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1 08:53:51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1

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具体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要紧扣义务教育的方向和要求,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合格率和平均分,适当淡化优秀率。其具体标准如下:

(一)一至六年级评价标准。

评价学校和学科教学成绩均以S值为依据,S值越大,质量越高。计算公式为:S值=[(合格率×50%+得分率×45%+优秀率×5%)×100]。其中,合格率=合格人数/考试人数×100%(卷面总分的60%以上为合格);得分率=平均分/卷面总分×100%;优秀率=优秀人数/考试人数×100%(卷面总分的85%以上为优秀)。

(二)七至八年级评价标准。

评价学校和学科教学成绩均以综合得分为依据。综合得分=[(本校合格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合格率)×70+(本校良好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良好率)×20+(本校优秀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优秀率)×10]。其中,良好率=良好人数/考试人数×100%。

(三)九年级评价标准。

评价学校教学成绩以中考得分为依据,评价学科教学成绩以综合得分为依据(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与七至八年级相同)。中考得分=(四率得分+达标得分),其中,四率得分=[(本校报考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报考率)×10+(本校合格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合格率)×60+(本校良好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良好率)×15+(本校优秀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优秀率)×5];达标得分标准分为:达标学校10分,不达标学校0分。

七至九年级进入全市排名前60%的学生为合格,进入全市排名前40%的学生为良好,进入全市排名前20%的学生为优秀。

二、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有关要求

(一)相应完善奖教奖学方案。

各镇政府(包括街道办、农场,下同),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认真执行上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制订和完善奖教奖学方案,以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介导向和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加大对教师的奖励力度。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2

此次历时3天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由教育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参加展演活动的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高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展演分为优秀案例展区、应用成果展区、公司企业展区以及展演交流论坛等,前两个展区主要布置在3号展厅,以地区为单位,共布展了37个展台以及1个中央展区。2号展厅为公司企业展区,设置了85个展台。展演还设置了4个专题论坛: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中小学互动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变革中的课堂——教师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创新,深层次地交流讨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此次展演内容之丰盛,角度之多样,可谓荟萃了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全景地展示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多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结晶,从中也可预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个主题式交流论坛的主发言视频与文本均可在教育部网站查阅浏览,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带领大家观摩3号展厅,领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际状况,从教育的视角思考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与发展。

走走看看

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绩斐然

3号展厅各展台的展演方式有展板、视频、实物、现场模拟与体验等。综观3号展厅,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这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确确实实在抓教育信息化,真真切切地以信息技术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普及。十年来,全国各地在国家政府与教育部的引导下,在硬件设施上铺架起应用信息技术的“高速路”——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开展了积极的应用。许多省市打通省、市、县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有的已经实施“校校通”“班班通”的建设,构建了系统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有的地市还将数字化教育环境拓展到家校之间的连通,运用网络、手机开通了“家校师生”四位一体的家校沟通桥梁,以利于学生校内外的学习与教育。

(2)省级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全国各地均积极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以利于教师整合优质资源进行备课、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网络教研等各种活动,提升教学质量。许多地市的教育资源网朝向专题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方向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出现专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资源网、德育专题的资源网等等。

(3)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全国各地积极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普及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同时注重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摸索出一些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4)优秀应用示范个案的涌现。在十年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优秀案例。各地及时树立了这些典型,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推广和深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正如全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存在差异性,各地风格迥异的展台也反映了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进展的差异性与地区特色。

北京 展台富有特色。教育信息化已普及,并有一定质量的深化。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2人使用一台计算机,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依托这三级信息网,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发放学生卡,推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

北京教育资源平台较为成熟,应用广泛且深入,目前又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与融合:构建了北京数字学校(BDS),打造首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北京数字学校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和歌华有限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提供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步点播和直播服务;开展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网上学校联盟等项目。在技术运用上,北京也开展了云环境的进入与整合工作。

作为优秀案例布展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四中、史家胡同小学、明天幼稚集团等单位,均是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典范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北京师范大学、史家胡同小学等单位研发的富有个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天津 以“学习——随时随地”为展演主题,展演内容主要围绕“开放学堂”资源建设项目,展示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小学博学乐园平台、特级教师教学风采录、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艺术殿堂视频资源等内容,让参观者感受“技术改变学习,网络成就共享”的应用效果。

河北 反映河北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成效,目前基本普及全省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在区域教学教研、教师研修、课堂教学变革、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优秀案例有鹿泉市的教育信息化、河北远程教育网的e学100数字化课程资源等。

山西 打造省市县校四级网络资源,全省实现“校校通”工程,注重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现场展示泽州一中“组组通”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场展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应用。介绍的优秀案例还有:太原的“名师公益课堂”、晋中市的“动漫校园”、介休市的网络教研等等。

辽宁 展台创设大空间,让参观者体验辽宁省在信息化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验区与实验校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另外,辽宁省也注重借助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本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提高。

吉林 布展侧重反映吉林省在教学数字化、研修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远程教学数字化、家庭学习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展示网络研修、朝鲜族资源建设及应用等优秀个案。

黑龙江 布展以“我应用,我改变”为主题,侧重以优秀个案反映应用成效。展示牡丹江市的教育信息化成效,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七棵树镇中心学校创办的英语学科专题网站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龙江县第三中学“长征”跨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另外,还介绍几种网络教研教学模式:同步课堂、鸡西教育网在线课堂、网络教研,并介绍了未来教室多媒体触摸交互式教学环境的建设项目。

上海 布展富有现代感,简洁流畅。教育信息化水平跨越普及阶段。展台除了整体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还以区域和学校为单位展示上海市的优秀案例。区域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代表有:虹口区电子书包的区域试验与推进,长宁区无边界学习项目,闵行区区域性网络教研。中小学优秀成果代表有:上海中学数字校园教育云工程、风华中学DIS物理虚拟实验室、大镜中学IMMEX国际化课程实验项目、上海市实验学校教室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研究型课程学习案例群、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云课堂实践以及实现学生体质信息监控的“云手表”、七宝中学及华语地区协作方“视像中国”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这些优秀案例均可代表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先进水平。

