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测试范文

时间:2023-10-28 17:14:20

自闭症测试

自闭症测试篇1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心理理论 非言语错误信念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通常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眼神、意图、情绪、信念等社交信息,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缺乏与他人沟通交往所需的社会交往技能。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理论能力的缺损是造成自闭症儿童社会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①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的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Happe F.G, Winner E & Brownell H,1998)。②

Baron-Cohen、Leslie与Frith(1985)首次提出了自闭症儿童具有“心理理论”缺损的假说,认为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互动、沟通和想象存在障碍的核心原因是由于心理理论能力水平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③

相比早期的一些研究,近些年关于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方向。关于自闭症心理理论能力是否独立于语言能力,Collle(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涉及语言,因此只有一点语言或者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无法参加测试,他认为错误信念任务通常是以语言的方式呈现的,而非语言或低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状态就没法测量,因此他提出非言语错误信念测试可用于区分自闭症儿童和特殊语言损伤的儿童,其研究有两个预期:一是对错误信念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语言能力,二是低言语能力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特殊的心理理论损伤,结果证实了这两个预期。④

随着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重视,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适应能力对其进行心理理论的干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早期Baron-Cohen针对自闭症儿童缺乏心理理论能力进行了心理理论教学与会话技能的研究。⑤研究表明,大多心理理论教学训练研究对象为高功能自闭症儿童(HFA)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者(AS),他们在接受心理理论教学训练后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语言能力水平较高或处于正常水平。那研究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呢?我们在这里有几个探索性的研究。

1 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探索

1.1 测验过程受语言水平的限制

因为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测验来自于对正常儿童的测验,国内学者任真和桑标(2005)倾向于认为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是通过心理理论测验的前提条件;因为标准错误信念采用言语故事呈现方式,对被试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被试不仅要很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还需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有言语缺陷的自闭症儿童来说更具有挑战性。⑥因为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缺陷,发音障碍或声音障碍,王辉(2007)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研究中总结得出约有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有语言的也常表现出鹦鹉式仿说,答非所问、声调异常或缺乏变化的特征。⑦由此,大部分的低言语能力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可能被低估,他们也急需要教导心理理论技能,改善社会互动和沟通能力。

1.2 言语性任务的研究范式有待改进与更新

当前研究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测试的研究范式在继承经典的错误信念基础上开始多样化,为降低对自闭症儿童言语能力的依赖性,通过改变心理理论任务呈现方式全面的了解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这里有两种新的方式的探讨:(1)邹瑾等人(2008)对“思想泡”技术运用于研究范式的研究综述中得出结论,认为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由于对语言的要求较高可能低估了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⑧而“思想泡”技术则可以提高对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测验的功效;(2)唐娟(2012)在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评估的实验研究中,通过运用言语故事讲述和图片播放两种呈现方式,探究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以图片播放的形式呈现问题比言语故事讲述的方式呈现得分较高。⑨这两种方式告诉我们,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问题得分的高低与任务呈现方式相关。国内学者对新的研究范式的运用大多还在理论介绍层面,对于心理理论教学研究还涉及较少。

2 “非言语”辅助或直接运用“非言语”方式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探索研究

2.1 心理理论训练的研究

Ozonoff等(1995)首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心理理论教学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研究。⑩研究显示少数自闭症儿童能够完成一级心理理论任务,也有研究显示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甚至能完成二级心理理论任务或更高级别心理理论任务的潜质。Sander Begeer等人(2011)对40名8-13岁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和10名阿斯伯格综合征者进行了为期16周、每周1.5个小时的干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在心理理论的概念理解上有显著进步。 Elske Hoddenbach等(2012)采取随机控制组测验对100名7到12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干预训练,并且在最后老师、家长问卷调查中得到他们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在社会技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部分研究证明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的训练可以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的心理理论的能力。

2.2 “非言语”辅助或直接运用“非言语”方式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探讨

本文主要对心理理论任务的基本内容“意图、基本信念”的内容进行非言语心理理论任务训练的探讨。“非言语”方式可运用“思想泡、指示牌、提示卡、图片、情景演示”的呈现方式,并且可融入电脑动画、ipaid软件、影片、学习卡等教学媒体来协助教学。训练方法可根据应用行为分析(ABA)、DTT单一回合式教学、关键反应训练(PRT)等多种原理相结合进行心理理论训练,并且在自然情境中泛化,随时记录学习的结果。 人员可由老师、家长进行泛化。训练之前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内容的前期评估,可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各自训练的IEP,最后再次进行课程评估得出儿童训练的结果。以下主要是对非言语心理理论任务之意图、基本信念的训练内容作出设计探讨。

2.2.1 “意图”的心理理论训练

(1)意图:追随眼神的注视并作出与该意图有关的行为。当三个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能够根据教师的眼神注视某一特定物品找出该物品。呈现三个不同物品(如杯子、笔、笔记本)下指令(SD):“给我这个”(老师的眼神在看那个?)的提示卡。回答R:孩子指出并拿起老师眼神注视的物品。如果孩子答对立即给增强。

(2)意图:利用眼神注视推论一个人的渴望。当一张图画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能够根据图片中个体的眼神注视找出那个人想要的东西。呈现“描述一个人利用眼神注视在三个项目间,指出他/她想要哪个?”的图片。下指令(SD):老师“告诉我,他/她想要哪个?”回答(R):孩子根据那个人的眼神注视指出他/她想要的是什么。这样孩子可以根据图片内容了解一个人的意图。这就要求被训练儿童具有基本识字能力。

2.2.2 “基本信念”的心理理论训练

(1)看到导致知道。呈现三张“看到导致知道”的相关概念图画,孩子可以马上回答问题。呈现一张图画,描述着一位女孩正看着盒子,而男孩没有。下指令:SD1:“谁知道有什么在盒子里面?”然后出示“男孩、女孩”的字卡。回答(R1):孩子指出“女孩”的字卡。这样让孩子了解人们可以借由知觉经验去了解一些现象或事实。

(2)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不同的面向。当给孩子一样物体时,孩子能指出从不同位置观察该物体会产生不同面向。呈现一个骰子(每一面贴着不同的动物图案)。SD1:“你看到了什么动物?”然后出示6张“动物名字”的字卡。回答(R1):孩子指出其中一张动物字卡。SD2:“我看到了什么?”回答(R2):孩子指出另外一张动物字卡。SD3:“我们看到的动物一样吗?”然后出示“一样、不一样”的两张字卡。回答(R3):孩子指出“不一样”的字卡。SD4:“为什么?”然后出示“因为从相同角度看过去、不同角度看过去”的字卡。回答(R4):孩子指出“不同角度看过去”的字卡。如果孩子答对立即给增强。

(3)利用“我觉得/想……”表达一个人的信念。当用电脑播放一段有趣的短片,询问孩子对短片的看法时,孩子能以“我想/我觉得……”为回答。SD1:老师“短片很有趣,你觉得呢?”然后出示“我觉得……”的提示卡。回答(R1):孩子回答“我觉得……”这样可以帮助低言语能力的自闭症儿童主动表达个人的信念。

3 结论与建议

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学训练时,老师需要依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之情景。提前准备好提示卡、字卡、图片等相关教具。老师要尽可能在自然情境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非言语辅助教学,采取0秒延宕的直接提示、提示-独立、提示-转换(2秒延宕)-干扰-检核(独立)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以上对意图、基本信念的非言语心理理论任务的训练设计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些非言语性任务训练的成效如何?要多采用单一受试实验法的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成效研究来增加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希望可以在以后的研究训练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

本文为教育部项目《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与综合干预成效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2YJC880128

注释

①③⑤Baron-Cohen,S., Leslie, A. M.,& Frith, U.. Doc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1985:21,37-46.

② Happe.F.G.,Winner.E.,& Brownell.H.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98.24(2):129-154.

④ Colle,L.,Baron-Cohen,S.,& Hill,J.Do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a Theory of Mind?A Non-verbal Test of Autism vs.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7.37(4):716-723.

⑥ 任真,桑标.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及其言语能力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5(7):54-58.

⑦ 王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J].现代特殊教育,2007:7-8.

⑧ 邹瑾,王立新.自闭症心理理论研究范式的新进展――“思想泡”技术的运用.中国特殊教育,2008(2):56-59.

⑨ 唐娟.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评估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2.

⑩ Ozonoff,S.and Miller,J.N.Teaching theory of mind .a new approach to social skills training,1995.

Sander Begeer,Carolien Gevers.Theory of mind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s,2011,41:997-1006.

Elske Hoddenbach,Hans M Koot,Pamela Clifford,Carolien Gevers,Cassandra Clauser,Frits Boerand Sander Bege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acy of a short theory of min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Netherlands Trial Register NTR2327,2012.

