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7:00

工业化建设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1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洋县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工业规模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推进工业化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县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通过股份、出售、兼并等方式陆续对全县所有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基本实现了“国退民进”,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工业企业的主力军,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了勃勃生机。

1.1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县域工业化发展基础。全县现已探明的矿种有16种,其中钒钛磁铁矿、石墨、膨润土、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和品位居全省前列。水能储量36.6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0万千瓦。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种类齐全,其中龙须草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中药材469种,人称“天然药库”,是陕西省中药材基地县。五彩米被称为“米中珍奇”,其中,红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3大类70种12.1万亩。丰富独特、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条件为洋县发展的矿产、冶金、水电、建材、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极其充足的原料。

1.2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4.4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8.8%。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0.21亿元,增长15.8%,产销率达95%。整个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1.3规模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8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9%。2014年实现产值90.2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8.5%。其中1亿元以上企业由5户增加到15户,规模以上企业对全县工业影响力增强。食品、化工、矿产、建材、水电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4园区经济发展迅猛。洋县近年来抓住汉中市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的机遇,依托县内资源和产业优势,以陕西有色集团在洋县投资100亿元收购重组7户矿山企业和控股陕西盛华冶化公司为契机,规划建设了洋县生态工业园区、谢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桑溪新材料工业园区,成立了洋县有色工业园区管委会,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1.5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洋县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积极营造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包抓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本着“高起点、系统化、集群化”的原则,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通过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2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目前洋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弱、城镇小县、财政穷县依然是基本县情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工业化的步伐。

2.1一是工业总量小,经济效益低。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003.83亿元,洋县仅实现工业总产值90.21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9%,与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平川大县应有的地位极不匹配。

2.2骨干企业少,支撑能力弱。610户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元企业仅15户,税收过千万元的县属企业仅4户,难以支撑高速发展。

2.3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洋县一、二、三产业中二产比重只占34%左右,相对比较偏低。加之长期以来,以食品工业为龙头,以建材化工、矿产开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在产品结构上,无特色优势,上游和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叫得响、打得远、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2.4企业融资难,专业人才少。近年来,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市县两级金融机构实行微利上存机制,对县属地方工业企业投入少,企业再发展难度加大。同时,多年来,企业部分专业人员流向行政机关、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和南方发达地区,使洋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少,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弱,企业技术改造缺乏人才支持,影响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致使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慢。

2.5信息化建设缓慢,水平较低。由于洋县工业产业层次不高,起点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突出,全县仅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设备,没有专业的网络人员,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本。

3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思考

3.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2以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洋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先导,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发展循环产业和有机产业为重点,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工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

3.3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工业化道路要求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

3.4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又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城镇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城镇化落后必然阻碍工业化。除此以外,还要以园区建设承载工业化,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工业化,以全面创新加速工业化,以优秀的人才队伍加快工业化,以一流的外部环境服务工业化。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一)国内外工业化进程及评析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由农业生产为主,向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耕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农业与工业谁为主导的艰难选择。例如美国,18世纪后期,当欧洲如火如荼地推进工业化的时候,年轻的美国仍是一个带着殖民地烙印的农业社会,发展经济并维护国家的独立成为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正面临着到底是“工商立国”还是“农业立国”的艰难选择。作为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时任华盛顿政府的国务卿,它代表一部分人表达了美国的农业理想主义,强烈主张“农业立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而时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相信工业化是富国的必由之路,坚持“工业立国”。在这场“工商立国”与“农业立国”的争论中,美国最终确立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正是沿着汉密尔顿的思路,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以税收和国债为主的比较完善的财政制度,推动了银行、证券市场以及股份公司的发展,这些都为美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再如日本,19世纪中后期,已经实施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政策的日本,面对日益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危险,是“主动开放”还是“闭关锁国”,在各阶层有过激烈的争论,日本最终还是主动选择了对外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明治维新,推进工业化。由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使日本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从我国来看,有学者把我国工业化的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

(1)1949——1984年:工业化的准备时期

旧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当时,工业十分弱小,并集中在上海等几个沿海城市。同时,无论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还是在政府治理时期,工业都具有“官办性”和买办性,很难说工业化在当时已经起步。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序幕。但这一时期,城乡隔绝,工业化只限于城市,而没有进入农村。虽然农民、农业也为当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本身却长期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未能分享到工业化的成果。所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这35年是城市工商业孤立发展时期,完整意义上的工业化还没有全面启动。但这一时期毕竟使我国有了大规模的工业、有了覆盖城乡的国有和准国有商业,国家工业化初期、中期阶段所必需的物质力量已经具备。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称作工业化的准备时期。

(2)1984——2002年:工业化的起步时期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城市进行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从而使改革开放在全国城乡普遍展开。到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团大会召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大体上被破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生活最重大的变化是作为工业化传导机制的市场机制的生成和发展。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工业化的核心、主导和带动力量固然是工业,但靠什么把工业的发展转化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这个传导机制就是市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在工业内部以及在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建立紧密的产业联系,把工业的影响投射和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再生产体系当中去,把工业经济的产业化特征变成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化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就是它的传导机制——市场机制发育和成长的过程。所以,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在城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全面工业化过程的正式启动。到2002年,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也自然地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行将进入一个动力更强、力度更大、影响面更广的新阶段。

(3)2002——2020年: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

按照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设想,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对产业发展的整合功能、对城市和乡村的联结功能、对工业化的引导功能都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中国的工业化将呈现出更加蔚为壮观的图景:在市场机制的前所未有的强大作用下,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优势互补,将使经济增长更快、劳动生产率更高、城市扩张势头更强、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更具规模。可以预见,这一时期将是中国工业化力度最强、速度最快、在质量上迅速提升的时期。

(4)2020——2049年:工业化的成熟和完成时期

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49年,我们所要完成的,可能不仅要基本包括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完成的初期、中期、后期任务,也将包括他们在“后工业社会”所实现的一些重要发展。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工业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根本动力。其次,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不可能完成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农业社会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生产活动以满足自主需求为主,尽管农业社会(尤其是后期)有传统的手工业,但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农业社会也有城市,但绝大多数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少量的城市主要是为官僚和贵族阶级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罗马、长安、开封、北京等都是古代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在这些城市居住的主要是贵族阶级和为其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的人群。因此,农业社会的城市本质上是消费型城市;农业社会也有市场,但市场交易主要是满足少量剩余产品的交换,市场是分割的、狭小的、非主流的,农业社会没有形成市场经济;农业社会也有国家间人员和物品交流,有国家间的朝贡体系,但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资金、人员和商品流动,没有形成国际化。第三,中国真正全面的社会转型是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起点的,且农区工业化潮流是最强大的推动力。然而,农耕历史最久、农耕文化及社会结构积淀最深、地域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集中的传统农区,却又是工业化发展和社会转型最滞后的地区。显然,如果此类区域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问题不解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不可能完成。各国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表明,把握趋势、调整战略、应对变革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和日本的国际化道路,可以看出,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有一个能准确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的政府,才能引领时代大踏步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与工业的基本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2)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3)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4)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1)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2)农业资本化、企业化经营推动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3)农业工业化引发了现代大农业取代小农经济的农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西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业商品化、资本企业化、工业化、社会化交织在一起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列宁、斯大林同样都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认为俄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是发展农业的问题。但他们对农业问题的思考主要是着眼于俄国的状况而进行的,在对俄国农奴制改造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研究及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们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的思想:(1)农业中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2)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技术化、集约化和资本化促进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3)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的出路在于组织大规模的农业,正确处理工农关系。由上述分析可见,在农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到其作用,但同时他们是在高度重视发展工商业、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下阐发他们关于发展农业的观点的。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困局及解决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西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城乡差别和工农业差别产生的原因和缩小这些差别的途径,同时还展望了在未来社会中彻底消灭这些差别的前景。

随着近代以来工业化的逐步展开,形成了以城乡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一差别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1)乡村工业化与劳动力的非农化;(2)人口的自由迁移与全面流动;(3)农村人口的城市化;(4)地产的自由交易和地产的集中;(5)资本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转移促使城市工商业资本流向农村和农业;(6)农村居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列宁、斯大林在考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揭示了城乡差别和工农业差别产生的原因及缩小这些差别的必要性和途径。他们将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及城乡差别的因素概括如下:(1)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及乡村工厂化;(2)人口的迁移与自由流动:(3)农村人口的城市化;(4)国家扶持农业、城市支援和带动农村;(5)农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工业化是解决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城乡就业一体化概念,却有大量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城乡就业一体化是未来社会劳动就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他们设想:到了未来社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里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指的是就业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即在彻底消除城乡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自主与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其实质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地分析了城乡就业从浑然一体、分离与对立到最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一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1)城乡就业浑然一体。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还没有发生社会分工。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直接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劳动相互不独立,个人因从事多方面的活动而具有丰富的才能。“一个人既是杰出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演说家、历史学家、牧师、执政者和军事家。”与此相适应,人们以相互紧密结合所形成的集体为基础,直接与共同占有的简单生产资料结合,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城乡就业浑然一体。(2)城乡就业分离与对立。“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除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毫无疑问,日益尖锐的城乡就业分离与对立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3)城乡就业一体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私有制是城乡就业尖锐对立的制度根源,“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废除私有制和消除分工是一回事。所谓消除分工。是指使劳动者彻底摆脱单一化和固定化的旧有分工局限,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或有利于自己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自主从事各种劳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取决于许多物质条件;“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首先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的高度发展和有机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消除城乡就业的分离与对立,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必然要以工农业的高度发展为产业基础。他们设想,高度发展的工农业不再以工业与农业的对立为前提,在消灭私有制后,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应该“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其必要性在于“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当然是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为“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存在阻碍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同时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结合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和工业的思想系统、深刻和富有预见性。学习领会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业化是人类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三)农区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农区工业化就是在不放松农业特别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用工业化理念、思路统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工作,依托农业发展工业,用发展工业的成果强化农业,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农业和工业相互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向工农互补、城乡对接、一体化推进的良性循环轨道。据此,我们认为,农区工业化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发展理念上,要用工业化理念、思路统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工作,依托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实现农业资源工业化,带动农民产业工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农业和工业相互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向工农互补、城乡对接、一体化推进的良性循环轨道。二是发展重点上,农区工业化是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聚集生产要素,形成资源利用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工业化;是根植于农业,起步于产业化的工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利用型和非资源利用型同步推进、多元发展的工业化。实施农区工业化的本质是不断提升和加强工业主导地位,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框架。三是发展目标上,实施农区工业化的目标是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以农业充分发展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实现工农互补、城乡对接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农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加快工业化是传统农区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农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性

