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10-10 19:36:13

小学生歇后语

小学生歇后语篇1

一分钱的酱——难烩(会)

一元钱买担菜——两篮(难)

一餐吃个大胖子——谈何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块硬骨头——不好啃

一碗水泼在地上——难收拾

一脚踩在桥眼里——上下两难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才学理发就碰上个大胡子——难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小孩子上楼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烧洒——够呛

小鸡吃黄豆——够呛

无米之炊——难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从手插进染缸里——左蓝(难)右也蓝(难)

水中捞月——无处寻

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

乌龟摔在靛壳里——壳蓝(可难)

火钳子修表——没处下手

火烧辣椒——呛死人

乌龟爬泥潭——越爬越深

乌龟爬在门坎上——进退都要跌一跤

乌龟垫床脚——硬撑

水煮石头——难熬

生铁铸土地爷——硬神(撑)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丝线打结巴——难解

羊头插在篱笆上——伸首(手)容易缩首(手)难

老母猪钻篱笆——进退两难

老鼠钻牛角——步步紧

老鼠碰见猫——难逃

西山出太阳——难得

百岁养儿子——难得

地狱里活命——难见天日

竹山里试犁——寸步难行

冷锅煮雪——难溶

沙滩上行船——进退两难

两手提篮——左篮(难)右也篮(难)

苏州的蛤蟆——南蟾(难缠)

针尖上落芝麻——难顶

泥塘里滚碓臼——越滚越深

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肩膀上生疮——不敢担

岩缝里的笋——挟得紧紧的

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烂泥路上拉车——越陷越深

挂着腊肉吃斋——难熬

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香棍搭桥——难过

拳头舂辣椒——辣手

高梁秆子担水——挑不起来

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

赶鸭子上架——难呀

脑袋长瘤子——后面负担重

婆婆太多——媳妇难当

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黄鼠狼带牛铃——叮当(担当)不起

脚板上钉钉——寸步难行

鱼网里的山鸡——有翅难飞

筛子眼里夹的米——上不去也下不来

絮被上捉虱子——翻不尽

碓窝子做帽戴——顶(担)当不起

嗓子里撒把胡椒粉——够呛的

筷子搭桥——难过

筷子穿针眼——难进

榨油房里的铁圈——箍得梆梆紧

墙头上睡觉——翻不了身

鼻孔喝水——够呛

橄榄核垫台脚——横不得,竖不得

瘸子下山——这步容易下步难

骑在虎背上——即上难下

螺蛳壳里做道场——难()

癞蛤蟆垫桌子角——死撑活挨

篾匠赶场担一担——前后为篮(难)

豆腐干——压成的

河中间斩竹篙——两头不到岸

小学生歇后语篇2

舌头无根---随人转

灯草拐杖---做不得主

鸡毛遭风吹---身不由主

低个子看戏---随上人家说

洗脸手巾---老是提着

染匠下河---摆布

橱窗里的东西---任人摆布

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

砧板上的鱼---任人解剖

耕田的牛---被人牵着鼻子走

二姑娘拜年---只有你的席坐,没有你的话说

大路边上的驴---谁爱骑谁骑

大路边上的电杆---靠边站

上了套子的猴子---由人玩耍

上的猪---捆起来了

木偶戏子的脑壳---随摆

木偶表演---任人摆布

手板心的小---要你活就活,要你死就死

牛拉磨子---上了圈套()

龙灯的脑壳---任人摆布

田坎上种黄豆---靠边站

老牛死了---任剥

小学生歇后语篇3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12、竹篮打水------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猴照镜子------得意忘形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蛇吃黄鳝------比长短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年糕------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虎口拔牙------胆子大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兔的尾巴------长不了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小学生歇后语篇4

关键词:歇后语 时代特征 地域特征 行业特征 风格特征

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歇后语是汉语里流行较广、适用灵活,富有表现力的一种定型性的语言加工形式,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其结构方式和语义的表达方式很特殊,就结构方式看,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这是汉语语汇中唯一的一种。就语义的表达看,歇后语有双层意义,既有语面义,又有引申义,而前后两部分又各有各的含义,前后两部分的含义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富有幽默感。歇后语发展到今天,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广泛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各种文学和报刊杂志中,表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特征。

