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态度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09-21 12:03:24

工作态度的评价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1

关键词: 工作态度;工作效能;评价;监督机制

0 引言

新时期我国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办学规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上都有了新的起色,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试行的情况下,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了学院办学和管理的自主权,作为学院管理的中枢部门——学院机关,担负着教学、科研、组织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职能,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学院领导与师生的桥梁作用。学院机关作风如何,不仅集中体现了机关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而且还反映了学院的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教师对学院机关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要加强和改进学院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整体工作水平,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学院机关工作态度和工作效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高校人事部门作为人事管理的职能机构,必须对学院机关的作风状态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和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思想,探索改善学院机关作风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一种评价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对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监督机制的指导作用。下面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1 问卷设计

目的:旨在了解教师对本学院机关人员的上班出勤、工作态度、工作水平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并做出统计分析,我们将根据分析结果督促学院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使学院机关人员更好地为广大教师服务。

组织调查机构:河南理工大学人事处。时间:2008年和2009年。问卷对象:我校15个学院的教师。评价对象:填表人所在学院的机关人员,包括学院领导、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办公室、团委及资料室人员等。填表人情况:所在学院、出生年份、学历及职称。

问卷内容:

(1)出勤情况:迟到、早退、办事找不到人的经历及原因和出勤情况的评价等;

(2)工作态度:被呵斥经历、官僚作风、厌烦和急躁情绪、推诿现象、接听电话态度、上班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和工作态度评价等;

(3)工作效率:业务及相关政策熟悉情况、传达学校规定通知或者传达信息的及时情况、工作态度评价和办事效率评价等。

以上调查内容除个别内容为填写外,大部分都是分五个等次画“√”,不清楚(不计数)、很好(3)、良好(2)、一般(1)和不好(0)。

2 两年度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2008年收集590份问卷,2009年收集720份问卷。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主要是根据教师去学院机关具体办事时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而对学院机关人员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所做的一些调查。此外还对有无呵斥经历和办事找不到人时的理解程度做了细致的调查。

(1)这两年度学院机关人员整体工作状态综合得分合计分别为84.79和88.70分。对两年15个学院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p=0.0299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值均值3.912,说明2009年各学院的得分情况好于2008年,2009年采取的各项监督和奖惩措施取得的显著成效。

(2)从两年的数据比较看,2008年排名前4的学院,在2009年虽然得分变化不大,但是排名下降很多;原来排名中等的学院,2009年有明显的进步;原来排名较差的学院,在2009年仍然没有很好的起色。我们应该加大奖惩力度和督促措施,告诫机关人员不能骄傲,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使整体水平更上新台阶。督促学院领导要重视和加强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学院机关作风建设。

(3)2008年有8.66%的教师有被学院机关人员呵斥的经历。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并多次在会议上批评这种行为,组织机关人员学习,提高工作意识,坚决杜绝呵斥教师的恶劣行为。2009年经调查,78.52%的教师认为2009年学院机关的呵斥教师的行为明显改善。

(4)2008年在590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00名有办事找不到人的经历,占50.85%。其中,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旷工的占4.29%;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到其他办公室聊天或者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的占7.50%;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家务事请假的占5.36%;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工作外出的占82.86%。从数据来看,多数教师在办事找不到人时仍表示理解。但是认为机关人员工作时间不在工作岗位的比例为17.14%,还是略高于我们所调查的旷工、早退或者迟到的比例,说明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机关人员存在误解。我们建议机关人员在有事外出时,在门上贴上外出原因和什么时候回来的便条,以便消除这样的误解。

在2009年的调查中,在这一年中有办事找不到人经历的教师比例为45%有所下降,认为大多是由于机关人员工作外出的占95.02%,我们只要说明外出的原因,广大教师还是能够理解的,加强沟通是关键。

我们对教师较关心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调查,如有无官僚作风、办事时有无厌烦急躁情绪等等。结果表明学院机关普遍存在这些严重影响机关工作人员形象的不良现象,而且情况较严重。通过两年的满意率对比,玩游戏、聊天等工作以外的活动和对待工作消极怠工这两项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2009年有明显改善,其他几个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没有改善。

总体上,我校教师对学院机关人员的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得分都在85分以上。经过一年的整改,2009年的评价结果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与学校、学院两级领导的重视和学院机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 制定监督机制

(1)调查结果在学校办公自动化和校内公告上公布。

(2)对教师满意度和工作状态得分排名前五的学院进行表彰并奖励其机关人员;对排名后五的学院提出批评,规定其机关人员的年终考核不能为优秀。

(3)请学校领导在大会场合进行强调,进一步加强学院作风建设。

(4)人事部门定期举办讲座,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学习,树立为教学、为教工工作的意识;定期举办岗位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

(5)加强考勤纪律,严格请假手续。经常采取电话考勤的方式进行抽查。

参考文献

[1]孙秀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学院教育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5-27.

