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保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4 02:41:27

小学环保教案

小学环保教案篇1

为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经市环保局、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举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环保教案评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

二、参赛对象范围

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在编教师编写的各类环保教案(不限学科)。

三、参赛教案的质量要求

1、每个教案授课的时间不超过45分钟。每个教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及电化教学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个教案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教案的语言通俗易懂,使用外语作教案的,应有相应的中文翻译。

3、每个教案所运用的环保知识准确且具有新颖性。

4、落实环保课程理念,结合*生态市建设实际,教学目标、内容、程序科学合理。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现民主、合作、自主、体验,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科学、程序合理。

5、合理运用有效媒体和试验手段,以学生探索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6、选送教案后请写清:学校、作者名称,联系方式。选送文本(字数不超过3000字),同时选送电子文档,电子文档图片用jpg格式,教案中所需教具附照片即可。

四、选送的时间

从本通知发出起到*年4月30日。

五、选送的数量

各县(市)区所属学校送县(市)区环保(分)局,由各县(市)区环保(分)局与教育局进行初选,择优向市环保局选送20个教案,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和幼儿园组的具体数目由各地决定,但各组都必须要有。市直属学校每校选送5个。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绿色环保模范(绿色)学校的单位都必须选送。

六、评比和奖励

由市环保局、市教育局组织评审委员会分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和幼儿园组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审。各组设一等奖一名,奖励现金800元,二等奖三名,各奖励现金500元,三等奖5名,各奖励现金300元。优秀奖10名,各奖励现金100元。设集体组织奖2名,各奖励现金1000元。选送教案不足获奖数,由组委会决定缩减相应获奖名额。

七、其它事项

小学环保教案篇2

1.去粗取精,突出重点

生物教学案例首先要突出主题,教师在编写案例时,需要将实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围绕教学目标,将案例中与教学无关的部分剔除,使之简化与细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使之与教学要求相符合,并把其中关键性的细节描述清楚,突出重点.例如,在编写“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这一课的案例时,由于相关案例众多,就需要教师围绕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这个重点将案例素材进行简化与细化.

2.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有其侧重点,因此,在生物案例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各种零散的案例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环境污染的现状的实例与各种保护环境措施的实例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全球环境污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生活中各种保护环境的方法,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1.展示案例,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纸质、口头叙述、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案例,在展示的案例之后,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调动多个感觉器官来阅读案例,在学生阅读了案例之后,教师从中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从中提出问题或者教师通过自己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生物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2.分析、讨论生物案例

教师在给出生物案例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本案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哪些类似的生物知识,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选取其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下面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鼓励那些不积极参与或者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先让学生做好个人准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的方式最好是在容易的案例中进行,对于较难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小组合作探究买也可以是个人准备,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通过小组的一起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找到分析案例的规律与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和评价案例

在通过个人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了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之后,生物教师还要重视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环节,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环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对案例本身的总结与评价、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总结与评价、对案例中包含的生物知识进行总结与评价.在总结与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善于发现学生言语中的亮点,并给与表扬,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给予纠正意见,学生总结与评价完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言论给予指正与补充,并将学生的言论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与评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小学环保教案篇3

关键词:学生成长档案;小班化教学;素质教育

一、小班化教学的概念

小班化教学一般是指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小班化教学,目的在于推行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美国教育专家有关论文指出,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时,学生能力普遍增强,成绩一般都会所提升,这一方面源于单个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时间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长、性格养成的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也由于学生有了更多发言、讨论、展示自我、团结协作的机会,更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养成自信、开朗的良好性格。

小班化教学是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和更合理分配的结果,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有条件的地区正在积极尝试引进小班教学实验,不断提升小班化教学的比重,预计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前后,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流。相对传统大班教育,小班化教学有其自身的要求,主要是构建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也对教师专业水平、课程整合更新、评价体系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二、建立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整理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课业成绩和其他表现的,以学生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的文字、图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记录,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果集中体现。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往往以学校为主,采取成人档案管理类似的流程,以表格填写为主要形式,内容仅限于学习成绩、教师评语等信息,信息偏于单薄,评价流于片面,难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期间的表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学校已普遍采用了内容更丰富、更具人性化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更全面地收集各类资料信息,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凸现个性、展现自我,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一个充实美好的记忆,充分实现记忆、教育、总结的效果,同时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情况提供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小班化教学环境下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特点

