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9 15:05:28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自闭症;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倡导融合、包容、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潮,已经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陆续被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一体化的教育,享有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利。其参与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但存在重叠,因此,高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便成为融合教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胜任融合教育工作的首要素质,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儿童自闭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融合教育为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融合教育国外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项目主要通过培训形式来体现对教师合作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融合教育为训练背景,行为治疗、结构化训练为教学框架,辅以感觉训练及绘画、游戏等治疗,同时配合以环境策略、同伴策略、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希望在此模式下,除了塑造自闭症儿童的正常行为习惯,发展社会技能外,也希望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融合,激发蕴涵在自闭症儿童无意识深层的智慧,挖掘自闭症儿童的最大潜能。融合对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治疗。

二、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

1、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2、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康复的时间。如果经过一定的早期康复干预训练,其语言能力、智力、社交能力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存在可塑性。

3、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数较少,不能较好的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

1、构建完备的支持体系,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提供保障

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到资金、从专业到舆论的全面支持。同样,完备、健全的支持体系将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在我国,支持保障体系的欠缺大大限制了师资培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逐步建立起了市级及区级的特殊教育中心,定期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建立巡回指导制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支持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相关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设置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

分设核心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板块以供学生选择,核心课程内包括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板块型课程可以按照障碍类型来区分,基于我国其他干预服务人员的缺乏现状,设置康复训练、语言训练、游戏治疗等不同的板块。

3 、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力量非常短缺难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对教育的需求。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者且学历层次偏低。而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能力、教学成效都成为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也标志着我国融合教育与全球。

参考文献:

[1]冯静雅,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部分经验和启示[J].

[2]熊絮茸,孙玉梅.内蒙古: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调查困境分析及家庭参与的探索[J].

基金项目: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JG2013020045。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2

他不足1.7米的身高,体重120斤不到,说话的声音不大,但语速较快。穿戴很普通,但很整洁,他的自我介绍颇为与众不同:“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的家乡在革命老区江西,抱着一颗追梦的心,我放弃了家乡已经安排好的工作,来到了深圳这个充满挑战的城市。来的时候我只有21岁,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完成了家庭的组建,稳固了事业。同学们可能想不出来我所从事的工作,但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做的工作很光荣,同时我也很热爱我的工作,我是一名从事儿童自闭症治疗的老师,大家都知道自闭症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老师要比正常学生的老师得付出几倍的劳动。尽管你付出了,但有时候得到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中心的时候,我从家长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的那种期待和渴望,我只有一个愿望:不叫家长失望。十年来我就从事这一项工作,我的爱人也是我们中心的老师,我们彼此鼓励着,努力着,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进来的孩子早日走出去,让更多的家长不再困惑。”他的介绍赢得了持久的掌声。

来深圳前,不,确切地说在严建发同学介绍前,我只是在电影里看到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我对这个行业根本就不了解。听了严建发的介绍,我有了迫切想了解的愿望,下课的时候我主动找到严建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很高兴地邀请我去他所服务的中心看看。我们定好了时间,同时一起约了几个同学一块来到了他位于南山区桃源村单身公寓的金色年华儿童干预中心。

他们中心有两千多平方米,规划和布局都很有特点。走进中心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每个房间的装修都凸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孩子们在上课,这里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和年龄分成几个班级,严主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由3~5岁孩子组成的一个班级。这里正在上绘画课,上课的一共有六个孩子,老师就有三个。一个姓刘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杯子,其他两个老师陪孩子们坐在一起。刘老师拿着教鞭指着画好的杯子:“请问有哪个小朋友能指出大小杯子?”只见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女生站了起来,走到黑板面前准确地指出了大小杯子。这对一个正常的四五岁孩子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对他们来讲就不一样了。当这个女生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拍起了手,我们也不自主地鼓起了掌。这位小朋友左看看右瞧瞧,没人知道她在想啥。严主任告诉我们,她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辨别能力,但通过训练后达到了一定效果。我们正说的时候,孩子妈妈过来看她,她怯生生地看着妈妈,妈妈走过去把她抱在怀里,她看了看:“妈——妈——”这一声妈妈的呼唤,把妈妈的心都叫碎了,妈妈紧紧地拥着她,泪水不知道啥时候已经滚落了出来。我们在场的人眼睛也都潮湿了。

严建发,一个80后年轻人,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努力改善着自闭症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困惑,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让这些孤独的孩子似乎不再孤独,家长们的困惑也有所缓解。

我带着好多的问题专访了这位看去有些稚嫩,但其实是很老成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行为矫正训练师严建发主任。

《心理医生》杂志:您好,严主任,您是在怎样的原因下选择了这项工作,您是为了生存而选择的口马?

严主任:谢谢您的理解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我2001年在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进修外科学专业。毕业当年,由于父亲诊断出恶性肿瘤,为了陪伴父亲,我拒绝了一家大型制药企业的职工医院(一甲)的邀请。在家呆的四个月时间里,尽我所能地帮母亲分担父亲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在此期间,我体验到了一位肝癌患者带给我的所有冲击,包括家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然而,父亲选择另外一种方式提前离开了我们,让我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当中——我反省自己在处理父亲疾病的过程中对父亲不够理解的地方,总是从单纯医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了人在当下所承受的变化给其心理所带的一系列的改变。为此,我对自己说,也许我不再适合从事一线的临床工作,我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帮助和理解他们。

2002年春节过后,带着对父亲的愧疚,带着对家庭的责任,我来到了广东省汕头市,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汕头训练中心应聘康复师,从事自闭症及相关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康复工作。对于自闭症、对于一系列的障碍儿童问题,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了解,去认识他们。这个阶段只是自己生存下来的一个驿站而已。在当时,自闭症作为一个并不太为人知的病种,因为和医学相关,我总是想用医学知识来诠释他们的疾病,也算是专业上有所作为。慢慢地,我发现,一个医学上的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用的却是教育的体系,还需要更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自己不断地调整康复教育计划。抱着在职一天就服务好一天的思想,自己开始有意识地自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希望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自己更多地理解这些孩子,来帮助自己尽快走出对父亲的愧疚。

《心理医生》杂志:这项工作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那些?您在这个领域中有没有动摇过?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自闭症;音乐;沟通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是在1911年,由瑞士医生EagenBleuer提出并引入相关专业文献的。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它的三个核心特征是:社会化障碍、交往障碍、想象障碍。这些特殊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水平较低,掌握语言能力迟缓,常常代词错用,只能鹦鹉学舌般地重复简单句子;不能与人对话,缺乏目光接触,不会主动参与活动。

目前,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认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才是根本,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乃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他们的病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让他们走出自闭,开口说话,融入社会大众,所以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教师、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利用音乐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自闭症儿童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音乐才能就是其中之一。Applebaum,Egel,Koegel&Imhof(1979)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比有音乐天分的正常儿童还要高,他们拥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辨音能力。因此,利用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调整其感官感觉,保护开发调整大脑状态,发掘其学习潜能,促进言语及沟通技能,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塑造正确的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治疗方法。

