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英语名字范文

时间:2023-11-10 07:09:13

女性英语名字

女性英语名字篇1

关键词:服装;品牌名;翻译;用字 

1 服装品牌名的翻译

国外服装品牌名翻译方法与普通英语词汇的翻译一样,同样也都有音译、意译等,当然,好多外国牌子都是不音译的直接用英文。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服装制造商越来越注意与世界接轨,很多服装品牌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译,有的直接采用汉语品牌名的拼音作为英文品牌名,有的则根据读音翻译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词,而且是有特定含义的词。

1. 1 音译

1.1.1 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

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

Bvlgari——宝格丽;

Cartier——卡蒂亚;

Fendi——芬迪;

Donna Karan——唐纳·卡兰;

Hermes——爱马仕;

Moschino——莫斯奇诺;

Nina Ricci——莲娜·丽姿。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

品牌名称:Christian Dior (克里斯汀.迪奥)——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 

品牌名称:Chanel(夏奈尔)——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 Chanel (加布里埃·夏奈尔) ;

品牌名称:Versace (范思哲) ——设计师:贾尼·范思哲、当娜泰拉·范思哲。

应注意的是,很多品牌名并非是英语,还有法语等语言,翻译时可结合国际音标进行音译。

1.1.2 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汉语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汉语拼音的好处主要是能直接宣传这个品牌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品牌大多数是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如:

威鹏——Weipeng;

李宁——Lining;

波司登——Bosideng;

利郎——Lilang;

报喜鸟——Baoxiniao;

芭芭拉——Babala。

有些服装品牌名英译时,虽然是音译,但是选词时,采用有实际意义的词,如:

百丽——Belle (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语涵义是“美丽的女人”);

歌莉娅 ——Gloria(Gloria是“荣耀、颂歌”的意思,同时也是个很美的少女的名字,很多外国女孩取这个为名,这与“Gloria的服装品牌专注于女性休闲服饰,风格休闲淑女甜美可爱”相符合)。

有些服装只是根据汉语名称取个音相对应的词,在英语中并无实在意思,但是却有特定的涵义,如:

以纯——Yishion(Yishion是英文单词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仅含有原来的含义,又是汉语中“衣”的谐音,体现其经营的范围);

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组成的,“E”不仅是“衣”的谐音,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英文字母,“base”与“本色”谐音,是“基础,根本”的意思,又与“本色”相同);

真维斯 ——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仅与“真维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为“牛仔裤”,west为“西方”的意思)。

有些服装品牌根据其汉语名称取音相近的词,并无实在意思,也无内在涵义。如:

佐丹奴——Giordano;

班尼路——Baleno;

鄂尔多斯 ——Erdos;

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

1.2 意译

(1)外国服装品牌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少采用意译,如上文所说“很多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并无实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确含有实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 Sixty——60小姐。

(2)很多中国品牌名英译时,都采用意译。如:

七匹狼——Septwolves;

五色——Five Color;

纯爱——Pure Love;

自由鸟——Free Bird;

梦狐——Dream Fox;

罗马帝王——RomanKing。

1.3 不译

很多外国品牌其英文名称就很简单明了且知名度也很高,翻译成中文反而让消费者迷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不译,直接用英文。而有的中国服装品牌注册时就直接用英语,所以这种情况下,通常也不译。

2 服装品牌性别

服装品牌的性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男性(Male )、女性(Female)和无性(Unisex)。 

(1)男性品牌是指该品牌具有显著的男性象征和特性,只能用于消费对象是男性的产品,就服装而言,就是他只合适用于男性穿着和使用。其识别方法如下:一是看品牌名称,是女性化还是男性化;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如果只有男性,而且始终是男性,那么就可以认同为是男性品牌;三是看品牌宣扬的价值观念,如勇敢、冒险、坚强等;四是看品牌的原型产品,即最早推出的产品是否男性用品。 

目前国内市场有明显男性象征的品牌有:金利来(Goldlion)、七匹狼(Septwolves)、利郎(Lilang)、庄吉(Judger)等。 

(2)女性品牌是指名牌具有显著的女性化特征和象征,只能用于消费对象是女性的产品,就服装来说就是品牌名称只能用于女性穿着。女性品牌的识别方法与男性品牌相同:先看品牌的名称,是女性化还是男性化。在我国女性的名称总是有“娜”“雅”“黛”“宝”“丽”“丝”等字眼;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是否为女性,而且是否始终是女性;三是它倡导的品牌价值观是否为女性所独有,如“柔”“美”“白”“阿娜”“性感”等;四是看它名下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否为女性专用产品,以及它是否深入人心。 国内目前比较有名的有:戴安芬(Triumph)、曼妮芬(Maniform)、 雪蜜儿(Shmysheros)米兰姿(MILANZI)等。

(3)第三类是无性别特征的品牌。这类品牌既可以用作女性物品,也可用于男性用品,尽管这两类产品之间可能有明显的区别,但用的品牌是相同的。

3 服装品牌的定位

每个品牌的服装公司都其本身的定位,是面向的是高消费群,还是普通消费者。很多品牌只面向尊贵人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的世界名牌。而很多公司则把其产品定在普通消费者,因为普通消费者虽然利润不高,但是销售量却很大。定位不同,其所采用的品牌名可能也会不同。现在很多国际流行品牌采取品牌延伸概念的运营方式,旗下会推出的不同下属品牌,这也都在品牌名中得以体现。如: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的旗下推出的阿玛妮(Armani)是针对富有阶层,而玛尼(Mani)、爱姆普里奥·阿玛尼(Emporio Ermani)、阿玛尼牛仔(Armani Jeans)则是针对普通消费者。

品牌体现的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服务、形象等各个方面。不管一个品牌名怎么译,是汉语译成英语,还是英语译成汉语,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最重要是要体现这个品牌的特点,并且要注意避免跟其他品牌混淆,以免导致法律纠纷。如果译了比不译糟,那不如不译,以免影响原有的品牌效果,如“Only”本是中国消费者都知道的品牌,如果非要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唯一”,那么这样反而让中国消费者迷惑,反而不利于这个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有的品牌有其特定的销售方向,如果是女性品牌在翻译时,不能用个太男性化的名字,以免消费者误会,影响销售量。品牌名为品牌服务,品牌名的翻译也要忠实于品牌理念。

参考文献

[1]刘佳丽.服装企业营销策划与提升市场竞争力实战全案及著名企业经典案例分析[M].安化:安徽安化音像出版社,2004.

