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4:29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1

在这段历程中,通过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参与年会、合作项目等多种方式,我与杂志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不断加深――这份信任,从往届年会我担任的角色中可见一斑。年会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人气愈发高涨。我参加了其中的七次,次次都肩负重任:或在开幕主题论坛上发言,或在分会场分享;去年我主持的开幕式及一整天全体论坛深受好评;今年,除了分会场演讲外,还承担了闭幕论坛主持和大会总结的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任,但凡杂志委托我的任务,我都会竭力高质量地完成。为什么?因为我们志同道合!

初心未改的激情

激情源自热爱。虽知培训很难为我们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我们仍坚信它能给予中国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培训需要奉献精神,名利不是培训的基因。充满好奇,乐于学习和分享,追求内心幸福和满足,喜于成就团队和他人,这些才是我们能够对培训保持激情的初心。

激情凝聚粉丝。杂志的激情是内敛的,我的激情是外显的。方式不同,但对培训事业的热爱是相通的。也正是这份热爱和一如既往的激情,感染了那些曾经迷惘的培训工作者,坚定了受众不断学习的信念,吸引了更多的有识、有志之士加入到培训事业的行列中来。

激情推动事业。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有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培训和员工发展,那些对这一工作本来就很投入的企业加大了力度,培训产业也更为蓬勃有序地阔步前行。

坚持不懈的使命

培训的使命是帮助企业和员工相互接纳,共同发展,成就双赢,这也是《培训》杂志创办的初衷。除了深入人心的《培训》杂志和“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两大品牌之外,年会的会前培训课程、会后的企业参访、全国各地举办的读者会、培训供应商会展、翻译行业专著、与人才发展相关的奖项评选、企业大学校长研修班、组织参加如美国ATD年会这类全球性行业高端活动等等,无不体现着杂志对培训使命的良苦用心和不懈的探索。

基于本人对培训使命同样的认真,我在接受了担任本届年会闭幕主持和总结这一任务后,主动提出全程参与,并亲自感受了几乎所有场次的会前培训(内容主要分布于培训设计与开发、培训实施技术、领导力开发与项目设计、绩效改进四大领域)和大会中的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分享,了解各家参展商的产品,与参会的新老朋友积极互动。对本届年会全景式的把握,让我出色地完成了闭幕主持和大会总结。

与时俱进的实践

本届年会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发展”。三天的会议中,演讲嘉宾的分享都或多或少带着“互联网+”的意味,参展商的产品努力体现着互联网思维,与会者津津乐道着互联网与学习的巧妙连接……整个年会把准了时代脉搏,让与会者无不感受到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发展的深刻影响,敦促着培训各相关方绝不能松懈。

通过本届年会开幕式和2015《培训》杂志企业会员服务手册,我们还了解到,杂志今年又有了诸如“培训管理学院”在线学习平台、标杆学习、金融行业人才发展论坛、国有企业人才发展论坛等创新举措,将培训实践更为深化和细化。我本人在培训方面也一直未敢懈怠,所以虽年近半百,仍未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2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类专业建设;跨界融合

作者简介:堵有进(1960-),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346),主持人:张兰,邱春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81-04

2015年7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到2025年,W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人才是推进“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关键,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重地的高职院校,由于其具有与行业、企业、社会跨界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鲜明时代特征和对社会环境的依赖性。“互联网+”已成为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不可逾越的时代背景,必将给高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结合S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专业建设跨界融合的新思路和实施路径。

一、跨界融合是“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产业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发展背景下,与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深度融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1]。在服务业领域,一是“互联网+”促进了服务类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在线租车、在线教育等大量兴起,现代服务业体系已变得日益丰富,其中,第三方物流、研发设计、商业咨询等生产业加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业的比重;二是“互联网+”引发了服务类产业组织变革。传统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地位因跨界竞争受到冲击甚至全面颠覆,传统服务业的新格局随着“互联网+”的鲶鱼效应正在重塑;三是“互联网+”加快改变了产业资源配置。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服务链和电子商务集团、智能物流骨干网、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三大支柱载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产业生态已经在阿里巴巴形成。

总之,无论是“互联网+”在传统服务业的纵向深入,还是新技术延伸拓展下现代服务业的不断涌现,无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融合,还是服务业业态的拓展衔接,跨界融合皆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行业、企业塑造核心价值的基础。

二、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需要跨界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服务业发展的跨界融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更加宽泛的跨学科背景。要求专业人才掌握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跨度更大,在任职水准、应用技能、专业等级以及研究性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标准更高;二是更加突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要求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洞悉创新的方向、把握创造的节奏;三是更加鲜明的个性化特点。“物联网+”背景下的服务业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加注重提倡人性化管理,彰显个性化人才文化。高职服务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技术需求相衔接,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并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培养与“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特征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亦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高职院服务类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脱节,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化缺乏联动机制,专业培养目标过窄,融合度与复合性不高,加之人才培养过程缺少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而造成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结构单一,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比如,在当今物流行业,不少著名企业纷纷实施“跨界”经营战略:宝供物流“四轮驱动、两翼腾飞”,通过构建大宗原材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产成品分销平台,力争到2020年物流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其业务范围已经涉及商流;怡亚通供应链管理集团充分发挥线下优势,通过打造两大互联网平台(两天网),两大渠道下沉供应链平台(两地网),以及物流主干平台(一平台),大举进军城镇电商,实现业态新突破;顺丰速递以新的O2O模式进军零售电商,城市社区便利店已基本覆盖全中国。可见,“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跨界融合”的新常态特征,已给传统的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应对行业新变化和企业新诉求,提高专业的动态适应性和过程优化速度,培养兼具物流业务、平台营销、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实现跨界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集群式课程体系

