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2 16:46:32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1

问卷基本反映出以下几类问题:

一、教师本身职业规划

其中绝大多数教师不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只有一位教师对自己有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规划与从事时间的长短无直接关联,教师对自己定位基本不明确,按照机构的分配工作,未能探寻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积极争取培养机会。同时对于自己的目标设置、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机构整体战略处于被动局面。机构在协助员工开展职业规划,引导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上未能起到有效的、普遍的、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了解程度

问卷反映出大部分教师对自我能力认识比较清楚。对于从事的职业要掌握的技能60%处于了解、40%不太确定。加强员工对康复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两个层面完成:个人层面,员工自身搜取相关学术论文,是获得理论知识最直接、简洁的方式;机构层面,机构需要引导员工学习,提供专业网站下载地址或者论文解读活动,扩宽教师对国内外康复方式的普及。有助于教师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评估和发展方向的确立。

三、预期五年每月薪酬水平

四、压力

自闭症教师的压力分类为:工作本身的压力,薪酬,与同事、上级的关系,工作和生活角色差异太大,工作环境、文化差异和组织制度不认同、恋爱交友,和个别的专业不对口。面对压力教师们的表现是疲惫、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对工作有一定程度但是不严重的影响,采取逆来顺受、能忍则忍、K歌、看电影和找借口发现到其他地方缓解压力。但是基本可以在工作时间比较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认为情绪和压力应该自己调节的同时,希望机构能够设置情绪发泄区以及与服务对象加强沟通,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缓解压力。

五、管理

基本上的员工对于机构管理不满意,集中体现在管理体制、管理者的决策胜任力、上级对待下级的方式、提升机会、工作做好所得的赞扬。管理中都会存在的问题在中国NGO管理中更为明显。员工期望自己在一个管理体制健全、领导管理、执行能力突出的团队工作,是每一个就职员工的理想环境。同时也对NGO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人才。NGO要吸纳到社会精英管理人员,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支付基本相对应的薪酬,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机构在运营成本上承担较大的压力,生存成为首要的任务。较好的机构在获得社会认可后,面临发展的阶段时,机构管理成为最主要的过度和改革期间,如果不能合理度过改革成功,机构就会止步不前,就相当于退步,更不用说更高的平台或更高的薪酬。

几个月前,瑞欧公益的负责人问我:要帮助一个他们正在帮扶的培智学校,到底需要什么?她感觉他们的帮助并没能根本解决一些实质问题。当时我告诉她:他么需要的是一名专业的管理者。这不是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外界能给与的帮助怎能达到无微不至?长久坚持的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以及整合资源、运用第三部分吸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才是机构发展的力量源泉。

面对自闭症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部分结果,行业认识以及机构发展困境的问题突显出来,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尤其让我不能安静的是,我们的自闭症教师们,到底是谁在关爱他们。每一张调查结果,每一个老师们划的,都让我内心整整酸楚。难道是我也在一线当过自闭症教师,也吃过那些苦:上班压力无限大,刚入职的时候,不等自己实践,就被家长否定或者屡次换孩子,到自己手上的孩子不到一星期就换走了,2个月可以换5、6个孩子。不做任何评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这个时候的老师能难过,沮丧和没有信心,这个过程,每一个老师都会走过,有的比较容易,紧张得被赶下台的老师们估计花了很多时间才可以度过的,这种犹如漂游在漫无港湾的感觉随着教师本身的能力决定时间长短;上班收到人生攻击,可能有点严重哦。曾今我也被正在上课的孩子措手不及扇了脸,也在接待新孩子时被抓烂胳膊、被踢、被打,也被留下伤疤,每每看到胳膊上的伤疤,未曾憎恨孩子,而是满满的怜惜和不忍,不忍这孩子这样伤害自己、伤害家人。

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或多或少的经历着这样的故事,但是所有老师都忍耐都心疼,被孩子弄得满头大汗嘴里还挂念的孩子。我见过170的孩子用重重的拳头砸老师,见过老师们被咬伤,见过流血的胳膊,摔烂的膝盖,可从来都是忍受。这种忍受源自爱、源自对孩子理解、源自责任,同时也包含了压力;家人的理解,我很庆幸自己拥有理解我的父母和朋友,所以我幸福而且快乐,可是在自闭症的教室里,有多少老师可以和我一样呢,家人的不理解,或者反对,成为自己的压力。可是我们的老师们依然在坚持,顶着压力,也许也会抱怨,但是未曾选择放弃,舍不得的是这些孩子,这些不为人父母,却天天说:这是我儿子、这是我丫头的老师们,难道不值得我们保护和尊敬吗?

老师的压力,老师的待遇,老师的困境,总总总总,从来没有让这些可爱的自闭症教师们放弃。谁来关爱他们?谁在保护他们?这些一样脆弱的生命,在中国严酷的公益环境中顽强的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在不为人知的自闭症孩子中无私的奉献着,充当着更不为人知的角色:自闭症教师。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自闭症;教育康复训练;家庭教育

