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故事范文

时间:2023-12-07 02:04:42

正能量故事

正能量故事篇1

总制片人杨新刚告诉《综艺报》,节目每一季的收视率和话题性都在升高,CSM媒介研究全国网显示,第三季第一期收视率1.879%,收视份额5.542%,全国同时段第一,截至发稿日,微博#等着我#话题阅读量26亿,话题讨论量407.3万,官微粉丝205万。

“我一直觉得《等着我》是一个平台,而不是舞台,因为节目只是冰山一角,平台还包括网站、热线和志愿者服务等,目前已经有30多万人到平台上报名,这是节目的力量,节目起到了为平台宣传的效果。”杨新刚介绍,《等着我》以官网为基础,聚合部委、明星、专家、志愿者以及全媒体等寻人力量,搭建全方位的权威“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帮助人们找回失散已久的故人,自2014年开播以来已经帮助1100个家庭、10000人找到了失散的亲人。

充分筹备挖掘 力求真实呈现

马智超告诉《综艺报》,节目筹备阶段花费精力较多。导演组需要亲自了解求助者的经历,有时甚至需要到求助者家中走访、实地了解,然后筛选适合节目的故事。“每天要在热线电话中筛选几十个议题,再打电话回访。”以瓷娃娃宋冰心的故事为例,从挖掘到最终播出,历时近三个月,而这已经是推进比较快的了。

议题确定后,节目组会进行群采,“届时所有导演、制片人会坐在一起,再跟求助者沟通”,杨新刚表示,不同人的不同视角有助于梳理求助者的经历,发掘更多想法。马智超认为,和导演、制片人一起讨论后,很多想法会得到升华,“有时候我会沉溺于求助者的故事,通过讨论,会提炼出其中的闪光点,使其更具有社会性。”

比如4月9日播出的节目,已经被解救回家的弟弟无法融入亲生父母的家庭中,节目组没有将重点放在弟弟与姐姐、母亲的重逢,而是放到被解救的拐卖儿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与修复这一社会性话题上。

虽然反复采访和策划,但是节目组却坚持求助者故事的真实性,不会为了煽情、感人而进行艺术加工,“在涉及到一些不太适合节目展示的部分时我们会有所取舍,但绝不会伪造或添加任何情节”杨新刚表示。瓷娃娃宋冰心的故事就弱化了她丈夫的一些描述,“她的婚姻故事虽然可能引发收视爆点,但是我们做节目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传递正能量。”

马智超告诉《综艺报》,和受访者密集聊天不仅是为了了解更多的故事细节,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导演组的成员都具备心理学知识基础,“因为大多数求助者都有心理创伤,有的人会说真话,有的人会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而说假话,所以我们要加以辨别。”

“做《等着我》的导演心理素质过硬是第一位的,因为求助者可能突然就不来了,被寻方也可能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明明找到了却不来,这时候导演就要去劝说、调解,还有的求助者一上台就紧张,导演也要进行心理舒压。”

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张国飞表示,“《等着我》并不刻意去‘秀’什么,也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节目手段是最简单的,技术也是最基本的。我觉得这档节目不用过多技巧处理、不需要更多渲染,就已经足够了,因为它呈现的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等,渲染太多对这种真挚、朴实、浓烈的情感反而是一种伤害。”

节目模式升级 建立公益生态圈

《等着我》第三季增加了原创配乐,“音乐全部由上海音乐钢琴师罗威原创并现场演奏,这对节目气质有很大提升”。除了节目本身,节目的目标格局也一直在更新和升级。

杨新刚介绍,《等着我》三季经历了做故事、做人物、做正能量精神三个阶段,“1.0版本的目标就是做故事,把故事讲得圆满一点,让大家听后有感触;到2.0版本,我们忽然意识到很多寻亲故事是相似的,不同的人物才更具闪光点;3.0版本对人物的深挖没有停止,但是我们更希望挖掘每个人身上的坚持。”

第三季的主要目标是发掘人物身上的正能量,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感染观众,杨新刚表示,“人们在经历曲折后,依然积极面对生活,我们希望传达出这样的正能量。”

《等着我》总导演梁爽表示,“第三季节目的受众有所变化,不局限于寻人的人群,也不局限于中年人群,节目的受众已经辐射到我们身边的大部分普通人。”

张国飞表示,“《等著我》节目诞生之前, 大家争论最多的是“寻人真的是大众需求”吗?其实大多数观众并没有寻人的需求,也不会成为被寻找的对象。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各种各样的情感背后,都会有难以割舍的人。观众看别人寻人的故事,是在看故事背后隐藏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性的真善美、人情的美好和温暖,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最渴望的需求。所以,《等着我》有深刻的全民情感共鸣。”

当被问到,节目案例数量有限,是否会有很多求助无暇顾及时,杨新刚告诉《综艺报》,《等着我》这个节目只是一个窗口,就像“广告”,目的是让更多人加入到《等着我》的公益平台中来,“这个平台绝对不止现场看到的那几个嘉宾,目前公益平台有30万求助者报名,志愿者20多万人,并且队伍还在扩大中。只要有人在网站上发出求助信息,志愿者就会及时地去帮助他们。”

目前,《等着我》和公安部打拐办、启东警务群以及“宝贝回家”公益组织深度合作,志愿者由“宝贝回家”公益组织统一管理,“节目导演组只有十几个导演,没办法一对一地去帮助那么多人,所以需要合作”。“宝贝回家”公益组织有自己的管理群,救助行动通过管理员向全国各地志愿者群,“比如说广东有一个求助案例,广东当地的志愿者谁离的近谁就直接赶过去,有时甚至‘自掏腰包’。”

《等着我》节目组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主持人舒冬回忆,“经常在几天内飞五六个地方去寻找、调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临时开车赶去安徽亳州,我和一位摄像大哥轮流开车,第二天凌晨六点抵达,紧接着和当地公安干警会合,休息不到3小时就马上开始工作。”

正能量故事篇2

关键词:交通事故交通波消散模型

0引言

交通波理论是交通流理论[1]的一个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流的波动特性及影响分析。在城市交通中,出现交通事故后常常会引起事故路段的车辆排队,产生交通阻塞,甚至影响相邻路段[2]。交通波理论中的各种基本模型常用于计算信号交叉口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因此,结合交通流理论正确分析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路段的车辆排队长度及集结和消散过程,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指挥行车提供理论根据[3]。