(一)歇后语的时代特征。歇后语在自身个体的产生或消失上体现出时代特征。歇后语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它反映的物质文化、意识形态、人的主观精神表现也是不同的,而且在词汇的气质、内涵、色彩、构成方式等方而也会与时代血脉相通。

皇帝出家――没王法(发)了

姜子牙封神――自己没位置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包公断案――脸黑心不黑

社会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很多的新鲜事物和新现象。歇后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迅速将社会现实中的情况体现在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上。随着e时代的来临,许多新的歇后语应运而生,反映了现代人的幽默和通俗,体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有浓郁现代色彩。比如: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大炮打苍蝇――小题大作

打字机上的字盘――横竖不成话

上午最后一节课――饿狼传说(电子游戏名)

今天星期六―胜利大逃亡(电影名称)

在这些歇后语中出现的事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现代歇后语中随处可见,所有这些变化,都不同程度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歇后语的地域特征。汉语方言分布复杂,方言区的社会生产不同,方言词汇的差异,同一对象表述之间的差异,一旦充当为歇后语句子中的成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西山的核桃―满仁儿;

陕西的鞋―软底儿。狗尿苔打卤子――不是好蘑菇,“狗尿苔”是东北地区一种带毒的蘑菇,其他地区的人听到这话只能是一头雾水。普通话里的“马铃薯”和“碾子”作为歇后语成分,不同地区的方言组成歇后语,其结果不同:

山药蛋下坡―滚球(山西)

土豆下坡―滚蛋(东北)

迷栩蛋下坡―滚球(河北武安),

石头碰碾子――硬碰硬

石磙碰石磙――硬碰硬,

像“马铃薯”、“碾子”一类,一旦进人不同的地区,就会形成各自的方言,其表述词汇也不尽相同,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歇后语的行业特征。歇后语产生于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口语中,人们从事的行业不同,关注的对象就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形成和使用的歇后语也不一样。如:横垄地里拉碾子――一 步一个坎;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这些歇后语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明显就带有北方农民的职业特点。双手揿到染缸里――左也蓝(难),右也蓝(难),则明显带有印染行业的特征。其他种种,如:

剃头挑子――一头热

卖瓦盆的――要一套有一套

卖瓦盆的摔跟头――乱了套

卖盐的喝开水――没味道

卖棺材的咬牙――恨人不死

当然歇后语一经产生,其他人员也是可以拿来用的,它们属于全民族的共同语。

(四)歇后语的风格特征。歇后语被称为熟语(俗语),流行于群众的口语中,因此口语色彩浓厚,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又含蓄幽默。如:老友聚会说到离休人员一年少于一年,我就说“黄鼠狼拖鸡――越拖越稀”,这黄鼠狼当然是指死神,大家大笑。有挚友看不破,拖着病体为儿孙服务,我就劝她不要“蛤蟆垫床腿――硬撑”了,她扑味一声笑了起来(子思《幽默风趣的歇后语》)。歇后语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话实际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自发创造的,从一开始它就自觉地带有劳动人民的风格。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冰糖拌黄瓜――干(甘)脆

这些歇后语的前一部分不少是描绘现实生活的事物,材料来源涉及到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神和各种器物,也都是劳动人民特别热悉的,与他们的生产生话息息相关的,因此幽默生动的口语特征明显。

参考文献:

1.粟长生,浅析歇后语的起源及其社会特征,《时代文学》2007.2

2.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龙岩师专学报》2004.4

小学生歇后语篇5

关键词:歇后语 以生为本

歇后语是由广大的劳动人民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用质朴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很艺术地表现出来。在教学歇后语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切实了解歇后语的来历及其特点。然后,我设计了运用歇后语说话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在句子中运用歇后语,能让句子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养成主动运用语言的好习惯。

我的最初设计是直接放手给学生,不提供歇后语,学生可任选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歇后语说话。这样的设计看上去体现了生本理念,给学生的自主性很大,但我却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发言者。原因是,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所接触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歇后语说话和听到含有歇后语的句子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句子。没有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又怎么可能用歇后语说出准确的话语呢?这样设计放的过度,学生反而感觉没有目标,漫无边际,难度更大,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的第一次修改是出示几个歇后语和相应的语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填空。