一、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能力特征表现

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自闭症定义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引发的发展障碍。患者的异常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沟通、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常伴随有智力障碍、癫痫、多动、退缩以及情绪等障碍。1.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自闭症儿童总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缺乏情感交流,对自己的习惯相当坚持,如果更换固定的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如渝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她从不与同伴交流,总是喜欢自己在一旁摆弄自己的小瓶罐,不断将瓶罐在桌上无数次的敲击,嘴里总是喃喃自语,从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表达,总是拿着别人的手,指着东西,示意要拿。班级组织的游戏从不主动参与。另外,语言发展迟缓、单纯的重复、语法错误,不了解语言的意义也是自闭症儿童典型的特点。2.自闭症儿童一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智力障碍,但是也有少数自闭症儿童会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较强甚至是超强的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记忆和音乐兴趣方面。例如祺祺对橡皮檫的气味情有独钟,教室里的开关总是按个不停,并且特别喜欢听一两首歌曲,总是吵着说:“要听叮叮铛,我在马路边。”他总是喜欢用手抠去铅笔的表皮,喜欢要铅笔头,削铅笔时总是要削双头。小陈陈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不开口说话,嘴里总是叨叨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语:“嘻哈嘻哈可可……”但是他对音乐特别敏感,会自己哼着音乐的旋律,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丑小鸭与白天鹅》他居然自己在语文课上哼起旋律:“我一天一天长大,我不再不再是丑小鸭……”3.相当一部分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灵敏度是异于常人的。有些患者对某种声音异常排斥、喜欢,并伴随多动、注意力分散。例如,陈陈每次对全班同学齐读声感到厌烦,总是捂住自己的耳朵;班上小泉总是做不住,上课总喜欢推桌子,挪椅子,踩书包,站起来在教室乱走,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课堂教学。虽然在医学上自闭症还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通过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有效的家庭教育,创设各种有利的环境,帮助孩子多与人沟通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克服自闭症带来的障碍。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能促进自闭症儿童发展的教育康复方法。1.感觉统合训练。同时调动多感官参与,有助于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社会化。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的发展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参与课堂,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全面地学习新知。如跳绳、沿直线走、羊角球跳跃、走平衡木、蹦蹦床、拍球、攀爬练习等可以训练前庭功能失调的儿童;刷、吹、滚等形式的练习刺激儿童的身体部位,提高触觉敏感性;通过《蚂蚁大力士》的游戏,训练儿童手脚协调向前爬行的能力。学习《吃水果》一课时,通过神秘袋的形式,先摸一摸,猜出水果名称,展示水果的课件和实物,并且动手参与切西瓜、剥桔子、削苹果,并且品尝水果,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共同参与,儿童学得开心,吃得开心,认识也比较深刻。课后,还安排每个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动手绘画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认识更多的水果,并且还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儿童带着自己认识的水果与同学分享,增加同伴间的互动,也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2.艺术熏陶和音乐疗法。通过绘画、手工、体育、舞蹈等形式的教育康复训练,借助这些让自闭症儿童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并且能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天赋。通过音乐不同形式的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方法探微唐丽蓉(龙海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龙海363100)学校管理办学治校􀀡􀀱现,融合在教育内容中,让自闭症儿童通过聆听音乐,参与音乐游戏,自由的敲打乐器,歌唱等活动感知音乐,了解音乐,从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的冲动,同时在这过程中培养合作的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适应能力,促进孩子社会化。如春秋季节时,动员自闭症儿童及家长们共同参与制作简易风筝,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并且组织放风筝。他们看着高高飞起的风筝,望着蓝蓝的天空,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又如学习律动《小海军》,播放音乐时,让自闭症儿童听着旋律,雄壮有力的踏步走,播放舞蹈视频动作,分解动作教他们学习(面对面进行):打旗语、弓箭步、吹军号、小跑步等。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同时训练他们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感受到在集体中互动。在平时课间时,经常播放舒缓音乐,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放松。3.游戏及情境教学法。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不仅能稳定情绪,还能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封闭的世界,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经常使用的游戏有听觉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建构游戏等。游戏可以缓解不良的情绪,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由于自闭症的儿童思想、行为都比较刻板,迁移能力比较差,所以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要尽量地接近生活,模拟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如课堂上笔者运用的游戏“小鱼吐泡”、“过山洞”,刚开始让学生与认识的同伴、教师一起玩游戏,然后更换游戏当中的人,找一两个陌生的同伴慢慢融入,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不那么抗拒了。学习《看病》一课时,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游戏,真正让他们了解看病的流程,懂得生病时应该怎么去医院挂号、候诊、看病时应该怎么向医生说明病情、怎样付款、取药等。针对个体的差异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全面搜集孩子的各方信息,系统评估后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重点、训练的时间和量。在训练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并且要求家长做好家庭的教育康复训练。在集体课堂教学时,尽可能其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强化沟通意识,适应集体学习环境。在生活上让孩子多动手,积累生活经验和感知经验。并且配合进行感统训练和精细动作的练习。根据孩子的进展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安排。此外,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家庭因素很重要。多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确诊为自闭症后,消极认为“孩子没救了”,或者是消极的逃避结果。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以及掌握科学的教育训练方法,是能最大程度地让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康复过程中只要善于发现,总结适合的方法,将有助于儿童快乐学习,减少烦躁的情绪,从而激发他们表达欲望和与他人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杨霞,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晓玲,蔡逸周.揭秘孤独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iPad;自闭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教育信息化

1研究背景

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要与教育全面融合,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1]。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新技术进入课堂,如电子白板、体感游戏机、平板电脑等。随着移动终端媒体资源的逐步拓展深入,无论是在普通教育学校,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这些新事物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辅具,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自闭症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障碍。因此,自闭症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的输入和输出能力方面普遍弱于典型发展儿童。自闭症儿童个体的认知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也往往由于感知觉发展异常、动作发育迟缓、脑功能损伤等特征而不同于典型发展儿童。但是,自闭症儿童也有发展的需求[2]。教育部在2016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提出自闭症儿童发展的三大内容,即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而其中以智能发展最为基础和关键。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闭症儿童在智能发展中自我引导能力的发展状况。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学习模式的变革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研究问题

iPad入课堂已成为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随着自闭症学生对iPad上各类App的使用日趋熟10.3969/j.issn.1671-489X.2021.05.037巧用iPad提升自闭症儿童课堂自我管理能力练,会发现在课堂中一些学生往往会忽视教师的要求,而打开其他的App类游戏。这样的行为不仅弱化了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还失去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和实时指导。因此,iPad入课堂,究竟是需要教师控制还是让学生自主,成为使用iPad教学的一个棘手难题。无论怎样,科学合理且有技巧地使用iPad,既能够让学生获得游戏的乐趣,也有助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当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没有掌握一定的自我管理技巧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自我管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中,如果自闭症儿童没有出现自我管理的意识时,是否需要由教师先行主导,再分阶段“赋权”给自闭症儿童(使用iPad),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采取控制管理的方式,主要从“引导式访问”和“课堂App”两个技术层面入手进行干预。