1交通事故对道路行车的影响

交通事故对道路行车造成的影响,不仅跟事故本身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事故发生的地点与时间有密切关系。为简单起见,将本文讨论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视为相同。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根据车速、流量、密度将公路基本路段的服务水平分为A、B、C、D、E、F六个等级,事故发生在不同的服务等级条件下对车流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A、B、C服务水平条件下车流比较稳定,密度较小,若发生事故,尽管在其附近地区的服务水平会下降,但造成的影响会很快消除,交通流能迅速恢复原有服务水平。但在D、E服务水平条件下交通流处于不稳定阶段,车流密度较大。交通流量达到或接近路段的通行能力,任何交通流的干扰和事故都会引起严重的道路堵塞,造成后续车辆的停驶,形成很长的车辆排队。而F级服务水平则是出现阻塞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服务等级,这里不给予考虑。

从交通事故发生到事故消除,这期间由于部分车道被出事车辆所占用,因此该路段的通行能力下降。在D、E级服务水平条件下,上游交通需求量已经接近或达到该路段的通行能力,任何交通流的干扰都会引起后面车辆的排队。即当上游交通需求量大于路段现行通行能力时,就会形成排队。当事故解除以后,路段通行能力有所回升,此时排队仍然存在,所以根据流量密度关系,此时的通行能力还达不到该路段原有通行能力。当排队彻底消散以后, 通行能力恢复到原有水平,该路段恢复正常行车。

综上所述,在 D、E 级服务水平条件下出现交通事故对正常行车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现仅对 D、E 级服务水平条件下的排队现象进行分析。

2车流波动理论

列队行驶的车辆在瓶颈路段入口处减缓车速陆续排队而集结成密度高的队列,它所体现的车流波称为集结波;通过瓶颈路段后,排队的车辆又陆续启动而疏散成一列具有适当密度的车队,它所体现的车流波称为疏散波。交通流中两种不同密度部分的分界面经过一辆辆车向车队后部传动的现象称为交通流的波动。集结波和疏散波统称为集散波,波速W的计算公式为:

(1-1)

式中: ――集散波的波速;

和 ――前后两种车流状态的流量;

和 ――前后两种车流状态的密度;

和 ――前后两种车流状态的速度;

如果车流前后两行驶状态的流量和密度非常接近,则式(1-1)可演化为:

(1-2)

这个公式是微弱波的波速公式,即车流中传播小紊流的速度公式。

在流量―密度关系相关曲线上,集散波的波速就是割线的斜率,微弱波的波速就是切线的斜率。当车流从低密度低流量的A状态转化到高密度高流量的B状态时,W>0即波与交通流的运动方向相同;当车流从低流量高密度的C状态转变到高流量低密度的B状态时,W

3用车流波动理论分析车流排队及消散的过程

3.1用车流波动理论分析交通事故过程

假设上游交通需求量大于事发路段现有通行能力,到达车流在事故地点陆续减慢速度甚至停车而集结成密度较高的队列,事故解除后,由于路段通行能力的恢复,排队车辆又陆续加速[4]而疏散成一列具有适当密度的车队,车流中两种不同密度部分的分界面经过一辆辆车向车队后部传播的现象,称为车流波动。

从事故发生至事故解除期间,上游车流由高速低密的畅通状态转变为低速高密的拥挤状态,从而形成集结波,波面以一定的速度向车队的后方传播;事故解除后,除了集结波继续向车队后方传播外,在车队的前方又形成了消散波,波面同样向车队后方传播。当消散波的速度大于集结波的速度时排队消散终能完成。

根据交通流模型可知,交通量Q、行车速度v、车流密度K三者的关系为:

(1-3)

格林希尔茨提出了速度-密度线性关系模型:

(1-4)

式中: 为畅行速度,即车流密度为零时,车辆的最大速度; 为阻塞密度,即车流密集到所有车辆无法移动时的密度。

3.2交通事故发生后排队长及消散时间的计算

事故发生时堵塞了部分车道,该路段通行能力下降 ;相应密度上升 ;交通事故处理所需时间为 ;事故解除后到车队消散前通行能力回升为 ;车流密度相应地下降为 。路段上游交通需求流量为 、 、……;持续时间为 、 、……;相应车流密度为 、 、……。

图1-1车流波动传播图

图1-1为事故后一队n辆车的运行状态变化图。用车流波动理论进行求解。

图中每条曲线表示一辆车运行的时间-空间轨迹。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与事故点的相对位置,原点O表示事故发生点,纵轴的负半轴表示事故点的上游,正半轴表示事故点的下游,虚线OA、AB表示集结波,CB表示消散波,其斜率的绝对值表示波速,斜率的正负号表示波传播的方向。两波相遇的时间为T,当集结波与消散波在T>0的范围内有交点时,表示车队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消散,否则不能消散。

首先假设两波相遇之前该路段需求流量始终为 ,OA与CB相交处表示排队向上游延伸达到的最远处[5],设两波相遇时的时间为T,集结波波速为 ,消散波波速为 ,则根据两波相遇时波传播的距离相等这一关系可知:

(1-5)

其中: ,

则:(1-6)

若 ,则说明在车队消散之前该路段上游需求流量发生了变化,需求流量变为 ,相应的密度变为 ,所以(1-7)式改写为:

(1-7)

其中:

则: (1-8)

根据公式:(1-9)

可解出本次事故引起的排队长。

由图1-1可知车队消散时间为:

(其中: 为路段通行能力为 时的行车速度, )

即可得出在发生事故情况下的排队长度和消散时间。

4 总结语

本文用交通波理论对在发生交通事故且道路服务水平较差的情况下引起的排队长度和消散时间进行了讨论,而要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指挥行车提供更好的理论根据,还应继续深入研究在采取干预措施后的交通流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殿海.交通流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王炜,过秀成. 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杨佩昆,张树升. 交通管理与控制[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4] 杨少辉,马林,王殿海,陈莎.城市快速路停车波模型修正[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7

[5] 张存保,杨晓光,严新平. 基于浮动车的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判别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30(6):97329751

正能量故事篇3

[关键词]变压器 绝缘事故 分析 防范

1.绝缘事故概况

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越来越多的大容量变压器进网运行,一量造成变压器故障,将影响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大型变压器的停运和修复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掌握变压器绝缘受哪些因素影响,会造成变压器损坏,对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有一定的好处,使变压器长期在受控状态下运行,避免造成变压器损坏,对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1变压器的绝缘事故的分类

变压器的绝缘事故一般分为以下4类:

1.1.1绕组绝缘事故:指主绝缘、匝绝缘、段间绝缘、引线绝缘以及端绝缘等放电、烧损,引起的绝缘事故。

1.1.2套管绝缘事故。指套管内部绝缘放电引起绝缘损坏,甚至瓷套爆炸。还包括套管外绝缘的沿面放电和空气间隙的击穿。

1.1.3分接开关绝缘事故。主要是指由于切换开关油室内油的绝缘强度严重下降,在切换分接时不能灭弧,引起有载分接开关烧毁。另外还有无励磁分接开关和有载分接开关裸露的导体之间放电,引起相间、相对地或级间短路的事故。

