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21 17:04:18

教育理论课程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1篇

第一,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要结合高职教育的课程特色,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高技能的实践性人才。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由于长期受高等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混淆于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其教学目标偏移,未能体现其教学特色,缺乏竞争力。

第二,缺乏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高职课程设置过多且内容复杂,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杂多但是缺乏专业性与专攻性,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能体现其专业优势,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三,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为社会提供具有高技能、高素质、高效率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特殊性高等教育。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其实践性,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市场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习社会新技能与新要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在后期学习中不能及时地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进而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第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学中的基础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都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未能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硬性的课程制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散发,探索思维与探索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主体参与核心下的理论课程改革

(一)强化对实践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改革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应试教育状态,就需要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用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来设定教学内容、把控教学进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二)调整教学导向,改革考试

考试作为必要的教学工具,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要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学习,就必然要对考试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改革考试可以将以下几点纳入考试范围:第一、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应用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能力的评定。第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的考核。第四、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他相关信息与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在优化考试内容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优化考试方式。对考试内容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合理的压缩,加强理论实践的应用比重,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重;采取多种考试方式,进而实现考试与学习的紧密联系。考试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

(三)采用情境教学,重视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高职理论课程教学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向实际的转换。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将实验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换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巩固学生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高职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主体参与核心的教育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导向,优化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实现由被动考试向主动考试的转变;利用情境教学,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实验,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改变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有效方式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

一、引言

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长期以来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师向学生陈述知识,重复教材观念;学生的任务是记忆和考试时背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也普遍存在,教学走进了陶行知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1]。高校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现代教育的理论素质,而另一方面却仍然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在实施教学。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顺利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给高校教师教育也带来了新挑战,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施现代教学的能力。而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课程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难以掌握教育理论、形成教育技能。甚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得到的必然还是传统教育经验和能力,这样的高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将无法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不可否认,高校教育理论课程与高校其他的理论课程一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相当严重,开展实践性教学就是有效解决传统教育“重理论、轻能力”的有效方式。如何开展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对广大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探索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十一五”期间,切实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抓上去。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正是具体落实“质量工程”的要求。[2]

2.有利于改革当前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弊端。

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直接导致目前本科教育“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分工对各层次和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些都要求高校教育理论课程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3.是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专门培养人的职业,不仅要有比一般人丰富和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作为自己实施教育教学的原材料,而且更需要掌握一般社会成员不需要或不必系统了解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和道德等多方面。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在将来成正成为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教师。可见,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环节。[3]

4.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深,素质教育名存实亡,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4]

基础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实践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指导现代教育下的实践教学,很容易使实践教学变质为“应试”活动。高校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必将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格老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做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三、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

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这方面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1.教师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负责地学习,教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让大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更多的事情。

2.怎样把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变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中,不是简单地学生多做、教师少做,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做学术研究。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要注意应用现代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推广应用的教学模式有:

1.研究性学习。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讲授式的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就是上课、作业、考试。学生没有具体的任务,学习也就没有动力。教育理论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要设计科学、合理、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使之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学习目标。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选用不同的案例。

(三)改变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实质上是教学的继续,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不同的评价,对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的教学评价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目前的教学评价过分重视考试以及分数,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在学生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来。

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做以下的改革:

1.评价内容研究。评价要多元化,不仅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体现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等。

2.形成性评价研究。用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生参与评价研究。加强大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通过评价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

高校教学设施的改善,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物质保障。

1.要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参与互联网络的学习。

2.要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的报纸、杂志是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基本手段,必须培养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让学生形成网络学习的正确策略。网络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要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有益工具,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其毒害。

四、结论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是改革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让高师生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培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从事现代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007年1月23日

[3]杨超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3篇

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每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本文通过高等师范类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论述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及提出了一些建议。音乐理论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学生是声乐和器乐专业,所以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松懈。但是,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通过各学科理论课程的交叉学习,提高自身音乐休养。因此,平时处理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音乐理论知识的支撑,恐怕无法更好地处理和表达音乐。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课程设置