互联网作为一种服务性工具,由于其跨越时空,为分工协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它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迅速使得原有行业界限不断模糊,体系日益丰富,发展空间迅速拓展。“互联网+”服务类专业需要培养既熟悉服务行业特定业务流程,又掌握IT技术,并拥有网络平台开发与管理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局限在单一的工作岗位,要适度拓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较宽的适应面,以及应对行业变化的岗位迁徙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过程中,要打破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边界,借鉴互联网平台使人才培养走进工作场所,融入工作场景[2]。要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包括必需的、较为宽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夯实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核心专业课程紧贴岗位需求,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关键能力;拓展课程满足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适应新业态跨界需求。在集群式课程体系架构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相对稳定,核心课程持续不断调整变化,拓展课程互联互通网络构架[3],既有利于教学建设的相对稳定和不断积累,又能对“互联网+”引发的行业变化作出快速响应,有利于跨界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S职业学院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15年成为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针对我国“互联网+通关”改革、贸易创新与便利化带来的互联互通,以及报关企业服务内容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实际,及时调整、拓宽该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学校宏观定专业,学生自我定方向,培养既能适应海关无纸化通关、自主报税等改革措施,又可以为企业开展关务咨询服务的报关人才。学院加快了专业目标向课程体系的转化,经过对当前报关专业人才素质素养的认真分析,在基础和拓展课程平台上新增了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网络平台设计管理、信息检索、图形图像处理和虚拟经济等横向课程,核心专业课增设预归类研究、通关方案设计训练和外贸函电等纵向课程。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实用性强、跨界融合度高,为促进人才培养与报关行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相互耦合与协同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推进产教融合,建立在线化校企合作平台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衔接,通过教育教学、生产活动、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达到校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4]。知识发展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利益相关者研究素养的提升,为知识生产机构的异质合作提供了可能[5]。“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时g泛在、空间泛在和主体泛在等特性,改变当前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传递效率低下、组织体系冗长的现状,促进职业院校快捷、准确地发掘企业和社会需求,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智能、定制式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探索在线化的产教融合途径,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现代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需要[2]。

S职业学院以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根据服务类人才培养特点,发挥政校行企多方优势,建立了校企一体扁平化组织机构,构建了多元实时互动、面向区域服务行业的专业云平台,以此打造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共同体。2015年,学院以省级品牌、重点专业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区域现代物流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的作用,组建了由国内知名供应链管理公司、部级行业协会和学校三方参与的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借助该专业云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转让、技术与管理培训等线上服务,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校企双方人员互聘互认,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网上教学服务,该平台已成为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柔性组织方式,建设矩阵式专业师资团队

“互联网+”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带来了教学内容和专业建设内涵的巨大变化,作为与行业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作出快速反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多采取垂直式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校-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专业教师一般固定在某一个教研室或教学部门,这种传统的组织方式以其结构简单、关系明确、命令统一的优点为我们大家所接受[6]。然而,它难以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不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降低了对市场反应能力。矩阵式专业师资团队是在院系职能型组织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甚至校外相关院校和企业中,基于项目与任务建立的一种横向协调系统。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纵向是原有的职能系统(列元素),横向是以项目与任务建立的专业师资团队(行元素)。因此,专业师资团队不再像传统的系部或教研室针对具体专业而设置,它打破了原有院系、专业壁垒,更加关注行业企业的变化与发展,更加注重改善团队整体的专业结构和素养,强调团队中个体之间专业的互补与跨界,克服了原有组织结构下教师缺少横向沟通的弊端,拓宽了团队组建的选择范围。柔性化的组织方式加快了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发展的适应速度,将院校纵向职能管理体系与横向项目任务协调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灵活、便捷特点。

S职业学院为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需求,按照“系统设计、主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原则,积极推进治理结构的创新,出台了《专业法人制实施办法》和与之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等制度,学校赋予专业法人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做到职权利全面到位,人财物自主管理。在教师专业团队建设中,积极试行矩阵式组织管理方式。专业法人根据有利于快速跟踪行业最新发展、有利于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与建设内涵、有利于教学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按照团队教师专业互补、跨界融合的总要求,有权在全校范围内以及合作企业和院校中,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安排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任务,实施绩效考核,核发绩效工资,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与任务,不断动态调整与完善。在专业法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行使团队的组阁与管理的同时,学校按照有关目标管理原则协调职能部门与团队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专业师资团队健康发展。

(四)共享实训资源,建设联盟式校内外实训基地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仅要面对服务业传统业态,更要面对受“互联网+”深刻影响而不断出现的新兴业态,同时,还要时刻应对即将被改变或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革。在此情形之下,单一院校或企业,在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建设方面,总会存在开设项目适应面窄、先进性不够,管理手段单一的不足。采取区域联盟方式,发挥院校和企业群体优势,借助“互联网+”效率工具,可以整体提高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适应程度。