江苏 教育信息化已经普及,布展以地市为个案展示江苏省探索创新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例如,“书香江苏”读书网的全省应用;无锡市以“感知生长”“仰望星空”“物联网比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扬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备课、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教师培训、学生一体化学习等;常州市数字化学习研究;徐州市关于公共服务的网络备课系统;泰州市网上同课异构等等。

浙江 展台布置现代、雅致,体现一种知性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进入探索融合创新、特色发展阶段。以“灵动学习,快乐成长”为主题介绍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模式;以“优质、动态、共享”为主题展示浙江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内容板块有:汇聚优质资源、名师示范引领、跨时空教学研究、网络助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把课堂选择权交给学生等;以西湖小学为典型个案介绍“无边界课堂”;以诸暨市为典型个案介绍“教育云”的探索,通过云桌面、云通讯、云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人人有机、处处能通、时时可学”。现场展示113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内容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四大类,应用性、指导性很强。现场展示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作品展示、点评打分、交流等过程。现场展示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工作模式。

安徽 开展数字化校园行动,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变革。布展注重以典型个案反映安徽省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淮南师范附属小学网络德育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及学校家校互动平台、合肥市南门小学的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空间、铜陵市实验小学的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福建 分为四个板块介绍福建省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效: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引领——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应用创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平台拓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以数字青少年宫、泉州网络德育基地等作为个案展示健康网络文化创新德育新模式。数字青少年宫是福州市在探索依靠网络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体成果,它依托福州市教育网的信息资源,设立了“心灵家园”“数字图书馆”“知识空间”“科技馆”“娱乐天地”等20多个主题板块。泉州网络德育基地由“一网、一线、一报、一校”构成,分别为泉州德育网、泉州中小学生网上心理在线、3G德育手机报、网上德育培训学校。

江西 积极打造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在江西省政府支持下,向全省开放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本次布展主要以优秀个案展示成果。区域优秀成果有: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余市、吉安县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南昌市东湖区东湖教研在线。中小学优秀成果有:南昌大学附属中学IS平台;南城县第一中学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吉安县永阳中心小学基于项目的学习“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另外,还有南昌市东湖区豫章小学“豫章书院”网站,江西省分宜中学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山东 介绍了潍坊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纸化办公。2010年,应用潍坊市数字教育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公文流转电子化、人财物管理电子化、教学教研与教师培训网络化、试题组卷与试卷评测智能化、学生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还展示了淄博市“服务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实践与探索等优秀案例。

河南 以重应用、重服务、重引领为思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介绍了河南省教育资源“5+3”平台,即5个主要教学应用业务平台(门户、资源、教研备课、培训、题库组卷),3个基础业务支撑平台(OA、短信、视频会议)。展示的优秀案例有留守儿童的网络家园;郑州市第二中学基于无线网络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暨基于移动学习终端(平板电脑)的个性化学习;郑州市三十四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自下而上、先学后教;郑州市二七区建新街小学的课堂改革;焦作市的云计算运用。

湖北 以英语教学为案例介绍湖北省在资源研发、教师专项培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等方面的成果。另外,还展示了高中课改网络管理平台、基础教育阳光减负平台等特色平台,展示交互式电子白板新课堂、一对一新课堂等新举措。优秀案例有黄石市西塞山区基于网络的教师团队研修、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等等。

湖南 以“谋划、探索、创新”为主题,现场展示个人空间、资源网、专家课堂、说课展演等内容,布展的优秀案例有:长郡中学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实施同步课堂的教和学模式;祁东一中开发了一个开放、互动、二维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长沙市第一中学与湖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合作推出名师讲堂;岳麓区名师导学下的师生导学空间;岳阳市第一中学的高中语文网络课程平台;雅礼中学的魔灯课程等。

广东 以“应用普及融合创新,学习随时随地随需”为主题,以省综合展区与广东省各地市为单位布展了一条信息技术应用成果长廊。其中,广州提出“数字教育城”的口号,构建了一网(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一平台(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两库(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应用知识库)、四中心(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教师学习发展中心、教育电子政务中心、社区学习交流中心),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广西 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展示了合浦县、藤县、横县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典型应用,还有南宁市、桂林市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远程协作等活动;南宁市大塘镇中心校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柳铁一级教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桂平市西山镇中心校采用数字化移动平台管理所辖村小教学和教研;桂林市七中交互式智能平板应用;柳州市景行小学校本网络教研。

海南 以“共享资源,快乐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三亚市“校校通”“班班通”“人人用”的实践成效、“农远”工程建设成效、教育云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成效,另外还展示了网络电子备课、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等诸多优秀个案。

重庆 展示了利用Moodle平台形成互动探究的课堂、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巴蜀小学梦想网校等优秀案例。

四川 着重展示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并展示德阳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信息化机制研究、江津中学三维动态课堂模式、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的“班班通”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等优秀个案。

贵州 展示了贵州电教馆教育云平台、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教育城域网,还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案例,也呈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用”的一些实施个案。

云南 致力于“农远”工程,开设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开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展示的优秀案例有:大理市喜洲镇一中的信息技术助飞农村教育案例,丽江市一中的信息技术下的德育新方式,永平县参加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还有云南省中小学敏特英语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

展台富有地区特色,布展反映了国家“农远”工程在的实施情况、拉萨市城关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发展进程等内容,着力打造“家常菜”式基本应用模式,展示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整体解决方案、U盘教学模式、MP4教学模式等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优秀个案有林芝广东实验学校互动式教学模式、堆龙德庆县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试点、达孜县中学远程教育德育长廊、日喀则地区边境县国门德育教育等。

陕西 以陕西窑洞风格为外景布展,展演内容侧重反映陕西省重点实施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和影视教育活动项目等。现场还展示了互动课堂、陕西励志院线等成果。

甘肃 积极开展“农远”工程,布展介绍了甘肃省“天地合一”远程教学体系——甘肃教育卫星网、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平台。优秀个案有张掖市三级课程开发、兰州市城关区与张掖市临泽县城乡互动教学模式、甘肃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等平台支持下的学习模式及陇南市礼县宽川初中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等。