语境一:六一联欢会上,同学们吹拉弹唱,真是 。

语境二:你能把跟头翻得那么好,可真是

语境三:老师走进教室,我看着她手中的试卷,心里像 。

1.飞机上吊水瓶——高水平;

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温度计掉进冰箱——直线下降;

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个设计是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引路,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歇后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语境三:老师走进教室,我看着她手中的试卷,心里像 ”,我预设的答案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结果却出现了意外:学生有两种填法,有的选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用了“温度计掉进冰箱——直线下降”。问其原因,前者说是因为不知会考得怎么样,心里不安;后者说因为感觉考得不好,心里难过。我不禁一喜,都对呀,同样的语境,不同的歇后语可以表达不一样的感受,这不正体现出歇后语的妙用吗?

于是,我再次修改设计。

师:同学们,每当考试结束后,老师拿着已批阅完的试卷走进教室,要公布成绩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来,看歇后语填空,你会选哪一个?

语境:老师走进教室,我看着她手中的试卷,心里像 。

1.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温度计掉进冰箱——直线下降;

3.三把钥匙挂胸膛——开心开心真开心。

学生交流。

师小结:同样的事情,心情不一样,选择的歇后语也不同,可都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这就是歇后语的妙用。

这一次我想到了第三种情况,那就是“考得好,开心”,于是便增加了“三把钥匙挂胸膛——开心开心真开心”这个歇后语。选择之前,我先与学生交流,使其走进创设的情境,体会自己当时的心理,然后选择歇后语,并说出理由。不同心理的学生选用的歇后语是不一样,但都恰当、巧妙地体现了自己的心情,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歇后语的妙用。

歇后语的教学可谓一波三折,结果却是曲径通幽。可见,真正的以生为本,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走进学生的世界,考虑学生的实际,通过巧妙的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感悟,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更加精彩。

小学生歇后语篇6

高艳茹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河南 濮阳 457099)

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内容,这些要求记忆的内容无外乎古今名诗词、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成语词语、谚语、对联、歇后语等几种类型。对这几类内容的教学,大多的老师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依然走不出课本,就事论事。即课本中安排10个成语,老师就教10个成语,课本上安排5条歇后语,老师就教5条歇后语,安排3组对联,老师就绝不交给4组。这样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符合新课程标准呢?我想现在的语文教材之所以将原来的“积累与应用”改为现在的“回顾?拓展”,将“读读背背”改为“日积月累”,就是为了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掌握语文。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计具有一定高度的引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日积月累”所安排的内容,并不全是要求小学生必须弄懂的知识范畴,例如:古诗词、古名句和一些格言警句等等,之所以要安排是要实现语文教学应“重积累、重应用、重感悟、重整体把握”的指导思想,教学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类的归整,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要实现这一思想,老师具有一定高度的引导语,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引导学生居高临下的去俯视这类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如:第一次让积累《词》这种文体,为了使学生对之感悟更深一些,就必须站在“词”这一类知识的高度设计引导语,以对学生进行该类知识的启蒙教育。老师可这样引导:“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上,唐诗和宋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写下了许多永垂千古的诗篇;而宋代的著名的此人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也同样在我国文学史上功不可没,他们所写的词与唐诗一样流芳千古,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就要来读一首词,大家读后,一定回别有一番感受的!”这样的岛屿会使学生跳出学一首词的小圈子,其思维的角度一下子站在了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随即有了居高临下质感,由此,其学习的过程也由原来狭隘的背诵而上升到一种感悟和领会的境界。

二、指导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管积累什么,我们应该清楚其目的不只是掌握这一点或几点知识上,而是让学生瞄准这一类,并通过积累,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印象,并对其特点从整体上有所感悟。所以不关事成语、对联、古诗词、格言警句、古诗文名句还是歇后语,都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且有弄懂乐的相关内容。比如:第五册回顾?拓展四中要积累的歇后语只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六条歇后语,而在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歇后语还远远不止这些,更不是只有这六条歇后语值得积累。再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老师就要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常用的、生动有趣的、自己又弄得懂的、脍炙人口的歇后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以使学生获得对此类只是最大的感悟。