教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的,例如声乐、钢琴、舞蹈、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些课程看似非常丰富,学生们应学的知识都包含在内,但是“这些独立设置的课程注重的是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严谨的学科内部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专业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渗透,使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成为零散的学科与内容的拼盘,整体性的知识变得比较破碎。这在一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差、学术水平低,与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教育部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如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说注重学习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这表明当下教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还略有不足。在学术研究中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也就是学科“跨界”,声乐、器乐相互渗透,理论课程包含其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贯通和融合,使理论课程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些课程设置时间太短,比如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在大学期间基本上只开设一年,显然是不够的。就本人专业视唱练耳来说,其本身就具有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学科特点,其框架应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上构成。“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本理论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和声学知识、对位学的知识、曲式学的知识以及音乐史、作品鉴赏的知识。视唱练耳的学习有助于音乐鉴赏力的良好形成,促使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音乐总和素质全面提高。”仅视唱练耳专业就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教授过程中,甚至有心理学知识介入,涵盖诸多方面。所以说专业独立性太强的课程设置方式不适合现今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探索。

二、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

关于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本人专门对所在学校音乐学院本科大一到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68%的学生喜欢学习理论课程;83%的学生认为视唱练耳是其最感兴趣的课程;9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自己专业的提高;75%的学生希望老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时进行延展。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喜欢理论课程,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自己的专业,对于自身的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帮助。如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弦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助于音准方面的提高;和声曲式的学习对于音乐肢体的理解就会有进一步的看法,对作品的处理能达到更高的层面,结合自身对曲子的理解和曲子结构的分析进行演奏;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所处环境,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调查中发现喜欢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是由于笔者所调查的学校有老师进行了翻转课堂式教学,(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现学习成果,总结经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家对视唱练耳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学习最感兴趣。这说明学生们比较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自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还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中能够进行课程的延展,通过延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本人还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生们对于这些理论课程的困惑:17%的学生不清楚理论课程的用途;10%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无关紧要;42%的学生认为课程太难,听不懂;30%的学生认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太少;37%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开设时间太短。通过此问题调查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存在听不懂,不清楚课程的用途,开设时间短等困惑。通过上述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课程是有认知的,了解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希望把理论课程学好。但是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统一,意识到理论课程难懂,没有兴趣,进而不愿学习理论课程。一方面,老师在授课时应使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上文中我提到的翻转课堂授课就是一个不错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们在学生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一些现代作品的完成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不仅促进了他们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翻转课堂授课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可以运用到其它理论课程中进行实践,进而帮助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学生们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较难的知识点应及时解决,课下查阅相关书籍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上方面是经过调查后,分析得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建议。

综上所述,理论课程是我们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对于专业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升音乐综合能力。目前,一些课程的设置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更加适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相关方法。经过不断努力,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学习兴趣高涨,进而推动学生的专业水平,切实提升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双慧.一项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的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J].艺术百家,2011(1).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4篇

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教育的具有前瞻性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否则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失去基本的立场和方向。可以这么说,教师职前阶段的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和探索,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教育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教育人格和教育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自身及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1.促进建立关于教育的专业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既包括了教学信念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娴熟,同时也应有对现有教育理论认识的发展和自主理论的创造。可以说,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业资格的基础,重视教育理论课程可以说是教师教育的“固本工程”。黑格尔曾经说:“理论工作所完成的事远超过实际的工作,假如在思想的世界掀起一场革命,那么,实际的世界是抵挡不住了。”教育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行为,它不是无所用心的随意而为,而是一种追求意义的自觉的文化行为。从事这项活动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和支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对教育的理解并非天生,而且这种理解不是对已有教育现实的接纳,而是借助于已有理论知识,在怀疑和质问中联系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探寻教育的根基,对令人信服的知识进行肯定,同时对教育的可能性进行新的开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们能够深入领悟教育的真谛。但是,离开了教育理论的陶冶,这种领悟一定是困难的,而且是极为有限的。

