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23:47:18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1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教学内容

为了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以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调研了广西区内八类食品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企业对检验岗位能力的要求

食品生产企业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综合性检验能力及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文化基础知识要求

2.专业技能要求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2。

综合性检验能力及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而与食品企业生产相关知识如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

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测技术。

(3)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就是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实验室的合理布局,懂得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4)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制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三、相应教改措施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以“能力为本位”,要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等进行调整。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2)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积极推行“双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四、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1)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五、优化授课方式

(1)“阶梯式”的实践教学,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合理设计岗位见习、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梯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阶段性完成,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2)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设置企业岗位情景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可结合课程特点承接某一具体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强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案例分析法、行动导向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教学环节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标本处置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鉴定结果报告” 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中,构建起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并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实践中的“能工巧匠”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希平. 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 陈芬. 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 (28).

[3] 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8).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本文系2010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食品方向)专业改革与职业岗位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056)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2

【关键词】食品分析与检验 教研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4-02

食品分析与检验(以下简称食品检验)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在本专业的生产实践中经常要应用到本课程的知识,如食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分析检测。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食品检验的教学如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在授课过程中,本人认为目前食品检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起点低、不贴近学科的发展现状,教学方法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考核方式侧重理论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本人认为,食品检验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 优化教学内容

现有教材都过于重视食品营养成分与卫生质量的分析,应根据专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重组教学内容、尽量充实学科前沿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如我院编订的校本教材中就增加了食品新鲜度的检验和掺假掺杂食品的检验内容。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某些理论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如在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测定中讲解气相色谱的工作原理等。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标准的传授,从学习角度来讲,这样做可使学生从具体的检测项目直接切入课堂教学,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有效淡化理论教学的枯燥。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教学中强化以“自主性、创新性”为原则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中应用能力。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增设实际中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综合检测。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重量法、容量法、物理检验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多种食品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在本专业中,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食品检验工考试、化学检验工考试,一般都是临考试时集中给学生强化辅导后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把这些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项目中,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还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实训课项目教程,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方式是教师提前配制主要试剂,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机械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创新,实验数据也基本接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每节实验课之前,由学生去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教师经过课前讨论及提问,促进教学互动,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操作技能较差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指导。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 分模块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食品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水平上。传统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授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强化三个部分。

首先,在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分析化学的基础性实验及常见仪器的使用,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试剂及仪器种类很多,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从实验用水的净化、试剂的配制到仪器的组装、样品的采集、预处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反复练习,规范化操作技能,不断强化基础知识。

其次,专业技能训练的部分可以根据食品行业的常规检测项目设置,如感官检验、农药残留、水分、蛋白质、酸度、脂肪、还原糖、维生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检验等的测定,侧重点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食品分析技能。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时效。如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粮食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强学生对于不同状态样品的感性认识。

最后,是综合性实验,如罐头的感官检验、理化检测等实验,这些实验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和常规实验中的知识,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设设计性实验,老师布置题目,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完成报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 加强实验考核,培养优良学风

严格的考核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我们以检测报告取代实验报告,引导学生侧重于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改变了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步骤上的现象,也进一步缩小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以便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课程考核方式将取消期末闭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与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考试为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初步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10

[2]陈琦、黄定君、王晓东.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40~42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改革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在本行业中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经过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思考,构建适合本区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性地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倡导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1],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2课程开发的过程

2.1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之前,对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且学历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在营销与维修领域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疗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寻求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组。

2.2课程体系框架的确立

根据我校所在的区域、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验岗位常见工作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引领,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炼时不直接按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动,对其进行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并将行动情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解构,围绕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发了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前课程门数太多、知识庞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过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选配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重构的岗位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2.3课程标准的确立、修正、完善

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订课程标准要尽量做到正确、可测、易懂、好用,应具备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划定的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全国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科室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实训项目,按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2.4岗位能力课程重构