首先,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他们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蜕变,都是建立在实现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起步于农业,先是自给自足的农作物种植,进而发展到该产品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然而这一发展过程是很有限的,因为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大,需求减少,农产品价格就会下降,谷贱伤农,反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突破增长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时代必然被工业经济时代所代替。工业作为连接点以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没有他的大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工业化惠萍不高,农副产品的延伸加工将受到影响,农业难以实现产业化;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将丧失稳固的发展基础,经济总量和结构调整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正因此,工业化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的基本标准。其次,工业化是传统农区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传统农区,长期依靠农业生产,不仅农民收入不快,同时整个地区财政也因财源不多而收入缓慢。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少,工业不能给予农业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工业是带动第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中轴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才能有效拉长国民经济产业链条,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达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质的飞跃,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工业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出现这种情况,既有政策的影响,更有体制的原因,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之间的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就业严重不足,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农闲时节大批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民工潮,农田管理受影响;农忙时节很多农民又回乡收种,企业又出现了民工荒而被迫停产,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加快农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可以通过围绕农业资源的精深加工,把农业资源和产品转化为工业产品,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区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最终实现工农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可以通过发展工业的成果促进农村的发展,让农民更直接更高程度地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大幅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用电、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带动农村尽早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农区城乡协调发展。第四,工业化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日益增多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其首先要向第二产业转移,特别是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增收缓慢的情况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紧迫。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实践来看,他们无一不是把加快工业化作为解决农村日益增多的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从实践上看,农区经济欠发达,农民的生活不富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人口多,耕地少,劳动生产率低下。如果不有效地减少农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一句空话,即使土地回报率再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农村面貌也难有根本性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加快加农区工业化进程,可使更多的农民离土离乡或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工商业,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以某市为例,目前,一个农民如果在家种田,在没扣除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2000元左右。如果在中心市区打工,每个月大约可收入700元左右,在县城打工每个月大约在600元左右,一年的收入就在8000元左右。如果从事商贸服务业,收入还可能更高。不仅如此,通过工业化大量地转移农民以后,政府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理流转,使农村的土地更多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创造条件和可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也会大大提高。

(二)传统农业工业化进程滞缓的因素分析

在工业化进程中,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到面向市场的工业经济,传统农区面临不少不利因素。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干部群众小富即安思想浓厚,开拓创业意识较差。不少人满足于种好一亩三分地,有饭吃、有衣穿、有零钱花、“老婆孩子热炕头”,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热情和勇气。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务经济差。农民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外出务工等非农收入较少,缺乏资本积累和创办企业的经验。三是工业基础薄弱,财力不强。农副产品加工较少,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工业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内在潜力,生产存在着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税收来源不广,财政实力不强,经济增长乏力。

(三)加快传统农区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工业,走工业化道路,也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传统农业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且具有价格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都试图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除科技因素外,原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第二,纯种植农业的困窘为传统农业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单一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中单一的种植经济,种植经济中单一的粮食经济,使得传统农业地区经济徘徊不前,“三农”问题突出。落后催奋斗,贫穷思改变,对贫穷落后有切肤感受的农业地区干部群众,日益认识到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第三,各级政府关心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特别是中央支持产粮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传统农业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加快农区工业化的现实路径

(一)强化工业化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走农业工业化道路,首先必须破除小富即安的观念。小富即安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最大障碍,必须坚决克服。要大力弘扬敢于创业、永不满足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能人冒尖的氛围,着力培育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培育一批经济能人,引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走出饭局、赌局、棋局,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投身经济发展的大潮,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其次,必须不断强化对工业主导地位的认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亮点也在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支撑,是农业发展的龙头,是城镇建设的基础。没有工业支撑,一切都是空话。要使传统农业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工业致富”的思想。其三,必须努力营造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要做到一切为市场主体服务,为市场主体的一切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尤其是要关心和爱护企业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鼓励爱护和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其四,必须着力改善工业发展的环境。改善政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改良服务环境,坚持以企业为轴心,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全力为企业发展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认真解决管理中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大大减少了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了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依赖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转变。新型工业化体现出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能够缓解资源、能源、环境方面的压力。农区走工业化之路,就应跨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利用现有基础,吸纳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较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避免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农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工业设施虽然相对薄弱,但近年来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不断拉长了产业产品链条,提高了资源和产品的附加值;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加快推进农区工业化准备了基本的基础条件,也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农区应当发挥后发优势,更好地把握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坚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集约节约发展

不管是从国外还国内,产业集聚区为城市化的进程及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54个部级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以不足全国千分之四的建设用地,共实现GDP10137亿元,占全国GDP的4.8%;工业总产值达到3021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414亿元,税收总收入达到157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4.2%。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3亿元,工业总产值53亿元,创造2.75亿元税收,吸纳近8000万人就业。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部级工业集聚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仅占全国同期水平的约25%,单位工业取水消耗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9%,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部级工业园区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例达到10%~30%,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农区工业化必须走集约发展工业的路子,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是重要选择和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这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传统农区要切实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坚持产业链接、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一要正确把握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其培育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功能,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创造新优势,抓住新机遇,实现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二要科学编制规划。明确规划方向、合理确定规模、搞好规划衔接,真正做到规划高起点、高站位,确保规划的长远性和可操作性。三要确定主导产业。选好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关联性。产业集聚区不仅仅限于工业,可以是农业、服务业或是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四要“集约”发展。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高投资强度,节约土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集约高效利用,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能力。五要功能“集合”。“集合”就是要体现“产城一体”,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工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工业化转移出来的大量农民要进城工作,变为产业工人,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服务,满足吃饭、住房、就医、子女上学、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这将促进餐饮、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专门化也不断加强,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不断细分,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有效地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使工业企业轻装上阵,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地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引导服务业科学健康发展,不断拓展创新服务方式和领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扶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有着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重视农村服务业,有效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服务业综合配套发展。

(五)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支撑平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彻底抛弃“非工业化的城镇化”和“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幻想,把加速城镇化与推进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用城镇化拓展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一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村人口城镇化既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农业工业化的根本任务。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意见规定: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即1300万人进入城市,将能拉动1500亿左右的内需;按农民工一家四口人,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325万家庭需要房子,假定按90平方米的最低面积,每平方米按2000元的价格,仅住房就有5850亿的消费。消费与住房两项加起来数量惊人,将对我国经济拉动巨大。解决好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进城问题,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加速农区工业化的重大举措。二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特别是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吸纳周围人口。搞好土地流转,探索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变农村居民居住过于分散、生活条件差、质量低的现状,为农业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加快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组织。当前最迫切的是要逐步消除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三要加强城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创造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农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更多地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客观上就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不以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不以发展工业而削弱农业,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工农并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路子。一是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抓手,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农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参与土地流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专用品种和营养、经济、安全、方便产品,实现粗加工向精加工、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的转化。选择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共同抗御市场风险,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情,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高效衔接。

(七)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

推进农区工业化,要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特别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做优农业工业化的原料基地,做大农产品“第一车间”,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一是要抓好规模化生产,加强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要根据加工业发展需求,围绕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蔬菜瓜果等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蔬菜等基地建设,尽快扩大规模。二是要抓好区域化生产,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要逐步构建以山区林果、养殖业,丘陵地区小杂粮、养殖业,平原地区优质粮食、瓜菜,沙区优质油料、瓜果为主导的区域性生产格局,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优势农产品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为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要抓好优质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围绕加工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四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的生命。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密切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最新科研成果。要舍得在科技上投入,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优秀科技人才,对现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争创精品名牌产品。新上企业,要尽可能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采用最新科研成果,生产出最新产品,占领市场主动权。要以技术支持作为发展龙头企业的切入点,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同时,加快企业上网工程,加强品牌形象和品牌认证建设,靠品牌带动生产,引导消费,抢占市场,提高企业竟争力。

(八)培育新型农民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新型工业化;两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两型社会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来探索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路。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和环境友好实质上是一个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建设“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什么是工业化?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学者们在辞海中对工业化的定义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钱纳里对工业化的定义是:“以各种不同的要素供给组合去满足类似的各种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前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机器大工业密切联系起来,工业化的起点从采用机器大工业开始,并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即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上升为统治地位的过程,或者说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过程。后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变化联系起来,即将工业化的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不管上述定义有多大差异,但东西方学者都认为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

传统工业化弊端在现代经济增长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发展的中心内容,而发展则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增长。但发展中国家在实施传统的工业化战略时也产生了下述严重弊端:

1.将工业发展的目标等同于工业化的目标,单纯追求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脱离,其结果是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2.发展工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

3.用工业发展速度、GDP增长等指标衡量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忽视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善,即“重物”不“重人”。

新型工业化的涵义为了避免国内外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在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后,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第一,它是与信息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它的特征之一。

国外的学者一般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阶段,也就是说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开始信息化的。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就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中国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之下。中国是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呢,还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是后者。

第二,判断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有五个:其一是科技含量高,其二是经济效益好,其三是资源消耗低,其四是环境污染少,其五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南边缺煤,东边缺电,北方缺水,西部缺财,因而长期存在着“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东财西引”的格局。要克服这一格局所带来的不利,最根本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高科技手段,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低的环境污染,获得较大的产出和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新型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而不是单指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效益好、投入少、污染低。新型工业化是为了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诸如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单纯在工业领域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不了上述矛盾的。新型工业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包括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求工业领域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而且要求农业领域为现代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容量的市场;要求尽可能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农副产品,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采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要求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也就是说,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可能游离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之外。如果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那就很难避免传统新型工业化所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可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是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三、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工业化

(一)两型社会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湖北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朝着“两型社会”的目标努力。要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大胆地解放思想,为中部地区建设“两型社会”探索经验。新型工业化也好,农业现代化也好,新型城市化也好,都要从建设“两型社会”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出发,时刻以“两型社会”的标准、要求,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的发展,建设好“两型社会”,最关键的还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发展首先还是要抓新型工业化,没有新型工业化,建立“两型社会”就会缺乏物质基础。两型社会是我们的最终建设目标,新型工业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物质基础。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和建议

武汉城市圈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1.改“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经济发展思路要彻底改变

首先是观念创新。“两型社会”是一个重视资源节约、重视环境友好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过去我们走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水体保护问题突出。那么以后,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两型社会”就是发展的大方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转变以经济增量为重点指标的粗放型发展思维,始终注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产力布局必须符合本地的生态条件,通过抑制污染、降低能耗尽快形成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江汉大学校长杨卫东也指出,改革试验的最大难点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他说,短期来看,高耗能的项目不能搞了,武汉经济圈的发展门槛要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改变。这不但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能使发展的速度暂时会慢下来。但是,用新的观念、新的眼光去审视这样的改革,不仅最终会使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强,而且会给市民带来美好的环境、洁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