一是以政府人力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相关院校和企业为主体,搭建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互利共赢的实训基地联盟。依托基地联盟,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域内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更好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二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基地联盟开放信息平台。盟内各个实训中心设施设备、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教师和中心开放时间等信息,并通过平台对各个实训中心开放内容列表管理,方便院校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三是注重基地运行模式研究,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根据联盟内各单位实训中心建设经费渠道和隶属关系,实施分类管理。盟内各单位自有实训中心相互开放,可收取学生实训材料费,联盟基地基本运行费用由各单位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由政府、院校、企业多方合作建立的公共实训中心,可采用第三方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内部结算、协议价格或政府补贴等途径保证联盟基地健康运行[7]。

S职业学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牵头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联盟。基地联盟依照“政府监管、学校主管、行业协管”的指导思想,由政府负责解决基地联盟成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联盟管理机构设在S职业学院,负责日常管理运行,域内相关院校、企业自愿参加,并按照联盟章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基地联盟依照需求一方面遴选各单位现有实训中心入盟,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相应的公共实训中心。基地联盟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跨院校项目安排、师生教学互动和运行评价。通过利用各种利益杠杆,基地联盟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有效推进盟内合作工作。自联盟运行以来,一方面降低了各院校实训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可开实训范围明显扩大,管理文化更加丰富,较好地满足了各校对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校际、省际、区际及国际合作创设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

[2]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8-12.

[3]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5-9.

[4]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12):21-24.

[5]曹东云,谢利民.新课改以来课程与教学研究知识增长方式的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4-109.

[6]徐兆铭,王哲,乔云霞.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变革方向及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6):15-19.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3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教育形态。首先,远程教育培训溯源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至今已有35年历史,并经历了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媒介过渡,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的杰出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电大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战略为主导,教育培训从精英向社会大众普及,较早涉及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其次,农业广播学校系统虽然主要面向职业农民开展远程教育培训,2003年后也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广播电视和网络形式开展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广西农广校每年面向农村招收中专生6千人,其中部分毕业生进入农民工群体,每年完成非农技能培训6万人。再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以广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其中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通过乡村两级远程教学接收点实施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培训。还有,企业的线上培训,以电子学习E-learning形式开展一线蓝领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培训将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平等互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并以其先进教学理念贯穿教育培训过程,带动师生交流和教学管理流程简化科学,带来教育培训理念、技术及机制的创新。

2广西电大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

2.1广西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实施情况

广西远程教育早已涉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广西电大于2004年列入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批试点,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培养农村基层政权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部分受益学员考取国家公务员以及参与非农就业创业。以后,广西农广校和广西远程办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2008年,广西电大与中国人大、北航、中南等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项目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的驻园远程学习中心,送教上门为企业员工进修学习提供服务,许多外来务工青年参与并受益。借鉴广东“圆梦北大100计划”经验,广西团区委于2011年春天在南宁高新区试点“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35名青年职工受助参加广西电大学历进修,接着,又于2012年春启动“万名青年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项目(简称“圆梦行动”),广西电大作为首个合作高校将项目进行系统运作,至今已在南宁、北海等七个市资助了1500多位农民工报读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业,“圆梦行动”人才培养涉及广西八个工业(产业)园区,受训学员平均年龄30.2岁;广西籍占90.7%,外省籍占9.3%;壮、苗、瑶、回、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占34.5%;生产经营一线员工占65.2%,后勤服务岗位员工22.4%,管理岗位员工占12.4%;专科学员占64.2%,本科学员占35.8%。首届试点班学员从南宁高新区学成毕业,按时毕业率为60.0%,能完成学业的占86.0%,辍学率为14.0%;以后届次学员各科平均及格率约为85.2%、补考率约为10.0%、辍学率约为4.8%;农民工学员学有所成可以期待。党的十广西农民工代表黄文宣(南丹县矿工)今年已获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专文凭。广西电大在“圆梦行动”受训学员中进行了多个专项调查,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等,相关信息已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

2.2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特点

“圆梦行动”作为我区远程教育专门机构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具有学历层次高、系统大规模运作、网络技术全面支持,又面向产业园区实用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2.2.1政、校、企合作协调推动项目

广西电大面向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源发于2008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由北海市政府和教育厅主导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迎合园区企业人才需求而协调项目落户,并解决场地设备困难,北海电大寻找契机主动服务企业,又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广泛响应,形成政、校、企三方合力促进园区人才培养,推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至今仍是电大系统的标杆。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由广西共青团组织发起,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亲自启动,电大各市分校找准项目落脚点,结合区域资金项目集聚的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得到园区管理层的支持响应并组织协调,发动企业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帮助学校建设驻园专业教学实训基地,政、校、企同心合力形成氛围、机制和措施推进,保证了项目的政府导向正确、符合企业需求、教学实用高效,项目持续推进。广西电大课题组对全区115个产业园区2438家共5.78万员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项目落户的工业园区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预测,结合各类企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异同作出规划论证,按企业各类岗位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还建立了企业推荐、政府资助、电大系统服务的有效机制,加上学校人财物的投入,使项目意义升华:政府作为经济升级优化的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去协调推进项目;企业作为凝聚人心的文化、招工引资的品牌和创新发展的尝试去维护项目的运行;学校也赢得服务社会的声誉和人心向学的呼应。为此,自治区政府专设项目资金,各级团委也筹资支持学员学习,南宁经开区连续五届资助学员学费达50多万元,占总学费近一半的资助成为项目持续进展的重要条件。