自闭症测试篇2

关键词: 儿童失语症 研究成果 分类归纳

1.引言

国外对于儿童失语症的研究主要是从神经学和心理语言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它和大脑的受伤、听力受损、智力缺陷、自闭症、阅读障碍症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起来比较复杂。对于儿童失语症的测试方法也要根据所产生的原因而定,而且需要长期的引导治疗才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儿童失语症对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多方专家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Joe Eisenson、Jacques Thivierge等专家近几十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其按不同的视角进行分类归纳。

2.研究成果

2.1儿童失语症的表现特征

2.1.1晚熟

Jon Eisenson在Aphasia and Dyslexia in Childhood中,从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和语言病理学者的角度,对儿童失语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认为,成熟较晚是失语症儿童的一个重要特征,晚熟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运动技能、方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较慢。他在阐明儿童失语症的表现特征时引用到了Lauretta Bender的研究成果。

Bender将语言迟缓的儿童所具备的特征分为8种:(1)运动技巧的发展迟缓、动机控制能力迟钝、不稳定的动机较多。(2)接受了几次智力测试后的结果表现为IQ不稳定。(3)大脑单边音优势较弱。(4)左右不分或缺乏方向感。(5)不成熟、依赖性强、容易冲动,这样的小孩经常被误认为是脑炎后遗症、智力迟钝或者精神分裂。他们经常充满焦虑和自感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各种症状的形成。(6)男孩患失语症现象的人数比女孩多出几倍。(7)家族病史,包括家庭中其他成员存在的会导致晚熟的各种偏差。(8)在一些案例中也可能会伴随着阅读障碍症的产生,表现为:绘画能力和形式感觉极弱,对运动物体缺乏方向感、身份关系混乱,等等。

2.1.2大脑偏侧化

Jon Eisenson研究发现语言迟缓的儿童没有明显的偏侧化现象。

根据Albert Harris对215名有阅读障碍症的儿童的实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右手使用习惯会有明显变化,左右手都用的现象逐步减少,而使用右手的现象会增加。Harris发现7岁的时候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混淆左右方面有很大差别。37%的阅读障碍症儿童分不清左右方向,正常儿童只有4.9%会混淆。在9岁的时候差别有所减小,前者是25%,后者是8.2%。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区分左右和明确偏向使用一边手的情况上,阅读障碍症儿童发展得比正常儿童慢很多。

2.1.3皮层下脑死引起的失语症表现特征

Ariel Gout等几位专家在Aphasia Owing to Subcortical Brain Infarcts in Childhood中,对由皮层下脑死和中风后遗症所导致的儿童失语症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他们对9名因左皮层下脑死所导致的后天语言错乱的儿童进行实验。大部分病人表现为不流利失语症,有一例为流利失语症,还有一例为感知失语症。早期的语言受损会影响到表达,表现为缄默症、疑病症、不流利话语现象和构建词汇困难现象。Ariel Gout等人发现2/3的病人在记忆和命名方面有障碍,讲话不流利,词汇量减退,重复话语,还有在书写方面有困难。他们认为学龄儿童比学龄前儿童的预后(根据症状对疾病结果的预测)良好,因为年龄小的孩子更脆弱一些。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失语症会导致语言书写习得的发展迟缓。尽管口头表达是正确的,但是失语症在书面表达上的后遗症仍会在他们的早期童年时期反弹。

根据Ariel Gout等人得出的结论,神经核和临近的白质对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这些皮层下神经元中心和神经纤维是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词汇积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暗含的重要因素。他们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如何在治疗儿童由于皮层下损坏所导致的失语症时成功运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了早期、规范的语言评估对于语言研究领域是极其必要的。

2.1.4其他特征

Jacques Thivierge通过对一名四岁失语症女孩的案例分析发现,这个女孩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并没有和家庭病史及个人病史有关系,她在2岁半之前的表现是正常的,之后患了一次流感,从那以后她逐步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的失语症症状:(1)短期丧失听力阶段;(2)运动性失语阶段;(3)感觉性失语阶段;(4)构音困难阶段。Jacques Thivierge认为,儿童失语症的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和神经病学相关的,比如偏瘫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这一类症状的。对于这一类失语症,我们都将其与局部大脑损伤联系到一起。第二类失语症会伴随痉挛现象,一般在神经测试上表现为正常。这类现象没有第一类明显。第二类失语症通常又可以通过两种情形来表现,首先是通常和病史有关系,比如大脑受伤的病史和家庭病史等都可以对其产生影响。其次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既不和病史有关又不和身体状况有关。这类失语症的症状特征往往被临床专家以为是精神病,因为他们的神经图象是很弱的。

总的来说,Jacques Thivierge把儿童失语症的表现特征分为五种:(1)有癫痫痉挛的表现;(2)有短时间的失聪;(3)有持续的感觉性失语症;(4)表现为口头表达能力的减弱或消失;(5)出现暂时的脑电图不正常现象。

2.2导致儿童失语症的原因

2.2.1听力受损

Jon Eisenson认为,在判断导致儿童听力受损的原因时,应该进行神经科和耳科的体检,以确定是耳部的问题还是神经的问题。同时个人病史也应引起重视,父母要提供儿童早期的听力情况,任何与孩子听力受损有关的音频记录都要保存下来,包括一些早期的发音和类似于说话的发音。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咿呀学语或者仅仅停留在一个阶段的发音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是听力受损的表现。另外,如果孩子早期的发音正常,但是在模仿阶段没有进展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失语症就比听力受损更有可能了。同样的,如果孩子在不同阶段都只表现出机械式的反应的话,那么也更有可能是失语症。在设置孩子玩耍的情境时,研究者应该注意到父母在场和不在场时孩子的不同表现。孩子在玩的时候会本能地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音量的高低在他这个年龄来说是否正常,这些问题都应该加以考虑。如果是失语症的话,声音的音调和音量都会比较正常,而听力受损的孩子的声音在音调上很有限,在音量上会有很大的变化。

2.2.2智力缺陷

在研究失语症时,Jon Eisenson对大脑受损是否会导致智力缺陷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即使大脑没有收到损伤,智力缺陷作为导致失语症的原因仍然不能够被排除。在研究个人病史时,应该注意到早期的发音是否会有迟缓现象,或者时间上是否延长,迟缓现象是在坐着的时候还是走路的时候发生的,孩子能否说一些话但是词汇量不会增加,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很难集中,孩子对周围环境是否没有表现出好奇,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那么就说明不管是否会有大脑损伤,智力迟缓都有可能是导致失语症的原因。

2.2.3自闭症

Jon Eisenson在研究中提出,自闭症也是导致失语症的原因之一。有自闭症的小孩很少说话,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是他们缺乏和别人的交流,所以语言对于他们来说作用不大。他们忽视身边的人及其语言行为,因为在他们成长的某个关键阶段,大概在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关爱。自闭症小孩在学说话阶段,很少会咿呀学语,他们的反应经常会迟缓,所以看上去会有点奇怪,他们不能够正常地和身边的人沟通。对于自闭症小孩而言,所有的大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

2.3失语症的测试方法

2.3.1知觉测试

Jon Eisenson认为具备正常语言能力的人是能够用语言来描述大量物体或符号的,能够将互相关联的物体和互不相关的物体区别开来。区别变和不变的能力是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相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说明他缺乏以下能力:(1)不能理解和欣赏图画;(2)不能理解故事情节或者图画中包含的含义;(3)尽管知道了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是还是无法理解整个短语或整句话的意思。究其原因,如果这些是由于大脑损伤导致的话,那么应该会有以下表现:(1)缺乏建立语言和物体对等关系的能力。这样的小孩将欠缺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能力。就算他能使用词汇,他也不知道这些词所代表的实际意思。(2)无法用语言来书写所要表达的物体或情境。(3)缺乏理解一幅图或一组物体内在含义的能力。(4)无法理解一类物体、图画、词汇的共同点和差异。(5)无法将词汇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名词等,也不会使用这些词。

对于假设的符号―行为削弱现象和概念能力迟缓现象的测试应该从真实的情境开始,并且在儿童的经验范围之内要求其作出反应。例如,对识别物体的测试的步骤应该从实际大小物体到彩色实际大小物体到黑白实际大小物体到缩小尺寸的物体再到图片。同样的,对理解能力的测试,应该在小孩使用某个物体之前,从行为表现到哑剧表现再到使用词汇、句子、书写词汇、书写句子。这样测试后的小孩应该可以通过指向、手势和语言来表达他的理解。

2.3.2社会参与度测试

Ruth Dalemans等专家在研究测试失语症患者的社会参与度的方法时,运用了系统检验法,对关于参与手段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检验。失语症语言临床医学家对这一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这一系统的文献检验法包括可行性、内在连贯性、有效性、反应度。研究显示有12种测试社会参与度的方法,其中有7种方法是测试实际表现行为,5种是将实际表现行为和经历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测试。除了2种不适合失语症的测试,还有10种测试方法。随后,失语症语言临床医学家对这10种方法再次进行了评估,其中有2种有可能被运用到失语症患者上,即the Community Integration Questionnaire(CIQ)和the Nottingham Extend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NEADL)。相比之下CIQ更加贴近参与度的要求,但是关于运用这一心理测量法治来疗失语症的相关文献几乎空白。

3.结语

儿童失语症是一个应该引起所有人关注的话题,我们在研究儿童失语症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其表现特征,弄清楚是大脑受损引起的还是自闭等其他社会因素所致,由此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Jon Eisenson.Aphasia and Dyslexia in Children.

[2]Ruth Dalemans,Luc P de Witte,Zuyd,Jessie Lemmens,Wim JA van den Heuvel,Derick T Wade:Measures for rat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people with aphasia:a systematic review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8.22:542-555.

[3]Ariel Gout,Nathalie Seibel,Constance Rouvière,Béatrice Husson,Brigitte Hermans.

