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艺术范文

时间:2023-06-02 11:08:26

高校数字艺术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闽台合作;数字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进一步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台湾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与台籍教师的学术交流,发展福建省数字艺术学术研究。例如,闽台合作办学的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或共同申报课题,对创作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化合作。

4结语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编程语言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digital media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cation. But in today’s China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art students in learning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have obstacles. This paper on the issu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learn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art student.

Keyword:Digital times;Digital media art;Computer language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如Photoshop软件、Flash软件以及Dreamweaver软件。这些软件在使用中伴随着大量计算机语言的参与,如Flash中的Action语言,Dreamweaver软件中的div+css编码以及Maya中的mel语言。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些计算机语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扰。因此本文以“数字时代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为题,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分析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现状。通过分析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其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

2.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要性。通过就业市场现状分析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要性以及艺术生做此工作的优势所在,从而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

3.分析艺术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艺术生在思考问题上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其相应的优点及缺点。

通过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一、问题来源分析

1.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生源分析

民办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存在着明显的自身特点。

(1)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特点:民办院校艺术生在思维方式上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最忌雷同和保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强化和张扬个性方面,有极强的自觉性,思想敏锐,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

(2)文化素质与学习方式的特点:艺术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相对文、理科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艺术生的基础教育程度。基础教育的残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失衡,一定程度地制约了艺术生的自身素质,存在“贫血”现象,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此外,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学生的最后选择。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是整个上海本科中的最低线。除智力原因之外,他们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从一定层面上可以归因于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小学、中学一直持续到大学的学习中。

(3)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特点:艺术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由性,受情绪支配,强烈直露,努力追随和表现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诸如浪漫放达、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等。不喜欢拘泥于常规、平实、规矩、不动声色、风平浪静地“过日子”,喜欢奇思遐想,追求新奇的体验、冒险的经历、一波三折的诗意,追求浪漫的艺术情调。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市场分析

近年来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数字化多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近几年中国数字媒体产业迅速发展,但是面对复杂的产业环境,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紧缺。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从业人员的访谈了解到,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人才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较深厚的媒体艺术素养,用人单位在反馈信息的时候也强调,他们在招聘应届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也主要看的是艺术修养的高低,他们认为一些操作设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可以在工作后很短的时间迅速提高,但是媒体艺术的修养、审美的综合能力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艺术生在从事数字媒体相关工作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其欠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就成了学习该方向的绊脚石。如果可以顺利完成软件相关语言的学习,那么学生将会在毕业后得到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

3.艺术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分析

由于高考对艺术生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学生片面重视艺术技能的学习,而忽略文化课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能力较差,也缺乏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课程,如软件学习中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尤其理解接受不了。如在课堂上教师举了一个自认为很简单的例子,结果学生要求老师讲解三遍,有些认真的学生在课后会单独向老师请教,而有些则选择放弃。时间久了,积累的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选择不再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大致清楚了学生的生源质量、他们的特性和习惯以及未来就业的市场现状。我的教学目的是让艺术生学会抽象思维为主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因此我将根据分析作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第一,艺术生在学习中更加接受图形化的知识。如把抽象思维的代码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代表,会加深艺术生对其的记忆,当熟悉后渐渐加深对其的了解。第二,利用艺术生特殊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营造一个竞争的环境;他们懒散,但是当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竞赛性学习,则会激发他们桀骜的个性。利用好的学生激发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动力。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这些学生相比以往的学生可能更加现实,他们会对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尤其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我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例包括作业全部采用真实案例或者目前真实的比赛项目,让他们一展身手。让他们真正与未来的工作接轨,体验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更明确目前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第三,利用考试给他们施加压力。考试成绩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占30%。削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设末位淘汰,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无法在考试中力挽狂澜,打压他们学习的侥幸心理。

以上就是本人对数字媒体艺术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以及针对分析作出的相应教学设计,并且已经在教学中实施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玲.大学生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调查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04.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艺术馆藏;艺术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14-03

近年来,随着馆藏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准确地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馆藏的选择、配比和评价等问题正在困扰着许多图书馆和馆员。绩效评估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能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服务绩效。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研究作为一种由用户满意度为出发点,以资源的服务绩效为考评点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受重视。但此方面的研究开展时间尚短,研究成果真正用于指导实践的较少,针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进行服务绩效研究的则更为少见。理论的研究探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而实践的落实则要求具体的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和系统,所以本文采用基于本体的哲学分析法切入探讨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评估体系、评估模型、评估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基于本体的哲学分析

