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7:39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 大学生学业指导; 解构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xjj2015-54)阶段性成果

G647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来看,学业指导工作相对复杂,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既需要正确思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正确内容的保证,只有在思路和内容上获得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做好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就应当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

二、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机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基于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在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有正确的思路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理论作为保证,而互联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能够获得正确的思路支持。进而在发展中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学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思路,使学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具实效性。

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对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重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并根据互联网+思维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序进行,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渐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达到实效性标准。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路保证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日趋完善并达到有效性标准。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保证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理论作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学业支持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取得实效,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相对复杂,只有认识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将互联网+思想有效地融入这一过程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证,所以,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应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过程中,使互联网+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受到这一思路的支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达到可靠性标准,并且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满足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使得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入有着一定的关系,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在大学升学指导体系中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得以形成,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整体构建实效。

四、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学业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业指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业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思路支持和学习方法,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有效的丰富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能够具备更多的内容支持。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改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在发展实效性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影响,并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构建有效的互联网+思维框架,使互联网+思维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业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提供良好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总结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有利因素,并做好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需要,选择性地应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效果,不但要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思维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有利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宪铭;赵美;王海丹;冰冰;;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金满文;张长路;;大学学术指导制度的现实考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3]张杉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业规划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1期

[4]仓伟;徐济达;;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薛庆符;美国高校学务指导制度专业化发展进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陈晏华;美国高校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2

一、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

近年来,网络安全威胁加速向工业领域蔓延,工业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国家安全。接连发生的乌克兰断网事件、美国Dyn公司域名系统瘫痪事件及“永恒之蓝”病毒肆虐全球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

(一)互联互通导致网络攻击路径增多。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互联互通,打破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生产环境。越来越多的生产组件和服务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连接,攻击者从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都可能实现对工业互联网的网络攻击和病毒传播。特别是,底层工业控制网络的安全考虑不充分,安全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手段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攻击者一旦通过互联网通(二)标识解析系统网络安全风险严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类似于互联网中的域名系统(DNS),是支撑网络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国际上目前存在Handle、OID等多种标识解析方案,但散而弱,并未成熟,对其安全性的考虑则更为滞后。在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的过程中应同步规划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需考虑整体架构的安全和实际运行中与DNS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面临的DDoS、缓存感染、系统劫持等网络攻击。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风险加剧。工业互联网平台被一旦受到木马病毒感染、拒绝服务攻击、有组织针对性的网络攻击(APT)等,将严重危害生产稳定运行,甚至导致生产事故,威胁人身和国家安全。此外,我国企业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难以与GE、西门子为代表的跨国寡头相抗衡,国外平台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部署将导致严重的安全可控风险。

(四)工业互联网面临严峻的数据泄露风险。工业互联网数据种类和保护需求多样,数据流动方向和路径复杂,设计、生产、操控等各类数据分布在云平台、用户端、生产端等多种设施上,仅依托单点、离散的数据保护措施难以有效保护工业互联网中流动的工业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承载着事关企业生产、社会经济命脉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业数据,一旦被窃取、篡改或流动至境外,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健全,企业安全防护能力尚显薄弱,安全技术手段仍需加强,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难以有效适应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安全保障现实需求。

(一)安全管理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针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管理体系仍未建立,主管部门、运营单位、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等多方主体在保护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的责权义务暂未明确,难以有效督促企业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保护要求。此外,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安全接入、数据保护、平台防护等方面的标准尚未出台。

(二)企业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情况,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缺乏足够认识,安全防护投入较低,安全产品、安全解决方案应用水平不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前期对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用户口令、身份认证、通信加密等方面均存在大量安全问题。此外,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更是缺乏配套资金及人力部署安全措施。

(三)科研投入少,国家级技术手段缺失。美国已建立爱达荷、桑迪亚等六大国家实验室,德国成立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夯实工业领域安全技术储备,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我国整体工业互联网安全才刚开始起步建设,科研投入较少,尚未形成国家级、有组织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快速处置和有效溯源的技术手段,应对新型攻击的安全能力不足。

(四)技术产业支撑不够,安全可控问题不容小觑。我国工业互联网使用的组态软件、控制器、传感器、工业云平台等核心软硬件、基础平台多被外商巨头垄断,大多存在安全漏洞且有预置后门风险。同时,在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缺乏体系化、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产业生态尚未形成,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安全需求。

三、相关建议

《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我国亟需建设满足工业需求的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增强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有效识别、抵御和化解安全风险,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构建安全可信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各主体安全责任和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等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重点领域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

二是着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重点突破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推动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评测体系,制定出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评定办法。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政工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如QQ、博客、微博等新型交际工具的出现,必将对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信息沟通速度,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但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多元的文化和思想,使人们面临价值观多元化之惑。因为处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思想,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例,传统的权威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卡里斯马型的说教与灌输已经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平等化趋势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应地改革,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沟通、交流、协商、对话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核。本文正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并就如何推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深入的探讨。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互联网的特质与精神有关。众所周知,互联网所构建的巨大网络已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包含了平等、共享、协商等因子,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平等地交流,分享彼此的乐趣,阶级、地位等因素则在互联网上不断地淡化,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别逐渐消弭。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思想层面的教育,使企业员工端正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学习与工作中,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说服、教育、灌输甚至强制,要求被教育者服从教育者的理念与原则。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在权威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一工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尤其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职工来说,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不被接受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可能会遭遇到员工的反感与抵触,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平等地交流与沟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已经很难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来引起员工的内心触动。

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来看,双向交流更有利于了解彼此的需求,互联网环境下的双向交流能够满足人们平等地、无障碍地交流的目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立足于单方面的说教,缺乏双向沟通交流,由于交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交流时必定有所保留,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传统交流方式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所创新,而不能抱残守缺,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只能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摆设,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利于提高员工士气,也不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行,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无差别,从而创建良好的、平等的、宽松的交流氛围。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平等性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平等性,教育者不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强调人格平等,这是双方开展无障碍交流的基本前提。