[2]胡海魔.关于加强高校机关效能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9):47.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2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评价指标;权重

一、引言

目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分成不同的系列考核,其中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趋于成熟,评价的结果被教职员工所认可,然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广受教职员工的诟病。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工作特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包括高校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具有范围广、内容杂、事情多、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时,应以其工作内容和特点为基本出发点。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现状

每年末,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文件,由个人根据本年度的工作情况,从德能勤绩廉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填写年度考核表。考核重点包括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创新、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协作精神、履职情况等。单位对部门优秀、良好等级给与一定的名额限制。各部门根据个人年度考核表的自我总结内容组织领导、同事、考核委员会测评,并按照测评的结果按照得分多少排列,依次对应进入不同的等级,并将测评结果公示备案。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

1.缺乏合理的考核依据。实行定岗定编后,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应该予以明确,这是对一个工作岗位进行评价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选择评价指标的依据。然而在现实中,诸多高校对于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描述存在着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描述趋同、岗位工作任务描述不全面以及不同岗位工作任务重复或遗漏现象,从而导致评价者的评价结果与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产生偏差,出现做多做少都一样的思想,打击了工作积极性,造成办事的推诿扯皮,也不利于对岗位工作进行评价。2.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2.1侧重于结果的评价。由于缺乏详细的岗位描述,评价仅仅依据工作总结,而在个人撰写工作总结时,往往罗列的是本年度的工作结果,为了达到合格等次,工作总结中会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同时不同岗位的工作难度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都不同,利用这种经过自己加工的工作总结进行评价,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2.2主观性强,定性指标多。相对于教学、科研工作而言,行政人员从事的多为事务性工作,其工作成果难以量化,效果不易检验,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缺乏具体的标准,无法准确、客观地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在评价指标中经常会出现“述职述廉测评”、“工作态度测评”等主观性较强的测评指标,缺乏可操作性。3.评价主体设置不科学。参与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评价的主要包括部门领导、部门同事和考核委员会,然而对于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没有评价的权利,或者选择了部分服务对象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的闭门造车的状况,不能反映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4.指标权重不合理。由于考核侧重于工作结果的评价,所以对工作结果赋予的权重过高;对于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权重过小,忽略了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工作过程的考核。