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重在“个性”,促进成长。在基本形式的统一要求下,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人成长经历,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参与。在传统大班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大量的学生,难以对每一个学生个体予以充分关注;与此相反,小班化教学在这一点上具有天然优势。在总体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大幅减少,教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指导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在个性化档案建立工作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参与明显增加,评价更客观、指导更具体、更具人性化、更有针对性,学生及家长的表现也会因之更活跃、更优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小班教学环境下个性化学生档案的实践

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最好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引入教学实践。学校(或学区)一般会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往往是框架性的意见,以纸质表格为主,内容较少,不够具体,能够留给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形式(保存介质)上,采用实体档案与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内容丰富、信息完整、便于整理互动,并具备一定扩展升级性能。本着便于入手、节约资金的原则,实体档案由通用的“档案手册”为中心,配以个人记录本,记录孩子们日常所书、所画、所收集的各类物品,作为低年级学生个人记录的主要内容;电子档案借用常用通讯软件平台,以“个人空间”形式,保留孩子们的照片、视频,在教师和父母的辅助下完成,作为高年级的重要记录内容。两类资料相互配合,形成一份全方位、多角度的个性化档案。

档案系统的构架,根据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在传统学生档案的基础上,增加“班级档案”和“小组(队)”档案,形成班级―小组―个人的三级结构,充分体现中学生交流更充分、合作量更大的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品质。注意在三级档案中做好链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不重复、冗余。班级、小组级档案,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贡献素材,成为团队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

在档案内容上,要注意统一的要求和自由的创意相结合,特别重视教师的参与和互动,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日常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相对减轻的环境下,教师应注意安排时间,参与指导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并建档留存,鼓励学生将目标、计划、总结、感悟以及生活中拈花一笑的时刻、蓦然回首的瞬间保留在个性化档案中,并留言鼓励和指导。在小班教学中,存在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教师指引为主,通过学生表达叙述、教师反馈总结完成教学,二是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围绕个人目标开展学习;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第一种方式更为适合、更加高效。同样,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也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互动,重视基本的教学目标任务,强化教师作用,以个性化档案中交流、评点的形式指引学生完成既定教育目标,因人而异地培养良好个性,避免“个性化”教育流于形式、为个性而个性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更有利于建立相对理想的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充分转变观念,建立“大档案”意识,采取合理引导措施,充分发挥教育参与者的主管能动性,以建档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也给孩子们留下一份珍贵的童年回忆。

参考文献:

[1]陶青.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2]吴晓雯.创设自主和谐的小班化教学环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3]周旭初.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留下学生发展的足迹[J].网络教育,2009(03).

[4]张丽娟.有效小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5]张晓峰.留下孩子成长的足迹: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实践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2008(15).

小学环保教案篇4

关键词:环境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6-01

《环境法》是普通高校环境类专业的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环境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借助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能有效实现上述目标。

1 案例教学法特色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

首先,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案例教学就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再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由老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听懂多少,掌握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且学到的都是教材中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看到案例后,首先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无形中,学生主动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要经过周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教师应该适时给以引导,促使教师加深学习与思考,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法课程条文较多,尽管最初立法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但具体在学习时,免不了还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和语言。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采取传统教法,不仅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遇到具体案例时,学生会束手无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结合所讲内容,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法律现象,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抽象法学条文理解,也开阔学生视野,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实际问题。

2 具体实施过程

2.1 展示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案例。呈现方式有多种,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再现案例效果最佳。

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充分感受案例,为后面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法》中“民事责任”时,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在屏幕上展现出以下的案例:

某甲家住二楼,楼下为一餐厅。该餐厅每天排放大量油烟致使某甲家长期无法开窗户通风,某甲家装在二楼外墙的空调散热器由于长期被油烟熏,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经环保部门检测,该餐厅油烟排放没有超过排放标准。环保部门对此纠纷进行调解,但是因餐厅坚决认为自己排放未超过标准不应赔偿而未果。