本体是一种对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的抽象与描述的工具和方法,是面向领域的通用概念模型,反映的概念关系广泛而无限。基本本体的哲学分析,则是在主客体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取馆藏数字资源这一本体的核心概念,并对其关系进行细化析出。绩效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体现了一定的主体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所表现的效用,同时还要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统一的过程,受制于两方面的局限,即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和馆藏数字资源本身情况的局限。从本体角度而言,这也正是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两个核心概念。

提高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的效果,也正是要从改善这两个方面入手,即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建设和提高人们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认识。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劣,资源的内容自然是先决条件,但馆藏数字资源的管理也同样重要,是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必经环节和必备条件。只有资源内容,而无有效的组织管理,资源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功用,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无用信息的堆砌和信息污染等情况。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是搭建起馆藏数字资源与用户的桥梁。通过良好地服务宣传,让读者来认识馆藏数字资源;通过良好地服务手段和环境,让读者来体验馆藏数字资源;通过良好地服务延续,让读者来推介馆藏数字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馆藏数字资源推介服务氛围和最优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因此,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和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正是本体核心概念间的桥梁。

2 艺术高校的差异性探讨

高校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相较其他公共馆而言,被赋予其特有的职能,即为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认识的主体也就是全校师生,客体即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即馆藏数字资源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效率和效能。艺术高校是高校诸多类型中较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在校师生,即认识的主客体,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其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估亦有自身的特殊性。

艺术类数字资源多以图片和多媒体资源为主,而数据型资源相对较少;资源载体介质也更加多样化;图片、多媒体资源与文本资源的配比和互补状况等均有别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对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估自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此外,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资源类型、资源载体、资源组织和展现方式等方面,还表现在馆藏资源对师生艺术领域信息需求和普通信息素养需求的双重满足。馆藏资源服务的主要对象即全校师生,这其中既包括艺术生也包括部分普通学生。馆藏数字资源既要满足艺术生的信息需求,也要满足普通学生的信息需求;既要满足艺术生对专业艺术类资源的需求,也要满足艺术生作为大学生的普通信息素养提高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大学生的生活娱乐等方面。

这些资源的特殊性和师生需求的特殊性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资源配置、资源组织、服务方式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各种格式的多媒体资源的整合组织问题、立体化的服务情景和服务舞台的设置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同样影响着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情况,而且正是因为这些特殊要求使得馆藏数字资源的组织和服务情况,在整个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中所占比重更加凸现。

3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3.1 馆藏数字资源

一般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主要涉及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自然也要考虑这两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要涉及更多的因素。就数量而言,既有数据量的大小、资源品种的多少,还有艺术类资源的数量和品种多少,艺术类资源占全部资源的比重等;就质量而言,包括数据库的质量,收录信息的质量,数据生产加工质量,数据的时间质量。对数字馆藏来说,虚拟馆藏的完善同样不容忽视,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馆藏的作用将越来越凸现。

3.2 用户因素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就是在校师生,师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直接决定了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信息意识反映了用户对馆藏数字资源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是其走进图书馆走进馆藏数字资源的前提条件;信息素养体现了用户利用信息的敏锐性,是馆藏数字资源被使用和发挥其功用的先决条件;信息能力则是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即馆藏数字资源直接地被利用率,也就是馆藏数字资源实现自身效益和价值的情况。

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的用户主要以艺术生为主,同时还有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艺术类师生和非艺术类师生对馆藏数字资源的需求自然不同;另外,单纯就艺术师生而言,他们既有对艺术专业信息的需求,也有对一般性全文类型信息,时政、生活、娱乐等大众内容信息的需求,这些都对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方方面面的用户因素,对艺术高校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情况。

3.3 馆藏数字资源管理:采集、组织、存储、等 “管理是为了使用户有效地获取,或者说当用户一旦有需要时,保证其对数字资源的及时获取。”利用有限的经费采购合适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无序的信息加工组织为有序便于检索使用的信息,将经过加工组织的信息方便、醒目、人性化地展示给用户等等,这些都是馆藏数字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且对整个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艺术高校的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必须要在艺术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地采集、组织、,才能更好地满足特定用户群的需求,从而提高服务绩效。

3.4 馆藏资源服务: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 优秀的馆藏数字资源,并不意味着优秀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并不意味着优秀的服务绩效。资源只有被使用才能产生效能、效用,而馆藏资源服务则是连接馆藏资源与用户的桥梁。图书馆和相关馆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能力,以及整个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环境等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服务要分层次、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区分艺术类师生和一般师生进行馆藏数字资源推介;服务的手段可以更加的多样和立体,包括多媒体资源的环绕或3D播放、图片资源的鉴赏体验、时装会的最新播报等等;服务环境自然也要跟上具体服务要求,同时最好还要能根据主题和场景的需求进行环境的营造,从而给用户以完美的数字资源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基于本体及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析出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对每个方面再进行具体的细分,以备更好地进行数字馆藏的服务绩效评估。不过,由于时间及研究的有待深入,尚未对每一项具体因素赋予恰当的权重值。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的丰富,将再对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权值分析,以期为艺术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元智.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6):92-95.