我们重点整合了通用能力课程和重构了岗位能力课程,包括新开发的检验应用化学、基础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而且着重把精力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重构上。将传统开设的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6门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技术的重新排序,考虑到现代检验医学向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又把检验仪器分析、病理学检验纳入在整合课程之中。我们特别多次邀请本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整合方案,并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课程组研究论证的新分类标准重构为4门岗位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后能熟练进行检测项目的基本操作;学习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后能正确辨别各种细胞及其特殊形态;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后能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与保养;学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后能自觉开展各阶段的质量控制。2.4.1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融入能力培养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4个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集合”。(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手工或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典型医学检验项目为任务;(2)涉及的细胞、细菌或其他体液成分形态的医学检验分析,并按形态相近或发育长成的规律分类,运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完成的细胞形态分析技术;(3)临床常用的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项目检验通过运用自动分析仪器完成的仪器自动分析技术;(4)根据控制检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初步把握质量控制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控工作。随后在行业目标中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270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手工完成的项目内容;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216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血液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的体液细胞形态、其他体液中的细胞及各种细菌形态特征及致病意义等内容;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108学时,整合了包含检验仪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学检验相关内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72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岗位所需的质量控制知识及统计学知识的内容。2.4.2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学校、实训中心或医院等场地内采用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情境实现教学[3]。依据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领域的每个模块的每个检测任务设计出3个或3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思考选择不同的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以手工类操作项目作为载体;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以显微镜操作类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以自动化仪器检验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以项目检测为载体,分别设置学习情境。例如学生接受项目检测学习任务是“血肌酐测定”。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血肌酐相关工作过程知识内容学习;然后选择检测方案,准备所要的仪器和试剂;随后进行医学检验操作,对操作重点、难点进行严格训练;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报告评价。按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学过程。见图2。

3课程试运行与效果

按照知识内在承接关系设计安排授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设基本素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能力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第三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自动分析技术;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四学期还开设延伸能力拓展课程;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设计将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通常以4~6学时连续集中完成一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课程实施及试运行因专业的特殊性,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授课,项目课程运行过程中得到行业与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和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3年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业率达到97.5%,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这使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大幅度增强,并与本区市政府达成定向订单培养计划。

4课程特色

4.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职业认识规律来重构知识体系,如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原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4门课程的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将原课程涉及的形态学、检验仪器部分内容相应地归入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课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4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检测项目为子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实行集中阶段性教学。4.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技术理论部分由教师在相应实验项目任务实施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学习,手工操作技术主要在项目实施的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开展训练,然后课堂记录实验检测结果,教师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课后学生书面写出结果评判和临床意义,最后以小组(每6人为一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实验项目报告。课程教学中定期进入临床见习,课程结束后再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最后进入临床实习。4.3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由项目完成性评价(40%)、阶段性测评(30%)、综合测试(30%)3项成绩组成。项目完成性评价指在学习每类检验项目测定过程中,都有一个理论信息学习记录、课堂出勤、实践操作训练(以实验报告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等几项考核,最后汇总成本部分成绩;阶段性测评指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学习都有一个理论与技能考试;综合测试是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测试。

5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其核心内容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转变,以适应检验行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会应用、能变通、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在学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为宗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覃国蓉,何涛.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72-75.

[3]申荣卫,台晓虹,黄炳义.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5-27.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

一、引言

交通运输业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经成为纵多经济发展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1][2]交通运输业如何在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与经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探讨。刘建强、何景华(2002)以1949—1999年间中国的GDP、客运量和货运量为样本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货运量与GDP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刘秉镰、赵金涛(2005)以1978—2003年间的数据位样本,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GDP增长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张学良(2007)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不同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张学良、孙海鸣(2008)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序列为对象,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工商管理论文,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怎么写论文。

从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来看,当前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整个中国,很少有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省份的研究。

本文力图在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重庆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重庆的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计量方法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主要是检验变量是否是一个稳定的时间序列过程。根据协整理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要相同的单整阶数。因此,在本文中,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目前,最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由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Augented Dickey-FullerTest)检验。ADF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将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n次差分变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基本方法如下:

(1)

其中表示常数项,,,表示待定参数,t表示时间趋势因素,表示随机误差项。该检验中的滞后阶数由AIC(赤池消息准则)和SC(施瓦茨准则)来确定。

(二)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涉及到三个变量,因此本文将采用Johansen(1988)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一种似然法进行检验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P)模型的分析技术进行检验,可用于检验多个变量,能同时求出各变量间的若干种协整关系。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系统回归构造两个残差的积矩阵工商管理论文,计算矩阵的有序特征值(Eigen value),根据特征值得出一系列的统计量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协整关系的个数。

