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4 07:19:08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1

    为此我们在对文化产业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明确了市场对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并根据这些市场需求,分析出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对每个岗位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从事文化市场营销、推广和经纪人事务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

    根据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素质、技能、知识结构。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包括公共类(包括体育、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安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业学习领域包括专业基础类(文化概论、文化市场调研与预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概论、文化产品营销、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产品鉴赏),专业核心类(演出经营管理、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文化公司经营、版权贸易),专业选修类(口才与谈判艺术、商务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商务礼仪、纪录片鉴赏、理财与投资、影片后期制作、文化活动策划)。2、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围绕文化产品的运作体系、赢利模式和经营模式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探索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构建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教材体系。本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两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一是文化企业对产品的经营。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讲经营。在这套教材里,各类文化产品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的营运模式,都将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加以深入而详细的剖析,便于学生牢牢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精髓。这套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色:实战性:这是本教材的基本宗旨。即要让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比较熟练的了解和掌握各类文化产品的制作、经营手段。

    毕业后能在各类文化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在技能上、能力上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前沿性:在本教材中,我们所要传播给学生的经营理念、制作流程、营销手段、经营模式,有些是国内已经大量采用并成功了的,有些则是因受国内文化机构的体制、机制或政策所限而暂时还未采用、但却是国际通用的。系统性:这是本教材的一大创新。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产品的分类系统和生产制作经营的模式系统,在本套教材里,我们除了系统的介绍文化产品分类外,还将对各类文化产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独立单位到区域整合的经营手段、经营模式进行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文化产品的各种经营手段,并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系统。丰富性:这是指在文化产品经营手段上的多样性,在本套教材所列举的文化产品的经营方式中,我们将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性,对每个产品所突出的经营手段进行侧重介绍。具体讲我们拟编写一套实用的“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系列教材,共计六本,分别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产品鉴赏》、《演出经营管理》、《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自己开公司》。其中《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产品鉴赏》是我们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演出经营管理》、《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自己开公司》等是我们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以上是关于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还要做一些调整。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2

【关键词】国有文化资产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广义上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包含了国有文化资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产权主体改革两大部分。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这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主要是探索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以缓解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

建国以来,国家对文化资产采取了分级归口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和受益权以及资产处置权等权能被宣传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影视部门和文化部门等机构分割行使;在纵向上,文化资产管理职能被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自治州)——县——镇(乡)等各级政府纳入本级相应文化行政机构之中。同级政府统管人事与财务,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业务。

自1978年起,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文化领域也在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化单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管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新闻单位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各种媒体开始多种经营。同时,基层文化馆、站也开展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文化经营活动,以补充国拨经费的不足。1987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全国各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纷纷建起文化服务类的第三产业。1989年财政部发文指出:鼓励与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自收自支管理向企业管理过渡。随后,我国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单位或文化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探索是在维系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仅强调文化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权,而忽视了资产所有权;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承包经营只负赢不负亏,经营风险由国家单独承担;四是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所的归属不清,短期行为盛行。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和资产无效率并存的现实。

二、改革深化阶段(1992年——2001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主要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的概念。同时,在阐述企业产权关系时,“决议”也第一次引入了“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概念,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1996年1月15日,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组建文化集团的序幕。到2002年初,全国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这批国有文化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突破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开始进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1994年2月24日,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随后,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基地)、湖南电广实业有限公司(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歌华有线)、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类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直接或绕开政策壁垒间接上市,成为中国上市文化企业的第一军团。在这些企业中,国有文化资产体现为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进入了资本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国务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打破了按“条”、“块”管理国有资产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领域出现了“五龙治水”的局面:即国家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门管资产登记和处理,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经营者任免。在此之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出现了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计委、经贸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企业工委等几个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行政管理与资本管理混合,公共管理与出资人管理合一,管理效率低下。

三、深入拓展阶段(2002——至今)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代表国家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国有资产。此后,各省、市(地)也纷纷组建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逐步改变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经营管理方式,努力向构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代表”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迈进。

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形成了以“控股公司”为主要特征的重庆模式、以“联席会议”和“委托监管”为特征的上海模式、以“不完全授权”为特征的深圳模式、以“双重授权”结构为特征的湖北模式和以“联合监管”与“精确考核”为特征的宁报模式等几种各具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2007年9月29日,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强调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党委宣传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工作,并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以及国有文化资产的资产管理关系变动等问题的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做出了规定。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亮点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对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上,中央层级的改革则略显稳健。在由谁来担当出资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认识上,人们尚存较大争议。构建科学合理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靳柯,刘从水.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7,(10).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3

