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件范文

时间:2023-11-24 01:13:01

小学美术课件

小学美术课件篇1

1 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的选择和整合

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课件制作软件,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软件整合,以实现课件制作的最优化。

1.1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课件制作软件

在一些只涉及图片欣赏的教学中,笔者选择的是PowerPoint软件,因为它快捷方便,不需要很多繁杂的操作和命令,只是把图片罗列到每一张幻灯片里即可,再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样就会欣赏到生动优美的各种图片。由于它易学易操作,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如在一年级“乘上列车去画画”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欣赏大量的图片,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把图片罗列到每一张幻灯片中,并加以适当的放大或缩小,设计小图的交互按钮,制作出简单而又漂亮的美术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时而准确地欣赏到图片。

1.2 教学内容交互性强,并需要简单的动画

Authorware软件最大的功能就是它的交互。在“为自己的书本设计一个封面”一课的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封面进行对比欣赏,笔者设置了不同的按钮,在教学中点击不同的按钮,实现不同画面的交互欣赏对比,方便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利用Authorware的一些功能,如图像能固定或移动的特点,在设计课件时,制作了书本封面的形状和不同的内容,如书名和不同的图案,让学生拖动相对应的书名和图案到封面的形状里面,完成一个封面的设计。

除了强大的交互功能,Authorware还能完成简单的动画制作。在制作课件《小白鹅水上游》时,笔者制作了小白鹅游水的动画,不同动态的小白鹅在蓝蓝的湖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学生通过欣赏激发了创作的兴趣,避免了多种软件的相互穿插。

1.3 以动画为主的课件

软件Flash制作动画的功能很强大,在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需要动画演示,才能形象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美术课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中去。比如在一年级“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象,除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以外,笔者制作了春天的动画:蓝蓝的天空中白云飘来飘去,小树吐出嫩绿的新芽,小燕子飞回来了,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小蚂蚁在地上跑来跑去,小草正从地下钻出来,小河的水在流动……这一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在教学“色彩的知识”一课时,学生认识了不同的色彩,在巩固练习的时候,笔者通过电脑设置一个“眼疾手快”的练习:画面上是各种颜色的活动的小球,教师说出不同的色彩,学生能迅速地把它点击住,停在画面中。这样学生都想尝试一下,通过这个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所有的色彩,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由此可见,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 各种软件的整合运用

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素材千变万化,开发平台必须兼容绝大多数的媒体格式,支持各种输入设备。笔者在教学中最常用的制作课件的平台是Office套件中的PowerPoint和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还有动画制作软件Flash。每一种软件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了解它们的基本的操作方法的同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软件来进行课件制作。比如以一种制作平台为主,再以链结的方法来弥补这种平台的不足。如在PowerPoint中链结Flas,以弥补PowerPoint不能进行动画制作的缺陷;在编辑图像时可以借助其他的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如Photoshop等软件),这需要教师掌握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知识来实现制作意图。

2 课件的制作内容要以教学目的为本,为教学服务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在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前,对课件的设计非常重要。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最新的“技术”,把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课件毕竟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笔者认为好的课件应是实用加美观,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实用。

下面笔者谈一下课件《小白鹅水上游》设计制作的几点体会。

在设计课件时,笔者首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对课本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后再进行课件设计。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欣赏小白鹅游水的情景,观察小白鹅动态变化的特点,同时掌握画面的一些构图规律。前者是本课的重点,后者是本课的难点。课件的制作就是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制作的。

本课件分了4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欣赏,通过欣赏小白鹅游水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第二个模块是动态。通过演示小白鹅的动态变化,让学生观察鹅的不同形态,对比地观察鹅的动态变化,这样易于学生观察和感知。这一模块的另一部分练习:学生通过拖动不同动态的头与脖颈和鹅的身体进行组合,来体会和练习鹅的动态变化。第三个模块是构图。这一模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让学生观察不合理的构图画面,指出它存在的不足,然后再进行修改,从而对构图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第二部分是运用,学生用鼠标点击画面上不同的位置,小白鹅就会游到不同的地方去,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进行构图练习。第四个模块是本课的作业。

小学美术课件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正逐渐将其应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笔者也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美术教学中。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认为二者要有效整合,需做好五点,即“精、合、巧、活、拓”。

