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范文

时间:2023-03-18 15:09:21

自闭症康复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孤独症 早期干预 康复医疗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主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社会互动和游戏、兴趣与行为,也可随年龄和发育而有所变化。康复医疗将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主要方法。

病因及病理机制

功能结构异常:孤独症儿童的脑功能和脑结构存在多发异常,最新研究证明脑结构异常与一系列自闭症特征有关,如巨脑症、小脑蒲肯野氏神经元丢失。

神经化学异常:多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包括五羟色胺、谷氨酸、GABA、多巴胺、鸦片受体。全血5-羟色胺水平升高,增强自闭症儿童脑的突触优化,高水平的5-羟色胺可减少树突分支的修剪,树突减少。

诊断概念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这是60年前Leo Kanner对孤独症的描述,但是60来对孤独症的描述完全摆脱了以往的狭隘认识和理解。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儿童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PDD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瓦解性精神病、RETT综合征、不能分类的广泛。

ASD的三维模式:一维观是社会交往缺陷,就是ASD的症状根据三大主症从严重(典型)到轻微(不典型)呈连续谱系分布;二维观是社会交流的缺陷,根据ASD患者的智力从严重智力低下到天才能力呈谱系分布,以此可以区分出智力正常(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智力低下的ASD(低功能孤独症)。三维观是社会想象力的缺陷。通常认为和实践经验,认为无论干预与否,孤独症儿童都存在着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这些变化或预后改变其实非常复杂目前看来,智力状况是一个重要预后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

医疗康复

早期干预:自闭症儿童需要早期干预服务,因为每个自闭症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困难,他们都会从早期的积极训练中尽早克服行为问题。自闭症患儿的预后与发现的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去、早期用药、早期训练关系非常密切。

药物治疗:孤独症无特效药物,尤其对核心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的有效药物更缺乏。要在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选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把握好治疗的最佳时期。①对焦虑、抑郁、紧张,改善睡眠:自闭症患儿选用百忧解、舍曲林、安他乐、氯硝西泮、罗拉、佳乐定等。②利培酮、奥氮平、硫利达嗪、安律凡、氟哌啶醇等能够改善和减少兴奋、冲动、攻击、破坏、自伤、自残的行为。其中利培酮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孤独症用药,可以显著减少自闭症儿童的多动行为。③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选择利他林、专注达、择思达来治疗。可乐定也是用来治疗多动行为和儿童睡眠问题,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和嗜睡。④刻板僵直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应考虑使用氟西汀,它是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儿,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镁、丙戊酸钠科抗癫痫和稳定情绪。

生物学类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现在已有证明自闭症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和炎症反应。应用维生素A、C、B6和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蛋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失衡,可通过应用甜菜碱、亚叶酸、甲钴胺使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化。

高压氧对自闭症的治疗:自闭症儿童的高压氧治疗作为自闭症的一种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少年儿童进行高压氧治疗,在1.5个大气压和100%的氧或1.3个大气压和24%的氧条件下,每天每次45秒40次1个疗程。

中药、针灸、按摩:随着自闭症的发展中医辨证施治和针灸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①针灸治疗采用靳三针疗法在感知觉、精细动作、粗动作、口语四方面功能发展中优于单纯治疗的患儿;②推拿经外奇穴可解除患儿的恐惧感,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在语言训练的同时配合按摩、穴位刺激,更能提高患儿的交往能力。

经颅磁刺激(TMS)治疗:通过改变经颅磁刺激频率以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高频rTMS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低频rTMS则降低皮层的兴奋性。

干细胞移植:根据自闭症儿童脑低灌注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分析,采用联合干细胞移植方法即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和脐血CD34+细胞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低灌注问题。

系统脱敏疗法:在心理治疗中从能引用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开始治疗。一旦某种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使他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恐怖或焦虑,以达到此效果为治疗目标。

讨 论

康复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负矫正、情绪及塑造适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对孤独症训练的新思考。目前,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医疗和护理已经受到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长心理援助;模型;自闭症;康复机构

自闭症儿童家庭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而现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上,以促进自闭症儿童家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才慢慢开始。

家长陪读是国内许多自闭症康复机构的一项做法。自闭症康复机构在探索如何提高康复训练效果的问题中,会注意到家长参与因素的重要性。家长参与因素受到家庭成员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和谐接纳、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自闭症康复机构在自身心理援助体系建设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国内最早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北京星星雨”在一些心理学志愿者的帮助下在类似方面作过诸多的尝试。在国内,CNKI、万方和维普等学术网站以“自闭症(孤独症)”“心理援助(支持)”为关键字搜索,有关自闭症康复机构在家长心理援助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章暂未发现。

基于以上的现状,结合笔者的经历,文章将以自闭症康复机构如何组建家长心理援助模型为主题进行探索,构建一种对现阶段自闭症康复机构来说切实可行的家长心理援助模型,促进家长参与。

一、家长心理援助模型介绍

笔者以兼职的身份在赣州某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深入接触自闭症家长群体,发现这个群体亟需心理援助。通过一年的摸索,建立了一个适合自闭症康复机构实施的家长心理援助的系统模型。该模型由建立心理档案、制定心理援助计划和实施心理援助计划三部分组成,见下图。

自闭症康复机构心理援助模型概况

(一)建立心理档案

自闭症儿童一进入康复中心进行训练,建立家长心理档案的工作就开始启动。心理档案由三部分组成:家庭相关资料调查;社会支持相关调查;家长心理健康调查。

通过家庭相关资料调查,从总体上了解家长的生活现状,主要靠查阅文献编制问卷。家庭相关资料包括以下情况:人口学资料,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家庭对自闭症儿童的抚养态度,儿童的发病时间,使用过哪些治疗和康复手段,等等。家庭相关资料对于了解家长和制定心理援助计划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会支持相关调查,了解家长、家庭从外界得到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了解家长主动接受、感知外界支持的能力,了解家长主动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心理学研究者所证实,社会支持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走出心理创伤、以新的面貌迎接未来的生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社会支持质量差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群体普遍的心理调适期会比社会支持质量良好的家长群体更漫长。社会支持相关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家庭内部支持、兄弟姐妹等旁系亲属的支持,以工作单位为主的外界支持以及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支持,家长对支持的领悟和利用度。采用自编社会支持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测查。

通过家长身心健康调查,主要了解家长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状况,主要采用国内已经成熟的心理测量问卷进行测查,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身心健康调查是心理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制定心理援助计划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反映出当下家长的心理健康状态,区分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家长。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家长,应该积极给予干预性的咨询和帮助。对于暂时不存在心理障碍的家长,应该给予发展性的支持,以便应对以后可能面临的困境。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制定心理援助计划

根据心理档案,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每一名家长制定心理援助计划,针对家长个案的心理援助计划包含以下内容:家长对自己的认识、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家长对苦难的认识、家长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和破坏性因子分析、心理晴雨表、心理干预。

个案心理援助计划的目标主要是建立起家长在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态度,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让家长意识到孩子进入机构并不是意味着自己就可以放手,孩子就可以很快康复了,家长只有配合机构对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并学会家庭康复技能,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巩固,才能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机构的心理援助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定期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定期开展心理保健讲座,举办家庭联谊活动。机构心理援助计划的目标主要是从整体上建立起积极的康复训练氛围,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三)实施心理援助计划

建立心理援助团队是实施计划的开始,有了团队,就可以按照计划分步实施。心理援助团队由心理咨询师、机构个训老师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