第二、交互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交互的角度展开,这也正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交互即交流与互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走出单方灌输的陈旧模式,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交流工具等,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的目的。

第三、协商性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协商,从而体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培养企业内部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四、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施时应把握的原则

第一、思政工作者要平等待人

在具体的对策上,建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要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开通微博账户、QQ、建立员工网络交流平台等,通过在线的、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充分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介入引导和干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宽松气氛,使员工的交流与沟通欲望被充分激发,同时还应注重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应注重常态机制构建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常态机制构建,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而不能仅仅凭借一时之兴。

第三、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构建应注重利用最新技术

如将当前比较热门的微博融合在政工平台中,可以及时听取员工的意见反馈,降低与员工的交流成本,消除与员工的交流障碍;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应注重严肃性,以宣传正面形象为主,而不能过于娱乐化,以免背离思想政治工作既定的宗旨与目标。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遭遇了很多挑战,面临着很多困难,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因时而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变革,从而使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符合时代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大出版社,2004.

[4]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年鉴》 出版价值 框架设计 编纂组织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34-05

Study on Publishing Value, Framework Design & Compiling Organiz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Li Xinxiang Zeng Jing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et & New Media,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has high publishing value,such as preservation of history,revision history,scholarship,governance promotion.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ervice for reality, complete in contents, scientific system, facilitate to access,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could set up the columns including the ann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articles, the annual development review, reg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major activities and the annual proj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dvanced model, Internet memorabilia, basic data, international data, annual book and argument, the appendix and index and so on. In the aspect of compiling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o well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clearing publishing ideologies, straightening out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compiling team, improving the timeliness, operating the full media and full copyright, carefully selecting and writing entries,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marketing.

[Key words]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Publishing value Framework design Compiling organization

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无遗憾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系统、权威、连续出版的《中国互联网年鉴》,这显然与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的现状不相匹配。可喜的是,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决定,授权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编纂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聘任曾静平教授担任编委会主编,并授权浙江传媒学院为《中国互联网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辑部固定常设机构[1]。本文拟从定位与出版价值、框架设计及编纂组织三个方面对《年鉴》工作展开探讨,向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求教,一并向社会各界诚挚发出共同开创《年鉴》事业的邀请。

1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与出版价值

1.1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

《年鉴》由中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为系统、全面、准确、如实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发展史实,全面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集中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集权威性、时效性、指导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年鉴》不仅是一种工具书,同时也是逐年记载和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的编年史册。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报告、年表、图录、书目、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索引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它是蕴含丰富、查检便捷的互联网发展信息库,为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导决策、开发、运营、教育、科研等活动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向国外展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窗口,为世界了解我国互联网概况、开展合作与交流铺路搭桥,提供信息。其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互联网行业的同仁、文教学术界、科研部门、高校师生及广大网民。

1.2 《年鉴》的出版价值

中国互联网协会是由中国互联网行业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对此责无旁贷。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需要梳理,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需要总结,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需要提炼。基于此,《年鉴》具有重大的出版价值。

“存史”。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年鉴》以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史实,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修史”。将互联网载入国家发展史册。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史”的传统,应当把互联网这一重要发展进程载入史册。出版《年鉴》,就是要担当这一使命。

“治学”。构建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互联网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编纂《年鉴》可为拓建中国特色互联网创新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咨鉴,从而促进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资政”。总结互联网发展规律。《年鉴》可系统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对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的利弊得失、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作出科学评价,总结提炼中国互联网强国战略和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规律,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世界互联网发展贡献智慧。

2 《年鉴》的基本框架

《年鉴》框架的主体结构依互联网行业的内在特点及其从属关系来确定,拟设置下述13个一级类目。根据需要,一级类目下可设立若干二级类目,并以条目为基本单位。

年度概况。总体、宏观、简要介绍中国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

重要文献与专文。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第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第三,中国互联网协会及相关高层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

年度发展述评。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题展开年度发展综述与评论,并对每个主题的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作出简要盘点。内容包括:互联网技术年度述评、互联网应用创新年度述评、互联网安全年度述评、互联网政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医疗年度述评、互联网政策法规年度述评、互联网新闻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商务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金融年度述评、互联网投融资年度述评、互联网工业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虚拟运营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广告与营销年度述评、互联网推广与普及年度述评、互联网反垃圾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农村信息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科普年度述评、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国际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版权年度述评、互联网影视年度述评、互联网文学年度述评、互联网出版年度述评、互联网体育年度述评、互联网音乐年度述评、互联网艺术年度述评、互联网游戏年度述评、互联网教育年度述评、互联网舆情年度述评、互联网公益年度述评、互联网学术研究年度述评(含年度机构、项目、学者、成果)、互联网行业自律年度述评、互联网组织与社团年度述评(含年度组织与社团)等,以上项目除特别注明外,均含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产品类项。

地区发展综述。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展开综述。还可对包括宁波、杭州、厦门、青岛、广州、成都、南京、石家庄、沈阳、济南、武汉、西安等重点城市的互联网发展概况作综述介绍。

重大活动与年度专题。主要介绍当年互联网领域内发生的重大活动和专题性事件。以2015年为例,值得《年鉴》作专门介绍的重大活动与专题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互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互联网+”战略、三网融合、传统媒体互联网转型(媒介融合)、信息经济、智能终端产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

政策法规篇。主要刊载当年出台的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内容。

先进典范篇。主要刊载互联网机构与人物。互联网机构包括典型互联网企业、年度互联网创业型公司等。先进人物的情况介绍包括全国互联网行业受各种奖励和表彰的先进人物以及逝世人物,有部分人物要做专条介绍。

互联网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对互联网年度发展作出梳理,介绍重点事件。

基础数据。一些权威数据,包括全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互联网发展指数、全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情况比较表、互联网发展指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互联网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等。