企业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出路。

第一,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大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其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源的数量扩张,产品技术含量低。而企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体,因此,必须促进企业的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对生产的全过程监控体制,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企业除了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长远,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体地说,企业要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加节能开发性、应用性的基础研究投入,注重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研究并开发能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我省近几年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逐步朝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关闭一些生产方式落后的高能耗小企业,扶持资产过亿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环保,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产业生产环境。

同时,资源节约型机制和环境友好型机制的专项思路也已成型: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以及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另外,武汉是“百湖之市”,仅城市中心就有40个湖,武汉正在将这些湖变成湖泊公园,为市民营造美好的宜居环境,还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圈内的洪湖、梁子湖的保护力度等。

2.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之路,为城市圈带来发展新模式

武汉大学博导伍新木在谈到城市圈建设的主要功能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武汉的纺织、服装业转移到周边的仙桃、天门和孝感的汉川等棉花集中产区,不仅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城市化建设,更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武汉市也缓解了“老大难”的排污问题。

首先,通过资源整合,结构布局的调整,武汉城市圈建设在探索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新道路、新模式的同时,向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

其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武汉城市圈现有的交通环境,利用区位优势,依托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区、大工业集团,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体系,发展配套协作产业,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山水资源以及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风光旅游、文化旅游,以此带动旅游产业、服务产业。

第四,一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环保投入,切实降低工矿企业、冶炼企业的粉尘、烟尘、噪声污染,让企业彻底摆脱环境污染过重、资源消耗过多的包袱,焕发出青春。

此外,还要大力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进一步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社会经济滚动发展。

3.探索建立“两型产业”,发展无烟无污染产业

11月24日,中国第五届改革论坛现场,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探索建立“两型产业”将成为武汉综合改革的重心。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扶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和互动。

目前,武汉的经济发展方向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金融服务业、物流产业等无污染的产业,争取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其余三极为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武汉有“中国光谷”之称,目前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而华工科技、长江通信、烽火通信则是光谷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在武汉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建设两型社会,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林凌,刘世庆.中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3).

[2]罗以振.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思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3]项光勤.世界城市圈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4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把我县赶超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一年之计在于春。经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目的就是动员全县上下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新高潮。刚才,宝钦副书记传达了全市2011年度总结表彰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建昌镇、上唐镇、万坊镇、建设局、工业园区、国土局、招商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就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作了一个很好的发言。等会,江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赶超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也是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把握时机,快速推进我县新一轮经济和社会赶超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必须对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实现我县进位争先、科学赶超的目标。

乘势而上。刚刚过去的2011年,一方面要肯定成绩。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县干部群众加压奋进、共克时艰的一年,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点,元月份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政协会上进行了全面总结,总的来说是亮点增多、形势喜人。获得了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县、全省果业生产十强县、全省渔业工作先进县、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综合奖等荣誉称号,还有不少单位获得了国家部委、省政府、省直单位以及市委、市政府、市直单位的表彰。前天市里召开了全市2011年度工作总结表彰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县在全市目标管理考评中分别获得“城区建设”第一名、农村农业工作”第一名、综合治理”第二名、园区建设”第三名,项目建设百日大决战中分别获得“重点城建项目”第二名、重点工业项目”第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为我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更加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干事创业的激情,也增强了进位争先、赶超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顺势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要抢抓机遇。既符合中央和省、市的精神,更是县加快赶超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难得机遇:一是中央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举措,这为我县项目融资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提出继续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努力保持投资高速增长。这为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三是全市以超常举措助推“两区”建设,用项目建设推动全局工作,其中我县2011年已有40个项目重点工业项目14个、城建项目26个纳入了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因此,项目建设推动力进一步增强。四是近年来,随着我县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六个一”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五是县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天井源第四期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全县交通条件更加优越,这些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环境。机遇稍纵即逝,全县广大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亮点特色之一。像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和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都要靠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改变面貌、造福市民,而且能撬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工业、繁荣服务业、转移农民提供载体,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为财政支出缓解压力。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坚持”

推进城市扩容已经成为我县城市发展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去年,1要坚持扩容这个方向。当前。县城市化率为41.5%比全省低2个百分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2年城市化率达到46%以上的目标,今后几年我县城市化率每年要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扩容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一要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没有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建设出好的城市,城市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为龙头、为引导。当前,要进一步按照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要求,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好地贯穿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去,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切实抓好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各乡镇小城镇的扩容,也都要有科学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二要拉大框架。近期,要以建设赣东南次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扩容步伐,尽快拉开城市框架,逐步形成“一心、四团”两河三岸”协调发展的格局。三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新一轮扩容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1+5城镇群的战略构想,促进万坊、徐家、株良、天井源、上唐等乡镇的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区集中,集镇空间布局向中心城区靠拢,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逐步形成以县中心城区为龙头,以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化网络发展体系。

其中新建项目21个,续建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4.62亿元。一要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春节前,县四套班子会议对29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逐一进行了点评和调度,大家一定要按照调度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21个新建项目中,万年西路和物流中心要加快前期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开工,其余19个新建项目在3月份之内要全面开工;乌珠河建设项目要在5月份竣工,老干部活动中心、廉租房等18个项目要在12月份竣工,一河两岸开发和物流中心2个项目力争在2011年竣工。8个续建项目中,杨林渡大桥要在4月份竣工、城南宾馆和武装部营院5月份竣工、垃圾处理厂6月份竣工、第一小学8月份竣工、泰伯东路、环境检测勘察指挥中心及农业有害生物区域站12月份竣工。各个项目挂点县领导要做到不等不靠,靠前指挥,现场调度,千方百计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业主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天都要深入工地督促施工单位加紧施工,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要派出一名得力的干部长驻工地,专门搞好有关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快速推进,如期完工。二要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等工作。征地拆迁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的环节。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坚持依法运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补偿,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以免相互攀比,造成工作被动。要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2要坚持建设这个重点。今年我县安排城市重点建设项目29个。讲清征地拆迁的有关政策,争取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及时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各种矛盾纠纷,把各种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稳定。三要严格把好项目建设质量关。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是全县人民关注的热点、焦点。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好“三关”即工程招投标关、工程监理关和工程进料关,把工程做精、做细、做好,打造精品工程和德政工程。

单靠政府财政拨款,3要坚持经营这个理念。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城市高速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做活城镇经营文章,筹措建设资金。一方面要盘活土地资源。土地是城镇最大的存量资产,也是城镇最大的财富。要加大规划用地的收储力度,认真做好城镇闲置土地的招拍挂工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把资源变成财源。今年,要切实抓好上仁博雅蓝庭红宝石、金榜家园老武装部、益顺尚都老县委和县政府、登高轩民政局、才子家园建昌大道北段B-2地块、学府家园霓虹灯厂等地块的开发建设,力争完成开发面积20万平方米。目前,县建设、国土等部门要尽快拿出规划,挂牌出让盱江南路麻港河旁地块120亩、登高名门旁地块12.68亩;同时,要抓紧做好县农科所、种子公司和交通局石灰窑地块共30亩以及胜利西路体育馆旁边地块80亩挂牌出让前期工作,县农业局要妥善处理好农科所土地移交前人员安置问题,要抓住种子公司改制扫尾的有利时机,尽快做好资产处置和移交工作,县交通局要尽快启动石灰厂的改制工作,将土地置换出来,力争全年土地出让金达1.5亿元以上。另一方面要激活社会资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具体做到六要”即:做大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要钱;搞好土地出让,向土地市场要钱;争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向信贷要钱;争取上级支持,向政策要钱;继续采取BTBOT等融资模式,向民间资本要钱;完善担保体系,向担保机构要钱,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城镇化建设顺利推进。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是基础,4要坚持管理这个关键。管理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管理是保证。要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框架,细化网格化管理措施,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模式,逐步使城市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各宣传机构要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二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创建卫生镇、环境优美乡镇为目标,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县、乡都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落实治理资金,做到执法到位、治理到位、处罚到位,并将管理触角延伸到乡镇集镇,切实解决中心城区部分地段、乡镇集镇,沿国、省道两旁的脏、乱、差、堵”问题。要适时召开现场会,对工作开展好的乡镇通报表扬,工作滞后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主要领导作表态发言。三要加强城市美化、亮化和绿化工作。甘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理念,认真实施好绿化、亮化和道路“白改黑”工程。城管部门要高标准做好城市亮化规划,认真实施好新建城市主干道路亮化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盱江大道、西街步行街、王府街等重点地段的亮化改造工程;环卫、园林等单位要抓紧制定城市美化、绿化工作方案,精心选择优良树种、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城市绿化与城市美化、亮化同步推进。

三、决战园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已经是被证明了成功模式,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火车头”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主攻工业就是要决战园区。

园区工业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为此,1做大做强园区。园区建设是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努力提升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力争全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25亿元,同比增长26%主营业务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29%上交税金1.34亿元,同比增长38.5%一要做大规模。一方面,要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目前三期工业园区已征用土地1000亩,尚有700亩未平整,园区办要抓住有利天气,加班加点,尽快平整到位,国土局要积极向上沟通,尽快做好以上土地的报批工作。要加快四期天井源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抓紧做好四期工业区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尽快启动实施产业区选址定界、障碍物拆除、土地平整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园区用地清理盘活,对长期“圈而不建”建而不产”项目,坚决按照有关规定收回土地,用于新增项目的发展。二要做特产业。特色是产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后发地区要实现赶超发展,就是要靠特色。从目前来看,县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黎川、南丰、宜黄、金溪、广昌、乐安、资溪等县都要大,但产业特色不强。崇仁机电、黎川陶瓷、宜黄塑料、金溪香料已成省级产业基地,县工业园区要找到一席之地,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极,要走持续扩张快速发展之路,就必须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从我县现有的机械制造金属加工、服装鞋帽、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五个产业来说,机械制造金属加工产业受政策因素影响而发展不稳定,服装鞋帽产业没有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而发展不平衡,建筑建材产业依靠资源而发展不持续,都难以走出特色产业之路。而在食品加工产业中,县已有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洪门蛋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分别为麻姑实业、阿颖淮山、映红养殖。随着江西酒厂改制基本结束,最近,有不少实力较大的客商前来考察洽谈黄、白酒和啤酒生产线项目,如果这些项目一旦谈成上马,县的食品加工行业实力将大大增加,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医药化工产业中,县的建昌帮”中华老字号,享誉国内外,同样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加上我县医药化工产业中已有昌诺制药、赣亮医药和建洪药业,其科技含量、品牌效益均很高,为此我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医药化工这两个产业,并做大做特,力争将以上两大产业打造成省级产业基地。三要做优环境。大力加强“生态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搞好园区的美化、绿化工作,全面推进以水、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和物流、金融、餐饮、公交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切实优化园区发展硬环境。