[2]刘翠英,等.国内外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109-110.

[3]刘彦丽,梁南燕.服务绩效评估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19-23.

[4]吕旭霞.电子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85-88.

[5]邹永利,王春强.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用户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74-376.

[6]史继红.电子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探索——欧洲EQUINOX项目的分析与借鉴[J].情报科学,2008,(1):77-81.

[7]史继红.国外电子资源使用绩效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7):120-122.

[8]吕旭霞.电子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8,(1):119-121.

[9]马文峰,杜小勇.领域本体进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6):71-72.

[10]毕强,陈晓美,等.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索传军.数字馆藏评价与绩效分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2]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http:∥emis.ii.fsu.edu/[EB].

[14]http:∥/[EB].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高校教育;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让艺术借助于科技表现出来,使艺术融于科技。这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媒体为基础,将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汇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才得以盛行,这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学科,是一种动态艺术,包括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其更多的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高校教育、网络媒体、产品展示、游戏动画、舞台设计等方面。在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较晚,但成长迅速,使得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媒体,而且为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便捷。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将数字电影、数字绘画、动画、数码影像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媒体艺术强化了美学设计,注重美化画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给学生带来了美得享受和美的教育,使得课堂变得轻松、更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变高等,这足以显示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数字电影、数字音频、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这些表现形式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媒体艺术会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带领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中,将课程内容通过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器官,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各项心理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利用就会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板书整理知识脉络,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创新意识,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而在使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虚拟场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利用到生活中和工作中去。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

1.3教学媒体数字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扩展的内容很少,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多为板书和讲解。然而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传统的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游戏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数字媒体会把常规的媒体数字化,电视、报纸、期刊等这些运用在教学中的传统媒体都会变成数字电视、数字报刊,这些数字媒体使得教学变得很便捷,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源获取方便,费用低廉。

1.4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交互交流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遵循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而应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局限于板书与枯燥的讲解,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教学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变为辅助者,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是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仅仅是通过上课发言来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堂则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数字媒体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的绘画技法很难用语言形容,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绘画,就解决了课堂演示覆盖的全面性,和与学生互动的交互性。

1.5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达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板书都是以文字为主、个别学科需要进行画图、或者图片进行展示,这就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数字媒体艺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就会使授课过程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图片,可以利用数字短片的播放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到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巩固。

2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部分是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多种媒体元素构成,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元素的美学特征,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强数字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文将在三个方面阐述美学理论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应用。

2.1文字美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文字除了有表达意思的用途之外还要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字体。文字有其独特的含义,比如黑体的醒目、稳重;宋体的端庄秀丽等,使用字体应根据授课内容来定,避免过于杂乱。第二、文字风格要统一。同一层次的标题、正文、备注,应用同一大小、同一字体、同一颜色的文字来表示。第三、文字的内容要简明。文字的使用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合理。

2.2色彩美

色彩的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上尤为重要,它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色彩可以强调重点,提示区别,增强注意力等,色彩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景色和背景色的选用。前景色和背景色要有明显的区别,但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强烈的画面会让人产生视觉疲惫。第二、颜色的使用要适度。颜色的使用上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颜色会使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看不到重点。第三、颜色的色调要统一。整体颜色表达的含义要一致,背景色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图片之间的颜色要和谐统一。

