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动范文

时间:2023-10-18 03:52:05

生命的感动篇1

人生有许多感动、友情的感动,亲人的感动  但有没有尝试万念惧灰、生死离别的感动呢?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县发生了泥石流事件、那一瞬间 洪水涌了上来  亲人的分别  如何来言语。。。这多么让人悲愤啊,但不可藐视的是那军人的精神啊、顶着寒风,淋着暴雨,还是顽强救灾。。。。。逝的还是逝了,伤的还是伤了。。。那一刻,小草枯萎了,花儿凋谢了 连天上的云也都聚在一起、象是在悼念,在惋惜,在祈祷、、、生命啊,你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脆弱啊。。

2008年5月2日,四川省——汶川市发生了8.8级地震,,房屋倒塌了。多少人被埋藏在那砖瓦当中?、那可怜的人啊,为何要受到如此磨难,毕然要经过此灾?那顽固的大地,有如何裂开?那蔚蓝的天空,为和倒塌?那劳动人民、有为何被埋藏在那楼房之中啊?那楼房为什么顷刻间变成了废墟?面对这样的灾害。同胞的突然离去,中华子女用了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受难的兄弟姐妹度过了难关。。。生命啊,我该如何来描述你呢?你是那么的坚强,却又是那么的短暂。

生命感动了世界,生命感动了中国,生命感动了人民,生命感动了你-我-他!!!!支持生命!因为生命创造了奇迹!感动支持着生命!让我们一起珍爱生命——创造奇迹吧!

生命的感动篇2

用同一块铁,在同一所作坊里,做了两把犁。一把卖给农夫,到田里,立刻干起活来;另一把毫无用处地躺在商人的小铺子里,躺了很久。过了一个时期,这两个老乡又相遇了。在农夫家里呆过的犁银光闪闪,甚至比刚离开作坊的时候更亮了;无所作为地躺在小铺子里躺了很久的犁却颜色发乌,生了锈。“请您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亮?”生锈的犁问它的老相识。“因为我劳动,我亲爱的,”那一把犁回答。“你生了锈,变得不如以前了,全因为这一阵子你躺在那儿什么也没干。”这是俄罗斯作家乌申斯基笔下的一则寓言。

这两把犁,用的是“同一块铁”,并在“同一块作坊里”做的,然而后来,一把“银光闪闪”,另一把却“颜色发乌、生锈”。不是它们先天的资质不同,而是后天的锻炼有异。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于“动”。“动”者,万物之母也。动则生,滞则衰;动则进,停则朽;动则新,凝则旧,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思维领域到人的肌体,无不如此。达・芬奇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富兰克林说过:“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高尔基也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燃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动”,就是劳作;“动”,就是耕耘;“动”,就是播种;“动”,就是创造;“动”,就是实践;“动”,就是改革;“动”,就是发展;“动”,就是锻炼;“动”,就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动”,是催一新事物的使者;“动”,是保证生命健康的良药;“动”,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制造厂”。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动”;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动”;一个人要进步、要健康,也必须“动”。生命体不“动”之时,便是僵化死亡之时。“动”,是一切生物和动物,充满生机、活力的驱动力。

在思想方法上,不能“动”,只能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搬、照搬;在企业建设上,不能“动”,只能做被煮死的“青蛙”;在个人成长上,不能“动”,必然永远无所作为;在保健上,不能“动”,再强壮的身体早晚也会成为病弱之躯。“动”,产生思想、产生智慧。“生命就是思想”(古罗马・奥勒利乌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思想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作为人如果没有思想,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人的思想需要不断角发和丰富才能有效的调动起来,活跃起来”(吴璞),这就是“动”。“闲人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厂”(郁达夫)。不能“动”的头脑,是危险的。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感悟,“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智慧来”(伯・罗素)“智慧是灵魂的美德”(塞内加)。有智慧,是人才和能力的象征。而智慧只能从“动”中才能产生迸发。我认识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前由于能“动”,工作上不断有新的业绩,身体也十分健康。退休后,过上了清闲日子,整天养尊处优,吃吃睡睡,不喜欢“动”了,结果时间一长,什么老年痴呆症、骨质增生都找上门来了,人一下子老了许多,不久病卧在床,不幸仙逝。医生说,如果他多活动锻炼些,决不会“走”得那么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古训,看来是有道理的。古往今来,凡是长寿的人,都是和“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别的不说,就从巴金老人来说,他一生磨难,但能在一生之中不停地“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作,直到晚年,还写下了《随感录》这部传世名作,现已活到101岁。正因为得益于“动”,他才有了生命的活力和高寿之福。这些年来,我们也不能见到,有不少企业,由于能“动”,管理有方,用人得当,改革和发展扎实有效,成为“银光闪闪”的“犁”,从而使企业焕发了生机,经受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挑战,从而走向了发达兴旺。但也有的企业,守旧不前,不能因时移而“动”,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丧失了竞争力,最后竟成为“颜色发乌、生了锈”的“犁”,落得个倒闭的下场,实在可悲。新的一年开始了,作为个人和企业,都应当早作谋划,认真作好“动”这篇文章。因为只有做好这篇文章,我们才会以旺盛的生命活力,去创造新一年的新业绩!