3方法与策略

引导式访问教师在自闭症儿童iPad中利用设备自带的原生应用程序进行“引导式访问”的设置,为特定的游戏设置引导访问功能。在活动前,教师先进入自闭症儿童的iPad,点击“设置”中的“通用”功能,进入辅助功能的设置,如图1所示;打开“引导式访问”的功能按钮,如图2所示,继而将引导访问画面设定密码。在上课之前,教师打开与课堂活动无关的游戏操作画面,连续三次点击“Home”键,这时iPad游戏画面中就会出现一个遮盖区域,如图3所示。教师需要输入口令密码以便锁定与课堂活动不相关的一些游戏。如果学生需要打开这些游戏,需要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解锁,因而无法随意打开游戏,如图4所示。这样就方便教师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也能对学生App程序使用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完全利用了iPad的功能属性对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活动进行限制干预。课堂App教师通过下载“课堂App”来实时监控学生上课操作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在自己的iPad上下载“课堂App”;其次,待安装完毕后,进入程序,并打开所有上课需要使用到的iPad(包括自己的)的蓝牙功能,如图5所示;最后,通过“课堂App”的“邀请”功能,将每一位需要操作iPad的学生都添加进来,如图6所示。在添加完成之后,教师能够清晰地从教师用机上检测到学生使用情况,便于发现学生在课堂游戏环节中的“具置”,如图7所示。例如:学生是否正在进行某一个要求的游戏活动,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游戏活动,等等。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教师用机的“定位查看”提醒学生完成游戏还需要的进度时间,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的意识。

4效果讨论

“引导式访问”的优劣势“引导式访问”是苹果系统自带的一个原生应用,开发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不泄露。结合课堂上出现的自闭症儿童随意变换游戏的问题,教师尝试将此应用于课堂游戏环节。这种方法的优势是简便、易上手、控制有效,可随意区域遮盖,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当每个学生都使用一台iPad时,教师为每位学生一一设置就会比较烦琐,且相当耗费时间。“课堂App”的优劣势“课堂App”的优势在于每个学生的iPad状态均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每一台iPad进行操作,操作选项按钮均出现在操作栏上;而且可以用巡视屏幕的选项投射屏幕,避免iPad的来回切换。对相对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来说,这可以是一次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不需要更多的限制干预,从而再逐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课堂App”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就是它对无线网络的要求非常高。对iPad的系统应用也有所要求,需要iPad在同一个稳定的无线网络条件下。此外,此应用是苹果软件,对苹果系统要求为iOS10.3.2最新版本,AirDrop需要所有人都能无障碍接收,且需要在有稳定无线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实施。以上是针对方法策略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每个方法的使用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引导式访问”固然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的App来完善课堂目标,达到完成上课任务的要求,但总体来说太过于僵硬,没有变通,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课堂App”虽然针对课堂实施监控,但由于软件是新近开发,即便功能强大,也需要稳定、优质的无线网络的支持,否则会出现延迟的现象,不利于教师观察、监控。然而,“课堂App”给自闭症儿童带来更多探索的空间,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锁定或者引导,这更有利于自闭症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5总结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流,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的手段为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仍然需要去思考和实践[3]。但是,无论新技术、新媒体如何发展变革,教师始终都需要以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为最终目的开展教育教学,始终都需要以一切工具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原则。在探索的过程中,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教师更不能忘记一切均始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要、生活需要。iPad进入特殊教育的课堂探索才刚刚起步,前方充满未知与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权.特殊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10(5):28-31,79.

[2]卜凡帅.自闭症障碍者计算机视频教学之成效研究:以一名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快餐店点餐技能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4(11):48-55.

[3]张倩.虚拟现实技术在自闭症患者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0(5):27-3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工作

一、自闭症儿童与社会学习理论

(一)自闭症儿童的界定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肯纳提出“早期幼儿自闭症”这样一个病名,归类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直到1980年,医学界才将自闭症定义为“广泛性的发展障碍”。在中国,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健康研究所中心陶国泰医生在专业文献上报道了4例自闭症,首次在中国引进了这个观念。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对自闭症儿童的界定,基于社会交往损伤,语言能力不足和刻板行为三方面,且限定出现上述症状的年龄为三岁前。

自2005年开始,自闭症患者被列入中国残疾人目录。《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的数据显示自闭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左右。自闭症不再是罕见疾病,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最常见的疾病。患自闭症的孩子,智力异常,其中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

(二)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其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矫治的可行性讨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学习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在观察学习或模仿中获得的,学习的基础就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儿童通过互动来学习各种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儿童与其周围的人产生互动,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应对压力,经过长时间的互动,儿童可能变得对特定的人或情境产生特定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有可能是恰当的,也有可能是不恰当的。要让儿童与各种不同的情境产生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儿童学习恰当的反应。最后通过刺激强化来巩固儿童即成的恰当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自闭症儿童矫治的可行性在于:儿童的行为是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结果,自闭症儿童不恰当的行为是其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做出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变自闭症儿童周围的环境,使儿童模仿恰当的行为与反正模式,正确与他人互动。

二、自闭症儿童的集体课活动分析

(一)Y儿童发展中心中班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情况

Y儿童发展中心中班共有6名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为6岁。全托有3人,日托3人。儿童A,8岁,自机构成立以来就在此学习,模仿能力较强,数字识记多,精细动作课表现优秀。儿童B,3岁,刚来机构不久,站立行走能力弱,总喜欢爬在地上,伴随语言障碍。儿童C,4岁,是试管婴儿,父母曾带他去北京矫治,稍微好转之后送往机构,不爱大运动,喜欢音乐课,伴随语言障碍。儿童D,5岁,画画能力稍好,伴随语言障碍且有轻微暴力倾向。儿童E,6岁,从不开口说话,上课没有秩序,什么都往嘴里塞,但跳蹦床最棒。儿童F,10岁,班里年龄最大,自闭程度最严重,不会说话,没有参与活动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爱撕纸,撕衣服,伴随严重智力发育迟缓。

(二)Y儿童发展中心的集体课活动方法

在助教过程中,大多采用结构化教学和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结构化教学法主要分三个方面:(1)环境的组织。机构一楼分为烹饪区和个训课区,二楼分有小组活动区、教室一、教室二、洗漱区、游戏器具储藏区。老师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功能区的使用。音乐课、游戏课在小组活动区。精细课在教室一等。(2)可预测的活动顺序。机构中班儿童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弱,难以统筹规划自己的活动,当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活动内容时,这种不确定性和意外的变动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焦虑和恐惧感。因此有必要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得把各种活动安排的有规律。比如从进教室,收拾衣物书包,上课,游戏,喝水,吃饭等都有固定的顺序。(3)视觉提示。中班儿童视觉信息接收的能力比处理听觉信息的能力强,所以一般喜欢看颜色鲜艳的卡片,老师在上水果认知课时会用水果卡片来吸引孩子注意力,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零食奖励,教课过程也顺利得多。