2.3节奏美

节奏是形式美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音乐要有节奏、画画要有节奏、包括说话都是要有节奏的进行的。数字媒体课件中,通过设计和创作,它的节奏层次更为丰富,更形象。所以说,节奏是一种美,并且是一种动态美。在数字媒体课件中节奏可以分为:一、整体节奏。在课件中节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讲授类的教学由于其概念较多,整体节奏应该平缓,有利于学生思考与记忆。方法技巧类的教学比较具体,节奏应该明快紧凑。实验类的教学由于它的表现更直观,其节奏应该多变。二、声音节奏。在课件制作中,声音媒体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解说、背景音乐、音效。比如,解说时间不宜超过10秒,背景音乐节奏不宜过快,不要使用太过熟悉的音乐等。三、心理节奏。实践证明,屏幕上每出现一个新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待了解画面的内容后,注意力就会降低,随之再切换画面,注意力又会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在不断的变化画面中被吸引,从而产生了心理节奏。因此,我们要利用这种心理节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引导学生。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具备着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极大的共享性等特征,实现了理论知识从枯燥到灵活的转变,使课程内容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数字媒体艺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对课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正在发展阶段,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发展都尚未成熟,并不能完全的应用于教学中来,对此我们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1)构建良好的数字媒体艺术环境。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离不开数字媒体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环境的搭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应该根据各学科的教学需求来对数字媒体教室进行合理设计,以使得软件、硬件、教学能力相匹配。(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念的培养。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教学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老师习惯于传统教学,对数字化教学概念相对模糊,使用数字化媒体设备和软件有一定困难,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去学习、去探索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上予以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趣味性,和艺术性。(3)找到专业知识和艺术的契合点。非艺术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美的审视能力,去探究所授学科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形成学科特有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4)加强偏远地区的师资投入。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代表了高校现代化教育的水平,不仅前景远大,同时也能够让艺术与科学进行融合,其注重欣赏性和技术性,实用性和互动性相结合,已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于现代高校课程是必然的,我们应该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来丰富教学的艺术表现力,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数字媒体艺术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自从国家规划数字媒体为“十一五”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搞好专业建设、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背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思路,希望能在专业建设方面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1]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一些综合性高校以及艺术高校进行整合资源,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继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动画专业方向。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4年总共只有11所高校开设本专业,到了2009年期同类专业设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这里而既包括工科、理科,师范、独立学院,还包括农林以及少数的财经院校,综合院校在开设本专业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学校主要依托本校计算机技术这个强大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本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性为主,部分的忽视了人文、艺术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该是培养既拥有艺术创意与表现的审美素养与能力,亦具备数字媒体操控技能并实现艺术创作的技艺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及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学生本身教育结构的缺憾,使得“技、艺”这两方面的高层次素质及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平衡与兼具,可能会有极少数人会变成技艺结合的复合性人才,但不具备普遍性。同时,在现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民办高校中,生源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且基本功不扎实的现象较为突出。我们就有必要根据生源的基础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要求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才更具有人性化,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2]

三、提高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1.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底子薄,这就意味着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1.1学生思维的转变

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转变审美标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实行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学会善于独立思考,发挥个性创作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有艰难的训练过程,因为学生考前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对于新的观念不易接受,对新的方法往往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不敢或不愿意尝试,总想知道什么是标准答案,在此情况下,创造能力的培养自然难以实现。因此,进入高校后的基础培养阶段不应是高考辅导教学的延续,要打破过去的思维和习惯。

1.2系统化,专题绘画训练

绘画训练应从美术的基础课程学习入手。美术基础课程由素描、色彩基础、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教学体系组成,进行分班制教学,让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制定一系列系统和专题性的课题,从而改变高考辅导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模式思维。第一步,提高艺术审美品格的训练。审美品格的高低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视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入学以后,大力提倡学生走入图书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翻阅和赏析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当然艺术素养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是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养。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两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

1.3民办院校多学科互动、优化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特色

民办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民办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艺术人文,针对民办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人文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

1.4建立导师工作室

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工作室由教师创办,带领学生承接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实战演练,系统完整的提高实践技能。工作室的创办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数字艺术设计,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传达创意、设计的思维理念以及创作方法。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是工作室开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长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5发挥实训基地的切实作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教育界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模式更加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地方优势,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盟意向。把企业项目引进到教学中来,也可让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制作。校企联盟,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既可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科技前沿信息及市场动向,促进本专业的快速发展,又能促进企业的生产和教师的科研。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性的建议,或许还存在一些不科学和不够专业的地方。但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和完善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菲.数字时代下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发展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35—01

1、数字媒体艺术的背景

数字媒体艺术在西方二战后期社会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它的出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大量民用的衍生品的出现,数字媒体成为社会新兴的战略经济组成部分。在80年代~9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外的数字媒体艺术在课程设置上得到创新,

2006年我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在这种宏观观念的指导下,顺应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创意理念开始引入设计艺术,高校中的数字艺术专业应运而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80%以上均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设置动画类专业的已经超过230所。可以说,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普及的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扩大,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思考

2.1 多学科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普通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针对普通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社会对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与整合之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更应该突出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思维。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同一所学校中不同院系的界限,甚至学校间的界限,各院、各系都是可以相互协作、相互推动使学生成为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

2.2 学科发展的核心在教师,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开展,取决于课程结构与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拓宽视野,更新认识、更新知识是关键。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门综合的新兴艺术学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敏锐的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而且发展迅速的艺术形式,因此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当健全现有教师的再培训机制,能给大批青年老师以更多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3 强化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发展9类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与文化产业有关。通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构思,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设计、制作能力,将会对整个产业体系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交流,让艺术学科学生能够在技术层面克服对计算机技术编程的恐惧感,并把部分优秀的技术运用到作品的构图、动画脚本、动画分镜头以及动画的视觉的表达的传达力上。这些技术层次需要教师从多层次、横向以及纵向、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场景相结合进行传授。