青海 以“强化机制、普及应用”为思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展示了玉树重建后的信息化建设成果,部分城区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农村地区多学科课堂教学应用和示范做法,“农远”工程、动画片工程、藏汉双语资源平台、甲骨文项目和技术启迪项目的实施案例等。

宁夏 展示了以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为例的“农远”工程之“宁夏模式”,以吴忠市利通区为例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自治区骨干教师远程学习、网络培训为例的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还有互动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州区高宏小学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西吉县的中加合作——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等。

新疆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普及工作,积极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致力于“农远”工程,与全国各地开展结对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布展侧重展示了新疆远程教育网以及双语教育等特色工作。

兵团 以“网络课堂、跨越时空、提高质量”为主题,介绍了“团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及“兵团信息技术建设”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普及,开展了教学应用,取得一些成效。

深圳 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展了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圳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探索,为全市近150万师生及其家庭和普通市民提供基础设施、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等教育云服务,并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了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应用。本次展示主题即为“‘云时代’教育领跑者”,展台布置最富现代感,突出学习体验区,让参观者感受“深圳教育云”的创新应用服务成果。现场展示“云彩课堂”,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iPad上课,吸引了诸多观众。

大连 布展内容侧重于反映以信息化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效,实施“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建设工程等,展现了“主体—主导”模式教学案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成长的案例,并且现场展示个性化教学模式运用。

宁波 倡导以技术提升教育,以网络改变学习。布展以“打破时空界限,创建互动课堂,科研促进应用,整合优质资源”为主线展示优秀案例,具体包括: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余姚子陵中学的五种多媒体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有效课堂模式;宁波市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4+1的模拟互动教室;等等。

厦门 展示了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成效、厦门区域信息化发展特色——海峡两岸数字化交流情况、“三星评价体系”——小学生晋级制发展性评价与数字化平台的创新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化学课题中的应用、Claroline课廊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数字化学习项目活动等。

青岛 展示的优秀案例有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网络化考试系统应用、市南区有效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市北区依托课题研究整体推进区域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音教室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 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搭建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积极探索应用机制。布展侧重展示了远程同步课堂、蒙古文资源、蒙语模拟课堂、双语课堂等内容。

看看想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尚缺什么

看看个个展台琳琅满目的成果,令人欣慰——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以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看看展厅内比比皆是的现代化电子设备:苹果一体机电脑、iPad、LED高清液晶电视、3D电视、高清投影仪、交互智能平板……令人欣喜——教育事业日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咱们教育事业不差钱了!再看看许多展台上为参观者热情讲解的技术人员,2号厅内诸多热衷于服务教育教学的高新科技企业,令人宽慰——咱们的教育信息化也不差技术。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因此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教育价值的彰显。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有经费购买设备与技术了,接下来的还是“怎么用”的问题。从各地参展的工作人员来看,现在在信息技术如何应用这一问题上,主发言的还是教育界内外的信息技术人员,而非教育界内的各学科教学专业人员。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学的专业性,大家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此不展开讨论。在此提及教师专业化、教学专业性,是想说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绝对不同于买了一台洗衣机或电冰箱即可畅快使用——优质的、最匹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的研发,是目前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能驾驭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是目前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条件。

课堂无疑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无疑直接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关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研发。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在9月24日展演新闻会上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今后需要加大对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提升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化建设统筹能力,培养教师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并将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改、与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因此,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尚缺相匹配的师资力量,能从教育的属性出发,充分利用技术的价值,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从而开发出大量的中小学优质教学软件与教育资源,高质量地以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

想想议议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如何深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不外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应用功能不外乎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何大家期待信息技术带给教育革命性影响呢?在中小学教学应用中,信息技术可发挥哪些独特的功效呢?

1.创设逼真的问题丰富的学习情境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因此,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之中。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呢?正如杜威(1944)所说的,“教学的艺术关键在于提出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持续激发学习者不断探究、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文本、挂图等教学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信息技术可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应用特点,应着力于创设复杂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习者的高层次思维活动,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促进深度理解性学习的发生,提升教学质量。本次展演中北京的科学探究资源、上海的DIS物理虚拟实验室等优秀案例,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面体现了较好的探索。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求,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教师远程研修、德育专题网站开发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都应该追求研发者有深度地设计并以问题结构为支架,从而有组织地呈现多媒体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数字化堆积;从而促使学习者不仅仅是浏览阅读这些信息,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动问题解决的思维去梳理、归类这些信息,以求获得问题的解决,提升学习能力。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音像、视频等多媒体的优势,打破时空界限,追求接近真实、贴近学习者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迁移。

2.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已知主动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发生,需要学习者发挥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还需要学习者能有意识地自我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促使新意义的获得。鉴于学习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而学习主体之间存在认知、人格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可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特点,应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差异性,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打造适宜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以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理解。本次展演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均展示了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探索。

信息技术在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要着重创设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在程序上设置一些环节,要求学习者回答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促进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中。

要促进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则要为学习者提供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策略运用情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机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问题思考的痕迹,是学习者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材料依据。在技术设计上,要多设置相应环节激发学习者反思、修改学习过程中的这些思考,促使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另外,还需要设置学习者可自我调控学习进度的程序,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进度。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个性化学习并不意味着封闭、私密等性状。相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即学习者是在开放性的电脑空间、网络上依据自己的个性开展学习的。开放的个性化学习,既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开展交互与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

事物的意义源于学习者个体的建构,但每一位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质量、深度或侧重点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合作来进一步修正、完善个体建构的知识,最终与“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知识达成一致。因此,学习需要经历社会协商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一个有专业引领、有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知识的建构。