2.助成学生养成健康的教师人格。教育理论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但是,其服务的方式主要不是告诉实践者无可辩驳的真理和可以立竿见影的操作规程,而是要帮助人们进行健全教育人格的建构。这里的人格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学的人格,在这种人格结构中,自主性是起到核心作用的意识成分。教育理论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专业与自己生命的有机联结,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自我,它包含着作为教师必须的理智能力、情感意向、气质品格、行为倾向等,是作为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教育者的价值标识。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只有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才能摆脱无知,确立应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赋予教育以时代精神,才能获得内心的充实,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考和行动。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是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们要改变那种“不证自明”的非专业化的生存方式,在教育理论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责任意识和专业自律,来建构想象中的教育图景,展现教育教学的可能性,以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中,养成深厚而稳固的专业信念,审时度势,正确解读教育政策,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关照教育对象的幸福和自我的完善,引领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3.奠定正确的教育教学基本立场。“真知灼见固然需要教育,教育亦需要靠真知灼见。”但是,有不少老师,对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教育行为就是简单的重复自己或重复他人。真正的教育教学专家,没有一个不是在教育及其相关问题上有着深思熟虑的见解的。“真理意识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成长。”这些见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在不断重复的简单劳作中自然产生的,而是依赖于教育者后天的不断学习,而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没有成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根基的教育往往是肤浅的、短视的,其具体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也往往是混乱而矛盾的。如何面对这些冲突,就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教学基本立场,具有对教育现象的批判力和解释力,在纷繁芜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正确面对公众的教育愿望、需求和观念,理解而不盲从,明辨是非,在各种对立冲突寻求教育教学的合适路径,而不至于在观念和方法的混乱中不能自拔,确保自己能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站稳自己的脚跟。

4.促进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形成。“教育实践从直觉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是实践状态的一种超越,而超越的结果必然会指向教育理论。对于新教师和未来教师来说,接近理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理论帮助个体形成教育信念并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事实上,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中,人们往往能看到理论的身影,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

显然,重视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并不排斥教育理论的学习,那种不以理论知识为支持的实践性知识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教育理论的参与,实践性知识只能处于一种未开发的混沌状态,难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性资源。“思考的真实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前显现’,借‘思’来展现将承诺更为现实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要超过思考本身。”正因为如此,这些理论将构成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理解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不至于限于经验的泥淖,更好地面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和反思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基础性观念,追问和反省经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从逻辑、价值和事实等多个维度来思考其合理性与合法性,理清这些行为的个体发生史,从固定僵化的程序和大量偶然性事件中解放出来,提高教育实践的理性自觉,努力成为教育生活的主人,获得教育的自由,促进教育生活的不断自我更新。

二、找寻失落的灵性:关于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教育理论课程的价值再认,目的不是使学生拘泥执著于某种绝对的理论。如果我们开始意识到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致力于理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们才能从学生专业生命成长的整体视野出发,以不止息的教学与研究热情,让教育理论课程充满生命的涌动。

1.从规范走向解放:重建对教育理论课程的理解。教育理论课程是一个“终点”,它是人类对教育现象、教育思想的基本概括;但教育理论课程又是一次“再出发”,是对已有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的又一次检视,并在这种检视中得到阐释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理论课程又应该是一个“起点”。只有这样不断从“终点”到“起点”、从“起点”到“终点”,才能汇聚成一条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的永不停顿的生命之流。在这条不息的生命之流中,教育理论课程应不断实现自身的蜕变,不断将人们从已有的认识和规范中解放出来,使教育免于陈规陋习的束缚,不断以一种新的眼光来考量教育的现实存在,并且不断诞生新的见解,实现着教育活动的自由与解放。