2.4 以实践为基础,强化“产、学、研”相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实践性。高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力度,以创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强化“产、学、研”相结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数字化;知识产权;技术规范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由农村涌入城市,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伴随农耕文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民间艺术迅速消失。这些现象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出现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近些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出现,上至国家政府,下到民间研究人员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探索出许多保护民间文化的方法,总结了可借鉴的经验。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对它们的保护更是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民间艺术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数字化保护。

文化保存功能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高校图书馆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上具有综合优势:首先,有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经验,掌握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其次高校图书馆具备与高校民间艺术研究者合作的有利条件;另外高校图书馆具有长期的文化保存经验等。高校图书馆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技术手段等方面。

一、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紧迫形势

1.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数字化保护

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如面塑、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民间戏曲、民间故事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日本学者柳宗悦是日本民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将艺术分为三大类:时间的艺术、时空间的艺术、空间艺术,又将属于空间艺术(造型艺术)范畴的工艺分为手工艺和机械工艺,手工艺又细分为贵族的工艺、个人的工艺、民众的工艺三类。他认为“时间的艺术,指以时间为基础的艺术,是无形的艺术。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学与音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时空间的艺术,指添加时间并以空间为界限的艺术,有舞蹈、话剧、歌剧三大类,是以动作为主、包含诗歌和音乐的时间性的艺术。空间艺术,指依存于空间而产生的艺术,是有形的世界,又称之为‘造型艺术’。具体可分为四类,即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其中前三者被叫做美术以区别于工艺”。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应该使用不同的数字化方法进行保护,对于空间类的民间艺术主要用图片进行记录再进行数字化加工保存,时间类的民间艺术用视频进行记录再进行数字化加工保存,时空间类的民间艺术应该用图片、视频相结合进行记录再进行数字化加工保存。

2.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民间艺术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保护。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可以这样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就是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瞎子阿炳有200多首曲子,由于种种原因,却只记下了六首,《二泉映月》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像《二泉映月》那样的曲子永远消逝了,已成千古遗恨。许多民间艺术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像剪纸、面塑、民间故事、一些流传在民间的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等,现在几乎都后继无人,缺少资金支持,如不加以保护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二、高校图书馆在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中的综合优势

1.技术优势

杨海波认为,所谓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借助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等技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他在文中还论述到传统的保护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技术手段,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过重要作用,为我们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正在替代传统的技术手段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高校图书馆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技术部,技术部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信息技术类专业培训的,有些是信息技术的专家;高校图书馆的其他职工也多数接受过图书馆学或者信息类专业高等教育,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并且在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文献信息保存经验,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能够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不同的民间艺术类别采取相对科学、准确的数字化保护方式。

2.高校图书馆与民间艺术专业研究领域合作的优势

董学艺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在北美高等院校里,民俗研究不断发展。美国至少有509所高等院校、加拿大至少有19所高等院校开设民俗学课程。”现在我国的大学中民俗学课程的开设虽然不如国外的大学普遍,但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内有许多大学设立了民俗学研究所或非物质文化研究所,高校中许多非民俗学专业的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民俗学专业研究的也非常多,目前的状况是我国民俗学专业的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高校之内,研究成果丰富,理论建树举世关注,可见由高校图书馆完成民间艺术数字化的保存,一方面可以首先得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或者直接参与民间艺术的研究之中,在民间艺术数字化的保存中可以接受到科研人员在民俗学专业上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分清形势,有的放矢,对面临灭绝、最需要保存的民俗艺术及时进行保存。

3.保存优秀文化遗产的优势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图书馆从成立之初,图书馆人就以收集、加工、整理人类文化典籍为己任,并科学管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不论高校图书馆还是其他图书馆在保存文化遗产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图书馆进行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存比在其他科研机构具有经验上的优势,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资金,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人,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应用好“数字化”利器,做好民间艺术保护工作。

三、高校图书馆在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中的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我国普遍缺少对民间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家针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也不完善。很多民间艺术家没有自己的作品版权,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民间艺术数字化的工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民间艺术家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尊重,在数字化保护中涉及到的“机密”“绝活”,更要加以保护,但是这样又不利于对民间艺术原滋原味的数字化保存,这是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法律、条例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其他国家的经验、成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用来完善我们对自己民间艺术的保护。白晶认为,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已经超出知识产权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范围,这也是需要探讨的。对于高校图书馆制作产生的民间艺术数字化作品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民间艺术数字化后的产品,其使用也要符合知识产权的规定,既要有利于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播,发扬光大民间艺术,积极开发、利用民间艺术,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要遵守在知识产权允许的范围内。