自闭症测试篇3

自1943年Kanner首次提出“自闭症”一词时起便发现该群体存在注意障碍。随着认知信息加工取向研究的盛行,研究者更倾向于从领域一般性角度来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注意问题。选择性注意作为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注意的研究,并重点介绍了知觉负载理论框架下的新成果。最后,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进行了小结,并对新框架下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知觉负载 选择性注意

分类号B846

1 前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行为刻板和言语发展障碍三个方面。《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ders,thed,DSM—Ⅳ)中虽然没有将注意损伤作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大核心障碍,但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一些独特的注意模式仍然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照标准。此外,在自闭症的早期定义中已经将其规定为一种与注意损伤有关的障碍。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域特殊性和领域一般性两种理论框架之下。领域特殊性理论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社会;而领域一般性理论则更强调自闭症谱系患者在信息加工中的缺陷。近年来,研究者们更重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认知缺陷,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为执行功能障碍假说。注意作为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置于该背景下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注意功能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为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个体排除环境中无关刺激并选择有意义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与其适应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选择性注意受损,个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将是混乱的。临床资料显示,一些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嘈杂的环境中会产生混乱感,而且很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研究者也力图从选择性注意的视角来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提供解释。以往的研究一直围绕注意选择发生在早期还是晚期来进行探讨,后来,Lavie提出了知觉负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一些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性注意相关的研究,并重点介绍知觉负载理论新框架下的研究成果。

2 注意选择的早晚期之争及知觉负载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选择性注意发生在早期还是晚期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争论的焦点: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包括Bm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和Treisman的衰减模型,一般将两者合并称之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注意的晚期选择理论以Deutsch为代表,又称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早期选择理论认为个体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通道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个过滤器予以调节,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晚期选择理论则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后来,Lavie将两种理论中的假设进行结合,提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理论——知觉负载理论,该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决了选择性注意的早期选择(知觉选择)和晚期选择(反应选择)之争。知觉负载理论认为,注意选择发生的阶段与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有关。如果当前任务知觉负载较低,没有超出个体的知觉容量,就会有多余的注意资源溢出自动加工干扰刺激,从而发生注意的晚期选择;如果当前任务知觉负载较高,耗尽个体的知觉资源,那么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得不到加工,从而产生注意的早期选择。知觉负载理论除了促进对正常群体注意选择的理解之外,还为存在注意异常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3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性注意研究介绍

3.1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选择性注意缺陷的研究证据

以往大量研究和临床资料都已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选择性注意异常,但也存在一定的争论。有些研究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无法对信息的整体进行加工,只选择一小部分或一些细节来进行注意,因此存在“过度选择”的问题;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无法对干扰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因此降低了注意选择的效能。

lovaas等对6名自闭症儿童、5名心理发育迟缓儿童及5名正常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训练被试对包含视觉、听觉和触觉要素的复合刺激进行反应,而后在每个试验中分别呈现这三种形式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每种形式的刺激都作出选择反应。结果发现,正常组被试对三种刺激要素能均等地做出反应,而自闭症组被试主要对一种刺激进行反应,心理发育迟缓组被试的反应水平居于两者之间。后来,Lovaas等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并将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这种注意特点称之为“刺激的过度选择”。以上研究与自闭症谱系患者弱中央统合功能(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假说基本吻合。该理论认为,由于自闭症谱系患者无法将低层次信息整合到更高一级,因此,往往表现出选择事物局部或细节进行加工的认知特点。纵观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从知觉水平、视空结构和词汇语义三个层次对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这种注意加工风格进行了验证。

另一些研究则表明,由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抑制无关刺激的能力受损,进而出现注意选择效能低下的情况。Dawson等研究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过滤无关刺激能力的降低是导致他们面对吵杂环境时出现混乱和过度唤醒的原因。随后,Ciesielski等通过研究指出,相比控制组,自闭症谱系患者在排除无关刺激时表现出了更大的困难。并且,自闭症组无论完成视觉还是听觉选择性注意任务,都表现出了异常的ElkP脑电波。在控制组中,Nd、N270、Nc和P3b都可以被观测到,然而在自闭症组中,并没有观测到Nd、N270和Nc这三种脑电成份,且P3b也得到了明显的减少。Burack也对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视觉选择性注意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自闭症组被试12名,发育迟缓组被试32名,正常组被试34名,平均年龄分别为20.15岁、12.0岁和8.01岁)主要考察了干扰刺激数量(0、2、4)和是否指定注意范围(如,通过对目标刺激添加注视窗口来操作)对自闭症谱系患者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实验中包括两种目标刺激。“圆形”和“加号”,当目标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研究发现,相比正常组和发育迟缓组,在没有干扰刺激的条件下,注视窗口的添加会大大减少自闭症组被试的反应时间;并且,在干扰刺激的条件下,注视窗口的添加更容易减少自闭症组被试的反应时间。实验中加入注视窗口,可以通过外力帮助他们锁定注意范围,提高注意聚焦效率,从而加快选择反应或减少刺激干扰。据此,Buraek认为自闭症谱系患者可能存在低效的注意聚焦能力,这也是自闭症组被试更容易受到注视窗口影响的原因。

3.2 知觉负载理论框架下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性注意研究介绍

上述研究均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选择性注意障碍,但知觉负载理论则从另一种视角解释了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这种缺陷。已有研究通过操控知觉负载来创设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的条件,并在此条件下考察了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功能。研究并未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一般性选择注意缺陷,而是由于他们知觉容量大于正常群体,使得经常有多余的注意资源溢出自动加工无关刺激,进而发生分心现象。因此,该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更倾向于将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容易分心的原因看作为一种知觉加工优势,而不是缺陷。对于该结论,知觉功能增强模型也能提供相应的解释。

3.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知觉容量过大的研究证据

Remington等(2009)采用反应冲突范式(response—conflict paradigm)考察了侧抑制(nanker)干扰效应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对成年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和成年非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其中自闭症谱系障碍成人患者15名,平均智商115;非自闭症谱系障碍成人患者25名,平均智商119)的影响,并以干扰效应的大小来衡量是否发生了对干扰项的注意和加工。实验中以字母x和N作为靶子项,分别与0、1、3、5个填充项字母一起出现在中央视野,并以填充字母个数作为知觉负载大小控制的指标。在视野边缘呈现一个字母作为干扰刺激。干扰刺激与靶子项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不相容关系(例如,当靶子项是x时干扰项为N,反之亦然),从而使两种刺激在反应上形成冲关系;另一种为中性关系(例如,当靶子项x或N呈现时,干扰刺激为N、L),使得两种刺激在反应上不发生促进或者抑制关系。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出现由靶子项x或N与填充项字母组成的圆环,同时在圆环左侧或右侧出现一干扰字母。要求被试在忽略干扰项的条件下又快又准的对靶子项做出反应,当靶子项是x时按x键反应,靶子项为N时按N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整体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并无显著差异。当知觉负载为1、2时,侧抑制效应均在两组被试中出现,然而,当知觉负载为4时,干扰效应只出现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组中。因此,Remington认为,也许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一般性选择注意上并不存在缺陷,而是由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知觉容量大于正常群体,才使他们多余的注意资源自动溢出分配到无关刺激,发生注意的晚期选择,从而使自闭症谱系障碍组的反应时长于非自闭症谱系障碍组。

随后,Bayliss等对Remington等人的研究结果在具有高自闭症特质的正常群体中进行了重复验证。研究中,他利用自闭症谱系系数量表(Autism SpectrumQuotient)对正常群体进行筛选,将得分高的群体作为实验组,得分低的群体作为控制组。其中,得分高的自闭症特质组被试86名,平均年龄20.1岁;得分低的控制组被试93名,平均年龄19.8岁。实验中知觉负载大小只有2和4两个水平,且靶子项和填充项均出现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实验任务和Remington等采用的任务基本相同,仍要求被试忽略干扰项又快又准的对靶子项按键做出反应。结果发现,当知觉负载为4时,干扰效应只出现在高得分组中。这说明白闭症特质较高的群体具有较大的知觉容量,这使得他们面对同样的任务时,往往有多余的注意资源溢出从而出现分心现象。Bayliss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Remington的结论。

3.2.2 来自知觉功能增强理论模型的解释

目前,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知觉容量是否大于正常群体还没有更多的研究证据。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仍然可以对上述研究进行解释。Mottron等根据自闭症谱系患者的知觉特点提出了知觉功能增强模型(Enhanced Perceptual Function Model)。该理论认为,自闭症谱系患者在某些低水平的视、听觉认知任务中比正常群体表现更好,在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和日常生活中与知觉任务相关的行为时,知觉的参与水平更高;自闭症谱系患者在整体加工中并不存在缺陷。不过,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这种优势仅仅表现在知觉加工中。根据该理论,由于自闭症谱系患者在完成知觉任务时知觉参与水平高,那么他们有可能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刺激上,从而发生注意的晚期选择。另外,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这种知觉特点使他们在局部加工中占优势。因此,上述研究中,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对靶子项进行搜索时往往更快,而高效的视觉搜索会降低个体排除干扰刺激的能力。这样,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高效的视觉搜索能力反而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进而发生分心现象。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知觉加工优势已经得了来自视听通道的研究支持。

视觉领域中,Plaisted等对8名年龄为7—10岁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和8名年龄为6—9岁的正常儿童的视觉搜索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要求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完成结合目标搜索任务(conjunctive target task)与特征目标搜索任务(feature tar—get task)。例如,特征目标搜索任务中,要求被试对隐藏在红色T和绿色x中的红色s进行检索;结合目标搜索任务中,要求被试对隐藏在红色T和绿色x中的红色x进行检索。在结合目标搜索任务中,由于红色x与红色T和绿色x各共享一个特征,所以只有将目标项的两种特征结合起来才可以对其进行锁定,这种搜索被认为是序列检索。结果发现,自闭症被试的检索速度要显著快于正常被试。后来,ORiordan等在改进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由于上述任务属于知觉加工任务,所以在该研究中将自闭症组和正常组的非言语智力进行匹配,实验任务基本相同,结果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据此,O’Riordan等认为自闭症谱系患者具有视觉搜索优势。因为在检索过程中,被试需要对目标项的两种特征进行整合,这说明白闭症谱系患者除了整体加工能力完整外还具备局部加工的优势。Rondan等用复合图形任务研究了成年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整体和局部加工能力,研究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会优先加工刺激的整体属性,但对于包含局部元素的整体,他们更倾向于对其局部特征进行加工。