2.2.2产、学、研融合服务人才培养

电大看准广西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解决人力资源供求失衡、门槛过低、建设开发粗放的问题,以区域发展目标为重点设置学历层次、专业分布以及教学改革,例如:北海出口加工区的装配特点、南宁高新区的前沿技术特点、南宁经开区和来宾华侨投资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南宁东盟经开区的轻工食品产业特点等,都纳入前期调研论证内容,各地电大因地因材实施项目,专业推介注意服务园区发展优势,听取企业的意见反馈,教学适应产业一线员工特点,着力解决各类学员的学习困难,完善适于园区生产生活的教学支持服务,还借力国开大《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核心理念和关键措施,大胆改革教学实训模式,着力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职业教育的转型融合,以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创新发展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提高学员实用技能水平和适岗能力。各地电大还积极整合资源开拓业务,将“圆梦行动”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的短期培养相结合,开办了涉及企业精神、团队合作、社交礼仪和营销策略等专题讲座。课题组对二年级以上学员的调查统计反映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和明显进展。

2.2.3思、教、行互动提高员工素质

尽管“圆梦行动”属于成人业余教育范畴,广西电大依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覆盖教学实训环节:设有班主任全程管理服务,选拔学员班干队伍构建自治机制,网络平台和交流介面常换常新,表现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及感情宣泄,线上线下的班组活动形成制度;教师更是表现了教学一丝不苟和师生的平等互敬,各类讲座、公益活动和交友组织连通师生之间、学员与社会之间、校企之间对教学的监管互动以及合力参与,使远程教育培训达到传授技能、又兼顾学员素质提高的发展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收到良好效果。

2.2.4上、中、下配合形成育人环境

电大系统上中下配合是“圆梦行动”广泛延伸的关键因素之一,线上线下(O2O)配合又是项目顺利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二。35年的办学历程,电大从中央至省到市、县“五个统一”的教学规范实现了资源共享、快捷时效、受众面广的优势,项目经试点到推广,共得到7个市级电大的响应配合,省校决策方案经市校协调组织直达园区学习中心,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资助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上中下动作一致的系统运作受到政府的好评,项目受益面广,得到学员欢迎,层次分明的扁平化管理又增强了基层学习中心的灵活应对。同时,电大以网络技术支撑教学管理特色在项目实施中受益,专业广泛、资源丰富、网上学习个性化收方便快捷等特点较好解决了学员水平差异、工学矛盾突出和个人需求繁杂等问题,信息技术作为听课、自学、交流的工具适合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和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题组总结归纳“圆梦行动”的实践创新,就电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研作了总结分析,证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培训适合大规模农民工业余进修、职业技能学习和市民素质培训。但是,“圆梦行动”也有专业分布不合理、重文轻理;课程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衔接不够紧密;企业一线蓝领人才培养不足;学员职业规划和人才交流还有待加强;农民工群体学习诉求不普遍,学员还不适应数字化教学等等不足;需要认真总结,加以改进提高。

3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启迪

和总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都有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又提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市民培训”等。各级政府的科学部署和各地的创新实践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前行。从广西电大农民工专项远程教育培训的“圆梦行动”阶段性总结中,给出了经验的启迪。

3.1重新认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仅限于提高人口红利、增加农民收入、或者提高生存技能和实用技能水平都是不够的。首先,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达2.6亿人),而且正在城乡社会中形成新的阶层,甚至上了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的封面,关注并扶持他们事关社会公平、缩小差距、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帮扶措施能够改变命运、促进公平、构建和谐,运用互联网也突显民主公平属性。其次,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优化升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和“双核驱动战略”实施都需要大批人才支撑作为基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拼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要转向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上来,农民工教育培训应成为发展战略重点。再次,农民工教育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其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兼顾其基本素质提升和持续进步发展。教学内容应倾斜于技能知识又要兼顾理论基础,避免“以技能、以收入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观,促进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还有,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扩大农民工的受教育幅射面,以科技创新应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提供服务,以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形式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对因政府职能出现条块分割造成农村新增劳动力(广西约70万人)享受中职免费教育与大量农民工(广西约1100万人)为生存打拼得不到培训的不平衡局面要认真对待。要在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财政资助、企业支持、学校参与、社会响应的协调合作机制,以提高受教育水平造福广大农民工。

3.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首先是服务理念,中国教育具有平民化的历史渊源和人文传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北京大学在1918年就创办了“校役夜班”,2006年北大校长又为学校保安甘相伟的专著《站着上北大》作序。为大众阶层服务、以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是大学的精神和传承,关注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问题,能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自觉、提高学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效,“圆梦行动”是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是高校办学理念转变促进为社会服务自信自为的案例。其次是教学理念,在社会各类形态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界都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电大远程教育自谥为网络先驱,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驱动下,加上网络技术,带来了“教与学颠倒”、“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这还远远不够。用户至上(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王(完善支持服务)、免费模式(类似“慕课”)加上颠覆创新(模式改革),这些“互联网思维”都在改革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当然,互联网以最低成本满足最大化需求的市场机制正影响教育培训,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促进技术应用、搭建共享平台。2014年广西电商的政府统筹推动就是先例。再有是技术理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扩张渗透,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电大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自甘落后。电大要加快微博、微信、二维码、QQ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尝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学习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素质提高,促进学员适应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3融合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电大远程教育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关注社会大众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围绕职业教育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和考核管理方面进行改革,融合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岗位职责、实操技能的多种元素,渗透国家行业技能认定元素,还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与学历学分互认等共享机制,满足了各类职业群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实践,创新了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但是,电大也要在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训考核量化等方面加强完善,加快3D打印技术、E-learning员工培训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教学实验室等的应用,以提高实训操作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4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强调要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创造了新领域,“互联网+教育+培训”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选择。但目前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忽视了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为此,将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1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