美术是视觉艺术,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无论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多强,学生缺少了对画作的直接感受,课堂便乏善可陈。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美术课堂的直观性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当前,美术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用大屏幕展示画作是最为常规的做法,但是不少教师的课件粗制滥造,主要表现为画面缺乏美感,呈现的画作像素低,模糊不清,甚至偏色,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我们首先应提倡一个“精”字。

1.课件的制作要“精”

与其他课程相比,美术教学属于审美教育范畴,美术课件自身应体现出学科特点,设计与制作要精美,画面造型元素要强调形式美感,色彩搭配要和谐统一。精美课件的呈现,本身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极好的载体。

2.呈现的图片要“精”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呈现在多媒体大屏幕上的画作,或像素低,模糊不清;或偏色,与原作有较大差异;或带有不相干的文字等元素,干扰学生鉴赏。以上这些都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呈现的无论是画作还是其他图示,应选择像素大小适中、无任何杂色、纯净精美的图片,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有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刺激,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易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课堂,我们还应提倡一个“合”字。

1.提倡声画之“合”

在展示画作时,可以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欣赏列宾先生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画面与音乐《伏尔加船夫曲》合成,学生看着画面上的情景,感受着音乐的冲击,很容易就能入情入景,深切地感受纤夫的艰辛,对他们的同情心也就油然而生。

2.提倡动静之“合”

多媒体课件如以展示静态画面为主,缺乏动态画面的视觉刺激,时间久了,学生便会乏味。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适时穿插必要的动态画面。例如,在展示作画步骤时,可以设置为动画方式,让作画过程动起来,既可破除画面静寂乏味,又能更好地展示作画过程。再如,在讲解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透视的运用时,可以把房间结构线示意图设置成动态的闪烁效果,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即懂。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减少了教师板书、悬挂图片等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尤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在某些知识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巧妙设计,使学生一看即会,提升教学效率。

1.课件运用要“巧”

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全部教学内容都设置到教学课件中,教师变为展示课件的“放映员”,而学生则成为“观众”。这样,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绝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简洁实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巧妙使用。例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只在教学过程中的鉴赏阶段使用;或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作业,只在展示学生作业时使用。

2.难点突破要“巧”

在美术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例如,素描课上,在讲解物体的块面造型时,可以运用Photoshop软件,把实物照片做成各种块面效果,让学生即时感受实物的块面变化。再如,在讲解人物漫画时,运用Photoshop软件,把真人头像和漫画头像“嫁接”在一起,让学生即时感受真人头像与夸张造型之间的差异。这样,学生便能直观地感受到夸张变形的魅力。

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学课件展示出的教学流程相对固定,教师被动地按规定流程进行演示,课堂完全让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学过程就像电脑程序那样按部就班,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机动,教学艺术性大打折扣。因此,课件设计要“活”,不要把教学课件设计得过于程式化。

例如,为了突破课件流程刻板的瓶颈,使课堂灵动多变,可以把课件设置为资料库或图片展示台。笔者在上《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时,只是利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知识网络提纲,并链接《在激流中前进》、《粮食》、《倒牛奶的女佣》、《纺织女》、《播种者》、《清明上河图》、《捣练图》等作品及相关背景材料。此课件简单明了,需要鉴赏某幅图片时,点击链接即可。这样,教学流程不受课件制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强。

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除了在课内发挥极大作用外,还可以向课堂外拓展延伸。主要包括课前拓展和课后拓展两个方面。

以课前拓展为例,笔者在上《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前,要求学生:①网上搜索以下作品(名称略),请选择其中三个问题作答。问题如下: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②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分类整理,制成电子文稿或文本文件保存,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整合,最后在校园网学科教学讨论区。

这次教学活动,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从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情况来看,很好地实现了课前预习拓展。通过本次教学拓展活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索、整理与成果交流,为其将来对类似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为美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带来了无限可能。