(三)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协整检验结果判断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之后,对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因此,需要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Test)对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目前,最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怎么写论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是y变化的原因,那么x变化之后,y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x来预测y。如果在y关于y的滞后变量的回归中,加入x的滞后变量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后,能使整个回归方程更加显著,这个时候,我们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在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并没有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模型如下:

(2)

(3)

检验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假设是::=0,j=1,2,...,k;:0,j=1,2,...,k。直接用F—检验来检验上述假设关系,检验的F统计量为:

F=~F[m,T-(m+k+1)] (4)

其中工商管理论文,和分别表示表达式(2)和(3)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残差平方和,m表示自由度,k表示()滞后项数,T为时间序列()的观测值总数。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重庆市1985—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的指标,反映重庆是交通运输业的指标确定为货运量(HYL)和客运量(KYL),数据全部来源《重庆市2009年统计年鉴》。为了尽可能得到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减少序列的波动以及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形式,分别用lnGDP,lnHYL和lnKYL表示。

(一)交通运输经济增长的态势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85—2008年这23年间,重庆市的货运量、客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1985—1995年间,三个指标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很平稳,但是在1995年后的变化趋势都是不断上升的。通过对图1的大致分析,我们猜测重庆市的交通运输与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相关性。

图1 GDP,HYL和KYL对数化的趋势图

(二)单位根检验结果

在现实经济中,大多数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是不稳定的工商管理论文,因此,在用OLS进行回归前,先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各个序列是否是平稳序列,以避免回归出现虚假回归。下面是用本文第二部分所论述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客运量、货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运用软件为Eviews6.0。在检验过程中,根据各个时间序列的时序图来确定检验形式是否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客运量、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ADF检验

指标

变量

ADF统计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检验形式式(c,t,k)

结论

lnGDP

水平值

-2.9723

-4.4407

-3.6329

(c,t,3)

不平稳

一阶差分

-2.6211

-3.7880

-3.0124

(c,0,3)

不平稳

二阶差分

-3.6678

-3.7880

-3.0124

(c,0,3)

平稳**

lnHYL

水平值

3.2413

-4.6162

-3.7105

(c,t,6)

不平稳

一阶差分

-3.7792

-3.7696

-3.0049

(c,0,6)

平稳**

二阶差分

-5.7662

-3.7880

-3.0124

(c,0,6)

平稳*,平稳**

lnKYL

水平值

-2.4482

-4.4407

-3.6329

(c,t,1)

不平稳

一阶差分

-3.3052

-3.7696

-3.0049

(c,0,1)

平稳**

二阶差分

-6.3579

-3.7880

-3.0124

(c,0,1)

平稳*,平稳**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特征值

原假设

迹统计量

5%临界值

1%临界值

0.999657

0**

188.3264

29.68

35.65

0.779639

至多一个**

36.73277

15.41

20.04

0.343488

至多两个**

7.995476

3.76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5

关键词: 技校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 一体化教学 分析检验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化工企业的大规模发展,社会上需要更多既懂理论又具备娴熟操作技能的分析检验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为了使技校生尽快地适应岗位要求,我们应对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进行改革,以达到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技校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工业分析、有机分析等专业技术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化学结构式、反应方程式等枯燥繁杂的内容。由于高校的扩招,技校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文化基础差,缺乏数学计算、抽象思维、表达和推理能力,厌学情绪较强,使得理论课难以推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学理论,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的“二段式”教学。教师如果整堂课都给学生讲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那么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则“似懂非懂”,只能“死记硬背”,就不利于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时,积极性虽高,但因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简单的模仿操作,实训结束后也不知道该课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想提高学生的系统综合技能也就无从谈起。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结果是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想学,专业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目前的现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操作技能。

三、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

MES是国际劳工组织(ILO)研究开发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的要求,将理论教学与配套的实习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个教学模块。全部教学内容分解成四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分为各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又分若干课题模块,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实训与理论的比例控制在7∶3。

四、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我校培养分析检验人才的规格。表1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说明与相关课程。

在校期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取得分析专业相关工种1―2种技能操作等级证书。

五、建设一体化教学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技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突出技校教育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再根据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

2.编写一体化教材。

传统的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难以适应技校教学的需求。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坚持:(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专业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2)教材应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紧跟时代。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强调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们参考了有关的杂志、期刊,对《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课程进行了合理取舍,使教材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3.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