关键词: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思维创新

一、引言

企业的连锁经营是顺应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应运而生的。企业实行连锁经营,所有的连锁企业都受到同一总部的指挥,经营同类产品,实施统一商号,遵循统一的经营理念开展经营活动,所获得的规模效益由连锁经营企业共享。但是,由于连锁企业在经营中采取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中缺乏灵活性。应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促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1.“互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2014年11月,中国国家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新工具。“互联网+”促使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的领域充分融合,通过跨界实现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实现创新驱动,以多元求变的思维维持创新力量,企业经过重塑,企业管理虚拟化,更多地赋予了人性尊重,通过强化人的体验提高人的创造力,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创新。2.“互联网+”实现了企业间的信息互联。“互联网+”实现了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全新形态,让企业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各种高挑战。对于不同行业的产业化连接,“互联网+”通过信息互联化将企业之间建立关联性,为企业的连锁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条件。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1.1构建B2B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B2B,即为“BusinesstoBusiness”,是互联网环境下连锁企业之间构建的网络沟通模式,包括产品信息交换、服务经验交流等等,都可以在B2B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进行。连锁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经营管理,就是连锁企业在产业化中,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管理,企业之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B2B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是为用户提供免费使用权限,但是整个的网站是以赢利为主,最终的目标是聚集人气,为企业积累用户资源[1]。按照现代的商业视角,连锁企业应用B2B模式实施经营管理,可以营造良性的网络交流生态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从消费者的角度展开。参与B2B经营管理模式的并不局限于连锁企业,消费者也可以进入到平台上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做出评价。连锁企业在商榷经营管理方案的时候,可以将消费者的评价为参考完善经营管理模式,以更多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B2B与连锁企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融合,可以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完善,不仅提高了连锁企业的市场适应性,而且还促使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1.2构建C2C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C2C,即为“ConsumertoConsumer”,即为顾客对顾客交流的平台。连锁企业建立C2C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电子商务活动平台,同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还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企业在网络平台上公布出售商品的信息,消费者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商品。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以通过C2C平台扩展营销渠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企业的产品,接受企业的产品,消费者登陆平台就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致性,消费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便利选择某一连锁企业的产品。虽然连锁企业实施统一化的经营管理,但只有连锁企业以其较高的信誉度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信关系,才能使产品和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社会满意度,产品的市场销路也因此而打开。1.3构建O2O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O2O,即为“OnlineToOffline”,即为线上线下模式。企业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为线下交易创造条件。连锁企业采用O2O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平台,可以线上合作揽客,线下提供统一的产品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线上选择产品和服务,针对产品与某一连锁企业沟通,根据自己的便利与某一连锁企业建立交易关系,并在线结算。连锁企业采用O2O模式,有助于扩大营销规模。连锁企业营销推广的效果具有可查找性,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跟踪,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2.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信息数据库。应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建立起来,可以将连锁企业的信息全面整合,这是连锁企业发展的基础要求。所以,连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连锁企业的各项信息采集模块化运行,就是将所有的连锁企业的文本信息电子化处理,所涵盖内容涉及到连锁企业的历史发展、产品的特质以及制作流程等等[2]。将所有的信息用数字的形式保存在信息数据库中,避免了信息丢失;将连锁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块构建起来,就是指连锁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录入管理以及相关栏目设置,让企业的信息更有条理的、系统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为了使消费者对连锁企业深化了解,在信息数据库中增设内容模块是非常必要的,将企业产品的信息与数字化发展建立关联性,使数据库实时更新连锁企业信息,不仅为连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也为其产品的宣传提供了平台。3.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的专题网站。连锁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连锁企业的专题网站,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连锁企业的文本资料专栏,收录了有关连锁企业信息介绍的所有图片文字资料,以供消费者以及加盟的企业提供参考信息,同时也是连锁企业文化展示的途径。其二,连锁企业的音频视频资料展示专栏,收录了与连锁企业的历史发展相关的所有音频视频资料,深化人们对连锁企业从产品到服务的认识。其三,连锁企业的体验专栏,采用三维虚拟技术将连锁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以及成果等等以3D动画展示,消费者通过视频就可以与企业形成线上线下的虚拟互动,所有人登录到网站的用户都可以在这里体验企业的服务。专题网站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运行模式充满趣味性有助于激发人们对连锁企业产生情感,其四,连锁企业的互动社区,设有专门的留言版,所有进入到网站的用户都可以在特定的空间中互动交流,也可以留下意见。通过这种方式,连锁企业之间以及连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企业因此而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基于此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连锁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国连锁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实施了统一化的经营管理,但是,往往这种统一化局限于理论层面。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用“互联网+”思维,使管理经营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就会基于企业自身条件而体系化管理,促进连锁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暖.我国连锁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4):44、48.