1.1.4铁心绝缘事故。指铁心的硅钢片对地绝缘损坏,引起铁心多点接地。另指铁心的框架连接点间的绝缘损坏,产生环流引起局部过热故障。

上述4类事故中,绕组绝缘事故的危害最大。

1.2变压器绝缘事故根本原因

为分析变压器绝缘事故的根本原因,把作用在绝缘上的电场强度,分为作用电场强度(简称作用场强)和耐受电场强度(简称耐受场强)。作用场又可分为雷电冲击作用场强,操作冲击作用场强和工频作用场强。对这三种类型作用场强不同的绝缘成分有各自的耐受场强。但其共同点是作用场强大于耐受场强,便要出绝缘事故。按作用场强和耐受场强的抗衡关系可分为3种形势:

1.2.1作用场强过高。如110kV和220kV降压变压器的第三绕组(10kV或35kV绕组)在雷击时出现作用场强高于变压器本身的正常耐受场强,引起雷击损坏的绝缘事故。这种原因的事故每年都有发生。占总的绕组绝缘事故比率约为百分之几。

1.2.2作用场强过高加上耐受场强下降。如有的变压器在操作时绝缘损坏,解体检查发现,绝缘有受潮现象。雷电冲击对油纸绝缘中的水分不如操作冲击敏感。所以这种原因的事故不多,占总的绕组绝缘事故的比率约为千分之几。

1.2.3耐受场强下降。如变压器正常运行中耐受场强下降,在正常工作电压下突然发生绝缘事故。这类绝缘事故频繁出现,占总的绕组绝缘事故的比率已超过90%。

1.3正常运行的变压器出现绝缘事故的两种方式

正常运行的变压器出现绝缘事故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突发式事故。这种事故的特点是:按现行的预防性规程进行的预防性试验合格,其他在线的监测也未发现事故的预兆。但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变压器内部突发绝缘击穿事故,继电保护动作跳闸。由于故障能量有大有小,或继电保护动作的时间有快有慢,变压器损坏的严重程度大不相同。

另一种叫垂危式故障。这种事故的特点是:预防性试验的绝缘性能试验合格,但从油中溶解气体的色谱分析发现乙炔(C2H2)。经分析确认与在绝缘部分存在放电有关。于是停电进行测量局部放电量的试验以下(简称局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放电状况异常,甚至在试验中就发生贯穿性击穿。实践表明将局放试验和其他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作出正确诊断,解体后可以找到绝缘发生不可逆损坏的故障点。

2.正常运行的变压器绝缘事故的原因分析

2.1发生绝缘事故原因分析

2.1.1制造缺陷。绝缘事故的制造缺陷说,又分“尖角毛刺”说、“金属异物”说,“颗粒含量”说。以及“绝缘缺陷”说等。所有这些说法,集中到一点是对放电机理有共识,即认为先发生局部放电,然后在正常工作电压下引起绝缘击穿事故。早先的老旧变压器,确实有过上述种种原因引起正常工作电压下的绝缘事故,而且事实证明,对放电机理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但就大型电力变压器而言,这类变压器已运行20多年,有问题早应暴露。如果至今尚未暴露,可以证明实际上已不再存在这类缺陷。上世纪80年代起,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压器都进行了局放试验。经验表明,局放试验对发现上述种种缺陷是特别有效的。因此对于出厂时局放试验合格的变压器,尤其是安装或检修后还进行过局放试验的变压器,不可能再有在正常工作电压下就足以引起绝缘事故的制造缺陷。这正是局放试验的魔力所在。

2.1.2绝缘老化。我曾经历几台变压器,由于油道堵塞,匝绝缘局部过热,引起在正常工作电压下的匝绝缘事故。实际上这是过热事故。油中气体色谱分析(简称DGA)对这类事故是能鉴定的。

我国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都是全密封结构,运行年代不长,不少长年轻载。因此一般不存在绝缘老化的问题。如果由于绝缘老化引起绝缘事故,将有明显的老化象征。对因绝缘事故解体检修的多台变压器,曾针对老化程度进行检查,都没有从老化现象中找到事故证据。绝缘老化现象是具体和明显的,有证据才能成立,否则应排除其可能性。

2.1.3油流带电。对于强油循环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在油泵开动的情况下,测量绕组的电位和泄放电流时。绕组电位高的可达几千伏,泄放电流大的超过微安级。说明油流和固体绝缘摩擦要产生静电是必然的,只是量有多少而已。这叫油流起电。但油流起电不等于“油流带电”。(通常所说的油流带电,实际指的是油流起电后引起油中放电。以下改称油流放电)。油流放电时在油中产生间歇性的电火花,局部放电测量仪可以收到信号,甚至耳朵可以听到声响。持续的油流放电将引起油中出现C2H2。此时应视为一种故障。需要说明的是由油流带电发展到油流放电是有条件的。一方面是要有足够的电量,另一方面是要形成放电的通道。例如变压器在工厂的专门试验中,从未发现过油流放电,因为内部是干净的。个别变压器在运行中发生过油流放电,少开冷却器或将内部清理后就不再放电了。由于油流放电一般发生在绕组下部,该处电位较低,而且一旦发生放电,易于发觉和处理。所以至今虽有多起油流放电的事例,但并没有引起过绝缘事故。如果认为某次工作电压下突发的绝缘事故是油流带电引起的,可以对事故变压器(事故后油未流失)或同类型变压进行试验验证。如果事前未发现油流放电现象,事后又未经试验验证,就判定事故原因,是缺乏根据的。

2.1.4广义受潮。广义受潮说认为运行中变压器内部的水分是运动的,不停地迁移和集积,在高电场区域集积一定水分之后,便在正常工作电压迸发绝缘事故。

2.2水分对油绝缘的危害性

2.2.1变压器内水分的动态特性。变压器内部的水分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受束缚的,一种是自由的。溶解于油中的水分可以随油流动而运动,称之为自由水。物理性吸附于固体绝缘和金属表面的水分,可以承随溶解到油中成为自由水,称之为准自由水。纸绝缘中准自由水含量以%计,而油中自由水以PPM计。准自由水的含量比自由水要大。例如,设纸绝缘与油的比例为1比10,当纸绝缘中准自由水为0.5%,油中自由水为10mg/L,准自由水比自由水就要多50倍。

油中自由水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纸中准自由水的含量则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变压器在运行中纸绝缘和油中的水分不停地在进行交换。

变压器在运行中油在不停地循环,变压器内的电场和温度场是不均匀的。在高电场处和低温处容易集积水分。因此随着变压器运行时间的延伸,水分在绝缘上的分布越来越不均匀,以致形成水分的局部集积。