我们要超越将教育理论课程狭隘地理解为抽象的“大教育学”思路,不仅重视建立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中介性的模式理论的实践与指导,而且重视哲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建构;不仅重视对教育的事实判断,而且重视对其进行适合时代的价值分析和逻辑论证,突破对教育理论作规范性理论认识的局限,从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传统教育理论课程的突围,将理论的触角伸向具体的教育问题,包括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重建对教育理论课程的理解,是教育理论学者的任务,也是从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打破教育理论知识生产的传统模式,发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应有作用,拥有揭示教育理论教学问题和教育病象的勇气,灵活地驾驭现有课程的理论框架,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理论的解构,而不再把理论视为权威的代表,在一种平等对话的解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理论与教育文化的建构活动,言说辨析,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以新的思路、角度与方法,创造鲜活的教育理论生产机制,给教育理论课程注入新鲜活力。

2.在对话中实现互动与共生:把握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的关系。生活中,人们常常简单地将理论学习片面地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不需要研究。其实对于教育理论来说,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总是相互伴随的。教育理论的学习需要记忆,但教育理论不只是用来记忆,更主要的是用来思考,是用来关照和研究实践的。“任何理论的建树、哲学的‘抽象’都离不开3个基本要素:一是概念、范畴和合理的命题系统;二是大量丰富可感的、具体的经验,尝试性、幻化性渗透与干预现实的工作;三是从感性直观的经验到理论的过滤、提炼过程以及由尝试的、幻化的、假设的思想到影响、干预操作以致改变现实的过程。”

显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不是从教育生活之外提取出来的抽象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引导人们以教育实践生活为基础,不断地对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经验(包括他人的与自己的)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规划教育生活的过程。我们要摒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避免纯粹的术语卖弄和做价值无涉的理论的组装,注重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的内在联系,徜徉于教育的田园,充分发挥实践体验对理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让理论课程的学习扎根于实践,并指向实践,使实践世界成为意义世界。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教育专业的实践除了教育现场的实践外,还应包括理论的实践。我们要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成为理性的行动者,自觉寻求理性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在结构上的对话关系,勇于思考、调整和改造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提升,乃至创造出切实可行的新的理论,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3.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改进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在大学里要有充满着精神的活动作为思想活动的背景”,“假如大学里缺少这种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讲书本,不谈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方法的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

那种抛弃对理论进行追根溯源式探究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最多只能把理论搞成一堆僵化的教条或是经院哲学。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某种理论一旦形成,往往会受到自身体系的制约,而难以容纳其他相异理论的智慧要素,排斥其他同样具有排他性的“另类”理论。正因为此,僵化的理论教学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智健全。我们应该警惕理论的这种自闭性,超越对理论知识的应然式武断,超越把教育理论课程看成是外在于人的客观性、普适性知识的认识,走出强制灌输和死记硬背的狭隘空间,凭借教育者的专业研究,厘定理论的来龙去脉,把教育理论知识当作我们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富有想象力地进行教育思考而提供的概念框架和工具,充分彰显教育理论对教育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不断发掘和展现教育理论课程应有的理论魅力。我们应注重教育理论课程之间的整合,甚至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深入地分析它的知识、价值和社会基础,从中析出支持它们的理论(显性的理论或是缄默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检验,指出它们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思想和心理条件,并分析其在当时或当下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效用性,以便决定它们的取舍或修正,真切体会教育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力度,体验理论思维的快乐和旨趣,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构成。

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应关注实际,以典型的教育生活经验为案例,对教育生活进行应有的辨析,同时还要尽量接触教育理论元典,但不是固守元典,对这些“真知灼见”顶礼膜拜,而应该不断联系这些“真知灼见”产生的背景,关注他人陈述的理由,理清教育经典作家们进行哲思活动的基本脉络,将思维向教育的四面八方展开,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然后达成深刻的理解,乃至生成新的见解。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实践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00-01

一、引言

在大学音乐课程群体中,音乐教育作曲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音乐作曲理论的学习也为学习其他音乐方面专业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我国大学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这门课程已经开设了很长时间,通过借鉴其他专业音乐类学校的课程设置,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为了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