招商引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最有力的抓手。抓住了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就能借鸡生蛋、借力发展,2大力招商引资。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就能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一要明确招商任务。市里下达我县引进5000万元以上市外工业项目实际进资11.5亿元;亿元以上市外工业项目实际进资5亿元;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市外工业项目23个,其中新引进亿元以上市外工业项目11个,外贸出口65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按照略高于全市目标的原则,今年全县要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出口创汇6550万美元。二要突出招商重点。要围绕重点区域招商,紧紧盯住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圈,浙江台州、宁波、永康、富阳、仙居等地,福建泉州、广东东莞、安徽亳州、上海等城市和港澳台等地区原因:一是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产业转移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二是近年来我县引进的项目大部分都来自这些区域,客、双方比较熟悉和了解,便于摸索信息、沟通感情,以商招商。要围绕重点产业招商,大力依托我县机械制造、服装鞋帽、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五大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要围绕重点项目招商,充分利用现有的黄白酒生产技术和麻姑山旅游资源,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力度。三要坚持领导招商。县领导及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亲力亲为,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好招商引资,多出去招商,摸准信息,多下去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今年,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县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县领导共带了38个小分队,会后,希望大家,尤其是县领导要率先带头,走出去招商,做到哪里有好项目、大项目,哪里就有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身影。四要积极参加招商活动。从3月份开始,县要积极参加市里每个月安排的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的对外影响,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动员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全国“两会”以后,市里就会在香港、东莞举行招商活动,要精心组织,力争香港祥田贸易有限公司大千鞋业项目、香港三盛集团麻姑酒项目、广州美日有限公司食品加工项目签约。除了参加市里的活动,还要立足实际,重点区域举办承接产业转移洽谈会、推介会,大力推介的产业、项目、品牌、资源、环境、政策、人文优势等。五要提高招商引资能力。各级领导和干部要掌握熟悉和吃透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等具体政策,详细了解我县的资源情况、优势产业、市场空间、投资成本要素等,熟知招商引资的主要环节及其要求,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尤其是项目知识,成为招商引资的行家里手。要充分利用连锁效应招商,以客商为纽带,以亲情、友情为桥梁,做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与在落户的客商联系,为其排忧解难,提供最优越的服务,以情感人,争取客商引荐更多的朋友来投资。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我县在外的乡友资源,加强与在外地发展、事业有成的籍乡友的联系,争取其对家乡尽其所能的支持。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壮大支柱产业方面的重大项目,要做到定人、定目标,把更多的大项目、大老板引进来,把新产品、新技术引过来,力争招商引资在结构与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工业经济上不去,3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工业是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总量难以壮大,地方财力难以增加,赶超发展就无从谈起。一要抓帮扶促发展。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困难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等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大力扶持一些规模大、效益高、信誉好的企业,真正把资金投入到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一步加强调度频率、加大调度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困难,及时召集有关部门召开调度协调会,提高为企业解决困难的效率。二要抓建设促效益。要千方百计提高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签约项目抓开工,对已签约尚未开工建设的萤石矿深加工、洪门湖食品、力能手袋等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建项目抓投产,对目前在建的项目,除个别建设周期较长的外,绝大部分项目年内要竣工投产,重点帮助200万吨旋窑水泥、锦丰实业、阿颖淮山、洪门蛋业等建成投产,促其尽早产生效益。投产项目抓效益,对已经投产的项目,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投产项目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按设计要求满负荷生产,实现预期生产目标。三要抓技改促后劲。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重点扶持赣亮医药、阿颖淮山二期、万荣实业等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鼓励企业向“专、精、新”方向发展,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重点支持恒丰制衣、飞龙鞋业、同昌实业等企业创建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全年新增省优新产品8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8个。同时,积极培育各类技术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强化考核。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目标任务落实得怎么样,工作干得怎么样。关键要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评估。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令畅通、排排位、抓落实、常问效、真问责”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办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果,要看是否宜居宜业,否增强了城镇功能,否提升了城市品位;新型工业化的效果,要看新增规模企业的数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量、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等。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拿出具体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加强督查调度、考核评比和跟踪问效。对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等重点工作,要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结、半年总结评比、年终考核奖罚,通过合理的评估、科学的考核、严格的问效和严厉的问责,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事业发展。

五、立足当前。切实做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面对新的目标与新的任务,新的一年。大家既要着眼全年,又要立足当前,统筹兼顾,周密部署,强化举措,真抓实干。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市政府下达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和全民创业指标,1切实抓好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工作。25日。昨天召开了县党政班子会议,按照“略高于市目标”原则,确定了县主要经济指标奋斗目标:即生产总值完成52.5亿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5.846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5亿元,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增长21.8%外贸出口6550万美元,增长9.99%农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增长10.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5‰以内。希望各分管县领导要对照任务,迅速分解,落实到位。同时,要对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安排和调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力争我县今年进入全市目标管理考评综合前三名。之所以提这一个争先进位目标,基于以下四点:一是作为省域规划的赣东南次中心城市,随着向莆铁路和济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将成为继鹰潭之后赣东又一个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二是县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的古县,名人倍出,人文优势凸显;三是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县的赶超发展目标、措施和成果已在全市形成积极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四是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队伍。这些因素的存在没有理由不争先进位、科学赶超。

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财税部门要按照昨天县党政班子会议确定的财政收入5.846亿元,2切实抓好财税工作。财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总开关。增长32%目标任务,尽快拿出我县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计划盘子,层层分解,并逐月逐旬抓好落实。要加强税源管理,强化征管措施,堵塞征收漏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税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

紧扣国家在粮食安全、重大农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大环保生态和节能减排、重大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廉租房建设,3切实抓好争资金争项目工作。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投资导向,尤其是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利用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尤其要利用全国“两会”期间,积极跑部进京,努力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统筹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一要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要落实好全年生产计划,4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突出一个“早”字。积极做好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调运、储备、供应和调剂,加强农资价格的监控,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二要切实做好防疫、防火、防汛工作。要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防控措施。要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一旦发生火灾,要及时组织科学扑救,尽量减少火灾损失,避免发生重特大火灾和人员伤亡。要严格落实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抓好防汛、度汛措施的落实,备足抢险所需物资,确保安全度汛。三要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要突出抓好示范点建设,落实经营主体,加快苗木栽植,坚决打好2010年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第一仗,使我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在短时间内有一个看得见的明显变化。四要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计生部门要在春耕前集中开展一次计划生育服务活动,迅速掀起春季计划生育高潮。

即接待旅游人数69万人次,5切实抓好生态旅游业。市里今年对我县旅游工作下达三项指标。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增长40%门票收入增长20%这种情况多年来没有过,这既是市里对我县发展旅游业的重视,更是对我县发展旅游业的一种鞭策。从自身资源优势看,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一是历史悠久,江西省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迄今2212年,历史上称建昌府。二是历代名人辈出,如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觏,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和现代设计钱塘江大桥的著名桥梁专家罗英等。三是江山炳灵,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和风景名胜。山有洞天福地麻姑山以及从姑山、毕姑山、祥岗山,水有醉仙湖、廖坊水库,还有江西省现存最长的明代石拱桥万年桥和明代太平桥、聚星塔和登高阁、明代益王墓葬群遗址和金水桥。可以说,现在发展旅游业,不但具有优越的历史、人文、生态条件,而且有上级重视,更有百姓的厚望。为此,要重点开发以长寿文化为主题的麻姑山,具体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抓好麻姑山风景区造林绿化工作。县财政将拿出部分资金对麻姑山景区实施造林绿化,建昌镇和林业局、园林所等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绿化方案尽快实施到位;二要完善规划。县旅游局要结合麻姑山景区实际,进一步做好麻姑山的近、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分步实施,逐步开发,逐见成效;三要积极开展旅游招商。要进一步完善旅游招商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力度,象抓工业招商一样抓旅游产业招商,象抓城市建设一样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我县旅游接待能力和标准,把麻姑山打造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同时,要加快醉仙湖景区建设步伐,切实帮助解决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力争今年夏季醉仙湖旅游景区试营业。

县社会形势总体上保持安全稳定,6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无小事。2011年。但我千万不要有麻痹思想,对安全维稳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重大安全问题及时报告制。要认真做好春运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责任,迅速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要进一步加强对烟花爆竹行业和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监管,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留死角。

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制度化、常态化,7要抓好维稳工作。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依法妥善化解矛盾,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坚持打防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和谐平安等活动,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

一、*工业历史概况及评价

(一)*工业历史概况

*

六是轻、化、纺织工业方面,主要有印刷、棉花加工。其中印刷:1958年—1990年,从业144人,产值188万元。棉花加工:1955年——1990年,4家企业,年加工皮棉7700多吨,从业350人,产值4412万元。另外还有肥皂制造、造纸、芒硝生产、纺纱、织布、地毯加工等加工业。

下面是从1949年——1990年*传统工业体系下的主要工业产品一览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十六。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二)*在塔城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定位

根据《2006年塔城统计年鉴》关于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材料一)和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材料二):

*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五)建设人才队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6篇

我市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新阶段

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发展阶段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积极破解资金、土地、电力等生产要素制约,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五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4.1%,比“九五”时期年均增幅高6.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美元,按照现代化指标体系衡量,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新阶段。财政总收入达到6.*亿元,是“九五”期末的近3倍,年均递增22.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亿元,贷款余额56.8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30%和185%。民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9万家,比“九五”期末增加50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3.5亿元;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11家;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一番。五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26.3:42.6:31.1优化为17.4:50:32.6。工业经济快速提升,增加值达到30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4倍,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农业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逐步向种养企业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流通组织化方向发展,白菇、生猪、蜜蜂等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凸显;旅游、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消费层次优化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江郎山景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劳动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有12.5万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非农从业人员比例从48.7%上升到60.2%。我市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由2000年的565位上升到2004年的238位,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过去的五年,我们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主体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强劲活力。五年来,我们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由单一向综合、由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全面展开。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国有集体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基本退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比重由“九五”期末的50%提高到95%以上,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得到根本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初步确立。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人均税费由“九五”期末的76.82元下降到5.97元,基本实现税费零负担;完善和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发展新路子,以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为取向,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实验中学、贝林医院等一批民办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孵化器、网上技术市场等产学研结合体不断涌现。积极推进政府行为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建立市土地储备中心以及城市、教育等一批发展投资公司,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等服务机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过去的五年,我们切实强化规划统领理念,发展形态从松散型向集聚化转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五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发展,促进了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制订和修编了城市、交通、旅游、产业、园区、重点乡镇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城市、人口、资源的集聚度明显提高。工业集聚步伐明显加快,市区“退二进三”顺利推进,“园区+基地”工业平台、“2+6”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经济开发区和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为主平台的中北部工业经济区集聚了我市90%以上的工业经济,其中两大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建材、化工和“六六”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确定了向北为主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按照“南北打通道,东西建大桥”的思路,建成了鹿溪路、凝秀路、江东大道、城中大桥、北关大桥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虎山新城、江东新区繁荣发展,城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特别是铁路西移工程顺利实施,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区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0.9平方公里扩大到14.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8万增加到14万,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41%。“一江两带”等一批城市景观基本建成,山水园林城市新貌进一步显现。平稳实施乡镇区划调整,扎实推进强乡重镇建设,大力实施下山脱贫工程,五年共有1*75名高深山区农民实现外迁,人口、资源进一步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社会事业共享度明显提高,五年来,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共撤并学校110所,基本形成高中段教育向城区、初中向中心镇、小学向中心村集聚的教育布局;共撤并乡镇卫生分院22所,重组合并专科医院3家,全市教育、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优化。