感觉统合训练是每日中班儿童的必修课。每节课40分钟,分为个训课和集体课两种形式。个训课就是一名专业老师一对一辅导一名儿童,弥补在集体课中儿童缺失的方面。集体课就是中班儿童集体上课,由一名专业老师授课和几名志愿者辅课。欣雨星机构在感统训练上针对中班儿童的前庭功能失调、感知觉障碍、本体感觉异常,以游戏的方式,运用多种器材辅助教学,协调心理、大脑、躯体三者的关系。器械包括滑板、旋转抱筒、平衡木、蹦床、滑梯、弹力球、篮球、跑步机、呼啦圈等等。每个儿童的每样器材的运动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宜,每节课三到四种器材辅助。游戏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吹泡泡、向上够天空、丢沙包、两人三足、保龄球、抓尾巴、打地鼠等等,既增强了与老师、小伙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协调自身动作也有提升作用。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力量。这6名自闭症儿童的在机构的学习过程贯穿了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注意过程。自闭儿童的心理特征、老师榜样的活动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尤其是机构里儿童和老师的亲密关系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由于忙碌的工作,无暇参与课程互动,把孩子康复的希望全都寄托于机构,反而不利于孩子回家之后的强化训练。第二,保持过程。第三,复制过程。保持和复制过程一气呵成,儿童模仿老师的榜样行为,并转化成动作展现出来。第四,动机过程。榜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当老师表扬肯定了某个儿童的正确行为,别的小朋友也会下意识地去模仿正确的行为。

四、反思

(一)矫治效果分析

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的自我意识(上课点名的反应)、上课秩序(尽量保持良好站姿、坐姿)、自理能力(课间喝水、入厕、洗手、吃饭)、运动课(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等强化巩固的效果较好。而社会交往、发声表达取得效果比较困难。

(二)矫治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中绝大部分的精细动作模仿能力差,精细课只有儿童A能顺利完成。第二,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由于自闭严重程度不同,在进行游戏课时面对着众多游戏设施,在活动中大部分是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缺乏与他人的互动。第三,训练难以兼顾各个程度的儿童,有的儿童平衡感好,能很轻松地跨越滑板,玩旋转抱筒;有的协调能力差,不敢上平衡木,不愿跳蹦床。过一段时间就会对器材产生厌倦情绪,根据自己的喜好只玩一种或某几种器材。第四,虽然机构开展单独的家长课和家长培训,但是并没有使家长真正和儿童能共同参与某节课的活动。

(三)建议

第一,建议延长一对一授课的时间,针对性的训练儿童的精细动作,教师反复演示,儿童反复模仿,用零食奖励来强化儿童的动作。第二,在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要多进行一些有助于增加儿童之间互动的游戏环节,比如两人三足,皮球互传等等,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小组协作的成就感。第三,感觉统合的训练过程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就是游戏,在训练的过程中伴随着游戏的欢乐体验,他们的积极参与是课程成功的关键,所以要首先关注他们的兴趣点。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安排活动项目给予儿童适当的回应和刺激,形成良性循环。第四,机构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要更加细化,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儿童的课程中来,把家长培训课和家长会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互动的实践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 侯冬梅.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08(2).

[4] 杨晓菡.自闭症儿童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沈阳市某康复机构为例[D].辽宁大学,2013.

[5] 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 杨晓玲.解密孤独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5

(一)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开发实体性情境场所

对自闭症学生而言,语言沟通障碍困扰着他们,并且直接导致其理解能力受限,严重影响和限制其社交能力的发展。通过模拟情境、语言情境这样的间接情境感知学习内容,既需要自闭症学生学会适应和想象,更需要他们学会迁移和运用。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最理想的情境教学就是走进社会现实场景中,在那里练习。但实际的教学条件有限,考虑到学生安全以及公共场所的正常运作等因素,教师很难将教学活动放置在社会公共场所中进行,只能通过有限的实践活动及家庭亲子活动实现部分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学会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及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在相对实体性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展览馆(如校史馆)、图书馆、会堂、体育馆等资源。例如,在进行《参观展览》主题教学时,提前预订好校史馆的参观使用时间,做好馆口的指示牌。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讲解参观流程、参观时的注意事项等要点,然后让学生在体验参观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学会解决突发事件。通过拍照、摄像等方式保存学生参观活动的影像资料,回到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回忆和总结参观的细节行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该主题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此外,要指导家长开展亲子参观活动,鼓励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公共展览馆参观,以及时帮助孩子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交行为,学生的社交能力将有明显进步。

(二)建立多感官体验情境,转变教室功能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使他们的思维受限,缺乏对环境的探索,更不会设计和想象,很难理解教师用丰富语言所描述的环境和场景。建立一个多感官体验情境,使自闭症儿童在特定场景中掌握社交技能。社会交往课程以主题教学的形式帮助自闭症学生从多角度学习该情境的社交技能,每个主题教学通常持续4周左右。因此,教室不单单是教学活动的实施场所,适时地转变功能使其成为主题功能教室是建立多感官体验情境的首要步骤。我们可从环境布置、自制教具、准备服装道具、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等方面着手,建立多感官体验情境教室。例如,在进行《乘车礼仪》主题教学时,教室桌椅按公交车或者小汽车的座位结构放置,制作方向盘创设司机驾驶位这一概念,教室板报及墙壁上布置车站指示牌、公交地铁线路图、身高尺、乘车注意事项等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制作或准备硬币、投币箱、刷卡器、乘车卡、安全带、垃圾桶、拐杖、婴儿道具等物品以解决主题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录制公交车报站语音,播放车辆行驶、刹车等音效以丰富和渲染主题情境。在这样一个乘车情境下,自闭症学生可以体验独立买票乘车、寻找座位、让座、丢垃圾、使用安全带等乘车活动,亦可在教师预设的突境中掌握交往的技巧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乘车卡丢了怎么办?遇到孕妇和小孩乘车时怎么办?坐过站了怎么办?多感官体验情境使自闭症学生社交能力在模拟情境中得到练习和巩固,为参与社会活动做好准备。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置情境任务,优化刻板行为