女性英语名字篇2

关键词: 称谓语 性别歧视 原因 对策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往往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使用。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称谓语最简单明了的定义,要属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法索尔德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说的:“称谓语就是说话者在说话时称呼其说话的对象所用的词语。”一般我们会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1]。通过对英汉称谓语的研究,我们会发现称谓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歧视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有必要对英汉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找出原因,进而为消除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提出一些解决策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此。

二、中英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表现

(一)姓名称谓

姓名是由家族的姓加个人的名字构成的,以便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称呼,因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姓名称谓就是交际双方以对方的姓名相称,世界各国都有用姓名称呼他人的习俗[2],主要体现在婚前婚后姓名的变化。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很大,姓名称谓也一样。在古代中国,女子在结婚之前随父姓,叫“张氏”、“李氏”,结婚之后会在前面冠上自己的夫姓,叫“王张氏”、“杨李氏”,等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男女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只是婚前婚后的称呼不同,比如男子婚前婚后都成为“先生”,女子婚前被称为“李小姐”、“刘小姐”,等等,而结婚之后则会被称为“杨太太”、“江大妈”,等等,婚后也都冠以夫姓。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也出现在英语的国家,比如,未婚女性随着父亲姓,称为Miss.,而已婚的女性随夫姓称为Mrs.,男子无论婚否都称为Mr.[3]。

(二)职业称谓

在职业、职衔称谓中也出现了不少贬低女性的歧视现象,一些老板、警察、医生、教授、律师等享有一定社会声望的职业只会由男人来承担,而女人一旦涉足这些行业,就会贴上一些标记性的词语,例如“女局长”、“女县长”,等等,而且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女博士”成了侮辱性词语,“意指嫁不出去的、刻板的老女人”[4]。在英语国家职业称谓中,存在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英语中表示职业的称谓语多以man相称,如:chairman(主席),a man of law(法律界人士),a man of business(实干家)等。要强调女性时,需要加上“lady―,woman―,female―”等标志性词素,如chairwoman,businesswoman等[5]。这些就潜在地蕴含着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在外面工作是天经地义,女性无论多优秀也会次于男性,无论中西方都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三、中英称谓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英汉称谓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与中西方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英语国家,《圣经》中的《创世纪》讲述了上帝造人的过程:他先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因为亚当的需要,所以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也就是从女人诞生之日起,在人们的观念中,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工具。词源学对woman的解释是wife of man[6]。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7]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残存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自古以来,儒家就把“三从四德”作为纲常伦理,把女性置于社会最卑微、最底层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就有,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四、消除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方法

(一)汉语中消除称谓语歧视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在统称两性或者性别不明中,要使用代词“他或她”或者“他/她”,而不能单用“他”来统称。例如教室里将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地读着他/她的书;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她人。

2.汉字简化。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研究汉字简化改革时可以考虑把那些带有“女”字旁的、表示不健康情感的字词如“嫉妒”、“嫌”等改为竖心旁,表示不只是女性的原因才有这些感彩的词,男性也有这方面的情感。

(二)英语中消除称谓语歧视的方法

1.构词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权运动的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对于一些存在性别歧视的词,我们应该发明或者创造新的词语去代替。例如在美国,“Ms”已经被人们接受,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隐私。

2.替代。使用一些非歧视女性的词汇来替代歧视女性的词汇,例如不使用带有明显女性色彩的后缀“-ess,-ette,-rix”,等等。

五、结语

中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语言自身不存在歧视和偏见,是由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出现后带来的新思潮使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女性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认识女性。同时,我们需要用一些新的称谓称呼当代女性,淘汰以前的称呼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李绍芳,顾菊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3]张若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6-131.

[4]王梦璐.浅论汉英语言社会称谓的女性歧视现象.科教导刊,2010.12.

[5]佟靖.称谓语性别歧视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

[6]唐雪琼,林婕.中英称谓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现象.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02.

女性英语名字篇3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性别歧视现象

中图分类号:H085.3

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本文主要探讨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的表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消除策略。这对帮助人们正确使用称谓语,消除性别歧视,建立和谐平等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

1.姓名称谓

汉语中男孩的名字中常见"伟"、 "强"、"刚"等字,而女孩的名字中常见"美"、"芳"、"丽"等字。英语中女孩的名字大多表现美德,如:Faith,Charity,Patience或取自观赏性矿物质,如:Ruby(红宝石)等。这些名字暗含这女孩比男孩次要、弱小之意。

2.亲属称谓

汉民族父系亲属称谓需要再分,而母系亲属称谓则不需要再分,如:父辈中男性分为"叔"和"伯",而女性则合称为"姑",与母亲同辈的男性称为"舅",女性为"姨"。与此相比,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父亲亲属系列与母亲亲属系列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并不对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作区分。

3.夫妻称谓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是主流的婚姻制度。男子的正式配偶称妻子,非正式的配偶成为妾,而对妻妾的称谓也很繁杂,例如"正室"、"糟糠"、"荆妇"、"拙荆"、"贱内"等。这些都说明丈夫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而妇女则处于从属,附庸地位。英语里,女性称谓也会带有丈夫、小孩或家庭的标记,例如称女性为my wife,MrsSmith,Bob's mother等。

4.社会称谓

英语中对男性的敬称为Mr.,这种称呼没有反映出男性的婚姻状况,适用于所有的男性。而与此相对应的称呼则是Mrs和Miss,分别代表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在十分看中隐私的国度里,称呼女性时把她们的婚姻状况暴露无疑无疑是莫大的讽刺。汉语中也是一样,称呼男性统一为"先生",而称呼女性为"小姐"或者"太太"。

二、中英称谓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1.宗教文化原因

英汉称谓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与中西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圣经故事》告诉我们:女人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为夏娃偷吃了禁果,才导致了人类的一切罪恶与灾难。《圣经》中《创世纪》讲述了上帝造人的过程:他先创造了男人,再用男人身上的肋骨创造了女人。也就是说女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因此词源学对woman的解释是wife of man。而在中国,男尊女卑现象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六反》中就有记载:"且父母之子手也,产男则相资,产女则杀之"。《礼记》中有"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所谓的"三从"。孟子提倡妇女应该遵循"仁义礼智",这就是所谓的"四德"。"三从四德"把女人置于卑微的地位,置于社会的最底层,使她们处于被束缚、歧视、压抑的地位。