生命的感动篇3

一个生命降临于世,一声婴儿的啼哭,一棵幼苗茁壮生长,一只毛虫羽化成蝶······这一切,我们都应当为此感动。

记得我的狗狗是在前年买的,那时的它只有一个星期大,很可爱,非常的小,毛茸茸的,眯着个小眼睛,不会走路,也不会吃饭,只会在地上叫喊,甚至不会喝水,不过我就很喜欢它那样子,像一个灰色的毛球,所以应是不管妈妈的劝阻,把这小小的狗买了下来。回家后,奶奶和妈妈却都说这狗实在太小,还没断奶呢!怎么可能养得活?但我相信,生命是一个奇迹,他如果将这奇迹降临在这只小狗的身上,那这只小狗一定会被我养活!就是应为这相信生命的念头,我终究用牛奶和饼干蛋黄糊将这小小的生命养活了!自从它学会睁眼,学会喝牛奶、学会走路起,我就相信生命是一个奇迹!因为只要你对生命信任,只要你把握住它牢牢不放,你就可能取得成功!每次回想起和自己的小狗一起度过的这些充满美好、充满艰辛的点点滴滴,我就不由自主的难过起来,因为太怀念那段时光,所以总是感动得想掉眼泪。

这是几天前我栽的小苗,他们只是一些野草,被我连根挖出,栽在一个小饮料瓶里,这些毫不起眼的野草,有规律、有调理的放在一个瓶子里,总让人感觉这一片浓浓绿茵,会给人增添许多浮想联翩,会感觉一股生命的力量在茁壮的生长、扩大,但我玩弄了几天这些美丽的小草,却对它们没了兴致,竟一连好几天忘记给它们浇水!没有关照它们。今天,我在打水时,猛然看见了这盆小苗,那时我很惊慌,生怕它们没有了水分,会被活活,但令我惊讶的是:它们竟然坚强的活了下来,只是有一棵叶子发黄,但其它的还让人欣喜地结出了草籽!这一片浓浓绿茵到了秋天不得不枯萎,但经过几个月时间还能存活,这是让人惊奇的!这一次,我又一次被感动!感动这小小的植物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能在没有水分的环境下不向困难低头折节,勇于面对,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去支撑的精神!

我为生命而感动,因为生命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个害怕病魔困难的人们坚强地站起来!

生命的感动篇4

十岁那年,老家闹灾荒,父亲被祖父从老家河南领到陕西。在老家生活的那十年,成为父亲生命里解不开的疙瘩。闹蝗虫,逮蛐蛐,挖野菜,吃树皮,身上出疥,打死恶霸,祖父抽大烟,坐船过黄河……连两三岁被锁在屋里拼命哭的细节都记得清晰。那些场景,像散落在记忆里的金子,被他珍藏。

父亲从小就跟着祖父在庞光镇刻章、画像。祖父生前的愿望就是把他埋在老家,在祖父临终时,父亲把他和祖母送回了老家。从此,祖母就常住在老家。到了中年,父亲总觉得自己不是庞光镇的主人,是一个客户。他开始恋起老家,叨叨着庞光镇的街道狭窄,空气不好,再说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常和母亲赌气,要回河南老家陪祖母。我们怎能放心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就说出各种理由劝说他。人的意念是执拗的,因此父亲就很抑郁。一放下饭碗,他就去裁缝店的秦伯那儿,或是钟表店的张伯那儿。秦伯和张伯的老家也在河南温县。吃饭时如果父亲没回家,母亲就让我去那两个地方找。还没进门,我就听见了他们深沉的叹息声。年轻时,我一直不理解那声声叹息的含义,直到我偶然之间看到了唐人于武陵“此身老大足悲伤,岁岁天涯忆故乡”的两句诗时,才知道悲伤其实是有很多种解释的。