过去的五年,我们不断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发展途径从以内为主向内外并重转变,大投入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来,我们牢固确立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积极挖掘项目、包装项目、向上争取项目,建立了项目协调、项目融资、项目落地以及重点工程绿卡、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310工程”等重点项目为主抓手,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148.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4倍。建成了8条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产能居世界第一的DMF生产线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灯管生产线,以及*坑水库、城防工程、2*国道*段新线、46省道衢江线、新江中、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的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工程顺利开工,完成乡村康庄工程1000多公里,全市县道和通乡公路全部硬化,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在内力推动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借助外力求发展,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集聚资本,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蜜蜂文化节、浙江木材交易洽谈会、投融资项目洽谈会等节会活动,组建北京、杭州、*等7个*人同乡联谊会,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推介*,进一步提高了*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全员招商、企业招商、专业队伍招商等各种有效举措,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资金38亿元,向上争取资金5亿多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外贸自营出口额年均增长31%。

过去的五年,我们切实加大统筹力度,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全市发展的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认真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欠发达乡镇贫困村奔小康工程”等一批惠及百姓的致富工程、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和省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设,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省教育强市,认真抓好教育“四项工程”,我市实现了从“普九”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越,并通过了省教育强市的验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防控了非典、副伤寒、血吸虫等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验收,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生态质量有所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着力推进“平安*”和“信用*”建设,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高度关注并扎实抓好群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共办理十三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820件,七届政协委员提案778件,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共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坚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制度,实施了廉租房、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等48个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建立完善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和农村五大社会保障体系,2.23万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83*人享受城乡低保,43.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600多名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五年来,财政共投入社会救助资金9300多万元,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70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1.7倍和1.65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电视电话电脑普及率较大提高,家庭轿车拥有量较快上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此外,审计、统计、气象、档案、双拥、外事、侨务、*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历史上经济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发展历史铭记。这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经济主体开拓进取、埋头苦干的结果,也是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江人民、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与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壮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科技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外向型经济仍然是一条“短腿”;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增多,城乡、区域间发展还不平衡,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问题并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四是政府职能与经济社会克难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公共财政任务加重,刚性支出增长较快,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依然较大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这些矛盾和问题,全力克服困难,不断乘胜前进!

二、坚持又快又好奋力争先发展

打造实力*、活力*、和谐*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跻身全国两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已经积累的基础增势,牢牢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快上,加快发展;要充分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顺势而为,迎难而上;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奋勇争先、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纲要(草案)》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情的基础上,对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突出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始终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把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致力壮大经济实力;坚持规划统领、项目投入、特色竞争,把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统筹发展,把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经济增势强劲、产业集群明显、要素支撑有力的实力*;建设城市特色鲜明、旅游商贸兴盛、科教文化繁荣的活力*;建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殷实、生态环境优越的和谐*,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经济增势更加强劲。到2010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年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翻番,GDP突破130亿元,人均GDP达到220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55:35左右。

——城市特色更加明显。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17.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8%。建成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个性更加鲜明,山水园林城市形象进一步凸显。

——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到2010年,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各县(市、区)中位次明显前移,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力争进入省文化先进县(市)行列,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

——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到2010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85%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生态环境优势更加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左右。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年均递增6%和7%;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控制在60万以内。

三、加快壮大总量推进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

按照“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的总体要求,在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建设三省边界重要的工贸旅游城市。

科学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速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划,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十一五”时期,我市要以现有产业为依托,以金衢丽产业带总体布局和衢州市“410”产业规划为导向,总体上形成中北部工业、城市经济和南部生态经济两大发展区。中北部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区包括“一核两区”:“一核”即以市区为核心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城市经济;“两区”即以*经济开发区、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包括清湖、四都、淤头、新塘边等各特色工业基地在内的重点开发区,重点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经济。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主要以峡口为中心,包括江郎山至廿八都镇沿线及南部高深山区,主要发展以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经济。特别在景区和三大库区要限制和严禁工业布局。同时,依托黄衢南高速公路便捷交通的优势,谋划发展长台、峡口等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

加快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50%以上,年均递增16%以上。“2+6”产业格局进一步稳固,产业规模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继续大力巩固和改造提升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省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胺制造中心。按照集群化理念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整合提升,提高特色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六六”产业产值达到170亿元,从中培育并逐步形成2-3个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能源、新材料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实现工业产业结构整体优化。进一步加大扶优育强力度,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壮大规模企业队伍,到2010年全市规模企业450家以上,亿元企业30家左右,20亿元以上企业3家。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以特色旅游、特色商贸、房地产及生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速壮大城市经济,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以仙霞古道“申遗”为契机,强化旅游资源整合,搞活旅游投融资体制,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和宣传,全力打响*旅游主题品牌,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达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亿元。加快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特色商贸、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业发展,增强商贸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三省边际商贸中心。保持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增强建筑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力。着力培育以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中介等为主的生产业,规划建设城区、贺村两大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节会经济,适时启动地产品展示中心等设施建设,积极举办项目洽谈会、旅游文化节、商品交易会等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进一步集聚城市人气和商气,加快繁荣城市经济。

着力提升农业工业化水平。以特色效益农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按照工业化的理念,抓基地、抓龙头、抓品牌、抓市场,全面推进种养企业化、生产布局园区化、加工企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流通组织化。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提升食用菌、蜂产品、生猪等重点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壮大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健全以“农技110”、“农民信箱”为主平台的农业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加快招商借力和项目推进

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加大项目投入力度,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使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主体,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群众成为创造财富主体,政府成为营造环境主体,努力建设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开放城市。

强化招商借力发展。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外源式发展的第一抓手,不断创新方法,加大力度,提高实效。要加强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特别是省内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台州、义乌、永康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产业协作分工,积极对接大专院校,主动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经营基地,努力打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高地。突出产业招商、企业主体招商、专业蹲点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产业配套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带动性强的项目。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充分利用好在外*人资源优势,努力把“*人经济”转化为*经济。“十一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市外资金10亿元以上,并在大项目、科技实用人才、先进管理方式、先进技术等要素的引进上实现新的突破。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促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贸引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扩大引资总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每年引进外资500万美元以上。加快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一般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服务贸易。要大力促进蜂产品、服装、羽毛球等传统出口产品的提质升级,加快培育新型电光源、机电、竹木、消防器材等新兴出口增长点。要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更好地发挥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到2010年,全市自营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年均递增20%以上。

扎实推进“三大百亿工程”。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以项目带招商,以项目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以“310工程”等重点工程为载体,全力实施好“三大百亿工程”。一是推进“百亿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项目。二是推进“百亿交通能源城市建设”工程。加大政府性投资力度,制订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战略性投资,重点抓好一批制约发展的交通、电力、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市设施建设项目。三是推进“百亿统筹发展”工程。重点推动实施一批涉及新农村建设、农林水利、科教文卫、平安*、生态市建设、旅游商贸等方面的项目。力争“十一五”时期完成“三大百亿工程”投资300亿元以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要把政府自身的改革作为突出的重点,着力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建立起加快扩张经济总量、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乡镇、街道职能,服务“三农”发展。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投资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深入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和教育管理体制等的改革。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城市特色鲜明、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整体形象显著提升的三省边界宜居城市。

加快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形象。以争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推动城市发展向整体提升形象拓展,向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向完善功能、营造特色方向转变,构建最佳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按照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的要求,强化城市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使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与城市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做好“山、水、城”三字文章,重点抓好城市入城口、一江两带、三塔四山等关键节点,建设城市精品景观线;加强城市内河水系规划建设,凸现*生态滨水特色。争取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2%,绿地率达到43.8%。进一步发挥街道、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断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名符其实的山水园林城市。

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加快城北新城建设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新区人口集聚和商业繁荣。继续实施旧城改造,疏通城市路网,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商务功能。逐步完善“二环、五纵、六横”市区主干路网框架。建成碗窑水库引水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加快构建全市“一脉、五通、九连”交通主框架,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工程、46省道*段外移工程和48省道江溪线改建工程建成通车,谋划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接线工程,全面打开对外大通道。“乡村康庄工程”全面建成,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100%,硬化率91%以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构筑以市区为核心、强镇和中心镇为骨干、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发展体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加大多渠道筹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公用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城乡或区域一体化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生态环卫体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设一批小康示范村、田园文化村、休闲旅游村、环境优美村和特色产业村。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路面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家园美化,到2010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5%以上,安全用水覆盖率达90%,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率达80%。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一五”时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积极实施“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奔小康工程”,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力争到2010年,全市下山脱贫5000户、2万人以上。

六、加快提升发展软实力

促进区域环境新和谐

注重提升区域软实力,着力推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使*成为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的和谐城市。

增强科技支撑力。大力推进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省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着力构建企业技术支撑平台、高新技术孵化转化平台、科技人才信息集聚平台,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以项目为载体,加快科技转化,重视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涵育,逐步建立健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创业素质工程”,重点培养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项目实施人才,“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2万人。

增强品牌推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品牌为龙头,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质量振兴,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路子。构建完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品牌服务体系、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品牌保护和激励体系等五大保障体系,着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的创牌、护牌工作机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达到5只以上,浙江名牌产品达到15只以上;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达到18件以上;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6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6个以上。

增强文化促动力。围绕“锦绣*·千年古道”文化主题,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不断丰富和弘扬“*精神”,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高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开放、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体育、广电、新闻、双拥、人口计生等事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创新,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卫生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公共资源的共享度。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市民素质优良、社会繁荣进步的现代文明城市。