水分局部集积的程度首先与含水量有关,对于既定的含水量,则取决于水分的吸引力和扩散力的较量。温度对水分的集积有驱散作用,而电场强度、纸纤维的极性对水分有显著的吸引力。所以,对于自由水和准自由水含量高的变压器,水分可能在高电场区域局部集积到足以引起绝缘事故的程度。

2.2.2关于受潮的形态与放电的发展过程。通常在见到侵入变压器内部的水分才认为是受潮,这是狭义的受潮概念。从广义受潮的要领出发,变压器实际受潮形态,可分为两类:

①显性受潮:显性受潮是指通常所说的“变压器受潮”。即看到油箱底部或器身上有积水,并且发现水分入侵的原因或途径。

显性受潮进入变压器的水量一般都比较多,如果直接沉淀在油箱底部,暂时对绝缘并无危害;但当水分淋到器身上,部分绝缘被浸泡透,则必然导致绝缘击穿。这种情况下的绝缘击穿机理属于热击穿,即在局部绝缘中流过传导电流,焦尔热使纸绝缘炭化后发展成贯穿性放电。因而不仅绝缘烧坏,而且导体可能发生熔化。这种事故的典型事例屡见不鲜,在分析变压器的绝缘事故时很容易取得共识。这是一种“低级的受潮事故”,现在已经越来越少。

②隐性受潮:“隐性受潮”是指事故前并未发生水分入侵,只是原有水分悄悄地在绝缘上局部集积。水分集积到足以产生局部放电时,先开始局部放电。局部放电产生气体,使放电进一步发展。但气体的产生和扩散是一个动态过程。当产气量大于扩散量,局部放电持续进行,很快发展成贯穿性击穿。如果产气量小于扩散量,则局部放电暂时停歇,待水分再次集聚,或选择其他途径再次发生局部放电。其间歇的时间因放电部位的状况不同而差别很大,有的甚至可以停歇几年。沿纸板的枝状放电是这种放电形态的典型。对于局部放电发展空间有限的场合,例如匝间绝缘下部与垫块间的油角中集积水分,一旦发生局部放电,很快导致匝绝缘或段间(饼间)绝缘击穿,形成突发性绝缘事故。前者使用适当的线检测技术,有可能发觉和防御突发事故。但对于后者,必须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防止自由水的局部集积。

3.防范措施

防止变压器在正常工作电压下的绝缘事故,一是要限止自由水和准自由水的含量,二是限止自由水的局部集积。从制造、安装、检修和运行4个环节都应采取相应措施。

3.1制造措施

设计变压器的内绝缘结构,力求工作场强均匀分布,而且尽可能的低。例如,匝间工作场强不宜大于2kV/mm。

变压器真空干燥(最好采用煤油气相干燥)后,固体绝缘中的含水量应小于0.5%,亦即达到基本上不含自由水的程度。

严格进行真空泾油。注油时变压器内可能与油接触的任何部分吸附的水分都应被清除。注入油的含水量必须小于10mg/L。请注意10mg/L意味着每m3油带进10g自由水。

3.2安装措施

变压器在安装过程中,不可能不接触大气,因此绝缘体和金属表面都会吸附大气中的水分,为了使变压器内部的水分恢复到出厂时的水平,变压器安装后必须严格进行真空干燥和真空注油。要点如下:

·用于抽真空的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管道、阀门和表计)的极限真空度必须小于10Pa。

·所有将与油接触的绝缘体和金属表面(包括片式散热器)或其他固体表面(例如下瓷套)均要在抽真空的范围之内。

·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和处理渗漏。当真空度达到实际可能的最高水平(对对最高水平的最低要求不应小于133Pa)后,必须在真空泵继续运行的条件下保持此真空度。(简称动态保持)

·真空的动态保持时间应不少于水分渗入时间。渗入时间是指开始与大气接触到与大气隔绝的全过程时间。这过程包括打开封板,进行排油或排氮气(或干燥空气)时直接进入大气的时间,还包括在油箱内封存大气的时间。

器身在大气中暴露后,不用抽真空的办法清除表面吸附水分,而就注油或打入氮气(或干燥空气),不仅不能起到清除水分的作用,而且是将表面水分往深层赶,为常温下进行真空脱水增加了困难。

在动态保持真空度的条件下,用真空滤油机注入合格的油。油中含水量应小于10mg/L。如果注入油的含水量较高,利用热油循环的办法来降低油中水分,其结果是大部分的水分被纸绝吸收,增加了纸绝缘的含水量。

3.3检修措施

当发现变压器内的水分比刚投运时有明显增多时,应看作特别重要的状态指标,必须作为状态检修的主要目的。检修时用真空干燥和真空注油的办法来清除水分,其要点与安装时的相同。但由于新变压器只是表面吸附水分,而运行中变压器的水分可能渗透到深层。因此真空的动态保持时间应不少于水分的渗出时间。水分渗出时间是指绝缘深层的水分渗透到表面所需的时间。由于变压器运作年代越久,不仅水分的含量越多,而且向内渗透越深,因此水分渗透出时间也就越长。具体到某一台变压器水分的渗出时间为多长,事先是不好确定的。只能一是依靠真空干燥过程中真空度的变化过程来判断,二是依靠真空注油后的绝缘性能试验结果来分析。例如,真空度迟迟达不到极限值,说明水分在缓慢渗出。又如真空注油后的绕组绝缘电阻和bgδ还不如检修以前,说明真空干燥的时间未超过水分的渗出时间,需要重新真空干燥和真空注油。

3.4运行维护措施

正能量故事篇4

1.琼州海峡2014年水上交通事故预测检验

1. 1建立灰色GM(1,1)模型

下表1中列出了2006年―2013年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数,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06年―2013年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数趋于平稳,整体呈现波动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大,2006与2011年是发生事故最多的年份。

根据灰色预测动态模型的原理,对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进行预测,因重大事故发生频率太低,对其预测的精确程度难以把握,故在下列预测过程中将其舍去,得到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预测模型为:(事故总数9.6571e-0.0112t)(小事故8.3755e-0.0304t)(一般事故0.9282e-0.9655t)(大事故0.5735e-0.3475t)。依据马尔科夫预测方法的基本步骤,应进行状态划分。

1.2状态划分与预测修正

由前述可知,虽然灰色预测模型的结果从整体上能够反映琼州海峡水上事故的演化规律,但是水上交通事故事是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需使用马尔可夫预测原理对灰色预测值进行修正。

原始数据的平均值为?=10件。由于样本数据较少,且根据各年份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将2006―2013年换算事故数列划分为两个状态:

θ1=[θ11,θ21]=[x(t)-0.4?,x(t)]

θ2=[θ12,θ22]=[x(t),x(t)+0.4?]