[2]刘娜.我国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7):56—58.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4

关键词:企业;多元化;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使自己的经营风险得以分散,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与此同时,这也是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求,大部分企业都开始选择多元化经营,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例如国内的海尔、TCL、联想、春兰等。不需要多讲,多元化经营若是可以有效地利用,那么对于企业有效抵御风险、化解威胁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不能是一个陷阱,而且也有可能是一个馅饼,其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企业只有对多元化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避,那么就不会陷入多元化的陷阱中,从而寻找出一条成功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一、企业中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概念

所谓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其实是通过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所提出,多元化经营通常也会被称为多角化经营或者多样化经营。从当前社会发展时期来讲,多样化经营涉及到我国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所以,它的相关经营范围相对还是较为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的管理需要尽最大可能使广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与此同时,这也是当今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想使上述目的得以实现,就需要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充分地应用,从而使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得以化解,对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进行充分地利用,从而使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得以完善。在企业中融入多元化经营策略,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压力环境,并且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到当前市场的竞争环境中。

二、现代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特点

(一)多元化经营的优点

1.分散企业单一经营的风险

企业的经营范围单一,就会使企业对于某一市场产品过分依赖,企业利润也会容易受到波动,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使企业的利润波动减少,风险降低,造成企业在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块经营范围出现失败的时候,还可以在其它产品和经营领域的成功前提下获得相应的弥补,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扩大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联合生产的成本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小很多,这样的话,多元化经营就能够使生产成本节省下来,使企业的资源实现共享,例如,在广告投入方面,可以通过对已有顾客对企业的认知进行利用,使较大开销的广告费用得以节省。

(二)多元化经营的弊端

1.管理质量下降

因为企业在很多行业中都拓展了相关的业务,这样的话,分支机构会迅速增加,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化,协作能力也有所下降,最终使企业由于管理负荷的不断增加,造成企业管理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在集权和分权的界定以及不同业务单位业绩评价中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复杂化。

2.企业资源分散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算是大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也都是有限的,而多元化的发展肯定会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不同的业务领域中,资源的分散使企业的每一个行业领域都不能得到较为充裕的资源,因此,在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中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3.企业的运作费用提高

一个企业在另一个不同行业的经营领域发展中,投入资源是必然的,开始经营和产出效益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额外费用会被大量的耗费掉,并且企业从一个行业领域发展到另一个行业领域经营,就很有可能使顾客认知得以增加,从而使企业的运作费用得以提升,所以,企业要实施多元化经营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来。

三、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的风险得到有效分散

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可以使经营的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可以使企业通过“以盈补亏”的方式降低风险,从而使企业内部对资金的需求得以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得以提升,进一步加快融通。企业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使经营的安全性得以增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利润波动会减少,从而使企业专业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经营资源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评估,从而使适合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建立起来。在对企业自身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自身隐藏的潜能也会被挖掘出来,而被挖掘出来的企业潜能能够将新思路、空间和资源提供给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由于不能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多元化战略模式,造成企业经营失败。与此同时,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对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协同效应得以实现。

(三)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

企业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下,不仅可以拥有企业自身产品和市场经验,而且也可以在更多领域中得以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就能够相互适应。如果可以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综合竞争力必定会得到有效的提升,重点在于企业对多元化经营的度把握的很到位,在保持自身主营业务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其他领域进行扩展,从而使企业的不断升级得以实现,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强化。与此同时,企业涉及到其他业务领域,也使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方向有了更坚实的理论依据,可以与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相结合,对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实施不断调整,能够对市场机会进行最大限度地运用,从而使利润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四、如何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一)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在西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看来,市场、设备、技术、资金、利润等直接资源要素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没有把文化列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但事实上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设备、技术等直接资源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本质上讲,企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人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也有经营观、市场观和销售观。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行指导和帮助。日本企业就是采用了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形成了“最廉价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等独特的经营哲学,很快打开了世界市场,成为了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典范。建立了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哲学:一是有助于把握市场规律,做好经营决策;二是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上更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有助于人尽其才。

2.企业文化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经营目标,也就是说在把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要素的简单投入,也离不开企业员工凝心聚力的努力奋斗。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集合来看,生产要素只是其中的一项,员工才是把资源要素组装成产品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等特殊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标准下形成合力,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员工们自然就会努力把企业的资源要素生产成一件件社会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把经营目标由书面的预算变为现实的利润。

(二)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百年大企一样难逃破产的命运。只有不断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才是战胜危机的正确选择。