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结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作者:白露 单位:兵团第三师党委党校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3]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5

2013年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实验区之一,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的共同推进下,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建设目标,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的融合,是未来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数据共享、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学内容,同时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善,农民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结合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开展的有利条件,天津市农广校进行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研究课题,本课题针对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手段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切入模式,探讨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方法,在构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下,实验探索并得出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理论成果。可以为中央农广校承建的“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提供物联网应用方面的一些参考,最终达到顺应数字时展,提升农广校体系教育培训能力的目的。

一、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特点如下: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受调查486位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48人,占10%;高中或中专123人,占25%;初中248人,占51%;小学53人,占11%;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有14人,占3%。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水平。

(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所提高

受调查农民对种养业生产过程中“知道”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饲料的基础知识和合理使用的分别占92%、88%、87%和89%。

(三)农民对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的意愿在逐渐增强

受调查农民中,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占37%。全部调查样本中,参加培训的平均时间为6.9天,而参加了协会和有关合作组织的180户农民平均参加培训的时间为9.6天。

(四)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受调查农民全部拥有手机,其中拥有智能型手机的农民占81%;121人拥有计算机,占样本总数的25%;有87人开通了宽带上网,占样本总数的18%;有112人具备上网检索信息的能力,占样本农户总数的23%。

(五)农民最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是本村和基地

受调查农民中,有83%的农民选择了“本村”;有76%的农民选择了“基地”;有52%的农民选择了“乡镇”,选择“市、区县”等其他的占10%。说明农民愿意就近参加培训。

(六)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依然是种养实用技术

农民对种植业、养殖业和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都有强烈的需求。种植业中,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占76%;蔬菜生产技术占50%;选择水果、特种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的分别占27%、13%、6%,说明粮食生产技术、蔬菜实用技术培训需求依然强劲,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式生产及苗木花卉技术培训需求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养殖业中,选择科学养猪技术的达到39%,按选择百分比高低顺序为:养鸡19%、养牛11%、养鸭6%、特种养殖6%。实用养殖的培训期望仍占主导地位。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机械、运输和财会,分别占11%、11%和10%。

二、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情况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和天津市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建设机制。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68个,实现了核心试验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视频接入。在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应用工程上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同时,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设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已在50个乡镇和156个基地建立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建设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上扶持培育一批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应用试点农业企业;组织百余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与12家电商企业开展了首届网农对接活动。在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CAWS2000农田小气候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开始量产,电力载波传感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进入规模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制定了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组织10项地方标准制定研究。

三、实验探索研究

一是针对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首先对相关配套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利用。开发、撰写《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等培训教材。一方面, 要求每位教师吃透教材及相关教学材料,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及相关材料进行优化重组,在日常教育培训中不仅要做到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还要做到对农民接受知识的情况心中有数并且及时反馈和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改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农民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是对农广校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及合理利用。目前天津市农广校系统建设了1个天津市新型农民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和12个区县分校及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农广校系统教学条件。建有天津市农广校移动卫星直播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媒体制作中心和多功能演播室及计算机培训教室,并建有图书音像资料中心,藏图书音像资料近3万套;建有独立域名的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站,丰富了网上视频教学和文字教学。12个区县分校全部建有多媒体培训教室、计算机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双向卫星接收小站及专业教学设备。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全部建有培训教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小站,每天能收看农广校系统4套卫星教育培训节目。

三是在服务模式层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普适模式开展高效服务,可以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目前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中的网上视频教学部分已经嵌入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内,供农民免费使用,而且市服务平台和区县服务平台是互联互通的。

四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试验探索研究的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坐落在武清,是武清区农业物联网20个应用点位之一。这些点位采集的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武清区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平台分为咨询接待区、专家坐席和指挥调度大厅三个区域。咨询接待区主要是针对农民上门提出的问题进行接待和解答;专家坐席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指挥调度大厅通过在全区设立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对农业生产、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同时,还建有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技培训等综合支撑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短彩信、移动互联网、语音、IPTV五种信息服务通道,为农民群众提供权威、及时、便捷、低廉的涉农信息服务,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保障手段。

结合农业物联网应用,对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区内、园区外对照性农民教育培训班,进行了教育培训效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判定课题实验的效果。

对园区内外120名农民学员进行了培训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其中,园区内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85%、达到良的占15%、差评无;园区外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65%、达到良的占35%、差评无。对培训内容最大收获方面(多选),园区内农民88%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81%选择了培训及时、8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园区外农民80%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78%选择了培训及时、7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的农民学员在实验前,上课时有一部分农民学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针对性培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农民学员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能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现在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对20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学习比以前的培训班学习更有针对性,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现在要注意和马上要做的内容,回去后能及时按照老师讲的知识开展实际操作,这样知识记得牢固了,自己的收成也有了保障,相比以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更愿意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班。

从调查问卷、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加强服务整个领域农业信息、数据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农业物联网智能化信息、数据采集的优势,缩短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时间,高效精准地获取当地农业各方面信息、数据),帮助广大农民把学到的知识按照适时的农业信息和数据,准确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是当下较便捷、高效、易操作的模式。