三、引导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维持学生学习情感

当学生各自发挥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资料后,为了弥补他们拥有资源和搜集资料的差异之不足,可引导他们在小组内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可以摆出来,可以说出来,可以诵读出来,也可以演出来,甚至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促使各自获得的资料得到较充分的交流。通过这样近距离的交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启迪和情感激励,进而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资源共享和合作竞争的精神,为下一环节上好活动课埋下伏笔。

活动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是教学“日积月累”这类内容最常见的课型,引导学生上好活动课,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在活动课上,可采用“接龙”的形式,比赛谁积累的成语多;可以采用“擂台赛”的形式,比赛谁背的“格言警句”多;也可采用“小组对抗赛”的形式,比赛谁背的古今诗句多等等。这种形式,都会使“日积月累”活动课上的有声有色,趣味盎然。

四、把学生引入良性循环圈,使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

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如果能将积累到的知识随即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乐意去广泛积累。比如:在积累歇后语活动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安排的六条歇后语弄懂了会用了,还引导学生把课下搜集的自己喜欢的歇后语也都积累起来,同学们个个非常积极,热火朝天,当学生积累歇后语的热情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老师话锋一转,进行引导,“同学们,大家搜集并背会了这么多的歇后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大家积累的这些歇后语都很有意思的,如果能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把他们用上,那才好呢!你的话语就幽默了,文章也会一下子变生动引人。要不要试一试?”老师的这种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小手马上举成小树林。有的说:“在语文课上,老师想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可是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大家都不敢举手,我一看要冷场了,怕老师难堪,就勇敢的举起手来,我朗读完毕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我的朗读水平。真是黄鼠狼掀门帘——露了一小手。”有的说:“有一天,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去想我们班的数学小博士请教,可她把脸一仰不悦的说:哎呀!这么容易的题还用讲?你还是会去想想吧!当时我真是“熟透了的柿子——弄了个大红脸。”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就不由自主的嘟囔了一句“哼,二郎神放屁——你神气什么啊!”于是我下定决心独立思考,经过努力我终于把这道题做出来了。”……此外老师还把这些口头上进行的歇后语运用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积累与应用训练,不仅扩大了学生积累的知识范围,开阔了视野尤其把日积月累这样的的很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练习形式,转化成了一种灵活多变,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的练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种更加促使学生热爱歇后语的作用力,促使其更加广泛的进行积累。

小学生歇后语篇7

摘要 歇后语是一种民族性极强的、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堪称民族瑰宝。关于其前、后两部分关系类型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经过仔细筛选和整理,本文指出,除了最具权威的“引”与“注”一说之外,尚有许多不乏洞察力的见解。比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参照点结构的不同可以诱发歇后语语义指向上的域内/域际转移与腾挪,然后得以历练、沉淀。接着本文以此为契机,探讨了歇后语在实况语境中整体输出时用来调节言辞力度、烘托修辞效果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歇后语 符号学视角 参照点模式 规约含义 语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显得十分自然贴切,通常情况下,只说出前半部分,而“歇”去后半部分,故称之为歇后语。它是坊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具备“俏皮”特征的话语系列。其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仅限于说明与被说明的纽带关系,尚有谜面与谜底、譬喻与解喻之说。准确地讲,这种歇后语是汉语中纯粹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俗语(温端政 2000:20)。

二 符号的认知解析

1 前言后“意”

按照符号学的观点,尽管上面所提及的分类的标准及结局各异,它们仍共享同一个语义结构特征,即其前文可视为能指,后文可视为所指。但歇后语的前后语符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能指和所指的常规界定。其能指并不是其所指的本意所在,其所指也不是其能指的字面外延。其实它的后文是其前文的含义。研究含义,就是研究语言体系中从内容形式和内容实体关系扩展出去的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之间的超符号关系(熊学亮 1999:5)。含义与语言符号的信息超载部分等同。

俞建梁(2007)强调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寺里起火――妙(庙)哉(灾)”说的是由于寺庙里起了大火,结果给寺庙带来了灾难,经过谐音的处理来比喻对某事的赞叹或幸灾乐祸。这是前因后果的典范实例。但也有前果后因的,如,“杂货铺缺货――没进布(步)”。由于因果关系的整合常常是社会习俗的主要理据,其注语的含义便具有规约性。