将数据汇总后可以得到如下表2:

从而得出状态转移表3:

构造一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将最后的一个状态去掉,得M1=3,M2=4,则有

而2014年琼州海峡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数的实际值为10件,经马尔科夫修正后预测精度达到了97.75%。根据预测结果,能够反应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实际情况,因此可以运用该模型对2015年琼州水上交通事故数进行预测。

2.琼州海峡2015年水上交通事故预测

前述通过对2013年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数的预测与检验已经证明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这里再利用此模型对琼州海峡2015年水上交通事故数进行相应的预测,得到马尔科夫修正值为10.78。交通事故单位不可能存在分数,因此最有可能发生件数11件,结合近几年的趋势来看,2012年为7件,2013年为9件,2014年为10件,则2015年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数可能创近年新高。

直接从统计的原始数据(见表1)来看,船舶流量在2011年增加至107.5千艘次时,事故件数达13件。船舶流量在2012年减少至96.9千艘次时,事故件数为7件。死亡或失踪人数5年来最多,达3人。说明了船舶的大型化船舶流量有一个转折点上的减少,船舶流量的减少事故件数也随着减少,但船舶的大型化一旦出现事故死亡或失踪人数会出现阶段性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需要,船舶流量会持续增长,船舶流量在2014年增加至112.6千艘次2014年时,死亡或失踪人数为0,事故件数为10件,说明船舶的大型化安全性能增加,死亡人数减少;船舶的大型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船舶流量的增长速度。目前琼州海峡的船舶往大型化方向发展,在短期内能够减少事故件数,但船舶大型化与短程运输、航道条件等不相适应的问题慢慢凸显,2015年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数可能创近年新高。因此,减少琼州海峡水上交通事故数,相关管理部门应从减少船舶会船,加强船舶定线制管理等方向进行考虑,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引进高科技的设施设备,才能更好地做好琼州海峡的安全管理。再根据琼州海峡的安全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加强琼州海峡交通安全管理的建议

(1)琼州海峡轮渡航线上有渔网、漂网等碍航物的现象,建议由海口市政府牵头,联合海事、公安和港航管理等部门,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对影响航道通航安全的养殖区予以清除。渔业主管部门加强琼州海峡的渔业捕捞作业管理,从源头把关,建立长效管制机制,确保琼州海峡通道的安全、畅通。

(2)改善通航条件。加大琼州海峡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加强港口水域的安全管理,加大对航道、锚地、港口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琼州海峡进出港航道规划建设,拓宽琼州海峡航道,提高航道建设和维护标准,在条件和能力允许范围内,提高航道通航能力,改善航道条件,加快实现航道尺寸与船舶大型化相匹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

正能量故事篇5

【关键词】 智能表 故障 原因分析

1 引言

伴随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在中国的全面实施,智能电表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对智能电表的相关功能缺乏了解,计量纠纷投诉事件逐步上升,现结合智能电表的功能特点对智能电表的故障类型及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对于减少计量纠纷和提高智能电表运行质量十分必要。

2 智能电表的功能特点

(1)误差要求全面提高:范围变宽,1级表小电流到1%,大电流10倍过载;更加严格的启动潜动要求;误差的一致性;误差变差(重复性);负荷电流升降变差;影响量的误差要求。

(2)全新的可靠性要求:引入可靠性设计验证;可靠性试验;可靠性统计管理要求。

(3)EMC指标提高:新增了两个试验项目:射频场感应的传导、衰减振荡波试验。

(4)环境要求更高:低温要求提高到-40℃,高温提高到70℃。

(5)型式的统一:每一种类型的电能表的型式都进行了统一。

(6)智能电表功能的扩展:全面推行费控功能,确保电费有效回收;全面推广分时功能,为提高用电能效服务;预留阶梯电价方案,为节能服务;多种冻结方案,实现及时回收电费;事件记录扩展较大,利于故障分析和及时处理(失压、断相、失流、掉电、全失压、电流不平衡、电压逆相序、电流逆相序、开表盖、开端钮盖、电量清零、需量清零、编程、各相过负荷等)。

3 智能电表的常见故障类型

(1)电表故障类:控制回路错误、ESAM错误、内卡初始化错误、时钟电池电压低、内部程序错误、存储器故障或损坏、时钟故障;(2)电表事件类:过载、电流严重不平衡、过压、功率因数超限、超有功需量报警事件、有功电能方向改变;(3)电表状态类:此类异常一旦发生需要在显示的循环显示的第一屏插入显示该异常代码。目前此类异常只有停电显示电池欠压、透支状态两种,但是目前这两种异常均有液晶提示符号,因此不另外定义;(4)IC卡类:认证错误、ESAM验证失败、客户编号不匹配、充值次数错误、购电超囤积、现场参数设置卡对本表已经失效、修改密钥错误等等。

4 智能表的故障类型分类

(1)智能表按故障性质分:机械故障、电子故障、工艺故障、软件故障、使用故障等。(2)智能表按故障原因分:电源故障、计量故障、费控故障、显示故障、存储故障、通信故障、主控故障、时钟故障等。

5 智能表的故障分析手段及方法

(1)故障分析手段:电压测量、电流测量、电阻测量、波形测量、短路、开路。

(2)故障分析方法:观察法、除尘法、振动法、排除法、比较法、替换法。

6 智能表的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1)显示故障:故障现象:LCD黑屏、LCD缺划、花屏、显示数据错、键显出错等。原因分析:LCD驱动片、液晶屏、轮显键显按键、背光板及相关器件故障;液晶管脚未插好或虚焊;表计受强电磁场干扰,或单片机损坏;背光灯不亮或亮度不够,背光电路焊接错误等等。

(2)计量故障:故障现象:不计量、无脉冲输出与指示、电能计量误差出错、电能计量误差超差、电压、电流有效值出错、脉冲输出与表计常数不一致、电量突变、需量计量出错等。原因分析:采样电路器件、计量芯片、脉冲驱动电路及相关器件故障;虚焊、脱焊、短路现象、线路板工艺质量;错接线、大电流;引线、端子接触不良;电源故障、主CPU故障、存储器故障、时钟故障等这些都有可能引起计量故障;还有就是表计在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造成的元器件损坏,现场运行环境恶劣造成的采格电阻值老化,电阻阻值偏移,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误差超差。

(3)电源故障:故障现象:表计上电无反应、抄表电池欠压、时钟电池欠压。原因分析:电源电路、整流滤波电路、上电复位电路、掉电检测故障、电池及相关器件故障;错接线、电池安装方向;引线、端子接触不良。

(4)主控故障:故障现象:表计上电无反应、时钟出错、报警出错、多功能输出口无输出、数据不能冻结、费率不能切换。原因分析:主CPU及、报警电路、时钟电路、多功能端输出电路及相关器件故障;主控处理模块、费率处理模块、冻结处理模块等相关软件;费率、冻结、报警等相关参数配置;引线、端子接触不良;电源故障、存储器故障。