(一)让音乐课堂充满魔力

音乐是自闭症儿童能接受的安全而多元的感观刺激,这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如何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赢得孩子们的心,让他们着迷、集中注意来参与一切音乐活动,是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每次上音乐课我都提前5分钟到教室,我所有的穿着、语言、情境布置等都为同一主题的音乐课而精心设计。比如,在学习彝族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时,我身着彝族服装,在教室门口朝学生招手喊着“啊哩哩 啊哩哩……”学生既新奇又高兴,一个平时连头都不抬的自闭症儿童也抬起了头,不需要保育员招呼,学生整整齐齐地进了教室,不用说,一定是我的彝族服装吸引了他们……很多人一定以为课前准备到此就结束了,其实不然,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个时候才是良好的开始,只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就应该适时适地地捕捉、挖掘:我与每一个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眼神的对视交流,并拉着他们的手微笑地对他们说:“你好吗?”请记住,一定要耐心等待他们的回答。

因此,利用课前准备把音乐课堂变得有魔力,吸引学生的一切感官;我还经常准备“百宝箱”,给学生一些惊喜和发现,赢得了这个好的开始,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地进行后面的音乐活动。

(二)运用奥尔夫节奏练习促进语言发展

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就是语言。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和缺陷,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以及发音不准确和语言不流畅等方面。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优势:节奏感强。语言是有节奏的,将语言和节奏相结合,成为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听、唱、奏、动的综合教学,所以我将这种教学理念运用到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中,让他们口、眼、手、腿、脚全面地动起来,在科学的节奏训练中发展语言。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结合自闭症儿童节奏感强的优势,在音乐课堂里我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比如《你的名字叫什么》:

x x × × | × × × ― | × × × × |

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 ? 我 的 名 字

× × × ― |

叫×(姓)××(名)

这首歌曲就很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学唱,可是针对自闭症儿童,他们连口都不肯张,又如何说唱自己的名字呢?所以这里就要借助奥尔夫节奏练习和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张口。曾经有老师跟我反映说她很亲切地对学生说:你叫什么名字?可学生头就低得更厉害了,根本不理她。我相信如果她运用一点音乐节奏的魅力就不会束手无策了。我是这样教唱这首歌曲的:①将学生的名字制成漂亮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名字下面各放置一个乐器“手按铃”(音色不同),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用不同音色的“手按铃”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玩乐器中学习按节奏(×××)认读自己的名字;②老师手握“话筒”逐一问:“你的名字叫什么?”并配以小鼓伴奏,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话筒式”的问答,比平常的问答要有趣得多,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鼓声中练习回答;让自闭症儿童掌握这一问句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答唱”,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回答,一开始肯定会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用“我”来回答,所以我出示话筒让学生理解了话筒对着他,就是要他回答“我的名字叫xxx”,既有趣又有效;③学生学会“答唱”后,我让学生用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等不同形式表达说出自己的名字,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形式“对问、对答”,这样的设计用意在于将沟通能力的训练进行到底,所有的一切音乐活动设计都是训练手段,重要的是要培养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掌握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这样才能与他人沟通,所以每一堂音乐课的提升和拓展都应回到“沟通”这一轨道上来。

上述的例子是针对低年段的自闭症儿童而设计,随着他们的成长,选材也应有所变化,尽量选择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题材,有了这个入门石来发展语言,才能敲开其他大门。

(三)在歌唱训练中与学生“对话”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重复练习,音乐内蕴藏着重复的结构,这些重复的音乐结构很自然地给予自闭症儿童“预知”的感觉。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歌唱训练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建立起师生间一种很自然、很流畅的“对话”桥梁。

音乐课离不开唱歌,可能有些老师觉得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就行了,其实不然,学会唱几首歌,对自闭症儿童来说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他们有着超强的音乐自学能力,况且现在的校园广播、网络传媒都是很好的“老师”,这就给我们的音乐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针对自闭症儿童,我把歌唱训练作为很好的沟通手段,寻找与学生能够交流的契机,适时在歌唱中与学生“对话”。比如,在春季入学时,我为七年级的自闭症学生选择了一首《春天在说话》这首歌曲(歌曲主要描写鞭炮声:噼噼啪啪;春雨声:嘀嘀嗒嗒;小鸟声:叽叽喳喳;春水声:哗啦啦啦。歌词清晰地描绘了春季里的各种景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唱歌也是如此,所以在学习此歌曲前,我已经在校园广播和七年级的教室电脑里反复播放《春天在说话》这首歌曲,学生熟悉后,我特意选择了一个下雨天进行教学,这个时候我的教学就变得简单多了,我只需加以适当指导,学生在仔细揣摩中就能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当我们学唱到“叽叽喳喳……”时,我并不是完整地把歌曲唱完,而是开始跟学生交流:“在哪里听到过这种声音?”学生经过几年时间的训练已经有简单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用来沟通。有的学生说出了“树”,有的学生指着外面……我知道,孩子们都在思考,都想说话,我灵机一动,把教室搬到了树底下,所以这节课的对话练习进行得特别流畅,我们在树底下唱着快乐的歌、聊着开心的事……至今我想起这节课仍然会感到无限温暖和感动。

实践证明,在歌唱训练中要实现与自闭症儿童的流畅交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需要老师敏锐地寻找交流点,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四)利用音乐游戏增进交往能力

自闭症儿童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参与集体生活,尽快适应社会。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体现就在于他们与同伴、老师、家长、保育员等人的交往上,如何将学到的沟通能力用到交往上,是值得我们音乐教学认真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音乐教学和训练课上,我更多地是运用音乐游戏来促进自闭症儿童与同伴、老师、家长、保育员的交往。比如,在中年段的一堂训练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找朋友》:每个人口袋里装着一个礼物,按照音乐的节奏合乐拍手唱歌“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面对面把歌唱完、互赠礼物、道谢、再见。这个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让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友谊的存在,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与他们交往。游戏很简单,但是所起的效果却非常明显,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改善了许多。实践证明,在共同游戏的集体环境中,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五)利用情境表演将生活再现,让自闭症儿童学会融入社会

每一个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自闭症儿童排练小剧目――简单的生活情景表演,剧目的题材皆来自平时与学生、家长、保育员的交谈中,了解到的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情,我也经常利用家访去采风。比如,播种季节时,我给九年级的自闭症学生设计了一个剧目:《插秧的笑声》,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所以面对这个题材他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懂得如何插秧,只是看父母插过,而在这个剧目里学生将切身体验插秧的过程和乐趣,虽然不能在真正的农田里插秧,但我们在宽阔的操场上模拟,学生依然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我在剧目里还设计了许多打击乐器和对话练习,在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开口说话,因为这些表演的情景都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再现,这会让学生觉得既安全又有趣,所以他们自然会愿意融入老师设计的这些情境里,自然也会愿意与大家沟通、交流,这对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二、效果与思考