为了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我校构建了校内一体化教室(即仿真教室和实训车间构成一体)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训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功能配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是改变过去教室和实训室的功能。在分析检验实训车间旁设置仿真室,学生可以先在仿真室内学习理论,再在该室进行模拟分析检验练习,最后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分析检验训练。二是建立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分析检验岗位能力的培养。它是校内一体化教学的延伸,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来培养企业所需的分析检验人才,学校则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不足,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4.一体化教学安全管理。

“无规不成矩”,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法,同时动用了许多教学设备。因此,一体化教室应在明显位置挂置“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前应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概念,防止出现安全问题,离开教室时应及时对当天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六、一体化教学实践

1.分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成绩、性格爱好等进行分组。每组以5―6人为标准,采取成绩好坏相搭配,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在实习中仪器设备、材料的检查,本组考勤和任务完成的情况,等等。

2.教学演示。

一体化教学是先让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实训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如电光分析天平、移液管等)是学生在高中化学从未接触和操作过的。如果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会因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理解,增加教师的讲解难度和授课时间。教师可以先设疑,再用探究法对实训课题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教师演示的动作必须规范。

3.讲解。

教师在进行演示的同时,应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来讲解课题,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时,先复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用法,再用对比法讲解分析天平。把新知识依附在学生已知的知识中,使新知识更具稳定性。

4.实训。

在系统讲解课题后,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进行练习,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教学,使全体学生都掌握操作技能。例如,在软锰矿中MnO%含量测定模块中,由于反应影响因素多,操作步骤繁琐,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操作,教师在几个小组之间巡回指导,教会学生判断样品溶解完全的方法、温度的控制等细节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习伙伴和引导者的身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5.讲评、重复练习。

教师对每天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理解误区,纠正操作错误。通过第一次实训练习和教师的讲评,学生讨论小结,反复进行规范操作练习,强化操作技能。当每个学生都过关,才能进入新课题。

6.评价与反馈。

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对每个课题都要填写实践报告,并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再由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课题的操作技能考核(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反应条件的控制,等等)。根据考核结果、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给出综合性评价。自评能帮助学生反思技能训练;小组评价能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的评价能给学生提出技能训练改进意见和指出发展方向。在评价中,教师应以褒奖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结语

现代企业提出了产品“零缺陷”的理念,在化工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中,分析被喻为化工产品生产的“眼睛”,分析检验工提供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起着监督控制作用。因此,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化工产品分析检验工作。一体化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2]张振国.对“一体化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3.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6

关键词:化工分析;检验;常见难题;应对措施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分析占据着不可以被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一项繁杂且系统化的工作,在许多环节上难度较大,某些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过程中,因为它的特殊性,主要应用相关的监控和管理体系去监管化工生产的每一个具体操作环节和步骤,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化工产品的生产[1]。所以,为了尽可能节约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相关领导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化工分析检验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2]。笔者针对化工分析与检验的常见难题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化工企业顺利发展打下牢固基础,具体如下所述。

一、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

(一)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来说,虽然执行可以应用各种技术以及仪器来进行操作,不过机器有它的局限性,化工分析与检验执行工作最终还是不得不由工作人员来完成。从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说,部分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如人意,这些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都没有达到化工生产的要求水准。对于有一定的资质、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模式,依照过时的经验来开展工作;对于缺乏经验的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在开展工作时总是习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综合上述,致使化工企业的整体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呈现参差不齐的情况[3]。具体来说,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人员日常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单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一定程度影响着工作的质量水平。第二,因为工作人员缺乏较为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绝大部分工作人员,他们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导致与现阶段的检验标准不相符,不能够满足行业的相关标准以及社会上的需求。第三,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隐患。

(二)化工分析误差过大

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来说,其精确性一定要有显著的提升,只有这样工作水平才会提升。目前,众多化工企业当中,它们在化工分析层面上,大多都存在化工分析误差过大的问题。世界上所有化工产品的诞生,这种产品不仅需要具备与此相关的技术指标,而且也要具备相应的功能指标,当前,绝大部分化工产品是运用新技术来制造的,所以,这此产品就会存在误差,当然,允许合理误差的出现。倘若,如果化工产品的误差情况过于严重,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且化工生产线上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后果不堪设想,所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衡量的。