1.用企业文化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泰罗的“科学管理”重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刚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管理理念,但却没有弹性,缺乏柔性,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劳资矛盾,引发员工与管理层的冲突,所谓过于刚性往往容易折断。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借助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非线性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平等与尊重、感情与工作、贡献与奉献中,把“我被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并通过身教重于言传,表扬重于批评,激励重于处罚等相关的文化理念,用真情、爱心、诚实等有血有肉的柔性管理,让员工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氛围里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紧张变成和谐,把个力化成合力,起到了解决制度缺损和优化管理的双重效果。

2.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发挥团体的作用。企业在社会是一个细胞,在内部却是一个团体。团体讲究的是集体、凝聚和整体的作用。自然法则中的狮群依靠团体的力量,把捕猎成功率由个体的 20%提升到群体的 70%,不仅规避了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狮群同一级别的老虎们则依靠单打独斗,即使本领无敌,如今却与狮群的状况大相径庭。如果企业采用了老虎的生存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的日子不会比自然法则中的老虎强到哪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宣传、培养和引导中建立起员工认可的、接受的、愿意遵行的市场观、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劲,在困难面前,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渡难关;在危机来时,相互抱团谋进退,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逃。同时,企业文化还能够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创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起到深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同一个人的习惯一样,一旦形成固化的模式,就会满足于现伏,放慢了节奏,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于时刻处在动态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机会也在变。如果停滞,风险加大,困难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突然破产。

1.企业文化能够带动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而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更何况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代表。通过企业文化的潜默移化、启发向上的作用,把当前进步的、积极的、未来可能发生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植入到企业,以时间换空间,促进企业在发展中更新理念,在管理中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管理创新。

2.企业文化能够推动经营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欧美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发明者和建设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注重的是对资产、技术等“物”的管理,甚至把人也当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日本企业则打破了西方欧美的思维观念,把正义、感恩、诚信、忠诚等人性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企业文化充实、发展、丰富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战胜了西方欧美企业,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所以,企业文化不是虚的、假的,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抓住“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特点,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吸纳新技术,拓展新方法,使企业在管理中灵活地应对市场,在竞争中找寻获胜的时机,在决策中降低经营的风险,在创新中一步一步地把企业经营管理推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

参考文献:

[1]易锦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J].现代企业,2001(08).

[2]胡维平,黎友.现代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

[3]黄继忠,杨凤.理论、经验与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调整[J].管理评论,2003(10).

4]陈抒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

[5]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S1).

[6]王丽,章锦涛.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研究[J].特区经济,2006(03).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5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支撑。本文从理论角度总结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企业经营业绩,以及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现状中的优势和不足等,并从如何提升企业绩效路径的角度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企业文化管理;企业绩效

近20多年来,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中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管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肯定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被许多学者和企业摆上案头。然而,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管理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绩效的提高。本文对中国企业的文化管理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提炼,从提升企业业绩的角度提出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的概念与作用

继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首先提出了“Corporate Culture”(企业文化)概念后,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文化对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虽然各家看法不同,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企业或一些经济组织长期形成而被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以及经营战略等的集合体,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的实质是持续提供企业的价值,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给企业注入了活力,给企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效益,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次,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恒久的必备的支持力量。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文明发展,经济展翅腾飞的催化剂。最后,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企业文化将更加成为一个决定一个企业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尽管很难改变,但是企业文化能变得更加具有业绩促进作用,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不重视的公司。

2、企业文化管理概念与特征

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以来,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模块的管理概念。企业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灵魂管理,是人性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任的参与,是一种人性管理。一般来说,企业文化管理有三层含义:其一,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这些价值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的价值观。其二,企业文化管理的表现形式是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对内表现为企业文化教育、职工行为准则、企业组织制度等,对外则表现为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其三,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对生产文化的管理,而不是对消费文化的管理。

3、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企业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

研究表明,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公司群体能够建立他们自己独特的小文化,而这些小型文化既可能伤害企业经营业绩,也可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因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对于企业员工就产生了角色规范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这种对群体角色的认同,实际上就是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能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产生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也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4、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文化管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今企业文化管理在中国许多企业中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但是,中国现阶段企业文化管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对企业文化管理缺乏足够重视,存在无文化现象。目前,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应当从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还需要进一步宣传和引导、强化和推动。

其次,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的企业领导者对文化管理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事实上,企业外在形象和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管理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能为企业的业绩增长提供文化支持。

另外,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没有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管理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渗透作用,以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然而,当前众多企业的在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不注重经济效益与企业文化的实际联系,最后只形成了文化建设、经济效益“两张皮”,失去了文化管理的根本意义。