五、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1.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的特点和工作内容确定岗位任务,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价的基础。2.KPI的选取。2.1绩效的界定及一级KPI的选取。对于绩效的含义有诸多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能力。本文将绩效界定为能力、行为和结果的统一体。能力是形成绩效的必要条件,而态度又表现为一系列的工作行为过程,结果是工作的产出。本文引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行为转化为态度,绩效就是能力、态度和结果的统一体。将绩效作为评价目标,将能力、态度和结果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构成一个简单的评价体系。2.2基于平衡积分卡(BSC)的二级KPI选取。2.2.1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系统性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具,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中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把总体目标逐层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分目标、指标和行动方案,通过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①顾客角度,即客户如何看待员工。公司收益的来源是顾客,高度的顾客满意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财务业绩。②内部流程角度,即员工必须擅长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职责、工作说明书、工作流程等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学习与发展角度,即如何提高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④财务角度,即员工的工作是否实现了目标。2.2.2二级KPI的选取。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以岗位任务为基础,完成情况为绩效评价标准,为使单位、部门的总体目标与工作人员的行动间建立紧密链接,通过个人绩效的评价保证部门、单位目标的实现,我们从平衡计分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财务4个角度出发,结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特点,从能力、态度、业绩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①能力指标。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能力的内涵包含三大部分,除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可以通过学习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获奖情况、技能提高速度等指标进行考核;具有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避免走错方向,专业能力可以从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工作经验等指标指标进行重点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强,才能产生结果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能力、客户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考量。平衡计分卡中客户、学习和成长能力能体现能力指标。②态度指标。一般说来,能力是绩效的基础,是绩效的必要条件,但高能力不一定产生高绩效。绩效是能力和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态度指标体现在工作满意度、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3方面。工作满意度高的对工作持积极态度,可以通过员工服从企业工作安排、迟到早退率、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工作责任感强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可以通过组织归属心、责任心、忠诚度等指标进行考量;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可以推动整个部门形成绩效,可以通过员工团队协作精神、与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与同事和协作部门的关系、参与和支持团队工作,推进团队目标的达成等指标进行考量。态度指标是基于主观能动性的定性分析,平衡计分卡中客户、内部流程两个角度的指标能很好地体现态度指标。③结果指标。结果体现为员工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做了多大贡献,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指标三个方面。工作数量可以从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反映。工作质量可以从工作结果为单位带来的影响、是否能满足单位的需求等指标来反映。工作效率可以从能否及时完成工作任务角度进行考量。平衡计分卡中财务角度的指标能很好地体现结果指标。3.权重赋值。3.1指标评价人员权重。本研究选取了行政事业单位高层领导(k1,k2)、部门领导(k3,k4)、服务对象(k5,k6)和同事(k7,k8,k9,k10)四类共10位人员对指标进行评价,不同评价主体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区分,采用等差权重的方法给各评价者确定重要性程度: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是单位目标的制定者,对个人绩效对单位总体目标的影响最具有判断力,将其确定为3;员工所在部门领导对个人绩效对部门总体目标的影响最具有判断力,将其确定为2;员工服务对象对员工的工作最有发言权,将其确定为2;员工同事相互之间了解较多,将其确定为1。即{k1,k2}=3,{k3,k4,k5,k6}=2,{k7,k8,k9,k10}=1。本研究选择下面的公式来对此进行调整,将调整后得到的结果作为评价人员权重。其中j=1,2…,mm表示评价人员总类别,pj表示第j类评价人员权重,kj表示第j类评价人员的重要程度,用p表示计算得到的结果,则p1=p2=0.16,p3=p4=p5=p6=0.11,p7=p8=p9=p10=0.063.2基于AHP的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3.2.1一级指标的赋权及一致性检验。本文一级指标包括三个,分别为态度指标、能力指标和结果指标,由10个评价者对各指标进行打分,打分方法采用Saaty的1-9值标度法,使因素两两比较得到量化。对于群决策,本文采用权重算术平均法计算权重。以其中一位单位高层领导为例,对态度指标、能力指标、结果指标重要性赋值分别为8分,7分,9分,构建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如下为态度指标0.333333,能力指标0.291667,结果指标0.375,值为3.047204。进一步进行一致性检验:CR=CI/RICI=(max-n)/(n-1)=(3.047204-3)/(3-1)=0.043523n代表指标个数通过查表可得RI=0.58CR=0.043523/0.58=0.040693<0.1说明:CR<0.1表示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利用上述方法对其他评价人员的打分情况构建判断矩阵,经调整计算得到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单位高层领导最大特征跟分别为3.047204和3.061788,CR为0.040693和0.053266;部门领导最大特征跟分别为3.024885和3.024885,CR为0.040693和0.021453;服务对象最大特征跟为3.084383和3.061788,CR为0.072744和0.053266;同时代表最大特征跟为3.103731、3.067375、3.047204、3.103731,CR为0.089423、0.058082、0.040693和0.089423。当CR>0.1时,将该评价人员数据无效,予以剔除调整。然后利用下列公式对各评价者群评价结果的特征向量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态度指标权重=0.317465能力指标权重=0.314628结果指标权重=0.367907经咨询专家,将指标进一步调整为0.32,0.31,0.37。3.2.2二级指标的赋值。采用上述方法对二级指标进行赋值。最终结果为学习能力指标权重0.2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标权重0.5,专业能力指标权重0.27,工作责任感指标权重0.35,工作满意度指标权重0.25,团队协作精神指标权重0.4,工作数量指标权重0.35,工作效率指标权重0.3,工作质量指标权重0.35.

六、绩效评价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建立量表。为了避免评价者在评价时主观性强的缺陷,单位应建立相应指标的量表作为评分标准。量表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五分制,以二级指标工作满意度为例,以出勤情况对其进行度量,出勤情况好则得分高,出勤率=100%得5分,90%≤出勤率﹤100%得4分,70%≤出勤率﹤90%得3分,60%≤出勤率﹤70%得2分,出勤率﹤60%得1分。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三级指标及更为具体的指标,对每个指标建立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依据。评价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评价体系的使用。对于多个评价者对同一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采用算数平均法计算平均值,然后代入评价体系,进一步计算最终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君,廖建桥,文鹏.绩效考核目的的维度与影响效果.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144-151

[2]宋元,哈维超.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以S医院财务部门为例.财会月刊,2015.29:32-35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3

构建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确立评价目的是实施评价活动的重要前提,它关系着评价指标的确定、专门评价小组的成立以及评价过程中指导思想的树立等多方面环节。因此,必须首先确立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评价目的。

——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进行价值判断。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是通过对申请单位的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从而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人员建设、教育活动建设以及产生的效益和积极作用等方面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和认识,最终确定该单位是否符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基本要求、能否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提供具体指导。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的各个指标都是在其建设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基本条件是定性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种论述性的方针政策,未细化出具体的评定标准,缺少可操作性。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直接转变为日常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增强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的规范性。

——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普及全民生态知识,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使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出台的初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能客观地对不同单位的建设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对同一单位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有助于各单位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更好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更好地实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提供引导。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单位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构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体系,为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学习样板,创建单位可以参考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做法和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为本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探索出一条科学正确的道路。

——促使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机制的形成。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营造创新的氛围。指标体系中设置与创新相关的内容,通过评价发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创新点及其价值,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形成充分发挥基地工作人员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放、灵活和竞争的环境。

评价体系多重功能

评价功能是教育评价体系结构的内在机制,是构成评价体系各个要素的组成形式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功效,是评价系统内部所固有的一种潜在能量。

第一是选择功能。由于评价是根据评价的综合标准和指标体系来确定被评价对象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评价结果为管理和决策机构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优选提供可靠依据,因此,评价活动间接地具有选择功能。