小学美术课件篇3

一、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促进了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化教学,还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利用,能够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完全按照个人需要进行,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多途径探求美术知识和创作表现的积极的活动,在这种积极的活动中学生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学习“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看到美丽的海底世界,看到各种以鱼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鱼类和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鱼的不同;可以在观看课件的演示后进行积极的讨论,去解决如何利用对比的方法把鱼画得更大这一学习上的难点,还可以自己查看各种鱼的素材,并可以运用素材进行装饰鱼的人机交互练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创造,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他们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积极探索并创新的学习品质,为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具有人文性质,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要具备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的能力。尽管如此,我们的教学毕竟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小课堂内让学生进入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呢?多媒体课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他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图文并茂的有声教材为学生创设多媒体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去了解中外悠久的艺术文化、名胜古迹、风土民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使学生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收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进行“中国名画欣赏”一课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宋朝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卷》,并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置身于那缓缓移动的课件中,听着古朴悠扬的乐曲,仿佛来到了宋朝,那繁华喧嚣的汴京城,他们看到了汴京城郊外,微露生机的树木丛中,低矮的草舍瓦屋,阡陌纵横,天目惊人,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看到了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状似飞虹的拱桥飞架在京郊的汴河上,构成了物资集散的水陆码头;看到了红墙禁宫,深宅大院,店坛、商铺鳞次栉比;街市上车轿穿梭,人如潮涌,喧嚣尘闹……多媒体课件使学生陶醉在画中,使他们深深地了解了宋朝当时的人文环境,了解了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卷》及其艺术作品的风格。

三、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实现美术教育的全员性

按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公民在中小学阶段必须接受的美学教育,目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因此,全员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美术的全员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美术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全员性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标的设置,学校课程的开设,教师授课内容的确定,都应该本着综合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而实施,不能重智育,轻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不能轻视美育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做到德才兼备,又要使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学会创造。那么美术教育全员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多媒体课件根据自身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将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各种美的形态集成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全面地感受各种美的要素。同时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身,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试听结合的、动态的、可交互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其本身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形态。学生投入其中,不仅能感受各种美的要素,还能够看到美丽的、生动的画面,听到轻松的乐曲……接受各种美的刺激,获得美的感受和美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师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师生互动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多元实时的互动,教师在授课前、授课中和授课后的辅导过程中能够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进行多元的对话交流。在授课前,师生互动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现实状况作出评估预测,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素材;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检测。教师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对授课过程进行微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授课后,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课后作业,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使师生互动朝着良性的、有益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在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情境,开阔多媒体教学空间。教师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促进美术课程向地方化、脚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化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于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提高新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使自己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小学美术课件篇4

本学期以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载体,按照“敬业爱岗,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争创佳绩”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美术教学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模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具体工作

1、严格执行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实施办法,确保学生“课前到书、免费用书、人手一册”;明确学生使用循环教科书的程序,加强正确使用循环教科书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爱书、养成正确用书的好习惯。

2、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的主阵地,备课按规范执行,突出美术学科特点,把美术教学升华为一文化学习。美术课堂要求课前充分准备,课后有所思、有所悟,力求精品课,实现课堂40分钟最优化。

3、积极开展组内课堂教研活动,交流教学所得,2010年4月16—18日美术组老师赴象山参加第24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取长补短,提高组内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教育水平。

4、美术组与信息技术组合作,参与校园网站的制作维护以及校园电子杂志《小桔灯》第4期设计制作,获得好评。

5、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认真开展学生体艺“2+1”活动。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本学期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对美术教室的改造,下一步做到教室的布置要高雅别致有品位,如何有效地利用美术教室及保洁工作;注重对书画苗子的培养,力争在各级各类书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本学期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同时在教师个人和指导学生获奖取得一些成绩,具体如下:

1、由俞红峰老师指导的六(5)班王开来同学的科幻画作品《能辨别正误的自动铅笔》获省、市科幻画评比一等奖,并推荐参加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评比。由汪美萍老师指导的三(4)班梁澍晗同学的科幻画作品《噪声吸音网》获市二等奖。

2、4月,2010年县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揭晓,由俞红峰老师指导的六(6)班吕杨同学电脑动画作品《保护我们的环境》获一等奖;五(4)班章炜峰同学的电脑动画作品《安全教育防火篇》获二等奖。

3、组织校六一书画、摄影小明星评比,本次比赛共收到作品500余件,经过认真评审,共评出绘画十佳作品65件、优秀奖121件;毛笔十佳作品62件;硬笔十佳作品64件;摄影十佳作品10件、优秀奖48件。各类获奖作品总计360件,优秀作品在校园书画廊及校园网站展出。其中择优选送了237件作品参加县六一书画评比。

4、俞红峰老师被评为2010年度县优秀共产党员。

实验小学美术组

2010年6月

美术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总结范文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小学美术课件篇5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它强调以学生探索发展、自主学习为主。改变了以往美术教科书以美术知识结构为框架的体系,采用以大单元的形式编排,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现同一个主题。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在美术课程中往往还会出现和电脑美术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