几乎所有自闭症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刻板行为,不管教师如何努力都很难改变这些行为。比如依序排列铅笔或珠子、固执于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甚至他人的位置、遵守同一作息时间等。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善这种行为,使常常造成困扰的刻板行为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工作品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置情境任务,促使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转化为满足需要的动机。如在进行《超市购物》主题教学时,为了让儿童明白取物制度,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容器功能制作模拟超市货架,指导儿童学习如何按类取物,通过设置归位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实践证明,当自闭症儿童大脑建立了正确的商品归类摆放原则后,其固有的刻板行为特点转变成了满足归类需要的动机,使《超市购物》这一主题的教学不再依赖于外在环境的要求,更节约了制作教辅具的时间。

2.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交互功能,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理解能力

自闭症儿童思维非常具体,他们常常需要视觉导向的帮助,以完成一天的活动。虽然自闭症儿童不断地学习语言,而他们的语言库里也并不缺词语,但是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是消极的、无内容的,只是一些语音的空壳。因此,理解性语言建立的过程,也是概念建立的过程,而正确概念的建立能更好地促使其理解性语言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探望病人》这一主题教学时,为了让自闭症儿童明白“病人”一词的概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页面记录、聚光灯、照相机等功能,让页面中病人形象突出,用清晰的视觉导向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概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重复、拖拽、移动等功能,演示“进入病房后,坐在病人床前的椅子上”这一句话;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掌握病人一词所指为何以及相关句子含义,指导儿童理解并掌握探望礼仪,避免在实际情况中出现不当行为。

二、情境教学法在社会交往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实体性情境场所时,应事先做好预设及安全教育

实体性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有效的体验,但是实体性情境的复杂性及高密度的互动性,易造成自闭症学生情绪行为上的巨大变化,所以课堂预设及安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名自闭症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体验乘坐公交车,上车后发现没有空座。课堂上做过预设练习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抓好扶手、双腿略分站稳,并等待空座。而未做过预设练习的孩子则会刻板地要求坐在习惯的那个位置上,出现哭闹、拒绝等待、拒绝抓握扶手等固执行为,甚至拉起其他乘客或是跟其他乘客挤坐一个座位。因此,事先做好预设及安全教育能够帮助自闭症学生适应现实情境中的突况,使其减少心理恐惧和排斥,减少社会人士的不解,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支持。

(二)建立多感官体验情境时,请学生参与建设情境

多感官体验情境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力,这对自闭症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例如在教授《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时,请学生参与布置超市的各个区域,如货架、收银台、称重处等,在参与的过程中对照课件中超市的真实场景逐一认识各个区域的功能,这样学生就不再对电子秤等感到陌生和好奇。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与学生一同练习如何把超市货品分类有序地摆放整齐,学生逐渐对超市的物品分类区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很快地在超市找到需要的物品。因此,学生选择性地参与情境建设有利于稳定情绪,缓解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焦虑情绪。此外,参与建设情境的过程也是概念建立和适应环境的学习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时,需要注重实用性

1.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解决重难点,忌页面信息过多

评价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课堂效果如何,关键看教师能否用最简洁的方法教会儿童写一个字、理解一个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切忌为了使用功能而做课件,为了展示课件制作能力而制作课件。应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根据自闭症儿童学习特点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其为儿童所用,尽量细化知识点,哪怕用一页或多页讲解一个知识点。

2.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宜页面清晰,减少视觉干扰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课件时,应保持页面显示清晰明了,减少使用可能干扰自闭症儿童注意力的图片、声音,乃至色彩浓重、花哨的背景图案,课件应以简约清晰为美。

3.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前应反复试用,谨防出错

课前教师应反复调试课件是否能正常操作,尤其是与儿童互动环节的部分,避免出错,以免因错误导致自闭症儿童对操作失去兴趣或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课件的反复调试可以提高教师的操作熟练程度,并使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随时快速地调整、修改课件。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会交往课程中应用的发展创想

情景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课程中提供的帮助不再赘述。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应用也逐渐有了更高的期望,如如何将实施情境教学的相关资源整体打包,使之能够在需要时反复使用,节省制作时间,成为所有教师都能用的资源。又如,情境教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何建设多功能的情境教室,等等。希望情境教学法能给自闭症学生带来更多愉快的体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给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过程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它既为教师解决了难于教的问题,也为自闭症儿童解决了难于学的困境。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科学地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好情境教学法,使其服务于课程、服务于儿童,应成为特教教师新的思考方向。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自闭症;负性情绪;干预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213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的临床表现有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智能障碍。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正在自闭症领域里不断地钻研着,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在自闭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当今自闭症患病率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现阶段的治疗方法有:训练干预方法、药物治疗。由上述可知现阶段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治愈自闭症,并且自闭症也困扰着很多的家庭,给家庭带来了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20世纪60年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1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现状

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敌对、人际关系和偏执等方面。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侧重于研究影响患儿家长心理的因素有哪些,并探讨解决这些因素的方法。[1]

在对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中,以负性情绪的影响尤为突出。由此得出缓解自闭症患儿父母心理压力应从解决其负性情感入手。[2]家长的负性情绪的产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心理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不良影响,对于负性情绪的干预应从积极的角度入手进行负性情绪的干预,已有研究发现,正性情绪对于负性情绪的生理唤醒具有撤销效应,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由负性情绪带来的障碍与疾病。[3]

2家长所面临的压力与应对方法

患儿家长要接受各个方面的压力。把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可以总结为三方面:一是个人身心压力;二是家庭教养压力;三是社会环境压力。对于患儿家长的三方面压力分别有其应对方法。针对个人身心压力而产生的因应分别是信念的调整和对未来期望的调整。针对家庭教养压力的因应分别是家庭关系与角色的调整、体会照顾工作的回馈和增进照顾的知识和技巧。针对社会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因应是积极寻求资源和使用现存的服务资源。

家长在面对压力时会做一定的应对,我们称这为因应方式。因应方式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上的因应;二是认知上的因应。理想的因应方式始终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相互影响的过程。任何一种方式的因应都要求认知和行为的密切配合。因而针对本研究既要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还要开导患儿家长的心灵以此达到效果的最大化。[4]