在老师、家长、保育员的配合下,我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5名自闭症儿童(有5年的训练时间)进行了总结性评估。评估发现:①这些学生有了主动语言的意识,大脑反应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都得到顺利的发展;②对歌词的理解比以前要好,在音乐活动中能准确使用人称代词;③两名经常低头不说话的学生见到熟悉的人会主动打招呼,大部分学生可以与别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寒暄,能主动提问和发起交流,但句式单一、内容表浅,仍然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④3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趋于稳定,许多不良行为也基本消失。

从以上评估看,这5名经过训练的自闭症儿童的综合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为他们特意制订的训练计划并加以正确实施密切相关。在学校,这些自闭症儿童有老师的关注和训练,可走出校门,他们面对陌生人又该如何去适应、去沟通,这将成为我下一个思考的研究课题。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4

一、生态课程的内涵

特殊教育课程经历了从零课程、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后进入到生态课程。发展性课程关注儿童的发展以及存在的能力缺陷,只是侧重从“发展”这一个维度上建立课程机制;功能性课程则是在“能力”与“环境”互动机制上考虑儿童的生活功能。然而,功能性课程虽然包括了“环境”要素,但它将自己的立足点落实在“功能”基础上,对环境因素考虑相对泛化,难以落实到特定儿童的具体社会生活环境中[1]。而生态课程正吸收了发展性课程遵循身心发展普遍规律,适应性课程对环境、对适应力的重视,又避免这两类课程执行中少变通和过于功利[2],它主张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着重指他的家庭、学校、社区、职业)当中,真切分析个案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个案的影响,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从而生成属于“这一个案”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课程评量,设计等均源于、服务于个案的现实生活需求,是量身定做的高度个别化的形成性课程。

二、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实施生态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自闭症儿童的特征。自闭症儿童极度孤僻、刻板、缺乏主动性、语言发展迟滞,有的儿童逐渐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力和灵巧运用的能力等。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少,学习的动机低,学习迁移能力差,存在内化的困难,很难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更难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甚至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把自闭症儿童的课程生活化、灵活化,从最贴近他们身边生活的内容入手,教授有关行为、沟通、生活常识和社会化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为自闭症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打下基础。

(二)自闭症儿童接受环境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往自闭症儿童的课程主要由家长参与和教师共同制定而成,而生态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从生态和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决策,让学生在课程实施者引导下确定教育目标和单元教学主题。有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自参与,教学内容才能够更紧扣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对教学内容也不再感到陌生,能够使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同时,生态课程是还具有动态性、弹性和灵活性的非预设性课程,是因时、因地、因人、因情景而调整的[2]。可随时根据当时的场景教授自闭症儿童生活知识。做到将教育融入自闭症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注意抓住最好的教育时机。

(三)建构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的生态课程模式的意义。学校、家庭和社区是自闭症儿童生活的主要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起主导的作用,统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第一,学校的特殊教师更具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接受系统而正规教育。第二,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自闭症儿童可以接触到较多人,有很好的互动环境。第三,自闭症儿童在家庭与学校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可体会到社会中的环境转换和人际互动。第四,学校教育会避免家长的溺爱与迁就(很多事情都由家长代劳,自闭症儿童则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而且,不论自闭症儿童存在怎样的障碍,接受学校教育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学校教育都是自闭症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自闭症儿童主要教育基地的特殊教育学校,生态课程内容的取材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教学环境选择真实环境或模拟真实环境。这样,自闭症儿童才能在较真实的情景中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的应用到真正的生活当中。

三、建构“教师指导+人员、环境互动+个体模拟与思考”相结合的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生态课程的模式

自闭症儿童在生态化的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遵从教师的指导,还要注重与教师、同学们和环境的互动及儿童本人对教学活动的模拟与思考。教师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教师主要扮演教导、引导和协助者的角色,教师也要凭借自己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来确定教学内容,并逐步对儿童实施教学与帮助;与人员、环境互动:教师在互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为自闭症儿童建立适合他们学习和交流的情景,使其与他人和环境产生互动的兴趣和愉悦的经验,从而增进自闭症儿童的主动性;个体模拟与思考:通过自闭症儿童在学习、互动过程中,不断的模仿、重复与积累,从而使自闭症儿童对生活常规知识有潜移默化的理解与掌握并内化,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诊断阶段。学生情况评估:在学生情况评估中除要采用传统的观察法,访问法,资料分析法外,还要有动态评量(生态化评量)。邱上贞认为,动态评量是透过介绍评量内容与方式的特性,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协助,使受试者的操作水准提高,而在评量过程中,所提供的协助程度与方式,是经评量者与受试者间频繁的双向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它是一个跨越多个时间点,以侦测受试者在表现上的演变的一种结合教学与诊断的评量。动态评量所欲达到的评量目的,不仅要评估受试者“目前”的表现水准(现有能力),还企图了解受试者是如何达到目前水准以及受试者可能达到的水准(长、短期发展目标)。动态评量不仅具有诊断性、处方性和教学性[3],而且最接近儿童的真实生活,避免了仅在课堂上评估单一、被动的弊端。通过动态评量分析儿童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了解三种生活环境所构成的动态生活系统,积极建立学校的生态化教学环境,与儿童的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环境相接轨,将学校教育融入每个生活环节。分析自闭症儿童的现有能力和基本情况,预测长、短期发展目标,有依据和有步骤的安排教学内容。

(二)制定计划阶段。1.制定阶段性IEP。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现有能力、动态生活环境评量和基本情况,结合儿童个人偏好、意愿召开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个案会,确定长、短期发展目标,制定短期IEP(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IEP,个别教育计划),使其成为此阶段实施教育、编制课程的依据(根据每位儿童的IEP制定集体参与的班本课程、个训课程,使每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都有各自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生态课程内容紧扣儿童具体的生活与环境,便于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将IEP融入生活,真正的实现“生活即教育”。2.确定教学内容。尊重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实施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包括生活数学、生活语文、体、音、美、休闲娱乐,康复训练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使自闭症儿童能从多方面感受生活,培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不同年龄段自闭症儿童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小班学生的课程主要是以生活常规、基础知识和模拟生活等课程为主;大班学生的课程中增添了职业陶冶和转衔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就业打基础。3.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个训、小组、班级和全校师生互动的形式为主。