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制定心理援助计划、给个训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培训以及与机构协调策划各类心理援助活动。个训老师主要起到心理保健员的作用。个训老师在儿童的日常康复训练中,既是家长心情的观察员,也是家长的心灵伙伴。家长在机构陪读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个训老师,最信任的也是个训老师,可见个训老师在整个心理援助系统中非常重要。志愿者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团体,在机构的正确带领之下,志愿者在心理援助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他们的到来使一些大型活动成为可能。如开展家长心理保健讲座的时候,家长如果带着小孩则无法专心听讲。志愿者可以帮忙照看小孩,让家长安心听讲座。

二、家长心理援助模型的可行性论证

(一)心理援助模型效果

模型根据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参照已有的心理援助经验(如灾区心理援助),根据自闭症儿童家长、康复机构的实际需要而构建。注重解决家长实际问题,帮助康复机构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的资源。模型经过近半年的运作,效果比较明显,有助于稳定家长情绪,增进了家长对机构的信任。

(二)队伍建设问题

该模型涉及三类人员:专业心理咨询师、个训老师、志愿者。其中,专业心理咨询师最为关键,必须是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心理状态有一定研究的人员,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心理咨询师可以从高校中聘请,也可以从心理咨询机构中聘请,也可以是富有爱心的心理学专业志愿者。个训老师在经过专业培训指导后,可以担当起家长心理“观察”和“维护”的双重责任,做到家长“有情况”向咨询师反映,“有困难”立刻帮助缓解。志愿者队伍由社会团体和高校学生志愿者团体组成,机构必须安排人员对志愿者进行管理,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机构安排问题

自闭症康复机构要增加工作量,这些工作的有用性、必要性就会遭到质疑。花费偌大的功夫,来建立和运行心理援助模型,值不值得?这些疑问,困扰着自闭症康复机构。许多机构因为自身运作困难而无暇顾及家长这一块的工作。运行心理援助模型,花费的时间较少,只需要在学期开始、结束和平时的教师会议中分享交流即可,它是在传播一种理念。关键在于使心理援助模型中的主体——个训教师加强“家长是首先要康复的对象”的观念。心理援助模型的运行,能够使机构的教师、家长拥有共同的康复理念,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共识,促进家长的进步。

三、总结

目前自闭症的病因不明,尚没有根治的医疗技术,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多数依靠教育康复训练。长期的奔波,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情绪劳动”量非常大,随时面临枯竭。有一位家长对笔者说,孩子的出生让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倒退二十年。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援助势在必行,而在目前国内社工服务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自闭症康复机构承担起心理援助的任务,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社区康复

一、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现状

由于自闭症在我国现有法规政策中仍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加之人们对自闭症认知程度较低,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并未正式纳入社区康复范围,仅有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建立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支持体系,其他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准备状态。

(一)北京市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现状

北京市是我国开展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治疗较早的地区。1993年北京成立了自闭症儿童康复协会,正式开展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北京市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如下工作:(1)社区辅导员培训。对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首先是对社区辅导员进行教育培训,辅导员与自闭症儿童班主任共同对其进行训练并深入到户,为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咨询与帮助。(2)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对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医疗支持主要包括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场所、开办康复讲座。并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状况做出定期评估,计入病案,为自闭症儿童制定社区康复计划。(3)创造社区活动机会。社区生活支援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了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通过举办自闭症儿童联谊会、家长交流会,让自闭症儿童发展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通过活动也帮助家长们相互沟通、鼓励增强了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信心。

(二)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现状

广州市社会工作发展专业化程度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广州市各界对自闭症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支持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如下2个方面:(1)启动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广州市残联下属机构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自闭症儿童训练基地,开展结构化教学、感统综合训练、语言治疗和流程教学等一系列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成立了自闭症儿童分会,为推动和发展自闭症儿童训练工作,促进家长掌握康复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空间。(2)成立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专业机构。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队伍中,除公立医院外,大部分机构都属于非营利组织,由自闭症儿童家长或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建立。当前广州市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机构普遍拥有受过专业训练、有爱心的教师队伍,能够定期得到香港专家、督导的技术支持。机构定期为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更新专业知识,确保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

二、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于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当前应尽快将自闭症纳入法定的“残疾标准”中,从而有利于残联组织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明确纳入工作范围,能够着手制定有关具体政策和开展实际工作。如开展全国性自闭症儿童情况调查,为康复机构提供相关政策倾斜,协助宣传普及自闭症知识,组织相关人员培训等。

此外,由于自闭症儿童不同于聋哑人、盲人或肢残人士,自己能够成为法律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权益主要靠其监护人去争取。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在促进政府加大对自闭症患者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和关注程度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二)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服务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次级系统,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和安身立命的重要场所。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家庭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其发挥实际效果离不开患者家长的参与,笔者建议大力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模式。具体包含如下要素:(1)认识到家庭在孩子生命中是恒定的,而服务体系及其工作人员是流动变化的。(2)将孩子首先视为孩子,而非贴有自闭症标签的儿童患者。(3)始终以支持性的方式与家长分享咨询,认可家庭康复的优点与多样性。(4)为家长营造轻松自在的交往环境,促进在不同层次上家长与社区专业人员的合作伙伴关系。(5)鼓励并促进自闭症儿童家长之间的相互支援。(6)确保服务体系设计的灵活便利,能反映家庭需求。

根据以上对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模式的阐释,笔者认为,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是该康复模式的首要理念。在此模式中,家长和专业人员的地位是平等的,自闭症儿童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受到重视,才能为他们的康复提供持久的基础。但也应认识到,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模式在推广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首先,该模式尚处于新生阶段,还缺乏具体的操作经验,存在着社会工作人才不足等问题。其次,由于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自闭症儿童的问题没有引起广泛的公众关注,要推广该模式,亦普遍存在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等困难。

三、结语

在自闭症儿童的终身发展中,社区康复担负这重大使命,自闭症儿童所在的社区、家庭对其康复与发展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要和自闭症儿童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携手,共同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完善的社区支持服务体系,共同为自闭症儿童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梅,张俊之编著.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华夏出版社,2007.

[2] 江秀娜.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12):41-42

[3] 郭为藩.特殊教育名词汇编[M].台湾心理出版社,1983.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色彩;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

自闭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自闭症儿童往往存在一些方面的功能障碍表现,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特的行为特征。实际上,许多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天生就有很强的色觉。空间界面颜色如果合理控制,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不过,在康复中心建设中,采用了单调的色彩环境,对自闭症儿童治疗比较不利,所以,在设计康复中心的时候,在色彩方面,需要合理应用。对儿童的精神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效果的提升。

1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现状

以某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为例,康复中心是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的专业康复中心,也是省、市残联指定的康复机构。康复中心现有办公室1个、教师办公室2个、视频教研室1个、评估教室1个、语言认知实训室5个、感觉整合实训室3个、社交游戏实训室7个、小组实训室2个、亲子活动室1个。在康复中心的办公空间、康复教学空间、交通空间等方面的设计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在办公中,因硬件设施较为齐全,占据过多空间,这就导致空间出现拥挤现象,促使空间存储区域相对缺乏,设计者的设计感相对缺乏,甚至并未建立专门的教师休息区。唯一的存储空间比较小,布局比较混乱[1]。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存在着颜色单一的问题。康复教学空间中,教室的地面和墙壁采用柔软的材料,并配备了完善的防撞设施,以确保更好的安全。另外,教室的照明条件也很好,光照充足,但康复空间面积较小。儿童日常活动空间、存储空间有限。限制了墙面设计范围,使得墙面颜色相对单一,甚至缺乏对自闭症儿童实际需求方面考虑。墙体设计的教育功能和美化功能没有得到重视。在设置与设计的交通空间缺乏楼梯扶手,会导致设计的方法难以切实满足正常需求。若利用跳跃色彩对楼梯层进行设计时,没有特别的防护措施,墙角位置的防撞处理也不到位。墙体色彩设计比较单一,其利用效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它只采用平面绘画的设计形式,在墙面没有很好的利用材料[2]。室内空间缺乏变化和活力,没有充分发挥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想象性特点。