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的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它是围绕美术学科的某一个教学内容或者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学习)网站,是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项目,自己从中收集、分析、选择资料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创“平台”——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的构建

用动易内容管理系统(Site Weaver)技术构建小学美术教学网站,比起静态的(如Fmntpage 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使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便于师生操作,动态性较强,更具有简捷的后台管理功能,较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美术课堂。用动易内容管理系统构建的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还可以形成一种并列式的结构。网站顶部和下方有清晰的网站导航,内容是根据频道、栏目设定以基件式的形式分类呈现,可操控性强。

三、用“平台”——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的运用

下面就以《吸引人的招贴画》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为例。谈一谈小学美术专题网站各个频道的功能和使用。

1 知识功能。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等知识结构化重组,优化了课堂教学方式。如在《吸引人的招贴画》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中,把所要了解的文字性知识和图片欣赏放入“走进招贴画”这一版块,学生可以在初步了解招贴画的同时,通过图片的同步欣赏去感受不同形式的招贴画带来的美感,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招贴画进一步感知。

2 示范功能。在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中利用屏幕录像软件把教师的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放入“教师示范”这一版块,示范性和针对性较强。在《吸引人的招贴画》这一课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只演示一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各有差异,总是不能很好地去尽情表现自己所想所感。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中把对素材的寻找、制作过程、上传作品、评价作品等步骤做了详细的视频指导。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重复播放或间断播放视频,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操作,以此来激活美术课堂。

3 素材功能。对小学美术专题网站设置“素材中心”版块。在《吸引人的招贴画》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中就对这一版块进行了精心的设置。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前收集了大量和教材有关的内容:有文字素材、图片素材、背景素材等等。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招贴画时只要在专题网站中直接搜索所需内容,不需要再到其他网站中去一一查找后删选.在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又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

4 展示功能。“学生作品”展示区域在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运用电脑画图软件实际操作(亦可鼓励学生用其他绘图软件制作效果),独立完成美术作品进行上传到所属区域,形成一个展览版块,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欣赏到作品,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又体验了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为评价做下很好的铺垫。

5 评价功能。学生在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上浏览、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以及欣赏完作品后,肯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时,学生只需点击学习内容下面的“发表评论”,就可以马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在情感交流的同时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课堂。

6 链接功能。友情链接是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时间、精力、资源的版权等因素的限制.网站的资源不可能应有尽有,为了拓展学习的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链接。在《吸引人的招贴画》小学美术专题教学网站中就把昵图网、百度网等进行了链接.此版块的构建不光有效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搜寻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小学美术课件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建设;课堂模式;接轨

一、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1.当下小学美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小学教育艺术教学经历了学科相对均匀,不存在歧视;学科严重分异;分异回归基本三个过程,期间有发展,也有问题。一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设施方面不做更新,仍旧延续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将美术课束缚在教室,将教材作为美术课的法宝,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忽视了美术教学资源的广阔程度。二是教学目标的唯一性,限制了教学成果。三是教学模式的传统落后,让小学美术教育缺乏个性。四是教学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教育管理意识落后,美术课往往处于边缘化,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搞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和课堂扩展活动;在信息时代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度缺乏,停留在粉笔、颜料和纸张教学中。

2.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加速

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但很长时间都处于理论和教研阶段,真正课程建设的实施并不多,近5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改观,2011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标准》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其有普遍的适应性。

二、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意义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是和其他中小学课程改革同步的,但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的推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转折,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也有曲折,其中,当人们开始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时,素质教育的春天就快到来了。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给了广大美术教育者一个新的思路引导和操作平台,很多美术教师早就意识到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也有改变教学模式的想法,但缺乏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和针对性的教材,同时没有更多的教学支持,包括活动方案、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二是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境和课堂形式来对待美术课。美术课本来是能让孩子提高情趣,怡心养性,弘扬童趣的一门学科,而且,新的课程建设让美术课回归了本性。三是小学美术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潮流接轨。比如,动漫是孩子很喜欢的,但传统教材里很少有,新课程涉及了很多这方面内容,并且在教学实施方面给予支持,如,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教学以及个性化创作等,这让美术的兴趣度和超前性大大提升。