(三)实施教学阶段。1.实施教学。由于自闭症儿童能力有限,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应开设生态教学和部分结构化教学。结构化教学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结构性的生活常规和基础知识,并把知识在较真实的生态化环境中个训、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有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实施以生态教学为主,结构化教学为辅。2.动态评量教学效果及改进与反馈。实施完整个教学流程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评量,评量结果如存在问题则对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方面再深入的讲解与训练。如教学案例:自闭症儿童的学校生态课程中的“主题单元”———向阳超市(重庆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个主题,儿童们在学校中模拟开超市,他们亲身经历了经营超市的整个程序(开业大典、进货、订价、广告宣传、买卖交易和发工资等基本环节),从中可以交给儿童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常规等。比如在“广告宣传”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习主动与人交流;在“买卖交易”中学习使用计算器和找零钱等。在活动中,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进主动与人交往、使用语言和生活常规的能力。

四、实施自闭症儿童学校生态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编制班本课程。自闭症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统一的部级课程或校本课程很难适应每位儿童。在实施生态化课程的过程中,只有“班本教材”才能尽量缩短自闭症儿童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家长的期望、儿童的未来生活质量、学校的资源等编写班本教材。在教材中,既要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把老师与自闭症儿童互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等编写进去,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5

管理体系:完备的法例保障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幼稚园位于马鞍山锦英苑地下商场,课室墙上一份11月份膳食清单格外引人注目,分为半日班茶点以及全日班早餐、午餐、下午茶。每一栏下面水果、糖水、甜点、青菜、肉类等丰富多样。潘惠平校长告诉人民网记者:“这都是根据教育局对幼稚园的膳食指引而制定的,菜单要定期交给教育局审查。”菜单旁边是一张2012~2013学年学生食物敏感记录表,详细记录了学生班级、姓名、过敏食物、过敏药物以及过往病史,供厨房工作人员参考,对有过敏记录的学生提供特殊膳食服务。

从另外几家幼稚园发现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幼儿服务规例》及《教育规例》规定:膳食餐单须按社会福利署署长或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批准的食物种类分量表所列的标准预先编定,随时备查。食物的搭配应多样化,餐单亦应经常更换。

学校每次更换餐单都要给家长一份,以听取建议。张女士对幼稚园的餐单非常满意,她笑着说:“儿子这两年都是在学校吃的,他吃得好不好一看就看出来,脸蛋很红润,身体也结实,我们家长很放心。”

不仅是膳食和营养,香港对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从楼宇设计、家具设备、安全措施、环境健康到课程活动、教职员工、收费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

九龙塘约克国际幼稚园的范老师说,学校的桌子全部是圆形结构,容易发生碰撞的墙面均为海绵、皮质材料,学生跑动的时候需要老师特别看管,以防摔倒。“摔倒是很严重的事,小孩子既然在学校,我们就要全心全意照顾他们,小孩身体受到损伤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严重的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在香港,虽然伤害儿童的事件并未杜绝,但保护儿童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体系。无缝监督和管理,这一香港儿童保护工作的重要特色,值得思考和借鉴。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审定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明确提出,“香港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儿童为本’,对幼儿的认识和尊重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

香港教育学院郑佩华教授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引》的编委之一。她说:“以儿童为中心贯穿在学前教育的一点一滴,在教学方面强调‘在游戏中学习,由兴趣主导。’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教的知识不能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再加上儿童的专注时间短、好奇心强,通过玩耍、做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游戏中学习的理念体现在香港幼稚园的细枝末节中。香港基督教布道中心乐富幼稚园设有区角活动,每个区角分为不同主题,有小肌肉区、科技区、音乐区等。小朋友在活动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区角。李玉仪校长告诉记者:“区角活动充分发挥小孩的好奇心,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问老师,老师会成为小朋友玩耍的同伴,适时地给予指引。”“在游戏中学习”是教育局评估幼稚园教学的一个要素。

何文田循道卫理杨震幼儿学校“美艺课”包含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梵高的《向日葵》、中国山水画等古今中外艺术欣赏课程。樊淑葵校长说,小朋友很喜欢上美艺课,放《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小朋友就跟着节奏挥舞手臂。香港教育局《学前教育课程指引》明确提出幼儿学习的六个范畴: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艺术。通过六个范畴的学习,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而不是逼他们学这学那。幼稚园阶段不是大量学习知识,而在于让儿童快乐成长。”

香港有比较完备的儿童保护法律条例

从法律规定上看,香港关于防范虐待儿童的法律大致分为三大类:惩罚性质的刑事法、补偿性质的民事法及保护性质的保护条例。无论是相关的法律政策,还是具体服务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体系。相关法例包括《保护儿童及少年条例》《证据条例》《雇佣条例》《刑事诉讼程序条例》《电视直播联系及录像记录证据规则》《教育条例》《领养条例》《掳拐和管养儿童条例》《刑事罪行条例》《侵害人身罪条例》《防止儿童色情物品条例》等。

2007年,香港社会福利署颁布了《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将虐待儿童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他制度、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评估模式、调查程序、保密原则等各方面都做了细致严格的说明。其中有这样一些细节“首要确保有关儿童的实时安全”“不应要求怀疑受虐的儿童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向不同人士或在不同场合重复描述受虐事件”,而关于如何判定父母对儿童“疏忽管理”,《指引》里从“身体物质指标”和“行为指标”两方面规定了二十多条标准。

语言环境:两文三语

两文三语是香港幼稚园的一大特色。两文即中文、英文。三语即粤语、英语和普通话。由于香港大多数儿童以粤语为母语,幼稚园以讲粤语为主,每周开设一节或两节英文和普通话课程。也有一些为非华语儿童提供服务的幼稚园,采用非华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如英语、日语等。一般来说,进入国际幼稚园就为以后升国际中小学、出国读大学铺平了道路。

香港基督教布道中心乐富幼稚园,香港本地儿童占绝大多数,也有来自内地、日本和南亚的儿童。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全部会讲粤语。学校的普通话老师来自北京,英语老师来自英国。李玉仪校长谈到语言教学时说:“儿童的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内地小朋友来半年就会讲广东话了,小孩子从小在多语言环境生活,有利于日后的语言学习。”

香港幼稚园吸引内地家长的一大原因在于高水平的英语教学。英语在香港属于强势语言,也体现在学前教育中:英语老师的门槛较高,英语教材难度大,英语课时长。在课外培训机构教英语的詹老师告诉记者,香港儿童的英语水平相当于国内初中生,他教的一个三岁小朋友已经会用“should”这样的情态动词,对时态的把握也很准确。

评估机制:全方位评估

从2007年起,香港推出“学券制”,所有参与学券的学校必须通过政府的素质保证视学,否则会丧失参与资格。素质保证视学被称为“外评”,教育局以《表现指标(学前机构)》的四个范畴,即管理与组织、学与教、机构文化及儿童的支持、儿童发展作为评估标准,并派人到校视察。校长与员工需共同撰写《学校周年计划》和《学校自评报告》。不论外评结果好坏,都会在网上向公众发放。