2 前参后照

采纳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探讨歇后语时,我们不得不依次援引下列概念:转喻和隐喻、背景和图形以及参照点结构。

歇后语的规约含义通常是转喻和隐喻共同起作用获得的。转喻就是通过某一事物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较模糊的部分。隐喻是将某一个概念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简单地说,转喻投射是具有认知域内部的特征,而隐喻投射则具有认知域外部的特征(张辉 2003:49)。以“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为例,我们可以做进一步说明。首先最为凸显的动作――抓耳挠腮经域内操作转喻映射猴子辣得不得了,即其字面意义,然后转喻映射后的语义又作为来源域以隐喻的方式经多次域外操作运用到与猴子无关的他项概念域上,最终获得其抽象意义――形容人慌乱、干着急没办法(目标域)。如此形成的歇后语概念一旦形成常规图式,其内部张力就会得以凝结,结果造成隐喻褪色。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可为背景,后半部分则是图形,是注意的焦点,突显的聚焦成分。图形与背景在大脑的认知中无法以同等程度共现。Langacker(2004:169―179)就此提出“参照点模式”,用以描述讲话人选择某一工具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令其去激活受话人的概念系统中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目标概念。前者叫做参照点,后者称为目标点。参照点能力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人们通常在日常活动中无意识地反复运用它来构造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这个视角来重新认识歇后语时,我们就会发现每次短兵相接时它的形式都可诠释为参照点(前半部分)加目标点(后半部分)。前言、后语间竖起一座元语言式的、具有悬垂状外观的越层构架,在合作方式上隶属于一种超常规的越轨搭档。就像冉永平和张新红(2007:137)所说,对后语来说,前言起到了一种引导、描写工具的作用,发挥了一种元语言的功能。对前言来说,后语注释、评论了前者的含义,又是前者的元语言。前半部分总是负担起参照点的重任,行使初始参照点的权限,以便说话人如期与后半部分建立心理接触。随着话局中视角的转换,后半部分又会代替前者继任参照点一职,与终端语境结构(目标点)形成前“引”后“注”的格局。也就是说,在歇后语的反复运用中参照能力显现出一种线性递归特征。参照点从“引”到“注”,分别对应前文所述的转喻和隐喻投射,使歇后语的真正意图依赖临时性的浮现结构得以输出。长此以往,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便在中间投射或最大投射的经常光顾下投入常规链接的怀抱。总之,是参照点结构的不同诱发歇后语语义指向上的域内/域际转移与腾挪。当然,有些歇后语在少数情况下不必承受此番迁移,直接以字面语义为不同语境中的规约目标点即可,例如,“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来不及了”等等就是如此。

三 语用布局

1 前关

歇后语中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的引述,实质上是对后半部分的一种描述(冉永平,张新红 2007:137)。为了创造最佳关联便于受话人以最小的心理努力尽快找到预期的临时含义,并持续使之趋于固化,人们便会对前半部分的形象内容进行多次提炼。其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使表达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形象生动,以便更好地胜任参照点的角色,引出含义注解,给人以顿悟之感。

(1) 真实参照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有时是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归类,或以现实为依托进行联想,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意象中的真实参照主要有以下的表现类型:与自然山水、地理环境等有关,如,“脚登黄山,眼看峨嵋――这山望那山高”、“大轮船开进苏州河――转不过弯了”、“昆仑山上点灯――名(明)头大”等;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有关,如,“春天的杨树枝――落地生根”、“秋天的知了――尽会聒噪”等;与动植物的特点有关,如,“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螃蟹过街――横行霸道”、“老鸦唱山歌――不入调”等;与中国的岁时习俗有关,如,“清明节上坟――干鬼事”、“正月初丢花包――最热闹的好日子”等;与对女性的评价有关,如,“富贵人家的小姐――弱不禁风”、“绣花姑娘的手艺――细功夫”等;与人生爱情观有关,如,“青藤缠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槐树下等情人――急不可待”等;与言语交际/行为有关,如,“树上的百灵鸟――说的比唱的好听”、“口传家书――言而无信”、“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等;与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有关,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等。