听觉领域中,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Mot—tron等对自闭症谱系患者的音乐音调知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自闭症谱系患者对旋律轮廓的辨别与正常被试没有差别,但对单个音符的音调辨别优于正常个体。随后,Heaton用相同的实验范式也对13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其中自闭症被试11名,阿斯伯格被试2名)和学习障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谱系患者在对旋律整体轮廓的知觉上不存在缺陷,而在音乐旋律的局部音调知觉中则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大量研究和临床资料都已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异常。因此,许多研究也试图从注意加工角度来为他们的一些临床症状提供解释。以往不少研究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选择性注意缺陷,具体表现为: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整体加工能力而出现“过度选择”,或由于对干扰刺激过滤能力的降低而更容易分心,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这两种注意特点可能与顶叶沟宽有关。知觉负载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则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知觉容量大于正常群体,因此,他们更容易有过量的知觉资源溢出加工无关刺激。由此,以往研究认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特点是一种缺陷,而新框架下的研究则从知觉加工优势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无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选择性注意特点是由认知缺陷还是知觉优势所致,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知觉负载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成果则为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选择性注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从目前来看,新框架下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没有明确区分干扰效应发生的具体阶段。虽然知觉负载理论被认为解决了早期选择(知觉选择)和晚期选择(反应选择)之争,但已有研究并未具体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阶段的反应差异性。因为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被试会进行晚期选择,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而言,更大的干扰效应出现在哪个阶段并不知晓。第二,就被试而言,目前两篇研究均采用成年被试。而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知觉负载对成人和儿童早晚期选择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结论的推广性。第三,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知觉容量大于正常群体的解释仍需进一步商榷。例如,Remington和Bayliss都要求被从填充字母和目标字母的混合集中来搜索目标字母,而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所具备的视觉搜索优势会使他们更容易检测到目标字母,进而有多余的注意资源溢出发生晚期选择。虽然这也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知觉优势所致,但未必与知觉容量过大有关。

针对以上的问题与不足,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把干扰效应发生的阶段区分为知觉层次和反应层次。吕建国等研究了正常被试在这两个阶段的选择性注意,他们的研究思路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从而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选择性注意进行更加细化的研究。第二,选择自闭症儿童被试进行研究。通过选择儿童被试,进一步揭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这种注意特点是否具有生命发展的一致性和延续性。第三,采用其它知觉负载控制法。已有两篇文献均通过刺激集合大小来控制知觉负载。Lavie提出了控制知觉负载的另一种方法,即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将特征搜索作为低知觉负载,联合搜索作为高知觉负载。例如,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当被试看到辨别刺激为正确特征项目(如,红色)时对目标刺激做出反应,否则不作反应;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要求被试在看到辨别刺激为两个特征正确结合的项目(如,绿色的三角形)时要求被试做出反应,否则不作反应。这样做可以避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视觉搜索优势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更容易发生晚期选择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Kozlowski A M,Mstson J L,Worley J A.The impact offamilial sutism diagnoses on autism symptomatology ininfants and toddlers,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der,2011,456:1—7.

2 Kanner L_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psychology,NervousChildren,1943,2:217—250.

自闭症测试篇4

关键词:交互感知;自闭症儿童;产品设计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精神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一个词汇也逐渐在产品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交互”、“感知”。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层出不穷的产品的现,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也日益发展,产品种类也日益繁多,但是,在产品蓬勃发展的同时,有的产品领域也存在着被忽略的现象,例如:特殊人群相关产品较少――以自闭症儿童康复辅助产品为例。

本文将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自闭症相关知识、案例的资料;收集相关已有产品的成功案例及研究,整合并设计研发基于交互感知相关背景下的特殊人群――自闭症患者相关的产品,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产品设计在为特殊人群服务上较少的空白。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围绕人群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现有相关研究或产品等模块进行探讨与设计研究探讨。

二、理念概述

“交互”“感知”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概念,交互――交流互动;感知: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号。而产品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最需要得到关注的要素便是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中,交互有广义、狭义之分,在产品设计上,交互的理解一般为狭义的:主要研究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以供人们使用,它强调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换。在产品设计中,交互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使用者觉得愉悦的技术。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则是隶属于工业设计专业下面的一个专业,目前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设计生产的具有一定用途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的总和。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充斥着产品设计的成果,小到生活用品、工作用品,大到交通工具都存在着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的身影。

三、产品现状

(一)国内现状

国内对产品研究正在逐步向交互感知的方向靠近,但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味地拷前人的产品或者是外国知名度产品,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消费者的认知感受,交互更无从谈起,国内目前的交互只存在于计算机相关系统领域,在产品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也在于中国的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起步相对较晚,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的认知度不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感知意识也在逐步提升。

也由于国内在产品中的交互感知是个缺陷,设计师、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区分意识不够,“特殊人群”的“特殊产品”也较为缺乏,一般的辅助治疗方式是通过一些道具结合一系列计划对“特殊人群”进行相关方面的刺激,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其各项生理、心理能力,同时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便是自闭症儿童的相关辅助产品,其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一个本土化的空缺。

(二)国外现状

国外的产品设计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意识到了交互感知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更注重消费者的感性需求。而针对“特殊人群”,国外的产品设计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块需求,相关的辅助产品也已经有所诞生。单针对于“特殊玩具”这一块,国外设计师及商家已经意识到不单单是特殊人群,特殊儿童也日益增多,对“特殊产品”的需要也日益凸显出来。如:Fisher-Price玩具公司、Taylor公司、Anthony innovation公司等都已经在开发、生产、销售相关的产品。他们的产品有:农场木质拼图(儿童在玩耍时大小脑有针对性地得到了锻炼,对视觉能力及其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Fisher-Price公司的Shake and go car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不能行走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针对不同“特殊人群”的辅助产品,他们会把它们送到相关的研究中心进行试验、研究。位于芝加哥的国立高得中心就是专门试验和研究这些产品的专业非盈利机构。中心会不定期组织医生、康复治疗师对产品进行评估和评级,对产品进行区分以确定哪些产品适合感官训练,哪些产品适合认知训练等。产品设计师和厂家会根据这些评估和评级对产品进行改进设计和生产,对“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康复做出相应的贡献,当然,也能从中获得相关利润。

四、研究内容

(一)产品相关要素

有关基于交互感知的自闭症儿童产品设计研究,主要将涉及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生活形态、产品的功能要素、造型要素、物质技术等。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相关调查研究情况

1.生理特征:不会说话,与他人无任何交流、两眼间距较宽。

(1)视觉上:自闭症儿童的视线一般习惯从眼角向外看,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斜视”,且其视觉的注意点往往跟正常孩子不一样,他的注意点不是物体的中心而是边缘位置,因此,特别在面对移动的物体时,他无法看清物体。跟正常人相比,自闭症患者从视觉获取的信息并非是一眼获得,而是通过视觉的不断扫描获得的。

(2)触觉上:自闭症患者的触觉一般可分为过度敏感或迟钝两种情况,他们讨厌新刺激抑或是新鲜事物,适应性较差、固执、暴躁、反应迟钝。

(3)精细动作上:手、眼、脑的协调较差,不协调。

其他生理特征:语言发育迟缓,平衡力差等。

2.心理特征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大阶段及其特征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四大阶段及其特征图很好地说明了儿童的心理理论,而心理理论则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和推测,并根据这些认知和推测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自闭症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所存在的心理缺陷体现在缺乏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和推测能力,而更能证明自闭症儿童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则是国外的一项相关研究――自闭症儿童通过一级信念测试的成功率很低(15%――69%不等)。

3.生活形态

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形态主要很多体现在语言和认知上。没有沟通性语言的自闭症儿童约占50%以上,但是他们的机械记忆和视觉记忆能力都很强,即使是很细微的变化都能被他们发现;他们情绪冷淡,对新的事物缺乏兴趣,跟一般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相悖。

4.其他生活特征

一切的聚焦点在自己,对自身之外的事情、事物毫不关心。

由上,在自闭症儿童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参照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生活等习惯有针对性地去进行。

(三)涉及研究方法

1.通过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查阅有关感性工学、人性化设计、自闭症儿童的相关资料;

2.社会调查,通过走访有相关设计经验的设计师、研究学者、自闭症康复中心,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生理、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解;

3.归纳与总结,对所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了解。

(四)方案举例(推敲)

自闭症儿童色彩形态配对互动辅助玩具产品设计研究:

针对基于交互感知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辅助治疗玩具的产品设计研究,依托专业优势,对相关产品进行了探讨,本产品主要是基于课题理论基础进行的探讨性产品设计,在于解决自闭症儿童与其家长之间的互动问题以及自闭症儿童的视刺激、配对问题。

通过资料调查整理及市场相关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自闭症的孩子性格习性孤僻,内心自我封闭多数倾向于冷色系,也就是5-10度色系但冷色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这也促使其性格更加孤僻,由此,建议选择:淡黄、橙、浅绿、天空蓝这些颜色来成为产品的主要色调,以期对自闭症和心理产生一定刺激。

在相关产品的设计上,我们遵循以下四点:

1.图形间的对应练习;

2.吸引眼球的艳丽颜色;

3.音乐与图像的辅助帮助;

4.家长与其的交流互动。

一下是针对1―3点的儿童产品设计草图及效果图:

其中,该玩具的发声装置采用的是环绕声,电影院或家庭影院仅仅在听众的前方设置“左-右”双声道或“左-中-右”三声道,随声听领域仅仅在听众的左右设置双声道;而环绕声,属于球面立体声,至少要有三个声道,并且听众必须处于各声道的发声点包围之中,可以更好地使自闭症儿童听到玩具所发出的声音;产品底部的发光部位,采用三色LED可以发出非常宽广的色域以满足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色彩喜好;采用圆形顶部的屏幕,更突出主要内容,有重点节省四角的空间占用且能给使用者带来平衡的感受。

针对家长与孩子间交互的产品,我们设计了一款APP,可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康复锻炼情况以及及时参与孩子的康复锻炼中,使家长和孩子间产生互动。

五、结语

交互技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断被提起,但大多只存在于计算机相关领域,很多人都忽视了其在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领域上的应用,而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现在设计的产品多为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符合客户需求而设计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活在社会中的特殊人群,比如本论文所提到的自闭症儿童。一个家庭有一个自闭的孩子,对家长来说是一场大灾难,而我们的设计不能只局限于为正常人服务,更应该为需要帮助的人去服务。在自闭症孩子最佳康复期设计一些有助于其康复的交互产品,可以帮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本论文通过调研、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周边产品进行了相关设计,以期得到更多人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江南.美国玩具商瞅准残障儿童大市场[J].中外玩具制造,2007(10).