2.社会经济原因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及生理原因,男性承担着比女性更多的劳动和义务,因此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成果支配权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女性体格比较纤弱,其活动范围就局限在家里,照顾孩子,做家务。男性在社会体制中处于支配地位,代表着权利。而女性在社会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是点缀和装饰。

3.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

人们对女性的偏见是通过大众传媒及与身边的人交往直接获得的。由于性别歧视由来已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的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例如汉语中的"长舌妇"、"妖精"等说法很容易会强化人们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在英语中也是如此,比如人们看到"prostitute"和"virgin"时会很自然地联系到""和"处女"。这样性别歧视现象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不采取措施,性别歧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三、中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的消除策略

1.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消除策略

(1)在指男女两性时,或性别不明时不使用通代词he。可以采用复数形式。例如: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 his own seat.可以改为: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 their own seat.用their代替专指男性的代词his,还可以完全省略代词。例如:Anyone would be happy afterhe is selected monitor of the class.可以改为Anyone would be happyafter being selected monitor of the class.

(2)使用包括两性在内的词语,即没有明显的性别标记的词语。可以用person代替man。例如:spokesperson代替spokesman,congressperson代替congressman。还可以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代替有明显性别标记的词,如:用house worker来代替housewife,用birth attendant来代替midwife。(3)直接用名字或用Ms来称呼女性,避免使用Mrs、Miss等明显反映女性婚姻状况的词语。除非关系非常亲密,否则要避免使用dear,honey等昵称来称呼女性。

2.汉语中的性别歧视消除策略

(1)在统称两性或性别不明时要使用代词"他或她"或者"他/她",不能单用指男性的"他"来统称。例如:"一个人如果做事情不善始善终,他/她将一事无成。"(2)禁止使用侮辱女性的词汇,如"老处女"、狐狸精"等。禁止传播歧视女性的俗语、俚语等。例如"红颜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等。(3)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研究汉字简化改革中可以考虑把那些带"女"字旁的,表示不健康情感的字词如"嫉妒"、"嫌"等改为竖心旁,表示男女都有的情感。

四、结束语

研究中西方的称谓制度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称谓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的表现、原因以及消除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女性英语名字篇4

[关键词] “先生”;言语交际;语法;修辞

上大学时,父亲曾告诉我:见到上年纪的老师一定要尊称先生,这样即使他没教过你也不认识你,也会对你有个不错的印象。直至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学习言语交际课程时,问题出现了,当我称呼导师“先生”时,导师似乎并不待见这个尊称。于是,试着在课后查找并积累有关“先生”一词的出处与用法,追本溯源: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老师为“先生”,本此。

在河南省图书馆,偶阅《中华读书报》(2010 年10 月20 日)张红扬的文章《〈勺园祓禊图〉去国还乡记略》,有这样一句话:“2010年9月13日,清代政治家翁同龢先生的第五代孙、92岁高龄的翁万戈先生,不远万里自美国飞赴北京。乍一看,“翁同龢先生”之类的表达似乎成立,不过这类表达方式却涉及到了“先生”一词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就“先生”一词的用法和翻译谈一点儿看法。

现代汉语中,“姓名+先生”这一称谓格式多用于现代人,较少用于古人。譬如,我们习惯称鲁迅先生、王力先生、沈家煊先生、黄伯荣先生等,但没有人称呼“李鸿章先生”、“翁同龢先生”,还有一些怪异的用法,如:“罗贯中先生”、“许慎先生”、“屈原先生”。诸如此类感觉怪异:是因为搭配怪异。“先生”是一种尊敬的称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礼貌地、尊敬地称呼同时代的人或距离稍远的前辈,多在“先生”之前用“字”、“号”、“郡望”等。例如:清军将领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李卫致信岳钟琪时称“东美先生阁下”[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孔明先生或卧龙先生;韩愈,因其为昌黎郡望,故称韩昌黎,后世称为昌黎先生;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然而,当代读者并不熟知古人的字、号、郡望等,为简洁方便,称呼离我们稍远的前辈或古代先贤可以直称其名,不必再在姓名后加称“先生”,因为“姓名+先生”的表达方式一般不共现。因此,《王国维遗书》又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前者直称其名,后者用尊称“表字+先生”的形式,两种称呼都合适。同理:“李鸿章先生”这样的搭配如果改成“少荃(李鸿章的号)先生”是可以的;称呼“太炎先生”是合适的,章炳麟号太炎,如鲁迅先生有杂文名为《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由此看,作家余秋雨口称“顾炎武先生、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均不妥,最好称呼亭林先生、梨洲先生、船山先生。例如,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称顾炎武为“顾亭林先生”和“亭林先生”[2]。当然,如果古人只有姓名流传,有时也偶有“姓名+先生”的用法,如《史记·刺客列传》有“燕之处士田光先生”的用法。

以上所说是传统习惯,适用于称呼离我们相对稍远的前人;现代,人们大多没有了字,号,直呼其名了,传统的礼貌原则用在现代人身上已经不大合拍, 开始让位于简洁明晰原则了。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字了一,比较尊敬的称呼是“王了一先生”。1943 年,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出版,朱自清的序言便称王力为“王了一先生”[3],其他如张汉卿先生(张学良)、杨遇夫先生(杨树达)等,均称“字+先生”;今天,我们称呼“王力先生”、“启功先生”等,大多是因为习惯,也是为了能达到更明晰的交际效果,因为姓名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而有些人的字、号可能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知道。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多用字或号来称呼清人,如焦里堂(循)、卢抱经(文弨),多少给现代读者带来一定的麻烦。

古汉语中男人可称“先生”,女人亦可称“先生”。当前,有些人仍沿用“先生”的古汉语语义,习惯称一些上了年纪且有知识的女性为“先生”,但最好还是将“先生”用为男士的专称为好。就汉语的传统习惯而言,在指称的时候,人们似乎不大在乎指称对象的性别差异。例如,在古汉语中,“他”兼指男女,兄、弟亦可兼指男女,必要时用“女兄”、“女弟”指称女性,同样,儿、孙亦可兼指男女,用女儿、女孙特指女性。用“先生”称呼女性是古汉语习惯的延续。可随着语言的发展,男女的区别逐渐细致起来。近现代,随着同西方语言的交流,现代汉语中另造“她”来专指女性,用“他”专指男性。在港台地区还造出一个“妳”字,表示第二人称为女性,与“你”相对称,但“妳”在大陆地区还不被接受。因此,从语言发展和明晰的角度看,“先生”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对男性的称呼。