2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环境中的色彩心理

研究表明,颜色对于治疗自闭症儿童很重要。人类对颜色的感知是最基本的,利用这一原理,其可在自闭症患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自闭症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儿童的色彩感知能力也可能与常人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自闭症儿童大脑功能存在障碍,使得其颜色偏好明显区别于普通人。利用颜色刺激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可以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有感觉整合系统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可以利用色彩发挥潜在的治疗效果。因此康复中心空间环境上,选择有利于康复的颜色系统,在视觉刺激影响下,自闭症儿童大脑感觉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并通过对其内心世界刺激,可改善其反应状态。在适合的色彩空间环境中,利用色彩的刺激性作用,能够激发自闭症儿童正面情绪,可提升儿童参与相关活动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活动意识。症状也能得到减轻和改善。为了明确自闭症儿童的色彩喜好,设计了相关的实验活动内容。以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选择白色图画纸,使用黑色、白色、棕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等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设计程序上,自闭症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色彩球进行涂鸦绘画课实验。在游戏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不同颜色的油画棒,没有任何提示或指示,孩子们被允许随机选择一个[4]。选定颜色后,允许幼儿随意涂鸦,不给予明确的主观绘画内容提示。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选择一根油画棒,绘画中利用交换颜色方式对儿童进行刺激,并观察其反应。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更喜欢蓝-绿系统,其次是黑、棕、橙-红系统。总体来说,儿童对色彩的喜欢较少。男孩对冷色系更为偏好,女孩对暖色系更为偏好。一些自闭症儿童会对他们不喜欢的颜色表现出抗拒、易怒、抑郁或行为抗拒。对比研究显示,未患病的儿童对橙色、红色等比较鲜艳的颜色更为喜欢,而自闭症儿童对于蓝绿、黑棕等颜色更为喜欢。可见对于与自闭症儿童来说,冷色可以促进心理平衡,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自闭症儿童偏爱冷色。

3康复中心色彩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色彩对自闭症儿童的精神心理行为都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在康复中心设计当中,对色彩的充分合理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色彩设计,为自闭症儿童设计合适的空间环境系统,从而对自闭症儿童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他们的行为障碍和社交能力。在现有的活动空间里,可以督促孩子放开自我防卫,释放孩子的天性。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色彩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色彩选择和图片选择上,运用主题设计思维,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色彩设计能够很好地匹配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需求。结合自闭症儿童对冷色的偏好,康复中心的设计将成为一个更有活力和活泼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自然氛围,对墙面、地面等活动区充分利用,采用动植物元素提供装饰,给患儿带来温暖感和安全感。康复中心室内环境的色彩设计要注意康复设施色彩的统一与协调,增加康复中心的颜色面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通常有延迟的触觉反应,这使得他们很难准确区分自己的物体和其他学步期儿童的物体。通过使用大面积的颜色变化,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在相似的大环境下,对不同空间进行识别和区分,从而锻炼和提升记忆能力。在大面积空间中重复使用材料,并借助相应色彩变化,可帮助自闭症儿童在内心世界中形成相对较深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病情的恢复。自闭症儿童康复中,通过增加冷色运用,适当减少暖色。可满足康复中心室内环境色彩设计方面需求,同时在实际期间,为保证最终对儿童设计效果,还需要加强对自闭症儿童色彩感知能力考虑。在选择色彩时,应注意避免选择日常生活中相对丰富,且易使人产生情感色彩,这就需要在使用冷色时,尽可能减少橙红色等暖色利用,以此减少自闭症儿童紧张情绪产生可能性。此外,对于色彩的对比度、饱和度等也要加以注意。自闭症儿童对蓝色、绿色具有最高的安全感,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两个颜色的饱和度适当提升,同时与其他颜色的明度相比较。

4结语

自闭症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需要人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自闭症儿童在精神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可能和常人有较大的差异,而在色彩感知方面,可能也会与众不同。近年来,很多研究显示,颜色对自闭症儿童有很大的影响,自闭症儿童对不同的颜色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所以,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色彩的作用,对合适的色彩充分运用,营造良好的色彩空间环境,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闯,张丙辰,王艳群,等.基于视觉提示的自闭症儿童图形符号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20,33(1):150-152.

[2]赵倩怡,智颖,田永刚.基于康复环境下的自闭症儿童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3(22):97-98.

[3]刘宇轩,万广诚,于洋,等.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特质研究与设计[J].城市周刊,2018,52(49):86.

[4]金怡君,黄群,王雅萍.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初探[J].艺术大观,2019,31(20):1.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感知游戏 假装游戏 模仿游戏

一、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

(一)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最为显著的障碍之一,语言能力失常通常表现为有哑音、答非所问、声调无变化、错用代名词、无法使用正常语言达到沟通目的等特征。他们通常会用哭和尖叫等表示他们的情绪与需要,语言发育迟缓,甚至有报道称约有一半的自闭症患者保持缄默。即使有的儿童有语言功能,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存在异常,一般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谈,不会提问和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题,刻板性重复和模仿性语言较常见。还有些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存在异常,说话怪声怪调,没有情感。还有些病儿常用错人称代词,“你”“我”“他”不分。

(二)社会性互动障碍

自闭症儿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对人缺乏兴趣,不理人、不看人、不怕陌生人、也不容易和亲人建立亲情关系,冷漠对待周围的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较少主动与人交往,他们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弱,不能与小朋友建立友谊关系。在极少的与人交往中,没有交往互动技巧,回避与他人的目光交流,很少关注他人,不会分享他人的不愉快,不会关心别人,不了解伙伴团体的游戏规则,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一般不能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行为兴趣单一刻板

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狭窄且一般有不寻常的依恋行为,他们对大多数受普通儿童青睐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有些不是玩具的物品却有着强烈的兴趣,如瓶盖、门锁等,他们也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征感兴趣。他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刻板,不愿意被改变。如吃固定的食物、坐固定的位置,要处于不变的生活形态中,他们拒绝学习或者从事新的活动。还有一些有着仪式性或者强迫性的行为,如反复追问一个问题、不可克制的接触一些物品或保持同一行为。

(四)智力、认知、感觉和动作障碍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智力发育迟钝,但有些却在智力活动的某些方面又表现优异。智商低的患儿在社会往、沟通、刻板反应和自伤行为上的程度上更为严重。他们对外界的刺激麻木,对突然的声响和眼前出现的人和物没有任何反应,不知疼痛,但对某些刺激又特别的敏感,如汽笛声、光线的突然变化等,感觉麻木和过敏同时存在。自闭症患儿一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怪异姿势。还有些存在变异的行为形态,如自我刺激行为、自伤行为、强迫行为、过度活动等。

二、不同类型的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一)启发感知觉的感知运动游戏

自闭症儿童也常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冷漠又孤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行,他们比较常见的游戏行为是用单一的方式操作某个物品,没有一系列连贯的游戏意识与行为,更热衷于某些感知运动游戏,如不间断的持续击打、摆弄、旋转某一物品,他们不会因为物品的主要特征而喜欢玩这样物品,而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玩,甚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有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的低水平重复动作与游戏实际上因为他们需要时机去了解环境,获得控制感。换而言之,这种低水平游戏也是有适应的,而治疗者也能从中发现治疗与康复的契机,通过感知运动游戏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操控能力,使其体验到游戏中的愉悦,进而在发展的感知运动游戏中提高游戏技能。如音乐疗法中,治疗师从趴在地上拍打地面感受地板震动的自闭儿童单一游戏行为中找到契机,将儿童抱在怀中,使儿童紧贴治疗师胸部,随着治疗师的歌唱,胸腔气流震动,该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反复行为刺激下,该儿童的呼吸也表现出与反复提示的节奏型一致,这种美妙的互动是开启自闭儿童心灵的起点。感知运动游戏中提供的人与物之间愉快的交往刺激了自闭症儿童学习新知识的动机,能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二)增强注意力与主动参与的模仿游戏