最后,企业文化管理缺乏创新精神。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但不懂得如何操作,就一味模仿的比较多,而不是通过选择淘汰、消化等方式,把外来先进的文化吸收进来,做到有机的融合,培育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研究者认为造成我国企业创新绩效不佳的原因并非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观念不强,而是这些管理者缺少将创新观念有效传播及实施创新战略的战术。许多企业在根据企业文化制定制度时,不首先考虑自己的经营理念,常常采用如下办法:借鉴其他企业管理制度,作简单的移置;请咨询公司按照一套所谓先进的管理制度制作;从企业经营某一方面的具体要求出发,不断制定制度,等等。这样制定的制度,不符企业整体实际,不能体现企业根本经营理念,制度与制度之间互相矛盾、排斥、抵销。这样制定的制度不能给人以坚定的信心,或流于形式,或流于失败,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6

【关键词】文化改革;报业;财务管理;体制架构;措施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改革工作的深入,各报社、报业集团也开始按照报业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报业文化体制方面的改革。报业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到报业经营战略、发展模式及管理体制多方面的命题,报业文化产业改革将对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报业财务管理作为报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在报业文化产业改革的过程,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适应于报业文化体制改革的财务管理体制,以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架构为基础,推进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有效的财务管理推动报社文化体制工作的发展。

一、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报业财务管理机构的基本设置

报业文化产业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将报业产业中新闻采编、行政管理等非经营性资产和发行、广告等经营性资产剥离,将经营性资产通过资本运营、市场推广运作等经营手段进行改制,以运营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壮大报业经营资产,推动整个报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报业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报业财务管理机构的基本设置如下图所示:

图1

各机构的基本职能如下:

编辑中心财务部:负责报社编辑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产业公司财务部(暂):负责集团产业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公司经营的业务类别,下设四个部门,分别是广告公司财务部、发行公司财务部、印务中心财务部、子报刊财务部。产业公司各财务部主要负责所在公司的会计核算及其它财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所在公司负责人负责。

综合管理部:负责物业、后勤及管理部门费用核算及集团财务报表的汇总和资金的账务管理。

资金结算部:负责集团的资金结算管理。

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以适应并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绩效为原则

文化体制改革旨在通过文化企业内部的改革,建立适应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激发企业内部的活力,提升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重点是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微观主体。体制创新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包括企业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适应本单位生产经营发展的管理体制是体制创新的根本目的,为此,体制创新一定要立足于本单位实际,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制定可行的改革措施。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建立适应于单位经营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财务管理“核算、反映、监督、控制”的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报社经营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在财务管理架构中的分层管理,实现报业集团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在加强财务控制的同时,以财务管理工作促进报业集团的经营发展

在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并组建报业集团后,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报业集团的管理上应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与保持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的统一,集团通过对人财物权利的高度集中,能有效地调配和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并为报业集团筹资、投资,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打下基础。特别是通过集团对内部财务管理的高度集中,来杜绝集团内部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弊端,防止资产管理失控。 按照报业集团管理的要求,报社在财务管理架构上,要以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对财务实施分层管理,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各财务管理的责任,保证财务对报社资源的有效监管和集团的资金安全,按照集团的统一安排来使用资金,同时保证各子公司和经营实体在经营责任范围内的经营独立性,促进集团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财务的分层管理上,具体就是要把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按照集团各级经营权限主要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在集团内部董事会和社长领导下总编辑、总经理行使法人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必须全面直接地参与对报业集团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形成以经营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经营者财务管理层;第二层是集团的总经理(集团的总会计师)和集团内的财务部主任(即现在的计财处长)行使财务决策事项和日常的管理权,形成以财务部主任为管理主体的财务管理层。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分层管理的核心是在不同管理层的责任管理。董事会(或编委会)在报业集团治理结构中,是财务责任的最后承担者。按照责权利相对称原则,必须赋予董事会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这些重大财务决策事项主要包括:集团融投资财务权、集团财务战略审批权、集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权、集团增减资本的决策权、集团资本结构的调整权与决策权(包括与债权人签订的大额贷款项目的审批权)、集团对外投资与购并其他企业的财务决策权、集团改变经营方向从而出售其主要资产的决策权、集团成本费用开支制度及预决算的审批权、高层财务主管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分配方案的审批权、集团发生重大改组及有关公司发展所涉及财务方面的其他权限等。集团经营者和财务工作负责人对集团内部经营绩效和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负责。

在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中,在明确主要财务主体的责任后,通过“会计委派制”向集团下各子公司和经营实体派出财务人员负责子报刊财务管理工作,各委派财务人员向集团财务中心负责人负责,集团财务中心可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来落实各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完成情况。