近年来,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很大的重视。因此大学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办学规模与师资力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音乐课程中起基础和辅助作用的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本应该更加完善、系统,但是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在大学师范音乐专业中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现状,并没有达到开设这一门课程的初衷。当然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二、影响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一)人们的观念与国家政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新形势,迫切需要一大批全方位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对于教育的方针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对大学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同样给予重视。对此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为了践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计划,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增大,相对的专业课程课时比例则压缩了。而在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中,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则是最为明显的。理论课程内容的减少,导致了无法为接下来的音乐作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吃力。

(二)教学环节上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甚至可以说是在成倍地增长,这无形中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这也导致了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一检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唯有进行课后习题训练。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只有教师认真的批改了,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且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可是人数众多,这一要求就很难实现,因此使学生完全解困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长此以往,学生困惑越来越多,而又得不到解答,便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相对的,教师教的热情也随之下降。

(三)课程性质上的现状

作曲课程理论的学习就像垒房子,一层叠一层,只要有一层松懈了,后面的就不会牢固。对于逻辑型和理论性强的学科,我们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有劲头。

同时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又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相对较少,很难满足技术理论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导致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不能透彻生动的理解,只能对枯燥的知识死记硬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与融会贯通。

三、对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符合国家素质的教育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也在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在这种前提下,大学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这种实践性基础性的学科――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加强,反而被缩减了,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相背离的。大学理论性课程的设立,不仅仅是培养中小学教师,还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音乐教育便不再是一种狭隘的教育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音乐教育作曲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不但不能缩减,反而应该加大力度。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就业和自身意愿的不同需求对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划分不同的深度,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

从音乐的整体发展上来看,音乐的创作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动力,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行业就得不到发展和壮大。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创作者自身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只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创作热情才能得以实现。

四、总结

虽然目前大学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设置还不太完善,但是随着音乐教育发展的日趋系统化,课程的布置也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将会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全方位人才,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6篇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主张教育开放、倡导学用结合的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完全吻合。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生活教育进语文课程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小学语文;建设课程

新课程提出,教育要面向实践、面向未来、注重体验,无疑,这是一种基于实践、源于生活的教育主张,是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导向”。因此,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现实生活。

一、铺垫在先,悦纳生活课程的“趣”《道德经》

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意思是告诫后人,任何“高大上”的目标,都是从最基本起步的。同样,生活课程的开发与运用,需要做好基本动作,做好必要的铺垫。这里的铺垫,是指一种准备的功夫,具体落实在生活课程开发活动中,就应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话题或课题的预设。一个好的话题或课题,往往能引人入胜,是完成课程开发项目的必要引子。其二,必要知识或技能的准备。对于一些生活领域,学生或许是陌生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事先“补课”,以便顺风顺水地展开工作。其三,教师自身修炼的功夫。许多情况下,教师并非是“万能的上帝”,因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准备好必要的“装备”。比如,在开发“震泽蚕丝”课程中,笔者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走访老农、查阅镇志等资料,最终选取了一个切入口———从挖掘种桑养蚕的趣闻入手。如,搜集种桑养蚕的“顺口溜”“谚语”:勤三年成桑,懒三年成桩。房前插柳,屋后种桑。生活课程,源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世界。正如印度尼西亚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所倾诉的:“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这样美好的源头活水流入课堂,怎能不会情致浓烈、意趣顿生?