父亲这一生,完全是奔着“孝”字来的。他常常这样说:一个人要是连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就不能打交道。他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就迫不及待地寄回老家。除了祖母,老家还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很穷。前些年,他是通过写信的方式问寒问暖的。后来有了电话,每隔几天,他都要打电话回去。祖母的身体状况,成了父亲情绪的晴雨表。下雨了,他惦念着祖母的屋子会不会露雨;刮风了,他又想着祖母屋子的窗户是不是关上了;天冷了,他担心着祖母的关节炎犯了没有。他就忍不住打电话给小叔,叮咛小叔看看祖母住的屋子房上的瓦片有没有烂了的,窗户纸有没有破损的。有次,父亲让我替他交电话费。到电信局营业厅一问,那个月二百多元。我以为他们搞错了,就让打了个清单。结果,光河南的长途就十几次,其中一次打了半个多小时。老家人是不睡炕的。祖母冬天怕冷。一九九八年入冬时,父亲带了户县一个泥水匠回去,给祖母盘了个炕。在父亲这份孝心的支撑下,祖母活过了九十岁。最后几年,祖母是瘫在床上了,可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多活了几年。她虽然不能说话了,听不见声音了,但心里清楚远方有个儿子牵挂着他,她要为他活着。父亲在祖母最后的几年里回去了七八次,每次两三个月。喂饭,擦屎端尿,抱祖母出来晒太阳……祖母死的那会儿,是在父亲怀里的,像个听话的孩子。老家人教育后代时,都会拿父亲举例。祖母葬礼的全过程,父亲让人录了像,刻成碟片,亲戚、儿女一人一盘。

对于我和母亲对老家的淡漠,父亲心里有怨气。我可以把户县视为故乡,可是父亲绝对不能,每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他就想回老家。退休后的一段时间,他整天念叨着要回老家住。让父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母亲和我又不放心。这样,我们就和父亲开始了心理的拉锯战。父亲生母亲的气,不吃她做的饭。礼拜天,我和妻子、女儿回去看他,他蒙着被子睡在床上,喊他也不答应。有一年夏天,父亲突然失踪了。母亲和我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地方:大金香。于是,我和弟弟一起回了老家。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笑容满面,坐在小叔家的院子给祖母捶背。看到那样的情景,我顿时泪水晶莹。霎那间,我理解了什么叫孝心。看见我和弟弟,父亲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次,我和弟弟陪父亲在老家住了三天。毕竟,我们都要上班,就回了户县。直到秋风扫开落叶的时候,我才把父亲接回来。想不到,回来没有几天,父亲就耍开脾气,不是嫌母亲做的饭不好吃,就是抱怨我们每天不回去。母亲说,你爸晚上总是睡不好觉,做恶梦。一受凉,他就感冒,咳嗽。父亲的心里有病啊。我们知道。

祖母逝世三周年忌日快到了,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回老家。母亲怕我花钱,不想让我回去。还没等我开口,父亲就拉下脸说:“你再不回去,我回老家就不来了!”祖母逝世时,我没有回去参加祖母的葬礼。三年来,父亲一直耿耿于怀。

即使父亲不说,我也是想回趟老家的。到了中年,突然觉得,应该记住自己的根在哪儿。上午九时半,乘上从西安三府湾车站开往老家的客车,一路高速,六个多小时就到了老家。就像一颗随风飘走的种子,父亲落根了。他眉开眼笑的样子,一点显不出旅途的疲累。进了小叔家门,坐下喝了杯水,父亲打开包,把礼物分成十几份,让我陪他走亲戚。有同族的爷、叔父、姑家,还有姨家、舅家。他们一见到父亲,就亲热得不得了,拉着手摇,“你可回来啦。”父亲急忙指着我说:“看,我把谁领回来啦?”他们惊喜地说:“这是羊(我的小名)?跟你爸一个样。”我断断续续陪父亲回过几次老家,那些亲友,我似曾相识,却感到苍老了许多。寒暄几句,父亲就向人家介绍我,让我给人家敬上陕西的烟酒。让我意外的是,每到一家,父亲总是让我坐在上座,让我受宠若惊。这么多年,父亲对我总是不冷不热的态度,可是回到老家,他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老家的日子里,从一些细节看出,他仿佛在看我的脸色行事。而在户县,他总是让我揣摸他的心事,看他的脸色。我久久不能理解,父亲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父亲坐下和老家人叙旧。问到村子的变化,谁家娃娃上了大学,谁家的儿女娶媳妇了,出嫁了,谁谁下世了,父亲不免唏嘘一番。又说到小时候的事情,每个细节都那样亲切。一融入乡音的氛围,父亲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祖母三周年忌辰前后的几天,我一直跟着父亲走亲访友。每次出门,他都要照着镜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整理得一丝不苟。在户县,他总是不修边幅,背着手,弯着腰,呈现出一副邋遢、苍老的样子。平时,骑上几里路的自行车,他都要下车喘息一阵。而一到老家,身体里仿佛注进了兴奋剂,竟然骑着电动车风风火火地走村串巷。一路上,他搜索着记忆:这儿原来是一片坟,那是一片菜地。这里长着一棵皂角树,树上有个老鸦窝。那儿有一个碾盘,上边坐着叼着旱烟袋的七爷……每一个细节,依然那样温馨,让他的记忆闪光。这村有个五爷、八奶,那巷子有个舅妈、姑婆……他在这家吃过一顿饭,在那家睡过一次觉。他小的时候,祖父吃大烟把房子卖了。他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一回老家,就是还不完的人情。哪家如果现在还穷,他就让我掏出一百元钱塞给人家。这次回去父亲准备了四千元,临行前全部交给我。它需要时当着老家人的面向我要,他要让老家人亲眼看见是他的儿子掏了腰包。看我掏钱,父亲的眼睛就笑成了一条线。那是我见过的父亲一生最灿烂的笑容。我渐渐悟出,在老家,父亲已经为自己攒够了名声,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老家也获得好名声。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回老家时我带了两千元,加上父亲给我的,共六千元。除了祖母三年忌日的花销和走亲戚买礼,剩下的都作为见面礼散了。家族里没见过面的新媳妇,小娃娃,他都让我给见面礼,而且是双份,他一份,我一份,最少的也是五十元。从户县动身前,他让我换了三千元面值为五十元崭新的钞票。我算了算,光这部分支出,就是两千多元。就这,父亲还是有遗憾,还是有遗漏的人情。