国际资料。专门介绍国际互联网发展动态及相关年度报告,包括全球各国互联网发展概况与总体趋势、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动态综述、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国际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启示、世界各经济体互联网程度排名等。

年度图书与论点。介绍优质互联网主题图书和优秀报刊论文、评论,前者包括新书简介、获奖书介绍、重点书介绍、专题书目等多种形式,后者主要包括互联网主题论文选粹、论文辑揽、论坛扫描、重点评论等内容。

附录。可以刊载与互联网相关的机构名录、排名,包括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名单、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互联网管理机构名录等。

索引。编制便于内容查阅的索引,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检索途径,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3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编纂组织

编纂出版《年鉴》具有重要的学术、出版、社会乃至经济价值,但要充分释放《年鉴》的出版价值,完成《年鉴》从框架设计到编纂出版的执行,离不开编纂组织。

3.1 明晰《年鉴》出版理念

编纂出版《年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年鉴》的从0到1,并实现持续创新,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引。

第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与正确性。《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互联网编年史册的年鉴,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资料内容要真实地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第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第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及其他各种效益之间的平衡。

3.2 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编纂出版《年鉴》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明确参与人责权利,充分调动参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为此,编纂出版《年鉴》需要探索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出版单位等所有参与单位协同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探索形成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特征的新型文化企业来独立自主地开展《年鉴》工作。只有建立了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才能吸引团结优秀人才参与其中,才能让参与其中的人橹努力工作,这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

3.3 加强机构与编纂队伍建设

《年鉴》主管单位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编辑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下属二级工作委员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具体执行部门是《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目前,《年鉴》编辑部设在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地设置采编室。

编撰队伍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撰稿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三支队伍。其中,学术委员会主要承担《年鉴》的框架设计与内容审定工作,撰稿委员会主要承担内容的编写任务,编辑出版委员会则具体负责《年鉴》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印制、发行营销、数据库与网站平台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通过《年鉴》,一方面汇集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开放式办《年鉴》的格局,汇聚专家学者和业内外人士的智慧,构建高端的互联网智库。

3.4 提高《年鉴》的时效性

年鉴作为信息密集的工具书,其时效性尤为重要,这也是年鉴优于其他工具书的重要方面。如果出版周期过长,其参考价值便会降低。据刘平一研究,我国年鉴出版一般要晚10个月左右,更有甚者晚出两三年[2]。这就提示《年鉴》要切实提高时效性。按照规划,《年鉴》是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出版周期为一年。力争在每年7月份公开出版上一年的《年鉴》,将出版滞后期控制在7个月。这就要求提高协同编纂效率,加快撰稿、编辑、审校、印制、出版、发行的节奏。《年鉴》刊载的内容要以动态信息为主,主要记录上一年度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重大事件,同时辅以少量静态内容,补充历时性或背景性的资料。

3.5 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环境下办《年鉴》,要摈弃仅仅出版纸质版本图书的狭隘模式,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全媒体运营的格局。

从语言角度看,《年鉴》以汉语为主要语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版权输出,开拓海外市场,条件成熟时考虑出版其他语种版本。

从载体形式看,近几年内《年鉴》还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推出简本、平装本、精装本等不同形式),同时配以光盘。不过,在数字化环境下纸质《年鉴》应该是数字化《年鉴》的延伸,且只是《年鉴》的版本之一。为此,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综合规划,统筹建设《年鉴》的网络平台、数据库、资源库及自身的社交媒体账号。出版纸质版、光盘版的同时,要及时开通专门的中国互联网年鉴网站、社交媒体账号乃至客户端。不仅要有图文形式的图书,还要有音视频的内容,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及大数据的形式创新,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一本互联网年鉴很难充分反映互联网行业的全貌。随着编纂队伍的壮大与保障条件的完善,未来还可以考虑推出分行业、分地区的系列《年鉴》,如《中国互联网年鉴・金融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教育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政务卷》《中国互联网年鉴・天津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浙江卷》等。如此,可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的互联网年鉴群。

3.6 精心选择条目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位。总体而言,《年鉴》条目选择要遵循客观性、权威性、典型性、实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忠实于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权威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典型性原则,是指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实用性原则,是指满足读者需要,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下,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

具体而言,《年鉴》条目选题要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热事必选,反映《年鉴》所反映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主流,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这要做到“为大事、新事、特事、热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本质和发展主流,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所谓“新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互联网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特色的事。所谓“热事”,是指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

3.7 认真撰写条目

条目的撰写直接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和水平。《年鉴》条目撰写要做到:(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3.8 优化表现方式

《年鉴》栏目的调整、充实,既要保持年鉴的属性,又要突出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使《年鉴》不仅具有资料性、存史性,更体现信息性,努力做到常编常新。《年鉴》刊载的文献以综述、述评为代表的三次文献为主,同时兼顾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年鉴》应采用类型多样的资料,不拘泥于单一的文字,而是以条目文章为主,充分利用图表、大事记、书目、文摘、名录、照片等多种资料表现形式、兼收并蓄,以增强《年鉴》可读性。尤其是要重视图表和照片等非文字内容。图、表和文字三种形式各有所长,搭配使用,可美化版面、充实内容、扩大信息量。图片包括新闻图片和示意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表格具有眉目清晰、直观性强的优点,可以省去许多说明性的文字;表格还可以逐年积累,形成系列,具有较大的统计总结作用。未来还可以考虑采用二维码链接、音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信息隐藏等新技术来呈现《年鉴》内容。

3.9 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

年鉴类出版物在我国出版市场普遍销量不佳。《年鉴》出版要实现以社会效益为先的社会效益与济效益双丰收的格局,除了在内容上下工夫外,还需要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践行社会责任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条件成熟时可设置专项奖学金、奖教金、奖研金,以奖励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