3、把握报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1)资金管理。资金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资金的组织、调度、计划、控制、调节而运行的。具体表现为对资金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和调整,使资金结构更好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对财务结构进行选择和改善,在保证集团利润增长的前提下,降低集团的经营风险;对资金的存量进行分析和控制,确保集团的支付能力,从而保证集团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债务运行从严管理,防止呆账发生,保护集团的经济利益;对存量资产进行控制和调节,防止资金沉淀。

报业集团资金管理主要是由资金管理中心完成,资金管理中心在整个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架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由原报社计财处结算中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资金结算只是资金管理中心的一项基本职能,其更重要的任务在于资金管理,将集团资金存量、流量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并对包括银行等不同的融资渠道的各种信息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报社经营情况,为集团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2)投资决策管理。投资是报业集团经营的扩展行为,目的是获取更大的受益,占领更大市场,从而壮大集团的实力。投资方式主要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主要有新办报刊、扩版、加张、兴办实业、购置、更换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机器、设备、房屋、土地、工具等劳动手段和劳动资料;对外投资主要有股票、合资、合营、购壳、购并等。

投资决策管理对传统报业财务管理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原有事业及半事业管理体制下,报社财务管理基本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管理,而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报业产业的多元化,报社发展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将使报业财务管理工作者更多的参与报社各项投资活动中。报社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将会是进行投资决策管理。财务人员必须对投资计划的可行性和安全度做出严密的、科学的分析论证,为集团提供准确的信息,对投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指导,保证投资的准确,否则,不仅使集团蒙受损失,甚至可能危及集团的生存。

(3)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财务管理的一种经常行为,而且涉及到集团的方方面面,成本不仅在生产企业有,流通企业有(流转费用就是流通企业的成本),在报社同样有成本,如:采编费用、印刷费用等都是报纸的成本。成本管理主要通过计划、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途径,它是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直接结合的具体体现。成本管理要注重实效,真正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成本管理是一种成本责任,必须落实责任才可能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高的效益。

(4)预算管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贯彻报业集团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的重要手段。预算本身是一种超前意识,是一种规划。通过预算编制、预算分解、预算落实三个环节,来加强集团全方位、全过程、统一管理。报社集团是多元多层,就是靠全面预算管理去统一,因为预算本身既有统一性又有强制性。通过预算对集团的经营做全面的综合计划,通过对营运中的资金的有形量化,把集团未来的经营内容具体融入整体运营之中,达到全方位完成经营目标之目的。

预算主要是一种控制手段。编制预算实际上就是控制过程的第一步――拟订标准。由于预算是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从而本身就具有可考核性,因而有利于根据标准来评定工作成效,找出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消除偏差。

三、结语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也必须进行体制改进,进行机制创新。财务管理必须建立适应报业产业发展的管理架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细化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财务岗位职责,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财务工作中,以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更好发挥文化体制改革赋予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真正建立起“管理型”报业财务管理体制,为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7

关键词:企业战略转型; 企业文化;更新

一、战略转型企业文化更新的必然性

企业文化是由一系列依存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这些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往往是为企业内的员工所共有,是一个企业通过较长时间的沉淀所留存下来的价值观。在战略管理中,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可积极有效的影响企业战略转型的实施,因此企业文化的更新是战略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在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后,企业文化往往由于其刚性和连续性,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原有文化就可能成为企业新战略的障碍,因此需要重建适应新战略要求的企业文化。

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异,我国建筑企业纷纷向房地产业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具有自身的优势,如行业的跨度较小;可获得包括施工在内的整个项目的利润;对留存的建筑业务起推动作用等。在战略转型后,因行业间业务行为的差异,许多企业虽然在经营上已经转为房地产开发,但在企业的经营理念思想、管理模式和制度、企业行为准则等方面依旧保持着建筑企业的粗放型、生产型特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房地产行业的要求仍有差距。建筑企业文化大致分为内外两方面内容,内涵文化包括经营战略、行为准则、技能素质,按劳取酬、分红原则,核算承包、劳保福利等;它们是造就建筑产品、企业精神和行为的原动力。外显文化包括设计、施工、交付的建筑产品;还有生产施工设备、技术设计工艺、发明创造、职工文教培训娱乐设施,以及企业获得的各种荣誉。房地产开发企业文化是其行业群体与个体形象、意识形态与行为准则、信念追求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综合体现。其显著的产业特色包括: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性,比如建筑文化、城建文化、社区文化、生态文化等都影响着房地产企业文化。房地产企业文化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化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能形成独特的特征。房地产是综合产业,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房地产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很高,它是建筑学、艺术学、社会学紧密结合的一个产业,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它具有管理文化特征,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以及品牌理念、营销方式的文化提升和凝练。典型的管理文化有学院型企业文化,特点是过度激励个性张扬;半学院型企业文化,其特点是注重产品细节,服务贯彻始终;棒球队型的企业文化。特点是重视工作结果,鼓励员工创新与学习;学习型企业文化。特点是注重规范运作,激励员工学习,注重企业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由此可见从建筑业战略转型的企业,按照房地产的要求对企业文化逐渐更新和重塑,是必然的。