在对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创建单位进行评价时,由于各个申报单位处于竞争状态,评价的内容也相同,这样就能在同一平台上对各个申报单位进行公平评审,从而选择出优秀的单位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第二是导向功能。评价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和鼓励单位和人员调整其工作方向,进行有价值的工作。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是评价对象进行各项工作的目标,它对评价对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对于评价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起着引导和导向的作用。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各个申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单位可以根据评价体系中的要求来安排日常的工作,保证工作既有数量,又有质量,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

第三是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所得的结果,一方面为评价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给评价对象反馈信息。如果被评单位评价得分高,其努力就得到了承认和肯定,能激发评价对象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如果被评单位评价得分低,亦可明确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改进,起到鞭策的作用。

第四是交流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参与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的专家、管理机构与被评单位的代表,乃至社会公众需要交换意见,以形成共同的目标,如此有利于评价者、被评单位和社会公众及相关者掌握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发展的需求。另外,评价活动要求评价者和被评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评价者充分听取被评单位的陈述,获取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所需的信息和数据,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被评单位通过评价活动也能进一步领会评价体系的宗旨,对于进一步改进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是监督功能。监督功能是评价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过评价可以达到对被评单位信息全面、系统和综合的了解,将被评单位的情况与预定的评价标准、目标和要求进行比较,判断被评单位目前所处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是对被评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设计评价体系原则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措施、基础设施、教育活动、财力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设计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就越强。构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2008年4月9日由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共同公布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对《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分解成指标,经严格程序确定各指标权重,达到可量化。

二是系统优化原则。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需要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确定各项指标时,指标的内容要界限分明,指标之间不能存在交叉和相悖的内容。指标体系要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具体要做到:第一,通过筛选,以较少的指标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情况,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第二,由于指标之间存在制约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和合理的数量关系,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

三是实用性原则。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评价指标要简化,评价方法要简便。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设计得太烦琐,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同时,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应易于采集,且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真实可靠。最后,要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

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以上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搜集的统计资料,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中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基本要求为主要参考依据,在环境教育基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附加指标两大类。

基本指标包含六个二级指标,即管理体系制度、基础设施、环境情况、人员情况、教育活动、社会效益。

管理体制制度主要包括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建立、工作计划和方案的确立、制度的建设和专项经费的投入。此外,还包括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文件、会议、活动档案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基础设施除了专门的教室、展厅、宣传栏、墙报、专业讲解人员等硬件设施外,还包括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的网络专栏和宣传资料。

环境情况主要包括建设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规划情况、绿化面积的覆盖程度、树木花草的保育情况等。

基地人员配置和培训情况,包括负责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专兼职队伍、环境解说的队伍、各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和教育讲座的基本情况。

教育活动情况包括定期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和主题宣传活动、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和团体参观、考察和访问活动的人数。

社会效益方面包括为社会提供的环境信息咨询、面对周边社区、学校开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生态展览、发挥传播生态文明作用效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的示范和推广作用情况,对当地环保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

附加指标包括分类指标和创新特色指标。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种类有很多,很难制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评价标准。为此,参考已有的一些评价体系,按基本特征和具体情况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分成科技场馆类、环保科研类、环保设施类、自然生态类、工业企业类、农业示范类、社会民生类七大类型。在分类指标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设置相应的评价要求,使得评价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类型基地的特殊性要求。创新特色指标是将各地方的特色和创新活动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中创新机制的形成。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4

【关键词】初中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13-02

2006年9月,延庆县教委根据本县初中实际制订了《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组织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保障、运行机制,方法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1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观察等方式,对延庆县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方式、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完善制度和改进实施策略,有效提高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延庆县作为部级课改示范县,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力求提高延庆县教育质量,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态度是人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等方面的评价。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生命,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对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85.3%的教师、90.6%的领导、68.6%的学生和75%的家长都比较赞成和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各级领导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宣传、培训,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各校的工作安排科学合理,评价主体认识到位。但还有少部分表示不太理解,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认识,确保此项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

二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北京市教委就各项指标应采用哪些评价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见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日常工作观察及文本分析等了解到:有83.9%的教师会经常采用日常观察评价和68.3%的教师采用活动展示评价,59.5%的教师会选择监测评价,只有36.6%的教师会选择档案袋评价,还有一部分教师会选择才艺展示评价(41.0%)、社会实践评价(42.2%)、谈话评价(36.9%)等。教师们对评价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较多使用显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复杂、隐性不好操作的方法置之不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求各校教师在市教委各项指标评价方法的明确规定下,结合本县、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每项评价指标选择合理的、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延庆教育教学质量。

各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照表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方法和形式(工具)