发行营销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证。除了贯彻落实上述措施外,可以尝试:第一,强化总结与的年度特点、年度趋势、年度大事、年度人物,把《年鉴》变成新闻,增强社会影响力。第二,借助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平台,做《年鉴》的与营销策划。第三,借助广电媒体、网络平台举办《年鉴》活动等。

注 释

[1]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4号《关于授权编辑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函》(2016年1月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17号《关于同意常设〈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的复函》(2016年4月5日)。

[2]刘平一.我国年鉴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03(7):20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量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的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间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与此同时,强调跨界与融合的“互联网时代也已经日益渗透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激发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在“互联网+”时代,层级式的组织框架已经渐渐被内部互动协同关系网络所取代,传统的人力资源量化管理方式已经不足以应对,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企业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人力资源量化管理模式。在“互联网 +”浪潮的冲击下,人力资源管理从仅关注整体价值,转变新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并重。借助互联网,效率可以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同时成本可大大降低。企业决策对员工命运的影响逐渐弱化,优秀的人才对企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在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劳动力也比以往任何r代更有流动性、更加虚拟、更加多样化、更加稀缺、更加关注体验,个体的价值开始迅速崛起。在“互联网 +”时代下,企业对组织、人才、企业文化及配套管理制度的重新塑造成了人力资源量化管理转型的关键。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量化管理

传统的企业管理认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人、财、物,而拥有这些“重资产”的企业将能够保持领先。但很多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甚至让以往的龙头企业寸步难行,如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迫使传统零售商纷纷转型。这使得人们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企业的第四种核心资源,其重要性可能超过其他资源。未来,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节点可以基于数据做判断、抉择,大大提升了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人力资源量化管理又在互联网时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量化管理变革,更好地应对时代大变革。

互联网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数据,并用数据说话和决策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量化管理成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人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累计,聚集的大量数据为人力资源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提供了无穷的科学依据。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可以对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及经营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定量化评价,使人力资源量化管理成为可能。本文将研究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量化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以及强化过程。

三、人力资源量化管理发展

人力资源量化管理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本管理阶段,人事管理起源于 18 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历经了科学管理、工业心理学、

人际关系等几个主要的演化过程,此时仅将人才当作是一种简单的劳动力来使用和管理;直到 20 世纪中期,才由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学术概念,且到了20 世纪 80 年代才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并快速发展,此时的人才管理核心就是将人当作一种资源来运作和管理.随着近几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传入和影响,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的众多企业已经逐步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中去。人力资源管理从泰勒到现代的人性化管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无量化的人性问题,但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正在以严谨的管理理论和实证为基础,进行领域转型,量化分析不同于简单的统计分析,它更多的是试图用完整的体系来解答根本问题,其中要用到数据、指标、信息及其他量化分析,对人进行的量化分析便是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的基础,而量化管理则主要是指一种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以求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地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随着中国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者也越来越无法仅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与决策。所以,我们需要用数据,而非感觉来管理,因为人的感觉很可能会出现偏差。为了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机遇,一定要运用数据,运用数量化的方法观察企业运营、进行市场预测,以及对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估。

四、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现存问题及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1.知识型人才成为企业招聘重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充分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岗位。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通过互联网相连,形成一个互通的网络结构,各部门的工作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普遍通过互联网实现,员工再不能仅依靠提供劳力完成工作任务。与此同时,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企业内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逐步被机器取代,企业不再需要大量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员工。传统的人力资源观念开始改变,员工开始成为企业的一项资本,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下,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员工的智力和创造力,知识型人才成为企业的招聘的重点。

2.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背后隐含着大量反映员工需求、情感等的信息。传统人力资源往往难以利用这些数据做出决策,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数据说话和决策成了可能。“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出现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量化管理的阶段,大数据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选、用、育、留。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本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出正确的招聘决策;可以对员工能力和岗位要求进行最佳的匹配,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可以明确员工的需要与诉求,制定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政策;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工作,使绩效考核结果获得员工的认可,提高员工对企业和工作的满意度。此外,大数据在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

(二)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上级与下属间界限弱化,企业趋于社区化发展。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企业各部门间人员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信息的垂直传递来讲,通过网络构建起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员工能够更平等、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建议,克服了以往信息难以自下而上传递的困难;从信息的水平传递来讲,信息传递也更加高速、透明,避免了传统企业组织内部僵化造成的信息传递迟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各部门间交流更便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用最大化。同时,信息沟通平台的建立意味着每个员工都拥有了话语权,这使得“去中心化”的扁平组织结构的发展成为可能,领导与下属的界限进一步弱化,任何层级的人都可能成为组织的核心人物。“互联网+”时代,企业与其说是一个等级分工明确的组织,倒不如说是一个信息共享,人人平等的社区。

五、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量化管理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本身极具商业价值,通过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性。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的选聘、录用、绩效评价等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生命周期内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二)匹配更具柔性的组织和制度形态

传统行业时代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再定义核心员工,任何个人都是组织的核心员工,都为组织的价值创造贡献力量,企业有必要匹配更具柔性的组织和制度形态:首先,打破传统意义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依附关系理念,建立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赋予员工更多自主决策权;其次,在网络化时代缺乏情感沟通的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应使员工更能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诉求,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实现需求;最后,建立与互联网时代相适配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树立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培育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冲击,创新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型人力资源培育工作在企业中的必要性尤为必要。在树立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培育理念方面:先应树立差异化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观,从而能够为各类型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定制化的培养模式;其次,应树立过程化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观,从而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贯穿到培养工作的始终,使得创新意识内化为人才的内在品|并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充足动力;最后,应树立宽容性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观,既要充分尊重人才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激情,也要充分包容人才的创新失败。

六、结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应立足于人的变化。企业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改进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的变化,核心还在于人的变化,人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人的流动频率加快、人对组织的黏度降低、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能够放大,小人物能够创造大价值。这些变化要求组织重新审视人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真正从人力资本至上角度重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互联网 +”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打造“自组织”的组织体系、激活高效能管理者、打造“轻雇佣”的人才使用模式与充分应用 O2O 的人力资源产品为切入点,共同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周静.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

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建设[J].