三、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方向

1.给美术课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多方面的,一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教材,全新的思维理念等软实力。二是指支持这些的硬件设施。比如,专业化的美术教室、活动室、教研室、适合网络教学的美术多媒体教室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用于手工、美工的创作室。在师资配备方面,要严格把关,专业化上岗,将教师的美术素养提高一大截,给予学生更科学和更专业化的教育。

2.将交流和活动作为课程新看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而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之间的沟通和感染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所以,美术的感染力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3.尝试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方式非常重要,也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但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受到挑战,应试教育让美术的评价方式也受到影响,简单而机械,即便是小学美术也逃脱不了临摹等基础美术环节。而新的课程中的美术教育,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四、小学美术课堂新模式的探索

1.将美术课提高到情感和文化的格调中来

美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小学美术课堂是美术思维的启蒙阶段,一定要给孩子这样的思想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体验一种文化,形成一种情感,体现美术的人文价值。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已经快速进入教学领域,现代的美术课堂在课堂模式创新中一定要找到现代的身影,其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的使用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另外,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育目标,通过共同探索美术欣赏内容,网络教学技巧,交流学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的训练目的。

3.让乡土美术资源焕发魅力

乡土美术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者,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利用,充分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对于美术来说,乡土美术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征十分鲜明,它的精神内涵更值得我们去深入领会。

课程建设是对一门课程教学理念的兑现,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资源。小学美术课程建设既要遵循整体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发挥课程优势,找到与本科目相称的契合点,达到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件篇7

论文关键词: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一门重要的学科。处于世界信息技术教育领先地位的美国,在中小学是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呢?本文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阐述的基础上,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启示。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育活动。前者中掌握信息技术是教育的目的,后者中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工具、手段和方式。综合以上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信息技术教育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学习信息技术而言,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开设相应的专业化课程,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基础等来达到学习目的。而要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目的,应将重点放在开设相应的学科渗透式课程,即把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到各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992年美国学者Doyle将信息素养能力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正确决策的根本,判断所需信息,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源,制定获取信息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技术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信息与现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对其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中选择正确信息使用。”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其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

三、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有理论支持,也要有实践支撑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具有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内容,因此任何一门学科所要具有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教育都要具备。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等等。

基于以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我们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来了解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近况。

四、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美国中小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内容也五花八门,但总的说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课程设置层次多样化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拥有不同结构和层次。例如在有的学校只有高中才开设信息技术课,某些学校则初中和高中均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有的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开设该课程。

2.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内容涵盖范围广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五大类,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和网页制作以及软件应用,其中幼儿园和小学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一些计算机简单操作,如键盘的使用、简单文字处理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育教于活动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软件应用课程(如E-mail,Office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VB等)大部分学校会在初中阶段开设。网页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在高中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

3.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不同,但教学目标一致

我们知道,美国的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因此,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如技术课程、教育技术课等。名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信息技术课。而在我国各中小学都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尽管存在着名称上的差异,但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电脑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和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

五、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自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以来,在联邦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美国中小学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美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在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可知: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在1999秋季(学年初)全部接入互联网,至此,美国中小学全部上网的目标基本达成。据统计,中小学学生电脑拥有率为每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每9名学生则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75%的学校1996年是拨号上网,而3年后的1999年63%的学校已经变换为专线上网,剩下的23%的学校更换为其他上网方式(如ISDN、无线连接、光缆调制解调器等)。学校上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和所在学区,有72%的学校得到美国州政府及联邦政府专门项目的支持, 约90%的学校则是得到所在学区的支持和帮助, 30%的学校接受了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和工商企业的赞助, 30%的学校接受了学生家长或家长所供职的公司的支持, 约15%的学校通过收取老师和学生的上网费来维持。

六、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培训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充当很重要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好坏决定了其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因此美国社会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来加强教师培训以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美国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提倡把30%的教育技术投资用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培训。依据新的教学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还通过一些联邦项目(技术知识挑战基金、艾森豪威尔教师进修计划、明星学校、职业教育等)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来配合教师培训工作。这一系列措施对美国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七、对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美国是世界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用LOGO语言来对幼儿园儿童进行教学实验。

从上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无论从硬件设施到课程的开设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么,为何会有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部因素分析