2.技术规范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上的数字信息标准规范日益成熟,数字资源融合相关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民间艺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逐步变得简单、规范起来。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民间艺术更好地保存、传播,让更多的受众欣赏和开发利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只有遵守一定的规范,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制作、保存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国家对于数字化的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标准,这是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中首先要遵守的。如国家档案局于2005年4月30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以及许多地方性的文献数字化标准也值得参考。杨海波、彭冬梅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对非物质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技术问题和国内外保护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值得我们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工作中参考。对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在数字化工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技术,尽力达到保护的完整性,对于民间建筑、雕刻、剪纸、编织、绣花等可以用图片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如果能够采集到制作过程的视频资料当然更好;面塑、皮影、狮子舞、民间戏曲等动态的民间艺术应用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民间故事、谜语、歇后语等语言类艺术先转换为文字资料再数字化保存。

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因为数字化保护对民间艺术也不是万能的,这只能让我们未来的子孙看到过去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的图像音频资料,这与对民间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我们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护民间艺术存活的土壤,也就是保护民间艺术存活的文化空间,失去民间艺术存在的根基,同样一切都是白费力气。而民间艺术存活的根基在于政府的扶持,社会的保护,还要大力开发艺术市场的需求,让民间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

参考文献:

[1]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海波.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154-156.

[3]董学艺.美国和加拿大高等院校民俗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2).

[4]白晶.赫哲族文化遗存数字化抢救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05).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教育;模式探索

一、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21世纪的1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视频等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未来发展会以何种面貌出现将做如下研究与探讨。

数媒艺术未来的发展形式是开放性的,在今后发展中将现有数媒表现形式任意组合、将网络与与感官体验相结合达到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效果。以日本现代舞台剧为例,由著名舞蹈家早乙女太一担当主角,表演日本传统的剑道艺术,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太一的对手是以影子的形式投在一块幕布上,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太一与其虚拟对手的频频过招流畅且华丽,而这个不曾露面的对手仅凭其影子就让观众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性,太一就像面对与真实而强大的对手舞剑一样。这一舞台剧或许开创了一种与虚拟物体互动的全新的形式。这说明数媒艺术的发展,只要以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与创造,就可以产生新的奇迹。

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未来10年数媒艺术将以虚拟、互动、逼真等多种感知发展为主线,通过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各种交互设施,能使用户产生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时空三维转换和人可以通过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展望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将与人类生活更加贴近,给予的服务项目也多元化。

二、现实背景: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理工科高校以及偏向技术方向的艺术高校进行整合资源,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继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动画专业方向,从2000年到2009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专业的设置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4年总共只有11所高校开设本专业,这11所里面艺术传媒只有3所,理工科类4所。到了2009年期同类专业设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这里面既包括工科、理科,师范、独立学院,还包括农林以及少数的财经院校,理工科和综合院校在开设本专业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学校主要依托本校计算机技术这个强大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本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性为主,部分的忽视了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类新媒体艺术表现“面对越来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1]“它作为艺术家人问思考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可能,”[1]这样就促使一些“年轻艺术家所具有的活动、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数字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创作与世界数字艺术的发展融合一起。”[1]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建设上还是不足,动画学生在软件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比较欠缺,理工类的学生在艺术修养上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这两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授,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跨界整合的新世纪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思维。另外民办院校对于设备的投入以及高级有人才的引进严重不足,我们应该借助我们评估的力量把我们的设备更新引进大量的优秀设计教师。在认真对我校的人文、理工科的优秀人才进行整合之后,必须要借鉴国外先进数字媒体艺术办学的经验,从办学定位中找到适合民办院校的办学之路,“把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特色渗透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以及实践探索过程中”。[3]

三、应用与创新空间与视角:民办院校各学科优势互补的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学之路

(一)走艺术与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复合人才模式

民办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民办院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如经济、会计、金融、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基地班等专业方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而现在21世纪这个原则在民办院校数字媒体方向让然可行,针对民办院校学科的优势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

(二)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发展

民办院校在本专业的立足点和重点从“以我为主”要逐渐走向“以交叉学科发展为本”,从发展优势学科到发展交叉学科并创新新专业方向。从上个世纪1919年在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崇高教学模式,直到今天,这个教育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目前的各种高等教育中,也是我们设计艺术教育所遵守的教育探索模式。我们要坚持打破学科之间的“隐形”的界限,优化并整合知识点,加强以素质培养为基础,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民办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它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意能力,充分体现出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优势。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含量高、具有在本行业较高的竞争力的企业与人才,并融合进入本校的教学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从教师、学校、学生到企业单位的不同元素应用到这个系统里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加强学生们的创造积极性,从“无偿技术服务”转变为“有偿技术服务”,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加强体系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在政策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加学生在实际的衔接环节。数字媒体产业就发展角度来看,它是借助于数字化工程将人类文化等精神产品“打包”并借助信息社会的传播手段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1]