[3]林子江.“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

趋势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

[4]孟丽萍. 浅析互联网 + 下人力资源管

理的转型升级[J].东方企业文化,2015.4.

[5]李玮.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企业组织结构

发展新态势[J].对外经贸,2015.

[6]宗月琴.浅论互联网时代对人力资源管

理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5.6.

[7]王钦.扁平化的误读与盲动[J].企业管理,

2004.9.

[8]罗英, 安玉琴. 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组织敏捷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環境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制造企业逐步转移,等等。目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互联网+”一切传统行业成为可能,为传统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重要契机。中国于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企业颠覆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改变竞争结构,对产业基础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利器(赵振,2015)[1]。传统制造企业受到“互联网+”时代日益动态复杂环境的冲击,已有的竞争优势逐渐被消磨殆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挑战,甚至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制造企业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将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组织敏捷性视角探究“互联网+”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制造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和借鉴。 

一、“互联网+”内涵及思维特征 

(一)“互联网+”内涵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其内涵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其中,柳洲(2015)从产业集群视角认为“互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逼近帕累托最优的动态演化过程[2];童有好(2015)从工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用互联网工具逐步把企业内外价值链全部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3];赵振(2015)从价值链视角认为“互联网+”实质是实体产业价值链环节解构,并与互联网价值链“跨链”重组的共生现象[1]。虽然学者们对其内涵颇有争议,但集中体现了以下含义:第一,“互联网+”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第二,“互联网+”强调的是一个“+”,即注重互联网与传统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第三,“互联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的改进。总之,从企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优化、重构甚至颠覆传统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过程。 

(二)“互联网+”思维特征 

互联网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工具、平台或者媒介,而“互联网+”为企业寻求新机遇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与传统工业化思维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具时代性、突破性和颠覆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互联网+”实践常态化,对企业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主要体现三个特征。 

1.开放思维。开放思维是指企业摒弃传统封闭式思想,尝试以开放、合作和共享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鼓励传统企业打破边界,建立一种企业间以合作、共享、共赢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生态圈模式。开放思维强调“互通互联”。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互通互联”。企业是一个由人、机、物等组成,尝试整合、协调和优化组织运营过程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的复杂系统。然而,传统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部门封闭、各自为政、沟通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难以发挥组织系统的协同性。开放思维强调企业打破内部封闭局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互通互联,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打破部门间沟通壁垒,促进各部门信息和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彼此合作的协同性。二是注重企业与外部的“互通互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个体间的竞争,而是基于企业参与的由供应商、合作方、用户等群体共同组织的商业生态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具备开放思维,主动与外部进行互通互联,突破传统边界,整合企业内外部能力、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一切都具有相关性、一切都能互联、一切都能融合的突破传统边界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的日益渗透逐渐打破了传统行业边界,甚至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或产生一种“破坏式创新”,使跨界成为一种新常态。“互联网+”本质是跨界,通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的方式以突破传统行业所固有的边界,驱动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的跨界战略转型。外部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跨界已成为企业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互联网+”时代迎合市场动态需求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延伸的重要手段。例如苏宁“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促使线下线上同价,实现O2O战略转型,是传统零售企业自我突破和实现“互联网+”跨界战略转型的典型范例。因此,企业应树立跨界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去洞察外部环境变化,结合企业实际探索“互联网+”跨界之道,跨越组织边界、跨越企业边界和跨越行业边界等,不断寻求创新式的运营模式或商业模式,切实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一种通过改变传统固有或常规化逻辑思维,以一种全新方法来考虑问题的非常规思维模式。企业传统思维模式:即由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最终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顾客”的单线程的价值链条,充分体现了企业供给决定顾客需求的理念。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传统逻辑思维模式将被打破,顾客成为企业研发设计和创新的起点,即顾客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来,为企业研发设计出谋划策,提供创新性思维和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一种“顾客——企业——顾客”循环式的价值创造链条,体现了顾客需求决定企业供给的理念。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日益成熟,企业通过“互联网+”顾客需求成为现实。一方面,企业能通过构建官方社区与顾客主动沟通互动,通过顾客建设新意见或创新性想法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顾客需求、偏好、行为轨迹等数据资源进行抓取、分析和挖掘,以便更好地洞察顾客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甚至会产生一种基于“顾客需求——营销——制造——库存——采购”的倒逼效应,以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改进和完善,减少或避免牛鞭效应。

二、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创新 

目前,我国进入网络化发展时期,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海尔集团成为“互联网+”时代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寻求由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互联网企业转变的突破,为了落实和推进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海尔集团不断探索和寻求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之路。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海尔集团在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如图1)。战略方面,海尔集团的战略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实现企业的平台化;组织方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现代开放式的、扁平化的網络组织,努力成为互联网的节点,实现企业的去中心化;员工方面,驱动海尔员工由最初的雇佣者、执行者向创业者、合作伙伴转变,实现企业员工的创客化;用户方面,构建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的生态圈——社群,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薪酬方面,构建用户付薪平台,驱动海尔员工的薪酬由海尔集团支付向由海尔用户支付转变;管理方面,颠覆传统的线性管理方式,探索以非线性的管理方式实现组织自演进目标。其中,战略和组织创新是决定海尔成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员工和用户是决定海尔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薪酬机制是企业的重要驱动力,管理创新有助于引领企业目标自演进。各种创新机制之间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海尔集团的互联网转型。总之,海尔集团颠覆式的管理模式创新,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驱动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互联网型企业转变而进行的探索式创新。 