3认知行为疗法对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现状

31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是以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吸纳、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心理治疗方法,包括三大基本理论:理性情绪理论、认知治疗理论、认知行为纠正理论。四个技术实施步骤: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反馈调整。[5]

32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

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现状。长期处于自闭症环境的家庭,家长由于找不到较为有效的方法去治疗子女的自闭症,并要承担来自经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会产生一种以情绪低落、愉或兴趣缺乏、思维联想缓慢、动作减少等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若不积极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会反复发作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6]目前认知行为治疗(CBT)已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其目的是使患者的认知行为得到改变,减轻抑郁发生的频度和强度。经大量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合并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因而在治疗期和维持期,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7]

国内的科研机构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了一些干预。从中患儿家长得到了一些改变。例如:团体辅导后的家长更能坦然的接受现实,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找到了归属感,通过互动使家长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分享照顾自闭症儿童的经验等。[8]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在照顾患儿的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家长的需要分为心理与情绪的需要、教育干预的需要以及社会资源与服务的需要。[9]这些例子都体现了认知行为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负性情绪的有效性。在临床应用中认知行为治疗不仅是心理疗法中最普遍的研究形式,也是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同时还是基于心理疗法演技证据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技术。

4结论

自闭症家长的负性情绪干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对干预家长负性情绪具有明显的结果。即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变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态度,可以改善他们所呈现的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跳出负性情绪的思维圈,达到治疗的目的,重燃他们的希望。综上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作为一项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玲,赵阳唐山市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287-3289

[2]车文婷,雷秀雅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6).

[3]廖友国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0):1671-2684

[4]都娟娟,李呙伟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压力和因应方式研究[D].中山: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14(4):63-66

[6]Michael ET,Judith ACThe Role of Homework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f Depression[J].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2006.

[7]吴贝贝,曹召伦,何成森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现状[J].安徽医药,2011,15(3):370-371

[8]翟宏,胡雪琴,温嘉吉团体辅导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

[9]王玮,杨广学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心理健康、需要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7

汤昆华教授是江苏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老师行医四十多年,对治疗多种妇科疾病有其独到的经验。闭经是中西妇科临床均比较常见的一种疑难病症,往往疗程较长,而且不一定能有很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能作为老师的继承人,跟随老师临证学习。现将在学习期间老师治疗闭经的经验浅要分析如下。

1重视调理饮食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只有血海按时满溢,月经方能按时而下。血海的充溢,需要脾气健运,摄纳水谷精微以输布充养。《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结构,并讲述了饮食入于胃后,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变化取汁而为血的过程。临床上多见闭经患者有节食减肥史,摄食不足,饮食失宜,使后天生化之源匮乏,冲任气血不得充盈,而可致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

2重视调节情绪

《女科撮要》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心主神明,可影响肾肝脾功能。忧愁思虑,饮食劳倦可致心脾病。临床闭经病患往往病程较长,郁虑过度,郁结伤心,忧思伤脾,脾郁而不行,心气结而不开,心有所意,则废寝忘食,脾有所思,则食入不化。心脾影响到肠胃消化功能,以致水谷精微衰少,水谷精微衰少则气血生化乏源,反之肠胃消化功能减退又影响心脾的精血衰少。正因为此,虽然老师的门诊病 人很多,经常拖班,也不会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常常会有患者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老师都会耐心地听病患讲述,找到其郁结的病根所在,进行心理疏导,有时也会让患者痛快地哭一场,充分地疏解心脾郁结,让每个病人都能开心地离开诊室。

3重视运动锻炼和规律作息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力强,压力大,加班加点多,不注意安排休息时间,深更半夜不睡,阳光普照不起,以车代步,更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生活作息无规律,生物钟紊乱,更谈不上天人相应,适应自然规律,因而易于情绪烦躁易怒,肝气郁滞,肝火肝阳上亢,身体气血运行失调,内分泌失调,疾病丛生,以致很多妇科病有上升趋势。闭经病患有些工作学习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容易耗阴伤气,日久阴虚生内热,蒸腾体内气血津液,使气血耗损更甚,无血可下。而且恶性循环,病久焦虑郁结耗伤心脾,心神不宁,睡眠愈差。

4重视辨证治疗

闭经是妇科病常见病证之一,也是不孕症、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汤老师认为闭经的病机定位以肾、肝、脾为主,肾虚、血虚是发病的基础。治疗大法为滋肾养血、疏肝调脾,常以自拟的滋阴润燥、养血通经经验方“瓜石六味汤”为主方,根据不同症状加减施治。同时也非常重视促排卵药物的运用。对子宫性闭经着重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对卵巢性闭经从肾阴虚或肾阳虚进行调补;垂体性闭经为肝肾、气血双补;下丘脑(中枢性)闭经除以肝肾、气血双补外,还要酌情分别加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导痰、软坚散结等法施治。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儿童自闭症;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3—0086—05

一、引言

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人数高达百万,这些患儿缺乏与人的正常语言沟通交流,有些甚至缺乏正常生活能力,而在这个特殊群体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自闭症患儿家长。这些家庭相比普通家庭承受着更多的生存生活及精神压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来自自身对孩子罹患自闭症的心理承受不及。自闭症作为一种永久性的精神疾病,从个体幼时就会有明显的症状凸显,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和灾难。二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社会对自闭症的广泛的理解往往是简单粗暴地与精神病、智障等划等号,而没有深入去认识和了解这个群体,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常常带有歧视与偏见。三是来自康复过程中的精神压力。目前我国社会整体对自闭症的关注还较少,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水平都参差不齐,在康复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无助感等常萦绕着整个家庭。四是来自经济等物质方面的现实压力。我国大多自闭症机构的民办自筹等性质决定了自闭症康复训练的费用相对昂贵,很多普通收入家庭虽然勉强能够支持,但是家庭生活却因此变得拮据,而一些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家庭为了孩子却负债累累。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日益得到注重和认同,介入自闭症患者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本主义所提供的理论支撑,使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对自我角色有清晰的定位、对专业关系的建立有深刻的认识以及对案主问题的解决有正确的方向。本文将通过真实的自闭症案例试介绍一般情况下人本主义在社工实务中的运用,并通过理论的构建来具体处理案例中所描述的具体问题。