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特点,恰能为学习者打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共同体,以利于学习者的交互与协作。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访问、相互评价开展交流,也可以以网络主题研讨的方式进行协商。而作为教的一方的教师或者管理者、教导者一定要积极参与这些交互与协作之中,给予学习者引领和指导。在本次展演中,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各地教育资源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中,还有浙江的无边界课堂教学模式、山西的“组组通”教学模式等优秀案例中,尚需要向各类教育教学应用渗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交互与协作往往不会主动发生,需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制定一些协商机制,驱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而对于交互与协作的质量管理,一方面必须有教的一方亲力亲为地给予督促、评价、管理,另一方面还可设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激励反馈机制,鼓励学习者追求交流讨论的内容质量。

创设丰富逼真的问题情境、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能发挥独特价值的教学应用之处,从而能为学习者营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无边界学习时空,引发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的革命,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因此,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价值出发,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已经跨越其作为工具属性的教学媒介的功效,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显示软件属性的教学载体的功效。也唯有此,信息技术才开始与教育教学真正融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才能纵深地变革教育教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步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3

2022年教务处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将围绕着“新版高职专业目录”开展教学内涵建设和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工作计划如下:

一、专业内涵建设

1.依据“新版高职专业目录”修订专业培养目标(3月)

“新版高职专业目录”中我院有15个专业的专业名称、归属有所变化,其中9个专业变化较大(附:新旧专业对照表)。以这次高职专业目录修订为契机,组织各系对这15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再次修订。

2.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3月底至4月底)

3月底在全院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为期一个月。集中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存的几项共性问题:

(1)公共课开设的学期、课时数不统一。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在同类专业中没有贯彻“一平台、多模块”。

(3)在同类专业中选用同一教材、同一课时的专业课,名称不一置,开设学期也不一置。

3.2022年和2023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3月、10月)

依据“新版高职专业目录”,和学院发展实际,2022年新增5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非金属矿物材料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方向)、影视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流行音乐制作方向)。

2023年新增专业工作于6月正式启动,组织各系依据“新版专业目录”,利用暑期开展行业调研,整合本系专业布局。9月召开新增和停招专业论证会,确定2023年新增和停招专业。

4.正式启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月)

目前,学院有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别是:建工系“建筑工程技术”(2013年获批),经管系“大数据与会计”(2014年获批),“现代物流管理”(2016年获批)。按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内容和要求》启动建设任务,建设期2年。

6.正式启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4月至5月)

2017年,电子系“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组织。按照《建设任务书》要求启动建设任务,建设期2年。

同时筹建2至3个院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期2年。为“2022年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2023年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做好准备。

6.组织评选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至11月)

出台《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考核办法》。依据管理办法评选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奖得院级称号的骨干教师可参选省、市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7.教材建设

(1)做好2020级学生教材退费核算工作(3月至4月)

(2)做好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材征订工作(6月)

6月初启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材征订工作,严格审核教材质量,基本杜绝包销教材。

(3)修订《教材征订管理办法》和《校本教材建材管理办法》,规范今后的教材征订和校本教材开发。(4月或5月)

二、实践教学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日常校内实践课程,加强教学检查力度,配合督导教师保障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2)配合各系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学生技能竞赛管理

(1)根据学院实际,修订“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工作量核算办法”,补充本校承办各类技能竞赛,教师工作量核算的内容。(3月)

(2)组织各系开展各类学生技能竞赛

3.2018级学生顶岗实习报告审核(4至5月)

三、日常教学工作

1.考务工作

(1)切实做好单招考试的考务工作

(2)组织开展补考和期末考试的考务工作

(3)组织开展四、六级考试和其他各类考试

2、教学督导工作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做到教学检查常态化,充分发挥教学督员的作用,采取“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监督整改”,保障教师按照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评价工作。

3.学籍管理工作

(1)根据“新版专业目录”做好在校生专业更名、合并工作。

(2)做好学生退学、休学、复学的学籍管理工作。

(3)做好2018级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工作。并发放毕业证。

四、组织开展第一届教学优秀成果表彰活动(9月)

总结2021-2022学年教学工作,在教师节前将本学年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表彰项目初设为: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2.课件大赛

3.学生技能竞赛(分为组织奖、指导教师奖、学生获奖)

4.2021-2022学年教学先进系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4

【关键词】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评价认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3-0051-06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师质量,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及认证机构相继成立,例如,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eredit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州际新教师评估援助联合会(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INTASC),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tion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1〕其中,NBPTS是在职教师教育质量认证机构,于1987年成立,是一个独立无党派、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NBPTS认为,更高的教师标准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NBPTS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严格且高要求的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为符合该标准的教师提供全国性的自愿认证,整合美国国家委员会的相关教师认证等。〔2〕为此,NBPTS研发并实施了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为全美各州建立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NBPTS《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包含25个认证领域,涵盖4个年龄阶段16个学科领域,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从事3~8岁幼儿教育的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各个学科综合的专业能力;从事7~12岁儿童早期到青年初期教育的优秀教师需要具备艺术、语言、音乐、体育等领域的专业能力。〔3〕本文主要介绍NBPTS《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版)及其认证体系(2014~2015),以期对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一、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

(一)五大核心原则

NBPTS于1989年发表了《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到什么》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开展教学实践的五大核心原则。NBPTS《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就建立在这五大核心原则基础之上。

1.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

优秀教师应致力于让所有学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具备学习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动机以及同伴关系;关注学生性格以及公民责任感的发展。

2.具备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

优秀教师应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全面了解学科历史和学科结构,具有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具有相应学科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熟悉学生的学习差异等。

3.有责任管理与监督学生的学习

优秀教师应具备有效教学的能力,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并知道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技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知道如何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以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并能向学生家长清楚地说明学生的表现。

4.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从经验中获得学习

优秀教师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典范,喜欢学习、善于质疑、具有创造力、乐于尝试新事物;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以加深知识理解、完善教学技能,并将新的发现运用于教学实践。

5.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优秀教师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懂得如何寻求和建立与社区等的伙伴关系,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等工作;能够促进学校的进步,以实现教育目标;知道如何与家长合作,使家长有效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