(5)存贮故障:故障现象:事件数据乱、计量数据乱;参数乱。原因分析:EEPROM、FLASH及相关器件故障;虚焊、短路、开路;软件可靠性、寿命处理;电源故障及主CPU故障。

(6)通信故障:故障现象:不通信、单向通信。原因分析:RS485芯片、驱动光耦及电阻、红外收发电路、载波接口及相关器件故障;通信初始化、处理、自检自恢复;表地址、通信参数、权限、RS485接线。

(7)费控故障:故障现象:台体上电电流报警、继电器不跳闸、继电器不合闸、认证失败、卡操作无反应。原因分析:ESAM、继电器、驱动电路、卡接口电路及相关器件故障;费控模块软件;保电、分散因子、密钥体系、延时时间、插卡方向、大电流;引线、端子接触不良。

7 智能表的典型故障分析案例

(1)控制故障分析:1)软件流程:系统认证、发送控制命令(合闸、跳闸、保电)、规约处理、数据解密、控制处理、输出控制信号、状态指示、控制检测、异常处理;2)故障分析思路:①判断系统与电表是否通信正常?②判断系统密钥是否一致?③判断控制软件处理是否正常?④判断控制驱动电路及电源是否正常?⑤判断控制继电器是否正常?

(2)计量故障分析:1)软件流程:计量参数下载(从存储器读取计量参数并下载到计量芯片)、电测量参数读取、处理、存储、电量数据读取、处理、存储、滑差需量与最大需量计算、处理、存储、计量芯片检测与异常处理。2)故障分析思路:①判断计量脉冲输出与指示是否正常?②判断计量芯片是否正常?③判断计量取样回路是否正常?④判断计量校表参数下载是否正常?⑤判断计量与CPU接口及电源是否正常?⑥判断存储器是否正常?⑦判断计量常数是否一致?

8 结语

通过智能表的故障类型、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等研讨,熟悉智能表的故障分析方法,找出智能表故障的原因。因此加大对智能电表的质量把关,提高表计的合格率和计量准确性。

参考文献:

[1]JJG596-2012.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

正能量故事篇6

我国现行《刑法》增设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这对于依法严惩事故责任人员、确保工程质量和公共安全,意义深远。然而现行法对本罪构成之规定相对笼统,且其与相关边缘罪名之间也不完全泾渭分明,使得对本罪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也正是基于前述理由,司法实务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常遭遇左右为难之境。,笔者拟着重对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罪名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辅之典型案例,以期能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构成特征”、“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非罪及他罪的界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司法认定与处罚”等多个角度对本罪进行了论述,下面予以简要的介绍。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构成特征。依照刑法犯罪构成的理论,笔者首先廓清了本罪客体即公共安全的特征,同时对本罪对象即“工程”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其次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探讨了本罪客观方面的特征,围绕罪过形式分析了本罪主观方面的特征,,并指出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非罪及他罪的界限。,首先探讨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具体分析了本罪与一般工程安全事故、技术事故及自然事故等的异同之处;其次,对本罪与易混淆他罪的界限进行了论证,从多角度揭示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自身独具的特征。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司法认定与处罚问题。

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犯罪也会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有些变化已初露端倪。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及时围绕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动向,领会立法精神,运用基本理论,依法作出正确认定和惩处,为确保刑法预防功能和惩治功能的有效实现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工程 重大安全事故罪 构成特征 司法认定与处罚

导 言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我国现行《刑法》新增加的罪名。该法第137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对依法惩处此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因现行刑法对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规定过于笼统,与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相关罪名易于混淆,致使司法实务部门遇到此类案件时,众说纷纭,难以把握。故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构成特征、罪与非罪及他罪的界限以及审判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等进行探讨,以正确认定、惩处这一新类型犯罪。

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日益发展,基建规模与日俱增,整个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建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他们或者购买不合格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或者草率设计,或者在施工中偷工减料,或者监理不力,以致发生楼毁人亡、新楼刚建好验收就不合格的现象,给国家、集体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均将本罪的罪名确定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故司法实践中,应当以此罪名认定。

一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构成特征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与适用刑罚的具体标准。因此,要正确认定与惩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首先必须掌握其构成特征。

(一 )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客体及客观方面特征

1、客体特征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所谓“不特定”,是相对其他罪危害的“特定”而言。建设工程,无论是房屋、桥梁,还是铁路、公路,不仅本身造价高昂,而且所起的作用相当大。因此,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侵害的对象往往具有不特定性或虽然对象特定但是实际被害人为多数人的特点,即造成的危害,不是限定于特定的个人或财产。国家工程质量标准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违反标准的要求,都可能对工程带来无穷的质量隐患,而且往往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其程度。一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地危害公共安全。因此,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认真遵守工程质量标准,不仅是行业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要求。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仅限于“工程”。这里的“工程”,是指土木建筑工程和建筑业范围内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的新建、扩建及大型的建筑装修装饰活动,主要包括房屋、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桥梁、矿井、水库存、电站、通讯线路等。本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因此,这里的“工程”不应包括仅供特定的少数个人使用的营造事宜,如独门独户的私宅建设等。

2、客观方面的特征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以致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

(1)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行为人必须有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

根据现行《刑法》第96条的规定,我国刑法中所称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决定和命令。因此,就本罪中的“违反国家规定”而言,它应该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规定,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等。

何为“降低工程质量标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刑法理论界的通行见解,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应当是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以低于国家规定的工程质量标准进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当然,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工程项目的不同,各建筑单位在工程中的职责不同,降低工程质量的行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对于不同的建筑单位实施的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应当根据其在工程中的具体职责,考察其降低工程质量的事实,而不应当拘泥于具体的行为表现。

(2)构成本罪的结果要件:必须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

何为“重大安全事故”?《刑法》并未作出规定。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1989年9月30日建设部令第3号)第2条之规定,所称重大事故,系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工程倒塌或者报废、机械设备毁坏和安全设施失当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其第3条规定:重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为一级重大事故;死亡10以上,29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为二级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者重伤2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为三级重大事故;死亡2人以下,或者重伤三人以上,19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为四级重大事故。故根据上述规定,应以“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为重大安全事故的最低标准。,这里的“重大事故”,应当是指建筑工程在建设中或者交付使用后,由于达不到质量标准,导致楼房倒塌、桥梁断裂、铁路塌陷等,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故可以参照建设部的规定。