二、规则在手,激活生活课程的“意”

这里所说的规则,是指原则性、规律性的要求。比如,课程开发,就要坚持为学生发展打基础,实际上,这也是课程开放与运用的“意蕴”所在。一切顺应学生,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所期待的“:我们教育儿童,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去。”他坚决反对“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所谓生活课程的“意”,即是生活课程的本质和精神,这种本质和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学、做基于生活,否弃闭门办学、本本主义,注重体验,推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教学方式。比如,在“震泽桑蚕文化”课程资源发掘中,遇到桑树的“嫁接”技术问题,笔者没有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遵循实践性原则,想方设法,通过多次寻访桑农传人,让他们现场传授经验,把桑树“嫁接”的几个关键性的技术当场展示,比如,桑枝嫁接,除了选好“娘身”和“良种”外,最关键的是三个环节:切口、插枝、护身。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精细的动作要求。让学生亲眼所见、亲手所做,这是生活课程所追求的一种重要的“意念”,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体验”要求。关于“体验”,陶行知先生曾举例说明:“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三、心灵在场,升华生活课程的“魂”

生活课程的“魂”是什么?课程的“魂”,就是心中有“人”,这个“人”,是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是各具特征的学生,是有无限可能性的学生,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发挥最大天赋的“人”,这个“人”,显然也应是大写的“人”。1930年,陶行知先生在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上发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他说:“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课程建设,如何才能体现心灵在场,从而升华生活课程的“魂”?第一,把学生当成自主、自治、自能的人。以“种植文化”课程开发为例,笔者在校园里开辟两块种植地,一块种植各类时令蔬菜,一块种植各种植物果树。让学生自行管理、自作主张。教师只是旁观者,“局外人”,没有必要,也不作任何指引。学生通过亲手种植、亲自管理、分工合作,认识到了各种蔬菜、水果、植物的“脾气”,通过学习翻土、播种、种植、施肥等农活,从而亲身获取了生活的经验。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书写心灵。以“震泽桑蚕文化”课程开发为例,笔者通过让学生学习种桑、嫁接、修桑、采桑等,以亲身经历习得种桑经验,然后,引导他们把属于自己的文字,表达在综合实践活动日志、生活日记、生活作文之中。这样的表达,鲜活有灵性,润泽的是充满生活乐趣的美好童年。

四、结语

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生活课程建设天地广阔,丰富多彩。这种富有情趣的生活课程,正如生活本身,务实而灵动,自然而浪漫,让枯燥、刻板、教条式的教育自行消遁。课程建设,生活舞台无边界!

教育理论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现代控制理论;复杂工程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06-03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s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set up specialized education, and it requires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o be aimed at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urse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course ar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ing this course for under-

graduates are stated, and some detailed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on modern control theory are proposed. Using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enhances the students’ analysis and solving ability for the complex automation engineering problem.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modern control theory;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设立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的工科本科专业、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等规模比较大,工程教育认证得到越来越多工科院校的广泛关注与积极申请[1]。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修订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各专业补充标准,并在“毕业要求”上做了重大改变,增加为12条要求,而且重点突出本科教育要落实在“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2]。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复杂工程问题”,但认证标准对“复杂工程问题”特征属性进行了详细说明[2]。

作为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现代控制理论是众多高校自动化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4-7]。江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有近250名学生必修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所以探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该课程的特点、目的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介绍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与途径。

2 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

现代控制理论是工科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必选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基础上,对控制理论的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与掌握。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现代控制理论的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偏强,过于抽象;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在时域中建立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数学模型的方法,求解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控性分析,线性控制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法,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为毕业后从事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要切实解决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对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3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现代控制理论是在完成自动控制原理、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复杂工程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本科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亟待改革。

理论性强,课堂教学沉闷 由于现代控制理论具有理论性强和内容抽象的特点,讲课重点通常落实在理论知识、概念和公式推导上,忽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从而学生很难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系统的设计中,很难提高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此外,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上一味地播放演示文稿,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教材内容单一,脱离工程实践 现有教材的特点主要有:内容重点关于理论概念和公式演算,通过简单示例来演示,包括RLC电路、电机系统、牛顿运动定律等[3],其他专业相关的复杂工程示例偏少;概念抽象,公式复杂,从而缺失了工程形象感官,脱离了工程实践,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与经典控制相比,现代控制理论对解决多变量复杂控制系统具有优越性,而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同时这一点也是解决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的有力手段;此外,与经典控制理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课程时间安排滞后 以江南大学为例,在教学中,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还取决于基础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情况,但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安排滞后于线性代数至少4个学期,大部分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内容已经陌生,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好。