通过对农广校现有资源中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载体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农广校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物联网技术知识的进修,最终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模式图中我们对现有中央农广校开发的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中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提出了按知识点分解制作农民教育培训微课程的模块,课题组认为此模块的开发和重组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农业物联网利用各类传感设备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传输,使大量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的资源按时间、区域、类别实现共享,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使传统的大面积普及性培训变为更高效的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对农民开展精准培训一方面需要教师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开展面授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时性较强的教育培训资源,而我们现在开发的绝大部分教育培训资源都是完整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这样的教育培训资源更适合普及性培训,不能适应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训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发一些“一事一培”的知识点型的微课程,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决策、检索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开发,同时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推送,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的目标。本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在制作各类网络微课程,也做了不少农业方面的微课,但是也只停留在制作、网络共享的层面,因此农广校体系应该及时跟进,充分利用自身现有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此模块内容,一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农民教育培训主导地位;一方面可以惠及农民,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向深度、广度开展。

(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教育培训观念得到了更新,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并不是说只强调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应用。我们是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 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对于我们农广校教师来说,我们要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多媒体信息数字化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培训水平。

我们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智能信息网络方面研究,定位在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传统农民教育培训升级,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基础教学和关键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从各种先进的技术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在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改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手段。

(三)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师多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了,撰写相关论文的教师多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有了具体的实践,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这一类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支教科研的队伍。

(四)培养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

经过课题研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唤醒了农民的现代意识,激发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率、要收入,充分调动了农民自觉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利用各种途径的学习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要与农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农民的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能力,引导农民在实践中学习,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6

一、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基础财务核算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整个会计人才需求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多边形转变。基础财务核算人才需求大幅度降低,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人才需求增加。如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集团企业,从事基础财务核算人工的人员减少近了90%。实现财务共享后,整个财务系统中,战略管理人才及管理会计人才约占80%,基础财务核算人才占比仅为20%。

(二)会计人才职能变化

传统的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会计职能由核算与监督转变为价值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应充分发挥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会计职能的转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职能的转变,会计人才职能亦由财务核算转向战略规劃、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

二、中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其经济业务的核算都将通过财务外包或众包的方式解决。此时,会计核算应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的会计工作者应当在具备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能够高效地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并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并且,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会计人员应当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这种职业能力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中是应当体现的。因此,笔者认为,中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简述为具有基本核算技能和辅助管理能力的信息化人才。

(二)与学校、政府和企业合作,设置实践交流新平台

企业、政府真实的实践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与掌握。因此,学校方面应与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系统及财务运行流程。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社会化交互式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专业人才搭建交流平台。高校应深度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以“工具化、示范性、平台化”为原则,建设会计专业数据中心,搭建信息化数据运用平台。通过大力开发与建设会计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构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供社会各界人士就数据和财经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交流与共享,并最终建成一个完全开放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学校需要实现“产销对路”,就必须培养出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因此,校企双方应加强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可参与企业相关财务标准制度建设等工作,还可邀请企业共同探讨、制定信息化平台建设标准,建立“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学习方式,实现社会化交互式学习模式,并为后续资源和系统建设提供相应规范同时,还可借助“校企合作”、互联网教育和数据集成应用”的三位一体平台,实施和完善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数据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大部分是手工实训加上机实训,上机实训中多为单项实训,这样的实训内容过于理论化,没有充分体现出技能的训练。因此,中职院校应当提供多种途径,完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1)完善校内实训课程。为使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对真实的岗位工作有基本的认识,应在原有的单项实训基础上加入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项目,如用友的VBSE、网中网的财会商圈或科云的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平台等虚拟工作平台;(2)参加校外技能训练项目,如财务众包,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企业真实业务的账务处理;(3)开展校企合作,如学校与代账公司合作,设立“校中厂”,接收代账公司的业务对外提供服务,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经济业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尚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唯有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完成由核算向管理的转型,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多种实践操作途径,才能顺应时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7

现状

自十年前网络教育起步,规模与质量之争就从未间断,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在线网络课程的优势日益凸现,网络教育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家庭在线教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最受关注的在线教育课程是中小学课外辅导,占比达到29.64%,早期教育、兴趣特长培训、职业培训、学历考试类培训分别占到18.5%、15.22%、12.32%和11.78%,外语类培训只占到6.94%。

在选择在线教育课程时,网友最看中的是辅导网站的专业性和客服的咨询情况,占比达到23.3%,其次是有刺激自主学习的奖励机制,占到16.23%,再次是课程设置中有无互动性,占到14.72%。

在付费在线教育课程的价位选择上,70.4%的被调查者选择300元以下,仅7%表示可以接受1000元以上的付费在线课程。

45.4%的网友认为,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学习的自由度,19.95%认为优势是不受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15.31%认为学习资源丰富、全面,13.53%认为可以享受更好更多的师资。在线教育的附加服务中,前三位的选择是:教师互动答疑、提供学生在线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供优质课件下载。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数据:一是64.2%的网友以及家庭成员,在近一年中未受过任何的在线教育;二是64.97%的参与调查者,对于在线学习的整体满意程度一般。

现代教育报社长总编辑李青认为,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在线教育大有可为。通过平台、服务集纳更多的教育资源,重新组合进行更合理地配置,从而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中学生利用电脑学习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以学而思网校为例,这两年的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上都在百分之百以上。小学生或者学龄前儿童,用PC互联网的可能性不太大,ipad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领域可能会更大。去年移动互联网的APP安装量超过一千万,每天活跃用户量上百万次。儿童教育类的下载安装量已经超过游戏的下载量。