思想道德 情境测验、日常观察记录、档案袋评价

学业成就 纸笔测验、情境测验、问卷调查、档案袋评价

身体健康 问卷调查、身体形态测量、身体机能测量、身体素质测量

心理健康 情境测验、调查问卷、日常观察记录、人物推选卡

个性发展 活动展示评价、作品集评价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体现为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指标评价内容应包含国家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全面但不意味“面面俱到”。还要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将每项内容从不同要素进行细化,反映其可操作,但要避免照搬评价项目。延庆县认为北京市确定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五个评价指标能够体现延庆县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使工作更具操作性,将其细化成56项评价要素。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全面性调查显示:78.1%的教师和89.7%的学生认为较全面、可操作,符合发展性原则,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80.3%的教师和78.1%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最重视的是“学业成就”评价,最不重视的是“个性发展”评价;67.3%的教师和40.8%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最重要,其他四个选项比例很低。在考试制度改革还未完善的今天,无论素质教育、新课改喊得如何响亮,还是扭转不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的理念,在评价工作中各校明显重视“学业成就”,针对其他四个方面的评价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所以要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评价结果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状况的关键环节,就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何与中考挂钩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1.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和信度,制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加强对评价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素养,促使评价结果真实可信。对结果真实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教师和66.6%的学生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水平,还有33.4%的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针对此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认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挂钩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挂钩,能促进评价工作的落实,引起教师、学生、社会的高度重视。调查也显示:59.1%的教师和60.1%的学生都赞成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学生的依据。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选拔相结合。评价结果不失真变味,评价内容更加具体明确易操作,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各评价机构更加发挥其管理、督导、监控作用,评价制度更有力度和效度,评价者客观公正,平时行为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减少评价的主观性。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

通过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对不同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以“等级”、“百分制”、“书面语言”描述表示。如思想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习惯、个人健康技能的掌握,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等指标的评价结果,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形成毕业生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知识技能评价结果,用考试法搜集评价信息,将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综合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用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形成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特长、有新意的劳动和活动成果等的评价结果,用文献资料法搜集评价信息,将学生三年来获奖、受表彰的事实进行汇总形成毕业评价结果,用“书面语言”描述表示。

班主任对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作出全面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潜能,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更有效地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促使评价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第一,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应建立区(县)级评价领导机构、学校评价委员会、班级评价小组三级评价组织。区(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等组成。其职责包括制订和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指导各校评价工作,监控评价程序,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咨询、申诉与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校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家长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首先,落实县教委制订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依据县实施方案制订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认各班成立的评价小组成员;监督各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并确认各班的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接受学生与家长的咨询与申诉。学校评价委员会确定聘任综合素质评价者,每个班成立一个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小组成员人数应为3~5人,不得少于3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要在本班教学至少1年,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工作认真,又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其职责是:依据学校评价委员会工作要求制订班级评价方案;组织好本班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平台填写,评价结果确认、反馈等工作,接受家长的咨询。

第二,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而又敏感的工作,事关重大。要采取电视、报纸、广播、座谈、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阐明综合素质的含义及评价工作的意义,尤其向家长说明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界的顾虑,争取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手段,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依据《北京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监控制度和举报申诉制度,加强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反馈评价情况,确保评价工作正确有效。

参考文献

[1]马伟彬、苗培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76~79

[2]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4):16~34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5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文明;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环评,指的是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制定出预防或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其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在具体的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是不同的,且每一项步骤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必须要符合满足下列条件:

1、要能够适应对环境造成的显著影响的项目。而且还要识别和评估所有可能的较为明显的影响;

2、要比较每一种替代设计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

3、生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定要详细清楚,从而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够明白其可能影响的特点和重要性;

4、包含广泛的公众参与与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

5、结论要及时、清晰,为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和分类

(一)层次

1、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在项目已经建设完并且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其排放的污染物和周边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依据每一类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对这一建设项目建成后对该区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进行评价,看其是不是在环境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2、环境预测与评价。依据地区发展规划分析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对这一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3、跟踪评价。主要是针对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跟踪评价在建设过程中或建设完成后的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如果项目与预定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得对评价制度进行改进,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分类

1、按照评价时间分类。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2、根据评价内容分类。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环境政策评价、战略环境评价

3、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声学环境评价、土壤环境评价、生物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美学环境评价

三、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伴随着日益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渐渐从单方面控制污染转向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体现在:第一,对优化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很有利,能够提高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比较特殊的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功能;第二,能够加强工程设计方案的及时变更,为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注重生态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减少水土流失,推动生态环境的回复与重建;第五,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第六,对于关注率高、影响大的重点工程进行环评,树立国际威望。

(二)促进了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口”和“控制闸”,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促进了区域和行业发展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化规模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分析,从确保环境安全和资源持续发展出发,对区域或行业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布局、结构和规模进行科学的指导。比如,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建设项目不同选址和布局的环境影响的研究,比较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案,确保环境的选址和布局能够合理;对于新污染要严格的控制,同时还要采取“以新带老” 、“上大压下” 等措施,对污染物的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在改革生产工艺和达标技术上,通过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新工艺,设计出优良的产业链,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