(二)“互联网+制造业”实践——互联工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为促进“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重要契机。在没有可供参考的“互联网+制造业”转型目标的前提下,海尔集团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尝试探索和布局海尔互联工厂(如图2)。从2012年起,海尔打造了第一个智能互联工厂——沈阳冰箱工厂,后续又构建了郑州空调、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等多个智能互联工厂。海尔智能互联工厂颠覆了传统大规模制造模式,向为用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逐步取代了传统单纯依靠厂商提供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制造模式。 

海尔互联工厂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如图2),实现用户通过互联网与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生产运营过程进行交互,生产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消费体验。海尔互联工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将企业硬件、设备、产品等实现实时互联,促使硬件、设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全生产流程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同时与用户实现互联与交互,引入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服务等全流程中来,并将用户信息能够同时传递到海尔的设计资源、供应商资源及全流程的小微,促使互联工厂能够快速获取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化生产运作,并且能够实现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便于用户的监督和随时查看,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变。 

总之,海尔互联工厂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具体实践,改变了企业传统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到最终消费者的串联式流程,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用户中心的、多种合作方共担风险和共享利润的、开放的并联式智能流程,即用户订单需求能够同时到达企业研发、供应商、工厂等端口,合作方协同合作,共同为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而努力,最终及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三)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合作模式 

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利用平台模式充分整合供应商、服务商、科研人员及机构、客户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海尔构建的网络化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产品定制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块商资源平台等。 

1.海尔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平台。HOPE平台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主要是由技术专家、高校科研人员、极客、创客等用户构成的研发创新式生态圈。在此平台,用户可以发布技术需求,或提交技术解决方案等。HOPE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标签自动匹配技术能够实现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自动匹配,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下专家团队对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分析和评估。对海尔而言,HOPE平台是为海尔解决家电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的一个较多可选择合作资源方的便捷平台,通过技术分析和评估以选择最佳的技术合作资源方,从而以最高的效率来满足海尔研发需求和技术需求。 

2.海尔模块商资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是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资源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平台,垂直整合了家电行业的多级供应链、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平台服务,从而实现模块供应商、家电用户及供应链上的合作方能够直接交互,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圈,目的是打造一流的模块商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最佳体验。在此平台,供应商可以与用户进行在线交互和交易,并能够及时模块化解决方案。 

3.海尔产品定制平台——众创汇平台。众创汇平台主要包括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三种定制模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产品的颜色、型号、功能等进行简单的模块组合(模块定制);可以与设计师、工程师等实现零距离交互,提出自己的创意或期望,进行新产品迭代(众创定制);亦可进行一对一定制专属自己的独特产品(专属定制)。然后,通过网上生活场景模拟体验最终下单,从而打造一个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海尔众创汇平台改变了消费者只能购置厂家已生产的现有产品的被动局面,能够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创意和灵感,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满意度,切实增强用户体验。 

总之,海尔集团的各个平台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充分整合了海尔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及用户等,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生态圈。

三、“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组织敏捷性是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及对相应变化能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Goldman,1995)[5],反应了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自我调整和演进的适应能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组织敏捷性主要由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构成(Sambamurthy等,2003)[6]。其中,运营敏捷性和合作伙伴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重要手段,而客户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最终目的。各维度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共同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组织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海尔集团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组织网络化、员工创客化等,打造了无人化的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联,为用户提供规模化定制服务,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了海尔集团的组织敏捷性。因此,本文分别从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三个维度来阐述海尔“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一)对运营敏捷性的影响 

运营敏捷性是指企业以保持组织柔性、提升部门协同性、优化生产流程、敏捷制造等方式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战略积极探索“互联网+”实践,创新组织结构,大量削减中间管理层,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无人化智能互联工厂,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海尔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1.构建扁平化网络组织,提升了企业组织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管理成本低、效率高、信息反馈迅速等显而易见的优点(卢彦,2015)[7]。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积极创新组织结构,建立开放式的、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以代替传统封闭式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科層制组织结构,大力削减集团企业内部的中间管理层人员。海尔集团扁平化的网络组织能够减少组织层级间汇报的阻碍,提升组织沟通和信息传递效率,降低运营的时间成本,进而增强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 

2.驱动员工创客化,增强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海尔集团对员工实施放权,培养创业者和小微组织,并将对员工的选择权、评价权、淘汰权等交给用户和市场,改变企业员工消极被动和推卸责任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海尔员工的活力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市场存在一种马太效应,海尔员工只有通过努力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否则他们将会被用户和市场所淘汰。因此,海尔的创客化、小微化有助于增强组织活力、敏捷性和创新性。例如,海尔“雷神”3人组成的创客团队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多种渠道与用户积极沟通和交流,寻找和挖掘现有游戏本的用户需求痛点,创造出“雷神”品牌,首发日就受到广大游戏爱好者的追捧(文丹枫等,2015)[8]。 

3.构建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了企业敏捷制造。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思想,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尔产品制造过程的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从而保证海尔互联工厂能够以高柔性、高效率、高品质地生产客户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其中,模块化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包括基本模块和可变模块,也是海尔互联工厂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例如,海尔沈阳工厂实现一条生产线由最初支持20多个型号到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节拍缩短到10秒一台,订单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成为全世界冰箱行业生产节拍最快、承接型号最广的工厂(刘静,2015)[9]。 

(二)对合作伙伴敏捷性的影响 

合作伙伴敏捷性主要是指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形式,例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平台模式等,实现资源、能力互补,提升合作协同性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平台合作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海尔集团创建了众创汇平台、HOPE平台、海达源平台等多个平台,广泛吸引优秀专业人员、资源供应商、方案服务提供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客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接入,从而形成一个集聚众多优质资源和能力的平台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并联平台式生态圈,有助于提升海尔集团合作伙伴敏捷性。 