目前,家长对在线教育这种形式的接受度还是非常有限。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和教师面对面地沟通,另一方面如果缺乏自制力、在没有家长教师的监控下,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在于如何能够创造学习环境。有些线下的课程体系需要特定的环境,并不适合线上环境。中公教育副总裁、中公网校校长曹青认为,线上教育从最早的文本到录音、视频,到现在和游戏结合的模式,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产品的本质。

对于一些大型的线下教育机构,可以把优秀师资转到网上,除了产品质量好外,还要依靠平台和技术,互联网教育才会有较好的发展。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华北大区总经理刘纲认为,目前传统教育对于未来的互联网教育认识还不够到位,未来的互联网技术会彻底颠覆现在所看到的传统教育,这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谁能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完全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二是传统教育公司,彻底改造自己。

“教”的问题在于谁来教、什么时候教,以什么成本教;“学”的问题在于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在哪个地方学,而互联网技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下,可以实现互动,通过远程获取最优质的教师资源,比如耶鲁大学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现在只是公开课,但是却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另一方面,互联网能够使这些知识更加聚集、专业,而且使学习的过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将改变现在的教学形式,学校组织会被赋予更多的互联网基因。在大规模应用的条件下,未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个进程是渐变的,可能需要某一个条件,或者一个巨大的组织来改变它。”

趋势

腾讯教育中心总监潘鸿雁认为,网络教育和移动互联教育,一方面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另一方面也是举步维艰。

在过去两年,数字教育领域成为硅谷创业的热门,很多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教育创新公司出现,将近60多个项目拿到风险投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家大型规模企业的成功案例,也没有一个能够被验证是发展成熟的模式。

“我觉得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未来是一个趋势。线下教学之后,可以通过线上服务,消除时空距离,加强课后辅导。”巨人集团总裁尹雄说。做线下教育,最困难的就是时空,因此发展缓慢。

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跨越时空,未来更有可能是作为线下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给未来教育带来一种最直接的服务模式。尹雄认为,如果线下的教育机构有非常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再跟互联网机构合作,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替代线下教学,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线下教学,有非常好的互动和控制,“中小学的孩子,能够专注地对着电脑听一个小时,几乎不太可能,能听到五分钟十分钟就不错了。游戏是例外,我们也不可能把教育变成一种游戏。”

环球天下教育集团总裁张永琪认为,具有自主能力的年轻人应该是线上教育的首要消费者,比如职业类课程、出国考试英语类课程等。下一步可能会出现在中小学和早教领域,通过好的电子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不一定放在线上,有些很好的课件可以在白板上实现远程教学,在韩国的课堂里面,可以接受美国老师的教学,这也是互联网的一种模式。”

对于网络教育来说,未来几年更多还是大学生及以上的出国英语类培训和职业类培训为主导。“这可能跟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在中国更多的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谋生,而不是为了兴趣陶冶情操,这跟美国有比较大的区别。”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说。

在职业教育领域,所培训的是一种技能的提升,只要抓住兴趣、爱好,提供良好的服务,线上教育可以有很大的市场。比如奥鹏的龙门客栈,就相当于一个平台,针对每个问题通过客户端下载软件,就可以在线学习一些相关的课程体系。此外,一些大公司或者跨国公司的员工分散在各地,集中培训上非常有难度,就可以为其提供网上培训的平台。

北京蓝海文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莉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教育有三大方向:一是可视化。教育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实质上改变了人们接受教育内容的传统方式。因此通过视听结合手段,应用互动方式让用户有很好的体验感,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工业化。文化产业有一个共性问题,产品从创作、生产、传播到消费,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教育产品最终如何把内容呈现给用户,要有一个规划体系,内容通过这个平台,变成产品服务,实现价值再反馈到前端,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三是平台化。在移动互联网教育领域,很难找到真正赢利的项目和企业,可能发展方向还是一种资源的融合,要素的整合。

在线教育可以极大缓解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未来在线教育的差异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内容和受众上;二是在产业链上开始分散。从创新产品的角度考虑,未来接收信息的方式会改变,如何降低接受专业知识的门槛,投资者会更为关注。此外,基于现在移动互联网能够帮助实现锁定用户、追踪需求、分析消费过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产品的定制也是一大方向。

“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内容为王。其次,是体验。部分传统教育是没有办法替代的,但一定有一种模式在传授知识上会替代传统这些东西,这是我们现在密切关注的。”东方富海投资副总监王波说。

线上线下:合作还是PK?