2.2 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此时此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讨论。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1)该餐厅拒绝赔偿的理由成立吗?为什么?(2)你认为,该餐厅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请具体说明。

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旁听,或者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各个小组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阐述。

2.3 概括总结

一般说来,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大都会用5~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教师总结不一定是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健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积极地肯定,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将案例与所涉及的环境法学原理及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3.1 案例收集

这是案例教学法良好开端。首先,选择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任何事件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教师选取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案例的收集都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环境民事侵权的救济、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等等。

3.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教师的训练目标不明确,听任学生自主发挥,偏离主题,那么预想结果就会达不到。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

3.3 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展开。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理工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法律基础知识较弱,因此,盲目的使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最终在讨论阶段会出现冷场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逐步掌握环境法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良平.《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探析[J].文教资料,2006(32):50-51.

[2]李宝玉.案例教学:法律教育的新范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5(8):40-44.

小学环保教案篇5

一、课程内容模块划分

该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保险学基础知识、保险分类及各个险种的功能和意义、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三个模块的划分是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差异为依据,紧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中,保险学基础知识以讲授法为主,讲解风险与风险管理、保险制度、保险合同等保险学基础知识以及保险市场各参与者,同时辅以结合时事热点的新闻视频或案例导入、启发提问、随堂习题练习和讲解、头脑风暴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主要章节课后设置了章节小测环节,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给予学生即时反馈,二是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对易错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二个模块保险分类及各个险种的功能和意义,包括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社会保险三篇。在介绍社会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内容。该模块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各个险种的功能和意义,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测评保险产品,还需要具备应用相关保险产品转移个人和家庭所面对的风险的能力。因而该环节中,除了以讲授法讲解理论知识,本人还设计了小组营销对抗赛的模拟实践环节。提前一周将小组营销对抗的题目及要求下发给对应的小组,确保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和本周的小组营销对抗赛题目相匹配,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本模块的最后一周,设置了综合应用课,精选2-3个课程中使用过的案例,利用所学的关于险种的知识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三个模块,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部分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在保险学实训软件平台上完成个人及团队实训任务,扮演保险公司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操作不同险种的投保、录单、核保、承保、保全、理赔、续保、退保等流程,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和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增进对于第一二模块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二、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

教师精选案例,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提前一周分发案例,案例正文之后会有相应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在课程中提问互动、头脑风暴、提交小组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案例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加强了课程互动,另一方面也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所使用的案例小部分来源于教材,大部分来源于新闻热点事件和本人自生活中搜集的真实案例,每年根据当年的新闻热点进行调整更新,达到70%以上的案例更新率。同时,同一个案例可以结合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案例中当事人的保障规划分析,不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综合规划。

(二)小组营销对抗赛模拟实践

在小组营销对抗赛中,10个小组分别扮演保险公司人或经纪人角色,向特定客户或者潜在客户推介保险产品,每两个小组推介同类但不同形态的产品进行相互对抗,教师对内容和营销效果进行评分,听众学员模拟客户对产品进行投票,微信公众号推广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小组成绩。该环节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提前一周将题目下发给对应的小组,小组自行利用教材、互联网、教学资源库等资源研究产品的优缺点,挖掘卖点,进行营销包装,并于下堂课进行营销展示,以此确保当周的课程理论知识和本周的小组营销对抗赛题目相匹配,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该任务的设置通过小组对抗和在线网络营销,营造模拟真实情况的保险营销环境,使学生真切体验保险营销的过程,包括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和竞品研究、产品呈现、客户关系管理、个人形象管理等,提高学生对于各险种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保险产品测评、开展保险营销的能力。

小学环保教案篇6

一、推进完美学校环境教育管理

在本学期我校确立了由校长、书记指导,行政群众及年级组长组成的环境教育指导小组,并且进行了任务合作、确立了职责。如:先生处职责是针对先生的环保行为的管理;教导处职责是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任务和选修课的展开;教科研室职责是活期展开相关环境教育教研活动;总务处职责是校园绿化及环境整治任务;团委职责是环境教育主题活动、社区活动;先生会职责是科普宣扬、及社团先生自发活动等。指导小组的建立和任务职责的确立,为我校的环境任务有序展开打下了优良的根底。

