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时间:2023-09-21 21:27:21

优美写景文章

优美写景文章篇1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巧用排比句,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地排在一起,把事物说清楚,或把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白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这一段用了三个“有的……”的排比句把白荷花全开、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和花骨朵儿的形状、姿态写得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优美写景文章篇2

一、基于文本迁移,升格习作语言

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语言表达精巧绝妙,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意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语言表达都十分精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习其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于习作中。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四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这一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景物特点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借景抒情,进而使得文章别具一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习作,学习课文中对景物生动、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模仿《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进行习作练习,该文章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进行内容描写的,尤其是文章的第三段,作者先在开头以一句话总写济南冬天雪后山景“最妙”。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雪后山景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迁移的地方。

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写法作为“范本”,让学生按照范本中的景色描写方式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学习范本中的习作语言,所写出的文章也会条理清楚、寓意准确。

二、基于生活素材,升格习作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了材料的真实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习作语言进行有效升格。

1.基于日常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指导他们用眼睛观察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这样他们写作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习作语言。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三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从生活中寻找美”。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美的瞬间”,可以是美的人、美的事,也可以是美的景,并将这些美好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同的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不同的,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写出的“美的瞬间”也是不同的,但这些都是他们个人基于日常生活对美的积累,表达了学生的个人情感。

2.基于校园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初中生的校园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校园中学习各种知识、认识很多同学、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作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部分素材进行收集和记录,这样也能够积累习作语言。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的课题是“有感而发”。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记录校园生活,比如记录他们结识了新的伙伴,又比如记录他们对新老师、新班级的感受等。在习作中,学生可以将这些作文素材整理成文,并添加自己的感受。有了这些校园生活素材的支撑,他们的作文在情感表达上自然是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校园生活确实是初中生积累习作语言的重要组成。

三、基于读写结合,升格习作语言

升格习作语言不仅要学习“写”,同时也要学习“读”,“读”和“写”不能分开,要做到互相融合。在阅读的r候可以思考如果我是作者会如何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而在写作的时候也须要借助阅读的经验和感悟,这对写出优美的语言非常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枣核》时,准备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接对联”,笔者在教学之前出了三个对联,分别是“几颗生枣核”、“一心营造后花园”和“月夜追忆北海泛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体会情感后将对联对出。最后,他们分别对出了“一片思乡情”、“只为倾诉思乡情”和“他乡畅叙故土深情”,虽然也不算特别工整,但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反响十分热烈。第二个活动是“说状语”,笔者让学生用状语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文章情感,还要求他们对文章倒数第二段进行“状语补写”,进一步对强化老友的思乡之情。第三个活动是“文章追忆”,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通过“追忆”文章来挖掘“怀想”、“梦境”等,然后学以致用,将文章的结尾进行改写,使得文章有绵长的余味。

在这个案例中,“读”和“写”的融合非常到位,且互相作用。学生多读多写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生长,这也符合我们“浅文深教”的教学目的。不仅如此,读与写的结合还让学生的习作语言有了升格,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到位。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习作语言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基于文本迁移、生活素材和读写结合的策略促进他们习作语言的升格。

优美写景文章篇3

本刊特邀吕莉老师针对中考记叙文中的典型问题,一一分析,对症下药,展开系列指导。

在上一回的写作指导中,我们提到景物的融入会让文章的语言亮起来。其实,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恰当而精妙的景物描写会营造出文章含蓄优美的意境,让读者很容易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并被深深打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具有神奇的功效。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同学们一定记得这段文字: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

――《孤独之旅》

如果我们把上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删去,原段就变为: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

原文中暴风雨那天昏地暗、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场景一旦删除,读者原本揪起的心也就在瞬间恢复了平静,原本为杜小康捏着的一把汗也化为旁观的冷漠,文章的表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一、紧扣主题,不偏离轨道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常会分析到景物描写的重要作用,除了交代事情发生的自然环境要素(时间、地点、天气等)外,景物描写还可以渲染氛围,如: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

阴森黑暗的苇塘,深夜才敢活动的水鸟,紧张恐怖的氛围让人不由得替老爷子担心,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本领才能完成护送同志的任务呢?