何文田循道卫理杨震幼儿学校樊淑葵校长说:“学券之前,教育局也有视学检查,但是评估结果不会公开。现在,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幼稚园的运营。如果取消兑换学券资格,有些家庭收入低的儿童就会转学。”樊淑葵校长拿出厚厚一叠儿童学习记录册,每位学生每年都有一本,一方面是供教育局检查,另一方面也是给家长一个交代,小孩毕业后所有记录册都送给家长。记录册包含了学生的基本资料、每学年的综合评估表、每个月的详细评估表、学生获奖证书。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月都有一次“幼儿学习观察记录”,老师在某个时段仔细观察儿童的学习活动,写成一两百字的观察实录,并对此做出分析报告,还配有儿童活动时的照片。

除了老师对幼儿学习状况的评估外,还包括幼儿对自身的学习成长做出反馈,家长对幼儿学习状况的评估,学前机构对管理、教学、行政的整体评估。全面的外评与自评体系,有效保障了香港学前教育整体素质。

兼收计划:平等看待每一个儿童

何文田循道卫理杨震幼儿学校有这样一名特殊儿童,很少跟同学交流。负责兼收计划的朱老师介绍,这是幼稚园兼收的自闭症儿童。该校参加了香港社会福利署“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弱能儿童兼收计划”,该计划旨在普通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内,为2至6岁的轻度弱能儿童提供训练和照顾,以协助他们将来融入主流社会。孙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从深圳转到香港,她说:“我在内地的幼稚园没看到过自闭症儿童、弱能儿童。”

朱老师表示,参与这项计划以来,不仅帮助了弱能儿童适应社会,更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正常儿童“尊重不同的个体,照顾弱势群体”。这名自闭症儿童刚来学校时,基本上不说话,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情绪平稳了很多,有时候还会跟同学聊上一两句。朱老师告诉我们,曾经有位学生被这名儿童抓伤,家长很是心疼,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也非常愧疚,主动送了卡片和小礼物以表歉意。从那以后,老师也更加注意,避免同类事情发生。“没想到被抓伤的小朋友并没有对自闭症儿童产生敌意,看到他帮助自闭症儿童,我们也很欣慰。”

除了学费之外,兼收计划并不额外收取费用。对于2至6岁的中度及严重弱能的儿童,特殊幼儿中心会提供专业的训练和照顾,协助儿童发展潜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链接:社会组织在保护儿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香港,儿童虐待防治工作主要由社会组织承担。从服务数量看,社会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大约提供全港五分之四的社会福利服务,而另外的五分之一由政府(社会福利署)提供。政府与社会组织除了是协同关系外,还是一种商业伙伴关系: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雇用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实施。社会组织以企业模式经营,并要面对来自其他同类组织的竞争。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是较有影响力的一个社会组织。1978年,10岁女孩黎淑美独自步入香港观塘的一间警署,当时黎淑美遍体鳞伤,头发被人扯下,身体有多处骨折,体重不足40磅。这件事引发全港对儿童的关注,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由此成立。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是提供高素质防范及治疗性的保护儿童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其使命是为儿童的理想成长及发展,拓展潜能而创造关怀备至、无暴力的环境。防止虐待儿童会建议政府一方面从预防着手,加强援助年轻父母、单亲家长、精神健康有问题家长与贫穷家庭,教导正面管教方法,同时继续检讨和完善保护儿童的法例。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引言

目前社会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自闭症儿童因为生理原因,在情绪表达、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十分欠缺,普通教育机构往往不愿意接收,这些孩子由于社会对此类群体的帮扶政策不健全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着人们歧视和自身发展等诸多困难。比如无法接受专门的教育、治疗周期长花费高、身体恢复慢等问题。在这些儿童成年后,由于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学生志愿者服务队2012年2月至11月以来在杭州下城区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的服务活动,描述了志愿者的活动情况以及影响志愿服务质量的因素,并基于在康复中心的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主张和完善志愿服务的策划、组织、实施以及鼓励机制,从而推动艺术类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一、服务对象与内容

杭州市下城区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是浙江省第一家为自闭症、阿斯伯格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等各类儿童提供教育康复的机构,是经杭州市江干区残联批准,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2012年2月艺术与传播学院正式与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基地,我院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三个系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康复中心提供志愿服务。工业设计的同学根据孩子们的使用需求提出概念,将设计的产品拿给孩子们试用了解用户体验,根据体验意见再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专业技能。艺术设计的同学为康复中心绘制外墙、做美术代课老师教孩子画画与孩子做手工互动游戏。广告学的同学可以做调研,汇总调研数据,提供数据分析和做活动策划。

回顾整个志愿服务走过的道路,分析这一过程的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服务情况与思考

(一)服务情况

1、建立信任阶段

自闭症儿童往往不愿意轻易与陌生人接触,我们通过艺术类学生为康复中心绘制外墙的机会逐渐接近这些孩子,让他们产生对这些头戴“小红帽”的信任。2012年2月至5月组织第一批志愿者艺术设计专业30人,前往康乃馨康复中心为校舍绘制外墙。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康复中心1000平方米的校舍绘制墙绘,他们用刷子在院子的外墙上涂抹着各种图案,在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有时候会一起来到他们身边,拿着刷子在墙上也涂抹起来,慢慢的产生了简单的交流,并且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2、实质调研阶段

第一个阶段培养建立了自闭症儿童和志愿者们的信任感,2012年5月至8月我们接着进行了第二个阶段的调研活动。工业设计、广告学两个专业的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组成“让设计打开心扉”自闭症儿童玩具调研小分队继续到康复中心对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老师进行了调研,并观察8名自闭症儿童在使用玩具的个人习惯和使用特点,并通过整理得出初步设计构思。整个调研活动历时35天,累计发放问卷150张,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18张。调研的数据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他们喜欢的玩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产品研发阶段

前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文字图片材料,在2012年9月初,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听取了志愿者服务情况汇报,及时掌握了团队调研情况,对于总结的设计方向提出修改意见,提出两个研发方向:1、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清洁情趣化产品2、益智类互动玩具设计。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所构思的产品进行草图绘制、三维建模和模型制作。11月初拿着模型到儿童康复中心请自闭症儿童使用,在使用后发现问题再次进行修改。11月下旬已经开发出儿童情趣化香皂、六面木块拼图、发音魔毯等六款产品。目前,学院正在对这六款产品进行专利申请。

(二)主要问题

在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诸多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意志力不足。学院号召参加志愿行动被征集来的学生往往具有很高的主动性,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缺乏对于困难的认识,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因为交通不便、天气寒冷,墙面湿滑等原因很多同学只去了一次,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

第二, 洞察力不足。由于征集的志愿者是低年级的,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上稍显腼腆,不够主动,不能敏感的发现孩子的特质和使用需求。

第三,学习能力不足。在专业技能上还有欠缺,在活动的前期没有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到现场后往往手足无措,影响活动质量。