(四)服务民生,维系人民群众健康

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质量关系健康,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 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一直以来,环评将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保护环境质量作为主要关注点,对维护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几个问题

1、普及环评知识,增强社会群众环保观念,重点加强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对环评在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作用的理解,提升对环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环保宣传,充分利用政府组织、企业自身、民间环保组织进行各种宣传活动,普及环评知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2、引进替代方案机制。我国应积极引入替代方案,在环评报告书中规定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完善环评报告书的内容。然而就当前我国形势而言,对所有的项目要求设计替代方案是违背实际的,由于设计替代方案需要经济成本作为支撑,同时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只有需要编制环评报告书的政策决策、规划、立法和建设项目,报告书中才需要涉及替代方案,而那些对环境影响不大的只要编制环评报告表和登记表的项目,就不用替代方案了。同时,那些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牙需要设计替代法方案,让公众更加了解替代方案,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对决策者更具信心。

3、推动环保立法,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政府、媒体及群众的监管监督。推动环保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条款,加大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使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矫正“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反常现象。

4、建立环境影响评价统一管理机制。当前,环境保护监管模式混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应对各级政府和部分的环境保护责任加以明确的界定;把因为分割部门导致的环境监督管理予以集中,强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利;确立环境保护机构的独立执法地位,实现环境保护执法垂直管理。

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以生态文明委主要目标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雅萍.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以陕西省环评制度的实施为例[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81-84.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PSR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巨大。一直以来,对于水利水电项目利弊的讨论从未停止,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经济领域内,水利水电工程拉动了内需,刺激了经济增长,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但从生态角度分析,水利水电改变了河流、湖泊的天然属性,对工程区域的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连带效应甚至扩散至相当远的区域。怎样建立起科学的可操作的水利水电生态效应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工程项目利弊的有效依据,根据目前最为流行的联合国环境署“压力―状态―响应(PSR)” 模型,本文试图构建新的评价指标框架。

一、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的含义

我国的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目前正处于生态制约的阶段,现阶段工程的设计规划都要考虑生态效应的制约。所谓生态效应,就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生态破坏和生态修复。一般而言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是指两者复合作用的结果。国家进行这种大型项目的目的是实现水能的有效利用,均衡水资源的分配,但通过长期观察与研究就会发现,水利水电工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对生态的破坏显而易见,水利水电工程直接改变了河流流域内的原生态系统,打破了局部的生态平衡。生态修复主要是指有目的地改变水流规律,在遭受破坏的区域重新建立起相对适宜的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环境的生机。

二、生态效应的特点

水利水电生态效应是多方面的,影响较为广泛,特点比较明显:

(一)生态效应的双重性

如前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既可以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实现运输、渔业、灌溉、旅游等收益,为人类社会服务,但同时也造成了工程区域和相关地域的环境破坏,生态条件改变等消极影响。

(二)生态效应的系统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自然、社会、工程、生态的多元一体化系统,资源及信息在这个系统中相互流通,系统要素之间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给其他要素造成影响,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综合协调的运行系统。

(三)生态效应时间上的动态化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之时及建成之后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且这个影响是持续性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例如在建设之初当地生态呈现出断层式的巨变,在随后的阶段,生态系统自有的修复功能可能会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期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营仍将大幅度地改变当地生态系统。

(四)生态效应空间上的广延性

我国河流湖泊密布,水域较广,水资源相对丰富,适于建造水利水电工程的河流段情况各异,又由于各地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差别,使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五)生态效应的累积性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时间跨度上生态破坏慢慢积累。由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对用电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很多适宜建造梯级式水电站的河流段都被开发成了梯级式的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来说,这种梯级式的工程对生态的破坏更为显著,越是到下游地区,生态破坏的累积性就越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生态效应的累计性。

三、水利水电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水利水电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分析生态效应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对工程相关区域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该体系能够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描述,并且具有能够预测未来该地域生态结构功能发展趋势的作用,通过对当前的反映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使相关利益者能够很明了地理解工程建设对生态施加的影响。

(一)选取生态效应评价指标的原则

本文的目标旨在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在评价生态效应时还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是综合性的项目,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多重要素,在制定指标的选取时一定要全面囊括,整体系统;前瞻性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是“百年之计”,其决策要面向未来。同样的,对于生态效应的评价也应注意到时间跨度和效应累积性的特点,能够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评价体系;针对性原则,大多数工程项目都可能产生不要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各种行业的生态效应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性地构建适于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和性质的评价指标,以保证与实际的对接和可操作性;空间特异性,我国地理幅员辽阔,涵盖了不同的地质特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为满足辐射区内的供水供电等要求,因此,只要有此需求并且有条件建立工程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建设地点。指标的确定也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显现出不同地域的生态效应指标特征。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指标体系是“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式,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思维逻辑表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作用关系。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消耗资源,产生污染及其他产出物,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环境的能源储备和生态质量。反向来讲,这些人类施加的影响终将以其他方式重新影响人类自身的活动。在不断地相互影响进程中,逐步构建成了“压力―状态―响应”关系。该模型有三大类指标,也就是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每类指标指代在一个相对的循环期内不同时期要素的状态。其中压力指标指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消耗自然资源、排出废弃物等;状态指标指特定时期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状态特征,包括环境的破坏度、人类生活质量等;响应指标指人类的反思和行为,即人类怎样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怎样避免自身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基于对PSR模型的思想,可以构建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如图1)。