(2) 虚拟参照

歇后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意象是虚构的,或在客观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或是在历史、现实中确有其人其物,但却与另外一些人或事物、现象做了超越常规的搭配(扬清 2003)。由此可以诞生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使人会心一笑后有所感悟。这主要有以下表现类型:与人物虚构有关,如,“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面”等;与动作虚构有关,如,“乌龟落在秤盘里――自称自”、“孔夫子穿西服――不中不西”等;与超常规搭配有关,如,“一只跳蚤顶床被――独力难撑”、“二十五个老鼠下肚――百爪挠心”、“铁钉钉黄连――硬往苦里钻”等。

2 后效

表面看来,歇后语的后文似乎为补充前文而不遗余力,但事实远非如此。我们在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后文的意思才是歇后语的真正含义,而前文只是额外的补充,其作用就是加强后文的印象(贾洪伟 2007)。前面我们就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在搭建其规约含义方面所作的参照点奉献谈的较多,也较全面。那么歇后语倚重后半部分的含义输出在实际应用中又是如何发挥涉及交际目的的参照功效的呢?

(1) 语用缓和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效果,说话人经常采取某种方式,对话语进行修饰来达到所期待的效果或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用缓和”(Fraser,1980)。语用缓和用得得体可以避免自己丢面子,为对方留有保全面子的余地,从而更加有效地取得交际效果。歇后语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例如:

刘凤山扫了大家一眼,说:“要我说,咱们都去参加这个会,后妈打孩子――早晚躲不过去。参加是参加,当着区社队的干部们,咱们可不能当哑巴。他说他的理,咱说咱的理。”(王玉龙《清泉曲》)

此处刘凤山采取缓和的话语手段,而不是使用强求的辞令,目的是尽可能地说服大家去参加会议,实现其话语的真正功效。再如:

(李站长说:)“请你交保,保证随传随到。”“保?”卓寡妇一声苦笑:“过去三年,我那不成器的丈夫在世,慢说交保,就是交命也不在乎!如今人情冷落,我卓大姐吃在肚里,穿在身上,两个肩膀扛一个头,光杆流离佛,孤家寡人,谁肯为我作保!”(邹郎《死桥》)

例中卓寡妇不好严词拒绝,只能迂回地说明原因,缓和气氛,开脱自己。

(2) 修辞强调

歇后语通过前引后注、前参后照、前后文合在一起构成妙不可言的境义组合。从前到后再伴随着参照点与目标点之间的无形切换能吸引受话人的额外注意。我们知道,受话人解码时额外的努力就暗示着额外的效果,所以歇后语以其独到的语言魅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适合幽默、插科打诨的场合。但其中携带贬义色彩的居多,所以使用时要谨慎对待(卢英顺 2007:151-152)。例如:

“有人――呵呵!”这一声在暗夜里的惨叫,真好比冷水喷在热油上――炸了(梁信《龙虎风云记》)。

又如:

一个古装的美人坐在镜台前,……,转过身来说:“您来了。”那声音就跟戏台上的小媳妇的念白一样,张远春一听就像蚂蚱掉进油锅里――浑身都酥了(崔陟《怎么是你》)。

再如:

“报名?”那个干部笑了笑,……,拍打着说:“前天上午名额就满了!”欧阳海好像掉进冰窟窿里,从头到脚都凉了(金敬迈《欧阳海之歌》二章八)。

四 余论

歇后语在内部结构和语用输出上都体现着语言中视角现象的无所不在以及语言使用中主观性的任意挥发。一开始是由“引”作参照点促发“注”的社会规约化,接下来是由“注”的直义作参照点嫁接理想化的含义,再往下是参照其整体意义在得体性的支配下唤醒诙谐、幽默、俏皮的语用意识,烘托语用效果,协调语用力度。

参考文献:

[1] 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

[2]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俞建梁:《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 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年。

[5]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6]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 扬清:《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 贾洪伟:《从符号学视角看歇后语的汉译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 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

[10] 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 霍永寿:《弱化与语用调节论:以中医诊谈为个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小学生歇后语篇8

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本文试图从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和揭示歇后语的理解机制。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

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突显原则,参照点,歇后语。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Abstract:Chinese Enigmatic Folk Similes (CEFS) is 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Its traditional studies usually start from its origin,classification,rhetoric,an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understanding of CEFS from figure- ground theory. The first part of CEFS is the background which is

highlighted and percepted easily,and it is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of the later part. The latter part is the figure. Through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background

activates the figure,people achiev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n CEFS.