现实生活中,在商场,服务员见到男士称“先生”,见到女同志称“女士”。这样看来,“先生”一词在普通的现代社会语境中似乎已经成了男士的通称, 同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男士通称“师傅”相比,“先生”一词的正式程度可能要高一些。“先生”的这一在社会语境中的用法与其在高校语境中作“老师”解的“先生”有所不同。

最后,谈谈“先生”一词的翻译问题。通常,英语中的“Mister”在汉语中大致可以译成“先生”,但汉语的“先生”却不能统一译成英语的“Mister”,两者之间并不一一对应,例:女士们,先生们。

译成:Ladies and gentleman(先生)。

英语中,“Mister是对没有任何其他职衔称呼的人的通称。《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Mister (Mr.)的解释是:a title for a man who has no other title(对没有其他头衔职称的男士的称号);《牛津现代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Mister 的解释是:title prefixed to a man’s (first name + )surname when he has no other title(冠于没有特殊衔称的男人姓名或姓氏之前的称呼)。可见,英语中的“Mister”同汉语中现在通称男士为“先生”大致相似。而在汉语的语境中,除了表示对男士的通称之外,“先生”有时具有尊敬的味道,如章太炎先生,若译作“Mr. Zhang Taiyan”,从翻译的等值角度看,不行,应译作“Master(教授或德高望重的的教师)”。“Mister”与汉语中的“先生”的词义不完全对等[4]。由于中文的“先生”和英文的“先生”不能完全一一对等,有时“先生”一词由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必须省略并直呼其名,例:

1.今天晚上在长安大戏院梅(葆玖)先生和谭(元寿)先生连袂演出《打渔杀家》。

译为:Tonight in the Chang’an Grand Theatre,Mei Baojiu(梅葆玖) and Tan Yuanshou(谭元寿)will perform together in “Da Yu Sha Jia”.

2. 鲁迅先生在很多文章中都笔伐了封建传统。

译为:Luxun(鲁迅)attacked feudal traditions in many of his articles.

除了汉语“先生”一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如何在汉语语境中称谓外国学者的问题。有些语言学论文中出现这样的话:“奈达(Nida)先生认为, 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源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称“奈达先生”不恰当,通行的作法是:按照欧美学界的习惯,文章引用直称著者姓名,不加任何称谓词。例如,什么时候见到有人用“索绪尔先生”、“柏拉图先生”、“黑格尔先生”、“马克思先生”的。即使对于一些中国学术界熟知的西方学者,如伯希和、李约瑟、韩礼德、费正清等,在学术研究文章中也不使用“先生”的称谓。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儿不成熟看法,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清代名人书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6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册).中华书局,1956

[4]单宇.现当代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女性英语名字篇5

[关键词] 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

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在汉语中,汉字“姓”由“女”和“生”组成,产生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但在后来的漫长的父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在古代,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还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利,她们有姓无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女性婚前常被称为“丫头”、“妞”。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情形虽然有所改善,但期间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强调阳刚之气,名字中常常“强”、“伟”“壮”“刚”等等。

2、婚俗称谓里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 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则是依附者,妇女的存在仅仅是对男子的点缀和装饰。男士婚前称Mr.,婚后还是Mr.;而结了婚的女士就变成了wife,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 变成Mrs.,如MaryRobert 嫁给John Smith 之后,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 and Mrs. Smith,Mary Robert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即使John Smith 已经过世,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John’s widow。在古代中国,由于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女人常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来自称,如“奴”、“奴家”、“妾”、“贱妾”等,而称呼丈夫则要采用表示尊敬的称谓,如“夫君”、“郎君”、“官人”等,而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室”、“荆妇”、“内人”、“房下”等。在农村还有称“堂客”、“孩子他妈”、“他/她娘”的。当着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用“屋里的”或“我那口子”或用自己的孩子的名称来称呼。过去,中国妇女出嫁以后通常以“氏”称之,即在“氏”前加上娘家的姓,如“王氏”,正式场合则在前面再加上父家的姓,如“张王氏”、“田王氏”,平时称呼时则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像“蒋夫人”、“张大妈”,口头上叫某人的妻子时,则更有称“张家的”、“田家的”等等,而对妇女本人的姓则避而不提。目前,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在农村仍然很流行。而当代中国女子已不需再改称夫姓。男性在正式场合一般称呼自己的妻子为“爱人”“夫人”,但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中,“孩子他妈”、“屋里头”这些称呼使用的仍然很广泛。

二、英汉词汇反映的性别歧视

词汇宛如化石,体现着首创和使用它们的社会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反映着社会万象。

1、词汇的统称现象

英语词汇中最明显地反映性别歧视的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仅是女子的意思。例如:Growing old is something a man as to accept. 逐渐衰老是任何人都得承认的事实。Man is mortal. 人终有一死。

此外,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不管做工作的人是男是女,一律用“—man”来表示。例如:congressman(国会议员),spokesman(发言人),chairman(主席),draftsman(起草人),salesman(推销员),stockman(仓库管理员),postman(邮递员),policeman(警察),the man in the street(普通人,一般人)。

英语中有许多中性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对男女都适应,如doctor(医生)、lawyer(律师)、professor(教授)、surgeon(外科医生)等,但如果要表示女性的职业则一定要在前面加上“woman”,如woman doctor(女医生)、womanlawyer(女律师)、woman professor(女教授)、woman surgeon(女外科医生)等。

在汉语中,表示男性的代词或名词往往包含女性,而表示女性的代词或名词只能专指女性,如“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将一事无成。”,其中的“他”指的是所有的人,而并非只指男性。再如“子孙”、“子女”实际上也包含了女性,“干部子弟”、“职工子弟”同样包含干部和职工的女儿。又如:当表示与“我们”、“你们”相对应的一群人时,通常用“他们”而不是用“她们”,“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中的“他们”尽管可能有男有女。但汉语中却用原来表示男性的“他们”来泛指整个人群,如果用“她们”来代替句中的“他们”,则表示这一群青少年全都是女性,这就与句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2、词义的褒男贬女