景物描写还可以烘托人物心情,如: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芦花荡》

老爷子巧施计谋,帮大菱报了仇,愤懑消释后的兴奋与喜悦在美丽的芦花中飘撒开来,引来读者会心的微笑。

景物描写亦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描写了雨大风狂,方能引出祥子拉车的艰难,让读者不由得为风雨中挣命的他掬一把同情之泪(《骆驼祥子》);描写了前路险峻,方能引出司机让行人下车步行,自己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让读者由衷地钦佩(《前方遇到塌方》)。

无论景物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紧扣文章主题,不偏离创作轨道是最基本的原则。否则,景物描写得越优美、越精彩,文章的中心就越被冲淡,读者就越不知所云。

二、新颖独到,不落入俗套

在寻找景物嵌入文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喜欢将惯用景物拿来表情达意。如心情不好就下起雨来,心情好转就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遇到困境就乌云密布,解决难题就鸟儿欢啼……景与人与事神奇呼应,有如神助。而且人人都这样写,便丧失了文章的美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会发觉可写的景丰富多样,能切合我们所写的具体事件的景物不难寻觅。我们看这样一段习作:

大街上的色彩由斑斓多姿变成了单调的素色,大多数人惧怕冬天的威力,蜗居在家中,不肯踏出家门半步。被雪花覆盖着的高楼,拥有最佳的采光点,已被初升的红日晒干了一半,显得灰暗肃穆,仿佛一个受到伤害的人,一副没精打采的神情。楼宇那湿漉漉的样子,看上去甚是滑稽。

路边的一棵梧桐树,不甘心地落下了最后一片叶子,那随风摇曳的落叶将随着候鸟流浪何方?“春风育物,朔雪杀生”,杀生的不止是雪,还有风。

――《冷》

“冷”的主题用写雨写雪来营造氛围是常见的,可这段文字的着力点却不在雪本身,小作者在被雪花覆盖的高楼和路边的一棵梧桐上大做文章,精彩至极,新颖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

三、 巧妙镶嵌,不牵强造作

我们常见学生在作文中为写景而写景,景物与文章情节内容无法衔接,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亦或是将景物集中在文章的一处完成,大段景物配上大段叙事,板块式的结构使文章呆板单调。如何镶嵌呢?我们来看一些小技巧。

随动作描写自然融入。例如:

“起床了!快点!别磨蹭!”妈妈突然掀我被子。

“冷啊――”

“哗――”妈妈拉开窗帘,看似温暖的阳光便跑了进来,可窗户上分明还有着无奈的泪珠,蒙着层害羞的“薄纱”。我轻哈口气,半空中霎时便出现白色的气体,让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

“还不起?我真掀被子了!”妈妈已经坐在床沿了。得,我还是起吧,今天还要出门办事呢!

终于出门了,外面明显更冷啊。

随着妈妈拉开窗帘的动作,景物描写自然涌入,真是巧妙!

随心境描写自然融入。例如:

“咯咯咯……”妹妹笑着,笑得拍起了手,笑得身子颤抖,两个酒窝也愈陷愈深。

唉,我轻叹一声,那一幕却怎么都无法忘却。

秋风又牵走了一片树叶,它静静地在空中飘荡、旋转,然后无声地落下……树上就这样渐渐稀零起来。

……

惆怅轻叹的心绪中,景物描写自然涌入,同样精致!

随语言描写自然融入。例如:

“冬至了,冬天真的来了。”奶奶淡淡一句。真的,过了冬至,冬天的外衣已被解开。风出门时尖着嗓子在说话,还带了数把刀,吹在人脸上宛如刀尖划掠过脸庞,脸被撕拉得生疼。好似你正在聚精会神地捶打着那成熟并晒干了的豆秸秆,一不留神被敲溅出来的豆粒冷不丁地弹击在脸上额头鼻尖上,龇牙咧嘴,哭笑不得,泪也溢出了眼眶。

瞧!奶奶淡淡的一句,却牵出了绝妙风景,漂亮!

还有的文章用一种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同中有异、同中求异,为文章营造出了完整而唯美的意境,将景物描写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这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一草一木总关情,愿我们的文章里少一些直白的叙述,多一点婉曲的描写;愿读者喜于在我们的作品中流连,乐而忘返……

作者简介:

优美写景文章篇4

今天,我读了《雪景偶拾》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我是同龄人,我想为什么别人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而我却不能?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仔细,认真地读了《雪景偶拾》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下雪之后人们的欢喜之情,并且还龙飞凤舞地描述了雪中那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小作者把覆盖着白雪的地方比喻成粉妆玉砌的世界,把桥梁比喻成腾云驾雾气势磅礴的白龙……文中的作者发挥自己丰富,遥远的想像恰当,准确地运用了比喻句,使雪中的景色更加具体,而且文中有静态,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学习《雪景偶拾》一文,我认识到了自己写作时不足,我懂得了写作文时不能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而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详细,写具体.平时也要多观察,多读、多改、多写、多练,读书时还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要读透彻,读明白,从而学习作者那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段落和巧妙构思,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优美写景文章篇5