二、人本主义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角色

罗杰斯曾说过,治疗师应感到患者“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具有价值的人。”这句话充分展示出了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尊重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

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在实际工作领域中的运用相当广泛。早在19世纪初期,就有了第一位个案工作者——英国牧师查默斯。近两百年的历史沿革,在其他专业知识理论的支撑下,使专业个案工作发展出了众多相关治疗模式与方法,而由心理学“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衍生而来的人本治疗模式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杰斯所提出的“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三个建立专业关系的基本条件对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都始终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人本治疗模式有别于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的地方在于它不注重工作者的具体指导技术,反对社会工作者的主导身份,倡导案主的自我成长。但是同时,人本治疗模式在本着接纳、真诚的良好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对专业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对适当的治疗氛围的创建有着一些专门的技巧方法。罗杰斯非常反对指导性和干预性的治疗方法,他认为只有求助者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在非指导性咨询中当事人能够“说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由咨询师“对当事人说”。非指导性方法重视个体心理独立,维护个体心理完整性的权力,其包括了倾听、释放、自我揭示、澄清等影响技巧,将当事人始终置于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心。

人本治疗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在面对求助者时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关怀并非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我关怀你,只要你……”,而是“因为你,所以我关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当我们面对缺乏社会资源、生活出现变故、身体或心理机能有先天或后天障碍的感受困难的个人、家庭或群体时,社会工作者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与服务,并且,社会工作者个人对治疗关系的认识,对专业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治本的专业服务却不能只是社工一味地付出,更多的还需要案主的积极参与,鼓励其关注自我内心感受及形成“自助”的责任感。在对自闭症康复训练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或许并不能替代特殊教育者的职责——直接地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服务,但是,对于与该群体密切相关的家庭成员、教师等群体,社会工作的介入则有着重要意义。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模式介入社工实务时,更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工作者与案主之间最佳的关系状态应该是:能让案主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温暖以及感受到放松的氛围,使之能在这种关系的体验中感受到自我,释放出内心的压力,宣泄出负面的情绪,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而工作者也能真实地卸下专业背景和角色的面具,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案主,并将这种同理心传递给案主。

从人本主义视野看,专业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着如下角色:

倡导者和宣传者。对于自闭症病症及机构的活动进行社会宣传,对所缺乏的社会资源寻求支持和积极倡导。目前我国自闭症虽已被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真正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民间对于自闭症的了解依然很粗犷,甚至在提到这个病症时会带有偏见和歧视。2012年一则新闻引起社会很大反响,一名深圳自闭症孩子被班上19名家长联名写信强制要求学校令其退学,主要是由于家长们害怕这个孩子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害怕其具有危害行为。事实上,这个孩子在融合教育下行为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语言沟通能力,并且他在音乐方面具有特殊天赋。作为社会工作者,或许并不是一定要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康复中发挥作用,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人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让政府能够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这是社工的一种重要的角色,也是另外一种支持力量。

策划者。社工除了在活动的实施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外,前期可以主持对活动的策划。社工作为在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对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对活动的实际意义上有更为严密和专业的视角。

资源协调者。现今任何一个NGO、NPO或者基金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必须是各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互协调,社工虽然可能只是供职于某一个机构,但是必须具备多方协调的能力,不仅在机构内部,对机构间、机构与政府、社区、企业、公众等等多方面都要能够有能力去寻求资源和协调这些资源,以促进各方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心理咨询。与自闭症患者密切相关的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得到社会的关注,对他们来说,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就是一辈子养育的责任和牵绊,他们的压力和感受是普通家庭不能想象的。而对他们的关注,是社工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机构内的老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种种的不顺和压力,心理上需要得到适当的调节与疏导,这些工作可以通过社工中的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实现。

连结者。社工作为机构的一员,有责任协助机构使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其中,作为连结者的角色,社工需要更详尽地了解每个孩子及其家庭,并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及对机构的期待等。在满足了家长需求的同时也使机构能够更好更因人所需地提供适当的服务,更大限度地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案例分析

小陈妈妈40余岁,儿子小陈(化名)今年11岁,近几年查出患有自闭症,两个月前来到省会城市的某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像小陈这样的年纪已经算接受培训比较晚的了,主要是由于家乡所在县的医疗条件有限,没能及时查出病情,还是家长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到与孩子病症相吻合的关于自闭症的情况。小陈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其父亲,小陈在机构每个月1800元的学费,加上房租,生活很是拮据。小陈家乡所在的市残联对当地每个县有专门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扶助名额,现在市里也正在筹划建立专门治疗机构,到时候转接回市里可以得到免费的培训。

在接受正规培训之前,小陈主要是靠家教获取知识和生活技能,他现在能够认识400多个汉字,但是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不会主动发音,也不能表达完整的句子意思,又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普通话不标准,对于一些读音相近的音,不仔细听不是很容易分辨出来;在数学方面孩子更是不能理解,每天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回家后妈妈都会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给他巩固强化,但是他总是一再的忘记,这让他的妈妈很是失望甚至常常会有放弃的念头;对一些基本的生活行为,他也并不能完全掌握,比如一些衣服他至今都仍不能自己穿。

小陈妈妈一直不太能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心灵非常脆弱,有时候都不太愿意随堂陪伴孩子上课,因为不忍看到孩子的现状。她一般不太主动和别的家长、老师还有志愿者交流,总是自己默默看着孩子,脸上总是严肃的表情,常常还会表现出很焦虑、忧愁的样子,尤其是在孩子回答不上问题时她会有急躁的反应。

在对小陈妈妈的观察中发现,其目前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具体是:首先,最重要的是,她对孩子患病的事实始终不能接受,心情沮丧,还会有情不自禁地在公众场合哭泣的现象,如果长期这样的情况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导致一些难以估量的后果;其次,可能是由于自身性格内向,缺乏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习惯,这样的压抑可能会影响她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并自身加重生活压力;再者,每月大笔的生活、培训开支,给这位母亲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压力;最后,她对于孩子的病情态度消极,觉得没什么治好的希望,对孩子的康复情况不够客观。