在英语里,意思完全相同的词,用在男性方面带有褒义或略带贬义,而用来描写女性就具有很强烈的贬义内涵。这种因社会文化偏见而导致的褒男贬女的现象如同一种隐形的社会文化契约,反映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意识。如:

Tommy is easy. 汤米平易近人。

Jane is easy. 珍妮水性杨花。

Jack is cold. 杰克沉着冷静。

Marry is cold. 玛丽性情冷僻。

人们还常常通过对女性名词的恶化来达到性别歧视的目的,如:queen 和king 这一对词,queen 的本义是女王,有时却被贬化为“雌猫”、“男同性恋者”,而king 则指国王,无冕之王的意思;madam 一词,本来是用来称呼女警察的,可它又常常被用来指妓院里的“老鸨”;call boy 常指戏院里招呼演员上场人,而call girl 则指应召女郎。另外,女人在英语里经常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指称,如:vixen(雌狐)——悍妇,bitch(母狗)——泼妇,cat(猫)——讨厌的女人、包藏祸心的女人,cow(母牛)——既懒又蠢的女人,hen(母鸡)——尤指爱管闲事或爱讲闲话的女人。

在汉语里也有上述类似现象。相当一部分的词汇只要与女性发生联系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汇则含褒义或成为中性词。例如,称未婚大龄女青年为“老姑娘”、“老处女”,暗含脾气孤僻、难以相处、没人敢娶之为妻的意思;而称未婚大龄男青年为“单身汉”,没有任何半点贬义。

3、词序的男先女后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还表现在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上。英语里虽然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通常采用男为先,女为后的语序(ladies and gentlemen 除外),如husband and wife(夫妻)、Mr. and Mrs.(先生及女士)、son and daughter(儿女)、brother and sister(兄妹)、boy and girl(男孩、女孩)、Jack and Jill(少年、姑娘)等等。

汉语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当男女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如:男女、夫妇、公婆、少男少女、夫唱妇随、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生儿育女、男欢女爱、男耕女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按汉语的排列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贵贱、高低等。这种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也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

三、宗教信仰反映的性别歧视

英语族人虔信宗教,基督教为其主要宗教。在《圣经》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上帝先造了亚当,又从亚当的身上抽了一根肋骨(rib)造了夏娃,于是就有了用Adam’s rib 指代woman 的用法。夏娃造出来后,亚当就说:“这是我骨头中的一块新骨,我皮肉上剥离的新肉,因为她取自于人(man)。所以,她将被称作女人(woman)”。可见从一开始,上帝就把男人放在了统治地位,女人则只能附属于“他”而存在。它视人类的母亲夏娃为诱使亚当堕落的祸水,视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为圣母。由此可见,它虽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却又认为妇女比男人低一等。虽然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平等思想使它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但基督教在男女关系问题上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宗教。如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牧师会这样宣布:I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not “husband andwife”)。英语国家的宗教语言中显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我国的宗法性传统宗教道教,还是“西土”传来的佛教,都有明显歧视妇女的性别观,都视妇女为“不祥、不洁”之物从而排斥、贬低她们。如我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中的祭祖仪式,都是由男性族长或家长主持,无论是享祭者还是在祭者都严格按照父系血统的辈份排列,女性后人不能进入本家族的祖宗系列。丧夫的妇女、再嫁的妇女、产妇、孕妇和行经期间的妇女等都无权参加祭祖。我国民间土生土长的道教,虽然其中的“太平道”也曾主张社会的“极大公平”,但这个公平是不包括妇女在内的。《太平经》说:“天法,阳教一,阴教二;故阳者奇,阴者偶;……阳者尊,阴者卑。故二阴当共事一阳,二女当共事一男也”。其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目了然,而且还为“一夫多妻”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国人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更是将妇女贬到了社会的最低层。它视女性为“污垢、罪恶”的结晶,《阿含经》论述妇女有“九恶”:(女子)污秽不净;口恶;反复无常;好嫉妒;悭吝;喜游乐;多嗔恚;多妄语;举动轻佻。《大菩萨藏经》中还说:“妇女是众苦之本,是障害之本,是杀害之本,是系缚之本,是忧愁之本,是怨寇之本,是生育之本。应当知道,妇女是消灭圣慧之眼的。”《诸经要集》说的更狠毒:“在家的俗女多恚毒,近之则失国破家,触之则如遇蛇,其言如蜜,内心如鸩。”总之,妇女在佛教里比魔鬼还要坏上三分,他们把一切罪过都记到了妇女的头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妇女的地位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始于19 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欧美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当代的女性由于经济的独立,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在消除性别歧视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如现在人们把害怕妻子的男人戏称为“气管炎”(“妻管严”的谐音),在朋友聚会的场合戏称自己的妻子为领导,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在逐步地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理定势。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与男人共同分享社会工作,平等参政,同工同酬。但要让全社会从内心深处消除性别歧视,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庆淑.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穆凤良,李秀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3]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女性英语名字篇6

关键词:凯尔特民族 历史 人名解读

1 引言

人名,是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每个人都必须有的称谓。在人类历史之初,它可能仅仅是社会交往中代表个体的简单符号。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名渐渐成为赋含更多意义的载体。从狭义上看,它也许反映了家族血脉的延续,也许凝聚着来自父母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寄,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而从广义上看,人名则往往带有时代变迁的信息,铭刻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观念。对此,《人名的世界地图》一书在前言中有这样一句精辟的描述:“如同地名一样,历经数千年的各民族间屡次的战争、大迁移,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广泛流传也能够在人名中得到体现。”是的,一个时代的人名可能记录着一段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蕴含那个时代有关语言文化、民族融合、神话传说、英雄传奇以及宗教传播的种种轶事。那么,接下来请随我一起去了解生活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的凯尔特民族,探寻潜藏在现代英语中凯尔特人名背后的故事。

2 简要追溯凯尔特民族的发展史

说起欧洲文化,我们必然会想到它的两大核心――希伯来文化(犹太教和基督教)和希腊文化(古代希腊)。事实上本文谈及的源于地中海流域的凯尔特文化也应该是形成欧式文化特色的一大要素之一。这样的结论完全取决于凯尔特民族发展的历史渊源。

早期的凯尔特人为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诸民族的统称。他们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北方的日耳曼人一起被古罗马人并称为蛮族。现代意义上的凯尔特人,或称其后裔,仍坚持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譬如,爱尔兰的盖尔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现在,这个古老的族群集中居住在被他们的祖先称为“不列颠尼亚”的群岛,他们就是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