二、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的应对策略

(一)严格控制化工分析中的误差范围

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来说,化工分析所表现出的误差,其不单是社会上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该行业也对它越来越关注。站在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合理误差范围是允许存在的,不过可以采用多种应对策略和手段对这些误差进行相应的处理,使误差最大限度的降低,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产品上所出现的问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化工分析工作采用较为严格的方法来全面控制化工分析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差。

(二)提高化工分析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只有全面提高化工分析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化工生产的质量才会有质的提升。具体来说,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化工事业的情况,工作人员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上述基础上,制定一个专门为此设计的培训方案,不过要确保培训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合理性,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提高化工分析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企业应当定期对所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技术、职业素养等。对于经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当重新学习,尽量第二次考核通过,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诸多手段,使企业化学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质的提升。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化工大国,我国的化工产业不断增多,化工厂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市场占有率赵来越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时,化工行业若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化工分析与检验的较大进步。本文对化工分析与检验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当前形势来看,各地方的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可以执行国家标准,没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有一个较为健全的分析体系,检验手段日渐呈现多元化的面貌。在将后工作当中,应对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展开研究,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燕凤.论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及应对策略[J].化工管理,2016,

26:248.

[2]段小刚.论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及应对策略[J].化工管理,2016,

35:99.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7

关键词:森工企业 木材检验 材质

原木检验是衡量木材产品材质的关键,提高检验技术和方法已成为森林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随着社会环境发展而不断改进的环节。在过去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森林资源的缩减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也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这种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同时也造成了林业产品材质不高的隐患。在目前社会发展中,木材检验工作已成为森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衡量依据,在工作中强化木材检验工作的充分合理利用对于森林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

一、木材检验

木材检验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森工企业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木材检验工作是森工企业生存与良好发展的主要基础,也是强化木材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森林资源的应用中,提高木材检验标准和制度是减少木材资源消费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森工企业不断增多,其资金的流通与管理各环节也逐步完善。木材检验作为企业各项工作良好开展的主要基础,在工作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基础上,森工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实现了以企业生产、流通和管理各环节为基础的综合性发展趋势,也在工作中形成了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分层次管理方法。一般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通常都是从组织体系入手,对管理目标和管理规范进行合理完善,从而确保管理的质量,进而促进森工企业的高速发展。

在当前的森工企业工作中,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都是以木材产品为主的工作流程,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对木材数量和质量进行鉴定和区分检验,由此可以得知,森工企业的木材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是对于木材产品的尺寸大小、体积多少和材质好坏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总结与深入分析的过程。这一些系列的木材检验工作中通常也被称之为原木检验,是以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为基准进行的分析和总结过程。

二、木材检验的重要性

木材检验在当前的森工企业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技术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

1、技术性

木材检验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性学科,其在管理工作中并不是一项简单的量长、体积大小的比较工作模式,而是森林企业在工作中生产、销售各环节都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模式。在工作中检验员必须深刻的学习《标准化法》和《森林法》,并使得这些法律能够全面落实和应用。

2、重要性

由于木材检验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贯彻和落实《标准化法》和《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因此在工作中对于落实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是一项十分有力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分析而言,木材检验工作是依靠国家标准在国有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加强合理造材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木材检验工作和木材检验中存在的难题与重要性。木材检验工作是森林行业的关键窗口和岗位之一,在工作中直接面向社会,是树立林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所以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木材检验质量已成为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当务之急。

三、木材检验中需要注意要点

1、进一步加强对木材标准的制订、修订、宣传贯彻以及监督工作的力度,加强制订和修订国家木材标准工作的力度,同时加强对执行国家标准的监管工作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木材标准也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促进林业企业经济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

2、进一步加强对木材检验工作的领导和加强对木材检验工作的管理力度,注重对木材检验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高木材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量,坚决杜绝以木谋私行为。

3、进一步加强对木材检验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木材检验检查活动,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违法乱纪行为严肃处理,严厉打击木材生产及销售领域内的各种不正之风,达到防微杜渐、教育他人的目的。

4、通过对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基础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这几大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林学基础理论在木材检验中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一直到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的全过程。

森林经营工作中,对于木材检验标准和森林基础理论学科进行严格分析,并在工作中对于国家的其他相关标准都进行全面总结,以完善工作人员管理理念。在木材检验工作中其主要的检验标准化和及量化方法进行分析,认真学习木材标准已成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检验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5、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其中,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