比起关中来,老家依然贫穷。村子很少有人家盖起楼房,鸡和猪依然慢悠悠地在街上散步,不少人家的屋檐上,蒿草还在风里摇晃,许多的院落被枯干的树枝围绕着,许多的墙头已经脱落了泥皮。可是在父亲的眼里,老家是心灵里的神圣。它的贫穷是那样的珍贵。谁家还保存着一个纺线车、风箱、铡草用的铡刀、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父亲都要认真端详,爱不释手,感慨万千地说:“这是我小时候见过的东西啊,现在都很难见到了。”

父亲在家族里享有很高的威望。这家和那家的纠纷,家庭内部的矛盾,都需要父亲出面调解。平时的矛盾堆积着,等父亲回去解决。父亲往他们中间一坐,让双方诉说,他静静地倾听。双方说完了,父亲就讲道理,打比方,批评了一方,又批评另一方。矛盾化解了,父亲掏钱请他们在距村子二里外崇义镇的食堂吃顿饭。在老家的一个星期,我跟着父亲,不是走亲戚,就是调解矛盾。父亲不要我说什么,只是静静地陪着他。有时看着父亲正襟危坐的样子,我就想笑。他成了封建时代的包拯了,一副为民申冤的架势。“笑啥?你光知道关了门瞎编。老家的事情,你都不想知道,凭什么当作家?”父亲一直希望我能为老家写本书。每次回老家,他都要带回来一个本子,或者一沓纸,上面记着村子的历史碎影,谁家的家谱段落,某个逸闻趣事,婚丧嫁娶的风俗,过节的食谱,还有方言、顺口溜等等。我的每本书,每篇文章,他都看过。因此,他知道什么是我需要的东西。老实说,父亲给我积攒的素材,让我受益不少。可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完成父亲的夙愿。我清楚,对老家的事情,我了解得太少。尤其,对老家的感情,我还欠缺很多。

村子许多人都来讨我写的书。带到老家的八本书,父亲让我送给村里的几个文化人,一个校长,两个教师,三个本家的叔,还有村支书。村支书比父亲小三岁,年轻时爱好写作,也做过作家的梦。支书留我在他家住了一夜。说起他小时的理想,情感的经历。末了,话题回到父亲身上。他说,大金香出去了那么多的人,就数你爸回来的次数多。过段日子,他们就要通通电话。总是父亲问,他回答。父亲惦记的事情太多了,村子的街道铺水泥了没有?小学盖没盖楼房?北街王老四那个瘸腿的儿子娶媳妇了没有?冬天落雪了没有?今年考上了几个大学生?“你爸啊,比心的事还多。”他笑着说。

正是小麦出穗的季节,我和父亲奔波在老家的土地上。“看看咱老家的麦子,平展得跟一条线似的。”在父亲眼里,老家的阳光比户县亮堂,空气比户县清新,庄稼比户县长得旺势,房子比户县盖得好看,就是麻雀的叫声,也比户县的响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那两句诗,我是不知咀嚼过多少遍了,可是在父亲身上,我才真正悟彻了它的含义。那样的诗句,父亲是吟不出来的,然而我自信,父亲对故乡的情感,远远不在杜老先生之下。在老家的七天里,父亲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让我疲于奔命。他要把老家这个概念,烙印进我的骨血中,镌刻在我的灵魂里。“你跟我不一样,怕是再没机会回来了。”说到这儿,父亲有点哽咽。

陪父亲在老家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领悟了什么是亲情和故乡情。过去,那些词语是挂在嘴上的,写在纸上的,而现在,是烙在心上了。对父亲来说,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在老家。这是他的根,他的血脉。只有在这儿,他才能找到尊严、荣誉和价值。平时在户县,他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平平淡淡地生活着。但是一回到老家,他就挺起了腰杆,燃放着生命中所有的火花。他受到了尊重,也就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这次陪父亲回老家,我才恍然,在父亲的精神世界里,老家是他生命的底线,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啊!