二、建筑业与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文化差异分析

在产业行为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差异。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是生产型企业,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属服务型企业,产业性质根本不同。从产业特点看,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从行业分析上看,房地产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建筑业好。这些行业行为的差异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

1. 核心竞争力不同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其实质是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市场研究预测能力、规划设计创新能力、客户吸附与发掘能力、资源有效整合与统筹能力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是围绕着工程项目开展,如签订建筑工程合同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包括对不同的项目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显然两者的核心竞争力内容存在差异。

2. 经营思想不同

房地产开发属于服务型产业,多赢的企业价值观充分体现在企业经营行为中。房地产开发不是直接生产,它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机构和组织参与,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种服务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房地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要求企业采取合作多赢的思想,市场调研与预测策略、产品定位与概念设计、规划设计、营销策划与推广、广告宣传及公关活动等都有专业公司,而且愈是房地产发达地区专业化分工程度愈高。房地产企业的作用在于组合、协调、决策与控制能力。建筑业则是以产品生产为主线,以排他性竞争为经营思想的行业,因此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以产品为主,如产品质量求生存,精湛技术求精品等。

3. 组织结构不同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机构建立,是以协调、监督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组织机构中以计划发展部门为组织龙头,结构形式为网状结构,部门之间联系紧密,从组织设置上能够使不同部门间发现和利用彼此的力量形成合作,而企业领导的任务是识别和联合下属,创造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建筑企业则以生产部门为组织龙头,以项目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部门间是一种竞争和排斥的行为,领导层通常也鼓励这种行为,因为这样可以产生最佳的成绩,这种结构形式缺乏横向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易失真,决策也很难正确地被执行,是一种缺乏信任的文化组织。

4.管理重点不同

房地产开发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它的管理重点是协调、统筹和资源整合。房地产企业管理包括战略管理、开发计划管理、资金和资产管理以及营销管理,体现在开发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调度、控制和协调。由于大量的专业性的工作交给了专业企业,因此房地产企业的员工较少。而建筑企业的管理重点,往往放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上,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减少建筑成本,由于建筑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通常建筑企业的员工人数很多,企业包袱较重。

5. 人力资源要求不同

房地产开发的人力资源要求了解房地产经济,精通房地产投资和融资方式,具有市场营销能力和相关法律知识,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鉴赏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房地产开发的技术性很低,因为开发商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解决在什么地段盖什么房子的问题,关心的是城市的特性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而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的要求比较单一 ,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局限在工民建、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

三、 战略转型企业的文化更新内涵

由于企业的信仰和价值观根深蒂固,企业文化的更新或重塑需要较长时间来加以实现。但文化变革的目标并非人格的巨变,而是一种有利于企业的行为模式变革,其目的是要通过量变来实现质变,确保取得实现。对战略转型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文化实施变革和更新。

1. 经营性企业文化更新

转型企业在处理与外部关系时要树立企业、合作伙伴与消费者有效结合的多赢理念,逐渐变革排斥和拒绝合作的竞争观念。要在工作中突出联合和协作,在员工中培养多赢的思想意识,在经营中开拓思路,重视合作和联合的可能性,以互惠互利的原则促成事件成功。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设立以市场为主体的企划发展部门,强化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的理念,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在经营上充分利用建筑企业熟悉施工、精通工程管理的特点,保持企业的比较优势。广州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一家转型企业,成立之初充分利用了政府南拓政策成功的开发了“海伦堡”等项目,但是在企业经营中沿袭了建筑业的文化特点,三千人的企业绝大多数从事建筑工程工作,理念建立在 “6σ品质的产品”的基础上,忽视了房地产行业最为关键的持续经营的企业文化,没有一个专门的经营职能部门,致使面临着无后续项目开发、员工待岗的困境。

2. 管理性企业文化更新

转型企业在协调内部管理过程中有许多理念需要重塑和不断变更。在责权利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项目策划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巨大贡献,逐渐削弱工程管理在企业责权利平衡中的比重;将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企业持续发展和项目规划方面;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益的有效结合深入员工的工作之中;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训练,实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尤其是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加重要。特别要注意重点培养房地产高级分析、开发、经营、管理和营销人才;在企业中树立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有效结合的有序化管理理念,实行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干部业绩考评制度,并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考核与考评结合的管理手段,达到企业管理目标。