这个时点,互联网对于教育行业非常关键。从今年1月份开始,很多教育行业的老兵遭遇到了互联网行业新兵的冲击。

凯旋创投合伙人李亓认为,可以用教育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讨论线上跟线下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招生、服务和教学三个环节,如果对应到互联网词汇,招生可以叫倒流量,服务就是用户体验,教学其实就是内容。发展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两者探讨的本质并无大的区别,只是角度不一样。

线上跟线下的结合,不可逆而且是大趋势。从最传统的地域性覆盖,到不分时间地域的覆盖,C2C模式变成一种可能。从传统形态的线上教育到新技术、新平台提供的服务,值得让人期待。

歌石投资副总裁林光国认为,教育行业的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标准化,无论是软件、课件,或者校园的复制,有一定的标准化后,成长会相对稳定和快速。另外一个就是线上和线下一定要相结合,包括传统教育的线下学校往线上走、线上教育往线下走。

一个学习过程可以分解为教和学两步,“教”一定是以内容和老师为指导,学生作为参与者,现场环节必不可少。“在这个方面,我觉得线上能做的事情,不是太多。”

“学”包含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练习,比如背单词,要靠自己不停地练习。这种重复性的练习,由于不完全依托于内容,很多和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可以发挥一些特长。“从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可以有不同的力量来投入,创造一些比较好的机会。”林光国说。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核心是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效率。线下教育的硬伤在于老师讲得太累,学生容易疲劳。“实际上大部分线上教育,比线下教育更具有优势。环球雅思老师上课,几十个人的班连着上七天课,这种培训效果值得考量。”

而且在一个地区,名师总是有限,这也是线下教育发展一个最大的制约。线上教育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到一些有名的老师,还可以考虑通过游戏的学习方式、移动的方式、互动问答的方式把课件呈现到网上。

虽然线上教育有非常大的优势,不过由于受众太个性化,难建立起标准模式,因此市场发展缓慢。未来,线下教育的企业可能演变成一个内容提供商,成为制度和标准的监督者,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把产品呈现给客户。

“从教学内容来讲,线下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线上没必要非得跟线下的学校拼内容、拼资源、拼渠道,因为线上有的是流量、有的可能是低成本,这是两说的事。”林光国说。

对于传统教育企业来讲,互联网是丰富自身产品线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现在普遍的做法是课件的录制,如果仅仅只是一种录像,通过拷贝传播,反而对自身企业造成伤害。线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比如智能化互动也是现在摸索的一种模式,利用互联网优势,更多的基于数据分析,为学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瑞思学科英语高级副总裁丁俊华认为,两者一定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但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以少儿教育为例,尤其在语言教育过程当中,很多事情并不能被互联网代替。线上教育是附着在线下教育基础上,只是形式不同。线下提供服务和感受,线上提供技术手段和体验。

潘欣认为,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基本上有两条路径:一个是独立发展的路径;另外一个是传统的面授教育借助网络技术的帮助,建构一种新的混合式学习的模式,既可以提升传统面授教育竞争壁垒,也可以抑制在线教育一些强势的点。

无论是投教育还是做教育,都没有理由躲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线下线上没有清晰的界限,线上是方式和模式,是线下资源跟教育质量的延伸。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8

〔2019〕15号

关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教育项目的情况报告

XX:

近日,经北京XX商会推荐,驻XX招商联络处拜访了XX众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X先生,就公司拟在我区投资教育项目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简介

XX众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互联网/VR+职业教育的综合培训机构。以"科技赋能教育,学习点燃梦想"为使命,自主研发了在线学习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推出了“精品录播+互动直播+名师面授”的融合式教学和“名师授课+助教答疑”的双师课堂,同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培训行业拥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领跑者。

公司借助“互联网+”手段,整合形成了教育培训一体化解决方案,将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提升教育、课程研发、网站开发、网络运营融于一体,实现了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的结合。目前在职员工100余人,现有专业讲师40名(5名博士),常年聘请30多名高校教授、副教授担任培训顾问,不定期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定制培训。为研发高质量的线上理论培训课程,学校花重资搭建了6间高清课程录播室、2间直播室,独立自主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

二、项目情况

(一)项目名称:XX众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二)投资金额:800万人民币

(三)项目内容:

1. 众盾安全培训众盾教育独立研发的网络课程和学习平台,目前囊括了市的主要培训机构,包括安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xx集团安全环保研究院、市建筑工程专修学校、中天置业教育培训中心等,该平台拥有在线培训、在线模拟考试、人脸识别等功能,实现了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培训的痕迹化,同时整合了安全屋训练、VR/AR考核等,打造了全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在重庆项目中,可移植武汉众盾安全培训模式,与属地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打造软硬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重庆各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安全教育。

2. 众盾优职网众盾教育打造的互联网/VR+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自主研发在线学习平台和网络课件资源,推出“精品录播+互动直播+名师面授”的融合式教学和“名师授课+助教答疑”的双师课堂。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开设在线课堂,面向西南市场。

3. 安培职校  安培职业培训学校是一家专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培训学校。学校核心业务概括为两大板块: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培训。目前,学校主要承接职业资格培训、生产安全培训、消防安全培训、建筑安全培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就业服务培训等。在xx投资兴办xx安培职校,面向XX开展中职招生,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三、企业诉求

该企业主要针对应急管理相关的安全培训,政策需要得到应急管理部门的推动和大力支持,与XX行业安全教育、专技院校共赢互利,创建安全生产培训新体系。

四、项目分析

通过与陈总的交流,了解到:一是公司今年准备在重庆布局,企业落地重庆的意愿较为强烈。二是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以XX职业教育的后起之秀快速扩张,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营收增长迅速。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该公司有意在XX投资教育机构的信息真实可靠,该项目应积极跟进。一是该项目一方面在XX开展线上教育,面向西南开展安全培训;一方面希望在XX兴办职业培训学校,符合我区大力打造教育强区的发展方向。二是该项目已在XX成功运营,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可快速复制,尽快启动。三是市场前景较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培训,XX现有的安全培训机构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五、工作建议

上一篇:房地产一体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