好像,父亲曾对我说过这样饱含哲理的话:没有了泥土,也就没有了脉气。生下来就在城市的人,走路都是轻飘飘的,因为他没有根啊。房屋不透气,不接地气,人住在里面就气血不通。没有地气的滋养,人就会得贫血、骨质疏松,还有气管炎。他感慨着,出生在城市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没有故乡这样的感念。故乡,必须在乡下。乡村那样的泥土,那样的鸡鸣狗叫,那样的带着庄稼味道的风,那样的秋虫唧唧。雨后,几条蚯蚓裸在地面……城市水泥地上,哪会有这样独特的情景和细节啊?末了,他叹息着:一个人没根没底的,活着有啥意思啊。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就是金钱把他埋了,他仍然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没有生命的根。

老家,这是一个多么富于人性化的词语啊。有时我闲下来,就把老家这个词语拆开来琢磨:“老”是时间,是历史;“家”是人情,是血脉。那么,这个词语延伸的意义便是生命的根源。世间的一切词语,大概没有比“老家”这个词语更亲切的。它应该和“母亲”这样的词语在一个情感平台上。倘若没有这个词语,父亲的一生,该是何等的落寞?我意识到了,老家这个词,浇铸着父亲一生的生命轨道,成为他灵魂的依着,是他生命进程里的精神支柱。这么多年来,我读过无数怀念故乡、赞美故乡的文字,但是无论字面上的东西多么真诚,也没有父亲赋予我的震撼。从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故乡这个词更切实的含义。是的,我从未在哪一本书里见过哪一个人像父亲那样对老家那么忠诚。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的根。我也曾经用文字探询过无数人生命的根,可是我觉得,唯有写到父亲,我才可能流出泪来。

动身回陕西前的那个清晨,在一缕朝霞的带领下,父亲和我去了祖父、祖母的坟前。他烧了纸钱,又烧着黄纸制的金元宝,跪在坟前磕头。那虔诚的样子,感染得我在父亲身后也不由自主地曲下膝盖。一缕轻烟,在麦田的上空缭绕,仿佛祖父和祖母的亡魂。我发现,父亲的头发又白了许多。按说,祖母死了,父亲该解脱了,安度自己的晚年。谁知,他却整日六神无主,有时呆呆地坐着,母亲叫他半天不见反应。母亲如果不在家,他就放祖母葬礼的碟片,边看边抹眼泪。他的记忆力也差了,常常就找不见开门的钥匙。像断了线的风筝,父亲失去了精神的寄托,一下子衰老起来。我记得清楚,祖母死前,父亲的头上,一根白发也没有。

在坟前下了跪,父亲让我扶他站起来,嘱咐着:“我死了,也要回老家,埋在这儿。你每年清明回来给我上坟。”我明白了,老家是大树,父亲是它身上的一片叶子。叶落归根。只有长眠于老家的土地里,父亲的灵魂才能安息。

生命的感动篇5

小时候便忌惮热水袋这种东西,小小的身躯却可以轻松吞进大半瓶热水壶的水,大人们常说一定不要摔着它,小心滚烫的水伤着皮肤。我一直奉之为真理,对着“宝贝”从来轻手轻脚。

外婆却总喜欢在冬天里给我捂一个热水袋,看电视时,玩电脑时,家里总有一壶的热水时刻准备着在寒冷的日子里送来温暖。

那个冬天,我在卧室里写作业,冷得掉冰碴的空气令我瑟瑟发抖。外婆照例给我捂了一个热水袋,小心地放在我腿上,这才回了自己房间。

正在忙着画图的自己一门心思钻在白纸里,那热水袋安静地躺了一会儿便开始烫起了我的腿。我不安分地扭几下,又继续画直线。

可是忽然地,只觉腿上轻了许多,紧接着一声沉闷的落地声,溅起一阵水花,溅在手上,猛地发热,而后迅速变冷,裤腿上一阵水渍渗进来。

我立刻变得惊慌失措,直起身,地上已是水泊,几本放在地上的本子湿了一大半,裤子上有了一块很深的水渍。那热水袋躺在地上,泄了气。眼泪,竟受不住这意外的引诱,掉了下来。

“外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应声而起,是那种没有穿鞋的、沉沉的脚步声。外婆推门而入,单薄的睡衣,散下来的头发,没有穿鞋子的双脚,踩在冷水上。