3. 体制性企业文化更新

对转型企业来说,体制性文化最大的更新目标在于自我创新能力与协作原则有效结合的团队理念,转型前企业是以强调纪律和制度约束为企业的体制基础,一切工作依照程序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同时建筑业的竞争性决定了体制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协作的团队精神,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这种观念和意识在企业转型以后依然根深蒂固的藏匿在企业文化之中。而房地产行业要求开发企业必须具备独特的自我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符合房地产艺术和文化内涵的特征,同时,对房地产企业来说,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性的企业组织是房地产企业文化的真谛。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方建中,耿弘.新经济与管理创新[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2.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电力体制

我国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深化阶段,电力体制建设水平不断加强。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是电力企业改革的重点项目。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不断的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与服务社会中。确定电力企业的文化管理战略,是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与文化管理战略发展趋势分析

电力企业管理运行要特别注意经营管理战略与文化管理战略之间的关系。经营管理战略主要体现的是电力企业组织经营执行能力,而文化管理战略反映的是电力企业内在抽象表达,具体呈现的过程。我国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企业形成的文化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的作用不大。当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就会产生惯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原有电力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其中还保留着优质的精神财富,对于经营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注重经营管理与文化管理融合建设,充分的发挥文化管理对于经营管理的能动性作用,并且在原有优质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在经营管理执行过程中使全新的文化管理得到及时的调整。经营管理战略与文化管理战略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调整方向

电力运营管理在新技术的引导下面临着转型发展机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注重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传统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注重经验的重要性,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更加强调知识重要性。企业文化要突破固有文化范畴,重视自然垄断的存在。电力企业要积极调整对社会的影响,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对社会的贡献。要积极与客户等寻求合作,这样才能够实现双方的共赢。经营战略与文化战略联合发展的同时,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的先进的文化影响力将会反作用于经营管理战略的实施,同时保证经营管理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的影响是电力企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

文化管理战略调整要充分的体现电力企业基本功能,即文化导向、激励和协调。文化导向功能能够使电力企业员工接受到共同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服务意识。企业战略管理者要制定符合电力企业长远利益的策略。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是指在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且必须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的功能影响企业员工,特别是影响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组织实施。

对电力企业实行的文化管理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积极执行。文化管理战略的调整要建立以技术为发展重点。保证电力安全运营管理,注重技术创新发展。同时对客户的导向进行方向性调整,建立以电力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战略。根据客户用电性质不同,电力企业将市场进行细分。电力企业应该注重对客户导向战略的制定,这样能够满足不同用电市场需求。创新战略积极调整,电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在文化创新管理上较为落后。组织结构战略调整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电力企业应该建立销售体系,并且要保证组织结构的简化性,结构较为复杂将会增加成本投入,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经营双方的负担。使客户对电网企业不满。竞争战略调整,要实现电力经营的统一性。这样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够与其他能源行业保持竞争关系。电力企业应该提升忧患发展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的素质。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局面,转换发展思想,使企业员工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的竞争环境中。

三、电力企业文化战略选择

文化管理战略的制定应该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特点与经营管理状况。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应该注重规律性,在以提升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发展战略核心思想进行调整。这样在国家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积极参与到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将宏观与微观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保证多方面利益的共赢。市场经济的变化将这种经营管理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在约束条件思想整体目标改变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发挥。电力企业在文化管理战略制定应该与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相适应。这种融合性发展能够充分的体现企业文化管理战略对于技术安全的重视。同时能够保证自身的实力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需要对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不断进行积极的调整,并且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企业文化管理战略应该不断的创新文化制度,并且结合文化管理目标,提出新的文化管理战略。电力企业特点与电力现代化发展是新时期文化管理战略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使员工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对电力企业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员工参与文化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是企业实行文化管理战略的重要表现。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力企业要实现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并且在环境与意识上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保证双方在形式上能够体现差异性特点。电力企业实施文化管理战略是新时期电力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束语

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要充分的体现电力改革的发展方向,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相适应,不断的促进电力企业日常管理经营效益积极性。电力企业在文化管理战略制定上要全面的体现这一点。电力企业文化管理战略制定要紧密结合十一五发展重点,创先文化产业动力,强化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文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影响力。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推动管理效率的增长。电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文化管理战略的落实,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执行。要确认企业、文化、市场三方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思强,钟建秋.电网企业实施文化管理战略问题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13,2,20.

[2]申鹂.电网企业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13,6,1.

上一篇:月亮的三个美称范文 下一篇:关于减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