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作用要在日常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发生,只有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水平,才能使他们获得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机会,而游戏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注意力的集中、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模仿是普通儿童成长发育中的自发行为,当他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后,便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再现这些模仿来源的生活行为,模式是一种最初最原始的习得教育,能增强儿童的注意力与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发育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自闭症儿童先天缺乏模仿行为,后前的游戏干预就需要营造增加自闭症儿童模仿行为的情境。国外研究发现,在重复播放音乐的环境中,自闭症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行为会增加,同伴游戏也能大大增加自闭症儿童的模仿行为。在模仿游戏中治疗师也需要用即时模仿、语言提示等方式引导自闭症儿童自发地模仿,这一方面能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增加儿童有意义游戏行为的主动性,也为自闭症儿童象征性游戏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开发象征性想象的假装游戏

对于存在多重障碍的自闭症儿童而言,启发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儿童的抽象能力是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假装游戏通过玩具或者身份在游戏中的象征性假象与转换,能发展自闭症儿童联想、抽象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假装游戏对于儿童的沟通、社会性互动能力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角色转换游戏中,合作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时儿童能探究角色、分辨身份与职责、与同伴协商与妥协,这些行为能帮助儿童接受、了解现实生活,帮助他们与周围交流,在游戏中逐渐掌握语言以及沟通交流技巧,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与交往。如积木游戏、画画让儿童体验不同的操作能让相同的玩具发挥不同的作用,理解行为到结果的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象征性假装游戏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游戏儿童对现实生活情境、事件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预测该事件中人物身份、事件发展过程和规则。因此象征性假装游戏对于促进儿童个体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应在假象游戏的反复刺激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不断深化想象。

参考文献: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6篇

走到哪,跟到哪,海豚就像是恋人

今年27岁的董炎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农村,高考失利后,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打工。奔波了大半个月,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正准备打道回府时,一个老乡介绍他到一个动物园打工,这样,他才得以在上海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董炎每天的工作是负责看管动物,防止好奇游客在与动物进行亲密接触时发生意外。这份工作比较轻闲,并且每天还可以与各种动物打交道,从小就对动物有好感的董炎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1998年春节后的一天,董炎在电视上看到一种叫“海豚”的动物,立即就被海豚和蔼可亲的形象吸引住了!心里顿时对这种可爱的动物有了莫名的好感,于是,只要有时间,他就查找资料,寻找与海豚相关的一切信息。当他了解到海豚还有着救人的传奇故事时,被其“救死扶伤”的“义举”深深震撼!心想,要是能亲眼看看海豚就好了。

就在这时,一个朋友告诉董炎,上海海洋馆招收服务生,待遇不错,建议董炎去试试。董炎心动了,因为他刚刚得知,海洋馆从国外购进四条海豚,用来供游人观赏。董炎想,如果能在海洋馆工作,不就可以天天看到海豚了么?一想到可以亲眼看见神秘的海豚,董炎的心就激动不已!

1999年3月2日,董炎来到海洋馆,应聘服务生的工作。没想到,他竟顺利地应聘上了!上班的第一天,他就看到了在水池中欢快地游泳的海豚,只见海豚全身光滑夺目,尖尖的嘴巴一张一合,瞅着游客,仿佛向人们要东西吃。这时,只见驯养员跳进水里,几条海豚立马游过来,在他身边游来游去。驯养员微笑着朝海豚挥了挥手,海豚便开始表演起节目来了:四条海豚排成一字形,以驯养员为中心,形成一个圈游来游去,并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滑稽的动作。非常有趣的搞笑动作赢得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在海洋馆时,只要一有空闲时间,董炎就会来到海豚池,观看海豚表演。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海豚的行为与人类有着不少相同之处:比如会撒娇、生气等。他十分羡慕那个能与海豚在水中一起表演节目的驯养员,心想,要是咱也能像他那样,跟海豚们进行亲密接触,那该有多好啊!

没想到机会说来就来了。三个月后的一天,董炎突然被领导叫到办公室,领导告诉他,那个海豚驯养员要离开海洋馆,馆里决定在内部培养一个海豚驯养员。领导对董炎说:“馆里决定让你来担任海豚的驯养任务,因为我们发现你不仅细心,对动物还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相信你不会让我们失望!”领导如此信任自己,董炎十分感动。他激动地对领导说:“不瞒领导,我当初进海洋馆,就是冲着海豚来的。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我绝不会让您失望。请您放心吧!”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培训,董炎对如何饲养海豚、海豚的习性有了大体了解。比如打扫卫生,海豚池要进行反复冲洗和添加氯。所有的区域都要进行清扫和消毒。海豚的早餐绝对马虎不得,主料必须是经过急冻的鱼。每一条海豚的食量和鱼的品种搭配都不完全相同,还要根据它们的身体情况添加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

1999年6月23日,董炎正式成为上海海洋馆里的海豚驯养员。下水的第一天,海豚们见是一个陌生人做“头儿”,自然不高兴,对董炎的指挥当然不理睬了。董炎知道,这是海豚的一种正常反应,面对不听话的海豚,他并不着急,而是耐心地与海豚逗着玩儿。在董炎耐心的训练下,半个月后,海豚渐渐开始听董炎的话了,并且还学会了由董炎创造的一套仰游表演!

1999年9月,海洋馆将海豚运送到广西北海进行表演,董炎作为海豚的驯养员,也一同来到了北海。在北海表演了三个月后,董炎又跟随着海豚来到深圳海洋世界。这时,他陷入了两难选择。因为海豚这次要在深圳长住下来了,而在上海,有董炎心爱的女友,并且,上海离家也很近。女友在上海有自己的事业,她公开告诉董炎,如果选择留在深圳,就只有分手。

董炎跟随海豚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他与海豚已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他不想离开海豚,放弃那份心爱的工作。最终他放弃了爱情,选择留在了深圳,留在海豚的身边。

玩花样,钻业务,苦练海豚康复功

位于深圳小梅沙的海洋世界海生部,在董炎和海豚们到来之后,正式对游客开放。“安家落户”于深圳海洋世界后,董炎就开始组织海豚进行表演了。刚开始的第一个月,由于游客们对海豚抱着一种神秘感,对海豚做出的各种简单的动作感到很有趣,几乎场场爆满!然而,时间稍长,游客们便对海豚重复的表演节目失去了兴趣。渐渐地,观看海豚表演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海洋剧场里,海狮、海豹的表演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001年9月的一天,一位年轻妈妈来到海洋世界,向领导讲述她的不幸。这位母亲有一个叫聪聪的女儿被诊断为弥散型脑瘫,快10岁了,智力与幼儿相当,根本就无法与人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聪聪的母亲从国外的资料上了解到,墨西哥等国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用海豚医治脑瘫患儿的试验。她于是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海洋世界,希望能让女儿与海豚交朋友。

这位母亲不幸的遭遇引起了海洋世界的同情,在周云昕馆长的倡议和指导下,海生部决定成立海豚康复训练小组,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援助。可是困难也随之而来了。据资料记载,用海豚为脑瘫及自闭症儿童做康复训练的机构在国外只有三家,在国内尚无先例。而且这三家外国机构的海豚都不是用来进行商业表演的,所有这一切,意味着康复训练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难度和考验。