1.动态选择合作伙伴,提升合作灵活性。传统企业的合作模式往往是一种固定状态,由于彼此间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性较差,致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企业间固定化的合作模式成为常态化。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并且流动性增强。企业能够更快、更便捷、更低廉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企业传统固定化合作模式问题提供了信息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开放式的生态平台实现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为海尔提供众多优质资源、能力和合作伙伴。特别是针对技术需求和创新需求,海尔往往在众多服务或技术提供商中基于一定的技术评估和用户评价等信息来选择最佳合作方,以弥补海尔集团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实现海尔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构建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增强合作协同性。“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多元化的合作竞争关系。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能整合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实现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生态圈。平台的参与者越多、平台越有价值、用户之间符合共享经济规律,随着用户量和参与度的提升,每个用户的溢出效应越大(吕本富,刘颖,2015)[10]。海尔集团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并联式的生态型平台,以开放式的姿态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吸引众多优秀的资源商、服务商、技术企业等优质资源嵌入海尔平台,通过改变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串联式流程,省去由用户订单到企业,到供应商发货送往工厂、最后到物流和销售的繁琐环节,让海尔企业、员工、供应商、服务商等基于海尔智能化平台直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从而使海尔与合作伙伴能够从各自不同角度积极共同响应消费者需求,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最终基于彼此不同的市场目标而形成一种协同为用户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海尔集团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是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用户等动态整合,既能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又能与异质性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实现互补与对接,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对客户敏捷性的影响 

客户敏捷性则是指企业快速感知客户需求变化,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及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海尔集团基于用户驱动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用户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程可视化互联工厂,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动态把握顾客需求,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服务型企业转变,有助于提升客户敏捷性。 

1.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提升顾客需求感知敏捷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资源已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目前,海尔已经拥有一个2亿家庭用户的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顾客数据资源。此外,海尔集团致力于将电器产品互联网化,形成一种智能化设备——网器,智能采集用户及周围的环境数据、电器运行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构建大数据生态圈,为海尔集团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动态分析用户行为,挖掘和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然后采用量化分值来定义消费者潜在需求的高低,帮助员工主动、快速、精准地与用户进行交互和营销,实现企业产品和顾客需求的精准匹配,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例如,海尔大数据平台与苏宁云商对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会员精准转化率4.6%,高于电商转化率均值2%,在2015年“7.17”营销事件中,共同为60万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海尔空调、冰箱等全品类全面售罄。 

2.与用户零距离交互,提升服务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消费者不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而且需求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快速满足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全流程透明可视的智能互联工厂,从研发、制造、物流等制造全生命周期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将用户变为“产消者”,让用户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流程中来,促使用户与企业的融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实现用户的个人价值。海尔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实现企业大部分员工与用户直接接触和交互,动态了解和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其新思想、观点、建议等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来,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及时改善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切实提升了海尔企业服务敏捷性。 

四、启示 

通过对海尔集团案例研究發现,“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海尔基于网络化战略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实践,积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全流程可视化的互联工厂,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搭建开放式、并联式的平台型生态圈,促使企业合作动态化、平台化,进而提高企业间合作的灵活性和协同性,从而提升企业合作伙伴敏捷性。以用户为中心,基于大数据技术及资源动态感知顾客需求,与用户进行全流程零距离交互,提升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总之,海尔集团“互联网+制造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海尔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型企业转变,促使海尔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敏捷化,切实增强了企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许多制造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传统工业化思维仍然盛行,对“互联网+”的认知偏差(童有好,2015)[3],难以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互联网+”思维,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尝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企业“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转型,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 

1.树立“互联网+”思维。传统制造企业应该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内涵,摒弃传统封闭式的以企业资源和产品为中心的工业化思维,树立开放式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即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思考如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实现企业传统业务的“互联网+”,颠覆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等,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2.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的融合。“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企业应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过程的融合,例如,利用云计算为企业研发、设计、运营等提供虚拟化环境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互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海量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或精准营销等。总之,传统制造企业应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努力提高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及知识内在价值的挖掘与共享,创新企业生产运营模式,驱动企业产品制造过程数字化、敏捷化、智能化,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 

3.构建平台化合作模式。“互联网+”时代是注重异质性企业以合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互联网有效地突破了时间、空间、组织的限制,为企业间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业务外包、众包等方式合作提供了虚拟化平台。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与供应商、消费者、云服务提供商、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者搭建一个开放、平等、利益共享的生态型合作平台。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对组织内资源、技术、能力等进行重新扫描、审视、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平台内合作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等,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合作敏捷性。 

4.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促使制造企业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变,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传统制造企业必须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客户的零距离交互,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价值创造体系,不断向价值链的服务端延伸。例如,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深入分析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而为客户推荐个性化产品服务。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重新审视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引导客户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将客户新思想、观点、建议融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产品服务附加值,切实迎合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2]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8:73-82. 

[3]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4]陈录城.海尔:互联网+制造的探路者[J].互联网经济,2016,03:56-59. 

[5]Goldman?熏S.L.?熏Nagel?熏R.N.?熏Preiss?熏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押Strategies for Enriching the Customer [R].Van Nostrand Reinhold?熏New York?熏1995. 

[6]Sambamurthy V?熏Grover V.Shaping Agility through Digital Options?押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Firms[J].MIS Quarterly?熏2003?熏27?穴2?雪?押237-263. 

[7]卢彦.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41. 

[8]文丹枫,杨晶晶,肖森舟等.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49. 