(二)制定流程与主体

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下设5个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认证委员会、标准委员会、教育委员会。〔4〕《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流程如下:首先,认证委员会提议进行优秀幼儿园教师标准的研发,经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并任命标准委员会研发成员;然后,标准委员会以五大核心原则为依据,研发标准制定过程中会反复研讨,初稿完成后,向公众公布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标准委员会根据公众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标准交由认证委员会与指导委员会审核,如果两个委员会都通过,标准就能够被采用,如果其中一个委员会没有通过标准的审核,标准委员会会再次组织修改,直到审核通过(见下图)。

NBPTS《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坚持的是“由教师研发,为了教师的发展”的原则,因此,其标准委员会的成员由该领域优秀教育者组成。标准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约2/3)是优秀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其他的是儿童发展领域、教师教育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标准委员会成员的选择需考虑成员的教育背景、地域、种族、性别等因素,以力求保证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与均衡性。〔5〕

二、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内容〔6〕

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共10条,具体阐释了优秀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标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标准陈述与标准阐释。标准陈述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影响儿童发展的可观察行为。标准阐释提供了每条标准的适用情境,以及达到该标准所需了解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较长,笔者只将其概括为10条标准陈述与标准阐释(见表1)。

三、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

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标准的具体内容,但没有对每条标准进行权重分析。该标准试图详尽地说明优秀幼儿园教师应该并能够做到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导向,是幼儿园教师审视自己有没有能力申请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的重要参考,可以帮助拟申请认证的幼儿园教师了解需要收集哪些证据以及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等。因此,标准不是用来直接认证优秀幼儿园教师的依据。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需要在标准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具体、可操作、可统计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从文本标准到可操作评价标准的过渡。为此,NBPTS聘请了专业测试机构、研究机构、大学与地方实验室与标准委员会成员共同组成评价认证体系研发小组,共同制定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体系。〔7〕过去的25年间,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体系在不断完善,以符合不同时代的特点与需求。

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主要有两种形式:档案袋形式的表现性评价与在线测试形式的情境评价。档案袋形式的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了“线上线下”两种评价途径,要求教师记录真实的教学情境,收集幼儿的学习作品,真实反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在线测试形式的情境评价通过计算机情境测试的方式考察教师的学科知识、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观等内容,以评价教师是否真正达到了优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

NBPTS于2014年了最新版本的《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证指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测评中心的计算机评价任务,主要对教师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第二个部分是3个档案袋任务,主要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8〕由于整个认证过程具有较强的周期性,NBPTS规定教师可在3年内完成所有认证任务。根据NBPTS统计,教师一般在12~18个月之内完成所有认证任务。

(一)计算机测评任务〔9〕:在线情境测评

测评中心开发了一套优秀幼儿园教师计算机测评软件,用以评价教师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与教学实践情况。参与认证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完成45道单项选择题和3个建构反应测试。

单项选择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儿童发展,公平、平等,尊重多样性;理解与整合学科知识:语言与识字、技术、资源;理解与整合学科知识:科学、社会性学习、艺术、健康与生理教育,详见表2。

单项选择题不是简单考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题目中设定了问题情境,根据教师所选择的应对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作出判断。以其中一题为例。

一名新入园幼儿有视觉障碍,需要一个单目镜来辅助学习。班级中很多幼儿都很好奇这一辅助技术。以下哪种教师行为是处理这种情况的最佳选择?

A.当有视觉障碍幼儿走出教室时,向班里其他幼儿展示并使用这种用以辅助学习的单目镜。

B.和大家一起讨论可以用以辅助学习的其他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请眼科专家来展示这项视觉辅助技术。

D.请有视觉障碍的幼儿向全班展示这项辅助技术,并允许其他幼儿试试这项辅助技术。

答案:D

在建构反应测试中,测试者将回答关于幼儿读写能力、幼儿数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与幼儿游戏三个情境中的问题。受测者需在30分钟内完成一项测试任务,每项测试都设有相应的4级评分量表。

测试1:幼儿的读写能力

测试中,教师将运用自己关于幼儿阅读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案例中的幼儿制定一个适宜的阅读学习方案,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测试2:幼儿的数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测试中,教师将运用自己关于数学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找出案例中幼儿在数学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确定幼儿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或技能,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解决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陈述相应的基本原理。

测试3:幼儿的游戏

测试中,教师将运用自己关于幼儿游戏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中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支持性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档案袋任务〔10〕

任务1:因材施教的教学

该档案袋任务主要涉及幼儿的读写,需要教师展示在分析幼儿读写方面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开展因材施教的能力。在该档案袋任务中,教师需要选择、收集并提交两名幼儿读写方面的作业样本以及相应的书面评论,具体包括:幼儿读写方面的作业样本、教学策略的分析与书面评论、评价幼儿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的方法、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与实施不同的教学。

任务2:教学实践

在该档案袋任务中,教师需要提交15分钟的教学视频,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开展、师幼互动与幼幼互动、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如何让幼儿投入活动等,以尽可能真实、完整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教师还需递交书面总结,以描述、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递交的视频与书面总结都需展示教师是如何激发并影响幼儿的发展与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任务3:高效且反思型的实践者

在该档案袋任务中,教师需要提供体现其工作有效性的证据,主要涉及教师与幼儿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关系、教师作为学习者与合作者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教师需递交相应的书面材料。

四、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的启示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认证的结合

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三个维度,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求。NBPTS《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的经验显示,为了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将理念上的专业标准转化为具体、科学、可操作的认证体系。因此,基于《专业标准》建立与实施相应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励幼儿园教师更加认真地践行《专业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评价,了解每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促进我国幼儿园教师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注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研发主体的专业性与多元化

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主体由全国范围内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儿童发展领域的专家、教师教育工作者等组成,标准初稿形成后,向公众公布并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历经层层修订与审核。在认证体系的的研发过程中,除了标准委员会成员,更是集结了专业测试机构、研究机构、大学与地方实验室等多方力量,保障了认证体系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因此,我国如果要开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研发工作,也应注重研发主体的专业性与多元化,一方面要组织从事教育质量评价与教师专业评价研究的相关专家参与研发,另一方面要本着“来自教师、为了教师、服务教师”的原则,吸纳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幼儿园教师加入研发团队,并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与建议。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的“逐层深入”