当天,董炎就被周馆长叫到办公室。周馆长对他说:“董炎,从明天开始,你就是海豚康复训练中心的主任了!康复训练是公益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康复训练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报酬。海生部决定抽出驯养员来协助你的工作,有困难吗?“没有困难!”董炎坚定地说,“我一定全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可是,走出周馆长的办公室,董炎陷入了迷惘。利用海豚来治疗自闭患儿,听都没听说过!这项工作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的小伙子来说,的确充满了难度和挑战。但董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接到任务那天开始,他一方面自费购买相关的书籍和记录片,进一步了解海豚与人的共通之处,一边上网查询有关海豚康复法的资料。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海豚康复训练开始了。

2001年11月1日,聪聪正式开始与海豚进行接触。小女孩不认识董炎,也害怕海豚。面对这个特殊孩子,董炎一时竟不知该从何开始。他试着让她穿上泳衣,与海豚接触。在家长的帮助下,聪聪好久才愿意穿上泳衣,但正要下水时,一条海豚游过来,好奇地看着她,顿时吓得聪聪直往母亲怀里钻,说什么也不肯下水了。

一连几天,聪聪都不肯下水,目光呆滞地站在水池边上,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样子让董炎看了感到十分心疼。经过上网查询,董炎了解到,国外通常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智力来定做儿童节目。得知这个信息后,董炎茅塞顿开:“只有适合聪聪的节目,才能让她对海豚感兴趣,进而激发她的大脑神经!”董炎决定从海豚身上入手,训练出几套刺激幼儿感观神经的节目。说做就做,当即他就买来积木板,放在水中,教海豚拼排积木板。为了尽快做好这个节目,他不分昼夜对海豚进行训练。

半个月后,海豚终于可以像小孩那样拼板了,但董炎由于长时间泡在水中,双腿膝盖以下的皮肤被泡得白森森的,十分难看。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每个晚上本就要训练到深夜才能结束,可浑身的酸痛总是让他难以入眠……但他觉得这点苦跟需要帮助的孩子相比,又算不了什么。

出于对驯养工作的热爱,对这些特殊儿童的同情和关爱,董炎凭着自己的毅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竟排练出四套儿童节目来!

有耐心,有爱心,

他是80多名康复儿童的恩人

训练好节目以后,董炎开始组织海豚表演给聪聪看。果然,不到三天,聪聪就对海豚表演的儿童节目有了兴趣!见聪聪的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董炎及时为她穿上泳衣,让她下到水中,与海豚嬉戏。

渐渐地,在董炎引导下,聪聪和海豚之间建立了感情,海豚也认识了聪聪。它们在聪聪身边游来游去,用尾巴拍击水面,用背、鳍、肚皮来蹭聪聪的手和脚。令家长和董炎感到万分惊喜的是,这时的聪聪,不但没有表现出害怕的神情,还主动对海豚装扮出各种表情!一连半月,聪聪都会主动下水跟海豚游玩。

2002年7月12日,聪聪再次来到海洋世界。海豚见到聪聪后,主动在她的脚边扭来扭去,做各种滑稽的动作,或者表演仰泳、跳跃等精彩动作。聪聪被逗得兴奋不已,几年难得见到一次的笑容,竟经常挂在了脸上,并且,让聪聪的母亲幸福得快晕过去的是,聪聪在与海豚的游玩中,竟冲岸上的妈妈叫道:“妈妈快下来呀,这里好好玩哦!”见自己的女儿在与海豚的嬉戏中大脑有了反应,这位母亲激动得泪水直流,她紧紧地握住董炎的手,说:“小伙子,是你救了我女儿!谢谢你!”说罢,她从包里掏出一沓钱,“为了医治孩子的病,我带着她访遍了全国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但没有半点效果。这2万块钱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收下!”

董炎当场谢绝了,他真诚地说:“大姐,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咱们驯养海豚,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能利用海豚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帮助,是海洋世界的骄傲!我们的服务是免费的,你以后经常带聪聪来跟海豚玩,相信过不了多久,可爱的聪聪就会变成一个正常儿童了!”

这以后,海洋世界连续接收了多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董炎的帮助下,他们和聪聪一样,渐渐减轻了症状。到了2003年6月,海洋世界提供康复帮助第一人――聪聪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对训练动作有了明显反应,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也敏感起来,原本走路一直下垂不动的右手逐渐变得和左手一样,内向的性格也有所好转,人也变得像个大孩子了。一走进海洋世界,她就拉住董炎的手直嚷着要和海豚玩。在董炎的带领下,她居然可以进行短距离的潜水了!这对一直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聪聪来说,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

脑瘫儿聪聪和神奇海豚的故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数十家电视台都对海豚康复训练和董炎的事迹进行了专访。深圳海洋世界利用海豚帮助智障儿童康复的可贵尝试,得到了社会热烈的回响和肯定。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智障儿童家庭的咨询电话和信件络绎不绝。这些信件和电话中,除了咨询海豚疗法外,更多的是希望前来海洋世界进行康复训练的。这一切,让董炎和康复中心的成员们深切地感受到智障儿童家庭的痛苦。

认识到应该为患者家庭之间建立更多的相互交流治疗经验的平台后,2004年6月,海豚康复训练中心组织了开放日和家长联谊的活动,让更多的患儿和患儿家长来到海洋世界接触海豚并交流治疗经验。为了加强技术力量,中心还特意请来了这方面的教授现场提供咨询,为患者家庭排忧解难。

作为全国最早也是惟一一家免费的海豚康复训练中心,深圳海洋世界坚持这项工作已经有三年多时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董炎为全国80多名自闭症儿童减轻了症状。这些儿童结合医疗部门的治疗,恢复为正常儿童!目前,有近700名世界各地的患儿家长来电预约登记,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家长。而董炎和海豚康复训练中心的同事们一起,在尝试和探索中,为更多的特殊儿童提供帮助。

董炎,深圳海洋世界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敬业守职。他的事迹得到了深圳有关部门的肯定,最近,他被评为“外地来深建设者”优秀青年;荣获了“深圳市外来工10位杰出贡献青年”的称号。结束采访时,这个腼腆的小伙子说:“我希望许多和聪聪一样的孩子能早日康复,享受生活的七彩阳光!”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7篇