(四)民办高校教学途径重塑与回归:

构建经济科技园,走产、学、研聚集的教育与产业发展模式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更多依靠于社会之需求,那么,如何推进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人才战略?答案只有一个:走产、学、研复合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我们要利用兴办高校科技园的大好机遇,大力引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产学结合的高级人才为实现数字媒体这一新兴专业方向导航。(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年03期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 文化 价值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局面,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其魅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具体可通过史论课和鉴赏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而深入认识历代杰出艺术家所涵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格境界。③特别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经典艺术论著、典型符号图案等,从“科学――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全新的学习和诠释,在潜移默化中修得的文化底蕴必然赋予数字艺术教育新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结合展览、交流、社会实践、参赛等方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三)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

数字技术的介入,势必影响学生对主流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学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尚”“前沿”的外来文化,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不加选择地吸收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匮乏,艺术价值取向扭曲,还有极个别学生把一些庸俗、恶搞的艺术作品视为新潮 ,或盲目嫁接,或潜心模仿。这种不加批判、鉴别地接受往往制约了学生自身艺术能力的提高,也与全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要突出文化批判意识,具备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在各种外来文化面前懂得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社会、学校以及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在各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教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拒斥文化糟粕,加强文化价值观选择能力意识,净化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免疫力”。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文化价值观念辨别能力的提高,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数字艺术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⑤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B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XP2012-12)。

注释:

①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②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③晏莹.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下的艺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④张宝生.艺术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文化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

⑤王昊.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观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高校数字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建设

1 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建设的现实意义

现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把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助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增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艺术类高校作为复合型、创意型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改进教学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融合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建设真正满足学生需求、解决理论教学痛点的实验室是迫在眉睫的议题,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这些年对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建设实践为基础,结合作者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从多个方面对实验室建设进行研究分析。

2 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由于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作实现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设备选型的丰富性,不能以一种加工工艺或者一类加工设备来建立实验室。结合多年的实验室一线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建立实验室群更能适合学生的实验需求和创作落地。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持续构建了工作站实验室、精雕实验室、激光实验室、三维打印实验室、三维扫描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六大实验室有机组合的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群,以群的形式破解艺术类高校师生的海量创意落地难的痛点、以群的强大现代科技支撑服务好艺术类学生的实验教学。

各个实验室单独来看,设备型号有所区别,加工能力各有侧重。但是在整体上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实验室群,这个群应该有这样的共性:采用矢量化的建模软件进行数字化建模,然后对模型进行分析解构,对应不同材料、不同的结合方式采用不同的数字化加工手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况,在专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制作材料和工艺,最后达到创意变成实物的过程。

硬件建设分为两部分:场地的选择及规划、设备的选型及搭配。

2.1 龅氐墓婊和选择

场地的规划要考虑加工材料的类别特性及水、电、气的配套和分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供电要考虑负荷,要请专业的电气工程师结合使用的设备型号帮助计算负荷,如不满足,要及时改造供电线路,不能等设备入场后才开始动工[1]。整体的规划要有前瞻性,兼顾考虑设备的增减及更新换代。每个实验室在空间整体上规划出设备置放区、设备操作区、公共通道区、独立工作区等几部分来规范学生的使用。不同加工设备的实验室还要有所侧重:如激光切割实验室要注意废气的无毒害处理及排放、精雕实验室要注意各种材料粉尘的收集及处理、三维打印实验室要特别注意保持空间温度和湿度的恒定。

2.2 设备的选型及搭配

设备的选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充分考虑加工材料多样性,材料可总体归类为这五大类: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木质材料包括:实木板材、人造板等;塑料材料包括:PVC、有机玻璃、ABS等;金属材料包括:铜、铝、不锈钢等;有机材料包括:纸、布、皮、革等;无机材料包括:石膏、玻璃等。如何对这五大类材料进行数字化加工,显然不是一类设备所能够胜任的,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考察,我们选择了以下设备:精雕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三维扫描仪、三维打印机、uv打印机等数字化的现代加工设备。不同设备的加工能力有所侧重,精雕机(数控机床)通过小刀具高度旋切和精密进给,可以对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以及石膏等无机材料实现雕刻和铣削的高精度加工;激光切割机利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作用于材料表面,使其吸收激光能量而发生熔化、气化,达到切断材料的目的,根据激光管的类型和功率大小,可以切割纸、布、皮、革、有机玻璃、不锈钢板材等材料;等离子切割是利用高温等离子电弧产生的热量使工件切口处局部瞬间熔化或蒸发,并借助高速等离子的动量排除熔融金属以形成切口的一种加工方法,可以加工铜板、铝板和不锈钢板。三维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对数字模型进行空间分层,最后以不同的平面加工技术,对所有数据切片逐层“打印”继而垒积实现整体造型,[2]所用材料必须与设备相匹配,有ABS、PLA、光敏树脂和粉末等。UV打印利用免制版全彩色数码印刷技术,可以在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等表面进行彩色照片级印刷。以上这些现代数字化设备有机组合、相互补位、取长补短,形成具有强大加工能力的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验需求。