[2]李敬,程为敏.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3]玛丽安.西格曼.自闭症儿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4]Premack D,Woodruff 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nces[M].1978.

自闭症测试篇5

学校恐惧症是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和便急等。

论文关键词:学校恐惧症;考试焦虑;鸡尾酒法

导致学校恐惧症的因素极其复杂,伴发症也很多。采用单一的辅导方法,其结果可能是“按下葫芦掀起瓢”。只有对各种影响因子分别进行干预,才能从整体上控制当事人的转变节律,实现辅导的总体效果。在学校恐惧症辅导实际中,我就借鉴了艾滋病治疗中的“鸡尾酒” 疗法理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案例描述

开学不久的一天,一位高三班主任带着一脸的焦虑来到咨询室求助,说自己班上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女生不想来校读书了。我经过仔细询问,了解了大概的情况。

事情发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前,该女生电告班主任,说是自己生病不能来参加考试了,因女生成绩好,班主任也没有在意,只是嘱咐她好好休息。一个假期后,女生还是没有来学校,班主任急了,找家长谈了后,才知道情况严重。无论家长老师如何劝说,她都死活不肯上学。更严重的是她不但不敢进学校、进教室,就是远远看到学校也会两腿发软,怕见到同学、老师……现在每天把自己反锁在家,除家人外,别的任何人都不见。

案例分析

由于当事人自我封闭,我一时无法与其沟通,在与女生家长面谈中得知,女生平时对自己学习要求很高,成绩每次都排名班级前三。由于上学期一次平时测验发挥失常,导致心态失衡,情绪焦虑。女生家长还透露了一件让他们极其担心的事:曾发现孩子手腕上有刀子的划痕。家长也坦言,近些日子,已经带她走遍了各大寺院,烧香念经做道场,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管用。

从其家长与班主任的描述中看,显然,女生已经由考试焦虑发展成了学校恐惧症,并伴有严重的抑郁症状。在其后的第一次面谈中,我用SCO-90量表与抑郁状态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她进行了测试,其结果都验证了上述的诊断。

个案干预

了解基本情况后,我为之制定了一个“鸡尾酒式”的辅导方案:

1.接近法。针对她自我封闭不愿见人,但喜欢上网聊天的现状,我先加她的QQ号,在网上以陌生人的身份与她进行聊天,聊了几次后,在合适的时机,我告诉她自己的心理辅导员身份,如果她愿意求助,我可以与她面谈。她犹豫后同意让我去她家面谈。这是可喜的一步,说明她已经有了想走出封闭和改变自己的愿望。同时,能接纳我与她见面,也说明当事人社交恐惧的症状出现了缓解的倾向。

2.体育疗法。在面谈中,我发现该女生始终低着头,不敢与我直视,而且怎么引导她抬头都不管用。说明当事人有严重的社交恐惧倾向。在谈话中得知她从小喜欢打乒乓球,于是我与她约好时间一起去体育俱乐部打乒乓球。此举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打乒乓球需要抬头,不然就无法打球;二是可以让她走出家门,逐步适应外界环境;三是打球可以放松心情。

通过两次的体育活动(时间是一周),当事人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已经能与家庭其他的成员进行生活上的交流;二是已经能与我进行正常的目光交流,信任度也明显增加,这为后续辅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系统脱敏法。如何让当事人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这是辅导的关键。这里,我主要采用了系统脱敏法。依据当事人的恐惧程度,我为她制定了“六级脱敏表”:一级:看见学校围墙心不慌;二级:能走进学校大门;三级:在校园行走并敢于抬头望教室;四级:能走进教室;五级:能坐在教室听课;六级:能参加考试。脱敏分为“想象脱敏”与“实地脱敏”两个阶段。“想象脱敏”阶段主要由辅导员负责引导,每次脱敏训练后布置练习;“实地脱敏”前两级主要由家长陪同进行,第三级由辅导员陪同完成,第四、五级由班主任陪同进行;第六级脱敏先在心理咨询室模拟考试情景进行,再由任课教师负责,从小测验开始,在教室进行实战训练。整个过程,大概用了两周时间。

4.放松法。为进一步巩固前期辅导的效果,每次脱敏后都对当事人进行呼吸放松、肌肉放松等训练,解除脱敏时产生的紧张心理,并让她在家或者教室里进行自我放松。

效果评估

自闭症测试篇6

自闭症猴子有何用?

前不久我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研究所的科学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让许多人觉得既自豪又摸不着头脑――利用基因技术首次制造出了患自闭症的猴子。我国科研成果受到国际公认当然值得骄傲,但是让猴子患自闭症有什么用呢?

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毕竟会有很多限制,例如无法密切监视对象,很多检查可能也不能做,但是用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很多手段都可以使用。在自闭症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动物只有小鼠,可是小鼠和人类的差别很大,不是特别理想的研究对象。现在,科学家给猴子注入了MeCP2基因(人类的自闭症基因),结果猴子果然表现出了类似于自闭症的行为,如:减少群体活动、喜怒无常、反应迟钝等。

另外,转基因自闭症猴子生下的小猴子,也出现了类似自闭症的行为,这说明,自闭症是一种以基因遗传为基础的疾病。

除了观察猴子的行为,研究人员还会扫描这些自闭症猴子的大脑,寻找其大脑与正常猴子大脑之间的区别。如果找到问题所在,研究者还会利用基因技术来修改自闭症基因,看看是否能够修正大脑的异常。

转基因自闭症猴子的出现对于研究治疗自闭症的药物和疗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孕妇慎用抗抑郁药!

自闭症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之一可能与宝宝在子宫里时妈妈服用的抗抑郁药有关。据最近一项加拿大的研究发现,女性在妊娠期间,如果服用了抗抑郁药,生下的宝宝患自闭症的几率可能大幅度增加。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加拿大国内约14.5万的准妈妈进行了个案追踪和分析。结果发现,如果在怀孕晚期,也就是胚胎脑部发育最关键的时候,准妈妈服用了抗忧郁药,尤其是服用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的话,宝宝在7岁之后患上自闭症的几率,将增加87%。

根据过往研究,准妈妈服用SSRI除了可能增加宝宝患抑郁症的几率以外,患多动症和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症、早产、有心脏缺陷、出现语言障碍的几率也偏高。然而,约有15%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患有抑郁症。如果因为害怕生出不健康的宝宝,就拒绝接受治疗或者服用药物,也是不可取的做法。许多人都轻视了抑郁症,认为自己忍忍就过去了,可实际上这种疾病是会夺走人生命的恶魔。抑郁症除了危害母亲的健康以外,也有可能让宝宝的神经发育不良。因此,孕妇是否应该服用抗抑郁药物还是应该听从自己医生的建议。

但是,每个准妈妈或者备孕的女性都应该积极预防抑郁:吃健康的食物,如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和坚果,少吃高油高脂高糖食物;每天都进行适量运动,如游泳、散步;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如果出现持续性的、原因不明的情绪低落或者焦虑不安,应该立即看医生。

嗅觉有问题可筛查自闭症?

当我们闻到自己喜欢的气味,如花香、香水、美食的气味时,会自然地深呼吸,从而更好地享受美妙的香味;但如果闻到难闻的味道,如经过垃圾站或者进到公厕中时,会本能地憋气或者放慢呼吸,好尽量限制气流进入到鼻腔中。但自闭症儿童在面对不同的气味时,可能反应与我们不同。

最近,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患有自闭症的人不能对气味做出与正常人类似的自然调整,自闭症儿童无论是对好的还是坏的气味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嗅闻。研究人员选取了18名自闭症儿童和18名正常发育的儿童进行了嗅闻方式检测,这些儿童的平均年龄为7岁。正常儿童会在闻到气味之后的几秒内调节吸气的速度,而自闭症儿童并不能完成这一应答。两组儿童嗅闻方式的差别已经可以在多数情况下正确区分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

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开发一些无需语言交流的方法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检测。早期研究表明自闭症人群在“内在行为模式”上存在损伤,他们的大脑不能将感觉与相对应的行为进行无缝连接,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自闭症患者才会对气味做出异于常人的反应。

虽然目前嗅觉还不是测试儿童是否为自闭症患者的诊断工具,但如果父母留意到孩子在这方面比较奇怪,再结合其他症状,应该怀疑自闭症的可能性,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检查。

自闭症患者该吃低糖食物?