时间: 2007-12-11 15:45:29作者:来源:网络资源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优美写景文章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游记类课文 教学策略

游记是记录旅行途中的见闻及感悟的一类散文。游记类散文的取材广泛,可以是名山大川、异国风情的风景描述,也可以是山野村趣、休闲漫游的所见随记;可以偏重于人情风物的记录,也可以侧重于内心感情或者事实哲理的借景抒发。游记类散文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少,且描写直观形象,语言生动贴近、情感真挚丰富,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作文的典型作品。做好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游记类课文的特点

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但是游记类课文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游记一般有较强的现场性,既所表现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观,都离不开对景物的生动描写。例如《观潮》一文中,作者从声音、颜色、形状等方面钱塘潮进行了描写,令人身临其境。二是文章的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大多游记类课文都按照一定的顺序作为行文的主线,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先外洞、后内洞再出洞的顺序来写的。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记叙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还是散文型游记,都包含着作者的自身体会。如《草原》表现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黄果树听瀑》表现对瀑布壮美景色的崇敬之情,《索溪峪的“野”》则表现了对自然野趣的追求,有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感情。

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意义

小学阶段的游记类课文主要安排在中高年级,所选课文文质兼美,语言上精炼准确、生动形象,结构上写作顺序简单、脉络清晰,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行写景类习作学习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的同时,重视与具体的景物相结合,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的关注程度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然而,当前对于游记类课文教学的研究不多,很多教师在进行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时,容易侧重于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把课文上成景点解说词,或者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忽视了优美意境的赏析和学生的自身感悟。

三、游记类课文的教学探究

如何搞好小学游记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提出如下做法:

1、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游记类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如空间的转换、时间的顺序等来行文,找到了这样的顺序,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写作思路、学习写作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快速的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作的,比较容易找到理清文章脉络。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进行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很容易就能够理清文章的主要结构——游洞前的介绍、路上所见、外洞情景、从外洞进内洞的经历、内洞见闻、乘船出洞,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饶有兴味地跟着作者去品味洞穴的神奇。

2、欣赏品读,品味意境之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游记类文章描写生动优美,更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欣赏与品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阅读,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感受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等词的品读,来体会潮来时的势、形、色、声方面的特点,感受钱塘潮的壮观之美。同时,每个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阅历、个性修养,会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中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对话,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和个性的发展。如在《草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草原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草原的景色进行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承担着一定的字词教学任务,进行深入品读,首先要解决课文中包含的生字词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将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进一步的品读打下基础。例如《颐和园》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句子——“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结合关键词,让学生体会、感悟“神清气爽”的含义。

3、多感官参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观教学,利用音乐、图画、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感受,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游记中的景色描写,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颐和园》一课中有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颐和园的宏伟;如《桂林山水》,教师可以结合图画、文字、视频资料,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绿”“奇”“秀”等特点,感受于美景描写中的陶醉之情。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游记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地理顺序进行景物描写。在《颐和园》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更多情况,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但是也要注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度”,切不要“种了人家的田,慌了自家的地。”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游记类课文的时候,要根据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教学,让游记类课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丰富情感的纽带,充分合理地利用游记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贡再平、束东华.传播美的使者——小学游记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

优美写景文章篇7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天》等都是精美的写景抒情的诗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学要求之一,为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我首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梳理和建构。

整体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这一步做好了,有利于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为品味语言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整体感知课文呢?根据本单元文章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理思路。作者的写作思路不外乎“总――分――总”“总――分”“分――总”或者“并列式”或者“移步换景”等。《海滨仲夏夜》用的是“并列式”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描绘了五幅流动、变化着的画面。

第二,找中心句。找中心句也不失为一种整体感知课文的好方法。找中心句,就是提取文中的总说句、总括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将其进行组合,加以综合性的表达,完整而概括的显现全文信息。中心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首、段尾。中心句找到了,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品味优美的语言

本单元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能提高听说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更是美的享受,因此教会学生赏析语言的办法至关重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要教给学生品味语言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1)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言环境品味语言,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2)如果就语言论语言,那将索然无味,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为中介,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说清楚。把握住这三点,学生就明白了品味语言的方法,那么赏析语言、作批注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教会学生积累