学生对仿真设计软件陌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自动化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自动化相关专业所涉及的仿真软件非常多,如MATLAB[8]、LabVIEW[9]、Multisim[10]等。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的数学模型所针对的实际对象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如电路、水箱等,尤其针对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仿真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控制理论的掌握,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倒立摆控制系统、球杆控制系统等[7]。然而,大多数本科生对这些仿真软件比较陌生,很难对控制理论问题进行仿真研究,尤其无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仿真研究。

4 教学改革措施与途径

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存在对数学基础要求高,理论性偏强,课程安排滞后数学基础课程,缺乏工程实践验证等问题,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存在问题,尤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数学推导枯燥无味、缺乏工程背景、所学知识难以理解等问题。由于是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引起众多高校教师的关注[4-7]。结合多年从事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工作的经验,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参考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毕业要求,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思路与想法。

注重理论思维,简化理论推导,选取典型示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对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做到:强调控制思想的逻辑贯通,弱化数学公式的推演,演示丰富有趣的实际示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数学模型,选择示例演示也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安排、难易适中,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易接触和易掌握的示例,如RLC电路、质点运动等。

呼应经典控制,切合工程实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现代控制理论是基于线性代数与矩阵论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控制理论基础,加强和提升学生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代控制理论联系经典控制理论,不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对照(如数学模型、运动轨迹、稳定性、控制器设计等),从而使学生对现代控制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得以加强。此外,任课教师须从工程应用角度来提出现代控制的重要概念,如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等,增强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再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与学术经验,应安排一定的课时来着重阐述如何利用现代控制理论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如四旋翼飞机的控制器设计问题、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器设计等。

课内课外综合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不断改进,但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授课者必须明确教学大纲,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备课充分。同时,课堂教学中除了演示文稿或抄写板书,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构造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通过互动交流来活跃课堂气氛;随着计算机与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多姿多彩,不再是单一的播放幻灯片,动画、音响和录像等其他多媒体形式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复杂工程问题的引入与讲解过程中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多样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兴趣;为加强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掌握,教师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习题演练,利用现有的一些课后作业辅导APP,及时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学生能够实时与教师交流,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虚拟实验教学改进 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和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现代控制理论教学需配备相应的实验(或虚拟实验)教学。现代控制理论主要考察多变量系统,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对多变量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的软件有MATLAB、LabVIEW、Multisim等仿真软件。运用MATLAB和LabVIEW软件所包含的控制工具箱和库函数,可以简单快捷地设计控制器,并应用到系统数学模型或实际模型的控制中,更能直接体会与感受控制器的性能特点与控制效果。使用LabVIEW软件可以设计前面板,模拟实际对象,更具有可观赏性;使用Multisim软件可以设计复杂电路,模拟真实电路,观察电流、电压变化情况,对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更具有直观性,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MATLAB软件的M语言和LabVIEW软件的G语言的程序编写控制算法程序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中控制算法的实质与具体实现的理解。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开设实验课程,但可以通过教师展示实验流程和提供实验方案,安排学生课后完成相应实验内容。

5 结语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强调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笔者结合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给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根据本文的教学改革方案,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并从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分析,使得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应用,增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5-19.

[2]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S].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2015.

[3]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郑志强,翁智.“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81-383.

[5]徐辰华.CDIO模式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辐射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09-110.

[6]陈峰.CDIO模式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69-70.

[7]楼旭阳.基于球杆系统的现代控制理论课堂教学实例设计[J].高教学刊,2016(8):78-80.

[8]李晖,林志阳.Matlab/Simulink应用基础与提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9]胡乾苗.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上一篇:经济学管理范文 下一篇:化学常见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