作为欧洲古代文明之一的凯尔特与当时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是并存的。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之间频繁地发生冲突与碰撞。可以说,现代欧洲的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当然还包括斯拉夫人和维京人。凯尔特系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逐步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他们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除希腊、罗马以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地区。我们从至今尚存的、以凯尔特语起源的地名和河流名称中便可以看出他们当年的足迹,例如,伦敦和维也纳、多瑙河与塞纳河、以及阿尔卑斯等等。像不列颠和波希米亚分别是由凯尔特系的不列颠人及波伊伊人命名的名字,而巴黎也是由凯尔特系的帕里斯王子得来的地名。在3世纪到5世纪期间,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和日尔曼部落大规模地向北和向西的迁移,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曾经一度称雄的地位就逐渐丧失了。

大约在公元449年,来自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凯尔特人居住的不列颠诸岛。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这次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征服战使岛上居民深受重创。到了公元六世纪末,不列颠诸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位部落将军的英勇事迹,再结合凯尔特传说中的三个英雄人物在欧洲传讲,终于在后世成就了著名的阿瑟王的传说。

原始而古朴的宗教色彩与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融会交织,形成了凯尔特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宗教特征尤其体现在萨满教和巫术传统方面。当代西方的凯尔特文化复兴运动强调和重新发掘被压抑的凯尔特文化传统,有历史学家甚至把凯尔特传统抬升到足以同西方文明两大源头相提并论的高度去认识。事实上,通过详尽地探讨凯尔特人神

话,进而揭示其所滋生的文化,完全可以肯定西方世界的萨满的、神话的和精神的传统就植根于凯尔特文化中。

3 现代英语中的部分凯尔特人名

在早期的部分凯尔特人部落所迁往的不列颠岛及爱尔兰的“凯尔特岛”上,尽管有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后来威尔士人的闯入,但至今那里的凯尔特人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凯尔特式的人名便能够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被接受并延续下来。但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日耳曼人征服”期间),岛上由于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控制,英语处于支配地位,致使以盖尔语为开端的凯尔特诸语言逐渐被人遗忘。后来,在威尔士地区兴起了拯救威尔士语的运动,仅仅在数十年里,在不列颠岛与爱尔兰之间的马恩岛(或曼岛)上,从属凯尔特语系的曼克斯语又复活了。因而,在现代英语中,出现了很多源于凯尔特语的人名,例如,阿瑟(Arthur)、珍妮弗(Jennifer)、凯文(Kevin)、凯利(Kelly)、瑞安(Ryan、Rian)、康纳(Connor)、唐纳德(Donald)、布赖恩(Bryan)、肯尼斯(Kenneth)、尼尔(Niall)、布里奇特(Brigit)等等。这些人名在拼写上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凯尔特人名形式,像Jennifer就是由Gwenhwyvar转变而来的。其中,瑞安、布赖恩、凯文、康纳、尼尔、帕特里克至今仍然是很受欢迎的男性名字,而女性名珍妮弗、凯利也被使用得很广泛。

3.1 MacArthur:来自阿瑟王的传说

提起阿瑟王Arthur的名字,世人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圆桌骑士”及“圣杯传说”。著名的阿瑟王的传说事实上和一位凯尔特部落将军在“日耳曼人征服”战中的英勇事迹有关,只是后人将他的传说再与凯尔特神话中的三个英雄人物相结合,于是就有了一部关于中世纪骑士的传奇小说并在欧洲广泛传颂。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在日益高涨的爱尔兰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下,激情创作了关于阿瑟王的叙事诗《国王诗集》。作品一问世,就得到罗马主义、民族主义的极力支持,因而诗集中的主人公阿瑟这个名字很快被广为传颂,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苏格兰,如果要表示“某某的儿子”,只需在姓氏前加前缀“Mac”,那么在阿瑟这个名字之前加上“Mac”,则变为麦克阿瑟MacArthur。这不禁令人想起前任联合国军队最高司令官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姓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的祖父正是出身于苏格兰家庭。

同时,在这部叙事诗中,与阿瑟王有关的几位女性之名也在人们之中广泛使用,如其王妃的名字珍妮弗Jennifer以及维维安Vivien等。特别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女演员珍妮弗・琼斯Jennifer Jones的影响,加上珍妮弗的语源据说含有“洁白的”或“神圣的”美好意义,珍妮弗的人气指数一路盘升。维维安的名字尽管有女演员费雯・丽Vivien Leigh的影响而广为人知,但因此名与邪恶美少女有关,最终并未进入女性名排行列表的前列。

3.2 Neil、Donald、Kevin:典型的凯尔特式名字

尼尔(Neil)出自于爱尔兰盖尔语,意味着“胜利者”或“战士”。它似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王朝兴衰的故事:早在5世纪初期,一位名叫Neil的国王统一了整个爱尔兰地区,从而获得了爱尔兰王的美名。同时,他的另外一个称号更具有震慑力,那就是“拥有九个人质的尼尔王”,原来这是因为他手中掌握了诸王国的人质。继尼尔王之后,这个家族共出现了40多位各代爱尔兰王,直到11世纪初期,布理安获得爱尔兰国王宝座,宣告了尼尔王朝的彻底瓦解。此后的Neil家族被称为“尼尔的子孙”,到今天这一姓氏被英语化则变成了奥尼尔O’Neil,是在爱尔兰排在第十位的较常使用的姓氏。奥尼尔O’Neil在苏格兰又演变为麦克尼尔McNeil姓氏。如今北欧地区流行的尼尔森Nielsen、尼尔森Nilson等姓氏也是通过当时侵略爱尔兰的丹人将Neil之名带去才有的。

提起唐纳德Donald这个名字,人们必然把它与苏格兰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是苏格兰高地的一个传统的名字,是具有典型凯尔特风格的名字,意为“世界”和“支配者”。 唐纳德Donald之名尽管在苏格兰以外的地区看似古老而过时,但闻名世界的迪斯尼卡通形象唐老鸭Donald Duck和米老鼠Mickey Mouse却使人们对它有着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象。在苏格兰,排在最常使用姓氏列表第十位的名字就是由Mac这个前缀而形成的麦克唐纳MacDonald。这个姓氏也因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影响,在世界上成为广为人知的凯尔特系的姓氏。