增强社会保障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主择业的就业体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9%。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灾有所救。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完善社会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系统为重点,基本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增强环境承载力。围绕“山青水秀,文明谐美”的目标,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抓好以“碧水、蓝天、清新、宁静”四大工程为抓手的“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和万亩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引导全社会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推进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培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港及主要支流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以上,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平安*”和“信用*”建设,深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提高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处置化解能力。要扎实抓好群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各项工作,维护全市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树立人民政府新形象

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和机关效能建设成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开拓创新、依法行政、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树立人民政府新形象。

建设创新型政府。把行政理念体现在勇于创新上,坚持以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推进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的改革创新。不断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府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建设法治型政府。把行政行为体现在依法行政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增强行政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管理问题问责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的行为。

建设高效型政府。把行政作风的着力点放在破难题、抓落实的力度上,进一步强化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坚持发展看项目、经济看效益、工作看效率,立说立行、抢抓速度。进一步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尽心尽职、苦干实干,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增强操作能力,敢于直面困难,使硬招、破难题、出实效,创造性地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为跻身全国两百强建功立业。

建设廉洁型政府。把行政纪律体现在廉洁自律上,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严格预防腐败。坚持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加强警示教育,加强制度建设,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自觉强化权力制约,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集中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建设廉洁节约、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政府。

八、加快今年各项工作落实

争创“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端

各位代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要实现今后五年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首先必须做好今年的工作。2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致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要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经济。紧紧抓住“2+6”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协作分工和内部整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力争“2+6”产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要加速培育集群龙头。突出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上骨干企业,狠抓“工业30条”等各项涉企政策的落实,加速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加速成为骨干企业。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企业30家、千万元企业20家、亿元企业4家。争取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6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要继续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因园制宜,做好工业平台的扩容提升文章。加快经济开发区跨江规划发展、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纵深发展。抓实工业平台配套建设,年内重点抓好14条园区、基地道路建设。要提高集群竞争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安排技改贴息资金1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200万元,鼓励引导企业实施高新技术项目。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技术蓝领,开展“十大经营者”评比表彰等活动。

扎实推进项目和招商工作。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上级政策导向的对接,全员发动与专业队伍结合,在全社会广泛发掘项目,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盘子。市财政每年将安排重大前期项目资金100万元以上,进一步强化项目前期激励机制。要把实施重点项目作为突出的工作全力抓好。今年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122项,总投资5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8.9亿元。其中安排“310工程”62项,总投资2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6亿元。另外,安排了康庄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廉租房建设工程、*外国语学校建设工程、市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市区有线数字电视开通工程、第四专科医院迁建工程、须江公园亮化及扩建工程、西山入口广场建设项目和贺村长途汽车站综合楼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实行全员招商,突出企业主体招商、产业对接招商和专业队伍招商,重点围绕市外工业项目的引进,积极推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建设。要抓好双塔主题公园、建材市场、精品商厦、汽车修配城等项目的包装推出,力争大项目、外资项目有新突破。要不断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培育和提升骨干出口企业,争取培育年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1家,5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百万美元以上企业10家,力争外贸出口达到47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以上。

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四城联创”为抓手,按照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要求,实施“一江两带”文化提升工程,加快城北新区开发步伐,抓好迎宾大桥、凝秀北路、新火车站广场等续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江东大道至衢江公路接线、城区电网改造等一批新开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兴建南区垃圾中转站,改造南区排污管网。规划好城区“四山”公园,启动西山公园等项目建设,做好城市内河体系规划治理的前期工作。继续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旧城改造。全年计划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44亿元,硬化路面6.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2.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5亿元,重点推进黄衢南高速公路*段、铁路西移配套工程建设,完成48省道江溪线改建、46省道*至贺村畅通工程、乡道砂石路面改造、礼贤大桥等工程建设。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推进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策划和宣传,加快廿八都古镇等精品景点的保护和建设,抓点带面,大力推进“农家乐”旅游项目。力争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6.4亿元。启动城北大型超市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围绕招商实效,突出市场化运作方式,务实举办元宵灯会、竹木科技洽谈会等节会活动。

切实提高“三农”发展水平。继续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推广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净化治理、畜禽污染整治、沼气综合利用等工作,争取完成5个省级小康示范村和50个整治村建设任务,有重点地开展“赤膊墙”整治试点工作。提高城乡供水共享度,动工兴建上余、清湖、碗窑等农民饮用水工程。深入实施康庄工程,年内投资4000万元,建设通村公路167.8公里,抓好贺村、长台等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实现主要乡镇通公交。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完成2500人下山脱贫任务。继续抓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全年培训农民1.93万人次,转移就业1.2万人。加快推进农村税费综合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创业成本,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农村小额信贷扶持工作,激励农民大胆创业致富。继续推进农业工业化,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引导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全年争取获省级以上认证农产品3个,争取有1个农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年内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2家、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10家及白菇种植规模超100万袋企业5家,争取有1家新列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全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要着力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年内撤并中小学20所左右。继续抓好文化广场、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及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规划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筹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扎实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建设市人才劳动力市场,组织大型劳务交流大会,积极实施“劳务输入”,切实解决本市企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农村五项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扎实抓好生态市建设和“平安*”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7篇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和先导产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1%,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等部级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移动电话用户505.5万户,宽带网用户88.7万户。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对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任务,对照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市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挑战的有效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推进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互动机制。

5.需求导向,服务民生。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信息需求和消费,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6.管理安全,稳定可靠。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信息中心城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800亿元,软件业700亿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500亿元。基本建成多网融合、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90%,家庭宽带普及率70%。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完善,信息消费市场繁荣,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与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打造省会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碳化硅材料、12英寸晶元芯片、LED外延片、光伏电池和电子市场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整机制造基地、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基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设备产业基地、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机电配套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计算机/服务器、汽车电子和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培植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新兴行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再造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优势。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扎实推进“部省共建*软件城”项目,进一步完善齐鲁软件园软硬件环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立部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发包企业,建立境外接包网络,增强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加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集聚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综合开发,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强化基础软件研发,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整体品牌,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我市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产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吸纳、转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积极发展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一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特色网站,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融合提升。加大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构建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发展以连锁经营、网上支付、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三)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由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组成的网络支撑环境,形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网络平台,为全市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加快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机关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深化财税、审计、工商、质监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城管信息网络,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管理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国土房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市政公用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突破口,建设“一卡通”信息交换平台、支付平台和服务网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整合防汛、防疫、地震等公共安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信息化社区建设。按照“厅(便民服务厅)、屏(便民服务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综合信息网站)”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缴费、购票、家政、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各类便民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方便高效、运转协调的“一站式”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建成20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

(五)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和安全保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支援队伍,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强通信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城市应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市公用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促进市直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已设立的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变更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再予以适当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切实保证投资效益。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以各类园区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大力扶持信息技术社会培训机构发展,推进培训机构与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人才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和交流示范基地,加大紧缺专业和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8篇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工业化可以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可以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不能离开工业化,同样,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只有把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与作为社会过程的城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相对集聚和滚动扩张,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离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必定失去经济的支撑,进而导致城市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和城镇化进程的迟滞。

3、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形态等方面的转换。因此,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城镇化的支持与响应。城市日益提高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其支撑作用和集聚效应,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层次也高。

4、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工业化刚刚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的竞争。对于我县这样一个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艰苦的县份来说,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建设“和谐xx”,实现xxxxx目标的必然选择

建设和谐xx,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之义就是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着眼“十一五”发展,xx县xx次党代会在全面分析县情基础上确定了“xx”的宏伟目标,五年内,实现投资、消费、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四个翻番,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位至少前移1位。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xxx”符合xx县情,符合xxx万人民的期盼,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只有在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才是根本出路。必须坚持以战略思维来谋划,举全县之力来投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探索一条符合xx实际、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1、科学准确定位,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xx县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当前还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现代经济转型的阶段,及早做好科学的建设规划、选准定位,可以避免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进程。xx县提出的“翻番升位”的宏伟目标是对xx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符合瓜州实际,既体现目标、决心和气魄,又体现科学性、务实性。从目前xx县的情况来看,一产农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三产还处于起步破题的阶段,无论是从长远的战略考虑还是现实的选择,都只能而且必须靠发展工业、走工业强县之路。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全面建设和谐瓜州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要实现城镇化、城市带动农村,就会力不从心。据测算,若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县财政收入将会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达到2.5亿元。由此,足以证明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园区投入,构筑工业化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选准切入点。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筑载体上项目,依托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的发展思路,既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符合瓜州县情的切入点。xx县目前已建起

xx、xx两大工业园区,形成了以两大工业园区为两极,风电产业带为联接的“哑铃”状工业格局,累计入驻企业73户,形成了20万风力发电、300套风机塔筒加工、7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铁球团和20万吨生铁冶炼、10万吨铅冶炼的生产能力,但总体上来说,xxx县两大工业园区还算是初具雏形,处在局部区域能基本满足项目入驻最基本的条件,处在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配套提升、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的建设期,对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支撑力还显得远远不够。当前和今后几年,瓜州县要实现“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项目是核心,工业是重点。要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园区是基础,环境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园区优则项目兴、项目兴则工业强、工业强则财力盛”的思想,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建园思路,规划完善风电产业园区,快速提升xx、xx两大工业园区,石材园、冶炼园、硅产业园三个园中园的软硬环境,紧紧围绕“园区规划科学严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特色初步显现、县域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各项服务快捷高效”的园区发展目标,努力把两大园区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县要素聚集的高地、项目生成的载体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3、培育壮大支柱,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缺乏支柱企业,工业产品竞争力就会弱,发展后劲就会不足。作为地处内陆的xx县,要立足资源优势,优化要素聚集,壮大“三大”工业发展体系。一是能源工业。根据今年通过审查的《xxx风电基地规划报告》,到2015年,xx市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其中:xx县装机容量62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我县风电场总装机规模达到385万千瓦,其中新增装机规模365万千瓦。二是矿产品加工业。加快非金属矿产品开发力度,抓好5万吨电铅冶炼、20万吨精密铸造、3万吨粗铜冶炼、玉石板材、花岗石板材、工业硅加工项目。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和发展在棉花、蜜瓜、葡萄、番茄、酒花、甘草、枸杞、蔬菜、粮食、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方面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抓好“改造提升、新建提升、淘汰提升、延长提升”等四大提升工程,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迈上新型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4、加大招商引资,实现县域工业化的借力发展。xx县近几年的项目建设中,招商引资项目逐年上升,作用凸现。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积累是有限的,招商引资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引强入瓜、引强做大”战略,切实引进一批能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通过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实现借鸡生蛋、借力发展。要积极策划召开闽浙客商、鲁晋客商投资峰会,重点围绕五大引强目标,开展五大招商活动。一是围绕丰富的石材资源,招引石材加工、雕刻工艺先进的强势企业落户瓜州,推进玉石山、石盆沟等非金属矿山的整体深度开发,形成年加工20万平方米玉石、花岗石板材生产能力;二是立足现有的风电规模和今后的风电规划,加大向国家省市发改部门的争取力度,强化与华能、中广核、中电投、洁源、酒钢等知名企业的衔接,在稳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招引企业筹建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等风电配套产业;三是围绕做深生铁冶炼和铸造产业,招引客商建设规模以上生铁冶炼和精密铸造等金属冶炼企业;四是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积极发展蜜瓜、葡萄、加工型番茄、甘草、酒花、枸杞、蔬菜、畜禽养殖等新兴高效产业,引进酿酒葡萄榨汁、甘草深加工、酒花浸膏生产、蜜瓜储运保鲜、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等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落户我县,带动产业发展;五是扩大招商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赶赴港澳台、韩国、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地,开展慈善募捐活动。