低糖食物就是吃下去过后,不会让血糖水平突然上升的食物,例如粗粮、蔬菜、豆类等等。为了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必须避开或者少吃高糖饮食(如白面包、含大量蔗糖的食物、甜度高的水果等),以吃低糖食物为主。而最近有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吃低糖饮食,症状有可能减轻。

在研究自闭症小鼠模型时,研究者发现,如果给小鼠提供低糖饮食,它们的部分自闭症症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的生化分析显示,母亲怀孕时吃高糖食物和出生后一直吃高糖食物的小鼠,其新生神经元细胞较少,尤其是在负责记忆的大脑区域。除此以外,研究者还发现,饮食会影响到肠道菌群的平衡,高糖饮食会影响肠道细菌对糖代谢的影响,从而改变糖代谢副产物在血液中的水平,而其中一种副产物有可能影响脑部神经元的发育。

虽然还只是动物实验,但是高糖食物肯定不利于身体健康,孕妇和孩子都应该控制糖分的摄入。自闭症孩子在饮食方面还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因为有的自闭症孩子不能消化谷蛋白和酪蛋白,因此要控制某些谷物和蛋白质的摄入。

孕妇要远离杀虫剂!

有毒化学物质一直被怀疑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之一,25%的发育问题(包括自闭症)都是来自于神经毒害物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农药、杀虫剂当然是首要怀疑对象。

美国一项刊登于《环境健康展望》杂志的研究似乎验证了关于杀虫剂的怀疑:孕妇若在使用杀虫剂的农田附近居住,产下的婴儿患自闭症的几率会比一般孕妇高66%。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搞清楚杀虫剂与自闭症之间的具体关系。报道称,该研究共在加利福尼亚地区调查了1000名产下自闭症患儿的妇女。此外,该研究对孕妇怀孕期间和生产时的居住地也进行了调查。

这些产下自闭症宝宝的妈妈中,有1/3居住在使用杀虫剂场所附近1.25公里至1.75公里处,可见杀虫剂可能具有“远距离攻击”的能力。研究员还发现,孕妇如果是在怀孕的中期和后期接触杀虫剂,那婴儿患自闭症的几率将进一步增高。另外,研究员还表示,胎儿大脑的发育或对杀虫剂最为敏感。

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是否某些孕妇会比其他孕妇对杀虫剂更敏感,但目前获得的信息已经很明确:孕妇需要尽量避免在怀孕期间接触各类农业化学品。居住在城市的孕妇,应该避免接触蟑螂药、灭蚊药等杀虫剂,小心驶得万年船。

极端男性化的大脑?

英国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科恩认为,自闭症患者的问题出在大脑极端男性化。很早之前,研究者们就发现患自闭症的男孩要远多于患自闭症的女孩(4:1),自闭症中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中,男患者的数量更是高达女患者的9倍。

很多对文化和两性的研究都显示,通常情况下,男孩更喜欢乐高和玩具车等组装玩具,女孩更喜欢玩偶;在择业上,男人倾向于工程和数学,女性倾向于治疗和护理类的职业;扫描大脑后会发现,男人的大脑平均体积较大,而女性大脑发育较早,语言中枢和情感处理中枢比男性要大;在思考的时候,男性更依赖大脑灰质(与信息处理有关),女性则更多地使用大脑白质(与信息交流有关)。

而在大脑相关的测试当中,不论性别,自闭症患者的结果都会落在属于男性的那一边。如果观察自闭症患者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们很少留意别人的脸部,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表情所传达的情绪和信息,而女性通常都善于“察言观色”或者理解他人的情绪,这叫同理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没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患者都拥有超高的智商,甚至成为卓越的科学家,因为他们理性和善于分析的大脑有利于他们去研究物理、数学等学科。

科恩通过研究羊水发现,孕妇的羊水中睾酮含量越高,孩子出生后表现出来的自闭症特征就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自闭症患者大脑更男性化的说法。

链接:不可忽视的自闭症症状

自闭症越早进行干预和训练,对于患者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越有帮助,但很多家长在早期都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孤僻或者学说话较迟,错失干预的好时机。所以,一定不可对自闭症症状视而不见!

1.社会交流障碍

这是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孤独症患儿存在“思维盲区”(mind blind),他们似乎认为凡存在于他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一样存在于别人脑子里,彼此没有什么区别。即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情。

2.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但是患儿不懂得模仿。

3.语言障碍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者甚至终身不语。即便有的患儿会说话,也宁愿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或者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并且常常分不清你我。

4.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

患儿通常会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种或某几种游戏,经常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有自残行为。

5.大多智力发育落后或不均衡

70%的患儿智力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比较特殊的能力。20%的患儿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的患儿智力超常,表现为对音乐、美术等十分敏感或者记忆力超常等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患儿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或背诵,但他无法用自己掌握的语言与人正常交流。

6.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异常的问题

自闭症测试篇7

自闭症儿童存在异常的颜色感知已得到广泛报道,但迄今仍鲜见正式探讨这类群体颜色偏好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6.5岁汉语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自闭症幼儿总体上对冷色的偏好优于暖色,其颜色偏好顺序为:绿、蓝、红、紫、橙、黄;(2)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顺序与控制组幼儿(年龄和智商相匹配)相同,但颜色偏好程度不同于控制组幼儿;(3)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顺序和颜色偏好程度都显著不同于同年龄普通幼儿;(4)性别对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提出,自闭症幼儿所表现出的颜色偏好可能是其大脑功能状态不平衡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自闭症幼儿 颜色偏好 不平衡的大脑功能状态

分类号B846

1 问题提出

环境中的色彩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辨别颜色并对颜色表现出特定的偏好。如,一项研究表明,12周的婴儿就表现出对彩色多于对白色的偏爱。研究还发现,环境中颜色的布置状况将影响儿童的颜色认知和注意、想象、情绪乃至个性等心理的发展。因此,对环境中颜色的布置安排必须考虑儿童对颜色的感知特点,而不能仅仅遵从成人的审美取向。

颜色偏好研究一直是儿童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几十年,国内外研究者分别采用对偶研究法和选择法对正常和障碍儿童的颜色偏好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普通幼儿的颜色偏好是否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和时代差异,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在我国的文化环境下,发现20世纪40年代后7岁以下的汉语幼儿更加偏爱艳色和暖色,都以红色占第一位。刘少英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4—6岁普通汉语幼儿总体颜色偏好顺序为:红、黄、橙、蓝、紫、绿,且不存在年龄差。2009年,杨淑丽和张莉进行了4—6岁儿童的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把实验颜色扩展到了15种,加入了粉色(粉红、淡粉红),淡色(淡黄、淡紫等),研究发现,除了大红,粉红也广受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女孩子。

特殊人群的颜色偏好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张增慧和林仲贤对7—11岁智障儿童的颜色偏好进行研究,发现弱智儿童(IQ在50——70之间)对颜色爱好表现有其规律性,较喜爱鲜艳的颜色,与普通儿童的喜爱相似,而智力障碍程度更低的儿童(IQ在30~50之间),则没有表现出明显颜色爱好的偏向,有的喜欢艳色,有的喜欢暗色。曹娟等人对听力障碍学生的颜色偏好实验则表明,听障学生对颜色的喜好顺序依次是蓝、白、黄、黑、绿、红、橙、紫、灰。男女听力障碍学生在黄、灰2种颜色偏好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自闭症儿童身上,迄今还鲜见研究探讨这类特殊群体的颜色偏好现象。但大量的证据表明,自闭症群体对于颜色的感知很可能不同寻常。一些轶事性描述介绍了自闭症儿童特别亲近或者远离某种颜色的物品(墙壁、食物、衣服等),甚至达到强迫的程度。Howlin(1996)曾经报道一些自闭症儿童在长时间地观看了某彩色灯光后生理、情绪和智力功能都有所提高。首次正式研究自闭症群体颜色感知的美国研究者Ludlow发现,如果用颜色(蓝色和紫色等)镜片覆盖文本将提高自闭症儿童的阅读速度高达13%。最近,直接探讨自闭症儿童颜色知觉的三项研究分别发现,这类群体在颜色命名、颜色辨别和颜色记忆上与心理年龄相匹配的控制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假若综合考虑这些研究中提及的自闭症儿童对于颜色的异质性反应,那么有理由相信,自闭症儿童的颜色偏好很可能也具有独有的特点。

本研究将采用对偶法首次针对4—6.5岁自闭症幼儿、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均匹配的智力发展迟缓幼儿和生理年龄相匹配的普通幼儿的颜色偏好展开研究。我们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有什么特点,其对颜色的偏好顺序为何;(2)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与另外两类幼儿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组的25名自闭症儿童来自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青苹果乐园),均被浙江省儿童医院按照DSM一Ⅳ的标准诊断为自闭症儿。

2.2 实验材料和任务

实验采用红、橙、黄、绿、紫、蓝六种颜色。每种颜色的标准参见色谱得到标准色。每种颜色以圆柱形色柱呈现,圆柱的直径为2.5厘米,高3厘米。六种色柱两两组合,共15种组合。考虑到自闭症儿童语言功能差,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实验时要求被试按照喜好从呈现的两种色柱中挑选出一个放进一个中间有一孔洞的黑色泡沫板中。该泡沫板长12.5厘米,宽7厘米,高3厘米,表面均用墨汁染成黑色,泡沫中央开有一圆形孔洞(周边为白色,目的是让儿童能方便地找到孔洞),孔洞直径为2.6厘米,恰好能够容纳一个色块。