三、服务效果与分析

第一, 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此次志愿服务采取设置阶段性目标,用系列化的活动有目标有针对性,让学生接触社会弱势群体,让他们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 活动影响力深远。整个活动得到了杭州众多媒体的关注。浙江教育在线、新蓝网、浙江教育频道都对志愿服务进行了文字、视频方面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第三,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行动中检验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让无形的设计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第四,志愿者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工业设计学生将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产品申请了浙江省新苗科研课题并成功立项。

四、长效机制的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具体问题有: 所有同学对于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活动中存在着不理解、不认同和不支持的声音,认为志愿活动没有为他人或社会真正提供帮助,是在走形式、做秀。

在奖励制度上, 尚未能够形成完善的奖励办法。在以后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应陆续推出适合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奖励措施。

尚没有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如果能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对志愿服务进行指导这样会大大加强学生对于活动的认可和参与热情。

各项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志愿者活动的指导、评审、总结的过程中各项措施还需要逐步加强,避免志愿服务“表面化”“一阵风”的现象,以增加对于志愿服务行动的指导效力。

五、结语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这次系列志愿服务, 拓宽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检验知识的应用。大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实践,专业能力通过完整的课题得到明显提升。用所知所学服务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实现了自身价值。

艺术类学生拥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充分挖掘大学生这一族群的特点,号召更多的人才资源加入到志愿活动中去,组织开展专业性强、社会反响好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基层共青团的发动,使艺术类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国计民生,自觉投入到科技文化服务这一跨世纪的伟大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8.

[2]田斌,汤慧杰.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对志愿组织的期待与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8.02.

[3]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 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第2期总第70 期.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7

从事演唱40余年、从事声乐教学30多年的姜晓波,被誉为“吉林省的金铁霖”。这么多年来,姜晓波积极从事公益活动,多次参与贫困地区救灾捐款,多次为文艺团体和残疾、贫困学生免费授课,先后帮助多名残疾人和600余名贫困学生圆梦,同时关注并帮扶自闭症儿童。走近姜晓波,才发现她的歌声背后还有那么多不一样的人生履历,有着别样的风采。

启蒙于半导体的歌唱家

小时候,姜晓波就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母亲。当时长春的那个家只有10平方米左右,开门就是一铺大炕,连厨房都没有,在旮旯那弄个炉灶,算是能生火做饭了,可谓是四处漏风。“在泥墙上和棚上糊的报纸,由于时间久了,和墙壁之间便产生了脱离有了空隙,一下子变成了耗子的天堂,每天耗子都与我们一家人搭伙过日子,弄得自己当时根本不敢一个人在家。”

即使这样,这个家也因为父亲的存在而倍感温暖,姜晓波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家里即使这样,他也不让孩子被人笑话,不让孩子穿补丁的衣服出门,不想让人知道这是没妈的孩子,也不允许孩子出去说日子苦。在姜晓波的记忆中,那时自己身体不好,长得矮小,再加上挑食,家里每月每人的一斤大米几乎都成了自己的小灶。对于爱唱歌的姜晓波,父亲和哥哥都表示支持。姜晓波说自己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当时父亲歌唱得很好,只有5岁的她就跟着学。第二启蒙老师是“红灯牌半导体”,是二哥到白城市下乡时用“工分”的钱换来的,姜晓波就是靠从这台半导体的学唱,开始了自己的歌唱生涯。

听说吉林省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元柏萱老师很知名,为了能接近元柏萱老师,姜晓波便去报元老师所在的吉林艺术学院办的合唱团,在合唱团里她又了解到了元老师的家就在吉林艺术学院后面,姜晓波索性就毛遂自荐直接跑到了元老师的家,元老师怕她是坏孩子不敢让她进家门,“我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元老师说了一通,并说自己很爱唱歌,是好不容易找到了您的,最后元老师和她爱人――著名作曲家尚德义老师很受感动,就让我进屋唱了两句,看水平怎么样。我一唱,元老师就说,你一定学过声乐,我说我正规没学过,是跟半导体学的,元老师觉得我的模仿能力很强,就让我先学几堂课看看,行就收下,结果没几天就收下了我,并且是免费的”。

姜晓波说当时为了考文工团,弥补身高不足的缺陷,不得不自己想个小法子自我“升高”。在那个“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是没有高跟鞋的,她找到了一双水靴子,因为水靴子有点儿跟,为了保险起见,姜晓波还往靴子里面垫了些毛线团,希望达到更好的增高效果。姜晓波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成功了,因为她的声乐水平问题不大,可是这次她还是失败了。当时是夏天,又没下雨,女孩子又爱美,哪有穿水靴子来面试的啊?考官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让姜晓波脱下靴子,这一下子露馅了,个子太小了,考官认为姜晓波的歌儿就是唱得再好也不适合做演员,因为形象很重要,最后又是没通过。

姜晓波回忆说因为身高的问题没有通过考试的机会还有很多,她从1975年开始考,考了三年,哪儿都不要,连总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都考过,都觉得她唱得好,可就是因为个子小以及政审都过不了关,入团入党也与她没有缘,很多声乐专家都认为她从事这个专业几乎不可能。“当时都有点活够了,觉得我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啊?我有理想和抱负,并付出了很多,可是回报总是那么遥远。”

但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1978年,姜晓波进入长春刺绣厂当了一名刺绣女工。姜晓波的生活是忙碌的,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并没有冲淡和泯灭她歌唱家的梦想。有一年,她通过朋友去考长影乐团。当时在台下做评委的正是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包桂芳,姜晓波只是考拉小提琴,没考唱歌,台下的评委觉得她琴拉得不够好。后来有人提议说,听说她唱歌唱得好,考考唱歌吧,就让姜晓波唱了几句。“包老师一听,说这个女孩子是个花腔,有潜力。当时我看包桂芳老师犹如神仙一般,特想拜包老师为师,可惜包老师不随便收学生,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我的歌唱之路就此打开了。”

1978年,吉林省文化厅举办首届独唱赛歌会。姜晓波在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王英梅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比赛,就是这次赛事转变了姜晓波的一生,实现了她多年的梦想。她被吉林市歌舞团“秦茵声乐教学小组”选中,把她从刺绣厂“挖”了出来,后来由于“秦茵声乐教学小组”解体了,她便进入“包桂芳声乐教学小组”学习,系统地学习花腔女高音歌唱艺术,也因此开始了她吉林省歌舞团的演唱生涯……

声乐教育家的真情世界

在姜晓波的口中,总是提到自己不漂亮和个子矮,可她有一个帅气的好老公。一提到丈夫,她脸上就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姜晓波说:“我的家庭很幸福,因为我和我老公这些年从来没打过仗。在外面,我老公总是说我媳妇如何好,勤俭持家又能干,同事们就笑话他说:哪有总夸自己媳妇的啊?老公说:‘我媳妇就是好,我说的都是实话。’实际我在单位也经常夸我老公,熟悉我们的人都说,你们家真幸福!很多人经常好奇地问:你们怎么能做到不打仗的啊?我的回答是:矛盾不过夜,而且要经常交心,有时我们两口子躺在床上会经常聊到后半夜。”