“热……热水袋破了……”

她一见这狼狈的情景,失声叫了起来:“哎哟,快走开些,裤子脱下来吧,先站床上去!”像是个被强行启动的机器人,外婆麻利地弯下身拾起了湿了的本子,接着转身从衣柜里拿出了一条裤子,然后缩着身子跑向厕所,拖来了拖把端来了脸盆。我脱了鞋子站在床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耳边还响着那脚步声:“噔噔噔噔……”像急促的鼓点声。

外婆熟练而又卖力地拖起地板来,薄薄的睡衣前后晃动,暗黄的双脚微微发红。那水先被外婆拖到脚边,然后用拖把吸到水盆里,为了加快速度,外婆干脆用双手拧起了拖把。

挂在脸边的泪水遇冷气化,腿上一阵凉意袭来,令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身影在眼前晃动,我想着她踩在湿了的地板上的双脚是否已麻木,单薄的身躯在这冷得掉冰碴的空气中是否瑟瑟发抖,而她自己却埋着头,嘴里絮叨着热水袋的质量不好,完全忘了责问我的大意。

脸盆中渐渐积起了发黄的脏水,外婆睡衣袖口的颜色也由白变深,地板上的水也擦得干净了。外婆终于直起了腰,倚着拖把大喘一口气:“好了,没事了,要再暖一个热水袋吗?”我依旧杵在床上,俯看外婆觉得她有些瘦弱。但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人,用行动将我的惊恐一点点擦拭。

泪水,好像又流了下来,热热的,暖暖的。

我也不顾冷,光脚踩在了地上,推着外婆穿上鞋子:“不用了,外婆快去看电视吧!”那一老一小的两双脚,在冷冷的地板上冻得发红,但在此刻,她们的心,却是像捂着一个热水袋般,火烫火烫的。

这就是感动吧,来自我生命中的那次难忘的感动。

(指导教师:俞 婷)

简评

好的文章不需要惊心动魄的情节,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用真情实感编写织就就能直达读者内心深处,给读者带来朴素却温暖的阅读感受。作者选取寒冷冬日里的温情一幕,通过详尽细致的细节描写,重点对外婆的动作、语言进行了刻画,流畅自如地将外婆的爱表现出来。同时,一“冷”一“热”的巧妙对比也增强了文章的温情之美。

生命的感动篇6

之所以说这是一节有心流动的课,是因为这节课自始至终饱含温情,散发着智慧,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课从“苏州出美女”,是“古代出状元”“现代出科学家和院士最多的地方”开启,既体现了授课教师对地方历史与文化的了解与亲近,又渗透了社交礼仪教育。深藏其中的,是授课教师宽厚的人文情怀和超越学科教学的育人理念。随后,教师请学生“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老师,说说老师“哪一处地方长得最有特点”。这样的切入极其智慧,它既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多数初中生私底下都会谈论老师的外貌,又有效地利用了借班上课背景下的现有资源――教师以自己为资源,“矮化”自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身上哪一处地方长得最有特点,瞬间拉近了师生关系,课堂由此变得自由、轻松、安全,进而充满温情。

再看本节课的本体选择:向老师的肚子、脖子、眼睛和柳条。“肚子、脖子、眼睛”乃课堂之生成,而“柳条”则是教师预先设定。柳条,春天江南常见之物。这样的选择是留心生活,从生活中来,从最为常见之物开始,为着更温情、更诗意的生活而教,而学。

这堂课上,向老师说的话不多,他更多地是在充当组织者和学习者角色。作为组织者,他引出教学主题,提供语料(所有的例句均引自《围城》),借此激发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学生现场生成的比喻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归纳、总结、运用比喻写作规则,进行喻体选择陌生化、比喻写作圆润化和多感官博喻连珠等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思考、领悟、写作、表达、倾听与沉思的过程中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与惊喜。作为学习者,他和学生一道写比喻句,描写班里一位女生的眼神。由此,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历学习之旅、体验智慧生长和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这堂课上,向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与写作:喻体选择陌生化环节,他留出了3分钟;比喻写作圆润化环节,他给了学生5分钟;多感官博喻连珠环节,他更是留出了8分钟,层层推进。不仅如此,向老师还邀请学生分享交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分享、表达时,向老师认真倾听、及时回应,既风趣幽默,又温和敏锐。

向浩老师的这堂课,照亮的不只是一个课堂,还有所有在场者,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对一个教学内容的深度探究,让参与者体验和感受到“知(knowing)”的原初快乐和作为人的生命的惊起,也让在场的观察者看到和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惊起!我相信,凡是体验过“知”的原初快乐和感受过生命惊起的人,其生命将变得更加厚重,他也格外珍视这种精神愉悦。并且,长时间体验这种“知”的原初快乐的人,他的内心将更加安静、从容、淡定;他的生活,也更平凡而富足。

感谢向浩和那天在场的学生们,为他们缔造的有心流动课堂里的生命惊起!

