父母被迫变成猪,时刻有生命危险,千寻凭借智慧与善良终于将父母变回了人形,并一起回到了现实生活。

我们耳熟能详的乐府诗句中,就有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诗漂洋过海飞到了美国迪士尼,于是出现了一部有孝文化元素的战争题材电影《花木兰》,在动画中我们看到木兰知道父亲要随军出征,但家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之后,毅然女扮男装,“东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鞯”做好准备替父出征。当然,木兰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也获得了将军的爱情。

还有3D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女主角对父爱的理解,非常适合初中、高中迷茫叛逆期的青少年观看,也许父亲有不对的地方,也许父亲有守旧的思想,但父亲有一颗真诚爱你的心,和为整个家庭扛下风雨的肩膀,在电影的结尾,父亲将孩子们、他的母亲、遇到的先知都一一抛到了安全的地方,而他在最危险的地方与自然抗争,那一刻,想必所有观众都会随着女主角的感情一起,潸然泪下,为父爱而感动。

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优秀动画作品,例如《巴巴爸爸》万能的巴巴爸爸,可爱的孩子,父子之间的亲密互动,让小孩子们对现实中爱他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和巴巴爸爸一样无所不能的父亲十分崇敬。

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为一个美好的道德教育目标而努力,引进外国优秀动画作品也可以促进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4 小结

动画片是大多数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电影形式,如果在剧情里添加孝文化元素,少年儿童对其的接受率比直接灌输的接受率高,甚至会影响儿童行为,令其自动模仿动画片中主人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良好行为。因此要严格把关动画剧情,做到真、善、美的良好引导。

武汉轻工大学校立重点科研项目“孝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d11)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王宁方.浅谈日本动漫文化对国产动漫发展的启示[J].科技传播,2014(2).

[2] 郭云芳.孝文化与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 张静.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创意手法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11).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7

近年来,“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话题一直在网络处于高温状态,使孝文化的传播受到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此次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孝文化节,我们湖南科技大学商 学院青年志愿团积极响应,通过弘扬孝化活动,将大学生的爱心,热心,真心聚集到一起,形成一股力量,将我们学校打造成孝文化传播的一道道亮丽窗口,成为孝 文化传播的绿色通道。

二、活动主题:

微孝时代的召唤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青年志愿团&商学院青年志愿者联盟

五、活动地点:

湖南科技大学美食广场&电信路口

六、活动目的:

1、结合时代流行元素,弘扬传统孝文化。

2、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促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老龄事业发展。

3、聚集微小力量,提供微孝平台,组建全国首个大学生孝文化大本营,汇成强势力量,构建强大平台,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及孝文化的传播打下夯实基础。

4、此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更是对随着当前物质生活的提高,学生越来越薄弱的内在品质的加强。

5、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行孝意识,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行孝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6、扩大我们志愿团的影响力和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

七、活动对象:

湖南科技大学全体学生

八、活动准备

1、召开会议,讨论并拟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内容和分工,确定参加活动的人员人数,交代注意事项,各项工作安排到人。

2、做好详细的人员值班安排。

3、做好宣传工作:制作三张宣传海报,分别张贴在五区、七和八区的商学院公告栏;制作二条宣传横幅,悬挂在人流集中的电信路和美食广场;复印有关孝文化的宣传单,便于宣传。欢迎有爱心的同学踊跃参加此次活动。

4、联系学院新闻报道中心、大学生通讯社等校内媒体,以便在活动开展期间的跟踪报道。

5、备好活动所需设备,包括桌椅、电脑、插线板、音响、院旗、团旗,彩笔等。

6、收集废旧的硬纸板,纸板不能是太厚的。

7、带好相机,及时做好图文记录,并及时传到群共享。

九、活动流程:

1、宣传孝文化:在电信路口,美食广场摆点宣传,对过往的同学进行有关孝文化的宣传,为同学们讲解行孝的具体行动及方式。同时,志愿者指导同学们折叠千纸鹤,通过自己动手来弘扬孝文化。

2、“指尖的微孝”短信倡导活动:先由我们志愿者编辑有关呼吁大家用手机行孝的短信发送给周围的同学及朋友,呼吁大家转发该慰问短信,号召同学动动手指给父母长辈发条慰问信息,来表达自己微薄孝心。

3、“孝心小创意”制作孝心卡片:事先收集废旧的硬纸板,然后由志愿者带上废旧的硬纸板到附近同学寝室做宣传工作,并倡导邀请他们亲手绘制孝心卡片,最后可将设计比较好的进行张贴。

4、写感恩语录:呼吁引导大家在感恩板上写下自己的感恩的话语,希望他们在写的同时能够思考自己是否在行孝。

5、慰问空巢老人: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慰问空巢老人,给他们带去关心与帮助,同时也可以挑选一些已经制作好的孝心卡片带去赠送给老人。志愿者也要尽己所能的表演节目,并带动老人参与,为老人的生活带去活力与生机,为他们送去温暖。

十、活动后期:

1、收集并整理关于本次活动的照片与资料。

2、总结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3、参加的活动成员就本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意见,认真做好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总结。

4、不定期的宣传孝文化,深化大家的行孝意识,以便以后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孝义教育;家校互动;意义

在商品经济建设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传统的孝义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和家庭在抓经济的热情中逐渐淡忘了孝义教育,而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也忽视了孝义教育,这无疑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目前虽然这方面的探索比较多,但都缺乏可操作性,指导性不强。笔者认为,新时期加强孝义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家校互动,只有这样孝义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

一、学校和家庭共同商定,创新孝义教育内容

孝义教育既要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又要摒弃其糟粕。传统的孝义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儒家的经典。其中大多数内容是积极的,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等是符合感恩、仁爱、责任的人文精神的,是值得继承的,但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孝道政治化了,目的在于维护宗法制度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专制制度被强化,国家、社会、家庭的管理者的权威被绝对化,因而臣民、子女的人格被绝对服从所扭曲、所奴化,孝、悌、忠、信被异化为晚辈、下级、弱势者的单向恭顺行为,而这一切在中国社会仍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着,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民主进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很有必要摒弃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而输入新鲜的血液。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家长会以及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和家长商讨有关孝义教育内容,除了传统孝文化中感恩、仁爱、责任等值得肯定的人文精神之外,还应该向家长说明平等、自由、人权、尊重隐私等也是孝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学校和家庭共同商定,创新孝义教育原则

传统的感恩教育着重于长辈板着脸说教,长辈的话是权威,子女只是无条件的服从。当孩子犯错误时,长辈往往会态度粗暴、方法简单,或大声音喝斥,或大打出手,乃至酿成亲人相残的人间悲剧。问题的关键还是封建家长制在作怪,家长觉得自己是长辈,用长辈的权威来压子女,孰不知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子女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日益高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不但起不到教育子女的作用,最后还严重地伤害了亲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教育教学中主导着一切,不管对错都得听老师的。这样一来,造成老师和学生的“猫鼠”关系,导致老师和学生关系紧张,甚至严重对立,如何谈对学生进行孝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可行的办法是,老师和家长坐到一起,共商良策,达成共识,然后形成规定,张贴于家里和老师的办公室显眼处,以便师长学生相互监督,保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共同遵守。那么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父母,在是日常生活中首先应当孝敬自己的父母或公婆,不论是嘘寒问暖、一日三餐还是医疗保健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要讲原则。父母不能不讲原则地要求子女,子女也不能无原则地顺从父母,孝道首先是人道,都应该遵循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三要讲民主平等。父母和子女在人格、利益、权利等方面,都应当平等相处。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不能平等待人、平等相处引起的。传统孝顺观中,父母是家庭的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的观念作法应当废除。遇到问题时,应平等协商,产生共识,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事情。子女有不同意见,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不要生顶硬撞不给父母情面。父母也应有愿意听取子女意见的态度,双方都能保持和调整好心态去对待问题,家庭自然和睦。

四要讲宽容。父母与子女不是一代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经历等方面都有差异,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当遇到不愉快的时候,父母要理解作子女的劳累、孩子的辛苦。不是原则问题,父母不要过多地计较,更不要过多地责罚子女。父母和子女能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做到心平气和,就能较好地维系和谐相处的关系。作为教师,也应遵循以身作则、民主平等、宽严相济等原则,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路人,道德形成的促进者。应当强调的是每周师生家长对是否遵守以上原则的情况要作小结,不足的应提出来,以后改正;做得好的应表扬,以后发扬光大。也就是要抓落实,要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

三、学校和家庭共同探讨,创新孝义教育的形式

为了弘扬中华孝义,形式多样的孝义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它起的引领作用是很大的。如李宝库先生领导的中国老年基金会进行了“孝行天下,共建和谐”的实践活动。这无疑为我们进行孝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和家庭作为进行孝义教育的主阵地,在这方面大有作为。下面谈谈常见的几种形式:

一是学校和家庭要将孝义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如上课时的互致问好、下课时的相互道别,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辅导,犯错误后的谆谆教导、宽严相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教学活动尤其重要,对一些文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孝义教育内容。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要挖掘文章表现出来的孝义教育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定期相互沟通有关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制定孝义教育计划和措施。这样才能使双方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二以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受到熏陶。如在可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讲故事、走访并帮助孤寡老人等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感受并体验,从而加深对此活动的理解。学校还可安排一些大型的活动,如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儒家经典的诵读活动,开展孝星评比活动,感恩演讲,听、唱感恩歌曲,召开家长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孝义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一名学生感到以知书达礼、感恩图报、追求上进为荣,以纪律散漫、薄情寡义、不思进取为耻。每次活动搞完后,学生还要写活动感受,并要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也了解并分享孩子的成果;作为家长,读完孩子的感受后还要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为学校和家长合力培养教育学生又创造了很好的互动条件。

上一篇:初中亲情作文范文 下一篇: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