(3)承担刑事责任的要件: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必须与重大安全事故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必须与重大安全事故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但是,并没有造成重大事故,或者虽然出现了重大事故,但不是由于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所造成的,对行为人不能以犯罪论处。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 一因一果”,而更多的表现为“多因一果”。在遇到这种多因一果责任事故时,就要注意从多种原因中分析这些原因与事故是否确有因果关系。如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两个以上独立存在的原因相互合作而引起的,应认定这两个以上的原因与事故都具有因果关系。如綦江虹桥垮塌案,造成40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628万余元。虹桥的施工单位无施工资质,临时拼凑施工队伍,违规聘用无上岗证的人员在虹桥工程主要岗位负责施工,向无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的单位订购主拱钢管,设计粗糙、更改随意,工程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监理责任,与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均有因果关系,其直接责任人员均应当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予以论处。

(二)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及主观方面特征

1、主体特征

关于本罪的主体,人们的看法也不统一。有人认为:“主体是单位,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单位犯罪按双罚制处罚。”还有人认为本罪的主体是上述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笔者认为,根据《刑法》第137条的规定,本罪的主体只能是特定的单位,即只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但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本罪处罚的对象并非上述单位本身,而是直接责任人员。

2、主观方面的特征

本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于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所持的心理态度。由于我国刑法对于本罪的罪过形式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刑法理论上和审判实践中,对本罪的罪过形式以及行为人对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心理,都存在争议。

刑法理论界对于本罪的罪过形式以及行为人对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心理,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本罪主观上表现为间接故意; 有的观点认为,本罪只能是过失犯罪,但对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行为本身,则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

笔者认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的观点。理由是:

第一,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不符合实践中行为人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这一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本罪主观上对于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可能是故意的,但对于行为的故意并非是犯罪故意,只有对于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才是罪过。实践中,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并不是建设单位等的追求目的,他们的追求目的可能是降低成本,以获取超额利润或其他利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但对于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往往是持一种反对、排斥、根本不希望其发生的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态度,或者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即行为人主观上对于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是过失心理的情况是大量、普遍的存在。故将本罪的罪过形式理解为过失,与现实情况相符。

第二,认为本罪可以由过失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否定了两种罪过形式的主观恶性程度的区别,不符合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的要求。罪过形式的不同反映着行为人程度不同的主观恶性,对刑事责任有着不同的影响。

第三,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的观点不符合刑法学原理。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罪过是犯罪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罪过就不构成犯罪。作为一种犯罪的基本构成来说,其罪过形式应当只是一种,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而不应当既可以是故意又可以是过失。

综上,笔者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二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非罪及他罪的界限

(一)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非罪的界限

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准确打击刑事犯罪,做到严格执法,不枉不纵,实现刑事司法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基本前提。因此,认定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首先必须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1、区分本罪与一般工程安全事故的界限

两者都属于安全事故,主观上对事故的发生都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客观上也都具有发生事故的后果。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上述后果的,构成本罪;造成的后果尚未达到上述严重程度的,则属于一般责任事故,对此不能按犯罪处理。

2、区分本罪与技术事故、自然事故的界限

技术事故,是指由于技术条件、设备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避免的事故。对于技术事故不能以犯罪论处,否则会阻碍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自然事故,是指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自然条件所引起的事故。纯属自然事故,不构成犯罪。两者与本罪的区别在于:前者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事故的发生完全是由于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故不构成犯罪。后者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失,以致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则成立本罪。应当说,在理论上自然事故、技术事故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界限是很清楚的。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建筑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兼有一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诱发,如地震、风暴或者共振等引起建筑工程的坍塌、人员伤亡。在该种情况下,必须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工程是否有质量问题,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是否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由何单位的行为所造成的质量问题,据此来确认行为人的责任,以免使外在因素掩盖真正的犯罪事实。 (二)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易混淆他罪的界限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等犯罪同属于责任事故类犯罪,司法实践中极易混淆。笔者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与易混淆他罪之间构成要件上的差别,以严格区分与他罪的界限,正确定罪。

1、区分本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两罪在主观上都是过失,在客观上都以严重后果的发生为必要条件,都与生产有关。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也是从重大责任事故罪中分离出来的。两罪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主体不同。本罪的主体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本罪属于单位犯罪,但处罚的是直接责任人员。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该罪是自然人犯罪。(2)犯罪发生的时空范围不同。本罪发生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的过程中。而重大责任事故罪却不仅局限于此,凡是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3)客观表现不同。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两罪在客观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是由于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由工程质量本身造成的,而重大责任事故则是因违章冒险作业引起,与工程质量本身无关。

2、区分本罪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两罪都属于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责任事故犯罪,都可以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主体不同。本罪是纯正的单位犯罪,主体是特定的单位,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处罚的是直接责任人员。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包括任何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的直接责任人员。(2)客观表现不同。其一,前者违反的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规定。后者违反的则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劳动安全设施方面的规定;其二,前者只能发生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过程中。后者则可以发生在所有生产、作业活动过程中;其三,前者既可以作为方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而后者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其四,后者以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对事故隐患提出而仍不采取措施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构成要素;而前者未作此等要求。

3、区分本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从广义上说,玩忽职守罪以造成重大损失为要件,也是一种责任事故型犯罪。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客体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玩忽职守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主体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只能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属于单位犯罪 。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则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属于自然人犯罪。(3)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表现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玩忽职守罪则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职责义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并造成重大事故,可按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或者玩忽职守罪一罪从重处罚。

4、区分本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滥用职权罪也是刑法新增设的罪名,在客观方面也须具有重大损失的危害后果。两者的区别在于:(1)客体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滥用职权罪侵犯的客体则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主体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只能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属于单位犯罪 。滥用职权罪的主体则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属于自然人犯罪。(3)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表现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滥用职权罪则表现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4)主观方面不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由过失构成。滥用职权罪则一般由间接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滥用职权的行为会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司法认定与处罚

(一)、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问题

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但处罚的对象并非上述单位本身,而是上述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犯罪通常涉及多个单位,责任分散,如何确定参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犯罪的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即如何确定直接责任人员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亟待明确的问题。

依据《刑法》第137条的规定,本罪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是直接责任人员而非间接直接人员,对于间接责任人员只应酌情予以党纪、政纪处分乃至一般违法之处罚。因此,必须正确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以界定罪与非罪。按照刑法理论,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与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与重大事故的发生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的共同点是行为与结果都有联系,不同点在于这种联系是否为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换言之,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主要标准。笔者认为,本罪的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是指其实施的行为与发生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内部的成员(含聘用、雇佣的人员),包括对是否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具有决定权的领导人员以及具体实施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人员。

(二)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量刑实务问题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处罚有两个量刑档次,一是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二是后果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至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审判实践中,对被告人量刑时,应首先确定是否属“后果特别严重”,同时,要根据其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法定量刑情节,以及工作的一贯表现,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动机,主观恶性的程度,是否采取补救措施等酌定量刑情节,综合起来适用轻重不同的刑罚,以体现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合理防治犯罪的刑罚目的。其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严格掌握“后果特别严重”的标准