生命的感动篇7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到上小学时才会到城里。我没上过“幼儿园”,我不曾玩过一些奇特的玩具,我也不会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朋友们都会的儿歌,我的皮肤也不白……说白了,我就是一个彻底的丑小鸭。

初到城里,我不受任何人欢迎,甚至连我的座位也没有,作为插班生,我的位置就在最后一排——站着听课。收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我就自卑的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为了掩饰自己,我变的敏感又暴躁,经常惹是生非,被老师骂,成绩自然也是差得要命,一年级的功课,居然都值得八十几分。

如果我没转学,如果我没碰到那位老师,也许我的生活就会如此下去,没什么希望了吧。

二年级转学,当妈妈把我送到新的学校时,我内心还在排斥,我怕再受到歧视……我先见到的,是我的新班主任——教语文的朱老师。我一直低着头不敢正是她,直到我亲切的抚摸着我的头,我惊奇的抬头,她满脸的惊喜,对我说:“多么漂亮的小孩,你一定很棒!”

只觉得瞬间阳光变得灿烂,驱散了先前我心中所有的不安,受宠若惊的我感到鼻子发酸,那是我听得第一句赞扬,是生命最初的感动啊。

从此,我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语文,我的成绩在飞速提高,我感到我身上充满了力量,因为我认为我也是老师的“宠儿”,我一定很棒!终于在那学期结束,我考了班级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一分,收获了我的第一张奖状,同时还有生命最初的感动啊。

老师,在您的教学生涯中,也许您对学生说过许多的鼓励的话,但对于我,它是独一无二的珍藏;是我自信的力量源泉;是我奋发前进的动力,是我生命最初的感动。

生命的感动篇8

众所周知,《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大名作,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的舞台上盛演不衰,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三部歌剧鲜明地体现了普契尼的歌剧观、舞台意识、音乐风格以及与意大利歌剧传统的联系。②在三部歌剧中,普契尼塑造了三位不幸的女主人公形象,不知道让多少观众为她们的悲惨结局留下同情之泪。而在这三个艺术形象之中,最令我震撼和感叹的是托斯卡:她对爱情的坚贞、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大胆的选择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本文中,我将试图从美学、人性以及历史的角度逐步分析托斯卡这一典型形象,给予其审美评价和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典型形象的问题在历史上一直与美的本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家和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家们的著作中。总的来说,历史上对典型形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十八世纪以前西方学者把典型的重点摆在普遍性(一般)上面,十八世纪以后则典型的重点逐渐移到个性特征(特殊)上面。”③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就持后一种观点,典型人物性格在他的美学著作里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的美学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对艺术典型的研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首先,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成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历史环境不可分割的。他认为“一般世界”情况中的普遍力量体现在具体人物个性中就是“情致”。它是“普遍力量”成特定时代的人生理想在人物心中所凝聚成的主观情绪。是“充塞渗透到人物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内容”④在我看来,爱情便是托斯卡全部心情的基本内容。托斯卡是位漂亮的歌剧名伶,她思想单纯、用情专一,却也有小女人多疑善妒和政治上幼稚等性格弱点。无端的猜忌被狡猾的斯卡尔皮亚轻易利用,政治上的幼稚又使她无法看穿斯卡尔皮亚的诡计,从而不但出卖了安杰洛蒂,也因此害死了自己的爱人。纵然亲手杀死了斯卡尔皮亚,但仍逃不脱一死殉情的宿命。在剧情的开始,托斯卡一出场就表达出对恋人卡瓦拉多西的爱――充满了怀疑、紧张、嫉妒、顽强、勇敢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她对卡瓦拉多西的怀疑完全是出于强烈的爱情驱使下产生的嫉妒心。而在歌剧的第二幕中,托斯卡目睹情人受刑,精神上受折磨,在下终于吐露实情,画家被监禁的情节,逐一展现出来,表现了她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招认了安杰洛蒂的藏身处也是出于对恋人强烈的爱恋。托斯卡在面对内心世界巨大的心理波澜和冲突时,拿起锋利的叉刀刺向斯卡尔皮亚,也是她始终如一地忠实于爱情的行为结果。正是因为爱情是感性个体生命的需要,所以为托斯卡在整幕歌剧中的的活动提供了最终的动力和目的。