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这些中小学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主要的有两个: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上文可知,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在这五类课程中,程序设计类和网页设计类课程属于比较抽象和高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C++,Java类编程语言的学习是在大学本科阶段才开设,而美国学生在中小学就能接触到这些课程,这无疑对美国中小学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②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提高美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美国社会各界为此齐心协力做了很多工作。美国中小学自身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美国中小学提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且培训内容较为注重实用性。如美国纽约州长岛半空山学区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时,会请相关教师代表参与其中,这样计划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美国部分地区相继颁发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将教育技术水平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之一, 同时,该州中小学教师等级水平技术证书和管理水平证书标准也于2000年9月开始实施。

2.外部因素分析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所以能领先世界,除了学校的努力,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首先,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资助和扶持。例如,美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到1998年,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的美国公立学校的比例要由1996年的14%上升到25%,1998年以后,这个比例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美国中小学中要有50%的教师在2001年前有能力将高水平的教育技术及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融入中小学课堂中,而学生拥有现代多媒体电脑的比例将提高到20%,接受计算机使用和因特网方面的综合培训的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在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国各地方政府机构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如纽约州每年将会有20亿美元用作信息技术教育开支。其次,企业积极参与。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特别重视企业参与。政府设立了良好的教育投资机制, 给予表现良好的企业免税政策,很多企业对此也表现得相当积极,因为这样做可以为企业赢得很好的声誉。例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拿出7000多万美元用于资助教育项目的实施。除了资金外,美国企业还会用无偿捐献教育物资的方式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美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方面,无论学校自身还是外界社会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国加以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岑建君主编.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孟宪凯.美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科普版),2005(9).

易红郡.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学科教育,2001(3).

洪 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和现状[J].电大教学,2002(2).

刘亚楠.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小学美术课件篇8

关键词:高师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60-03

随着现代化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全面推广,广大教师们已逐步开始借助电影、电视、DVD、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试图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知识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进一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因此,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之一。

一、问题提出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师资的主要基地,要培养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要使高师生能多、快、好、省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制作艺术效果较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则是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设计制作则成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课件制作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制作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件,则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据调查,高师生获取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能与技巧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二是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自修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目前,高师生虽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但所制作的课件形式单一、艺术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相关的艺术素养,不能有效地将艺术性体现于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从大多数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看,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与优质课件的要求相比差距甚远,问题在于把多媒体课件的视觉艺术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谓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即是说课件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让美的形式来表现课件内容,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让学习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我们说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更要综合运用艺术的理论与技巧,遵循美学的规律,使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恰当利用艺术形式去传授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艺术美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习者的综合素质。[1]优质有效的教学本身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如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不能有机结合,使用不具艺术性的课件进行教学,就达不到教学资源的最佳优化和利用。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应尽可能充分体现其艺术性,采用丰富多样的制作手法,给予学生视觉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使其在视觉艺术传达的美感中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从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要求已经成为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了课件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画面制作艺术规定得更为详尽具体:第一是教学的实用性,考查其知识内容是否丰富,有无参考价值,用多媒体手段表现教学内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多大的优越性;第二是制作的技巧性,考查其教学内容与媒体的表现手段是否恰到好处,交互功能是否用足;第三是画面的艺术性,从两个方面考虑:(1)教学设计内容的潜在美,要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明了化;(2)画面的艺术现象美,体现在构图、动感的处理、画面的调度、声音的配合、文字的处理等诸方面。[2] 所以,要使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具技术性,又具艺术性,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尤其是艺术性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提升高师生的艺术素养着手,进行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基础,为此提升高师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是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二、调研分析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常常会忽视其艺术性,由于艺术性的体现要求制作者要具有一定审美素养,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一般不予考虑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只注重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其实,艺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等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是构成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要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形成优质课件设计制作的良性循环体系,就必须先在高师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质量。研究者在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中进行了调研,随机抽取了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三年级学生的PPT课件各30件,从“制作技术技巧娴熟、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调查分析表”数据来看:90名高师生制作的PPT课件,制作技术技巧娴熟者占74%,合理进行字体设计者占69%,合理配置图形图像者占39%,合理设计搭配色彩者占33%,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者占18%,所比较分析的六个方面呈递减状态,尤其是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方面的人数比例不足50%。可见,高师生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尚待提高。再从艺术性与技术性相比74%与18%,其艺术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高师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一个新生课题。