童并得到教师和研究者汇聚式评估的进一步认定。25名控制组儿童来自于同一机构,均不存在自闭症的特征。自闭症组和控制组之间进行言语和操作智商的一一匹配(差异在正负10个百分点)。25名自闭症儿童中有4名高功能自闭症(总智商大于70),其余为低功能自闭症儿童。25名发展迟缓组儿童中有7名学习困难(总智商大于70)儿童,其余为中度和轻度智障。经t检验,自闭症组和控制组之间在操作智商(t=0.4,df=48,p>0.05)、总智商(t=—0.825,df=48,p>0.05)、生理年龄(t=—0.768,df=48,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另25名普通儿童来自于某普通幼儿园,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生理年龄上进行匹配。三组儿童均排除色盲等视觉疾病。

为了平衡15种组合前后的呈现顺序,采用台阶法呈现安排颜色的呈现顺序。最后共设计了两组呈现顺序。A组为:红黄、红蓝、黄蓝、黄绿、蓝绿、蓝橙、绿橙、绿紫、橙紫、红绿、红橙、黄橙、黄紫、蓝紫和红紫。B组为:紫红、紫蓝、紫黄、橙黄、橙红、绿红、紫橙、紫绿、橙绿、橙蓝、绿蓝、蓝黄、蓝红和黄红。

2.3 实验程序

实验在一安静房间中个别进行,主试和被试面对面坐在桌边。实验正式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方法:从呈现的两种色柱中选出一种更喜欢的放入黑色泡沫中间的孔洞中,并进行示范。若干次示范后,在确定被试可以操作之后开始正式实验。主试按预设顺序每次出示两种颜色,要求被试放入硬纸板中间的孔洞。被试放入色块之后即完成一次选择。每个被试完成A组和B组共30次判断。

3 研究结果

3.1 三类儿童的颜色偏好顺序

先统计各颜色被选中的总次数即选择分数(c),然后把选择分数转换成P(选择次数除以每一对偶判断的总次数)。例如,表3的第一行第一列为30次,这代表的是红色与黄色一起出现时红色被选择了30次(红色和黄色配对,前后共出现2次,25位被试选择总次数为50次),将30次除以总次数50即得到P值0.60。

无论是根据选择次数c或是P,本实验的自闭症儿童最偏爱的是绿色和蓝色,其次是紫色和红色,最不喜欢的则是黄色和橙色,其对冷色的偏好优于暖色。从表4可知,实验中控制组的弱智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的颜色偏好顺序依次为:紫、绿、蓝、红、橙、黄。该结果与张增惠等1992年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在张增惠的研究中,发现智商在50—70的弱智儿童更加喜欢红、黄、橙等鲜艳的色彩。而本研究的控制组儿童更喜欢的是紫、绿、蓝等色调较冷的颜色,较不喜欢红、橙、黄等鲜艳的暖色。这两项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的原因,一是被试样本的不同,张增惠的研究选取的被试是7—11岁,而本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是4—6.5岁;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力发展迟缓儿童的颜色偏好可能发生了变化。

实验中4—6.5岁普通儿童的颜色偏好顺序为:红、橙、绿、蓝、黄、紫。总体上,普通幼儿最喜欢的仍是红色和橙色等鲜艳的暖色。这一结果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本实验中普通幼儿对绿、蓝等冷色调的喜爱程度高于黄色和紫色,这与以往的发现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为了与自闭症组进行匹配,本研究普通组的男性幼儿数量占绝大多数。研究已经证实了性别对于儿童颜色偏好的影响。例如,杨淑丽的实验中发现男幼儿更喜欢把教室涂上绿、青绿色;刘少英等发现男生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黄色则被排在了倒数第二。本研究中,男性幼儿数量占绝大多数,这可能是该组幼儿对蓝色和绿色更加偏爱的原因。

3.2 三类幼儿颜色偏好的对比分析

呈现的是三组幼儿的颜色选择顺序和颜色偏好程度。颜色偏好程度用平均值M表示,例如,自闭症组绿色得分为6.48,代表的是该颜色与其他颜色两两相比较时,该组有6.48人次选择了绿色。

首先,采用等级相关统计处理对三类被试的颜色选择顺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闭症和控制组的颜色偏好顺序差异并不显著,等级相关系数r=0.986,p0.05,说明自闭症组在颜色偏好顺序上不同于正常儿童。

接着对三组被试的颜色偏好程度进行比较。经过卡方检验,发现三组儿童在颜色选择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Y(10)=37.07,p

3.3 性别对三类幼儿颜色偏好的影响

三组幼儿的颜色选择顺序和颜色偏好程度。首先,采用等级相关处理对三类被试的颜色选择顺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闭症组男女偏好的顺序趋向一致,等级相关系数r=0.886,p

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发现,4—6.5岁的自闭症幼儿与控制组幼儿在颜色偏好的顺序上是一致的,但是他们颜色偏好的程度仍然显著不同(次数不同)。例如,他们都把橙色和黄色放在最后,但是自闭症组对这两种颜色的选择次数明显更少,平均分别为4.12次和3.24人次,而控制组幼儿则平均分别为4.68人次和4.60人次。以上结果还表明,4—6.5岁的自闭症幼儿与同年龄的普通幼儿相比,无论是颜色偏好顺序,还是颜色偏好程度,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总体上,自闭症幼儿更加喜欢绿、蓝等冷色调的颜色,而普通幼儿更加喜欢红、橙等暖色调的颜色。

要的影响因素。在普通幼儿群体中,男孩对蓝色的偏好强于女孩,而女孩则明显比男孩更加喜欢橙、黄等暖色调。

4 讨论

颜色感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知觉能力,一直以来也是引发研究者研究兴趣的重要领域。本研究首次对汉语4—6.5岁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展开研究,发现4—6.5岁中低功能自闭症幼儿总体上对绿、蓝等冷色调的偏爱优于红、橙等暖色调。自闭症幼儿最喜欢绿色,最不喜欢橙色。这与相同生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显著不同。这一研究结果对于颜色偏好研究是一重要的补充,对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干预带来了重要的教育启示。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自闭症幼儿为何对冷色调的喜爱优于暖色调?对这个问题的解析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自闭症患者的视觉功能特质。

4.1 智力功能受损可能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颜色偏好

这首先可能源于智力功能受损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的对象大多是智力低于正常的中低功能的自闭症幼儿,而研究中控制组儿童(智障和学习困难儿童)同样表现出对于冷色的喜爱优于暖色。这说明,可能是智力功能的损伤共同导致了两组被试对冷色更加偏爱。相关的研究表明,精神类疾病将使得个体对于颜色的偏爱表现出独特性。根据美国专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精神病院做的一次研究,躁狂抑郁症患者最喜欢蓝色,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喜欢的是绿色,而其他精神病患者最喜欢紫色,这些患者最喜欢的多是冷色。综观文献,直接针对智力功能低下儿童的颜色偏好展开的研究并不多。但少数一些研究确实报告智力功能低下的群体对冷色调更加偏爱。例如,美国研究者Buhrow M和Bradley—Johnson S(2003)曾经针对3—5岁重度智力落后幼儿的视觉偏好展开研究,发现障碍幼儿比正常婴儿更加喜欢注视黑、白颜色,而更加不喜欢红、黄等颜色,且两类儿童之间达到显著差异。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的结果与此存在矛盾。例如,我国张增惠等(1992)的研究发现轻度智障儿童更加偏爱暖色,而Eee A s和Celik A(2008)的研究也发现,轻度智障学生和学习障碍学生更加偏爱选择红、橙、黄等暖色,较不喜欢蓝、绿、紫等冷色。因此,智力功能是否对儿童的颜色偏好产生影响还无法确定,这需要针对更大不同年龄的样本展开进一步的验证。

4.2 自闭症特质本身也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颜色偏好

4.2.1 自闭症患者患者可能具有不平衡的大脑功能状态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自闭症这一特质导致了儿童对冷色调的偏爱优于暖色调。本研究中,自闭症儿童尽管在颜色偏好顺序上与控制组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从颜色选择的总频次可以看出,自闭症组明显在绿、蓝等颜色上选择的次数远远高于黄、橙的次数,而控制组的次数选择的差异则要小得多。也就是说,与控制组的偏爱相比,自闭症组对冷色的偏爱表现得“突出”而强烈。因此,自闭症的颜色偏好特点似乎与其本身特质也有关联。

回顾文献,当今自闭症的神经心理学研究逐渐形成一个观点:自闭症群体可能具有极不平衡的大脑功能状态。支持这一观点的目前至少有两大重要理论。一是自闭症脑神经联结异常假设(Abnormal conicalconnectivity hypothesis),该假设在对自闭症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状态(尤其是脑白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闭症患者存在脑区局部连通的过度,也包含着脑区之间长距离连接的不足;而较初级的脑区(尤其是视觉中枢)由于自身的连接过度,以及没有了额叶等高级中枢的监控而变得更加容易兴奋,信息在初级视觉区域的激活将更加持久,加工的次数更多,也更加不容易受到抑制。研究者认为,这种状态将引发自闭症群体偏向于局部加工,而不擅长整体加工。广为人知的“弱中央统合假设”(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知觉增强假设”(enhanced perceptual functioning theory)实际上均表明了自闭症这种局部加工的优势。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则是病理性脑半球优势假设。这一假设是美国心理学家Treffer D A(2000)在大量的有关天才症候群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Treffer发现,在自闭症群体中孤岛能力的出现率有着超高的比率,但这些孤岛能力一般只限于右脑的特定功能,如机械空间、音乐、万年历计算等,且一般都以超强的刻板性机械记忆为基础。Treffer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研究为基础,提出自闭症群体的大脑功能状态是不平衡的,潜在的原因是其左脑机能遭到特定破坏(可能来源于基因或产前因素,如子宫内的激素水平就是一个高危因子),从而使得补偿性的能力转移并转换成右脑机能优势(尤其包含了视觉空间机能)。与此同时,源于同一原因,其记忆路线也发生了转变,从一般人的依赖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陈述性知识、联想式记忆)线路而变得更加依赖于更加原始的低级皮质边沿记忆线路(又可称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这种记忆更深却也更狭窄。在Treffer看来,自闭症群体的大脑可能发生过某种反常异化(pm''''''''adoxical facilitation),即某种大脑机能的破坏使得另一些隐藏的潜能得以发掘和补偿,这是这个群体能够诞生高达10%的自闭症天才的重要原因。