案主对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工在助人过程中具体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人本主义要求社工首先要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给予案主充分的温暖感受和真实情感,不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案主身上,而案主需要在社工面前逐渐放下戒备,完完全全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愤怒、害怕或亲切,不止要让社工看到,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也感受到。社工在接案之初就应该让案主明白,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社工,主要还是需要他自己去冲出生活的瓶颈,社工并不能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提供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景。针对案例中的问题,社工要面对的是一位不善言辞又面临生活多重困境的母亲,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首先打破案主的自我防御机制,逐渐减轻她对于外部环境或社工的防备心理。在实际运用上,社工通过同理心的技巧,向案主传达出关怀和专注;鼓励支持的技巧,给予案主力量,帮助案主建立起改变的决心和成长的信心;主动倾听的技巧,向案主提供一个发泄的平台,把内心郁积的苦闷和情感抒发出来,帮助她在表达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段时期。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使案主逐步地在社工的引领中放开自己,不仅达到了关系建立的目标,社工也同时能够通过案主的行为反应、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解读出案主的情感需求等。

在实际介入中,笔者首先通过小陈所在班级老师处了解到小陈妈妈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个人目前的情绪状况。在对她的观察中发现,她一般不太主动和别人交流,总是默默看着孩子,常常是焦虑、忧愁的样子。一天上课时小陈没有做出黑板上的题目,老师提醒说家长这时候可以从旁协助,小陈妈妈很淡淡的说了一句:“教不了了,在家翻来覆去地教了没用”。但是,当我对她作出鼓励时她的反馈是积极的,对小陈近期进步的表现罗列出来时她也表现出了欣慰的表情,在这样慢慢的接触和交谈中她开始主动的告知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她其实是有与人交流的需求的。在获得小陈妈妈的信任并对其基本需求有所了解后,建立起了达到人本主义模式所提倡的专业合作关系。

罗杰斯始终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案主本人的自我疏离、自我贬低和自我挫败。因此,只有帮助案主走出自我设限,才能够让他们进一步成长和发挥潜能。案例中小陈妈妈对于孩子患有自闭症的事实一直不愿意承认,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人的沟通交流不多,自我压抑比较严重,很多时候对孩子的进步也不能发现,一直觉得孩子的病发现得晚,忘性又很大,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中应该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目前这种错误的消极态度,明白继续这样是对自己、孩子及家庭的极不负责,协助她发现目前孩子已有的进步以及寻找生活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她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陈妈妈消极的情绪态度,大多数源于对孩子病情的不乐观以及缺乏他人的鼓励,而社工对她和她儿子的接纳,给予她的支持和鼓励,都给了她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获取积极正能量,走出情感困境,重新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曲折。

自我概念是案主对自己主观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案主的真实需求。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的调整,是案主面对威胁时做出反应的过程。小陈妈妈在面对孩子问题时的消极逃避和不勇于面对的态度,是由于其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所导致的心理适应不良,一直以来,在她的知识和常识领域里面都没有过自闭症的概念,对于精神性疾病的理解也很有局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以及孩子在教育了一段时间以后情况没有太大好转,其信心体系大大削弱,继而对自己的评价也发生了一定改变,这些都需要案主及时进行调整。在经过与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与对自我消极情绪的澄清后,案主应该在社工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逐渐消除由消极的自我概念产生的各种观念、感受和态度。

这些家长尽管他们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家庭也因此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不代表他们也都是有问题的,每个人适应社会和应对生活变故的能力不一样,对待这些事件的态度不一样,产生的心理效果自然就不一样了。社工始终也只能作为辅助,他们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首先在自己心里就应该对他们有正确的定位,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样案主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引导下做到适当的心理调整。

在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案主的真正问题会逐渐展现,社工在帮助案主的过程中,要防止案主对于社工的过于依赖,随社工的价值理念而处理问题,忽视了自身态度。社工应该对案主行为动向有所预估,鼓励其忠于和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勇于承担自己做出的决定产生的后果。小陈妈妈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关系的建立,会逐渐打开心扉,主动述说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些都是案主积极给予反馈的表现,是对社工信任的表现,社工也可以通过这些积极反应看出,案主本身是有着与人沟通交流感情的欲望的,只是缺乏让她释放情感的媒介,而社工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她安全感。人本主义注重接纳的专业态度,不止是对于案主个人的接纳,还有对于案主个人价值的接纳,案主对于自己问题所做的决定社工应予以尊重和接纳,对于案主反馈的积极态度,不管社工个人的价值赞同与否,都应该支持其勇于表达的态度。

罗杰斯赞同非指导性干预技巧,案主并不是有问题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环境。社工协助案主及时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学会对自己进行探究,开始发现自己的行为会根据自己新体验到的自我而改变,社工从中看到案主对自我价值的尊重和重新审视,可以准备结案并让案主自己走向成长。在本案例中,社工协助案主学会接受现实,理解精神疾病并不只是代表一生的负担,这其中有酸苦自然也会有幸福快乐,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用心感受和体会;学会和周围的群体沟通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与周围有同样经历的家长建立起互助的良好关系,彼此间交流信息与传递同感。社工的结案并不意味着对案主关注的消失,后续的跟踪考察评估对案主的情绪也有积极作用,这也是人本治疗模式中对社工个人品格与专业态度的要求,是让案主拥有持续的温暖和真诚感的一种方法。虽然对于小陈的病症,社会工作者并不能做到更多,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对小陈妈妈情况的介入,她的情况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情绪上得到了缓和,与机构内的老师、其他家长以及志愿者的沟通有了明显增加,对于孩子在机构内的训练课程愿意积极参与进去了,甚至在有志愿者在场时敢放心地离开机构外出办事。对社会工作者来说,促成的这些改变或许并不能真正表明工作的影响力,只是这些努力能够让案主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和态度,面对逆境也能正确地调整自我。

五、结语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解决事务困境的过程中,人本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其提供的专业技巧,指导着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良好合作辅导关系。理论的探索始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的理论才是科学且能长远发展的。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尤其是在对自闭症患者、其家庭及相关康复训练机构的介入来说更是如此,没有任何理论是万能的,在面对实际困难和现实生活状况时要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盲目夸大任何理论的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灵活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好案主面对的困境。

上一篇:教师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成绩差教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