根据以上对生态系统PSR模型及其指标的选取标准,可以构建如下包含三个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第一层既是目标层,以水利水电工程区域生态效应综合指数为总目标层;第二层是准则层:是指对生态效应起限至作用的因素;第三层是指标层,是区域内生态效应综合指数的基本层面,有可量化的指数构成(见表1)。

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的PSR指标体系,能够明了地表现出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修复的双重功效。在这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包含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工程对自然的影响和对人类自身的反作用。比起以往的评价体系更具有科学性、适应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侯锐,刘恒,钟话平,耿雷华. 基于PSR模型的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想[J].云南水力发电,2006(02)

[2]常本春,耿雷华,刘翠善,张鹏,徐澎波. 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06)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生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通过对外力作用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量化评估,可以定量地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分析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或生态负荷进行量化。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后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将水利工程作为作用因子,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原因和规律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了解和评价各个生态目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一个合适的评价范围,从而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对象作出价值评估。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即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包括局部气候的改变、物种资源的变化、河岸泥沙淤积的演化等;而社会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区域土地的开发增值,产业布局和结果变化等。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区域水文气象的影响

以兴建水库为例,在建库前后相比年平均降雨量和汛期平均降雨量在水库库区都有所降低。而且夏季水库水面温度低,使经过水库的气流稳定度增加,从而使库区附近产生对流性天气现象的机率减少。建库后,水面增加改变了下垫面条件,使库区气温发生变化,一般是使气温平均升高。同时水面的拓宽也会使风速增大,风区长度增加。另外,最显著的是建库后蓄水,抬升了地下水位,库区的相对温度也会大大增加,也增加了库区的雾日。这些气象条件的改变虽大部分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和生长,但气象因素改变对生物的生活习性改变也有很大影响甚至会使某些生物绝迹于库区。风速增大会使库岸的稳定降低,湿度增加会对人体疾病引发起火上浇油的作用,地下水位的上升使地下水质易受污染等。

2、河道径流的影响

水利工程修建成后,拦截河道径流从而改变了水的自然流势,改变了上、下游河流的来水来沙条件,从而影响了上、下游河流的用水状况。最主要表现在上游淹没区增加,使沿河居民迁移,减少耕地面积。由于水库所蓄水体是比较稳定的,紊动程度比自然河道相对减小。因此水温分层明显,当水体下泄到下游灌溉农田时,就会引起农作物减产,在库区也会造成冷浸田。水库还存在短期泄放水流,造成冲刷河床,下泄水流使下游水流产生很大的波动变化,从而影响下游河流的水力情况,使河床演变的特点相应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黄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下游的淤积量减小到几乎没有了。而且由于水流变清使下游水流挟沙量增加,反而对下游河床造成了冲刷,使河床呈马鞍状。

3、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诱发地震

水利工程修成后,投入运行会由于坝体和水体自重蓄水后强大的水压力通过坝体传至库基、坝基和周围岩体,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荷载,从而诱发地震。大型水库蓄水后,由于水的渗透浸入到岩层内,使岩层产生浮动,从而减弱了岩层抗剪切应力,使岩层活动加剧而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1970年联合国组成“大型水库地震”研究小组。据报道,世界公认的震例有45处。其中有不少原来是“无震区”,在水库修建后发生了破坏性地震,例如我国的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建成以后,到1972年,记录到的地震总数达25万次,其中绝大多数震级均非常小,但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震级为6.1的强震,它所释放的能量使混凝土坝遭到破坏。

4、对区域水循环及水量平衡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由于对河道径流过程的调节,还可能影响到区域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过程,例如,在埃及的尼罗河上,1964年阿斯旺坝建成后,尼罗河每年8月至10月向下游泄洪340亿立方米,洪水流到了罗塞塔和达米埃塔河口区,影响到了该区距海岸80公里,最大水深达150米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在阿斯旺坝建成前,洪水季节,河口区水循环为两层流形式,即尼罗河水在表层,地中海水在下层。但建成大坝后,呈单层流状态,即仅有地中海水流动,这完全打破了区域的水循环形式。在我国华北平原,建国初期,首先完成了治淮工程,减轻了南部平原的洪涝灾害。50年代后期,除修建地表引水工程外,还修建了不少拦蓄降水的“平原水库”,曾有人提出实现华北平原河网化,以期“水不出田”,保证旱季灌溉用水。结果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区域水量平衡,所以,保证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是水文工作者和环境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衡量标准。一般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历经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步拟定阶段、专家评议筛选阶段和确定阶段。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信息重叠,需要结合项目本身情况和生态环境间的特殊性,选取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因子,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1、分析主体生态系统