同Neil一样,凯文(Kevin)也是一个爱尔兰盖尔语名,有着“充满爱的,仿佛爱的”或是“正式诞生”的意思。这个姓氏在英格兰之所以能成为长期受欢迎的姓氏,不仅因为有演员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的名字的影响,而且还因为有都柏林的守护圣人凯文的传说存在。

至于在爱尔兰被排在第二位的姓氏――凯利Kelly这个名字,既有男性使用又受女性的青睐。但说起它的语源、语意,则模糊不清。有人将其解释为表“战争”之意的盖尔语名字。还有人猜测,作为女性名的凯利可能与爱尔兰的女神科蕾Kelle有一些关联。这个名字也被那些有着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所使用。

现代英语中保留典型凯尔特味道的名字还有艾伦(Alan)、道格拉斯(Douglas)、肯尼斯(Kenneth)以及温奈斯(Gwyneth)等等。

此外,还有像瑞安(Ryan)、康纳(Connor)、克雷格(Craig)等等原本是由姓氏转用而来的凯尔特系的名字,现在也渐渐开始受欢迎。

3.3 Bridget:来自凯尔特神话的名字

凯尔特系人名除了引用有些地名之外,还源于凯尔特神话与阿瑟王传说。内容丰富的凯尔特神话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广为流传。

爱尔兰的“达纳神族”神话讲述的是以女神达纳(Dana)为始祖的许多神灵一族的各种各样的传说。达纳的别名叫安娜,这正好与基督教中的圣母玛利亚的母亲的名字安娜相吻合。于是,在督伊得教团的凯尔特的宗教与中世纪的基督教完全融合后,达纳与安娜之名最终合二为一,产生了名字圣安娜,此名在许多有着深厚凯尔特文化传统的地区更受欢迎。

Bridget之名来自凯尔特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叫布里吉特(Brigit)女神。据说这位女神就是达纳的父亲达格达的女儿。所以,凯尔特人就把女神达纳与布里吉特视作同一个神,在布里塔尼亚及高卢受到广泛信仰。在爱尔兰,布里吉特的使用率是仅次于玛丽之名,因为它代表了曾经拥有过此名的爱尔兰的守护圣人。另外,布里吉特还被尊奉为火之女神、太阳女神、家畜的守护神等。后来,布里吉特的书写又英语化为Bridget。据说移民到美国的爱尔兰人并不喜欢给孩子启用此名,历史原因在于:发生在19世纪中期,侵袭爱尔兰的那次空前的马铃薯致使百万穷苦农民移居到美国,布里奇特这个名字当时是爱尔兰女佣的代名词。北欧瑞典地区的守护圣人圣彼尔吉达Birgitta也是源于布里吉特这个名字,这要归功于当时将布里吉特传播到了北欧地区的、侵略爱尔兰的诺曼底人。

爱尔兰的男性名布理安Brian(或布赖恩)也是由布里吉特转化而来的。传说拥有这个名字的国王布理安曾在11世纪初期多次抗击来自诺曼底势力的侵袭并获得胜利,所以他有了不可动摇的声望。在Brian之前加上表示“的儿子”的接词“O”后,即变为奥布赖恩O’Brien、O’Brain(布赖恩的儿子),据说在爱尔兰是排在使用最多的姓氏的第六位。

库夫林CǘChulainn是北爱尔兰的“厄斯特传说”之中最伟大的英雄,因此Cǘ就有了“猎犬、狼、趾高气扬”的意思,从古时起人们便将它已作为各种各样的名字的构成要素。在爱尔兰极具代表性的男性名字康奈尔Connell及康纳尔Connoll便是如此。在康奈尔前加上表示“某某的儿子”的接词“O”,便成为奥康奈尔0’Connell这个姓氏,例如,19世纪前半期的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丹尼尔・奥康奈尔Daniel O’Connell。姓氏康纳利和康奈尔同出一辙,如演员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而我们又可以从这位演员的名字中判断出他的家庭是属于拥有爱尔兰血统的苏格兰人(肖恩Sean是与约翰John属同一语源的爱尔兰名字,在美国则变化为沙恩Shane)。

4 结束语

仅仅从上述的部分现代英语人名中,我们或许已经品味到了那扑面而来的、浓浓而厚重的凯尔特文化的气息,我们也因此会感慨,如此令人不经意的人名标记竟然会负载着如此丰富的内容。是啊,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一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就请多多留意她的人名吧,因为它们是你打开知识之门的又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日]21世纪研究会.王珊译.人名的世界地图[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2]梁西智.英语姓名的演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女性英语名字篇7

关键词:服装品牌;音译;意译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各种服装品牌,国内外众多品牌纷纷抢占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步意识到商标名称是企业的巨大资产。因为这种竞争不但是商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更是企业形象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服装制造商越来越注意与世界接轨,很多服装品牌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译,有的直接采用汉语品牌名的拼音作为英文品牌名,有的则根据读音翻译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词,而且是有特定含义的词。

二、服装品牌的翻译方法

1、音译

1.1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bvlgari——宝格丽: cartier——卡蒂亚; fendi——芬迪;do nna karan——唐纳·卡兰;hermes——爱马仕;moschino——莫斯奇诺;nina ricci——莲娜·丽姿,versace——“范思哲”;yvesssainlaurent——“伊夫,圣洛朗”;红贝——“here be”:顺美——“smart”。这些名称翻译的主要技巧是注意翻译的本地化。既要译得上口吉利:又要注意节奏,还要符合当地人的文化欣赏。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品牌名称:chri 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 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品牌名称:chanel(夏奈尔)——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 chanel(加布里埃·夏奈尔);品牌名称:versaee(范思哲)——设计师:贾尼·范思哲。

1.2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汉语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汉语拼音的好处主要是能直接宣传这个品牌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品牌大多数是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如:威鹏——weipeng;李——宁lining;波司登——bosideng:利郎——lilang:报喜鸟——baoxiniao:芭芭拉——babala。有些服装品牌名英译时,虽然是音译,但是选词时,采用有实际意义的词,如:百丽——belle(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语涵义是“美丽的女人”);歌莉娅——gloria(gloria是“荣耀、颂歌”的意思,同时也是个很美的少女的名字,很多外国女孩取这个为名,这与“gloria的服装品牌专注于女性休闲服饰,风格休闲淑女甜美可爱”相符合)。有些服装只是根据汉语名称取个音相对应的词,在英语中并无实在意思,但是却有特定的涵义,如:以纯——yishion(yishion是英文单词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仅含有原来的含义,又是汉语中“衣”的谐音,体现其经营的范围);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组成的,“e”不仅是“衣”的谐音,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英文字母,“base”与“本色”谐音,是“基础,根本”的意思,又与“本色”相同):真维斯——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仅与“真维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为“牛仔裤”,west为“西方”的意思)。有些服装品牌根据其汉语名称取音相近的词,并无实在意思,也无内在涵义。如:佐丹奴——giordano:班尼路——baleno:鄂尔多斯——erdos: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