要提升高师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就必须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知识和素养的储备、应用能力。用审美能力支撑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的画面构图、文字处理、图形选择、图片编辑等技术,用审美的眼光去搭配界面色彩、对比协调画面、均衡配置图形,将美术知识和素养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因为只有设计者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素养,才会在多媒体课件构图中处理好主体、陪体、环境和空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构图的均衡性、统一性、对比性、形象性、感染性与形式美等一些基本原则。于此同时,才能体现出画面构图简洁明了、主体与陪体鲜明、光色搭配明暗适当、字体大小选择适合、突出其图文并茂的美术功用性。可见,利用美术素养理念去设计课件的界面、文字、背景、图形、图像和色彩进行处理尤为重要。但是,这些美术素养与能力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进行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三、应对策略

教学实践中需要具有艺术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一旦离开了艺术性,就失去了使用时的感染力,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制作课件中,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在如何运用计算机丰富的资源,完善课件设计方案,增强课件艺术效果方面,都有力不从心之感。针对高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进行课件制作教学与实践,实现教育、科学、技术、实用的综合比较容易,但要充分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学生的美术素养欠缺的话就比较困难了。简单地说,要使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合理地分布文字、图形以及表格,在有限的界面上合理构图,产生有序的艺术感,达到快速、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升高师生的美术素养,将高师生的美术素养运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将会使其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技术性与艺术性方面逐步达到有机的结合。

1.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美术基础》课程是高师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所以要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平台,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媒体制作艺术素养,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需要的基本美术元素(构思构图、色彩配置、图形构成等)进行专题教学。例如:在“构思构图、图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基本具备依据内容进行构思的能力,理解画面构图的均衡与多样性,形成多媒体界面生成图像与绘画画面构成图形形式美的共性理念;在“色彩配置”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的和谐、均衡、对比、冷暖、联觉等色彩现象的内涵,尤其是要识记在光色中配置互补色会产生视觉不和谐和色相衰减的原理,同时还要准确地辨别光色配置减色原理和颜料色配置增色原理的特性。通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对媒体设计艺术目标的逐步渗透与实现,从而使学生形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基本美术素养。

2.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培养高师生的艺术设计素养

高师院校应专门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把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图形、字符、动画、色彩等效果,以及多媒体画面的最基本元素中的视觉元素(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和链接元素(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如树形链接、非线性组合、并列等)进行专门的教学。例如:在“视觉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等效果的合理安排,以达到从视觉感受上把握界面图形和谐统一的能力,克制“花、乱、灰、跳”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在“链接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能够使学生具备合理安排、并置、组合各元素的构成能力,克服“杂乱无序、主次不清”现象的发生。所以通过《媒体视觉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现代媒体设计与应用的综合艺术素养。

3.建设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观摩资源库,拓宽高师生的艺术视野

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优质多媒体课件观摩资源库。例如:学校有关教学单位要专门搜集优质多媒体课件,协同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创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并在校园网上公开传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浏览优质多媒体课件,有关授课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上给予学生指导、答疑,让学生能够随时浏览到优质的多媒体课件,从观摩中汲取艺术设计营养,逐步拓展学生的媒体视觉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借鉴优质资源的能力,以求达到学以致用,是提升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视觉艺术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

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作为高师生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把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作为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对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教学管理手段进行达标能力考核,敦促学生逐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设计艺术素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过以上策略的具体实施,学生不仅能逐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达到逐步解决课件制作中经常遇到的美术问题,例如:字体、图形、图片的大小形状,画面色彩的对比和配置等;把学到的美术知识合理地运用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只有知道在色彩面积比较中各色之间的面积反差越大,对比效果就越强烈的原理,才能有效地处理画面构成中面积色彩的大小和多少;只有理解由色彩明暗的差异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原理,才能合理配置互补色的对比效果、类似色的和谐效果,以不同色阶的搭配丰富色彩的语汇,用不同的纯度的色彩丰盈充实画面,用画面中色彩的层次、空间的关系来体现色彩的强弱、鲜明、沉闷等许多不同的变化和情感;只有了解字符、线条、图形的视觉美感,才能合理配置字符、线条、图形的大小、形状;把这些美术知识转化成个人的审美素养,能在课件设计与制作中进行举一反三地应用,才能追求课件中最佳的视觉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高师生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基本美术素养的提升,也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全面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并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将美术素养进行运用,设计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富有特色,其艺术性才能得以提高,结合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用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最优质的多媒体进行课件才能形成,用最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汲取学科知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鑫.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艺术性[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3):64.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长篇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