一、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与周围环境的积极联系

自闭症儿童往往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因为缺乏正常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他们很难与外界建立关联,导致无法与他人交流、无法与社会协调一致。音乐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建立起与环境的联系,提高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一例自闭症儿童,在若干次的音乐治疗过程中,对于治疗室的环境,如家具、乐器,以及治疗师等等,都完全不予理会,每次进入治疗室,他便会安静地坐在墙角的一把椅子上,如果治疗师不与其发生身体接触,他几乎会保持这个状态,一直到治疗结束,似乎与环境完全隔离了一般。但对于音乐,他却有一定程度的倾听,一旦音乐响起,他便会将头转向播放音乐的方向直到音乐结束。虽然,治疗师并没有从他脸上看到情绪的变化,但他还是注意到了所听到的音响,说明他对音响是有反应的,在初期的音乐治疗过程中,他仅仅可以和音响建立一定的联系。基于这个情况,治疗师希望通过音响的变化,从简单乐器入手,进一步扩展其与环境物体的关联。于是,我们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制作了八小节极简单的旋律,长时间重复,并以三角铁和定音鼓这两种音色交替呈现这段音响,且做了音量的处理,三角铁音色的音量较弱,定音鼓音色的音量较强。使用三角铁和鼓这两种音色,我们是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两种乐器都较常见,易于在治疗现场提供给自闭症儿童;第二,两种乐器都是打击乐,不需要前期的学习准备,方便演奏。我们在自闭症儿童进入治疗室之前,先在他的固定位置面前放置了三角铁和鼓,他进入治疗室之后,依旧坐在了“他的位置”上。于是我们开始播放音响,同样的旋律,两种不同音色配以各自固定的音量,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自闭症儿童在专注地倾听。此旋律在两种音色下重复几次之后,治疗师走到他身边,当三角铁音色的旋律响起时,治疗师便轻轻地演奏三角铁,当鼓音色的旋律响起时,治疗师便用鼓棰重重地击打鼓面,治疗师根据音响反复演奏着两种乐器,他开始转回头,看着治疗师演奏。治疗师第一次停下演奏,回到电脑面前,音响仍在继续,该儿童的眼睛在乐器上停留了一会儿之后,将头转向了电脑的方向,继续关注音响,并没有任何尝试演奏的迹象。于是治疗师在间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次走到自闭症儿童身边演奏乐器,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当治疗师第二次停下演奏回到电脑面前时,他没有再去看电脑,而是盯着乐器看了一会儿之后,终于开始模仿治疗师的样子,自己敲击演奏面前的两种乐器了,虽然,他在两种乐器之间的切换并不及时,演奏也很拙劣,但可以看到,自闭症儿童终于开始尝试与乐器建立积极的联系,终于开始与音响以外的环境物体建立关系。这次成功的治疗活动之后,我们尝试进一步扩展他与环境的联系。首先,在音乐制作软件中,我们保持音色不变,在变化音量的同时,调整音响的速度,播放并引导其模仿演奏;之后,再添加、变换其它多种乐器音色,引导其通过对音色的听觉辨识,区别认知不同乐器。

二、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作用

一例有严重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不管治疗师如何跟她说话,都不开口发出声音,总是非常的安静,但她对音乐的反应非常好,从她的表情里,可以明显地看到,她已经进入意识到音乐的状态了。于是我们尝试使用了前一病例中的音响,简单的八小节旋律,在三角铁和鼓的音色下不断交替,不过在该病例中,首次使用该音响时,没有加入任何音量或速度的变化,当音响播放了几遍之后,治疗师开始跟唱:三角铁音色响起时,治疗师跟唱“叮叮叮……”,鼓的音色响起时,治疗师跟唱“咚咚咚……”。治疗师反复间歇地跟唱之后,自闭症儿童在治疗师的一次停止跟唱后,自己开始模仿治疗师,尝试跟唱音乐。于是,我们在音响的速度上、音量上做了很多细微的调整变化,引导其更加深度地倾听,并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相继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音色,并配以不同的拟声词,来引导她跟着音乐变换着语言哼唱,这一方式非常有效,大大拓展了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丰富程度,她打破了以往绝对安静的无语言状态,一旦听到音乐,就会时不时地跟着哼哼。音乐制作软件中的音色却非常的丰富多样,甚至是无穷无尽的,音色的设置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易行,几个简单的菜单操作,便可以随时改变并选择所需的不同音色。计算机音乐制作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三、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改善

自闭症儿童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行为障碍,表现为刻板并且很难接受改变,所以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病情进行干预时,应特别注重对其刻板重复行为的干预和改善。一例对音乐一向反应良好的自闭症儿童,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治疗师如何引导,始终不肯改变其重复动作。在一次音乐治疗活动之前,我们在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中准备好一段音响,此音响是同一旋律的大量的重复,在每次重复时赋予其不同的音色、速度、音量,以及不同的音高调性,数次不同形式变化后的旋律再连接上未作改变的原旋律。在音响的强烈对比下,治疗师陪同她做其总是反复不断的一个简单舞蹈动作,并观察其刻板行为的细微变化。在旋律改变音量时,自闭症儿童不自觉地加重或减轻了自己的舞蹈步伐;随后音乐的速度又有了变化,并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努力跟着音乐的节奏调整了自己的动作频率。当旋律在音高调性上作出改变的时候,自闭症儿童眼中流露出思考并有些迟疑的神情,这时治疗师适时地进行了行为引导,当旋律音高整体提高时,治疗师在其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加上了向上跳的腿部动作,其中的迟疑顿时消失,开始愉快地跟随治疗师模仿其更改后的动作;当旋律音高整体降低时,治疗师在其原有动作基础上加上了下蹲动作,她兴奋地继续模仿治疗师的动作。看到自闭症儿童的刻板动作有所更改,我们继续播放了音色改变后的旋律,她先是仔细聆听,然后开始有些茫然,此时,治疗师开始根据自己对该儿童的了解判断,较大幅度地改变动作。在小型敲击乐器音色下,治疗师做了轻巧灵活的简单手臂动作,她可以很快改变原刻板动作开始模仿治疗师;旋律变成凝重的管乐音色时,治疗师再次改变动作,开始了简单有力的腿部动作,经过小小的停顿她再次开始模仿;音乐再次改变为柔和的弦乐时,治疗师开始做缓和优美的全身动作,此时,自闭症儿童完全停下开始看着治疗师,经过一分多钟的观察,开始试图模仿治疗师,尝试几次后,可以部分模仿出新的动作,此时,治疗师也立刻调整简化了自己的动作,让她感觉到自己已经可以完全模仿出治疗师的新动作。在此次音乐治疗中,治疗师根据音乐的改变加上自己恰当的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进行了准确的引导,并使其有所改善。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8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在儿童早期发生的发育障碍,其中涉及感觉、情感、语言、思维、动作和行为等方面,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自闭症儿童往往具有漂亮的外表,健全的四肢,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两样,但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是在3岁左右得出明确诊断的,因为,正常儿童在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社会情感、同伴关系发展的转折期,而在这个转折点上,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明显地停滞了,明显地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化轨道。它的病理表现为:孤独离群,不想、不敢或者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语言少,词汇有限,不愿去说话或者表达不出来;思维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要求所处环境维持不变;智力发育迟钝、落后,不及同龄儿。根据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都是孩子在五六岁了才发现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经医生诊断才知道患上了自闭症。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在自闭症儿童问题上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低、康复训练机构匮乏等问题,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自闭症患者3万余人,其中儿童自闭症患者已超过4000人,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省0—14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数量为2.1万—3.2万人。我国于2006年年底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

二、我县自闭症儿童及其康复训练服务机构现状

2011年5月,县残联组织开展了全县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工作,调查表明,我县残疾人中精神残疾人数1432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71%,但是,我县目前还没有为残疾人提供治疗、康复、训练服务融为一体的康复机构,能为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还不到40%;专门治疗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更是仅有一家,加上自闭症的康复费用较高,很多家庭都无力承担,因此有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治疗;自2011年我县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班开班至今,前后仅招收自闭症儿童20人次进行康复教育、训练和治疗。

三、我县自闭症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自闭症儿童产生的原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2.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3.免疫功能异常: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儿童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5.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孤独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6.多种病因:许多研究表明、孤独症常与某些疾病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苯丙酮尿症以及瞟呤代谢病等。

如今在我国治疗自闭症的方法大概分为:医药疗法、行为疗法、教育疗法。其中教育疗法主要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

四、我县自闭症儿童康复存在的问题

1、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不够重视。教育的介入可以给任何年龄段的孤独症带来相当大的进步。通过教育和训练,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具有生活能力的生活,能够进入社会。孩子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即使他(她)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仅仅只是在学校接受康复治疗,他们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家庭教育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父母在家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一些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是一种真正能够长期和持久的干预自闭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方法。

2、自闭症康复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贵州省是比较落后的省份,由于经济比发达地区滞后,所以在自闭症的宣传和普及上不够,很多家庭都不了解自闭症,更不知道自闭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疾病。