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通常的“能力和缺陷并存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大脑的功能发展的不平衡。而其中,视觉功能领域正是一特定优势领域。目前,自闭症群体超凡的精细视觉加工能力已经在大量视觉任务上得到了重复性验证。例如,研究者先后针对自闭症患者实施了镶嵌图(EmbeddedFigure Task)、瑞文推理、韦氏积木(Block Design)、迷宫一地图、视觉搜索、视觉记忆、心理旋转、N—back测试等大量与视觉空间能力有关的心理测验,都发现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近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也证实自闭症患者在完成语言、记忆等高层认知任务时更加依赖初级皮质区(extrastriate)等主控视空知觉的中枢神经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证实,自闭症患者的优异视觉功能并非是自下而上异常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其丧失了来高级中枢自上而下的监控而导致的功能增进。如果按照脑神经联结异常假设和病理性大脑优势假设的观点,自闭症患者的视觉功能优势正是以牺牲了高级中枢机能为代价的大脑不平衡发展的结果。

4.2.2 冷色调将有利于促使自闭症患者脑皮质活动达到平衡状态

很可能,也正是自闭症患者局部视觉皮质的“过度兴奋”和整个大脑功能的不平衡状态引发了个体对颜色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偏好。颜色是人脑对不同波长光线分析后得出的反应。黄、橙、红波长较长,而绿、蓝的波长较短。一般认为,长波颜色容易引起扩展反应,而短波颜色容易引起收缩反应。可能的一种状况是,短波颜色的输入有助于自闭症个体降低视觉中枢的兴奋,达到平衡。从这一点来说,自闭症幼儿对冷色的偏好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补偿机制,因其能够使得大脑在一种更加平衡的状态下工作。长期从事色彩研究的英国研究者Wilkins(2001)提出了“脑皮质过度兴奋理论”(Hyper—excitability theory)。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特定颜色刺激的输入能够使得大脑的兴奋中心从视觉中枢转移到其他的不那么兴奋的区域,从而使得使大脑处于平衡状态。Wilkins针对癫痫、偏头痛以及脑损伤、多重硬化症患者展开研究,发现色彩对于改善这些患者的大脑兴奋水平意义重大,在给这些患者带上某种颜色的眼镜后,他们的行为问题立即得到明显改善。这种倾向在近期的自闭症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Ludlow A K等(2008)的研究发现,绿色、紫色等镜片的使用能够大大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阅读速度和认图速度。一项干预研究也显示,当为对蓝、紫具有极端迷恋的某自闭症患者带上蓝色的玻璃眼镜后,该儿童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睡眠,呕吐行为减少,其阅读能力和交往能力也显著提高。

4.3 本研究的教育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对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干预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自闭症幼儿具有不同于常人的视觉偏好,需要在教育干预中加以综合考虑。有关普通人的研究已证实,不同颜色的呈现将对个体的心理功能进而对行为绩效将产生显著影响。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学校在环境布置和教具学具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自闭症幼儿偏爱冷色的特点。环境中不宜采用鲜艳的色彩,尤其不宜多采用容易引起儿童反感,并可能诱发其大脑兴奋以及相关情绪行为问题的黄色和橙色。总而言之,自闭症幼儿的教育环境应显著不同于普通幼儿的教育环境。当然,考虑到本研究的被试数量较小,以上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偏好乃至整个视觉加工特点展开全面研究,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提供参考。

5 结论

采用对偶比较法针对4—6.5岁汉语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展开探索,发现自闭症幼儿在总体上偏好冷色,其颜色偏好的顺序为:绿、蓝、红、紫、橙、黄,其颜色偏好顺序显著不同于普通幼儿,但与年龄和智商相匹配的控制组儿童无显著差异,其颜色偏好程度则同时不同于的控制组幼儿和普通幼儿。研究还发现,性别对自闭症幼儿的颜色偏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自闭症幼儿偏好冷色调的特点可能源于他们较低的智力功能,但更有可能归结为他们的自闭症特质,其不平衡的大脑功能状态可能是值得关注的潜在原因。

参考文献

1 Zemach I K,Teller D Y.Infant color vision:infantsspontaneous color preferences are well behaved.VisionResearch,2007,47:1362—1367.

2 Okamura H,Kanazawa S,Yamaguehi M K.Develop—ment nf chromatic induction in infancy.Infant and ChildDevelopment,2007,16:629—648.

自闭症测试篇8

【关键词】 围手术期  膝关节 置换 出血量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长期的临床结果已经证明TKA优良的治疗效果。但TKA术后大量渗血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使得部分患者需要输血,由此产生输血相关并发症及由此产生的患者恐惧心理使得部分患者对此手术望而却步。随着技术的进步,自体血回输系统应用于临床,对此状况有所改善。但自体血回输成分仅为红细胞,而且需要多支付一部分费用。那么,有没有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方法呢?本科自2006年2月~2008年3月对部分TKA患者采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早期夹闭引流管的方法,明显减少失血及输血,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2月~2008年3月,于本科准备行TKA患者,随机选取120例单膝关节患者,均为骨性关节炎患者。排除标准:同侧膝关节既往手术史、严重膝内、外翻畸形及屈曲畸形>30°,凝血机制异常,90例患者入选,男性2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8.2岁(55~78岁),高血压33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使用骨水泥后稳定型假体,均未行髌骨置换,腰硬联合麻醉,均使用止血带。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

1.2 试验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每组均于释放止血带后电凝止血(包括最易出血的膝外下动脉)骨蜡封闭骨孔,对照组常规冲洗缝合后,置引流管,试验组于缝合关节囊结束前,注入50 ml低浓度肾上腺素(1:200 000),引流管夹闭直至术后4 h开放,术后第2 d患膝开始持续被动锻炼(CPM),低分子肝素4 000 IU于术前12 h及术后每日皮下注射至术后10 d,引流管常规放置至术后48 h。

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t),术后24 h、48 h计算失血量,患者Hb<8 g/dl,给予输入压积红细胞。

对于膝关节的临床评定,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包括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两组均于术后半年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临床资料在年龄,男、女比例,高血压数,身高体重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数值(Hb值)及红细胞压积(Ht)无显著性差异(表1),而术后24 h失血量、48 h失血量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4 h Hb,Ht下降值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有显著性差异,且在输血患者例数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表2)。两组均无感染病例及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下膝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1例皮缘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治愈。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比较(略)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比较 (略)

3 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之一,特别是双膝关节同时置换病例,术中术后出血量可多达2 000 ml以上,明显增加了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术中术后输血已成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常规治疗过程。然而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输血疾病却不断见诸报道。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菌血症以及梅毒螺旋体病毒、巨细胞病毒、HIV感染等[1]。异体输血的危险性逐渐得到人们普遍关注,异体输血存在许多问题,给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险。同时,血液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血源不足现象非常突出,加上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使得对此手术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近些年,预存自体血及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患者为此需多支付费用,那么有没有即简单又经济的方法呢?国内外学者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目前,减少术后出血主要的措施有石膏托固定,冰敷 、弹力绷带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夹闭引流管等方法。国内学者应用石膏托固定、冰 敷、弹力绷带等综合措施,在减少术后出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疗效[2]。Gasparini[3]于TKA手术结束前关节腔注射1∶200 000浓度肾上腺素,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在术后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红细胞压积下降值及异体输血例数方面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有显著性差异。夹闭引流管在降低术后失血方面作用明显,但报道有增加肺栓塞、下膝深静脉血栓、皮下血肿、皮缘坏死等并发症的风险[4]。但若减少夹闭引流管时间,在减少术后失血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Yamada[5]将夹闭引流管分为1 h组和24 h组。试验发现,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下降值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24 h组并发症明显升高,9.1%患者需要进一步外科处理。

本组实验采用TKA结束前,关节腔注射1∶200 000浓度肾上腺素结合引流管夹闭4 h的方法,在术后24 h、48 h及术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24 h红细胞压积下降值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且需输血患者例数也较对照组大大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且未有增加感染、伤口延迟愈合、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且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采用此方法依据:研究发现松止血带20~30 min后,出血达到高峰,作者采用缝合结束前,注射肾上腺素,一方面起到收缩局部血管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激活血小板刺激因子起到止血作用[6],夹闭引流管4 h密闭关节腔起到压迫止血作用,来降低高峰期失血量。

本试验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廉,能够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降低心血管等并发症的风险。减少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节约用血,减少因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在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失血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厚山. 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9-78.

[2]冯宗权,陈志维,王金兵,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综合管理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829-831.

[3]Gasparini GP,Papaleo PP.Local infusion of norephinephrine reduces blood losses and need of transfus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Int Orthop,2006,4:253-265.

[4]Ritter MA, Keating EM, Faris PM. Closed woond drainage in total hip 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4, 76: 35-38.

[5]Yamada K, Imaizumi T, Uemura M,et al.Comparison between 1-hour and 24-hour drain clamping using diluted epinephrine solu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J Arthroplasty,2001,16:458-462.

上一篇:花开无声范文 下一篇:写景的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