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已较为成熟,但它仍遵循“逐层深入”原则。《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根植于五大核心原则基础之上。五大核心原则体现了NBPTS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期望,根植于五大核心原则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认证体系开发与实施的基础。

为什么我国的一些教育评价工具难以被广泛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背后的理念问题。因此,如果要开展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研发工作,应从“理念”到“标准”,再到“认证”逐层深入,只有理念科学、适宜,才能保证“标准”与“认证”有牢固的根基。

(四)注重幼儿园教师专业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与表现性

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认证的评价方式多元且注重过程,包括档案袋评价、测评中心的在线情境测评等。档案袋评价允许教师搜集多样化的素材,包括教育录像、幼儿的学习成果、教师的自我反思、家长的评价等。同时,认证材料递交后的三年内,允许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幼儿的发展、家园互动等情况,对照《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断完善认证材料。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幼儿园教师自我反思并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时,档案袋评价与测评中心的评价均呈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表现与想法,以更灵活的形式代替了呆板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与师德等方面的考试。当下的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一方面重视教师的“资历”,例如学历、教龄等,另一方面重视以书面测试的形式考察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和师德,相对较为呆板。

因此,我们若要研制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认证体系,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与表现性。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知识问答”形式,融入在线情境测评、档案袋、现场考察、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只要符合《专业标准》,新、老教师都可申请认证,同时要避免让教龄虽长、学历虽高的不合格教师获得认证 。另一方面,重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多次对教师进行评价,给予教师不断反思与提升的机会,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除此之外,将情境测评方法运用到专业知识的测查中去,设置专门的教学情境,让教师通过解决教学问题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红艳.美国优秀教师标准与评估〔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EB/OL〕.〔2015-02-12〕.http://.

〔3〕SERAFINI F.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2,53(4):316-327.

〔4〕陈德云.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及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王亚凤.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Early childhood generalist standards(third edition,for candidates applying 2012 or later)〔EB/OL〕.〔2015-01-10〕.http://.

〔7〕陈德云,周南照.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开发:以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认证为例〔J〕.教育研究,2013,(7).

〔8〕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Guide to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for candidates beginning the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process in 2014-15)〔EB/OL〕.〔2015-01-10〕.http://.

〔9〕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Early childhood/generalist:Sample items and scoring rubrics component 1:Content knowledge〔EB/OL〕.〔2015-01-12〕.http://.

〔10〕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Early childhood/generalist:Portfolio instructions and scoring rubric component 2:Differentiation in instruction〔EB/OL〕.〔2015-01-10〕.http://.

American Early Childhood Generalist Standards and Its Assessment and Certification

Liu Kun, Guo Li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Generalist Standards issued by American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its c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and matur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rocesses, contents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provides reflec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nd its certification system in China.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5

五官科学案例教学法,就是采用已选择好了的案例,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员自主学习,让学员更佳深刻的系统的理解五官科学理论知识,掌握五官科学基本技能和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将学员引入特定的真实情景中,经过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积极参与、平等对话、互动和研讨,着重培养学员对五官科临床逻辑思维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使学员更高层次认识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自案例教学法问世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科学。五官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0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分成2组,两组学员均为三年制大专。1班为观察组并给予案例教学法,1班有36为学员,其中男28名,女6名,年龄在20~23之间;2班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法,2班有38为学员,其中男29名,女9名,年龄在20~24之间;两组学员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法,依照《五官科学》课程中所有理论知识部分进行传统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观察组给予案例教学法,方法如下;将学员分成4个小组。在《五官科学》的较大部分理论课给予案例教学法(如中耳炎、白内障、急性咽喉炎、视光学、青光眼和眼外伤等章节),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白内障”教学内容为例。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员设计3~5个不用程度的难易案例,并提出6~9个问题,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提前7天给学员。学员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前准备,其中包括结合教材和教师的要求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以及参考书,通过阅读和仔细思考,将不懂的或迷惑的问题整理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结合7天前布置的案例,教师再提出几个内容相似的问题,让学员自由讨论20分钟。针对所提的问题学员自由回答20分钟。教师引导小结10分钟。再针对课前布置的案例,让各组代言人回答问题20分钟。教师根据学员的疑点、难点讲解并总结20分钟。最后测试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10分钟。

1.3评价标准[2]

问卷调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观指标,考试成绩作为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课程结束后,采用我校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观察组学员进行案例教学效果的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法。客观指标以期末考试为依据。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优(90分以上)、良(80~89)。一般(60~79)和不及格(少于60分)。优秀率=优,不及格率=不及格。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和(x±s)表示,组间差异通过x?和t检验,在P

2结果

2.2期末考试观察组优秀率为80.56%,不及格率为2.78%明显优于对照组优秀率为39.47%,不及格率为13.16%,差异显著。p

2.2观察组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

3讨论

应用案例法教学,教师可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及可能发生的情况,采用临床思维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为了解决问题、归纳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查阅文献和课外资料,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在组内进行激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教师引导,测试等一系列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化理论为实践,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从本次研究的知,86.11%的学生认为能调动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主动性[4]。88.89%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2.22%的学生认为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80.56%的学生认为能加强师生沟通。在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发现观察组的成绩明显过于对照组。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血液科;临床教学

血液科是内科中较为重要的科室,涉及较多的专业技术试验,是内科的主要分支[1]。血液内科的教学工作也较为复杂,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内容也十分抽象,不益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属于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2]。传统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医学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被学生们所接受,本文主要研究在血液科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我校特将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66名在血液科进行实习的医学生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对象,运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我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在血液科进行实习的66名学生,按照抽签的形式进行平均分配,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33名,对照组学生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33名学生中男性学生14名,女性学生19名;年龄22~23岁,平均年龄(21.4±0.5)岁,观察组33名学生中,男性学生17名,女性学生16名,年龄22~23岁,平均年龄(22.0±0.5)岁,两组医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述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观察组33例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1)病例收集:首先要求教师收集临床上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病例,挑选病例时要优先考虑:真实性及是否典型。整理出合适的病例并做好课前准备。(2)分组:教师将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组学生3~6名,每组学生不宜过多,学生过多不利于小组之间的讨论。(3)案例布置:教师在课堂上将收集的案例布置给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讨论,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组内讨论应围绕:诊断依据、诊断要点、治疗方案、预后等方面,教师可以与各小组进行多边交流,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让小组学生探讨出统一的治疗方案,并由代表发言像教师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对各组的治疗方案进行点评。