5、强化基础配套,不断提升城镇集聚服务功能。城市经济实力越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对财富的集聚能力就越高,经济发展的成本也就越低。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xx的城镇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县域经济工业化为着力点,立足培育区域经济中心,按照东延、南伸、西扩的思路,不断完善县城、xx新区绿化、供排水、电力、通讯、广电、道路、供暖等专业性建设规划。加大县城破旧道路和房屋的改造力度,着力实施县城靓丽工程、商业门点门楣广告改造、县城平房区路灯架设、公交车停靠点建设、垃圾箱配套、休闲座椅安装、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公园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xxx等四大集镇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区的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扩大招商引资、发展配套产业、美化生活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聚集,形成县域经济增长,力争到2010年,有5000左右的劳动力流向城区就业,带动全县gdp、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

6、以工促农,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工业的发展能够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xx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的绝大多数,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要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鼓励、扶持新建龙头企业、可以依托的外地龙头企业、本县现有龙头企业、专业(综合)批发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和资金保障,通过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支持已建成的禾麟棉仁蛋白、龙兴畜牧、神州棉纺、西域阳光、惠安牛羊屠宰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尽快达产达标,积极引进蜜瓜营销、酿酒葡萄榨汁、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甘草深加工企业,提升改造现有的啤酒花加工企业。通过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尽快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每一项农业重点产业都有可以联结的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户积极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企业、农户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处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服从宏观调控与抢抓机遇发展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变化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在同样的宏观形势面前,有的地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争先进位了;有的地方消极等待,无所适从,就落伍掉队了。而且,近几年我们国家宏观调控,显著特点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其中“保”就突出了向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我们要紧紧抓住十七大国家再次进行宏观调控机遇,顺势而为,创新破难,努力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下难以发展的思维定势,克服矛盾交织中难有作为的思维惰性,在转型、调整、提升中加快发展。具体到我县来说,一是要抓住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立足现有的风电规模和今后的风电规划,进一步加大风电项目,并极招引企业筹建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等风电配套产业,拉长风电产业链条;二是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推进番茄酱加工、棉秆造纸、棉纺、羊肠衣加工、蜜瓜保鲜贮运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抓好“四改”:以提高产业效能为目标推进铁球团烧结炉炉改工程、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矿山采选企业水改工程、立足实现节能减排强制目标推行冶炼行业的废改工程和着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行建筑建材领域的墙改工程。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当前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基础,长远发展是当前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从本县实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我们既要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要不断夯实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既要积极应对十七大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切实抓好适应性调整,妥善处理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又要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谋求长期稳固的发展。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思路,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强化中心城镇建设,扩大建制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休闲娱乐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努力打造酒嘉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等城市。要以瓜州、柳园两个工业园区为依托,致力于不断改善县城和柳园镇区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建设具有经济和消费两方面辐射力的中心城镇,逐步培育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搞好三道沟、南岔、锁阳城的镇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功能完备、经济发达、文化活跃、生活便捷的新集镇,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和加工制造业平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民营企业向城镇聚集、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过渡。

三是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集约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传统陈旧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在我县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有人认为,凡是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地区,工业都相对发达,我们目前工业化程度还很低,换句话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还发展的不够。还有的人认为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立节能减排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发挥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必须走出上述认识的“两大误区”,正确处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使其逐步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逐步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从节能降耗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得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统筹推进,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是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关系。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城市化建设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辐射和带动,推进城市化进程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搞好城乡产业衔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三化互动”,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蓄后劲。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工业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基础,把城镇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关键,把产业集聚、城镇建设作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推进。

五是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统筹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了发展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处理不好。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央又适时提出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这是对发展问题更完整和全面的表述,是发展目标既好又快的两个方面。但统筹发展不等于不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不等于平衡发展。统筹发展的基础在于加快发展,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统筹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保障和财政支撑。现阶段对我们瓜州来讲,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打牢实力基础、物质基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同时,抓好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牢稳定之基、执政之基,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工业化;城镇化;路网建设;作用;建议

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观音洞文化、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及其活动遗址的发现就是有力证据,春秋时期的牂牁国是西南夷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周边部落还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状态时,夜郎国已经发展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但在长期的历史中贵州经济社会处于落后地位,贵州之所以落后,是因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而造成封闭半封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无三里平”的山区自然条件制约了交通的发展。

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贵州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特征,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是贵州一切问题中最根本性的问题。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贵州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要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抢抓中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机遇,始终坚持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贵州省加快发展的最紧迫任务,举全省之力,千方百计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使贵州省的基础设施条件在短期内有一个大的突破。

一、路网建设在城镇化、工业化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因为交通是长期制约安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发展基础差,交通发展水平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有很大差距,与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发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有很大差距。

安顺是部级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拥有一大批先进的航空、电子企业,这对于安顺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创建的,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交通通信条件,改变了生产力布局。但是,“三线建设”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正是看中了贵州大后方山区优越条件,同时,也有个不足之处,就是这些国有大厂分散分布,位于偏僻山区,因此,这些大厂周边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聚集效应不强;这些大厂周边是落后的山村,拉动效应不强;这些大厂远离市区,市场效应不强。工业园区之间不是独立隔绝的关系,而是紧密合作,技术配套,互为需求、互为市场的关系。因此,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进产品换代升级的过程中,要下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交通、信息化等基础问题。

安顺是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提出的黔中经济区中的重要城市,区位优越、平地相对较多、产业基础较好, 但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贫困面广、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困难,安顺市区人口只有30多万,城镇化率只有35%,和全国平均水平47.5%相比,差距还很大。安顺市要抢抓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区,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要求,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各县城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中心城市与各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安顺特色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使安顺成为贵州省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航空工业基地、资源丰富的加工业基地,黔中地区的商务信息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生态农产品集散地。因此,以路网建设为重点,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加快构建一个层级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结合的城镇体系意义重大。

二、路网建设与安顺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

安顺市的中心城区规划包括西秀区、开发区、宁谷镇、宋旗镇、幺铺镇、轿子山镇、马官镇、马场镇全部所辖地域以及白岩镇、大山镇、龙宫镇、蔡官镇、新场苗族布依族自治乡所辖部分村庄地域,总面积650.8平方公里。安顺市中心城区以集中紧凑发展的模式为主,规划期内城市的主要拓展区域在城市的东、西、北三个片区。

城镇体系发展和公路交通建设是互为前提、互为动力关系。城镇扩大了,需要扩宽和延伸道路,反过来,道路修好了,又能带动道路两边的村庄或城镇发展壮大。城镇之间联系松散、孤立,他们的经济发展越缓慢,经济落后,又制约道路建设,就会出现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事实也是如此,这里要分清楚,区位优势并不等于交通优势,但区位优势终将转化为交通优势。当几个城镇联系紧密的时候,道路和城镇发展会相互促进,呈现一体化趋势,现在很多地方在搞城市圈、一体化就是证明。当公路交通建设滞后于城镇发展时,城镇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成为推动区域公路建设的动力;反过来,若一个地方由国家投资修建,修建了公路、铁路,交通状况迅速改善,这个地区很快就会因为货物运输便利,人员流动加快而发展起来,很多城市都是交通的枢纽就是证明。城镇体系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螺旋式一轮一轮向外扩张,城镇人流和物流增多了,出现交通阻塞,就扩展道路或者另外重新修路,新的道路又产生新的聚集,城市就是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加快建设普定-镇宁快速通道,扩大中心城区框架

安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还没有完全打破。“欠发达、欠开发、欠账多”是安顺的明显特征,具体的就是中心城市规模小,县城及小城镇集聚和辐射作用未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共享、城镇之间的互动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安顺市中心城区要打破安顺至普定220kv高压走廊的限制向西发展,西部边界以镇宁至普定连线为界,扩大中心城区区域,尽快修建普定到镇宁的快速通道,把普定县城和镇宁县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小金三角,壮大安顺市区规模和经济实力,真正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安顺-普定-镇宁小金三角,区集中紧凑、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集中,安顺-普定-镇宁三角区符合新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对未来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化,符合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安顺中心城区发展,加快形成“两片三轴五心”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推进平坝、普定与安顺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要求和把路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加快大中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实施一批重点路网工程,以城市路网建设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质量的提高。

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镇宁县城距安顺也是28公里,普定县城距镇宁县城29公里,三个地方形成了一个小金三角,在这个小金三角中,主要有普定的城关镇、马官镇,镇宁的城关镇、丁旗镇,开发区的幺铺镇、宋旗镇,和西秀区城区部分,周边的乡镇主要有龙宫镇、轿子山镇、化处镇、马场镇,天龙镇中间还有云马飞机制造厂、安顺电厂等大型企业和黄果树新城,这些乡镇都是安顺市十二五期间要建设的25个中心城镇中乡镇,经济基础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同时,把这个小金三角作为一个重点区域发展起来,符合安顺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安顺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做大做美中心城市,加快构建以西秀区和开发区为核心,以平坝县城、普定县城、镇宁县城及黄果树新城为组群,以关岭县城、紫云县城为重要支点,沿沪昆高速公路和隆百铁路、织金经普定-西秀-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形成一个核心、一个组群、两个支点、两条轴线,层级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结合的城镇体系。所以,加快建设普定—镇宁快速通道,形成安顺-普定-镇宁小金三角,对于该区域城镇的发展和安顺中心城区框架的拉大有着重要作用。