分析主体生态系统是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第一步。不同的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不尽相同,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根据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特征,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根据人类活动而定向改变。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异性,而其中主体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则能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2、分解环境评价目标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体系中,应遵循整体最优的原则,对生态环境中的评价目标按逻辑关系进行优化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评价对象进行特定的组合分析,挑选影响作用最大的对象作为评价主体。

3、确定评价因子

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化分解后,需要根据已确定的评价主体来确定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因子。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外常采用的主导因子确定方法包括信息统计法、专家打分法、主导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来确定。

4、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诸多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采用已定的主导因子和科学的评价思路构建最优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以科学性为原则;取得的评价数据应真实合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水平及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

四、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问题决策方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包括以下几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权重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等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生态环境评价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是确定评价模型的原则和依据”,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应以受影响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为评价主体,应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时,为使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合理,引用集值统计的原理和熵等概念算法进行改进,减少了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模糊评判矩阵更加客观合理。水利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可认为是一个三级评判过程。在对具体建设方案进行评判时,应首先进行三级评价,然后逐次通过二级和一级评判过程求出准则层数据,并得最终评价结果,确定因素集的权重,然后得出此分系统的评价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公益性的项目,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不能用市场价格衡量的,依靠传统财务和经济的评价方式根本不能判断出项目的优劣,这些评价方式都没有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特点,也不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确定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2014,4:29,41.

[2]李刚,胡丽娜.谈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3(8):169-171.

工作态度的评价篇8

关键词:生态节约型园林;苗木;质量评价体系

DOI:10.14051/ki.xdyy.2016.04.152

1生态节约型园林工程

生态节约型园林工程实质是生态型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集合体。生态型园林是指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园林保持少人类操作的自然状态,全面凸显园林的生态功能。节约型园林是指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选择适应能力强的苗木进行利用,将建设资本减少、维护资本减少、管理资本减少的思想贯穿于园林工程建设的始终[1]。根据生态型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共同要求,必须强化苗木选择力度,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强调苗木在生态上的附加值和在种植培养上的成本减少,尽量减少对苗木品种、规格、形状、根系、姿态、病虫害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苗木评价体系,为园林工程建设的行政管理、规划设计、实施监理、苗木采购与培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切实推进我国生态节约型园林工程的建设步伐。

2苗木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2.1苗木的品种

以构建生态节约型园林国内工程为研究视角,在选择苗木的品种上需要实现2大目标:一是苗木品种要符合生态型园林的要求,利用乔灌草将苗木之间进行连接,通过科学的比例配置形成高生态效益的苗木群体。二是对园林工程区域进行分析,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苗木品种进行工程建设,提高苗木成活率,降低管理成本。

2.2苗木的规格

选择规格合理的苗木进行园林工程建设能够直接提高园林工程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根据苗木的用途不同,苗木的规格分为主控指标、基本指标和允许偏差指标。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差异,充分对以上规格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选择合适规格的苗木进行应用,提高园林工程的生态价值,降低园林建设的成本投入[2]。

2.3苗木的根系

根系是苗木成活率的根本保障。苗木的根系类型因苗木的培植方式改变而发生变化,目前苗木的培植类型主要有地苗、假植苗和容器苗3种。根据生态节约型园林工程的要求,选择全冠类型工程苗木加以利用较为合适,而全冠型工程苗木的成活和生长需要具备发达的根系。因此,为保证园林工程的建设效率,容器苗是极佳的培植方式。

3完善工程苗木质量评价体系

3.1评价方法

工程苗木评价方法是工程苗木质量评价体系的技术基础。在进行苗木质量评价过程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是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2种。主观评价法由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和AHP法(相邻指标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构成,主观评价法会受到评价人审美取向的影响,评价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客观评价法的主要依据是工程苗木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有效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的评价结果偏差较小,具有客观性。客观分析法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辅助工具,主要类型有模糊理论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关联系数法等。生态节约型园林工程苗木评价体系应当综合分析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的实质,扬长避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最为合适的工程苗木评价法支撑工程苗木评价体系的完善[3]。

3.2科学确定评价值

评价值是工程苗木各项指标的标准值。生态节约型苗木工程评价体系的评价值确定过程应当充分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规定,以园林工程建设地点的土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地理因素为根本出发点,遵循生态节约型园林的具体要求进行,使评价值真正成为工程苗木评价体系的科学依据。

3.3全面分析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指每个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程度。指标权重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是工程苗木评价体系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建立科学的工程苗木评价体系应当采用主观赋权与统计分析并行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保证工程苗木评价体系能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4结语

综上所述,确立科学完善的工程苗木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我国园林建设部门确立科学的工程苗木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借鉴,促进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红芸,杨鹏飞等.低成本植物在关中绿道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12)

2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9)

上一篇:学做课件范文 下一篇:冬至节日风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