2、意译

2.1外国服装品牌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少采用意译,如上文所说“很多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并无实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确含有实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 sixty——60小姐,playboy——花花公子:goldline——金利来;crocodile——鳄鱼;plover——啄木鸟。

2.2很多中国品牌名英译时,都采用意译。如:七匹狼——septwolves:五色——five color: 纯爱——pure love:自由鸟——free bird;梦狐——dream fox;罗马帝王——romanking:杉杉——firs:异乡人——stunner。此种方法比音译更具难度,只有翻译得好,才会起到文化融合,给人以启示的作用,并且易与记忆。为国际化考虑,最好是注册专有名词。联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走向国际化,就碰到商标被抢注的尴尬。联想(legend)商标被注册的时间甚至比国内还早。原因是这样含义美好、在字典上又能查到的词汇,非常容易被注册。所以联想自创了一个新的名称“lenovo”,这则是一个完全自创的单词,因此它是唯一的。

3、音译和意译结合:

reebok译成“锐步”,既在发音上相似,“锐步”的中文又可以表达锐意进取、快捷的步伐,非常符合品牌定位;nike——“耐克”,耐力、耐磨。一个“耐”字译出了神韵;“雅戈尔”翻译成younger,音相近,同时表达品牌青春的定位。

在商标的中译英中,许多企业运用拼音方法解决中国商标的翻译。“亿都川”(ydc)、“丹顶鹤”(dandinghe)、“李宁”(lining)。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汉语拼音不具有国际性,不通用,许多外国人无法正确拼出企业的商标读音,而且不适当的运用会闹出误会。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正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第二,无法表达商标中所蕴涵的企业文化。如果“雅戈尔”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则为“yageer”,根本无法表示“青春”的含义。

三、结语

女性英语名字篇8

    【关键词】命名 译名 姓 文化特色

    命名有广狭两义。狭义的命名指的是专有事物的名称如人名、地名、公司字号名、商品商标名等的命名;广义的命名扩展到一般事物甚至普通概念的名称。前者是一般所谓命名学的研究对象,后者则扩展到词源学上去了。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必要时不妨放在一起讨论。从语言交流的角度看,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译名。译名可说是对一种事物或一种概念的再命名,它也应该成为命名学的对象。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和标志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每个人从孩提时就把父母为自己所取的名字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姓名还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几乎没有一天不和姓名打交道。其次,对姓名的称呼还带有许多感情色彩,有尊称、昵称、爱称,这些都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凝聚。因此,不同的文化对姓氏习俗都有不同的传承。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英姓氏习俗的差异。

    中英姓名语言文化特色之对比:

    一、中国

    1.名字担负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父母的情趣爱好。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就给孩子取名“鹏飞”,父母喜欢冬天的红梅,便为女儿起名“丹梅”。

    2.名字中包含着消灾免病、逢凶化吉、弥补命运缺憾的意义。如给孩子取名“去病”、“长生”等。

    3.生活的地域和时代以及出生时的重量也会反映在名字当中。据调查,北京人喜欢用“荣”,上海人喜欢用“宝”、“妹”等。“九斤”、“六斤”等是其出生时的重量,也是一些地方命名的习俗。解放初有人叫“建国”,改革开放年代有人叫“开放”。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又有人起了洋名叫“珍妮”、“莉莎”等,这些名字都带有时代的痕迹。

    4.伦理、道德以及宗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名字中也有所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这一特点在姓名中有充分体现。“德”、“仁”、“忠”、“孝”等字眼在名中的出现,对高尚人格的景慕而与其同名、同字,根据族谱中按辈序规定好的辈分取名等等都是传统文化思想在名字上的体现。

    二、英语国家

    英语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其结构为:教名+中间名+姓。首名或教名一般是父母或牧师取的,中名多是以父母亲朋的某个名为己名,这样可以表明孩子与父母亲朋的关系,所以孩子是可以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的,如英国着名科学家达尔文的全名是Charles Robert Darwin(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名叫罗伯特,叔叔名叫查理斯,所以取名为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目的就是希望达尔文能够继承父亲和叔叔的事业和中国敬慕英雄人物而与圣贤或名人同名一样,英语国家的人们也有用圣贤的名字取名的习惯,这反映了人们崇拜英雄的社会心理。不少人直接以名人的姓为名,如Washington(美国第一任总统)这本来是姓,但后来为了表示对他的热爱和尊敬,也就广泛用作名字了。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还会用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的名字或祖父母的名字给孩子起名,这样做是为了向政治人物或他们的祖父母表达敬意。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允许的,中国的传统社会等级分明,上辈亲属的名字、官员的名字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讳”。

    三、共同点

    取名应该男女有别,并且要悦耳动听,能够引起听者美好的联想,这是取名的原则。因此,英汉人名都具性别特征,男性名字通常体现阳刚威武之气,气宇轩昂之态。如中国人喜欢用志坚、治国等词为名。英语中则多用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意为勇敢直率;Peter(彼得)源于希腊语,意为岩石,是坚忍不拔的象征。女性名字则蕴含秀美靓丽之貌,文雅高尚之德。如中国人喜欢用静娴、丽娟等词为名;英语中则是用Hellene(海伦)源于希腊语,意为迷人的,Susan(苏珊)源于希伯莱语,表示优雅、亲切的意思。当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男取女名或女取男名的现象都不少,但是无论如何,取名时都应兼顾到音美、义美。

    四、结束语

    姓名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称谓,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可以说,姓名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伦理观和道德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姓名体现着血缘宗法观念、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家长、群体的意志,相比之下,英语民族的姓名及命名行为体现着西方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浸染着基督教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雷风行.姓名与人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张明娟.汉英命名方式的国俗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邓卫峰.姓名,透视文化的窗口———汉英姓名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

    张明娟.汉英命名方式的国俗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教师师德反思范文 下一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