四、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8

关键词:项目课程;检验岗位技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29-02

《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是山东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为满足我系学生适应相关就业单位检验岗位的人才需求,本课程立足于生物产品生产企业分析与检验的核心岗位,围绕分析检验方法的选用、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典型质量指标的检验操作、产品质量标准的应用、检验数据处理及检验报告的编制等核心技能,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强化检验职业技能的培养,养成学生严谨认真的检验作风,提高食品质量控制意识。

一、立足就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食品质量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

近几年,通过对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的需求调研,认真分析行业企业检验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食品检验工的职业考核要求,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确定《分析检测技术》课程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认真的态度、扎实的检验理论知识、正确的样品处理方式、规范的仪器使用能力、熟练的检验操作技能、提供检验结果报告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质量检验员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立足检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缩短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需求的距离,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采用职业训练与职业岗位技能鉴定相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检验能力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将不同类型产品的质量检验设置为教学项目,以实际检验指标为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饮料酒、发酵调味品、发酵乳、有机酸与氨基酸、酶制剂等六大项目的分析检验,共计20个任务。以规范的检验方法及产品质量标准为依据,并将每个任务归纳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能力要求,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明确而又契合企业要求。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典型产品的质量检验为载体,以国家质量标准和检测要求为依据,按照规范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流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体验式互动教学,让真正的产品、真实的过程、规范的操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由被动到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变成学习的主体。同时,将学习与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作风,树立产品质量观念。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互动式教学

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考为一体的过程实施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境活动设计为载体来引入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和实践融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分为七个环节:①提出任务。以企业质量检测实例引出任务,分析任务的学习目标与要求。②资讯。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尤其是检测产品的国家质量标准及分析方法标准,获取必要的知识。③计划决策。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与协作,制订检验方案。④修订方案。抽查小组来阐述制订的检验方案,其他小组找出问题并进行纠正,由教师归纳并修订方案。⑤任务实施。各小组动手实施操作,关键环节由教师进行演示,检测过程由教师给予现场指导,师生互动,达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体验式教学,突出教学的实战性、应用性。⑥分析总结。教师进行分析总结,总结知识和操作情况,促进大家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⑦考核评价。此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由学生及教师分别进行评价:教师观察并记录各小组及成员的表现并打分,组内成员相互观察其参与度及操作熟练程度并进行打分。

(三)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是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围绕实际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开展教学的。它可以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切实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课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倡导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模拟真实工作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组内协作法、演示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融“教、学、做”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制作课件、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料,随时把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四)通过课外拓展任务,强化技能训练

分析检验工作是个熟练活、细致活,熟能生巧,因此在每个典型的检验任务后会设置内容更加深入的课外拓展任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利用课外时间加以巩固强化。另外,组织学生开展检验技能大赛,制定严格的检验要求与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赛前的强化训练与参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学校荣誉证书,提高其竞争意识和检验技能,为就业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奠定基础。

四、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平时表现、检验操作能力、检验职业素养的培养,由小组长、组内成员、教师共同组成不同层次的考核主体,以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并将考核落实在每次课、每个检验任务中,避免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缺陷,使最终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下图为各个考核项目及比例。

其中,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核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及报告能力;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分析检验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及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理论考试考核和实操考核组成。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由教师和小组成员分别实施(教师考核成绩占该项成绩的70%,小组成员互评成绩占该项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由教师实施。

最终成绩=■×50%+(A×20%+B×30%)

其中,X■是指形成性考核中各任务的指导教师评的分,Y■是指学生评的分;A为终结性考核中的实操考核成绩,B为理论考试成绩,n是指课程检测项目数。

五、结论

《分析检测技术》课程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良好的化验室工作习惯,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分析检测仪器与设备,进行检验基本操作,能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质量判定,写出检验报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分析检验理论知识,还能将检测与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联系起来,真正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意义及应用要求,熟练掌握检测各环节的作用与联系,基本具备质量检验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能独立地进行质量检测操作及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桂春.浅谈“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09,(9):197-198.

[2]蒋红芝.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分析检验课程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9):118-120.

[3]林美珍,等,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策略[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4-46.

上一篇: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范文 下一篇:军事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