3、我县自闭症康复的师资力量薄弱。2010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特殊教育学校以小学为主,兼顾初中和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县残联已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改为残疾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心,自2011年自闭症班开办至今,来自各县(区、市)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前来咨询或就读,由于我县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主要承担了学龄前有部分残余听力儿童的康复教育,在自闭症的康复上教师存在了严重不足,很多自闭症家庭因为高额的康复费用和我县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了自己的孩子得不到专业的康复训练。

五、改进和加强我县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事业的对策及建议

重视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事业,既是残疾人极其家庭的愿望,更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职能,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进步的要求。针对我县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本人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提出如下建议、措施:

1、关注自闭症的孩子。常听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除了到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父母也要付出体力,更需要心力的付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知道孩子患上自闭症后,有的父母逃避了,有的妈妈放弃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很多语言、动作和行为都会影响到还未长大的孩子。

2、加大自闭症康复知识普及力度。自闭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知道自闭症的相关知识,通过印发宣传单,定期开展自闭症知识讲座、电视媒体宣传报道等。县残联办证大厅每周二、周三还通过电视滚动视频不间断播放自闭症的有关知识,并配有手语视频,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

3、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措施。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自己的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自闭症工作者应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对不同的自闭症儿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及康复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并以男孩居多。自1943年首次正式提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后,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还没有明确提出造成该病症的真正原因。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收教育。那么如何结合“医教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开展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

虽然“医教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很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把“医教结合”简单的理解为让学校配备了医生和治疗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让从业人员从本质上掌握其理念,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医”和“教”真正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康复课程的设置

2007年2月,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为特教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模式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目前,自闭症儿童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教育与康复训练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最科学的干预手段。我校结合本校自闭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康复训练类的课程,目前开展的康复类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集体康复治疗

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康复治疗。例如:感觉运动、多感官治疗等。

2.小组康复治疗

针对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治疗。例如:音乐治疗、沙盘治疗等。

3.个别康复治疗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还必须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陷程度较严重的残疾儿童,个别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例如:言语矫治、注意力训练、听觉统合治疗、情绪宣泄与疏导等。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医”与“教”更加合理的有机结合。其中一般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0%-80%,康复治疗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40%。可以说康复类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所占比例足以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日常康复需要。

三、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设备

自闭症学生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发育障碍、认知理解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康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辅助设备被运用到实践中,我校也不断加大对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其主要包括了有利于增强自闭症学生注意力的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附训练功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和言语功能发展的认知训练系统、智能儿童沟通训练仪、言语功能障碍干预仪等设备,以及舒缓学生情绪,促进身心发展的音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为我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康复训练中使用康复设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的训练,多数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医教结合”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康复师的角色。那么对特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职前培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包括特教类和普通类。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一些医学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针对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专业。这虽然扩展了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途径,从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但是,各高校存在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国内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基础上兼顾深度,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避免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将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做好职前培训。

2.为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也不能固守自封,要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自主的加强学习,通过多听课、多参加比赛课等途径,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要实施“请进来”政策,尤其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活动,更需要学校经常邀请研究特殊教育的相关专家,为老师们讲解特殊教育理念及医学理论知识,并开展康复技术及疗法的专业培训,让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动态,为老师们及时添加“营养”。其次,要实施“走出去”政策,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后来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起点都很高。只有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才能够开阔视野,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

尽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在“医教结合”的新模式下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自闭症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教学园地.2010(7):21

自闭症康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发展;社会工作;优势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59 — 03

[收稿日期]2014 — 01 — 21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服务的模式研究——以杭州Z康复中心为例》(项目编号:201310338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艺多(1991—),女,河北廊坊人。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Kanner于1943年发表了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一文,文中明确指出了当时他实验的十一名儿童患者特有的一组特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中国有60—180万的自闭症患儿,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可能有150万—780万的孤独症患者。2012年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中称,中国自闭症儿童数约164万人,每166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自闭症。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明确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

自闭症以其特有的症状日渐受到精神病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由于自闭症本身的病因不明和致病因素的可能性有多种,再加上自闭症儿童症状的细微差异、患病程度的不一致,导致对于自闭症至今没能研究出统一的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可谓社会上的相对弱势群体,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自助的服务和事业也应该对此类群体提供一定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的六个核心价值分别为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正直以及能力,秉承这六大价值,笔者认为,社会工作除了有针对个人服务层面的专业性,与心理学等相区别的还在于它的中观和宏观视角,采取优势视角,在资源整合、链接的功能层面,从家庭、社区、社会整体着手,为这一群体创造良好的接纳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适宜的中观和宏观环境,助力他们的成长与适应。

二、目前有关自闭症儿童发展的基本介入模式

目前自闭症儿童发展的方法主要有治疗模式和教育模式两种。治疗模式主要包括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训练和游戏治疗、精神统合疗法,教育模式采用了不同于治疗模式的道路,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结构化教育。

(一)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改变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自闭症而导致的一些行为。它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若干较小的或者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一定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但显然这种模式是离散式教学,目标较为分散,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整体发展,同时剥夺了自闭症儿童的主体性,对他们的社会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二)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理论”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依据。该理论认为,自闭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交往障碍主要由于他们“感统失调”,即他们的感官、神经系统出现异常,感觉处理有障碍,导致其感统失调。故通过感统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官刺激,从而刺激大脑功能,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使儿童能够统合各种感觉,促进神经生理发展,并作出适应性反应。〔1〕但是目前国内的感觉统合训练也有一定的不足:训练难以兼顾不同程度的儿童,由于自闭症是一种谱系障碍,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训练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动作准确度不够,练习次数不稳定,很难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训练缺乏小组互动和游戏的环节,较多时候是由儿童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有待创新,器材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教师需要对器材有全面且深入了解,更加熟练地使用;在训练过程中,“矫正”的功能比较明显,缺乏家庭的参与配合。

(三)精神统合疗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

精神统合疗法以游戏疗法为起源,后来加上新型的教育理念,除了运用游戏的方式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还根据自闭症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并且强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人际交流的技能。

游戏疗法提出的基础是心因论,这种疗法,既有助于儿童联系身体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也希望借助虚拟的游戏帮助儿童逐步了解真实的现实世界,在与他人互动中促进儿童社会化。音乐疗法有多种,目前主要包括聆听法、再造法、即兴法、创作法、暗示放松法和可视音乐治疗法等,治疗侧重方向略有差别。音乐疗法更适合那些拥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效果相对更加显著。

(四)结构化教育

这一模式最初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医学院Eric Schople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当时叫作“自闭症及相关交际障碍儿童的治疗和教育方案”。结构化教育有三个特点:第一,强调充分发挥自闭症儿童的长处,了解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特点,采用个别化教育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儿童的长项,实现扬长避短的效果。第二,利用自闭症儿童程式化特点和视觉优势,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系统教学法和视觉策略;第三,强调专业的教育者与家庭、社区充分合作、分工,以全方位地使自闭症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总之,结构化教育充分强调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化教育,发挥他们的天赋,尊重和根据不同的儿童特征,采用系统和视觉性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帮助自闭症儿童习得适应社会的技能。

三、优势视角:自闭症儿童发展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和价值意义

(一)优势视角的理念阐释

传统的个案社会工作过多地关注了案主自身的问题,将大量时间用于诊断、治疗,这样不仅忽视了人类面对问题的补偿性和转移性,同时也使得社会工作者看起来更像心理医生,模糊了职业之间的界限,同时迷失了专业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以Dennis Saleebey为首的学者提出了“优势视角”这一理念,优势视角坚信问题不应该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在此视角看来,有问题并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挑战是要想出能够应对问题、利用问题甚至是超越问题的建设性途径和方法。在以优势为本的实践中,目标是动员个人、家庭、社区的资源去解决问题。优势视角就其本质来说更是一种道德和责任,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以及从他们的经验中找出意义。