28岁那年,姜晓波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钢琴,那是爱人每天吃泡面、吃所泡黄豆发的豆芽省下来的。为了攒钱给心爱的人买钢琴,他骑那台破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小两口儿省吃俭用攒了2400元,买了第一台“星海”牌钢琴……姜晓波每每回想起这件事,都会有说不出的幸福感,自己虽然是生长在单亲家庭,由于身高和家庭出身问题音乐家的梦想实现的是那样艰难,但上天还是公平的,赐予给她一个好丈夫。

姜晓波在谈起自己的儿子国歌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对不起我的儿子,我亏欠他很多”。聊到动情处,姜晓波落下了眼泪,她说:“我以我的儿子为荣,我是他的粉丝,他真的很优秀。”

30岁那年,姜晓波才要的孩子,算是大龄产妇。“当时我是吉林省歌舞团的台柱子,离不开,到处演出,怀孕期间硬是挺着大肚子唱了七个月,不管孕期有没有反应,该上台的时候就要顶上去,怕肚子太明显了,就做了个大裙子,后来实在是罩不住了,这才不唱,回家准备生孩子。我的儿子国歌诞生了,有人开玩笑说:你儿子一出生就得会唱《小草》和《十五的月亮》――因为怀孕演出的时候一直在演唱这几首歌。”

姜晓波说,自己参加各种义务演出千余场,没有请过一次假,没耽误过一场演出,生病了就是高烧三十九度多照样上台,而且那个精神劲儿谁也看不出来是病号,下台之后就躺下了。也就是这份对职业的热爱和奉献,让自己的儿子小时候没少受罪,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导致孩子甚至有点儿自闭。“在儿子五个月的时候,单位要求我去外地演出。演员的天职就是:救场如救火!丈夫知道我马上要出门,就很急地到劳务市场找来了一个17岁的孩子当保姆。你想想一个17岁的女孩儿,又是从农村来的,怎么能懂得如何带孩子啊? 三个月的演出回来后,只做短暂的休息又得继续外出巡演,一走又是三个月,反反复复的连着走了好几年。当时事业心太强了,家庭和事业相比较工作是放在第一位的,实在没有办法,家庭需要我歌舞团也需要我!可是哪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啊?我在外地演出,一看到和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子总觉得和自己孩子很像,有时候还站在那里哭。”

孩子上幼儿园后,老师跟姜晓波说,你家的孩子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姜晓波才关注起孩子,便开始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信和胆量。姜晓波说现在国歌长大了,也有出息了,真的很开心,现在愿意听到的就是“这是国歌的妈妈”。

每到母亲节,姜晓波的手机里都会收到很多学生们的祝福短信,而称呼几乎都是老妈、老娘、妈妈。姜晓波教第一个学生的时候,孩子才七个月,那时她是业余时间教学生,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舞台表演上。姜晓波对自己的教学常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舍”。她常说“舍”时不要想到“得”,她教学生从不求学生回。

姜晓波说,一个老师要有良知,一个人不能忘本。当时很多学生在她那里学习,都是免费和少收学费的,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下岗家庭,以及农村出来的孩子,她几乎不收一分钱,她说自己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知道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求学之路的艰难。不但这样,很多学生下课后还能经常在姜晓波家吃上可口的饭菜,学生们都说自己是“骗吃骗喝小分队”的一员,还选出了队长。对此,姜晓波笑着说,这不算什么,当年自己在恩师元柏萱和包桂芳老师那里也是“骗吃骗喝”,老师也没收自己一分学费。“对于帮助弱势群体家庭走出的孩子,很多人都会做,我不收学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能让学生称老师一声“老妈”,可不像不收学费那么简单。“我的学生之所以能称我一声老妈,不光是我从费用上照顾他们,而是因为我尊重我的学生,我愿意跟他们交朋友,他们在我这里上课能得到快乐,而且我采用的是鼓励式教学――看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我就会不停地夸,我从来没说过我的学生 ‘笨’。不但如此,在我这里的学生没有好差贵贱之分,我也不想把我过去的痛留给孩子们。因为在我的成长旅途中我有体会,我深深知道,一个眼神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很多内容。我曾经教了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她到城里来学习时,班上的很多学生和个别老师都瞧不起她,因为她的穿着不时髦,因为她土气。她来到了我这里,我对待她总是好于其他城市孩子,让她感觉到老师的温暖。她后来和我说,非常感谢姜老师没有瞧不起她,她喜欢上姜老师的课。”

除了尊重学生和采用鼓励式教学外,姜晓波是出了名的“护犊子”,学生声乐水平提高后,她会推荐他们上歌舞团、考学,学生们的生活困难她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管,而且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学生一技之长,给孩子们生存的本领。“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被誉为‘东北小宋祖英’的孙萍,来自于辽宁农村,现为吉林省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也是俺‘闺女’,民歌唱的特棒,你们都不会想到,这个孩子15岁之前没走出过大山,没看过电视,她是在外面做了几年服务员才来到我这里……”

“星愿计划”给自闭症儿童一个未来

“星愿计划”是民革吉林省委会、吉林省中山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关爱自闭症儿童系列公益活动。在吉林省中山志愿者协会筹备到成立的近两年时间里,作为协会会长的姜晓波带领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长春市南关区全安街道长大社区“星愿活动室”为基地,每周末为自闭症儿童开展音乐、美术、手工、书法及烘培等培训活动。从组建国内首家“自闭症家长乐团”开始,到建立吉林省内首家自闭症社区融合场所“长大社区――星愿活动室”,并参与民革吉林省委开展的自闭症专项调研。目前,总计开展200多次公益活动,其中举办大型公益活动9场,参与志愿者近3000人次,帮助长春及外地自闭症300多个家庭。姜晓波还与吉林省康复中心儿童康复部、长春市二道区新智特教学校、蓝精灵特教学校、南关区东风社区、吉顺社区、二道区万通社区、长春市图书馆、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红旗街万达广场等地紧密联系,帮助那些自闭症儿童和家长,寻求解决办法,化解他们心中的苦痛,送去民革组织的温暖。

每逢星期六上午,当人们经过长春市南关区全安街道长大社区的时候,都会被一阵阵动感十足的鼓声、音乐声所吸引,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随着声音上楼看个究竟。这里就是民革吉林省委会、吉林省中山志愿者协会打造的心智障碍人士家长活动点。经过一年的音乐基础普及,筹集乐器,招募志愿者,这里的家长乐队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支孤独症家长乐队。姜晓波经常和志愿者们一起来到长大社区,教家长们乐理,教弹电子琴,打非洲鼓。