2、安顺-普定-镇宁小金三角工业优势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中布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安顺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安顺市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航空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已成为贵州省的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安顺还是黔中经济区中重要的能源基地、生物制药基地和绿色轻工业基地以及生态旅游经济区,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这个小金三角区域之中,比如云马厂、双阳厂、安顺电厂、虹山轴承、百灵集团等都在该区域。在安顺市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中,有五个园区集中在安顺-普定-镇宁小金三角,分别是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秀工业园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和幺铺-黄桶产业园,其中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部级。因此,在这个安顺-普定-镇宁小金三角,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优势和园区建设优势,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一大批配套产品和辅助产品,带动城乡的发展,形成互动良性循环,同时可以吸引外地企业、资金、技术。

3、安顺-普定-镇宁小金三角旅游资源开发

贵州是一个公园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有18个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有两个5A级景区,黄果树大瀑布、龙宫,它们都在安顺,安顺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三国文化、屯堡文化、攀岩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全市风景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2%,高于全国1%和全省4.2%的比例;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舒适期长达8个月,是全国舒适期最长的地区之一。文化、旅游、气候的良好组合,十分有利于安顺发展旅游业。

安顺拥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是安顺的金字招牌,应该保护好、利用好。一个地区只有找准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战略性发展。但是,这两个景区并不在安顺市郊,分别距离安顺市区40公里和22公里,安顺市区人口只有30多万,经济总量小,城区规模小,市内旅游景点少,因此,很多外地游客从贵阳直接到达黄果树大瀑布和龙宫,和安顺市区擦肩而过。

因此,打通普定-镇宁的快送通道,扩大市区框架,龙宫和黄果树就在安顺的郊区,缩短了景区到市区的距离。同时,也有效地把安顺的其他景区融合在一起,比如夜郎湖、九龙森林公园、屯堡、王若飞故居、孔庙、虹山湖。只有各旅游景点的道路畅通,出行方便快捷,形成大的旅游圈,同时,也有城市有特色、有魅力,有规模,才能使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才能使旅游业成为安顺市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覆盖面广、消费潜力大的支柱产业。

三、路网建设与贵阳安顺同城化的未来发展

黔中经济区是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也被国家列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培育的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是全省推进城镇化着力打造的核心区域,是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安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2〕15号)进一步提出: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进程,加快贵安新区建设,构建最具活力、富有特色、功能完善、集聚力强的黔中城镇带,推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按照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发展壮大安顺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和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贵安同城化是当前贵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两地相邻,同时两地又相距90公里,说安顺紧邻贵阳也对,说安顺到贵阳90公里也对,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同城化,一个是行政方法,一个是经济方法,而且两种方法要互补使用,但最终还是靠经济发展,只有当两个城市经济都扩大到一定规模,两个城市就自然连在一起了。因此,要加快安顺中心城区发展,推进平坝、普定与安顺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施东向拓展,加快贵阳-安顺一体化进程。

安顺的路网是典型的树型结构,这是由安顺和贵阳之间的位置和地形状况决定,这种路网的特点是,相邻两个节点城市之间路程较短,但是各节点之间互达性不好,路网可靠性也不好,要实现贵安一体化,必须增加安顺各县区与安顺之间,各县区之间的互通性,增加安顺和贵阳之间的路网连接。如果建立了镇宁到普定的快速通道,普定到平坝的快速通道,平坝到花溪的快速通道,普定到平坝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到贵阳86公里,安顺市的北部片区到贵阳的距离也将缩短,安顺市北部片区到平坝只有33公里,到花溪只有69公里,安顺和贵阳之间的路网将发生很大好转,目前平坝到花溪的快速通道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

建立普定到平坝之间的快速通道之后,形成了以安顺市区为中心,以镇宁、普定和平坝为节点的大的金三角,以路网建设为重点,拉大中心城市框架,推进城市向西拓展、向南延伸,促进西秀普定、西秀镇宁同城化发展,努力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实施城市东联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做大重要节点城市平坝县城,加快构建贵阳-安顺城镇带,促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黔中城市群。依托交通干道,发展夏云镇、七眼桥镇、轿子山镇等一批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的特色小城镇。

安顺加快形成以大金三角为中心、平坝、普定、镇宁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在这个大金三角中聚集着西秀区、开发区、平坝县城、普定县成、镇宁县城等安顺的核心城镇,聚集着安顺市着力建设的25个中心小城镇中的一半,中心城镇密集,根据省委制定的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的城镇化建设原则,要充分利用安顺到贵阳这个交通走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坚持外延与内涵相结合、以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重点发展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镇。加快开发特色资源及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分工,建立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在贵阳至安顺之间形成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贵阳安顺工业走廊。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造就业机会能力、接纳迁移人口能力。

四、路网建设与黔中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

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黔中经济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也就是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之一,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部,其东部是长江中游地区中的环长株潭城市群,西部是滇中地区,再向西是藏中南地区,北部是成渝地区,再向北是关中-天水地区,南部是北部湾地区,东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黔中经济区是连接成渝地区、滇中地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连接华南和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是整个大西南的中心。《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安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2〕15号)又明确提出,要把安顺定位为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所以,安顺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打破交通瓶颈制约,为安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历史上有很多城市都属火车拉出来的,譬如郑州就是因为是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的枢纽,才从一个小县城郑县,逐步发展起来的。此外还有石家庄、蚌埠、鹰潭等,也是被火车拉出来的城市。安顺也将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那就是黄桶铁路枢纽的建设。

黄织铁路是隆昌-黄桶-百色铁路的一部分,隆昌-黄桶-百色铁路这条铁路北起成渝铁路隆昌站,经四川泸州、纳溪、叙永,跨赤水河进入贵州毕节市,经大方县、织金县,在普定县黄桶站与株六复线交汇,然后继续向南走行经镇宁、紫云、望谟等县,跨红水河进入广西。经乐业、凌云县在百色与南昆铁路接轨,全长约791公里,贵州境内约446公里。拟建的黄威线,将从普定黄桶出发经关岭、兴仁到兴义威舍,与南昆铁路相连。未来的黄桶将成为连接毕节、兴义、六盘水、百色、贵阳、隆昌的重要枢纽,安顺将成为连接四川和广西,云南和湖南的铁路枢纽,将成为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黄桶铁路枢纽的建设,将使安顺彻底实现县县通铁路,彻底改变安顺路网密度小,布局不完善,技术等级低,通过能力差的状况,将使安顺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城市,参与成渝地区、滇中地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工合作的条件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将对安顺的对外开放和资源开发利用,对安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另外,昆明到香格里拉的铁路正在快马加鞭建设,拉萨到林芝的铁路建设也在规划之中,也就是说,滇藏铁路已经在酝酿之中了。川藏铁路要和滇藏铁路共用拉萨到林芝这一段,也走南线,这样安顺将成为进藏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而且,滇藏铁路,川藏铁路都是经过南部地区,风景迷人,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把安顺的旅游资源和广西、云南、四川的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旅游线路。

总之,建设普定至镇宁快速通道;建设普定至平坝快速通道;高度重视黄桶车站的拉动作用,拉大安顺市的城市框架,对加快解决制约安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的瓶颈问题,对发挥安顺作为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J].当代贵州,2012(3)8-17.

[2]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安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2]15号) .安顺市人民政府网,2011-06-01.

[3] 王克勤,唐才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内在互动性辩证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5(1)60-63.

[4] 周干峙.高密集、高城市化地区城镇间的强相互作用——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一种新现象[J].城市发展研究,1997(1)1-6.

【作者简介】

陈红艳(1968-)女,汉族,贵州安顺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宏杰(1967-)男,汉族,河南偃师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工业化建设范文第10篇

任丘市是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属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开放带,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市。改革开放以来,任丘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多次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县向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县级市的转变。任丘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为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是任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一、任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9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前十强。

2.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任丘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形成了以中国石油华北石油公司、石化公司、华油荣盛机械等国有大型企业,同时发展了铝型材、节能炉具等多种产业为特色的大工业体系发展格局。

3.园区经济发展迅猛

继开发区成为省级工业园区后,2011年底雁翎工业区也被确定为省级工业开发区,雁南工业区的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园区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成为推动任丘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4.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现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1.8万余户,其中一部分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正在辐射周边县市。

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市建设中和竣工投产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45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85个,省重点项目25个;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8个,合同利用外资1.6亿美元以上,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铝型材、摩托车等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石油钻采及石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改变了过去“一油独大”的局面,实现了大石化、铝型材、摩托车、石化装备制造、铁路机车及电器备件等五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任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任丘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转型压力还很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粗放型的小微企业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任丘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虽然为我国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在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如何进一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怎样发展其他几大支柱产业才能更好的实现由石油城向石化产业和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

2.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尤其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任丘农业生产比较零散,多以小范围分散种植为主,很少形成规模,一些地方农民为了取得较高的收入放弃耕种转而务工经商,因此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由于农业生产大都以单户分散经营为主,就使农业技术推广成为难题,农业发展滞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3.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存在

任丘属于农村包围的城市,目前,由于乡镇企业较多,大部分乡镇农民的收入水平是高于城市居民的。在农村,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每月的养老补助也是很有限的,更别说其他的一些保险了,几乎是没有的,而对于城镇居民在这方面就比较完善。还有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条件上,住房公积金的发放上城镇居民就可以享有,而农村居民却不可。对于复员军人的安置费城镇和农村的也是大不一样。还有就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水改,没有通公路,更不用说建公园,图书馆,一些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十分贫乏。

4.城市化建设推进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参与

任丘的城镇化建设也存在问题,城镇化建设由政府规划和主导,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短期内集中资金,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但如果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参与,就会使城镇化缺少了生机和活力。没有产业、没有人的城镇建设是有问题的,而依靠市场机制来主导城镇化建设,使资金投入优势项目,可以实现资源的更合理的配置。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市可以启动建设任丘石化基地,重点建设热电厂项目,对五大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整合,加强排污设备运作。对于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要注意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周边配备相应的社区,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另外一种尝试。

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搞活一批新的旅游项目

白洋淀素有“北地西湖”和“华北明珠”之称,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白洋淀资源。通过新建水上游乐景点、温泉度假村、新民居改造及高效有机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搞活白洋淀的旅游经济,启动“引水进城”工程,营造北国水乡风情;同时规划新的旅游景点,例如莫州大庙,红色旅游等项目,促进任丘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以打造文明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城镇新形象

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城镇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文明。可以通过举办夜校,开展对市民文化素质的教育满足市民多样的文化需求。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休闲娱乐广场,建立健全精细化、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市区环境卫生,交通和市场的综合治理活动,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和地下管网改造,城乡并重。任丘要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4.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积极稳妥推进第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一篇:水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林业工程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