[9]刘静.海尔集团:智能工厂用户为王[N].中国电子报,2015-02-13004.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风险;信誉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活跃了金融市场,拓展了金融空间,同时,也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这无疑增加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为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1.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互联网金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金融业务的往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使了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宽了金融发展的空间。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为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2.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一方面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互联网金融面临着较大的网络风险。同时,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互联网的这种特性无疑会增加金融信誉风险。一旦风险发生,不仅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互联网金融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3.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3.1网络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而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它带给人们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当利用互联网来办理金融业务,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很容易遭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进而使得一些重要的信息被窃取,影响到客户与金融结构的利益。

3.2信誉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人们在利用互联网金融办理业务的时候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信誉风险。同时,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当企业在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的时候,会虚构自己的财务信息,等到了偿还贷款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借经营不善,不在规定日期内归还。

3.3法律风险

就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的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利益。就互联网金融违法行为来看,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的规定还没明确,现有的法律法规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不适应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时常发生纠纷,严重的还会引起网络诈骗,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4.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对策

4.1加大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应用

针对互联网安全风险,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用户,都必须提高自身对互联网安全风险的认识。对于用户而言,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安全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金融结构,要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维护,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进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4.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在互联网金融中,信誉风险作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金融机构为进行金融业务办理的时候根据企业、个人的信用度来决定业务是否给予办理。同时,还应当完善互联网身份认证,确保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另外,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必须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重新梳理金融业务范围,明确监管主体,确保金融业务安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4.3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确保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金融经济活动中,规范金融套利行为,保障资金安全。另外,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对金融活动的敏感性,逐步减少现有的金融管制,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实现资金在市场内部和市场间自由流动,使市场机制发挥真正的作用,降低整体市场运行成本。

4.4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专业的金融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互联网金融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CFP、AFP人才方面的培养。首先,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强互联网安全技术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放开政策,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注重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培训。同时,为了稳住人才,金融机构应当为专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待遇及收入待遇,进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5.结论

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途径问题趋势

1互联网时代概述

技术的快速变革成为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1.1互联网时代实现信息互通

互联网是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社会与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利用自身的优势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沟通界限,让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沟通。同时互联网不仅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也为沟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些靠物流、传递信息来获取收益的商人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逐渐退出。而目前的销售模式更趋向于顾客的需求,强化顾客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自由销售。

1.2互联网时代需要重视客户利益

互联网通过网络实现无障碍交流,它可以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获取相关数据,以此来实现数据的整理和利用,使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要是企业没有及时处理数据,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还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由此可见,知识手段是实现数据分析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就是知识时代。

1.3互联网时代具有开放性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组织沟通是互不联系的平行线在互联网时代,各个阶层的人员都改变了沟通方式,构建了科学的网络结构。在新型模式下,各个节点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且新型网络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各个节点可以自由的和其他的节点沟通交流,实现合作。而企业与顾客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2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传统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金字塔结构,企业的管理者在最高层,员工在最底层,以此为核心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来严格实施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企业人员之间的沟通、都容易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企业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且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审视企业存在的不足,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要转变企业的理念,由传统的指挥者角色变成员工的合作者。此外,为了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员工提供科学的学习平台。

2.2管理模式逐步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自我认同感,并给员工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所以管理者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认识,挖掘员工的潜能,并从大局出发建立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人才管理制度,比如可以通过创新招聘方式和调整薪资结构等途径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员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中工作,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3关心员工的个体价值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者,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此企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要重视和关心员工的个体价值。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比如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以此来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其次,要鼓励员工敢于创新,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企业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构建和谐、轻松地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沟通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对于不同职能、不同领域的员工实现差异化工资,鼓励员工挑战自己,进而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

3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基本问题

3.1组织模式落后

从组织模式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层设置的依据主要是为了实现它的功能,这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组织职能模糊、组织结构过于庞大、层级过多,这直接影响层级与层级之间的沟通,而且会增加沟通的障碍,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不够及时从而大大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再加上,企业难以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容易浪费企业的精力导致企业难以正常运营。

3.2管理体系不畅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的价值,为此,企业首先要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并在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忽视细节,缺乏对人才的重视和管理,尤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晋升机制,所以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这种现象会出现违规竞争,这不仅会破坏企业的氛围,而且会影响企业内部的团结和企业的文化建设。

3.3管理创新不足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技术、更新管理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足。尤其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强化管理技术更新管理理念来达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目的,进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一定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来说没有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将企业的发展重点放在扩大规模和增加销售上,没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地位,而是要求员工一味地付出自己,这种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人才流失。

4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

4.1构建网络化管理结构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过多地强调职能分工,并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论是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还是员工与员工之间有存在一定的界限,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要实现扁平化、柔性化管理。目前市场经济更多的体现在经济要素的关联性,它要求企业根据需求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管理结构,不仅可以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还能为企业构建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合作的氛围,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4.2应用员工与顾客共创价值的发展模式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员工和客户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有时员工也会成为企业的客户,顾客也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比如华为企业的员工都在使用华为手机并宣传给身边的朋友,这种情况就是员工为企业促销的现象。而且华为手机为顾客提供改良意见提供平台,对于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顾客会给予奖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为企业产品的改革提供依据。

4.3进行数据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决策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互联网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互联网具有云计算功能,它具有大数据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它不仅仅负责员工的招聘和制定员工行为规范,而是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目前员工存在的问题以及求职者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帮助员工和求职者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实行员工自主经营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改变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传统意义上员工与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员工不再成为企业的附属品,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力量。而企业也改变对员工的态度,不再把它们视为企业雇佣的人员,而是和企业一起进步和发展的工作伙伴。为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企业的员工要养成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良好习惯。另外,要转变员工的观念,将企业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平台,而不仅仅是自己工作的地位,从而使每个员工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

4.5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工作内涵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实现人与社会、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流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变成“知识人”。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本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为此,企业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避免使用强硬的管理手段,同时要将员工作为合作伙伴,不能一味地用管理者的权威来强调与员工的等级。另一方面,要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多与管理者进行沟通,消除对管理者的恐惧心理。

4.6科学约束和激励企业员工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关系应该论级别,而是一种新型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所以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达到约束员工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员工应该具有自控能力和管理能力,他们应该积极主动的献计献策,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来促进企业的进步,同时企业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并对员工的努力给予肯定,从而与员工建立相对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5结语

上一篇: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流体动力学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