在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群块中,各个实验室的设备配备如下,工作站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电脑、投影设备;精雕实验室:配备三轴为主,五轴为辅的精雕设备,在设备加工尺寸上,大中小的型号配备比例为1∶2∶4;激光实验室:配备金属激光切割机、非金属激光切割机和激光打标机;三维打印实验室:配备全彩粉末三维打印机、光敏树脂三维打印机、PLA及ABS桌面机;三维扫描实验室:配备固定式三维扫描仪和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综合实验室:除了配备以上实验室的单件设备外,加上等离子切割机和uv打印机。

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室布局及设备配备,有利于学生根据加工材料的特性迅速找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创作。

3 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完成后,软件建设就尤为重要。实验室软件建设分为:规章制度的确立、实验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构建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3.1 规章制度的确立

实验室软件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并执行。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具体来说,首先是安全制度,保障师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安全制度的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有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对学生进行每一种设备的安全培训,让学生了解每种设备的危险点:比如精雕机工作状态时,刀具每秒15000转的速度,具有强大的切削能力,禁止触碰;激光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在切割材料时产生极高亮度的光束,禁止直视。其次是实验设备使用制度:所有设备使用前,一定要进行使用培训,并不是所有设备都能让学生操作,一些设备规定只有实验室老师才能操作使用。其他如实验室使用预约制度、实验室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要相应配套。一系列制度的确立并严格执行,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2 实验室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

设备是基础,实验室老师是关键。实验室指导老师的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最终成品的效果,结合学校招聘规则,构建以老带新,以新为中坚力量的实验室师资队伍模式。在我们实验室既有硕士文凭的实验师,也有社会上招聘的具有多年设备实操经验的技工,还有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师学历高,课本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经验较少。技工普遍学历不高,但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老带新,技工向年轻老师传授实践经验,年轻老师将经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知识,方便传授学生。

在岗位晋升发展方面,完善实验室一线教师的评聘体系,打开上升通道,鼓励其不断发展,确保实验室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和稳定性。

3.3 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使用方法,我们编写了相应的课程,课程名称为《材料特性和数字化加工工艺》,通过理论学习、软件学习、实际操作练习这三部分的训练来完成这个课程的学习。理论学习内容方面:了解不同材料的装饰特性和加工特性;软件学习内容方面:平面软件如ai、cad、CorelDRAW,三维软件如3dmax、犀牛、Pro/Engineer等,熟练掌握一到两款软件;实际操作内容包括:各种设备的启动,控制及加工的性能。

在理论学习教学方法上:开设全校范围的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采用大课堂ppt演示教学;对于软件的教学:由于按照各个软件操作顺序和合理使用对应命令是学习的关键点,因此我们采用课堂实例讲解加屏幕视频录制方法进行授课,课堂上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随堂练习并解答,课后学生可随时上网浏览课堂讲解内容,定点复习及时消除知识盲点;在实际操作教学方面: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在不同设备的操作演示过程中,多机位录制现场视频,经过剪辑后每个视屏时间控制在3 ~ 4分钟,在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一到两个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制作好后放在网上及微信群中,可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3.4 构建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设学校、研究所、产业合作互补的模式。近几年数字化模型制作技术发展迅速,设备功能越来越完善,在市场前沿的研究所及产业力量的加入,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综合实力,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及一线高级工程师进校开展工作坊形式的短期课程的教学,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

4 结语

在20世纪初,包豪斯在“技术与美学统一”教学理念指引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不仅是停留在历史观的层面而是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类高校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中“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这两大规律的重要性[3]。因此,根据各个艺术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通过一系列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设置、深化实验实践中总结的配套课程、组建兼具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队伍、构建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平台,让现代的数字化设备为学生创意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手合一”的创意人才,是艺术类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李娟.高校设计艺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208.

[2] 徐锋.三维打印技术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5,44(1):98-101.

上一篇:风险类投资范文 下一篇:财务会计专业范文