在一次活动中,有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坐了2个小时的车赶过来,用心良苦地带着孤独症孩子感受音乐学习乐器。姜晓波也为之感动,亲自教孩子唱歌、弹琴。她说,在自闭症领域中,家长也是需要社会关注的重要一环,我们会持续发动社会力量给家长们筹建乐队,寻找活动场地,希望丰富家庭的业余生活,让大龄星宝们在生活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自闭症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涂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65-02

涂鸦是一种不预先构思的图画行为,是人在自然状态下随意涂抹出视觉痕迹的一种自由描画活动。自闭症儿童对涂鸦有着一种特殊的需要,在涂鸦中,他们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观点与内心的情感,在感知、操作、表现中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得到发展,同时表现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性。

一 自闭症儿童涂鸦教学的意义

1.丰富感知

自闭症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运用涂鸦教学通过儿童的视觉、触觉等信息通道让自闭症儿童不断地恢复整体知觉系统。涂鸦教学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可以极大地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自闭症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所学、有所需、有所愿地接受教师的涂鸦教学。涂鸦教学既可以使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有所提高,也可以让自闭症儿童获得整体感知的丰富性,增添他们生活中的乐趣。

2.认识自我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涂鸦作品的线条类型分析自闭症儿童的性格趋向,如纤弱而胆怯的自闭症儿童通常使用犹豫的线条,而有主见的自闭症儿童则使用强劲有力的线条。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有自卑、胆怯的心理,然而他们从无意识、无章法的涂鸦到有意识、有线条的涂鸦的过程中学会了把握和控制自我的能力,也学会了主动处理视觉信息和内在理解,建立起了对事物性质、规则和特点的判断系统,促使自闭症儿童可以更主动地表达自己,改善其自卑、胆怯的心理。可以说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涂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相对直观地表达自己。

3.释放情绪

自闭症儿童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会在表达情绪时出现自伤等错误行为。而涂鸦教学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教学模式,不易引起儿童的防卫心理,会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因此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涂鸦教学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减轻心理困扰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社会性的培养,也可以降低自闭症儿童某些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

4.培养意志力

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涂鸦过程中不断地增强意志力。最初,儿童涂鸦的目的就在于过程本身,甚至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只是单痴迷于动作和线条的刺激,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随着线条构成的千姿百态的图形的出现,自闭症儿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察觉到这些图形与他的某些生活经验吻合,这个时候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并能克服一定的干扰进行涂鸦活动。

5.训练精细动作

通过涂鸦教学还可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动作发展情况。如可以观察儿童的涂鸦作品是没有区别的涂鸦还是控制涂鸦,从此判断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水平。因为涂鸦的产生源于运动,自闭症儿童通过发现涂鸦运动的痕迹,并且这些痕迹吸引了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自闭症儿童因为发现了运动痕迹才会重复带来痕迹的涂鸦行为。

二 自闭症儿童涂鸦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个体涂鸦教学

个体涂鸦教学是指教师一对一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辅导,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小的自闭症儿童或障碍程度较重的自闭症儿童。教师针对自闭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如手部力量、手腕旋转等发育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先让自闭症儿童自由涂鸦,根据儿童的涂鸦作品判断自闭症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以此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教学目标即可在此基础上制定。

教师根据提前设定的教学计划逐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被迫学习,要让他们觉得是在玩中学习。同时,无论自闭症儿童呈现什么形态的涂鸦,教师都不要批评指责。这样既可以让自闭症儿童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也不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在个体涂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自闭症儿童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需注意丰富并开阔自闭症儿童的感性认识,指导自闭症儿童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观察是自闭症儿童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儿童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通过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触觉和视知觉来开阔视野,增加他们的自身经验。

2.互动涂鸦教学

互动涂鸦教学时指教师与自闭症儿童及自闭症儿童间通过互动来进行涂鸦教学。一般适用于障碍程度较为严重的自闭症儿童。互动涂鸦主要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他们与老师或自闭症儿童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感以至于自闭症儿童对教师的指令具有更高的服从力。

互动涂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外界对自闭症儿童的正向刺激,这种刺激包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以不断激发自闭症儿童的涂鸦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可以增进自闭症儿童与教师及自闭症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样,该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涂鸦来建立良好的感情,增加家长与自闭症儿童的亲子互动的机会。

3.团体涂鸦教学

团体涂鸦教学是一种以自闭症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个教师针对多个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模式。在团体涂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在学习生活中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创作兴趣且及时在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分散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及时用语言引导自闭症儿童观察并进行涂鸦等。因为团体涂鸦是多个自闭症儿童在一起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自闭症儿童彼此之间互动,如听音乐涂鸦、做游戏过程中涂鸦等方式来创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自闭症儿童愿意学、喜欢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观察自闭症儿童的表现,看到有进步的自闭症儿童应及时鼓励、强化,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在团体涂鸦教学中通过的比赛形式来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创作兴趣,如比一比谁画得更好。这个过程既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又有利于建立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让自闭症儿童在涂鸦教学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起竞争意识和分享意识。

三 自闭症儿童涂鸦教学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涂鸦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自闭症儿童较快地投入到涂鸦中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现代课堂最为重要的。自闭症儿童是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教师要注意调动自闭症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教师要真诚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闭症儿童的世界,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从而课堂气氛也会更和谐。

2.设置涂鸦区

在活动室、室外走廊与过道等自闭症儿童随处可见的地方,设置多个涂鸦区,提供蜡笔、颜料、粉笔、喷壶、毛笔、水枪、自制滚筒等;并将生活中的用品作为辅助材料,在纸盒、木板上刷、喷、涂、射、滚,充分感受动作、色彩、线条带来的快乐感觉;或在蛋壳、石头上涂画“宠物蛋”,拼成彩石路。身处这样的环境,自闭症儿童可以自己选择工具进行涂鸦,把自己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想法通过涂鸦表现出来,从而增加我们了解他们的途径。

3.设置作品展示区

可以把好的作品摆在室内或特定的摆设区,供自闭症儿童观赏。有的作品,如彩石可拼成彩石路,蛋壳可当成特殊的礼物送给家人,五彩泡沫可悬挂于活动室的天花板上、墙柱上。而有的作品,如纸盒喷画、宠物蛋等则可直接摆放在涂鸦区。

自闭症儿童的涂鸦作品可能会与我们主题内容相去甚远,有些甚至是一些凌乱的线条,但是我们不能抹杀这些珍贵的原创作品,涂鸦期是自闭症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我们要尊重自闭症儿童的涂鸦,重视并鼓励自闭症儿童从事各种涂鸦活动,使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养成独立创造、勇于表达自我的习惯。

希望基层教师和家长可以重视起自闭症儿童的涂鸦教学,谨记“涂鸦刺激着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这句话。

上一篇:六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