其次,黑格尔认为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这就是他的“冲突”说。人物处在具体情景中发生了冲突,即成全某一理想就要破坏另一理想的两难境遇。这种冲突就成为在行动上何去何从的“机缘”,这样他才显出他的性格。⑤我们看到,当托斯卡处在亲眼看到心爱的人受刑的具体情境中,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尽管卡瓦拉多西一再叮嘱她不要讲出朋友的藏身之处,但是在强烈的爱情的驱使下,托斯卡不得不背叛对爱人的承诺,万般痛苦之下讲出了实情。随后处在斯卡尔皮亚发狂的威逼之下,托斯卡同样是为了心中崇高而坚贞的爱情,抛弃了社会道德理性的束缚,刺杀了罪恶的斯卡尔皮亚。在这一幕中托斯卡唱出了《为艺术,为爱情》这首非常著名的“冲突性咏叹调”,它是歌剧《托斯卡》中最著名的歌剧唱段之一,也是全曲的最强音,更是全剧的高潮。此曲一开始是安静的,音乐以柱式和弦为主,托斯卡在酝酿心中的情感。然后情绪逐步高涨,密集的三连音衬托,动力性增强。当知道必须以自己的身体来救卡瓦拉多西时,托斯卡愤怒了,迷惑了,绝望地向她崇敬的上帝发出了质问:“一切为艺术,为爱情而生活,我从未伤害任何有生之物?”这段如泣如诉的咏叹调表达了托斯卡心中无限的委屈、感慨、真诚、痛苦、哀愁、矛盾和茫然不知所措,抒发了她对眼前残酷现实的不能理解和求救无门的极度迷惘。音乐十分优美流畅,荡气回肠。当这首歌由为艺术和爱情而生的美丽女子托斯卡唱出的时候,那种善恶美丑中对立的感情冲突与情感共鸣就显得特别强烈。在这首咏叹调中,我们不仅能真实地感受到托斯卡在整场剧中演绎的悲欢,抒发的情感,同时也能听出托斯卡对恋人深情的爱以及对警长的极度鄙夷与仇恨,还有她对恋人死亡的恐惧和对爱情毁灭的悲哀。在这一幕激烈的剧情中托斯卡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即对崇高爱情的向往。

另外,歌剧的意蕴毕竟要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现。有了感性形象的显现,才算有了典型人物性格。⑥在黑格尔看来,典型人物必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所以说典型人物性格要具有三大特征,即丰富性、明确性和坚定性。⑦我认为这三个特征集中体现在了托斯卡身上。就丰富性而言,托斯卡是一个充满生气的人,具有忠贞、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多方面性格。而在这些多方面性格之中,有一个作为统治的方面,使托斯卡的性格明确下来。托斯卡只有一种情感,即热烈的爱,渗透并且支持起她的整个性格。这种强烈、伟大的爱,使她产生无比强大的勇气抵制了恶人对纯洁感情的侵犯,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了心爱的人。歌剧中的角色性格鲜明丰满、剧情紧凑动人,集爱情、阴谋与暴力于一体。这种种复杂情绪在她心里反复交错,折磨着她的灵魂。她在痛苦中哭泣挣扎、哀告呼号、愤怒抗议,但一切都无济于事。《为艺术,为爱情》的唱段将托斯卡内心的极度矛盾和求告无门的绝望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具有强烈的戏剧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托斯卡的举动令人无比感叹,甚至可以这样评价,托斯卡身上充分体现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然也正是这种热烈的爱使托斯卡的艺术形象焕发出迷人的感性生命光彩,使观众为之折服、倾叹。

如果谈及典型人物性格的坚定性特征,托斯卡在这一点上是毫无争议的。她从剧情开始一直到悲剧的结尾,始终一贯地“忠实于自己的情致”。她不像普契尼塑造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天生具有一种幻想的、软弱的性格。托斯卡骨子里流淌着坚强、自信、自强的血液,所以我们在观赏歌剧中,始终觉得她是那样的高贵、充满着火一样的热情。同时,托斯卡具有健全的性格,她虽然刚强但不病态,在著名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以及剧情末尾与爱人优美的二重唱中,流露出对生命、对自由、对爱情的无限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感性个体生命所要追求的一切吗?

在我的审美视野中,正是因为托斯卡强烈的追求感性个体生命的欲求,才使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西方歌剧艺术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表现个体感性生命内在欲求为内容的名作,塑造了不少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比才塑造的卡门、威尔第笔下的茶花女、莫扎特创造的帕帕根诺……同样散发着感性个体生命的光彩。他们在对理性的反抗中,制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超越社会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达到感性生命的人性之辉煌。从对这些典型形象的剖析中,我们也许会更深刻地感悟到,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艺术,西方艺术史载整体上就是感性的个体生命,通过审美的不断突破,超越既定理性社会法则的漫长会精神历程。

注释:

①罗艺峰教授:课堂讲义

②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282页

③④⑤⑥⑦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684页、688页、689页

上一篇:母亲节的祝福范文 下一篇:付出就有收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