二、经过各种教育道路展开、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经过选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团、专题教育等多种教育道路培养先生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环境教育。

1、本学期经过主干教师地下课,让教师们尝试在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2、在选修课中,我校展开了数字化水质丈量选修,并且分离本课内容展开了区级课题《张桥河水质调查》获得了区epd教育案例二等奖。

3、在社团活动课中,我校成立了环保社团。本学期在全校范畴内展开了“壳牌美景方案”评选活动以及社区环保宣扬活动,收到了优良的成效。

4、同时,我校还约请贺耀荣教师在我校展开了以epd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专题的针对全校师生的专题讲座课,为全校师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引见。

三、在学科渗透的同时做好宣扬教育

本学期,我校以“绿色生命”为主题展开了环境、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月。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从十一月不断延伸到十二月,包含了讲座、主题班会、黑板报、社区活动、电子小报制造、学问比赛等方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先生参与率到达100,在我校校园全体环保氛围的建立中起到了优良的成效。

1、讲座中有贺教师做的epd专题讲座、有心思健康专家张教授的专题讲座,为先生提供了很好的进修平台。

2、11月18日,利用学校关闭日契机,展开了以“绿色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在班级里建立环保氛围。

3、在活动月时期展开班级绿色黑板报评选活动,以及电子小报制造活动,使环保氛围愈加浓厚。

4、同时,在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间展开了环保学问比赛,同窗们怀着极大的兴味参与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不只加强了先生们的环保义务心,也让大家学到了更多的环保学问。

四、不忘进行校园环境建立

总务处在年进行了学校三层花园的改建工程,并且在学校范畴内进行绿化建立任务,经过不懈努力在年中旬,我校被评为了区无烟学校,并荣获了市级绿化合格学校。这些成绩的获得都是和学校各部门同心协力是密不可分的。

五、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成果

同时,我校在环境教育任务中也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朱美兰教师的教育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先生环保认识的培养》在年epd教育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曹里教师的选修课案例《浅谈环保课的设想》获得年epd教育案例评选二等奖。同时,我校先生的一些环保论文习作也被收入了我校本人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走进柳江》当中。

小学环保教案篇7

1、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

2、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3、关爱自然,确立环保意识,并愿意保护环境。

二、教学设想:

1、丰富经验形成价值观。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2、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知识自我建构,道德认知得到内化,道德情感得到培养,道德意志得到锻炼,道德行为得到训练,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3、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关注社会,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具准备:

1、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报刊;2、有关的教学媒体及资料;3、电脑网络。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引趣激情。

1、学生在课前已了解了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状况,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状况并感受,哪些环境你喜欢?哪些环境你不喜欢?为什么?

2、学生回答后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在这篇课文(板书:11、保护环境)的学习中来讨论。

3、学生提出问题后整理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能保持优美的环境,而某些地方却不能保持呢?为什么环境污染会那么严重?社会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保护环境?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有多严重?现在国家对环境整治有哪些措施?面对这些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二)探究问题,体验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这些问题,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四人小组共同分析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各小组探究后汇报结果,全班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去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有的可以从课外书刊以及电脑网络中寻找答案,有的需要去社会进行观察、实践、调查、访问……)

3、学生以合作小组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究,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探索答案,多角度寻求方法,多途径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明理导行。

经过合作小组的协作探究,最后在班级中汇报、反馈,解决问题,明白道理(保护环境十分重要——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会制造环境污染;人类要珍惜地球资源……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水污染和用水的极大浪费;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沙化……现在国家对环境整治的措施——农村改水、改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从而指导行为(天天环保,从小事做起——随手关闭水龙头;不乱扔废弃物;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以问题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学生的道德内化打下基础。

这属于“问题体系”中第五层次的练习。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学生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潜意识中已对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学习兴趣,激起了环保意识,激起了情感,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操作、观察、调查、访问、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感觉“合作学习”的乐趣,感悟道德观念,能动地、创造性地理解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指导学生行为。

多元智能作业设计:

小学环保教案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47-0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下简称环境资源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二级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等特点,[注1]另外这门学科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不像民法、刑法等部门法那样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环境资源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选择显得极为重要。从目前环境资源法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因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弊端,结合笔者多年的环境资源法学教学实践,对环境资源法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改革常规的教学内容。

一般认为,法学是一门古老的社会学科,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法律作为一种制度方式,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架构。但是,作为问题导向的学科,法学本身几乎没有特殊的研究方法,它的大部分工具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来的。法律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中吸取大量养分,并以多种形式对这些学科进行反哺。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交叉性的法学学科,它是环境科学与法学的有机结合。秉承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特征,[1]环境资源法学也显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四个特征:第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性,它既保护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第二,内容的综合性。从环境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所涉及的方面看,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贸易、交通以致国际交往等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很难找到与环境保护无任何关系的人类活动。第三,规范的技术性。通常运用大量的技术规范,如环境标准、操作流程、污染控制工艺技术等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性是环境资源法最主要的特征。第四,社会公益性。目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物种锐减、荒漠化和水资源紧缺等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

环境资源法的这一学科特征,要求环境资源法的讲授和学习必须摆脱狭隘的纯专业学科视角,教学中除了需要讲授环境资源法的概念、体系、发展沿革以及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法律责任等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应用其他部门法的基础知识,如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等相关的理论来分析环境资源法律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此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问题,教学的视角经常会延伸到自然、动物、植物、全球、生态等广泛的领域。通过加强环境资源法教学中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引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仅停留在肤浅的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上。此外,环境资源法的教学还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授课对象来具体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在环境资源法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我国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在法学教学的课堂讲授中,教师以概念、理论、原则等为讲授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缺乏互动的情况比较常见,就学生而言,被动获取知识多,主动思考问题少;以记忆为终结的结果多,以理解运用为终结的结果少。

针对这一问题,在环境资源法教学中,可适当采取以下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1.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就一些关键知识点随时提出问题,请学生在经过短暂思考后作答,这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具体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纳性提问等,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避免只有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就有关知识或典型案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与创新教学、全真模拟为特征的创新教学方法。此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一些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引入到学校课堂,对其教学效果展开探索。[2]环境资源法学课程中许多与实务相联系的部分,如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章节可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课堂中引入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更好结合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适当缩小课堂人数

采取小班上课制度,以60人左右为限,开展课堂教学。在采用开放式、案例式教学中,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问题、案例;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演绎方式,得出结论。班级规模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充分兼顾每一位学生。

总之,教学过程既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还是认识过程与知识掌握过程的统一,[3]因而应当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控制者,而是“平等者中的首席”。[4]

三、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强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洞察力。学生不仅能获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而且能逐渐体验法律的思维方法在案件分析处理中的具体运用。

环境资源法的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将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关键。在选取案例时,切不可人为简化案例情境,剔除其他部门法学的相关知识,仅从本学科的知识点入手进行案例分析。如作者在环境资源法的本科课堂上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将典型的、真实的“圆明园防渗事件”引入课堂,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圆明园防渗膜”是一起典型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件,它引发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理念和目标的冲突,同时涉及环境综合管理与环境信息公开等相关部门和科学前沿领域,凸显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水资源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所在,也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的具体表现。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有了具体的认知。更让作者意想不到的是,课堂上学生们针对“圆明园防渗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建设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如生态优先原则、维持水自然循环原则、人为干扰最小原则、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共赢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提出,对解决我国的水资源危机、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以及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都将起到很好的促动作用。[5]此外,教师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时,应着重对案件的分析方法、案件的切入点和争辩点进行剖析,而不应只停留在对案件结果的分析上面。[6]

总之,环境资源法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等方面探寻环境资源法教学改革的路径。唯有此,环境资源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

注 释

1 新兴性体现在环境资源法需要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理论,因为其尚未形成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从环境资源法形成的基础看,综合性体现在环境资源法是以法学和环境科学为基础,是邻近诸部门法和有关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交叉性和边缘性又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法律,涉及较多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联系日渐紧密。

参考文献

1 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 蔡 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06)

3 〔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钟启泉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6~248

4 〔美〕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的课程观(王红宇译)[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238

5 乔 刚.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管见[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9)

上一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范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