1.3观察指

标观察两组医学生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好评率。

1.4疗效判定

(1)教学效果:根据本学期结束时的期末成绩进行判定,考试模式为:闭卷考试,有授课教师出题,两组学生共答一份试卷,试卷满分100分,包括(名词解释2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20分,病例分析40分),优秀:分数≥90分,良好:89~75分,及格:75~60分,不及格:60分以下。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100%[3]。(2)教学模式好评率:由我校自制的教学建议表获得,满分100分,分数>85分为非常满意,分数84~75分为较为满意,75~6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好评率=(非常满意人数+较为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5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1.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66名医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学生期末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33名学生经案例教学法教学后,期末成绩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好评率评价情况

观察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好评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好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讨论

血液疾病较为复杂,在患者确诊之前要进行多次的试验[4]。对医生的要求也更为苛刻,要求医生全方位地掌握患者的病情,要有较强的临床思维模式及临床诊断思路。在血液内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生血液疾病的病理及相关知识,还需要对一些常规的处理操作进行讲解[5]。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用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式的接受老师讲解,这样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医学这种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差,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6]。而案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主要是以临床典型的病例为中心,从而将所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融入在病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授课更加生动、形象能让学生更加记忆深刻,运用小组讨论的模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其中缺乏“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性[7],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团队共同协作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起到铺垫性的作用[8]。由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的好评率也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7

研究背景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交际、讲解知识、表达思想情感时所用的语言,具体包括提问、讲解、组织教学、反馈等形式。教师用教师话语来组织教学,同时也为学生输入目标语。因此,研究中学英语教师话语能够有效规范和完善教师课堂用语,促进外语教学。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外语课堂教师话语、课堂互动等做了系统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也开展了课堂话语的研究。2002年,周星、周韵通过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4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2007年,胡青球对5位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优秀教师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语言输出;2005年与2006年,刘学慧分析研究了实习教师的课堂话语特征。但对于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分析还较少,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优秀初中英语教师和学生课堂话语的比例如何?②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有哪些?哪种提问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出?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交互调整方式如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④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反馈方式如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江苏省2013年优质课评比活动中,4位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语料为研究对象。他们从事初中英语教学5年以上,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师生好评,并多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此外,在2013年优质课比赛中,均代表各自的地级市到省里参赛并获得一等奖。根据课堂录像和转写语料,本文对师生话语比、教师提问、教师交互调整方式、教师反馈进行了分析,语料的定量分析数据展现了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教师和学生话语比 笔者根据课堂教学视频与文本,对4节优质课上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所占时间以及在每节课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学生话语包含小组讨论和总结汇报,其他活动指看视频等不需要发言的活动。结果如表一所示:教师话语量平均占39%,学生话语平均占50%,可见优秀英语教师已经开始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他们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话语量略超过教师的话语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优秀教师引导语较简洁,注重多给学生机会;另一方面,他们总是设置更多的小组活动来让学生在同伴间充分使用语言,降低他们使用目标语的焦虑,从而习得语言。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参与度,检查学生的理解力。提问类型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一般用来指提问者已经知晓答案的问题。教师常用来检测对文本的理解,缺乏真实交际性。比如:

师:Have you find the answers?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生:One sunny day.

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在处理阅读文章时,教师采用展示性问题能帮助学生练习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参考性问题则是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1987年,有学者认为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加贴近真实环境中的语言。本研究对4位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二:这4位教师在课堂提问数量上有一定差异,但所提的参考性问题都高于展示性问题,尤其是T3,使用的参考性问题占到了65%,她的课堂充满了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就平均数值而言,参考性问题占57%,展示性问题占43%,说明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较自然,注重跟学生真实交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OK. Boys and girls, I can’t wait to know your wonderful answers. Could you show me your answers? If you see such an amazing rabbit, what will you do?

生:I will run after the rabbit.

师: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生:I want to know his name.

以上课堂摘录表明:教师如果使用参考性问题,能让学生积极表达他的独特思维,如追赶兔子并且想知道兔子名字等,促进课堂语言输出。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更加真实互动,有意义。在这4堂优质课中,参考性问题使用频率较高,说明优秀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交流,他们总是尽可能的创设情境,用if条件句来提问,激发学生思维,促进课堂交互,以便学生在使用语言中掌握英语。

教师交互调整方式 根据Long在1983年提出的交互修正理论,当非本族语者在与本族语的交际中,双方为交际顺利才进行相互协商,主要的交互调整方式可以归纳为:理解核实、确认核实和澄清请求。在课堂教学中,理解核实是指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自己说的话,通常用“OK?”“Right?”“Clear?”“Do you understand?”等来表示。确认核实是指教师来核实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学生的意思,常用“You mean…”来表示。澄清请求是指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供信息来帮助自己弄懂前面所说的话,通常用 “What do you mean?”“Why do you say that?”等来表示。笔者通过对课堂录像以及转写语料的分析,把课堂交互方式的次数以及比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4位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交互调整与意义协商的策略有不同,T1的理解核实为50%,T4的理解核实为62%,均大于他们使用的确认核实比率。这可能跟他们上公开课有关,因为全英文教学,他们需要用确认核实来确保他们的语言是否被理解。而T2、T3使用的确认核实大于理解核实,分别为67%,15%。这表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提高确认核实的比率,以便师生更有质量的继续交流。周韵在2002年指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教师使用最多的是确认核实。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很少提出澄清请求。原因可能是学生英语确实不影响教师理解,也有可能是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说英语的信心而避免使用。数据也显示课堂交互有其特殊性,教师除了注重语言交际的真实性,也重视语言教学的教育功能性。