以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所坚持的六项原则如下:第一,助人过程的首要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症状和缺点;第二,助人关系应该是合作的、相互的和伙伴性的关系——一种与他人一起共事的权力,而非一个人凌驾于另外一个之上的权力;第三,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第四,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动力;第五,以优势为本、以案主为中心的方法鼓励助人活动应置于社区内的自然场景之中;第六,整个社区对服务参与者而言应被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2〕

(二)优势视角运用的价值意义

优势视角帮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理解生活,可以说现实世界是暧昧模糊的,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缺陷和问题被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而其中的优势和资源遍布其中却被不同程度地隐藏起来。优势视角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对案主的疾病性解释逐渐得到削弱,对抗逆力的信仰重新燃烧并且慢慢转化成合作性实践。尽管优势视角有逐步发展成理论的趋向,但它还不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视角、一种倾向、一种手段,它鼓励且意味着一个扩展的而不是减缩的、包容的而不是狭隘的理解模式。

优势视角诞生于传统社会工作的“诊断”“治疗”模式之后,以往的“诊断”“治疗”模式采用的视角可谓问题视角,两者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问题视角关注的是出了什么问题,什么需要修理,而优势视角则不仅仅看到了问题所在,但决不把问题作为全部,它更加希望探索出什么是对的、好的,什么是增强优势、抗逆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基础,挖掘潜在的可利用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以逐渐将问题淡化直至消失。依照优势视角开闸工作通常与三种将问题归位的策略结合在一起,需要工作者做到:仅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对问题给予较少的关注;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讨论问题。

一直以来,自闭症群体从被忽视到如今被视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始终无法摆脱“不正常”“特殊”“缺陷”的标签,因而采取的干预策略也主要是“矫正”的手段,但是这样做非但没有很好地改善孩子及家庭的境况,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被排斥、疏离程度,增加家长的内疚感、负重感、压力感和焦虑感,这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宽容。然而,尝试将优势视角运用到自闭症儿童,与以往的“问题视角”截然相反,会产生相反的喜人的效果,因为孩子不再仅仅是患病的孩子,这只是他们的特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持有这种认识,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服务,使主动性回归孩子和家庭,发掘孩子和家庭的资源、潜能,必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优势视角下自闭症儿童发展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干预策略

(一)优势视角下自闭症儿童发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策略,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入手,其中凸显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干预措施,概而论之,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使能者、辅导者、教育者、资源中介者、项目管理者和倡导者。具体来讲:

使能者:无论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本身、家长还是社会公众,社会工作者都是使能者的角色,起到了对这些人潜能启发催化的作用,运用能力视角,将人们的能力、理性和优势激发出来,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促进社会的良好走向。

辅导者: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其家长而言,社会工作者无疑是起到了辅导的作用,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实际可行的有计划的辅导,从而促进接受辅导的人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能够更加健康或者摆脱不必要的麻烦。

教育者: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和社会公众来说,社会工作者承担的角色可以称为教育者,纠正这些人的非理性信念,营造一个良性的宽容的环境。

资源中介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重要体现还在于资源整合与链接的能力,在对自闭症儿童发展的干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从小到大,从民间到政府,从普通公民到名人效应,甚至包括媒体的影响力以及资金的合法公募,都是社工努力的方向。

项目管理者:这次干预的尝试,笔者团队计划使用当前十分盛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因此社工在其中也是项目管理者的角色,所以对负责人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期间要注意相关培训,以及邀请专家作为项目顾问等。

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进行干预,所做的一切也是社会倡导的一种方式,通过所做的点点滴滴,旨在唤起公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宽容与敬畏,并且营造科学、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索

在前文中介绍了一些目前比较盛行的自闭症介入模式,显然,绝大多数介入模式都是以自闭症儿童个体为着眼点,基于心理学的视角,从儿童本身入手,向纵深方向发掘其潜能或者对其失调、不适应的的行为进行矫正。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服务和事业,不仅仅竭诚为服务对象个人服务,关注服务对象个体的情况,同时更侧重于资源整合与链接,从家庭、社区、社会即微观、中观、宏观的层面,以能力视角为着眼点,进行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的探索。

1.微观层面。社会工作最基础的一个方法就是个案工作,即把个人或家庭作为案主开展工作。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自闭症儿童发展中心,笔者团队将建立一支自闭症儿童陪护的志愿者队伍,该队伍包括核心工作人员(固定)和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前期志愿者主要构成是大学生,且务必是经过筛选并且通过该中心培训的志愿者,一对一建立个案对接,在陪护的过程中要求志愿者们运用能力视角、优势视角去观察,从而发现服务对象所具有的闪光点,并且与团队分享,共同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寻找资源尽力帮助这个孩子以及这个家庭,并且使其成为常态化。

此外,同辈支持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对于受过一定训练并有所发展的孩子,可以介绍其到普通的幼儿园或者小学,接触与之年龄相仿的朋友,经过筛选和培训,建立对接关系,借助同辈的支持的影响力,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互帮互助,彼此成长,在一个天然的社会环境中进一步学习社会交往技能,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于家庭,也可以作为个案工作的对象,对于那些本来就理解、接受现实的家长,尽量帮助他们去进行资源的整合与链接,比如可以寻找相关的专家,寻求更适合的治疗方法等;对于那些还没有接纳现实的家长们,可以首先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劝说,将其视线和精力转移到如何使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上。同时对这两类家长进行集中,运用小组工作,形成互助、支持性小组,通过经验分享,释放家长的压力,共同寻求更好的发展的办法。普通学校应该包容这样的群体,为那些发展得比较显著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完整的社会化平台,并且采取一定的陪护措施,以防发生意外,这样将会使他们在一个宽松自然的平台上进一步得到身心的发展。此外,相关的康复、发展机构应该提高师资质量,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透明运作,与社会接轨,积极寻求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进行资源的整合与链接,实现外界援助的最大化。最后强调一点,一切都要保证专业性,特别是要经过关于自闭症儿童服务的相关培训,才能启动志愿者、小组工作等服务。

2.中观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从社区的角度出发,笔者团队将在社区进行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看法类的问卷调研,并写出报告,分析出当下社区群众是如何看待自闭症的,如果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那么误区具体是什么,体现在哪里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希望可以在问卷中有所体现,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正面健康的引导,联合居委等部门,在社区营造无压力的良好环境,这不仅对家长们有利,也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未来的成长,毕竟这是自己生活的社区,尊重与接纳十分重要。

3.宏观层面。从更大的地方着手,即从整个社会、文化、制度层面进行帮助与服务,这也是社会工作人员更需要努力的方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待个案的一丝不苟、热情真诚,更重要的是资源整合与链接的能力。因此,在社会倡导层面,笔者团队要做的将会有很多,根据对社会上人们对自闭症看法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找到公众认识的误区和盲点所在,便可以针对这些点与媒体合作,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将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传播给更多的公众;由于国内自闭症儿童相关机构并不是很多,因此可以尝试协调各机构进行主题沙龙,对自闭症儿童发展问题进行研讨,合作共赢,共同协商出更好的方案;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孩子们有作品,可以对其进行不同平台的展示;视情况而定,待项目趋近成熟,可以适当地扩大志愿者队伍,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3〕

〔参 考 文 献〕

〔1〕 冯嘉慧,刘良华.自闭儿童:治疗还是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01).

〔2〕 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儿童康复范文 下一篇:康复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