后果是否特别严重,是区分本罪两个量刑档次的前提。笔者认为,本罪的“后果特别严重”应当适当高于其他责任事故类犯罪。根据《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第3条的规定,达到二级重大事故,即死亡1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可以作为“后果特别严重”认定。

2、注意区分责任大小

在实践中,工程建设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诸多单位,其中有诸多必要环节,因此,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责任分散,涉及多人的行为。应当在查清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注意区分各直接责任人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分清主要责任人员和次要责任人员,以确定不同直接责任人员的罪责大小。如綦江虹桥垮塌案,被告人费上利、李孟泽、段浩、夏福林、阎珂犯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因罪责不同,分别被判处10至6年不同的徒刑。

3、正确认定被告人是否有自首情节

实践中,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责任者可能会向单位领导报告情况,但很少有主动至公安机关投案的,自动投案不明显,自首问题往往很容易被忽视。笔者认为,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被告人如果能够按照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向所在单位、政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如实报告,并听候处理,应当认为是“自动投案”,如其又能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为自首。如果事故发生后,事故原因尚未查清,或者事故原因虽已查清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被告人犯罪的证据,此时,被告人在接受司法机关调查时,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视为自首。

结束语

本文尝试着对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犯罪构成、罪名界定等相关问题作了探讨,但因篇幅所限,且本文是利用业务时间写成,所以有些问题未能深入展开。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工程建设将继续保持热火朝天的发展势头,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犯罪也会逐渐呈现相应的变化,而且有些变化已初露端倪。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及时围绕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领会立法精神,运用基本理论,依法作出正确认定和惩处,为确保刑法预防和惩治功能的有效实现作出应有的努力!

注释:

1.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3页。

2.苏惠渔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版,第274页。

【参考文献】

1.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苏惠渔主编:《犯罪与刑罚理论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版。

3.叶高峰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4.林亚刚著:《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陈孝平等著:《工程建设领域违法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

6.赵秉志主编:《刑法相邻相近罪名界定与运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欧阳涛、魏克家、刘仁文主编:《易混淆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正能量故事篇7

关键词: 继电保护;220kV;事故;处理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压等级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0kV电网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力运输网络,在电力输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态的好坏将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出现故障,对电力系统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本文在介绍继电保护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继电保护可能的事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系统检修维护提供重要帮助。

1 继电保护工作原理

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总会伴随着电流增大、电压降低以及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角等发生变化的现象,利用这些变化量来识别系统处于正常、故障等工作状态,从而实现相应的保护措施。继电保护装置是实现系统保护的硬件设施,也是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供电的基础,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它能监控系统的各种运行状态,并在故障发生后能及时地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继电保护装置由测量部分、逻辑部分和执行部分等组成,如图1所示,各部分功能如下:

1)测量部分

测量电路完成测量从被保护对象输入的有关电气量,并与已给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判断保护是否应该启动的部件。

2)逻辑部分

逻辑部分是根据测量部分输出量的大小、性质、输出的逻辑状态、出现的顺序或它们的组合,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布尔逻辑及时序逻辑关系工作,最后确定是否应该使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并将有关命令传给执行部分的部件。

3)执行部分

执行部分是根据逻辑部分传送的信号,最后完成保护装置所担负的对外操作的任务的部件。如检测到故障时,发出动作信号驱动断路器跳闸;在不正常运行时发出告警信号;在正常运行时,不产生动作信号。

继电保护装置为了完成它的任务,必须在技术上满足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四个基本要求:

1)选择性。当电力系统中的设备或线路发生短路时,其继电保护仅将故障的设备或线路从电力系统中切除,当故障设备或线路的保护或断路器拒绝动作时,应由相邻设备或线路的保护装置将故障切除。

2)速动性。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尽快地切除故障,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3)灵敏性。电气设备或线路在被保护范围内发生短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情况时,保护装置的反映能力。

4)可靠性。在保护范围内发生的故障该保护应该动作时,不应该由于它本身的缺陷而拒绝动作;而在不属于它动作的任何情况下,则应该可靠不动作。

2 220kV电网继电保护事故分析

220kV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对220kV电网进行监视各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能准确的为工作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当220kV电网系统出现故障后,继电保护装置能迅速隔离故障部分,防止事故扩大;当220kV电网系统工作异常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及时向值班人员发出报警信息,保证能快速处理异常问题。

由于我国输电系统复杂,220kV电网跨越区域广大,覆盖范围广阔,因此220kV电网容易受外部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故障,引发的故障主要是继电保护的拒动和误动,从而影响保护的速动性和可靠性。拒动是指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后,继电保护装置没用动作,没能及时的发出报警或切除故障线路或设备,失去其保护能力,没有有效的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误动是指在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故障,而继电保护装置发出错误的故障报警或保护动作信号,导致电力系统健壮性变差。这两种问题在电力系统稳定性设计时尽量避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国内电网中由于继电保护的误动、拒动事故引起的大面积停电事故时有发生,为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带来巨大危害,可能会损坏设备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严重情况下将会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防止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提高继电保护动作的准确度,是继电保护设计、维护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

220kV电网继电保护导致事故原因有:

1)元器件损坏。元器件损坏在继电保护事故中占的比例较大,可能是与器件本身质量差或老化,也可能是在维修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器件损坏,导致器件无法正常工作,发出错误的控制信号或监控信息,从而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如220kV主变重瓦斯保护继电器密封胶圈破损,瓦斯继电器受潮,重瓦斯保护误动。

2)保护设计不完善。很多继电保护设备不齐全,以及设计不合理,如动作逻辑问题考虑不全面,导致在保护运行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或安全隐患。如电厂母线保护CT绕组配置不合理,存在死区,故障时母线保护拒动。

3)外部干扰。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倒闸操作、冲击负荷等强磁干扰,容易造成保护芯片工作异常或损坏,导致事故发生。如220kV主变保护装置抗干扰能力差,导致差动保护误动。

4)隐形因素。如CT二次回路多点接地造成保护误动作或拒动作;直流回路绝缘降低,造成直流接地;电厂母差保护长期未进行定检,装置内部积尘严重,正电源与II母元件跳闸母线间绝缘降低,误动II段母线各联接元件跳闸回路。

5)人为原因。运行值班人员误操作,如误将保护重合闸把手置于“停用”位置,导致线路单相瞬时性故障时三跳不重合。另外运行人员专业知识欠缺造成问题分析与处理不当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可能会造成继电保护事故。

3 措施及对策

正能量故事篇8

关键词:施工质量项目管理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6.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8.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一般可按图4-1所示进行。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4)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

(6)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

(7)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此外,对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事故,还应进一步提出观测检查的要求。

上一篇:教育活动范文 下一篇:长征七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