教师反馈方式 教师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相应评价,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大类。Nunan在1991年撰文指出: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但消极反馈会使学生感到羞愧,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笔者对4位教师使用的反馈类型和各自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就平均数据而言,4位教师使用的积极反馈为92%,分别为简单表扬30%,表扬加点评28%,表扬加重复35%,远远大于消极反馈(8%),并且他们在积极的使用表扬加点评和表扬加重复。重复加点评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受教师“可理解输入”;重复加表扬可以使学生的答案得到确认,有助于学生对正确答案加强记忆。这两种反馈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信心,而且能积极扩展学生思维角度。数据也表明:4位教师都很少采用请他人回答的消极反馈,其比例仅为1%;而是使用引导加自我修正,使用频率为7%,很委婉地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降低学生使用语言的焦虑感。

结束语

本研究从师生课堂的话语量、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师生交互调整方式以及教师的课堂反馈形式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2013年优质课的4位初中优秀英语教师话语,为广大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借鉴。总体来说,这4位教师都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都具有较高质量,有助于师生互动。在教师提问上,优秀教师使用的参考性问题大于展示性问题,说明他们倾向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互方式上,优秀教师理解核实和确认核实都使用得较多,课堂话语具备交际和教育双重功能。但澄清请求运用得较少。就反馈而言,优秀教师使用的积极反馈数量远远高于消极反馈,并且他们不再使用空洞的表扬,而是积极采取表扬加点评和表扬加重复的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外语学习的机会。

当然,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抽取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小,对课堂语料的分析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但无论如何,优秀教师的话语可为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价值,以此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青球.优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2]刘学惠.课堂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与分析单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3]刘学惠.英语师范生课堂话语的建库、分析和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8

常熟市大义中学对教学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视,每年从市电教馆购入一定数量的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类光盘、硬盘,教师也习惯借阅使用。为了提高使用效率,便于教师使用和查询,学校电教组还专门印制了资源目录,每个学期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同时还参考一些图书管理系统,并利用专门单机软件编制了简单的借还跟踪管理软件,利用数据库查询功能,统计借还的情况,对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购的各类资源(如学科配套光盘、图片及音视频素材等)逐渐增加,怎样才能充分活化、发挥这些资源的最大效率成为学校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觉得在校园网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应下力量抓好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在校园网上建立丰富的、实用的教学资源库,才能使学生在网上搜取所需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开展自主学习;才能使教师在网络中查找有用的学科资料,也可以利用资源库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下载与自身学科相符的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和优秀的教学经验,并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做到人人可以参与,提高教学应用的积极性。

2012年学校建立了新的在线资源库管理平台,在原有的资源库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管理和完善。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做了专门研究。

1)原有资源库开放性不够,教师只能下载查看资源库中已有的论文、教案、课件等。不能自己认为好的各类资源,个人的论文、教案、课件等作品,也只能等待学校资源库管理员,所以应增加交互性较强的资源下载和上传功能。

2)原有的资源库查询功能不强,主要包括图文、论文、课件、教案等,这些资源都比较零碎,不利于教师在库中查找和利用,我们对此类数据进行分类编号,把它们转化到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查询功能来解决。

3)教师、学生利用资源库的情况及相关资源的利用很难统计分析;教师不能通过移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快速查询和调阅资源信息。

考虑到以上种种的不足,学校根据教学发展需要,组织开发构建新的资源库管理平台。在自主开发的过程中也吸收了网络上优秀的资源库管理思路,使之更具有交互性、方便性和实用性。2012年年底,新的资源库框架已初步建成,四类资源分别在6台校园服务器上。

第一类资源:主要收集课件、论文、教案、试题,这里的资源主要来自教师个人推荐、自制开发或二次开发的各类资源,以及网上相关优秀资源和每学期外购的优秀资源。每个注册用户均需要管理员验证,才可以使用,增加了者的可信程度;对于需要下载本校资源特别是论文、教案、课件的访问者,均需要登录以后方能下载应用;注册用户的任何资源都会被一一记录,以这种方法建立一个评价机制,可以和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加快了学校资源库建设的步伐,从而也促进了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对于有些失去链接或是空链接的资源,下载用户可以通过我们的错误报告发送给管理员,以便重新核查管理,删除更新,从而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第二类资源:主要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点播、软件下载、网页素材、传统资源目录等。在这里汇集了我们网上下载,光盘提取,自己制作的各学科常用的图片、声音、小影片及教师优秀的公开课视频。

第三类资源:是一个“数字化教学应用平台”,教师可以无障碍地进入网络教学,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万能的工具。它并没有为教师提供过多的学习资源、素材,而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呈现在教师的面前,让教师自己发挥个性化的创造性,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进行学习和交流,使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生活真实地联系起来。

第四类资源:主要是一些大型的资源库,来自专业的教育厂商,为教师查找资料利用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武大3D素材库、多媒体网络资源等。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试题、教案、学案、课件的使用率远远大于其他资源,而由于第一类里的试题、教案、学案、课件等使用率比较高,建成以来从刚开始的内网使用到对外开放,注册用户达到了2万人次。但在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反映资源地带的交互性、实用性还不够。鉴于这种情况,笔者着手开发新一版本的资源库管理平台,增加了很多新的功能,它能全方位地收集各类资源,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了较强优越性。主要功能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方面,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查看及下载,会员管理功能,站点详细统计功能,每学科分类查找,前台资源后台审核,会员下载上传的点数控制,会员参与管理功能等。同时有十几位一线教师参与资源的审核,大大增加了资源的可信度。现在平均日注册人次达到20~30,日下载资源几百份。

经过积极努力,使学校资源库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很多技术难题,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数据库的整合、脚本的控制、激活教师积极性、与现在流行的微博整合、智能手机客户端开发方面等,都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加以改进,以不断增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活力,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致市长的一封信范文 下一篇:整风肃纪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