诵读积累。本单元的诗文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大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都在作者的观察和描写之中,因此作者在这样的诗文中用了很多精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这样的诗文非常适合朗读背诵,尤其要注意美读。余映潮老师说过:“美读,就是诗意的朗读。”那么如何进行美读呢?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做到语音准确,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顺畅的朗读。第二,注意训练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技能。第三,声情并茂的朗读,做到体味句子、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充满情致。第四,朗读成诵,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摘录积累。摘录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规定学生必须摘录积累一些句子,那么,对本单元来说,就要摘录一些美句――写景的句子。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角度,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草木、声光色味、红黄绿蓝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类积累,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把一类一类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

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单元要求掌握有关比喻、拟人的修辞知识,以便体会、领悟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通俗易懂。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一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的特点

2、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一句中的“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他们的模样、情态,仿佛写活物,活灵活现。

优美写景文章篇8

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时代的忧伤和现实的苦闷使他“心里颇不宁静”,感觉自己不是个“自由的人”。我们常认为作者是为了排解苦闷心情而选择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内心恬淡,暂得宽余。这种解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情与景是互为因果的,优美的景致的确能使人心情愉悦,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人有了好的心境,才有可能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进而发现与众不同的美妙意境。

在调整好心境的前提下,朱自清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尽收眼底,心境也就显得更为开阔,更为纤尘不染。平日里感觉再寻常不过的荷叶,此时看来却如“亭亭的的裙”,满池荷叶如无数身材修长的美女翩翩起舞,增添了不少灵动之美。我觉得此境与“接天莲叶无穷碧”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月光下的荷花也绝不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绚丽耀眼的效果,而是“零星地点缀着”的,“袅娜”的,“羞涩”的,如“明珠”、“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其淡淡的色泽,其优雅的神态,可谓妙绝。人行荷塘上,如在画中游。当然,这画只能是淡雅古朴的中国画。

当微风吹来时,月下荷塘又显示出了动态之美,形成了“凝碧的波痕”,飘来了“缕缕清香”,且这“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属于嗅觉,歌声为听觉,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确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所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其实,这种手法在古诗中也常见,如“风来花底鸟语香”、“鸟抛软语丸丸落”等,其表达效果与平铺直叙相比自然要更好一些。

月光、荷塘、气息……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淡雅,使人如置身于飘渺的仙境一般,心如止水,泰然自若,确实能“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不过,荷塘的优雅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这都是因为塘上的月色在起着调和与渲染的作用。在朱自清看来,这月光“如流水一般”,是“泻”在荷叶与荷花上的,月色与荷塘相融为一体。塘中的“青雾”浮起得正是时候,与月光融合,笼罩了整个荷塘,于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不但给人以清新之感,也照应了前文“流水”的比喻,更为后文“笼着轻纱的梦”蓄势,雾如“轻纱”,叶子和花如“梦”,飘渺、和谐、幽静。

虽然这晚的月光“不能朗照”,却也是“别有风味”,因为淡淡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所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明暗掩映,错落有致,亦真亦幻。这又是一幅淡雅的中国画,与之前那幅相比,更为朦胧,更多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当然,荷塘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境界,它的四周是隐约朦胧的,是优雅恬静的。那些树在淡淡的月光下看得并不真切,如一团团“烟雾”,透过树梢,还可看见“只有些大意”的隐隐约约的“远山”,昏暗的灯光如“渴睡人的眼”。这种幽暗或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但应该不像他在文章开头时所说的那样“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了。作者完全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因为风中流动着缕缕清香,身上披着一袭轻柔的月色,白天的疲惫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集中写荷塘时,并没有写月色,但处处写的都是月色下的荷塘;集中写月色时,并不刻意提及荷塘,但所写全是荷塘上的月色。就连写荷塘周边的景象,也离不开荷塘与月色的影子,这一切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同营造出了绝妙的境界。

余光中先生在谈及朱自清散文时,也提到过其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对《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他毫不客气地用“肤浅”、“庸俗”、“俗滥”等词来评价。或许余光中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但是,我觉得这种评价是不太妥当的。就拿“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比喻来说吧,古人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纯美丽的女子,朱自清先生在此处反其道而用之,又何尝不可呢?孙绍振教授认为此类“女性拟人格”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使然”。这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描法及其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是不受时代局限的,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如此美文,如此美景,总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细细品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任时光如何流转,都流不尽那淡雅的荷塘,洗不尽那无边的月色,散不尽那幽幽的荷香。因为,绝妙的文笔与优雅的意境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上一篇:小学生歇后语范文 下一篇:学雷锋小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