Key words: figure――ground theory,principle of prominence,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CEFS

1.引语

歇后语是中国的独特文化,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产生于劳动实践。由于其生动和幽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习俗。因此,通过图形背景理论研究歇后语,既深

刻理解了中国文化,又为歇后语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2.图形―背景理论

丹麦心理学家Rubin于1915年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心理学。他认为图形背景理论是指当我们关注一个事物时,我们难以同时关注其他背景。此理论反映了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

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 背景则是为突出图形而做衬托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F.Ungerer and H.J.Schmid,2001)。

图形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突显原则理解的基础上,因此Langacker(1987)的突显原则在确定图形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显原则是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另一个物体或概念。

Langacker( 1987) 认为一个情景中,图形要比其他部分在感知上更要显眼,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随后Langacker提出的认知参照点(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是人类一种基

本的认知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之中。CRP 主要包含两个基本因素: 参照点、认知。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以确定; 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

可以作为参照点用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 文旭,2003)

Talmy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Talmy,1978)。图形背景作为一种视觉空间概念,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

对歇后语进行认知研究,进一步揭示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机制。

3.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部分是背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易感知的场景;后面的部分是图形,通常是描述性或评论性的抽象短语,依赖于前一部分并以其为参考点。歇后语前部分是突显后

部分的基础,后部分只有在前部分的衬托下能显现。歇后语后部分才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所在。从内容联系上,歇后语为比喻式歇后语和双关式歇后语两大类。作者试图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这两类歇后语

进行分析。

3.1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喻式歇后语的分析

比喻式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喻体,后部分是对前面的喻体做出解释和说明,揭示其内涵意义,即喻意。喻体和喻意之间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在歇后语的结构中,前面的喻体给

人们提供熟悉生动的场景或易感知的事件,可看作是背景;后一部分的喻意是在前面部分的基础上推断的,更为抽象,被看作是图形,是认知焦点。此类歇后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例

如:

1.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2.吃了秤砣――铁了心肠

在例1和例2中,当人们听到这两句歇后语时,在大脑里激活的是“秋后的蚂蚱”和“吃了秤砣”这两个背景,以它们为认知参照点,根据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这两句句歇后语突显的视角是

“秋后天气转冷,蚂蚱会被冻死”和“秤砣是铁做的,人吃秤砣,心肠必然硬”这一图形。因此,在人们对歇后语的背景进行认知时,对图形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语境的作用

3.2图形背景理论对双关式歇后语的分析

此类歇后语是指其后面的说明部分是一语双关,既照应比喻部分的意义,又有引申意义。虽然后一部分是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是听话者感知的焦点,突显的部分,但是它必须在说话者说出前部分才能被

感知,换句话说,歇后语前一部分是突显后一部分的基础; 后一部分只在前一部分的衬托下才能显现(刘国辉,2006)。双关歇后语是指后一部分通过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或谐意来达到双关的效果。例如

1.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2.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在例1和例2中,谐意部分“盐(言)”和“粒(历)”被当作是图形部分,而前一部分以及后一部分的整个解释就是背景。谐意部分通常是成语或惯用语等相对稳定的规约化的文字,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有

了一个固有的模式。而谐音“盐”和“粒”在成语“有言在先”和“ 历历在目”的替换使它们与人们心中原有的固有模式发生了冲突,这种不和谐状态使谐音成为知觉上的突显,成为图形。

4.小结

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分析了歇后语的理解机制,指出在歇后语的语言结构中,前面的部分是背景,后面的部分为图形;同时指出歇后语是认知突显观的集中反映,对歇后语的认知理解还离不开人们的

认知经验和所处的文化以及歇后语的语境。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歇后语深层次的结构特点,另外,这对传播中国文化和探索中国语言的特点也会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F. Ungerer,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Talmy,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 [A] . In: Joseph Greenberg et al. ,eds,Universal s of Human Language vol.

[3]Lakoff G,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刘国辉.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J].外语研究,2006,( 2) .

[5]匡芳涛,文旭.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 .外国语. 2003,( 4) .

[6]茅盾.关于“歇后语”[J]. 人民文学,1954,(6)

上一篇:给妈妈写一封信范文 下一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